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 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36-02
人生有几个转折点,毫无疑问学子们面临的重要选择之一就是高考,而大学毕业又面临着步入社会、实习和就业的人生转折。每年,各个高等院校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学生面临就业。在这影响毕业生一生的路口,就业的选择就变得格外的重要。如果把握得好,前面就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若把握不好,那就要费一番周折了。
一 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当下,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制定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把高校毕业生视为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十分重要。
今天的高等教育走过了精英型,进入到大众型,正在向普及型迈开大步。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逼近700万人。面对如此形势,高等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实现良好就业已经成为检验其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独立学院凭着自身的办学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独树一帜,甚至将就业比作学校的生命线,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独立学院究竟有哪些办学特色让他们培养的人才脱颖而出呢?
1.独立学院注重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虽然,目前各高等院校都在提倡培养应用型人才,区别于高职院校以及普通高等院校,独立学院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的知识结构比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型人才更加完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发展的潜力更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比普通高校的研究型人才更强,能够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通过建设科技合作基地、实践基地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了解社会需求,而且在进入社会以前就锻炼了自身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精神,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2.独立学院学生是否被社会认可,直接表现在学生就业方面
影响独立学院生源的直接因素是学院的就业率,因此就业向来就是学院重要的工作,它们不断创新就业机制,探索传统就业形势外的新的就业渠道,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为社会所用。
基于以上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众多高校毕业生中脱颖而出,他们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就业,达到“多就业”,提高学院的就业率,而且能够不断提高学院高端就业率,做到“就好业”。
下面就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如何开展就业工作做一些探讨。
二 锦城学院如何开展就业工作
当前锦城学院在就业工作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和成绩,“就读锦城,锦绣前程”已逐渐成为社会和家长的共识。在就业工作中,锦城学院连续5年的高就业率不仅与每年超过百场的招聘会(校园招聘会和多种形式的招聘会)分不开,更重要的是与锦城学院的就业工作人员的细致工作和个性化的指导分不开。
1.三练三创总公司特色教育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了解决现代很多大学生存在的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问题,学院大力推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三大教育”之一的“三练三创”实践教育。“三练”即吃苦耐劳意志训练、组织纪律与团队精神训练、职业素质能力训练;“三创”即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实践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经环节,学院开展“三练三创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三练三创总公司至今已陆陆续续成立多家学生模拟公司――七将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校园印务中心、耕作轩书屋、校园图文中心、上善轩餐饮文化管理有限公司、锦汇绿色物流中心、锦城洗涤中心、三联三创办公室以及学生农场总公司,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管理知识,以创业带动学业,以学业促进创业,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经营、学会创业。
劳动和创业是学院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已作为必修课,纳入总的学分安排。学院不仅要求学生上劳动课、创业课,而且要求学生写创业方案,参加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创业实践,实行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教育。此外学院还为毕业后准备创业的同学开设了SYB创业培训课。将劳动和创业纳入必修课,有利于学生学好生存的本领;有利于养成劳动的习惯,完善其人格;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扎实认真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创业和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
锦城学院创业教育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近几年不仅获得了多项省级奖项,国家级的奖项也陆续收入囊中。每年的毕业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毕业后创业,既实现了自我就业,又实现了高层次的就业。
2.岗位调查报告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一个人要取得事业的成功,首先就必须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青年人初入社会都想干一番伟大的事业,但是接下来就应该考虑自身的情况,比如,专业水平、特长或过人之处,包括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等。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毕业生素质和就业岗位要求的不对称。毕业生素质和就业岗位要求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有知识、有经验、忠诚敬业、动手能力强,然而这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的素质。
锦城学院各系在2012年都进行了就业岗位的调查,学院各系均已推出了《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报告不仅展示了特定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而且展示了各个岗位工作内容、职责、权限、任职条件等。调查报告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帮助,有的专业对应几个或十几个、几十个岗位,只要学生比照一下,就能发现自己所具有的素质能不能与岗位要求相对应。例如: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具有大学英语四级的英语水平,学生就要保证在校期间达到这个水平,才能在就业时满足就业单位的基本条件。调查报告不仅帮助学生找到了奋斗的方向,同时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供了指导。
3.就业指导必修课和学院就业部的指导
为了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在学院的支持下,就业指导课被列为必修课。同时,学院还组织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从就业政策与形势、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择业准备、择业技巧及应聘面试、现代信息技术在择业中的应用、择业手续的办理等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系统地教育指导。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规划的理念,合理进行生涯规划;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更重要的方面是指导毕业生适应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教会学生找工作。
锦城学院非常重视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就业工作负责人会定期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他们集指导、咨询、教育、管理、服务、研究于一身,建成了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队伍。
此外,为了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学院就业部出版了《就业指导报》,免费向相关年级的学生发放,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开辟了就业指导的新阵地。
4.其他努力和方法
第一,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就业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锦城学院构建了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行业协会、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学校与国内外高校的“四个合作平台”,帮助用人单位和学生做好就业信息的沟通,增进了解。
第二,成立了包括就业指导咨询在内的“锦城之约――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咨询”,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人成长指导和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
