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锻炼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外体育活动 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规定:“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同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也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除安排有体育课、劳动课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 可见,在高职院校实施课外体育活动是符合国家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有关规定和根本要求的。然而,高职院校由于活动场地不足,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能满足学生日常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很少,另外,部分学生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将体育课作为考试的手段,没有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导致其很少或根本不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对待课外体育锻炼和建立健全课外体育活动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全国一些省市的专家和老师已对此课题进行过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著有成效的成果。通过对此类文章资料的归纳总结,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更好开展提供参考。
1 课外体育活动的定义
在我国古代,已经出现了课外活动这一教育形式。《学记》中记载:“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所谓“正业”就是指的课堂教学,“居学”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即是说,受教育者在课堂学习之外,还要进行与课堂学习有关的课外活动。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喜欢学习,愿意学习。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对课外活动的概念进行了更准确的界定,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
2 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都是以各省市高职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获得研究结果后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本人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汇总,总结如下:
(1)增强体质、消除紧张、娱乐休闲和改善体形是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表明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建立了课外体育活动作为课堂学习的进一步延伸和巩固的意识;但是,也有昆明市部分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只是作为考试和比赛的手段、取得成绩的工具而已。
(2)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福建省和安徽省高校的大多数学生锻炼时间能超过30分钟,但苏州市近30%~40%的学生难得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特别是女生极少或不参加锻炼的人数居多;福建省和安徽省高校的大多学生锻炼频率在3次或3次以上,但也有些学校每周进行锻炼的次数存在明显不足。
(3)高职院校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相对比较集中,主要球类项目为主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以及健美操等。男生喜欢竞争激烈、运动强度大的项目;而女生更倾向于参加趣味性强、身体接触少、易于参与的项目。
(4)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方式大多同班集体或与同学朋友一起锻炼。喜欢集体性活动,共同分享体育带来的快乐;大部分的学生在运动中希望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而社团活动形式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各学校存在一定差异,有的学校竟只有2.3%,但大多学生有希望自已加入学校体育协会组织的意愿。
(5)高职院校学生大多选择傍晚4-6点这段最适合运动的时间段进行锻炼,其次是晚上和早晨;从锻炼场地的选择来看,室外球场、田径场、校园空地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而一些专门的锻炼场所如室内场馆、健身房由于收费的原因,锻炼人数受到一定限制。
(6)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由于缺乏场地器材,部分学生体育锻炼时怕苦怕累,难以坚持以及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健康,无需锻炼等等。
3 结论与建议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有些省市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状况比较良好,但也有部分省市的开展现状不容乐观。根据此研究结果,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职能,通过对国际赛事的直播、优秀运动员的先进事迹的报道以及运动会的开展,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鼓励他们加入到全民健身的队伍中来,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遇到困难勇于尝试和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2)学校、体育相关部门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各学校学生的情况建立体育兴趣小组,按照各个体育项目进行分组教学,并定期进行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学校可在周末免费开放室内运动场馆,并安排专业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加大体育器材经费的投入,可以适当的引进一些较新颖的体育项目,如:手球、高尔夫球等等。
总之,学校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激励学生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好夯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玉凤.广东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6.13(4):86-88.
[2] 余俊清.对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3):91-94.
[3] 武昌桥,关道权.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9.25(2):154-156.
[4] 叶怡,倪永辉,王晓莹.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4):16-19.
[5] 刘伟华.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实证分析——以福建省高职院校为个案的调研[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88-90.
[6] 郭升平,林菁芳.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因素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2):94-96.
