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理想与现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据悉,我国现有200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早期多使用“原产地”概念),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其中95%以上都是食品和农产品,比如烟台苹果、金华火腿、五常大米等。振兴这些地理标志产品,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其知识产权,更是国家实施品牌战略、实现自主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有利于提升民族品牌竞争力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大道理与现实对照起来看待时,就会体会出什么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先从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历史和传统观念来看,马上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有多少食品和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懂得利用地理标志这个知识产权?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第二条,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区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保护食品农产品地理酥荆保护的是人所共知的知名品牌的知识产权;地理标志制度并不保护那些养在深闺、小农经济模式下自给自足的产品。
但是在我国民间,自古以来都只是知道有地方名牌产品或土特产品而已,最典型的一个典故就是《晏子春秋》里的那句名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地方特色农产品除了人为培育因素外,最重要的是源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即所谓的一方水土。它基本上与人为的干预毫不相干,哪怕这种干预来自国家。
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吧,闻名中外的茅台酒最适合的水土只有贵州仁怀县茅台镇,但由于土地有限,产量很低。国家有关方面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喝到茅台酒,于1975年,向中国科学院下达了“茅台酒异地实验”项目计划,在离茅台150余公里的遵义市郊组建了“贵州茅台酒异地试验研究所”(后改为贵州茅台酒异地试验厂),由贵州省派出专家和科研人员,抽调了茅台酒厂厂长、工程师及相关技术人员、酒师和员工,连生产用的高粱、曲药、窖泥也是茅台酒厂带过去的,并完全按照茅台的生产工艺进行了10余年的茅台酒异地试验。最终还是由于达不到茅台酒标准而下马。茅台酒异地试验的失败,证明了茅台酒的独特品质受控于三大因素――独特的微生物环境、独特的酿造工艺及原料。
除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还有一个阻碍我国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的人为因素,那就是我国农产品现在的生产体制和流通模式不匹配。曾有专家不止一次地指出过: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特点是小生产对大流通,中国农民搞生产是一窝蜂的状态,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盲目跟风种植养殖。远的不说,就说去年2月份云南油麦菜滞销,上千吨蔬菜烂在地里,其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盲目跟从市场变化,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导致产量过剩。因此,专家有一个大胆的提议:解决中国农业供给侧生产和流通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不能完全寄托于市场经济模式,中国农业需要的是市场经济中的计划经济。而所谓市场经济中的计划经济,其含义和前提是农业必须形成规模化,在此基础上,还要成立各类的农村合作组织,这些农村合作组织可以根据市场形势,合理计划每年的种植养殖面积,形成产销对接链条,从而解决滞销问题。这种模式,广义上适用于一般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狭义上更适用于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
现实之中人类的痛苦就是缘于:对自己贪婪欲望无节制的满足与无能力无限满足之间的矛盾!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由无数个所谓的英雄,及其狂热的追随者,集体追逐自身影子的一场场闹剧的记录而已!
人类疯狂的追求对生命来说毫无意义的东西:权利、金钱、暴力、美女。事实上简单而又清净的生活只会愈加丰富我们的心灵,陶冶出更加美好的情操!然而又有谁能在当今这个喧嚣的物欲世界里沉静下来,而不心浮气燥、随波逐流呢?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象是一个物体的两个方面,永远不可能合而为一!只能是一个东一个西或一个左一个右,虽然它们可能很接近如一张薄薄的宣纸,但是正面不可能代替背面,正如理想不可能代替现实!现实就象是紧紧握在手中的线盘,而理想就如同在蓝天上越飞越远的风筝!
“被给予这么多,我需要付出,这就是一种天然的责任。”乔琬珊有了目标: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但如何帮助,以什么样的方式帮助?乔琬珊也没想明白。后来,乔结识了来自香港的哈佛女生苏芷君,后者也有着同样的愿望。在2006年来到中国西部的考察之后,两个人发现除了遥远的南美洲,在中国也有很多贫困的族群需要帮助。
2007年,两位哈佛女孩创办了Shokay(藏语,牦牛绒的意思)品牌,从中国青海收购牦牛绒,加工后,注入设计元素,生产出三个品类的牦牛绒材质的时尚产品。如今,产品已经在全世界十几个国家100多间精品店零售,销售额的百分之一直接用于服务青海当地的牧民。她们希望用商业的手段来解决贫困这一社会问题,Shokay也成为最早一批中国社会企业。
牦牛奶还是牦牛绒
