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性格分析范文

教师性格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性格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性格分析

第1篇:教师性格分析范文

教育部周济部长曾寄语广大教师——“当老师的,要真正把教书育人作为最幸福的事情。”幸福感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最美好的心灵感受,然而却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出现职业倦怠,最初的壮志豪情慢慢被现实的艰难和无奈所取代,渐渐觉得做什么都没兴趣,教书仅成了谋生的手段。那么,如何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克服职业倦怠呢?如何让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体验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享受职业创造的快乐,让学校、课堂成为教师创造自己幸福人生的场所呢? 我认为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最有效途径。

一、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培养研究型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的工作应该实现由“教书”向“育人”的转变;从“教会知识”转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接受”转变为“创造”。换言之 ,时代需要研究型教师,培养研究型教师是时展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从教育理论的发展看,教育理论的发展需要研究型教师。教师成为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思考、研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决定和实践行为进行反思和研究,把成功的经验经过提炼上升为理论,就能够充实、完善已有的教育理论,促进对未知规律的探讨,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

其次,从学校的发展看,学校的发展需要研究型的教师。学校要在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有一批名师支撑。没有教师的发展,就难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发展。名师从何处来?主要靠学校自己培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必须认识到,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是两个同样重要的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发展的意义更重于前者,因为教师的发展是教育成功和学生发展的前提。

再次,从教师的自身发展看,做研究型教师是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教师从事教学研究,能够提升职业生活的质量,使教学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教师成为研究者,能够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说得好:“教师必须搞科研,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在钱先生看来,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靠进修听课,而是靠做研究,边工作边研究,边研究边学习,缺什么学什么,这是主要的方法。

因此,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重要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

二、研究型教师的素质构成

研究型教师是相对于经验型教师(即“教书匠”)而言的,指的是在教育领域中,能积极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职业敏感性、反思意识、合作精神和科研意识,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针对问题积极探索研究,主动吸收教育科学理论和同行经验,提出新的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最显著特征就是研究已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研究型教师拥有教学和研究同步进行、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观念,他们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走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的道路。研究型教师能够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教育问题更敏锐、更有主见,能够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角度,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观念,自觉、主动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摆脱被动盲目的状态。研究型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1.具有积极进取的科研精神

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延伸和发展,是教师独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促进研究型教师成长的基石,更是研究型教师创造性执教的前提。未来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的位置上,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 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进入教育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就会对已有的教育理论更愿意思考,对于新的问题更加敏感。教师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开拓性很强的工作,充满自信,不迷信以往的定式,不屈从于权威,具有自己的意志和自主行动的倾向,是研究型教师的一个显著的个性特征。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对其专业知识的理解,才能比单纯啃书本理解更深刻、更透彻,这时讲起课来就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更生动、更精彩。

2.具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研究型教师是复合型教师,其知识结构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方面的内容。普通文化知识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善。 研究型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渊博,而且要精深,要内化到个体知识结构中去。学科专业知识,不仅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还要了解学科的架构、发展脉络等内容。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教学法及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区分经验型教师与研究型教师的重要标志。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还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与发展。

3.具有创造性的反思能力,善于批判性地考察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的创造性反思能力既是培养学生反思、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反思,那么,即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不过是对第一年经验的重复,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因此,教师只有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考察来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加以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试达到对不良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促进自身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三、如何培养研究型教师

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持久的教育工程,必须通过多方协作,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外在驱动力、充分调动教师的内在驱动力,才能使教师既成为教育教学的实施者,也成为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者。

1.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意识

教学与教研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两项工作,但是它们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教研具有强大的综合功能,它能确保教师的精力和智力准确、恰当、高效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教研意识就是一种寻求问题和不断探索问题解决方案的积极倾向。研究型教师突出地表现在具有较强的教研意识,对于同样的教育现象,别人可能会无动于衷,而研究型教师却会从中发现问题,做出精彩文章。教师只要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就一定能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中,以及从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成功来源于尝试,没有尝试就没有成功。有不少教师对教研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感,缺乏亲自动手动笔去做的勇气,因而即使有过很好的思想火花,也时常错失创新良机。教师应当充满自信,有着“提出问题”的敏锐感觉;有着“搜索资料”的广泛条件;有着“分析资料”的独特优势;有着“建立假说”的实践基础;有着“形成理论”的发展领域。要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感,从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大胆地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是向科研型教师转化的基本途径。

2.开展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从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需要出发,由专家协作指导,教师主动参与,以问题为导向,以反思为中介,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及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倡导基于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直接推动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形式。以校为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寻求有效提高教师理论素养的途径、方法和相关制度。校本培训的方式有:聘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通过科研骨干教师的传、帮、带开展培训;通过开展科研课题和教改实验进行培训;以教研组为基地,开展专题教研活动进行培训;建立一周一次理论学习制度;坚持四个结合,即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原著和学习辅导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心得交流相结合;为教师自学提供服务,比如提供现代教育论著、开设教师阅览室和资料室、摘录、翻印报刊杂志理论文章片断、缩印现代教育理论语录册等等。校本培训是一个持续的、面向未来的永恒的过程,是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一个有效的培训方式。

3.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

第2篇:教师性格分析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考核制度

0 引言

对于工科专业,侧重工程技术和侧重工程科学的学科,均以工程实践作为立足之本,以此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创新能力。

电路分析实验课是与理论课相辅相成的,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课。实验课的目的不仅是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巩固和理解基本理论知识和定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增强判断、想象、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与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养成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为了提高电路分析实验课的质量和效果,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对如何上好电路实验课分享几点思考。

1 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1.1 教师的教学问题

学院目前专职实验老师严重缺乏,许多的实验课程需要由专职的实验老师,现在是由理论课老师来上,然而理论课老师通常兼上几门理论课和实验课,故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更新教学教法。电路分析实验课也不例外。

1.2 教学设备与教材的问题

(1)学院的电路分析实验室建成已经超过10年,实验箱里面元器件接触不良的较多,示波器还是模拟型示波器,坏了的比较多,内部老化也比较严重,设备虽然经常维护,但年限太久。学生做实验时,按照正常电路接线后经常得不到预计的结果,非人为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的例子太多。

