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师范生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师范生教育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师范生教育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师范生教育调查报告

第1篇:师范生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我于20**年**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1、教育价值观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着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本文出自课堂作文网kt250.com4、学习目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第2篇:师范生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在设计和修改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字斟句酌,同时体现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扎实的文字基本功,这样强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日所进行的行政公文写作训练、学术论文写作训练和生活随笔写作训练之余,注重具体应用文体中的话语表述和答案探究。其次,实施调查阶段是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想要针对某个问题得到最广泛的意见,首先要得到最广泛的配合,这就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与不同的调查对象打交道,这要求大学生具有相应的社会交往能力,而不能以固有的方式去做事。以项目组学生为例,由于要调查让胡路区的文化景观,所以自然要通过对城区各种阶层、各种身份的人员进行访问,特别是对城区建设有发言权的人进行访问。

起初的调查并不顺利,因为大学生习惯了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等较为单纯的沟通方式,而且不习惯捕捉他人谈话中的喜好和禁忌,所以调查往往以勉强填完问卷而草草完事,效果不甚理想。经过项目组同学的几次经验交流,及时调整了与不同人群的沟通方式,问卷调查的开展才较为顺利和理想,而无论是退休老干部的建议还是报刊亭女老板的建议都为项目组的研究提供了帮助。最后,分析统计和报告撰写总结两个阶段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有着极大的锻炼。调查报告的撰写需要项目组学生的共同参与,每个人负责的方面不同,文字表述风格也不尽相同,但落实在调查报告中,则需要文字表达做到准确、流畅和风格统一,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筛选、汇总和梳理,提出的建议也要力求简明、清晰和可行,这就需要学生对有限的文字不断进行锤炼,这是在日常的公文写作和文学写作中较少训练的内容。学生的问题论述能力、文字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调查报告撰写阶段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这也正与我校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鼓励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以调查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的倡导相吻合。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学生来说,社会调查最好利用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在中小学进行,调查的对象则为中小学师生,调查的选题也要紧密结合基础教育中的师生,在社会调查过程中,除了上述文秘技能水平的提升之外,也可以提高其教育教学技能水平。首先,选取一个好的社会调查题目可以提升师范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水平。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掌握现代中小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心理状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强的教育,笔者在为本科生设计毕业调查题目的时候就时刻牢记这一点,所以才有了诸如某中学学生人生信仰与追求情况的调查、某中学学生课后古诗词阅读情况的调查和某中学学生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调查等调查题目设计。对这些问题开展调查,可以掌握中小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心理状况,为师范生在大学阶段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指明了方向。其次,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可以提升师范生与中小学生沟通的能力。在我国,语文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极为普遍,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更应该在求学阶段就了解中小学生的沟通方式,并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良好沟通和疏导,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在课内外渗透学生关心的问题和关注的知识,可以使得教师在学生心中更有魅力———做到这两点,便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进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在实地调查中,还可以改变师范生在大学阶段对中小学的某些错误认识,而这些往往是在学习和实习中不易注意的。最后,调查报告的撰写可以提升师范学生的文字表述水平和对问题深入思考的能力。

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论文,主要是针对某一学术问题,而对于学术研究能力相对较弱的普通本科师范院校的师范生的培养,则不能仅培养学术型人才,而更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调查报告的撰写过程中,师范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地调查数据,对基础教育中某一问题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能深化自身教育理念,为日后的求职和教学工作奠定基础。综上所述,社会调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有显著的效果,同时,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也为完成较高水平的社会调查提供了保障。但必须强调的是大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调查和写作训练等技能训练中,才能真正有所收获,逐步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原昊 赵丽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第3篇:师范生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学习现状;研究性学习;师范生成长

一、研究价值

(一)师范生的未来的职业特点和信息社会对教师新的要求需要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

教师是师范生未来的主要职业,作为一个好的教师既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又是一个会学习的人;未来教师不仅能教书,而且还要能科研,能利用科研推进个人的教学水平。未来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学友。其次,未来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型的学者。再次,未来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他还是一个好的科研工作者,他不仅对自己所执教的专业能够进行科研作业,而且能结合教育实际开展教育科研。再其次,未来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好的心灵沟通者、组织管理者。未来教师的这些素养必须早培养,早养成这些素质,才能更好的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这些职业特点和未来教师职能改变要求有一门新的课程来培养,就目前的课程安排现状来看,研究性学习较为适合。

(二)师范生的现状迫切需要一门有针对性的课程来改变。

从当前的师范生学习现状来考虑,情形不容乐观。由于师范生没有升学压力,学习的主动性一般较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从整体考查,许多师范生观念陈旧、缺少独立思考习惯。另外,学生对写作普遍没兴趣。从毕业的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许多上岗的毕业生不会进行科研工作,不会进行论文写作。师范生的这些不利因素,将会阻碍他们在未来工作中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研究性学习课程适逢其时。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师范学校教学方面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它将为培养信息时代的教师提供较好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带动其它课程的学习,是培养21世纪新型教师的必然选择。

二、师范生的学习现状

2009年笔者在全校10个师范班学生中开展了学生学习状况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不佳。调查显示,学生有自觉预习习惯的仅占总数的10%,经常到图书室、阅览室、上网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仅占19%。学习中有经常性地提出问题的习惯,学习中发现问题独立探究,所占比例也比较小。

