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小学情感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情感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情感教育论文

第1篇:小学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性,与学生缺乏情感交流,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及其不符,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质量。针对此问题,实施情感教育,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非常重要,有助于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个性的目的。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应用,通过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能够深化学生的文章的感知理解,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1]。以学习《燕子》为例,燕子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燕子的外形与燕子的特性,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出对燕子的喜爱,在讲解此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研究燕子的特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作者产生共鸣,加深对燕子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活动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小组学生讨论燕子的外形特点,要求学生分享自己对燕子的情感并阐述理由,请学生选择出本课中最喜欢的话,并有感情的朗读与同学分享。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多媒体上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燕子的外形,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实施情感教育,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具有较深的感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2.创设情感教学情境

创设情感教学情境十分重要,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措施,通过创设情感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创设情感教学情境具有重要的作用[2]。以学习《要下雨了》为例,本篇课文主要讲了小白兔遇到了燕子,小鱼以及蚂蚁知道了要下雨了的消息,通过燕子低飞,小鱼露头,蚂蚁搬家等现象体现出了要下雨的可能性,为小学生阐明了生活中下雨前的自然现象,教授了学生的一些生活常识,教师在讲授这节课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情感教育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情感。在要下雨了这篇课文中主要有四个动物,兔子,燕子,小鱼,蚂蚁,教师可以请四位学生分别扮演这四个角色,以情景剧的方式情景再现,将文章中的内容演示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会,实现情感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3.加强师生交流

加强师生交流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师生通过交流沟通才能够进行情感交流,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培养发展学生情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产生较好的语文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加强师生交流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3-4]。以学习《幸福是什么》为例,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找出文章中医生,农民,劳动者感悟到的幸福是什么,然后教师阐述自己的想法,自己认为幸福是什么,如学生取得好成绩,父母身体健康,就是幸福,并鼓励学生回答自己认为的幸福是什么,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如可以放假出去玩就是幸福,妈妈爸爸可以多陪陪我就是幸福,有零花钱买喜欢的玩具就是幸福,有喜欢吃的零食就是幸福,考试考个好成绩就是幸福等等,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应给予鼓励或表示赞同,给予小学生信心,肯定,如此有助于帮助小学生建立自信,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有效的交流沟通。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以文章的内容限制了学生的答案,不能对小学生与课文表达不符的答案进行否定,小学生年纪较小,无法思考到伟大的事业,巨大的贡献等与实际生活相差较远的事情,教师不能依据文章内容规范学生的答案,需要通过交流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体会幸福是为人类做有益的事情,发挥自身的价值,实现情感教育。

第2篇:小学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一、尊重―让爱在细微处流淌

教育的成功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与成人完全平等的人。你尊重学生,学生就愿意接纳你。如在日常教学中,我常说道:“请你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请坐”、“请读读这句话”等礼貌用语,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学习兴趣就浓。又如五年级下学期,班上成绩偏下的郭强同学,主动要求我给他调换座位,说要和谁坐,争取把成绩提高。我先是抱着试一试的思想,就同意了他的要求。可在后来的学习中,这位主动换座位的同学,真的有了大变化,上课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学习名列前茅。在一次批改日记时,发现他在本子上这样写着:“真没想到老师会答应我换位的请求,让我深感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如果不努力、不进步,就太对不起老师的关爱了。”

尊重每个孩子学习的权利,尊重每个孩子的心理,尊重每个孩子的言行,它如一条清澈的小溪,静静地流淌到孩子的心里。

二、关注――让爱在细微处闪光

长久以来,由于习惯,老师在课堂上为了不耽误时间,总喜欢叫好学生回答问题。尤其是公开课上,担心后进生答不上来,拖延时间,把原先的教学计划给打乱了。因此不敢轻易尝试,作为学生主体的许多学生就被忽视了。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关注班里的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享受到被关注的快乐。这样就能让爱在细微处折射出更多的光芒。

如一次公开课教学《狐假虎威》一文,当我提出质疑:“狐狸真的把老虎吓跑了吗?”发现平时最胆小的沈小燕同学主动举起了小手,只是举得很低很低,眼睛也不敢正眼瞧老师。那一脸的矛盾我看在眼里,立刻微笑着叫起她。她轻轻地回答了我的问题,这时,我鼓励她大声一点,于是她的声音响亮了一点点。总算我能听到了。正当我准备示意她坐下时,忽然教室后面的一个小男孩大声地说了一句:“老师,我根本一点也听不到!”“是呀,是呀,我们也没听见……”这时,我又对这个小女孩说:“刚才你回答得很好,能再大声点吗?让所有同学都能听到你动听的声音,好吗?”她终于响亮又正确地回答了我的问题,这时坐在后排的男孩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三、理解――让爱在细微处温馨

语文课上,孩子们正在认真地听我讲课,忽然,从窗外飞进一只小蜜蜂,这下,教室里炸开了锅:“看,蜜蜂!”“呀,它会蜇人的!”、“快,躲到桌子下面!”、“呀,到我这边来了!”……面对这一突发现象,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别紧张,蜜蜂是来到我们教室做客,想看看我们班的小朋友上课表现得怎么样,坐得端不端正,听课认不认真?”这下子,小朋友们都坐得笔直的,仔细听我讲,我顺手把教室的门打开,蜜蜂也知趣地飞走了,课堂上孩子们更加认真地听讲了。

面对蜜蜂在课堂上的“突袭”,如果我用发怒来制止喧闹,我想孩子们也会安静下来的,但这样做却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压抑的气氛,伤害了他们的情感。蜜蜂飞进教室时,我看到孩子们又惊叉喜的表情。从他们的脸上,从他们的神情,我理解了孩子对于意外事件的兴趣,理解了孩子们那颗敏感而稚嫩的心。于是我艺术性地向孩子们透露这样一个信息:蜜蜂是来看我们小朋友上课表现的,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到课堂上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四、宽容――让爱在细微处蔓延

