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现状和结构;理性消费;建议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在当今社会占据了不可逾越的地位,他们不仅是社会消费群体之一,而且走在未来消费时尚和潮流的前沿。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在大学学校生活了三年,我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都有亲身经历,亲眼目睹,大学生市场是一个规模和潜力都很巨大的市场,他们刚刚摆脱高中生的稚气,内心的需求欲望不断膨胀,消费便成为他们力求改变和提升自己的一个平台,但是又由于经济上的不独立,自身消费能力的不足,所以在消费上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了不理性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和资料的收集得到了许多真实的信息,本文深刻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特点,问题以及对策,并努力摸清其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起到了引领作用,同时对社会,高等教育者和家庭为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趋向并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研究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随着高校毕业生每年以惊人的数量增加,他们渐渐走向社会潮流的最前线。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和现状以及消费动机,指出消费误区,原因和不足,并提出了比较理性的消费观念,为大学生的消费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也为家庭,社会的教育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更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三)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先确定论文方向,然后在各网站和报刊等寻找相关资料和数据,结合调查问卷分析了高校学生消费现状及结构、高校学生消费观念及特征、高校学生消费现状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在整体的思路上将理论与实际调查相结合,运用综合分析法和动态分析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
二、高校学生消费现状及消费结构特征
(一)消费现状。据统计,中国大约75%的大学生其经济来源都是依靠父母,剩下的25%靠自己兼职,或是奖学金,助学金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根据调查问卷得到如下一些数据:
由以上表格我们可以得知:在每月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中,比重最大的是500―1000元之间,最小的在500元以下,
91.4%的学生消费集中在500-2000元之间。一方面,消费水平较低的同学,可能会出现资金比较紧张,仅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消费的现状;另一方面,消费水平较高的同学由于可支配的资金比较多,可能会导致盲目消费和冲动消费,出现不合理的消费现象。个体消费水平差距大。
(二)消费结构。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根据调查统计,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生活消费支出;(2)网络和通讯设备支出;(3)学习性支出;(4)人情消费支出;(5)其他消费支出。其中,生活基本支出所占比重是最大的,大约为56%;而随着IT行业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和电脑似乎已经不再是奢侈品了,而是成为大学生必备的生活消费品。通讯和网络支出包括手机,电脑,mp3,ipad等娱乐消费,在大学生的生活中也占据着很重要的一部分,约占21%,社会的发展,信息的重要性将带来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很多技术开发商根据学生的需要,推出了一系列适合学生品位的产品,致力于开拓一个全新的消费市场,其正是看中了大学生这一潜力股。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学习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学习性消费占11%,与学习有关的消费也是我们所关心的话题。大学生除了平时的学习和期末考试以外,还会考许多的证书,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着考研的压力,在考研方面会买许多的书籍或是报各种学习班,所以会花去不少的费用。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广,其人情支出也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现上涨趋势。有的人情支出是必须的,而有的则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大方,于是,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便在校园里蔓延开来。
三、高校学生消费观念
在21世纪的高校消费人群中,时尚与潮流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消费特征的代名词。他们喜欢追求新颖的东西,手机,电脑,服装,饰品等生活必需品体现了消费观念多元化的趋势。此外,大学生消费中考虑得最多的因素是实惠,即是否买的值。一方面,他们的经济来源比较少,另一方面,自身的消费能力不足,所以,在追求质量的同时,又希望价格合理。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80%的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仍然是讲求实际与理性消费,追求物美价廉,“买的值,买的放心”,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是,也有一些同学因为家境比较富裕,出现了追求名牌,奢侈消费,盲目攀比的消费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当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合理的消费观念。
四、高校学生消费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背景。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居民家庭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会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他们是有求必应;另一方面,许多父母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去照顾和教育孩子,缺少对子女的关爱和呵护,于是,乱花钱便成了他们想证明自己和排遣孤独的一种手段。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子女往往都会继承父母的性格特点,时刻为家人着想,省吃俭用。
(二)社会环境。现代社会是物质充斥的社会。其消费观给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前社会比较流行的一种消费观,即超前消费,许多人为了追求活在当下的精神,秉承着花明天的钱来完成当下事的的信念。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传统消费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而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易受社会环境和大众化消费的影响,不正确的消费观也在大学群体中蔓延开来。智能手机,电脑等看似奢侈品如今却成为了每个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品。当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时,就会产生羡慕和自卑的心理,有的人即使没有经济实力,也要跟别人看齐,因为这样才会显得自己不比别人差。
(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由于处在一个学生时代与社会接轨的阶段,其性格特点,是非判断能力,思想情感和兴趣爱好都没有完全定型,不能够完全独立思考问题,但是他们又特别希望自己能够独立,坚强和果敢,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得到关注,得到别人肯定的评价,于是,虚荣心理会让他们把这种落差转移到不正确的消费观上,而现代网络技术的发达,又可以使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消费的步伐。
五、建议和对策
