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我表现总结范文

自我表现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我表现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我表现总结

第1篇:自我表现总结范文

【关键词】好奇心 情境 总结

好奇心是促进学习的内动力,对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投入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是搞好数学教育的法宝。学生的头脑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蕴藏智慧火种的宝藏,需要我们去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无好奇心,与数学教师是否善于学生启发、诱导、培养有关。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一个成熟的教师,有责任有技巧为学生点燃智慧的火种,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根据自己多年执教的体会,要为学生点燃智慧的火种,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可以从创设问题情境,诱发表现欲望,善于总结提升等方面入手,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收效是令人满意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好奇心

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就要运筹帷幄,巧妙创设与这节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诱发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积极性,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当我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事先准备好三根木棍,在上课时就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刚开始听了,就觉得很简单。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我请一位学生到讲台上用三根木棍给大家现场演示,看这三根木棍能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他试了半天都没有成功。当学生看到三根木棍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都感到很惊奇。这时我再把最长的木棍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再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学生这时候睁大了眼睛,困惑不解,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此时,我相机诱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棍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经过一番摆弄,很快学生就找到了答案,他们非常兴奋和快乐,充满了成就感。像这样的教学在我的课堂中还有许多,我认为这样的教法既促使学生勇于探索,又将学生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古代知名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也就是说,疑问是觉悟的先机。我们的思考正是从有疑问开始的。为了解答疑问,就得思考;思考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得学习;带着自己想急于解决的问题去学习,很快就会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二、诱发表现欲望,激发学生好奇心

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不仅是学习活动和一切智力活动的催化剂,而且还是学生有效掌握最佳学习方法的重要保证,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内动力。为此, 教师要尽量满足学生在学习上合理的心理需求。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占有一定优势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初中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要巧妙为学生搭设自我表现的舞台,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追求和探索知识的好奇心,增强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自我表现欲得到满足,在自我表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信心。

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某个问题有独到见解时,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让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激励,还能进一步密切师生关系,在学生心里形成这样的印象:老师是看重我的,我在老师心目中是有培养前途的学生。我一定不辜负老师对我的器重,进一步努力学习,为老师争光。有了这样的效应,学生就会信心百倍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从而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有时内容比较简单,我会让学生自己预习,并给他们提出要求,说我可能会抽一位同学上来讲这堂课的内容。每一位同学都会有紧迫感,下来后都会认真去预习,做足功课,以免被抽到时讲不好。我也会根据学生平时的情况及性格特点来抽人,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这样既能让他展示自己,又能带动其他学生,还能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做到一举三得。

三、善于总结提升,培养学生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按照知识的发现、认识、学习、归纳、概括和总结提升的过程,让学生去学习、去揭示、去探索、去发现的同时,还要善于及时总结提炼与升华,以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好奇心。

我在教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求解后,针对四种解的情况,及时为学生归纳出了这样的歌诀:“两大取大,两小取小;小于大,大于小,解在中间找;大于大,小于小,解就不见了。”这样总结后,既便于记忆,又可以提高解题的速度,而且准确无误。这样一做,学生的兴趣来了,好奇心得到了培养,同时引发了他们对其他知识,包括其他学科知识的总结与归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后来我又引导学生对《函数与图像》一章中找对称点的方法归纳总结为歌诀。这样坚持下去,既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自我总结归纳提升的能力。

第2篇:自我表现总结范文

两岁的孩子表现“很牛”,什么事都好像有主见。这时期的孩子,由于自由活动的能力增强,各方面的知识也随之不断增多,所以,这个时期孩子重要的心理变化是:总想自己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当他自己做某件事时,如果大人要去伸手帮助他,常常会遭到他的反对。这是一种意志的自我表现,凡是他想到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表现得任性,不听话,甚至还跟家长“顶牛”。在心理学上,这个时期被称作“第一反抗期”,这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心理状态。具有较强的反抗心理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意志坚强,有主见,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和处理事务的能力。这时,父母应善于指导孩子做那些可以做到的事情,不要包办代替。如果孩子在做某件事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羞怯、泄气等情绪,这时大人千万不要因孩子完不成一件事而讽刺挖苦,应鼓励和帮助他完成,让孩子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鼓起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培养孩子具有坚强的意志。

