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教学素质 教育实施 策略
1.引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的新方向,也是一种教育教学面向未来的理想教育模式。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其学习的趣味性,并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能,以及智力等方面的潜能。但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大都流于形式,并未得到充分的实施和完善。因此,积极分析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并不断探讨其有效实施措施,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2.教育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
2.1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
所谓素质教育,实际上和应试教育一样,都是一种抽象化的概括[1]。两者的具体区别在于:第一是出发点不同,应试教育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素质教育则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共性的和谐。第二是两者的对象不同,应试教育主要面对的是所谓的尖子生,而素质教育则强调以全体学生为培养对象。第三是教学理念不同,应试教育主要强调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加工,而素质教育则更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四是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应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多为模仿和重复性教学方式,而素质教育则注重发散式教学法的应用。最后一点就是教学氛围不同。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氛围比较枯燥乏味,而素质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2目前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误区
目前教育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1)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认为素质教育等同于无需考试的教育。(2)教育工作者普遍觉得素质教育不利于学生应对升学考试。教育工作者须知两者教育方式选拔出的学生,均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是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手段。相信随着教育模式不断推进和深入,两者将逐渐吻合。(3)很多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即认为素质教育等同于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其实只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4)素质教育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实际上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无法照抄照搬。
3.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3.1打好素质教育基础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强调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全体学生能够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也不是说学生能够自由散漫[2]。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要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特长与全面性两者兼顾。即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培养优等生或者特长生优化发展的同时,必须照顾到全体同学的情况。(2)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平衡。(3)注意确保对学生进行加工培养的同时,要与其个性相和谐,以求彻底打好素质教育的基础。
3.2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因此,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主要包括:首先,教师要实现教育对象的转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除了学习成绩较好的优等生外,大部分成绩一般的学生由于教学进程的需要,只能别动接受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将教育对象从“优等生”向“全体学生”转变。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目标的转变。即将教学目标由原来的“片面性“向“全面性”转变。最后,教师还要实现教学主动性的改变,适当引导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3转变素质教育实施方式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首先,教师要提高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的重视程度。俗话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从语言或动作等方面进行适当改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教师在恰当环节中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和矛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故意停顿或者说错话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实施引导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从“教”向“学”的转变。最后,教师必须灵活教学。即教学的内容及涉及的习题等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此外,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4.结语
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大都流于形式,并未得到充分的实施和完善。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夯实教育基础,更新教育观念,并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实施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新高职教育模式的出现是高等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进行改革尝试的一种体现,它的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应变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大发展,体现了教育要服务于社会的思想理念,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转变思想观念,不能坐井观天,闭门造车,而要走出书本,入世育人。
由于学生生源的减少和各类大学的不断扩招,近几年,我国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通过与高等学校合并或直接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简称“高职”,这里称它为“新高职”。新高职是什么?1999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试行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别于1998年以前的高职,这种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的高职称为“新高职”。
国家对“新高职”的教育指导方针里有这样两条说明:(1)在教学管理上要求按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2)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使学生毕业时能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就决定了新高职教育的责任重大,必须让学生学到真本事,不能拘泥于课本,要走出课本、走向社会。
新高职教育模式下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出的受教育者应是综合素质较高,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各类人才。这就要求作为教育过程实施者的教师一方面要有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走出校门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充分掌握社会发展动态,使自己的教授过程充满时代气息。教师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就要不断地进修学习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动态,并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坚持不懈地汲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新高职教师绝不能闭门造车、坐井观天。仅仅待在学校教授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意识地走进社会,到企业、公司和厂矿中去调查、实践,把教学融入社会实践中去感受社会需要的东西。这对于在有固定教学计划的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师来讲确实是一件不太容易做到的事,但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教师了解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也是新高职教育模式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特点之一。顺应时展、传统教育观念的改革势在必行,其中包括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新高职教育模式发展初期实践者的教师,关键要树立这样一种自我意识:在现阶段允许的条件下,充分调动自己的创新意识,开展新高职教育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开展教育探索和实践,推动新高职教育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国外一名知名教育家谈到,他之所以教书是因为教书是一门建立在“变”基础上的职业:每一学年,学生在变,教学内容也在变,他在这种以“变”为特点的教书过程中,为适应教学要求,迫使自己不断学习和探索。这说明新高职教育模式表现出的特性无疑是一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探索,需要高职教师终身学习。