第三,扩大就业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帮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院各部门的不懈努力,锦城学院的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几年的高就业率就是最好的证明。此外,学院一直提倡学生要“多就业,就好业”,在学生高端就业方面不懈努力。
三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当前独立学院就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1)独立学院的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不足,就业供求信息传达速度较慢。针对这一问题,独立学院应当进一步做好就业信息服务,不断充实和完善企业信息库,建立自己的就业信息库,使毕业生能在第一时间全面了解相关单位的信息。同时要改进就业网的功能模块,优化毕业生数据系统,建设好微博、微信、短信平台。(2)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态上存在一些问题,他们的就业心理定位较高。针对这一问题,独立学院应当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思考“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客观条件允许我做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判断自我价值以及时作出行动。同时,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引导学生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再创业,要求我校学生立足现实,对自我进行准确定位,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3)用人单位成为就业实习基地的数量较少,推荐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针对这一问题,独立学院应当进一步加强就业和实习基地建设,同时充分利用母体学校较为成熟的优势资源和政府资源,拓展就业渠道网络和就业信息平台,向更多的合作企事业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汪达、张惠丽.就业指导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王燕红.新形势下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2)
[3]贾国栋.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教育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10
[4]张举.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5]邹广严主编.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土木建筑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6]谢君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述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1)
[7]黄群赞、李飞.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8]易理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价值观 就业指导 就业取向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观念和承担社会责任观念息息相关。为了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了解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更好地指导就业工作,我们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够通过调查给我们工作带来新的指引。
1 调查背景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是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08级、09级高职毕业生。同时,在问卷调查中还伴有访谈法,针对问卷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采访、探讨。本次调查发放问卷分别为200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191份、198份,回收率分别为95.5%、99.0%。人数每届约占比例为:45.5%和50.8%。
2 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
2.1 就业地域的选择: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大部分是省内招生,所以学生选择毕业后到省外工作的比例较低,44.5%学生向往到省城或经济发达地市就业,31.6%愿意到经济发达的地市去就业,14.3%的学生愿意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市,9.6%的学生愿到县及乡镇工作。我们了解到,主要原因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市或县及乡镇工资待遇低,信息闭塞,个人今后的工作发展空间小。
2.2 用人单位意愿的选择:对就业单位的选择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3.5%的毕业生选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有27.8%的选择“合资或外资企业”,35.7%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大量吸纳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民营和私营企业,却只有13.0%的毕业生选择。调查反映出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存在对自身定位不准确,理想与现实脱离的现象。
2.3 就业途径的选择:有89.2%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校园招聘会”是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其余依次为“人才交流市场”、“网上求职”、“家庭社会关系”、“毕业实习”、“报刊杂志”、“社会中介机构”。可以看出,高职高专毕业生求职途径相对单一,因其学历的因素以及就业市场的“用人高消费”现象,多数学生依赖学校的“校园招聘会”。因此,办好“校园招聘会”的同时,努力拓展就业渠道是推动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2.4 月薪期望值:毕业生就业前对试用期月薪期望相对较高,一半以上的同学要求试用期月薪在1500左右,他们给出的理由,一是教育投入大,周期长,到回报的时候当然也要求有一定的水平;二是工作初期除了日常开支、租房以外,基本上所剩很少。因此,较多同学希望月薪水平起点较高。市场并没有因为求职者的理由充分合理而有所改变,到毕业时,毕业生能拿到的月薪普遍要比原来的期望值稍低,大多数同学的月薪在1000―1500元之间,也有少数同学的工资起薪较低,在800元左右;也有少部分同学月薪水平较高,在2000左右,这与就业岗位有关,更与同学们在校期间的努力学习、积极锻炼程度有关,学习努力、工作认真、心态平和的同学更有机会找到起薪水平较高的工作。
2.5 未来就业的起点目标:调查结果显示,准备从一线工人做起的占37.0%, 从技术员做起的占44.7%, 希望从管理者干起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4.9%, 还有3.4%的学生希望从中、高管理者干起。这说明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起始工作目标定位还是有点偏高, 脚踏实地从一线工人干起的愿望不强, 这有悖于职业技术培训的层次要求。
2.6 择业时所重视的因素:择业时对一些考虑因素的重视程度排序如下:①个人今后发展;②经济收入;③单位性质;④个人兴趣与爱好;⑤专业对口;⑥就业地区;⑦职业的社会地位;⑧家人朋友的意见。调查结果显示,“个人今后发展”仍是毕业生择业的首选,“经济收入”次之,这说明毕业生在择业选择上更加理性,更加关注在职业中个人的发展。“经济收入”和“单位性质”仍然在择业中占重要位置, 显示出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务实的一面。“个人兴趣与爱好”和“专业对口”排在4、5位,则更加显示出现在的高职高专学生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其就业价值观出现对个人意向和人生理想的弱化,而更多地体现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2.7 择业知识的来源。:毕业生择业知识的来源依次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书籍报刊”、“网络”等。
3 对策和建议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为此, 应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引导高职高专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高职高专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多元化, 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 以人为本, 积极引导他们, 使其择业观与社会主导的价值观相吻合, 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大学生合理的择业取向应符合三个原则[2]:一是有利于发挥自身素质优势,二是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是注意自身发展与职业本身的发展相结合。应加强对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其将个人需要与社会现实协调起来, 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正视社会现实, 不要盲目追求不现实的东西。
3.2 正确定位,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切实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办学机制要以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作为杠杆, 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创新, 深化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 同时坚持产学研合作的办学途径, 这是高职高专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3.3 进一步打破专业限制, 拓宽专业口径, 培养复合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划分一般比普通本科要窄, 而行业适应面太窄或太专必然具有一定的风险, 在该行业不景气, 用人需求量减少时, 学校和学生抵御风险的能力低, 专业结构调整相对困难。因此, 应该打破专业限制, 拓宽专业口径, 加大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力度。