(一)学校和家庭要进行动态引导和教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勤俭节约也一直为我们所传承。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不应该摒弃这种美德,而是应该把它传承和发扬下去。对于家庭和学校来说,在大学生的教育方法上我们要实行动态教育。传统的理念已经不适应大学生的思维了,我们要与时俱进,紧密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消费观念,对他们进行如消费结构,消费理念,消费心理,消费品常识,消费生态意识的教育。但是,一味地课堂理论教授难免枯燥乏味,而且效率不会高,所以提倡实地调研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家庭是提供大学生消费的保障,学校是大学生未真正踏入社会消费的最后一站,父母要时刻引导着孩子,给他们树立榜样,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大学作为学校与社会的衔接,校园教育对于大学生以后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首先,主张适度消费。我们应该根据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花钱,把钱花到最有价值的地方,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应在家庭经济的承受能力之内。其次,要树立健康的消费模式。健康的消费模式即倡导文明消费,勤俭节约,选择安全环保无污染的“绿色商品”,合理选择消费的结构和层次。第三,要有合理的理财规划。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中获得一席生存的地位,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要具备独立的理财规划能力。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有独立的理论概念,也需要把这些概念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独立思考和处事的能力。养成花多少钱,记多少钱的记账习惯,时刻做到心中有数,培养自己的储蓄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消费风气。
(三)要发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来对大学生消费观进行引
导教育。大众传媒和网络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渠道,它们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应力,所以应发挥其多样性和快捷性的优势,宣传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而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重视对消费热点的调查研究,加强消费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坚决抵制奢侈之风。此外,政府还应鼓励大学生适当进行发展性消费。大学生的发展性消费即在资金比较充裕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技能证书的考取,接受各种培训,各种教育等,以知识力量转化为精神力量的一种消费。发展性消费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综合素质,促尽全面发展。
总结: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他们有其独特性和固定性,我们要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价,根据现实情况,对于好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应该大力倡导和发扬,对于不合理的消费,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端正他们的态度和消费习惯。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不仅仅是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而且也与家庭,社会和国家息息相关。我们要努力培养他们的消费意识,共同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作风和正确的消费习惯,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G46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85-02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普遍扩大,贫困学生的人数也随之上升。据中国扶贫基金2013年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全国高校中,贫困生约28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23%左右,特困生的比例在5%左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近几年党和政府都非常关心贫困生工作,相继出台了贫困生资助的相关政策。目前,我国高校中受资助的学生群体人数是较大的,各高校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为组成部分的资助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贫困生认定缺乏科学的认定方法和标准,认定机制还不健全,资助内容和管理模式还不完善,重物质扶贫轻精神扶贫等。
大学是培养创造性高素质人才的学府,是引领社会人文思想前沿的阵地,也是带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其中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特殊群体,对其实施必要而有效的救助,加强校园资助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而且更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资助贫困生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成才,资助只是一种手段和形式,而育人才是真正的目的,怎样使这一庞大的受助群体得到真正而有效的教育,是我们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因此,我们应把“显性助学”与“隐性育人”相结合,隐性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隐蔽性、易接受性,它可以避免由于直接的德育而可能带来的学生逆反心理。
因而,我们要加强校园资助文化的建设,升华助学目标,开创校园资助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和突破点。
一、建设“感恩”校园文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校对贫困生思想教育中的感恩教育还不够深入,或没有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成效。感恩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做到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地推进感恩教育。据调查,许多高校的感恩教育只存在理论上,而缺少活动的支撑,使感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应营造感恩的校园文化氛围。
感恩是一种宁静而谦逊的情绪,它能平静我们内心上下翻腾着的尚未满足的无休止的渴望。可见,外在的环境对内在的情绪有着积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和校园网等宣传媒介的舆论作用。如利用校广播播放有关感恩的诗歌、歌曲、故事等;可在宿舍显眼处张贴感恩格言;利用特殊的节目,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在校园内悬挂以“感恩”为主题的标语。还可以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系列演讲,感恩征文比赛,给父母或帮助过他们的人写感恩信等。当贫困生能反思那些给予他们幸福和快乐的人时,感恩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就会在成长中学会感恩,从而健康、快乐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爱,充满正能量,从而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自觉地给他人以帮助,给社会以回报,在回报、奉献中体验帮与被帮的幸福,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就达到了。
二、以人为本,“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加强诚信教育
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贫困生的认定,各学校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学生的贫困证明,即采用学生生源地开出的贫困证明作为学校认定贫困生的依据,依此给予相应的资助。而有些学生看到别人只要有贫困证明就可以受到资助,于是产生了“嫉妒心理”,加上有些生源地的民政部门碍于情面或嫌麻烦,对申请贫困证明的学生不核实情况就全部予以通过,因此他们干脆也让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了“贫困生”。这导致真正的贫困生失去享受的机会或减少享受的金额,直接影响资助工作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针对“假贫困现象”又该如何控制?作为学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我认为应该积极地营造校园诚信资助文化建设,引导学生积极树立“诚信为荣,以虚假为耻”的校园氛围,大力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教育,如在思想教育课上或主题班会上,可以开展有关“诚信”的演讲和表演;通过各种有关诚信的图展,开辟关于诚信的宣传栏等,让学生耳濡目染,体会诚信的重要性;还可通过班委、学工部组织开展“牵手诚信,共创未来”的征文比赛、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诚信的思想意识。
