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时期教育方针范文

新时期教育方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时期教育方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新时期教育方针范文

1.学校特色定位是教育国际化的形势需要

世界各先进国家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美国高中生在暑假大都参加工作,做义工、做小时工、做实习生。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为步入社会积累了经验。英国家庭鼓励学生假期到其他国家的学生家庭互换居住、旅游、学习当地语言。在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历经半个世纪。颇多曲折,经验相当丰富,教训相当深刻。第一阶段(1949—1979年),发扬传统经验,亦存在经验的误用;第二阶段新时期,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逐步推进,普通教育追求升学率的加剧,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结合受到冷落。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一明确表述,使我们更加明晰了我国实践与研究的明显不足:主要关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视不够;主要关注走出校门和课程建构的形式,忽略了学生自主实践的研究;普通高中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实践几乎处于冷落状态。我校一直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办学思想,并在实施“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方面具有优良传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校实施“开门办学”,建立了分校和学农基地,校园内开辟“菜园”,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北京日报》专题报道了此经验,全国除台湾和外的省市自治区都有代表团到我校参观学习。七八十年代学校开办“力达塑料厂”,成为本县唯一盈利的县级企业,每周必有班级到校办厂学工,每学期安排一周固定学工时间,并写进课表。新时期校办厂关闭,取消了固定学工时间,但德育处积极探索建设学生实践基地,出版了《学生社会实践论文集》三册。2000年起学校开设选修课,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新课程推行后“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必修课,在挖掘本地教育资源、专项探究方面取得一些成绩。

2.把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课程大背景下,我们进行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融合于新课程的尝试,并做到了“进课表”,试图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各个学科整合,探索“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化的路子,我们在困惑、反思、学习、求索中得出:密云二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反思新课程的优势与劣势的前提下,规划自己的发展定位———重新审视学校校训“厚德博学、善思笃行”,强调知行合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挖掘学校特色内涵,将其学校办学理念定位在“创新践行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促进学生优势进一步发展,克服学生发展的劣势,使学校走在全市同类校的前列。

特色学校的发展必须具有创新思路

1.找准突破点

《规划纲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发展了我国教育方针的内涵。我校突破的重点不是停留在教育服务社会的层面,而是谋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变原有的狭隘的思维、封闭的视野、单一的学习方式,为开放的思维、广阔的视野、多元的学习方式。

2.提出创新践行新思路

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一理念属地化、校本化具有全新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特别是与属地发展功能定位切合,与家长和学生需求紧密结合,与学校长期发展相吻合。

第2篇:新时期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思路 学风 大纲 激励 网络 励志 工作队伍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203-01

1 明确总体思路,确定学生工作目标

以班级为基点,以学风建设为牵引,带动班集体建设、教育方式转变、创新活动开展、激励机制改革、学生组织重建、教育资源整合、辅导员队伍建设、育人环节再造等方面的工作,明确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制度育人的理念,实现学校学风建设的提升、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做好突发事件应对,稳定学风学情

做好突发事件应对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而要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关键是要做到“突发事件常规抓”。

确立起“完善网络、明确责任、多重覆盖、实时排查、及时干预”的工作思路,建立起由学工办主任负责,各年级辅导员组成的辅导员工作线,由班长负责,寝室长组成的学生工作线,由心理咨询师、有经验教师组成的专家工作线,定期汇总情况,定期盐商对策,实时掌握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源,及时制定科学的干预对策,全程跟踪干预效果,翔实记录跟踪过程,形成“工作没有死角、情况实时掌握、干预及时得当、突发事件可控”的目的。

3 启动优良学风班建设工程,引导学风过程建设

启动优良学风班建设工程,并把优良学风建设与三好表彰结合起来。我们要通过班级的建设,带动学生干部培养、班级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学生文体活动开展。优良学风班建设采取年初申请,并成立专家组进行答辩立项,同时对立项班级情况提供教师支持、专家支持等条件支持,并定期跟踪了解立项班级的建设情况,提出进一步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一学期后组织中期验收,根据中期验收情况决定进一步支持的方式,以一年为建设周期组织验收,对结果优秀的班级及其成员进行表彰,对在建设过程中作出贡献的学生进行表彰。