新高职教育切忌沦为一般传统的学校教育。新高职教育应与市场需求挂钩,教育方面要突出“活”与“变”的思想。现阶段从事新高职教育的教师更应时刻警惕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沦为一般的传统学校教育。当然,新高职教育应吸收传统教育的优点完善自己,但新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必定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传统教育。它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既要有远见卓识,看到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又要真正实现社会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新高职教育的教育内容更应随时代的发展变化、灵活应对。培养出的社会人才应既能体现某一职业的社会需求,又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中应付自如、游刃有余。
现今用人单位非常讲究人的综合素质。新高职教育必须是一种体现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一定要把高职教育和一定的短期培训模式区别开来。如今社会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不胜枚举。这类培训可以理解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方式,但绝不能和完整的高职教育划等号。那种局限于职业的、急功近利的、僵化工具性的职业教育肢解了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目标,尽管可能侥幸获得某些职业适应性的成功,甚至会发生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暂时的虚假现象,但依然必须力行调整。因为它与综合能力的提高是背道而驰的,终究要被社会淘汰。新高职教育模式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受教育的对象不应仅满足于获得某项技能、证书的培训学习,而应理解掌握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为自己获取终身发展的动力基础和发展源泉,注重道德品德的修养。因此,受教育者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某一时期只能看作新高职教育的一个阶段,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就要不断通过学习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一、对以往传统教学的看法
长期以来,为了应付每年一度的高考,许多教师把思想政治教学重点放在了思想政治知识的认知和解题技能的训练上。要知道“得到了一桶水的人”和“学会取水了的人”,他们完全处于不同的起跑线。我们的学生虽然先“得到了一桶水”,但不会“取水”。在充满竞争的21世纪,我们的学生若不能及时学会“取水”的本领,那么他们恐怕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这可以说是传统教育给我们遗留的毒瘤。
但是,与此同时,应试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助于教育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的东西,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思想,学科教学技术与艺术,学习的某些方法等等。这些好的经验需要我们继承发展。
我们应该看到,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已然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
二、对政治新课程的正视
如何在政治教学中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自己捕捉“灵感”的方法?应该在理智分析的应试教育和准确预测教育趋势基础上,正确认识以下几方面:
1.新课程学习方式(继承与创新要相结合)
新课程、新理念并非否认过去,而是对过去的继承、创新和丰富,要求我们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师自己等因素,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机的改革。
对思想政治课进行改革,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能更投入地进行“演出”。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更重要的是他们也能用各种方法发现、获取新知识。
2.新课程教学方式(合作与引导要相结合)
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和学生成为好朋友。
新课程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正真成为学生的知己,他们不再“憎恨”思想政治课,不再“讨厌”政治教师。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师的用武之地也随之拓宽了。
3.新课程评价方式(公平和促进要相结合)
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和快乐成才。
关键词:学校体育 体育教师 角色定位 创新精神
二十一世纪,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育正由传统的以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封闭型教育向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转变,在这场教育变革中,每位体育教师都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紧跟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尽快实现自己在二十一世纪学校体育的角色转变。
一、二十一世纪体育教育的新变化
1.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变化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要求:“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巧与习惯。”事实上,给予认识的局限,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侧重于对学生运动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全面运动知识特别是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
为适应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变化的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以下的关系:一是体育的竞技性与娱乐性的关系。我们现在的学校体育之所以不太受学生的欢迎,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娱乐性,过分对学生强调体育的竞技性,挫伤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二是体育教育的基础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关系。三是体育知识与健康知识的关系。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也要讲解健康知识,真正做到“懂体育、爱体育、学体育、会体育”。
2.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协调发展
健身性是学校体育的本质特征,是体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美育的根本标志。但是,学校体育教育必须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3.体育向多样性、开放性方向发展
我们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地区差别很大,经济与教育的发与不平衡,同时,学生个体差异也很大,学校体育向多样性民展既是必然要求,也是必然趋势。
二、二十一世纪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
随着时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二十一世纪的体育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相应地也对体育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广大体育教师也有必要进行新的角色定位。 1.推陈出新的创新者角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同样也是体育运动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没有创新,体育运动就得不到发展,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能力养成的环境和条件,其中关键所在是要有一大批富有创新性的教育人才,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应具有创新意识。
二、是应具备创新能力。
三、是应具备创新人格。
2.教育主体的服务者角色
时代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使教育作为一个重要产业已总分地迈入了产业化的进程,因此,如同其他消费一样,“教育消费”已是生活中的现实。体育教师这种服务角色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尽快转变教师是“尊者…‘长者”,是学生心目中令人敬畏的权威,学生只能服从于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 二是体育教师就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新世纪的体育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体育理论、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物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教育学、运动心理学、统计学以及各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 三是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而且育人,所以承担着帮助学生解决诸如意志、情感、道德、思想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3.“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者角色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学习既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如一些新兴学科、新的健身观念的学习等等,还包括各种技术、技能的学习。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树立,二十一世纪的学校体育会出现一些新的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组织模式,例如韵律操、毽球、网球、软式排球等项目的推广,研究性学习、发现法,掌握式等教学模式的应用。
参考文献:
赏识教育不是单纯的表扬加鼓励,而是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强化学生的行为;是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是创造环境,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是适当提醒,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1.1赏识教育的理念
赏识教育的理念来自于父母教导孩子说话和走路的百分百成功率的教育现象,孩子能够在父母的教导下百分百的学会说话和走路,就是因为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父母是充满耐心的,他们拥有“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的三大原则,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孩子自然能够快速而高效地掌握说话和走路的技巧.