那是星期二上午第一节课,上课铃还没响,我便提前进教室准备。刚走进教室,觉得有点不对劲,见一大群学生簇拥在教室后面,再一看,不好,原来是班上两个同学动起手来了。看见我,同学们立刻散开。我把他俩拉开,刚想处理,上课铃就响了。我一边走回讲台,一边想着这事儿怎么处理。再看看他们俩,都原地站着,涨红了脸,怒气冲冲的,眼睛里还有泪光。唉,还是孩子啊!“同学们,其实今天是老师的生日。”刚说完,只见同学们脸上露出了惊奇的表情,两位打架的学生也瞪大了眼睛看着我,“谢谢大家送我这样一份‘特殊的礼物’。不过,老师不喜欢这种风格。我更喜欢团结和睦的四(1)班。”说到这里,两位同学似乎意识到自己的错,都低下头不说话。“那么,我们先上课吧。”课堂又恢复了生机与活力。课后,他俩竟给我送来了生日礼物――他们一起自制的贺卡,上面写着:“老师,感谢您用一句‘特殊的礼物’原谅了打架的同学,让我们迅速调整了心情,没有带着情绪进入课堂。谢谢老师的宽容!我们永远爱你!在此,祝老师生日快乐!”这真是一份特殊的礼物!我高兴、我激动。因为宽容,赢得了学生的尊敬,让爱在细微处蔓延。

五、真情――让爱在细微处凝聚

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不仅仅在语言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师生之间的真情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在课堂上让学生受到了激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在一点一滴的细微处凝聚成一股爱的力量。

第3篇:小学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学 建议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而且天性淳朴,他们的情感很容易受到激发,只要我们教师用关心的、友爱的情感从事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将他们带入文章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活动,收获知识,收获情感。那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呢?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希望对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有所帮助。

一、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生活

“以人为本”是21世纪倡导的主题思想。“人”是鲜活的,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小学生从小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对口语和书面语已有一定的了解,也有一定的理解的能力,虽然大多数课文所描绘的他们都熟悉,但由于他们缺乏情感上的体验,很少会去关注生活中的事实与真理,这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将他们的知识、经验等融入教学中,使语文教学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让语文教学通俗易懂,趣味横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掌握新的知识,在情感上获得更深层次的体会。例如在教《海底世界》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有关海洋的知识,他们一定会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都说出来,通过孩子们的叙说为我们展现了大海的美丽与神奇的画面,我们就可以直接地将学生引入《海底世界》课文之中,拉近了学生与课文间的距离,让他们如同身临其境,从而激活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动力,也为课堂增添了的生活气息。

二、树立创新意识,丰富语文教学教材

惟有创新,才有发展,教学亦是如此。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孩子们同样的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已不再受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所限制了,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树立起创新意识,在设计教案时努力钻研教材,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创新、丰富语文的教学教材,通过教学教材的创新,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教《伟大的友谊》时,可以通过介绍马克思的材料,让学生对马克思的历史贡献及敬业精神有更深的了解。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课外找一些介绍名人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去欣赏和讨论,以此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高尚情操。

三、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学方法方式老套,大多数学生养成了从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习惯,语文基础知识是掌握了,而在情感和身心方面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对语文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的“会学”和“乐学”为出发点,为此我们更要重视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根据现代情感心理学的研究分析,学生在学习时的情绪状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非常大,当不良情绪成为了习惯,就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让学生对学习保持有高昂的学习情绪,在内心里乐意去学习,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语文教学实际的需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和谐、民主的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踊跃发言,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智力和情感的发展。

四、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培养学生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的方法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科学的、合理的就可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我们在课堂教学更不必拘泥于传统,我们可以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将原本死板的文字通过集语言、文字、画面、音乐为一体的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有声有色展现给学生,将教学教材与情境巧妙的结合起来,使原本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且形象,给他们更加直接的情感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同时健全学生的人格。

综上所述,情感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和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和人格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华.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J].希望月报. 2008.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4篇:小学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1.近3年来,我区把德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各学校各门课程也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德育资源,并获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1)论文类:

各个学段均注重在各个学科中进行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表及获奖有关德育方面的论文共计186篇。其中区教育局课题组将86篇优秀研究论文印刷装订成册;有85多篇在山东省教科所组织的科研论文评选中获奖;有10篇在山东省教研室组织的学术论文评选中获奖。

(2)案例类:

区教育局教研室积极组织老师编写德育方面的教育教学案例116篇,并印刷装订成册。

(3)课题类:

2009年7月,区教育局申请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学校德育创新行动研究》,并于当年12月11日在寒亭区招待所召开了开题大会,北京市与会专家对课题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该课题研究被寒亭区委区政府列为区域推进重点项目和教育局品牌工程,并被区教育局列为重点科研攻关项目。

2010年12月20日顺利通过中期评估。目前《学校德育创新行动研究》已初见成效,中小学生的文明行为和承担责任、践行责任的行动已蔚然成风,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已初步形成。

(4)公民教育:

2010年12月,在区实验小学举行的第七次潍坊市公民养成——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责任教育成果展示中,寒亭区实验小学的《“限塑令”后能高枕无忧吗》、寒亭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校园安全责任重大社会参与刻不容缓》、寒亭区第六中学的《我想有个温暖的家》及寒亭区第二实验小学的《班车安全讨论会》四个项目均获得一等奖,总评全市第一。

2011年4月,在公民教育协作会议暨潍坊公民教育论坛会议上,我区的责任教育项目汇报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寒亭区教研室被评为“公民教育项目工作先进教研室”。

(5)课堂落实:

各学科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在教案编写及课堂教学中均有所体现。

(6)获得的荣誉:

三年来我区共有18个单位获得师德建设先进集体,455人次荣获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先进个人等称号。