Shokay并不是乔琬珊和苏芷君的第一个项目。她们的尝试始于2006年初,两人先是尝试过在昆明农村推行流动电影巴士的项目,后来又帮助开发当地的核桃副产品。那一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孟加拉国的经济学家尤努斯,他创办的“穷人银行”通过小额信贷来帮助穷人摆脱贫困。这个观点启发了乔琬珊,经过11个月的摸索,乔琬珊也体会到,“贫穷就是没有机会”,所以,帮助当地族群最实际的方式就是创造提升他们收入的机会。
接下来的问题是从哪里入手。在藏区考察的沿途,车辆时常停下等待牦牛群缓缓通过街道。从没见过牦牛的乔琬珊觉得很亲切,她意识到,牧民家中最大的财富就是牛和羊,衣食住行围绕牛羊展开,赚取现金很难,只有到城里出卖体力才可能赚取微薄的现金。从牦牛开始,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2007年,两人在香港注册了一家非营利机构―Ventures in Development(VID),这是一家促进社会企业孵化的机构。VID第一个项目是扶持一家位于云南香格里拉浪都村的牦牛奶芝士工厂。乳酪厂可以给牧民销售牦牛奶的机会,做成芝士可以扩大销售半径,VID为他们提供了贷款,还帮助改进生产技术、售后服务和市场营销。
一年后,乔琬珊发现,芝士厂需要的卫生条件极高,而牧民长期游牧生活形成的生活习惯很难达到这么严格的卫生要求,因此这个项目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牧民的生活方式,才能保证芝士原料的品质,执行难度大,可复制性不强。VID开始把重心放在牦牛绒上,并创办Shokay,因为牦牛绒对牧民的要求低了很多,只需要他们一年一度在牦牛绒的自然脱落期,把牦牛绒梳下来送到收购点就能够完成,不需要改变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
现在来回顾最初的两个项目,乔琬珊觉得他们可以代表不同的社会企业方向:
芝士厂可以代表社会企业服务特定族群的深度,在VID介入后的两年半之后,工厂就实现盈利,长期供奶的家庭,收入可以翻番,但是惠及的人数比较少,大约就是工厂附近的十几二十户人家;而牦牛绒项目可以代表社会企业服务的广度,牛绒来自数百户人家,惠及人数众多,缺点是一年收一次绒,对牧民收入增长作用有限。
到了2008年,乔琬珊觉得,跟很多新加入社会企业潮流的人相比,在扶持和培育方面,他们比自己有更多的人脉、资金,她觉得专注做好一间社会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可能更大,于是她选择了专注于Shokay。
改变产业链
牦牛绒项目让乔琬珊和苏芷君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创新奖学金,但现在的Shokay已经和当年得奖的商业计划书完全不同了。“收牦牛绒,捻成纱线,然后卖给毛线店。这就是我们当初得奖的商业计划书。而现在的Shokay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了一个更加合适的位置。”几年实践下来,乔琬珊觉得社会企业创业和商业企业创业完全不同:创办商业企业的人,往往是自己在某个领域积累一定的人脉、经验,发现了某个机会,开始创业,创业的行业是自己所熟悉和擅长的;而社会企业则是发现了一个问题,用创新的方式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创业者本身可能对于这个行业完全不了解。显然,她的创业就是后一种情况,行业门槛带来的困难也是无法预估的。
藏区幅员广阔,牧民的生活随牛羊而动,会在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分别安家,通常有四个住处。乔琬珊找到了在当地已经开展多年公益活动的国际小母牛组织,并间接引荐给了当地政府,随后,Shokay经由政府的乡长、村长、大队的支书层层疏通,选定了青海湖畔的黑马河乡作为收绒的定点地区。
Lillian来自甘肃甘南,是一个藏语、英语、汉语俱佳的藏族姑娘,今年年初从美国杜克大学毕业,成为Shokay员工,常驻青海,负责收绒的工作。Lillian与Shokay的渊源从2007年3月就开始了,那时Lillian在青海师范大学读书,学校的外教告诉大家有一个社会企业的工作机会。Lillian先前在大学参加过很多NGO的活动,对藏区相关的公益活动很有兴趣,顺利通过面试后,精通三语的Lillian成为Shokay第一次成功收绒的重要人物。
带着几个藏族师弟师妹志愿者,Lillian随同乔琬珊和苏芷君,开始了对黑马河乡牧民的生活摸底调查,问卷有七八页, Lillian虽然不是本地人,但是讲藏语,民俗文化很相似,跟牧民沟通得很顺畅。
牧民居住很分散,每天只能访问两三家。黑马河乡的四个村子一共花费了三个月时间完成了访问。访问完时间已经到了7月份,正好是一年一度牦牛绒毛自然脱落的时间,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人问我们,收牦牛绒是不是要宰掉牛?那可不行”,还有人问,是不是跟绵羊剃毛一样剃得干干净净?乔琬珊请来当地畜牧局的专家为牧民们进行培训,教他们在不伤害牦牛的情况下,如何使用专用工具把牦牛脱落的绒梳下来,还给牧民免费赠送了专用工具。但传统习惯却很难一时改变,“培训也参加了,送的工具也收了,可是他们依旧不按照我们教的方法梳,还是传统的方法用手抓下来,绒里面有石头、杂草。”Lillian有点无奈。
更大的问题还是信任。“Shokay希望把最大的利润反馈给牧民,因此把收绒的价格定在一公斤一两百元,而当地的回族中间商收绒的通常价格是五元一公斤。”Lillian说,但是,没想到巨大的价差反而成为牧民不信任她们的原因。
收绒的日子到了,帐篷里一字排开的桌子分别秤量、评级,但是,一个上午过去了,帐篷里依旧空空荡荡,临近天黑,终于来了两三个人,却两手空空,是住在附近的牧民过来摸情况。“到了第三四天,才终于有人送绒来了,大多数人只是来看看。”Lillian说,他们很仔细地观察Shokay的每一步收绒过程,直到看见送绒的牧民拿到现金,他们才放心。
后面的几天,情况开始好转,牧民们骑着马,开着摩托车,送来的绒多了起来。新问题又来了,看到Shokay的高价,有的中间商把低价收来的绒拿来高价转手卖给Shokay。“我们直接收购,为的就是希望牧民能够直接获得最大的利益。”为了杜绝这样的问题,Shokay给每一户牧民发放了收购卡,上面有牧民的姓名、照片,建立这样的档案还可以追踪他们家牦牛绒的质量。2007年一共收绒2吨左右,2012年8月,Shokay在黑马河乡就收购了十几吨牦牛绒,还在果洛增加了一个收绒点。
如果按照当初得奖的商业计划书执行,完成收绒已经是任务过半,“最开始的商业计划书很单纯,把绒捻成纱线卖给毛线店,我们不涉及销售品牌设计等等部分。”乔琬珊说,“但是真正开始做才发现,做面料就脱离不了时尚,只要时尚就脱离不了品牌。”Shokay发现,要想将牦牛绒推向市场,收绒才是刚刚开始。
“这是一个理论模型到现实实践的过程。”现在的乔琬珊觉得,过程本身就是在创新。Shokay希望做成一个拥有时尚品牌的社会企业,如果单纯做一个时尚品牌,可以选择不同材质的东西,不必执着于牦牛绒,即便专注牦牛绒,也只需要关注产业链当中的设计、品牌等几个部分,不必自己收绒,直接从中间商购买原料就好。但Shokay想做的是塑造整条产业链。
品牌与材质
收来的牦牛绒通过平板大车拉到西宁,在西宁重新雇车运到河北清河,进行洗绒、梳绒的工艺后捻成纱线,“十吨绒,经过十二道程序,能用的也就三四吨。”