3.4 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 建立完善的校内就业指导体系:在就业工作方面, 学校应对就业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 作为学校工作的龙头来抓。学校应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立比较完善的校内就业指导体系,来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观念转换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1-0144-02
一、引 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从2008年的559万大学毕业生到2009年的611万、2010年的631万和今年预计的660万人,毕业生就业市场明显供大于求[1]。尽管就业市场也在不断扩大,但是高校的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压力仍有增无减。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上大学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相当一部分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高校毕业生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毕业生就业不再包分配,而要同其它阶层的人一样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
其实,应该说大学生要就业是不难的,难的是要找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所以,就业工作中如何引导学生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摆正自己的社会心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形成适合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和认知社会实际需求的能力,这一点对于毕业生、学校、学生家长显得尤为重要[2]。
调查显示,面对岗位选择,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毕业后的理想去处是收入较稳定的事业单位、国营企业和公务员职位,这三个选项的比例分别占到52%、45%和28%。而由于对民营和私营企业的待遇、规范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担心,因此选择这两项的大学生均仅占12%。大学生这种矛盾的心态正是当前毕业生的个人期待与社会就业环境不符产生的。一方面毕业生自己和家人都倾向于选择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另一方面,这些热门单位的岗位缺口很小,竞争又十分激烈。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对劳动力市场、对企业、对自身的了解,学校也没有有意识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求学和社会实践精神,因此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3]。
有调查报告显示:在“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你喜欢的或者与目标接近的吗”一题中,有36.6%的人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33.4%的人回答“找工作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26%的人“是经过考虑和挑选才最终决定的”。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作为一名大学生,怎样才能让自己尽快适应新的形势,积极就业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二、树立自主就业观念
择业过程从“等待分配”到“主动调整就业心态”,更新就业观念,除掌握过硬的文化知识外,还应了解就业市场,打破世俗偏见,积极参与就业。有许多毕业生在毕业、择业的时候,尚未达成自我同一性。也就是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的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对自己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因此,他们在择业选择时往往是茫然、凭兴趣、找新奇、反复无常、不能主动地获取和筛选职业信息,无法确立求职目标、也不能解决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决择。大学毕业生要主动到人才市场或用人单位谋求职业,由等待国家分配向主动走向市场推销自己转变。
三、树立多渠道就业观念
毕业生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从多渠道入手。现阶段,我国就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大学生对未来的选择应趋于多元化,正确的面对和接近现实,要树立无论在何地、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的转化为社会的需要,就是就业问题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毕业生应打破只有到国有企业工作才是就业的陈旧观念,树立起与现实条件相适应的多渠道就业的观念。同时多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响应号召,到城乡基层就业,志愿服务西部,到中小企业、服务外包企业就业。大学生就业,应对单位的性质、专业、地域等的要求不要苛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
四、树立自主创业谋职观念
近年,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力提倡大学生探索自主创业,利用专业技术争取风险投资或政府小额贷款,创办民营公司,承包国有中小企业。当今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敢于向社会传统观念挑战。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等方式开办自己的企业,从而既为自己又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据调查,近年来,很多大学生想自己开公司,做原始积累。目前国家的宏观政策也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做为未来的就业途径之一,将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但创业是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既要扎实的知识功底,也需要各方面的综合性知识,同时创业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是一种被传统教育所忽视的学习。此外,创业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毕业生要正视自我,确定目标,走创业之路,实现价值,树创业谋职的新观念。
提倡并鼓励大学生创业,是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由此可见,自主创业给大学生提供一个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对开阔视野和提高创新能力都十分有益。
毕业生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化过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通过创业过程的共同合作,能够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增强团队精神。自主创业,对当代大学生成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将成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就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也是解决大学生自己就业问题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自主创业还可以使创业者有一种完全控制自己命运的感觉,自主的做出决定,贯彻自己的意图,充分支配自己的时间,自由的发挥自己的知识、技术和才干等。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做出适应性调整。因此,只要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具备社会所需的就业本领,大学生就业就不再困难。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英语;师范类;毕业生;就业
高校各师范专业是专门为培养中小学教师而设立的,他们专门负责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教师,中小学教师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是国家开设的培养英语教师的一个基本专业。在目前社会发展快速化、信息现代化、市场多元化的大背景环境下,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影响下,当前英语师范类毕业生在就业意向上呈现怎样的特点,调查研究并深入分析这一现象,为学校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提供有力的依据。
一、英语师范类毕业生基本情况
为了更准确的了解英语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笔者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选取了河南教育学院和郑州师范学院两所师范院校的2012届英语师范类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9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一。
表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单位:人
性别 独生子女 生源地
男 女 是 否 省会城市 非省会城市 县城 镇乡村
20 271 22 269 25 38 40 188
从表一中我们不难看出,郑州市2012届英语师范类毕业生从性别上比例上看呈现出女生多、男生少的特点,从家庭背景上看独生子女多、非独子女少,从生源结构上看城市少农村多。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对象的职业选择