1.2赏识教育的本质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教导孩子,事情没做好或者做失败了并不是犯了错误,并不会受到批评,而是方法不对,是对孩子加以肯定和鼓励,然后做以引导,让孩子在理解和包容中培养坚韧的信念,在耐心和赞赏中找到正确的成长方式.教育的本质不是否定,而是找到对的方式,所以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孩子共同觉醒,是让家长找回当初教育孩子说话和走路的耐心和态度,让孩子明白教育的目的,建立自信心,培养学习的兴趣.
1.3赏识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
传统教育的一般顺序是:指定目标,监督过程,检验结果,批评教育然后指定下一个目标.传统教育是一个枯燥的无限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充斥着冷暴力,扼杀了孩子很多的童真,并给孩子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而赏识教育则不同,它是让家长回归到教导孩子说话走路时候的心态,它的一般顺序是:赏识结果,赏识过程,指引方向,适当提醒.传统教育是从目标到结果,赏识教育却是从结果到目标.传统教育往往是父母指定一个目标,用强加的方式赋予给孩子,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严厉监督,最后检查孩子的成果,做得好是应该的,做得不好就会受到批评教育,之后制定下一个目标.而赏识教育则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然后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最后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指引孩子一个发展方向,而不是特定的目标,当然赏识教育也需要适当的提醒,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两者的区别本质上来说就是心态的区别,传统教育从心态上来说是以“上”压制“下”的强势,是以“强”凌驾“弱”之上的霸道.而赏识教育则是平等、理解和尊重.
2高校体育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现在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我们高校体育传统教学方式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本人觉得应该分成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和教学方式问题三方面来分析.
2.1教师问题
教师的思维方式僵化,为了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往往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都总结出了合适自己的教学模式,但是毫无疑问,这种教学模式在不断被完善后就不会再产生变化,对于教师来说,他们需求的不是“新奇好玩”,而是“稳定保守”,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让学生去自由发挥培养运动天赋,这就是传统教育里所谓的以“上”压制“下”的强势,是以“强”凌驾“弱”之上的霸道.
2.2学生问题
学生缺乏兴趣,敷衍了事,这种情况到了大学里尤为严重,甚至很多学生都把体育课当成了休息课,明明是运动的课程,却成了学生休闲聊天、玩手机看小说的娱乐时间,甚至很多大学生会出现迟到早退和旷到的现象,在心底没有真正重视过体育这门课程.
2.3教学方式问题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是以保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为主.当前的体育教学方式已经有二十年没有发生过变化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长久不变,造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单调和枯燥.每个学生的个体是有差异的,可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育,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部统一定额的完成教学任务.
3赏识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赏识教育的思路是从结果到目标,它的一般顺序是: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创造良好环境指引学生学习方向,适当提醒指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所以把赏识教育应用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去,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对学生应材施教.
