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英文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界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会计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系统运行。因而,会计目标理论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目标的定义出发,分析了新准则下会计目标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产生的影响。
一、对有关会计目标观点的简要评析
人们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过多种关于会计目标的提法,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两种观点就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资源所有者如实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和履行情况,即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财务报告应主要反映企业历史的、客观的信息,即主要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在这种观念下,资产计量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这种观点的局限性表现在:受托责任学派强调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的整体完整性,认为只有完善的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才能确保会计实务的正确性,但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内容复杂,保证两者的完善性这一提法比较抽象,一旦实务中出现问题,则难以确定问题的根源,造成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的局面;在会计处理上,由于受托责任学派强调客观性胜于相关性,因此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学派很少会顾及到资源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按照这一思想,会计人员往往难以体会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容易逐渐丧失完善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也难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它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从会计确认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认人员在会计上不仅应确认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虽然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有影响的经济事项,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从会计计量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报表应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变化,在会计计量上主张以历史成本为主,并鼓励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多种计量属性的并行;在会计报表方面,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报表应尽量全面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因此,在会计报表上强调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一视同仁,不存在对某种会计报表的特殊偏好。这种观点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决策有用观产生和存在背景是存在比较发达的资本市场。二是财务报告反映的局限性。决策有用观下的财务报告只是反映企业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而忽视责任和环保收益等非财务信息。三是决策概念外延过窄。决策仅仅是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管理具体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检查、考核和等程序。一些外部信息使用者并没有履行决策职能,仅仅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如政府部门利用信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二、新准则下的会计目标定位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会计目标的概念,体现了其权威性。其所规定的会计目标是双重的,兼顾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这定义弥补了1992年制定的基本准则中有关规定的不足之处,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一致,体现了我国财务会计既重视决策有用又重视受托责任的双重目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企业)在全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并且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多数是国有企业,这就必然要求在进行财务会计目标的选择时,要考虑到对企业管理层受托经营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一目标对我国来讲必不可少;与国际趋同是此次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国际上现在广泛采用“决策有用观”,所以我国新准则也同时采纳此观点。其优点在于:会计目标能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会计目标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会计目标关注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预估。
三、新准则下的会计目标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影响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要素计量属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便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采用这一计量属性是由于当时的会计目标决定的,在企业利害关系人比较少,委托合约比较清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容易评价的时期,历史计量属性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而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从单一的历史成本到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多元化的计量属性,是因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股权日益分散,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具有多样性,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员工、顾客、供应商、行业协会、政府机构、公众利益团体、研究者和准则制定者、审计师、管理层以及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群体,正是复杂多样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使得委托关系难以明确,或者明确的成本太高,但是委托的实质关系仍然存在。这时确立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不仅适应了新的环境,而且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比较低,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在新的环境下做出正确的经济和生产经营决策,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上市,使得这类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件,从而对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加有用,也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但是考虑到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发展的不成熟,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在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允许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管理会计;应用水平;办法和措施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其在利用财务会计历史资料和信息进行科学预测分析、优化资源配置与使用、准确调节和控制各类经济活动、合理评价考核业绩等方面上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然而,现阶段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情况并不理想,大部分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管理会计知识知之甚少,企业领导者和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管理会计观念,更谈不上应用这些方法去参与经营、决策,管理会计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仍然处于一种漂浮状态。
一、影响我国管理会计运行的原因
(一)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