[7] 郭世安.对高校课外体育的分析与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2):49-50.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健康的身体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基础。
2.懂得身要健,须锻炼。
情感:
1.愿意做一个体格健康的人。
2.喜欢参加体育锻炼。
行为:
1.认真做好广播操和眼保健操,上好体育课。坚持每天一小时课外体育锻炼。
2.按时作息、合理饮食、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与第二课《不为小事烦恼》、第三课《珍爱生命》同属于课程标准中“热爱生命”德目的教育内容,同为一个单元。本课侧重从“身体健康”方面进行教育;第二课侧重从“心理健康”方面进行教育;第三课则是从自我保护、注意安全方面进行教育。三课教育的角度不同,但都是教育学生要爱惜生命,健康成长。
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意义的认识,懂得只有坚持体育锻炼,才能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很好地学习、工作,愉快地生活。
本课难点是:大多数学生对身体好坏与工作、学习、生活的关系缺乏切身体验,因此对锻炼身体的意义难以领会,即使知道锻炼身体很重要,在实际行为上往往由于缺乏意志力而不能做到坚持锻炼。
本课导入部分设计了“想一想”栏目。
本课选用了重视体育锻炼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事例。运用伟人的事例,有较强的说服力,也符合小学生崇敬名人、伟人的心理,有利于他们学习和效仿。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1.体育锻炼的意义。
2.坚持锻炼身体的事例。
3.要从小坚持体育锻炼。
课文最后一段要求学生要以为榜样,从小坚持体育锻炼用好身体基础。
教法建议
1.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般来说,小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体育活动的。然而,“锻炼”与仅仅凭兴趣玩是不同的,要吃一点儿苦,克服一些困难。所以,在讲课时,不仅要激发学生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更要强调只有不怕困难、坚持锻炼,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在行为要求方面也应强调锻炼身体贵在坚持。
2.在讲解坚持锻炼身体的故事时,可让学生想象在锻炼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会吃什么苦,从中体会到坚持锻炼身体不但能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还能锻炼人的意志。
3.只有让学生明白锻炼身体的好处,才会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抓住课文,通过分析坚持锻炼身体,给他后来从事革命工作带来的益处来说明;另一方面可以结合“说一说”栏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或他人的实际,体会坚持体育锻炼的意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身要健须锻炼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健康的身体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基础。
2.懂得身要健,须锻炼。
情感:
1.愿意做一个体格健康的人。
2.喜欢参加体育锻炼。
行为:
1.认真做好广播操和眼保健操,上好体育课。坚持每天一小时课外体育锻炼。
2.按时作息、合理饮食、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健康的身体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基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懂得身要健,须锻炼。
教学过程
一、师问:你喜欢体育运动吗?你经常参加哪些体育锻炼?
学生回答。
师小结:是的,同学们都知道体育锻炼对身体有好处,也说出了自己喜欢的锻炼方式。那下面我们先不说自己,看一看伟人是怎样锻炼身体的。
请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师问: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都喜欢做哪些体育锻炼?并做了哪些体育锻炼?
同学分组总结。
师问:他在爬山、游泳时会遇到什么困难?他为什么喜欢这样的运动?
学生回答。
师小结:对,常说:“爬山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锻炼意志。”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板书:锻炼身体,锻炼意志
二、师问:他锻炼了多长时间?请同学们在书里找一找?
学生回答。
师小结:对,直到73岁。那现在请你们分别说一说,你刚才所说的体育锻炼,你坚持了多久,把数字写下来,并请组长收上来。
组长收纸条。并向全班同学公布纸条上的文字。
师问:请同学们把刚才的数据填到以下的表格中。
学生和教师一起统计结果。
师小结:从我们统计的结果看出,能坚持三年的同学很少。你们说这样能行吗?能象那样有一个好身体吗?那将来为祖国做贡献就更别说了,身体不好,就不能好好工作,所以坚持锻炼是很重要的。我记得有有关坚持的名言有很多,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汇报。
板书:坚持不懈
三、师问:大家已经知道是怎样锻炼身体的了,你们还想不想知道其他伟人是怎样锻炼身体的呢?看一看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播放录音故事:马克思爱好的体育
师问:马克思爱好哪些体育运动,他是怎样做的?
学生讨论并发言。
师问:好,那现请同学说一说和马克思在体育锻炼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分组总结。
师问:那现在再回过头来说说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演示动画课件:《身要健需锻炼》下载
师小结:对,同学们说的没错。我们要上好体育课;认真做好眼保健操;按时作息;早晨跑步身体好;合理饮食;讲究卫生等等。如果我们这些都做到了,你就是体育锻炼的小标标兵了。那好,现在就来测一测,谁是小标兵呢?