(2)实验内容已经多年没有更新。实验教材最早是依据实验仪器中的各个实验模块来编制的,而理论课教材已经更新了,实验内容与课本知识后半部分动态电路内容体现的不多,学生自由设计实验部分缺失,实验内容没有给学生一些的自主性设计内容。

1.3 实验考核方面的问题

电路分析实验考核当前主要由平时考核、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组成。这种考核机制并不能做到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并提升其自身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的目标,由于每次实验学生不少,教师兼顾不了所有人,在学生主动性不足情况下,混实验的现象就没办法杜绝,实验目的就无法实现。

1.4 学生学习兴趣问题

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核心基础专业课实验,电路分析实验也面临相同的困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真正自己动手做实验的仅占一半左右,其他同学要么只看不做,要么干脆等别人做完了直接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对这种现象,教师能做的只能尽量减少,根本没有办法杜绝。

2 电路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

2.1 教学实验内容体系的更新

随着技术的发展,改进电路分析实验教学内容已经是大势所趋。目前实验内容多为验证型实验,而针对现有的实验室环境条件,遵循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对电路分析实验内容划分为2个教学模块。即基础验证型实验教学模块和提高型实验教学模块。

2.1.1 基础验证型实验教学模块

熟练掌握电子实验仪器操作是进入实验室的第一步,在实验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实验做不成功最主要原因是线路全部连接正确后测不出正确数据,不会查错排错。因此,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几个实验需要学生能利用所学的实验设备,对常用元器件,尤其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示波器和函数发生器的使用。

验证型为主的基础实验环节,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加深对基本电路特性的理解和掌握,它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自己设计实验电路、实验操作步骤和数据记录形式。教师适当讲解疑难和电路排障方法.

2.1.2 提高型实验教学模块

本实验模块是建立在学生完成基础验证型实验模块之后才能实施,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带有设计型内容的小型实验,让学生以实验箱中已存在的模块和实验技能为依托,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于实际设计中。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查找相关资料,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和设计理念。

通过这个过程,不仅形式上比单纯测试给定电路数据强,还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2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关注实验手段的优化、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单向讲解式教学向课内与课外互动式教学转变、由传统单一实验向虚拟仿真与硬件实验相结合的转变。

2.2.1 课堂教学的改革

实行以学生自己完成实验为主,教师讲解,辅导为辅的教学法。

(1)实验课上不重复理论课堂上的内容,教学大纲依托理论课的教学进度同步进行单独设置。实验授课形式依据实验的要求而定,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提高型实验,教师可以花一节课进行讲解,先自己设计出一个模型例子,通过Multisim或者其它电路仿真软件做出演示原型,结合PPT详细讲解设计过程,然后学生利用现有实验箱以及实验室已知元件清单里面的电子器件进行电路设计,这种实验通常安排2次课。

(2)确立预习分值在实验总分占有一定的比例,要求其提前完成实验预习内容,预先确立实验方案以及实验的仪器条件要求,进入实验室第一步就是检查预习报告,没有预习报告或者预习报告有雷同的,禁止进入实验室。

(3)学生实验过程中如果碰到问题求助于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启发学生自己寻找鼓掌和排除方法,激发自主的创新意识。

第3篇:教师性格分析范文

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采取适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进行有效指导,以此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个性化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施教,学生则完全是一种自主性学习,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二、信息技术学科个性化教学的策略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接触过电脑,他们对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是熟悉而又陌生的,他们熟悉上网聊天、打游戏以及电脑中的一些简单操作,而对电脑整个知识体系以及一些新应用技术比较陌生。由于学生在个性特点、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家庭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也参差不齐。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情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手段,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指导其开展学习活动。

(一)尊重学生,彰显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鲜明的个性。只有得到尊重,学生才会感到愉快、自由和坦然;学习环境少一些压抑和强制,学生才能自由、自主地进行思考和探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才有可能实现创新和超越。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创造。只有充分彰显个性,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发挥,探索求知的欲望才能得到调动和满足,创造性思维才能被有效激发。相反,如果没有尊重、没有民主,学生时时处处小心翼翼、顾虑重重,个人的聪明才智与激情被压抑,那么就会表现出依赖性和奴性,并且变得愈来愈笨拙和迟钝。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情境模拟生活,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学生如临其境,增强感知,加深体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得当,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思想就会活跃起来;反之,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精神负担,学习效率必然降低。高一学生刚接触计算机时,对信息技术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兴趣点比较分散。鉴于此,我把情景化教学引入课堂,把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到所学知识上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例如,在介绍网络信息检索时,可以这样引入情景:暑假出去旅游,出发之前,我们先要准备什么?(了解当地的景点信息、天气信息、交通信息等)这些信息我们如何获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通过网络检索信息。这种情景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分组合作,各展所长

分组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常用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的目的在于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提高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我们把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各方面情况相近的学生分成一组。这样学优生就可以摆脱教材内容的限制,提前接触一些高难度的学习内容,在激烈竞争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身所长;学困生就可以消除学习顾虑,大胆表现自己,在相互探讨和争执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而在学习目标较难完成且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的时候,则可以将学优生平均分配到各组之中,实现优差互助。例如,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电子小报,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组的学生一起讨论确定小报的主题,之后小组同学再分工,有的负责文字、图片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文字录入,有的负责版面设计等等,在协作的过程中小组同学要通过沟通和讨论达成共识,最终合作完成一份精美的小报。又如,让学生分组制作网站,小组成员先讨论网站的主题风格,确定网站的框架,然后分工操作,有的负责背景图片、音乐等素材的收集,有的负责制作子网页,有的负责在网页中输入文字,有的负责添加一些动态效果,这样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供机会,发展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学习潜能和追求独立的愿望,他们在校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彰显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

1.尊重差异,自主选择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技能性学科,相对于语文和数学等学科来说,学生得到教师个别辅导的机会相对要多一些,这为学生确立自信、认识自身的潜能和价值提供了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需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或最擅长的学习方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与自己配合最默契的学习伙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只要教师能够深入挖掘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因素,精心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主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自由学习,学生就一定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达到教师所期望的那样———“能跑的跑起来、能飞的飞起来”。例如,下载和保存图片信息时,可以让学生自由下载自己喜欢的图片,而不是规定某一类型的图片;下载音乐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歌曲,而不是规定选曲范围;网页设计时,背景图片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自行搜索,而不是规定统一的样式和内容。