表二:调查对象的职业选择
是否愿意当老师 人数(人) 百分比(%)
非常愿意 32 11%
愿意 158 54.3%
不太愿意 89 30.6%
不愿意 12 4.1%
从表三中我们可以看出,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半数以上,这与师范院校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目标是一致的,这说明英语师范类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有较高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2.调查对象工作地点与工作单位分布情况
表三:调查对象工作地点分布表
工作地点 人数(人) 百分比(%)
省会城市 174 59.8%
非省会城市 66 22.7%
县城 38 13.1%
农村 13 4.4%
表四:调查对象工作单位选择表
工作单位 人数(人) 百分比(%)
高等院校 23 7.9%
中小学校 151 51.9%
机关事业单位 66 22.7%
企业公司 31 10.7%
其他 20 6.8%
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如表三所示,绝大多数英语师范类毕业生都集中在城市,只有4.4%的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表四表明,51.9%的英语师范类毕业生的工作单位都在中小学,在调查我们发现,选择在中小学工作的毕业生94.5% 的都是靠自己打拼,5.5%的毕业生靠家庭人脉关系。他们竞聘的主要方式为参加招教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三支一扶计划。
3.调查对象的月薪期望值
通过对英语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月薪期望调查(表五)分析可以看出,56.4%的毕业生要求月薪在2000-3000元,25.1%的毕业生要求月薪在3000-5000元。根据有关数据报道,对工资要求过高已经成为大学生当前就业的一个障碍,大学生普遍认为工资待遇是生活的保障,只有较好的月薪待遇才能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所以大多数毕业生对月薪期望值较高。在当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应该少些理想化,结合自身实际与能力,从长远考虑自身职业发展道路,向客观、现实靠近。
表五:调查对象月薪期望值分布表
月薪(元) 人数(人) 百分比(%)
1200元以下 1 0.3%
1200-2000 53 18.2%
2000-3000 164 56.4%
3000-5000 73 25.1%
4. 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因素调查
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然而在关于对到服务基层就业一项调查中我们发现,45.7%的英语师范类毕业生认为有必要,我会去;47.4%的毕业生认为有必要,但我
去;2.4%的毕业生认为没必要;4.5%的毕业生持无所谓态度。对影响师范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我们也进行了调查。(见表六)
表六:调查对象不愿到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
原因 人数(人) 百分比(%)
基层就业岗位少 6 2.1%
待遇低、条件差 154 52.9%
社会保障不到位 44 15.1%
发展前途有限 57 19.6%
地理位置偏僻 30 10.3%
表六显示,英语师范类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就业的原因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待遇低、条件差(52.9%),发展前途有限(19.6%),社会保障不到位(15.1%)。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通过对英语师范类毕业生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男女性别比例差距明显,独生子女家庭少,毕业生主要来源于农村。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较清醒的认识,大部分毕业生愿意当老师,比较注重自身长远的职业发展,工作地点以城市为主,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
2.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毕业生月薪期望值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和3000-5000元之间,缺乏到基层就业的决心和勇气,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较高的经济待遇、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依然是英语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考虑的主要因素。
(二)建议
1. 政府要加大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与政策保障,改善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落实住房保障和社会地位,保障他们未来的发展空间,将有效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英语师范类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2. 学校要紧密结合师范类的专业特点,进一步加强英语师范类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从新生入学起就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与职业规划教育,让英语师范生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考虑自己将来要从事何种职业,将面临哪些困难,去农村中小学任教应具备哪些素质,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农村中小学英语老师,高等师范院校应尽早帮助学生针对目标逐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毕业时到基层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
3.英语师范类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在择业过程中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在上学期间除了要学好书本专业知识外还应多参加社会实践,通过体验各种感受和经历,提前了解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择业过程中既要看到就业的压力也要看到就业的机遇,了解即将面临的就业环境与就业政策,分析现状,评判自我,尽量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提高抗挫折能力,为自己顺利就业多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龚丽华. 高校师范生就业难与西部农村教师短缺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2]臧婷.上海市高校师范生择业观的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3]薛淑芬.大学生择业观调查及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
[4]眭春良.新形势下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浅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1).
[5]吴桂辉.河南省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6]涂艳国、李伟.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教育与经济.2005(3).
[7]郭栋.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观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
[8]廖金宝.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准备状况调查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0(9).
[9]姚先林.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专业技能训练策略[j].读与写杂志2011(4).
[10]戴红兵.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择业观教育教育浅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2).
关键词:价值观;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225-02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及其说明
调查对象:广东工业大学、上海大学、福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在校大学生。问卷发放共350份,收回339份,有效问卷为306份,回收率为96.8%,有效率为90.3%,其中157份为内陆学生,149份为沿海学生;男生答卷为174,女生答卷为132。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91.9%大学生认为自己拥有比较明确的价值观(沿海88.2%,内地94.9%),明确自身指导思想,明确知道自己认可什么,坚持什么原则,能够明确表明自身对事物对社会的态度、看法和评价。相对来说沿海大学生价值观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影响更深刻的条件下,在传统价值取向和现代多元价值观的社会大背景下较内陆大学生更显示出两重性和矛盾性。
(一)政治观
政治观作为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反映着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热情,对党和国家评价的认可,对社会民主政治的关注,是价值观考量的重要一点。据调查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热情,66.7%的大学生比较关注时事政治。当代大学生对党的关注度和入党积极性不是很高,在问到对党的关注和入党积极性程度,表示关注并且积极地大学生只占到49.3%。沿海和内陆同学的政治观大体一致,绝大多数同学都比较关注时事政治(沿海85.1%,内陆89.7%),对党和政府工作满意程度这个问题上,沿海和内陆大部分同学是比较满意(沿海69.7%,内陆71.7%)。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时代对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而大学生是站在时代前沿的群体,其对党和国家工作的要求当然相对较高。
(二)信仰价值观调查
