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

社区医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医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医生论文

第1篇:社区医生论文范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仅仅关注疾病的治疗工作,而是加大了对疾病的预防和防治等方面的关心。医学的宗旨是预防疾病,保障人们的健康,可大多数人却认为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治疗疾病,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总体来讲,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对于某些慢性疾病,我们的目的不仅是治愈,更重要的是如何预防,可见,加强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临床医学不仅要关注治疗还要实行为病人讲解预防知识等相关服务措施。在公共卫生方面,由于其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育不够导致公共卫生的人才较少,缺少了对公共卫生工作普及,同时医务人员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对临床医学的知识了解甚少,不能有效的将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相结合。

2社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整合的必要性

在我国公共卫生方面主要是通过预防为主,同时加强预防和治疗的方法落实工作,所有的工作人员也都在实行。对于整个卫生事业来讲,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是一体的,单纯认为预防是公共卫生的范畴,治疗是临床医学的范畴,这样的思想是不正确的。为了加强人民的保健措施,我们要将公共卫生的知识融入临床医学,使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近几年来,公共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其主要内容主要是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以上服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真正的为患者解决了许多难题,可见在公共卫生中加入基本的医疗方面知识,能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临床医学中加入少量的预防知识也能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率,由此可见,将社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进行整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讨论

3.1增强社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整合的作用

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整合的相关机构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成立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使社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整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功能,我们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措施,可以在医院、社区等各个地方加强人们对公共卫生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对于慢性疾病的管理等,我们要在社区内加强各种慢性疾病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宣传,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并知道如何做好预防。让人们意识到医疗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一部分。

3.2加强全方面人才的培养

一直以来,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教育存在分离现象,所以很多人的知识具有局限性,不能满足现状,为了将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更好的结合,可以加强全方面人才的培养,充分开拓医务人员的眼界,增加对公共卫生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让医务人员在疾病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多方面提高自己,培养出具有综合性的医疗服务现代人才。

3.3加强卫生应急能力,构建综合性卫生体系

对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各部门同时发挥作用,医疗机构作为核心机构,是控制突发事件防控的关键。为了实现综合性卫生体系的构建,我们进行信息收集、应急指挥中心、综合处理站以及现场处理等公共卫生应急平台,所有部门均可从此平台获知最新消息,实现信息共享,避免了信息的浪费。

3.4加强社区的管理,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很多慢性疾病我们不能一下根治,只能暂时的缓解症状,为了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加强了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的整合,实施社区综合性管理。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干预管理,定期为社区老年人进行血压和血糖的测定,开展老年人俱乐部,加强老年人的锻炼,增强其免疫力。定期开展讲座,为老年人讲解某些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方法。

4小结

第2篇:社区医生论文范文

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或诊治不清的疾病,尤其在骨转移癌和软组织肿瘤方面更为突出,此时掌握查找相关文献的

>> 全科医生如何管理睡眠障碍 浅析呼吸专科医生如何做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浅议全科医生如何在交流中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6岁儿童的访视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社区儿童健康维护(二)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社区儿童健康维护(一)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5岁儿童的访视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4岁儿童的访视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儿童36个月的访视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儿童30个月的访视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儿童8个月的访视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儿童12个月的访视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18个月小儿的访视(一)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18个月小儿的访视(二)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社区儿童健康维护(三)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社区儿童健康维护(四) 全科医生如何应对一例儿童定期健康体检 全科医生如何理解NSTE-ACS的最新指南 全科医生如何早期识别和处理糖尿病足病 全科医生如何做好脑梗死的预防、早期识别与转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现在有多种参考文献管理软件能有效地提高文献管理和利用水平,如Note Express。它是文献检索、管理与应用系统。可以利用该软件建立自己的数据库,高效地管理文献,并在论文写作中有效地利用这些文献。

现在多数文献有电子版,可以网上检索、订购和传递。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订购国内、国外医学文献较全,如果需要,可以通过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网站进行网上检索和传递全文。

第3篇:社区医生论文范文

随着全科医学作为一个专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全科医学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成为整个医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科研也正被视为这一专业发展的要素之一。

今年5月,由卫生部、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指出: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在临床医学学科下,研究探索增设全科医学二级学科,开展全科医学医、教、研工作。

可以说,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再加上全科医生对科研的热情以及身处基层的独特优势,全科医生有选择性地做科研具备了天时和地利。那么,基层医生要做好科研需具备哪些能力?在科研的选题确定、标书写作、课题申报、答辩等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且听有关专家对此的解答。

基层医生搞科研有其独特优势

郭爱民:不言而喻,基层医生开展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从而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基层医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好的医学科学研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向深层次发展,并通过进一步培养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研究工作水平。

王少为:全科医生是处理社区常见问题的专家,正是对于社区常见健康和疾病问题的研究,使得全科医生有着比其他任何医学领域的医生都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经验。全科医学工作的环境一般缺乏大型的诊断治疗设备和尖端的实验测试仪器,这对开展科研工作是一个不利的条件。但全科医学的行医方式有其独特性:全科医疗负责所有性别、年龄患者的保健,治疗预防所有器官系统的疾患;全科医生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各个角度观测、探讨患者的健康问题;全科医生因其连续的特点可观察到患者从健康、疾病形成期、亚临床、临床期、康复期以至终末期的患者,有接触患者的直接经验。

选题确定要有选择性

基层医生做科研如果只会重复别人的工作,将难有实质性突破。全科医学的科研首先应从日常医疗、卫生保健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选择迫切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课题。

张勘:基层医生应该利用所处工作环境的独特优势――贴近居民,有选择地结合工作实践尝试开展科研工作,例如慢性病社区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等管好了,脑卒中、心血管疾病也就随之减少了。社区医师找选题需要从身边着手,从贴近自己临床实践的工作着手。并考虑其可行性,即课题的实施已具备文献、材料、设备、研究人员等基本条件,再通过努力申请到课题经费,进一步争取必要的条件支持。

周昕熙:正确地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无论是临床应用还是基础研究,都要凝练好科学问题。对于基础研究,科学问题可以是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某一个关键,也可以是干预手段的作用机制;而对于临床医生,则应注重制约临床诊治的关键问题,善于从临床工作中发现课题,如预测预后的关键性指标、治疗手段的作用与选择,目的是能为病情的判断提供帮助,促进成果转化,提高临床疗效,切实让患者受惠……从而做到问题的提出来源于临床,问题的研究贯穿于临床,结果应用回归于临床。

科学问题的提出决定了科研行为,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临床医生会发现许多有意义和急需的科研选题。因此对某个科学问题感兴趣的医生,在前期多做一些积累,如在申报课题前做一些预实验和基础准备、发表文章,再去申报,成功的几率会大很多。