2.多维互动,增进交流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交互影响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教师的引领和伙伴的互助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大生生、师生之间合作交流的密度和频率,使学生在相互质疑、相互探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释解疑难问题,提升与人交流的能力。如采用自由选择学习伙伴的形式拉近生与生之间的距离;在探究问题时,通过言谈、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沟通方式与他人交流思想;采用讨论、竞赛、辩论等形式调动学生的思维等等。

(五)营造氛围,多元评价

第4篇:教师性格分析范文

关键词:通过性;收割机;链接式车架

中图分类号:S225.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机械设备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收割的进度和质量。但是从收割所用机械现状来看,虽然收割机的品种比较多,如全喂入式、半喂入式等,但是这些收割机都存在一些共同不足,那就是路面的通过性较差,可靠性低以及机型庞大等,因此要解决收割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要加大收割机的研究。

1 设计收割机的链接式车架

在设计链接式的车架结构形式上必须要满足整体布局收割机要求,当存在载荷之时必须要确保其应力水平与变形在规定范围中,也就是要具备合理的刚度与强度,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方便加工、质量轻、经济性好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如今比较常见的车架结构主要是3种,那就是综合式、中梁式以及边梁式的车架,本文所设计的车架就是采用了边梁式车架结构。车架的前后都是由若干根的横梁与两根纵梁共同组成,2个车架间适应链接方式,这样就能够实现侧向的转动。

在整个车架中承力主要是依靠纵梁,这个部件承载了整个收割机上部力度,并将力传给悬架和车轮,设计之时必须要满足这个部位的强度所需。在整个车架中前部分是驾驶室、蓄电池以及脱粒系统,而前车架的前部就装上了脱粒装置及割台,后半部分主要是安装粮仓以及清选框架。当相对于后轮,一旦太高了前轮就会造成前车架的尾部和后双纵臂比较靠近,设计之时一定要避开这2者间的干涉,就要把尾部结构稍微抬高一些,就需要降低前段的重心位置,本文就是把车架纵梁设计成弯曲的S型。而后车架主要是安装发动机以及转向系统等,在设计之时因要降低发动机的位置,就把后车架纵向平面做成Z型,采取这种设计就把收割机的重心降低了,对收割机侧向稳定起到保障作用。因为承载扭转及纵向的荷载几乎都是依靠收集的横梁,有些部件就是为了安装基体,设计横梁之时必须要从总体去考虑布置,本文就在前车架上面设计出了3根横梁,第1根主要是对前双纵臂进行支承,第2根主要是安装支撑的割台以及安装脱粒装置液压顶杆,而第3根是设计到了前车架的后部,安装清洗的框架。

后车架总共布置4根横梁,脱粒系统上倾斜搅笼设计在纵向的平面内,这样才能够为倾斜搅笼腾出空间,而后车架的前端横梁就必须要设计成拱形的最高位置处,发动机安装到第2、3根横梁之上,后双纵臂安装到第4根横梁上。

而设计车架的纵梁截面之时,主要有箱型截面、Z形截面以及槽型截面等多种形式,假如要选择槽型截面,那么其纵梁和横梁之间及其他各个构件的连接比较简单,装配上也具有较高的工艺性,因此本文主要就选择了这种设计模式,为了增加到收割机的抗扭能力,就把后车架上的横梁设计为方形,并使用角钢把横梁和纵梁相连接地方焊接起来,有效减小集中应力,在设计是还需要考虑制造成本以及工艺,其车架结构使用的钢材选择Q235,本文所设计收割机总体布置方案以及受力情况,确定为如图1的结构示意图。

图1 车架结构示意图

2 收割机的通过性分析

收割机大多是在乡村环境下行驶,一定会遇到很多的环境影响,比如壕沟、障碍等,所以设计的收割机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爬坡能力,这样才能够通过障碍。因此,研究收割机的通过性具有重要意义。

2.1 分析其爬坡能力

对爬坡度分别是21%、23%以及25%几个坡度做了仿真,通过仿真就能够得到几类坡度环境下的力学性质,一旦收割机在平坦路段,那么各个车轮就会垂向到荷载的分布方向,通过测量就能够得出左中轮是4720N,右中轮是5066N,前轮是2214N,后轮是1773N,其中左右中轮的垂向荷载力并不相等,而前后轮的垂向荷载也不相等,根源就在于分析几何通过性时并没有把所收割稻谷以及操作人员的作用包含进去。从分析中发现23%坡度所耗费的驱动力高过了21%,对于23%、21%的坡度时,车轮所需要驱动轮纵向的滑移率近似为0,一旦达到了25%,驱动轮就恰好翻越过坡道,如果再继续高就不能够上升,就会增大纵向的滑移率,也就存在严重的打滑情况,因为在这种坡度下前轮到了坡道口,那么前车架的尾部就会开始朝下进行摆动,也就会与后车架的双纵臂出现运动干涉,导致中轮垂向的荷载快速降低,而没有办法爬坡,因此收割机最大爬坡度是23%。

2.2 翻越过障的能力

为了分析收割机翻越故障的能力,本文就选择了180mm、190mm以及200mm障碍路面进行仿真,通过分析获得收割机翻越障碍的能力。从分析中发现当障碍的高度达到200mm时,收割机的驱动轮急剧增大了滑移率,必定会造成驱动轮打滑,根源就在于前轮已经穿越上了200mm高度障碍,而前车架尾部就会和后车架摆臂产生运动干涉。收割机就能稳定的、顺利的穿过190m、180mm的障碍高度,因此就能够获知收割机最大穿越障碍高度是190mm。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要限制收割机最大爬坡度与最大穿越障碍因素就在于其前轮抬高至一定的程度,必定会造成前车架尾部和后车架双纵臂间产生运行干涉,而不能够顺畅行驶。所以,必须要避开相应干涉,才能够提升收割机的通过性。

3 结语

总而言之,一个好的收割机有助于加快收割,因此在设计车架时必须要以简单、易用作为原则,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车架,同时还要全面分析收割机的通过性,只有确保了通过性的收割机才具有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钟佩思,辛纪光,刘凤景,等.基于Hypermesh的中型货车车架有限元分析与优化[J].煤矿机械,2009(04).

