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企业信息化范文

旅游企业信息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企业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企业信息化

第1篇:旅游企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旅游;旅游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调查[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5―0046―08

一、调查的对象、目的与方法

对于北京地区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的调查,是北京旅游行业调查研究课题的一个子课题。调查的目的是要对北京地区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解和评估,分析影响信息化发展和运作的一些基本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随着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这些研究较多地集中在理论层面,较少关注实际的调查和分析。对于北京这一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除了路紫、李彦丽对在线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外,有关旅游信息化的实证研究比较鲜见。因此,我们对北京地区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也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相结合的方式。主要考虑到信息化的一些基本情况比较容易了解,可以通过问卷获取到较为满意的信息。但对一些信息化的深层问题,如发展的理念、商业模式的思考以及关于信息化工具的具体功能的分析等,难以通过一般调查问卷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个别座谈、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有可能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

二、关于信息化程度的划分和研判的标准问题

为了能对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做出比较合理的判断,需要一个理论上的参照。这一参照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信息化发展的阶段划分和评价指标的确定。遗憾的是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显得非常不足。事实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经济信息化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正确划分信息化发展的阶段并确定相应的判别标准,既可以为理论研究找到合理的参照,也可以为实际工作提供相应的依据。因此,为了能对调查资料进行合理的判断,首先需要解决阶段划分和比较标准这两个问题。

1.阶段划分

埃佛雷姆・特伯恩等人以参与者、产品和销售方式3个变量的虚拟程度作为参照,将电子商务的发展分为8种不同情况。虽然埃佛雷姆・特伯恩等人并未明确地将其视为信息化依次发展的不同阶段,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信息化的不同发展程度总会与其不同的情况相对应,因此可以将其视为信息化发展阶段的一种划分。

根据网络利用的情况,彭欣和李新仕将电子商务的发展分为Intranet、Extranet、Internet(内部网、外联网、互联网)3个阶段。根据同一视角,覃剑雄在对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中,将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分为:电子邮件、主页、提供动态查询数据条件的主页、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广泛旅游电子商务等5个发展阶段。

与彭欣等人不同,祁明根据电子计算机等设备的使用情况将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归结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到70年代中期,单项业务电子化;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初,局域网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电子商务向商业综合业务数字网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以上3种阶段划分方法各有特点。但我们认为这些划分方法不能突出电子商务模式的演变,难以映射技术和业务联系的变化过程。尤其是使用这类划分方法来分析产品类别较为复杂的旅游行业时,难以从发展程度的定位中找到其主要结症,从而难以根据阶段特征对应出正确的发展策略。

信息化阶段分析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探讨与技术发展相对应的商务模式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政策和建议。据此,我们提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3阶段理论标准,以此作为我们判定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程度的依据。

笔者认为,按照技术发展特点及其对业务模式的影响,理论上可以将信息化发展分为自动化、网络化和一体化3个阶段。自动化阶段以计算机处理企业内部单项业务为主要特征;网络化以企业利用网络处理业务为特征,又可细分为Intranet、Extranet和Intranet 3个阶段;一体化阶段以数据标准化和业务一体化整合为特征。一体化过程是伴随着企业网络化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电子商务深化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三阶段划分揭示了信息化过程的一个内在规律:从硬件依靠到硬件和软件并重再到软件依靠。在不同阶段不仅软硬件所起的作用不同,而且企业投资的重心也不同。

2.判别指标

对于信息化发展的具体状况,可以使用硬件、软件、网络化、内容以及功能等多方面指标进行衡量。根据方法和对象的不同,这些指标还可以进行具体的分解。调查报告《北京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情况调查》主要从硬件、软件、联网和安全策划等方面对北京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石长波与黄清根据DEA模型提出了输入和输出两方面的评价指标。

信息化评价更多涉及的是网站。国外许多学者(Jim Kapoun、Robert Harris、David Stoics、Judith Edwards等)都提出了各自的网站评价指标,此外国外比较著名的还有贝瑞特(Bizrate)方法、高梅兹(Gomez)方法、佛罗斯特(Forrester)方法及消费者报告在线(consumer Reports Online)的评价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具体指标体系。沈红芳对此进行了评价和总结。在国内,学者黄微、毕胜男等提出涉及网站内容、使用及成本的评价指标;董小英提出涉及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等9项网站评价指标。高静和肖江南从网站信息的内容设置和技术组织两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

对应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信息化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因此研判其具体发展程度的指标和标准也应当有所区别。在自动化阶段,硬件是决定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因素,所以考察的重点应当是硬件的配置和使用情况;在网络化阶段,联网和软件使用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成效的主要因素,所以考察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重点就应当转移到这两方面;在一体化阶段,数据标准和软件功能匹配成为决定信息化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研判信息化的视点就应当集中于数据标准化和软件功能匹配的程度。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北京旅游企业从总体上讲已经跨过了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这一方面得益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旅游业自身的 特点。根据北京地区旅游企业发展的总体状况,本次调查中我们重点分析企业联网和软件使用情况,以此判别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具体情况。

三、调查的结果

经过调查和比对,可以发现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1.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从总体上看,北京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配置。几乎所有企业均配备了较为充分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2)联网。企业实现联网的程度较高。本次调查共涉及43家旅游企业,除3家企业以外,其余企业均已联网,上网率达到了93.02%;(3)网站建设。我们所调查的企业大多数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且已经在网站上开展自己的业务。(4)专业管理软件的采用。在采用计算机管理的企业中,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管理软件进行经营和管理。规模较大的旅行社如中旅总社等还自主开发了经营管理软件。从总体情况看,北京市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已经实现了网络化,正在向更加协调的方向发展。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离散程度大

虽然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程度较高,但在专业管理软件的采用上存在较高的离散性。统计显示,不论是酒店还是旅行社,软件使用依然呈现为群雄逐鹿的局面,没有一家软件供应商能够一统天下。即便是软件使用比较集中的酒店业,其主流软件Fidelio也只占有44%的市场份额。由于我们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星级酒店,而Fidelio软件主要是在星级酒店使用,所以该软件在酒店企业市场中的实际占有率将更低。酒店和旅行社软件使用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

图2北京地区旅行社管理软件使用图

根据图1和图2中的数字,我们可以计算出酒店和旅行社企业管理软件使用的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分别为0.2384和0.1229,均低于0.3,显示出较低的集中程度。表明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成熟程度尚有不足。由于旅游企业还没有集中于一种软件的使用,这就必然产生数据共享和价值链各环节互动的障碍,由此产生的诸如“信息孤岛”等问题,虽然可以通过接口技术加以解决,但遗憾的是接口难以解决不同软件功能的匹配问题。此外,数量众多的接口同时也是造成信息化效率损失的重要原因。

多种软件并用的情况不仅存在于不同企业之间,而且存在于同一企业内部。形成这种格局的基本原因,一方面在于目前市场上旅游管理软件的功能不足,另一方面也囿于体制障碍。从软件功能讲,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旅游管理软件其功能主要涉及企业的前台业务,基本上不涉及诸如财务、设备等后台业务。从体制上讲,一个企业的不同部门均有其对应的上级政府或行业主管单位,出于某种利益的考虑,这些单位往往指定企业的对口部门使用一些固定的软件,这种现象在目前的体制下尚不能根除。由于多种软件共同使用,加上企业基本上没有进行信息资源的规划工作,这就必然导致旅游信息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

3.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既存在于不同类别企业之间,也存在于同一类别的不同企业之间。

(1)不同类别企业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比较酒店、旅行社、景区等具体类别的企业,可以看出,不同类别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比较表1中的数字和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可以看出,酒店业软件使用集中度较高,为0.2384。但信息化普及程度不如旅行社,其上网比率、网站建设率和专业管理软件采用率均低于旅行社企业;旅行社信息化普及程度较高,但集中度比较低,其赫芬达一赫希曼指数为0.1229。结合笔者以前对一些中小酒店和旅行社所作的调查来考虑,在现实中酒店和旅行社总体的不平衡性可能更大。通过深入调查发现,旅行社类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之所以受规模的影响较小,主要是由于其业务性质所决定的。相对于酒店而言,旅行社更多地需要与各方面进行沟通,而信息化正是降低沟通成本的有效手段。从经营的方式来看,旅行社较多地利用自己的网站开展业务,酒店则更多地利用中介网站进行预订,表明二者信息化手段利用的程度也存在着差异。

(2)同一类别企业内部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同一类别企业内部信息化实现的程度具有很大差别。从调查情况看,酒店业信息化程度受企业规模的影响较大。在酒店企业中,大酒店信息化程度已经很高。无论从硬件设施、软件采用,还是从联网情况看,都与国际发展水平不相上下。如Fidelio软件刚刚推出Opera版本,在我们调查的25家酒店中就已经有3家采用,另外还有几家准备采用。这一速度即便在发达国家也属罕见。但在一些中小酒店,信息化发展的情况还不尽如人意。一些三星级以下的酒店还没有自己的网站,有的虽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其功能和内容都非常欠缺,不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比较而言,旅行社信息化发展受企业规模的影响较小。从联网、管理软件采用以及网站建设等情况看,旅行社内部信息化发展的差异小于酒店业企业。

