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德情操范文

道德情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情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道德情操

第1篇:道德情操范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3.学习理论

教师对社会文明的承前启后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理应一身正气,为人师表,道德情操高尚,堪为学生的楷模。

1.热爱学生,献身语文教育

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于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爱不是姑息,不是迁就,爱是“严”的孪生兄妹。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教书育人,要有严格的要求,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准绳,以语文教学大纲为规矩,不能凭主观臆造。“爱”是“严”的基础,爱是对事业的忠诚,是对莘莘学子的无限期望;有了爱满天下的胸怀,“严”才会有效果,“严”要严在“理”上。“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学生就会健康成长。

语文教师对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对所教的学科同样要满腔热情满腔爱。语文是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和从事各项工作的基础工具,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工具表达情意。要做到坚持不懈地对语文教学探索、追求,必须对学科倾注极大的爱心。对祖国语言文字有深切的爱,对语言文字宝库中无数瑰丽璀璨的名著佳作心向往之,才会有钻劲,才会有持久的内驱力,也才会真正体味到其中的甘甜。

2.遵纪守法,情操高尚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与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高大与否成正比,教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堂堂正正,温文尔雅,学生就崇敬,就信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良好的道德、良好的言行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3.团结协作,互相尊重

第2篇:道德情操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学会爱祖国,学会爱父母,学会爱师长,学会用心关爱这个世界,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材很精彩: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省。语文学习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缤纷的生活,去感悟人性的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怎样活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呢?

一、以情披文 播种爱

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把爱的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在备课时,我精心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细心体味每篇课文的情感因素;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在充分的自读自悟后,大胆地谈谈自己的独特体验,而此时教师充满激情的点拨则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他们内心不断涌起爱的浪花。

在教《丰碑》时,我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孩子们讨论得很热烈,他们各抒己见,但谈的不够深刻。可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心已被军需处长打动了,我知道这时只需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就会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而事实上通过课前的精心备课以及课堂上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我已被军需处长深深感动,我声情并茂地点拨:军需处长本可以穿得最暖,吃得最饱,可他却衣着单薄,冻死在云中山,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他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的革命事业。他那被大雪覆盖的身体是那样晶莹明亮,他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就好像一座丰碑树立在人们的心中。这充满激情的点拨让学生感动万分,他们噙着眼泪诉说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敬爱之情。有的孩子则联想到了《金色的鱼钩》一文中的老班长,认为老班长和军需处长都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有的孩子则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由感动到感动万分再到倾诉心中爱国情感,在经历了这样的情感历程后,我知道爱的种子已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二、以读促悟 升华爱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深情朗读对于帮助学生感悟文章思想内容受到情感熏陶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走进课文,品味语言,和作者的心灵进行直接的对话,充分感悟文章的情感因素,获得思想的启迪。鼓励学生大胆读,品味读,个性读,真正做到以读促悟,让学生蕴藏在心中的情感得到升华。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句的感悟,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在教《鲁本的秘密》时,我抓住两处最能体现母子情深的语段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小鲁本对母亲的赤子之情。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鲁本到工厂卖最后四个麻袋的段落时,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鲁本当时急切的心情,进而体会鲁本为了送母亲礼物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鲁本送母亲胸针的段落时我采用分角色读和品味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鲁本急切的心情,体会母亲激动、感激的心情。在感受到学生有感于小鲁本的赤子之情时,我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内心的真实的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与作者真正实现了心灵的对话,真切地体味到了小鲁本对母亲的一片赤子之情,也深刻地认识到每个孩子都要懂得回报父母的爱。他们深情地回忆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回忆父母对家庭的无私奉献,纷纷表示要回报父母的爱……我发现同学们个个沉浸在爱的情境中,又适时补充了孟郊的《游子吟》,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研读这首歌颂母爱的诗歌。在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讨论后,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味这位母亲的心情,用心地感受这位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再让学生通过体验性朗读进入这首诗的情境中,深切体味蕴涵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而教者那深情的配乐吟诵,促进了师生之间情感的融合,在教师的师范、感染下,学生吟诵的热情更高了,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受到了语言美和情感美的熏陶,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更加热爱自己的亲人。

三、以身作则 实践爱

日常教学活动中爱的教育已让学生懂得我们应该学会爱父母、爱师长、爱祖国,去关爱我们这个世界。那么,怎样才能让这种爱付诸实践呢?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又一难题。我认为教师的身教胜于言教,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老师也是在用心关爱这个世界,也能做到爱祖国,爱父母,爱师长。