郭爱民:对基层医生来说,最要注意的是,课题的选择不宜过大,过大不能显示研究者的经验和水平,更无条件完成调查。例如开展对我国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状况的普查就是不错的课题,而与此相关的选题还可以是北京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状况普查、西城区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状况普查等。一如科学研究的目的一样,基层医生可以通过描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情况、探索使社区卫生服务有效的运做模式,来解释为什么社区卫生服务不被百姓认可、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的效果、预测社区养老院的发展趋势、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出建议。

又如实行收支两条线后职工积极性的调查、全国重点联系城市调查、高血压糖尿病社区规范化管理及健康促进效果评估、社区高血压病的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足在社区的中医药诊治研究、全科医学培训规范研究、基于适宜技术工作规范下的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测算研究、社区中老年人健康管理适宜技术效果研究、电子健康环境下的社区卫生管理模式优化研究、中国城市老年社区护理模式与管理研究等,都是基层医生可以选择开展科研的内容。

课题设计要精准到位

课题设计主要包括论证、设计相应指标、确定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确定抽样方法、确定技术路线、组成研究小组、确定项目产出、做好经费预算、做好标书撰写等阶段。

郭爱民:对科研工作者来说,不仅要清楚科研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做好设计,更要脚踏实地一步步的完成好。在论证阶段,需要做好文献检索、研究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和说明。确定研究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延伸,最好是具体可操作的定量目标,并要考虑好以下问题:分析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之间是否衔接?具体目标是否可以确切测量?预期结果是否明确?实现总目标的措施和策略是否明确?

在设计相应指标阶段,则需要将具体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目标,即能用指标来表达的目标。这就需要围绕研究目标,确定采用哪些变量,以构成调查内容和问题。以社区卫生服务(CHS)现况调查为例确定科研目标,见表1。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可以将问题分为事实型问题、描述性问题和规范型问题等几种。事实型问题重在客观存在的问题;描述性问题则主要是提供信息、叙述事件、工作活动和特征。例如工作在社区的医生多少人参加过全科医学培训?CHS机构运转模式等;规范型问题则是与原有的标准或规范进行比较。例如是否实行了六位一体功能?开展哪些公共卫生服务?哪些问题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在继续分析多少变化是项目实施的结果,多少是其他因素引起。例如进行健康教育是项目干预的结果,还是其他因素, 回答这类问题往往要设对照。

经费核算必不可少

任何一个课题,无论是临床的还是基础的,申请时都有一块是关于经费的,但中标之后必须做一个经费预算。

王少为:在做科研课题时,是否做项目经费核算,需要申请人自己考虑和决定,毕竟专家只是依据预算结合项目判断这个预算是否合理。而相较于评审者,申请人更了解自己的项目。

按照规定,一般相关科室人员是没有人头费的,对于临床研究而言,很多时候所做的研究本身就是职责范围内的,不可能因为不给这部分钱就不做临床了。千万不要指望靠点人头费来改善生活,如果是这样就不要做临床研究了。不如把有限的经费投入科研,期待远期的经济或学术上的收获。

基金选择要对号入座

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科技计划每年会定期或者不定期一些医学类项目指南,每个对申请者的条件和资质有不同要求,申报者要充分阅读申请指南,做到“对号入座”。

肖诗鹰:医院和医生可根据要求选择适合的和能够承担的项目,其中牵头的主要是高等级医院和资深科学家。因为科技计划的申报对申请医院的等级和研究人员的学历层次、研究成果、团队配置等都有要求。

基层医生的主要职能是为基层的健康服务,因此很难争取到这样的机会,尤其在863、973、重大专项之类。但对于一些特殊的课题,如地方病或一些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可能会需要一些基层医院以参加单位的形式加入。这对基层医生来说,是不错的机会。

王少为:大的项目一般比较高端,不过也不尽然。一些跟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项目经费往往以千万计,而工作往往是最基本的,例如腹腔镜的普及,几千万元的项目,就是一个临床路径。人们常常有个误区,认为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偏好“短平快”的基础文章,临床论文很难发表,其实杂志更注重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论文,平素的知识积累、广泛的阅读则是发现问题和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课题获得的资助都不会太多,因为经费额度原因,因此课题不需要解决太多的问题,解决一两个问题就足够了。

标书撰写要又精又准

对评审专家而言,标书就是你的名片,同一个方向,申请相同的基金,不同的标书质量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王少为:标书的质量决定了标书的命运。首先,申请人要把需要表达的观点写清楚,包括选题的意义、创新性、在同行中的优势,不仅要写出研究的前景和意义,更要提出精练的科学问题;其次,临床研究技术路线要清晰具体,比如要精确到临床研究做多少个病例的细节;再次,临床研究一定要解决好伦理学问题;最后,临床研究还需要一份可行性论证,论证报告写得好不代表能够实施,一定要切合实际。

肖诗鹰:对于申报项目的评审要求:第一是针对性,即课题申报一定要针对申请指南。第二是创新性,一定要把创新性描绘得淋漓尽致。第三是成熟性,即同一个课题,比别人做得更多、更成熟,获得立项支持的可能性就越大。第四是申请单位的良好条件,一般来说,越大的医院条件越好。但也不尽然,有的医院有学科带头人、有非常好的团队、在某个领域有深入研究,尽管医院的规模不是特别大,一样可以得到资助。第五是申请者的自身要素。比如学历,尽管不能唯学历,但仍是一个重要参考因素。第六是合理的经费申请。

项目答辩须请有经验者把关

对于答辩的准备,比较通用的方法就是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反复演练,达到一定标准再去答辩。

周昕熙:申报单位的重视和集体协作对眼科的成功申报至关重要。年青医生提交材料前应组织专家反复论证,申请者上台讲立题依据、科研思路、技术路线,对有创意的选题,请专家帮助看标书,查细节和不足,对摘要和标书的每一个字甚至标点符号都反复推敲。对初次申请者的一般水平课题,也请专家提出建设性意见,给与鼓励,教他们分阶段地做前期准备工作。

如果是参加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的答辩,那么尽量选择曾经获得过此类资助的专家;如果是通常项目,则应该请相似专业方向的专家。应注重总结以往申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反复练习,直到讲演熟练,其表述即使是外行都可以听懂、都能被打动时,才能去答辩。

要有同时成为好医生和科研高手的决心

侯凡凡:要同时成为一个好医生和科研高手,就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因为你要做两件事(临床和科研),你就要付出更多,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

王少为:医生的首要任务是为患者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质量,这种追求是无止境的。而科研和临床是相辅相成的,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临床上遇到的问题。临床医生做科研会在很大程度使临床思维更清晰更慎密。一个手术的临床设计、一个诊疗手段的选择都是科研,都与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但常见的误区是我们根本没把这些当作科研,因而缺乏关注、缺乏总结、缺乏横向的联系,也不会注意知识的储备和更新,所以临床医生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好的科研项目可做。

在大家的意识里,做基础做分子生物学才是科研,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如妇产科学领域的宋鸿钊院士,他毫无疑问是一个好医生,同时也是非常优秀的科学家。宋教授围绕滋养细胞肿瘤做了一辈子工作,他的成果绝大多数以临床问题为基础。

