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范文

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

第1篇: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范文

关键词: 新旧日语能力测试 日语教学 对比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日资企业越来越多,因而学日语的人年年增加。日语能力测试是判断日语应用能力的权威性手段之一。2010年开始实施新日本语能力测试,那么与此相对应的日语教学需要作出哪些对应措施呢?我认为,提高学生听口语化日语的能力、快速阅读的能力、活用知识的能力等是关键。

2.新、旧日本语能力测试的对比

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是对日本国内及海外以母语非日语学习者为对象,进行日语能力测试和认定。新、旧日语能力测试不仅等级划分不同,而且在内容、分值、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

2.1旧日语能力测试

旧日本语能力测试分为一、二、三、四共四个等级。试卷总分为400分。文字与词汇部分占100分,听解部分占100分,阅读理解与语法部分占200分。二、三、四级均以综合得分240分为及格线,一级则以综合得分280分为及格线,对单项得分是否及格没有作要求。该考试每年举办一次,原则上于每年12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

从试题本身的构成来看,试题只分为“文字,词汇”、“听力”、“读解与语法”三个部分,并且试题都是客观选择题,缺少翻译、写作、口语等主观题目。也就是说旧日语能力考试只是片面地侧重了对“听、说、读、写、译”的五种综合能力中的“听”和“读”的能力的考核,偏重于对语言知识的考查,而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不够。这样的考试模式势必会使“学”与“用”脱节。

2.2新日语能力测试

新日语能力测试分为N1、N2、N3、N4、N5共5个级别,其中除N3是新设的,介于原日本语能力测试2级与3级之间的水平[1]。N1、N2考试分“语言知识(文字、词汇、语法)、阅读”和“听力”2个科目,N3、N4、N5考试分“语言知识(文字、词汇)”、“语言知识(语法)、阅读”及“听力”3个科目,满分均为180分。N1、N2、N3的单项得分为“语言知识(文字、词汇、语法)”、“阅读”、“听力”3类,各占60分。N4、N5的单项得分为“语言知识(文字、词汇、语法)、阅读”及“听力”2类,其中语言知识和阅读占120分,听力占60分。可见,在新日语能力测试中,听力的分值比例提高了。从时间分布上来看,听力所占比例也有所增加,尤其是N1,占了三分之一多。同时,新能力测试的听力材料,将更加口语化。这对国内的考生来说,无疑增加了考试难度。

新日语能力测试通过综合得分和各单项得分的及格分来评定是否及格。如果各单项得分中有一项没有达到及格分,那么,无论综合得分多高都不能视为及格。这是新旧日语能力测试的最显著的不同之一。同时为了避免了因为试题难以程度不一样而造成的各年分数相差太多的情况,采取了根据当年试卷的难易程度,对考生的成绩作适当的调整的方法。该考试从2009年开始每年举行2次,于7月和12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

从新能力考试分数分布的变化及其评定标准、认定标准来看,相对来说加大了听力和阅读这两个部分的难度。应该说新能力考试更加注重听力和阅读这样的综合能力及运用能力测试,而减少了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如果没有很好的日语基本功与语言应用能力,想通过改革后的考试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3.日语教学的对策

日语能力测试的改革势必对日语教学产生不可避免地影响日语教学该如何应对呢?

3.1提高学生听口语化日语的能力

据调查,听力一直是学生在日语学习和考试时的难点。这是因为目前我们的日语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平时注重的是书面语及敬体的教授,学生一旦听到完全口语化的日语时,就会不知所云。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口语化日语的灌输。同时学生在考试时要简要地做笔记,并要抓住关键词,即使有听不懂的内容也不要中途停顿,掌握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即可。另外,学校应重视听力课,适当地增加听力教学的课时,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听力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解难,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当然,课堂时间非常有限,除了教师的辅导,学生自身应加大听力练习的力度,通过听日语的影像资料、做真题等来提高日语听力水平和听口语化日语的能力。

3.2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学生普遍反映日语能力测试的另一个难点是阅读量大,时间不够。改革后的新日语能力测试更是如此。因此,为了应对新日语能力测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的训练。例如通过捕捉关键词,抓主题句,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利用标题和小标题来推断文章与段落的主题等。并注意加强日本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在平时日语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了解文章涉及的背景知识,如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日语思维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3提高学生活用知识的能力

改革后的新日语能力测试对知识的活用的要求就更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多练习、实践、理解,不要死记硬背,例如利用所学的单词,句型和语法来编对话、写作等,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4.结语

语言测试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利用好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2]。本文在比较了新旧日语能力测试之后,提出了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国际日语能力测试也有不足之处,我们期待有能够全面考核学习日语者的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测试,同时也希望日语能力测试能够促进专业日语教学的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第2篇: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范文