2学习面狭窄。没有看课外书籍的习惯的占20%,喜欢涉猎中外名著的仅占25%,经常性地到阅览室、图书室仅占19%。

3学习自主意识、探究意识不强。有经常性地提出问题的习惯、发现问题独立探究、有独到见解地解答作业、喜欢“自主研读――自主探究――质疑问题(向老师或同学)――达成目标”、了解研究性学习等选项所占比例都不高。

4学生学习的意志力薄弱,对某一问题的探讨采取严谨深入态度,所占比例比较小,缺乏成功感。

5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意识不强,对今后从事的小学教学缺乏足够的信心和了解;大多数同学没有写过科普论文的经历,是必影响今后从事教学科研的工作。

三、改变师范生学习现状的途径――研究性学习

经过3年半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大多学生反映有较大的收获。

1有40%的同学认为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了他们的知识面,43%的同学认为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明确了中师阶段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2.83%的学生意识到在开展过程中能力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有3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多数同学认为通过写总结,提高了的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处理能力和写作能力。

3.354%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体验了“过程”的艰辛和欢乐;有46%的学生认为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53%增强了与人交往的能力;61%同学认为加强他们的自主意识,现在能够经常说或心里想说“我认为”或“我的观点是”这两个短语。

4.45%认为“活动”对他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有较大提高;30%同学认为这种学习提高了自学能力;多数同学对这样的学习方式感兴趣。

5.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54%的同学认为基本上了解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65%的学生认为通过写总结和作报告有助于今后写科研论文;43%认为开设研究性学习课题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帮助。

四、研究结论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有助于师范生的成长

(一)有助于在校的学习

通过研究性学习由于将学生放在一种主动的、探究的学习状态下,使他们从接受性地学习转向学会主动学习,学生们感到新鲜,获得了以前课堂上所没有的感受。无论是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还是调查研究、撰写结题报告等,学生们的学习有着极大的热情和潜能,学生的活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表现,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体现出的能力,对教师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有很大地触动,使教师感到需要重新认识他们的学生。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更宽的人际交往机会、真实地了解社会的机会、培养团队精神的机会、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的机会、利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明白了做任何事情要对自己个人的行为负责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更加懂得了在校认真学习的重要性。

(二)有助于未来教师的发展

首先,教师是师范生未来的主要职业,作为一个好的教师既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又是一个会学习的人。教师单纯的教给学习者知识已受到局限,在海量信息和知识不断涌现的时候,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尤其重要。通过此次研究性活动,学生普遍认为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自学习的能力,学习方式有一定的转变。明白了未来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学友。其次,未来教师不仅能教书,而且还要能科研,能利用科研推进个人的教学水平。通过研究过程中写调查报告和结题,使学生学会了写调查报告,懂得了科学态度,也明白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艰辛。知道未来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他不仅对自己所执教的专业能够进行科研作业,而且能结合教育实际开展教育科研。最后,未来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型的学者。

(三)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初步具有了探究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和交流,增强了团队精神,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提高了交往能力;对生活、学习有了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提高了自信心;能较积极乐观地等待挫折与困难,培养了勤奋、独立、自强不息的个性品质。这些都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既是师范生未来不从事教师职业,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蒋志萍等.2003.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书)

[2]杨章宏.2000.教育科研过程.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书)

[3]朱慕菊等.200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刘咏梅;;高师院校数学类学生技能培养问题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7期

第4篇:师范生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师范大学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其课程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师人才培养质量。二十一世纪,“教师教育走向开放性……教师教育的专业化”[1]。北师大中文学科在制定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方案时,努力遵循新的教育理念,充分研究学校修订教学计划的总指导精神,对两方面信息进行调研,一是对北京市重点中学一线优秀教师关于新型中学教师培养的标准与要求调研;,二是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深入研究,广泛征集教师建议。基于以上认识构建中文学科课程设计体系。

(一)课程设计模块的构建

我校中文学科免费教育师范生的培养定位于“培养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坚实的专业基础,能引领中国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方向的高水平中学语文教师”;定位于“培养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综合素质优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扎实、有较强中文教学实践能力与拓展能力、富有创新精神、乐教适教的汉语言文学基础教育高级专门人才”;定位于“培养新型中学语文教育人才和教育专家”。围绕以上3点定位,设置课程,其三大模块课程类别及学分比例为:“通识教育课程(26℅)”、“专业教育课程(54℅)”“教师教育课程(20℅)”,其中“专业教育课程”包含“文学类方向课”、“语言类方向课”和“师范类专业方向课”。第一学年以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为主;第二学年学习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三学年以实践性较强教师教育课程为主,同时修读学科专业选修课;第四学年开展教育实践课程,包含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写作。其中教师教育类课程中的“职业信仰与养成教育”课程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学习。上述分析可见,该课程体系既注重学科专业知识掌握,又注重教师教育技能培养,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

(二)实践性教学的加强

“教育是实践应用性职业。教师要善于把自己掌握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就需要有教育的技能与技巧。这种技能与技巧要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习应用才能获得。”[2]我校中文学科课程设计顺应这种先进教师培养理念,加强实践性教学,突破传统师范生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加强体现在实践性课程大幅度增加、学时加长以及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1、实践性课程包含:(1)公共类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数理统计;(2)教育类课程,如: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教学思想解读、教师语言艺术、教师媒介素养概论和职业信念与养成等;(3)学科专业类课程:语文课程设计、语文教材研究,以及与中学教学联系密切的中文学科师范类10门课程。这些课程的教材均基于对中学语文课程进行调研,参考中学语文所选篇目编写,如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导读、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专题等。这些课程无论从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还是学科深层次把握上均有很强的实践性指导意义;(4)第二课堂活动、环节,如书法竞赛、教师教育技能大赛、支教活动等,这对提高师范生教育技能水平,提升综合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2、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的加长

