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曹雪芹与红楼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者之谜――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已争论了200多年,现在公认的说法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但也有人认为是曹雪芹在石兄《风月宝鉴》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还有的说“曹雪芹”是“子虚乌有”,不过是“抄写勤”的谐音。但是石兄是谁?抄的又是何人之作,一直也没有人得到确切的考证。而从目前已有的文献中可以说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不仅书中有交代,与他同时代人的诗文笔记中也有许多记载。但在《曹氏宗谱》里又没有他的名字,他的家世生平也有许多不解之谜。
书名之谜――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说:“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人色,白色悟空,遂易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成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作者一连提出五个书名。这些书名谁先谁后,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曹雪芹最为欣赏的《金陵十二钗》竞默默兀闻,而不知名的吴玉峰所题的《红楼梦》却盛行于世?为什么早期抄本大部分题名《石头记》?东鲁孔梅溪为什么又题作《风月宝鉴》等等,都是难解之谜。
背景之谜――
《红楼梦》到底写的是哪个朝代的事情,作者在书中没有做具体的交代,于是许多研究者通过对书中有关服饰、发型、官职、陈没、称呼的描写,反复推论,并得出各自的结论。有人认为是明朝,有人认为是清朝,并具体到康熙和乾隆年间。还有人持“非明即清”的观点,认为故事不是发生在明朝就是清朝。其实作者在书中已借用空空道人之口说出“元朝代可考”,也就是有意留下一个悬念,成为千古之谜。
主题之谜――
有关《红楼梦》的主题,至少有5种说法。一种认为《红楼梦》是政治小说,反映一段不可言明的“历史问题”;一种认为是爱情小说,讲述了宝、黛、钗的三角恋情;一种认为是曹雪芹的自传,是一部不可明传的“家史”;一种认为是作者发泄不满的愤世之作;还有一种认为是虚幻小说。从《红楼梦》诞生至今,对其主题思想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成为一个最难解的谜团。
写作地点之谜――
《红楼梦》写于何处,也是红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北京西郊,并涉及海淀区的健锐营正白旗、红旗村、白家疃、杏石口、南辛庄、门头村等地,但具置很难确定。1971年4月居住在香山正白旗39号的舒成勋,维修房舍时,在西耳房的西山墙上发现了一批诗文墨迹,和有关曹雪芹的传说相合,并引起史学界、红学界、文物界的关注,经过考证,有人认为这里是曹雪芹晚年居住和写作《红楼梦》的地方。但也有相当多的人持怀疑态度,他们逐条考查了题壁诗的出处,得出都是转抄古书中的结论。尽管被称为“曹雪芹纪念馆”(也称曹雪芹故居),但并不为一些红学研究人士所认可。
后四十回之谜――
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曹雪芹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由高鹗增补的,其结局并不是《红楼梦》本来的面目。也有人认为曹雪芹已写完了一百二十回,只是后四十回没有最终定稿就去世了,高鹗只不过简单整理了一下,人们在传抄时便署上了他的名字。此外还有“一百零八回”之说和“一百一十回”之说。但曹雪芹究竟写了多少回呢?恐怕永远也不得而知。
大观园之谜一
大观园是《红楼梦》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仿佛是一座迷人的世外桃源。然而红学家对这块乐土位于何方,也有几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认为大观园“明北实南”,也就是说作者写的是北京,而他心里要写的是金陵(南京)。并且具体指出大观同就是现在的南京利济巷大街的原清朝江宁织造署衙门遗址。另一种认为大观同“北主南从”,主要写北京,问接描写了一些江南的景观。有人甚至明确指出大观园就是北京什刹海李广桥附近的旧恭王府。近年来又有人考证,说大观同是以圆明园为蓝本写成的。但作者到底以何处景致为原型而写,也成为兀解之谜。
脂评作者之谜――
在《红楼梦》之中,有很多眉批、夹批、回前回后批,这些批语的批者署名多为脂砚斋等。这位脂砚斋是何许人也?红学家对此各持己见。有人认为是曹雪芹之叔父曹口。有人认为是曹雪芹的堂兄弟,有人认为是曹雪芹本人,自己边写边批,有人认为是曹雪芹的好友敦诚和敦敏,还有人说是曹雪芹的续妻,即《红楼梦》中的史湘云。诸如此类,难以说得明白。时至今日仍有研究者,在不断研究探索。
人物数量之谜――
《红楼梦》中到底写了多少人物,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从清嘉庆年问开始,就有人做过统计,但公布的数目不一。近年来还有人动用电脑进行统计,可统计出的数字也不一致。比较被人认可的统计是975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732人,无姓名有称谓的243人。
考证派红学的集大成者不是俞平伯,而是周汝昌。