3.1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
学生的个体是存在差异的,这个差异不仅仅是指身体素质,还有兴趣爱好.有的人有身高优势,喜欢打篮球,有的人有体力优势,喜欢踢足球.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那么就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地利用传统的教学内容来敷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学校所具备的所有体育项目都罗列出来,带着学生一项项去尝试,然后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给予他们尊重和鼓励,让他们拥有自信,对这个项目自然产生了兴趣,试图做的更好,这就相当于强化了学生的行为.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本身也可以打破教师教学思维的僵化,让教师从简单枯燥的传统教学内容中脱离出来,也改变了学生在体育课中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3.2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
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它和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是一样的,只不过这是个一般顺序,它需要教师在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后,给予学生的行为过程一个赏识的肯定,教育不能是一味的批评,也不能是一味的表扬,教育的本质是传道授业、言之有物,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过程给予专业指导,用赏识的方式肯定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然后趁机深入教学,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内容.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从某种意义来说,也帮助教师强化了教学,同样的教学内容,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出来,学生不愿意去了解,但是通过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去深入教学,就能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去接受,这样在保证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提高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
3.3创造环境,指明方向
体育课是一门很容易生动活跃起来的课程,它不会受到场地的过度限制,可以在操场、篮球场、足球场甚至羽毛球场进行.在教导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有利的学生环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门别类的体育教学,为不同的学生指明不同的学习方向.教师不能为了自己的教学方便和尽快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就把学生们聚集在一起进行简单枯燥的传统体育教学,这就相当于给学生强行指定了目标.指定目标和指明方向的区别在于,前者让学生压抑无聊、缺乏热情和兴趣,后者让学生目标明确、充满斗志,也更了解自己.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可以说是打破了传统教育施加给学生的束缚和桎梏,让学生更加的自由,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宣扬个性崇尚自由是本性,教师的教学方式就要与时俱进,只有去了解学生,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
3.4适当的提醒纠正
赏识教育不是放养教育,不是对学生不管不顾的无条件顺从,当学生的行为偏离了教学范畴,作为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提醒.提醒不是批评,而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讲道理,大学生拥有明确的是非观,只要道理是对的,学生会诚心接受.而且以平等的身份去提醒,也不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能够更好的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赏识教育也是语言的突破,是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适当的提醒纠正是改变师生关系的桥梁,用提醒的方式来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同样也能收获学生的尊重,而正确的纠正又明确了自己教师的身份,让学生对教师树立起尊敬.
4结束语
地理课堂实践“游戏式”教学的案例
案例一:
高一地理教学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运动》,在讲到此处时,由于难度较大,尤其是有关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方面,对学生来讲,非常不好理解。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部分内容呢?为此,我将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每个组派两名成员到黑板前,分别代表太阳和地球。第一步:让太阳原地不动,让地球与太阳站在一条线上,眼睛对视,然后让地球自己在原地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之后,当眼睛第二次与太阳相遇时,观察两者的位置关系,二者仍在同一直线上,这相当于一个恒星日。第二步:让太阳原地不动,让地球与太阳站在一条线上,眼睛对视,然后让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公转(此部分需学生自己想怎么走)之后,当眼睛第二次与太阳相遇时,观察两者的位置关系,一定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想让两者的眼睛在同一条直线上,应该怎么办?地球再运动一步,才能使两者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六个组分别做此游戏,让每组成员都感受到二者的区别。
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学生能把抽象的空间运动落实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室中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记住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
案例二:
将拼图游戏引入到教学当中。在讲到《区域地理》过程当中,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只有初一和初二有地理学科,与高中地理教学有一段断层。如何能够在讲《区域地理》中将地理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多少要有一些难度,为此,在讲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部分,我在市面上买了一些中国地图的拼图和世界地理的拼图,分组发给学生之后,学生很有兴趣把这些拼图拼好,同时,通过合作方式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性。一两节课后,专门进行拼图比赛,并要求学生在拼图的同时,将各省的简称和省会都记下来,看哪个组拼得最好。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由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着眼点、落脚点不同,教育的目标、手段、途径和教育的内容、方法与评价标准不同,真正把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并非易事。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首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我们所面临的是面向未来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潜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要相信学生有主观能动性,所有的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
第二,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我们的基础教育是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要通过我们的教育,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要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要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接受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信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运用推理、辩证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科学的精神。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教师对“差”的学生要宽容。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学生的成长要因材施教。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健全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决定一个人对社会贡献大小的重要因素。学校要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做人方面的要求也是不断地发展的,应增加新的内容,让学生进入社会以后,能很快适应这个社会。