2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俗语“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信过于义”等都说明了诚信无论在生活、学习还是事业上的重要作用。大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在大一新生一入学时就应该建立诚信个人档案,其档案内容应包括个人家庭基本情况、诚信承诺书、诚信记录等。尤其是诚信记录可以及时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情况,从中也可反映该学生的诚信度。诚信记录包括学习、生活、经济等。学习上主要记录其作业有无抄袭,考试有无作弊,毕业论文有无抄袭等。生活上主要记录有无不正常消费行为、有无偷窃行为等。经济上主要记录该学生受资助的情况,家庭属于哪种贫困等。信用档案视实际情况可随就业推荐表一起提供给用人单位。
三、加强励志文化建设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入学前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他们认为考上大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但由于经济的原因使他们只选取那些学费低的学校和专业。大多数贫困生内心非常孤独,他们更加渴望关爱、支持和鼓励,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做好贫困生“心理脱贫”工作,做到帮困与育人相结合,加强“励志”方面的教育。
各高校可以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逐步建立完善的资助新体系,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确“资助是途径,育人是目的”的教育理念。开展每年一届的“十佳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并开展“优秀贫困生”事迹报告会及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为他们提供锻炼机会和平台,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等品格。
辅导员是学生离得最近的基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及时关注“特殊学生”的情况: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励志经验交谈,播放励志电影、观看感动中国的人物等加强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增强他们的自信力,增强抗挫能力;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格,树立人定胜天、世上无难事、人穷志不穷的观念和信念。
四、提倡勤俭节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通过调查大学生消费问题时发现,部分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中存在过度消费的现象。他们中常见的消费心理有:求名心理、求好心理、求新心理、爱美心理等,消费片面追求名牌、高档,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也不符合勤俭节约的精神,这些消费心理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据某个大学生讲,在不久前过去的一个月里,花费已超过了06万元。这个大学生的消费显然是不合理的,远远超过了正常的生活消费。这与我们提倡的勤俭节约,做理性的消费者,坚持正确消费原则的理论相背离。所以,这样的消费是不值得提倡的。
一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并且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从现实国情的角度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临人口、资源的压力,因此勤俭节约将是一个永远被倡导的精神;三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能够勤俭节约,才能克服困难,成就事业。
针对以上问题和现象,高校政工干部可开设相关选修课,对学生勤俭节约方面的德育渗透到相关课程中,如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消费观引导时可开设“消费常识”“消费经济学”等消费观教育的讲座或课程,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方式和技能等,以免贫困生产生畸形消费观或消费观念超前。
提出了“八荣八耻”,号召全党全国都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一条为“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与“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是相一致的。做到健康文明消费,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即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五、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学生宿舍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学生宿舍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休息的第二场所,还是学生课堂的延续,是他们之间交流、流露真情和思想最真实、最彻底的地方;他们待在宿舍的时间要比待在课堂的时间长。从一定心理角度来说,家庭困难的学生更需要班级同学在宿舍里的关心和支持。在高校贫困学生工作中,学生宿舍可以作为隐性教育的新的载体,可以说宿舍的活动远比课堂上的活动丰富得多。宿舍的活动、思想交流对贫困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创建良好的、积极上进的宿舍氛围,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团结互助和合作竞争意识,定期开展文明寝室建设和评比活动。
文化是高校的灵魂,以文化人、育人兴文是高校的光荣使命,高校文化建设尤其是资助文化建设旨在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求学与做人的环境,它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困难学生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何安明,刘华山感恩的内涵价值及其教育艺术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
论文摘要: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的培养直接影响社会消费,而且,良好消费习惯的养成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会影响学生一生的消费理念。因此,加强大学生良好消费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当今大学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特点
1.大学生消费的一般特点。(1)消费来源单一。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对校园进行有计划、有秩序管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还采用比较封闭的管理模式。这种体制决定了大学生缺少更多的个人空间和时间,他们没有条件也没有更多的精力来从事较为复杂的社会工作,靠自己赚钱来完成学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做依靠家庭资助、贷款或勤工俭学等方式的经济来源。(2)消费结构变化。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的消费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3)消费欲望膨胀。部分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存在超自己基本需要,走向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形成依附于家庭的高消费现象。