填表:课后的查一查中的表格。
四、师小结:真没想到我们班上会出现这么多小标兵,这真是一件大喜事,我想,我们下一个目标是:争取全班同学都是小标兵,都有一个好身体。
板书:
一身要健须锻炼
【关键词】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体育素质;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加强学生体育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享受体育锻炼过程,从而转变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热爱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体育健康素质。
一、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加强体育能力的训练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缺少的是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在体育素质教育中,必须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通过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在开动脑筋理解体育知识基础上,边想边练,掌握体育锻炼的原理,这样,学生在以后的体育学习实践中就能够举一反三。譬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的难点,学生感到艰苦、枯燥,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时,除了教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地控制速度,如何掌握加速间歇时间,如何度过极限点,跑步之后如何该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学生通过这样的知识讲解和体育运动,既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运动能力,又学到了有关的运动的知识,以后学生自己再去实践、探索,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他们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力。
体育知识的讲解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既要运用专业的体育术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总结运动规律,再用简洁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把它归结为运动口诀。譬如篮球教学中的三大步上篮,教师就可以总结它的运动规律,将它的运动要领归纳为“一大二小三高跳”。这样的口诀,语言简明扼要,学生都喜欢听,非常容易懂,而且记得牢。学生在掌握了这些运动知识之后再进行训练,就很容易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提高运动水平。
二、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享受体育锻炼过程
体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心理等,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适度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均等的教育机会。在教学中,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在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不同运动强度的练习,使每一个学生始终处于通过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注优秀学生不断刷新的优异成绩,更要关注后进学生的哪怕是最微小的一点点进步。要对优秀学生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运动要求;对运动能力稍差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简化练习方法,降低练习难度,可以给他们更多的练习时间,特别要给他们以信心和鼓励,及时表扬和肯定他们的进步,从而不断地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体育素质教育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把参加体育锻炼当作一种享受。
把体育锻炼当作是一种享受,在体育锻炼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体育运动中的美一般是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由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是美妙绝伦的,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身体的健美是大家追求的目标,更是长期的体育锻炼的结果。运动美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协调美、行为美、竞技美、服装器材美等。初中体育素质教育要将审美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要着重于增强学生体质,帮助学生塑造美的体型,促进身体机能健康完善,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
三、转变体育学习态度,热爱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教师必须认真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不重视体育学习的不良态度。教师自己要作好表率和示范,自己首先热爱体育,是体育运动的高手。由于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强烈的模仿性,体育教师如果能将自己的运动才华在恰当的时机展示给学生,势必能引起他们崇拜之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要学好体育的强烈愿望。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自己的第一次示范,力争做到正确、熟练、轻快、优美。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对策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基本功和技术能力上,而忽略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对终身体育意识的认识停留在表层,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为了能使高中体育教学增强学生基本的身体素质,应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缓解压力,并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一、现阶段高中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1.高中生对终身体育锻炼的认识
目前,我国高中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而忽略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终身体育意识薄弱。一项对高中生对全民健身认识的调查结果表明,仅25%的学生对全民健身有一定的了解,而高达65%的高中生完全没有概念,其余10%认识一般。这说明高中生对于体育锻炼认识较为肤浅。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应该是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树立的,而学校的课程或教学中,也仅注重学生身体和技能方面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从而导致高中生体育锻炼意识不足,不能真正明白终身体育对人生的意义。通过在讨论体育运动对学生重要性的认识上研究,57%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的,33%的学生认为很重要,而10%的学生认为不必要。从统计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作用的认识还是较高的,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有部分学生不能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因此,学校应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2.高中生体育意志的研究
体育意志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运动,并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积极克服各种障碍,从而能够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的调查中表明,17%的学生每周进行三次以上的体育锻炼,28%的学生每周进行一到两次体育锻炼,而55%的学生基本上不进行体育锻炼。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运动较为被动,不能够养成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在走出校门之后,更不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二、影响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高中生身体逐渐发育成熟,从形体上就能明显感觉到不同,特别是女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有怕羞、害怕别人关注自己等原因,使体育锻炼的次数明显减少。此外,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当学生对运动产生间接兴趣时,学生就能够自发地调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进行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这里所说的间接兴趣是指在运动中对活动结果产生的兴趣。