4.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但也存在许多共同的问题

信息化可以带来好处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调查中企业反映最为集中的好处主要有3方面:方便管理、提高效益和方便查询。具体情况见图3和图4。

从图3、图4中数字可以看出,方便管理、提高效益和方便查询是旅游企业认为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好处,三者反映的比例之和为87%。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信息化本身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凸现了旅游企业发展信息化的两个需求倾向:(1)注重管理需求;(2)注重信息的查询。第一点表明企业信息化依然是管理者工程,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可能更多地需要满足管理者的需求;第二点则体现了旅游行业本身的特点:为旅游者提供尽可能方便的信息查询是有效招徕的重要手段。对于信息化所具有的更为重要的一些好处,如可以改善企业机制、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及信息共享等,调查中企业的反应并不强烈,一方面说明目前系统功能的欠缺,另一方面说明旅游企业对于信息化意义的认识还有很大的落差。

目前信息化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软件使用上。这显示出了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硬件使用到软件使用的转变。在软件使用方面企业反映最为突出的是安全、软件的易用性和软件的功能等3个问题。其他还有实用性、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人性化以及升级等方面的问题,见图5。

调查中发现,将一切影响业务正常进行的情况都归结为安全问题,是企业的一个明显的倾向性看法。对于信息化的安全问题,企业最为担心的还是病毒。此外还有系统本身不稳定等方面的问题,情况见图6所示。

安全问题成为企业当前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障碍,这与国家 权威部门的调查结论是一致的。显示了在网络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有学者认为安全问题是妨碍旅游信息化发展的一道“门坎”。需要注意的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了外部问题以外,企业对于内部安全问题也表现得非常关心。相对于硬件而言,企业对软件使用关注的程度更大,表明软件本身的性能已经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表现出对于软件性能的关注,并将其归结为安全性问题,说明了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对于软件使用的重视。

除了安全问题以外,软件的易用性也是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从图7可以看出,文字困难和软件操作复杂是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两个重要因素。对于外国引进的软件,企业员工感觉到存在巨大的阅读和理解障碍,反映出员工外语水平的差距和软件汉化的不足。此外,软件功能过于复杂,导致员工不易掌握。像Fidelio这类大型管理软件,功能较多,操作比较复杂,既是这类软件的一个优势,同时也成为这类软件推广的重要制约因素。面对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这一实际情况,如何在功能和易用性之间取得平衡,将是软件开发商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问题,企业基本上认同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认为这是企业发展、竞争以及提高企业效益的需要。关于影响企业发展信息化的因素见图8。

虽然企业将信息化主要归结为发展的需要比较笼统,但从企业关注的两个次要因素推断,影响企业发展的信息化需求主要是由竞争和提高效益这两个因素决定的。对于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多数企业认为不会一帆风顺,认为现实中存在着很多阻碍的因素,这些因素如图9所示。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企业普遍认为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于一体化和标准化。这反映出企业从实际经营中感受到了建立一体化、标准化的旅游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企业对于一体化发展的某种忧虑。解决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体化和标准化问题,实际上已被许多学者多次提出。孙丽艳、赵希男在对我国旅游企业信息管理的研究中就指出信息的共享性和互动性差,类似的研究还有周烨、赵中华等。本次调查不过从实证的角度对此问题的重要性再次进行了印证。这也可以视为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由网络化自然产生的一个问题。正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妨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效率的获得,所以必然地促使信息化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因此,电子商务由自动化向网络化,再由网络化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是一个合乎经济和技术规律的自然过程。

四、进一步的分析

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通过座谈和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深层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信息化经营已成为企业的共识,但对于信息化发展的认识依然存在一定的误区

被调查的旅游企业基本认同信息化对于企业经营的巨大作用。认为企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效率、提供方便、节约成本,可以提供人力难及的新功能等。但对信息化的潜在价值普遍认识不足,对于信息化的基本模式、发展战略、信息资源的规划等有关信息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缺乏思考。这种情况使企业难以适应信息化不断发展的需要。这种现象此前已被学者指出,如姚继兰等人。

2.信息化程度与企业文化的发展有较大落差

北京一些规模较大的旅游企业其信息化水平并不亚于国际同行。但与国外相比,在管理理念、组织方式、企业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表现为技术先进但制度落后。国内旅游企业基本上没有借助信息化来推动制度和组织的改革以及业务流程的再造,很多企业的信息化依然存在明显的样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的痕迹。信息化发展了,但企业的文化依然落后,落后的文化反过来又制约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效率的提高,这种情况就如企业依然是在用鞭子赶着一辆可以奔驰的汽车爬行一样。对于旅游企业文化和技术之间存在的反差及其影响,王胜生曾经给予了专门的研究。

3.人才缺乏

旅游企业信息化需要大量的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旅游企业严重缺乏这样的人才,这一点我们在调查中深有感触。在与企业人员座谈中我们发现:企业不同人员对于人才缺乏的看法是不同的。一般领导认为人才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旅游从业人员的高流动性,由此导致企业不愿过多地在人员培训方面进行投人;一般员工则普遍认为现有的企业制度缺乏学习的激励。不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员工,不同的看法实际上都折射出了制度问题,遗憾的是这一点还没有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

4.企业业务流程僵化落后

信息化效能的发挥有赖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这已被信息化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所证明。周瑞亨在对酒店企业的研究中就指出业务流程需要科学化,伍锋、梁明珠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景区的流程需要再造。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北京旅游企业在发展信息化的同时,还依然沿用过去一些陈旧的业务方式,这就限制了信息化效率的发挥。这方面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企业和客户的网络互动性差,而良好的互动性正是旅游企业追求效率所需要的。

5.制度障碍

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都存在制度的缺陷。从企业内部看,缺乏信息化创新的激励、不能合理使用人才等;从社会看,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反映出来的企业对于安全问题的普遍忧虑,凸现了这方面工作的不足。实际上,交易安全与制度的相关关系很早就有学者指出了,但迄今为止人们还不能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方面源于电子商务毕竟还只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伴随着许多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现有的政治和司法体制效率低下。

6.政府引导问题

为了推进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国家旅游局大力推动“金旅工程”,这对旅游信息化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问题是政府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到底应当做什么?从某种角度讲这一问题却使政府处于两难境地。有关这一问题的详细讨论超出了本文的范围。但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政府应当引导企业信息化而不能代替企业信息化。

五、一些建议

1.政府应积极扶植和引导

政府对于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发挥政府的促进作用可以节约信息化的成本。许多学者也认可政府的主导作用,主张政府在信息化过程中要有所作为,如胡锡琴、张玉改等人。但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应当是引导而非包办。应当将信息化的决定权最终归结于企业,由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选择。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拥有自力的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会自动按照最优原则配置其资源。调 查中所显示的信息化水平与企业规模的相关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许体现了经济的合理性。它可能正是企业优化其信息资源配置的一种均衡选择。

2.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网上交易的安全

网络时代的安全问题已在过去许多的调查和研究中被提到,如石长波、黄清等。本次的调查也显示出安全问题是制约北京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信用体系和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是保障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3.建立一体化旅游信息系统

“信息孤岛”和“功能差别”问题是影响信息化发展和效能发挥的重要原因,本次调查也显示出了北京旅游企业对于这类问题的关注。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在信息资源规划和统一战略构想的基础上,建立一体化的旅游信息系统。对一体化信息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徐马陵、陆均良等进行过专门的探讨。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企业界,一体化方案似乎已成为共识。如果说一体化发展是企业基于业务提出的一种需求,那么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可以视为为满足这种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关于如何构建一体化的旅游信息系统,许多学者已经从技术和业务的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周昕微在《北京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提出了6条设计原则;张玉改、董志华、常捷等也对我国旅游信息系统的建立提出了整体性的方案;刘小玲、董志华、常捷、王少华、郎富平等从技术的角度对于旅游信息系统进行了讨论;李彦丽、路紫研究了区域旅游信息系统之间的横向合作问题;张懿玮、姚昆遗研究了上海市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陆均良、朱路平对信息化服务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w-c-I模式;此外武友新、王小刚等也进行了有关的研究。

通过调查和对相关资料的检索可以看出,构造网络生物链,按照价值链、供应链的理论和思想,关联旅游上游和下游产业,进行一体化的信息化设计,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生存环境,是业内和学术界的普遍共识,这也体现了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4.注重新技术的采用

第2篇:旅游企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 旅游企业 财务内部控制

随着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10年4月《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财会〔2010〕11号)的要求,如何在满足公司层面上的企业内部控制整体要求的基础上,克服集团化旅游企业现阶段存在的经营多元化、所属企业多、股权多元化、链条长、地域分布广的困难,将涉及财务方面的内部控制有效地在公司及所属企业内部贯彻实行,并作为一个新的财务管理体系发挥效用,进一步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值得研究与探讨。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作为目前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和境内主板的上市公司正在施行的管理体系,也是集团化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对企业内部控制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结合提出新的要求:“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又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系统在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减少人为因素,提高管理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由此可见,信息化建设将是实施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和效率,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支撑手段。