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系1947年秋天至1950年写就,1953年由上海棠棣出版杜出版。这之前,他于1947年12月5日,发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载天津《民国日报》“图书”第七十一期,提出曹雪芹卒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除夕。第二年,即1948年2月20日,天津《民国日报》发表之先生《致周君汝昌函》,表示同意周说(后又改从壬午说)。当时周汝昌刚30岁,他的红学研究开始就身手不凡。
的《红楼梦考证》,只是给曹雪芹的家世生平勾勒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才真正构筑了一所设备齐全的辉煌住室。关于曹雪芹上世的资料,迄今为止,没有哪部著作像《红楼梦新证》搜集得这样丰富,以至于和《新证》相比,的《考证》中所引用的资料,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曹家上世的三轴诰命、四轴《楝亭图》、敦敏的《懋斋诗钞》、裕瑞的《枣窗闲笔》、萧的《永宪录》等孤本秘笈,都是周汝昌以惊喜的心情一手发掘出来。《新证》设有《史料编年》专章,引用书籍达一百二十种以上。1976年增订时,该章扩展为三十六万字,约占全书篇幅的二分之一,内容更加充实。此外周先生还撰有《曹雪芹家世生平丛话》和《曹雪芹小传》等著作,有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世生平的历史资料,如果不能说已被他“一网打尽”,确实所剩无多。他凭借这些资料,运用严格的考证学的方法,建构了自己的红学体系。
周汝昌红学考证的重点,是曹雪芹的家族历史和作者的生平事迹,也就是强调的“时代”和“作者”。这后一方面,周汝昌先生称作“芹学”,作为曹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曹雪芹家族的籍贯、所属的旗籍、几门重要亲戚的状况、盛衰的原因,到曹雪芹的生卒年和抄家后回到北京的行踪,以及晚年著书西郊的经过,周汝昌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系统的发掘。这些看法不仅和有很大不同,与许多其他的红学家也有所区别,真正是成系统的红学一家言。
通过考证康、雍、乾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特别是皇室的倾轧和攘夺,为读者理解《红楼梦》的内容提供了充分的背景材料。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江南的活动,“织造”一职负有的特殊使命,曹寅和明遗民的关系,都经周汝昌一一考证出来并给出创见。
被称为“湖广四强”之一的杜,是明遗民中有名的孤介峻厉之士,但与曹寅保持着非比寻常的关系。康熙二十四年五月,曹寅自江宁还京师任内务府郎中,杜赋长诗送别。周汝昌从杜的《些山集辑》中找出来这首诗,著录在《红楼梦新证》“史事稽年”一章,并做了详细考订。他提出:“曹寅等人当时之实际政见何若,颇可全面研究。”而杜为曹寅诗集所写的序里,单刀直入地写道:“与荔轩别五年,同学者以南北为修途,以出处为户限,每搔首曰:‘荔轩何为哉?’既而读陈思《仙人篇》,咏阊阖,羡潜光,乃知陈思之心即荔轩之心,未尝不爽然自失焉!”(《楝亭集》卷首)。这是说开始对曹寅感到不可理解,后来发现曹寅和三国时的曹植有相同的想法,便觉得原来的“户限”没有必要了。
那末,什么是“陈思之心”呢?周汝昌在曹寅《南辕杂诗》第十一首的小注里找到了线索。诗是七绝,四句为:“不遇王乔死即休,吾山何必树松楸。黄初实下千秋泪,却望临淄作首丘。”小注是:“子建闻曹丕受禅,大哭。见魏志。”(《楝亭集》,第362页)。曹丕受禅而曹植痛哭,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就中包含着对司马氏篡汉的预断,因为曹植于司马氏的野心早有察觉。所以周汝昌发现的这条线索是极为重要的。待到他看到明代张溥的评论:“论者又云,禅代事起,子建发愤怨泣,使其嗣爵,必终身臣汉,则王之心其周文王乎?余将登箕山而问许由焉。”(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71页)于是恍然大悟,说道:“杜老微词闪烁地所谓‘陈思’的‘君子’的那‘之心’,就是这个‘臣汉’‘之心’”了。
就是说,陈思王曹植有“臣汉之心”,杜说“陈思之心即荔轩之心’,以此可证曹寅也有“臣汉之心”。结论是否完全符合曹寅当时的思想实际,是另一回事,至少明遗民杜认为曹寅有“臣汉之心”这桩公案,被严丝合缝地考证出来了。只此一例,即可见出周汝昌先生红学考证的功力。还有根据曹家习惯的命名方法,由曹寅的一个弟弟字子猷,逆推出他的名字叫曹宣,来源于《诗经·大雅·桑柔》:“秉心宣猷,考慎其相。”从而找到“迷失”的曹宣,就红学考证来说,的确是一种学术贡献。
周汝昌的红学考证,以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为主,却又不限于曹雪芹的家世生平。《红楼梦》的不同版本、脂砚斋的批语、后四十回续书与曹雪芹和《红楼梦》有关的文物等,周汝昌都试图考其源流,辨其真伪。《红楼梦新证》的第八、第九章和附录编,就是对这几方面问题的考证。
总的看,考证曹雪芹的家世生平,周汝昌颇多真知灼见,于版本、于脂批、于文物,虽不乏创见,但主观臆断成分经常混杂其间,减弱了立论的说服力。最突出的是认为脂砚斋是史湘云,无论如何与脂批的内容接不上榫。如《红楼梦》第四十九回有一条批语写道:“近之拳谱中有坐马势,便以螂之蹲立。昔人爱轻捷便俏,闲取一螂,观其仰颈叠胸之势。今四字无出处,却写尽矣。脂砚斋评。”批语中大讲拳谱,自然不会是女性,许多研究者指出了这一点,但周汝昌先生继续坚执己说,这反映了他的红学体系的封闭性。