第5篇:小学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一、师德立足高,寓德于教。

我坚持“爱是教育的工具,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教师从心眼里热爱学生,学生才能反过来“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我尽力做到“在传授知识时是老师——循循善诱;关心疾苦时是慈母——无微不至;交往中是朋友——心心相印;生活中是兄弟姐妹——无话不谈;犯错误时是医生——治病救人”。在学生生活经验、学习方法、人际关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上,去关怀和体贴他们,帮助他们明辨是非,远离“误区”,用师爱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民主、和谐、信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重视对学生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我以身示范,高标准的道德感染力,以期影响学生的言行。对学生我从来就说到做到,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无论是学生范了什么错误,我都压抑住内心的怒火,对学生作耐心细致的教育,关爱学生,用行动和语言去感化学生,直到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为止。处理问题过程中,我严格遵守国家教委规定的教师行为的《六条禁令》,从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学生也尊重我,拥护我,反应良好。

在教育工作中,我常用现代教育理论去引导学生。无论是作为班主任还是作为任课教师,我常对学生讲:“我不是警察,你们也不是小偷”、“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是可以相通相融的”等人本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我也对学生讲:“我这人严如师,亲如兄,爱如父”等情感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这些理念都是我在新课程标准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坚持每天收看新闻,了解科技动态消息,利用每晚读报时间,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业精于勤”,强化业务能力。

“人活到老学到老。”加强业务学习,加强进修,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和业务水平,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树立的一个终身信念。在这五年间,我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参加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对每一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我都积极报名参加,紧抓不放。五年来,我一共参加过学校举行现代教育技术等业务学习达20余次;20xx年,我和学校领导一起参加了巫山“电子说课”听课活动 ;20xx年,我又被派往到重庆市开明中学参加新课程标准培训;20xx年5月,我主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云中听课活动”;20xx年10月,我又去参加了重庆市教育科研管理培训。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还自学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通识部份)》,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为全校教师举办了题为《教师行为角色的变化》(20xx年暑假)的讲座。这些学习的机会,对我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对提高我的业务水平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是在教学基本功上了有了较大的提升;二是在专业技术上提高了一个层次。同时作为教育科研管理者,我还阅读了《重庆市教育科研指南》、《中小学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研究指导》等书籍,对提高我的业务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之余的时间,我还挤出了大量的时间“走访”学校阅览室和图书室,查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书籍;每年我都自费订阅了大量的教学杂志,每天定时阅读,向那些“名家”拜师学艺,对我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20xx年3月,我还参加了西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数学本科学习。在此期间,我严格按照学院的要求,每天定时上网学习,查阅学习资料,了解课程信息,听网络课件。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加深了我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再认识,拓宽了我的教学视野,更新了我教育教学思想。

三、立足教学研究,以研促教。

我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钻研的人,为响应“二十一世的教师应是科研型教师”这一号召,我常在课后认真反思,细致总结,写好反思记录,这成为了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发生过程。这五年来,我教过两届毕业班,每次毕业教学成绩都位居全县前列。培养了李倩倩、蒋彬彬、刘春梅等十多名优秀学生升入奉中,有张德志、匡东梅等十二名学生参加全国及重庆市初中数学竞赛分别获得国家级和市级等级奖。尤其是在99年的“三峡杯”数学竞赛中,我指导的学生李倩倩同学以满分120(全县仅有三个)的好成绩荣获一等奖。

99年,正值“普九”高峰阶段,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主动承担起了校级课题“分层教学的实施”研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撰写了研究论文。20xx年我又主动加入了我校县级课题“实践—感悟—创新教学法”的研究,并担任主研员。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平时的常规教研活动,我都以非常认真的态度对待,经常深入课堂,与学生交流,与老师们切磋,不耻下问,一道总结,形成经验。20xx年秋,我主持申报的县级课题《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批准立项,组织部分老师正在实施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在我正在研究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以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编著的《数学解题学引论》为纲,试图让学生掌握解题的规律和思维程序,推动我校的数学教学。

四、奖励频频,硕果累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我近五年的努力工作,细心总结,取得了比较可喜的成绩。

主管的教育科研工作先后被评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和“2003——20xx年度教研科研工作综合考评二等奖”。

20xx年秋、20xx年春和20xx年春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

20xx年10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已进行培训);

20xx年12月主持主研的《实践—感悟—创新教学法》成功揭题并荣获县教改成果二等奖;

20xx年4月撰写的论文《分层教学的原则及做法》荣获《当代重庆教育论文大系》优秀作品奖,同年该文发表在《当代重庆教育论文大系丛书》(重庆市教委编,南方民族出版社出版,ISBN7—5367—2390—3/G·458);

20xx年10月撰写的论文《浅谈初中生数学能力培养的方法》被选编入县经验交流论文集;

20xx年12月撰写的论文《实行校务公开,促进学校长足健康发展》获县工运理论研讨论文三等奖;

20xx年4月撰写的论文《依法治校是学校长足健康持续发展的法宝》被选编入《奉节县依法治校工作经验论文选编》一书中;

20xx年6月撰写的教案《矩形的性质》获县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

20xx年3月撰写的论文《英语创新教学的几点体会》获市级优秀奖;

20xx年5月撰写的教案《函数的奇偶性》获县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99年12月在“三峡杯”数学竞赛中获市级指导教师一等奖;

20xx年5月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获国家级指导教师二等奖;

20xx年4月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获国家级指导教师三等奖;

20xx年4月在县说课竞赛中获数学学科三等奖;

20xx年6月在重庆市初中数学竞赛中获市级指导教师二等奖;

20xx年6月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获国家级指导教师二等奖;

第6篇:小学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一、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xx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积极投身教改,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我一直信奉一句名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也护花。”坚信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就必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师德、师风来引领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热爱集体、服从分配、团结同事、爱岗敬业,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努力实践了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全部美术课程教学,较好地学习和把握各年级教学重点、特点和难点,除了完成好每周18节工作量的前提下,还积极参与学校布置的各项临时工作等。