母亲节到了,我和学生们一起动手制作母亲节贺卡送给自己的母亲,孩子们说:“老师,您也这么爱您的妈妈呀!”我说:“是的,我的妈妈和你们的妈妈一样伟大,她为我的成长付出了许多,所以我也要用实际行动回报母亲的爱。”

第3篇:道德情操范文

那时候,他们还在读大学。校园的草坪上,她依着他的肩膀,想像着稻草入虚张声势地驱赶馋嘴的麻雀,偷偷地笑。

男人从乡村来到城市,不停地打拼,终于扎下了根。生活艰难,她为男人、为他们的家,付出了太多太多。男人每天穿着藏蓝色的西装,打着银灰色的领带,去见各种各样的客户。男人奔向成功,是在他们婚后的第五个年头。可是,女人突然发现了蛛丝马迹。

女人知道,男人偷偷买过一套高档女装。那天,男人和一位很时尚的女孩走在一起,女孩是他公司的职员。当时,女人正和女伴坐在一扇窗子后面喝茶,女伴说,看,你老公!女人发现,男人的手上搭着那套高档女装。女人却对女伴说,你看错了,不是他!女人极力为男人辩护,但谎言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把她的心划开一道口子。

男人去外地出差,回来后鬼鬼祟祟。夜里,女人忍不住翻看男人的皮包,翻出了一枚宝石戒指,价值不菲,闪着光泽,刺得女人的眼睛发痛。

早晨,女人问男人,你有什么礼物要送给我吗?男人变了表情,样子很慌乱,有,当然有……他急急地从旅行包里掏出一条披肩。他说,我专门为你买的,咱们这里没有。男人躲闪着她的眼睛,女人心冷如冰,她曾经在附近超市见过这样的披肩,几十块钱而已。

女人不想揭穿男人,但她要挽救他们的爱情:她给他挑选最好的剃须刀;陪他看味同嚼蜡的足球赛;经常往他的公司打电话,装作不经意间地打听他的行踪;抢先接听家里的每一个电话,然后柔声呼唤他;为他烧可口的饭菜,然后在吃饭的时候笑着问他,今天你过得好不好,是一个人,还是……她甚至当着男人的面,虚伪地夸那个女孩很清纯很可爱。说这些话时,她盯着男人的脸,试图从男人的脸上读到些什么。她或许真的读到了,或许没有。

女人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穿着艳丽衣裙的稻草人,露着狰狞夸张的表情,守护着感情田园,虚张声势地驱赶着看不见的来敌。多年的感情竟然要靠驱赶和恫吓来维系,她认为她和他的爱情,实在可怜。她不知道,自己这种夸张的表演还能坚持多久。

那天,男人回来得很早。男人说,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女人摇头。男人说,结婚5周年纪念日啊。女人愣了愣,这么重要的日子她竟然忘了。男人说,今天我终于可以兑现一个承诺了。

男人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片,捧给女人――“8年内,为你买最漂亮的房子和汽车,买最昂贵的衣裙和戒指。”

女人想起来了,大学时的一天,男人为她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她以为是玩笑,随后丢弃了纸片,纸片却被男人重新拣起。女人没想到,男人把一句根本算不上承诺的话一直保存到现在。

男人说,房子和汽车,我们刚刚有;现在,让我兑现后两样。男人打开了衣柜,女人惊喜地发现,她曾经见过的那套高档时装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这里。随后,男人让女人闭上眼睛,女人感觉到,一枚小巧的戒指套上了她的手指。

男人对女人说,其实爱情并不需要昂贵的物件来粉饰,但是爱人之间的承诺,都是无价的,都需要兑现。男人还说,两个月前我就准备好了,想在今天给你一个惊喜。男人说完,红了脸,搓着手,像一位正值初恋的男生。

第4篇:道德情操范文

一、药害产生的原因

用药过量、药剂混配不科学、喷药时遇到3级以上的风天,雾滴漂移、误用除草剂、不良环境条件等都是药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药害的症状

(一)玉米

1、乙革胺:用其做土壤处理,表现茎叶扭卷、弯曲,植株矮缩。受害较重时,芽鞘紧包生长点,或外叶蜷缩并紧裹心叶。

2、氯嘧磺隆(豆磺隆):玉米受氯嘧磺隆残留药害,表现叶肉褪绿变黄,并稍带紫红,叶脉保持浅绿,即形成黄绿相间的条纹状,植株变矮,次生根缩短。受害严重时,叶片逐渐枯干而使植株死亡。