因此,发表的文章离临床太远,为晋升和某种目而发表的论文对于临床没有任何借鉴价值,临床和科研被人为分开了。要想同时成为好医生和科研高手,首先必须把医生做好了,然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找一些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下去。

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去

侯凡凡:目前的现状是,临床医生申请基金项目多是为了应对职称评定和考核,不重视通过科研工作的积累和深入思考去提出问题,不具备科研的基本条件,变成了以拿基金为目的。因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申请“落榜”很正常。

王少为:我国的科研、科研论文因为与职称、职务挂钩,甚至有的地方研究生不发SCI不能毕业,这种急功近利的导向,使得大家追求的都是“短平快”课题。其结果是 “试剂盒”文章多了,潜下心来做研究的少了。

研究中还常常面对这样一个矛盾:小的东西人们不重视,担心发不出文章;真正大的问题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包括人力、物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科研氛围的浮躁,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大环境的浮躁,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医学工作者自己能不能真正沉得下心。沉下就意味着职称不要了、名利不要了,这种潜心做研究的不是没有,但实在太少。

周昕熙:的确,由于社会和制度的原因,人们更多做的是一些“短平快”的研究, “抢帽子”也就不难理解了。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似乎没有人等得起:资助者不愿等,研究者不愿等,要求的是快速产生结果,为的是完成管理指标,都希望在3~5年内提供研究结果。如果要做一个长达10年的科研课题,则可能意味着准备工作也要长达10年,绝不可能一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同时,课题申请人需要承受很多,因此很少有人能沉下心去做一个比较长远规划。这个问题和整个社会的风气有一定关系,在社会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大环境下,很难吸引人投入较大的精力和人力去做某项研究。

这对研究者来说确实是一个考验,如果社会和国家能给予更宽松的环境,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过两年就要评估。其实真正长远的研究更具优势,但这首先需要能真正沉下去,除了已有的认可,还需要经费上的保障,才能谋划一些有创新和深远影响的研究。对于研究者来说,确定研究方向后,如果能坚持一个方向往往是最省力、最有效的。

国家更重视解决基础性机制性问题

肖诗鹰:对于重大科研项目,人们可能存在误解,认为过去重基础、现在重临床。其实恰恰相反,根据需要现在更侧重基础了。这和国家在过去还不怎么富有的时候,先解决温饱问题,等到温饱问题解决后再解决素质问题是一样的。过去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少,急需要解决的是临床上一些常见病、高发病等的防治。现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度发展,国家的科研经费成倍增长,对基础的投入更重视了――现在有经济能力去解决一些基础性、机制性的问题了,基础投入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侯凡凡:国家投了大量的经费在科研上,问题是怎么把这些钱用好,做出好的东西来。首先就是目的要纯,确实是为研究;其次,要选择有价值的研究对象。国家加大了科技投入,但这钱来之不易,都是纳税人的钱。因此科技人员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选择题目和做研究时,要考虑如何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王少为:至于临床研究不好做,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大家找不到临床研究好的切入点;第二是临床的问题太难解决了,需要汇集很多人很多思路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比如做染色体疾病的临床筛查,现在没有一个非常确切有效的无创或者微创的手段,而且筛查的临床误差很大,没有好的切入点也就很难申请到项目,在研究前景还不明朗思路还不明确的情况下,期待大量资金的投入是不太可能的。

周昕熙: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科研工作都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确很辛苦。但在对待这件事上,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要有目标,但不能利益目的性太强,不能急功近利,科研需要兴趣作为动力,需要承受寂寞和挫折,需要无私奉献,当然领导在晋升职称、在招收研究生以及物质待遇等方面也应该给予激励。

鼓励性政策出台 全科医生做科研更具动力

周昕熙:目前,国际医学发展的趋势遵循“预见─预防─个体化”的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能只重视疾病的治疗,更要重视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说,这一思路与基层医生的职责正好吻合,这也预示着我国的医学科研应该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医学研究的战略应该前移。

要想真正实现医学研究战略的前移,尤其是实现科研的广泛化或全民参与,还需要内在动力和相关人事制度做支撑。首先,医院的临床医生都经过本硕博以及专科医师培训,在一般疾病面前一般难分高下。这时,对科学研究的评定往往变成了区分专家的“分水岭”。一个普通的医生也常常因为获得了比较理想的项目资助,又发表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文章,而从普通医生变成了专家。

而就医院来说,人事职称评定对个人科研成绩的要求,科室管理目标责任制(包含每个科室年度需要完成的科研工作量),主诊教授负责制(竞聘主诊教授需要考核科研工作,竞聘上岗以后对每个治疗小组也要进行年度考评,包含科研工作的考评)等,都将有力地促进此项工作。

第4篇:社区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家庭医生;工作内容;评价;因子分析;AHP

1.引言

20世纪后期,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之一——家庭医生服务兴起。美国家庭医学会认为,家庭医生是一种综合性的医疗服务,它是将医疗重点放在家庭的服务形式上,即对家庭成员中所有的人,无论其年龄性别、病变的器官或疾病的种类.都始终负有医疗上的责任[1]。而家庭医生制就是在“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以一种契约方式在“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之间建立的一种固定联系,以固定联系为纽带,一方面使社区医生变被动为主动,从坐等患者上门转变为主动深入家庭的服务模式[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由于具备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以家庭医生模式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顺利,并且易于成功,而在中国广大农村或者城郊结合区域,由于地域与经济的限制,家庭医生工作开展难度很大。作者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到目前为止,已有人提出了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将之应用到实际中,但是却没有找到更进一步,专门针对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尤其是城郊区域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的。本文源于某课题项目,根据上海市Q区社区卫生中心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情况,试图建立符合其区情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为此项目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主要侧重家庭医生工作内容这部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2.指标初选

根据指标体系构建时必须遵守的五大原则: 系统性、代表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有关家庭医生工作分析的文献资料及国家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性文件的基础上,初步选定了指标。指标一共有16条描述语句,基本概括家庭医生工作内容。

3.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采取因子分析[3]的方法来建立指标体系。作者在Q区发放问卷260份,实际收回255份,有效问卷249份。回收率约为98%,有效率约为96%。本文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来检验问卷信度。经过检验,Cronbach's Alpha系数值为0.978。这表明问卷经过了检验,问卷这一工具本身优良适当,具有稳定性。

经过分析,量表的KMO值为0.906,大于0.5,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经过Bartlett's球形检验,得到χ2值为2763.744,也达到显著,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文中,因素抽取方法采取主成分分析,转轴法采取最大变异法。作者在提取公因子时,采取基于特征值大于1来取公因子,提取得到3个公因子。因子1包括第01—06条语句,分析各条语句的内涵,其主要强调对特殊人群的特殊管理,工作具有针对性,因此命名为“工作针对性”。因子2包括第07—11条语句,主要要求对于工作或居民要求应该及时反应,档案实时快速更新,意即管理应该动态化,因此命名为“工作动态性”。因子3包括第12—16条语句,主要强调宣传,包括通过自身形象塑造、讲座等形式。因此命名为“工作宣传性”。具体见下文图4-1。