两岁后的孩子“自我表现力”特强,是喝了兴奋剂的“运动员”。这时他们虽然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控制、调节能力,但自我约束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兴奋常常占优势,所以儿童容易激动,爱吵闹,并且喜欢用一些滑稽动作吸引别人注意。尤其当家里来客时更是特别高兴,甚至“疯”起来。平时我们常听到“人来疯”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母亲应该注意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来了客人先给他介绍一下,并且欢迎他表演一些小节目,借此满足他的愿望。不要在来客人时将孩子赶出去,应利用这样的场合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孩子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在满足孩子“自我表现”愿望的基础上,还能让孩子学到社会知识。

值得提醒的是,父母不要随意满足这一时期的孩子提出的种种要求。有时孩子提出了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哭闹不停,这时最好的办法不是哄劝,更不要迁就,可以采取不理睬的办法,让他哭够闹够,自己停止。

第3篇:自我表现总结范文

1.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年龄因素,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想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当他们感到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二是性格因素。性格分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的人容易把自己的心理反应及时表现出来,而内向的人不轻易把心理活动表现出去,所以很容易集中在一起爆发,其叛逆性要强一些。

2.家庭因素

其一,青少年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矛盾。其二,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青少年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其三,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当子女有过失时,不是与他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他们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从而产生叛逆心理。另外,在单亲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因为缺少家庭关爱极易产生叛逆心理,而且往往叛逆更加彻底,敌对更加严重。

3.学校因素

首先,少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不能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不认真,故意捣乱,与他作对。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受到同学的冷落和敌对时,也会产生叛逆情绪。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渴望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对立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了。最后,竞争激烈的升学、就业压力,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4.社会因素

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青少年由于知识面狭窄、社会经验不丰富、心智不成熟等,心里浮躁,容易受到诱惑。而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注重大众化、新奇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对青少年起负面作用的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使许多青少年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第4篇:自我表现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自我表现 教学策略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教育实践主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坚持“以生为本”,培养学习技能,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在学习探知、思考解析的过程中,彰显个体学习实践水平,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总是表现出强烈的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欲望。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采用灌输、讲授的单一教学方式,致使学生获取的是“间接经验”,缺少自我展示的有效实践。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表达、实践、思考、评析的有效舞台,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展现自我风采,实现学习素养的提高。

一、搭建合作学习平台,让学生在互助探讨中展现自我

学生自我风采需要良好的平台进行展现。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学生个体进行小组探析、讨论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搭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个体之间进行深入、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胆地“说”,大胆地“问”,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展现自己对知识、问题的立场,实现自我风采的有效展示。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内容,在巩固训练活动中,向学生提出“有两个三角形,它们的角对应相等,那这两个三角形是否是全等三角形”的问题,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开展探讨活动。同时,教师鼓励中下等学生在小组合作探析过程中积极参与探讨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有一小组在探析过程中形成两种截然相反观点,一部分认为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另一部分认为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此时,教师参与其中,有意识地让认为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观点的一位后进生阐述依据,该学生指出如果这两个三角形分别是边长为3厘米和6厘米的等边三角形,虽然它们的角都是60°,但它们却不是全等三角形。其他学生都点头表示肯定。这一过程中,后进生在合作学习探讨问题中自我风采得到了有效展现,并且产生了主动学习、探析的意识。

二、注重案例探析活动,让学生在策略探寻中展现自我

问题:如图,半径为6.5的O′经过原点O,并且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线段OA、OB(OA>OB)的长分别是方程x■+kx+60=0的两根。1.求A、B两点的距离;2.求点A和点B的坐标;3.已知点C在劣弧OA上,连接BC交OA于D,当OC■=CD·BC时,求点C的坐标。

在该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要求,结合问题案例涉及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策略。在学生先行感知问题条件和要求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问题解答途径和方法的探析活动,让一名学生阐述该问题案例解答的方法和策略。该学生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知识点内容,提出该问题解答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和运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题时需要运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此时,教师结合该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归纳,对该学生解题思路给予肯定和赞扬,要求其他学生根据该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解析活动。学生在探寻问题案例解题策略过程中,对解题思路进行了细致的表述,同时学习活动的风采也得到了有效展示。

通过上述问题案例的教学活动,可以看出,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提供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将问题案例探析的任务“交”给学生,鼓励和要求学生阐述解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并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在其他学生面前展示个人魅力和学习风采。