学风班的建设过程要注意做到“有立项、有指标、有措施、有支持、有跟踪、有考核、有表彰、有展示”。

4 制定学生工作大纲,有效服务人才培养

为使学生工作能够更加系统、有序、科学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必须要制定一个系统、科学、可行的学生工作大纲,然后有计划的实施大纲,才能使学生工作有效的服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4.1 大纲设置目标

大纲要能够有效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能够融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时代要求,能够很好的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要能够结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的传统与特色。

4.2 大纲设置原则

遵循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按照“循序渐进、全面覆盖、尊重个性、特色鲜明、务求实效”的原则制定各院系和专业的学生工作大纲,希望通过大纲的执行使学生在大学四年都能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教育,在每个学年都能得到某一方面的重点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素质与能力都能得到培养,个性化成长的需求能得到满足。

4.3 大纲实施要求

大纲实施要做到“有设计、有计划、有落实、有跟踪、有总结、有评价”,并在实施过程中改进和完善学生工作大纲。

5 完善激励制度,调动各方积极性

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保证确立正确导向,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探索建立和完善以下评价机制。

(1)改进评奖评有机制,从重视结果向重视建设转变。所有集体、个人要成为先进,事先申报、自己设立目标、过程帮扶和跟踪、结果验收和表彰。对于集体和个人都可以设多个评价系列标准,注重过程实施与预定目标实现。

(2)辅导员评价体系,要做到“工作态度与工作质量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集合,学生评价与领导评价相结合”,要有观测点、有评价数据收集渠道、有定期的分析和排序、有过程的提醒和表扬。

6 落实工作网络建设,加强学风学情管理

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工作网络,紧抓学生干部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建设,逐层反馈学风学情信息,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情况,做好学风学情分析,提升学生工作效率。

(1)落实工作落在班上的制度,重视班长使用和培养,做到“选拔有竞争、上岗有培训、工作有交流、结果有评价”的学生干部培养机制,制定班长周志制度、班长例会制度、班长述职制度,使班长真正能够成为“责任意识强、团队意识强、协调能力强、组织能力强、执行能力强”的基层学生干部,成为学校了解学生冷暖、喜怒、好恶的触角。

(2)成立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每个成员联系一个专业的一个年级,定期与班长接触、定期收集学情,要能够与班长打成一片、对年级情况了如指掌、情况收集准确及时。

(3)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要负责项目计划的制定、评价体系的制定,同时要做好立项组织、过程管理、结果验收,以及项目实施方案的评价和改进。

(4)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力推行辅导员的岗位练兵制度,把练兵结果作为辅导员评价的基本依据。同时定期召开各类现场会,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

7 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特别是兼职工作队伍建设,通过设立班主任岗位、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岗位、职业辅导员岗位等各种岗位,积极吸纳我校退休老教师、老干部、青年教师、行政工作人员等积极投身学生工作,建立起一支专家结合、老中青结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阅历结构合理学生工作队伍,形成全员育人的好局面。

探索学生工作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机制,通过学生根据阅历、业绩、成长需求选教师,教师通过业绩、计划、团队的情况选指导的班级,逐步形成特色班级建设有特色教师指导。

参考文献

[1] 江志斌.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Z].2012(6).

[2] 黄金虎.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9-12.

[3] 顾涛.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Z].2009(1).