2.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1)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从众性和盲目性是当代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受集体影响,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从众消费。(2)攀比消费和情绪化消费。由于大学生消费存在从众的心理及虚荣心作祟,在追求享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形成相互攀比的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3)享受消费和高消费。近年来受西方消费主义浪潮的影响,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思想非常严重,享受生活成为指导消费的新观念。(4)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负债消费和超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受这种思想的引导,负债消费在大学中也悄然兴起,节约成为了难以启齿的话题。
二、大学生正确消费习-愤的养成教育
1.加强社会教育。(1)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大学生是现代技术最积极的响应者,受现代传媒技术的影响最大。(2)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大学生群体是现代互联网最大的使用群体,如今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在使用互联网。
年在院领导关心指导下,在同事的大力支持下,本人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廉洁自律,积极投身“全面质量管理年”活动,工作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主要工作成绩
1.抓常规,加强全院共青团系统工作内涵建设,促进工作规范化。年团委荣获“省五四红旗团委”光荣称号。
2.抓创新,不断拓展共青团工作内容,改革工作形式。
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以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提高爱国主义精神为目的的“我与祖国共发展”主题团日活动等;以提高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践行‘八荣八耻’基本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活动;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学学习观、消费观和职业定位为目的的“新生你准备好了吗”主题大讨论等。
4.积极承办“廉政文化进校园”相关活动,如廉政短信比赛、“我与反腐败”主题团课(班会)、学唱廉政歌曲、“廉政与诚信”主题板报评比等系列活动。
5.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更宽的舞台。年团委指导团学会组织了第二届校园吉尼斯挑战赛,第四届足球联赛、第五届篮球联赛、第六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第七届辩论赛、迎新生文艺汇演,“五月的风”淮安市名家朗诵专场、“金秋赞歌”美食节专场演出及6场“大家唱、大家跳、大家乐”月末文艺表演等。
6.组织培训参加省市各项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如省第五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市第二届电脑网络大赛等,共有25名同学获奖。12月组织1000余同学参加了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与人文知识大赛。
7.规范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寒假以一年级教育资源调查、二年级招聘会求职体验为主题,暑期以科技服务、支教扫盲、社会调查、企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三下乡”,平时的“四进社区”的工作格局。
8.做好团学会指导和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在学生干部中成立理论学习小组,为提高学生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搭建平台;例会中的汇报和点评制度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
9.做好“推优”、荐先,树典型工作。全年共推优610名,共有3个集体和14名个人受到省市表彰。
二、个人锻炼与进步
1.月日—月日在省委党校青年干部理论培训班参加学习,顺利结业,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党性得到深刻锻炼。
2.6月经过努力顺利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送审、答辩,取得硕士学位。并在核心期刊上公开2篇。
一、利用生活素材导入,发掘活力课堂的源泉
叶圣陶说过:“教育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先锋部队。精心设计导入环节,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设计的导入,应具备如下特点。
1.方向性。课堂导入必须紧扣教学内容,为学生指引方向,不能单纯为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而设计。
2.新颖性。信息时代为导入情境的设置提供广泛材料,教师可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时政作为导入的情境材料,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使其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活动,让课堂活起来。
3.效益性。导入的设计一定要讲求效益,不能流于形式,要找准切入点,以免浪费时间,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设计导入:南方学生对冰雪王国有着独特向往,所以通过两幅北海道雪景图片导入,并且介绍北海道是中国人春节旅游首选地,从而自然导入到消费主题上。此互动过程引起学生强烈求知欲望,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简洁形象的导入便成为整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
二、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活力课堂的载体
创设情境是高中政治课堂常用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教学情境所传递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可信的,不可以虚构、捏造;对素材的选择必须科学,不能与教育目标相悖;素材的结构设计必须科学,不能平铺直叙,宜张弛有度。
在本节课,笔者以2015年春节国人旅游消费情况为素材创设一系列情境。首先,情境中包含很多数据,容易引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其次,选择素材的目的是让学生重新思考国人消费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最后,整堂课运用设问、巧设悬念、铺垫等手法,使课堂迭起。
2.生活性原则。创设教学情境,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可选择与学习生活相关的事件,也可以选择新鲜的时政新闻、故事、漫画、图片、音乐等。情境设置贴近生活,才能变枯燥为有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笔者导入时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国人10天在日本人均消费1.3万,如果你去日本旅行,你会买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纷纷各抒己见。因情境贴近生活,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让其有话可说。
3.时代性原则。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脱离时代就成为一潭死水,只剩下说教。所以,政治课教学应紧跟时代步伐,时刻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教学情境也应具有时代气息。
4.主题性原则。碎片式课堂探究不利于培养学生系统思考问题和宏观把握知识的能力。应设定一个主题贯穿多个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笔者以“旅游消费”为主线,以围绕该主线的相关信息为素材完成整堂课教学,既能让学生系统掌握整本书中有关消费的知识点,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课堂活力。
三、恰当设计情境问题,寻找活力课堂的出口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最常见的教学手段,能够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良好氛围,对提升思想政治课的品质有着重要作用。设计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梯度性。人们认识问题总是遵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难度逐渐加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探究活动,激活学生思维。
本节课笔者共设置4个问题:
【探究一】旅游消费属于哪种类型?
【探究二】当你看到国人疯抢的时候,你会选择购买吗?为什么?
【探究三】面对国人在国外消费的现状,国家、企业、个人都该怎么办?