2.教师因素的影响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师能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学生的思想。体育教师能力水平高低则直接体现在学生对体育锻炼或者体育课的兴趣以及积极性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通过正确的教学使学生的运动技能有所提高,那么运动技能的提高就会提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运动技术,就会导致学生的运动技能下降。
三、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1.转变教师的教学重点
在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并没有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详细的解释。这些问题会导致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盲目进行体育锻炼,而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认识,很难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因此,教师应转换传统的教学重点,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深刻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转变教学的重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而且应在教授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并获取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在科学的理论前提下进行体育锻炼。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高中体育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意志力,并通过体育锻炼使自身具有健康的体魄。而高中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宣传终身体育意识作为教学的核心。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将学生融入到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中,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从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对学生一生的身体素质的培养、学生运动方式的选择、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参与体育锻炼老年人群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总结出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特征。旨在为政府社会开展实施老年人体育发展决策提供意见,以促进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
[
关键词 ]体育锻炼;安徽老年人;人群特征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123
1引言
当下积极投身于全民健身潮流的老年人,其生活质量水平成为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此研究从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入手,对其年龄、性别、职业性质、文化程度、动机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探讨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人群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老年人体育发展工作做出贡献。
2现状与分析
2.1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人群的年龄特征分析
调查显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主体为60~70岁,其百分比占到62.5%,大于占37.5%的70岁老年人。在60~70岁这一年龄区间内随着年龄的增长,锻炼人数不断增加,但75岁以上者锻炼人数不断降低。原因在于,60岁处于退休生活的初期,大量的时间空余,为避免带来失落感和孤独感以及个人价值无法体现,而投身于体育锻炼。[1]所以在60~70岁呈增长趋势。而70岁以上的老人随年龄增长,主要以“养”为主,对运动更加谨慎。因此,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锻炼人数与百分比呈下降趋势。
2.2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人群的性别特征分析
调查显示,女性人群锻炼总体大于男性(早锻炼中女性53.6%>46.4%,晚锻炼中女性60.1%>39.9%),但男女老年人在锻炼的差异存在两个不同的时间段。在调查中,参与晨练的女性老人比男性老人百分比多7.2%,而晚锻炼则多20.2%。晨练中,受访者中大部分是夫妻都参加运动,这一时段中差异较小。而在晚锻炼中,女性由于家庭日常生活劳动结束,时间为一天中的空闲,使得在这一时段内男女差异较明显。
2.3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与职业特征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将职业类型划分为企事业单位、工人、服务人员、教科文工作者和其他[2]。其中所占比率较多的是科教文工作者和企事业单位工作者,占到总体的52.3%。其次是服务人员、工人,共计39.4%。表明职业的性质对老年人退休后选择参与体育锻炼有一定影响。退休前从事脑力工作的老人,退休后更倾向于参与体育锻炼,处于一种补偿心态,更愿意花费时间锻炼。而对于从事服务,工人行业等对付出体力劳动的人群比之脑力劳动的体育锻炼参与较少。受访者多认为其工作本身已是运动,身体和精力几十年处于劳动状态。这一群体在体育锻炼项目选择上也更倾向于运动负荷较小,技术难度小的运动。总体来说职业与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性不是非常明显。
2.4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文化程度特征分析
调查表明,小学及初中学历是人群中的主体占到总人群的70.7%,不识字或者受高等教育的人群较少,约占总体的11.9%。分析显示,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与文化程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也就是说,体育锻炼的选择投入不受学历高低的影响。当下运动环境大多以集体形式为主,老人们之间交往交流日趋平常生活化,方式也轻松自如,并不需要独特的社交方式与方法,对学历的要求不明显。但一定程度上文化程度可以影响锻炼理念以及对锻炼科学合理的安排,如方式选择、时间安排、锻炼效果等。
2.5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特征分析
调查表明,66.3%的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就是自身对运动的兴趣喜爱,包括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交往的需要。其他33.7%的原因表现为受家庭同伴的影响,对锻炼本身热爱程度不够。而这种动机的强烈程度直接表现为在参与过程中的态度专注。每周多于3次(含3次)锻炼次数的老年人所占百分比为53.6%,他们坚持的根本原因就是兴趣,持续时间也较久,锻炼形成良好的运动周期。而由于外界综合因素影响参与锻炼的总百分比为46.4%,明显少于主动锻炼者。因此可以说,在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主动者较多,锻炼效果也更好。被动锻炼者虽然动机不够强烈,但这一群体所占百分比依然为33.7%,也不容忽视,应当给予关注。
2.6老年人退休后收入水平特征分析
收入水平划分没有法定标准,本次调查基于芜湖市基本情况,将老年人退休收入划分为三个等级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显示老年人退休收入中,中等收入占主体,达到60.1%,其次是高收入人群占26.7%,低收入所占比例最少为13.2%。收入水平对于老年人是否参与锻炼影响不大,主要影响的是老年人对体育锻炼的资金投入。中低收入的老年人多会选择公共的场地如公园、广场等。对相关专家的咨询也表明高收入的人群在公共锻炼的基础上,会根据条件、兴趣爱好、特长进行锻炼,如骑车、打乒乓球、游泳等。此类锻炼需投入一定经费,中低收入群选择较少。因此收入水平对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锻炼方式选择和锻炼中的消费,并不直接影响参与程度。
3结论与建议
(1)分析发现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年龄与参与锻炼有关。多分布在60~75岁,相对年龄较小的老年人参与者更多,锻炼的强度也高于更年长者。
(2)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之前所从事的职业特征具有多样性。文职类和工人所占比例较大,但与参与体育锻炼不存在明显相关性。
(3)老年人退休收入总体呈正态分布,对老年人体育锻炼参与的程度影响不明显,但对锻炼经费的投入,方式的选择差异性较明显。
(4)建议相关单位部门和社会机构充分重视老年人健康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针对老年人在体育锻炼上体现的特征差异,均衡协调,多举办老年人活动比赛,做到有规划、有重点地指导老年人体育事业。科普宣传加大力度,公共体育设施着力完善,提高老年人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社会公共环境。
(5)重视研究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用锻炼的方式增进心理健康。需要家庭鼓励,社区实施,社会科学指导。[3]
参考文献:
[1]赵荣莉.影响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2012(3):63-64.