考试分中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小学和幼儿园3个层次。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级中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中学层次考试;申请认定小学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小学层次考试;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幼儿园层次考试。

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后考试科目为: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教学能力测试》、《普通话》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能力测试》、《普通话》

第3篇: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范文

[关键词]语言教学;语言能力;语言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156-02

国外语言教学实践中一贯倡导运用语言交流和测试交流能力的模式;课堂教学也从教师主导教学转变成自主学习模式。

1 国外的语言教学研究

1.1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

在语言课堂教学中,任务型语言教学是西方交际式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在我们生活中,任务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一般有明确目的和结果,比如盖房子或写报告。对于语言教学而言,任务通常就是指语言的交流与应用,把这种交际性任务解释为:任何需要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学生理解、操纵第二语言并用第二语言进行表达或交流。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形式。从最低的限度来讲,一项任务包括一些语言材料和相关的一个或一些活动以及处理程序。语言材料是指学生要做的东西:它可能是语言性的(例如收音机广播)、非语言性的(例如一组照片)或者是混合型的(例如路线图)。另外,无论是明白地说出的或隐含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隐含的),任务还包括目的/目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还有场景。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优点是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综合的语言交流能力。例如,运用第二语言问路、订票,学生为达到任务所设定的目标积极地主动地运用了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完成任务,学生既锻炼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当交流中产生误解或出现争议,他们还可以运用策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任务型语言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然地使用第二语言,促进学生间的语言交流。学生通过运用第二语言交流思想、切磋含义,这种互相支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使他们在语言学习中更加独立。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交际式教学大的框架的重要的一部分,是促进交际式教学的有效手段。在具体的语言教学中,任务型语言教学要求教师要清楚语言交流的最终教学目标,并能够把总的目标划分成可实施的小目标,然后联系到具体的任务,选择材料、设计任务、监测实施效果和学生的进步,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不断地调整教学过程。

1.2 交际式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社会语言学家 Hymes提出了语言交流能力,他认为习得一门语言,不仅仅指的是单纯地获得这种语言的语法、句法知识,更重要的是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怎么使用这种语言。也就是说,习得一门语言意味着正确地运用这门语言在实际的社会语境中,符合其语言和文化规范。基于他的思想,西方的语言教学研究指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获得语言交流能力并把这种能力付诸实践。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社会兴起了交际式教学法的热潮。交际式教学强调语言交流既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其核心是学生通过自然地使用第二语言在真实的语境中获得综合性的应用语言的技能。应用语言学家Canale & Swain (1980)把这种语言交流能力分成四个层面:纯语言语法的能力,例如理解并掌握第二语言的语法、词汇、语义、语音的能力;社会语言学的能力, 这包括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并能适当地使用语言来实现所需的社会功用的能力,例如讲话人能够针对不同的说话场景、主题及说话对象运用不同的适当的语言;语言结构组织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能够运用正确的连接词叙述出意义连贯的语篇的能力;运用策略能力,这指的是为达到特定的语言效果能够合理控制语言的交流过程和方式并能在语言交流产生障碍或出现问题时消除障碍的能力。

与交际式教学法相比,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是以课本为核心,老师主导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吸收知识为主,老师讲解语法规则,翻译、讲解课文,学生背翻译成母语的第二语言词汇,记忆语法知识、做语法练习。传统的语法教学的缺点是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语言输出的练习,例如口语对话或写作,因此学到的第二语言知识很难运用到实际的交流中。

交际式教学主要强调运用语言实现交流的功能。针对课堂教学,Nunan (1991∶279) 对交际式教学法列出了五个最基本的特征:

强调学会用第二语言进行交互流;

学习中用未经改编的真正的第二语言材料;

鼓励学生不仅注意语言本身而且重视语言交互和应用的过程;

把学生的个人学习语言经验带入课堂学习;

试图把课堂语言教学与课外实践相联系。

这些特征具体表现在教师要运用第二语言进行真实性的交互性活动,模拟第二语言生活实际,进行小组会话、角色扮演或场景练习。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自然地使用语言,获得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以便刺激语言习得的发生。

最新的国外语言教学研究(e.g. Klapper 2006)认为教师为了使学生获得语言的交流能力,可以按照自己的语言环境和学生的特点,综合各种不同的手段和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适当地运用传统的语法教学,做语法分析,听说练习等。既要符合语言的流利性,也不能忽视语言的准确性 。

1.3 国外语言测试体系(Language Testing)