三、开展解题评价活动,让学生在评价辨析中展现自我

解题评价活动是初中生展示解题活动效能、展现学习活动表现的重要载体之一,这一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参与和深入评析。同时,学生个体在评析解题过程中,能够将自身解题观点、解题思路、存在不足及学习风采等方面进行有效展示。因此,教师应将评析解题过程作为学生风采有效展现的过程,提供问题评价分析的载体,设置解题错误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结合解答问题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辨析,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能够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实现自我解题观点的有效展现,提高自身学习效能。

第5篇:自我表现总结范文

自从夸美纽斯创造班级授课制以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准确,同时对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切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

优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应克服以下几个传统的教学“误区”:

1.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课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实际上,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使用图表,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复和一题多用.

2.重结果,轻过程数学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教师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诚然,由于初中数学知识相对较少,上述做法可能对暂时的考试成绩有用,但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却留下了后遗症.有不少学生在求二次函数y=ax2+bx+c最值时,都熟知结果:当x=-b/(2a)时,y有最值(4ac-b2)/(4a).但却不会配方法,到高中继续学习三角函数最值时发生了困难.这都是因为只重结果,不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带来的结果.

3.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

目前数学教学上的一大弊病就是进行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其结果导致了考试死记类型、硬套解题方法,对变换形式的问题便束手无策.在素质教育下,应教会学生知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问题.

4.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意教学教法的改革.他们错误地认为教法的革新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其实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讲述得情趣盎然、浅显易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钻研,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取得好成绩的方法,都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在学习上,不少学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以外,另一个主要障碍就是非智力因素上的,诸如学得不好不感兴趣,遇到难题,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1.运用情感手段强化自我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一般地讲,恰当地表扬鼓励能强化自我效能感.这不仅对表扬和鼓励的人如此,对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作用.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

2.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顺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潮流,人教社编辑出版的九年义务教材在内容选娶编写体例上较原有教材都有较大变化:突出了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增加可读性,在加强双基的同时,也注意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上述潜在功能,指导学生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第6篇:自我表现总结范文

关键词:自主;自由;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59-02

现代教育理论是求充分展现人的自主性与自由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主动、有效、全面、和谐地发展为中心。学生如何能够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做”数学的自由乐趣,这是我们教师应该认真思考与探索的课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由发展。

一、给学生多一点发现问题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记忆更深更持久,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也更牢固。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在分数应用题复习时,出示如下的应用例题:“奶奶家养了8只鸡,24只鸭,_______?”在线上填上不同的问题。学生思考后:“鸡是鸭的几分之几?鸭是鸡的几倍?鸡比鸭少几分之几?鸭比鸡多百分之几……”学生开动脑筋短短几分钟就列出了好几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把前后知识贯穿在了一起,既灵活又深刻地运用了知识,掌握了重点。

二、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1.多点大胆猜想的空间。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建立在猜想的基础上的,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合理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提出问题:(1)三角形可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来计算?(2)转化前后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自己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探求新知的本领:(1)利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探索新知;(2)动手操作解决问题;(3)善于归纳、总结等。

2.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有自己的思维,虽然略显幼稚,但对问题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看法。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学生留出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在二年级学习了认数后,让学生用5颗算珠表示3位数。大家无比兴奋,通过拨一拨算珠,记一记数,很快得到10种。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答案,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能不能按序写。教师的提示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索与尝试,又探索出5种表示方法。学生们品尝到了自我思考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三、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

自我表现是人的天性,是个人展示和实现自身价值必不可少的方法和方式之一。正因为人类有了表现欲,人们才能主动地去完成、去实现、去创造许多意想不到事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比较显露、直率、强烈。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感于表达自已思想。鼓励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的就怎样说,说错了可以引导他重新思考。其次,还应充分利用课堂讨论的机会,锻炼和提高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如学习“厘米的认识”后,学生对“用折断了一截的直尺量线段究竟该怎样读数产生了意见分歧,我让学生用两种尺子都去量一量,比一比,然后小组相互讨论、交流,最终得出答案并正确表述出来。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能力。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表达自已思想的欲望,鼓励学生想说话、会说话、说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自己对例题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引起大家思维的共鸣。教师如果能及时适宜地去激发儿童自我表现的欲望,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参与学习的热情。