信仰价值观可谓是构成人思考、看法、评价以及态度的重要参考。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及现阶段的现实生活比较满意者占62.4%。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衡量标准的调查中,25.5%回答“个人梦想的实现”其中沿海36.4%内地19.5%;16%回答“为社会贡献程度”其中沿海14.0%内地17.3%;“用金钱地位来衡量”者占7.5%,沿海8.9%内地6%;38.9%回答“探索和实现人生意义”其中沿海33.9%,内陆43.2%。居上,大学生比较积极向上,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比较明确的定位,在理想和现实状态中比较好的把握自己角色,同时看到在整个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潮流中,不少同学也还在迷茫失措中。大学生不再是70年代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价值就是去服务奉献社会,为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他们更多的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意义目标理想的实现,更追求的是感情的丰富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沿海和内地大学生受地域环境影响的不同价值观也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
(三)道德法制观调查
调查得出,大学生对自身道德法制素养评价比较满意,内地大学生自我满意更高。然而对于大学作弊,认为在大学作弊不被认为是诚信问题不用在意的占5.6%,认为作弊现象可以理解,占34.1%,认为作弊现象应该坚决杜绝占17.8%,选择中立,无所谓占42.5%。这表明大学生理解默认作弊者占82.2%(沿海84.1内地80.3%)。由此看出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中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有法制有素养的有为青年,但在现实生活、现实利益面前又给自己留后路或将其合理化,而且在面对现实利益时大学生多数认为选择是自身的不受别人的干预和影响,选择也没有对错之分是自己的价值决定的,人人都有选择的自由,这一方面也看出大学生主体个人意识加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价值标准却有所偏离。
(四)目标理想观调查
理想目标是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又憧憬未来的生产生活目标精神满足。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长远理想目标,为其奋斗者21.2%,无具体计划去者30.4%;有短期理想目标,并有实行计划者24.8%无计划行动者16.7%,总之,有目标的学生(93.1%)占绝大多数,只有少部分同学(6.9%)没有目标,处于迷茫状态。有长远理想的沿海同学有52.9%,内陆49.7%;有短期理想的沿海同学有40.5%,内陆占42.2%;相对来说,沿海地区(6.6%)暂无理想的人要稍微比内陆(8.1%)少。这表示虽然地域的差异导致大学生某些微小方面所有不同,但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且愿意通过自身努力去实现理想目标。
(五)人际交友观
人际关系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日显重要,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较快的适应发展需求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因而,大多数人(沿海82.6%,内陆86.5%)认为自己人际关系比较好,团队合作意识比较强烈,也有20.3%的大学生对人际关系和团队要求的困惑对自身要求的不满意,这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教育逐步培养锻炼。有21.9%的大学生认为提高社会交际能力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是大学最应该学习的能力。这也可愿意看出大学生对社会交际的需要对团队合作意识的重视。
(六)婚恋家庭观
调查显示,49.3%的大学生认为恋爱是两厢情愿的情感体验,18.6%认为恋爱是为了排遣心中寂寞,10.1%认为恋爱是为寻找配偶,15.4%认为恋爱是为提高学习和交往,1.3%认为恋爱只是跟风,其他的选择为5.2%。对婚前同居,52%的同学(沿海41.1%,内陆55.7%)认为只要两人真心相爱、负责便无可厚非,6.5% (沿海7.4%内地4.9%)认为那仅是一种时尚,12.7%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28.8%表示可以理解,谈不上不道德,自己不做就好了。总的来说相当一部分同学(沿海86.8%,内陆87.4%)的同学表示婚前同居可以理解,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值得令人省思的现象,大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的就是结婚组合家庭,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婚恋家庭辅导十分必要。
(七)消费观
大学生消费是理智的合理的。调查数据显示,月支出在400元以下的有6.5%,在401~800元之间的占58.8%(沿海52.5%,内陆63.4%),在801~1200元的占28.4%(沿海36.9%,内陆23%),在1200元以上的占6.2%(沿海7.3%,内陆5.4%)。在支出途径上支出为日常的饮食、生活用品占具主要支出金额,该选项被选在所有填写人次所占比例为95.4%,据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消费比较合理,理财观念比较恰当,相比较而言沿海地区大学生消费较为高。
(八)择业观
就业是当今大学生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如何的呢?调查显示,29.7%其中 (沿海38%,内陆24.3%)选择有发展前景的工作,14.1%倾向于高工资高福利待遇的工作,10.5%选择稳定性较高的工作,14.1%其中(沿海9.9%内地17.3%)倾向有挑战性、思维理念需要不断更新的工作,10.8%选择能够兼顾家庭的工作,18.6%选择有兴趣自己很喜欢很享受的工作,2.3%表示他们没有想过。择业观大上体现了沿海和内地大学生的差异,沿海学生更期待一份有发展前景的工作而内地学生更期待有挑战性不断更新的工作。
总之,整体上看大学生差异不是很大,大多数取向是相同或者类似的,大学生特性不仅在沿海学生身上可以发现在内陆学生身上同样显现出来,这也表明整个社会改革的彻底、时代的变化及其影响之大席卷整个国家。大学生张扬的个性在当今的世代中是被大学生所认同的,但同时大学生又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寻找将自身个性与社会整合的有效机制。因而推行实际可行的措施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三、建议措施
第一,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靠的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更是文化,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整个民族的价值体现。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当代大学生是非常必需的,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究竟该如何建设到现在依然没有非常明确的方法和措施。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漠视和淡化,究竟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式需要更新?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方式内容需要随着时代而更新?都值得探讨。
第二,健全社会民主与法制,深化改革。市场经济有市场可行就说明其本身的合理性,应加以引导和改善,完善法制和市场秩序使得诸多不良的市场行为得到抑制从整个社会上改变这些行为带来的不良价值取向。诸多文化涌入形成的多元文化的大炼炉需要在这样完善的法制和秩序的环境中得到炼净,健全的社会秩序将会给整个社会民众带来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因而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也将随之取得良好的果效。政府和社会应该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倡导公平公正平等民主,为整个社会价值观及大学生价值观树立标杆。
第三,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正确看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巨大作用,父母家长对待事物的态度看法和评价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同时大学生在既定的家庭背景下应当发挥大学生应有的影响,主动积极的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敞开与父母交流,积极建立正确价值观。
第四,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树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积极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建设,重视学校教育,开展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价值观教育方法。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是需要大学生自身努力建设,同时需要学校提高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及时发现不良之风加以引导,倡导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改变现有的价值观教育方法,注重实践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投身社会实践,更从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五,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净化媒体环境。根据当今趋势预测,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将丝毫不比学校教育弱,因而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媒体环境的净化是十分必须的,一方面需要政府监管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的建设。
第六,大学生应注重个人价值观的建设。大学生更应具有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成才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陈雪梅.浅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J].广东工业大学,2008(14).