[2]窦忠霞.西安市城区民族传统体育锻炼人群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28-30.
关键词:高职;教学方法;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12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075
一、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所开课程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体育教学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品德。但是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重视度不如专业课,导致高职学生重专业轻文化、体育场地器材短缺等问题,使得体育教学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所以探讨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二、 新教学方法的采用――任务驱动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任务而采取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组织形式、具体手段的师生共同作用的教学活动措施。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设定学生能够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实践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根据任务在实施中的开放程度可以将任务驱动的类型分为:封闭性任务、半开放性任务、开放性任务、系统性任务、独立型任务。当然任务的分类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进行有选择的安排,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的结合。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所以大多数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发展,这导致学校和学生对专业课重视程度非常高,对体育课的重视不够,多数学生会对体育教学产生可有可无、只学好专业就行的误区。因此,体育教学质量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与课外均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长此以往导致了学生的体质水平的下降,体育教学效果不明显。通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能有效改变体育教学现状。
三、 任务驱动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一)任务设计的原则
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中心,任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让学生在完成体育任务的同时,使他们能够在锻炼中享受快乐,掌握运动技能。因此,教师在设计每单元任务的时候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体育教学各单元的任务要能够涵盖整学期的教学内容,并将教学目标融入每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所以教师在设计每单元任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运动技能的形成也是一个系统连贯、完整的过程,动作技术之间不能脱节,所以教师设计每单元任务时也要考虑动作技术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系统的知识与技能。
2.可操作性。每个单元的具体任务要难易程度适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使学生在现有能力下能够通过努力完成任务。同时,任务设计的难易程度要具有层次性和选择性,多留给学生一些创新与思考的空间,保证他们有时间寻求资源完成单元任务,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逐步提高。
3.真实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设计任务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任务在现实生活中有实际意义。例如,完成下肢力量练习的任务,可以创设家住高楼并且停电了,现在急需回家的情景,学生通过爬楼梯回家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设计任务时要创造合适的任务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进而感受体育锻炼的价值所在。
4.生活性。任务驱动教学设计的任务要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能够让学生将生活和任务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带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任务去完成学习,最终获得有意义和价值的结果。
(二)任务驱动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实施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方法,在利用这一教学方法时候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情,充分考虑它的适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科学深入的分析,以确保这一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恰当。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可以分为精心设计单元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任务练习状态中,寻求资源、自主练习,完成任务与交流,评价与总结五个步骤。
1.精心设计单元任务。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核心,它直接决定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教师设计具体任务时,要根据教学进度和目标,分解每个单元教学内容与任务,任务内容既包含学生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又能将新的运动技能融合其中,尽量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同伴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
2.引导学生进入任务练习状态中。教师先通过讲解示范每单元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积极练习,使他们对身体素质练习的方法或体育技能掌握的步骤有初步了解,能快速进入任务练习状态中,然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练习方式,多鼓励学生观看一些体育技能的视频资料,让他们对任务目标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寻求资源、自主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进行分组指导练习,学生可选择合作或独立完成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完成任务。体育是通过身体锻炼达到健康的目的,而锻炼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不怕吃苦、不怕累、勇于拼搏、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此时教师的鼓励至关重要。学生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避免影响他们的情趣和错误动作技术的形成。
4.完成任务与交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后能够完成预期的任务,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以促进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体育运动也是一种美的运动,不仅可以展示形象美,也可以展示学生的成果美。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运动中的苦与甜,也会感受同学之间的友情,通过交流与总结,能更好地展示运动的美,也能使“以教为主”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可以总结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汲取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体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5.评价与总结。教师要对每个单元的任务及时给予评价与总结,发现学生的优缺点,为下个单元任务的完成做铺垫。评价方式要采用多元化评价,不能只凭期末成绩评价学生,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每单元任务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及课外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