牦牛绒没有现成的产业链,也没有行业标准,所有的工艺只能仿照羊绒来制作。牦牛绒很细,直径小于20微米,长度为3 .4到4 .5厘米,有不规则弯曲,鳞片呈环状紧密抱合,编织技法要求特殊。
Shokay用的纱线分为两种,一种由机器捻成纱线,一种是人工捻成纱线。机器捻的纱线可以用于机器编织,也可以用于人工编织。人工捻的纱线则只能适用于人工编织。乔琬珊去了擅长丝绸纺织的苏州和擅长羊绒编织的内蒙古,带着牦牛绒一家一家拜访。
与牧民接触两年后,乔琬珊发现当地有一种古老的手工捻纱技术,自2009年开始,Shokay启动了手捻纱合作社项目,“织娘来自当地的中年藏族妇女,她们往往都在家看孩子,她们可以在家捻,也可以在定居中心设立的房间里,跟其他织娘一起边捻纱,边聊天。可以交朋友,增强自信,增加收入。”Lillian说。
2012年3月,Shokay第四次邀请师傅去黑马河乡培训,这一次与往常不同,带去了从美国进口的12台纺纱轮子,经过培训,织娘用纺纱轮子捻纱,比传统的工艺效率提高很多。一绞一绞纱线分别流向两个渠道进行编织:工厂和崇明岛的织娘。
“中国的纺织工厂往往是代工,所以,通常是量产模式。单子小,他们不接。”乔琬珊被拒绝了很多次,即便接了单子,代工工厂觉得这只是一个小订单,跟其他大宗商品没什么不同,“如果把原料放到意大利,他们会明白如何对待高档材质,会像制作艺术品一样对待。”
从2007年至今,乔琬珊陆陆续续尝试了30多家工厂,但是仍然找不到能够保证品质的工厂。“工厂给到我们的成品与我们要求的颜色不符,而我们无法兑现外国客户要求的颜色。”Shokay在这时便非常被动,“我们一直在开发新的颜色,这样的状况一直存在。”
从收绒、加工、捻纱、设计、编织到成品,一路如同超级玛丽过关斩将,乔琬珊觉得,没有纺织行业的背景,没有时尚行业的背景,这一路走得比普通商业企业要难很多。终于到了销售―企业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临门一脚了。
走进上海田子坊274弄的Shokay旗舰店,缤纷而特别的颜色使各种织物显得更加柔和。成品的标签有的挂着一个白色的小牌子,写着织娘的名字,这些成品来自崇明岛。乔琬珊听人说,崇明岛上的织娘编织的技术了得,找来了公司的第一名织娘,公司的同事称呼她为阿姨。“基本不看工艺说明书,拿来一个样子,琢磨一下,就能织出来了。”
刚起步时,也没有专门招聘设计师,乔琬珊想了小小的创新激励机制:用纺好的纱线与那些编织爱好者进行交换,“他们设计款式,我们赠送纱线。”逐渐发现,要涉及时尚、品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乔琬珊从纽约时尚学院聘请了专业的设计师,现在,Shokay全职员工10人左右,其中3人是设计师。
Jenny是田子坊旗舰店的店长,1988年出生的上海姑娘,一毕业就加入了Shokay,现在,40多平方米的小店只有她一人打理,“客人很固定,以外国人为主。”Jenny说,2013年,这里的房租要涨至5万元一个月,高昂的价格让她们难以承担,搬家到前不久开业的Shokay第二家直营店:田子坊210弄,“那里小一点,30平方米左右。”
除了旗舰店之外,Shokay的产品销往全世界10个国家,销售最好的是日本和德国。“尽管日本人和德国人并不是太追捧社会企业的概念,但是,他们对材质本身的接受度很高。”但在国内和其他市场上,牦牛绒的销售就不那么乐观。乔琬珊觉得,很多中国人很喜欢Shokay的故事,但是听到Shokay的价格,都会脱口而出“太贵了”,一双手工编织的手套480元,机制的围巾三四千,一件婴儿穿的小毛衣也要七八百元,跟巴宝莉这样国外品牌的价格差不多,消费能力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中国人又显然更认巴宝莉的品牌,而不是Shokay的材质。
对牦牛绒材质的认知度低是Shokay遇到的最大难题,“以澳洲羊绒为例,每年仅仅是中国市场,澳洲羊绒局投资400万美元做品牌营销,这是类似政府机构性质为推广澳洲羊绒这一材质的花费,目的是促进澳洲羊绒相关行业的发展。而牦牛绒,目前只有Shokay在推广,我们的能力有限,只能一点一点做,”乔琬珊感慨道。
现在Shokay有三条产品线,如此设计也是为了提高牦牛绒材质的认知度。第一部分是全牦牛绒制作的成品;第二部分是跟不同的设计师合作,将牦牛绒与其他材质混合使用的产品;第三部分是纱线,跟国际大牌合作,“比如与Ralph Lauren、Agnes B合作,他们的成衣使用Shokay的纱线,在吊牌上会有一块Shokay的牌子,此时,Shokay代表的是牦牛绒纱线的最高品质。”
“在我们所居住的小街区就有三起自杀。他们无能为力。这些人都是美国梦的笃信者。”
自传性的因素使米勒能够充分借助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冷静观察而赋予戏剧人物以更为合理的外部形态和内心依据,使作品更富于戏剧性。《推销员之死》故事延续的时间大概只有24小时,但实际上,主要人物是在14年(1928―1924)中间闪来闪去,有个别事件发生的时间更早些。剧中的人物都处在痛苦之中,然而谁也没有勇气说穿,也无法说穿,这就在各个人物身上形成了紧张的思想危机。为了充分逼真地表达他们心中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与思想状态,米勒使用了“闪回”或“侵入”的戏剧回忆表现手法。作为一名推销员,威利四处奔走,在钢筋混凝士的丛林中兜售他的商品。然而,他无力在社会上获得一个稳定地位的现实总是驱使他陷入回忆之中。通过把现在与过去交织在一起,米勒使现实和理想两条线得以同步发展,同时,展现了二者的深刻矛盾。
在现实世界中,威利在空间上辗转于他自己的家、霍华德的办公室、查利的办公室和弗兰克餐厅。无论去哪里,他总是沉迷于“有人缘”和“个人魅力”这些主流文化所主宰的美国梦的影响之中,挣扎着想成为一名成功人士,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更主要的是能被主流社会所接纳。
事业上,他34年如一日,经常独自开着汽车长途往返于各州为公司的货物打开销路。他是“一个勤勤恳恳的旅行推销员“。他不停奔波,偿还贷款,雄心勃勃,成绩卓著,得到老板的赏识和雇主们的信赖。他一星期曾挣到过170美元。也买了辆当时美国的名车雪佛兰。应该说,这一切多少还是符合美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也体现了美国梦积极乐观的一面。不幸的是,在所谓的“创意、自由、竞争、开拓、艰辛工作、白手起家、商品消费、公众瞩目、个人成就”等观念的鼓惑之下而辛苦工作着的63岁的老推销员却不得不痛苦地发现自己处于被忽视甚或被轻视的地位――“问题是人们好像不怎么喜欢我,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是没人答理我,都不把我放在眼里”。他的话是终生遭受欺凌的推销员发自肺腑的哀诉。绝望的林达,威利的妻子,愤然疾呼
“可是他是个人,他现在正遇上了灾难。所以必须关怀他。不能让他像条老狗似的死了埋掉。关怀,对这样一个人必须关怀。”正如评论家玛丽麦口卡锡所认为的,事实上,林达绝望的呼喊是一位妻子在宣告她绝望的丈夫被他所推崇的人所抛弃而产生的重要意义。当个人的价值大大低于高效率生产的需要时,威利无法适应这种高度垄断的大机器生产化的生活格局,因而“如果说尤金・奥尼尔的《榆钱树下的欲望》摧毁了美国乡村的田园诗,那么,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则宣告了美国中产阶级郊区牧歌的完结。”
