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本土文化论文范文

本土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本土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土文化论文

第1篇:本土文化论文范文

1.本土旅游文化

中国的本土旅游文化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通过地方文化的积极因素积累和凝结、充实和完善,不断丰富和壮大,最终形成反映本土特色的文化价值,并体现在景点中,让旅客通过所展示的内容了解当地文化。

2.本土旅游文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旅游文化成为旅游生命力最有力的表现形式。同时,文化因素对于旅游活动的现代化也有着更深远的影响。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旅游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必须着眼于本土旅游文化的建设。一个国家的旅游业若不能反映出该国的独特的精神文明,他们将失去最大的魅力。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所有的旅游和文化被世人所知时,这个国家就是繁荣的。旅游文化的各项资源是分散的,需要对相同特质的资源提取主题并相互渗透,聚合起这些分散的文化资源,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通过采取主题形式的展示陈列,对分散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是最具有影响力也最具效率的形式之一。

二、展示陈列设计在本土旅游文化中的应用

当今本土旅游文化已属最具代表性的大众旅游文化。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向往山清水秀、古朴风情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近年来,云南纳西文化及藏文化传播均离不开本土旅游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旅游业在面向大众的大环境下,需要了解大众的文化层次或文化水平,不仅要通过综合性的展示或陈列让旅游的不同人群接触并快速了解当地文化,同时也应该注重周边商圈,在商业展示设计里,营造注重本土元素设计的商圈氛围,能够更加全面有效地进行文化宣传。

1.传播本土旅游文化的方式

去展馆参观已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内容,展馆内的展陈便是重中之重。展陈设计传播本土文化,一是通过展陈设计空间序列,让游客按设计思路进行系统有序的参观。二是通过侧重局部的展陈设计,突出重点,展现本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三是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展陈设计,凸显不同的本土文化层次,便于不同文化水平的游客了解当地历史人文。四是将本土的文化综合体现在所展示陈列的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不同信息中,与设计风格相呼应,形成文化综合体,也给游客提供交流的平台,互相传递信息。

2.推动文化产业经济发展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购物已成为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旅游景点游客的消费购买力,展示陈列设计起到重大作用。首先展陈能够将分散的文化结构系列化,进行最大限度并且有包容性的归类。其次,展陈能够将文化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将本土旅游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产品进行商业性的展示,突出产品文化优势,吸引游客消费。最后,展陈还能够将游客消费最多的具代表性的本土旅游文化产品进行产业化生产,形成有代表性的商业系列旅游文化。因此,展陈设计不仅将文化归类展示传播,更能推动本土旅游业的经济发展及推动本土商圈综合体的发展。

三、不同性质本土旅游文化相应的展陈设计模式

高科技陈列工具的应用,到人性化设计,再到绿色有机的环保设计,不同的内容模式应按照不同的设计方式分类。那么如何将多样化的设计方式融合,并有机统一到一个整体的空间内,让设计看起来完整并且丰富多样,最好的方式便是将设计融入进文化之中,将文化性质或元素分类设计。因此,将本土旅游文化按文化性质分为以下两种模式:

1.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此类旅游文化为显性文化,具体表现在流传下来的物品上,因此,展陈最好方式是博物馆、展览馆为主的系列陈列模式,如:文化街区展陈,文化旅游村展陈,主题公园展陈等等,不仅具有观赏性,拉动人气,同时也不需大规模开发,只需定期保护维修。

2.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类旅游文化为隐性文化,具体表现在一些风俗、民间艺术上。展陈方式可利用节日通过当地传统庆典活动进行文化宣传,也可用博物馆、文化馆展陈模式,再加上艺术表演、娱乐活动进行展示。这类展示手法具有较大娱乐性,也较容易被游客接受。

四、结语

第2篇:本土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中央企业 本土化

本世纪初以来,以不确定性为基本研究对象的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理论逐渐进入我国实业界和研究者的视野。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下称《指引》),该《指引》的颁行,可以看成是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大规模本土化的开始。   一、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概要及在我国的规范化实施

1.企业风险管理(erm)理论的一般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理念或管理框架的最终形成,是由美国发起人组织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coso)在2004年9月提出的,标志文书是《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下称《整合框架》),这个框架是迄今为至企业风险管理最完善、最成熟的理论概括。coso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经由企业当局广泛参与,对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多要点掌控,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整合框架》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8个核心要素,即,目标设定、内部 环境 、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应、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和持续监督,这8个要素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企业风险管理有4个目标,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理想的erm框架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增加股东价值,以共同的 语言 和要素安排,落实企业的上述4项目标。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与目标之间是一种紧密的支持与保证关系。

2.企业风险管理在我国中央企业的初步实践。在《整合框架》的背景下,2006年6月国资委根据《中a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 法律 法规,制定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中央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了系统规范,成为中央企业风险管理的权威 指导 文书。之后,一些省市区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对《指引》的实际操作进行具体化。《指引》所称企业风险,包括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具体分为战略风险、 财务 风险、 市场 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指引》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流程描述,与《整合框架》中的描述大体相同。它将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设定为五个方面:一是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二是确保企业内外部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三是遵守法律法规;四是通过企业制度安排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五是建立针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这五个方面的目标,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提出的4个目标。它将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区划为收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管理策略、提出实施解决方案和监督改进等5个阶段,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中的企业风险管理8大基本要素。

二、企业风险 管理 理论 本土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找到切合实际的本土化切入点

一方面,通过对《指引》的解读可知,与国资委以往出台的文件有很大不同是,过去国资委颁行的大多数文件都是在对企业大量实践经验进行分析 总结 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而《指引》则正好相反,它来自于成熟的理论,而且主要是国外的成熟理论,先于国内企业的管理实践。另一方面,每一个中央企业都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既有体制、 历史 传承、 文化 特色和企业员工队伍、管理当局的素质水平等,这决定了不同的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时应有不同的切入点或突破口,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找准影响各自企业主要经营管理领域的不确定性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实践。

2.建立起具有可操作组织规范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指引》都是针对企业所面临的时时处处都存在的各类风险提出的,都只是一个理论框架和方向指引,没有统一具体的模式。它要求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各个管理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营造风险管理的氛围,建设风险管理体系,等等。可见,无论企业风险管理理论还是《指引》,都没有为中央企业的现实经营管理给出一个具体的、可以搬来即用的 药 方,所以,将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指引》具体化为每一个中央企业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是当前我国中央企业需要下大力气去做的事情。