4.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中采用的权重分析方法是国际上应用较为成熟的层次分析法[4]。首先,根据问卷调研数据,计算各个三级指标的得分(均值),然后运用AHP分析软件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之后根据构造原则,构造出工作内容重要性的比较判断矩阵最后,通过软件分析,得出各层因素对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和各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指标的相对权重。具体见下文图4-1。

各级指标相对权重显示:工作动态性的权重相对较大,这个结论是合理的同时又很值得探讨,在家庭医生的工作中,动态性的要求大于针对性和宣传性,经过实地观察不难理解虽然家庭医生工作开始之初是很具有针对性的,比如在一些镇,签约主要是找哪些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或者一些特殊人群签约,因为他们较一般大众而言,处于弱势,并且也有被服务的需要,但是家庭医生发展至今,从家庭医生的角度看来,针对性慢慢减弱了,虽然特殊群体依旧受到重视,但是一般健康人也加入到其中来,这是一种趋势,此时更加要求家庭医生工作具有动态性,实时性,灵活性。再看其一致性检验结果,各个矩阵一致性比例C.R都小于0.1,说明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判断是符合逻辑规律的。至此,完整的指标体系构建完毕。整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如截图4-1所示。

5.结论

研究发现工作内容下共三个二级指标,根据权重发现,动态性相对最重要,其次是宣传性,最后是针对性。这为家庭医生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表明今后家庭医生应该将更关注动态性指标中相关指标的执行。谈到本论文的不足,主要是由于时间精力限制,该体系没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与完善。因此,体系的检验与完善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作者单位:东华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储振华. 家庭医生的概念[J].中国医院管理,1986,(4):47.

[2]鲍勇,杜学礼,张安,孙纬,许速,倪军杰.基于社区健康管理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意义和功能研究[J]. 社区卫生保健,2011,10(5):307.

第5篇:社区医生论文范文

由于普通的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知识不了解,更谈不上对医学新进展和医学前沿有多少认知,往往病急乱投医,浪费了大量时间和大量医疗费,疾病还有可能没治好。实际上,得了病选对医院和医生,用最短的时间和最节俭的费用治好疾病是可以做到的。

医生都知道,看病难很大程度上难在病人对自身身体状况不了解,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不了解,对医院和医生的特长不了解。于是盲目求医,小病大治,大病乱投医,一窝蜂似的往大医院挤,客观上加剧了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所以看病就诊前要做一些功课,以提高看病的效率。

头疼脑热到社区医院

一般疾病,如头疼脑热、感冒咳嗽、肠炎腹泻等,没有必要到大医院找专家看,就近选择社区卫生中心或村卫生室就诊,用点药很快就能治好。同时还可以得到较高的报销补偿,看病既容易又便宜。如果用药2-3天病情没好转或加重,可到县市级医院就诊。

如果得的是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甲亢等,可先到县市级医院心内科或内分泌专科就诊。注意医院宣传牌上公布的医疗特色及专家特长,选择一位中青年专家看病。通过一定的检查明确诊断后,医生会给你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就诊时最好能留意医生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日后随访联系,确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确诊后随诊则可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样会更简单些。

对于一些急重症患者,如脑出血、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衰或昏迷病人,需拨打当地“120”急救电话,就近选择医院治疗或抢救。若无好转,条件允许可请二甲或三甲医院专家会诊或转入大医院进一步治疗。对于一些车祸或自然灾害所致的重症患者,应就地抢救,为下一步抢救治疗赢得机会。

易复发手术别急“动刀”

一些常规手术,如急性阑尾炎、腹股沟斜疝、胆囊结石、甲状腺腺瘤、良性前列腺增生等,县市级医院做得很好,甚至有些乡镇医院都能做好,不必跑到大医院手术。这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手术,县市级医院医生做得比较多,技术熟练,经验也丰富。

应慎重选择手术医院的疾病如下:一些疑难手术,如疑难心脏手术、脑肿瘤手术、微创食管癌根治术、微创前列腺癌根治术等。易复发手术,如复发鼻息肉手术、乳癌保乳整形手术、孤立肾结石手术等,术前一定要认真选择好医院再治疗。

第6篇:社区医生论文范文

一、注重医德医风

“为医者,德为先”,医德是医务人员立身之本。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始终以“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为服务宗旨。在思想上,我时时处处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的组织纪律从严要求自己,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提高政治鉴别力和防腐拒变能力,始终做到重事业、淡名利,以满腔热忱地为患者服务,事事处处以病人为中心,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只要病人需要,我都随叫随到,毫无怨言。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患者极端负责,关爱病人,甘于奉献。

二、和谐的医患关系

工作中,我对前来就诊的患者做到耐心接待,认真解决患者及家属的疑虑,尽量减轻患者、家属的压力,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工作是很辛苦的。身上时刻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且还常常受到来自患者及其家属的责难和不理解不配合。但是,当与死神的拔河终于获得胜利;当瘫痪在床的病人能站稳他的脚步;当痛苦的表情被放松的微笑所代替,作为医务工作者,那一份满足和喜悦,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那是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体会到平凡中的快乐。路遇时一句不经意的问候,相逢时一个真诚的微笑都在无形间拉近我们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我们带给他们战胜病魔的勇气和能力,他们让我们在凡俗的生活中得到自信和升华。

三、专业技术情况

做为中医骨伤科主治医师医师,我必须为其他人做好表率,做好榜样。取得主治医师资格9年,我主要从事中医骨伤科门诊工作,还从事门诊急诊急救工作,对门诊急、危、中重病人有较强的处理能力。同时带领全科医护人员不断学习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更使全科医护人员意思到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当然,我并不满足于这点儿进步,要知道,医学是无止境的!我们在医学上每前进一小步,就能救活和治愈成百甚至是上千的人。所以,我一直致力于研究新技术,希望自己能够带给病人更多的福音,让更多的笑容在患者脸上绽放!