管理会计与企业外部环境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1.经济体制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的供、产、销及人、财、物均纳入相应的计划,企业没有独立经营权,更不能独立地进行投资决策。这一权力属于上级部门或政府机构。如此,由于权限所限,给企业经营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尽管我国进行了多年的企业体制改革,但企业受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影响还依然存在。同时,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体制、价格体制还不完善等诸多因素,使得管理会计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法律环境的影响。管理会计要给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必须在一个公平、竞争和高度灵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但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不能造就一个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税法对不同地区、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规定了差别税率,对大小规模纳税人规定了不同的增值税处理办法,这些都造成了企业不平等的地位。这些法制上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管理会计给企业提供经营决策信息时在有用性、相关性方面大为减弱。同时,在现实工作中权大于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法律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非规范的会计行为几乎存在于所有企业,这使得主要信息来源于财务会计的管理会计只能给企业的决策者提供非正确的信息,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缺乏一定的保障。
3.传统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一些会计人员和厂长经理对会计工作认识有偏差,认为会计就是算账、报账,至于管理、经营决策,那是企业领导的事,缺少必要的管理会计意识;同时,管理会计在评价业绩时要求赏罚分明,许多经营者深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思想影响,难以做到“罚”字。这就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作用很难发挥,从而影响它的推广应用。
(二)内部环境的影响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服务的,企业的内部环境对管理会计普遍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因素。
1.企业经营决策者的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层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否普遍应用。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更要懂管理,这其中包括管理会计。而现阶段,多数企业经营者管理会计意识淡薄,在实际工作中忽视和忽略管理会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
2.会计人员的影响。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人员素质上。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学习过一些管理会计知识,但大多数处于纸上谈兵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同时,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不是很高,在会计披露上弄虚作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严重。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
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使得管理会计不能适应现代市场发展,从而削弱了管理会计的作用,造成了管理会计在现阶段企业中应用滞缓。
二、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措施和办法
(一)建立独立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为管理会计的有效施行提供组织保障
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像建立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那样,成立专门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来制定和颁布指导性的管理会计原则和规范,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的管理会计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对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情况进行评估,对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创办研究管理会计方面的学术刊物,让管理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工作者在这个沟通的平台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对管理会计理论问题及实务问题的探讨。
(二)加强基础理论特别是开展典型案例研究,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还仅限于对国外情况翻译介绍,缺乏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研究。因此,首先应以建立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为出发点,适度界定管理会计内容,规范管理会计基本概念,密切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评价,以便更适用于操作。其次,要加强典型案例研究,走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之路。要及时总结我国企业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促进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最终有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应用。
(三)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必然要求管理会计的运用,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推进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必须不断深化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科学划分企业和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权责,不仅要给企业自主经营权,更要赋予企业在重大经济活动决断的决策权,摆脱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拍脑门”、“想当然”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完善企业依据工作业绩实施的奖惩制度,建立企业发展形势定期预测分析制度,建立重大经济活动决策制度,使企业能够真正自主运用管理会计,提高经济效益。
(四)增强企业领导的管理会计意识,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
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首要的是要增强企业领导的管理会计意识。要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管理会计机构对企业领导的管理会计知识培训,把企业领导对管理会计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做为业绩考核之一,促使其能够提升认识,真正把管理会计列为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贯彻始终。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使管理会计成为管理中的常态工作,如在领导层的重大决策中,特别是涉及项目投资决策等重大问题上,建立管理会计的一票否决制。
(五)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是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基础
建立一支素质高、能满足需要的管理会计师队伍,才能架起管理会计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要加强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知识的再教育,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相关政策、知识的培训,加强知识的更新,保证管理会计理论的最新成果化,使管理会计在实际中得以更好的运用。同时,按照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分设的设想,加强管理会计师队伍的建设,应着力培育一支素质高、观念新,能适应现实之需的管理会计专业队伍,以促进管理会计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晖。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及其创新发展[J]。会计之友,2006(5)。
[2]郑石桥,李宇立。关于管理会计研究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2006(5)。
[3]郭延琦。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6(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管理会计;标准
全球化是指社会经济体系、政治体系的非国家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显著的表现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经济不断壮大。在其影响和推动下,全球化条件下的管理会计也面临强烈的冲击,并从欧美波及到我国,使管理会计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大范围的变革,宏观上由政治、经济开始,经过财政、金融下传至企业,从方针、战略,微观上直接由财务会计传导给管理会计。
一、全球化经营的管理会计背景
十多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下,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向全球公司(GlobalCorporations)的转型。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围绕全球经营,吸纳整合全球各国或各地区的各种最优势资源,包括资金、市场、原材料、技术、人才,打造全球产业链,采用诸如并购成长的方式以全球的资源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①。由跨国经营转变为全球经营,其具体特征表现为:
(一)经营活动的全球化
随着营销及服务网点撒向全球,制造组装等业务也开始全面向新兴市场或者最适宜加工组装的地区转移。无论是主动发起还是被动应对别人的全球化市场挑战,跨国公司都不得不根据全球市场制定全球战略,从而保持现有的竞争优势和开发新的竞争优势。适应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国际管理会计开始从内涵与外延上发生转变。
(二)打造全球产业链