现代教育理念表明,“教师职业有其自身特点,其职业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职业的内容和任务不仅教书,更要育人;职业方式也与其他行业不同。”[3]教师职业需要经过较长时间专门职业训练,师范生是未来中学教师,为加快师范生角色的转变,在职前培养过程中,我们加长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时间。大三见习,大四在中学实习。通过加长见习、实习时间,拓展师范生的实习内容,进而增强其在校期间的实践经验与个体经验。在实习前见习,形成“实践一反思一成长”的循环模式;再次,为增强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现状的了解,以教育实习为主、见习为辅,开展教育调查研究,不断增强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比重,使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增强各种能力。这一环节在免费师范生课程改革中表现尤为明显,也是免费师范生课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3、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进步,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技术提高,我校中文学科免费教育师范生的培养,注重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教学上,如“微格教学”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培养中,应用于教育类课程、学科教学法课程及学科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上。该方法也是目前各国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如教案设计、课件制作、模拟教学、调查报告、小组辩论、演讲、课题设计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考核。这都是注重实践性教学体现。

二、中文学科免费教育师范生与传统师范生课程设计比较

我校中文学科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注重学生宽厚的学科专业知识掌握、教师教育技能的训练、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与传统师范生培养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一)二者均注重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牢固掌握

“教师的专业性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我们这个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创新时代,也是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因此对教师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4]教师专业化包含“教师掌握较高的专门(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系”[5]中文学科,无论是传统师范生还是免费师范生培养都应必须牢固掌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传统师范生专业学科课程占所有课程学分的64%,免费师范生则占54%。这是我们课程设计的基础——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免费师范生课程设计既传承传统师范生课程的优良积淀,又充分吸收当前学术领域前沿的成果,将传统师范生教材内容中至今仍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保留下来,形成新的体系。

(二)免费师范生更加注重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

“教师专业化体现在既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体系,又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需要经过“临床”实习。”[6]为培养21世纪师资,北师大中文学科免费师范生课程设计更加注重教育技能的培养,教育调查、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大幅度增加。其教师教育课程较传统师范生多60%,有极大提高,这与世界发达国家优秀教师培养水平更加接近。

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其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方式更灵活多样,在这方面传统师范生的培养显得更单一些;注重免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有关教师教育技能比赛、支教活动等“第二课堂”的开设,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进而提升了师范生一毕业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教师岗位的相关工作能力。这也是较传统师范生培养不同之处,也是注重教师教育技能培养的体现。

(三)免费师范生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中文学科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以“能力、素质培养”为宗旨,建立了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多模块实践教学环节包含:一是独立的教学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教育调查、见习、实习;二是贯穿理论教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学科技能、教育技能;三是“第二课堂”社会的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体现了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的锻炼免费师范生的岗位技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对这一专业人才技能的需求。

综上所述,免费教育师范生课程体系优于传统师范生之处有三:1、加强教育类课程,重视教育实践活动,教师教育课程数量多,而且细、精、透;2、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3、授课、考核、评价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教育技能的培养;4、课程设计体现教师教师职业专业化。

三、我国高等师范与各国高等师范课程体系比较

为更好了解发达国家师范课程体系,笔者按照师范生课程结构列表如下,数据来源我国研究成果及法国本科培养教学手册[7][8][9][10]:

上述可见,我国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较传统师范生接近发达国家师资培养水平,特点是:

第一,教师的学科专业培养和教师的职业训练并重;

第二,加强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技能以及教育实习、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高;

第四,发达国家非常注重教育实习,尤其是法国,实习时间长。

各国教师的职前培养方案把教师培养专业化,符合教师是专业性职业特点,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

四、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基于对中文学科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近4年动态追踪实践研究,以及对其课程设计体系进行多方位比较分析,笔者对我国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提出如下思考:

第一、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免费师范生培养重点、难点,也是课程改革重点部分,因而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科专业老师如果教师教育水平一般,又怎样培养高水平免费师范生?

第二,免费师范生的毕业论文多撰写学科专业领域内容,缺少对基础教育的深层次研究或教育实习阶段发现问题的探讨,不利于学生教师教育技能、综合素质培养;

第5篇:师范生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教育实习;调查研究;实习表现;组织安排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独立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教育实习可以将师范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解2014年物理学专业教育实习的状况和实习生对学校组织安排、实习基地情况、实习指导老师的满意度,分析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2014年物理学专业实习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大部分实习生都能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并且认真实习。但是不难发现2014年物理学教育实习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实习生对实习的认识及态度

教育实习是实习生第一次走上实践岗位,对于实习生的未来就业具有重大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物理学专业有很多学生虽然是师范生,但是未来不希望成为一名教师,该部分实习生就会在心态上不重视教育实习,认为教育实习跟自己的关系不是很大,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实习态度不端正,没有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

(二)学校关于实习的组织安排

学校关于实习的组织安排是一个关于实习的纲领,而这个纲领的好坏只有通过实践去检验。通过2014年物理学专业实习调查可以看出对于学校的组织安排实习生仍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同时可以反映出学校组织安排存在问题。

2014年教育实习95%实行的是集中实习,但是还有一部分同学希望自己联系学校实习,分散实习的比例应扩大。教育实习时间的安排是一个慎重的事情,2014年教育实习时间提前带来了一些好处,实习不会与考研冲突,但是后期的课程给考研的同学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甚至有些同学因为准备考研而没有时间学习专业课而影响到考研的复试。关于实习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实习评价方式,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实习生对现在的实习评价方式不满意,应该借鉴其他学校或国外实习评价方式,建立适合我院的实习评价方式。