二、信息化建设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影响

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支撑手段,其建设工作将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各要素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随着企业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系统优化了控制环境,信息化的运用使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管理层次减少,同时运用网络信息化的优势解决了地域分布广的困难,且信息系统使信息流的传递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公司的决策层和管理层能够更加全面、及时地掌握所属企业的运营情况,从而为正确有效地制定企业战略、资源分配和绩效评价等企业决策工作提供依据。信息化管理与企业固有的经营管理是管理思想的碰撞,它可以及时地将公司管理层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指导思想传递到所属企业,有利于同一所属企业的管理思想,“上下一盘棋”支持公司的战略发展。

(二)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化技术能够形成集团及所属企业上下统一的内部控制管理标准,并使业务流程及控制节点逐步固化,大大降低了人员疏漏或舞弊的风险,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信息化系统可以提升企业信息使用能力,可以实时搜集和处理大量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的信息及数据,为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提供依据。此外,在传统方式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主要就是制定一堆制度文件和手册,在执行内部控制时也只能是定期地检查和评估。这就使得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进展缓慢,不能及时发现及规避风险。而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大量应用,就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实时控制,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也由传统方式下的事后监督检查转变为事前和事中的控制模式,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对风险评估及预测和预防机制。

(三)对内部控制活动的影响

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都在信息化的帮助下进行相应调整和再造,大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通过信息化来实施。内部控制活动逐渐从传统的手工方式变为信息化控制方式,将内部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固化在信息系统之中,从而降低了人为的影响因素,减少了人为错误和舞弊情况的发生,提高了内部控制活动的效率。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也由单纯的对人的控制转变为对人和信息化系统的控制。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广,信息系统有效地帮助了集团化企业对所属企业内部控制的管控力度,解决了一系列经营管理的瓶颈。一是解决了所属企业少数股东管理者的诸侯管理,使其按照公司的管理标准办事。二是将不同的管理方法及需求进行标准化设置,解决了因管理方法或核算计量方法差异化而带来的财务管理的随意性。三是减少了所属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对信息与沟通的影响

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在集团和所属企业之间建立了信息沟通平台,拓展了信息沟通的广度和深度,突破了时间、层级和地域的限制,使得企业的信息流可以便捷地在各企业和企业各个层级之间传递,使信息沟通的效率获得显著的提升。利用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以及基层员工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同时减少了发生信息失真的情况,使得员工能够更好地获取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中所需的信息,顺利履行职责,同时使公司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够更及时、恰当地得到落实。

(五)对内部监督的影响

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可通过信息化建设将一部分内部控制的监督功能进行系统化、程序化,从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实时的监督和控制,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手段,从而进一步提高监督和控制的效果及效率,整体上改善并优化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的重点也将从传统的对制度、流程和执行的方面转变为对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实施和日常维护等方面。因此,企业应对财务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方式,评估其实施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建立长效的建设完善机制,以便能更好地达到财务内部控制的目标。

三、信息化环境下旅游企业财务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对象和层级的复杂性

旅游企业管理层级较多,链条比较长,分布地域非常广,且涉及境内及境外。从业务模式上旅行社涉及团队批发与零售,以及企业横向间的业务往来,从管理模式和经营业务模式都需要解决作为独立法人个体的局部利益与集团化利益,局部资源和集团化整体资源配置的矛盾,需要进行集团层面的宏观调控,更多地从集团化整体性战略的高度进行管理。

(二)管理成员主体的多元性及企业人员特性

旅游业务板块的所属企业股权多元化、控股企业比例非常大,涉及国有企业、外资、民营和自然人资本,其中集团绝对控股企业比例不高,大多数企业为相对控股,控股比例30%~51%之间,控制力度不高;同时所属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企业人员规模不大,尤其是财务人员人数不多,财务人员低于5人的企业比较普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历及专业能力不强,且流动性大。

(三)管理方法和资源调配的复杂性

旅游企业涉及旅行社、商品流通、景区及地产投资开发等业务领域,不同行业差异性明显,需要面对不同的核算方法、不同的计量单位及不同的税务政策等,需要的管理政策和手段出现了复杂性;同时各成员单位的业务周期和行业不同,导致资金使用和资金调剂的难度加大。随着集团做大、做强、做优战略的实施,公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多元化发展,旅游企业不断增加,可支配资源数量增加和相应的处置权扩大,相关管理工作也更加复杂。

四、信息化环境下优化旅游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策略

(一)针对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

一是通过整理流程图和控制矩阵对比分析,梳理财务内部控制流程的合理性、规范性以及充足性。二是通过流程穿行测试,检验关键控制点的设计有效性,行程财务内部控制改进手册。三是通过测试评价发现,完善各项财务内部控制措施。四是强化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和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二)建立网络资金管理系统

通过银企直联、网银合作的方式,实现旅游企业所有银行账户的实时监控,解决了资金活动,同时对银行账户定期检查和清理,形成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二是在实现银行账户实时监控的基础上,按照“核定额度、超额上划”的模式,实行资金集中管理,该信息系统实现了对汇集资金的记账、结算等功能,做到了对划拨资金、利息结算、资金结转等事项的内部记账、统一处理、批量操作。

(三)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建立网络会计核算系统

按计划逐步建立网络会计核算系统,实现公司按照统一的会计政策、核算科目和方法,形成集团总部及所属企业的“一本账”,通过账务系统可实现及时监督、查询、汇总各账务数据,进一步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同时实施了网络会计核算系统和网络报表信息系统的对接工作,可通过账务系统准确生成符合公司统一管理要求的财务报表,以及按照不同的公司管理需求设置的个性化报表或个性化公式,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开发网上财务事项审批系统

在网络会计核算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配套开发网上财务事项审批系统,实现了报销、银行业务、资金管理、投资业务、利润分配及分红管理、纳税业务、工资发放业务及资产购处置等业务的信息系统化处理,并将预算监控系统和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以及审批流程嵌入该审批系统之中,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涵盖了公司所有涉及财务管理的各项业务,通过业务系统、费用预算系统和内控系统的紧密衔接,加强了内控管理,使财务审批权限和预算控制公开透明,可按照不同的部门、专项、日常等费用,进行日常执行分析查询,实时显示预算执行进度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业务处理、账务核算和管理报表生成等信息流的整合链接,可实时进行公司财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总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产生了新的变化,改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对如何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增强内部控制效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旅游企业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及管理工作,必须将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手段,使两者有机融合,才能实现管理目标,提升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为北京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佳.财务信息化对财务内部控制影响研究[J].企业导报,2014(09).

[2] 方银亮.财务信息化与集团财务内部控制研究[J].时代金融,2014(5).

[3] 陈伯河.基于财务信息化集团财务内部控制的研究[J].财税研究,2014 (19).

第3篇:旅游企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本文为呼伦贝尔市科技局课题《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实现模式及绩效评价》阶段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2日

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依托《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呼伦贝尔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政策,得到长足发展,呼伦贝尔中小企业在油脂加工、肉类加工、粮食饲料加工、淀粉加工、木材加工、乳品加工、制酒饮料、建材及有色金属加工等领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全市中小企业总户数达到7,144户,中小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50%以上。

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重点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成效显著。承担了首批国家级农村牧区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项目,启动了呼伦贝尔“百村千户”家庭旅游信息化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增收。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不断完善,入驻企业达到879家,其中3家企业列为全区企业信息化示范单位。在全区率先完成了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试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金融保险、社会保险等公共领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提高了电子商务对促进企业发展的认识,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纷纷进驻不同的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如阿里巴巴供应商平台中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近600家;商宽无限――内蒙古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2011年开创地区品牌板块中,呼伦贝尔市共有11家企业82种产品注册,全部为具有呼伦贝尔地区特色的野生食品,这些对促进呼伦贝尔中小企业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激励和补充作用。

一、呼伦贝尔市企业信息化水平分析(以阿里巴巴供应商平台为例)

中小企业在呼伦贝尔市的经济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们在企业数量上具有不可超越的优势,而是因为其提供了超过半数的就业机会,创造了相当部分的财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发展壮大甚至生存的困境,而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形式,为呼伦贝尔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潜力。作为竞争弱者的中小企业如何有效地开展电子商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阿里巴巴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阿里巴巴是一个创立于上世纪末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最近几年该平台得到了不断创新和发展。目前,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专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的网络平台,也是全球国际贸易领域内最大的网上交易平台。因此,中小企业应该紧紧抓住机会,充分利用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提供的各项增值服务,达到实现企业电子商务,达到扩大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阿里巴巴是全球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是全球国际贸易领域内最领先、最活跃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人社区,目前已经成功融合了B2B、C2C、搜索引擎和门户等功能,帮助全球客户和合作伙伴取得成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的构成由网络贸易平台(B2B和C2C)、支付平台(支付宝)、搜索引擎(雅虎)、诚信系统构成。