他主张红学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研究《红楼梦》本身的思想和艺术不属于红学范围,置考证派红学于压倒一切的地位,这正是学术宗派的所谓“严家法”。周汝昌先生自己或许并未意识到,他这样做,尽管对红学的学术树义不无学理价值,实际上却局限了包括考证在内的红学研究的天地。
关键词:红楼梦;吃茶;讲究;艺术
据相关资料记载,早在隋唐时期,饮茶风尚已经席卷全国。《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正是因为作者曹雪芹原本出生于鸣鼎食之家,享尽人间繁华,因此对于饮茶更有着十分深刻的体验。《红楼梦》中对于茶文化的描写涉及多个方面,并且在人物塑造、情节推进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红楼梦》中的吃茶讲究
(一)《红楼梦》中的茶种类
单从种类来看,《红楼梦》中的茶已经可以说是蔚为大观了。除了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龙井茶”(《红楼梦》第八十二回①中黛玉常因饮之茶。黛玉唤紫娟为二爷沏一碗自己常饮的龙井茶,并说了一句“二爷如今念书,比不得头里”,将黛玉对宝玉的默默含情含蓄而又饱满地描绘出来)“普洱茶”“女儿茶”(《红楼梦》第六十三回②中林之孝要求“闷些普洱茶喝”,袭人和晴雯回应已经“煮了两回女儿茶”),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茗茶,它们仅仅从名字来看就可以引发读者的无限想象,同时也仍然深刻感受到曹雪芹的茶文化造诣。
《红楼梦》第五回中③的“千红一窟”,清香异味,纯美非常;第八回中宝玉所言的“枫露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在此后的第七十八回,宝玉祭祀晴雯时所作的《芙蓉女儿诔》中也提到了“枫露之茗”;第四十一回中,妙玉烹茶邀请贾母品尝,对方辞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小道:“知道。这是老君眉……”;第五十四回中元宵佳节贾母等人家所饮用的“杏仁茶”。此外,还有外国茶(“暹罗茶”)和从遣香洞里采来的“仙茗”。
(二)《红楼梦》中的吃茶讲究
1.泡茶择水。泡茶自然要用到水,那么究竟怎样的水才能让茶有更好的色香味呢?《红楼梦》第四十一④回中,妙玉邀请贾母吃茶,对方询问泡茶所用何水,妙玉称是“旧年的雨水”;而之后妙玉让宝玉和黛玉二人所品的茶,却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第五回中宝玉神游太虚境时,所品的茶则为“仙花灵叶上所代之宿露而烹⑤”。这三处中,透露出《红楼梦》吃茶所用的水分别为雨水、雪水和露水,这三者在古代被成为天落水,又称天泉。尤其是雪水,多次在古人的饮茶诗文中见到,可以说是泡茶的首选。
2.品茶器具。《红楼梦》中,喝茶的器具因人而异,而茶具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反映其中人物的品位和个性。第四十一回中,妙玉招待贾母一行人时,选用了几种不同的茶具。其为贾母选择的是成窑的五彩小盖钟。而众人使用的则是“官窑脱胎添白盖碗”。后者形体较大,颜色素净,但是品格却低了一个档次。因为在等级森严的贾府中,贾母在场,别人自然在器具使用上要低一等。而随后妙玉将宝钗和黛玉拉到耳房吃茶的时候,用的却是更加精巧的小碗等器具。当宝玉认为自己的吃茶器具“俗气”时,妙玉便拿出来一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海”,一个小小的尼姑,竟然随身收藏这么多品茶器具,不得不说其对于品茶器具的讲究。
3.吃茶的艺术。无论是称作“吃茶”“喝茶”还是“品茶”,很显然其中的意味是完全不同的。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助妙玉之口对于吃茶的艺术有十分精辟的阐释。原文中这样描写:“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⑥’,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由此可见,品茶品的是境界,是文化,这显然是《红楼梦》中的贵族才具有的深刻体验。
二、结论
《红楼梦》作为我国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吃茶艺术和讲究的描写,具有高度的真实性。《红楼梦》中对于吃茶艺术的描述,不仅是涉及茶的种类、冲泡水的选择、茶具的选择等技术层面的东西,而且还涉及饮茶环境、饮茶艺术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更有茶叶在日常人际交往关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等社会层面的东西。这些可行度较高的描述,对于我们今天了解清代乃至更古时期的吃茶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后人研究《红楼梦》也有很大的帮助。
注释:
①曹雪芹.红楼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234.
②曹雪芹.红楼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132.
③曹雪芹.红楼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12.
④曹雪芹.红楼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87.
⑤曹雪芹.红楼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12.