随着制造业的转移,跨国公司开始将研发设计业务向全球转移。近年来,跨国公司研发出现了从国内到国外,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通过在全球范围设立营销服务、制造组装和研发设计中心,跨国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全球产业链。现代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企业间点对点的竞争上升到产业链的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边界,促进了供应链管理会计的发展。
(三)外包的常态化
跨国公司根据全球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往往把经营重点转向服务环节,退出某些制造环节,把零部件生产,甚至最终产品生产按照自己的标准发包给经过认证的海外企业。开始是制造外包,后来则是服务外包。现在,连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产品设计等过去完全由企业自己完成的服务业务也都开始外包给其他企业进行。
(四)通过并购快速成长
过去企业比较注重“有机增长”(organicgrowth),即主要依靠自身生产能力扩大而取得发展。现在仅仅依靠有机增长已难以适应迅速变化和扩大的市场。通过并购其他企业获得增长的方式被广泛应用。
在全球经营的推动下,跨国公司在数量和贸易规模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随着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的转变,它们所产生的内部贸易已经占了世界贸易的很大比重。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球跨国公司6.4万家,海外分支机构85万多家,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以上②。全球公司通过跨国界的企业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进行中间产品交易,可以更大程度上以日益广阔的内部市场的交易来降低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形成的交易费用和成本的增加。一般而言,产品的内部化程度随产品加工程度的提高而上升,也就是说制成品内部化程度一般远高于初级产品的内部化交易程度。这是因为,通常一国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都高于中间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随着产品加工程度而逐渐升级的关税结构,不仅推动了全球公司出口中间产品,然后在市场所在地进行组装,而且也促使出口企业将一些最终制成品的出口实行内部化。在这种形势下,管理会计的转移价格问题研究再次提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并成为当前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偏向于对收入和资产规模的重视,而对企业收益的质量缺乏应有的关注。一方面资产规模在扩张,而另一方面资产收益率却不尽理想,甚至出现下降态势。面对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企业只有不断增强价值创造的能力,才能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全球公司新的发展战略、新的管理结构以及新的理念和文化给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机会。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推动本国企业的市场化以及战略、结构及理念文化的转型;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必须转变管理会计的传统观念及思维方式,积极考虑以全球资源来参与全球竞争和有效吸纳整合跨国公司的资源为我所用。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快产业整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让那些具有全球经营战略理念的企业跨地区跨部门并购同产业的其他企业,允许外部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并购。通过外资企业并购促进竞争,淘汰落后,使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提升市场经济地位,促进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
二、管理会计标准的国际化
面对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企业管理一般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适应环境;二是影响环境;三是重新选择新环境。管理会计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不单纯是管理会计的方法,作为其根基的管理会计概念也面临着挑战。
(一)管理会计的国际标准
在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下,管理会计仍然采用一国的局部标准是难以适用的,制定国际标准(globalstandards)已成为当务之急。国际标准可分为法律标准(dejurystandards:DJS)和事实标准(defactostandards:DFS)。法律标准有按与法律相同的基准进行处理的强烈要求,而事实标准虽无法律上那么高的强制性,但是若缺少这样的基准,灵活处理经营活动就会带来困难。比如,作为强制性要求的前者有JIS(适时制)及ISO(国际认证)这样的标准,而作为后者则有“window”(微软公司)及VHS等规范,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后者。
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某类工业产品若只注重自行创立DFS,而不考虑与其他DFS的一致性,那么其生产的产品就无法到世界市场上去销售。不仅是工业层面,经营层面上也有DFS的问题,这是必须重视的问题。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也不例外。如何适应全球化经营的需要,改造我国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式,是管理会计战略制定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国内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经营文化,然而,随着企业的跨国经营,各国之间存在的文化、体制、法律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要求国际性企业对这些差别具有敏锐的感觉,并针对这些差别采取适当的策略。
管理会计规范必须与全球化环境相适应。AAA.NAA(全美会计师协会)连续颁布的是IM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的《管理会计文告》(StatementsofManagementAccounting:SMA)。IMA在管理会计领域是全球最大的研究、教育机构,拥有包括世界各国或地区在内的300多个分支机构,会员达到八万五千多人。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向管理者以及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号召经营过程的管理会计人员积极参与企业的全球化管理。通过《管理会计文告》(SMA),对管理会计人员在经营活动以及过程中应遵循的标准作了明确的规范。现阐述如下:1.管理会计人员的责任。为实现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恰当地进行计划的制定、经营事项的评价、控制的实施,以及完成有关经营资源履行情况的会计受托责任,并向外部作出报告。
2.管理会计人员的活动。为了完成上述责任,管理会计人员需要承担信息的报告、信息的解释、经营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先进设备、技术的利用、信息的验证以及会计组织的管理等职责。
3.管理会计的过程。上述各项活动,是经过交易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归集,作业的分析、资料的编制以及解释,并向使用者进行信息传递等这一系列过程来加以实施的。
《管理会计文告》(SMA)较早的事实标准(DFS)被认为是AAA颁布的《1995年度管理会计委员会报告》。这份报告引人注目之处在于,除了要求向管理者提供信息之外,还需要向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财务报表的编制以及揭示本身虽然只是财务会计的事,然而,将其结果通过财务报表提供给其他利益相关者,这种外部报告会计也变成内部管理会计的共同话题,并被明确作为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早期尚未制度化的环境成本、股东持有股份变化情况以及经营层讨论等与公司治理相关的报告,这些对外报告的内容,今天已经或部分成为了管理会计的目的之一。
(二)SMA中有关革新的内容
在《管理会计文告》(SMA)中,面对21世纪的全球化挑战,针对可能对管理会计的冲击,了若干新的革新文告。详见表1。
如表1所示,按照内容的不同,可根据连载的分类列出SMA的标题,并附上编号及年份。现说明如下:
1.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将SCM及VCM作为直接对象的是4X,而对此开展综合的业绩管理讨论的是4U和4DD。其中,作为一种方法将TOC引入的是4HH。
2.基于国际经营的管理会计。与国际标准并列所讨论的是“差异突破”,反映在4V中;国际经营中是以竞争环境与新的财务功能为对象加以讨论的,反映在5D及5E之中。
3.基于股东价值创造的管理会计。面对21世纪全球化冲击的应对策略,管理会计的革新是实施价值创造经营(VAM),其核心是股东价值创造经营(SVAM)。讨论这些新课题的是4AA。
4.基于企业集团的管理会计。直接论及这个问题的是SAM。
5.基于公允价值的管理会计。公允价值管理的对象主要是金融商品,在4M、4Q中有这方面具体的介绍,并对有关控制实务提供了指南。
6.基于现金流量的管理会计。有关这方面直接论及的是SMA。
7.基于环境保护的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的各种问题正面论及是4W与4Z。4R与4S在讨论质量与风险的过程中也涉及了这个问题。
8.基于顾客价值创造的管理会计。与股东价值创造经营并列第2的是价值创造经营,就是顾客价值创造经营(CVAM)。在这个课题中,从ABCM的侧面论及的是4T、4CCC以及4EE,此外,从成本企画角度论及的是4GG与4FF。
三、寻求最佳实务标准的国际计量基准
为了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获胜,管理会计仅仅依靠国际标准也是远远不够的,寻求全球范围内的最佳实施方案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良方。一种策略,就是在差异比较中寻求最佳的计量基准(benchmarking)。
(一)计量基准的意义及其种类所谓计量基准,就是在进行计量或判断时所依据的标准(以下简称BM)。作为经营或会计的BM,依据SMA,它是以判断类似活动的优劣与否为标准来计量作业的方式。管理者为了能促进作业的有效性或者高效率,依此来识别环节或方法[IMA,1998,P7]。这样的BM,有以下三种类型[IMA,1995,glossary]:1.内部(internal)的BM。在组织内部类似的环节、产品或者服务中,调查确定最完善的方案。2.行业内或竞争的(industrial/competitive)BM。在同一行业内的其他组织中,调查确定最强有力的直接竞争对手所拥有的最高的产品、服务以及作业环节。3.世界水准(world-class)的BM。调查确定各国所实施的类似环节中的世界最高水准的组织业绩。