阿里巴巴为“中国供应商”用户开发了完善的后台管理功能,如图片银行、产品展示厅、秘密产品展示厅、产品分组展示和多用户管理功能等,使网站具备了很多大型专业网站才有的功能,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管理产品和客户信息。实现网络营销的对策,应用雅虎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应用“诚信通”提高企业的信誉度。中小企业在注册成为阿里巴巴的诚信通会员后,便会建立企业的网上诚信档案,并如实记载企业在阿里巴巴网站上所做出的任何行为。因此,厂商要提供有效的证书图片;经常登录阿里巴巴网站使用各项服务;提供真实可信的资信参考人信息,来彰显公司的实力、产品质量、诚信经营、服务态度、金融资信,赢得更多客户的信任;在与其他会员进行交易后互相给予肯定的评价,提高公司的诚信通指数,从而提高企业网上交易的效率和成功的机会;实现电子商务的对策:中小企业在注册成为诚信通会员后,可以在阿里巴巴网站上建立自己的商铺,并利用其提供的支付工具,开展电子商务;企业成为阿里会员后,可以按行业类别查询各类公司资讯,通过这些自助服务栏目,会员可以全面、准确地宣传自己。

(二)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进驻阿里巴巴平台的基本情况。截至2013年底,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进驻阿里巴巴供应商平台的企业共计587家,行业涉及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具体组成如图1所示。(图1)

由呼伦贝尔市企业在阿里巴巴供应商注册平台上的注册情况来看,注册企业的类别与呼伦贝尔市经济的构成相吻合,由呼伦贝尔市2013年《呼伦贝尔市统计年鉴》可知:2010年呼伦贝尔市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36.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17.4%提高到36.1%。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呼伦贝尔市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期末的28.0∶28.6∶43.4变为“十一五”时期的19.6∶42.1∶38.3。三产的比例更适合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企业73家,占呼伦贝尔在阿里巴巴供应商注册平台企业总数的14%;说明,在呼伦贝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得到较大的发展,信息辅助企业的成长是与呼伦贝尔市信息产业的需求息息相关的。在制造业中,食品加工企业为56家,占制造业企业的61%;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中销售具有呼伦贝尔特色产品的企业为80家,占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总数的28%。

但另一方面,经过认证的企业,在阿里巴巴供应商平台会更加具有竞争力,但呼伦贝尔市587家企业中只有18家企业通过认证,认证率刚达3%。认证的企业包括11家批发零售业、4家食品加工业、1家农产品加工业和1家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中有6家为具有呼伦贝尔地区特点的批发零售业,包括肉干、山珍野菜;4家食品加工业为乳制品、肉干的生产企业;1家农产品加工业为羊肉、牛肉畜产品生产企业。因此,认证企业中具有呼伦贝尔特点的企业占56%。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呼伦贝尔的中小企业虽然认识到电子商务带来的商机,也有意愿通过这种方式来拓展市场和企业的知名度。同时,在企业注重地标性产品在电子商务的竞争优势,具有呼伦贝尔特色的产品或商品的供应商占了较大的份额。但是,很多企业信息并不完善,尤其是较小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寻找适合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实现模式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目的(以服务业小微企业为例)

2012年按着登记在册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库存情况,按行业内企业数的固定比例,随机抽取了服务业小微企业96家,其中按企业性质分,国有企业9家、集体企业2家、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1家、其他有限责任企业14家、私营独资企业34家、私营合伙企业2家、私营有限责任公司24家、私营股份有限公司3家、其他企业4家。其中盈利企业68家。企业覆盖10个门类19个行业。

从呼伦贝尔市服务业微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目的可以看出,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还是占了少数,为总数的35%。在已经开始信息化建设的服务业微小企业中,有20%是基于信息的需要;12%为网上销售;68%基于其他目的。

因此,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大多数并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信息化建设程度偏低,信息化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其对企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而许多地区的企业不能深刻了解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没有把信息化与企业的实际尤其是特色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不能真正给企业带来实惠,企业科技信息化与企业增收的密切关系尚未得到中小企业家的普遍认可,久而久之,使企业信息服务缺少指导性的意义。信息资源的匮乏不仅使信息服务的开展受到制约,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利用效率。呼伦贝尔市企业的信息化实现还需要大范围提升。

三、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诺兰模型把信息化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计算机使用开始起步,增长缓慢,信息技术尚未普及。

第二阶段,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阶段,应用逐步提速。虽然在实际管理和操作过程中仍未获得巨大效益,但已显现出潜在的商业价值。

第三阶段,是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系统林立,矛盾凸现。信息技术逐步向网络化发展,社会信息意识得到普及。

第四阶段,信息化发展的准成熟阶段,信息技术趋于完善,系统内走向集成阶段,统一规划,制定标准。

第五、六阶段,信息化发展的成熟和高度成熟阶段,即信息时代。这一阶段实现全社会集成跨部门、跨系统的网间互联,信息共享。各级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互适应。

有些研究认为(李道亮,2007),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已进入第三、四阶段,也有学者认为处于第二、三阶段,本研究综合了以上信息化发展的论断及呼伦贝尔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认为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处在第二、三、四阶段。

处于这样一个不同发展阶段共存的时期,其特征表现为:一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走向完善,但现在仍较为薄弱,信息硬件设施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经济发展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二是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稳步推进,但尚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信息共享程度低;在信息分类、分级、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结构不尽合理;同时,各级政府部门难以及时集散全面、系统准确的信息,从而使中小企业的信息查询和使用有很大的困难;三是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但信息渠道仍显不畅。中小企业部及各地中小企业信息部门正在组织开展的“物联网”试点,是中小企业信息工作者的成功创造之一。各地也陆续出现中小企业上网工程、信息进村、电波入户、信息公告栏、信息平台等服务模式,为打通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些模式因各地经济条件的差异尚未在中小企业普及,同时仍明显存在信息渠道不畅问题。部分地市县互联网平台没有建立起来,大多数乡村缺乏网络沟通手段,而且基层部门信息渠道少,媒体间中小企业信息传播和方面缺乏必要的配合和沟通,信息利用不充分;四是建立了人员数量较多的信息服务队伍,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体现在部分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跟不上信息化发展步伐;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使大量信息资源仅停留在低水平开发状态;基层信息服务员整体素质不高,能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员比例很低。

四、呼伦贝尔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呼伦贝尔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政府推广部门+示范点+企业。首先,由政府部门向科技局、发改委,以及农业部、自治区农牧厅等部门申报技术示范项目,审批后进行项目实施;其次,建立示范户、示范点和示范区,通过建立高校、科研单位的科研基地,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对示范区内的企业采取技术培训、发放科技资料、现场指导等方式,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试验、示范、推广,然后通过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周边企业共同发展,承担了首批国家级农村牧区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项目,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不断完善,入驻企业达到879家,其中3家企业列为全区企业信息化示范单位。

(二)政府推广部门+协会+企业。在全区率先完成了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试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金融保险、社会保险等公共领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另一方面,发挥行业优势,启动了呼伦贝尔“百村千户”家庭旅游信息化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三)公共信息化平台+企业。这种服务模式主要依托已存在的经营服务平台,借用平台的认可度和信用度,企业发挥自身经营产品的特色,促进产品的电子商务发展,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基于阿里巴巴网站、商宽无限-内蒙古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供应商企业就是这种类型。

(四)行业信息化网站链接+企业。这种公共信息化平台为专有行业的信息平台,借助行业的集聚优势,提高信誉度,扩大中小企业的影响。同时,通过业务联系,发挥信息平台优势。旅游企业大多基于这种类型。

(五)大企业+中小企业。这种信息化模式是基于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由于供应链的上、下游关系,要求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对接能力,依托大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技术人员、配套设施得到保证,ERP等这种大型的企业管理软件得以在中小企业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钧勇.石狮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华侨大学,2011.

第4篇:旅游企业信息化范文

论文摘要: 管理信息化是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的基石,本文提出结合行业特点选择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通过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构建,提供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信息集成模式选择方案。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再是孤立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必须实现信息化才能融入和紧密联系在这个经济生态链中。中小企业信息化资金短缺、技术人员匮乏是事实,但面对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浪潮之中,信息化管理对于一个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成本控制、新产品开发、市场研究、营销策略和客户服务,乃至生存至关重要。中小企业信息化刻不容缓。2005年8月,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在京成立,以“携手同行,引领中小企业信息化未来”为主题,宣布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和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组织实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正式启动。

由于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讲,信息化已然是陌生的事物和全新的课题,无论在信息化规划还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存在很多困惑和狐疑。中小企业信息化变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中国地方区域经济的兴衰。

1 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研究

中小企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运营基本上包括了生产、供应、销售、财务、人事,甚至研发等。但限于规模,中小企业内部专业分工不细,一般一人“身兼数职”;内部管理水平由于中小企业最重“机动”弹性,要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对内部工作制度化、系统化程度不足,系统的精确度与完整性较差,管理方法受资深干部主观经验影响大;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很难找到相同的运行规律,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难度。

综合考虑中小企业的行业特征,小企业资金匮乏,信息化技术和人才的不足等特点,按照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的侧重点的不同,将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集成模式分为: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模式、中小企业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模式和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SCM模式三种:

1、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模式,是指根据小企业的行业特征,在节约有限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电子商务为依托,以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的管理信息化为中心,逐步分阶段实施中小企业全面管理的信息化。

