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数学范文

幼儿数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数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数学

第1篇:幼儿数学范文

一、幼儿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认知是幼儿园阶段必不可少的学习与发展领域。幼儿园阶段数学学习的成效不仅影响幼儿的数学学科成绩,很可能还会对他们将来能否取得总体上的学业成功产生重要的基础性影响。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应该以适宜的方式来丰富幼儿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且做到在内容和方法上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一脉相承。幼儿早期数学学习经验的积累为他们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幼儿在早期养成数学的思维习惯,形成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独立意识等学习品质,为他们进入以系统、抽象的学科学习为主的小学阶段学业与能力发展奠定了根基。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讲故事、创情境,使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趣味化、游戏化

不爱学习的孩子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一个也找不到。在学习数学时将故事引入数学学科,将那些枯燥无味的数学概念放到起伏跌宕的故事中去,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幼儿,孩子们边听故事边看表演,边听故事边思考,边听故事边回答问题,让幼儿主动学习,然后创设教育情境让孩子参与表演。孩子的兴趣在,注意在,孩子学起来也快,学得也轻松了。如教“10的分解、组成”时,可以边讲故事边表演“孙悟空变出10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都有一些不一样,猴爷爷想把它们分成两队,可老眼昏花看不清,请小朋友们来帮忙按小猴的不同来分一分”。孙悟空是小朋友们熟悉的人物,大班幼儿又特爱帮助别人、表现自己,所以这样的设计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问题、出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使幼儿数学教育简单化

传统的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常是口干舌燥地讲解、手忙脚乱地演示数学概念,幼儿是一知半解地听,老师累、孩子累,效率低,简单的东西复杂化。《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幼儿自主思考;提供材料,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寻找答案。幼儿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的答案比老师教给的答案容易理解和记忆,使复杂的数学活动简单化。如教“10的分解及减法”时,第一步便是提出问题,提供小棒,让幼儿操作:“牛伯伯听说大一班的小朋友很会分棒子,现在有10根棒子请小朋友们把它分成两份,看看有多少种分法”。幼儿已有9的分解作基础,很快便将10分解出来了,相比老师的示范讲解不仅节约时间,而且简单明了。但应注意:

1.提出的问题要严谨,有针对性,不能模棱两可,使幼儿产生误解。忌提“好不好”“愿不愿意”这种带主观性的问题。善于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灵活设问。当幼儿在操作中出现问题时应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会这样”等。

2.材料的投放要适宜。数学活动的操作材料是幼儿探索问题的工具,不是课堂上表演的道具,忌太多,忌华而不实。

四、关注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既然数学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发展幼儿数学能力,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在评价数学活动时就不能将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数学活动本身就是教师引导幼儿探索、推理、论证的过程,具有科学性、逻辑性,不能将幼儿整齐划一的表演性操作看成数学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幼儿数学研究专家林嘉绥教授曾经说过:“数学教育中发展儿童的思维实际上是指发展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既指数学的结果又指思维的过程。思维的结果是指数学知识本身,数学思维过程指的是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中抽象概括和推理的过程。”幼儿正是在不停地“建构――失败――再建构”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的,也只有数学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尝试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数学活动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活动过程及过程中幼儿的思维状况。

五、引导幼儿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2篇:幼儿数学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维;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295-01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幼儿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适应新世纪的发展、变化,不被时代所抛弃,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游戏和生活中学习数学,才能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

幼儿阶段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实施数学教育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有效的途径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数学教学教育活动的目标:“能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能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纲要的目标中能看出对幼儿实施数学教育要从生活和教学两方面进行。在进行数学教育时要让幼儿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一、瑞士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源于物体。若智能训练目的是在于形成智力,而不在于记忆许多事,在于培养明智的探索者,那么,传统教育显然具有严重的缺陷。”他认为儿童学习绝非坐在椅子上被动地学习,正如他们学游泳,不只是坐在看台上观察水中的成人游泳,而必须跳入水中去游才可以。幼儿数学操作的内容较多,让幼儿多进行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团体精神,达到轻松乐学的氛围。幼儿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师应适时营造合作操作的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应从生活出发,帮助幼儿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作为教师要刻意引导幼儿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感知数学的应用,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源泉。幼儿的数学知识来源于他的实际生活。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实、具体的问题,真正是他“自己”的问题,因而最容易被幼儿所理解,解决起来也比大人给他的那些问题容易得多。同时,当幼儿真正有意识地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性也会有更直接的体验,从而真正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