2002年-2011年间,我参与抢救180余例急、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98%以上,成功转诊300余例患者,专业方面师从董福慧教授,独创采用腕“休息位”固定法治疗Barton氏骨折12例获显著疗效,解决了Barton氏骨折复位后不易固定的难题,自创“划船法”治疗粘连性肩周炎68例,方法简便实用,疗效显著,并在《中国民间疗法》杂志发表相关论文,获得好评。

2004至2006年本人考取长江大学医学院就读中医本科,致力于软组织损伤的中医辩证治疗,尤其在膝关节疾病等软组织损伤方面有独特见解及较强的诊治能力,利用手法加局部外敷、中药熏洗等方法治疗膝关节病变100余例,取得良好效果,并在《现代中医药》杂志发表相关论文2篇。

2008年本人受聘小黄圃社区卫生工作站组长,勤于学习,以身作则,多次组织本站职工参加院内业务学习,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任职期间发表国家级论文2篇,省级3篇。由于热爱教学工作,于2008年,本人带教顺德大学2006届全科医学大专班共8名,指导实习生对全科医学的了解和提高临床实践技能、热爱社区工作,成为合格的全科医师,获得好评。

同时本人还重视科研项目研究,2009年申报《针药结合对佛山市老年男性肾阳虚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获广东省佛山市卫生局医学科研立项课题,(立项编号:(2009331)本人为此项目第一负责人,科研已结题,并在国内期刊发表相关论文。本课题采用针药结合对佛山市老年男性肾阳虚部分患者(中医诊断标准确诊)52例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对比,用药后的T均值明显升高,E2均值下降,E2/T之比值也明显下降,与用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温针灸法配合补肾阳中药有促进中老年男性作用,并可调节中老年男性体内性激素水平使之达动态平衡。取得显著疗效,对提高佛山市中老年男性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2014年获得先进个人和医德医风奖项。专业技术水平受到领导及同事的认可。2014年考取全科医师。

第7篇:社区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社区;护理队伍;现状;对策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慢性患者的增多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改变,我国政府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越来越重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关注[1]。

1 金汇镇社区护理队伍的现状

1.1社区护理人员的一般现状 金汇镇包括金汇、齐贤、泰日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76名护士。其中年龄构成:35~49岁组人数最多,占51.3%,绝大多数为中青年人;学历构成:中专学历所占比例最高,为67.10%,其次是为大专占21.05%,本科学历占1.31%;职称构成:初级职称所占比例最多,为40.79%,其次是高级职称占31.58%,中级职称占19.74%。

1.2社区护理人员从事的护理内容 目前,虽然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很多护理服务项目,但是护士还是以注射、输液为主,占96.7%,慢性病规范管理、健康教育、社区康复、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服务项目,主要还是由医生承担。

1.3培训、进修和学术水平现状 在76名社区护理人员中,虽然大多数护理人员工作年限较长,但是60%以上未参加过培训和进修学习。90%以上未参加过学术会议与参观考察。95%以上未在各级杂志刊物发表过论文。护理人员的培训、进修,在各医学专业中所占的比例是最低的。护理人员缺乏培训,对于加强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水平十分不利。

2 金汇镇社区护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2.1社区护理人员学历水平偏低,以中专或大专为主,全日制学历偏少 随着我国护理教育不断地提高和发展,护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不断地扩大。但是,由于我国的护理教育事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社区医院护士普遍学历比较低,以中专或大专为主,缺乏高学历人才,加之社区护士基本都是由临床护士转型而来,缺乏社区护士应有的知识、技能,对社区护理的特点及工作方法掌握不足[2]。林环等[3]调查发现社区护士的学历较低,中专占44.9%,大专占47.4%,本科仅占7.7%;护士的职称也偏低,50%以上的护士为初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仅2.6%(与穆江兵等[4]调查结果一致)。现在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专业技术低,虽然能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但要使社区护理真正承担"六位一体"(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的任务是远远不够的[5]。

2.2社区护理人员的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 尽管近年来主管部门已颁布相关社区护理发展的文件,但缺乏具体可行的实施计划与规章制度。在社区内部,社区护士工作岗位设置不具体;缺乏质量管理考核指标;社区护理人员岗位培训不规范,医护比例不协调,配置不合理等[6]。所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和社区护理质量的提高。

2.3护士岗位职责不明确 政府缺乏培养社区护士的相关规定和指导,社区护士发展意向不清,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岗位定位不清,有些社区护士身兼数职,如财务管理、家庭病床访视、饮食指导、社区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等,社区护士的非专业性工作量大。同时社区护理工作主要内容为各种注射、输液以及病情观察等,这一状况对完善社区护理功能和促进社区护士的发展极为不利。

3 对策与建议

S着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推广,社区护理逐渐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社区护理队伍的现状。提高社区护理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是我国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7]。

3.1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完善知识结构 为适应新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要相应转变,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区需要的护士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主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完善护理教育体系,中专层次已显得不适应,应加大大专、大学层次比例;②开展护理人员在职培训,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尽快实施对从医院转岗到社区的护理人员的培训,使之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的需要;③让社区护理人员多参加各种相关学术会议,并组织护理人员参加论文写作培训,提高学术水平。

3.2开展社区综合护理,满足居民健康需求 社区护理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医院内的临床护理,不只是包括打针、静脉注射等简单的临床护理工作,包括参与社区诊断工作,参与社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参与社区康复、精神卫生、慢性病防治与管理、营养指导工作,承担诊断明确的居家患者的访视、护理工作,提供基础或专科护理服务,配合全科医生进行病情观察与治疗,为患者与家属提供健康教育、护理指导与咨询服务,承担就诊患者的护理工作,根据护理对象的客观情况及个体要求提供与健康相关的日常生活护理服务,与全科医生及其他社会服务团体保持合作,社区护士的评估资料对全科医生的诊断提供资料。

3.3加强对社区护理岗位的培训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起步较晚,社区护理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高等护理教育体系,尽管已经启动社区护士的上岗培训,高等院校也开设社区护理课程,但是大部分岗位培训为短期培训,且学校设置的社区护理课程也比较单一[8]。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人才队伍远远满足不了社区人群的需求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对符合条件准备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人员和由其他医疗机构转入社区开展社区护理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符合社区护理服务要求的岗位培训。根据社区护理的岗位要求,有针对性的确定培训内容,加强全科知识与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社区护士的技能和服务水平[9],并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大力开展具有符合社区护理特点、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继续教育活动。

3.4勇于实践,探索社区整体护理模式 整体护理是以护理程序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护理模式。这一护理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护理质量,发挥了护士的潜能,是当前较为理想的护理模式,但这一护理模式,目前仅在医院内实施。

综上,我国的社区护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可以多学习国外社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案。虽然社区护理目前仍存在护理人员资源短缺,学历、职称较低。但是通过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主管部门给予高度的重视、明确社区护士工作职责等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对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面向社会提供长期、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以及促进社区护理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文焕,孙宏玉,尹翔燕,等.关于社区护士能力需求现象学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7):54-55.

[2]席凡捷,唐晴,等.中国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展望[J].当代护士,2015,2:1-3.

[3]林环,汪丹,王裕瑞,等.深圳市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和工作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9,24(11):77-78.

[4]穆江兵,王卓,李昕.锦州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资源状况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8,23(4):68-69.

[5]孙艳.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讨论[J].丹东医药,2008,4:51-52.

[6]包家明,曹梅娟.社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04,7(19):597-598.

[7]张小青,刘桂萍.我国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现状及问题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2):123-124.