中小企业信息化必须结合中小企业行业特点,深度挖掘企业的目前的信息化需求。纵观ERP近4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制造型企业,对于中小型内部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库存不准,材料积压与停工待料并存,财务管理混乱等现象,正是ERP管理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制造型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模式的优势:(1)ERP时的制造型中小企业更加面向市场、面向经营、面向销售,能够对市场快速响应;它将供应链管理功能包含了进来,强调了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之间的新的伙伴关系。(2)ERP更加强调企业业务流程,通过工作流程化实现企业的人员、财务、制造与分销间的集成,支持企业过程重组。(3)ERP更多地强调财务,具有较完善的业财务管理体系;这使得价值管理概念得以实施,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更加有机地结合。(4)ERP较多地考虑人作为资源的因素在生产经营规划中的作用,也考虑了人的培训成本。(5)在生产制造计划中,ERP支持 MRPII与JIT(Just-In-Time)的混合生产管理模式,支持制造型中小企业多种生产方式(离散制造连续流程制造等)的管理模式等。

2、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集成模式,是指根据小企业的行业特征,首先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然后逐步分阶段实施中小企业全面管理的信息化。如加入国际或国内产业链,与大企业结为业务伙伴企业等方式。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定位很重要,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中供应商还是配套厂商,渠道商还是零售商,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目前的信息化需求。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SCM模式主要适应于纺织、食品等消费品行业,如服装、鞋帽、食品、百货等;机器设备的零部件加工行业,如空调、汽车零部件生产小企业。

3、中小企业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模式,是指根据小企业的行业特征,在节约有限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电子商务为依托,首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然后逐步分阶段实施中小企业全面管理的信息化。在服务型行业、消费品行业、商品零售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可以首选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模式,例如旅游公司、美容、超市商场等组织;对于其他中小企业,如果企业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最大化客户价值、推行精细营销,可以先实施CRM客户关系管理,或是实施具有CRM功能的管理信息子系统。

2 层次分析法简介

2.1层次分析法(AHP)概述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A.L.Saaty教授于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它合理地将定性与定量的决策结合起来,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实现定量化决策问题。该方法自1982年被介绍到我国以来,以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处理各种决策因素的特点,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应用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首先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将各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然后对模型中每一层次每一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也可以先进行定性判断,再赋值量化),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最后通过综合计算各层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得到方案层相对于目标层和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值,并以此进行方案优劣次序的排序,作为评价和选择方案的依据。

2.2 层次分析法(AHP)应用程序

运用AHP法进行决策模型构建时,需要经历以下5个步骤:①、建立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型;②、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正互反矩阵)③、针对某一个标准,用和积法或方根法计算各备选元素的特征向量W(权重);向量W的分量Wi为层次单排序。④、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计算当前一层元素关于总目标的排序权重;⑤、计算一致性指标CI、RI、CR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3 基于AHP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构建

1、确定总目标: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选择与建立,关系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成长。首先中小企业要有信息需求作牵引,即信息系统的实施原动力在于企业的本身。通过对信息系统的深刻认识,确定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总目标,弄清信息规划决策所涉及的范围、所要采取的措施方案和政策、实现目标的准则、策略和各种约束条件等,广泛地收集信息。

2、建立多层次的递阶结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按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将信息化模式选择考虑因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经济效益、管理效益、技术要求、预算(考虑计算繁琐,实际运用时可以增加)。可以选择的管理信息化模式有企业资源计划集成模式(简称ERP模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模式(简称CRM模式)、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集成模式(简称SCM模式)。可以构建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层次结构模型

3、确定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层次结构模型中相邻层次元素间相关程度。通过构造两比较判断矩阵及矩阵运算的数学方法,确定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见表(1),确定方案层对准则层各元素的判断矩阵见表(2)。

表(1)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

管理效益

ERP

SCM

CRM

ERP

SCM

CRM

预算

ERP

SCM

CRM

ERP

SCM

CRM

表(2)方案层对于准则层个因素的判断矩阵

4、构造好判断矩阵后,需要根据判断矩阵计算针对某一准则层各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是足够多个根据随机发生的判断矩阵计算的一致性指标的平均值。 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四阶矩阵的RI=0.8931,三阶矩阵的RI=0.5149。

5、计算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见图(2),和方案层对于各信息化需求因素的判断矩阵单排序,见图(3),包括方案层对于经济效益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方案层对于管理效益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方案层对于技术要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和方案层对于预算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图(2)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图(3)方案层对于因素层(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6、根据所有的层次单排序计算的结果,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进行总排序,以确定递阶结构图中最底层(信息化模式方案)和各个各信息化需求因素对总目标的重要程度。先算出BiCin,再计算ΣBiCin,总排序结果矩阵计算如下表(3),得出总排序结果见图(4)。

表(3)总排序结果矩阵计算表

图(4)总排序结果

7、构造好判断矩阵后,需要根据判断矩阵计算针对某一准则层各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虽然在构造判断矩阵B时并不要求判断具有一致性,但判断偏离一致性过大也是不允许的。因此需要对判断矩阵B进行一致性检验。CI是总排序一致性指标CI=ΣBiCIi ,RI是层次总排序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ΣBiRIi,最后算出CR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 CR=CI/RI,一般而言CR愈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愈好,通常认为CR£0.1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根据分析计算结果,考虑相应的决策。

4 结论

基于AHP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构建,通过对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整体全面综合考虑分析,保证了在信息化基础模式及相关技术平台等的选择上具有适当的量化依据,同时明确了信息化相关影响因素,具有帮助企业高层对企业实施信息化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的能力;利用基于AHP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构建,进行企业信息化规划,能较好地实现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动态一致,有助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选型,避免了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盲目性、从众性;合理进行信息化的投入,节约了有限资金,抓住宝贵的时机,为中小企业信息化进一步深化、升级奠定良好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篇:旅游企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珠三角 中小企业 信息化建设 电子商务应用

随着网络建设的普及和应用,信息传播越来越广泛、及时,这为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充分条件;企业如何更好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升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广东省政府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把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广东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了摸清珠三角地区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现状,我们对地处珠三角腹地的广州、佛山禅城区、顺德、南海、三水、高明等地的中小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

一、样本构成

该项研究是以发放问卷的形式对珠三角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调查。前后共进行了三次问卷。第一次,2003年底,发放560份问卷,实际完成了491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87%;第二次,2005年初,发出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14份,有效回收率88%;第三次,2006年6月,本次共发出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28份,有效回收率76%。通过问卷,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我们对珠三角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进程有了较深入地了解。

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国有企业数量占样本总数的14.29%,集体企业占7.14%,民营企业占60.71%,外商独资或外方控股的合资公司占17.86%。与2005年相比,民营和外商独资或控股的企业数量在增加,而国有企业数量在下降。按行业划分,金融保险企业占样本总数的5.14%,电信类企业8.88%,交通运输仓储类5.14%,旅游饭店娱乐类2.28%,房地产物业管理类4.21%,陶瓷类5.14%,纺织类1.87%,家具类1.40%,计算机信息类8.88%,电子产品类12.15%,其他类占44.39%。样本种类繁多。企业规模也各不相同,其中职工人数500名以上的占22.79%,职工人数50~500名的占45.85%,职工人数50名以下的占31.36 %。500名以下的企业合计约占80%。

可见,珠三角地区中小型企业的种类比较多,行业分布广泛,所占比例比较高,与我国目前企业的结构现状和特点基本一致。样本来源具普遍性和代表性。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概况

1.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应用的态度

在样本企业中,领导对信息化建设持肯定态度的达到81%,这个数据表明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大部分企业领导的思想意识领域当中。但是,由于行业性质不同,部分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应用的态度也不尽然,持无所谓和否定态度的占17.86%,主要分布在陶瓷、纺织等行业。通过了解发现,并不是这些企业不需要信息化应用,而是大部分属于私有企业,经营规模小,产品数量有限,再加上企业不十分了解如何实施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去进行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2.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及培训情况

(1)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情况。通过调查发现,有35.51%的样本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正在制定和计划制定的企业占28.5%,有29.91%的企业不了解和没有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已有规划和准备制定规划的企业占三分之二,说明大部分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

(2)企业人员信息化培训情况。从统计数据看,64.29%的企业进行了人员信息化培训,其中计算机信息、金融和交通运输仓储行业对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的程度比较高。而纺织业和家具业的培训相对较低,甚至没有培训。不同的行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一样。

企业信息化培训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办公软件的使用占28.57%,网络营销的基础知识占21.43%,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占17.86%,因特网基础知识占0.41%。从这个分布数据看,信息化培训已经开始注重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知识的应用。

3.计算机拥有量及内部网络、企业网站建设

计算机拥有量和内部网络建设是反映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两个重要标志。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有利于企业加强信息化管理;内部网络加快了企业内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有利于提高效率;企业网站的建设可以使企业迅速触网,为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打开一扇窗口。基于此,在问卷中对上述情况进行了调查。

2006年调查数据显示,93.89%的企业拥有计算机,41.34%的企业建立了内部局域网,有53.57%的企业已建立了企业网站。可以看出在珠三角企业界,计算机的普及率是相当高的,且比较重视局域网和企业网站的价值,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基础好。