⑥曹雪芹.红楼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142.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2]刘保忠,谭思梅.茶道・人品・命运―品味炭红楼外中的茶文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5):51-56.
[3]张劲松.《红楼梦》中“茶”之文化符号探微[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文化是多元的,经典名著《红楼梦》尤其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它就会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但任何事情都存在着双重性。对待《红楼梦》我们应扬其长,也应避其短,而不应走极端。不知从何时起,《红楼梦》红遍了全国乃至全球,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在中国经久不衰。国人对《红楼梦》赞不绝口。耳濡目染,不知从何时起笔者也加入到了《红》学大军之中,从这道文学大餐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的同时,也品出了此餐的异味。
一、农历换算有差错
《红楼梦》开篇记载:“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廿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女娲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了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哀。”按曹雪芹老先生的思维,女娲娘娘所炼补天之石,其大小是与一年的十二个月、廿四个节气相对应,数量则与一年的天数相对应。因老先生错把一年的时间当成三百六十五个整天来计算,造成了把娘娘炼成的宝石“弃在青埂峰下”的结局。
二、甄士隐隐错了门
甄士隐与庙、僧有着极深的渊源。《红楼梦》第一回记载:乡宦甄士隐家住葫芦庙旁,“……,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一日,甄士隐在书房中闲坐,“不觉朦胧睡去”,梦见一僧一道,欲到下世度人,赚取功德……,甄士隐与二仙会面,听二仙讲因果关系。等到他从梦中醒来抱着女儿到街上看热闹,方欲回家时,恰好来了一僧一道。“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中念了四句言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以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分明是和尚有意点化于他的偈语。我们再看下面的情节:转眼到了元宵佳节,女儿去看放社火花灯时丢失;紧接着三月十五葫芦庙里的和尚炸供时不加小心致使油锅起火,火势蔓延“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只可怜甄家在隔壁,烧成一片瓦烁场了。”此时再愚笨的甄士隐也应该参悟透和尚偈语中的天机而醒悟了。那么甄士隐由此脱离尘世,遁入空门,由和尚引度在佛门做“真士隐”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是尘世间的因果回报,也空门的因果关系,理当如此。然而,曹雪芹却在甄家遭难之后,画蛇添足,让甄士隐投靠岳父,再遭磨难,然后由疯道人点化,才得到醒悟,“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和尚忙来忙去,想不到的是到头来却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好好的一场功德却白白的让道人捡了便宜,道人是不是太不仗义了?而连这点职业道德都没有的人又怎能度人?甄士隐又是不是太愚昧了?跟着品行不端的人去修行,又能修出什么正果?而具有这样素质的人又是怎样成为“真士”在乡为宦的?――“甚荒唐”!
三、僧与道角色错了位
女娲娘娘炼石补天,“剩了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一日来了一僧一道。和尚袖了宝石,然后将其刻上字,再找个好去处,安身乐业。接着和尚便带着宝石一路走来,来到了贾府,就这样“混世魔王”贾宝玉嘴里衔着一块刻着字的五彩晶莹的玉石出生了。
贾宝玉“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无天日,一时疯疯傻傻。”其个性和那个“跛足蓬头,疯疯癫癫”的道人却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而那和尚虽然在度人时虽然也说过几句疯话,但他的“疯”仅限于在高深的语言玄机之中,而并没有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之上。其个性与贾宝玉相去甚远。
试想如果曹雪芹老先生将“刻字”与“携石”这一角色转换为道人。让那块宝石在投胎前自始自终和道人在一起。受道人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形成其先天的个性。那么曹雪芹老先生在塑造贾宝玉时而明白、时而糊涂的个性时,就不会让读者感到意处。也不至于让有的人很牵强地用遗传学中的“变异”来加以附会了。
四、神龙见首不见尾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有多处在此打下了伏笔,让读者见到了其“首”,而没有见到与之相呼应的其“尾”,在此仅举一例说明。