3.培育良好的气氛和合格主体

一般讲,一个良好的适合于特定企业的erm氛围,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将企业的风险偏好与 企业战略 有机联系;二是能够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企业的 发展战略 与企业的股东价值保持一致;三是可以提供鉴别和评估风险的工具,并有强大的企业舆论支持这些工具使用;四是企业各层面有统一的风险 语言 ,和畅通的沟通管道。任何一个erm框架都是在一定的氛围中由具体的企业成员最终实施的,没有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氛围,得不到企业各层面人员的支持,再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和《指引》都会流于口号和形式。

参考文献:

[1]滕青: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构建[j]. 经济 管理,2007,(3):45~48

第3篇:本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本土化;中小型韩资银行;金融;研究

近年来,外资银行在中国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截至2010年6月末,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5家外商独资银行、2家合资银行、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另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70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91家分行。同时,近5年来外资银行总资产也以年均12%的速度增加。随着在华市场的拓展和业务范围的扩大,外资银行加快推进自身的本土化进程,力争通过尽快实现人才、金融产品、技术和管理模式与本土文化的契合而获得在华发展的先机。按照发展战略及业务重点的不同,外资银行本土化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以花旗、汇丰等大型国际型银行为代表的业务全面推进型;二是以荷兰银行为代表的专业化服务重点突破型;三是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依托母国总行的目标业务型。不同的发展模式产生不同的发展轨迹,韩资银行因母国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天然地域联系,实施紧跟母国在华企业投资地域和产业领域,服务于母国企业的目标业务型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既给韩资银行带来差异化服务的发展优势,同时又造成银行的发展受制于母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甚至在本土化进程中衍生出一系列问题。本文在对韩资银行经营发展特点及本土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山东烟台的2家韩资银行(分别简称h银行、q银行)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深层次剖析韩资银行本土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一、韩资银行本土化进程及经营现状

2006年12月,中国加入wto后5年过渡期结束,中国金融业进入全面开放时期。随后,银监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贯穿了以外资银行法人为导向的监管理念。自此,外资银行开始实施法人改制,成立本地注册法人。本地注册法人的成立,其管理架构与经营理念的巨大变化成为外资银行本土化进程的里程碑。外资银行本土化进程由此也分法人成立前时期和法人成立后时期两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其本土化路径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以笔者所调查的烟台市2家韩资银行为例,在2007年和2009年,两家银行分别转制为本地注册法人银行,成功翻牌并开办了人民币业务,迈出了本土化的关键一步。在华法人成立前,韩资银行没有统一的管理行,经营管理以韩国母行为主,采取业务跟进式的发展方式,主要经营战略为服务本国企业。这一时期,韩资银行缺乏统一、明确的本土化战略,业务范围局限于外币业务,绝大多数客户为韩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外籍员工占比较高,银行自身的本土化意愿与程度均不强。法人银行成立以后,韩资银行结合自身优势,提出了统一、明确的本土化发展战略,大力开拓中国市场,如h银行(中国)确定以私人银行业务和财富管理经验及技术引入中国市场,在东北三省和山东省大力拓展个人零售业务的发展战略,q银行(中国)确定结合中小企业金融业务优势,努力拓展中国市场的战略;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业务范围实现本土化;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对业务、资金等实施了集中化管理,建立了统一的内部审计模式;不断开发本土化产品,非韩资客户占比逐步提高(见表1)。

明确、统一的本土化发展战略的确立及实施,也推动业务的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6月末,h银行(中国)贷款余额89.12亿元,较年初增加23.57%;各项存款70.18亿元,较年初增加15.09%。q银行总资产为56.53亿元,较年初增加13%;各项存款23.04亿元,较年初增加108%(见表2)。

二、本土化问题与瓶颈

从两家韩资分行的运营特点看,转制为法人分行后,其人员配置上出现华人管理中层,业务方面国内客户逐年上升,这说明两家韩资银行在逐步融入本地市场。但总体看,韩资银行本土化进程缓慢,本土化瓶颈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突破,相关的经营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显现。

(一)市场融入度低、运行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业务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从总量上看,两家分行平均资产规模只有10亿左右,平均负债规模9亿左右,整体市场占有率不足0.5% 。二是客户群体较为狭窄,授信集中度高。两家分行的信贷投放均集中于烟台、威海地区韩资出口导向型企业,分布在电子、机械、服装、造船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对外贸政策和劳动力成本的敏感度高,出口退税及劳动力成本的

较小调整,就会带来经营业绩较大波动,引发银行信用风险的集中暴露。三是金融融入度低。目前,欧美外资法人行普遍与中资银行在资产、负债及中间业务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内容涉及资产管理、转受让、资金结算、银团贷款、拆借市场等,但两家韩资银行仅在拆借市场与中资银行有过简单合作,且金额较小,业务合作参与度低。

(二)管理体制难以达到本土化要求

一方面公司治理尚不完善,如q银行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履职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还存在不足,独立董事、外部监事的薪酬由董事会决定,并由董事会对其考核,同时外部监事与母行间尚未建立直接有效的汇报路径;h银行存在未经董事会决议,高级管理层审批修订银行基本管理制度等情况。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形不像、神难似”。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架构并保证顺畅运转,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两家外资银行的组织架构均不是按照要求设置,而是根据人员情况和业务发展情况设置,比如q银行只有三个内设部门,h银行也是类似设置,以审贷会为例,2名业务主管+1名风险主管+1名行长的运行模式很难保证审批的独立性和公允性,诸如合规、会计、技术岗位等均是兼任,也很难发挥监督作用。

(三)流动性满足本土监管指标压力大

一是存贷比指标高居难下。截至2010年6月末,h银行(中国)的存贷比为126.99%,q银行(中国)存贷比为145.89%,距75%的监管要求差距较大。同时,为达到存贷比监管要求,部分行在拓展负债业务较为困难的情况下,采取了限制资产业务发展的经营策略,使得资产业务发展也一度停滞。二是韩资银行资金来源主要为同业存放和单位存款,同业拆入和储蓄存款所占比重较小,对于批发性资金依赖性高,核心负债依存度低,资金来源稳定性较弱。三是日常资金管理目标以满足即期资金需求及流动性监管指标为主,以短期资金支持中长期贷款,期限错配情况较为突出,7天以内的短期资金压力较大。

     (四)信贷文化“水土不服”凸现风险

韩资银行的信贷文化与国内存在显著差异。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例,韩资银行认为对客户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并进行贷款展期,既能有效满足客户资金需求,又能降低客户财务成本,让经营良好的客户适时展期有利于“服务客户”宗旨的实现,因此展期贷款一般归于正常类贷款。基于这种信贷文化,韩资银行在国内经营时也大量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并对客户一再展期。但现场检查发现,部分贷款通过办理借新还旧、在异地分行发放新贷款的方式变相展期,展期期限最长达到6年。同时,在部分客户经营亏损的情况下,银行仍为其办理展期手续,并归为正常类客户,造成潜在的信用风险。