家庭中,威利虽然疲于奔命,可挣来的钱勉强够付分期付款,时而受到妻子林达的唠叨与埋怨。对于下一代,威利一直认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外表英俊,可比希腊神话英雄阿唁琉斯:才干卓越,定能成为人上之人。他一方面坚信“受人喜爱”是成功的关键,因而十分注重培养儿子的个人魅力,另一方面,他又鼓励儿子不择手段地去攫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就造成了在教育问题上的缺乏章法。长子比夫在父亲的吹捧与纵容之中忘乎所以,上学期间,威利告诉比夫不必努力学习,考试时让伯纳德将答案传给他即可:与女孩交往,不必认真,不必做出任何承诺,偷足球后,不但不制止批评,还说教练会庆贺这种“借”球练习的主动精神,家里修房,比夫偷木材,威利又说这样具有勇敢的品质。如此的宠溺,使比夫偷窃成性,“我自从出中学以来,每千一门活,都是因为偷东西给开除的。”次子哈比,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满足在商业上的竞争欲望,勾引上司女友,收受贿赂,不诚实的处事态度终难掩人耳目。
面对事业与家庭状况每况愈下的双重窘迫局面,威利不断为自己的过去编造着谎言,试图使自己的当下生活看似具有意义。他经常向儿子们吹嘘自己在各地是多么的受欢迎和爱戴:“人们都认识我,孩子们,新英格兰没有人不认识我。……”对此,米勒在自己的戏剧集的序言中表述了对威利的见解:“他的罪过在于他曾如此全心全意地献身于那虚假的自尊和包含在他那成功概念中的虚假言辞。”无论是对年轻的比夫和哈比的期待,还是对与另一个女人的感情纠葛的良心愧疚,甚或是对父母的模糊记忆,威利都在试图找寻他失败和苦难的因由。如果说剧中的现实是紧紧围绕威利生命的最后24个小时,那么剧中所展现的心理时间却囊括了威利的一生。
在回忆世界中,几年来威利・洛曼沉溺于对过去美好日子的追溯之中,他的脑海中充斥着的满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他通过回忆过去的自然景色来表达对目前生活的不满。“我越来越惦记那些日子,林达。到这个季节该是丁香和紫藤开花了,然后是牡丹,还有黄水仙。这间屋里多么香呀”。威利所居住的房子在往昔总是弥漫着花香:两棵漂亮的榆树也总是为他们遮挡烈日。而现如今,公寓的背后和四周都是高耸的灰色建筑,房屋居于他们的阴影之下,居住其中的人再也没有受保护的感觉。威利感觉到他已被这样一个到处充满砖块与玻璃的城市所封闭窒息,因此他向往着古老、自由而又开放的庭院生活,在那里他可以重温那令人愉快的过去时光。
在威利的回忆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即是威利的哥哥本。在该剧故事开始九个月之前,本就已经去世了,因而他的出现只能是一种回忆中的幻觉,是威利脑海中的闪现,是威利美好理想的化身。在富有冒险精神的本身上“淋漓尽致地展现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精神”,他是“美国成功梦”的典型代表人物:17岁走入非洲丛林,21岁时已十分富有。威利多次幻想本的出现甚至与本进行对话,本每一次出现都会鼓动威利与其一起离开,去阿拉斯加大森林闯荡。对于本的催促,威利尽管有过犹豫甚至后悔,但却陷入了公司老板瓦格纳为其许诺的“高升”的甜蜜谎言与自我欺骗之中,最终仍然选择留守在他所认为的“福地”――这一方面反映了威利对实现“美国梦”的期望与幻想: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他自身猥琐的性格弱点。实际上,本这个人物的出场跟威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是个做事大胆、果断、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人,而威利优柔寡断,沉湎于梦幻世界中不能自拔。本所擅长的,是威利一窍不通的:本所熟悉的世界,是威利倍感陌生的。每当威利思想苦闷无法解脱,或陷入困境的时刻,本就像希腊悲剧中的神一样,突然从天而降,来给威利解围。威利是社会中的失败者,而哥哥本却是一位创业者中的佼佼者。前者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物,后者是回忆与梦幻世界中的人物。在某种意义上,现实中的威利和幻觉中的本是一个人物在舞台上的两种人物形象,前者是现实中的梦幻者,后者是前者梦幻中的替身。在威利生命的最后一刻,神秘的兄弟来召唤他走向死亡,告诉他
“那儿漆黑一片,但到处都是钻石。”――穿越时空界限的美好的过去、落魄的现在、苍茫的未来的融合使剧情达到了神话般的。
除此之外,该剧另一个回忆的重点是威利几年前同与其有暧昧关系的弗兰希斯小姐在波士顿旅馆的场景。比夫意外地发现父亲背叛了母亲,刹那间,父亲从比夫心中的偶像位置上彻底跌落,父亲为他所设计的未来的方向也于突然间充满了欺骗性。他开始怀疑父亲言传身教的真实性,从此再也不想成为一个推销员。在这个少年当时单纯的心灵里,推销生涯与一个男人对妻子和家庭的无情背叛联系在了一起。当威利注视着欢乐、愉快的妻子、儿子时,另一个隐秘而不太光彩的与另一女人有关的往事渐渐重现,这个女人挥之不去的存在及儿子的愤恨一次又一次地加重了威利的心理负荷,同时,也引发了伦理道德观念在家庭成员之间造成的思想危机。
关键词:长晟酒店;项目现在;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全国各地的酒店业也纷纷迎来了井喷的历史机遇。江阴,这个闻名全国的位于百强县前列的小城市,也以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现实的实际需求带动了五星级酒店的新发展和新建设。
本次接手设计的这个长晟豪生大酒店是由江苏长博集团有限公司和江阴市宏晟特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五星级酒店,地处江阴市西区,总用地面积为约合30亩,西临40米宽的通渡路,南临16米宽的规划道路。基地东西宽约180米,南北纵深约109米,基地周围已建成多个中大型住宅小区,市政配套及道路网络相当完善,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明显。酒店规模在10万M2左右,总高39层,是集商务、办公、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充满科技与国际化都市感的摩天大楼,以188米的高度矗立在江阴西区。作为江阴城区第一高楼,让江阴城市天际有了新的象征与标志。其目标应为江阴市西区中心标志性建筑物。
继承传统的精粹,开创时代的先锋,保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本案追求的目标。如何把优秀的设计与业主主观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情况结合好是方案研究解决的首要课题。因此我们作了以下两点基础性调研:
项目现状分析:
本项目地处江阴西组团核心商务区,通渡路东、通惠路北侧,五星桥与即将开工的澄江西路延伸段跨河隧道将共同接驳主城区,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明显。依靠政府的发展规划优势,城市地标凌空而立,该区域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核心地段、酒店、商业和娱乐业配套发展成熟的商业中心,升值潜力不可限量。但目前用地虽位于西区商务区的中心位置,周边环境也尚无特别亮点,因此本次设计的酒店需在自身的设计中无论从内外环境还是自身的建筑形象需独树一帜,从而才能真正成为西区商务中心的亮点。
实际应用功能分析:
本次所设计的酒店,从功能本质上可分为四大块,即商务办公、产权式酒店、餐饮、娱乐。商务办公既要满足商务、会议等功能,又要满足长博集团和宏晟特钢的公司办公要求。由于江阴城市规模的限制,酒店的消费人群也受到限制,因此我们打破常规推出产权式酒店可以丰富酒店的内容形式,在灵活营销的基础上既可以分担酒店的经营压力又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房需求。餐饮和娱乐部分即可以成为大厦的配套设施,又可以独立承包对外经营,以上对功能上的要求应该说是对本次方案设计中的难点,即要满足对大厦的服务,又要相互独立不干扰。
综合上面的研究,我们提出了方案的总体构想,我们介于对周边环境特质及功能要求的分析提出以下几条设计原则:
1.“无中生有”的设计原则——有条件的可利用条件,无条件的可创造条件。
2.“多元化”的设计原则——功能区域分区明确,即相互利用相互依存,又可完全独立互不干扰。
我们目前所使用的基地面积约30000M2,而任务书中底层的占地面积约4000 M2,在这样宽松的用地条件下给我们 “无中生有”的设计想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在朝向通渡路的方向留出大片广场,即可作为大厦与主干道的缓冲,又可为城市提供永久性的休闲广场,同时还能解决一部份机动车停产问题;其次我们在裙房中纳入“景观庭院”的元素,即可真正作到了“无中生有”的概念,又使内部空间景观层次丰富,有了生动的趣味性和视觉互动性,同时又可加大裙房的骨架,避免了由于裙房面积较小而显的小气。
在以上的构想基础上,我们将建筑物置于基地的东侧,西侧留出大片景观广场,基地四周布置大片生态停车场。大厦主入口朝西正对通渡路及西侧广场,气势辉宏,三层尺度的柱廊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概念和形象,餐饮入口置于裙房西南角,即可从广场进入又可从南侧直接进入,娱乐入口置于南侧,可直接对外,普通办公入口至于裙房西北角,进出方便,又不至于过分强调,北侧另设置了员工入口,同时在东侧设置了货物入口。入口关系明确,相对独立,保证了各种人流清晰的方向,且不对大厦的主入口形成冲突,并沿主体四周布置了环通的消防车道,满足消防扑救的要求。
虽然说功能上餐饮及娱乐需单独对外承包经营,然而它首先是作为大厦的配套设施,应该在满足大厦的要求下能够独立操作,因此我们在总平面功能布局上认真仔细地分析了人员流线及服务流线的便捷性。由于基地南侧道路较小,所以将西侧整个作为广场,大厦入口正对中央广场,使主入口与城市尺度相适应,高大气派,将餐饮与主楼对齐,将娱乐部分前移,这样即保证餐饮与娱乐部分能单独对外使用,同时亦可保证大厦内客人方便地通达该处,并使内部有很好的内院的景观特质。
在平面功能布局上,我们在总体构想的基础上作了以下特殊处理,以满足总体的需要。
设置员工专用通道。使货物及员工的上下及穿行不与大厦客人交叉,既不影响客人的方便使用,又可使内部运转效率提高。
餐饮及娱乐由于需要直接对外承包经营,因此均设计成内核式平面,在运行时间以外与大厦及其它部位可以完全隔离,降低了及酒店管理及运作成本(特别是空调使用成本),同时又完全不影响其它部分的正常运行。
突破标书的限定,将裙房局部做到了四层,将康乐、健身,室内温水游泳池、屋顶网球场,放到了同一个层面结合屋顶花园,和景观庭院,形成同一性的趣味空间,并便于管理,合理的利用屋面空间以有效地降低成本。
酒店客梯与商务办公分别设置专用电梯,我们在主体中设置了六台酒店客梯,其中两台为消防电梯。商务办公则另外设置三台专用电梯,结合办公门厅更显豪华、气派,同时也避免了不同性质人流的交叉混乱。酒店和办公的电梯到达的层数可以通过智能刷卡来保证各部分之间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通过以上的设计手法,我们把现实的限制和理想的概念尽可能得融合在一起,既保证满足业主的需求也考虑到今后实际的运营等,同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想法,以纯正的新理性主义设计风格,严格把握各部分的尺度及比例关系,以厚重的花岗石与轻巧透明的中空平板玻璃及金属线条成对比,主体顶部作了收分处理,层次分明。整个外形的处理显得非常稳重、坚实、有力,并晶莹剔透。西侧主入口处精心设置一穹顶造型,形式上夺人眼球,牢牢控制住了入口视觉焦点,功能上则又是圆桌会议厅的穹顶,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此外,对于后期的装修我们也做出了控制。我们认为奢华的入住体验应该是立体而生动的,合理的空间尺度保障的是居住的舒适感,高端的建材配置才能更有效的凸显居住的品质感。因此,长晟豪生大酒店在施工用材上也力争精益求精,小到一块砖、一个门把手,大到门窗、电梯等均采用知名名牌企业产品。对酒店的电梯,由于是超高层建筑因此我们采用了纯进口高档品牌高速电梯,不仅速度快,而且稳定性能好,人在梯内不会有失重感或轻微晃动,同时梯门配置了感应线,灵敏度很高。使入住的业主自然拥有不同凡响的尊贵体验。
在后期的装潢设计阶段,我们作为主创设计师还应该继续跟踪配合下去,尽量把这个项目从里到外都做得完整一致,不管内在还是外在都能体现建筑师对完美的不懈追求。
经过这次复杂的五星级超高层酒店设计,除了进一步熟悉超高层建筑的规范及在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作为建筑专业的从业人员还从中汲取了很多其他相关的知识,包括酒店设备的运营,酒店的经营管理理念等等,为我今后的设计生涯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我漫无目的的在走廊行走,耳边满是喧闹声。同学三五个聚在一起,谈论着,欢笑着,度过这短暂的课间时分。一群围成圈的同学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挤进人群中,发现竟是两个男生在打架,一人抓着对方的耳朵,另一人则抓着他的衣服,丝毫不让步,半晌,两人似乎发现难以分出胜负,又开始了雷雨般的拳打脚踢,也不顾旁边已成堆得“观众”。这是多么不和谐,多么有损我校形象的一幕啊!要是被校长、老师看见了,那可就……
课堂。
我坐在位子上听讲,忽然,隔壁班发出了“震耳欲聋”地声响,随后听到的便是老师和学生的争论声,他们持各自的观点,一声高过一声地说着,其他同学也一旁起哄,教室里闹得“鸡犬不宁”。我们听着隔壁班的动静,上课的心都飘到了那儿,放声大笑,洋溢着欢乐。那“巨响”是桌子翻倒的声音。老师和学生的争吵声、发出的“巨响”、笑声,在课堂上,也是那么不和谐。
放学。
我跟随着人流,走在回家的路上,却又看见了不和谐的一幕:两个女生背着书包,谈论着感兴趣的话题,肆无忌惮的走在草地上。她们根本不知道脚下翠绿的小草有多“疼”!她们在意的只有便捷、快乐。多么可怜的小草!