在第五十七回书中,贾母本欲将宝琴聘给宝玉为妻,但宝琴婚事已定。宝钗等在说笑中要把黛玉定给宝玉,婆子们对薛姨妈笑道:“姨太太虽是玩话,却倒也不差呢。闲了时和老太太商议,太太竟作媒保成这门亲事,竟千妥万妥的。”薛姨妈答道:“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薛姨妈的答话不仅深深地印在林姑娘的心里,成了林姑娘的挥之不去的一个心思,也成了读者关注的焦点。但薛姨妈却是在“逗你玩”,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没了下文。是什么原因促使薛姨妈没有在贾母面前为黛玉作媒?曹雪芹老先生始终没有给读者一个交代。
五、贾探春理事过早
凤姐小产,却不安心休养。“自恃强壮,虽不出门,然筹划算计……任人劝谏,他也不听。……,一个月之后,又复添下红之症。”王夫人只好令凤姐好好服药调养。凤姐养病期间,王夫人让探春、宝钗、李纨代凤姐理事。荣国府一些丫环、婆子等下人们见探春是未出阁的年轻小姐,自认为好欺。于是有意给她出了许多难题。贾探春毫不含糊,快刀斩乱麻。几件事后,人们便“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几天后,便把贾府治理的井然有序。里外下人都在暗中抱怨说:“刚刚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发连夜间偷着吃酒的时间都没有了!”下人的话虽含贬意,但从中也可看出探春治家理事之才不让凤姐。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因宫中一老贵妃死去,贾母与王夫人因有品级,故奉旨到朝中奔殇。老太太与太太离开贾府后,下人们便没了约束,什么喝酒、斗牌、失盗、打架等事接二连三的出现,对此探春却束手无策,听之任之。老太太与太太在家时的能耐皆不见了。这不仅让人感到此时的贾探春,不过是狐假虎威没有什么真本事的一个无为的庸才而已。
六、凤姐病中过于安闲
凤姐流产之后又添新病,王夫人让她服药调养,“他自己也怕成了大症,遗笑于人,便想偷空调养,……,谁知…,直到三个月间,才渐渐的起复过来,……。”
凤姐养病其间,长期把自己关在屋里,静若淑女一般,直到病愈方才出来治家理事。而事业女性的凤姐是一刻也不能安心于“家中”的人物,这种治疗方法对于她来说无疑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其结果恐怕是旧病没愈又添新病。
曹雪芹是人不是神,于作品中出现点滴漏洞在所难免。神化曹雪芹就是将自己前进的脚步套上了枷锁,凡是被专家学者肯定的文化便完美无暇的做法显然是毫无道理可言。笔者虽才疏学浅,但却不愿推波助澜,人云亦云。在此提出与诸多前辈高人相悖的粗浅看法,旨在抛砖引玉,真诚地希望祖国文化能够破茧而出,不再画地为牢。
写在后面的话
一狂人于梦中所见:《红楼梦》完成之后,曹雪芹老先生的手稿被友人借阅。友人觉得此书虎头蛇尾,结尾不尽人意,提出修改意见,然而曹老先生固执己见,友人一怒之下将其下半部毁掉。结果导致《红楼梦》后半部丢失,给世人造成极大的缺憾。
又一狂人于梦中见:曹老先生在写完《红楼梦》八十三回时,便止笔。问其故,老先生说意在勾起读者缠绵之梦,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途径与不同的读者在心理上产生共鸣。
关键词:《红楼梦》;佛教;宿命论;色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12-01
一、前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经历了两千年发展之后而产生的杰作。它诞生于十八世纪,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一方面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而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文化知识,折射出烂熟的幽光;另一方面也正处于衰退崩溃的前夜。作为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而成的《红楼梦》,浸满作者辛酸与苦楚的人生经历,书中许多地方多渗透着佛教思想。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发展史中,儒释道三教由魏晋到隋唐五代的斗争逐渐发展到两宋以后的互相融合。可以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是受到这三者的共同影响的。受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在功成志满之时大多注重为官治国扬名立功,而在不得志之时,才会退隐山林研习修读。所以,佛教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在不得志的文人身上较为明显。可以说,佛教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就像是救命稻草,只有在外部世界受到挫折,他们退自己的世界,寻求心灵的宁静之时,才会被重视。
二、《红楼梦》中的“色空”思想
《好了歌》是《红楼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曾说过,《好了歌》是读懂《红楼梦》的关键。《好了歌》以及甄士隐对它的注解中,充满了佛教的“色空”思想。全诗四段,每段都以“世人都晓神仙好”开头,而“神仙”属道教谱系,人们也许会认为这《好了歌》是道教思想的反映。然而道人念完此诗,又笑道:“……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流露出强烈的佛教“色空”思想。而甄士隐听罢道人的念诵与解说“心中早已悟彻”。他对《好了歌》的一段“注解”也颇得佛家色空三昧:
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段文字中充满了佛教的幻灭思想。一些眼前的荣华富贵都是虚妄,到最后都是一场空,都是“为他人作了嫁衣裳”。“他人”到最后也会落得一样的下场,但世人还是不能认清这个真谛,还是不停地去追逐富贵荣华,不停的陷入这个怪圈,不能自拔。
三、《红楼梦》中的宿命论