对同一企业的其他事业部及工厂、分店,调查确定的最佳实务方案就是“内部BM”。这种基准具有获得信息容易,在推进过程中能够相互协作,且最简单易行的特点,但它难以获得期望的大成果。以企业外部为目的,选择同一行业的其他公司来寻求最佳实务方案,这是“行业内的BM”,因为它是以竞争企业为对象,所以又称“竞争的BM”。它提供的是一种竞争对手的信息,该基准有助于明确企业自身在竞争市场中的产品定位。面对全球化经营的不断深入,今后基于集团经营的管理会计必须开展“世界水准的BM”,超越国界、超越行业探寻出世界最高的实务标准是极其必要的。这一过程具有很大的困难,但同时,它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成果。在这种管理会计的冲击下,以这种“世界水准的BM”为对象,管理会计将表现出如下的特色:1.本公司具有成功决定因素(criticalsuccessfactors:CSF)。这种决定因素以选出的业绩指标为焦点;2.探索有关CSF的超优良企业的世界最高水准的实务标准;3.该最高实务标准要与本公司的文化进行协调与配合,要寻求其文化导入的接口并持续地加以改善。
(二)最佳实务标准的步骤与行动
针对上述的BM,特别是“世界水准的BM”,我们需要寻求恰当的实施步骤与行动。现将实施步骤(1-6步)和实施活动(a-q)分析如下:1.选出BM项目,并附上优先顺序。即,a、以识别出实施BM的领域来排列顺序;b、识别出实施BM的顾客和其他要素。2.编制BM小组。即,c、任命BM小组。3.记录自己的作业环节。即,d、决定有用的BM尺度;e、调查揭示内部BM的环节。4.探索和识别最高水准的业绩。即,f、决定数据的收集方法;g、识别应该实施BM的组织;h、收集BM业绩和可能使用的数据。5.分析BM数据,识别可能采用的方案。即,I、决定现行业绩差异;j、有关现行和未来的差异识别成本;k预测未来可能达到的业绩。6.依据BM,调查实施关注的事项,最后进行再设计,即,l、经营者承担改善差异的结果及寻求对策;m、设定有关业绩的目的及目标;n、实施对策;o、评价目标实现的进展;p、必要的时间,改进目标;q、设定适宜的、最新的计量基准。
上述核心是步骤4,即如何收集有关最高水准的信息。依据SMA4V,必要的信息源有以下途径[IMA,1995,p.11]:1.内部的信息源。来自销售员、调查员、技术员的信息,以及委托事务所的调查,或者访问顾客、对图书馆资料的数据分析及对最近的雇用、竞争对手分析所获得的信息等。2.外部的信息源。如行业的出版物、专业团体、研讨、业界专家、大学、刊物、顾问、财务分析、国内与国际的票据交易所、需求集团、证券分析报告、年度报告、特许记录、调查报告、新闻、销售商的介绍、政府记录、联机服务与信息交换等。3.独自调查。如邮送调查、电话调查、顾问、BM的现场访问等。对于世界水准的BM,要求有很高程度的信息收集能力。图1这种金字塔式的收集方法值得借鉴。
在图1中,底部是定期刊物、杂志、新闻、会议资料与记录等,这一层次无论是收集的努力程度,还是调查的结果都是低水准的。但是,从国际信息、国际报告中获得的第二次调查,以及有关社会共有财产的信息,进一步进行最佳实务方案的数据分析与调查、逐步向金字塔的上层推进,这种收集努力和调查结果就逐步成为了高水准。最后是现场访问,这一步达到了顶点。在实地访问中,往往期望其能够获得较大的调查成果,即使对所访问公司的探索、谈判、了解等已经付出了许多的收集努力,然而这项工作也是值得去做的。在日本,譬如索尼、丰田汽车等优秀公司,就是通过实地访问获得许多成果的,如索尼的小公司体制与执行董事制度、丰田的看板管理方式及成本企画等,这些都是最佳的实务方案。它们作为经营、会计领域的《世界的BM》被认为是世界水准的最佳实务方案,且已众所周知。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越来越多的公司被吸引到国际贸易与投资的活动中去,许多原有的跨国公司转变为全球公司,并在全球观念下制定战略。全球化竞争将对政治、经济结构产生新的冲击,管理会计必须通过变革谋求新的发展战略,而制定全球化经营背景下的国际管理会计标准是当务之急。
【主要参考文献】
[1]西泽修.直面国际化经营的管理会计.企业会计(日),1999.12.
[2]西村明,大下丈平.管理会计的国际展望.福冈:九州大学出版会(日),2003.
[3]Cooper,Robin&RegineSlagmulder,SupplyChainDevelopmentfortheLeanEnterprise.1999,TheIMAFoundationforAppliedResearch.
[4]Goldratt.E.M.,TheGoal,2ndedition,1992.NorthRiverPress.
[5]InstituteofManagementAccounting,StatementsonManagementAccounting.
.4TImplementingActivity-BasedCosting,1993.
.4XValue-ChainAnalysisforAssessingCompetitive,1996.
.5ERedesigningTheFinanceFunction,1997.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基础理论影响对策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运用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进行生产和交易,企业的经济活动由此产生巨大的变化,这将对传统会计基础理论产生强烈的冲击。本文论述了互联网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影响,并就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1、对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在传统会计描述的会计主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单位实体。而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中,存在着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以及以信息资源为主导服务的信息中介服务公司。在会计上是否认定这些公司为一个会计主体?这将给会计主体假设产生影响。
这些形式新颖的公司是虚拟化了的,为完成一个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待项目目标完成后又立即解散。这与传统的实体公司在组织形式和业务经营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在网络上它又确实是一个公司,并且在经营着业务,会计行为上必定要对它经营着的业务进行质和量的反映。因此,应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变为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来确定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
2、对持续经营假设。上述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但项目目标完成后又可能会立即解散。这些公司冲破了传统企业连续经营的框架,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可以即时解散,其各项会计要素也即时终结,等到为另一个特定目标而临时成立公司时,这个公司或许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公司了。因此,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理论已不再作用于此类公司的会计行为。
根据这类公司的组织和业务特点,应改变持续经营假设理论为即时经营假设。在即时经营假设下,资产将不能按其使用的时间长短和用途来划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资产,负债将不按其偿还时间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其资产的购进价值应在购进的时候立即摊入成本。
3、对会计分期假设。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是在持续经营假设下而对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期间,据以结算帐目,编制会计报表,是人为的划分。但就虚拟化了的网上公司这类企业,可预见的将来可能是很短暂的期间,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这类公司时分时合,时间长短不一。由于不能进行持续经营,因此会计分期假设在此类企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由于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内部网络集成化管理的推行,新建立的网络财务系统,将企业发生的网上交易等经济业务,可以即时生成会计信息,企业在任何时点均可提交满足不同需要的实时财务报告。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理论的目的主要是定期报送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报告,但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已不能满足各方的需要。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元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期间可以划分更小,甚至越来越小,可以随时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随时地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实时地满足报表使用各方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同层次的、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对会计分期假设应加以改进,变定期为适时,划小会计期间,随时地反映会计信息,动态地掌握会计资料,更好地为经济决策服务。
4、对货币计量假设。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仅是指在企业众多计量单位中确定用货币为单位进行统一计量。货币作为会计信息的统一计量单位,有利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用同一口径衡量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在现代网络财务中,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甚至于不主要是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它们不能在报表上用货币来表示。同时,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的商务模型,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的计量、对高级专门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价值的计量、对高科技企业潜在的高额风险回报的计量、对通货膨胀的计量等方面,成为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此外,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的出现,也对货币计量假设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会计上单一货币计量的体系正在经受在计算机处理环境变化而带来的挑战。会计上除采用货币计量外,对有些特别会计事项可考虑采用利于财务决策的某些量化指标,使财务决策的衡量指标多元化。另外,正在日益发展的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电子商务,其结算的支付手段是网上电子支付,即不需要现金、支票、汇票等纸质票据,而是直接将购货款从企业帐号或个人信用卡上支付给对方。这将预示着现金、支票、汇票等支付手段将逐步退出资金流通领域,也预示着企业间的结算将会进入高速高效和低成本的时代。