三、在幼儿年龄阶段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就是要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让幼儿体验中各种事物的数、量、形、空间和时间等特征,但是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数学的学习和认知的发展阶段能力也是不同的。中班的幼儿在小班学习数学的基础上,会手口一致点数并输出总数,会按照大人的要求取放相应数量的物体,浅浅地开始认识认识数字之间的关系,到了大班,数概念初步发展,能不完全依靠直觉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10以内数的组成、分解,加减运算。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所以,他们对物体数量特征的感知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许多研究表明,幼儿所接触的数学教育内容是否合适幼儿的理解能力或接受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在了解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条件下进行对幼儿实施数学教育。

四、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各自的爱好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设计活动,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选择机会以满足幼儿不同的需求1、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教育中教育内容都包括了数学教育的内容,所以教师在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加入有关数学教育的内容。2、幼儿大多数时间是在游戏和玩耍中度过,因此在游戏中渗透数学学习内容,能够巩固数学学习。3、在教学中,注重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让幼儿在眼睛看、耳朵听、小手动、嘴巴说中进行数学学习,这样一来,幼儿对知识有了深刻的感知,更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4、幼儿学习数学要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事物的各种关系、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实际上也说明了事物间的各种关系,但幼儿受到认知水平的局限,通常要从具体的事物中认识和感知他们的数形成数概念。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带领幼儿动手操作图形、图片、食物等来感知数学,幼儿通过对形状、颜色、大小等多角度进行分类,发展了幼儿的直觉的思维能力。5、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和生活中包含着许多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只要我们多从幼儿的家庭生活实际去认真发掘,我们就能找到与幼儿数学活动有着某些联系的知识点和教学基本素材了。

第3篇:幼儿数学范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幼儿思维的发展为他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定的心理逻辑准备。皮亚杰认为,儿童具有逻辑,且儿童的逻辑包含两个层面,即动作的层面和抽象的层面。这些动作层面的逻辑结构不仅使儿童学习数学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而且在儿童通过反省抽象而获得各种逻辑数理知识的同时(皮亚杰称之为同化过程),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皮亚杰称之为顺应过程),并最终形成抽象层面的逻辑结构。但是,幼儿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又造成了幼儿在建构抽象数学知识时的困难。本文首先列举一下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再结合数学语言的特性,然后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2幼儿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

2.1从具体到抽象

例如,问一个两三岁的儿童,“你家里一共有几个人?”他能列举出“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我”,却回答不出“一共有3个人”。这说明这时的幼儿还不能从事物的具体特征中摆脱出来,从面抽象出数量特征。

2.2从个别到一般

例如,大班幼儿在学习数的分合时,对于分合式意义的理解是从个别到一般,逐渐达到概括程度的。教师首先让幼儿分各种不同的东西:2只苹果、2个玩具……并用分合式记录下来。这时幼儿对分合式意义的理解还停留于它所代表的那一件事,当老师问这些式子一样不一样时,大多数幼儿都回答不一样。

2.3从不自觉到自觉

例如,小班儿童在将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类时,往往会出现做的和说的不一致的情况。不少幼儿能根据感官判断其共同特征并进行归类,但在语言表达上却不一致。显然,幼儿这时的语言表达往往是不随意的,仅作为动作的伴随物,而不是思维过程的外化。

2.4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我们曾观察到一位小班幼儿给图片归类,他自己是按照形状特征分的,当他看到有的幼儿在按照颜色特征分类时,就说别人“是乱七八糟分的”。这时对方也发现两个人分得不同,对他说:“你是乱七八糟分的。”然后,当我们问幼儿“你是按照什么分的?”时,他们都不能回答。由此可见,幼儿意识不到自己归类的根据,更无法从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3数学教学语言特性