校园中有着那么多不和谐的一幕幕,跟我理想的校园生活截然不同。我理想的校园生活应该是和谐、安静、快乐的。
课间。
手捧一本名作,坐在林中的一座凉亭,感受风吹过的声音,聆听花草树木的心声。在静谧中汲取知识,在静谧中陶醉。树叶在风中落地,花儿在风中摇摆,黑发在风中飞舞……耳边不再是喧闹,取而代之的只有安静、安逸。
课堂。
老师在讲台上讲课,讲台下只有书“沙沙”翻动的声音,同学沉思的样子,朗朗的读书声,同学和老师都沉浸在知识的世界里,像饥饿的婴儿迫不及待汲取乳汁般拼命汲取知识。这是认真、和谐的一幕。
放学。
同学像出笼的小鸟,争先恐后奔出教室,向着食堂前进。那香喷喷的米饭、可口的菜,无疑是巨大的诱惑,来填饱同学的肚子。食堂里充满着香气、同学的欢声笑语。这是都么快乐的一幕啊!
中学物理关于误差概念的教学存在如下两个问题:第一,在误差分析时,往往不能明确界定“理想”与“现实”所指;第二,随意使用“误差允许的范围”这一提法.这两个问题会给学生带来困惑甚至误解.为此,本文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材中的三个实验,探讨有关误差概念教学的问题,并给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一、落体的理想与现实――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对于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教材给出的实验方法是通过研究物体自由下落过程,比较下落的重物在某两点间的动能变化和势能变化,从而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有学生提出如下疑问:“由于实际研究对象并非自由落体,重物在某两点间的动能变化和势能变化不可能相等.实际上,测量的误差越小,某两点间的动能变化和势能变化的差别越明显.换句话说,实验精确度的提高会导致机械能不守恒的事实更明显,而实验目的是验证机械能守恒,这是不是一个逻辑上的矛盾呢?”
解决上述疑问的关键是对误差概念的理解.“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属于验证型实验,应将研究对象“自由落体运动”视为一个物理模型,且是理想模型.相对这个“理想”,现实是“非自由落体运动”,是存在阻力的落体运动.这里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可看作是系统误差.实验要验证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建立在理想模型基础上的,因此,要尽可能减少这种系统误差.基于此,教材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重物下落的过程中,除重力外会受到哪些阻力?怎样减少这些阻力对实验的影响?”由于阻力不可避免,所以实验结果总是势能的变化量大于动能的变化量,这种偏差结果的单一倾向反映的恰是系统误差的特点.
应当注意的是,“测量”动能变化与势能变化和“比较”动能变化与势能变化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是测量,后者是验证.对于前者,测量的偶然误差是理想与现实的主要矛盾,减小这种误差可以使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对于后者,理论模型与实际研究对象的差异是理想与现实的主要矛盾,减小这种系统误差可以使实验结果对物理规律的检验更有效.在系统误差确定的情况下,减小偶然误差必然会导致动能变化量与势能变化量的差别更明显.在厘清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概念之后,上述疑问也就得以解决,逻辑上也就没有了矛盾.
但是新的困惑随之产生:既然实验结果中动能变化量和势能变化量总是会有差别,怎样判断差别已经小到可以认为机械能守恒了呢?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表述:“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验证重物在某两点间的动能变化和势能变化是否相等.”学生对“误差允许的范围”这一提法会存在疑问,即怎样界定“误差允许的范围”呢?
被测量对象的真实值是不能确知的,可以设想真实值就在测量值附近的一个量值范围内[1].基于此,建议在中学物理实验中引入“不确定度”的概念.设测量值为x,其测量不确定度为δ,则真实值可能在量值范围(x-δ,x+δ)之中.对于本实验,设动能变化量的测量值为K,其不确定度为δK,势能变化量的测量值为U,其不确定度为δU,则动能变化量和势能变化量相等的判据是量值范围(K-δK,K+δK)和(U-δU,U+δU)存在重叠区域.若实验结果满足此判据,则说明该结果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引入不确定度的概念,解决了“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这一提法带来的困惑.关于不确定度的计算,对于中学生可以暂不作要求,但认识并理解不确定度的概念是必要的.
二、电路的理想与现实――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中的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测量原理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其中一种实验方法是通过描绘电源的伏安曲线求出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实验中需采集的数据为路端电压与干路电流.根据数据描绘图像是处理实验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有效地减小了偶然误差,但是本实验中理想电表与现实电表的差异带来的系统误差仍然存在.
教学中常用图像修正的方法对此实验进行系统误差分析,如图2.非理想电压表的分流作用导致干路电流的测量值偏小,而对路端电压的测量没有影响,因此可将U-I图线1(实线所示)修正为U-I图线2(虚线所示).需要指出的是,实际教学中有学生将修正前的图线1理解为实验所得图线,其实是错误的.此实验的系统误差属于理论误差,应通过与理想条件下的理论值进行比较而分析,因此待修正的图线1不应该是实验图线,而应该是忽略电表内阻影响的理论上的U-I图线.读图2可知,在仅考虑系统误差的情况下,电源电动势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电源内阻的测量值也偏小.
三、变压器的理想与现实――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下面以一道高考题为例说明该实验系统误差分析的意义.2011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如图3所示,在铁芯上、下分别绕有匝数n1=800和n2=200的两个线圈,上线圈两端与u=51sin314tV的交流电源相连,将下线圈两端接交流电压表,则交流电压表的读数可能是( ).提供的选项有:A. 2.0V;B.9.0V;C. 12.7V;D. 144.0V.
显然该题给出的模型不是理想变压器,因此原、副线圈的电压之比应大于两个线圈的匝数之比.如果按照理想变压器的模型计算,结果为9.0V,因此实际结果应小于这个值.只有A选项满足要求,即2.0V,答案为A选项.
1.学生基础差,教师难以“因材施教”实施新课改后,农村仍然存在个别学校、年级开设美术课,却大部分时间被其他课程占用的现象,还有的偏远农村学校甚至不开设美术课。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要让每名学生充分发挥其不同的个性。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是每名美术教师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共性发展是很重要的,但是对其个性的培养更是不可缺少的。作为美术教师,其应该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促进他们在美术课堂中个性的发展。
2.教学设备的不足与理想教学成果的矛盾据笔者的调查,有50%的人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很少配备美术设施。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没有专门配备美术教室、画室或者是美术陈列室是很平常的事情,有的学校甚至连基本的教学设备都没有。
3.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美术新课改对教师要求之间的矛盾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还要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而笔者发现,在农村美术教师是很稀缺的,即使有美术教师,可能也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所以他们很难完成美术教学任务。
二、美术新课程要求与农村的现实环境产生矛盾
1.社会环境学生与学习美术热情之间的矛盾据笔者对学生美术兴趣的调查,90%的学生非常喜欢美术课,对新课改以后的美术教材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偏远的农村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很难将其真正地实施。
2.美术课价值与学校对其理解的矛盾一些学校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和充足的美术设备。据调查,有72%的教师反映备课资料太少,美术课只是起点缀的作用,面临被其他文化课“兼并”的危机。
3.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的矛盾农村学校美术教育集中培养少数计划参加艺术考试的美术尖子,却忽略了教材以作品欣赏为主线的审美素质教学过程,名义上是兴趣小组或美术特色班,走的却是应试教学的路子。
三、解决方法
1.新课改中农村美术教学探讨第一,要想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当务之急是培养与提高师范生的美术素养。美术素养是农村全科型教师教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美术素养,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第二,利用农村特殊的天然环境进行特色教学,是农村美术教学当前切实可行的实际途径。教师把农村拥有的自然条件和物质文化条件引入美术课堂,这对原有教材能起到补充作用,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现代多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已成为必然,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趋势,它已经突破了传统说教式教学的单一形式。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感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欣赏,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克服困难,加强课堂效果一方面,美术教师不要排斥美术课,不要因为美术不是考试科目就忽视其的存在,而不认真备课和上课;另一方面,美术教师要把美术课放到恰当的位置,真正去发挥自身的作用。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nature and content of religious ideals and life ideal. It is of certain reference to cultivate our life ideal today, and especially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our self cultivation view.