5、对会计目标。传统的会计目标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提供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信息,其反映的形式是以会计报表形式来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结果的,反映的内容是传统会计六要素在经营过程中的变化和结果。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本,作一种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企业的生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创新,因此,知识资产、人力资产将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因此,在企业对外报送会计报表时,应将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作为主要资产项目加以重点列示。反映的侧重点应由关心“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动的能力”,转向关心“知识资本拥有量及其增进的能力”。为改变原来定期报送一元化报表的形式,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集电子交易、核算处理、信息随机查询于一体的网络财务系统,实时地满足不同层次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多元要求,深化会计目标的要求。
6、对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传统会计的六大要素符合现行会计核算的要求,适合工业经济时代会计核算的需要。但是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增加了许多新的业务内容,会计核算的对象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以各项无形资产为代表的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财务资产比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企业的资本中心正由货币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企业会计正向构建智力资本为中心的新会计体系,因此,必须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重新分类,会计要素也将随之改变。
在以计算机网络和知识为基础的新会计体系中,企业的资产要素应由财务资产、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三部分组成。财务资产主要由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构成,知识资产由知识产权和专有知识组成,人力资产指人力资源资本化,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会计资产予以确认。根据现代产权理论,确立产权要素,将业益和所有者权益产权化,知识和人力资源产权化,共同分享企业的劳动剩余。由此,将企业的会计要素可以重新分为资产、产权、剩余、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六个要素,以充分提示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智力资本为中心的知识会计体系的核算内容。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经营成果影响
财政部于2006年了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本次新会计准则的是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重要跨越和重大突破。新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和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由于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新准则中的一些理念应用对企业业绩、企业财务信息及企业纳税义务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将从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第9号、第14号、第20号、第22号新会计准则内容,讨论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1《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投资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我国原有的会计准则体系并没有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没有把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个单独项目来加以处理,而是把现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内容分散在其他相关的会计准则之中。投资性房地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投资性房地产应同时符合两个条件:①与该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才能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核算。
投资性房地产按初始计量成本进行,采用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后续计量。如果企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对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具体而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①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②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对于不能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应采用成本模式对其进行计量。
对于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建筑物的后续计量,应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对于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土地使用权的后续计量,应参照《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平时不计提折旧,也不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当期损益。由于是按公允价值对其期末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因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存在减值的问题。
企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对于已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改为成本模式。并且在公允价值模式下将其他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转换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作为所有者权益处理,小于时计入当期损益。
新会计准则以成本模式为后续计量的基准模式,以“公允价值”作为可选模式,这是对“公允价值”的谨慎使用。这意味着房地产公司在调节利润上可以对这两种模式进行选择,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当期净利润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另外,公允价值究竟应该是多少,不同的评估方式有不同结果,公允价值的变化将加大净利润的波动幅度。一直以来,“投资性房地产”以取得成本或建造成本入账,每年提取折旧,故“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净值往往低于“公允价值”,企业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对于当期利润将会大幅增加。当然,在地产价格下跌时,有关上市公司的业绩也会大幅下降。
2《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职工薪酬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给与各种形式报酬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因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给以的补偿和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服务相关支出。
新会计准则除保险、住房公积金需要根据规定比例计提外,如职工福利费等据实列支。取消了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在由企业自行掌握的情况下,对当期经营成果就会产生影响。
3《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中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销售商品收入的计量,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如果采用递延方式付款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如甲公司售出大型设备一套,协议约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从销售当年末分5年分期收款,每年2000元,共10000元。假定在销售成立日支付货款,只需付8000元(计算出折现率为7.93%)。那么在销售当年确认的主营业收入为8000元,当期冲减财务费用634元。该年的经营利润会增加8634元。由于公允价值没有确定的标准来判定,故当期经营成果具有人为操作性。
4《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企业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按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按照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合并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母公司应当编制购买日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因企业合并取得的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应当以公允价值列示。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在企业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资产净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其合并成本按以下规定确认:①通过一次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另一方的控制权并由此放弃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由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合并,因此,合并成本按公允价值计量;②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其合并成本每一单项交易成本之和,即为每一次所发生的所支付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生的权益性证券公允价值之和;③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应计入企业合并成本,而不是直接作为当期费用处理;④在企业合并或协议中对可能影响企业合并成本的未来事项做出约定的,购买方如果是估计未来事项做出约定的,且估计未来事项很可能发生长对合并成本影响金额能够可靠计量,购买方应当将其计入合并成本。