第8篇:社区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社区口译 口译研究 口译服务

一、引言

当前口译研究主流多以口译教学与理论或现象的探讨为主(王东志,2007),研究者的注意力及兴趣仍不脱离教学及实务两大主轴,能够从口译活动其他层面进行研究者,到目前为止仍为少数。然而,口译活动所涉及面当然不仅止于教学及实务,口译员发挥作用的场合也不限于国际会议。口译活动的多重面及多重功能长期以来一直都有学者关注(Wadensj ,1998; Mikkelson,1996;P chhacker,2002)。Garzone与Viezzi(2002)更主张2000年召开的第一届口译研究大会(1st ForlìConference on Interpreting Studies),这是口译研究突破会议口译局限范围的重要里程碑。

在众多教学及实务之外的其他研究领域之中,社区口译应该可以算得上是许多研究者关心的议题之一。若依出现时间先后排序,社区口译曾有多种不同名称,包括“临时口译”(ad hoc interpreting)(Roberts,1995)、“社区口译”(Community Interpreting)(Mikkelson,1996)、“双边口译”(Liaison Interpreting)(Gentile et al.,1996)、“文化口译”(cultural interpreting)(Carr,1997)、“对话口译”(Dialogue Interpreting)(Wadensj ,1998)及“公共服务口译”(Public Service Interpreting)(Corsellis,2005)。上述各种名称显示不同学者对于社区口译诠释之差异,而名称分歧的状况直到 2004年的Critical Links国际研讨会才大致达成共识,“社区口译” 成为多数研究者使用的名称。

无论名称差异多大,大部分研究者所描述的社区口译内容都可以由下列两种定义涵盖:专门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必要所提供的口译服务(Mikkelson,1996);主流社会与次文化社群间的口译服务(P.chhacker,1999)。而其主要工作之内容则是为移民事务、医疗、司法,以及其他公共事务。由此二项定义可知社区口译与目前各大学教学研究所着重的会议口译差异很大,不只是提供服务的人员不同,两者还有许多重大差别,由下段逐项说明。

二、社区口译与会议口译之不同

社区口译与会议口议之不同可以由几个不同方面说明,Angelelli(2000)提出交互方式、语言组合产出比例、语域、对谈者背景差异、沟通事件掌控能力等方面。社区口译的交流方式多半是面对面交谈,而且双方互动频率十分频繁。而会议口译除了问答时间之外,大部分都是演讲人对听众的单向沟通。

在译文比例方面,会议口译听众母语比例较高,讲者母语只出现在问答阶段。社区口译的状况则明显不同,对话双方母语的译文比例比较接近,口译员必须在两种语言间不断来回。针对这种原文译文不断反复的状况,目前各学校都没有相关课程或训练。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国内各大学口译课程多半以语言方向划分,并没有任何课程采取两种语言交互使用之的训练方式。

一个重要差异是在语域差异方面,会议口译因为讲者与听众同构型相对较高,或因为讲题范围明确,所以语域变化较小。社区口译则不同,对话双方可能因为背景差异很大,例如移民事务官员与新移民或者是医生与非本国母语的病人,所以语域变化也较大。

另一个重要差异是对沟通事件的掌控,会议口译状态之下口译员较无法掌控沟通事件之节奏与进度,尤其在同声传译时,口译员与讲者沟通困难,讲者完全不知口译员翻译的进度,口译员也无法直接与讲者对话。即便在逐步口译的情境下,会议口译员通常也以话筒自居,鲜少介入沟通流程打断讲者。社区口译中的口译员则经常掌握沟通事件的进度,除翻译双方的对话之外,还要扮演多重角色,包括文化沟通、信息整合甚至协助医疗行为顺利进行等(Rosenberg,2008),多重角色也造成口译员掌控沟通流程的现象。

三、国外文献举隅

如前所述,社区口译可从不同方面进行研究,本节将国外文献大略分类,并举例说明,以供参考。国外社区口译文献十分丰富,因篇幅考量,无法逐一列举。

就涵盖社区口译概况的文献来说,Gentile,Ozolins,Vasilakakos(1996)从历史回顾开始,接着就社区口译之原则、专业理论及不同场合的应用逐一说明,或可作为社区口译的入门导读。若需对各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探讨,则可以参考Townsley(2007),文章检视了英国公共服务口译之整体面貌,说明了其起源、制度、重要里程碑及现况,非常适合协助研究者认识国外制度。Leanza(2005)及Hsieh(2008)的研究议题则是口译员的多重角色,其中提出口译员在医疗场合中除了提供语言服务外,还会担任文化桥梁及相关团体权利的捍卫者(advocate)。另外,在医疗情境中,因为医护人员、医疗机构、病人及家属及口译员的各自目标及利益皆有不同,所以口译会因状况不同而调整因应策略,变换角色;此系列研究或许与翻译研究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议题有共同之处。Angelelli(2008)则将一项研究完整呈现,有助于研究者了解社区口译研究之实际实施过程。

在法庭口译方面,González等人(1991)一书已经为学者广泛引用,其中对法庭口译各层面皆有详细探讨,适合作为研究法庭口译的基础。此外,Berk-Seligson(2002)进一步详细探讨法庭通译的语言特征及涵义,适合具有语言学背景之研究者参考。

若纯粹由语篇(discourse)方面进行研究,则Roy(2000)的文章适合研究者增进对于社区口译实际语篇的认识。Hale(2004)更选定法庭口译为场景,对于法庭中出现之语篇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析。

社区口译的专业道德亦为研究者重视之议题,Hale(2007)可说是集大成之作。书中汇整世界各国社区口译专业道德规范进行分析,将所有内容分类,并且进行详细分析与检讨。

四、社区口译在中国

近年来,许多政府机构都设立了社区口译的相关机制,但都由于成立时间尚短,评估成效恐嫌过早,长期绩效仍待观察。各级司法机关、卫生部门及地方政府亦提供各类型社区口译服务,其实施方式多由政府委托民间团体办理。主管机关依职务需要对于各项业务均有相关统计,但详细资料及分析仍未见公布出版。

为数庞大的外籍人士自然引起学者关切,其中研究结果涉及翻译者亦不少。举例而言,邓春、文军(2012)以来自美国、法国、波兰、意大利、德国、南非、澳大利亚、俄罗斯等20个国家的42位外籍人士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公共机构的社区口译服务现状进行了调查。侯阗(2011)从美国医疗口译角度出发,为我国的医疗口译发展提出了借鉴方法。苏伟(2009)是近年唯一由社区口译特点角度探讨社区口译的研究人员,该研究介绍了社区口译在中国的发展,总结了目前社区口译面临的各种问题,并相应提出了其解决途径。

整体而言,虽然目前我国的社区口译已经开始发展,但是政府和民间的投入仍在整合的过程。实务界对于目前的整体环境及制度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赞成与批评的意见都十分踊跃;政府制定政策之时,也需要了解实务界的实况及需求。因此各界未来还需要持续进行沟通,才能对于将来社区口译之发展有共识。也唯有先达成共识,才能整合资源,社区口译才能顺利发展。