关键词: 人生理想;宗教;宗教理想
Key words: the ideal of life;religion;religious ideals
中图分类号:B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310-02
0引言
人生理想问题一直是人类文化关注的重要问题。人生不能没有理想,“理想出于理性,人类是理性的动物,理想是构成人格的要素,人类所以异于禽兽,伟人所以异于常人,全看理想的有无和高下。”作为人生奋斗的根本目标,人生理想赋予生命以意义,激励人去实现人生的价值。没有理想的人生是盲目的人生,与动物的生存没有区别。不同文化所宣扬、追求的人生理想有着很大的区别。如儒家文化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而道家则把“自然无为”、“逍遥自在”作为人生追求的理想。作为不同于世俗文化的宗教文化,其人生理想又与世俗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美好神秘境界和来世天堂幸福的描述和向往,构成了宗教人生理想的主要内容。然而,在宗教人生理想实现之前,人首先和直接要面对的却是现实的人生和生活。现实人生与宗教理想生活之间的完全不同,影响着人们对现实人生的不同选择,有些人着眼于现实的生活,也有信仰宗教,把美好的人生寄托于来世。
1宗教人生理想与现实人生理想
宗教人生理想与现实人生理想常常是人类生活中重要问题,这两种人生理想和追求反映在不同的人身上,常常是人们对现世与来世人生根本看法的表象反映。宗教人生理想与现实人生理想是不同的,突出反映在:
首先,对人生本质的基本判断不同。宗教的人生理想是从有神论的立场出发来规定和设计人生理想的。宗教的根本特征就是有神信仰,这是宗教人生理想论的大背景,宗教所提出和追求的来世幸福是与神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宗教中,天堂福地是神灵的居所,神灵是天堂福地的主人,人们所希望的来世幸福正是这些神灵给予的,没有神灵的存在,就没有宗教所追求的来世幸福。宗教之所以以有神为其基本信仰,根本原因在于其对现实人生本质的看法和价值判断。人生是痛苦的,这是宗教对现实人生的基本判断。佛教对现实人生的基本判断就是人生是痛苦的,其“四谛说”讲的就是人生的痛苦及如何摆脱人生痛苦、达到理想人生境界的问题。苦谛,就是揭示人生的痛苦的本质的真理,集谛,揭示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灭谛,说明摆脱人生痛苦的理想境界,道谛,指出解脱人生痛苦,达到理想人生境界的途径。道教也认为现实人生是充满痛苦的,有诸多的烦恼,而死亡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故道教贵生,追求长生不死,并把长生不死作为人生的根本幸福。基督教认为,社会、人生中充满了种种的苦难,导致人生充满苦难的原因在于人类的罪恶。与宗教文化相反,世俗文化尽管也承认人生有种种痛苦,但是以现实人生为基础去设计人生理想,反对以神灵代替人去思考和安排人生。强调人们从现实的物质世界出发去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才是真实的。
其次,关注的重心不同。世俗文化所提出的人生理想往往以追求事情的成功为内容,如儒家的人生理想。在世俗文化中,人们所理解的人生理想是对未来现实生活的一种希望和追求。不论是“有为”或“无为”,“出世”或“入世”,这样的人生理想是在现世之中的,离不开现实社会生活,并且又以改善现世生活环境、创造美好的现世生活为内容的,其关注的重心在于求得现世生活中人个价值的实现和人生幸福的获得。宗教所提出的人生理想往往是关于生活之幸福和生命之完满的,它以不愁衣食住行,自由自在,没有痛苦,没有世俗生活的种种罪恶,永生不死等为主要内容。宗教的人生理想追求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世俗文化所谓的成功,是精神的完满而不是功利的获得。在宗教看来,来世生活的幸福才是人生的目的和重心,现世的生活只不过是来世生活的准备,现世的努力是获得来世幸福的根本前提和条件。
最后,最终归宿不同。宗教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生的理想境界,通常是一种神秘的、美好的状态,如佛教的涅境界、道教的神仙境界等;一类是人生的理想归宿,是宗教所说的美好的、幸福的彼岸,如基督教的天堂、佛教的佛国净土、伊斯兰教的乐园等。宗教人生理想与现实人生理想质的区别在于宗教总是追求美好的神秘境界、来世幸福和天堂永生。来世高于现世,彼岸高于此岸是宗教的基本观点。宗教把人的生命历程分为现世和来世两个不同的部分,认为死亡只是肉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人生的终结,人死之后,其灵魂不死,要进入另一个世界(天堂或地狱、来世、后世),在那里继续生活。对人来说,现世的生活是痛苦的、暂时的,来世生活则是美好的、永恒的。因此,人不应当执着于现世的欢乐和现实的人生,而应当追求来世的幸福。佛教对人生历程的“四谛说”概括、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向往;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现世人生从根本上是罪恶的,每一个都是上帝的罪人,要受到上帝的惩罚,因此,现世人生是痛苦的,对人来说,只有来世的生活才是永恒的,真正的幸福是彼岸天国的永生,而不是今世有限的感官快乐和世俗欲望的满足;伊斯兰教教义中有“两世幸福”的主张,今世幸福与后世的幸福不能等量齐观,与后世的生活和幸福相比,今世的生活和幸福是短暂的、虚幻的,不值得过多地追求和留恋。宗教对来世人生理想、幸福和对现世人生痛苦的肯定,反映在人生态度上是重来世轻今世,因为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不如意,人要改变现实生活,解除痛苦是不可能的,要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痛苦,获得幸福,只能到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去找。尽管不同文化对人生的认识有很大差异,但世俗文化总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不能否认,现实人生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痛苦,自然灾害,生、老、病、死等生理现象,挫折失败、悲欢离合等社会现象都会给人造成痛苦,但世俗文化对现实人生的判断是,痛苦并非现实人生的唯一内容,人生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和痛苦,也同样存在着欢乐和美好的事物。因此,人应正视现实生活之不幸福,通过改变现实环境和条件来创造幸福。
2宗教人生理想与现实人生的矛盾性
宗教人生理想总是与现实人生交织在一起的,宗教人生理想追求的来世幸福,从根本上讲是对现实人生的一种投射。宗教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总是与现实人生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性共同构成了宗教人生与世俗人生。
在现实的尘世生活中,宗教总是以其来世人生幸福的说教占据了一部分人的心灵。这些接受了宗教人生理想的世俗人,为了达到彼岸的幸福生活,严格按照宗教原则生活,对他们来说,宗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宗教。他们或积德行善,或忍耐顺从,接受命运的挪揄,所做的一切既是为了解脱现世的痛苦,又是为了追求来世的幸福。而对不信仰宗教的人来说,面对现实的生活,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要么追求功成名就,要么无为而治。尽管在他们的内心中,可能也保留了对来世幸福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和期待也时不时地影响着他们的现世生活。但从本质上讲,他仍然是着眼于现实人生的人。尽管,在同一个人身上,这两种人生理想时常会发生矛盾,有时,现实的人生理想驱使他追名逐利,有时,对来世的向往又使他节制自己的欲望。有时,现实的种种痛苦使他对来世更加充满期待,有时,来世的虚幻又使他竭力想抓住可把握的现在。如此等等。