3.1语言的通俗性

3.2语言的启发性

3.3语言的科学性

3.4语言的情感性

4对幼儿教师数学教学语言的认识与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在活动中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教师实现互动的外部体现,因为幼儿还不能接受文字语言信号,教师往往采用有声言语进行信息的传播、情况的交流、指令的、行为的评价等来指导幼儿,更重要的是它能有目的地影响幼儿认知学习和思维过程,影响幼儿思考问题、表达思想、判断和想象等能力的发展,并能促进和提高幼儿与环境中的人和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质量。所以,对建立在互动基础上的教师语言表达的研究,对教师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改进教育方式,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下面我从数学活动的导入、过程、评价三个方面阐述教师语言表达对幼儿活动的影响。

4.1导入部分教师的语言表达

导入是引导幼儿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而新颖、别致的导入为数学活动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导入是一个活动的伊始,幼儿的心理难免准备不充分,注意力还没有充分集中起来,如何使幼儿参与到教师设置的活动中来,教师的引导必需要讲究艺术。案例一:数学活动《超市大整理》导入部分,教师说:“我是哈哈超市的总经理,我进了许多货品,要怎么整齐地摆放到这些货柜中,让顾客很快地拿到他所需要的货品呢?”听完教师的问题,幼儿就很快操作起自己手中的材料。但结果出人意料,幼儿只是将货品一样一样整齐地摆放到货柜上。同样是数学活动《超市大整理》导入部分,教师变换了一种指导语言,却使幼儿活动的结果截然不同。案例二:教师:“我是哈哈超市的总经理,我进了许多货品,都有哪些货品呢?”幼儿:“西瓜、玩具汽车、书包……”师:“我要请你们将这些货品摆放到货柜上,这里有几个货柜呢?”幼:“三个。”师:“那这些货品要怎么分,摆放到这三个货柜上,让顾客一进超市就能很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大多数孩子能将货柜按类摆放到三个货柜上。在同一个活动中,教师同样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活动,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呢?教师第一次的提问看似开放的问题,其实过于空泛,目的不明确。教师的语言能直接引起幼儿对观察对象的注意,使他们有选择地感知观察对象。第二次,教师是将问题具体化,直接指向观察的对象,让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使幼儿在自己的思考、讲述中,自觉地理解了知识,而不用去告诉他们。在导入部分,教师的语言应采取生动性、趣味性,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这样才能吸引儿童的注意;语义简明,语句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词语准确,目的性强,避免将活动最终结果直接告诉幼儿。

4.2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

在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语言提示,可以帮助和启发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现时的活动情景结合起来,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获得新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师的语言在活动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引发幼儿思考,而不是代替幼儿想和做,要体现双向交流,方可呈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做而有思的氛围,从而促使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新的发现、新的表现。教师的语言要有开放性,指向性明确,能给幼儿以启发。如在数学活动《超市大整理》中,幼儿在为货品分类时,出现了两种情况,大部分幼儿能将货品分类摆放到货柜上,个别幼儿还能将货品进行二次分类。操作过程中,有个幼儿能将两个货柜上的货品进行二次分类,但有一个货柜只是分类。于是教师将这位幼儿的操作材料展示给大家看,说:“请你们检查一下,货柜上的物品都摆放对了吗?”大家共同认定都对了,但幼儿并未发现其中的二次分类,于是教师紧接着问:“前面两个货柜和后面一个货柜分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吗?”这时幼儿发现了前两个货柜的货品摆放的方法更方便顾客拿到自己所需的东西。教师说:“你们也试试摆摆看,让顾客更方便拿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后来大部分幼儿基本上懂得二次分类更方便顾客。通过教师简单的语言启发幼儿的分类经验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个提升。#p#分页标题#e#

4.3在活动评价中教师的语言表达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例如,我们经常看到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回答错了的时候,就向全班小朋友说:“大家说××说得对吗?”导致全班幼儿大声否定。这样做会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很贫乏,在一次活动中不断出现“不错”、“很好”等词语。这样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不能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使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能及时强化或纠正,幼儿渴望得到评价的心理需要也得不到满足。因此教师对幼儿评价的语言应有明确的目的,委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更能促进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第4篇:幼儿数学范文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它的知识性、抽象性、概括性很强,所以幼儿学习时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依据数学知识的这些特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寓教于生活、故事和游戏之中,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才能让幼儿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课堂设置成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舞台,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数学学习活动中。