[2]张皓.浅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2010.
【关键词】中国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运用
一、中国梦的内涵
2012 年 11 月 29 日,在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3月 25 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二、中国梦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与途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领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它的教育目的与中国梦主题高度契合。我们可以将中国梦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富有时代性,教学主题更具有深刻性,教学过程更具有生动性,从而带领大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中国梦,在行动上践行中国梦。
(一)教学内容上的结合
1. 用中国梦引领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一章内容就是要引导同学们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要想在理想信念篇的课程教学中达到较好的效果,就需要探究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国梦”是理想信念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发展,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无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个人都具有价值引导意义。同时,中国梦把国家和民族的远大理想建立在每一个人梦想实现的现实基础之上,更加可知可感。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追求人生目标的关键时期,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找准方向,明确目标。教育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指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前途与命运联系起来,鼓励大学生从入校初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用中国梦深化人生价值教育的内涵。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要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才得以实现。因此,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追求科学崇高理想的实践中实现个人的价值。从现实来看,人生价值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社会理想与个体价值没能很好地统一起来。在绝大多数学生看来,社会理想遥不可及,个人在社会理想的实现中似乎微不足道,因此,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中国梦的提出,在价值取向上体现了社会理想对个体价值的包容与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鼓励同学们刻苦学习,努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3. 用中国梦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梦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前提就是要每个公民都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用中国梦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个人的梦想才能得以实现。要把爱国主义与时代相结合,科学理性地表达爱国热情。例如,可以联系中日“”事件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为了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4. 用中国梦指导择业就业观教育。个人梦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职业为载体来实现,树立什么样的择业就业观关系到大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当前,有不少大学生择业时以自我为中心,只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自我发展的空间,往往忽视或淡化社会价值,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七章第二节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引导学生先择业再就业,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努力奋斗,把青春奉献给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
(二)教学方法上的跟进
1. 利用新媒体拓展教育课堂。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教师可以把中国梦的相关资料以专题教育的方式上传至网上,甚至做成精美网页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也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与学生实现实时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中国梦的讨论与学习中。
2. 注重实践课环节的设计。实践课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设计实践课将大大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针对中国梦主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赛、征文赛、微电影创作、微信传递等活动;\要求学生立足所学专业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让学生立身践行中国梦。
3. 进行授课语言风格的改变。从文字上来讲,中国梦这种话语风格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亲和力,使晦涩的概念通俗易懂,有助于教师将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精髓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教育过程中,使之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生硬的语言方式,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和感召力,可以采取讨论或者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们积极发言,带领同学们融入到中国梦的美好蓝图中去。
参考文献
[1] .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29.
[2] .顺应世界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就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与成才,促进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积极为毕业生“自主择业”提供服务。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中国毕业生网的2007年和20o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因此,进行必要及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就业显得更为重要。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给要求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求职与择业的活动。做好大学生毕业的就业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就业工作的指导包括帮助大学生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社会需求,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择业意识.掌握求职技巧。不断提升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从而达到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统一。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一)供大于求
伴随着1999年的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扩招对毕业生的直接影响是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供需总量的矛盾加剧;扩招也导致毕业生学历层次、专业结构失衡;同时扩招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了用人单位接受毕业生的积极性;而且扩招也加剧了人民群众的教育消费投入,使毕业生及家长的预期回报心理加强。就业期望值偏高。与社会需求相对不足产生矛盾。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ll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再看前几年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直至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数不断上升,如此多的学生毕业后都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而往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也对应届毕业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毕业生人数的连年增长与社会就业岗位的相对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需求脱节
高校的专业设置具有滞后性和周期性,与社会的需求不够紧密,产生需求脱节,往往是社会需求的人才没有或数量很少,而学校培养的人才社会需求不大。有些高校不能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所设置专业.一些老专业成为冷门专业,造成热门专业冷就业的局面。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另外,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进一步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苗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随着时代进步,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的要求是越来越高。
(三)市场混乱
现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未形成制度化,经常化和规模化。现在的就业市场尚不能完全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下进行,有些用人单位不能完全公开用人信息.在录用人才时暗箱操作。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可混乱的市场始终不能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同时,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此外,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无法接受。
(四)毕业生就业存在误区
部分毕业生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影响,在择业方面过分看中经济收人,社会地位和工作舒适程度等。他们往往痴迷大中城市。事业单位和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工作,而不愿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只愿到机关,事业单位和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工作。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oO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用人单位也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时为了实现快速就业,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普遍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和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定位脱离实际、薪酬要求过高、迷恋大型企业、追求热门职业是毕业生的择业主要误区.这是在社会、个人双方合力下形成的。
二、重视和落实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活规划
针对每年都有一部分大学生面临不能及时找到工作岗位的严峻事实和大学生因缺少职业规划而频频跳槽的现状,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势在必行,而且贯穿于大学阶段的全过程,分环节进行。
(一)认识自我,准确定位