3、异恶草松(广灭灵):玉米受其残留危害,表现幼苗茎叶几乎完全褪绿变白,有的幼苗第一个叶片不是变白,而是从叶基沿叶脉向上变黄。受其飘移药害,表现上层幼嫩叶片的中下部变白,并在白与绿之间形成逐渐过渡的茶黄色。

4、2.4D-丁酯:玉米用其做茎叶处理受害,表现叶片变窄、皱褶、蜷曲,叶色变浓,其中以心叶变形显著,常扭卷成马鞭状或变成葱叶状,茎部变扁弯曲、变脆易折,地下的初生根、次生根及侧根变短、变粗似呈毛刷状,地上的支持根常会变成扇板状而不入土,植株矮缩。受害严重时,雄穗难以从心叶中抽出。用其做土壤处理受害,表现出苗时胚轴和胚芽鞘弯曲,有的变细、伸长,胚芽鞘紧卷而使叶片难以抽出,胚根缩短,不生侧根。出苗后叶片扭卷、紧裹,植株矮缩

(二)大豆

1、嗪草酮:大豆用其做土壤处理受害,表现从下位叶片的尖端和边缘开始变黄、枯焦,然后渐向叶片的其他部位扩展。主脉、侧脉附近则不褪绿,植株瘦小。受害严重时,植株死亡。

2、异恶草松(广灭灵):用其做茎叶处理受害,表现着药的子叶、真叶上半部及边缘或全部褪绿变为黄白或白色,有的主脉、有的主脉侧脉周围仍呈绿色。受害严重时,变白的叶片再从叶尖向下变褐枯干,植株生长停滞或枯死。

3、乙草胺:大豆用其做土壤处理受害,表现下胚轴和主根缩短、变粗、弯曲,根尖褐枯,侧根、毛根及根瘤减少,叶片因中脉缩短而成心形,叶缘缺损、枯干。受害严重时,可分别造成幼芽枯死,幼苗的顶芽萎缩(或坏死),植株生长失常,贪青晚熟,结荚少,瘪荚多。此外,还会引起根腐病等病害发生加重。

4、氯嘧磺隆(豆磺隆):大豆用其做土壤处理或茎叶处理受害,表现顶芽萎缩,幼叶、嫩叶褪绿变黄并皱卷,叶柄弯曲,叶片下垂,叶脉变褐,植株萎缩,下胚轴弯曲。受害严重时,顶芽和幼叶、嫩叶变褐枯死。

5、2.4D-丁酯:大豆用其做土壤处理受害,表现下胚轴的下端膨大呈鹅头状,幼根缩短、变粗或变为扁蹼状,通常不生毛根。受害严重时,从根部开始变色坏死。

6、莠去津:大豆受其残留危害,表现先从幼苗单叶的叶缘向内逐渐变黄、枯萎,但叶脉常能保持淡绿,有的叶片还产生褐色枯斑。受害严重时,会使叶片全枯、植株死亡。

7、多克福种衣剂:大豆幼芽受其危害,表现出苗、生长迟缓,紫叶蜷曲并产生褐色枯斑,真叶窄小蜷缩,顶芽萎缩,下胚轴缩短弯曲。受害严重时,植株大幅度缩小,生长停滞或死亡,致使田间缺苗断条。

(三)水稻

1、吡嘧磺隆:水稻用其拌土(肥)撒施受害,表现心叶嫩叶褪绿转黄并缩短,植株矮缩,根系变短,根尖稍粗,侧根从次生根上垂直长出、长短一致、排列整齐而呈瓶刷状,受害的时间持续较长。

2、二氯喹啉酸:水稻插秧田防除大龄稗草,用其做茎叶处理受害,表现心叶、嫩叶扭曲、纵卷或变为葱叶状,植株矮缩,根系变短。受害严重时,新生叶变黄,萎缩扭曲而窝在外层叶鞘中久不伸出,致使植株生长停滞或逐渐枯死。

3、丁草胺:水稻秧田用丁草胺做土壤表面封闭处理受害,表现出苗、生长缓慢,茎叶弯曲、扭卷,芽鞘与幼叶的尖端枯干,植株矮缩,根系短小,弯曲。水稻插秧后用丁草胺封闭除草受害,表现心叶扭卷、弯曲、缩短,根系短小,植株矮缩,分蘖减少,叶色浓绿,贪青晚熟,瘪粒增多。受害严重时,叶片由外向内枯干,根系变褐坏死,此外,还会导致病害加重。

4、苄嘧磺隆:水稻用其封闭除草,拌土(肥)撒施受害,表现心叶、嫩叶褪绿转黄并缩短,底叶早枯,植株矮缩,分蘖减少,根系稍微缩短。受害严重时,大部分叶片黄枯,植株生长停滞或枯死。