一、在故事中“学”数学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把教学内容编成形象生动、富有趣味简短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例如:在教认识 5 时, 我设计了小灵通参观海底公园的故事。小灵通来到公园门口,一位机器人拦住了他的去路。机器人说:“小灵通,你要想参观公园,就必须通过三道大门,如果你能正确答出大门上的问题,各道大门就会自动打开。这时,教师可对幼儿说:“你们有没有勇气去打开问题之门,参观一下美丽的海底公园呢?”孩子们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了,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在第一道门上画上几何图形,要求幼儿数清楚图上有几种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第二道门上的问题是关于5 以内的顺序,第三道门上的问题是关于 5 的写法。在这种自由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通过将故事与数学活动的巧妙结合,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变的生动、有趣,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并学好数学。

二、在游戏中“玩”数学

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在游戏中,幼儿可获得数学知识,并有机会自由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

三、在问题中“思”数学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存在,就没有数学活动的开始,有了问题,思维才能有方向。”因此,教师应精心数学问题设置,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抓住最佳时机开拓幼儿思路,多给幼儿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机会,为幼儿的思维活动提供最佳信息。例如:认识方位词,教师可提问新颖有趣的问题:“怎么摸到你的脚?”“怎样摸到你的头发?”让孩子去了解身体的各个部分,以及如何保持各个部分的平衡,训练了孩子的注意力,同时更使孩子进一步了解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概念。使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幼儿想学、爱学、思学。

四、在生活中“用”数学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与实际紧密联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新《纲要》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生活,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时,带领幼儿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和幼儿一起寻找这些图形,幼儿用他们稚嫩的眼光发现了,有的房子的屋顶是三角形的,红绿灯是圆形的,路面上有的瓷砖是正方形的等。在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到处是数,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学”的世界中。例如在“认识数字”的活动中,让幼儿带着问题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说说它的用途。幼儿寻找到生活中所熟悉的日历、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等物品,使幼儿在生活中常用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培养幼儿乐于观察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幼儿在找找、玩玩、说说中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数字现象,并通过想象讲述,如果生活中没有数字会怎么样?把学习与幼儿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处处与生活同在。

五、在操作中“做”数学

第5篇:幼儿数学范文

【关键词】数学;年龄;生活化;游戏化;乐趣

中图分类号:G61

在以往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们基本遵循这样一种模式:教师制定计划--设计集体教学方案--预备教学道具--展开教学。这种一厢情愿、按部就班、违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枯燥教学,让幼儿从一开始就对数学失去了爱好,数学成了强加给幼儿的概念、记忆不完的知识和索然无味的活动。

社会在发展,新时期的教师更应积极探索适合幼儿发展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与实施,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即"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四周环境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发生爱好,构建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略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略问题"依据这一理念,我们进行了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索研究,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爱好,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积极性、变通性、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发展,进步了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

教育学家指出:"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这是幼儿的年龄特征。数学教学要根据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的天性特点进行教育的"引导性"发挥教学。同时利用幼儿在幼儿园活动时间长、自主活动时间多的因素,精心设置数学活动区,让幼儿通过在数学互动活动区玩一玩、摆一摆、拼一拼等自主探索性活动中增强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诱发幼儿的探索精神,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实践操作性能。

然而,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我们所执教的数学虽然是一门功课,但与生活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处处都存在着数学,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用着数学,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贪玩的、所以把教案硬生生的搬上来,他们不一定领情,我认为,把数学生活化,是很好的学习途径,方法也有很多。下面就从实践的层面对比项研究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有效转变幼儿教师数学教学观念

(一)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

二十一世纪,将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只有不断的在教学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无止境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二)教师必须要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打探地探究问题。

(三)教师应为幼儿安排、布置事宜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

二、幼儿学习数学生活化涵盖的层面

(一)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生活化

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生活化既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也包括在设置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学习的途径应具有生活性,更多的是在生活或相似生活的情景中学习,而不是在数学情景中学习"儿童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过程总了解四周世界的,日常生活中包括了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料,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幼儿学习数学资料的生活化

操作资料是数学活动中幼儿赖以思维的物质基础,是数学活动的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决定着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激发爱好的大小及开发智力的深度。新奇古怪的操作资料易分散幼儿的注重力,而选择现实中自然物品作为数学资料更能让幼儿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也省去了做教具和学具所花费的大量时间,所以我们采取了以下多个观点:

1、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情景,创设活动冲突,引导幼儿寻找资料。

2、寻找操作资料的过程,也是教学思维的过程。

3、要求幼儿相互交流自带资料,帮助幼儿多角度理解数学关系

4、记录操作成果,促进思维由具体向抽象升华

三、迁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最终必回归生活",这句至理名言充分强调了数学教育的最终归宿--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幼儿经历了时间、熟悉、反思,积累了肯定的数学经验以后,锤炼进步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必定。如:在幼儿学习了液体的守恒知识后,我们预备了高低不同,粗细相同或高低相同、粗细不同的各种容器,让幼儿自主选择不同的容器,进行"运水"竞赛,看那组小朋友先运完规定的水?然后找出先运送完成或者是运送慢的原因......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用相关的经验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四、幼儿数学生活化实例分析

大班的孩子对于数量的理解已经深入到生活个各个角落。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做以引导。一天,小伟告诉我:"妈妈买了苹果和梨",我问他:"有几个苹果和梨呢?"、"六个苹果啊,忘记了。"可是,下次他就会告诉我:"妈妈今天又买了4个苹果和5个梨,一共是9个"我跟孩子们聊天的时候说:"昨天,老师家里来了2个客人,后来又来了4个客人,一共来了6个客人"有些孩子很快就会领会,过几天,跑来告诉我:"昨晚,我和爸爸、妈妈去喝茶,后来叔叔、阿姨也来了,一共是5个人"。有时候,我听到他们在说悄悄话,:"我带8颗糖、给你2颗、我留6颗"在孩子们互相模仿和交流中,逐渐掌握了数与量的关系,并且为日后的创编应用题以及其他加减运算方式做了很好的铺垫。

与此同时,孩子们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轻松形成,数学生活化的学习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们。

综上所述,我们结合现实生活,使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探讨、探索新事物能力有着直接和极为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只有扎根于幼儿生活与经验,幼儿教育才能发挥自己的效能,教育才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倡导布满生活气息的幼儿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第6篇:幼儿数学范文

关键词:创设情境;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36-01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数学作为一门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课,人们形象地称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幼儿园进行数学启蒙教育,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学,应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适当教孩子们一些数学的初步知识,才能促使孩子的思维和智力得到较快的发展。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使他们更好地投入数学活动中去呢?因此,从事幼教工作多年的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数学活动中,怎样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怎样把数学教学融入到幼儿园各科教学活动中呢?根据现代幼教理论,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能快乐有效的学习,关键在于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设计有趣游戏,使幼儿乐在其中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利用幼儿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让妙趣横生的做做玩玩进入课堂,能使幼儿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如个体活动游戏“火眼金睛”:让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各种物体(圆形、长方形、梯形等)分别有什么特征?通过幼儿的自主操作,初步感知几何物体的特征及异同;区别“左和右”的游戏贴尾巴:前面放着缺少尾巴的猴子,让一幼儿蒙眼听其他幼儿用方位词指示将尾巴贴到相应的位置上,幼儿会集中精力辨别左右以致完成任务;在上“统计”课时,幼儿小组合作统计戴帽子的和没戴帽子的、穿皮鞋的和穿运动鞋的、穿夹克和穿毛衣的等相关问题,自己分工,商量最快的统计办法,小组间比赛,激发了幼儿自主探究的热情,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在“猫捉老鼠”的师幼互动游戏中让小班幼儿感知“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一只猫妈妈,许多小猫;捉到老鼠有大有小,大老鼠中有1只黑的,许多是灰的;小老鼠中1只是白的,许多是灰的等等。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情绪愉快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广开思路

爱想象是人的本能。恰当的、精彩的问题对幼儿来说很有吸引力,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如教学“5的加法”时,我以熊猫宝宝过生日时准备许多水果招待朋友的故事为线索,让幼儿在情景中体会加数与和分别代表的意义。并激发幼儿的想象,一人说算式,一人编加法题。幼儿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热烈。如教学“8的分合"时,让幼儿自己探索8可以怎样分?几和几合成8?怎样分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就能对所学知识有较深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幼儿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关注学习过程,让幼儿体验成功