(五)人力资源本土化瓶颈难以突破

一是高管层本土化问题未突破。目前,两家行的高管人员均由韩籍人士担任,与成熟外资行高管人员由本土金融资深人士或母国中国通担任相比,现任韩籍高管对中国社会生活认知少,文化熟悉度较低,制约了银行管理的有效性。二是普通员工对银行认同感不强。两家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长远规划,一些新进员工也多以积累工作经验、作为跳槽跳板为主,对银行文化认同度不高,人员流转快。以h银行烟台分行某4人编制的部门为例,从成立初至今已先后有5人跳槽。三是对母行派遣人员的本地管理不足。外籍管理人员的选择、任用、薪酬及考核等由母行决定,本地行权限不足。同时,外籍派遣人员流动性较强,稳定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经营发展的连续性。四是受银行社会认知度和待遇制约,两家外资行难以吸引到本地的优秀人才,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三、本土化问题深层原因分析

(一)发展战略制约本土化发展

目前韩资银行的发展战略可归结为目标业务型,即银行紧跟本国在华企业投资地域和产业领域,服务于本国企业。这一战略在银行介入中国市场初期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也受制于本国在华企业的数量和发展规模。因为金融资本的扩张速度远高于产业资本的扩张速度,韩资银行改制后经历了较快速度的规模扩张,如不及时更新发展战略,重新定位市场,为本国企业服务的异国化特质就会不断固化,出现客户资源“天花板”现象,更严重的是东道国企业被排除于银行服务行列。目前部分中小韩资银行受其发展战略所困,本土客户拓展困难,客户本土化停滞不前。

(二)企业文化融合性不足

目前韩资银行企业文化仍沿袭母行文化,未能结合东道国文化特质,融合形成具有本土化特征的企业文化。如韩资银行倡导员工自主自律的企业文化,倚重员工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因此内部岗位设置中不兼容岗位制衡及授权管理存在不足,不符合国内监管部门对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管要求,也不适于目前国内经营管理环境,因此产生大量操作风险问题。对q银行现场检查发现,该行未建立资金业务

及交易系统授权管理制度和审批程序,个别分支机构存在不具备交易资质人员使用他人用户名和密码进行交易的情况。

(三)社会影响力及认知度不够

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机构,受依赖心理制约,社会和企业对本土银行的信任要高于外资银行,因此国民认知度对外资银行的本土化程度也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与资金实力雄厚、国际知名度较高的欧美外资银行相比,公众对韩资银行的认知及信任仍有差距,2007年又发生了韩资企业非法撤资事件,使得大众对韩资企业的警惕心理进一步提高。据半岛网报道:52%以上的大众和企业不愿同韩资银行发生业务往来,90%以上的大众和企业表示不会把钱存在韩资银行,社会氛围的排斥,不利于韩资银行进一步扩大本土市场。

四、相关建议

(一)加强文化融合,树立外资银行服务品牌

外资银行在实施全球化标准服务的同时应着力探索文化融合之路,寻找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契合点,关注本地市场的需求,设计和提供符合目标客户潜在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在提供的银行产品雷同的情况下,在营销行为、合作习惯、谈判风格、后续管理等软文化和软技能上突出客户管理特色,取得竞争优势,形成独特的外资银行文化及服务品牌。

(二)完善管理模式,奠定本土化发展基石

如何将母行良好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模式与当地实际结合,建立起既保留母行管理特色,又兼顾当地实际的本土化管理模式,是韩资银行能够做强做大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是应根据公司治理的原则与要求,完善独立董事、外部监事薪酬管理及考核评价,建立外部监事与母行之间的有效沟通,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二是按照商业银行法、银监法等要求健全必要的内设部门,厘清职责分工,为管理流程再造奠定组织基础;三是要按照监管要求完善诸如审贷会等各项制度,使制度能够和业务发展情况实现无缝对接;四是要实现管理的语言与文化融合,减少信息中间漏损,杜绝管理、执行两层皮。

(三)注重队伍建设,为本土化植入原动力

人才本土化是经营本土化的前提,对韩资银行而言,重要的是植入中国基因,吸收中国文化和智慧,打造自己的人才竞争力。为此,一是吸引本土高级管理人才,在决策和经营导向中注入本土元素;二是要积极推行“本土吸纳、国际培育、善用善待”的人力资源策略,利用母行经营管理优势,给本土人才提供全方位培训和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培养出一支既了解国内当地市场、又懂得国际惯例的员工队伍;三是要注重对不同来源的员工进行文化融合,提供完善和良好的企业经营理念培训和文化熏陶,避免员工曾有的其他公司文化烙印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和弱化文化冲突,建立起真正融合企业与当地文化的本土化的员工队伍。

(四)创新产品服务,加强本土化载体建设

韩资银行要实现本土化发展,就应逐步摆脱目标业务型发展战略,立足自身优势,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的商业银行品牌体系,特别是发挥小企业金融服务优势,从业务导向及客户导向两大体系构筑小企业金融服务品牌,大力发展小企业贷款业务,形成在小企业金融业务本土化营销上的核心竞争力。

(五)加强协作监管,发挥监管引领作用

首先,督促境内法人行建立资本补充机制,增强资本实力,为业务扩张和风险缓释奠定基础。其次,加强全面风险管控。督促完善日常流动性监控手段和工具,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改善期限错配情况;完善内部控制,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有效识别、检查、控制操作风险;建立经济资本管理长效机制,将资本监管要求与自身管理目标结合,促进资本充足率和资本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韩山华.法人导向下的外资银行本土化经营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8.

[2]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2007.