第3篇:新时期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快乐;快乐教育;必要性;方法

什么是“快乐”?《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感到幸福或满意”。心理学认为,快乐通常是指盼望或追求的目标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它是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是个体愉快的心理体验。对现代人来说,快乐是一种体验,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素质。如何让学生成为快乐的学习者,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呢?如何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乐园?笔者认为快乐的教育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快乐的最有效途径。

一、快乐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1. 快乐教育继承发扬了历史上进步教育家的一些教育思想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更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里,把他办的学校叫做快乐学校,要让孩子体验脑力劳动的欢乐和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16世纪法国伟大思想家蒙田在他的《论对孩子的教育》一文中也说,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先生手持柳鞭,板着可怕的面孔,强迫他们埋头读书,这是怎样的做法呀?我要让教室里充满快乐,洋溢着花神和美惠女神的欢乐。教室是他们收获的地方,也应该是他们玩乐的地方。

2. 快乐教育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

学习本是人世间最大的快乐,但为什么多数上学后的学生却感到学习是一种无尽的苦难与折磨?这是因为当今教育的重压使人世间最美好的教育渐渐地远离了生活,远离了大自然,远离了快乐……

时展至今,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已显得刻不容缓。快乐教育符合当前提出的教育方针,就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快乐教育”是从培养人才出发,不是从应试出发;不是只抓教育,不抓德育、体育,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是只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是还要让学生发展能力;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快乐教育”在方向上注意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形式上注意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乐意学习、愉快学习的环境。因此,“快乐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符合教育方针的。

3. 快乐教育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抑制力比较薄弱。他们对待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感兴趣的就愿意学,不感兴趣的就不愿意学。“快乐教育”注意到了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使他们乐于学习,逐渐再培养他们刻苦学习。

二、快乐教育实施的方法策略

1. 创设新的教育思想是实施快乐教育的先导

实施快乐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的转变。快乐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一位教师无论其知识多么渊博,教学经验多么丰富,如果观念不改变,则很难适应新的要求。教师应学习和研究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和人才观,使快乐教育得以不断推进。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表率、示范作用是有效实施快乐教育的法宝。孩子的快乐需要我们教师来引导,因为家长不快乐,孩子就不阳光;老师不快乐,学生就不灿烂。也就是说要想让孩子快乐,我们的老师们首先要自己快乐。如果老师整天情绪烦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不耐烦,孩子又怎么会快乐呢?因此老师要做一个快乐使者,把快乐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做到罗曼・罗兰说过的“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要自己心里有阳光”。这样,学生才会快乐,教育才会快乐!

2. 创设快乐课堂是实施快乐教育的中心

快乐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就是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把培养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要、培养学习能力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中,充满自尊、自信,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在学生发展上达到德、智、体的和谐统一,在学生心理品质上达到认知、情感、意志的和谐统一,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达到善教与乐学的和谐统一。

如何营造愉快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玩”中求知,在“乐”中悟理呢?我认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愉快氛围的关键。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把学生看做是与自己的朋友和教育教学的合作者,尊重他们,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建立一种亲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小学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充满爱心,哪怕是很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将会给学生极大的鼓励,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总是没事干,他们的参与往往是教学的难点。针对这种情况,课下有的数学老师请他们帮助画应用题的线段图,有的语文老师事先让学生确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等,通过这些合作使这些学生事先了解到有关知识,从而增强了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信。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很快就学到了知识。

3. 创设快乐活动是实施快乐教育的助推力

报载,“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近日,这样的趣味接力游戏发生在沈阳市第109中学,做游戏的并不是学生,而是该校近百名一线授课教师。这是在沈阳60 000余名在职中小学教师中启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像上述在心理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减压游戏,成为这次心理培训的内容之一。

欣闻老师在“快乐的游戏”中成为“主角”,似乎使人感到教育的春天已到来了,虽然,只不过是一场为心理减压而“释放”的游戏罢了,但是,老师的教育培训不采用报告、讲座式,而来了“一场培训一场游戏”,让“游戏的快乐”充满这场培训,不亦乐乎,这不禁与最新研究成果“快乐是成功的关键,而不是勤奋的工作”不谋而合。儿童的快乐,就是要同玩连在一起,会玩的儿童是健康的、快乐的。而具有游戏倾向的快乐活动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独特的隐性学习方式,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于是乎,我斗胆提议,让这种“内部游戏越游越大”推而广之,堂而皇之地“游向”课堂,让老师在“快乐”中授之,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受之,学生跟着老师“乐”,使“欢声、笑声、游戏声”声声入耳,那么,“家事、国事、天下事”,也自然而然地“事事关心”了。这便印证了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快乐是兴趣的动力”,没有快乐,便谈不上兴趣了。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激发兴趣,升华情感,获得知识,通过这样“事半功倍”教学的方式,教育的目的也就功到自然成了。