三、防治措施:

1、及时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降残解毒,如赤霉素、生长素等,加速作物生长。

2、种芽幼苗轻微受害,通过加强管理,适当补充氮肥,或喷洒叶面肥,促使幼苗早发,转入正常生长。

3、如果喷错药,可喷洒大量清水淋洗,但注意排灌。

第5篇:道德情操范文

关键词:舞蹈;作用

一、少儿舞蹈教学对少年儿童智力方面的作用

“美学工作要从娃娃抓起”,少年儿童通过舞蹈美,真实地感受生活,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生活,在美的神韵中升华一种对善良美德和美好生活的憧憬。今天,舞蹈已经成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未来发展的百年大计!

1.舞蹈教学可以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舞蹈教学有两大特点:一是年龄跨度大。小到学龄前儿童(4~5岁的娃娃),大到12~13岁的小学生。二是训练时间短,间歇时间长。通常每星期活动一次,每次活动也就两、三个小时,是否学会、记住,时隔五天再来上课是否还会跳,很大程度上要靠孩子的记忆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她们,培养她们的兴趣,诱发她们的参与意识,使学员的大脑经常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提高记忆能力的作用。据我的了解和观察,凡是舞蹈跳得好的孩子,在学校也往往都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这说明舞蹈这种特殊的锻炼方式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是很有好处的。

2.舞蹈教学可以开发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为了避免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除了在教室里上课外,还要常常给孩子们留课下作业,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从游戏中、从舞蹈中启发她们的想像。例如让她们用肢体语言去模仿表现白云、小溪、开火车的姿态、吹泡泡及各种小动物姿态等等,她们天真无邪的情感与动作往往为我们创作儿童舞蹈奠定了基础。这样老师教得开心,学员玩的尽兴,很轻松的完成了教学内容。

二、少儿舞蹈教育心理方面的作用

1.通过少儿舞蹈教育,可以陶冶少儿的情操,培养少儿对美的追求。少儿舞蹈教育是通过优美的音乐、优美的旋律、优美的舞蹈动作的有机结合,塑造出了优美的舞蹈形象。少儿在学习、训练表演的过程中会受到美的教育,尤其是一些健康向上的少儿舞蹈节目,都具有十分丰富而且符合少儿思想特点和少儿通过训练、表演,展示思想教育内涵。别人自己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2.少儿舞蹈教育是培养儿童团队精神的一种好形式。少儿舞蹈教育一般是一种集体教学、训练、排练、表演为一体的教育活动。在教学、训练、排练、表演等方面有严格的统一性、规范性、强制性。这种统一性、规范性、强制性有助于培养少儿严格的纪律观念,有助于培养少儿的团结意识、协作配合意识、荣誉观念及团队意识。目前,少儿中独生子女比较多,在城市少儿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大多数。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少儿缺乏团队意识。因此,通过少儿舞蹈这种教育形式,对少儿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3.少儿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少儿的吃苦精神,磨炼少儿的坚强意志。少儿舞蹈教育是通过少儿自己参与、自己感受、自己体验的形式来实现的,对于教育和受教育者,都是艰苦的。受教育的少儿可以通过这种艰苦的学习过程,受到吃苦精神和坚强意志的教育。

4.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审美感觉,舞蹈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为孩子们提供和构筑了富于童心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空间。因此,在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发挥少儿舞蹈教育在培养健全的新一代外形与内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三、少儿舞蹈可使少儿形成匀称的优美体形

1.在舞蹈训练中,总是要求小运动员要充分展开四肢,动作舒展,身体向上拔立,所以促使了端骨与骨干之间的软骨生长,使少儿个子涨高,四肢变得修长。各种基本素质联习,又使其韧带肌肉发育平衡。更好得形成脊柱的生理弯曲,但不难看出,少儿经过一段时间的舞蹈练习,可促使其形成四肢修长匀称的优美体形。

2.少儿舞蹈可预防“少儿肥胖症”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少儿常常由于营养过剩,活动少造成肥胖,体重主要包括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组织的重量,在少儿的生长发育时期,前面的非脂肪重量在少儿体重所在比例差异不大,体重的增长主要是脂肪的增多儿造成的,所以说通过训练能抑制脂肪过多增长,即少儿舞蹈训练能预防“少儿肥胖症”

3.少儿舞蹈练习能纠正不良的身体姿势

通过训练可以纠正含胸弯背、探脖子等不良姿势,对于有的X型腿和O型腿的少儿,坚持训练可使其腿形有所改观。具体方法如下:

(1)含胸弯背的纠正训练方法

有些小朋友由于平时不注意坐立姿势,往往很容易有含胸弯背的毛病,这些毛病,只要家长及早发觉并督促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可矫正的。家长除了给小朋友做形体方面的练习外,还要经常地提醒小朋友养成挺胸立背的习惯,并可作一些矫正的补充练习。

(2)双手扶墙压肩胛带练习预备动作:双手举过头顶,比肩略宽,扶住墙壁。手不动,上身尽量向前压,同时把胸部挺起,凹腰。这个练习要经常做,养成挺胸立背的习惯。

(3)下腰掰膀子预备动作:小朋友伏卧地上,直膝绷脚,双手夹头伸直,另一人站立其身后。小朋友双臂夹头伸直抬起上身下后腰,另一人抓住其双臂往下轻压。注意肩关节放松,不要憋气。然后回到预备姿态。

(4)伸臂掰膀子练习预备动作:双脚平开直立,两手交叉上举,掌心朝上。两臂伸直用力往后掰,同时立起后跟,胸部向前挺。然后下后跟回到预备姿态。要求:反复做16次。呼吸:向后掰膀子时吸气,还原时呼气。

4.舞蹈训练可以增强儿童的体质,发展身体素质

通过训练可以使其力量、速度、柔韧、爆发力、灵巧和柔韧性得以提高,活动技能也有明显进步,表现在节奏感、模仿能力和表演能力等方面。此外还可以使身体对外界的抵抗能力得以增强,减少疾病的发生,使少儿健康成长。

总之,舞蹈教学对各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是自然而然的,对儿童智力的促进与开发和身体的生长发育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从小就不拘泥某一方面的专业学习,发展创新,鼓励她们求新求异,增强欣赏能力以及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孙福媛.奥尔夫教学在中国儿童舞蹈基础教育中的应用[J]舞蹈,1995,(4)

第6篇:道德情操范文

一、对学校美术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辩证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基于价值引领的实践活动,它对学生的精神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同时,教育亦是将学生“导入”社会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国家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这应该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命题。也正是基于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了学校所有学科教学的重要维度,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列为课程教学的三大目标追求。延伸至美术教学,诚如丰子恺所言,学校中的艺术教育“非局部的小知识、小技能的教育”。艺术教育必定需要内化于学生的心灵世界,在涵养美感的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情感陶冶、道德提升和价值引领。另外,这也是艺术本体价值的体现。翻看中西方美术史,有关于此的明证俯拾即是。如:中国古代艺术中讲究“明劝诫,著升沉”“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教化功能,还有西方文艺复兴艺术对人性的弘扬,等等。 然话虽如此,在现实的美术教学中却存在一种“过犹不及”的现象,值得我们警醒。有时,为了追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道德教育过于外显,似乎这样才能凸显“美术课程走进文化”之要义。殊不知,这有趋于标签化、教条化、口号化之嫌。例如,笔者曾经见过一节《开国大典》的美术欣赏课,整堂课走的完全是“革命历史故事+爱国教育”的授课模式,对绘画的构图、色彩、董希文对油画民族化的尝试等内容只字未提。无疑,这偏离了美术学科的本体规律,也背离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所提倡的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的要求。这种生搬硬套式的“泛道德教育”,很难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情感价值及其对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承上所言,在美术课堂(尤其是一些讲究动手实践的课程,如“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等学习领域)中,我们应当追求的是一种“以情带技,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美术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紧密联接,以围绕美术本体展开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以及艺术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在《侗乡稻草龙卜课教学案例中,来自广西桂林龙胜县的陈伟骏老师就对此做了生动的诠释。在课堂中,在学生掌握稻草龙编制技巧的同时,教师还以巧妙的方式完成了引领学生了解中国龙文化、感受民间艺术魅力、培养环保和创新精神、塑造民族自豪感的过程。

下文围绕该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展开具体的分析和阐释。

二、教学的成功之处

1.情感教育与造型学习的巧妙结合

本课中,陈伟骏老师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与造型学习进行了自然而然的巧妙结合。这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环节中: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通过猜谜导入,引入了“龙”的造型—一多种动物精华的结合体。继而,在学生“有些拘谨,答不出来”对龙的更多认识时,教师适时地通过小结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讲解了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自称是龙的传人”。教师还积极鼓励学生传承“龙的精神”,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这种“鼓舞”,一方面使得美术课程真正地“走进文化”,也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积极的学习状态。