1、认真备课,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授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要求搜集每课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力求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学生都得到提高发展。平时虚心向前辈、老师们学习,多听老师的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也常求其他老师的意见,改进工作。

在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的同时,积极投入新课改实践中,能以学生为主,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在教学欣赏课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不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并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降低学生对绘画技能的要求,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运用感受、观察、表现及收集资料、小制作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尽可能尝试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美术信息,开拓视野,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

3、从发挥学生创造性能力出置作业练习,并注重对学生作业过程与创新方面的发展性评定。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和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积极参加市、区教研室组织的各类美术业务学习和理论学习活动,认真参加了区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身体力行,通过对教学相关知识进行着重学习,使之更加系统化,使美术专业水准提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其次,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并组织学生广泛地参加有关比赛活动,挖掘并发展他们的特长。XX年6月,我在第四届中小学生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美术教师组二等奖。XX年6月,辅导学生参加全市少儿绘画作品评比活动,所有参赛学生作品都入选,学校获组织奖。本人分别荣获辅导二、三等奖。

第7篇:小学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幸福教育作为一个概念出现在我国应该是近十年的事情。檀传宝教授1999年发表的论文《幸福教育论》,[1]算是比较早的理论研究文章。刘次林的博士论文《幸福教育论》(1999)则对幸福教育做了更细致、丰富的探讨。随后又不断有一些学者以幸福教育为主题作为自己学位论文的选题。而2007年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年会把“教育与幸福”作为研讨关键词,则引起了更多学者对幸福教育进行理论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来,幸福教育理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有些学校开始把“幸福教育”作为研究和探索的课题。这对于当前中国的教育来说,无疑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在这些研究中,有的人把幸福简单地理解为愉快、快乐、高兴,误将“幸福教育”混同于“愉快教育”。把幸福理解为愉快、欢乐、高兴并没有抓住幸福的实质,也势必制约幸福教育活动的开展。

我们认为,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体验,而主体客体之间的互化融合则是其内在机制,幸福便是发生互化融合时的主观感受。以“互化融合”作为幸福感发生的内在机制不仅使我们不同于以往根据情感内容确认幸福的做法,也使我们对幸福的理解更加符合生活实际。我们知道,幸福的婚姻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新婚夫妇般的激情、高兴和快乐的生活,而是夫妇之间同甘共苦、同悲共欢,乃至“同仇敌忾”的生活。有了夫妇之间的“互化融合”,新婚的“同甘共欢”是幸福的,对家庭生活中不幸事件的“同悲共苦”、对外面“敌对”势力的“同仇敌忾”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幸福呢?所以,“幸福只是当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一种情感状态,与情感内容并无直接联系,它既可以表现为高兴、快乐、愉快,也可表现为不安、悲恸、气愤、痛苦,还可表现为悲喜交集、苦乐兼具。”[2]由于从深层次的机制上来理解幸福,教育中的幸福也就不再是浮泛的、廉价的、单一的快乐,而是内源的、深刻的、基于生命投入的丰富感受。

幸福的互化融合是一种分享和分担,是一种投入和沉浸,是一种深刻的理解、迷醉和忘我。其工作程序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转化达到融合,通过融合使主客体双方实现确证、丰富和提升。其中,客体主体化的过程是主体忘记本色的自我,顺应环境、纳入客体内容,丰富自我内涵,实现自我超越。而主体客体化则是发泄、表现自己的本性,将自己的力量外化到环境,在环境中见证自己的本性力量,这是另外一种融合的路径。互化融合机制把幸福的外在享用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体系,又用内在的素质去反作用于学生的幸福感受。幸福教育的设计应该根据这种幸福机制,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二、幸福教育的实践架构

1.互化共生的幸福教学

根据幸福感产生的“互化融合”机制,我们从课内、课外、组织结构三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制造学生主体与环境客体之间的相互投入和融合。

(1)理解与表达:幸福的课堂教学

通过生活化、心理化等原则,在教学内容中寻求、改造、开发幸福元素,在学生生活中发现学习素材,帮助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形成互化融合的生命关系。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表达,使学生心理与学习内容相互“走进”,形成充满生命感的“原生课堂”,让学习的过程成为理解、体验、发现、思考的过程,成为表达、探究、表演、交往、创造的过程。这是一种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幸福体验。在这种幸福体验中,学习材料与学习者都获得了新的意义。

(2)体验与表现:幸福的课外教学

在学生的本色自我与角色自我之间形成互化融合。通过才艺汇演、作品展示、科学苑、书画苑、校园吉尼斯、六一狂欢节、社区服务、社会考察等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忘记角色自我,个性化表现,一方面使学生“站出”本色自我,设身处地进行角色活动,从而促进本色自我与角色自我之间的互化和融合,以丰富学生的自我世界,扩展学生的自我空间。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内外互养的幸福过程。

(3)班组串换:幸福的教学环境

这是我们从1999年开始进行的德育实验,在现行班级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时段进行班组串换活动,目的使学生由于面临新的学习环境而学会交往、合作、竞争、清零。其中,生活场景与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产生了不同角色之间的体悟认同,不同场景中的适应与互动,这是个人自担责任、自主发挥和同伴彼此欣赏、共同分享合二为一的融合过程。根据学龄,我们又把班组串换分成三个阶段。

a.快乐串组。从低年级开始实施快乐串组,通过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定期进行小组重组,让孩子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承担小组角色任务,习得基本的选择、交往的能力。

b.班际互访。在低年级已获得一定的选择交往的能力基础上,让中年级学生走出“小组的我”、“班级的我”,走向“班际的我”。班际互访是本年段学生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措施。

c.竞选走班。“竞选走班”主要在高年级实施,操作的方法是让一部分学生自愿失去班籍,自己设计自荐材料,到其他班级接受新班级面谈组的询问,陈述加入新班的理由,如双方面谈成功,就可以进入自己选择的新班级进行学习。由于“竞选走班”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利,对学生的自我实现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所以,能够体现学生的主动获取幸福的能力。