在欧洲和其他西方国家,语言考试的目的已逐步从传统的教学内容测试转变为语言实际交流能力的测试。教学内容测试主要是考察上课所学内容,评估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否达到教学设定的目标,测试的结果是对过去行为的评估。能力测试是与语言在未来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息息相关,它主要是把学生在未来生活中会遇到的有关语言应用的场景带到考试中来,然后推论学生是否能胜任将来生活实际对语言的要求。对于综合性的语言交流能力的测试,西方语言学家对其进行了抽象和模型化。语言交流应用能力主要反映在语言语法与知识能力,社会性的语言应用能力,交流策略和具体环境下的语言逻辑组织能力(McNamara 2000∶18)。当为某一具体应用领域设计测试构架与规范时,这些能力需要具体化并连接到实际应用的要求。测试的内容与方法、评估级别的描述和评估过程都要反映出运用这些综合性能力的程度。

2 国外语言教学研究对中国语言教学的启示

2.1 教师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在具体的语言教学中,教师要清楚学生未来语言的应用领域、交流对象与任务、文化及行为方式特点。课程计划的设计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逐步细化成清晰明确及可实施的计划。不同的方案可应用于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课程的设计不应局限于学校范围内。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下载好的英语教学材料,课堂教学应增加与现实世界接轨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或场景练习。在设计语言任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任务的类型,涉及的行为、主题、种类和交互行为的特点,强调交流策略和文化因素,教师可以收集第二语言教学活动的材料,一般是未经改编的文章或书目,并根据第二语言的材料特征按主题分类编成材料库,例如娱乐、家庭等。 然后,根据这些材料编制教学活动/语言应用任务。或者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材料建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随着语言教学环境逐步发生改变,教师要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设计者和指导者,而且是课堂活动的协调者和参与者。同时,教师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管理自己的学习,引导鼓励学生转变其角色,成为主动的语言交流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学生的考试中增加口试和不同等级的笔试,这是对语言交流能力的测试,必然给语言教学带来好的冲刷作用。评估级别的标准的制定可参考国外语言测试体系对交流行为的等级描述。口试和笔试的内容也应和现实世界中语言应用相联系,测试中运用并参照衡量标准(如流利程度、词汇运用和连贯性等)。

教育管理部门要重视从语言知识到语言应用的转变,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并组织教师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大纲。

2.2 建立科学有效的语言实际交流能力测试体系

在欧洲和其他西方国家,语言考试的目的已逐步从传统的教学内容测试(achievement tests)转变为语言实际交流能力的测试(communicative tests)(e.g.Weir 1990;1993;2005; McNamara 2000)。因此中国语言教学内容测试也应发生改变,不应主要是考察上课所学内容,评估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否达到教学设定的目标,测试的结果是对过去行为的评估。能力测试是与语言在未来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息息相关,它主要是把学生在未来生活中会遇到的有关语言应用的场景带到考试中来,然后推论学生是否能胜任将来生活实际对语言的要求。例如,中国毕业的大学生想去西方的一个英语国家读研究生,他们的英语必须经过测试, 以便使他们能顺利通过学业。因为学生主要在校园生活,上课课堂讨论和写论文是核心,所以考查点应涉猎这些内容, 口语考试更不能缺少。雅思考试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能力测试。能力测试是对语言应用的考核,而不是测试单纯的语法知识,它是语言学习在语言应用中的教学思想的一种延续。

为了通过考试,中国学生常常在考试之前,做模拟试题或根据考试内容集中训练。这种考试后临时的抽象的语言知识很快就会忘记, 并很难应用到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大大减弱了测试的有效性。更为严重的是,它能够扭曲学生的学习目的,使通过考试成为学生的唯一学习目标。在中国从了解知识到应用知识尚需很大的实践努力,为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在语言教学中应用知识这一环节往往被忽略。西方的语言学家(e.g. Andrews 1994; Cheng 2005)指出语言测试的目的应该起到良性的冲刷作用。因此中国语言考试的内容应注重语言在实际中的应用,促进学生重视和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弥补成绩测试(强调内容和知识)的不足。能力测试强调应用语言知识的综合能力,并直接连接到实际的具体应用环境中, 测试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推论出未来在实际领域中语言应用水平,并且这种能力通常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大大提升了测试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因此,能力测试强调被测者所拥有的真实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长期的学习,提高和积累。学生在学习中要经常地不断地做自我测试和自我总结以便使语言测试的方式更加针对化,连续化和频繁化,并且引入了自我的主动计划与参与。这种良性的测试与学习的循环正是能力测试所带来的正面效果。

参考文献:

[1]Bachman, L. Foundation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Canale, M. , Swain, 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3]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第4篇: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范文

日本语能力测试(JLPT, the Japanese-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是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主办,为母语为非日语的日语学习者设置的水平测试。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参与度:以在校日语专业学生为主,其他非专业以及社会人士出于求职、晋升等目的也可以来参加日本语能力测试,每年的考生范围都在不断扩大。