曹雪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流露出了极其浓重的佛教思想。《红楼梦》开篇作为总起故事的神话,就透露出强烈的宿命论思想。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作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前身,注定要在人世间经历一番悲欢离合,而其他女孩子的命运,也在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时,通过薄命司上的诗句透露出来。本文在这里只以贾宝玉为例,来谈谈佛教对曹雪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贾宝玉是《红楼梦》这部书中的核心人物。他的特点是“叛逆”。不止是对封建的道德标准和仕途经济的反叛,在他的言论中甚至流露出了对世俗宗教也就是佛教的反叛情绪。如二十八回宝玉对佛教加以讽刺和调笑。在谈到黛玉应吃什么药时,宝玉说王夫人是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体现在宝玉这个人物身上的反感和满不在乎,不仅表明了他鲜明的宗教思想,而且也痛斥了庸俗佛教对世人的毒害。但是,在贾宝玉的精神世界中,有很多特质与佛教有关。如宝玉对人对事拥有比较朦胧的平等意识。虽然他身上也有一般公子哥的习气,如打碎茶碗,赶走茜雪;但是,可以肯定的说他还是一个比较顾及到下人的人格尊严与人身自由的好主人。佛教之中的确讲究对人对物的平等之心的。
宝玉在对待富贵功名的态度也很值得关注。可以说他是以一种离经叛道的言论表达了自己对于仕途经济的不屑。并且多次与劝他重视此道的宝钗、湘云发生争执。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与第二十二回,那段《寄生草》的唱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所引起的宝玉顿悟事件联系在一起看。这也证明了宝玉精神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看轻世俗生活的享受,而注重精神的修养与宁静。这与佛教无欲无求的思想是很接近的。
四、结语
然而曹雪芹对待佛教正如本文开篇所谈到的那样,并不笃信,只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如书中在谈到西方净土时曾借惜春之口说:“闻道是,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以一种怀疑的口气表明了作者对于佛教的态度,那就是无奈而又依赖。杜景华在其《与禅宗》一文中谈道:“和以往我国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曹雪芹不可能成为一个宗教意义的禅宗信徒。他的主人公贾宝玉就曾一味地毁僧谤道,他的书也曾对僧、道人物多次地大不敬”, “曹雪芹不仅不是一个僧徒,他也不会使自己一股儿地倒进佛教;他只是苦苦地希望自己能弄明白这个世界,以及这世界中的一切内里之所在。”
参考文献:
生活是一杯茶,先苦后甜;生活是一瓶调味剂,装满酸甜苦辣;生活又是一副画,画得好就有价值,画不好就无意义。生活有着千姿百态,有着千变万化,品味生活,就如品茗茶,先是苦味浓浓,后来才是甘醇。
生活一如《红楼梦》中,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衰败,世事难料;又譬如海伦凯勒的生活经历,充满坎坷与磨难。
为何《红楼梦》会有如此凄美的结局呢?原因在于其作者曹雪芹,原来,曹雪芹也是为了消除不良情绪而写的《红楼梦》啊!曹雪芹出生于官僚家庭,生活条件优越,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到中年时,家境条件不好了,曹雪芹就变的穷困潦倒,借酒消愁。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呀,可怎么办呢?于是乎,闲着没事,就学古代的文人写几句,这样一来就把自己的遭遇写了进去,历时几十年终于完成此巨作,后人也不得不为他的不懈努力所感动。
正因《红楼梦》凄美的故事,让广大读者都非常欣赏这部巨作。我们在用眼睛,用心去体会那缥缈的故事,虽然那都是曹雪芹的理想而已,但正是因为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会去体验生活的美,人生的路是坎坷的充满磨难,真是世事难料呀。
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曹雪芹选择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方法,而海伦凯勒却不是如此。
海伦凯勒选择了笑对生活。她是美国女作家,自幼因病成为盲哑人,但她却不向命运屈服,而是勇敢地活下去,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虽然她身有残疾,但她依旧是美丽的天使。她的心灵是美丽的,人生是美丽的,绽放着耀眼的光芒!她的一生书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在1964年还荣获了总统自由勋章。
她是多么伟大,她的能力超出所有人的想象。面对那么大的灾难却依旧笑对人生,她的品格值得我们去学习。不畏困难,不怕艰险,再苦再累也要克服,去改变命运的捉弄,让生命之花绽放出光彩。不抛弃,不放弃,勇往直前,永不言败!
中国有句古话“人定胜天”说得一点也没错。我们面对生活中的艰难险阻,坎坷磨难,要以一颗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因为生活中不可避免这些,生活因为有了这些儿精彩,人生因为有了这些而美丽!
海伦凯勒与曹雪芹可以说是两位很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他们为文学做出了贡献,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在远离他们的21世纪里,你要成为哪种人呢?是面对困难就退缩的曹雪芹还是迎难而上的海伦凯勒呢?