第5篇:教师性格分析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翻转课堂;教学质量

个性化教学是指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结合学生个性、兴趣、特长等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学习目标,打造个性化英语课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个性化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制定个性化英语教学目标,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英语个性化教学的意义

1.增进学生和老师的交流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影响下,部分英语教师传统的、陈旧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学的质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英语课堂之中。在英语课堂实践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具体问题,增强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生群体,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2.调动学生积极性

高中部分英语课堂受到教学理念、学生学业繁重等问题影响,英语课堂气氛沉闷,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在高中英语课堂实践个性化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3.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在高中英语课堂实践个性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在个性化教学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加强英语口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方面的训练,切实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改善现有课堂中部分学生只会写、不敢说的现状,努力引导学生做到既会写、又能说,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

二、英语个性化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

个性化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措施,应用到高中英语教学中,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从教学中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反映教学方法陈旧,无法引起自己的学习兴趣,导致对于英语课上的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效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个性化教学,有效地改善了这一现象,受到了学生的支持。

2.推行翻转课堂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推行翻转课堂,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更有利于老师对于学生理解情况的了解。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曾经有学生向我反映,感觉这样的课堂更加活跃,更加强了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这充分证明了在英语教学中坚持个性化教学会有效提高英语的教学效率。

3.进行英语竞赛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适当增加英语口语、写作竞赛,激励学生参与到英语学习中。从班级举办的英语口语竞赛中不难发现,通过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许多学生在得知竞赛之后,积极准备,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促进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整体提升。

个性化教学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与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参与。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真正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打造个性化英语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翻转课堂、英语竞赛等手段和方式进行英语个性化教学,活跃英语课堂教学气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第6篇:教师性格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西民族性格;差异;原因;宗教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0―0121―2.5

民族性格(national characters)或谓之国民性格,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其绝大多数人在思想、情操及行为上所表现的某种大概固定的性格型态。由于中西方民族历史各异,社会环境因素不同,因而形成了既定的各具风采的民族性格,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学者们习惯用“地理环境决定论”来论证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形成,他们立足于中西文化不同的渊源和发展轨迹,研究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性格。我们在接受和认可这种逻辑推理和理论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世间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而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的形成原因也是多元复杂的。影响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形成和性格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宗教在民族性格形成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类文明绵延了几千年,中西方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宗教形态,拥有不同的宗教观念和宗教经验。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它始终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不论中国的佛教、道教、儒教还是西方的基督教,都在民族性格中保留着其影响和痕迹。在一定程度上宗教决定了文化,而文化又决定了民族的性格。时至今日,宗教至今仍然是构成不同地域和民族独特文化形态的重要因素。这种因素同样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民族性格。

一、中国重群体意识,西方重个人自由

群体观念强调群体的和谐,个人与集体的紧密联系,人与人之间的高度依存;而个体观念则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主张个人行为自由,个人与集体关系较为松散,人与人相互依存程度低。

作为汉民族主流传统思想的儒教,整体思想体系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其基点是维护家园安定、群体和谐。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孔子所提出的“忠恕”、“恭、宽、信、敏、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态度及孟子所说的“辞让之心,礼之端也”,都是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要求人们的个人利益服从家庭乃至社会群体的意志和利益。汉儒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更使家国一体的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它强调所有个体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个人消融在整体关系中,个体只有克制自己,服从群体,以国家利益为先,才能与世俗融洽相处。纵观中国历史,正是有了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群体才得以稳定地发展和壮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表达了汉民族的家、国、天下为重的群体价值取向。

与此相反,强调个体本位是西方民族性格突出的特点。西方社会普遍遵循个人价值至上的原则,他们信奉个人主义,认为人应该为个人而生存,进而产生了“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早在古希腊时代,西方民族就打破了民族血缘关系,逐渐开始重视个性原则。自从基督教文化支配欧洲以来,宗教义务和个体意识便占据了主体地位。基督教鼓励人们积极努力,经受磨难,以使自己未来进入天堂,这些思想都是建立在承认、发展个性的原则基础上的。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基督教只不过是将个性原则宗教化,这种个性崇拜突出表现为欧洲13世纪―14世纪的任侠之风、17世纪―18世纪的人权主义等。

二、中国重精神,西方重实利

重义轻利与实用功利是区分中西方民族性格的重要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道义论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说不一定有什么规则,只要行为本身是符合道德的,那么行为就是正当的;一层是说行为遵循的规则必须是符合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而功利论作为一种道德标准与道义论恰恰相反,主张人的行为道德与否看行为的结果,凡是行为的结果给行为者及其相关人员带来好处或带来利大于弊的行为,则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

在中国,几千年来中国人强调的是如何做人,做好人成了人生的最高理想,这完全源自于儒家的思想学说。重道义、讲伦理纲常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最高价值。中国传统思想历来信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的理论化主要表现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成功便成仁”及“存天理,灭人欲”、等等。人们总在避免被人看成是重利之徒,避免炫耀富有。在道德理性和感望对立的基础之上,儒家建立了这种义利观,它着眼于用道德的理性去克制感望,调节和控制义和利、整体和个人的关系。毫无疑问,重义轻利价值观在弘扬人的理性精神,保持自身不沦为“物”的地位上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这种义利观过分强调了道义的作用,忽视道德与物质的统一性,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严重的障碍作用,尤其是商品经济时代不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西方虽时有非功利、超功利论出现,但是追求功利主义价值观始终居于上风。早在古希腊时期,德漠克利特、亚里斯提卜等人就提倡快乐论成为功利主义的先驱,以能否使人得到快乐、幸福作为确立道德行为的重要原则。基督教虽然要求人们轻视现世生活,提倡禁欲主义,但它也为人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天堂。在等价交换的原则基础之上,基督教的人与神之间建立了关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求赎论”上。马克思指出,基督教与绝对的金钱崇拜相适应。起初,“金钱是商品在天国的存在,而商品则是金钱在尘世的存在。”西方人“人唯求新,器唯求利”的社会心理就是在基督教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宗教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的价值取向,容易使人道德沦丧,物欲横流,西方世界的金钱至上、拜金主义就是其最好的表现。