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地球村”的繁荣,各国的交流融合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了更好地促进交流,语言学习者的任务就更侧重于跨文化交际,而日语作为继英语之后的第二大语种,它的学习者所肩负的使命就更加的沉重。对于一名在高校任教的日语老师来说,了解班上学生日语水平的一个比较客观权威的测试平台就是日语能力测试。它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估的一个标准,通过测试获得的证书更是将来能够顺利打开就业大门的一把钥匙。迫于日语学习者提高自身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就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日语测试过级率就非常必要。在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日常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必要的过级知识,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致力于探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以期能够让学生在顺利通过国际日语能力测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实际上几乎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基本都是将教学重心只放在其中的一个方面上。本文尝试探讨既能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又可以提高他们过级能力的方法,以期能够有所突破。

一、当前日语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

最简单也即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就是直观教学法,适合用于初学者,通过向学生提供具体的实物让其观察并教授相关知识来达到教学效果。但是随着知识量的增加以及抽象内容的出现,就需要根据需求增加其他的教学法来作为补充。那么问答法就是一个能够掌握学生实际能力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还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做到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比较适合于小班教学,这一情况也基本符合日语目前的教学实际。人数基本在30人以下,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锻炼,这也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最多也最有效的教学法。

将教学方法运用在课堂上需要借助的教学手段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也变得逐步先进方便起来。由最开始的录音机、录像、图片、幻灯片等通过提供直观印象的设备发展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室、CD、网络信息等,它们都在很大程度上辅助了教学,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容时时提供相应的情景。那么如果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手段搜集教学资料运用于课堂的话,对教学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二、提高JLPT通过率的课堂模式研究

每年两次的国际日语能力测试的通过率都很低。基于目前日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在思考如何能在提高学生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过级率,如何解决实际能力和应试能力不能同时提高的问题。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然是应试,我们首先就要先分析研究这个考试。比如它的考试标准、考试要求、历年真题等等,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针对性的进行突破。

新的JLPT级别分为五个:N1、N2、N3、N4、N5。N1为语言知识(文字、词汇、语法)、阅读共110分钟和听力部分60分钟;N2为语言知识(文字、词汇、语法)、阅读(105分钟)和听力50分钟;N3为语言知识(文字、词汇,30分钟)语言知识(语法)、阅读(70分钟)、听力(40分钟);N4为语言知识(文字、词汇,30分钟)、语言知识(语法)、阅读(60分钟)、听力(35分钟);N5为语言知识(文字、词汇,25分钟)、语言知识(语法)、阅读(50分钟)、听力(30分钟)。N1、N2考试分“语言知识(文字、词汇、语法)、阅读”"和“听力”2个科目,N3、N4、N5考试分“语言知识(文字、词汇)”;“语言知识(语法)、阅读”及“听力”3个科目,满分均为180分。新的标准要求考试中的每一个科目都要达到及格线以及总分达到及格线才算通过考试,准予发放相应级别的证书,这相对于原来的考试要求又增加了难度。

纵观5个级别的考试内容分类可以发现,日语能力测试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字、词汇、语法、阅读和听力五部分,所以对应的要进行这五部分的练习,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听力部分。

到目前为止作为二语习得学习的外语听力都是一个大难关,大部分的学生能做到读写译说都没问题,但是听力就非常薄弱,这是因为缺乏一个听说的环境。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如何提高呢?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资源在课前和课间播放一些日语音频或视频。先从基础的开始,可以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一些动漫原音,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适应能力慢慢过渡到日常的日语对话、日剧或电影的台词等,以提高学生对听力的兴趣以及让耳朵逐渐适应日语。也可以一周一次让学生进行日语配音的课堂演示和比赛,这就能带动学生多听、多模仿,进而达到锻炼听力和口语的目的。除此之外,课堂上老师尽量用全日语进行授课,当然如果是低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必要的翻译。同时也要求学生在教室的时候尽量用日语来表达,遇到不会的可以积累下来集中查阅或者咨询老师。这样整个学习生活环境就是全日的,潜移默化之中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就会有所提高。最后,就是正式的练习历年真题的阶段,这个部分可以在听力课堂上得到实现。除了配套教材的听解之外可以额外补充国际能力测试的听力训练,让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听力考试的题型,从而达到熟练并取得高分的目的。当然仅仅通过课堂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但通过课堂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有意识的去进行练习。

文字、词汇、语法和阅读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如果语法不过关,想要在阅读上面获得很好的成绩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先攻语法再结合大量的单词识记来攻克阅读。在课堂上单词语法是必讲内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老师提前搜集国际能力测试常考的词汇语法,市面上也有许多这方面的练习册可以作为资料使用。那么,在课堂上授课时就可以将这些单词糅合进来,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逐步将这些单词掌握。另外,句型方面。在讲解教材里面出现的语法时,可以将相关的国际能力测试的语法穿来进行讲解,再将真题做例句进行解释或让学生进行造句练习等,然后通过问答法来检测学生掌握程度。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会在平时上课过程中就自然的掌握了大部分的单词和语法知识,在课下自学时就会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练习。