四、让学生多一点参与的广度

主体参与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关键,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学习活动,即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去观察、思考、操作等学习环节,使学生自觉进行掌握数学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学生对任何事情他们都想亲手动动。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激发兴趣,获取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用10枝铅笔亲自分分,多分几次,多分几个同学。除了表中的还有没有别的分法,通过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脸上挂满了微笑。通过活动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人人参与,个个思考。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五、让学生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第7篇:自我表现总结范文

目前在校对后进生进行教育,转化他们的思想品德,人格,提高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且艰难的问题之一。

所谓后进生:我认为就是那些智力发展正常,在目前学校教育活动中,由于受到诸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品德、行为等方面的落后。但只要对其实施特殊得当的教育,仍然能够进步,能够转化的学生。 多年来,后进生的转化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学生的流失,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新文盲的产生,多多少少都与后进生转化有着直接联系,他们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反应。所以说教育转化后进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持久的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如何面对后进生这个现实,切实促进后进生转化,对我这样一个年轻教师而言,既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几年的教育经历,我对后进生转化工作进行学习、摸索、实践、总结,有了不少的体会和感受。总的来说,教师只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一个有心人,不断探索工作方法,不断总结工作中的得与失,就会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有较好的收获。

一、以爱为本,营造友爱氛围

师爱是促进学生成功的动力,只有当他们真正依赖教师、爱戴教师时,才会听从教师的教育指导。而友爱的班级氛围,真诚的同学之情,能够温暖后进生们的心,促进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打心眼里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使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教师也只有爱学生,通过“爱”搭起与学生感情沟通的桥梁,才能赢得学生的爱与尊重。爱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首要条件,后进生更需要爱。没有真诚的爱,学生就不会给教师说心里话,老师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只要用心来温暖、关心孩子,哪怕只是一个温和的笑容,一句暖人的话语,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希望。他们都会感到自己受到老师关注的爱护,也就会对你敞开心胸,也就会尽力展现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来回报老师。相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教师。

二、区别对待,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后进生,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后进生由于性别不同,年龄大小不同,落后的方面不同,个性特征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如果有的孩子固执,容易冲动,对立情绪较明显,那么就采取多表扬,鼓励或通过启发、暗示,使其看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其自信心;在批评时,要抓住事实,使其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逐渐帮他养成自制。另外惩罚要慎用,惩罚如果使用得当,时机把握到位,就会让学生信服并及时改正错误;若惩罚不当,就会导致后进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产生极大的负作用,也会降低老师在学生中尤其是在后进生中的威信。“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钻研,勇于探索,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教育效果才会明显。

三、给后进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

有相当一部分后进生,尽管学习成绩差,可是有其它方面的才能,而且希望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也希望通过表现自己,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或某方面才能的认可,以弥补成绩差的心理缺陷,达到心理上某种平衡。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注意发现他们的才能、长处、闪光点,创设机会,给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以便唤起他们的自尊、自信,抛弃自卑感,抹去心里压抑的阴影,扬起前进、力争上游的风帆。比如:体育成绩好的让其担任体育委员,能歌善舞者让其担任文艺委员等。这样一来既发挥了他们的长处,同时又能抓住促使后进生上进的契机。

总之,要做好后进生转化的工作,仅凭一腔热情、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和给后进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8篇:自我表现总结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哪些探究性学习策略呢?

1.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强调自主研究意识。从自主获取信息的程度来看,探究性学习分为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运用得好都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1.1从学会提问开始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对现实事物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论,让语文探究性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

例:学了《草船借箭》一文,让学生针对文本自由提问。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教者可有选择地进行点评。有生问:课题为什么用“草船借箭”而不用“草船骗箭”呢?面对此问题,教者一方面表扬学生质疑的质量,一方面鼓励学生搜集资料、讨论研究。最后发现:“借”字用词巧妙传神,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轻取十万枝箭的从容不迫。下文写交战时诸葛亮让士兵再将箭射向曹兵,这是生活中“既借必还”思想的体现,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上下呼应的作用,从而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智慧。