只有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才能扬长避短,准确定位,但认识自我是个困难的问题,个体对自身能力,兴趣,个性等方面的认识往往带有主观色彩。所以老师应该让学生借助科学的测量手段对自身的职业能力倾向,气质类型,人格特征,职业适应性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达到对自身及适合职业的了解,为自我定位和选择合适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提供依据。这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基础一环。因此,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必须相结合,以此为契机,更好的认识自我。通过实施全面的指导。坚持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这两种固有的学校教育形式.给学生以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双重培养与指导。一方面,学校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德育教育和个性发展,这本身就是对学生就业的最基础性的指导。对学生来说,这一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积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人的职业生涯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若不能奏效或效果不佳.就会直接影响学生个体以后的职业生涯.影响以后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只有通过教学与实践的穿行,才能真正准确定位自身发展方向,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
(二)认知社会,预测未来
只有在认知自己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才能有的放矢,确定出最佳职业目标。应让学生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社会将来出现的热门职业及需求状况;不同就业方向的社会需求状况;从事所选职业的所需能力,并及时向学生宣传就业制度改革方向,当前就业政策,供求形势等。学校可通过就业指导课的指导,指导毕业生掌握当年相关的就业政策和规定,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走出择业的误区。毕业生只有掌握就业政策。摸清社会规律。才能在关键的时候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才能提高求职命中率,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才能使毕业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并结合个人的实际,在就业过程中有的放矢地选择职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去联系单位,并主动避开部分省、地的“政策壁垒”,顺利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也只有掌握社会动态,预测未来,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才会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违约现象。以实现顺利就业。
(三)确立目标,扬长避短
一是职业目标要符合个人的价值观,职业兴趣。专业技能,人格特质及社会需要;二是目标要适度,要有弹性,便于面临挑战性环境时进行适当调整;三是现实性和挑战性,可行性与激励性相结合,激发学生坚忍不拔,勇于成才的斗志,并把目标的实现落实导大学生活的各个环节当中,步步为营。在确定目标的同时,就业指导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同时,要指导毕业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指导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克服从众心理。培养科学决策能力,确立正确的择业观、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三、根据社会需求。应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
(一)培养学生的定位意识
所谓定位就是指毕业生能把自己放在最适合于自己的位置上。学生要充分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环境。并在客观的基础上评价自我。人生轨迹的起始点是对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活空间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大学生只有对自己的综合素质,性格,能力,兴趣等有确定自己合适哪种职业。什么岗位也才能确定自己的择业标准。
帮助学生创业,使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就有自我创业的意识,教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能科学的,客观的评价自我。树立一种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的择业意识,到祖国最需要和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培养学生的自荐意识
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下,学生自我推销也和商业广告一样。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自我推荐,可以从同学们在大一刚入学就培养这种意识,这样有了平时的积累,在参加就业面试时,方能有信心去争取,不紧张,不卑不亢的面对用人单位更能勇敢的面对失败,使自己有良好的择业心态。第二.要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让学生认清,竞争已渗透导社会的各行各业和社会的每一个人的活动中。第三是要引导学生准备自荐材料,自荐表是在大学期间自我成就的书面表现,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最主要途径。这是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只有有了自我推荐的意识,才能把自己这块金色放到最发光的地方,使大学生通过就业指导提高自己的推荐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就是诚信。而现代的市场经济更是诚信经济,缺乏诚信的经济主体在竞争中是没有市场的,为了使毕业生有诚信的意念,必须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内心素质,提高学生的诚信度。
首先是毕业生的自荐材料造假现象。这种失信于学校的现象会造成极坏的影响,最终只会贻误毕业生自己。第二在签订就业协议中不够诚信,动机不端正。这些都是某种程度上不仅反应挫伤了用人单位接收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而且给学校和毕业生本人带来很多后遗症。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今天,毕业生就业必须履行诚实守信原则,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更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贯穿大学生活始终,把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做到常抓不懈。
(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依法律治国的大环境下。大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法律意识。一是要从自身做起,依法行事,二是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学生一旦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它就有了法律效力。就业指导应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免学生失信于用人单位而影响自身的发展。总之,毕业生要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在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时密切相关的。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的选择方位较之其他地区多,这也成为就业者选择的原因。
三价值取向: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各单位的薪资基本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只有少部分单位存在降薪的现象。大多数企业负责招聘的人员都表示,岗位薪资不可能高于招聘薪酬,但会基本保持原有水平。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求职者应对人力资源市场和薪酬采取主动迎合态度,针对现阶段形式自身作出相应调整。
我们大学生的择业观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变的冷静理智,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年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达到100万家,占全部企业的99%,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也是我们大学生的主力军,其企业具有更多的创新和更新能力,我国加入wto后对大学生求职择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四大学生应加强就业工作的对策
(一)坚持理想教育确定正确的职业理想,道德修养在掌握的所学专业要求的各项准予技能重点培养学生适应心环境和动手创造的能力。
(二)紧跟时代步伐,更新大学生就业观念,目前的社会强调的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勇于挑战,不怕失败,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只要我们大学生都有积极的心态,正视社会适应社会,你就会越来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将会尽可能的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合适的环境,大学生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大学生本身应对就业只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就业中有立足之地。
当今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高校的连年扩招,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也愈来愈多,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生的第一年,毕业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年毕业生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年毕业生达到了338万人;而年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五百多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因此大学生就业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大学生就业作为大学生人生一个重要的关口,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才和成长,因此,选择工作务必要慎重。
作为一名即将走入毕业的大学生,我认识到这一严重的问题后,决定亲自进入这一市场进行调查。今年寒假我随高邮市高璐宝食品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员去人才市场进行招聘,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必定会对我明年的就业有所帮助。以下便是我总结出来的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观的分析。
首先,大学生在择业时会考虑报酬问题。虽然薪水不是大学生选择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干”,这曾经是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定下的月薪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学生就业的工资底线也越来越低,随着大学毕业生薪水的下降,很多用人单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转变: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岗定薪,更强调员工为用人单位带来的实际利润。职场中的机会永远不是遇到的,而是争取到的。同时很多大学生认为他所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作为他今后发展的一个过度口,积存经验。除了薪酬是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之外,工作环境、企业声誉与企业文化、工作富有挑战性、工作的稳定性、户口和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也是学生们重点考虑的因素。
大学生对于选择工作时因素的看重,与他们认为的工作意义是直接相关的。在大学生看来,最重要的工作意义是自我实现,其次是生存的必须条件以及个人兴趣所在。而“学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没有得到太多体现。有很多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是,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还有小部分的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适就行”,也就是说有大半的人并不强求专业要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学了4年的专业知识。而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只有少数。经常在那里听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说,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混口饭吃,先养活自己。