三、结语

第5篇: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范文

目前,各地依据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标准及办法由各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现以省级层面为例,抽取较为典型的北京、上海、山东等10省市(东部6个、东北1个、中部1个、西部2个)所颁布的普遍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标准及办法(以下简称测试标准及办法),对其中的几个重要要素进行分析,见表1所示。本次统计并没有涵涉全国所有省级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标准及办法的文本情况,但其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测试标准的状况。通过对这些制度文本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依据

各地测试标准及办法制定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以及各省自行制定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细则》等。其中《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是各省测试标准及办法共同的法理依据。其他依据各省有所不同,这也是造成各省测试标准及办法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之一。

(二)基本条件

多数标准及办法规定教师资格申请的基本条件是:具备《教师法》所规定的思想品德和学历要求,身体条件合格,普通话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合格。这与该标准及办法的制定依据有关。但也有少数省市标准及办法要求教师资格笔试科目有所不同,如山东、四川要求非师范生须取得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合格证书;上海则要求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方法成绩合格。

(三)测试方式及标准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各省基本上按照制定的标准通过试讲(说课)、面试(答辩)的方式进行,但也有较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1.测试所遵从的标准。有的省只有一个标准,如浙江、江苏等,而有的省按照教师类别分别制定了两类、三类、甚至六类标准,如甘肃、湖南、北京。还有的省制定了试讲和面试标准,如黑龙江的《基本素质面试测评标准》和《试讲测评指标及标准》。2.试讲、面试的顺序安排。大多数省把试讲放在前、面试放在后,少数省则把面试放在前、试讲放在后。3.试讲、面试所占比例。这部分差别最大,有的省规定试讲和面试共100分,如北京、山东等;有的省规定试讲和面试分别为100分,如江苏、黑龙江等;有的省规定试讲和面试只占一定比例,如上海试讲和面试占50%,甘肃试讲和面试占70%;还有的省对此没有具体规定,只确定“合格”与“不合格”。以上差异之所以很大,很可能是因为各省市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第八条第一款的规定“具体测试办法及标准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所致。

(四)测试内容

各地能够按照教育部《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要求,考察申请人的仪容仪态、行为举止和思维表达能力;知识水平,运用专业基础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实施教学、运用教学语言和资源等能力,使用普通话提问、板书和讲解的技巧。[1]

(五)测试步骤

测试的程序虽然各省市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别,但基本程序包括:1.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公布测试的程序及具体时间、地点并提前若干天通知申请人;2.申请人按时到达测试地点,抽签确定试讲内容,在一定时间内写出教案并提交专家评议组;3.申请人根据确定的内容面对专家评议组试讲,大约20~30分钟;4.专家评议组提问,申请人答辩,10分钟左右;5.各学科专家评议组按照标准评分、给出评语,汇总后得出结果;6.专家评议小组组长将测试结果填入申请表,并签名;7.专家审查委员会依据面试、试讲结果提出审查意见。

(六)管理要求

为加强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工作,大多数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成立了教师资格认定专家审查委员会,并下设了各学科专家评议组,另外还对专家审查委员会及其下设的各学科专家评议组成员的人数、资格、组织管理等方面作了粗略规定。少数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专家审查委员会的相关方面专门制定了详细规定,如《江苏省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组织办法(试行)》(苏教师[2002]15号)、《四川省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组织章程》(川教[2004]296号)、《浙江省教师资格认定专家审查委员会组织办法(试行)》等。

二、基于文本的评价

(一)对测试标准及办法的革新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各省市的测试标准及办法虽有所不同,但均对基本条件、测试方式、测试内容、测试程序等方面作了说明与规定,为教师资格认定中教育教学能力的测试提供了确切的依据,并且在规定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严格管理、规范程序的原则,有不断完善的趋势,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1.笔试内容增加。测试标准及办法通常要求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合格,而上海要求申请人员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三门课程考试合格,成绩三年内有效,并且把笔试成绩作为测试最终成绩的35%。这对于我国教师资格认定中笔试的内容、成绩的有效期来讲,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2.测试范围更广。测试从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到职业道德、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学术水平和教学潜能,将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综合表现等纳入测试范围。如北京市制定的六类标准都在第一条规定了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最后一条增加了综合表现一项内容,特别是综合表现,为申请人潜在素质的发挥、评委们综合评价留有一定的空间,突出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特点。3.管理相对规范。各省市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成立了相应的专家审查委员会,并下设若干个学科评议组,由学科评议组成员对申请人进行测试,以防止出现“外行测试内行”、“”等现象,并对审查委员会和学科评议组人员的人数、资格、管理及培训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如北京市、黑龙江省。同时在测试程序上,为使申请人的水平正常甚至是超水平发挥,如湖南规定至少提前一周通知申请人的试讲内容,以便于申请人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试讲的内容选择上,为了给申请人一定的自,北京规定可以选择教案中最能代表自己教育教学技能的部分进行试讲。另外,四川要求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对学科评议组报送的测试结果进行民主评议,签署评议意见并存档备查。由此可见,各省市测试工作的组织管理相对规范,体现出了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治教的执政理念。