宗教人生理想与现实人生之所以会发生矛盾,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①宗教人生理想仍然不可能离开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宗教人生理想尽管追求和向往来世的幸福,但仍然是以现实的人生为基础的。宗教人生理想论的根源在于其对现实人生的消极判断,即人生是痛苦的,在现实人生中人无法完全摆脱痛苦,只能期求来世的幸福。而如果宗教人生理想完全脱离和超越了现实生活,就会变成一种虚幻的梦想,这种梦想与现实的人生无关的话,人们是不会去相信其说教的。正是基于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宗教人生理想总是与现实的尘世生活既联结在一起,又分割开来。这种联系使人们相信只要信教,按宗教教义生活,就可以达到来世的幸福;而正是这种现实与来世的分割又使得人们总是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迷惘,如此,今世与来世、宗教人生理想与现实人生便充满了矛盾。②现实人生状况是纷繁复杂的,正是这种纷繁复杂加剧了宗教人生理想与现实人生的矛盾。前面已提及,宗教人生理想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消极判断,而事实却是现实人生中的痛苦与幸福总是交织在一起的,人生就是苦与乐、幸福与不幸相互交织的过程,离开了痛苦就无所谓幸福和快乐。宗教人生理想将两者分裂开来,就是将痛苦留在今世,把幸福放在来世,这样做必然加剧现实人生中的矛盾。③宗教人生理想与现实人生的矛盾还反映在主体创造性上。宗教人生理想一味宣扬的是有神论,即神会给人来世的幸福,只要听从神的旨意,接受神的安排,就能获得来世的幸福。现实人生却是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能动性不断扩展又不断受到限制的过程,当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受到客观外界因素的制约时,当人遭受痛苦时,宗教人生理想便有了存身之地,怀着这种理想,人可以暂时解脱现实的痛苦;当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得到扩展时,人相信自己可以得到现实的满足与快乐,不必去祈求来世,这时宗教人生理想就成了虚幻的向往。一定程度上讲,一个人信教与否,不过是这两种人生理想斗争的结果。
3宗教人生理想对现实人生的意义
宗教人生理想与现实人生既联系在一起,又形成鲜明对比,辩证地看,宗教人生理想一方面对人类生活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其是人类对人生问题的一种反思,也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内容,因此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积极意义。
宗教人生理想对人类现实人生的消极作用是明显的。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是人类的天性,但是到哪里去寻找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呢?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根本不存在宗教所信仰的神灵,神灵观念是人们错误思想的产物,是对客观世界的虚幻的、错误的反映。自然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了世界的物质性,人类的实践也已经充分证明了,美好、幸福的生活不是在宗教所说的来世、彼岸,而是在今世,在现实人生。人生的幸福,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人的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来实现,只有不懈地努力和奋斗,积极投身到改造自身和客观世界的现实活动之中,才能实现人生的幸福。宗教人生理想论却认为,美好的生活在彼岸的天堂而不是现世,所以人生的最高目标是得到来世的幸福。宗教人生理想的幸福论立足于来世,轻视现实的人生,对现实人生持悲观的态度,这与人类发展的方向是不符合的。现实生活中,悲观主义常常是和宗教人生理想联结在一起的。最典型的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就是充满了痛苦的,人生宛如一个海上行程,尽管可以躲过了暂时的险滩暗流,最终却是船沉海底――死亡。人对痛苦的永恒解脱就只有生命的结束,因之,他追求如佛教所说的涅境界,走向神秘主义。
宗教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相伴随,马克思、恩格斯在《导言》中指出,宗教是对市民社会的反映,是生活于市民社会中的现实的人的本质异化,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市民社会现实的批判。由此可知,宗教的产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尽管宗教人生理想从根本上是错误的,但由于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存在,是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因此也有其值得借鉴的作用。
首先,宗教人生理想对来世幸福、彼岸永生的追求,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是对人类苦难的社会现实的间接抗议和批判。必须承认,在现实社会中存在各种罪恶和苦难,生理的痛苦、精神的痛苦充斥于现实人生,个人的恶行、社会的罪恶充斥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大的痛苦是社会罪恶带给人们的痛苦。宗教所宣扬的“人生是苦”、“生活是罪恶的”等思想,是对现世人生痛苦和社会罪恶的认定,正是基于这些认定,宗教提出了与苦难重重的现实人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来世幸福图景。
其次,宗教人生理想体现了人们对快乐、幸福、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对理想社会的深切向往。现世人生是痛苦的,但人们渴望美好、幸福的生活;人生而必有一死,但人们却渴望长生不死;人有肉体,自然就有种种生理的痛苦,但人们却渴望身体的永远健康,如此等等。现实生活中有诸多的苦难,人生也有诸多的渴望。宗教的彼岸福地、来世天堂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些渴望而设计的。
再次,宗教人生理想所宣扬的来世幸福一定程度上也是体现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人活着最大的痛苦就是死亡的来临,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是很难消除的,给人以来世的幸福前景,便是给人以极大的终极关怀,让人怀带着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平静面对死亡,宗教在这一点上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
最后,宗教人生理想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止恶扬善的作用。宗教的天堂地狱观念对于宗教徒的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对于宗教信徒而言,天堂和地狱是真真切切的客观存在,天堂的幸福和地狱的惩罚令他们深信不疑,死后进天堂,避免下地狱是他们最强烈的愿望、也是人生的最高理想。为了死后进天堂,他们严格地按照宗教的原则生活,一般来说,宗教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精神都是劝人向善的。这样,宗教的人生理想论就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激励人们行善,防止人们为恶。
总之,宗教人生理想是一种独特的人生理想论,在宗教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宗教信徒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复杂的作用。宗教人生理想与现实人生理想相互影响,又与现实人生充满矛盾。人生就是一个超越不完满的现实,把美好的理想不断变为现实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宗教人生理想无疑支配着宗教信徒的人生,也对非宗教信徒的生活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宗教人生理想不是万能的人生良药,但对现实人生仍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赖全.伦道德三观信仰及其象征意义,宗教学研究,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