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起了解舞龙习俗和侗族稻草龙的文化由来。在这里,教师将“美术文化”细化为不同地方、民族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如舞龙的民俗活动、对龙的崇拜等。通过介绍侗族人民希望抵御自然灾害、用稻草龙祈祷丰收的文化习俗,教师又适时地将稻草龙的制作材料(糯谷草)和独特的造型特征进行了介绍。

讲解了稻草龙的结构特征、编制方法之后,在课堂的“拓展延伸”环节,教师“情感提升”的方法更是巧妙:通过侗族民间艺人用稻草编制的其他形象(如“草狮”“草鱼”等)鼓励学生“变废为宝”。在学生的创意思路被打开的同时(如回答用“毛线、狗尾巴草、铁丝”等做替代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提到的材料进行总结,让学生感知材料的特性,并思考其与造型创作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堂结尾处,陈老师的“点睛之笔”更是让观者击节。送学生的对联“天涯何处无芳草,艺术创造出真龙”,巧妙地将“稻草龙的材料、造型特征和学生勇于创造的精神”三者结合,也给出了响亮而让人印象深刻的课堂结束语。

总体来看,陈老师在这节课中,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与学生的稻草龙编制的知识技能学习、“猜谜语、析造型、学方法、求创新”的过程方法巧妙糅合在了—起,使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提升和引领。这让学生不会对美术学习感到枯燥,让课堂呈现了丰沛的情感和意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技艺难度学习的梯度化处理

教师引领学生动手制作稻草龙的环节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巧妙地将稻草龙制作的技艺难度进行了分梯度处理——从最重要的龙头部分开始讲解,通过学习、分析、操作、创新、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龙头部分的简易编制,进而了解整个稻草龙的造型方法。正如该课“设计意图”中所述,这“有序降低了稻草龙的制作难度,让制作学习可以在课堂中实现,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要知道,“贪多嚼不烂”,而对于讲究动手实践并以创新为目的的美术教学来说,这一点很重要。

在该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学习简易的“捆、折、抽、拉、剪”等基本编制手法,让学生制作出了龙头的雏形。然而,其要旨并不在此,而是让学生用所学到的基本方法进行创意编制。依据稻谷草的柔韧性和可塑性,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各种夸张、有趣、有新意的造型。

美术教学需要教给学生什么?是技法,还是方法?本节课上,陈老师的生动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个思考的路径,即通过讲授最基本的材料造型技法,引领学生学习并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究,进而展示创意、激发想象力。这样的教学通过分步骤的逐层递进,降低了学生动手操作的难度,却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其所追求的有效教学目标不在于通过模仿“掌握”一项技能,而在于使学生获得美术素养与艺术表现力的提升。这既是美术教学的出发点,亦是其核心目的。

三、一些完善性的建议

教学是—个不断追求以逼近“完美”的过程。因此,任何课都有进一步修改和提升的可能。关于本节课,笔者有如下建议供陈老师参考:

第一,强化“工艺”学习的特性

该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工艺”部分的内容。而“设计”和“工艺”的学习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对此二者,尹少淳先生曾撰文指出,前者重在帮助学生从功能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创意,追求创新和卓越;后者则在于让学习者“掌握技术活动的一般程序,形成技术意识与能力”且“形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因此,本节课,教师可以对学生手工制作的“精湛程度”提出一定的要求,不妨明确指出作业要求,如:稻草弯折时要注意左右对齐,横向6次稻草的添加要注意疏密且具有秩序感,龙头扎捆时力道的大小和松紧度,等等。此间,尽管确如陈老师所言,学生虽是“第一次学习制作,在这么短的时间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然而教师也需通过言语不断提升和培养学生在工艺制作中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第二,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步激发其探究兴趣

“美术课程需要和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这是“新课标”开宗明义的教学要求。因此,以介绍地方传统文化、地域美术为主的课程,在教学时应当更多地结合学生现有的当代生活经验。如本课“创意做出龙头”这一环节,可以多征求学生对当代龙的认识和造型构思,比如,将形象可爱的“卡通龙”造型等引入教学,这样的美术课堂也许更活跃一些。