2.互换同边的师生关系

互化融合的幸福机制体现在师生关系上就是“互换同边”。师生关系的许多冲突是因为教师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造成的。由于师生特殊的关系,教师要主动与学生站在同边,如果教师能够站在学生一边,学生也愿意站在教师一边,那么,教育的人际关系将真正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爱与尊重的和谐关系。

许多新任教师都希望能够按照《教育学》教材的说法,与学生形成民主平等、亦师亦友的美好关系,但是,不久以后他们往往发现这种善良愿望并不能得到学生方面的善意回应。相反,学生认为这种老师“好说话”,没有惧怕心,所以敢于调皮,甚至反过来欺负老师,造成“亲密产生轻蔑”的现象。面对这种尴尬情况,有些教师没有办法,只好像某些老教师一样,放弃书本“教条”,板起面孔,凶巴巴地扮演起教师的权威。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原来,人与人之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关系:亲密关系和敌对关系。亲密关系是“同边”的,就像亲友之间的“我们”关系,双方都以对方为虑,互相礼让。对于亲朋,我们并不利用对方的“示弱”,反而可以成为对方的力量。相反,敌对关系一定是“你死我活”的,你弱我就强,你强我就弱,一方示弱,对方必然趁机侵犯。新教师带着朋友关系模式来处理师生关系,而在学生心里,教师往往是他们的对立面,是管着他们的人,是按照“敌对”关系来处理的。当朋友关系模式面对敌对关系模式时,必然出现“不对劲”的情况。教师如果转而采取敌对态度,师生双方只好“对峙”下去,难以改善了。

我们主张,教师要主动、坚决地站在儿童一边。法国有一部教育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说一所被称作“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一贯采取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原理治理学生,凡是学生出现过错,所有的教师都很熟练地根据这种教育原则处罚学生,师生关系处于敌对状态。新去做学监的马修是一位失败的音乐家,他对学校原有的做法很不适应,学生也都习惯性地把他看做对立面,嘲讽他、捉弄他,处处给他难题。但是他却主动地站在学生那边,当学生犯错其他教师要处罚学生的时候,他替学生打掩护、说谎、作弊,渐渐地,学生认识到他原来与自己是“一边的人”,于是他们也愿意站在这位学监的一边了。学监由于偶然发现学生有音乐才能,又带领学生组成合唱团,即使校长后来声称要取消这个团结大家也让大家获得幸福的合唱团,学监仍然带领他们转入“地下活动”,坚持用音乐转移了学生的暴力冲动。整个学校也因为这个学监的“同边”实践而全面革新,教师的态度改变了,师生关系改善了,学生幸福了,文化健康了,这个放荡不羁、暴力丛生的乱班终于迎来了“春天”。英国夏山学校的校长尼尔与一位14岁男孩谈话时发现男孩的手指已被香烟的尼古丁熏黄了,便递给他一支香烟。男孩说他从不抽烟。尼尔微笑地说:抽一支吧,你不要骗我啦。于是,师生两个人一起抽着烟。尼尔知道男孩是因为偷窃而被原来学校开除的,就问他:我知道你经常骗人,你骗钱的最好方法是什么?男孩赶紧声称:尼尔先生,我从不骗人!“啊!这可不行,你得试一试才行,我可知道许多方法。”于是,尼尔与他交流了一些骗人方法,让男孩听得目瞪口呆。校长当然不是教唆男孩抽烟、骗人,但是,这样做使尼尔与男孩原来学校的校长完全不同,校长与男孩站在了“同边”,成了同伙,这次谈话给男孩造成了极大的教育影响,使他“这一生都不会忘记这次谈话”。[3]

体察教育生活,我们也发现,教师站在了学生的同边,表扬能够激励学生,批评也被学生理解为呵护,一切教育手段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融合的幸福感;相反,教师站在了学生的对立边,表扬往往被学生认为是别有用心的阴谋,批评更是被学生怀疑其公正性而不服气。可见,表扬或批评本身不是制造幸福与否的关键,主客体双方是否“同边”才决定这些教育手段能否产生教育的力量、能否给学生幸福感受。

师生同边可以反映在三个方面。(1)身体同边:教师成为学生身体力量的延伸,是学生可以安心借助的可靠外力。(2)心理同边:教师能够给学生以安全感,不管学生表现如何,都会从教师那里得到理解、支持、鼓励,不会因为表现不如意而受到指责、打击和伤害。所以,为了挽救学生的颜面,教师有时候可以替他圆谎。同时,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倾诉对象,帮助学生释放他的心理压力。(3)伦理同边:教师能够理解、认同儿童的价值观,对事情与学生有同类的态度和看法,教师不是学生的教育者,而是同边者。在师生同边的关系中,教师不是学生的对手,而是学生的助手。事情往往是这样的,你若站在对立面,越发动“教育”活动,其教育力量越小。相反,越能够真心实意地与学生“同边”分享分担,学生反而可以不露痕迹地随着教师发生变化,并且这些变化能够在幸福的体验中悄然完成。

3.互剂平衡的幸福能力

幸福的量和质统一于“度”,任何幸福,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幸福的反面。幸福作为一个具有理性和德性内容的主观感受,其度的把握需要较高的智慧,这种幸福的智慧就体现为把握各种幸福感受的互剂平衡能力。

(1)课程互剂

目前学校的课程安排主要是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计划进行,只求在课表上排足课时而已,或者为了表示对“主课”的重视,把它们集中排在上午的黄金时段,并没有考虑课程的安排是否顾及了学生感官刺激上的适应程度,心理上的接受程度,而这样的状况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器官的疲劳,阻碍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在班级教师的搭配上,我们一般考虑教师之间水平上的均衡搭配,以保证班级授课教师能力之间的大体公平。通过幸福教育实践,在课程的安排上,我们尽量根据学生的感受性特点,根据不同学科的知识特征,在课程顺序上做到文理搭配、脑手搭配、感性与理性搭配。对于每一堂课,我们也追求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以适应学生不同器官的需要,使学生既有感官上的愉悦,也有思考中的乐趣,还有通过人际关系所带来的享受。在班级教师的编排上,我们不仅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搭配,更考虑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尽量使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教师。所有的这一切,是想让孩子的学习器官能得到平衡的滋养,从而使学习本身成为一种幸福的享受。