快乐应该是人生的真谛,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快乐。教育,快乐至上。

参考文献:

第4篇:新时期教育方针范文

家长委员会是由全班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参与学校或班级管理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促进学校、家庭、社区联系,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

家长委员会的基本任务是在学校及班主任的指导下,配合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指导家长科学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沟通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意见和要求,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研究新时期小学生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关注学生安全;总结和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协助办好家长学校,调动家长积极性,帮助学校解决办学中的实际困难。

二、家长委员会职责

1、定期研究学校教育工作和家长学校工作,协助学校落实教育工作计划,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2、理解学校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培养目标,并协助学校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3、负责联系学生家长所在的机关、厂矿、社区等单位,发动这些单位的力量帮助学校,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学校发展。

4、及时了解、掌握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动态,收集和反映家长们所关注的问题,向学校和班级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学校发展献计出力。协调家校关系,促进家校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解决矛盾,促进工作。

5、热心支持和参与学校班级的各项重大教育活动,协助学校加强科学管理。

6、协助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改进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家委会会议总结

首先感谢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学校更大程度的校务公开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更进一步加深老师和家长的沟通齐心协力为孩子。

这次的观摩课,从早操的列队入场老师都重点强调挺胸、抬头,到课堂上每位老师都一再强调孩子们的坐姿、身板。看出学校不仅仅教孩子们知识更注重孩子们的仪容仪表,精神面貌。多项早操刚柔并进全方位锻炼孩子们的体质。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个斗志昂扬的小雏鹰!

第一节语文课,语文老师运用多媒体从一副无色的画面到有色画面让孩子们去洞察生活的多姿多彩,引出句子加以修饰增加文章的情感。从最直观的视觉带动孩子深入句子。把平淡的句子通过修饰使文章画龙点睛。

第二节是班主任贾老师的数学课,贾老师笑容温和,从孩子们向往的旅游带进数学。让孩子们自己开发想想如果你去旅游会碰到什么数学问题,孩子们踊跃回答解决个人游以及团体游中的种种问题,孩子们在这些问题中悟到了信价比。不仅仅教会孩子们数学更重要的激发了孩子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第三个环节校方让我们把孩子们对老师的评价做总结,完全公开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心声。

第5篇:新时期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85-01

党的十提出新的教育方针就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k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身为一名高中教师如何把教学任务做好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贯彻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这样才不偏离国家教育轨道,把握好方向,更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争做合格的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民教师。为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必须更好的关注时事,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在教学内容之中,积极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了,那么,具体该如何去做那?下面我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是教育教学获得好的成果的关键环节,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

1、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对于高中课堂课本有了崭新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务必适应这一潮流,在新时期落实新课程的改革,并逐步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趋势。在这一过程当中,高中政治教师应当主动去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途径,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和经验作出总结和分析,在反思当中提升自我。就以往经验来看,高中政治课堂要想达到最佳的效果,让学生深受影响,就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把政治时事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不断强化政治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良性的课堂环境中不断学习并成长。教师对于教学语言的选择也要做到科学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协调统一,既不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又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真正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在这种条件之下逐渐增长起来。

2、还要充分注重学法指导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的时候,方法就是学习过程当中的核心所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我们当今的高中学生来说,如果能够掌握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法,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会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融入到学习当中,学习兴趣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对于学法指导方面,教师还应当根据现有的教育内容,不断拓宽政治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懂得该怎样去学习,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学习效率得到切实的提高。