三、中国重礼和,西方重竞争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直把“和谐”的中庸之道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信奉中庸之道,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是汉民族宽厚、和合与圆融的性格特点之一。西方人由于受截然二分的宗教哲学观的影响,崇力尚争,处世好走极端。西方人具有把一切事物分为两个对立面的倾向,好―坏、和平―战争、成功―失败、人―自然等,他们把人和物对立起来,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求征服自然之道,形成了改造自然谋求利益的征服性格。

最能体现中国人性格的莫过于一个“中”字。《论语•学而》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我们每个人要平衡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按照社会的要求调整个人言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和”,并做到“允执其中”,进而达到儒教所提倡的“修身”的目的。《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中和”是儒家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中庸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它要求人们为人要庄重、谨慎,对个人的情感、欲望有所节制,反对固执、偏激,从而使人们处世通达圆融。所谓“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道家的中道观则是无为、不争、处下等消积思想。因此,在儒道两家中道思想的共同作用下,老成持重、世故圆滑、妥协折中、谦退隐忍成了中国人的立身准则。中华民族不尚争战,不喜扩张侵略。同时,中庸思想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绵里藏针”的性格和超强的化解矛盾的“和合”智慧,“”、“和平共处”、“一国两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都是中国民族中庸尚和的具体体现。

西方人自古就具有善于征服,崇拜英雄的刚烈性格。从古希腊“贵族出于勇士”,到斯巴达的尚武精神,再到中古骑士的勇敢,崇尚武力在西方人的性格中占有显赫地位。基督教特别瞧不起“文士”,而推崇“有权柄的人”。《圣经》中的英雄故事也有很多,壮士参孙是一个大力士,有超人之力,他徒手打死狮子,用驴骨打退敌人;摩西带领以色列人与埃及人抗争,最后逃出埃及,是一个民族英雄;少年英雄大卫赤手空拳将狮子和熊打死,又用甩石击杀非利士巨人哥利亚;等等。这些都是崇力尚武精神的表现。故事中的英雄人物象征着力量和抗争,他们对西方世界民族崇力尚争的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在公元380年正式将基督教作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教权慢慢地从精神领域扩展到世俗领域。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教皇的权势达到了巅峰。英诺森三世有一句名言:“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像月亮要从太阳那里得到光辉一样,皇帝要从教皇那里得到政权。”纵观这一千多年里发生的战争,它们大多与基督教有关,这些战争不仅影响着西方文明进度,也对西方基督世界各民族崇力尚争的性格有重要影响。所以,可以说西方最擅长的便是“以刚道取天下”。基督以生命和鲜血为众人赎罪的殉道精神,更是将这种民族性格推到了顶峰。

四、中国重内敛,西方倾创新

受儒教思想中“尊经尚古,重传承”的道德观念的影响,汉民族除了中庸平和的性格之外,还表现出一种相当强的崇古守常,重宗派传承因袭而轻权变、恶革新的内向保守性格。而西方基督教文化与我国儒教文化在这方面却形成鲜明的对比。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西方人具有很强的开拓创新的民族性格。其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在西方人心目中变化体现为不断打破常规,不断创新。与中国儒教那种“非宗教的人生”的宗教态度截然不同,基督教信徒“对超越的向往”也是对西方人的超越创新的民族性格的暗示。

纵观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始终表现为求统一、尚传承、重内省、轻开拓的文化心态。儒教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曾明确宣称自己是“好古敏而求之者”,他不仅言必称贤,而且以“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儒教思想的杰出继承者孟子提出“创业垂统”的观点,而儒教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总结出“百王之无变”足以(《中庸》)的正统观念。到汉代,武帝倡导“复古更化”运动,董仲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原则。宋明以降,理学大兴,道统思想成为文化主流,是言天下之事莫不有理,而其精义载于圣贤书中。学术如此,甚至一些民间社团组织,如武术等的门派也都有自己的师承和正统观念。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无不是这样。这样的心态直接导致了“文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皓首穷经,孜孜以求,其结果却是陈陈相因,不绝如缕,却无所更进”的现象。更有甚者,任何面向未来的变革主张均有人搬出“成规”、“成例”、“成法”来加以阻挡。这种内向保守的性格,其积极的一面在于社会稳定,家庭和谐,人们生活恬淡,凡事顺其自然;消极的一面在于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缺乏创新精神,社会发展较慢。尽管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人始终在稳定中求发展,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中那种流动的动感不如西方人那样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内向保守的民族性格。

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强烈的竞争意识是西方人的民族性格之一,这种性格的形成受到了太多的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经典《圣经》中的《旧约•创世纪》中描述了人类始祖夏娃、亚当在蛇的诱惑下偷吃了智慧之果,于是人类有了智慧,也从此有了“原罪”(sin)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故事。看似在讲述人类原罪的来源,但它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逐渐觉醒的自我意识,并且敢于突破上帝的限制,违抗上帝的意志。从这里,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西方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的源头。基督教信徒把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信念寄予上帝,寄托于超越世间的精神欢乐,他们认为现世人生是痛苦的。而人只有体验过这种痛苦,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回归上帝的救赎之路。这种宗教精神对西方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理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精神正是在清教徒讲求勤俭节约和刻苦工作的宗教伦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在11世纪初到13世纪末欧洲基督教鼎盛期,教权与王权分庭抗礼,甚至一度教权居于上风。这种局面的出现更是西方开拓创新的民族性格在宗教上的一个直接反映,或者说是基督教影响的一种体现。中世纪中后期西方对东方发动的大规模掠夺战争,从客观上来讲是西方和东方的一次大交流、大融合,是西方人在基督教的影响下的一次大开拓创新,直接反映了基督教影响下西方人开拓创新的民族性格。近现代以来,借助强大的经济,先进的技术,基督教的征服已经从西方向非西方国家扩张,不仅先后造就了罗马帝国、大英帝国和二战后的美利坚合众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殖民。西方社会之所以具有难以抗拒的扩张性,就在于它具有其他文明所缺乏的确立人的尊严,鼓励自由竞争,激发人的首创精神的民族性格。

五、结语

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西方民族性格上的差异。比如,中国人重集体,西方人重个体,中国人讲求和合,西方人强调竞争;中国人内向,西方人开放;等等。民族性格形成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是一定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思想的共同产物。本文仅从宗教的视角,对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进行了一些粗略的探讨。文化是多元的,民族性格的形成原因也是多元的,用多元的视角去探讨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形成,有利于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全面地了解和揭示中西方民族性格形成的真正原因,有利于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参考文献】

[1]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崔权醴.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100精选[M].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

[3](英)塞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9.