4.信息化的主要应用领域

调查显示,珠三角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最多的领域是: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从2003年到2006年,随着信息化的建设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应用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如图表1所示。

图1 信息化的主要应用领域

从所占的比例不难发现,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办公自动化比较重视,位居前三名,信息化应用比较好。而在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建设方面比较弱。这也表明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的全面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对信息化的管理需求还不是很迫切,或者说是条件还不具备。

5.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状况

(1)企业电子商务开展情况。从2005到2006年的数据看,没有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由42.06% 下降到10.71%,已经开展的企业由18.69%增加到50%,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增长了31%。开展电子商务效果好的企业由7.48%增至21.43%,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外资、合资或者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一些行业。其他一些行业开展的效果不明显。从调查的数据看,开展的企业数增加了,但是效果不明显,投入了但是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将给企业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带来障碍。

(2)中小企业使用第三方服务平台进行商务活动。中小企业进行商务活动借助的平台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建设的商务网站,二是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根据我们的调查,第三方服务平台目前已经逐渐成为中小企业进行商务活动的主要平台。

根据佛山2006年的统计数据,佛山现有中小企业49115家,2007年2月,我们通过对阿里巴巴网的访问,发现有31145家企业在阿里巴巴网进行了注册,占企业总数的63.36%。其中4522家企业申请了诚信通,为进一步开展网上贸易打下基础。随着第三方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完善,企业利用第三方服务平台进行商务活动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3)企业网站应用的主要业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网站应用主要集中在信息、接受网上订单、收集客户信息方面。经过数据统计我们发现:超过半数的企业在网上介绍产品、信息;接受网上订单的企业从24.77%增至35.71%,增长10.84%,但总数只占样本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说明大部分企业对此持保留态度;收集客户信息从13.08%增至45.71%,增长32.63%,且总数占样本企业数量的一半,表明大部分企业在积极开展这项工作,重视利用网络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和服务。

(4)企业的商务经营、运作模式。在问卷中,我们对企业的电子商务经营运作模式进行了调查。主要涉及到营销模式、业务洽谈方式、销售方式、网上采购、网上支付情况等。具体数据如下图表2:

图2 企业经营运作模式情况

从统计表中看出,E-mail洽谈、网络营销和网上支付位于前三名,表明企业在业务的洽谈、营销的方式和支付方式已经为部分企业接受并得到应用,网络化管理初见成效。

(5)有关数据的挖掘和应用情况。在2006年问卷中,有53.57%的企业对于相关销售数据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其中15.3%的企业采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并用来进行生产计划的制定,有38.26%的企业凭经验进行数据分析并用于生产计划的制定。可见,数据的有效分析挖掘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自身的规模相对较小、资金不充足等原因的限制,这方面的需求比较弱。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普及,技术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完善,这方面应该会有很大的发展。

(6)增幅比较大的几项:我们对2003年~2006年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财务管理21.11%、客户关系管理20.64%、人力资源管理19.82%增长的比例位居前三名;进销存和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应用跃居第四、五名,从2005年的28.97%,上升至2006年的46.43%,增长了17.6%,进销存的信息化管理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企业在经营决策管理、企业资源规划等方面的应用比例在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的范围在拓宽,应用的领域在深入,企业对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在逐渐加强。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寻找突破口

从本次调查的数据不难看出,信息化应用最多的领域是OA、财务管理系统,还有63.36%的企业借助第三方服务平台作为应用的突破口。这些数据表明,部分企业已经根据自己的实际寻找到了突破口,目前财务管理软件大多实现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发展,财务体系比较固定。通过第三方平台展示自己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寻找商机,进行客户关系管理,进一步实施网上订购和销售,促使企业内部进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这三个环节可以作为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突破口。

2.加强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建设

首先构建电子商务安全运作的综合保障体系,建设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保证交易信息安全、迅速地传递;保证数据库服务器绝对安全,防止黑客闯入网络盗取信息 ;电子签名和认证是网上比较成熟的安全手段,应逐渐推广使用。其次尽快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交易行为。最后,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充分利用中小企业信息网为企业开展信息咨询服务、技术培训、企业管理的新知识和理论,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建议,引导中小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网络经营,促进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

3.注重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问卷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学历需求,大专和本科生的学历结构就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方面,偏向应用操作性的实用型人才,2005年~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企业需要的人才排在前三名的为:网络营销员、客户关系管理员、电子商务操作员。根据人才的需求现状,调整人才培养的结构和培养的比例,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

4.今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从2005年~2006年的调查数据来看,2005年位居前四位的信息化建设领域是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而2006年的数据,位居前四位的是:客户关系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管理、财物管理,企业将这四项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说明信息化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应用在不断深入。这部分企业占样本总数的25%~35%,比例不大,但是表明了信息化建设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除个别企业尝试外,珠三角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总体上还局限于交易前的阶段,即主要应用于网络广告、网上寻找买家或卖家、网上洽谈等环节,少有在交易中和交易后的应用,如网上采购、网上订货和网上售后服务等。而客户关系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规划等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待开发的领域,并且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梁春晓:2004年~2005年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06~04~20

[2]贾兴华:浅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及策略.经济管理论坛.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期

[3]张琼: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企业天地,2005年第1期

[4]王玉珍: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研究北方经贸,2006年第1期

[5]陈东红:论信息化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统计教育,2005年第2期

第6篇:旅游企业信息化范文

一、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

根据中小企业的客户集中度和客户介入企业运营的深度不同,可以将中小企业分为四种类型:少数标准型、少数个性型、大众标准型和大众个性型。

1.少数标准型企业。这类企业提供的是标准件产品或服务,客户介入企业运营的深度浅,客户集中,客户的数量较少。如:IT硬件分销公司、批发业等。

2.少数个性型企业。这类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多为个性化的,客户集中且数量较少。如:建筑设计、各类职业咨询公司等。

3.大众标准型企业。这类企业提供的是标准件产品或服务,客户分散,客户数量多。如:饭店、娱乐业、旅游、房产中介、汽车零售业、零售行业等。

4.大众个性型企业。这类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多为个性化的,客户介入企业运营的深度深,客户分散,客户数量较多。如:行业应用软件公司、诊所、汽车修理站等。

有些行业的企业可能会分散在四种类型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酌情判断。

少数标准型、大众标准型企业与少数个性型、大众个性型企业的差异在于用户参与的程度不同,前者由于用户介入较少,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多为标准件。后者则是用户较深入地介入企业生产运营活动,产品或服务的个性化更鲜明。少数个性型和大众个性型企业与客户的信息沟通渠道更为重要。而少数标准型、少数个性型与大众标准型、大众个性型企业的主要区别则在于客户的集中程度,前者由于客户较为集中,更容易与客户联系,与客户的信息沟通相对容易。而后者客户分散,与客户的信息沟通相对较难。

二、信息化模式与信息化方案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企业业务经营的管理、费用的管理、员工管理等方面。二是企业外部信息化建设,简单的说就是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的接入,实现网络信息的和网上订单,让更多的客户知道企业的产品,让更多的客户能够找到企业。同时也包括网上采购等。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功能有强弱之分。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从弱到强,大致可以分为:事务处理、系统处理、决策支持、综合服务四种方案。

事务处理,典型功能为统计、计算、文字处理,典型方案为Word、Excel等。

系统处理,典型功能为计划、综合统计、管理报告生成,典型方案为管家婆软件、会计电算化软件等。

决策支持,典型功能为分析、优化、评价,典型方案为决策支持系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

综合服务,典型功能为上述三种功能的综合集成,典型方案为ERP系统、进销存系统。

企业外部信息化建设功能从弱到强,大致可以分为:展示、沟通、交易、协同商务四种方案。

展示:目的仅是宣传公司,介绍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典型方案为简单的网站。

沟通:除具有展示功能外,还能提供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如留言簿。

交易:具有网上交易的功能,客户可以在线订购产品或服务。如网上购物、客户关系管理。

协同商务:能与关键的交易伙伴们共享业务流程、决策、作业程序和数据,共同开发全新的产品、市场和服务,提高竞争优势。如供应链管理。

根据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内外功能强弱的不同,可以将信息化模式分为:内弱外弱型、内强外弱型、内强外强型、外强内弱型四种类型。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与方案的选择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同于大企业,它不需要功能面面俱到,不需要功能多么强大,只要是最适合自己的信息化方案就是最好的。结合前面对中小企业的分类以及信息化模式的划分,可以得到不同类型企业与不同信息化模式的最优组合:少数标准型选择内弱外弱型信息化模式、少数个性型选择内强外弱型信息化模式、大众标准型选择内弱外强型信息化模式、大众个性型选择内强外强型信息化模式。

少数标准型企业,客户集中,产品或服务为标准化,其管理信息化要求的迫切性为最低,选择内弱外弱型即可。例如,某IT硬件分销公司的信息化方案为展示性网站+管家婆软件。

少数个性型企业,客户集中,产品或服务为个性化。这类企业内部信息化的要求相对较高,选择内强外弱型。例如,某建筑设计公司采用的信息化方案为沟通型网站+建筑专用信息系统。