二、注重运用时政新闻

1、政治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例如必修高二政治生活部分的第一单元公民与国家,第二单元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第三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第四单元的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哪一单元在很大程度上和时政热点问题联系在一起,为此,必须注重运用时政和新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所谓的时政新闻,主要是指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状态,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方针和法制政策。由此看来,政治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在多个领域当中都有所涉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政治课堂上融入时政新闻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在帮助国家实现对学生的政治教育,使其明白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进而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另外,时政新闻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能够以一个发现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对这门学科也就有了无限的热爱和无尽的兴趣。

2、运用好报刊,电脑等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早自习,晚自习期间播放新闻三十分,早闻天下,新闻联播等节目开阔学生们视野,同时也增强学生学习好政治热情和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性。例如,刚刚发射成功的十一号火箭的发射过程让学生观看,定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在世界航空高科技领域的优先地位,增强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

三、正确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第6篇:新时期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大学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是各种文化交汇、碰撞和沉淀的地方。大学的校园文化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层面,并对大学生的成长及其未来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不仅影响学校自身发展,而且对社会产生较强的渗透和辐射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发展的要求,也是一种无法推卸的社会责任。

一、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造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统整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新的世纪赋予了校园文化一个崭新的内涵,它是指在校园中能体现时代特征的所有校园人共同追求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过程和结果。应该说,这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在物质财富方面,校园文化表现之一为物质文化,具体为校园整体布局规划、校园环境建设以及各种社团活动设施;其表现之二为制度文化,具体为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以及结构体系。在精神财富方面,校园文化表现之一为精神文化,具体为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高校对外的形象;其表现之二为校风学风文化,具体为校园的学术学风、教学结构体系和教学目标等。

二、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

1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使师生教有所乐、学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1.1 校园建筑文化 包括校园建筑的布局、风格、色彩和式样等,既表现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又在诠释着高校的一种精神。北大的红楼和未名湖,至今使她的学子们激动不已,原因就在于这些特有的环境给过他们感情的倾注和精神的寄托。一所绿树成荫、鸟鸣花间、风情别致的校园,让学生不仅能尽情享受求学的乐趣,还会滋生出对生活、对学校无限热爱的情感。

1.2 文化基础设施 包括图书馆、博物馆、运动场(馆)、演讲厅、音乐厅、俱乐部等,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基本载体。

1.3 校园美化、绿化 如文化广场、报栏、宣传栏、植树、种花、草坪、雕塑和修建假山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都在无形中发挥着物化的功能。

2 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3 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包括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民主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等。

4 校风学风文化

包括学校的管理观念 、价值观念、生活信念、办学思想、学校精神等,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体内涵,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是隐形的、无形的,但又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良好的学校形象,是学校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推动学校前进的精神力量。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指导思想重视不够

一些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管理者、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认识不深刻,仅仅把校园文化建设看成唱歌跳舞、琴棋书画和社团活动,对其他大量功能和作用熟视无睹,这就造成了校园文化建设在一些学校很难提上议事日程。

2 工作安排规划不够

校园文化一个复杂浩大的创造性工程,它涉及文化活动、组织机构、工作队伍、文化设施、文化环境、校园精神等多方面的工作。但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主要表现是文化活动繁多,而且主要偏重于娱乐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短期行为、突击性任务来抓,很少把这类活动纳入学校长远规划,这势必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削弱校园文化在高校完成其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3 组织机构健全不够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学生业余活动,从而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而没有学校各个部门的配合,没有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不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势必难以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

4 文化形式出新不够

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是校园文化内涵得以实现的具体手段和方式。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越发活跃,个性特征也越发突出思想情绪稳定活跃,很多问题表现出矛盾心态:表面上趋于务实,深层里陷于"困惑";自我意识强,成才意识弱;参与意识强,集体观念弱,社会公德弱,心理素质弱。在成才意识上,求知、求新素质提高;在价值取向上注重自我,注重功利,价值取向多元,这些特征使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去充实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而实际中不少高校仍在沿用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模式教育引导学生,其效果不理想也不足为怪。形式陈旧、内容乏新是高校校园文化在虚假繁荣下日益暴露苍白的重要原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吸引力和认同感的障碍之一。