(三)使用任务驱动法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积极性。体育锻炼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尤其在运动量和运动技术动作方面,合适的运动量就要按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和身体机能恢复情况进行控制,运动技术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程序进行。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学生情绪的变化,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2.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任务与内容,然后要巧妙科学地设计每单元的教学任务,提升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综合的体育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体育技能,所以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锻炼,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进而自如地应对教学中的问题。
3.评价方法要科学合理。适时恰当的评价能够起到激励与调节控制的作用。对学生体育锻炼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不仅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教师评价、小组互评、自评、期末成绩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其中教师评价占40%,小组互评占20%,自评占10%,期末成绩评价占30%。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最终激励学生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总任务,达到体育在高职教育中的教育价值目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非知识技能素质的评价,也就是说不仅要对学生表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来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因为这同样重要。
总之,任务驱动法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设计体育教学任务,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进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余体育活动高职院校大学生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所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
为深入了解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促使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实施,本文针对内蒙古地区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课余体育开展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以期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课余体育生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学更好的发展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抽取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内蒙古机电职业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辽职业学院、乌兰察布职业学院、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乌海职业学院共10所高职院校学生2000名(其中男生1000名,女生1000名),对其课余体育开展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课余体育方面的研究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针对研究的意义及可行性、有关指标筛选和调查问卷的编制,走访有关专家并及时整理总结访谈材料。与被调查的学生进行访谈,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严格按照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对10所高校共发放学生问卷2000份,回收1980 份,回收率99%,经筛选后有效问卷1920份,有效回收率为96%。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6.0社会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2.1.1 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
体育心理学认为体育锻炼态度是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的综合表现。从表1可看出,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学生总体上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不太乐观,但男生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人数比例超过了半数,男生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持积极态度的人数明显的高于女生。大部分女生对体育的态度明显不积极,其中“不太愿意”的因素排在第二位,而“根本不愿意”的因素占到了14%,这部分学生有可能存在由于先天体质较弱或后天出现种种状况而不宜运动或不适合运动的情况,但更多的是由于主观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在访谈中了解到,她们更愿意将课余时间放在绣十字绣、上网、逛街购物等方面,由此看来,课余体育的广泛开展需要体育教师加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知识、技术、技能,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2.1.2 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
由表2可看出,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元化的。男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居于首位的是自己喜欢和爱好,其次是为了健康需要,再次是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而女生的前三个动机依次为为了健康需要、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学习体育知识技能。
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的动机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大都认识到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对锻炼身体、强身健体非常重要,能够认识到课余体育锻炼的价值,但是学生对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交流、体验运动乐趣即“娱乐体育”这一理念认识得还不够,学校要及时将其引入到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中。
2.1.3 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取向
表3表明,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锻炼需求是多元化的。从整体上看,球类项目尤其是小球类(羽毛球、乒乓球)选择的概率高于其他的运动项目,表明球类项目以其特有的趣味性、游戏性、竞争性和良好的健身价值深受学生的喜欢。但男女生在锻炼项目选择上体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男生更倾向于选择活动量较大、竞争性和对抗性较强的球类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而女生则倾向于选择对抗性和活动强度相对较小、操作性强、动作优美的项目,如健美操、羽毛球、游泳等。学生所选项目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有一致性,而且容易受到体育场地设施的限制,院校管理者需要提供相应的锻炼场所。
2.1.4 课余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时间
表4、5表明,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只有30%的学生每周锻炼次数能达到3次/周及以上,但女生只有20%能够达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的要求,有31%的学生几乎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从持续的时间来看,大部分学生的锻炼时间保持在30-90分钟,但女生有22%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这与《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规定的要求不符,没有达到体育人口的要求。
3 结论
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有着正确的认识,虽然对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不太乐观,但其参与动机主流是较为积极的,在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上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偏好竞技性、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女生则对柔性的、操作性强、运动强度较小、动作优美的运动项目感兴趣。从总体上来说,男生课余体育锻炼参与程度明显好于女生。
参考文献:
[1]王正伦.体教结合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 :19-21.