积极关注幼儿参与学习的过程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幼儿积极参与的教学应该是失败的。如“争分夺秒”中引导幼儿用眨眨眼、拍拍手、喘喘气来表现一秒钟,带领幼儿慢跑一分钟,跳一分钟绳,玩一分钟滑梯等,在关注幼儿的同时,积极创设机会让幼儿体验了成功的。天真活泼好动的幼儿对什么都好奇,教师要抓住各年龄段的幼儿心理特点,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手段呈现学习内容。如学习“排序”时让幼儿给爱美的小公鸡设计串项链、教学“顺数和倒数”时用多媒体大屏幕上小猪上楼梯的动画情景吸引幼儿,有了外在的诱惑力,就会诱发幼儿的内在需求,从而去积极探究,发现问题,突发奇想,理解新知,乐在其中。有了这样的体验,幼儿才能感到探究的趣味所在,当取得成功时,那份喜悦是别人难以体会的,可以说喜悦是发自内心的。再运用“你回答得真好”“你来试一试”等表扬、鼓励的语言对幼儿的表现作出肯定评价,它有着强化作用,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产生愉悦的情感,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学以致用,让幼儿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如学习“顺数、倒数”的活动中,幼儿通过“搭建楼梯”的操作活动,具体感知楼梯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通过生活中的“红绿灯”、“倒计时”联想,形象地感知并发现顺数、倒数时的数序规律等。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个性化的魅力,实现了幼儿快乐学习的理想。

第7篇:幼儿数学范文

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应用性非常得广泛。幼儿阶段的数学教育,是学生形成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让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在幼儿阶段能够打下较为坚实的学习数学的基础,就尤为关键了。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必须要正视,那就是: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飞速发展,幼儿园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在不断增加,这就使幼儿园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大量的青年教师进入了基础教育这一行业,在给我们的基础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由于工作时间较短,对于学生实际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出现或者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幼儿阶段的数学教学,现在我就结合自己的探究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现阶段幼儿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首先,教学的目标相对单一。很多教师更多地把数学教学的目标简单的定义为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习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其次,评价体系相对单一。可能很多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那就是更多的希望孩子们在初始阶段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忽略了全方位与人的目标,导致学生不能做到很好的全面发展。再次,教学语言有待提高。一些教师由于参加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不够规范。而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要途径就是向教师模仿,这就给他们日后的数学学科的继续学习埋下了隐患,可能会成为制约孩子们数学学习的一大障碍;另外教学方法相对滞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落实。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我们幼儿园数学教学来说,可能会成为制约我们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瓶颈,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不利于我国幼儿阶段的教育教学。需要我们每一位幼儿园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证实这一问题的存在,并尽快地、及时有效地予以解决。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

一、加强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教师只有不断地在教学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无止境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只有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

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

三、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第8篇:幼儿数学范文

关键词:幼儿;学习兴趣;动手操作;快乐体验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意味着数学活动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会用初步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的意义”是幼儿数学领域的教育内容。由于现实生活离不开量、形、数、时间、空间等数学内容,因此,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学习数学也正好顺应了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幼儿可以在实际操作中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主动获取相关的数学经验,真实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那么,如何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呢?

一、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一)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如果把理性的数学知识结合到游戏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音乐游戏《乘火车》,可用椅子搭成三列火车,分别编号1、2、3,幼儿每人一张编号的车票,幼儿在音乐声中做开火车的动作,音乐一停,幼儿依照车票号码快速找座位坐下,教师当列车员进行查票,看谁找得又对又快,这位不仅满足了幼儿的竞赛心理,而且能促进幼儿更准确、迅速地加深了对序数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运用以游戏激发兴趣的策略时,所选用的游戏应该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年龄越小的,应该以直观地、带有情节性的、能把幼儿带入角色的游戏为主。例如“送小动物回家”、“停车场”等活动。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则应选用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抽象的、有更多发挥余地的游戏为主。

(二)开展区角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为幼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力作不同选择。而根据活动需要创设的区角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因此,我带领幼儿到教学区里进行分类教学,逐一出示图形宝宝请幼儿摆摆,玩玩,观察其特征,然后请幼儿按要求把同一类型的宝宝领回家,如:A,形状一样的;B,颜色一样的;C,大小一样的;幼儿可分组进行,可个别进行。通过开展区角活动,使抽象的知识变成感知的形象,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分类能力,还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在动手操作中引导幼儿发现数学的奥妙