第7篇:道德情操范文

论文关键词:斯密问题 经济伦理 启示

论文摘要:“斯密问题”自德国的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提出,已争论了二三百年,至今尚无定论,但如果把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结合起来考虑,把他的哲学和经济学思想看作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来探讨的话,“斯密问题”其实并不存在。本文对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进行梳理,分析“斯密问题”的源起及存在的意义,指出其对我国构建市场经济伦理制度方面的启示。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他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杰出贡献是他在1776年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简称为《国富论》,而在此巨著出版前的1759年他的《道德情操论》出版了。这两本著作凝集了斯密一生的心血,被认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两部伟大著作。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国富论》可说是家喻户晓,而他的《道德情操论》远不如《国富论》普及。其实,斯密本人把《道德情操论》看得远比《国富论》重要得多,他一生的大部分心血都倾注在对《道德情操论》的修订和完善上。从1759年首版到1790年去世,斯密对《道德情操论》先后进行了六次修改,而《国富论》恰恰是在对《道德情操论》修改的过程中完成的,我们没有理由推崇《国富论》,而忽略《道德情操论》,而应把两本书一起来解构。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斯密的《国富论》是他的《道德情操论》的哲学课题的继续,《道德情操论》为《国富论》奠定了心理基础。没有《道德情操论》作为思想之根,是不会结出《国富论》这个丰硕之果的。本文追本溯源,把二者结合在一来探讨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

1.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体现在他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两本著作中,集中概括,就在于他对道德人和“经济人”的论述。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述人性原理。他认为,作为生物的人类,是由感情驱动的,是利他的,他把利他界定为“同情心”,这种“同情心”“来自人们的冲动和情操而不是来自其理性。”他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我”,起着“公正的旁观者”的作用,用一种不容忽视的声音去赞成或谴责我们自己的以及他人的行为。在这里,斯密把利他看成人性的特点,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他论述利他心是人所共有的。“同人性中所有其它的原始感情一样,决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即使是“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他论述所谓的“同情”,不仅包括为他人幸福而感到高兴的情感,同时包括当看到或想象别人的不幸时所产生的“哀他人之所哀”的感情。“正是这种多同情别人和少同情自己的感情,正是这种抑制自私和乐善好施的感情,构成尽善尽美的人性。”他把作为人的本性的这种同情心,看成是人类社会赖以维系、保持和谐的奥秘。斯密认为,人类社会由于人人具有利他的本性,会自发协调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秩序,从而利他主义成为整合道德世界的统一原则。他认为,在自由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个人’这一概念是随着相互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才形成的。道德规则不仅承认个人的尊严,也承认其相互关系。如果人类没有基本接受的道德规则的话,社会将会崩溃。”。由此,道德规则对整个社会秩序发挥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成为自由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和前提。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经济人”的假设,并作了系统的论述。“经济人”是经济活动中具有强烈利己心的个人,他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动机,以攫取财富为目的。在《国富论》中,斯密描述到:“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屠夫、酿酒家、烙面师都是在斯密笔下具有利己心的“经济人”。他把利己主义看作人的一种本能。既然人们都是出于利己心而与他人进行经济交易及其他形式的社会交往,那么,整个社会又何以能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呢?社会资源如何实现优化配置?接下来,斯密描述了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最终能达到社会和谐。他写道:“由于每个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持国内产业,都努力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人尽量增大起来。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这表明一种思想,即自利的“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要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制约,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自然秩序,就是经济活动中的自发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能使整个社会实现利己和利他、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有机统一。在斯密看来,“经济人”的经济行为尽管出自自利的经济理性,但是,当他努力为自己的资本找到最有利于它的用途的时候,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其自然而然地选择最有利于社会的资本用途,其追求自利的行为不自觉地向与他利、社会公利相一致的方向,从而有效地促进他利与社会公利的实现。

2.关于“斯密问题”源起及争论

“斯密问题”并非由斯密本人提出,而是德国的历史学派经济学家们提出的,对于谁是最早提出者,学界尚无一致意见。德国的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卢约·布伦塔诺指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于1776年早期,我们知道,斯密在1759年出版了《道德情操论》一书,表明道德行为仅是那些唤起无所不知,公正的旁观者的同情心的行为……然而在《国富论》的研究中,他却完全同意了爱尔维修的观点,在书中,对人性、对自利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唯一原动力的论述完全表达出来”。从其论述中可知,他指出斯密著作中存在矛盾和对立。这就是斯密在 《道德情操论》中描述了人性原理,即人具有同情心,是道德人,是利他的。而在《国富论》中,他又提出自然人的假设,人是利己的,他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基于人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立和冲撞,掀起了关于“斯密问题”(也叫“斯密悖论”)的论争。