[2]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曲宗湖等.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 技工学校学生 课余体育锻炼 调查剖析 发展方向
在课余体育锻炼中,学生不但可以加强对体育课内容的巩固,更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笔者对学校工艺美术、计算机、机电制冷、机械加工、电工电子、车辆维修等专业共20个教学班823位学生进行关于学生体育意识、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课余体育锻炼展望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问。通过调查,笔者认为技工学校必须通过转变学校教学目标及学生体育观念、加强体育教师的指导地位和主导作用、提高学生人均活动水平、适时成立学生课余体育俱乐部等方面促进技工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的开展,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体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潮州市技工学校2007、2008级学生823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收集有关大中专院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资料和文献。
1.2.2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潮州市技工学校2007、2008级工艺美术、计算机、机电制冷、机械加工、电工电子、车辆维修等专业20个教学班823位学生发放问卷823份,回收问卷823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23份,有效率100。
1.2.3访谈法:与学校各班体育委员32人、学生会干部21人及部分学生进行交流。
1.2.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各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分析,用百分比对数据进行描述。
2 技工学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调查结果与剖析
2.1据因子1调查得知,有50.43%、20.90%的学生分别认为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是重要和较重要的;但据因子2调查得知能积极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只占22.48%。大部分学生虽然能意识到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缺乏实际行动和主动性。学生思想意识与实际参与锻炼的不统一,使课余体育锻炼缺乏实效性。
2.2据因子3调查得知,有28.31%的学生认为影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是没有人指导,40.95%的学生认为是没有人组织。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缺乏有效的指导、有序的组织会影响参与积极性和锻炼效果。
2.3据因子4调查得知,有65.01%的学生把学校作为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但据因子3调查得知有48.12%的学生认为影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是缺乏场地器材,据因子5调查得知有65.61%的学生认为学校现有场地不能满足和不太满足课余体育锻炼的需要。场地器材的缺乏成为影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
2.4据因子6调查得知,有58.32%的学生认为通过课余体育锻炼可以调节情绪,有34.02的学生认为可以增进交往,有54.07%的学生认为可以磨练意志,有20.29的学生认为可以发展个性;据因子7调查得知有49.21%的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是调剂业余生活,有23.57%的学生的动机是宣泄情感。学生对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观念已开始从原先单一的增强体质、提高体能向全面促进自身身心健康、提高综合素质转变。
2.5据因子8调查得知,有86.15%的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是与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锻炼;据因子9调查得知有39.13%的学生认为学校需要开展体育俱乐部,有23.69%的学生认为学校很需要开展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学校应根据学生需要,适时成立课余体育俱乐部。
3 技工学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发展方向
3.1及时转变学校教学目标及学生体育观念,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用人单位对技工学校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每个员工不但要有良好的职业体能,更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协作的精神等素质。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大力开展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鼓励学生人人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同时,要帮助学生转变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不只是提高体质的单一行为,而是要通过体育锻炼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从而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3.2加强体育教师在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中的指导作用和主导地位
学生在课余体育锻炼中自主、灵活地选择喜欢的项目进行锻炼,能提高参加锻炼的主动性和兴趣,但如果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没有正确的锻炼方法,不但无法承受合理的运动负荷,得到有效的锻炼,而且容易发生各种运动损伤。体育教师应给予学生具体的技术指导,帮助学生科学、系统地制订锻炼计划和安排练习内容,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运动负荷的量与运动强度的关系。
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但也存在一定的隐患。例如在锻炼过程中会出现互相影响、不服气、见解不统一等因素而产生纠纷和冲突。所以,学生从事课余体育锻炼时,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主导作用,给予参加锻炼的学生合理安排运动场地、运动时间,及时排除学生纠纷和适时加强学生纪律教育。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固定的时间、场地和裁判、技术指导,能安全、有组织地进行课余体育锻炼,减少运动纠纷和冲突的发生,使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得以有序有效地开展。
3.3根据实际需求,尽量提高学生人均活动水平
技工学校大部分的学生为住宿生,都把学校作为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但技工学校的运动场地和活动器材相对较为薄弱,器材的缺乏和场地不足严重影响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学校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本校实际情况,一方面,多开设灵活、简单易行的课余锻炼项目;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多开辟学生活动场所,增加运动设施和运动器材。尽量提高学生人均活动水平,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条件,提高学生锻炼参与度。
3.4根据学生需求,适时成立体育俱乐部
技工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如同类高中紧张,课外作业相对同类高中少,使技工学校的学生有较多的课外时间可供自己安排,这给技工学校的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校要把握这个有利的条件,适时在学校中成立学生课余体育俱乐部,提高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参与度和锻炼成效。
为加强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和管理,使体育俱乐部的开展长期化,提高活动成效。学校学生体育俱乐部应有专人负责,每个锻炼兴趣小组应有专业体育教师指导、组织;俱乐部活动的开展目的性、针对性要强,既有短期目标,又有长期计划;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反馈,要善于总结经验,要有创新精神。使学生体育俱乐部具有健全的机制和高效的管理手段,且具技校特色,能切合技工学校实际情况,能满足广大技工学校学生的需求,使体育俱乐部真正能起到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作用,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目的。
3.5通过课余体育锻炼,有效提高技工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技工学校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相对低,学生有自卑情绪,且自制力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职能不能停留在简单地指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而是要通过课余体育锻炼多方位、多层次地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知识,传播体育文化;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安全教育、纪律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作风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技工学校学生通过参加课余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4 建议
4.1为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体育教师要加强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的作用和效应,让学生体育骨干在课余体育锻炼中担任好小教练、小裁判的角色。
4.2经常在校园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游戏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提高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热情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琳,邱冠寰.福建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活动调查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1):76.
[2]邢晓虎,林静,王建良.高职院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继续教育研究,2009,(6):123-124.