动手操作则是最好、最直接的认知过程,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机械记忆,不会灵活运用。如果让幼儿的数学活动中每人都有一份操作学具,不仅能使每位孩子都获得练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利用操作活动学习数学,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发展幼儿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创造力、观察力、判断推理等能力。在操作过程中,要让幼儿手脑并用全神贯注的进行操作材料,对幼儿数学学习、思维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材料,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和活动兴趣。如:在按颜色标记进行分类的活动中,我不仅提供各种颜色的水果卡片,各种颜色的玩具,还提供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各种颜色的瓶盖和各种颜色豆子让他们颜色的标记进行分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反复摆弄,兴趣盎然,完全沉浸在玩乐的喜悦中。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数学活动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学数学,在操作中亲近数学、感知数学、发现数学的奥妙。

三、让幼儿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帮助幼儿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进而喜欢数学。如:在大班的《生活中的数字》教学中,通过活动的准备,让幼儿找一找生活中所看到的数字并了解这些数字的用途,从而引发了活动的,可见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确实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离不开的数字,如:家里的电话号码需要数字、家里的门牌号码需要数字、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离不开数字;又如:经常吃的食品袋上有数字,那是生产日期很重要,超市中的货架上有数字,那是物品的价格也很重要,每个汽车上有车牌号码,银行卡上也有很多的数字等等,孩子们回答的很多,他们找到了生活中的很多数字,同时也认识到了生活中一些数字的重要性。通过这个活动,也让我明白数学内容应从逻辑性向生活化转变,这是让孩子们喜欢上数学的基础。

四、创设新奇有趣的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第9篇:幼儿数学范文

关键词:幼儿数学;数学教育;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294-02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幼儿数学教育是启蒙性的、准备性的、基础性的,既是为了促进幼儿当前的发展,也是为幼儿日后的发展打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明确的提出了要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我认为应该让幼儿在生活中去玩数学。学与玩并不矛盾,对儿童来说,玩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适合于儿童的天性和特点的一种学习。数学不应是数数和加减运算,也不该是乏味而枯燥的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而应该是融入于我们真实的生活之中,时刻存在于许许多多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事件和细节中的,这些生活情景同样也是教育孩子的大好机会。 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了“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依据这一理念,我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索,从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出发,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积极性,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发展,提高了幼儿数学认知能力。下面就从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学习数学

我们的周围,每样物品都以它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无穷无尽的数学素材。幼儿生活的环境有幼儿园、家庭、社区。在幼儿玩玩具时可以教他们学习分类,如对他们说:“玩具宝宝都有自己的家,现在有很多的玩具宝宝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它们的爸爸妈妈会很着急的,小朋友们去帮玩具找到自己的家吧。”让孩子在充满爱心的情绪中学习了分类,玩具柜上中下不同的位置,也让幼儿感受了空间的不同。吃饭时有多少人,那么就在餐桌上摆放多少餐具,让幼儿学习一一对应及数守恒的知识。在吃午点时,由小朋友轮流做值日,“数一数你们这一组有几个小朋友,然后拿多少个盘子,拿多少块糕点。”老师都可以利用这些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对幼儿进行数学知识的教育,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将数学教育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当中。比如在家里,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几口人,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量一量自己有多高,称一称自己有多重,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自家的门牌号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翻一翻家里的日历,感知年、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活动:起床、上幼儿园、吃饭、游戏、睡觉、离园等;家里的饭桌是圆的,凳子是方的,烤箱是正方体,冰箱是长方体……。幼儿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充满了数、量、形、时、空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利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关键在于老师要敏于观察,善于捕捉。教师只在幼儿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给予适时帮助和引导。如:点心吃饼干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在这一看似平常而简单的吃饼干活动中,孩子不但对图形的认识有了更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爱探索的好习惯。又如:在幼儿学习“长度守恒”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大量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毛线,引导小朋友将毛线摆成不同的图案和形状,小朋友经过反复的操作和思考,最后在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下知道了等长的两种物体不论你怎样摆,怎样变换形状,它们的长度都是不变的。这些材料便于幼儿操作,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刺激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用相关的经验来理解和解决问题。在这种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摆弄中,幼儿摆脱了数学活动中的压力,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是自然轻松和有趣;利用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引导幼儿在有意无意间以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多种数学信息,消除幼儿对数学的陌生感,为幼儿学数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孩子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孩子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在孩子一日生活小环节中,我们注意引导孩子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奠定数学学习的基础。