(2)作息平衡

使人疲劳的不仅是过分的劳作,过分的休闲也可以造成疲劳。幸福教育需要在劳作与休闲之间制造动态平衡。我们的实验采取长短课交替的方法,合理搭配学生的作息时间,避免学时过度,使学生有足够的课间时间调节自己。目前,一些学校出于安全考虑,禁止学生课余跑动,甚至安排班干部督察,以保证学生安静地下课休息,其实这是不符合小学生的生活方式的。我们根据张弛有度的幸福原则,建立了一小时的“快乐午间”、半小时的“下午阳光体育活动”等作息制度,保障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健康地发泄体力。

(3)阈限调节

幸福感作为人的一种感受,同样存在“度”的现象,幸福度由幸福阈限表示,不及这个感受下限,学生就不能感受到幸福,而超过这个度也可能走向幸福的反面。学生的幸福感受性是需要并且可以培养的,通过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受性能够提高,曾经让学生无动于衷的甚至反感的事情可能成为幸福之源;曾经容易过度的事情现在可以得到理性的调控。另外,幸福作为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其感受性又具有适应性、对比性、个体差异性,所以,幸福阈的上限和下限都是“灵活变动”的。幸福教育有必要教给学生进行阈限调节的方法,有了这些幸福方法,学生可以自主调节幸福阈限,可以使幸福阈的下限降低、上限提升,从而扩展幸福阈幅。罗素说:幸福既需要必要的外部条件,却更需要“思想条件,即实现幸福的内在条件”。[4]这个内在条件,就是对幸福度的自主把握能力。

(4)内外相长

幸福教育需要设计和感受大量的幸福经验,但是,对于感受性差的人,尽管他们经验着许许多多的“幸福”生活,但这些很难转化成他们的生命价值,所以他们往往“生在福中不知福”。如果最终要养成学生幸福素质,幸福教育不仅要在教育中创生丰富的幸福资源(目前很多教育不能做到这一点),鼓励学生充分享用现有的各个方面的幸福资源,过上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也要在学生的幸福经验中注意培养他的幸福能力――努力创造幸福资源、正确面对幸福资源、充分享用幸福资源的能力,实现内外价值的互化相长。如果我们只注意前者,学生尽管享用了很多幸福,但幸福仍停留在他们之外,没有了教师,学生就找不到幸福。学生内在幸福素质不是在享用幸福时自发养成的,它需要自觉的教育。内外两方面是共同生长、有机统一的:只有丰富的幸福经验才能养成深厚的幸福素质,只有利用深厚的幸福素质才能使学生在即使没有教师帮助的情况下也能对现有的幸福经验给以最大限度的积极享用。

三、幸福教育的理念变革

1.情感取向的哲学观

幸福教育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人的幸福情感上。比起认知,情感更具有本源性,人一生下来并没有认知,但是一定有情感。本源性的东西往往也是归宿所在。人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而人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不断出现、不断自我超越的需要,以便安顿自己的情感。人若忘记了这个情感目的,他的一切活动都将走入异化。教育之不幸可能是因为教育把情感当成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使它为教育的认知目的服务。幸福教育相信,认知不是教育的目的,发展也不是教育的目的,认知和发展都得满足人的情感目的。人不仅要活着,不仅要发展,还要享受生命、享受生活、提高生存质量。

2.人格取向的基础教育观

基础教育的“基础”有三种含义。首先是知识、技能的基础。然后还有体制的基础,把小学作为进入中学的准备,把中学看做进入大学的准备,当然,大学又是进入社会谋生的准备。所以,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本身没有生命价值,是需要尽快摆脱、越过的人生环节。“未成年人”概念的使用往往隐含着它是走向“成年人”之前的过渡环节,“成年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为了“以后的辉煌”,儿童就应该牺牲眼前的幸福。幸福教育主张把基础教育看做是学生人格基础的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话,人格培养应该是教育任务的核心,小学教育更是培养全面人格的基础。

受知识为本的教育观影响,我们给小学生过早地进行理性知识的教学,由于受学生身心发展的约束,这种过早的知识教学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其实,小学期间的大量知识在儿童长大一些以后是很容易掌握的,而我们偏要在学生难以掌握的阶段过早地、强行地给他们,使学生莫名地感受到学习的困难,无辜地遭受学习的失败,并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小学教育不能为了知性发展,要围绕儿童精神的健康发展进行教育,幸福的童年对于今后的幸福人生具有奠基价值。幸福教育不排除知性学习,但是知性学习一定要为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要成为一种幸福的体验。幸福教育反对那种靠蛮力获取成绩的做法,也反对那种为了简单的轻松而降低学习要求的做法,希望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和生命化表达这种“互化融合”来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人重视教育吗?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教育的投资是目前家庭投资的主要部分,有些家庭为了孩子的读书,可以不惜“倾家荡产”。但是,我们重视的是什么教育呢?是知识本位的,是体制本位的。我们什么时候转向了人格基础的教育,幸福教育才能够取得成功。

3.过程取向的课程观

幸福教育重视过程,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反思、沉淀、表现,并且把一切教育经历都当做教育的幸福资源。于是,成功、失败、各种情感、伦理等都是有待于师生开发利用其价值的中性词。课堂提问如果是为了得到正确答案,那么就会追求正确,斥责、排斥、打击不正确,如果是幸福教育,则追求表达过程之中发生的内化、外化。一切经历和感受对于幸福素质的积淀都具有幸福价值。