【探究四】旅游消费的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探究三、四的展开以探究一、二为基础,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分享彼此的智慧,在成功中体验快乐,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2.开放性。开放性问题,指问题本身没有固定的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探究二和探究四的答案并不固定,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看成是正确的。这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可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使其迸发出意想不到的一些想法。
四、努力实现情感目标,提升活力课堂境界
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并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向上的情感,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从课内、课外两个角度入手去引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
1.课内活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他们才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理财教育 游戏 社会实践
“理财教育”既包含了对钱币的认识,同时也探讨了行为层面的内容,对于幼儿来说,重要的不是让他认识金钱,而在于从小培养其科学、合理的对待钱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进而培养其较强的理财能力的教育。
一、在区域游戏中引导幼儿认识钱币
在幼儿园中,游戏是儿童生活的全部,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认识钱的作用和建立起一定的价值观是一种很好的前途。幼儿可以通过平时的观察,将大人的行为活动转化为游戏。
中班年龄的幼儿,教师首先找出不同年份银行发行的钱币,并把这些钱币打印下来,首先和孩子们共同观看这些不同年代、国家、风格的各种钱币,然后一起动手布置了一个“钱币展览馆”。孩子们虽然还不能从风格迥异的钱币中看出各国的文化风俗,但起码对中国的钱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钱币,不管是什么年行的,都有着不变的标志——国徽,从钱币的人物变化上,让孩子认识一些伟人和一些少数民族,让孩子掌握一些钱币的特征。
对钱币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们大班的老师就用一些仿真纸币和硬币,与孩子们在“点心店”、“超市”、“花店”等区域开展玩换钱币的游戏。老师当“银行的工作人员”将硬币划归己有,将纸币交给孩子,然后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按需要到“银行”来兑换硬币。比如:用5元、10元、20元的纸币分别兑换成同样面值的1元、5角或1角的硬币;再用这些纸币兑换不是同样面值的硬币。换成同样面值的硬币时,比如10元纸币可以换成10个1元硬币、20个5角硬币、100个1角硬币等,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孩子的加减计算能力。
二、家园合作理解钱币和劳动的关系
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孩子钱币是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孩子知道了“不劳动者不得食”的道理,从而使孩子对劳动产生尊重和崇尚的心理。家园共同配合一起制定有效的方法,能让孩子亲身体会钱和劳动的关系。我们在幼儿园就利用活动场地做了一个“虚拟社区”,孩子们可以在“虚拟社区”中赚钱、看病、乘车、看电影,还可以卖报或卖废品,孩子们在里面玩得不亦乐乎,不但体验到了成人赚钱的辛苦,还能间接感受社会生活的“游戏规则”。
如:有的家长为了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在家里实行“有偿劳动”,比如:洗一次碗给多少钱,叠一次衣服给多少钱……这样做不失为一个鼓励劳动的方法,但是切忌做过头。家长可以适当使用金钱鼓励的办法,但更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首先是要培养他的劳动观念,同时体会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进而了解父母赚钱的不易。另外,还可以通过劳动来体会其中的辛苦,从而达到约束商品价格过高而产生购物欲望的目的,建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社会实践活动教会孩子合理消费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动教材。幼儿可以从社会实践活动中看到有趣的景物,遇见各式各样的人物,学到许多知识。而买卖的过程更是幼儿认识钱的最佳机会,带着幼儿一起去购物,你可以让幼儿帮助挑选所需要的物品,在挑选过程中教会幼儿挑选的方式,哪些好,哪些不好,哪些贵,哪些便宜,什么是打折,什么是拍卖。与此同时,还要帮助孩子建立合理消费和选择消费的观念。
我们幼儿园就利用社区活动进行了多次很有意义的售卖游戏,教育幼儿懂得一定的商品知识和购物知识,知道如何挑选、购买、算帐、付款、找零。首先老师将孩子的玩具当成待售商品,一一估价,然后就分成两堆卖。
比如:孩子的小熊估价8元,老师拿出10元,让她找零;而孩子的玩具手枪估价4块,老师出5元,继续让孩子计算找零。在这些练习中,孩子对钱币的运用更加熟练了。老师还经常让孩子去“超市”买东西,由孩子当顾客和营业员,自己付钱、找零。首先要让孩子做一个规划图,把要买的东西画在纸上(避免孩子进了超市看都什么都想要),还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多少钱。来到超市,让孩子边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边把价格记在纸上,然后加起来看一下自己有没有超出预算,超出的话要重新选择商品。付账的时候,老师可以问问孩子该找多少钱,看看营业员找的钱是不是和孩子计算的一样。
四、学会理财培养奉献爱心精神
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育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会和父母、小伙伴分享。幼儿园就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爱心义卖活动,让孩子把家中的闲置品带来卖给有需要的家庭,卖得的钱由幼儿园统一捐给慈善机构,让慈善机构的叔叔阿姨们在幼儿园的操场上感谢一下所有参与活动的幼儿,让他们感受到帮助人的快乐。
在幼儿园的各种理财教育中,幼儿的种种能力得到了发展。在创设游戏和实践活动中,幼儿能交往、协商、独立思考,互相协作、处理事情等,所以理财的过程,是幼儿与他人与社会发生交往的过程。在理财教育过程中,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每个幼儿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做事比原来能干、懂事了。理财教育是一项系统,系统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需要家庭、社区及相关机构提供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在孩子的世界里,“金钱”不应当成为可怕的字眼。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让孩子早点接触金钱、认识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十分必要的。缺乏及时、正确的金钱教育,会导致孩子不会花钱,不知道勤俭节约,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
参考文献:
[1]杨长江《中国孩子的金钱教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关颖“理财教育——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C]《少年儿童研究》
[3]刘克锦“理财意识,要从娃娃抓起”[J]《经济论坛》
一、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在校大学生理财的基本情况
参与本次调查的200名大学生,来自农村地区的占60.5%,其他地区的占39.5%。由于农村大学生大部分生活并不富裕,本次调查结果亦显示受访者的平均生活水平并不高,受访者的月平均生活费用为400元左右。由于家庭生活水平较低,农村大学生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谨慎使用钱财的好习惯,他们普遍具有理财观念,渴求掌握理财知识。但大学生仍普遍存在理财知识匮乏、理财技能薄弱的现象。通过整体分析,河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有理财的需求,但所存在的理财现状不尽乐观。
(二)大学生理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经济来源渠道单一,独自谋生能力差
通过对调查问卷中经济来源一项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99.5%的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其中70%的大学生没有其他任何融资方式,生活费用全部来源于父母;有20.5%的大学生能依靠自己获得部分收入,但不依靠其他方式,只依靠自己打工解决经济问题的大学生只占0.5%。除父母提供,资金的其他来源主要有亲友的资助,学校的助学贷款,自己的打工收入等方式,但资金渠道在两个以上的大学生只占29.5%。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渠道单一,在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极强,独立谋生能力差。