五、研究者的挑战

有意从事社区口译研究者,将来实际从事研究工作时,可能遭遇下列几项挑战。首先是议题背景知识不足。当前国内研究社区口译之口译学者极少,国内口译相关期刊迄今还没有出现任何社区口译研究论文。2003年至2013年5月底十年期间,相关研究仅见于三篇硕士论文及散见于杂志及研讨会之短文。三篇硕士论文为:杨小志(2011)、尚晓磊(2010)、杨沫(2010)。尚晓磊及杨沫两篇论文以社区口译译员为研究议题,杨小志从语用学的语境顺应问题出发。三篇论文皆提到当前我国社区口译基本研究缺乏。在此状况下,研究者开始进行社区口译相关研究时,将会立即面临基本资料缺乏的挑战。纵使国外研究资料相对丰富,但限于语种及时空资源的限制,研究国外状况仍十分困难。因此,研究我国社区口译的第一项挑战就是现况数据不足;如果这种现象无法妥善解决,则后续研究将无法顺利进行。短期之内的可行方案宜考虑由初探性的研究起步,依照国外社区口译文献,将社区口译加以分类,逐项进行调查,以建立基本资料,厘清我国社区口译的大致状况。唯有逐步了解现况,才能带动后续长期研究。

语种限制也是待解决的挑战。目前我国各大翻译院校多半以英文及中文语言组合为主,仅有少数翻译研究所提供中英文以外的语种。但是,目前我国社区口译需求的语种涵盖多种语言,而目前此类语言人才缺乏,恐怕无法充分满足相关社区口译研究的需求。研究者自行学习其他外语,若非已有一定基础,否则也需要时间才能掌握。在无法完全掌握对话语言的状况下,研究方法可能受到大幅限制,许多如访谈或调查等研究方法会因为语言因素而无法进行,最后,研究场地限制也使社区口译研究面临困难。社区口译进行的场域,除部分如教堂等公开场合之外,许多皆属非公开对话。医疗口译翻译的对象是医护人员及病人和家属,病人隐私权依法必须受适当保护,社区口译研究人员能否取得医护人员、病人及家属之同意于现场观察医疗口译流程恐怕必须依个案而定。司法口译亦面临类似的问题,社区口译研究人员能否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取得当事人及相关部门同意观察侦察过程及审理过程,可能也会因个案而异。纵使能顺利观察相关过程,研究人员能否因研究需要进行书面、录音或录像纪录,又是一项待研究的课题。

六、结语

社区口译是新兴的口译研究课题,其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及实质内容均与现今我国各大翻译院校的主流思潮有明显不同。然而,我国非中文母语之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因此社区口译的需求量很大。为顺应此新趋势,政府及民间团体已逐步投入人力物力,以促进社会健全发展。学术界也应正视此一大趋势,由不同层面探讨社区口译的各项课题,以研究成果与社会各界互动;进而协助新移民突破语言障碍,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共同营造和谐安康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尚晓磊.浅析社区口译评估及社区口译译员素质[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2]王东志.我国口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六届口译大会综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03.

[3]杨沫.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社区口译员的角色[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4]杨小志.社区口译中的语境顺应[D].湖南:中南大学,2011.

[5]Angelelli,C..Medical Interpreting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6]Angelelli,C..Interpretation as a Communicative Event [J]:A look through Hyme’s lenses.Meta,45(4),580-592.

[7]Berk-Seligson,S..The Bilingual Courtroom:Court Interpreters in the Judicial Process [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2002.

[8]Carr,Silvana E..The Critical Link:Interpreters in the Community [M].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

[9]Corsellis,A..Training Interpreters to Work in the Public Services [A].In Martha Tennet (ed.),Train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Pedagogies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C].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10]Garzone,G.,& Viezzi,M..Interpreting in the 21st Century: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2.

[11]González,R.D.,Vásquez,Victoria F.,& Mikkelson,H..Fundamentals of Court Interpretation:Theory,Policy,and Practice [M].Durham,NC:Carolina Academic Press,1991.

[12]Gentile,A.,Ozolins,U.,& Vasilakakos,M..Liaison Interpreting [M].Melbourne: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1996.

[13]Hale,munity Interpreting [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7.

[14]Hale,S.B..The Discourse of Court Interpreting―Discourse Practices of the Law,the Witness and the Interpreter [M].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4.

[15]Leanza,Y..Roles of Community Interpreters in Pediatrics as seen by Interpreters,Physicians and Researchers [J].Interpreting,7(2):67-92.

[16]Mikkelson,munity Interpreting:An Emerging Profession [J].Interpreting ,1(1):125-129.

[17]P?chhacker,F..Researching Interpretin Quality:Models and Methods [A].In G.Garzone,& M.Viezzi,Interpreting in the 21st Century: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 (pp.95-106).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2.

[18]Rosenberg,E.,Seller,R.,& Leanza,Y..Through Interpreters’ Eyes:Comparing roles of Professional and Family Interpreters [J].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70:87-93.

[19]Roy,C..Interpreting as a Discourse Process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第9篇:社区医生论文范文

(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1)

摘 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对基层卫生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因此,全科医生的师资培训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结合全科医学系统性、有机性的基本原则,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的改革,完善教学反馈及评价机制,保证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质量,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合格的全科医师。

关键词 :全科医师;师资培训;评价;考核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07-03

全科医师师资培训是指对已经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即将从事全科医疗服务的医师所进行的全科医学教育。为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自学,道德过关,具有交际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全科医师人才队伍,进一步提高学员对社区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转诊、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的技能,提升教学培训与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管理能力,我们要让他们深入学习全科医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并系统培训他们临床与社区实践技能,以期能够达到全科医师岗位的基本要求。[1]

2012年12月卫生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了《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试行)》[2],其中明确规定了全科医师师资培训内容与要求,着重全科医生培养的需求,提高师资培训水平,从而保证培训质量,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使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职业素质和执业能力有个质的飞跃,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全科医师师资培训重点要开展临床基地师资和基层实践师资的培训。临床基地师资要有全局观,熟悉全科医师的工作特点,即做什么,怎么做,掌握全科医师培养临床带教的方式与内容,能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员记住理论知识,并掌握具体技能操作。基层实践师资旨在全科医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全科医学和公共卫生相关理论以及医学伦理学与医患沟通。其中骨干师资还要掌握整个全科医学培训体系,培养全科医学师资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全科医生。

我院作为卫生部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试点基地,承担着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任务,对人才培养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提出一些思考。