(二)各地测试标准及办法存在的不足

第6篇: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少数民族;汉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25-02

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所要学习的第二语言,让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汉语是让他们接受进一步教育的基础,也是让他们更好的参加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保证。

少数民族汉语教育已经走过了无数个春秋,取得了丰硕成果,广大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和知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汉语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作为非母语的教学,多年来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教材的局限,以及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等等的原因,使得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根据我将20年的教学实践围绕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一些微不足道的教学方法。

一、以直观教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是否对学习汉语兴趣浓厚是决定教学效率高的关键。如果学生兴趣高,那么他的学习动机就强,教学效率自然就会很高。特别对于汉字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因为汉字教学本身是很枯燥的。而运用实物,采用直观教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汉字与其它拼音文字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是以视觉形式来表示语意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在创造文字的时候就是描摹自然。为了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汉字,最好的方法还是以具体的实物来展示。因为人们感受的信息情况越直接,象形,记忆效果才会越好。所以在汉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眼、头、手、口等几方面,增强直观感,立体感,形象感,就会使所识记的对象变得简单易记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方法。首先,可以利用图画和实物。出示有关的山川、河流、树木、动物的图形片或照片,或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简笔画;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计算机,投影仪,录像机,幻灯等将所学内容制作成图文声并茂的课件,立体教学;最后,以表演的形式,模仿一些动作,这种方法,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习变得轻松自如。

二、以汉语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是教学效率的关键,为此,就要营造汉语教学情境。为了有效营造汉语教学情境,必须分析新知识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其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并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应该注意的是:首先,词语、句子要真实有效,富有实际意义,让学生通过“咀嚼”要感到“有味儿”;其次,创设的情境要接近学生生活,富有情趣;再次,情境中要有问题,问题要有梯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程上都会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都有事情可做;最后,要使教学情境具有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例如,教师启发下的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这样,学生才能在情境中得到发展。具体到分类知识教学,例如词语教学,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掌握本课词语的构词方法、词语搭配要领以及生词的词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自己扩展,触类旁通。例如,“运动场”中的“场”表示的是“……的地方”,它常用在其他词的后面表示场所,可以启发学生推出类似的词语:停车场、操场、篮球场、广场、战场、农场,等等。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就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教法,而不拘泥于某一种教法。以教法的变化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为了实现“轻负担、高质量”教学,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从教学思想现代化、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合理化、课堂结构高效化等方面着手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首先,可以推行三向交流教学法。单向教学法或双向教学法由于课堂交流参与面的狭隘,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三向交流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体系,教师备课内容、课堂设计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与学习要求确定的,课堂教学方式以直接交流为主要形式。如讲练新课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讲解,之后将学生分组,先让学生在组内轮流造句、归纳段意、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等,然后每组指派代表发言,由教师与其他学生纠错。这就彻底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次,强化课文教学 词汇教学值得重视,但不能过多耗费师生时间和精力。词语等语言知识教学不是最终目的,必须结合培养语言能力这一目标进行。词语讲解要侧重关键内容,尤其要关注词语的基本意义和在上下文语境中的意义及用法,突出重点词,点到关键即可。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材料,要引导学生理解、消化课文所包含的语言要素和文化要素,指导学生根据课文语境了解词语的组合和句子的构成,掌握句型、句义和句调,了解句子是怎样衔接成段,段落是如何连辍成篇的,从而会读、会听,学会用汉语对话和写作文;再次,采用分段教学方法。即将一年教学过程划分为汉语词汇、语句、语法等阶段。汉语词汇阶段加大词汇训练;初中毕业学生可掌握3000个甲、乙、丙三级词汇和多个常用词,符合教学目的和授课时数要求;加之中小学所学2000个左右,高中毕业时能够让学生达到民汉兼通的水平。

第7篇: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范文

(1)分析《考试说明》的内容及其变化。《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首先应吃透《考试说明》,分析其在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在复习时进行合理增减。