2、消费结构不合理
本次调查分析在消费支出调查中,涉及饮食、日用品、通讯、网络、交际和学习支出。分析时将其分为必需支出、交际支出和学习支出三大项。从支出情况看,交际费用支出过多,而学习支出却少得可怜。
在这个消费结构中,大学生的学习支出还不到总支出的1/5。说明部分大学生尚未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位置。
3、支出没有计划
有63.5%的大学生自己没有记账的习惯。用钱没有较强的计划性,导致自己每月的支出不能平衡,一到月末或学期末,大部分学生会出现“经济危机”,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有的只能靠借债度日。
4、大学生个人理财意识和观念有待加强
虽然有60%以上的大学生回答自己有开源节流的意识,但他们对理财的认识并不清晰。近几年,学校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而教育也有由重视“智商”教育到向“情商”教育的偏重,而“财商”教育却很少涉及。
5、理财知识匮乏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财知识不足。学校关于理财教育的基础课设置较少,对于理财知识的推广能力有待提高。
二、在校大学生个人理财对策和建议
(一)社会应努力营造有益于大学生理财的环境
净化消费环境,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财意识。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因此,我们的行为和观念不可避免地都受着来自社会的影响,作为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更是如此。首先,应积极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适度消费的观念,减少那些对大学生消费构成威胁的广告宣传,通过社会舆论和传媒的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其次,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一些媒体对大学生理财进行积极引导。另外,政府部门和大众媒体对形成全社会良好的投资与理财风气给予适当引导,加大鼓励合理投资、反对投机行为的宣传力度,同时运用媒体和舆论,将正确的理财知识传递给人民群众。
(二)家庭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财
家庭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消费的主要环境,对大学生的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理财教育不可忽视家庭的作用。大学生已近成年,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因此,家庭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应该着重做好引导和启发。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理财导师。
全美最新儿童理财教育指南《富孩子》一书中写到,我们不知道多少钱可以毁掉一个孩子,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如何教会孩子给予,从而使他们日后不至于迷失于一个日益被金钱所吞噬的世界。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同样,美国父母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美国家庭让孩子干家务换取零用钱,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一阶段,父母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应该注意多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在朋友式的交流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和理财观念。父母还应主动与孩子沟通,与他们谈论一些涉及生活、学习和未来事业发展方面的问题,有意识地教孩子一些日常理财的知识和技巧。在与孩子讨论问题时,善于精选社会生活中带倾向性的现象和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给孩子一些建设性的提示和启示,而不应像领导作报告那样宏篇大论。
(三)学校应鼓励学生学习相关投资知识,不提倡学生进行炒股
有报道指出,目前中国的大学生股民大有人在。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炒股一方面固然可以使大学生得到锻炼,但对于大学生来说,炒股弊大于利。首先,炒股风险大,一旦越陷越深,超出了自己的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对学习、生活都会有影响。其次,炒股还会占用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再次,一些大学生之所以投身炒股,大多是出于利益驱动,想通过炒股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正因为炒股具有投机性质,大学生即使能够在炒股中获得一定经济利益,也将不利于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塑造。所以,允许有较扎实的金融知识功底,且不以赚钱为目的的学生进入金融市场适当尝试,但建议其他在校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由此,学校可以引进虚拟炒股软件,在学校开展虚拟炒股大赛,为那些想锻炼自己炒股技能的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四)大学生应注重自身理财知识积累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其追求高品位生活而产生的新的消费观念直接地影响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新的消费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消费观现状
1.在消费结构中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据网上调查显示,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如: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我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大学生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元~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00元,而这笔钱一是用来支付伙食费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二是用来购买学习资料(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有时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大学生非常关注的内容。
2.追求时尚和名牌受到大学生的亲睐
青年始终是大学校园中的主体,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大学生消费中最突出的消费项目就是使用手机。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此外,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追求的目标。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3.体育健康消费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是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前提,对体育与健康两者相关程度的认识,取决于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是否全面,体育健康意识的需求必然转化为消费行为的桥梁,也必然是通过市场得以实现。据调查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他们中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选择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去进行体育锻炼的。这表明大学生的健康消费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也逐渐提高了对体育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审美等社会性各方面功能的了解,形成了一定的价值体系。
二、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问题
1.缺乏消费理性,自控能力不强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2.大学生过分追逐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大学生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在消费问题上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因而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同样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3.盲目消费,过分展示自我