第4篇:本土文化论文范文

所谓本土化,是指共同地域的人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的人的稳定的共同体。简单的说,就是具有民族特色化。传统的理解,是指有一定地域限制的民俗形象,是传统的民俗文化和人们生活习惯方式。其形成过程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人们的身份阶层等方面的影响。本土化包装是传承下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开发自然物质的包装品,是在历代包装传承过程中,各地区自然材料所组成的包装形式。

谈到本土化包装形式的概念,笔者认为应从不同的层面和意义上进行思考相应的实践对策,从而体现商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消费的价值。首先,把“本土化”的“土”提升到概念层面,立足本土,突出本土,把“土”的形象做到位。其次,把“本土化”上升为传统的包装形态,使其孕育于传统的营养之中,更加趋于完美。然后,把“本土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及审美方式相结合。在一个完整的经济文化环境中,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生产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互补关系,尤其在精神领域中,地域文化的基因总是与现代文化紧密地融合着,并且在融合过程中衍生新的形式。

2、本土化包装的设计观念

(1)本土化设计只是一种表现形式

本土化包装设计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呼吁国际化、全球化设计的今天,如果把这种方法视为振兴设计的唯一途径,很可能会偏狭于一隅,使我们的路子越来越窄,使我们的思路也更加局限。本土化设计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而继承只是取决于物质内容的承接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要面对时代的新内容,面对各个领域的变革,从而指导我们设计的新发展。

(2)本土化设计应突出本土文化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民俗文化,更没有相似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信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人文以及风土人情。我们国家,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的风俗人情,民族的哲学观和美学观,使我们终生打下了民族的烙印,民族文化,民间美术其质朴实,其情真切,不仅体现着民族的精神素质和心理素质也体现着民族的喜闻乐见和审美情趣。因此吸收民族特色,表现乡土风情,反映出中国特色包装是包装设计发展的必然。

在包装设计发展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包装设计思想、风格在本土艺术和本土材质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文化和思想对包装设计的指导作用。“阴阳和谐”,“天人合一”,“情理兼顾”,“真、善、美的统一”等等,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精髓,是土生土长的民族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思想已经渗入,贯穿于我国包装设计的整个过程。如战国的神奇和浪漫;秦朝的厚实和庄重;汉代的简历、仙风拙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受佛教和西域文化的影响,其包装风格“清瘦”和“宽怀”并举;“仙气”和“佛光”互映;隋唐时期的“雍容华丽”、“大度丰满”;宋代的自由、理性、淡雅;明代的简洁、大气;清代的精、繁、丰富、艳、俗;所有这些理念,都是我国本土文化的民族精神。

包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从内层的设计文化理念到外层的物质设计形式,都表现包装设计应有的物质性、时代性和民族性。[1]在包装设计中,做到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才能具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包装思想和语言形式;也才能增强我们本民族的包装设计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对世界的衍射力(3)本土化设计是设计走向国际化的基础

市场永远是衡量设计成败的度量衡,没有市场的设计永远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设计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的需求为切入点,以满足不同消费特征为设计目标[2]由于市场竞争的国际化的需求,为了能满足国际沟通的需求,设计中必然要求寻求国际共通的表述语言,对商品信息的认知和形成共识性,这就使民族图形的国际化成为必然。

首先,在国际市场的大背景下,包装设计是产品外观的必要元素,承载着信息沟通的重要作用,自然要求寻找国际共通的视觉语言。其次,是现代设计多元化的需求。现代设计国际化的格局是以国际主义设计为主导,,多元化、多样性并存的局面。[3]在设计发展的多元化格局下,本土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地方性形象的国际化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最后,是本土设计现代化的要求。国际化的内容除了传播功能追求共识性、表现形式、追求国际特色,还包括审美功能的国际化,也就是包装图形设计要符合国际审美标准,能被国际社会所公认和接受。地方民族图形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形式美感的技术表现很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求。使用现代的审美标准重新演绎新的民俗图形,也是国际发展趋势的要求之一。在现代设计中,真正本土化的作品,应该是既蕴涵民族特点,又融合了强烈的现代意识,是本土风格与现代意识的统一体。

(4)本土化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走向国际化

国际化是本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同地域性文化的共同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千百年的悠久历史了,诸如赛龙舟、舞狮舞龙、扭秧歌等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的节日艺术,它们带来的那份喜庆与欢乐是不能用其他形式所取代的,它们凝结着富有民族情结的审美情趣。包装设计者采撷这种种艺术之花,运用到商品的包装中去,大大增加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亲切感。在自己本民族的优良传统中挖掘设计素材,通过不同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使本土的设计特色让世界了解、认识、接受。从而,将本土特色转变成世界特色,将本土化设计转变为国际上均能接受的设计风格。

中国商品的包装应有中国本土特色、中国本土气质,使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货,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引起重视。如果只是一味的模仿和借鉴,没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包装就会失去生命力和竞争力。最终也不能走向国际化。

3、结语

包装设计是设计领域的一个分支,是设计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文化内涵不仅是特定文化符号的装置,而且体现了设计师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文化产生的认识和体验。[4]本土化包装设计的目的是在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将本土化和现代化相统一,希望通过包装向世界传递我们本土文化和民族特色;同时,结合地域和民族共通意识,达到国际间的交流。使我们的设计在研究传统中融合时代和国际特色,以本土的特性和风格走向世界。

摘要:包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载体,它不仅体现着地域性特色,同时也起着传播文化特色的作用。在我国设计处于借鉴和创新的转型期,如何找到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包装设计语言,对我国的包装设计走向世界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正立足这一主题,以本土化为切入点,对本土化包装设计的实施和意义进行了深入论述。

关键词:本土化文化包装设计

参考文献:

[1]尹定邦.《包装设计与文化意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柳林.《民族化包装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3]戎宁.《论包装设计生态化与民族文化》[J],包装工程,2004年第6期.

[4]靳埭强.《中国平面设计与包装设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第5篇:本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中央企业 本土化

本世纪初以来,以不确定性为基本研究对象的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理论逐渐进入我国实业界和研究者的视野。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下称《指引》),该《指引》的颁行,可以看成是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大规模本土化的开始。

一、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概要及在我国的规范化实施

1.企业风险管理(ERM)理论的一般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理念或管理框架的最终形成,是由美国发起人组织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COSO)在2004年9月提出的,标志文书是《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下称《整合框架》),这个框架是迄今为至企业风险管理最完善、最成熟的理论概括。COSO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经由企业当局广泛参与,对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多要点掌控,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整合框架》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8个核心要素,即,目标设定、内部环境、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应、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和持续监督,这8个要素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企业风险管理有4个目标,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理想的ERM框架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增加股东价值,以共同的语言和要素安排,落实企业的上述4项目标。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与目标之间是一种紧密的支持与保证关系。

2.企业风险管理在我国中央企业的初步实践。在《整合框架》的背景下,2006年6月国资委根据《中a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中央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了系统规范,成为中央企业风险管理的权威指导文书。之后,一些省市区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对《指引》的实际操作进行具体化。《指引》所称企业风险,包括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具体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指引》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流程描述,与《整合框架》中的描述大体相同。它将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设定为五个方面:一是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二是确保企业内外部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三是遵守法律法规;四是通过企业制度安排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五是建立针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这五个方面的目标,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提出的4个目标。它将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区划为收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管理策略、提出实施解决方案和监督改进等5个阶段,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中的企业风险管理8大基本要素。 二、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本土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找到切合实际的本土化切入点