关键词:体育锻炼 大学生 身体素质 机能 影响
中图分类号:F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060-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同时,健康水平却在逐渐下降。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一些中青年高级知识分子中出现“亚健康”、“过劳死”,这也给我们敲响一个警钟。从知识分子们不断下降的健康指数,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也是开展体育活动的主群体的大学生应认识到体育锻炼是积极有益的一项活动,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孤立的身体健康问题,它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及对我国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具有直接的意义并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学生有勇敢 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期,同时也是对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形成时期。体育运动尤其是冬季体育锻练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因为体育运动是通过改变环境以对身心施加影响,从力量、速度等方面给予身心以不同强度和量的刺激,引起肌体内环境的变化,破坏原有的平衡,调节达到新的平衡,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果我们能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从事体育锻练,尤其是坚持冬季锻练,就能大大提高神经系统对体温的调节能力,即使在严寒或气温冷热变化无常的情况下,也会适应自如,加速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素质。
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1.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魄
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而体育锻炼就可以加速人的新陈代谢,使得机体更有效地运作。正确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流动速率,使筋骨得到舒展,增加身体自身免疫力。事实证明: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人往往有着比较健康的体魄。因此,终身体育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倡导。
2.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刚刚从高考战场走来的大学生,在那段日子里都从有过废寝忘食、昼夜苦读的经历,却忽视户外运动。事实上,大学生不仅忽视了自身健康问题,而且学习效率也得不到提高。在体育锻炼中,我们的大脑支配着身体的各个部位,运动使大脑反应更加灵活、敏捷,而且有利于提高记忆力。
3.改善体形体态
矫正畸形体形主要是指全身各部位的比例是否匀称、协调、平衡和谐,以及主要肌肉群是否具有优美的线条。体态主要是指整个身体及各主要部位的姿态是否端正优美。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体态,强调一个人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俗话说“站如松、生如钟”。
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
1.促使人的心脏容积、肺容积、血红蛋白量逐步提高经常锻炼的人活动时心脏输出血量迅速增加,安静时心率下降,使心脏赢得较多休息机会。经常锻炼有助消除血中的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各种代谢毒素,脂质不容易在血管壁沉积,所以这些人发生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的机会明显小于那些不锻炼的人。
2.体育锻炼可增强骨骼肌功能,延缓骨骼的衰老。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运动刺激肌肉,达到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的目的。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肌肉反复用力做功,可以刺激肌肉细胞中有关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等酶活性的增加,因而提高肌肉细胞中能量代谢的能力,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达到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目的。。
3.充分发挥呼吸机能潜力
3.1呼吸肌得到了锻炼。呼吸肌主要有膈肌、肋间肌,此外还有腹壁的肌肉。在深呼吸的时候,肩部、背部的肌肉也起辅助作用,体育锻炼使呼吸肌增强,因而胸围也增大,呼吸动作的幅度加大。一般人的呼吸差只有5~8厘米,而经常锻炼的人,呼吸差可增加到9―10厘米。
3.2呼吸深度加深。一般人的呼吸浅而急促,安静时每分钟大约呼吸12~18次,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呼吸深而缓慢,每分钟约8~12次,这就使呼吸肌有较多的时间休息。锻炼使呼吸机能提高,呼吸加深,在相同的条件下,呼吸频率稍有增加,就可以满足气体交换的需要,因此工作耐久,不易疲劳。体育锻炼还能够提高人体的缺氧耐力,在缺氧条件下,仍能坚持复杂的肌肉运动。
4.体育锻炼可阻碍、减少、避免疾病的发生
4.1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救能力,以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大幅度的活动空间,运载工具的高速化,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使日常生活中发生意外事故的几率大大增加。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意外事故”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脏病、脑中风和癌症。在我国这方面的死亡率也有所上升,各种意外事故的死亡率高达7.8%,占死亡率第四位。这些意外事故主要发生于工伤、车祸、爆炸、暴力、房屋坍塌,以及各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如洪水、飓风、地震、海啸等。
4.2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减少、推迟或避免各种代谢疾病的发生。经过广泛的实验证明,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体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甘油三酯降低,这些指标的变化对防止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都是有显著效果的。体育锻炼对于防止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和运动器官老化等方面的作用也同样是十分明显的。
4.3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某些免疫能力,防御生物病原的侵害。国外的实验证明,在进行运动时体温升高,机体内产生一些特殊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增强免疫功能,从而减少了传染病的发病率。同时,体育运动时,体内由血球的数量增多,也增加了抗御疾病的能力。
四、总结
科学地、经常地坚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生长发育,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的基本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心理的影响,精神的培养,体质的增强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应该行动起来,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