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掌握在自己脚下,走错一步必将大错特错。因为走过的路不可能再走一遍。
关键词:意境;《红楼梦》;整体性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发展
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意境,首先在于一个“意”,表达的是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外化在每个字、每个词之中,而又内化在整篇文章的内容中。《周易・系辞》中提出,“然则圣人之象,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这里最早提出了“意”和“象”的关系问题。这样的“意”的提出和孕育,实际上已把意的最本质的内涵指出来。刘勰在创作构思时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进一步指出意与象的关系,把艺术审美理论推向了另一个新的高度。刘勰为意境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唐代,中国的诗歌发展到顶峰,文化更为自觉,中国成为世界的中心。此时,诗歌成为中国文化的显著标志。在繁盛的中唐,诗歌艺术进一步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就。那么,该如何分析诗歌?如何分析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品格?这使得一大批文人开始把目光的焦点定格在诗歌的分析和研究上,提出了“境”这个新的美学范畴。“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标志着意境理论的诞生。
在王昌龄的《诗格》中,他提出“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等关于“境”的美学意义。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格”,对意境的产生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深思”、“感思”和“取思”中促使主观情感与审美个体的契合,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之后皎然在王昌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意境理论。在他的《诗式》里对意境理论作了很多的探索,为诗歌创作和欣赏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原则。其中,他在《诗式・辩体有十九字》中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偏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才性等字亦然,故各归功于一字。”[2]可见皎然对“取境”的重视。
刘禹锡也在意境理论方面作了诸多探索。他在《董氏武陵集纪》中指出: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千里之谬,不容秋毫。非有的然之姿,可使户晓,比俟知者,然后鼓行于时。[3]他明确指出“境”非“景”和“象”,而是一种认知的情感空间。
此后,晚唐诗人司空图对于诗歌美学风格作了很多的探索。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一文中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提出诗歌应有一种“味在咸酸之外”的“味道”。他的“韵味”说本于南朝钟嵘的“滋味”说,并对他的“滋味”说加以阐释和深入,填补了其中的不足。“韵味”的具体所指:就是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他以一种“外”的审美角度将意境层次熟练的处理出来。后来叶燮、王士祯、梁启超也对意境理论进行了补充与研究,但最有影响的还是王国维。王国维就意境的两种类型“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展开了深入的考察和论述。王国维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是现代美学意境的重大开拓者。
二、《红楼梦》的整体性意境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部意境小说,意境在整部小说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在表现意境的高超手法上,曹雪芹不可不称之为大师。全书多处用到“梦”字和“幻”字,使小说整体笼罩在如梦似幻的氛围之中,这似乎也暗示了全文的结尾:烟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红颜抛泪雨,到头来终究是一场梦,隐隐地散发出悲凉地人生观和深深地悲哀感。《红楼梦》营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很多,本文将重点探究《红楼梦》意境的整体性特征。
曹雪芹自幼生活在繁华锦绣地秦淮之乡,生活阔绰奢侈,享尽了人世间的富贵繁华。之后家道败落,曹家从此一洗往日的高贵。生活变化的戏剧性,使得曹雪芹深刻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思想上也有了一个跨时空的飞跃。他以自身的文化韵味,精心雕琢《红楼梦》,因而《红楼梦》有了清芳淡雅地诗人气质和梦幻高妙地艺术意境。不难发现,在《红楼梦》里我们可以窥见曹雪芹的种种遭遇,书中充满了作者对自己个人悲剧性经历的描写,几经繁华,又终为泡影,由此可见,曹雪芹试图营造一个潜在地自我为中心意境,这个意境的结构却没有那么简单。《红楼梦》又叫《石头记》,说女娲炼石补天之时正好多出一块顽石,弃之于荒山之上,后自通灵性,遇到一僧一侣得以化作宝玉,去那红尘中享受几年。这样的开篇既解释了题目的来源,同时也解释了小说的神话起源。扩大地看,可以看到曹雪芹对于事态荒凉的解释――一切都是一场梦。而梦就成为了作品的中心意境。作者的这种构思,正是他对人生虚幻地彻底领悟。这种宏大地神话空间叙述,包括了大量的日常生活叙述和人物描写,但又不显得凌乱,一切都井井有条。就像是一幅画,烟雨朦胧下远处有山,近处是水。
神话预示着一种理想,是一种精神内涵的象征。神话赋予了每个情感个体以灵魂,一旦这些个体离开了神话的结构,那么整个人也将失去生命的光彩。顽石变成了宝玉,灵芝草是黛玉的前世,绛珠仙子为了报答恩情而愿用一辈子的泪水来偿还,之后宝玉的梦,警幻仙子的警世玉言等等,这些梦结成了一个整体,作者从仅有地自我意识的个体出发,逐步的移向林黛玉与贾宝玉的之间的爱情关系上,以爱情的力量诠释了小说的整体性思维。
《红楼梦》的小说结构也并不局限于某一章、某一节。《红楼梦》的意境,既有浓缩的整体感,又具有象物质结构一样的可分性。“全书构成一意境。很多章节也自成意境。各章节中,或情节,或场面,或细节,也各自构成独立的意境。同时每一个局部的意境,都与整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包含在整体意境之中。”[4]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他以广阔的视野探索人格的深层意义,因此《红楼梦》成为“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它浓缩了一个时代方方面面。对于这么长的小说来说,如果要表现出整体的意境是很难的,而曹雪芹却真的做到了。整部红楼梦就像在大观园演出一样,一人一物、亭台楼榭都安排的妥妥当当,而这些独立的意境也是《红楼梦》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陈良运.古代文论名篇选读[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Z].北京:中华书局,1980:283-285,35,77,121-122,278-279.