这样一方面符合中学教学和历年高考的实际,另一方面则明确了该方面的能力要求,更符合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因此复习时可大胆进行取舍,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明确能力测试要求。能力测试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就地理科而言,主要体现在:①考查地理双基知识,因为双基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同时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②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如识记、理解、分析、归纳与综合等。③用学科术语阐述、论证本学科问题的能力;④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⑤体现学科特点的原则。

(3)分析试卷结构,进行针对性的复习。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结构以及考试特点的分析,发现试卷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指导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将会有一定的帮助:

(一)文综试卷中地理科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些知识点的复现率相当高。地理试题中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工农业生产布局、人口与城市化、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所考查的知识点均能反映学科主要面貌或基本的分析、研究方法,立足于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原理和规律。试题通过引用课本内外的知识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有些具体的知识点在最近几年试卷中多次出现,如各种形式的日照图、等值线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相对高度的计算,逆温现象及其影响、酸雨危害、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径流的补给与变化,山地垂直自然带、中国的政区图、城市规划与布局、重点国家和重点区域特征的综合比较等等。

(二)文综测试地理科以考查能力为主,重点表现在对思维能力与思维方法的考查上。学习能力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继续深造和创新的基础。在考查方法上,这种检测是通过获取信息、继而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辨别、判断、推论、论证等思维过程实现的。这一过程因带有地理学特色而表现出地理学思维方法的特性,为此,在复习中必须做到。

二、强调知识体系,培养思维品质和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第一轮复习重在狠抓基础必须全面、系统地进行。可按教材的知识体系。其所花时间较长,知识点较多也相对分散,学生不容易抓住重点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较高的应用能力。第二轮复习则应抓住重点,突出主干,重组体系培养能力。

1.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新整合地理知识,夯实基础。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进行的专题复习,从本质上讲是将双基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可按照考试说明的分类进行安排,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可打破章节限制,通过组合,形成知识主线。

(1)结合时间变化,对具有季节性和发展变化的地理现象进行重组:如:地球运动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季节变化-大气运动-大气运动-不同气候类型的季节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生产活动。

(2)结合空间分布,对具有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地理事物进行重组:如:大洲大洋地形特点一板块构造-全球地震火山带分布-年轻褶皱山脉的分布-年轻的高原的分布-古老高原的分布-某些矿床资源的分布-人类的活动等。

2.根据三类知识在结构上的差异,制订合理的复习策略。地理科知识结构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其在区域地理中的运用。

(1)自然地理,应讲透原理和规律,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宜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题例和变化图,或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或原理的运用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把握这些原理或规律的本质,而不是只重表象,一些资料上,就地理原理的记忆,虽提供了很多形象或简便的记忆方法,有些方法只能有助于机械记忆,无益于对地理原理或规律本质的认识。

(2)人文地理,应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多,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如在学过了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后,不难用分析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迁移到其他具备这种相类似区位的地方:如美国、澳大利亚等。

3.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强化对各类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

充分利用地图,突显地理的学科特色。地图既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题经常以地图作为切入点,再设置历史、地理、政治3门学科相关的问题。考生读图、作图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这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明显的体现,同时地图也贯穿新课程的始终。

三、在复习时适当融合跨学科知识,关注热点问题,注意联系实际

(1)综合学科试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地理、历史、政治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综合,内容首先定位于学科主干知识。考查的应该是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考生要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迅速提取有效信息,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包括知识的迁移、转化等,构成新的知识系统,并经过判断、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完成对问题的回答。

第8篇: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范文

对试行“3+X”考试的一些思考和对策

1、“3+X”综合考试强调的是综合能力的测试。综合能力测试是新一轮高考“3+x”改革的重要特色,按照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设计原则,全卷中大量的还是学科内综合试题,学科间综合试题毕竟只占少数,因此,我们应该把复习重点放在各个学科内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上,强调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兼顾一下学科间综合,以达到理科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千万不要盲目地、大量地用学科间综合题目训练学生。因此,物理学科的教学思路应该基本不变,但要更加注重基础。依据大纲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学科知识体系。

2、理科综合考试的特点是“浅知识、大范围、重能力”。知识的“宽”和“综”需要我们把难度降下来,不要深挖洞。需要我们把广度拓展开,学科之间交叉渗透,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这是一个复习中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问题,也是涉及进度和效益问题。化学上的无机与有机、物理上的力学与电学、生物上的遗传与变异、三学科上的实验与计算等都要连接成整体。3+2高考很强调考点,注意知识覆盖面;而理科综合没有明确的考点,命题不拘泥于大纲,只有建立了宽阔的知识网络,才能遇到问题在大背景中去有效解决。