1 整合课程,增强体系的有机性与系统性

1.1 整合课程

全科医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至我国至今,很多都是照搬国外的培训模式,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匹配,不能满足全科医师的培训需求。我们可以组织一批临床专家和公共卫生专家,动态的研究与分析各个学科的特点、任务及发展规律,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的指导下,有机组合相关学科知识技能,优化知识结构,解决专科与全科的衔接问题,要构建一个由基本内容(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相关内容(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拓展内容(与本学科相关的科学技术前沿的发展动态)组成的有效的开放式知识体系。[3]我们要培养学员的创新思想,介绍一些新技术、新疗法、新检查项目。比如心脏介入术后的患者转到社区,全科医生该做什么?他们需要和病人仔细地沟通,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鼓励患者参加适量的运动,控制饮食,控制血糖,禁烟,控制血压,调脂,并做长期的基本监测:心电图每月1次,血脂每半年1次,血糖每半年1次,肝功能每半年1次,尿酸每半年1次,尿微量蛋白每半年1次,Holter每年1次,心脏彩超每年1次。一旦发生异常,及时转诊到专科医院治疗。全科医生不需要具体会做介入手术,但需知道术后该如何追踪、维护病人。因此全科医生的“全”在于临床医学的宽度,而不是深度。教学要以全科医学大纲为准则,理论指导实践,符合学员的培训实际需求,解决他们工作中的难题与困惑。既有《全科医学概论》这样一个总体的印象,也有分支的各个专业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等等,总论与个论结合,整合好所学课程。

1.2 培训形式多样化,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1.2.1 全科医学中心会同教学基地举办短期的培训班

由于临床医师工作忙,时间紧,因此,采取脱产、半脱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尽量使每一个学员都能顺利完成所学内容。第一部分要了解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相关政策以及培养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第二部分要培养具有全科理念的师资,对全科医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坚定信念!第三部分要培训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以及急诊等相关学科的内容,重点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转诊、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的技能,成为社区居民健康实实在在的“守门人”[4]。第四部分要有科研以及论文写作方面的培训,教授学员选题、收集资料以及统计学的方法。第五部分、我们要培养具有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全科师资,因此我们要培养全科医师的临床带教能力,让他们掌握技巧,知道该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如何激活学生的大脑的功能,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使学生善于思考。而且所谓教学相长,让他们在教学的压力中成长和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开拓学员的视野,树立强大的信心,推动全科医学事业的茁壮成长[5]。

1.2.2 办报、利用网络平台宣传

在基地、社区以及带教医院办报纸,其中开辟全科医师专栏,利用网络平台,比如QQ群,利于大家在线上交流,营造气氛,便于资源共享,共同学习全科医学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全科医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向广大老百姓宣传什么是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究竟能为老百姓做什么?老百姓了解了全科医生,树立起对全科医生的信心,才能让“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理念深入人心,真正解决他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为他们最贴心、最叫得应的家庭医生。

1.2.3 其他培训

鼓励医师参加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资格培训以及健康管理师资格认证培训等,培养他们的健康管理能力和人文素养。把符合条件的学员送到其他高校或国外进行交流和学习,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讲学,聘请医学界以及教育界的专家组成实力雄厚的讲师团,来给学员传授知识,以及实践的带教,必然效果显著。

2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2.1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学员的年龄、学历、知识层次、专业背景可能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理论知识时以集中的大课为主,分小组讨论病例,也可以互相扮演医生和病人的角色,互相提问题,进行实战演练,自学相关知识等,还可以举办研讨会、专门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员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其中,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6]

2.2 运用CPC、PBL教学方法

何为CPC教学方法,即“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并结合临床实例,运用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现代化理念为指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学员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设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学员与教师为实现目标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增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互相协作的理念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实用性内容。

2.3 案例教学法的广泛运用

全科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临床学科,既注重理论基础,更注重实际的操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现代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授课方式,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学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全科医学的教学过程中。[7]

教师选择工作中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实际案例,比如常见病、多发病、急诊、急救、慢性病的案例,精心设计课件和教案、可以将视频以及背景资料穿插其中,全面展现所讲的案例,并串联和剖析各个知识点,最后给学员布置任务,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组讨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员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职业行为及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开展工作,向个人、家庭与社区居民提供基础性、人性化、可及性、持续性、综合性、协调性照顾的合格的全科医生,并成为基层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8]

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应建立并不断完善案例库。[9]这些案例来自基层工作者的实践的个案,经过教师的整理、总结以及再加工,描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引导学员了解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知识,哪些经验教训。如果有的话,还可以辅以图片、文字或新闻报道。报纸杂志、网络、医学期刊也可以作为我们获得经典案例的平台。

3 推进教学手段改革,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网络等辅助教学手段

网络资讯如此发达,教学资源也很丰富,交互性也很好,师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互动,促进师生以及学员之间的交流,引导学员自觉、主动地学习,并倡导团队协作的理念,突破时间、地点、个人等因素的制约,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PPT课件可以更加自然、逼真地表现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直观的表现抽象、无形的事物,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等等。这样,使得教学活动充满了活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便于学生理解和接纳。[10]

4 注重管理,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4.1 注重管理

为来岗位培训的全科医师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设立奖学金制度,以此评选并表彰优秀的学员,举行全科临床技能大赛和讲课比赛,以赛促学,好的课程可以作为示范课演示给大家,以供大家借鉴学习。这样可以增强大家学习的兴趣以及对自我的认同感,对学科的归属感。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个体、家庭与社区,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医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其主旨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11]它的定义体现了全科医学的人性化特点,因此,在培训期间,我们要加强对学员的人文关爱,对待他们既要扮演好师者的角色,传道,授业,解惑,又要扮演好朋友的角色,对他们关怀备至。重视人文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这也是全科医学教学中的一个新的要求和挑战。

4.2 考核办法

根据全科医学的特点,借鉴国外形成体系的成功模式,制定出考核大纲,明确具体的考核内容及方法。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目标是培养具有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全科师资,因此考核也要分为临床专业技能考核和带教能力考核。临床专业技能考核要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相结合,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平时考查和结业考核相结合,注重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模式。带教能力考核分为课堂试讲和模拟带教试讲,先有学生模拟现场,试讲者事先准备教案、课件等,进行讲演及示范,并由相关的医学类和教育学的专家做最终的评判。最后,学员要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科医生培训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卫生行政部门颁发《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4.3 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

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每次培训结束,所有学员、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大家坐在一起进行讨论,以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总结、思考,以促进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发展。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新医改方案的出台,社区医生的奇缺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想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群众提供周到、全面的医疗服务,必须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这条道路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的改革,完善教学反馈及评价机制,保证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质量,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提供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王碧浪,张勤。浅谈全科医学教育现状与对策[J]。卫生软科学,2012-05-15.

(2)卫生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试行)[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11(2):121-122.

(3)医院走廊[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7-05-01.

(4)胡睿,刘权莹。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进入新变革时期[J]。中国社区医师,2012-04-01.

(5)罗森林,何坪,李曼霞,我国骨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7):1130.

(6)张春,杨靖。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1):128-130.

(7)顾志华。案例学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106-109.

(8)郭爱民。我国全科专科医师培养现状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9—04-05.

(9)景汇泉,李君,孟群。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和思考[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