1.2以自主参与为重点

我们要允许不同学生探究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问题,允许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或材料,螺旋式地、分阶段地开展探究活动。珍视学生探究后获得的不同感受、体验、理解和看法,分享学生探究过程中经历的挫折、失败、成功与兴奋,从而避免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主动探索基础上语文探究性学习,比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强度和力度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自主参与的具体要求:活动前,自查资料、自我设计;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1.3用情境创设做辅助

语文探究性学习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收集的大量信息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语文探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讲求学习方法。如,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在学生生活中和走向社会后也能有所展示和运用的方法等。

2.让教师变传授为指导

2.1引导学生选择探究内容

2.1.1探究内容应遵循实际需要的可行性原则。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必须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要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获得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意识。但并不是所有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去探究。小学生应挑选规模小、涉及因素少、便于查找资料的问题,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探究,不能一步登天。

2.1.2从文本语言的反复和细微差别处寻求探究内容。例1:针对《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教者设计了2个问题:(1)文中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夏明翰每次说话的语气都不同,为什么?例2:《我的战友》课文结尾写“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课文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结尾呢?

2.2要求教师充分倾听学生

“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教师倾听学生”。教师要倾听他们现行的想法,洞察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彼此间相互交流、质疑和了解。通过倾听学生的即时表现、观点和发言,关注学生的兴奋点和疑惑点,教师要对自己参与讨论的时间与方式作出决策。在参与的过程中,教者要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平和地讲解个人对这部作品的了解、感受和认识,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同学们评价、理解和支持的心情。面对少数学生表现出的疑惑,应继续倾听他们提出的异议,并进一步深化表达。

2.3要求教师导疑导难导法

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把握研究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的成败得失上。这种作用贯穿于学生研究活动的始终,教师要导在学生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疑问、学习活动难以深入时,教师应适时、必要、谨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要重在思维方法上的导疑、导

难、导法,从而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要作用。唯此,学生才能真正提高探究实践活动的能力。

3.让空间变封闭为开放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语文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学习态势,学生是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的。这种开放性改变的不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探究性学习的内容:环境语文、街道标语、广告、影视传播及人际语言交流等。如带领学生到街头搜集广告牌上的错别字、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到网上留言等。

4.让形式变单一为多样

4.1查阅资料

收集、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能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如必要时,教师给学生开出较详细的查阅书目,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探究的感觉,尝到探究的喜悦,让学生明白探究不仅要动手,更重要的是要动脑。

4.2合作学习

探究式学习应建立合作学习形式,目的是便于每一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舞台。探究学习中,既可以是两人互助,也可以是四人互助。各研究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从而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语文探究性学习形式还有很多,如社会调查、专题采访等。

第9篇:自我表现总结范文

【关键词】自主;课件;点拨积极性

初中物理,两年一轮回。每到初三复习时,总觉得有点力不从心。方法呢?除了“知识概念”——“精讲例题”——“补充习题”——“阶段测试”——“模拟测试”似乎也没有其它高招。但其中奥妙,却是各有千秋。

第一轮的复习对“知识概念”的回顾是必不可少。传统的方法是老师整理好知识点,课堂展示出来让学生过一遍。这样的方法显然已落伍,不足以让学生打起精神来。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于是本学期做了一点新的尝试:让学生自主复习整理概念,并做成课件,走上讲台,进行自我归纳总结,学生之间进行补充,教师做必要的点拨。

尝试之前曾有两个担心:第一担心学生做得慢,耗时太多,家长有意见;第二担心做出来的东西完全不能用。虽说有这么多的担心,但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是物质诱惑外加精神鼓励,能想到的都用上了。同时我自己先示范做了一章节的课件供学生参照。

第一次试下来有六个同学做成了课件,出乎我意料的是课件的质量非常高,有三个在内容上几乎不需修改直接可以用。也许是孩子们天真顽疲的个性所至,他们的课件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课件画面上加入了各种与知识内容无关的动画及动漫人物,有的很搞笑,有的很花哨。于是,我找他们来对其作品进行点评,首先给予极大的肯定并兑现各种奖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当同学们明白课件在课堂上使用的目的,花哨搞笑的内容会分散同学的注重力时,都主动的删去了无关内容,更改为清楚简洁的画面。看到他们修改课件时那么的熟练又让我吃了一惊。现在的孩子能耐之大真不可小看,他们有多少的潜能需要我们去挖掘。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