第三,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惟一标准,不以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惟一标志。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分数的高低,只是反映一个阶段内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某种情况。如果片面地注重学生的分数,那么必然会拼命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调知识数量的积累,学生就得死记硬背,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甚至造成厌学情绪。
衡量一所学校、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要看是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否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充分发展。衡量学生素质的标准,要看其身心是否健康发展,是否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是否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是否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有独立积极的潜在能力。
只有人们的观念转变了,应试教育才会没有市场,其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才能彻底清除,素质教育才能得到全面实施。也只有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才能使每个学生感到天生我才必有用,产生强烈的自信心、进取心;才能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良好的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素质教育成功的保证[4]。离开教师素质谈素质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
教师除了要有崇高的师德、现代的观念外,还要有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功底。首先,教师需要站在面向21世纪的高度来系统学习教育史和现代教育理论;其次,要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再次,要更新和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技能水平以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最后,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现在搞教师培训,主要注重的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专业技能的改善,而以素质教育为背景,提高教师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师培训并不多。应该在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中,加大提升教师全面素质的培训力度。
实施素质教育对于教师来说,以下几个转变是很重要和现实的。一是从偏向少数“精英”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转变;二是从单纯追求学科知识的水准到追求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三是从教育和社会的脱节到紧密联系社会的生产、生活;四是教育教学的模式要从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中心;五是要从过多的统一要求向追求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当然,一所学校能否实施好素质教育关键在校长。凡是出经验的好学校就必定有一位有思想、有实干精神的好校长。好的校长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校长的教育思想就是把国家统一的教育思想、目标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与本校的优势、学校的传统、校园文化的特点以及师资特色相结合提出来的有本校特点的教育思想。好的校长要能够凝聚起有共同理想、有献身精神、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集体。好的校长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一套很规范的管理方法。
三、改革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始终是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一双边关系的体现。因此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2,5]。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应考虑到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既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诸多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没有缺陷的、合格的发展,又应当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法指导为手段,开展教改科研活动。通过鼓励学生在课上和课下质疑,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教会学生会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主动求知,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方法。在课堂讨论、尝试练习、复结等方面将学法指导与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评价能力和思维能力。本着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的放矢,及时的予以帮助和指导,纠正不正确的认识,改进和优化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四、重视教育评价是素质教育的杠杆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应试升学成为中小学教育唯一的价值取向。因而,教育评价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存在一系列偏差。素质教育评价与传统的教育评价的区别,是由于两种不同模式的教育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不同,教育的目的不同,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不同,进而人们对教育评价的理解和运用不同使然。在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整体改革战略中,要将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大事来抓,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导向、激励、鉴定、教育和改进功能。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讲,素质教育所关注的不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考试的分数,而是其发展的全部领域;对于所有学生来讲,素质教育所关注的不再是少数尖子学生,而是全体学生。首先,素质教育评价不能忽视总结性评价“特殊的功能”,仍要很好地发挥其作用,进行必不可少的鉴定和教学核定,以检验教育实施的效果。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这样要让每个个体在受教育过程获取发展的自信心。因此,素质教育过程必须建立起自激励和它激励的机制,让每个受教育的主体都在不断激励中发展,而自激励和它激励的产生是离不开评价机制的,素质教育评价必须注重其结果的全面激励性。素质教育评价要淡化传统式的横向比较,强调纵向性的发展评价,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获取成功的喜悦,从而得到激励,促进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五、创新课程体系是素质教育的保障
构建适应2l世纪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条件[5]。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迅速吸收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学科、新思想和新方法,不仅包括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而且应该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建立以社会需要、学科规律和学生发展需要为导向,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多样的、发展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适度减少必修课,减轻学生负担,建立和完善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板块”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要从终身教育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创造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个性,这是国际上通用的两个创造力指标。创造个性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表达欲、幻想敏感性、幽默感等等。发散性思维则是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同四面八方进行辐射的积极的思考和联想,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念、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相关和发明可发现的一种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就要兼顾这两个指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1997年11月21日第一版.
2.刘朝晖,扈中平.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3-8.
3.叶澜.清思、反思、再思——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7(2):16-20.