(三)教育实习基地

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对于教育实习非常重要。2014年教育基地都是在市区实习生实习非常方便,这是比较好的一方面。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有一些实习基地对待实习生的态度是不欢迎的,没有给实习生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实习生讲课次数太少、实习指导老师没有放开让管理班级、实习基地安排的指导老师不是物理科目、实习基地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管理松懈等这些都是实习基地存在的问题。

二、专业实习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学校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联系起来,深化和拓展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技能。从以上讨论中可以看到,2014年物理学专业实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多种方法来端正学生对待实习的态度。我院几位领导利用实习动员会给学生详细讲解了教育实习对今后带来的好处,指出教育实习不只是对于未来想成为教师的实习生有重大作用,对于每一位实习生都是一次y得的锻炼自己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了教育实习的重要性。但是会后依然有些学生对教育实习认识的不够重视,对待实习有应付的心态,对这些学生必要时可以采取单独谈话,继续加强思想方面的教育。另外,为了让这部分学生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还应加大实习成绩考核力度,在执行过程中做到严格而不是走形式。只有端正实习态度并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才能起到好的实习效果。

(二)对于实习的组织安排我院应该有所改变。实习方式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对于自己可以联系到实习学校的实习生允许单独实习。需要关注的是在以往的单独实习学生中,有的学生只是找一个实习单位盖章没有真正实习。学校应该针对单独实习的实习生成立监督小组,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在实习结束后上交授课视频、图片等资料。对于在集中实习的实习生还是实行集中管理的模式。以上两种实习方式应该充分尊重实习生的意愿。

(三)2014年实习时间做出调整,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方面。既然物理学专业课程在大二期间分为了考研方向和不考研两个方向,那么相应的实习应该分为两个方向。对于考研的学生应该提前实习,校外实习时间可以稍微减少。对于不考研的学生可以按照以前的实习时间在理论课全部结束后进行实习,实习时间可以加长一些。

(四)目前大多数师范类学校实行的教育评价方式是《教育实习鉴定表》来考察学生的实习成绩,没有建立起健全的教育实习评价方式。《教育实习鉴定表》的评价方式只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我院应该借鉴其他学校的评价方式,每一个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自己建立个人实习成长档案袋,可以包括实习图片、实习视频、实习心得等。对于实习成长档案袋不做统一要求,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这样可以让实习生通过记录自己实习的经历体验到实习的艰辛与成长。最后学校可以根据实习生的成长档案袋材料给与实习成绩。这种新颖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实习生认识到实习的过程要比最终的结果更加重要。

(五)学校应该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做到合作双赢。目前很多实习基地在实习生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学校应该加强与实习基地联系,多加沟通,不仅让实习基地提供实习的地方而且在实习的过程中有负责的指导老师给与实习生指导。学校与实习基地建立合作办学的伙伴关系。学校可以为实习基地提供前沿的教育信息,可以给与实习基地老师提供培训等服务。在此基础上,互相合作取得双赢。

参考文献

[1] 方华基.高师物理专业教育实习调查与反思[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

[2] 张艳,张海珠.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调查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1

[3] 金玛莉,江岳军.教育实习调查报告[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13

第6篇:师范生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教师教育理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合作机制

教育实践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是缩短师范生职业适应期的重要手段。随着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践教学不断加强,但教育实践仍然是教师教育的薄弱环节,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因此,加大对教育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研究,深刻认识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提高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的应对策略,对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加深对教育实践教学规律的认识,保障教育实践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不完善;二是,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与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脱节,教师教育理论不能有效指导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三是,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合作机制不健全,信息沟通不畅,师范院校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态缺乏了解,无法按照基础教育的对师资的需要调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 提高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整合资源,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要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手教师为目标,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求为线索展开,体现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特征,着力培养师范生理解中小学教育,关注中小学生的日常活动,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规律,研究中小学生学习方法及学法指导策略,研究中小学学习困难生等教育现象的能力。具体来说,教育实践内容体系的构建要整合校内外所有有效资源,从教学实践和班级管理实践、教育教学研究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实践的内容的构建要整体把握中小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案编写、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等。班级管理实践的内容要针对具体真实的班级情境,主要包括选拔与培养班干部、组织班团活动、处理班级日常事务、营造教育教学环境、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困生转化等。教育研究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教育研究的方法,能针对基础教育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学会撰写教育调查报告或教育研究论文的方法。

2.2 精讲多练,促进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与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有机融合

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师教育模式,只重视教育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教育理论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淡化了理论的实践价值,导致教育理论与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割裂,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现代教师教育观认为,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现代教育科学知识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用理论去分析、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这就要求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要充分体现“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真正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教师教育类课程本身具有实践取向,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理念为指导,在注重理论的系统性,注重知识细节的前提下,教师教育理论课程要精选并重点讲授与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课程改革的教学实际紧密相关的教师教育理论,要注重渗透体现基础教育教学现实的案例内容,突出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特征,同时,教师教育理论课程要给师范生提供“练”的机会。教师教育理论的传授要与师范生的实践相结合,要把理论专题与实践专项相统一,要给师范生提供充分体验、实践、反思理论的机会,要让师范生从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学习中充分感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提高师范生教育实践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比如,在师范生学习了“启发法”教学理论后,及时组织师范生到中小学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去观摩,在模拟课堂中亲身实践、体验、感悟、反思,能提高师范生对“启发法”教学方法的认识深度,理解“启发法”教学方法的内涵、操作过程。因此,在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要结合中小学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学习,辅以实地见习、模拟教学、讨论反思、课例研究等形式,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明确不同理论下的教学行为,提高学生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能力。