一方面,通过对《指引》的解读可知,与国资委以往出台的文件有很大不同是,过去国资委颁行的大多数文件都是在对企业大量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而《指引》则正好相反,它来自于成熟的理论,而且主要是国外的成熟理论,先于国内企业的管理实践。另一方面,每一个中央企业都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既有体制、历史传承、文化特色和企业员工队伍、管理当局的素质水平等,这决定了不同的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时应有不同的切入点或突破口,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找准影响各自企业主要经营管理领域的不确定性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实践。

2.建立起具有可操作组织规范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指引》都是针对企业所面临的时时处处都存在的各类风险提出的,都只是一个理论框架和方向指引,没有统一具体的模式。它要求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各个管理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营造风险管理的氛围,建设风险管理体系,等等。可见,无论企业风险管理理论还是《指引》,都没有为中央企业的现实经营管理给出一个具体的、可以搬来即用的药方,所以,将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指引》具体化为每一个中央企业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是当前我国中央企业需要下大力气去做的事情。

3.培育良好的气氛和合格主体

一般讲,一个良好的适合于特定企业的ERM氛围,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将企业的风险偏好与企业战略有机联系;二是能够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企业的股东价值保持一致;三是可以提供鉴别和评估风险的工具,并有强大的企业舆论支持这些工具使用;四是企业各层面有统一的风险语言,和畅通的沟通管道。任何一个ERM框架都是在一定的氛围中由具体的企业成员最终实施的,没有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氛围,得不到企业各层面人员的支持,再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和《指引》都会流于口号和形式。

参考文献:

[1]滕青: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构建[J].经济管理,2007,(3):45~48

第6篇:本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本土化;文件中心;运作模式

Abstract:InEuropeandAmerica,thepeoplealreadywereaccustomedtoeachkindofservicewhichearlyprovidesthedocumentarycenter,whatatpresentpaysattentionisthedigitiz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aswellasthedocumentarycenterarchivesandsoonnewsituationthenewchallengewhichbringstotheexistingdocumentarycenter''''smanagementandthemanagementpattern;Butinourcountry,thedocumentarycenterhadstillnotobtainedthepromotionandthepopularization,thereasonliesinmanypeopletothinkthatthedocumentarycentermanysuperiorityareformintheoverseasspecificenvironment,becausetheChineseandforeignnationalconditionhastheverybigdifference,worriedsouththedocumentarycenterintransplantsinChina''''sprocesswillpresentnorththeorangezhitheresult.Theauthorbelievedthatthiskindofworryisnotunnecessary,butbeforehesitating,cannottake,thekeyismustfinishthedocumentarycenter“thelocalilzation”thework.

keyword:Localilzation;Documentarycenter;Operationpattern

前言

所谓的“本土化”localization,是指将外来事物根据本土社会特有的环境加以改造,使之有机地纳入本土社会,并使它的合理性最终成为本土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所谓“文件中心的本土化”,是指从国情出发,对文件中心从理论到实践都加以合理改造,发掘其内在的合理性,使其与中国现有的档案事业系统以及社会大环境相融合的过程。事实证明,对于外来事物,如果原封不动地移植,势必会与本土原有的文化产生冲突而难以生存;如果完全摧毁本土文化另起炉灶也是不实际的。而事实上,任何社会的本土文化都有一定的吸纳能力,如:四大发明是在中国产生的,但外国人却最先利用火药造成了坚船利炮,同样,文件中心要在中国“移植”成功,使之本土化是关键。

一、对文件中心理论的本土化改造

文件中心在中国具有可行性,就在于它的经营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规模经济”是指当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生产能力随之扩大、单位产品成本下降、经济效益提高的现象。一般而言,规模经济可以表现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规模经济是由专业化分工、降低单位成本、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以及比较雄厚的实力等内部因素引发的;外部规模经济则是指企业和外部经济环境及其它企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企业的一些经济活动可以创造一些额外的公共收入,增加社会福利,从而产生效益。

许多人在论述文件中心的理论依据时,言必称“生命周期理论”。当然,生命周期理论是文件中心作为一种中间过渡性档案机构存在的理论依据,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同样也可以证明我国现行的档案室的合理性,作为从文件到档案的中间过渡性机构,既然都符合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又何必非要舍档案室而取文件中心呢﹖理难服人,也难怪一些学者持保留态度。

目前,有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规模经济理论”已经过时了,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还强调文件中心的规模经济效益是不是落伍了﹖他们指出,规模经济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主要体现在硬件生产阶段;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产品特性化的今天,高附加值主要是在软件的设计和系统的策划实施以及服务阶段产生的,因此,“规模经济理论”将被“系统经济理论”所代替。这些论断当然没错,但我国档案工作目前的现状是:从机关到企业,各个单位都建有自己的档案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种小而全的结构更符合自然经济的特征。从档案室的业务工作看,各个单位形成的文档虽然内容不同.

二、对文件中心运作模式的本土化改造

一般认为,文件中心是介于文件形成单位和档案馆之间,保管形成单位不经常使用、但还不能作最后处置的文件的一种过渡性保管机构。目前,文件中心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一部分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也建有文件中心。美国是世界上文件中心设立最早、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其文件中心的设立模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国家档案与文件署下设立专门的文件中心管理职能机构联邦文件中心司,受该司领导的文件中心有两类,共十五个。其中,华盛顿国家文件中心和国家人事文件中心,属于全国性的联邦文件中心,主要为联邦政府机关或部门保管文件,提供服务;另外十三个文件中心属于地方性文件中心,分别负责所涵盖的若干个州联邦政府机关或部门的文件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

再来看看我国的档案工作。建国五十多年来,各级各类档案室的建设已经颇具规模,成为国家档案事业的基础。近年来虽然档案室工作面临着种种挑战,但如果以美国式的文件中心模式取缔已有的档案室,或在现有的档案室网的基础上再建一套美国式的文件中心,显然都是行不通的。80年代后期,甘肃省永靖县文件中心正式挂牌,成为中国档案部门第一个吃螃蟹的勇者,但应者寥寥,只是到了90年代后期,在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地,一批档案中介服务机构才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对于这些新生事物如何进行定位,仍是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机关联合档案室和商业性的档案代保管中心是文件中心在中国本土化改造的产物。从名称到具体的职能,它们都应该与纯而又纯的文件中心有所区别。