在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的情况下,购买方在购买日取得被购买方的各项资产(不限于已被确认的资产),如果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预计能够流入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按其公允价值确认资产。购买方在合并日取得被购买方各项负债,如果履行有关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当按公允价值确认为负债。
在新会计准则中还明确了商誉的概念,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对商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进行测试,计算确定其减值金额。对商誉测试的减值部分,应计入当期损益。
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小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为负商誉。在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后,计入当期损益。
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购买法与权益法的选择会影响到合并后企业的资产结构及利润变化。购买法下,被收购资产以“公允价值”入账,会使资产总额增加,以后每年度摊销额较大,形成的商誉会引起以后年度商誉减值费用增加。因此,正常情况下,购买法会使企业总资产增加,以后年度利润降低,净资产收益率也会降低。此外,合并利润表中,权益法下所并入的收入、费用等是整个年度的,购买法下从购买日算起,因此合并当年,权益法的合并利润高于购买法。这些影响将使得一些公司偏好权益法;二是商誉减值的利用空间。以往,企业处置资产或股权,会带来非经常性收益。以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也可能给主并方带来当期收益。“商誉”不再逐年摊销,而是每年做减值测试,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每年度不能转回。这样规定给企业以很大的空间,注重当期收益指标的情况下,有可能不做减值处理,注重现金流的情况下,有可能大幅减值以获取所得税递延。
5《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未对金融工具的概念做出具体的规定,而新的会计准则明确地把金融工具定义为: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该合同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合伙企业、公司形式的实体或政府机构。金融工具包括基本金融工具(如应付账款,权益证券等)和衍生金融工具(如金融期权、期货或运期合约、利率互换以及货币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无论是正确还是未确认的,均符合金融工具的定义。
新会计准则在分类上改变了以往按期限划分资产、负债类别的做法,而是按金融工具的属性将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4类;将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
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混合计价模式。对于交易性资产、金融衍生工具,要求按市值计价;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及其他金融负债,按历史成本计量,但需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对金融负债进行后续计量。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实际上采用了两个层次,对在活跃市场中交易的金融工具,使用标价计量;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应在估价的技术基础上确定。
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按照这一规定,一些公司进行短期股票投资的,将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而将纯粹采用市价法。假设某公司以每股10元在二级市场买入1000万股股票,到年底该股票上涨到15元,按照原先的会计方法,该公司的5000万元账面所得是不能计入当期利润的,在报表中,这部分股票仍然按照10元成本计入资产;但按照新会计准则,这部分股票将按照15元计价,并且将为公司增加5000万元投资收益。相反。当年底股票价格下降,按新准则会造成利润下降。
参考文献
(一)良好的道德素养。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会计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八个方面。如果用会计人员应具备素质和能力垒一座金字塔,道德素质必然是位于塔的最底部,为根基所在。如果一个会计工作者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那他的业务水平越高,就越可能给企业、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作假账。”这要求看似简单,但在钱、权、利的诱惑面前能够不为所动,能够控制私心“一闪念”,却并非易事。会计人员应该具有法制观念、具有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二)立体的经济知识。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影视企业将面临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业务,企业要想在错综复杂的经济背景下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管理,以战略的眼光适时调整企业的拍摄制作、生产经营计划,而财务部门作为企业重要的管理部门,应该发挥管理的职能,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记账算账,因此为实现财务部门以上目标,必须提高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改善现在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管理职能的状况,培养具有战略眼光的兼具高水平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会计人员,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经济一体化给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作为高级会计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理解市场经济内涵、把握经济发展脉搏的能力。了解国际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形势,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理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关系,提高高级会计管理人员的经济政策的理解能力和企业战略决策能力。
(三)内外协调的能力。做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全面的会计知识、法律知识、经济知识,而且需要内外协调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内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二是外部协调和沟通能力(如处理与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之间的关系)。由于会计的职能作用,会计人员要确认、计量、记录、跟踪各方面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要与采购、生产、保管、销售以及科研等环节和部门的人员来往,要全面、系统、总括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要通过对经营活动的处理、分析和汇总,向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和生产经营的数据资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对会计人员的对外协调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较高。从一定角度讲,企业与工商、税务、银行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关系。如果会计工作者不具备这些环节的协调能力和技巧,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四)不断创新的精神。创新是市场经济时代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发展。经济活动各个方面的创新,理所当然地会给传统会计的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冲击,使会计领域在这一新的经济环境下发生新的变化,产生新的课题,这就需要会计工作者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根据经济活动的变革,相应地创新财务与会计的模式,使会计工作适应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会计队伍现状分析
(一)从业人员中存在“黑户”现象。根据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计从业人员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实际情况是现行会计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属无证上岗,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各级财政系统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管理不严,使得不少持证人员根本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而是简单的考取资格证书,这部分会计人员的素质往往是不高的,还有一部分会计人员认为能做帐就行,无须取得上岗资格,在有些部门单位,领导认为有证无证无所谓,任用会计人员随意性较大,而与此相反的是部分持证人员不能上岗,造成人才资源浪费。
(二)性别结构严重畸形———女多男少。按性别结构分析,会计人员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女性会计居多,甚至在很多企业中全部都是女会计。这一现状与目前我国整个会计市场的现状是相吻合的。这种趋势的变化主要和女性的社会角色以及会计工作特性所决定。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女性做事更为细心和认真,且女性工作的稳定性更强。但在财务方面能够升职至高层的还是男性居多,其原因主要在于:男性对企业或事物的宏观把握和认知这方面的能力更强;身居高层,压力也会更大,而女性可能由于家庭的原因会导致精力分散,更安于现状。