大众标准型企业,客户分散,产品或服务为标准化。这类企业外部信息化的要求相对较高,选择内弱外强型。例如,某汽车销售公司采用的信息化方案为交易型网站+小型管理信息系统。

第7篇:旅游企业信息化范文

   在国内外信息化浪潮的大力推动下,随着全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渐普及,XX年___县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后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

   ___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通作为我县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骨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光纤网络和通讯信号均已覆盖到全县所有乡镇以及重点工业园区、旅游景点,形成多业务、多功能的信息服务网络,有效满足各类用户对数据通信的不同需要,提供高质量的互联网接入和其他相关通讯服务。

   1.电信网络建设日趋完善。从今年一月份起,电信局为实现村村通宽带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投入了大量的宽带设备和光电缆,到目前为止,共建设了农村宽带接入点53个,已完成了所有行政村的宽带接入,并且光缆也已基本通达所有行政村。共投入建设资金315万元。

   2.___移动、联通光缆、通讯信号覆盖全县。管道、杆线总长度超过1000公里,GMS基站(点)达280余个,CDMA基站达50余个,成功打造覆盖全县的移动绿色精品网络,能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语音、WAP网络、长途IP、虚拟专网等成熟业务。

   3.通过___县广播电视局的努力,在网络的研究、规划、设计和建设上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目前,从县城到各个乡镇的广播电视光缆传输网已全部建设完成,广电网覆盖全县,实现了村村通;截止XX年11月全县广播电视网络光缆总长1101.1km。

   (二)信息技术应用日渐普及

   1.网络、通讯技术应用日常化、平民化。目前全县已有互联网用户2万余户,其中宽带用户7495户,固定电话用户15.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2万户,有线电视用户突破10万户,达到100719户以上,入户率达到94%。全县绝大多数企业已利用因特网开展业务,有100余家企业、部分乡镇和部门建立独立网站,总数已达到200余个。其中,中国竹网、___在线等一些网站已有一定知名度,中国竹网逐步向电子商务网站发展。

   2.企业信息化有新的突破。为了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改造,___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技术改造扶持资金中单列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转椅业、竹制品等生产型企业普遍采用CAD、CAM等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8家重点骨干企业分别委托金碟、用友、浪潮等知名专业软件企业编制信息化改造规划,积极采用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信息管理系统(MIS)和企业内部网络,提高了企业运行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已逐渐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并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和应用。

   3.社区信息化进展顺利。目前,___社区办公专网已建设完成,初步实现了社区管理信息化。中心递铺镇的12个社区建设了社区网站,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

   (三)电子政务建设初步完成

   ___县政府门户网站已于XX年通过验收,正式投入运行,我县所有政府机关、中央国营企业、优强企业落户该网站,县政府各部门均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的子网站,并政务公开事项。目前,该网站已经成为县级机关政务公开和对外宣传的主要平台。同时,县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平台(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也全面建设完成,全县各乡镇政府、县级机关各部门均接入县电子政务网络,已于XX年10月实现公文双轨制运行,到目前为止,共有数十个单位已完全脱离纸质文件。在政务网络方面,我们已经建立了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内网在XX年9月建设完成;政务外网从XX年开始建设,到XX年11月共接入单位95个,终端总数1800个左右。今年,我们针对《浙江省电子政务网络技术规范》的要求,对政务外网进行了改造,目前改造所需设备正在招标之中,预计将在12月中旬完成建设。

第8篇:旅游企业信息化范文

一、信息化推进要有新突破,全面满足社会各界的综合信息服务需求

(一)积极研发“物联网”应用,推进“智慧”建设。

(二)在市经信委的组织、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全市三级电子政务网。

(三)发挥3G网络优势,开发推进各行业移动执法应用。

(四)构建无线网络城市平台,实现“手机一卡通”。

(五)深化企业信息化,实施企业信息化促进计划,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六)开发提供新农合一卡通、社保通、医务通、就业通、银信通、城管通、安监通、社区通等综合信息化产品服务。

(七)构建3D旅游平台。

(八)深化教育信息化,推进绿色上网工程和绿色信使服务。

二、通信能力要有新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一)争取上级投入1.5亿元,加强3G网络建设和2G网络优化。

(二)争取上级投入1亿元,加快宽带网改造提速和“光纤入户”。

(三)加强重点通信保障,提高网络运行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服务质量要上新台阶,全面提升联通行风建设水平

(一)健全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运营管理机制,确保客户满意度达到86分以上。

(二)深入开展“创优质服务树行业新风”活动,投诉数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

(三)建立差异化的分级服务体系,打造卓越服务能力。

四、经营管理要上新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加快经营发展,确保完成各项经营发展指标,提升公司的规模效益、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二)坚持向管理要效益,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和效率。

(三)及时足额上缴地方税收,为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积极回报社会,积极回报人民,履行好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

五、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活力,营造团结和谐、积极进取的浓厚氛围

(一)深化“创先争优”,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二)紧紧依靠员工办企业,推进厂务公开,促进和谐发展,维护员工队伍稳定。

第9篇:旅游企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旅游信息化 旅游营销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55-03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以从事新型的营销管理方式,不仅是迫切的现实,也具有深刻意义。传统的旅游产品、旅游相关信息沟通方式,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旅游市场的需求,现行的多数旅游企业信息技术系统以单机为主,基于网络的应用较少;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更新缓慢;网站缺乏动态的交互过程,难以提供个性化服务,多以浏览为主,也难反映出在管理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对反映游客空间结构、需求爱好等信息难以进行管理和挖掘,更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酒店、交通的预订功能。旅游信息与电子商务系统的有效整合是促进旅游业信息化发展、提升旅游产业水平的途径,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它既能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管理,又能实现电子商务,通过将游客的行为进行深度挖掘,更好地为旅游规划与决策服务。而现代旅游营销环境,要求旅游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企业与旅游消费者有良好的信息沟通、传递方式,旅游交易途径更多更便捷。如何更好地创造旅游营销的良好条件,以现代信息手段,提升旅游行业的经营水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意义重大。

一 我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旅游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旅游有关的实体资源、信息资源、生产要素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配、组合、加工、传播、销售,以便促进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化,加快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提高旅游业的生产效率。中国的旅游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但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本身的巨大优势,中国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在中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信息化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手段,这是中国旅游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中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是由政府主导的。在2000年4月召开的全国旅游行业管理工作会议上,就确定了将发展旅游信息化作为提高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政府对发展旅游信息化给予了充分支持。2001年启动的“金旅工程”是国家为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的重大举措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家“金旅工程”的“三网一库”(办公自动化网络、业务管理网络、公众服务网络和综合旅游信息库)基本建成,在推进旅游电子政务的发展、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和旅游企业信息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从目前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形势来看,以办公自动化为标志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管理的旅游电子政务在国家旅游局机关已全面展开。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经济极大地扩展了旅游产品消费的需求,改变了旅游业的运作方式,电子商务已成为信息时代旅游交易的新方式,出现了一大批具有相当实力的旅游信息网络企业。

二 旅游信息化在国内旅游营销中的作用

旅游营销指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的生产商在识别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向旅游目标市场提供并设计适当的旅游产品、服务和项目,以满足这些市场需求的过程。旅游信息化在国内旅游营销的广泛应用,对国内旅游行业的管理、市场的培育、促进旅游目的地及相关企业与潜在旅游消费者的信息沟通、为旅游交易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交换环境、创造新型的旅游行业经营模式、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电子政务

旅游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旅游发展的特征之一,是旅游信息化在政府方面的重要应用。随着“金旅工程”的发展,中国旅游网构建成功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旅游网是目前唯一的全国性旅游电子政务平台。以中国旅游网为平台,地方旅游局纷纷建设自己的政务和资讯网站。据统计,在中国32个地方旅游局中31个有单独的政务网站(贵州省没有),占全部的96.88%;20个有单独的资讯(信息)网,占全部的62.50%;7个有公共商务网站(DMS),分别为广东、山东、上海、四川、天津、云南、陕西。大部分旅游网站均有信息、公众服务和业务平台。以中国旅游网为应用平台,加上相关电子政务系统如黄金周旅游假日预报系统、旅行社业务年检系统、星级饭店管理系统、全国导游员IC卡管理信息系统、旅游投诉系统、旅游统计系统、旅游财务指标管理系统、旅游项目投资管理系统、景区点管理系统、导游等级考核管理系统等的开发和应用,已初步实现了行政办公和行业管理部分功能的电子化,在旅游行业已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旅游管理部门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系统。

2.旅游企业信息化

旅游企业中旅游饭店行业是旅游信息化应用最早的领域,也是两极分化最严重的领域。目前,全国星级饭店信息化应用程度普遍较高,其内部管理基本上都采用了饭店信息管理系统,商务客房提供了互联网的接入服务,普遍加入了多个网上预定系统,且网上销售已逐步成为饭店的重要销售渠道。饭店业中高星级饭店(四、五星级饭店)普遍建立了饭店信息化管理系统,部分饭店参加了饭店中央预订系统CRS和全球分销系统,发展与国际同业的高速信息通道。