商业性档案代保管中心,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档案馆或档案主管部门设立的面向社会的档案代保管中心或寄存中心,另一种是以法人资格存在的、以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性档案中介服务机构。从目前来看,大多数仍属于第一种类型,但是,随着档案中介服务法规的健全和信用度的提高,集档案代整理、代保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专业咨询等各种服务于一身的商业性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必将成为活跃在我国档案工作中的生力军。机关联合档案室,是指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将办公地点接近、档案资料容易集中整理和保存的政府机关的档案工作集中起来,由专门的人员负责档案文件的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各方的权责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加以明确。永靖县文件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当然,在联合档案室建立和运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管理上的问题,这就要求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扶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机关联合档案室的推广。

第7篇:本土文化论文范文

一、本土化

所谓本土化,是指共同地域的人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的人的稳定的共同体。简单的说,就是具有民族特色化。传统的理解,是指有一定地域限制的民俗形象,是传统的民俗文化和人们生活习惯方式。其形成过程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人们的身份阶层等方面的影响。本土化包装是传承下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开发自然物质的包装品,是在历代包装传承过程中,各地区自然材料所组成的包装形式。

谈到本土化包装形式的概念,笔者认为应从不同的层面和意义上进行思考相应的实践对策,从而体现商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消费的价值。首先,把“本土化”的“土”提升到概念层面,立足本土,突出本土,把“土”的形象做到位。其次,把“本土化”上升为传统的包装形态,使其孕育于传统的营养之中,更加趋于完美。然后,把“本土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及审美方式相结合。在一个完整的经济文化环境中,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生产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互补关系,尤其在精神领域中,地域文化的基因总是与现代文化紧密地融合着,并且在融合过程中衍生新的形式。

二、本土化包装的设计观念

(1)本土化设计只是一种表现形式

本土化包装设计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呼吁国际化、全球化设计的今天,如果把这种方法视为振兴设计的唯一途径,很可能会偏狭于一隅,使我们的路子越来越窄,使我们的思路也更加局限。本土化设计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而继承只是取决于物质内容的承接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要面对时代的新内容,面对各个领域的变革,从而指导我们设计的新发展。

(2)本土化设计应突出本土文化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民俗文化,更没有相似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信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人文以及风土人情。我们国家,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的风俗人情,民族的哲学观和美学观,使我们终生打下了民族的烙印,民族文化,民间美术其质朴实,其情真切,不仅体现着民族的精神素质和心理素质也体现着民族的喜闻乐见和审美情趣。因此吸收民族特色,表现乡土风情,反映出中国特色包装是包装设计发展的必然。

在包装设计发展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包装设计思想、风格在本土艺术和本土材质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文化和思想对包装设计的指导作用。“阴阳和谐”,“天人合一”,“情理兼顾”,“真、善、美的统一”等等,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精髓,是土生土长的民族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思想已经渗入,贯穿于我国包装设计的整个过程。如战国的神奇和浪漫;秦朝的厚实和庄重;汉代的简历、仙风拙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受佛教和西域文化的影响,其包装风格“清瘦”和“宽怀”并举;“仙气”和“佛光”互映;隋唐时期的“雍容华丽”、“大度丰满”;宋代的自由、理性、淡雅;明代的简洁、大气;清代的精、繁、丰富、艳、俗;所有这些理念,都是我国本土文化的民族精神。

包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从内层的设计文化理念到外层的物质设计形式,都表现包装设计应有的物质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在包装设计中,做到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才能具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包装思想和语言形式;也才能增强我们本民族的包装设计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对世界的衍射力。

(3)本土化设计是设计走向国际化的基础

市场永远是衡量设计成败的度量衡,没有市场的设计永远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设计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的需求为切入点,以满足不同消费特征为设计目标由于市场竞争的国际化的需求,为了能满足国际沟通的需求,设计中必然要求寻求国际共通的表述语言,对商品信息的认知和形成共识性,这就使民族图形的国际化成为必然。

首先,在国际市场的大背景下,包装设计是产品外观的必要元素,承载着信息沟通的重要作用,自然要求寻找国际共通的视觉语言。其次,是现代设计多元化的需求。现代设计国际化的格局是以国际主义设计为主导,多元化、多样性并存的局面。在设计发展的多元化格局下,本土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地方性形象的国际化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最后,是本土设计现代化的要求。国际化的内容除了传播功能追求共识性、表现形式、追求国际特色,还包括审美功能的国际化,也就是包装图形设计要符合国际审美标准,能被国际社会所公认和接受。地方民族图形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形式美感的技术表现很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求。使用现代的审美标准重新演绎新的民俗图形,也是国际发展趋势的要求之一。在现代设计中,真正本土化的作品,应该是既蕴涵民族特点,又融合了强烈的现代意识,是本土风格与现代意识的统一体。

(4)本土化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走向国际化

国际化是本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同地域性文化的共同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千百年的悠久历史了,诸如赛龙舟、舞狮舞龙、扭秧歌等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的节日艺术,它们带来的那份喜庆与欢乐是不能用其他形式所取代的,它们凝结着富有民族情结的审美情趣。包装设计者采撷这种种艺术之花,运用到商品的包装中去,大大增加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亲切感。在自己本民族的优良传统中挖掘设计素材,通过不同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使本土的设计特色让世界了解、认识、接受。从而,将本土特色转变成世界特色,将本土化设计转变为国际上均能接受的设计风格。

中国商品的包装应有中国本土特色、中国本土气质,使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货,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引起重视。如果只是一味的模仿和借鉴,没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包装就会失去生命力和竞争力。最终也不能走向国际化。

三、结语

包装设计是设计领域的一个分支,是设计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文化内涵不仅是特定文化符号的装置,而且体现了设计师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文化产生的认识和体验。本土化包装设计的目的是在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将本土化和现代化相统一,希望通过包装向世界传递我们本土文化和民族特色;同时,结合地域和民族共通意识,达到国际间的交流。使我们的设计在研究传统中融合时代和国际特色,以本土的特性和风格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尹定邦.《包装设计与文化意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柳林.《民族化包装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第8篇:本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本土文化

1 前言

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这些都是我们的先辈们在思想文化上所取得的成就,使我们今天也应该学习和发扬的。在我们的景观设计中我们也应该对我们的本土文化有正确地认识和对待。

2 本土文化与景观设计

2.1 园林景观中的本土文化

产生并成熟于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它不以自然景物的再造为最终目的,而是追求“万物与吾一体”的“意境”营造,采取“乘物以游心”的方式。让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自由,只山片水寥寥几物,无不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具有高度的自然精神境界,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点滴渗透,而最终体现在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创作中。