二、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更加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如果采用游戏的形式,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区角活动,是指在活动区,提供多种多样符合幼儿需要、兴趣的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我充分利用空间,在活动室开辟了数学区,让幼儿根据自己水平自主选择区域,给予幼儿充足的活动时间和较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如在区角中放入大量的各种颜色的不同图形,幼儿随意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活动,可以拼小树、房子、各种家具和动物,既认识了图形,也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像力。活动中幼儿可自由结伴,操作完一项材料内容后可到别的数学材料区去玩。区域活动是开放、自由、自主的活动,它既不同于正规的教育活动严谨,又不同于其他活动的分散,区域活动是参照儿童发展及其特征做出的渐进式安排的一种学习途径。它能提供适当的环境刺激,让幼儿有机会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摆弄发现新知识,巩固已有的经验,并主动学习它的形式也更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对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在自主游戏环境中,让幼儿在游戏的情节中,无拘束地利用同伴间的相互影响来共同学习、共同促进与提高。如在“逛超市”的游戏中,老师给每样商品上标上不同的价格,游戏开始时,请2—3名幼儿当收银员,其他幼儿分别扮演顾客,每名顾客拿10元“钱”,让幼儿自由地进行购买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认识了货币,也了解了货币的有关知识。在“图形宝宝”的游戏中,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戴上不同的图形头饰,“图形宝宝”在轻快的音乐中去找朋友,并向朋友介绍自己的名字,如“我是三角形宝宝”,我是“正方形宝宝”等,让小班的小朋友在愉快的游戏中很快地掌握了不同图形的特点。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体育活动结合起来,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学习数学。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如;在“跳房子”的体育游戏中,老师可以对幼儿进行认识10以内数的教学,如老师说跳“1”,幼儿就跳到“1”的格子中,老师说跳“6”,幼儿就跳到“6”的格子中……。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总之,灵活机动地利用游戏中的随机教育内容,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而又科学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学习,通过自身与环境的接触,自由探索,动手、动脑、动口,促进幼儿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潜能。

三、探索多样化的数学游戏

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创编一些相应的数学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在操作中开始亲近数学,感知数学从而愉悦入门。 为了巩固对形状的认识,我设计了“送娃娃回家”的操作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送到正方形盒子里,把圆形片片送到圆形的盒子里,从中获得相关经验。为了让小班的小朋友感知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我设计了游戏“小动物在哪里”,用一个大纸箱做一栋房子,将小动物藏在房子的不同方位,让小朋友说出小动物在什么地方。游戏《掷筛子》中,为幼儿提供筛子,六面写有1—6的数字,通过掷筛子的点数拿出相应的硬纸牌排火车,复习6 以内组成,感知分解组成的排列规律。操作中让幼儿比较、感知:数字越大,火车车厢越多。在小班音乐游戏“小兔学本领”中,兔妈妈教兔宝宝学跳的本领,随着音乐的节奏,兔妈妈唱“小宝宝学本领,跟着妈妈跳一跳”,“跳一下”,兔宝宝就随妈妈的指令跳一下,“跳三下”,兔宝宝就随妈妈的指令跳三下……。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小朋友初步感受了数的概念。

四、让幼儿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最终必回归生活,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幼儿经历了实践、认识、反思,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以后,锻炼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必然。 比如:幼儿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教师让幼儿掌握了数的组成方法和规律,然后把学习自交给孩子,根据3和4的组成规律,让幼儿去寻找5、6、7、8、9、10的组成排列。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分合的运用,如在两个盘子里放汤圆,每个盘子分别放几粒合起来才是10粒呢?让幼儿思考10可以分成几和几,也让幼儿思考几和几合起才是10,促使幼儿同时从两个方向进行思考。一个长方形可以对角分成两个三角形,那么还可以分成更多的三角形吗?给幼儿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幼儿自己动手去折,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探索多种方法。这种生活化和自然化的学习,使幼儿在操作中加深了理解,培养了幼儿的灵活性,拓宽了他们的思维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