3.旅游电子商务

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开始于1997年,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综合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将上网查询作为了解旅游信息主要渠道的网民比例已达66.7%。其中,通过互联网预订过酒店的用户占70.2%、预订过机票的用户占70.7%、预订过度假产品的占20.3%。随着网上旅游相关业务的多元化,各网上旅行预订服务商推出的综合旅游产品,逐渐受到用户的青睐,还将有更多的网民使用网上旅行预订服务。

4.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

中国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是以国家旅游信息化工程――金旅工程为基础而构建的。中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按国家―省―市―旅游景区/企业的多层结构设计,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信息有序组织,并逐级向上汇总。在完善建设国家级主站的同时,以省、市层次为建设重点,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目的地网络形象设计、目的地旅游网建设、目的地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地图系统、旅游企业黄页系统、旅游行程规划系统、旅游营销通系统、电子邮件营销系统、三维实景等系统,通过这些功能的有效组合形成旅游目的地的网上宣传平台。除此之外,一个目的地营销系统还可以支持其他的目的地管理功能,如项目活动管理、调研、设计和分析、业绩监督和评估、企业新闻、公关、新闻、年度报告等。目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3A级旅游景区都建有自己的目的地营销系统。

5.旅游信息咨询

旅游业作为一项服务产业,信息服务是其重要的服务内容之一。首先,中国大部分的旅游网站都能够提供基本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浪潮正在改变着旅游业。其次,一些专门的旅游信息咨询系统相应出现,如北极星旅游信息咨询系统、昌平旅游咨询信息系统、北京旅游咨询信息系统等。再次,为了满足游客多样化、全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需求,各地出现了很多旅游呼叫中心。目前,最为典型的当属中国电信的“号码百事通”和中国移动的“12580”。

6.旅游类网站

中国旅游类网站自1991年开始兴建,目前国内已有相当一批具有一定咨询实力的旅游网站。除了旅游网站,几乎所有的门户网站都有旅游资讯。这些网站可以提供比较全面的,涉及旅游业食、住、行、游、娱、购等方面的网上咨询服务,而且部分网站的实力还越来越强。

三 我国旅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和地区信息化差异显著

旅游企业经营类别不同,经营规模不同,信息化基础建设和应用水平差异也很大。从旅游饭店来看,四、五星级信息化发展状况良好,三星级的情况较差,一、二星级几乎没有信息化建设。旅游行业中几大旅行社集团和一些大型国际旅行社采用了信息管理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与国外同业有网络联接,且应用规模和深度发展较快;而大多中小旅行社仍处在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发展较为迟缓。车船公司和旅游景区(点)的信息化综合应用水平比上述各行业更低。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信息化的应用程度密切相关,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相对较好,中西部的大多数省份在旅游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则相对落后,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这种差距必然影响整体发展水平,制约着旅游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2.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旅游企业信息化不是建立一个网页、几条信息那样简单,网站背后要由信息数据库作支撑,旅游信息涉及面广、数据量大,先期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此外,旅游网站信息的扩充、更新和维护,也需要资金的不断支持。

由于资金短缺,用于旅游信息化建设与项目运行维护的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国旅游信息化的步伐。中国一半以上的旅游单位无信息化经费,超过90%的单位信息化经费在50万元以下。由于资金缺乏,致使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落后。目前,中国旅游相关单位超过80%的单位仅有20台以下计算机,仅有不到6%的单位有50台以上计算机。只有不到40%的旅行社建立了网站,约10%的旅行社可以实现网上预订,其中已建网站很多是静态网站,缺乏实时维护。

3.旅游信息服务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网上信息更新较慢,很多旅游景点没有自己独立的域名,只是在各类网站上链接了几个网页,文本和图像仍然是最主要的内容和形式,视频网页占网页总数的比例仅为0.3%。旅游者无法及时获悉景点的新节目、新动向,无法与景区在网上交流。其次,个性化定制服务能力弱。旅游信息内容一般涉及旅游目的地、景点、饭店、交通旅游线路和旅游常识等,普通旅游网站一般都有,但在根据旅游者的特点和需求组合定制旅游产品、提供个性化旅游线路建议等方面做得好的旅游网站非常少。此外,在消费者的旅游途中,很少有为其提供购、食、住、行等信息服务的好中介。

4.法律保障不完善

目前旅游在线交易的难以实现,除支付安全问题外,网络信用问题也是其原因之一。据CNNIC在2006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目前网上交易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得不到保障的用户占第一位,达到42.1%;同时,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不可靠的用户占6.7%。网络经济作为一种“虚拟经济”更加需要信用环境的保障。

5.旅游者网络消费意识不高

旅游业的信息化进程中,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其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旅游电子商务中,网络交易的实现是以电子支付的成功为基本前提的。银行虽然提供了在线支付等网络消费结算服务,其手续还过于烦琐复杂,没有体现出电子支付的方便、快捷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电子支付的安全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技术和法律保障,尽管网上账户资金被盗只是个别现象,其影响却不容忽视,游客宁愿选择传统支付方式,从而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在线交易。

从消费者方面来看,中国旅游消费市场的消费支付意识还大多停留在传统消费的现金支付水平。一方面是由于电子支付安全等客观原因;另一方面,消费支付的主观意识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中国的消费者,习惯于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付费方式,对于信用消费和远程在线支付在心理上还有隔阂,这种传统的消费心理定势也制约了网上旅游交易的顺利进行。

6.旅游信息化人才匮乏

发展旅游业信息化既需要专业性的信息技术人才,也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但目前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对信息技术只是泛泛的了解,最多只涉及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和文字处理系统,满足不了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由于缺乏既熟悉网络信息技术、又精通旅游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导致旅游网站页面设计未能贴近游客的实际需求、未能改变以企业宣传为主的现状,也未能实现一些动态的、可自由组合的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信息的提供。

四 我国旅游营销中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旅游网络营销

旅游业是一个高度依赖密集信息的产业,构成这个产业的部门与传统营销业务有机结合,可以提升旅游效益。旅游信息化就是要构建旅游管理网络信息系统,提高劳动效率、节约人力,且使管理工作迅速、准确,实现旅游业管理高技术化、最优化,以满足旅游业迅猛发展的需要。

2.加快电子商务建设,提高旅游运转效率

电子商务是网络即时发展日益成熟的直接结果,是网络技术的新方向。电子商务已超越了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势所具有的价值,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而且给传统的贸易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毋庸置疑电子商务是未来贸易发展的方向。

旅游业是一个开放性的大系统,信息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并贯穿于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可以说信息是旅游系统的灵魂。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网络系统技术平台的作用,建立全面、高效、规范、有序的旅游信息化架构,对于提高旅游业运转效率,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因此,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进程中,必须依靠信息技术,主动占领市场和技术的制高点,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经济极大地扩展了旅游产品消费的需求,改变了旅游业的运作方式,有助于提高旅游部门行政管理效率,对最终建立旅游管理的电子政府有重要意义。

3.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动作,实施旅游信息化

旅游信息化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完善管理体制与强化调控职能,加强规划、组织、管理、协调作用。建立和完善政策规定,建设骨干网络框架,开发行业管理应用系统,保证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综合环境等。由于政府工作环环相扣的互通性,每一环节信息化的加强都不同程度地带动了其他环节信息化的建设,从而为旅游网络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承载平台。另外,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能够全面启动和建立高起点、高标准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利用该数据库与旅游相关部门的数据库进行信息整合,再通过高性能网络和先进网络技术,达到旅游信息化传输的高效应用。有助于促进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有序流通、充分共享,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

市场运作为旅游信息化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开放的政策肯定会带来丰硕的成果,通过规划和政策的导向,以市场为动力,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资建设体系、全方位的开发应用格局、多样化的经营运作方式,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组织快速转化为强大的旅游生产力。电子政务为旅游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数据保障和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

4.加快信息队伍建设,塑造旅游新形象

信息化人才是推进旅游信息化的中流砥柱。为保证旅游信息化建设能迅速、稳定、高效的发展,应具备一支既懂旅游又懂信息技术的专业化队伍,配备具有专业旅游信息化建设管理资质的专业人员负责对旅游信息化工作进行综合管理和考核;各旅游企业是进行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主力,三星级以上酒店、AAAA级以上景点、国际旅行社都必须配备有旅游信息化建设专业资质的人员,负责旅游信息化具体建设工作;其他各类旅游相关机构也应配备专门的信息化建设人员,以保障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行。现阶段,我国缺乏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人才,旅游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各功能系统集成、设施配套、软件的开发与运用都急需专业人才,而这也正是当前旅游信息化建设推进缓慢的原因之一,更可能成为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发展后劲不足的原因所在。因此,应着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总之,信息化拓展了现代旅游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功能。旅游信息化是旅游相关企业的现代手段和条件。现代旅游市场表现出来的需求诉求多元化特性,要求信息技术为旅游营销创造完善良好的信息、交易环境。加快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李田、姚丽芬、邸明慧.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9)

[2]胡秋梅.依托信息技术促进我国旅游信息化[J].旅游经济,2007(9)

[3]曹志华.论旅游信息化研究进展[J].现代商贸工业,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