然而,有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上,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很多企业认为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或者嫌工资低。很多学生着重选择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而相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情况不是很好,他们认为某些大学生只是抱着学经验的态度,把小公司作为自己进军大公司的跳板,发展不长,对他们公司的长久发展不利。这也是个非常现实的观点,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应当慎重的考虑。
摘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如何改革发展,朝着怎样的方向和以怎样的模式发展,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也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关注。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和创新,就是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政策指导;改革教育模式,探索实施创业教育的新路子。
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如何改革发展,朝着怎样的方向和以怎样的模式发展,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所关注。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为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导,自然也成为推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改革发展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因而,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审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科学发展观视域中高校就业指导在发展和创新中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毕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到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影响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健康发展。根据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网上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状况的调查报告和相关报道,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指导理念不清晰,满足于就业率的提高
目前我国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偏重于“就业安置”,缺乏职业指导的理念,基本上是以把大学毕业生“送出去”为中心,注重毕业生的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先就业,再择业”成为高校指导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也成为众多大学生的选择。但这一做法导致应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成活率很低,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便很快流失了。
(二)指导时间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在注重“就业安置”的理念指导下,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基本上处于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第四年指导”状态,离国家要求的“全程化指导”距离还很远。由于就业指导教育时间安排明显滞后,大一、大二的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想听就业指导课却被告知没资格参加,到大四可以参加了,却又忙于考研、考证、找工作,没精力和心情认真听。这样的安排也影响到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三)内容空洞,流于说教,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我国各高校虽然普遍设立了就业指导课,但从其效果来看,学生并不满意,比较普遍的反映是内容空洞、流于说教。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到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许多毕业生甚至根本就不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只是“盲人骑瞎马”般地在人才市场上盲目地找工作,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对此,全球职业规划师肖子阳形象地比喻说,缺乏职业规划的就业如同“一艘没有航向的船,来自任何一个方向的风都可能成为逆风。”
(四)指导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的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所采取的还是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纯课堂授课形式,或举办各种专场讲座,邀请一些专家或企业老总传授面试技巧,形式比较单一。而毕业生就业时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而非集体号脉会诊。
(五)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从业人员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着很大的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由于人员较少,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如出具推荐表、签订三方协议书、提供成绩单、进行就业信息网站建设、组织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和大型校园供需见面会等就占据了他们大量的精力,很难顾及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及求职心理辅导等工作的开展。且我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从学校的教辅或行政岗位上调配过来的,整体学历层次不高,缺乏专门的职业指导训练。从业人员专业程度的欠缺也使得我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难以满足大学生深层次的需求,影响到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饺就业指导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无论对社会发展还是学生个人自身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各高校对就业指导:亡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在工作中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就业指导发展中的种种失谐问题,实现就业指导发展和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发展的质量。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其日的也是为了追求高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用优秀的毕业生打造学校品牌,是实现学校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重视毕业生就业质量,不但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就业率,即量的统计;更要考察人职匹配的程度,即质的评价。这是就业指导工作最终追求的目标,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就业心理和思想及相关政策的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求职需要,促进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发展目标大致有_三个层次:一是基本需要的满足;二是素质的提高;三是潜力的发挥,即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对大学生开展扎实有效的就业指导,是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更足为社会发展负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从思想上教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择业标准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合理地选定自己的求职目标;从心理辅导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择业心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及心理健康,使其有充足的心理准备,正视社会,适应社会,科学规划,长远发展;从政策上指导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学习劳动法规,明确就业程序,使就业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科学发展,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从创业上引导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方法,使其不断地适应社会,开创新的业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大学生的就业坚持全程化跟踪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从大学生一人学即“大一”开始,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和个性化成才进行堵养,“大一一”以心理辅导为主,从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开始列入正常教学计划,认识当今的就业形势,培养其正确的择业观,了解专业优势和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使他们尽快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和奋斗目标.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及将来的出路;“大二”针对专业基础课了解市场需求进行技能讲解,培养其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大三”专业课进行专业技能认证考核,全面提高其就业实力;“大四”掌握市场脉搏及专业需求,号召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掌握自荐礼仪,摆正位置,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牢牢把握时间、空间的概念,根据社会的需求设计自己、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
(四)就业指导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毕业时都会面临就业、失业和创业三种选择,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引导大学生走创业之路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创业是一种勇敢者行为,一种相信自我、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行为,是一种高层次的就业形式,并为大学生展示才华提供了平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要关注大学生创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大学生成功创业的理想范例,让学生有信心、有策略、有步骤地准备创业活动,培养创业能力,积蓄实力,最后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理想;从心理指导人手,让大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应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保持平衡心态;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培训,让大学生懂得进行创业要从哪些方面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具备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同时要懂得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相关的法律知识。
(五)发挥专业教师和校友的作用
就业工作可以说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就业率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就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专业建设和发展,进而影响学校的发展,当然也影响着教师自身的发展空间。为此,专业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帮助学生就业。另外,发挥校友的作用,利用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交际范围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