[4](加)许志伟.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英)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第7篇:教师性格分析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市场化改革

自以来,我国就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加大了对市场机构改革的力度。交通运输行业作为一种基础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良好的交通运输基础能够很好地提高市场经济效益。在目前市场经济的环境背景下,交通运输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保障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两者协调发展的有利因素,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严重阻碍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因此,对交通运输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实行市场化改革,让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模式更加的规范化、合理化,从而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管理水平,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1能够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网络逐渐变得更加健全。同时又给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带了巨大的挑战[1]。为了使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求我国交通运输企业采取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1.2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

从古至今,很多历史实例证明交通运输条件能够影响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对于资源的整合以及我国的产业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大对于运输经济的投入力度。使交通运输行业的交通运输力能够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完善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体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优化升级市场经济下的产业结构,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2.1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是我国商品经济中的一部分,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交通运输行业中的交通运输经济又是我国市场经济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2],是我国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环节,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体制必须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制度相匹配,因此,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2能够促进社会市场化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依靠市场来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生产方式,它的中心是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交通运输行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3]。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市场化改革能够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市场化,从而加快整个社会市场化的发展,让其他相关企业也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市场化发展。由此可见,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市场化改革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市场化。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够加速交通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进程,交通运输行业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推行市场化,才能够实现行业的稳健发展,从而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让消费者获得真正的实惠。

3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

3.1加强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

现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间的市场经济日渐激烈,为了让交通运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对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优化企业的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流动资金的利用率,严格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来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遵守法律法规,使企业充满社会责任感,对企业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培养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做好风险规避,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进而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通过企业各个部门的共同配合,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

3.2严格实行合同运输管理

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依法进行经济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合同法是维护运输市场秩序的主要依据,长期以来,合同法深受运输市场中车主、货主以及管理部门的欢迎,能够有效地提高运输市场的管理水平。交通运输行业应该严格实行合同运输,加大运输市场的法治力度,让运输活动中的各方利益都能够有所保障,提高运输方的责任心,保证货主的利益,而且更加便于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一些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的车主和货主之间的纠纷,保证运输双方的利益。

3.3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主要是指将每一个责任单位权利、责任和利益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建立预算体系,然后通过企业各个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来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实现企业高层对于企业的分层管理,是目前我国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学习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并且将这些理念能够正确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去,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将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在企业管理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让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交通运输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需要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与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结合在一起,由于全面预算管理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收益,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目标成本的管理,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现状,对影响企业经营利润的因素要做到及时发现并及时改善或解决。企业还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手段,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降低成本的方案,在企业内部进行宣传和教育,让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能够意识到降低成本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并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励企业员工来完成企业的利润目标。其次,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控制作为基础,做好企业现金流的控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项目投入资金能够做到及时回收,保证企业其他项目上的资金能够合理的支出。通过对企业现金流的控制,使企业财务核算中心的功能发挥出来,让企业资金运用的权利高度集中,在降低财务风险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资金运用的效率,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以及投资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得到保证。

3.4强化交通运输行业的收入管理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运输市场的经营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交通运输企业必须加强对运输收入的管理,避免出现偷税漏税的情况,减少企业和国家的损失[5]。企业必须设立相应的稽查管理部门,通过稽查管理人员对交通运输中产生的款项进行实地稽查以及会计核算等工作来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对稽查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使他们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提高他们的稽查管理水平,减少其在工作中产生的失误,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运输企业的经济损失。

3.5加强车路综合管理

作为进行交通运输活动的主要场所,道路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没有道路,交通运输行业就失去它的实际意义。各地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车辆和道路的管理力度,使运输市场更规范,同时,还能够使运输市场更具活力。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进行级别划分。不同级别的管理部门管理相应的道路。提高管理部门以及交通运输企业的路车管理意识,就可以保证交通运输行业能够稳健的发展。

3.6应用先进的现代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中同样可以应用先进的现代科技来适应当代市场的变化,使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能够迈向制度化、科学化及现代化。我们可以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中获取的信息更具准确性,从而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对交通运输市场及时作出市场预测,让交通运输企业能够及时的调整经营管理决策。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交通运输行业也在进行市场化改革,这就使我国交通运输市场逐渐规范化,使我国交通运输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历史的实践经验表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交通运输行业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所以,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在面对多变的市场需求时,必须进行市场化改革,完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管理体制,使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晶晶,朱嘉.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24).

[2]段朝辉.现阶段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及效益提升路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8).

[3]闫子华.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J].时代金融,2014(18).

[4]段水云.论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5(07).

第8篇:教师性格分析范文

一、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

要提高学生能力就必须改变那些被动式的、单一式的教学方法,做到“四改”:改“呆板”的教学方法为“灵活”的教学方法;改“单一性”的教学方法为“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改“做答式”的教学方法为“设问式”的教学方法。为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施这“四改”,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艺术地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环节很少,基本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下去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因此,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环节。

1.讨论。师生的双边活动是现代教育的特征,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围绕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能够达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并加深理解知识及灵活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中针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失误及出路问题”、“行政理论发展中的继承问题”及“行政环境对行改管理的影响问题”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都精心地组织同学进行深入的讨论,学生发言热烈,各抒己见,相互争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实践中要使学生讨论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

(1)教师必须在讨论的选题上下工夫。一般应选择一些理论难点、热点及学生感兴趣并有感而发的题目。选题的恰当与否与讨论的效果有直接关系。

(2)学生必须对所讨论的问题有充分的准备。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理论问题及实践问题的理解,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并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因此,为达到此目的,学生必须作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和参考书目,为学生讨论提供依据。其次,学生必须査阅大量的资料,并写出讨论发言提纲。