与成年消费者不同,大学生一般没有从众的心理特征,这一特征与追新求奇、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有关,处于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心智、生理已经成熟,心理上要求独立,但生活、经济上却仍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必须依靠家庭的资助才能良好的生活下去,并能在自由支配金钱的情况下,随行所欲地进行消费,追求、展示自我,如:吃讲究情调,穿追求时尚和名牌;谈恋爱追求情感,大量进行物质投入;交朋友不惜重金;网费、话费节节升高,追求“舒适、时尚、流行”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财富持续增长,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有钱,也不断受到企业的广泛重视。
4.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我们曾经搞过一次关于大学生在消费调查,其结果有近16%的同学在350元以下在比较困难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近29%的同学在360元~520元之间,这属于中等水平,还算过得去。有近35%的同学在530元~850元之间,这是属于中上等水平了,手头稍为宽泛一点。有近15%的同学在860元~1350元之间,这就比较自由了。还有5%的同学月消费1360元以上可以说是无忧无虑,“该出手时就出手”了。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大学生消费数额的增加,结构的变化,方式的多样化也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这样一支群体是如何花钱,消费结构又是怎样?记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年级之间,男女同学之间,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年级越高,消费水平也随之增长时尚化、个性化,使消费标准不断增长,大学生个性化消费的增多已成为趋势与潮流。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的追求。
1.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调查研究在先
在思想理论教学中,大学生的消费意识教育应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变理论教学空洞无物的说教,为理论教学联系实际。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2.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倡导责任意识
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具有独立的意识与理智消费的观念。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3.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树立财商观念
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是现今的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的必备因素。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
4.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意识,提高体育健康水平
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和能力将随着其家庭收入的增加和个人的经济能力的增加而提高。当大学生的基本物质的到满足和满意的时候,他们才会把钱花在体育上,因此要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消费观。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5.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意识,培养节约行为
面对大学生的花费问题,社会、家长、学校应该怎样看待?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更加合理健康地消费,我认为,应结合‘消费教育”开节约课,甚至不仅是大学生,中小学生都应该配备从小节约的相关课程,不定期地给学生灌输节约理念。”同时,也向大学生提出倡议:“节约不是‘丢面子’,并希望更多的大学生都能做到‘节约上大学’,不仅节约自己私人财物,更要节约社会公物、社会能源。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消费伦理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在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中,不仅要加强大学生消费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消费伦理认识能力;而且要加强大学生的消费伦理修养,还要努力营造节俭的社会氛围。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参考文献:
[1]网络互联:
[2]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关键词】民办高校;“90后”;消费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迈入校园后消费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关注的问题,以首批“90后”学生为例,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喜好、课余生活情趣,高校及家庭、社会如何给予及时正确引导等已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和理论界的关注并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按照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的时候,现在的“90后”正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中流砥柱。伴随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也在迅速崛起。这批关乎国家整体发展的“90后”在民办高校这样一种特殊的办学队伍中成长成才,他们的消费状况、消费心理等需要我们重视和研究。
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在校的民办高校“90后”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成因,指出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的方法。本次调查针对民办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90后”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91份,有效卷291份。
一、民办高校“90后”学生的消费现状
1.经济来源单一化
民办高校“90后”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父母给予、奖助学金(包括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调查显示,95%的学生经济来源是靠父母给予,12%的学生绝大部分生活费要靠自己勤工俭学获得,而能成功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只有极少数,仅占3%。特别是民办高校,不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只能申请生源地贷款,这就无形中给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了困扰。吉林省今年才开通生源地贷款,也就是说,2012级新生可以享受到这一政策。
2.消费水平两极化
民办高校的“90后”学生其家庭经济状况并不都是条件优越,也有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极其困难,总体情况呈现两极化,使得学生们在校的消费也呈现两极化的特点。月生活费在300—500元的学生占13%,月消费在1500元以上的学生占15%,绝大多数学生的月生活费集中在1000—1200元和1200—1500元,前者占25%,后者占19%。其次是800—1000元,占17%,600—800元占11%。
3.消费支出立体化
民办高校“90后”学生的消费结构除基本的伙食消费、日常用品消费外,还出现了更多精神层面的消费。如学习消费、娱乐消费、恋爱消费、交际消费、旅游消费等等。而旅游上的消费还细分了小长假旅游、寒暑假旅游和毕业旅游。而个别民办高校离市区较远,使得学生在交通上的花费增加了。从本次调查上看,除伙食消费外,排在前面的有:学习消费41%,大四学生居多,多用于考研、考公务员辅导班、各种过级考试辅导班费用。很多考研机构甚至推出了“钻石卡——超级VIP学员班”,签订两年的学习计划,而学费则高达两万元。公务员考试的保过班,学费也高达万元,令人唏嘘。其次是服装、饰品、化妆品消费占39%,用于交际、娱乐的消费则占总消费的27%。在恋爱的学生中,他们日常用于恋爱的费用普遍占总消费额的30%左右,个别则高达50%左右。
二、民办高校“90后”学生消费特点
1.享受消费居多,追求名牌
处于成长阶段的“90后”的大学生对于老一辈提出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观念感到不解,反而对李白的“及时享乐”主义颇有认同,他们喜欢更丰富、更随性、更洒脱、更享受的生活方式。他们会定期去做美容、美甲、美发,会去健身、瑜伽,会选择单身背包客旅游、毕业旅游、情侣旅游等等。对于这些,他们则愿意归结为是对生活质感的体验。