(三)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据有关数据统计结构上显示,持证会计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及以上、大专学历、中专学历、高中学历、初中及以下学历几等。它是一个两头尖中间大的橄榄球形。总体来说,中专及以下的学历占45%左右,几乎占了近一半,表现为学历偏低,文化素质不高。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全日制本科会计类专业学历的比重少之更少。据有关资料可知,会计队伍中具备初级以上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仍然偏少,具备初级以上会计人员占全体会计人员的比重不到30%,而高级资格人才更是甚少。它充分反映了会计队伍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这与会计队伍人员对自身要求不高有关也与部门单位对会计人才的任用制度不当有关,积极鼓励各单位应加强实行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收入同职称等级挂钩制度,从而激发广大财会人员求知的积极性。
(四)文化产业意识淡薄,影视会计核算经验欠缺。顺应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势头,横店影视产业将进入“破解瓶颈,转型升级,加速发展”阶段,坚持以构建影视文化产业集群为主线,努力把横店影视产业打造成亚洲最大、全球著名的影视产业基地,把影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东阳市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顺应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构建形势的发展,这对经济集群中的会计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产业”这本是新兴产业,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会计人员来说是传统定义上的工业型会计人员,他们所熟知的是有关生产型企业的整盘账务程序及核算方法,而对于新的影视会计核算是无从下手,只能仅凭其已有的经验。更甚至的有些会计人员就文化产业概念也是一知半解,只知道一味的看电视剧、电影,而不知其是如何出品的,更不用说明白其中的核算奥妙了。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他们之中的诸多:“摸着石头过河。”
三、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建议及措施
(一)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持证上岗监督检查。政府财政部门要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励无证会计人员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报名考试严把会计市场准入关,而且应尽可能地调查了解行政区域管理范围內的无证上岗情况,加大查处力度。规范考前培训制度,要求无证会计人员在一定的时间內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时要和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规定无证会计人员不得办理纳税申请,营业执照申领等业务,加大对企业主会计人员任用规范监管的力度,对不符合规定的坚决辞退,以确保提高持证上岗率。目前会计人员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不高,特别对于私企而言更是,企业招聘会计人员多是任人唯亲,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严格规范会计人员招聘,严格按照招聘程序进行招聘,对会计岗位的人员要把好入口关,对未持证人员坚决不用。
(二)平衡男女会计人员比例。这种会计人员男女比例过于悬殊的状况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应适当考虑一下平衡男女会计人员比例的问题,严格规范会计人员招聘。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针对会计人员学历低的现状,可以鼓励高中以下学历的人员参加函授中专学历教育以取得中专文凭。对于数量比较多的高中学历的会计人员,可鼓励其参加网络、函授、电大、自考等学历教育以取得大专、本科学历;对于已取得大专文凭的会计人员,则鼓励参加会计本科学历教育。政府财政部门及企业要出台一些政策给予适当的补助,补助金额限于学费,以调动广大会计人员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的文化素质。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当前会计人员行为失范相当普遍,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提高会计人员的自我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准。一方面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诚信教育,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全过程,注重培养“忠、真、善、廉、思、学、韧、勤”的优良品质,真正把“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要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职业道德意识,牢固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增强对就职单位的忠诚度和对事业的责任感,牢固树立“诚实守信是会计人的执业之命、会计行业的灵魂”的信念。
(五)建立文化产业意识,进一步深化影视会计学习。浙江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将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发挥文化产业发展引领作用,坚持做强做大影视产业不动摇,切实发挥影视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多元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努力形成“一主多副、竞相发展”的文化产业整体格局。公司旗下的财务部,主要是面向各个影视企业提供财务记帐服务。对于多数会计而言,为了适应影视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新的专业的财务知识,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大的经济环境变化。利用现有传统的会计理论知识结合影视相关内容进行不断深化学习,特别是要熟识影视会计基本核算办法,使之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学会融会贯通,为各入区企业带来更好的服务。
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尤为注意审计线索。审计人员要完成对业务的审核,需通过对审计线索的追踪。而在电算化系统下,审计线索的生成、处理、储存都在计算机中进行,审计人员无法再直接浏览,而需借助电算化系统软件才能完成对线索的追踪,这无疑加大了工作的难度。虽然财务部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线索方面做出过相关规定,要求业务处理过程中的证、账、表应当打印备份,以便审核。但是实际情况是,财务人员在修改电算化系统中数据文件时可以做到不留痕迹,所以无法保证打印出的纸质线索与计算机中储存的线索的一致性。
二、审计工作所包含的内容发生了改变
手工会计中,审计内容不仅包括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正确性的审查,还对会计的处理程序进行审核。而在电算化条件下:
(1)机器会按照既定的程序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
手工核算时容易出现的记账错误、算账差错等问题大大减少。但是,当会计信息系统的既定程序本身存在错误、被病毒感染、被黑客入侵、被人为恶意修改等,那么计算机就会按照程序对有关的会计信息按错误的方法进行处理。这样一来,应将审查的重点放在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功能和处理功能上。
(2)审计对象由计算机操作人员所控制
操作人员完全可以只向审计人员提供其愿意被审查的部分,其他敏感或有嫌疑的内容则可以被人为隐藏。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就处在了非常不利的位置,无法获得有效的审计证据,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进行。
三、会计电算化对审计人员技能的影响
传统手工会计条件下,审计人员需具备一定的会计与审计知识。审计人员依靠原有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对审计对象作出专业判断进而开展审计工作。在实行电算化以后,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与传统手工会计的系统相比更加复杂,电算化带来了更加复杂、数量更加庞大的审计对象。先进的软件需要由人来操作,先进的技术需要由人来掌握。随着电算化的普及,审计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仅依靠原有的财会知识与原来的审计经验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变化。当代的高素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财会基础,还需要一定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只有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了解电算化的特点以及它所带来的对审计的内控、线索、内容的影响,符合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准则的影响
会计学上的资产、负债来源于法律上的有关概念。现代会计虽然已经将“资产”与“负债”的内涵外延都进行了拓展,但是权利与义务仍然是其主要内容。这些法定物权种类的确立,以及动产和不动产物权取得和变动规则的发展,直接决定了企业资产与负债的内容与形式,进而必将影响会计核算。
企业法人所有权为贯彻会计主体理论提供制度保障
会计主体理论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前提和出发点,是会计学的基本假设之一。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即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企业本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应独立于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企业所有者及经营者自身与企业本身无关的经济活动。
会计主体与法学上的法人概念虽然并不完全重合,但是会计主体问题的核心,是如何正确划定主体权利和义务的边界。传统会计主体理论奉行的是投资者本位理论,虽然也承认企业在会计上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