发达的山水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过程中,所领悟到的重要思想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独特的山水思想息息相关,集诸多文化艺术形式于一身的园林艺术,作为表达人与自然最直接、最紧密联系的物质精神创作,正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正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2.2 园林景观与本土文化的脱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门户打开,使我们有机会能接受来自西方国家的各种设计理念和各种设计思潮。人们开始发现我们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开始怀疑我们的我们的本土文化是不是已经落后了,是不是已经没有可取之处了。很多人开始怀疑我们的古典园林,怀疑其中所包含的儒家、道家文化遗迹到目前争议还很大的风水学等文化。于是许多地方兴起的“西洋风”,大喷泉、大草坪、罗马柱,对称规则式花坛风靡一时到处复制。不管人们能不能接受我们周围到处都是西式的广场,西式的公园,西式的住宅区……我们原有的本土文化不再被人提起。

3本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被遗弃的原因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致策之后,我们主动同世界各国通商贸易.并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这些举措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开放不仅使中国的市场经济和海外贸易发展了,同时也使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大量商品文化输入、媒介文化、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品,将国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传入我国。一部分中国人产生了西方优于中国的思想观念,逐渐地开始不加辨别地接受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在没有认清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情况下,盲目地接受或祟尚西方的一切,使本土文化完全让位于异质文化。一方面主动地接受,一方面大量地传播,使这次异质文化的传播严重动摇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地位和民族的自尊心理,造成严重的心理倾斜。

4 解决的方法

4.1 摆正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任何文化传统都不可能在隔离的状态下单独发展,世界已联结成了相互依存、生息与共的村落式聚居整体。全球化正在影响和改变世俗世间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代表了现代性话语最绚丽的文化景观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瞩目。在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互动过程中,中国人要逐渐地培育出了对待外来文化的一种相当开放的民族文化心理。

首先要改变中国的生活方式视为唯一的或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的狭隘、保守、妄自尊大的传统文化心理,意识到天地的广阔和世界的多样性,也看到了自己的落后,看到了天外有天。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前所未见的新事物,以极大的热情学习各种新知识,而且积极引进、模仿、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要坚持“拿来主义”精神。

其次,改变看待外来文化的封闭的、形而上学的文化心理。由于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传人是与殖民主义的侵略相伴随的,这就使民族矛盾与文化矛盾交织在一起,对民族存亡的关注与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交织在一起,西方文化的进入与民族感情的被伤害、民族自尊的失落交织在一起,使相当多的人划不清维护与盲目排外的界限。但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应该逐渐变得明达和辩证,以相当理智地而不是偏激地看待外来文化,逐渐学会把外来文化中那些具有全人类共享性、继承性、融合性的先进文明成果与外来文化中的消极面加以区分,别对待,而不是一概排斥。

最后在责任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的形成上。对外开放以来,我们愈来愈清楚地看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意识到新的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感受到市场和综合国力较量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也愈来愈深刻地理解了这场激烈而持久的竞争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中国能否经受和平与发展这两大时代主的挑战,因此应该形成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4.2 尊重本土文化

接受全球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和弘扬本土文化。中国文化之所以五千年来源远流长,一定有它根深蒂固的内在要素。这些内在要素中的许多都具有全球性意义,换言之,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就可找到全球文化的内在因素。如全球文化理念中的政治文化,对于平等、自由和民主法治已经得到全球性的共识,从而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内涵。景观设计将人类的精神意志体现在创造人类生活环境中,并通过造物具体设计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就是文化的载体。一切文化的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器物层面最终都会在人们的某种生活方式中得到体现,即在具体的人的层面得到体现。所以说设计在为人创造新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由于文化的延续性,就需要从文化的传统中找到创造的依据。这或许就是设计灵感的源泉之一和设计者关心文化的动机所在。而作为设计者最应关注的就是本民族的、本土的文化传统。设计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内涵与精设计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要来越多,也越来越高。正确对待我们自己的文化是一个迫切等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本土文化和西方引进的异质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园林景观设计这个行业才能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丰, 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园林艺术的影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1),16(11), 122-125

[2]赵旭东, 超越本土化:反思中国本土文化建构,社会学研究,2001.6,56-72

[3]陆启光, 从本土走向全球的客家文化策略, 客家研究辑刊,2004.2,23-26

[4]张新民, 社会科学的本土化与本土化的社会科学,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22(5),65-70

[5]龚群,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6-9

第9篇:本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本土化 文化传播 翻译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82

On Translation Cultural Diffusion Function

from Native Cultural Perspective

HUANG Hu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Hu'nan 422000)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the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 in a common form of behavior, not a single speech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morphological changes shape, which is the language of one culture into another culture code into the relevant language code. So, how to play 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language translation capabilities in the promotion of local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Which also studied to provide a strong basis.

Key words native; culture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function

翻译是一种本土化沟通行为,有必要得到本土化沟通学术的理念导向。翻译常常被看作一门语言技巧,人类用跨越日期的语法标准对它实施陈述和思考。“一致”问题较长周期的给翻译人员带来烦恼,而翻译调研也一直牵绊着一个内容:如何把本来意思安全并且精确的表现出来,让译文参考人员体会到和原文阅读人员一致的感触。如何立足本土文化传播的视野,发挥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不仅对提升翻译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对传播本土文化等方面能够产生积极的意义。

1 本土化视野下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

和同类文化沟通比较,本土化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两类文化共存性不好。文化共存性意思是人类拥有一致的文化规律和特点,也就是人类对同类客体提供和具备相同的编号。同领域交流和本土化交流的根本差异在于前一种的交流两者共同拥有一种文化,而后面提到的双方却是来源于有差异的文化规律的主体,其各自文化中的认识系统,规则系统,社会机构,物质产出,语言代码以及非语言的编码体系都是一样的,甚至存在很小的差异性,也就是文化共享性不高。当二者实行语言沟通时,信息的传送人员和信息收到人员用到的是不一样的语言代码模型。语言符号代码的区别表现在:

其一,代码的音声和形态有差异。就比如针对同一类圆形的,又甜又脆美味的水果,我国的人们编辑成“苹果”,可是英国人却把它的代码称为“apple”。

其二,词汇量有差异。就比如中国话中关于烹饪的词汇多于50个,可是英文中仅有10来个。一句容易的英语“You should talk to my uncle.”就可能让中国读者在理解上出现误差,由于不清楚uncle是叔叔,伯父,舅舅还是姑父等等。