一个小男孩走近一个少林大师问他能否成为一个出色的少林弟子,以及需要多久才能像他那么出色。大师答道:“至少10年。”这个一心想做少林弟子的男孩就说:“10年太长了。如果我付出双倍的努力,需要多久呢?”大师答道:“20年。”男孩又问:“那如果我夜以继日地练习呢?”大师答道:“30年。”男孩很是困惑,就问:“大师,为什么越加努力,你就告诉我需要越长的时间呢?”这个故事其实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学习原理:学习是需要在过程中反复尝试、细加体会、用心内化的,如果想急于得到功利结果而忽略过程感受,往往只能囫囵吞枣,既无法获得真正的功利结果,也不能享受学习的过程。幸福教育的互化融合正需要这种充满感受、咀嚼、享受机会的过程体验。它看似超功利,实则完成了最根本的功利。

幸福教育课程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把幸福作为内容,让教师教会学生什么是幸福,如何创造和享受幸福,如何形成健康的幸福观,等等。此谓专门的幸福课程。二是把幸福做成过程,让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使幸福成为洒遍教学过程的隐性课程。前一种幸福教育固然需要,它可以教会学生幸福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后一种幸福教育却是更重要、更根本的。如果教师和学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互化融合,幸福教育就失去了它最真实的内涵。

注释:

[1]檀传宝.幸福教育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6.

[3]尼尔.夏山学校[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29-30.

第8篇:小学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 衔接

论文摘要: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是多年来幼儿园、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本文针对目前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幼小衔接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改善幼小衔接的现状的策略。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等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是教育自然的连续过程。在基础教育的体系中,研究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则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初等系统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减缓坡度,实现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儿园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须阶段。为使孩子能够在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度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教育任务不同,存在着阶段性。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谐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幼小衔接中还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入学后易产生厌学情绪

许多幼儿园和家长把识字课和数学课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拿到幼儿园,让未入学的幼儿学习。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这种“教材下放”,让幼儿学习入学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让孩子先学一遍,一年后又重复学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后劲,等到“储备”用完,就会出现使用困难。

2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锻炼

幼儿园平常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遵守课堂纪律等非智力因素较少考虑,使得刚入小学的儿童表现得很不适应,如不知道按时完成作业、不知道准时上课等。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其实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儿童的感情、动机、意志、爱好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成绩好坏,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3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产生不良学习习惯

有些幼儿教师由于对小学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儿园本身就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儿童在幼儿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入小学后,有些儿童使用过学具后,不能自己收拾还原;书写汉字笔顺有错误,操作活动不规范;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学习方式明显带有幼儿园特点,习惯于依赖教师;有的儿童甚至不懂得按顺序看画面、按页码翻书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三、对幼小教育衔接的实践探索

1搭建小幼教研活动平台

小学、幼儿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工作中极少往来,老师间的教学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了解。幼儿入学前的教育,大班老师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做些更改,如延长上课时间、小学化摆放课桌椅等,而无法从实质上加深幼儿对小学的认识。因此,小幼双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台。(1)互相学学老师都在学习、培训《纲要》及新课标,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老师可借此机会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对新课程观的看法、问题。(2)课堂教学互听互评。从教学实践层面深入了解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

2与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

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育儿知识,提高育儿素质,经常保持联系,纠正不正确的态度、方法,家园教育一致。幼儿教师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如通过个别访谈、组织参观活动、座谈会等,倾听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表,以便全面系统了解。

3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

(1)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入学,面对学校、老师、同学等新环境、新面孔,总会有些不适应。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帮助解决,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为学生营造同伴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增进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持续发展

考分只是作为评价方式之一,而不是划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

(3)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课上的模仿和记忆,尤其是数学,可参照幼儿园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等进行;经常开展班会活动,给幼儿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提高学习自主性。

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小衔接的途径,帮助幼儿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千千万万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育类学术期刊;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84-02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如今的学术载体、学术交流方式越来越多,国际上对于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是在中国,承担学术交流的主要载体仍然是传统纸质期刊。因此,本文所指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即纸质的教育类学术期刊,主要针对其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进行分析,并结合数字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思考其如何提升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力。

一、教育类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

1.品位参差,定位模糊

目前,中国的教育类学术期刊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各省市教育报刊社;二是由高校主办的期刊;三是从属于各出版社的期刊。通过对这些教育期刊进行观察研究,不难发现,这其中鱼龙混杂,当然有一些高端的期刊,但也有不少期刊品位低下,有些几乎就是靠高额的版面费来维持经营。

由于教育类学术期刊涉及的领域广泛,学科门类庞杂,如从学段上就有学前、小学、中学、高等、成人等,从学科上则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心理、技术等。这样导致了不少教育期刊存在名称相似、风格雷同、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即使是一些核心期刊,也存在栏目学科优势不明显、学科读者定位不准的现象。仅以中学历史学科为例,就有《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等期刊,从名称上看,这些期刊极其相似,栏目设置上也大同小异。

2.影响力低,好稿匮乏

教育类学术期刊的功能本应在于传播最新的教育信息动态和成功的教育经验,研究热点、焦点问题,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专业支持。但是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蔓延教育界和学术界,不少教育期刊的功能只剩下发表评职称论文了。即使在已经发表的论文中,也存在着选题炒冷饭、内容不知所云的状况。有人这么打趣,“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只有两个人会看,一个人是编辑,一个是作者。”虽然这样的话有点言过其实,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偏低。

目前,有不少期刊设立了理事单位。应该说,理事单位对于支持期刊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期刊被理事单位“绑架”的状况。比如,理事单位往往要求期刊为其发表一定数目的论文,这些“关系稿”良莠不齐(以差稿居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期刊的品质。