众所周知,宝玉、黛玉、宝钗是书中的三个重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颇微妙的关系。曹雪芹对三人之起名煞费苦心。笔者以为,钗、黛都和妇女妆饰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宝玉”二字,暗示其一生之命运沉浮与“宝”、“玉”有关------“宝”和“钗”相连,就成了宝钗;“玉”和“黛”字相连,则成了黛玉。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红楼梦》中的一些情节:宝在前,玉在后,宝玉本钟情于黛玉,结果却与宝钗联姻。就女性妆饰而言,钗明显不及黛,由此亦可推论曹雪芹之“尊林贬薛”思想。
此外,《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使用了谐音表意。如甄士隐和贾雨村可以理解成“真事隐(去)假语存(焉)”。贾政是“假正(经)”,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而贾宝玉则是“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贾链的名字暴露了其人本质乃为“假廉”,是不知廉耻之徒,而王熙凤是“枉”为“犀”利“锋”快之女人。还有,“妙玉”是“庙中玉”,表明了她的身份(出家之人),秦可卿是“情可钦(亲)”,冯渊是“逢冤”,英莲士“应怜”,平儿是“瓶儿(摆设)”,秦钟是“情种”,卜世人是“不是人”,詹光是“沾光”等等。不一而足。
再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首字可理解成“原应叹息”,感叹四人短暂的青春年华,也可理解成“原因探析”,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亡的原因!
《红楼梦》中对茶有极为突出的描写,洋洋百万余言中提到茶事的文字就有260余处,有的一个章节竟有11处之多。咏及茶的诗词有10余处。作者不惜用一个章节――“贾宝玉品茶拢翠庵”来专门品茶论水。曹雪芹不愧是品茗高手,茶道行家,他将茶的知识、茶的功用、茶的情趣,全部熔铸于《红楼梦》中,其描写茶文化篇幅之广博,细节之精微,文采之斑斓,为中国小说史上所罕见,以致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除了茶之外,《红楼梦》中提到的饮品还有仙醪、惠泉酒、金谷酒、合欢花浸的酒、屠苏酒、西洋酒和绍兴酒等七种名酒和玫瑰清露、木樨清露、酸梅汤等。曹雪芹本人虽是个饮酒的行家,但他在《红楼梦》中却没有为酒费及更多的笔墨。书中提到的玫瑰清露和木樨清露为花露,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宝玉挨打后曾享用过。“一碗水里只用挑一茶匙儿,就香得不得了。”
《红楼梦》中还记述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活动。作为贵族之家的贾府,不仅是“白玉为堂金做马”,“珍珠如土金如铁”,可以把“银子花得像海水一样”的有势有钱,而且老爷,太太,公子、小姐们还有闲。如薛宝钗所说,“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但他们却兼有了,所以他们要纵情享乐一番。于是,曹雪芹为小说中的人物安排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活动,诸如打骨牌、行酒令、斗牌、解九连环、射覆、拇战、击鼓传花、抢快、双陆、击鼓催诗等等。小说第四十回“史太君雨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和“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充分展示了红楼的饮食活动。
细细研究欣赏《红楼梦》,你就会发现红楼美食具有重精细、重滋味、重强身等特点。
重精细。在红楼美食中,制作精细的难以计数。有的精于刀工,如“鸡瓜子”;有的精于火工,如火腿炖肘子和烤鹿肉。而最典型的精细食品莫过于第35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的莲叶羹。书中写到宝玉遭父责打受伤,贾母、尤氏、李纨和凤姐去怡红院探望,问他想吃什么,他说想吃“莲叶羹”。据凤姐说,这种羹是“借点新荷叶的清香”,和在面中,用“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豆子大小,也有的、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印出来,放在鸡汤中煨成羹。”你看,这道美食的制作过程多么精巧烦人。难怪凤姐又说:“这种东西,家常不大做。”
重滋味。味为菜点的核心,红楼美点也重调味适口。如第43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中的野鸡崽子汤,是将童子鸡煮得肉嫩,清淡爽口,当时贾母风寒刚好,她说:“方才你们送来的野鸡崽子汤,我尝了一尝,倒有味儿,又吃了两块肉,心里很受用。”再如第8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中的糟鹅掌。宝玉因夸前日在东府里珍大嫂子的好鹅掌。薛姨妈连忙把自己糟的取来了给他尝。宝玉笑道:“这个就酒才好!”用香糟浸制的糟鹅掌,糟香馥郁,鲜美可口,宝玉才将它当作佐酒佳品。
重强身。《红楼梦》的饮食对象,主要是娇生惯养的老爷太太、公子哥儿、大家闺秀,饮食好在于滋补强身。例如,第11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中的枣泥馅山药糕。秦可卿说:“昨日老太太赏的枣泥馅山药糕,我吃了两块,倒像克化得动似的。”这道点心中的山药晒干后切片,就是中药中的怀山,红枣能补血,秦可卿体虚,气血两亏,常吃它能够增加体质,有利病体康复。再有62回中写春燕揭开柳婶婶家送来的盒子,“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气腾腾碧莹莹绿畦香稻粳米饭。”这些主食汤菜,清淡可口,极富营养。如虾丸鸡皮汤,鸡能补气,虾能健肾;酒酿清蒸鸭子中的酒酿能开胃暖胃;鸭子能滋阴养胃;胭脂鹅脯中的鹅能益气补虚,和胃止渴;奶油松瓤卷酥是用牛奶、白糖、松仁、面粉等烘制而成的,有健肺润肠之功;而碧莹莹的香稻粳米饭能健脾养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