第三,共有词汇的文化意义有所不同。如我国人们比喻女性温柔就会说成“她跟一只猫差不多”,可是英国人对待这个意思的领会却是这个女性脾气暴躁,爱责骂别人,由于两种文化给予“猫”的意思有差异。在我国人们心里“红颜色”象征欢庆,喜悦或顺当,可是在英国人的认识中却代表着流血和残暴。

语言翻译中有不少翻译人员对翻译表象以及翻译实际工作通过语言科学,文学专业,政治等不同视角实施辨别和描绘,都不同层面的获得了成效,促进了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可是探究以前的成果,我们会认识到翻译考据从来没有摆脱掉“对等”这一难题,拿“精准”等准则为指南。翻译工作从事人员曾一段时期被形容成是同时伺候两个主人的奴仆,要遵守可靠,准确的准则,全部丢弃自我的态度,放开自我的主观意识。这样操作的内容似乎是起到了想象中的对等效果,可是现实执行中常常实现不了精准无误的文化沟通目标。翻译第一点就是属于一种本土化的文化交流行为,笔者认为,有必要扎根在两种文化的空间里,翻译行为中应切实顾念到文化差别的原因,最大程度的排除由于文化不同导致的歪曲或错误理解。

2 跨文化视阈下提升出版翻译传播功能的途径

随着当前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加剧,“文化”衍生了很多的内容,它辐射了华夏儿女几千年来世代传承的宝贵文化资源,也融进了我国政策放开以来多元素多层面取得的伟大战果,还含入了人类现今的文化、经济、还有思维心理。因此作者所考察的文化、文件保留着泛义性,它的意思是与文化流传相关的印制文件、高新的以及可看可听类的商品。作者以便更清晰地研讨这些东西,根据Reiss所设置的文本样式理念为前提,凭借运息类为重点以及凭借文化承载类为重点是对外文化流传翻译的有关文档的两大系统内容。

2.1 重视本土文化传播的内容

这种文档中辐射了相对而言量小一些的文化承载词语,它的重点语篇作用是递送源语言定义性或是指导性方面,凭借明确的意思清楚地体现文化、真实情况以及看法,若有需要的话就利用明确化的体现方法,因此在译文中要关注有关主旨或内容,坚决排斥只注重语言结构。这代表着,重点借助归化译文手段,它才可以近距离的触碰传播学所考究的“可阅性”还有“离近性”规则。这就代表着,翻译人员的行文格调要贴切目标大众的陈述风格、认识程度、观念习性还有观美取向,大众能够象阅览目标语言那种方式阅览。一些条件下为了达成译文的预期目标和功效,可以恰当地调整、更改还有增删。拿下面的这句话做例子:

例据新华社西安8月9日电涵盖20尊兵马俑在内的120件秦朝文物今日正式从西安出发,未来将在伦敦大英博物馆进行首次展出,这也是迄今海外最大规模的秦始皇兵马俑展出。

The largest travelling exhibiti?on of?artifacts from the terracot taar my and from the tomb of the first emperor QinShihuang who wanted the claywarri or stohel phimrule in the after life left the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Xi’an for Londonon Thursday.(Xi’an News Agency,Xinhua,August09,2008)

参照原内容实施对照,可以发现文章适当地剪掉、整理以及更改了原文章,以至于它可以译出知识新闻导报整篇语言的方式和构架,依照主次分明的需要,在最前边设置了主旨性特点的实际要素,然后依照构架以及关键性针对有关的辅导信息实施整理,之后在篇幅最后边位置安放了消息出处。

2.2 重视文化负载类文本的翻译

文化负载类的有关文档的文化内质比较厚重,或是拥有特定的语言审美特征,在译文程序中要切实把模式和主旨关注起来,保障目标大众可以产生较高的阅读性,竭尽全力的采用异化手段,把汉文学的文化差异性还有特定性正确体现出来,译文本身的文化定位可以留存,实现了译文的文化传播取向和效用。

同消息类文档的受众不一致的是,这类文档的受众对象在阅览时对不同的文化具有着必要的阅览预想,大部分的性质是积极的阅览活动,它为适当差异翻译供应了基础。但是文学译文的大众群体辐射了两类:第一点就是包含文学喜好人员还有调研人员在内的严肃阅读人员,第二点是广泛读者,他们更需要的是休闲。为得到次数更多的跨文化递送机遇,要判别大众和翻译要求的差异,把一样的文本译成为适合于不一样的大众的译文,从而更准确地贴合各类大众的阅览需要。就比如重点以归化手段和异化手段分别为大众阅读人员和专业读者译制而成的不同文本。因此,在文学译制中,把握源语形态中的文化区别、审美内质和关注方面的定位是一样的,要留心,不可以对译文的可阅读性出现不利因素,不要导致文化曲解。适当异化译制是达成这类译文目的的有效手段,它能够更有效地保证源语的文化还有话语中的地方性特点,恰当、不顺当以及不顺当的译制格调会把不同的审阅体会带给专业阅读人员,更有效地贴合他们追求新颖、差异的阅读内在期望。

总体来说,不管是异化译文或者是归化译文,只要可以加速跨文化沟通、加强对外文化的流传领域和作用力,都能够被看成是优质译文。就像翻译业界常常引入如《红楼梦》这个译制做例子来比较和分析归化手段和异化手段,作者以为杨先益和戴乃迭共同译制的The Dream of Red Mansion性质是异化翻译的经典之作,David Hawke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性质是归化翻译的杰出作品。这两个译文在传递我国文化内容上发挥了各自的功效。面对的群体不一样,他们的观看需要也都有不同之处,可是他们都可以从所挑选的有关译文中接受到深奥精微的华夏瑰宝。再看一下里面的一段不同译文:

例: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译:Truly,Stormsga the rwith out warning in nature,and bad luck be fall smeno-vernight?(杨宪益译); 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Hawkes译)。

杨宪益借助异化手段对原作品语句的内容和结构作了整理,把源语言异质文化递送出来,Hawkes则借用了归化翻译手段,译文非常顺当明晰,把原作品语句形式的内质意义明确地体现出来,可是比较灵动的汉语谚语现象被丢弃了。

3 结束语

在国际全球化的大潮流下,“地球村”的人类之间的交流更加的方便和经常,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类之间的交流逐日密切,频繁的跨文化沟通已经变成目前国际的一个重要特色。而译制在跨文化行为中的位置和效用变得更加显著和关键。从跨文化的视角来讨论和解释译制,能够丢弃当前语言派系摆脱社会精神理念,孤立实行调研的办法,关注译制行为中社会文化原因以及意识观念对译制的约束,充分体现译制工作人员的积极能动性,使译制科研迈入一个新的时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