2008年我们曾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消费情况做过调查。当时手机的普及率接近100%,电脑的普及率在30%左右。时隔4年,手机的普及率早已超过了100%,有60%的学生有两部手机,还有3%的学生甚至有4部手机。电脑的普及率更是高达83%。iphone、ipad等高端手机在学生中也不罕见,同时拥有iphone、ipad的学生甚至高达11%。学生们对于名牌化妆品、名牌衣服等高档消费品的追逐也从未停止。
2.感性消费,理财能力差,有攀比心理
调查显示,高达29%的学生从没有记账的习惯,对自己每月的支出没有合理的规划,出现了“月光族”,甚至“半月光族”的消费群体。处于成长期的“90后”学生,还不能够合理的理财,在对金钱的支配上处于被动的状态,当自身的消费能力不够时,会因攀比心理、虚荣心理产生盲目消费。
对待新鲜事物,他们是乐意接受的。有46%的学生对信用卡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其中有18%的学生已经使用信用卡消费了,他们认为非常便捷、非常时尚。
3.勤工俭学多样化
传统的观点是学生的勤工俭学会为在学校的超市、食堂、图书馆打零工,或者做家教、临时促销员等等。民办高校“90后”的学生虽然在学习上相对公办院校的学生略逊一筹,但说起做生意的头脑来丝毫不差。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开始了多样化的勤工俭学:开网店、开实体店、做补习机构的校园、摆地摊、DIY创意手工艺品、炒股等等。网络的开放化,社会的多元化使得当代大学生和社会接触的更多,他们的观念日新月异,他们的想法也与时俱进,不禁让人刮目相看。
三、影响民办高校“90后”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
“90后”大学生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90后”大学生,尽管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自我意识颇强,思想却不成熟。在消费问题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荣攀比心理充斥着他们的生活,这些不良的消费观念广泛来源于他们的家庭、社会、学校,乃至学生本人的亚健康心理。
1.家庭因素
一个家庭中,父母的消费观念、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消费情况。家庭经济状况偏好的学生则日常消费水平较高,反之则较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较好的理财观念、理财能力,其子女耳濡目染,也会有较好的理财认知和把握。而对于父母日常生活中不善理财、花费随意、没有计划、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学生的消费情况也不会太乐观。
2.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老一辈只讲究吃饱穿暖,现在的“90后”却提出了“吃要吃出健康、穿要穿出风格”等多元化的消费观念。网络已逐渐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各种新潮的、时尚的消费应接不暇。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更是乐于尝试,还不断创新。网络购物、电视购物、团购、促销等等,既丰富充实了购物空间,也大大的推动了“90后”大学生的消费。与此同时,个别商家的引导性消费,商品个性化特征,奢侈品的品牌效应等等,使得广大学生走入了消费误区。
3.学校因素
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一个新鲜事物云集、潮流品牌竞相登场的舞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于这些时尚、高端的奢侈品牌的谈论更是他们茶余饭后的常见话题。盲目的消费、攀比虚荣的心理、消费理念的错误引导,在学生中愈演愈烈。作为民办高校,其办学主体更多的关注于学生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关乎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及时对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进行制止和批评教育,助长了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滋生。
4.学生自身因素
“90后”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他们告别了父母,来到学校开始全新的集体生活。离开父母的庇佑,他们还没能完全学会独立,学会自理,盲目的追随潮流,正如歌词中描述的“跟着感觉走”,“你有我也有”,导致“90后”大学生不成熟的消费现状。
个别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看到身边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高水平消费时,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这些学生自尊心极强,好面子,他们选择通过完全超出自身经济状况的高消费,来掩饰贫穷带来的自卑。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只会让学生越陷越深,不断的消费来证明自己的“富裕”,实则“富”了皮囊,空了内心。这种追慕虚荣,严重自卑的不健康心理,导致学生超负荷消费。相对家庭经济状况优越的学生,他们更注重享乐,注重高层次的消费。经济因素对他们来说不是困扰,他们任意消费,过度消费,追求高档次的生活。这些与处于成长、学习阶段的学生身份完全不符。
四、引导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健康消费的几点建议
1.言传身教,树立良好榜样
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子女们耳濡目染,沿袭了父母的消费观念。所以,家长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形成健康的消费习惯,引导子女参与家庭理财计划,既可以让其体会到金钱的来之不易,又可以培养他们学会自理、自立的能力。
2.优化环境,营造绿色消费氛围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对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约束管理,形成健康的舆论引导,提倡简约、绿色的科学消费。不鼓吹泡沫经济,不追逐过度消费,不过度哄抬品牌效应,让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消费,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
3.高度重视,加强疏导,引导科学消费
首先,对学生的不良消费现状,高校要高度重视。民办高校虽然在办学主体上与公办院校不同,但同样承载着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2006年,教育部为贯彻中央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专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即教育部第24号部长令,明确规定了高校辅导员的选聘配备、培养培训、工作和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民办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完善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按比例配备辅导员,并充分调动一线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消费心理,对有不良消费行为的学生提早发现,逐一疏导。
其次,高校要了解把握大学生在校的消费状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校要在新生入学时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认真的调研分析,关注重点生的心理发展和他们的消费情况。分析掌握学生们的消费特点、消费心理,才能“对症下药”,探究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规律性,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消费的引导工作。
再次,高校还应积极协调,调动辅导员和“两课”教师,普及消费知识,组织各种讲座,结合生活中的案例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用科学的观念武装学生的头脑,用健康的思想引导学生,使其正确认识消费,不被动的受消费支配,形成科学的消费观。
4.学会理财,树立合理消费理念
大学生自身要不断加强自律,克服不良的消费行为,合理支配自己的生活费,学会理财,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理性的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消费,不盲目攀比、不奢侈浪费,将自己的精力转移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上,以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就业回报父母和学校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汪行舟,王小敏.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消费现象分析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0(8).
[2]张晓晶,叶珊珊,应玲盼,张蕾.“90后”大学生消费现状透视[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11(3).
[3]李巍.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