当然,实践不是理论的复制品,理论与实践之间也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教育实践表明,没有理论支撑的教育实践是低效的实践,唯理论和生搬理论只能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对师范生教育实践只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2.3 互惠双赢,催生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全面合作机制

为了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新型师资,以有效满足基础教育需要,师范院校要不断创新合作机制,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1],与中小学紧密合作,不断研究基础教育,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融入大学校园,注入大学课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助推师范教育转型发展。

教师教育的专业特性决定了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必须彼此承认对方专长,优势互补,建立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2],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合力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推进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协同发展,师范院校要顶层设计,搭建合作平台,构建切实可行的合作机制。

第一,构建双向联动的合作培养机制。鼓励大学教师深入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了解教育改革现状,参与教育改革过程,分享教育改革成果,以便他们在大学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中注入新的活力,其次,聘任优秀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承担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让他们将鲜活的教学素材带入大学课堂,使大学课堂包含新的资源。同时,师范院校要承担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培训,把中小学教师的职后专业培训当作自己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向中小学教师开放大学图书馆、实验室、网络等教育资源的方式,为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便利。

第二,构建项目驱动的合作研究机制。鼓励大学教师深入中小学开展行动研究,与中小学教师、教研员结成合作研究伙伴,参与中小学校本研究和新课程改革研究,为中小学开展校本开发和新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方法、技术指导,同时积极吸纳中小学教师参与大学教师课题研究,以便大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基于教育现实和真实的实验数据,使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第三,构建信息共享机制。为了确保师范生有更多的岗位实践机会,准确把握当地中小学师资需求情况,师范院校要与中小学合作共建中小学师资需求与师范专业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和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的即时沟通。

第四,构建共同评价机制。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师范院校要与中小学联合制定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由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分工负责学生校内、校外教学实践成绩评定,评价结果记人学生实践教学成绩档案,作为中小学聘任教师的依据。这种评价方式,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提高师范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小学培养优质的教师资源,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双赢”模式。

【参考文献】

第7篇:师范生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培养现状;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26-03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近5~10年来,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发展与融合,彻底改变了近百年来创造的各类文明形式,包括文化、工业、商业、教育甚至农业。当今,以计算机辅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已经引起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与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对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思想形成、做事方式和能力培养将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一变革中,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是关键,因为只有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质、适应信息时展需要的学生。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应该是当务之急。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因而改进师范教育,提高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状

信息技术素质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是人们在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的素养和能力,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泽考斯基提出并加以发展,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

目前,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二是提升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三是针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和提升。因为高校教师是师范生的教师,其信息技术素质提高,势必会对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提高有直接作用;普通大学生与师范生即便未来职业方向可能有差别,但毕竟知识层次和受教育环境基本一样,所以二者之间在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方面的途径势必具有相同或可借鉴之处。因此,本文扩大范围,从高校教师、大学生和师范生在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和提高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归纳得到目前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培养现状,为提出改进完善策略提供依据。

海本斋[1]、胡艳春[2]论述了大学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提高的途径主要是培训,这里提到的信息技术知识比较单一且层次较低,主要为计算机操作与文字处理、多媒体课件和网络知识。也就是停留在上述信息技术素质内容的信息知识方面。

桑瑜[3]通过大量样本、多维度调查了高校青年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现状,信息技术知识涵盖了多媒体制作与使用、文献检索、文字处理与表格制作等方面,且涉及到信息道德范畴。显然,该项研究已将信息技术素养拓宽到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同时,该项研究还对拓宽提升大学青年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途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比如提出学校对信息技术素质纳入考核就是新思路,值得借鉴。

张文[4]深入分析了大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内涵和意义,并提出一系列培养措施,其中重要的是改进文献检索课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他认为,文献检索课应拓展到信息检索课更大的范围,并且可列入必修课序列,具有一定新意。

宗薇[5]分析了文科大学生信息技术素质提升过程的关注点,提出了两个方面值得借鉴,其一是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提升;其二是学生协作性培养对提升信息技术素质有促进作用。

熊回香[6]提出了师范生除了应掌握的基本信息技术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程序设计基本知识和网站主页设计,显然要求过高,反而偏离了主题,有本末倒置之嫌。

王海燕[7]、刘畅等[8]分别从教育理论课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两个方面提出师范生提升信息技术素质的途径,显然这两个环节是必须的,但也是较为单一的,同时也没有新意。

从上述学界同仁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师范生甚至包括普通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和提升途径仍然较窄,主要体现归纳如下:第一,信息技术素质构成仍不完善,主要是缺乏信息技术意识的培养。第二,培养途径比较单一,仍主要集中于常规理论课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第三,没能形成完整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体系,如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培养与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割裂,同时缺乏顶层设计,尤其是没有引入考核机制。

因此,如何通过借鉴先进、结合实际,探索改进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方法,并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以提高师范生的职业能力及其学生培养质量和水平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改进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

分别从政策、教学过程和加强培训等三个方面引导并提高教师和师范生进行信息技术素质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强化效果。

