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文化论文范文

中医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文化论文

第1篇:中医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医学;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中医英译

中医西传历经300多年,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可见,二者至少具有三点共性,即研究对象相同——“人体生命过程”,目标一致——“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学体系”中的一员。但是,二者的语言文化差异折射出中医学文化所具备的人文特征和西医学文化,尤其是现代西医学文化,所具备的典型的科学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结果,一个民族所说的语言是这个民族总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与文化都共同发展了几千年。

1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与思维模式

中国文字是3000多年以来一直保留着象形书写法(与拼音书写法相对)的唯一文字。笔者通过比较、分析《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注:东汉·许慎撰,我国第一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科学而系统的字典]与《黄帝内经》所反映的思维模式、哲学观念以及人体解剖、疾病和治疗知识,得出以下结论:《说文》中蕴涵的中医学知识与《内经》一脉相承;《说文》所体现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维模式与贯穿《内经》的“天一地一人”生态医学思维模式同出一辙;作为《内经》理论基础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可通过《说文》追本溯源;《说文》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是研读《内经》以及探索研究中医学起源的重要书籍。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这对于促进中医学家的类比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用《内经》奠定的这种思维特点去影响其后的历代医家,发挥了无形的巨大作用。从阴阳、五行、精、气的象形字到《内经》广泛的取类比象,再到明清医籍对字的形音义的校勘、考辨,都显现出中医学思维之链中象形汉字的深远影响。

英语是拼音文字。英语单词的“形”与发音直接联系,对其语义的理解是以听觉为基础,从而跳出了以事物具体形象为材料的视觉思维框架,为发展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逻辑思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抽象推测、概念思维和范畴区分以及对这个世界力求得出客观判断的传统。实际上,医学英语词汇中所含的纯英语词汇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医学英语词汇都是由医学词缀通过构词法拼缀而成的,而医学词缀多来自拉丁文和希腊文词素。由于深刻的结构性差异(包括世界观、思维模式乃至语言),产生了中西文化之间理解和翻译的极大困难。从一种文化角度研究另一文化,往往把一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都“走私”进来,而这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能否被对方文化传统接受、并相互融合呢?以“气”为例。《说文·气部》:“气,云气也。象形。”“气”在甲骨文中作“气”,象空中流动的气流,蒸发升腾,其象如云,不久消失,又为无形。因此,“气”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可聚而有形的(如可凝而成水)。此时的“气”可英译为air。随后,包围、充斥在人类空间的“气”,被抽象化为一种哲学意义上具有物质含义的“气”。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医学家抓住时机,适时地将“气”引入医学。这样,“气”就成了先秦自然哲学与医学的中介、桥梁。到了《内经》时代,“气”不仅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亦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且可化而为血、为精、为津液等,它所主持的人体正常生命功能活动为“神”。《内经》的全部理论与技术,几乎无一不与“气”相关,且各种各样的“气”名目繁多,有阴气、阳气;清气、浊气;天气、地气;正气、邪气;营气、卫气;四时之气、藏府之气、经脉之气;等等。此时。“气”早已不是air,也不是energy或vitalenergy或atmosphere,只能是qi了。现在,对大部分西方人来说,qi已不再陌生。