[关键词]素质教育 生物课程 导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154-01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导学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其教学的最终归宿都是“努力去教,使你的学生逐渐不需要你的教育,也就是要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得到一种能力,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苏联・斯卡特金《中学教学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把这个思想提高到教学原则来论述教学“要激励学生独立地研究真理”或者“激励学生的认识素质,使他们在掌握和找寻真理中得到发展”。(《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导学法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传统教育方式教育对象看做是毫无思维毫无个性的机器,从根本上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扼杀了学生受教育的主体性。导学法是以学生的自学、探索、研究为主,教师的引导、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它真正实现了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能动性。这种教育模式把学生从教育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学生可以自由主动地去探索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人。
在教学中实施导学,首先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然后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组织编排,教材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不能让教材的框架约束自己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安排自己的课时,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去备学生,因为受教育的对象、主体是学生。教师通过让学生对新知进行提前预习,在学生预习过程中,从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先研究教材设计相应导学案,并编写好的学案,在上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预习自学,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并检测预习效果,对于质疑的问题到课堂和教师一同解决。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并与教师讨论研究。
导学法是一种现代素质教育模式下的新型教育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受到了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好评。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发展,导学法也分为几大类:启发式导学法、问题式导学法、反证式导学法、学案式导学法等,其中很多教师喜欢采用学案式教学法。
学案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能够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和整体化,目标明确,学生有一定自学的依据,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有提纲挈领作用,对教材有的应做适当的提示,其中的难点有提示指导性解释,开拓思维学生并启发意义。3.设计一系列层次性、梯度性问题,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使学生能够深入看书学习,达到自学效果,同时深入思考,锻炼自身学习能力。4.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行合力拓展,延伸知识本身,或者本节课知识与教材前后进行联系,建立系统框架。
另外,延伸环节是课代表收交订正后的导学案并统计本节遗留问题,老师把需要加深拓展的内容,通过遗留问题加入下一节课,由课代表再分配到下一节课的若干小组继续研究,直到问题彻底解决。
最后应注意的问题,在导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能够灵活驾驭课堂,抓住各种有利机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阅读小组讨论式等教学方式,研后再议,锻炼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所谓的“教好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苏)斯卡特金著.中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德)阿・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01.
[3]董远骞著.中国教学论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关键词】物理教学;渗透;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232.3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18-01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教育者的基础素质水平和个性发展水平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求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身心素质以及健康的个性都得到全面提高。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不是靠少数人的努力和拼搏能实现的,而是靠整个民族的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奋斗才才能实现,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思想开放、富有开拓精神的优秀人才的唯一途径。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应怎样渗透素质教育呢?
一、教师在观念上要转变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方式,怎样正确处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潜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走进课堂,应是带着学生走向科学、走向知识的海洋,而不是带着学生走向学科、走向书本。课堂是学生的,应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学习是学生的事,应把学习的主劝权交给学生。而怎样创造一个民主、合作、生动、活跃、协调、愉快的教学环境,启发、引导学生接受各种新的科学知识,才是教师份内的事。
二、旧的教育模式应彻底改变
教育观念更新了,但旧的教学模式不改变,同样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要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就必须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确立课堂中以学生为主的地位,让学生开拓自己的视、听、思、讲的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人人动脑筋,对于不同的观点展开辩论,以加深同学们对不同观点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各种看法的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增强识别是非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要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要学好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攀登上科学的高峰。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要提高的基本技能有哪些方面呢?例如学生对各种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对各种物理实验的操作能力,以及怎样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物理现象等等。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跟其它学科完全不同,光靠记、背还远远不够。要学好物理知识,不仅要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而且着重在于理解和应用,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想、亲手做,这样既能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实验的操作技能、归纳、研究、解释问题的能力;又能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上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用物理的知识去了解自然、改造自然。
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向学生灌输创造性思维的知识,对于培养跨世纪的高科技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青少年学生在多数都有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欲,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用物理学家敢于探索、发明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并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的道路是没有终点的,只要努力学习,认真钻研,大胆探索,敢于开拓,勇于攀登,未来的科学家非他们莫属。
五、物理实验是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园地
物理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园地,它在物理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很多物理知识都是物理学家们在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探索、研究、实验,总结出来的,而且往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用实验证实的物理知识,学生对它的理解更深、记忆更持久。所以,物理实验活动,是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最有效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园地。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宇教授说“对人类来说,科学毕竟有百分之九十是实验活动,科学的基础是实验。”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高科技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于他们在以后科学的道路上成长显得非常重要。一个人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从根本上获得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但一生要在科学的海洋中研究、探索的时间却是漫长的。因此,要使学生在以后科学的领域里有所建树、有所贡献,目前的小实验就是以后重大的科学实验的启蒙。
六、在物理习题中渗透素质教育
习题教学,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也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只有通过做一定数量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虽然我们在进行物理习题教学时,不能搞题海战术,但也决不能轻视习题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对物理习题教学的具体实施,可以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局部思维与整体思维,类比思维与联想思维,怀疑思维与猜想思维等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也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进行习题教学时,应该做到选题要精,要有代表性和目的性,要多选那些能够训练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联系实际生活比较紧密的题目。要加强选用那些能进行一题多解训练或者能多题归一的训练题。选题要灵活多变,形式多样,有时甚至可以组织学生自己编写一些训练题目,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育中,要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教师的素质教育意识是最重要的,只有在教师充分地认识到学科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以自己深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才能在物理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从而艺术性地完成素质教育渗透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卢晓中,简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N].中国教育报 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