1.制定相关政策作为保障措施,并引入考核机制,对培养目标和方向做正确引导[9]。在学校和院系层面,通过制定职称评聘和绩效工资政策文件,将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提升作为考核内容之一,还可以设置本领域的教学研究项目,势必会引起更多教师的重视,并努力从事这方面工作,多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多出相应成果;另外,作为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来说,不单单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了,更重要的则是要真正具有信息技术意识,这也是信息技术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正确引导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就是要让他们将信息技术的知识、工作习惯和技能真正根植于大脑和意识中,进而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影响并引导中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

2.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制订培养方案,设置相应课程。培养方案要将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首先在培养目标中要有明确体现,而在实施途径和课程设置中要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比如,要按师范生不同年级设置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比如从大一到大四可分别开设《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技术学》、《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和《专业工具软件应用》等。在课堂讲授时要多给学生布置综合性作业,即要侧重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信息技术作业,比如一节多媒体微课课件、实验报告的数据处理、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等。

3.完善教师发展机制,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提升培训[9]。只有具有较强信息技术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该项素质的学生。因此,在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均要完善教师发展机制,将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提升作为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常规教育教学培训、信息技术专题培训等不同内容,通过现场培训和网络培训等不同培训形式,实现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提升。

(二)拓宽信息技术素质提升途径

1.多样化课堂教学。首先,完善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如上文所述,开设较为系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科技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文献与数据搜索查询技能,为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知识打好基础。其次,在常规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和通信手段,挖掘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潜在优势,同时也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为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创造条件。比如,在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师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手段进行知识点发送、交流和布置作业等,同时也可调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善于利用微课这个新的教学模式,对某些重要知识点进行集中、点对点讲授,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还要求师范生也要逐渐学会制作微课,并将这项技能作为考试的内容之一。最后,在实验课中要鼓励学生学习使用各类工具软件处理分析数据。学生可通过工具软件的应用,对其众多的功能和便利的操作有基本认识,掌握了其处理数据的方法,必然会对信息技术产生非常直观的认识,并逐渐主动接受和学习掌握,还可培养其专业信心。通过上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尝试,可以使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对信息技术的认识逐步加深,并最终学会使用,还可成为其以后从事教师职业的专业技能贮备。

2.课题研究培养模式。课题研究培养模式,也可称为小硕士培养模式,是采用设定一定的课题任务为目标,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相对独立完成课题进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模式[10]。该模式要比一般的实验课内容多、研究目的更有深度,但又比研究生培养的内容少,所以又称为小硕士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具体步骤主要包括课题凝练与确定、学生选拔、开题、实验(课题实施)、中期考核、答辩结题等。通过该过程的训练,学生可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的一般程序,培养动手和创新能力。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还可通过使用文字处理、制作课件等办公软件,以及数据处理、科学绘图等工具软件而初步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3.课余竞赛与社团活动。丰富的课余竞赛与社团活动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重要生活和学习内容之一。比如,参加学生干部竞聘与日常工作、社团活动策划与日常工作,还有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比赛、英语演讲比赛、教学技能比赛等。所有这些活动和赛事都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在这些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每个参与者势必要完成文字处理、图表制作、资料搜集与整理、课件制作、宣传招贴与海报设计、数据分析等具体工作,相应对Word、PPT、Excel、中国知网、各类搜索引擎、Origin工具软件等信息技术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接触,进而促使其逐渐主动去学习和掌握。此外,对网络、微信、微博等新通讯工具的使用更是现在大学生的长项。总之,通过各类竞赛与社团活动的参与,能够使参与学生对各类信息技术知识有初步认识、被动使用到主动学习掌握的过程,无疑对其信息技术素质培养提升也是比较直接的重要途径[11]。

三、结语

经过上述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改进措施,师范生教育和师范生学习在下述三个方面得到显著提升。

1.教师从事信息技术个人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积极性大大增加,从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显著增强。尤其是青年教师,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要求中教学相长,个人也积极投身学习,掌握了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中提高了教学水平、学高为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开始主动思考教学方法,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和改革中。

2.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显著提升。如前所述,信息技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知识、技能和道德,具体分别是指习惯的信息思维和信息搜索使用意识、信息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实际操作使用能力和对隐私、安全、伦理等信息的自觉尊重和维护。通过上述改革,师范生在这几个方面的素质无疑得到显著提升。较为常用的是通过网络对信息的自觉占有、获得和保存以及运用多媒体和现代通讯手段进行知识展示和学习的能力。

3.师范生就业和考研面试录取竞争力得到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得到提升,具有了信息技术意识、掌握了信息技术技能,能够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时代占得先机,与信息技术要求无缝接轨。首先,可以为就业招聘、研究生入学面试增加竞争力,比如在简历设计制作、基本办公技能展示等方面无疑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次,在后期入职后,从事教师、教育培训和其他工作,均能在多媒体使用、办公技能和网络资源使用等方面体现出优势,为后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海本斋,任玉珍,解瑞云.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与提高[J].实验室科学,2008,(1):187-188.

[2]胡艳春.论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1):37-38.

[3]桑瑜,张忠华.大学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质现状调查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4,15(4):9-14.

[4]张文.略论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及其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2,(6):61-63.

[5]宗薇.关于培养文科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7,(12):42-45.

[6]熊回香.现代信息技术与师范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J].教育探索,2000,(7):32-32.

[7]王海燕.在教育理论课中培养师范生职业素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05):55-56.

[8]刘畅,陈佳.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中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质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1):107-108.

[9]陈一民,宋绍云.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实践与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5):70-72.

[10]李学峰,候珂珂.课题研究模式在本科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5,36(22):1-4.

[11]刘兴红,张军翔,张琳.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4):43-44.