5 文化内涵研究不够

长期以来,校园文化虽然在高校轰轰烈烈地开展,但人们对其理论性的研究、规律性的认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可避免地使校园文化处于自生自存自灭的意识形态,影响和限制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一般来说,高校校园文化至少包括物质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两个方面。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过多的强调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是使其成为承载精神文化的载体,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性目的,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流于形式。

四、对策

1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园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师生员工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更好地实现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因此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高校作为思想相对超前于社会的群体,必须打好主动战,唱好主旋律。针对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校园文化应充分发挥其导向和渗透功能,加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共建意识

校园文化在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决定了它不是学校哪一个或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好的,更不是仅凭学生管理部门就能收到效果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要在广大师生员工中落实,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顺利完成。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强化校园文化共建意识,必须发挥领导者的领导作用,老师是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作用,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 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以文化人"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重通过文化来"化人"、"育人"。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非强制性的,因此,在文化建设中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进行长期不懈地努力。通过优化文化环境,开展能吸引师生员工积极参加的文化活动"化人"。"以文化人"的过程,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要求一件一件工作、一个一个活动认真抓,过分功利的做是难以奏效的。

4 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与时代相适应,革新内容和形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日益增强,学生个性的日益突出,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等,迫切要求校园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必须加以改革,方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也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功能。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应该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科技文化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实践活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5 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校园精神建设

目前,各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都狠下工夫,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出发点的校园精神发掘远远不够。校园精神作为大学生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理想、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并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可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凝聚功能,校园精神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可的价值观念,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二是导向功能,校园精神本质上所体现的是大学生"应如何"的价值观念,能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形成一种强大的校园氛围,引导规范师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从而使该校具有某种特有的"精神特征"。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努力发气掘校园精神的文化意义,否则很难突破目前低水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高欣.二十一世纪中国高校校园文化走向[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9)

[2]柴渭.新时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9)

第7篇:新时期教育方针范文

在许多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严重短缺,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我国农村技术人员比例很小,几乎只占总人口的0.6%,不符合我国农业大国的发展,导致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在成人教育这方面没有必要的组织和引导,忽视了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此外对成人教育投入的经费不足,教师待遇较低也是教育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同时现有的师资队伍中,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高,队伍的结构不合理,也是影响成人教育发展主要原因。成人教育中教师的学历普遍不高,许多教师都是专科或以下学历,教师的学历不高就会造成他们的适应能力不够,缺乏发展潜力,在理论知识上起点较低,不能充分发挥成人教育的意义。

2.在新时期开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对策

2.1深刻认识农村成人教育

在新的时期,农村成人教育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广大农民,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所以应深刻认识我国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问题。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制定完善的农村成人教育方针,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把成人教育当做农教结合的突破,让教育更好的为农业发展服务。其次提高农村干部的认识,对农村干部进行相关的培训,使他们从自身认识到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性。

2.2完善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体制

国家应制定完善的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投入制度,将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中的一部分投入到农村成人教育工作中,合理分配农业资金,将一部分农业资金留出投入到农村成人教育中,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民有能力参加农村成人教育。同时还要在政策上向农村成人教育倾斜,创办经济实体。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基地的建设,使广大农民有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此外还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村成人教育经费的投入,从制度的层面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做到有法可依。各级政府违反了对农村成人教育经费的投入就要依法追究其责任,保障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正常进行。

2.3加强农村成人教育课程的开发和教学模式的研究

农村成人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关系着其结果,所以应做好相关的工作。首先相关课程的设置应该符合当地农村学院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发课程。在课程的开发中应听取学员的意见,注意提高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不断完善自身,在教授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农民改善生活的方式,改变思想观念。此外课程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做到在培养技能技巧的同时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完善他们的法律知识。最后课程应该能够提高农民的创新意识,只有进行创新性的学习才能满足个体的发展需要,同时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小结