但是却认定企业的全部财产归投资者所有。这样就使企业成为了投资者的傀儡,毫无财产的自主处分权,形成了企业自主经营的桎梏。事实上,国家对其出资设立的企业所享有的权益的性质一直以来也都是制约国企改革进程的关键问题之一。随着现代企业组织形态的发展与经济生活的变革,财务会计开始强调企业的主体观念,认为在财产权的分配上,投资者一旦将其财产投入公司,就应该丧失了对其财产的所有权,转而拥有的是股东权利。而企业在取得了投资者投入财产的所有权后,依法对该财产行使权利、承担义务。但是对于这一会计认识的进步一直未有充分的法律支持。对于企业法人所有权的会计研究,在我国物权法颁布之前,就有学者在积极讨论。为了正确界定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权利义务,我国于2005年10月修正的公司法第3条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第4条则规定: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物权法则是在公司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这种新的企业会计主体观念提供了法理支持。其第39条明确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它明确揭示出了所有权的四项积极权能,即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从本质上看,所有权是所有人对于物产全面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也就是说,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的动产与不动产,一旦经过投资投入企业,原所有人即丧失所有权,就不能够再继续对原属于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转而行使的是股东权或出资人权利。企业法人依法成为其所有权人,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物权法的这一规定更加具体和明确地确立了企业法人所有权,为贯彻会计主体理论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正确区分会计主体的边界提供了法理基础,有利于杜绝股东以各种非法方式干涉公司经营管理和侵占公司财产。如果没有物权法的这一规定,企业将无法清楚地核算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费用和利润。
用益物权的会计核算处理
用益物权是指以支配他人之物的使用价值为内容的物权。用益物权的客体为他人之物,其中的他人,原则上为对物享有所有权的人,也可以是对物享有用益物权的人;他人之物,主要为不动产和不动产权利,也包括自然资源,但不能是动产。用益物权的内容,为对物使用价值的支配,可以具体化为占有、使用、收益权能。物权法规定的用益物权主要有地役权、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渔业权等。
国际会计准则根据用益物权[]的种种特性,将用益物权排除在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以外予以单独规范,但我国会计准则却未能将大部分用益物权从无形资产或固定资产会计标准(包括企业会计制度及会计准则)中排除,这样就造成原来实务中只能生搬硬套会计标准中的无形资产或固定资产规定核算用益物权,带来了用益物权会计核算的失真。因此,也有学者提出为了规范用益物权会计,在会计标准的制订方式上与国际惯例接轨,应对用益物权进行单独规范。
对于上述各种用益物权,随着物权法的实施以及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在会计上我们应该根据其权利的内容和特点,进行适当的确认和计量,不可简单地归类。如路桥收费权、公路经营权是依托在公路实物资产上的无形资产,是指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对已建成通车公路设施允许收取车辆通行费的收费权和由交通部门投资建成的公路沿线规定区域内服务设施的经营权。其作为无形资产还是固定资产一直以来在实务界与学术界都存在着争论,但是随着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一些新规定出台,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路桥收费权和公路经营权作为无形资产在初始计量、摊销与后续支出上的技术障碍,从理论上就可以把它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核算。最值得注意的是,物权法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现有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将《土地管理法》确立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发展成了“建设用地使用权”。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除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外,符合无形资产定义,应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国际会计准则一直认为土地是一种标准的不动产。然而随着物权法的实施,我国物权法所规范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已经完全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对于“不动产”定义。从会计角度分析研究,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具备自物权特性的高级用益物权,具备了权利人能够拥有或者控制、权利客体有形、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期间等三大特点,在学理上,其实是可以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这实际上消除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有利于准则趋同。
担保物权对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影响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形式;影响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程序,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账务处理流程相互结合的方式,它规定了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关系,采用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是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前提。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这些会计核算形式的不同点,集中体现在如何登记总账这个问题上。其共同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处理环节多,处理内容分散;第二,处理流程重复,数据核对工作复杂;第三,处理周期长,信息传递、反馈慢,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差。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后是否还有必要完全照搬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并不是会计数据处理本身所要求的,而是手工处理手段的局限性所致。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产生上述这些具体会计核算形式的客观限制条件不复存在了。
一、账簿体系虚拟化
1.账簿的本质。账簿,作为存放经分类汇总的会计数据的载体,是一个承前启后、不可缺少的桥梁与纽带,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的中心问题就是账簿问题。手工会计离开账簿,其会计报表的编制便成无本之木、无水之鱼。簿籍只是账簿的外表形式,账簿的内容则是账户记录。账户就是对会计数据进行分类、归集而设置的单元。在电算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账簿来完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账户记录与纸介质呈现出分离的趋势,纸介质不再作为账户分类和汇总数据的唯一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在磁、电、光等介质保存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人们需要的各种核算资料尽可通过调用这些介质上的数据库文件并加以显示,完全不必使用纸张作为账户记录的载体。既然账户记录可以完全与纸张分离,那么手工会计中关于账簿的定义也就不存在了。
2.电算化系统中的账簿实际是“虚”的。所谓“虚”,是指磁盘上一般并不存在账,更不是一个手工账对应一个磁盘文件。账簿上反映的数据不外有两类,一类是发生额,另一类是余额。作为记账对象的发生额数据,来自于记账凭证,而作为记账结果的期末(或期初)余额数据,则是在账簿被登记之后形成的。所以,账簿记录只不过是记账凭证上账户记录的分类、汇总罢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可见,在电算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二、记账过程虚拟化
记账,是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自会计产生以来,就一直与记账、算账、报账时刻相伴、密不可分,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映射和打上了“记账”的烙印。所以,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似乎成了会计的代名词。然而,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如果有错误,只能采用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环节完全可以取消,即平时不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及总账,只将记账凭证保存在一起,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同时,这种瞬间成账的方式也使会计报表瞬间形成成为可能。至于很多财务软件所提供的记账模块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习惯,即只有先记账才能查询和打印。
三、对账环节不复存在
在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明细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这种通过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核对了。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账证、账账一定是相符的;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账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不复存在了。事实上,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重要特征的平行登记已没有存在的理由,计算机对来源于会计凭证的原始数据并不需要重复处理,而分类账也没有必要明确地区分为总账和明细账。当然,这并不排除会计软件中设置类似于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存储结构,但这样的总账和明细账之间并不存在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其目的只是为了加快信息检索的速度。
四、账务处理流程呈现一体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