The present situations and improving strategies of train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quality for normal students

LI Xue-feng

第8篇:师范生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师范教育;教研意识;教研能力

一、培养小教师范生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师范教育的根本职责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事业。教育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教人变”,即培养受教育者变成能够促进自身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成员,对师范教育而言,就是“教学生变成先生”,即通过专业教育,把师范生培养成能够促进自身发展又能教导他人发展并以此来推动社会进步的教育劳动能手。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师范生要“自己会变而又会教人变”的主张,实际上是在呼唤一种能够完美体现师范教育价值的师资培养模式。这个机制的明显特征,就是注重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觉地参与教研活动,自主地“学变先生”。这是师范生能不能变、善不善变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今后能不能“教人变”、善不善于“教人变”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可以肯定,注重对师范生进行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的培养,是师范教育的根本职责,而能够成功培养师范生改革者胆识和创造能力,就是师范教育应具备的最高本领。

(二)当前基础教育的迫切需要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的紧迫任务,也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基础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表现在对传统教育中不合理因素的批判、突破和超越的意识上,没有或缺乏这种意识,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价值观、人才观、知识观、师生观、教学观和方法论等就难以确立。同时,教育活动是个体性很强的复杂活动,教师的教育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每位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对象和教育情境中所持态度和所用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活动的效果。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说:“怎样把科学原理变成我们的创造性劳动的活的经验,这是一个科学跟实践相结合的极其复杂的领域。科学家所做出的发现,当它活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之中,不断地激发着新的思想和情感的产生的时候,它在一个教师面前就成为一项复杂的任务,这项任务可以用许多方法来解决,而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正在于选择方法,把理论性的原理实际体现在人们活生生的思想和情感中去。”显然,这种对于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适当方式的寻求与选择的过程就是教育研究,这种寻求和选择最佳方式的能力就是教育研究能力。没有或缺乏这种能力,教育创造就是一句空话,并且必然影响到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所以,必须以具有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根本保证。

但是,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原有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已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劳动观念与方式上的误区和缺陷,有的还成了不易改变的思维定势和工作习惯。要帮助广大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使他们转变成实施素质教育的能手,就必须大搞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成为改革的航标和动力。这就需要组织和动员一批又一批具有教研意识的生力军,除了从原有教师中发掘和培养之外,就主要靠师范院校培养输送的新教师了。

(三)有利于师范教育的持续发展

师范教育是教育的“母机”,是一种超前教育,应该为基层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舆论支持、理论指导、师资培训,并起到示范作用。但是,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与条块分割的办学体制的影响,师范院校与基层中小学之间仍缺乏有机的联系,使师范院校对基层学校的教研实际缺乏真切的了解和研究,以致成为对“新师资”培养的薄弱之处。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别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师范院校以及教育科研机构应坚持面向基础教育、为基层服务的方向,主动参与中小学校的改革,将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研究课题,从实践中汲取营养,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一要求既为师范院校的教研活动指明了方向,又为与基础教育密切联系、加强教研活动的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机会。我们正好抓住这一时机,将参与基层学校的教研教改同培养师范生的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结合起来,一方面,认真组织教师、学生开展对基础教育改革实情的调查研究,积极参与基层学校的教研活动,提高新师资的培养水平和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能力;另一方面,更应下决心、花大力气搞好对师范生的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校期间成为参与基层学校教研活动的得力助手,毕业后成为基层学校生气勃勃的教研骨干,并为密切与基层学校的交流合作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培养小教师范生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教育责任意识,明确教研使命

教师的责任意识是师德的根基,是教师工作的动力。教师的责任意识支配着教师的行为,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成绩。教师只有对教育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会积极投身到教学研究之中。

教师的责任意识的培养需要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始终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社会价值、教育在人的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价值,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重大而艰巨,深刻地认识到“塑造人的灵魂”所具有的不可重复性、高度的科学性和情感性。这样,他才会用心去塑造、用情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学生,履行传承文明、开启人类智慧的职责。

(二)沟通校地联系,把握教研脉搏

这是加强师范生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宜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应增强面向基层、为基层学校的教育改革服务的责任感,建立起布局合理、使用方便、相对固定的教育实验、实习基地和教研合作网,完善相应的管理督导及后勤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其密切师范院校与地方中小学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系桥梁作用、信息交流通道作用和教研合作与示范窗口作用,保持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息息相通和紧密协作。二是善于向同行学习,加强横向交流。三是重视发挥本校师生的作用,除了积极倡导和组织教师、学生利用教育见习实习、教研合作、社会实践和寒暑假等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调研和经验交流之外,还应广泛动员已在基础教育岗位上工作的往届毕业生热情参与这些活动,鼓励他们结合基层中小学的教研实际对母校的教研课题提出意见或建议,并把当地成功的教研活动经验及各类信息及时反馈回来。这样,便于真切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前沿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教育改革的脉搏,集思广益,改进工作。

(三)优化技能培训,锤炼教研本领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研能力的基础,必须充分重视并优化技能培训。在教学工作技能中,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以“研究者”的态度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育创造的能力;在书面表达技能训练中,着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教育札记、调查报告、学情分析和教研论文等教育文体的写作要领。要健全相应的质量管理与激励机制,使学生的从教能力和教研本领得到同步发展。

(四)开发课程资源意识,提升教研层次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课程设计、实施等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所有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资源。

师范院校应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宽松、舒适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空间,学生通过多媒体环境下的网上学习,不仅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五)建立学生主体意识,营造教研氛围