第8篇:新时期教育方针范文

    我于2007年9月起担任AAA学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试用期一年),现试用期满,特考察组作如下的转正述职报告:

    本人政治思想表现好。向来加强政治理论和政策的学习,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党的十七大精神,自觉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学院党委和行政的工作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自觉遵纪守法,作风正派。

    本人工作成效显著。工作态度端正,大胆、认真,责任心强,有能力,有热情。服从安排,坚决贯彻党委意图和决定,具有比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和过硬的思想素质。到党委办工作虽然才一年时间,但其在我校教学时间长,也曾经在校长办公室做过秘书,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对党办的文字工作很快熟悉,理解和领会政策能力较强。信息上报工作、对外联络工作和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工作等完成较好,领导比较满意。积极协助部门领导做好各项工作,在协调其他部门工作上能够较好的处理各种关系,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该同志在完成正常的行政工作同时,还坚持负责一定的教学任务,能够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本人大局意识较强,经常加班加点,乐于助人,不计个人得失。待人热情,关心同志,同事关系好。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第9篇:新时期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教育 内涵式发展 人本 全面 效能

教育内涵发展的概念

内涵是指事物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是事物的质的方面,它回答该事物“是什么”或“什么样”的问题,表示内容和实质。外延是指事物所反映的对象或对象范围,是事物的量的方面,它回答对象“有哪些”或“是哪些”的问题,表示数量和形式。内涵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质量优化、素质水平提高、综合实力增强等。教育内涵发展是指教育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在坚持硬件达标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创新制度、改善管理、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学校布局、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开发和利用教育要素的潜在优势、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共享率和使用率,从而增强学校效能、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特征

教育从外延扩张走向内涵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自然演进,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反应。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

(一)教育需求的阶段特征

我国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告别了短缺教育阶段。但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充足,今后面临的是需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优质教育阶段”,质量问题成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人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即要达到“办好每一所学校,配好每一位校长,关心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积极作用,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放心”。

(二)教育投入的阶段特征

教育工作的重点过去着重抓硬件,经费投入、学校建设、仪器配备等等,解决了“缺保障”的问题,告别了“收费发展”阶段。但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个体享受教育机会仍不均衡,当前需要解决教育“保障均衡”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均衡、公平”阶段,教育投入和公平问题成为热点问题。

(三)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

解决了“少资源”的问题,告别了“规模扩张”阶段,但办学理念、体制机制、教学方法仍不先进,当前和今后需要解决的是“讲效益”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内涵发展”阶段,体制机制问题成为要研究的关键问题。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要由继续保障硬件的同时,着重注重软件建设。即要注重教育思想的更新、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教学的改革以及学校的管理。在提高教育质量上,硬件、软件都重要,并且软件更为重要。要提升教育发展的内涵,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总之,进入新时期,要着重提高质量,转移教育工作重点。教育事业面临着中国崛起、低碳经济、民意社会、时空拉近、转变增长方式的时代特点。特别是在下一个十年,教育需求、教育投入、教育发展都将凸显阶段特征。

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

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有关人士强调“要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这说明教育的内涵发展,既是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也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内涵发展,当前就是要根据当地教育的发展目标,在现有基础上和各项工作中,进一步协调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内部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突出质量第一意识,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符合教育方针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学校不断提高内部“加工能力”,努力实现几个转变:即从数量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转变;从教育应试向提升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转变;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向“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转变;从自上而下的垂直化管理向发挥每个主体积极主动性的扁平化管理转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人本

内涵发展就是要摆脱外在功利目标的束缚,逐渐向教育本质回归,即回归到发现人、发展人这个使命上来。这里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既包括员工,也包括学校管理者,还包括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士。而实现这种回归必须以认识人为基础,以尊重人为前提,认识人是为了发现人,尊重人是为了发展人。人本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目的,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充分发挥校内外各方面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受教育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校教育而言,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服务于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进步,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具有自我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对于学校办学来说,就是要以人才为本, 确认并保证广大教职员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