3.发行量少,渠道单一

教育类学术期刊由于受众的特殊性,不像教辅期刊那样市场需求大,因此发行的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发行量少,往往一本期刊的期均发行量达到2万就相当可观了(因此,一号多刊的现象目前也成了行内公开的秘密,许多期刊频频推出新品种,以此增加总发行量);二是渠道单一,以邮局发行和自办发行为主。为何出现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首先由于教育类学术期刊的受众群体较小,主要由教育行政机构下属的教研室研究人员、中小学教师、高等院校教育学院学者、研究生等构成,与教辅期刊面向广大的学生群体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其次,由于数字化出版的潮流,广大教师进行科研创作时习惯于利用知网、维普等网络文献数据库检索文献,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期刊发行量的萎缩。再次,期刊本身对于市场开发的重视不够,在发行上习惯于依赖于上级主管部门以及旧有的渠道,很少主动去开发新渠道。最后,编辑的营销意识不够,学术期刊的编辑一般文化程度较高,性格也比较清高,往往不太愿意主动地“走”出去和市场进行直接接触。

二、教育类学术期刊发展的对策

既然存在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许多教育类学术期刊为什么依然能够生存,而且似乎还生存得不错?笔者认为,由于教育行业的从业人员众多,且在评定职称、晋升等方面都需要有论文作为支撑,因此,业内人士亟需大量的教育期刊来满足其成果发表和出版需求,而现实中学术期刊数量并不是很多,因此造成了资源的稀缺,不少教师愿意(虽然也许并不情愿)缴纳版面费来达到的需求。一些期刊正是钻了这个空子,懒于开拓进取,在选题和发行上不愿意动脑筋,仅仅满足于收取版面费来维持生存。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教育类学术期刊的发展也是如此。目前,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国际上对于学术论文开放存取的呼声越来越高,虽然现在看来,对中国纸质类的学术期刊的冲击还不够明显,但是正如数字出版是出版业的大势所趋,开放存取也将是学术出版的大势所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植根于互联网的开放存取运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在改变传统的学术出版格局,甚至打破了行业限制。因此,不管是从近期还是从长远来看,都必须加强教育类学术期刊的竞争力。具体有如下几点建议:

1.以内容占据高地

目前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市场正处于群雄纷争的时代,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内容是前提。众所周知,“内容为王”,但目前走下坡路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无一不是内容出了问题。教育类学术期刊与经济类、科技类等学术期刊的一个不同点是,时效性相对较弱。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教育类学术期刊不讲究时效性。要想抓住受众的眼球,内容必须做深做透,做到期期有亮点。具体做法有:抓住教育界当下的热点,策划专题稿件;针对有争议的学术观点,组织发起学术讨论;介绍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问题,并预测未来发展方向等等。以笔者所在的《教育研究与评论》期刊为例,其开辟了“热点透视”栏目,对教育界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比如小学语文界曾有一位特级教师提出了“高文低教”的教学理念,认为对于一些课文的主旨不该拔到特定的高度,而是要“接地气”,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该刊的主编敏感地意识到这个话题值得进行讨论,于是分别约请中学、小学的一线教师围绕“高文低教”的主题,从“到底该不该高文低教”、“高文如何低教”等多个角度展开了讨论,在业内反响较为热烈。

2.以活动拉升人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版流程中的发行、反馈环节将越来越得到关注。教育类学术期刊的编辑部不仅要出版教育学专业的杂志,还要把杂志的品牌优势和良好声誉渗透到各个相关领域,并从中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比如,通过不定期的主办出版与学术讲座、编辑出版与学术会议有关的专题刊物、召开作者和读者等受众群体的专题座谈会等等。

仍以《教育研究与评论》为例,该刊成立于2009年,短短的五年内,积聚了大量的人气,目前在江苏省内的影响力颇高。除了坚持内容为王、保持品质外,举办活动也是该刊吸引人气的一个重要法宝。比如,该杂志曾主办了两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围绕苏派语文的特点,请名师开示范课,请名家做专题报告;论坛结束后,杂志特辟“本刊特稿”栏目,约请开示范课的教师撰文谈谈他们的教学设计和思路,同时也邀请听课教师对于示范课进行解读、点评。主办这样的活动,不仅使该编辑部获得了社会效益,而且也赢得了经济效益――每届论坛都吸引了1 000多名的与会者,人员涵盖了江苏地区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每次论坛举办过后,期刊的发行量和自由来稿量都有了一个明显的上升。

除了举办论坛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论文写作培训课程来增加人气,提高经济效益。前文已经阐述过,目前有很多教师有的需求,但是不少人对于怎么撰写论文并不了解,往往在没有归纳目前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闭门造车,东拼西凑,这样的文章经不起推敲,对他们的教学也毫无帮助和启发。编辑部可以通过开展论文写作培训课程,将学术规范、论文的写作方式告知他们,以帮助其提高学术水平。

3.以新媒体推动发行

随着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不断丰富,借助新媒体平台的营销开始崭露头角,不少期刊,特别是财经类和娱乐休闲类的期刊走在了前列,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发行营销。比如,《三联生活周刊》的官方微博在2014年1月22日,了一条关于年货特刊的信息:“年货真就是慢慢、细细地注入的一份心情。它是记忆的载体,故乡的召唤,是各家各户‘外婆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中的味蕾总是情感的闸门,时时牵动着我们最敏感的那根心弦。”该条微博被转发了1 599次,被评论332次(截至2014年2月1日)。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很少学术期刊拥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账号,其实教育类学术期刊也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发行营销。在这过程中,编辑由于拥有作者资源(即微博“粉丝”)和熟悉刊物内容(即微博信息来源)的优势,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一本新刊即将推出之前,编辑可以在官方微博上发表新刊推荐、活动预告等信息,感兴趣的“粉丝”看到后,就会做出转发、回复、评论等各种反馈。由于微博的信息传播是呈爆炸式的几何级传播,这样就能够以较低的营销成本实现了较好的发行目的。

综上所述,教育类学术期刊只要勇于迎接竞争,内容上求“新”求“深”,发行上搞“活”办“广”,就能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善恒.论教育期刊如何求得生存与发展[J].编辑之友,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