教师必须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课堂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其标志之一就是真正承认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生动活泼氛围中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丛书.尹刚,陈静波主编.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第9篇:师范生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英语;师范类;毕业生;就业

高校各师范专业是专门为培养中小学教师而设立的,他们专门负责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教师,中小学教师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是国家开设的培养英语教师的一个基本专业。在目前社会发展快速化、信息现代化、市场多元化的大背景环境下,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影响下,当前英语师范类毕业生在就业意向上呈现怎样的特点,调查研究并深入分析这一现象,为学校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提供有力的依据。

一、英语师范类毕业生基本情况

为了更准确的了解英语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笔者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选取了河南教育学院和郑州师范学院两所师范院校的2012届英语师范类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9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一。

表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单位:人

性别 独生子女 生源地

男 女 是 否 省会城市 非省会城市 县城 镇乡村

20 271 22 269 25 38 40 188

从表一中我们不难看出,郑州市2012届英语师范类毕业生从性别上比例上看呈现出女生多、男生少的特点,从家庭背景上看独生子女多、非独子女少,从生源结构上看城市少农村多。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对象的职业选择

表二:调查对象的职业选择

是否愿意当老师 人数(人) 百分比(%)

非常愿意 32 11%

愿意 158 54.3%

不太愿意 89 30.6%

不愿意 12 4.1%

从表三中我们可以看出,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半数以上,这与师范院校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目标是一致的,这说明英语师范类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有较高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2.调查对象工作地点与工作单位分布情况

表三:调查对象工作地点分布表

工作地点 人数(人) 百分比(%)

省会城市 174 59.8%

非省会城市 66 22.7%

县城 38 13.1%

农村 13 4.4%

表四:调查对象工作单位选择表

工作单位 人数(人) 百分比(%)

高等院校 23 7.9%

中小学校 151 51.9%

机关事业单位 66 22.7%

企业公司 31 10.7%

其他 20 6.8%

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如表三所示,绝大多数英语师范类毕业生都集中在城市,只有4.4%的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表四表明,51.9%的英语师范类毕业生的工作单位都在中小学,在调查我们发现,选择在中小学工作的毕业生94.5% 的都是靠自己打拼,5.5%的毕业生靠家庭人脉关系。他们竞聘的主要方式为参加招教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三支一扶计划。

3.调查对象的月薪期望值

通过对英语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月薪期望调查(表五)分析可以看出,56.4%的毕业生要求月薪在2000-3000元,25.1%的毕业生要求月薪在3000-5000元。根据有关数据报道,对工资要求过高已经成为大学生当前就业的一个障碍,大学生普遍认为工资待遇是生活的保障,只有较好的月薪待遇才能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所以大多数毕业生对月薪期望值较高。在当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应该少些理想化,结合自身实际与能力,从长远考虑自身职业发展道路,向客观、现实靠近。

表五:调查对象月薪期望值分布表

月薪(元) 人数(人) 百分比(%)

1200元以下 1 0.3%

1200-2000 53 18.2%

2000-3000 164 56.4%

3000-5000 73 25.1%

4. 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因素调查

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然而在关于对到服务基层就业一项调查中我们发现,45.7%的英语师范类毕业生认为有必要,我会去;47.4%的毕业生认为有必要,但我

去;2.4%的毕业生认为没必要;4.5%的毕业生持无所谓态度。对影响师范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我们也进行了调查。(见表六)

表六:调查对象不愿到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

原因 人数(人) 百分比(%)

基层就业岗位少 6 2.1%

待遇低、条件差 154 52.9%

社会保障不到位 44 15.1%

发展前途有限 57 19.6%

地理位置偏僻 30 10.3%

表六显示,英语师范类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就业的原因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待遇低、条件差(52.9%),发展前途有限(19.6%),社会保障不到位(15.1%)。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通过对英语师范类毕业生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男女性别比例差距明显,独生子女家庭少,毕业生主要来源于农村。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较清醒的认识,大部分毕业生愿意当老师,比较注重自身长远的职业发展,工作地点以城市为主,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

2.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毕业生月薪期望值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和3000-5000元之间,缺乏到基层就业的决心和勇气,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较高的经济待遇、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依然是英语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考虑的主要因素。

(二)建议

1. 政府要加大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与政策保障,改善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落实住房保障和社会地位,保障他们未来的发展空间,将有效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英语师范类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2. 学校要紧密结合师范类的专业特点,进一步加强英语师范类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从新生入学起就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与职业规划教育,让英语师范生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考虑自己将来要从事何种职业,将面临哪些困难,去农村中小学任教应具备哪些素质,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农村中小学英语老师,高等师范院校应尽早帮助学生针对目标逐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毕业时到基层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

3.英语师范类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在择业过程中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在上学期间除了要学好书本专业知识外还应多参加社会实践,通过体验各种感受和经历,提前了解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择业过程中既要看到就业的压力也要看到就业的机遇,了解即将面临的就业环境与就业政策,分析现状,评判自我,尽量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提高抗挫折能力,为自己顺利就业多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龚丽华. 高校师范生就业难与西部农村教师短缺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2]臧婷.上海市高校师范生择业观的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3]薛淑芬.大学生择业观调查及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

[4]眭春良.新形势下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浅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1).

[5]吴桂辉.河南省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6]涂艳国、李伟.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教育与经济.2005(3).

[7]郭栋.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观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

[8]廖金宝.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准备状况调查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0(9).

[9]姚先林.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专业技能训练策略[j].读与写杂志2011(4).

[10]戴红兵.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择业观教育教育浅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