3、综合科目考试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科学素养。新课改高考中机械式、要求死记硬背的东西越来越少,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以致用,像物理与生活等,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该立足于物理学科,向学生提供一些与其它学科相关联的资料和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也可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去综合与完善,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9篇: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范文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却最容易被忽视。对于理财来说,做好自身的风险测试是第一步。每个投资者所处的年龄、家庭财务生命周期阶段、家庭财务目标等因素都是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各不相同的;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投资工具,每支基金的投资风格、风险收益特征也是不相同的。通过风险承受能力测试,投资者可以更好了解自身,寻找到更适合自己投资的基金产品。

本研究报告针对41家基金公司网站的风险承受能力测试题目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财务状况、短期风险承受水平、长期风险承受水平以及风险偏好等方面考察。

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被划分为3种、4种或5种类型,其中划分为3种类型的基金公司有23家,占56.10%;将投资风险承受能力细分为:低、中等、中等偏高、高等5种类型的基金公司有7家,占17.07%;将投资风险承受能力细分为:极低、低、中等、中等偏高、高等5种类型的基金公司有11家,占26.83%。基本上符合证监会规定的至少将投资者划分为保守型、稳健型、积极型三种类型的要求。

适合投资基金类型

投资者在知道自己的投资风险承受能力高低之后希望能选择到相匹配的基金产品,真正做到销售的适用性。

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安全型投资者投资很谨慎,保护本金不受损失和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是其的首要目标,应尽量回避波动性较大的投资产品,可以选择货币型基金产品。

保守型的投资者希望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基础上能有一些增值收入。追求较低的风险,对投资回报的要求不是太高,可选择货币型或者债券型的基金产品。

稳健型的投资者对投资知识有一些了解,能够根据个人的投资需求,将资产在高风险和低风险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愿意将一部分资产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以换取长期较高的回报,并将一部分资产投资于低风险收益的产品,以取得投资组合的均衡发展。可以购买货币型、债券型和混合型的基金产品。

积极型投资者渴望有较高的投资收益,但又不愿承受较大的风险,可以承受一定的投资波动,但是希望投资风险小于市场的整体风险,适合购买货币型、混合型、债券型的基金产品。

激进型的投资者愿意承受高风险以获取较高的回报。比较适合投资股票型基金、积极型的混合基金。

在41份风险承受能力测试中有24家基金公司指出了投资者适合投资的基金类型,占58.54%;而其他的17家基金公司没有指出,占41.46%。

投资组合建议

风险与收益是一对孪生兄弟,较高的收益率同时蕴含着较高的投资风险。多样化的投资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提高收益保障。随着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的增强可以加大高风险的金融产品的持有比例。如激进型的投资者可以将多数资产投资于股票型基金甚至是指数型基金获得更高的收益,放弃货币型基金;而保守型和安全型的投资者则更多的投资于货币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股票型占比较少。

在收集到的41家基金公司测试中,给出投资组合中各类型基金比例建议的有9家,占21.95%;其余的32家没有提及具体的投资组合建议,占78.05%。可见,绝大部分的基金公司没有指出各类基金投资组合比例的建议。

基金产品推荐

投资者做风险承受能力测试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选购到与自己风险类型相互匹配的基金产品,普通投资者大多不是专业的投资专家,并没有受专业的投资理财方面教育,加之基金产品数量较多,投资者并不可能很了解每支基金的特征,所以很难找到适合自身的基金产品,需要基金经理在销售过程中明确说明基金的投资风格、预期收益等情况。

在这些风险承受能力测试结果中有10家进行了基金产品的推荐,占24.39%;31家没有进行基金产品的推荐,占75.61%。当然,可能基金经理在销售基金产品时可以口头上更详细的介绍本公司出售的基金产品风格特征,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采用网络直销的方式来开户或者购买基金,基金产品的介绍推荐显得更为重要。

被忽视的考察因素

从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财务状况、短期风险承受水平、长期风险承受水平以及风险偏好等方面考察。

各家基金公司的测试从不同的角度考察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包含了上述部分或全部内容。下图展示了七个方面被忽视的比例。

可见,忽视长期风险承受水平的公司数目占比最大,超过了半数以上;投资偏好、投资经验和财务状况次之;投资期限和投资目的则占比很少。

各家基金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测试考察投资者的长期风险承受水平的题目很少,较少的看重基金的长期收益水平的波动对投资者的影响。而对投资目的和投资期限关注的更多,可能是因为这些因素与基金投资决策中的投资周期、基金投资金融产品组合决策的关系更为明确。

各家基金公司测试综合评价

在综合考虑上述七个方面的基础上,对各家基金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测试是否全面进行评价,划分为五星等级。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处于一星级的基金公司有4家,占9.76%;二星有2家,占4.88%;三星10家,占24.39%;四星有19家,占46.34%;五星有6家,占14.63%。

可见,其中处于四星等级的基金公司占比最大,处于二星等级的基金公司占比最小。三星以上的基金公司数目占比之和为85.36%,占绝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