(3)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起积极的引导作用,使讨论沿着预期的方向和宗旨进行。

2.课堂辩论。辩论是当代大学生喜欢的一种方式,它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思维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行政管理学教学中,对于学科中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以及在教学中出现一些理论问题及实际问题有两种相反的意见或对策时,可采用课堂辩论这种方法。如在讲授行政监督这一章时,关于消除行败的途径问题就有两种意见和看法,因此,我就组织同学以“加强行政监督是消除腐败的唯一途径”为正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使同学认识到治理腐败必须建立系统工程的道理,在辩论中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思维,并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髙。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辩论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是有准备的,也可以是没有准备的。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产生了两种相持不下的观点和意见时,可立即组织学生辩论。这种无准备的辩论与有准备的辩论一样会取得异曲同工的效果。

3.讲演。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中的一些观念性问题及综合性和发散性问题,可以组织同学进行讲演,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意见,给他们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中,我特别注重讲演的准备过程:学生资料的査找,讲演稿的逻辑思维结构;辩论时的语言表达。如在讲授行政文化这部分内容时,就“结果均等”与“机遇均等”这种东西方文化观念冲突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一题组织同学们讲演。同学们对此反映很强烈,他们在大量翻阅资料基础上,精心组织,每人都侃侃而谈,既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在深层次上探讨了文化的影响与继承问题,同学都感觉到收获很大。

4.学科论文。在行政管理学教学的每一轮次将结束时,我都组织学生做学科论文。我要求同学们写学科论文的目的是要求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能具体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达到练笔的目的。我对学生做学科论文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即一定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构思,并自己组织材料,独立撰写论文,不能抄袭,最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评,并排出等次,以达到鼓励学生学习,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我认为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教师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的表现,也是教师日积月累,积极创造的过程。我认为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教师要吃透教材及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了解章与节中的要点内容,而且要能讲出内容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要入木三分地深刻并力戒平庸。(2)教师要善于用典型事例说明问题,融汇贯通,使学生加深对理论问题的理解。(3)教学内容要生动、精练、准确、深刻。要特别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课堂上我的常用语是“为什么”“怎样理解”、“表现在哪里”等类语言。

多年来在进行启发式教学中我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角色转换法。为了克服课堂上教师主动而学生被动的局面,在授课中,对于一些非重点、热点的章节或就某个问题,争取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走向讲台。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同时学生备课过程也是他自身提高的过程及锻炼思维、掌握知识的过程。

2.专题授课法。针对行政管理学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与现实结合较紧密的问题,一般采用专题式授课法来讲授。在某一问题上深人下去,加深对问题的阐述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拓广知识面,加大信息量,同学们对这种专题授课十分欢迎。如在讲授行政组织这一章中,我作了“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失误及其出路”的专题讲授,在讲授人事行政中,我又作了“我国现行人事制度的弊端及实施公务员制度过程中的障碍”的专题讲授,在讲授行政监督中,我作了“加强行政效能监督的迫切性”的专题讲授。十七大召开后,我结合行政改革的教学内容作了“大部制——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新举措”的专题讲授。同学们反映热烈,认为老师能理论联系实际地讲授,使他们对中国现实中的行政管理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弥补了学生不了解社会现实,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专题讲授是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解决教学中难点问题的一种好方法。但是,专题讲授要求教师对所讲授的问题要有所研究,要对讲授的问题有深刻的理解,一般情况下,我的专题讲授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的。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提升教学水平,以科研提髙与保证教学质量,将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统一起来,专题讲授就是最好的结合点。

3.解扣法。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思想认识上的扣子、理论理解中的扣子、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等,我从不回避,而是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提出问题,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来思考,然后给予学生一个既满意,又有说服力的解答,我称之为解扣法。例如对“为什么我们越是反腐败,而腐败程度越深,范围越广,方式越多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现代化急需人才,而大学毕业生又分配不出去”等问题。我结合行政管理学教学内容,从行政监督应建立系统工程,反腐败不能靠运动,而应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制,依法行政;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及经济结构与政府体制过渡与制度衔接等方面详细地解答了这些问题。同学们听后很受启发,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并得出了积极的结论。

4.案例分析法。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而我们本科生又没有任何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因此,要使学生了解行政管理实践,并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其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案例分析。在教学中,我精心选择并编写案例,结合所学的知识加大了案例分析的比例,我把案例分为描述型、归纳型、综合型三种类型,在课上通过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了现实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增长了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编写要有目的性与针对性,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及运用的知识来选择案例。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要只局限于分组讨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员,学生是参与案例分析的主体,要引发学生有感而发,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要注意锻炼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科学地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长期的行政管理学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建构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知识爆炸,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的时代,要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所学的知识,在相对的时间内不落后,并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发挥作用,这取决于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建立起合理的、科学的知识结构。而学生的合理的、科学的知识结构的建立又依赖于我们教师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建构。基于此,我非常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建构。我认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建构中要突出五个字。

(一)精

即精选授课内容。这里有一个要处理好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的矛盾问题。学科体系不等于教学体系。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其研究领域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多,分支越来越细,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来精选教学内容而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则是十分重要的。在实践中我感到,教学体系建立的原则应是:(1)本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内容;(2)实践中面临的重大课题;(3)学生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在此原则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的精选上还要注意如下三点:一是重点。即教学内容和学科中的重点。要把握教学内容章、节中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内容。要基本保证每次授课都有一个重点,都能掀起一个,从而牢牢地牵住学生的思路,使其有所收获。二是热点。即学生最关心的当前国家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及国家的重大举措,以及现实行政管理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一定要在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加以详细阐述。三是难点。难点表现为两个方面,即理论上的难点和我国目前实践中的难点。对理论上的难点要加以深刻地分析和阐述,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其中要领。对实践中的难点决不能回避,而要尽可能地运用所学理论去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症结,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了做到上述几点,授课内容要随时调整,在教学中要始终追踪上述的重点、难点与热点。