自从德国的历史学派发现并提出“斯密问题”以来,关于 “斯密难题”的争论,持续了二三百年,至今学界仍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一直以来存在两种绝然相反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斯密难题”存在,斯密思想是前后矛盾对立的。具有代表性的,如前苏联著名的经济学说史专家卢森贝提出“二元”说,斯密在《情操论》中研究的是道德世界,出发点是同情心;在《国富论》中研究的是经济世界,其出发点是利己主义,他没有把两个世界联系起来。fsl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陈其人在1985年指出:斯密既研究人的物质生活,又研究人的精神生活,研究精神生活时,他是唯心主义者,认为人总有一种抽象的同情心,这见于他较早的著作《道德情操论》;研究物质生活时,他是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生活受经济规律的支配,这见于他的代表著作《国富论》。第二种观点认为“斯密问题”其实不存在,斯密的思想体系的是前后一致的。国内著名经济学者陈岱孙指出:“我们认这个所谓二书中存在的‘亚当·斯密问题’,不是一个实际,而只是一个假象。”翻译过《道德情操论》的著名学者蒋自强也认同这一观点。万俊人指出的,“我们只要了解斯密时代的知识状况,并仔细解读斯密的这两部作品,所谓的‘斯密问题’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也就是说,“斯密问题”在斯密本人那里并不存在,“斯密问题”的意义在于,斯密首先提出了经济与伦理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并以自身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实现早期自由市场经济社会的协调运转。 从关于这一问题的著述来看,越来越多的学者持后一种观点。笔者认为,如果把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看作一个体系,而不是把它割裂开来的话,“斯密问题”其实不存在。就斯密自己看来,他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体,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广义的哲学家,连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经济学是一种与世界观分不开的学问。的确,在斯密的时代,经济学跟伦理学体系未分开,政治经济学是道德哲学的一个分支从属于道德哲学。斯密之后,近代学科开始分离发展,经济学和伦理学走上日益相互背离和相互疏离的道路,各自成为独立的学科,从而在现实中造成经济跟伦理关系的矛盾和紧张,使得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物质生活的丰裕与精神生活的贫乏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的话,势必影响市场经济有效运行基础,在现实中造成危害。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不得不深入反思这一问题,并探讨解决之道。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划时代的著作,他的经济伦理思想为资本主义早期的市场经济的运行奠定自由法则,即使在今天,对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自身,如何实现个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完整、统一,从而到达自身的和谐;对于社会,如何协调利己与利他、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通过指出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和伦理之间的统一性,论证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实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从而为从不同的方面解决当时的矛盾冲突提供了合理化的理论论证,也为我们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考经济与伦理的复杂关系提供了理论前提。

3.关于我国建构市场经济伦理制度的思考

在我国长期计划经济年代,由于主流意识形态主张集体主义至上原则,大肆宣扬集体利益,贬抑个人利益,极大的压抑和扭曲了人们追求个人合法利益的心理,导致利己与利他不协调,从而不能有效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中国经济一直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大。美籍学者孙隆基指出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不协调导致的后果,“户国人认为抹杀了个人,就可以造成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效果,可能在革命时期出现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如纸上谈兵。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是,抹杀个人,并没有促进集体的公益,徒然造成了个人的不发展而己。这种不发展状态,既没有私,也没有公,而是一种公与私两败俱伤的状态。”

第8篇:道德情操范文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文本的教育性。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能激励学生思想品德升华的佳句,教师应适时给学生以点拨,让学生从中感悟,进行思想品德的熏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旷达胸襟,深含思德韵味,能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溢出政治抱负,均能激励学生感悟,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这些千古佳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从中受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获得品德教育。

借助古诗以德育人。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灿烂,而古诗更是这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教学中利用古诗里蕴含着的丰富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来教育学生效果非常好,有一段时间我班有不少学生将没吃完的馒头到处乱扔,看着白白的馒头被丢弃我十分心疼,早读时我将《悯农》,一诗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反复朗诵,事后学生的这种坏习惯改了许多;学习了李白的《行道难》结合班上有些学生厌学的现象,教育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只要不但追求,自己的抱负总会有实现一天。

2.让历史名人浸染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3.发挥德育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十四五岁年龄段的初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道,德为先”的道理,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初中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语文教育较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纵观初中六册语文教材,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背影》《社戏》等名作名篇都是初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教材。

4.运用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接受,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压抑和扼制其创造性。新课程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个性。

在学生的学法上加强引导,获取德育教育“活水”。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其方法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成分,让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去感受德育魅力,明白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学法,鼓励学生从德育的角度去置疑问难,竭力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思想品德内涵和源泉,从而整合自身与文本以及作者与文本及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学习文本中所折射出的文本中的人物以及编者、作者的思想品德,从学法上去感受其德育内涵,使学生自然进入一片充满美好的语文氛围和思想品德的“活水圣地”之中,且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使自身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和素养自然形成。

5.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语文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9篇:道德情操范文

德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经过多年班主任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德育经验与同仁分享。

一、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的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 ”。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面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

二、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初中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知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都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初中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三、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四、榜样模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