(二)深

即授课内容要有理论深度,力戒平庸。我多年的教学体会是,授课内容要有深度就必须与科研结合起来,对一些问题要有独到的看法,要有自己的深刻认识和严密逻辑推导及详尽的阐述。否则,教学内容的深刻是难以体现的。教学中我非常注意专题式授课,我的毎一个专题都是建立在科研基础上的,都是经过反复研究、磨砺而成的。我认为作为教师,授课要切忌浅薄,要力戒平庸,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要经常闪耀思想的火花,要有的放矢地解决一些问题,要有深逐的思想、严密的逻辑、广博的知识、深刻的结论。

(三)新

即授课内容要新。授课内容一定要具有时代性,要尽可能地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一定要反映学科的前沿状况,即反映本学科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如果一位教师的授课内容在讲授给学生时已经过时无用了,那么他就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误人子弟的不称职的教师。因此,我十分注意收集新信息,始终注视国内外学术科研究发展的新动向,千方百计获取新信息,及时补充新信息,保持教学内容与国内外行政管理理论与现实的发展、变化同步,使教学内容保持常新。

(四)实

即务实一理论联系实际;实用——学之管用。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和应用性学科,因此,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地贴近现实,要用行政管理理论去解决目前我国行政改革中出现的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对我国目前行政改革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贯穿于行政管理学教学的始终。另一方面,结合行政管理学的学科特点,注重教授同学们一些行政管理的具体操作方式与方法,如选人用人的方法、决策的方法、会议管理的方法、发现问题的方法等等。总之学习了这门课程,将来走向社会,走上管理岗位就可用之所学,行之有效。

(五)广

即教学内容广,信息量大。这里所指的广,不是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而是指要在深的基础上的广。由于授课时数是有限的,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获得大信息量,我认为教师在授课中要针对某一问题,尽可能地把古今中外、成功与失败的管理经验及管理案例进行介绍和阐述,引导同学们去思考,以使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加速间接吸收的广度和速度,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9篇:教师性格分析范文

1.个性化教育与家庭式个性化教育的涵义

我们更为赞成美国著名学者卡罗尔的观点,他把个性化教育定义为:是在学习者个性特征与学习环境之间努力达到的一种平衡。也就是说,它是学习者个性特征与所学知识、概念、行为方式、学习环境、激励系统及习得性技能之间的一种合理匹配,而且是一种连续的过程。

所谓家庭式个性化教育,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情感、智力、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不上学校(幼儿园),而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在家上学”。 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过于追求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脱离孩子生活的教育,把快乐的生命囚禁在书本之中;变味的作业,成为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分数下的歧视,给孩子设置无形的藩篱。

“在家上学” 这种教育模式在欧美国家长盛不衰,许多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他们只有大学毕业文凭而没有中学、小学毕业证书。在家上学的孩子由于能够得到良好的个性化教育,各方面的发展会比在学校里学习的孩子表现的更加优秀,在读大学时,他们的成绩普遍比一直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成绩优秀,使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更具有适应性和竞争力。

2.当前家庭式个性化教育面临的困惑

2.1 与学校教育在教学理念上的困惑。

而在家上学不同,每位家长当他们准备让孩子在家上学时,会面临国内外五花八门的教育理念和教材,难以确信自己的理念和选择的教材是否能够真正地适合孩子。比如,有的孩子,一年就学完了在学校里要六年时间才完成的课程,是教材水平太低,或是家长给的压力过大,值得思考。

美国学者Chagan等人研究表明,不同的个性影响认知方式,对学习情境的选择不同,在知觉与思维方面,沉思型的学生倾向于深思熟虑,不急于回答问题,他们乐意在合作的氛围学习;冲动型的学生则较少全面思考问题,凭直觉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更乐意在竞争的气氛中学习。

2.3 家长教育能力的胜任程度。

2.4 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影响。

而在家上学的孩子,由于脱离了学校,没有同伴,没有交际,加上个性的不同,社会适应性很难得到较好的发展。有些孩子当遭遇突发性应激事件时,可能会手足无措,产生习得性无助。

在家上学,孩子的资料费、家教费、以及其他与教育培养相关的投资,需要高额的经费支撑,不亚于孩子上贵族学校的经费,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保障,在家上学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少选择孩子在家上学的家庭,一般模式就是夫妻俩一个在外努力工作,赚钱维持家庭生计及教育支出;另一位辞职在家,做孩子的专职培养教师,这样家庭势必就少了一部分经济来源。可以说,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是在牺牲着自己的事业、专业和人生价值观。这样的教育,高额的支出,一般的工薪家庭是难以为继 的。

3.1 加强与学校教育沟通与衔接。

因此,家庭教育应当加强与学校教育的沟通,做好学习进度评估,在能力发展和学业进度上与学校互为参照,一旦感觉到家庭教育不能胜任的时候,应当及时把孩子送回学校,继续与其他同学接受相应的学校教育。

在家上学,家长应当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不要揠苗助长,让教育回归人性化的轨道。事实上,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会走入心理误区,:一是盲目攀比,别的家里让孩子学习的自己也不甘落后;二是认为孩子学得越多越好,不仅在课程知识学习上,还要附加学习一些技能,(比如:吹拉弹唱及琴棋书画)。我国南方某市曾经发生这样的悲剧,家长要求孩子六年间参加三十多个兴趣班的学习,导致孩子小学未毕业,已是满头白发,严重影响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家庭为此付出的经济与精力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目前,选择在家上学的方式也越来越有多元化了,为家庭式个性化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支持。在网络的信息交流中,提出了在家上学可以选择的多种模式,对选择在家上学的家庭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主要有:有家长一对一辅导的;有利用网络资源自学的;有家庭互助式的;几个家庭定期给孩子交流机会的;家长委员会制的(集体决定教师聘任和教材选用);还可能会应运而生现代私塾。各种模式的取长补短,不断整合优化,使在家上学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模式,并得以良好的发展。

为了保证青少年受到规范的教育,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制度,使得在家上学的教育规范化、有序化,不具备条件的家庭,不能随便选择在家上学。比如,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资质,设立相应的资格证书及认证制度;规定在家上学的学习年限;学习内容与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接轨等等。

综上所述,“在家上学”的利弊是显然的,但它的施行,最大意义在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它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家长们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重要的是为探索个性化教育的新路子,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为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带来更多的启迪与借鉴。

[1] 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