2中医学术语、西医学术语与中医英译

现代术语学所观察到“专业术语的产生大部分是由普通语言衍生而来”的情形,在中、西医学中都可以清楚地得到证明。熟悉中医用语的人应该能够察觉,中医书籍中的用字大部分是普通语言用字,且比较广泛地出现在同一成书年代的其他著作中。魏逦杰博士和文树德教授都主张将中医学的基本术语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表一般概念的日常用语,如头、脚、胸、腹、心、肝、血等;一是从日常用语所引申出来的中医学专有名词,如窍、穴、卫、邪、命门、三焦、督脉等。由于前一类用语大多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大部分文化种群都有这类概念,而且各种群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也都存在着表达这些概念的词汇,因此翻译时,采用译人语的对应词应该是最准确的方法;后一类代表中医专门知识的词汇则大多源自于隐喻(metaphor)的命名方式,即由普通语言、以类比的方式形成,翻译时,可以通过字对字直译的方式加以译解,也就是将字面上的意思译出来。如窍译成orifice,穴译成point或hole、卫译成defense、邪译成evil、命门译成lifegate、三焦译成tripleburner、督脉译成governorvessel。关于西医学术语,魏逦杰博士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用词构成,如fever、chill、cough、cold、influenza等;第二类则是由西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conjunctivitis、anemia、hypertension、arteriosclerosis、hyperchlorhydria等;第三类由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enuresis、lochia、pharynx、1arynx、dysphagia等。第一类词语,尽管通常由医师使用,但是一般人都能够明白,而且大部分正常成人都能够分辨这些名词所指的情形为何。第二类词语中虽然有些词(如anemia、hypertension、conjunctivitis)对一般非专业者可能并不陌生,甚至还被他们所使用,但是非专业者并无法以医学的准确性诊断出这些病情;这些名词所反应出的专业知识与一般的认知有很大的距离。第三类词语则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或设备便能加以了解或确定。魏遁杰博士认为,应该绝对避免使用纯然“严谨专业性的”第二类西医学名词术语翻译中医学概念,认为这样“必然会破坏了他(指‘译者’)意欲传达的这个知识体系(指‘中医学’)的完整性”,并相信只有第一类与第三类西医学名词术语才能用于翻译中医学概念H。笔者颇为赞同。笔者认为,中医学术语基本上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词汇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发热、头痛、咳嗽、心悸等;第二类由中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第三类由中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说文解字·广部》中的某些形声字——疝、疸、痈、疡、痔等。而当初西医中译时所“借用”的中医学词汇也是相应的第一类和第三类,也就是说把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和measles、leprosy、malaria、epilepsy分别译为“心、肝、脾、肺、肾”和“麻疹、麻风、疟疾、癫痫”是基于全人类对人体和病的共同认识。而同时,我们也应从西医中译实践中吸取教训:采用第二类中医学名词术语翻译西医学术语所引起的中西医学概念混淆不清的状况不应在中医英译中重演。如将typhoid,typhoidfever译为“伤寒”,typhoid或typhoidfever指的是“infectionoftheintestinecausedbySalmonellatyphiinfoodandwater”,临床表现为发烧、腹泻,甚至有血便,是肠的感染性疾病(infectionoftheintestine)。而中医学中的“伤寒”,广义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指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

3医古文、医学英语与中医英译

让我们先观察比较一下下面两段短文:(1)“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2)“Manismetazoon,triploblastic,chordale,vertebrate,pen—tadactyle,mammalian,eutherian,primate...Theout—linesofeachofhisprincipalsystemoforgansmaybetracedback,likethoseofothermammals,tothefish—es.’’(L.A.B.一orradaile)。

(译文是:人属于后生动物,系五趾,三胚层高级动物,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象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他的每一个器官系统的轮廓可以追溯到鱼类)。以上都是从“发生学(genetics)”角度来界定人生命的起源,若仅从语言学角度考察,第一段四、六字成句,文辞简练、优美,具有诗一般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第二段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语句平实、严谨,属于科技英语,谈不上文辞、韵律的优美。中医学的核心知识都来源于古典文献,即“文言文”。实际上,自《内经》问世以来,中医语言就基本定格在“文言文”。而“医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种,是文学语体。由于中医学术语具有高度多义性、同义性和模糊性,医古文又异常简练、具有丰富的修辞格,因此极易造成中医语言语义模糊,并引发学术之争。因此,中医学中的“咬文嚼字”现象——校勘、训诂或注释中医古典著作,更是渊远流长,并延续至今,从而体现出中医学所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特征。而医学英语语义明确清晰,所表达的理论具有可证伪性,属于科技英语,是科学语体。因此,在译介中医时,尤其是中医古典著作时,绝不能像西医中译一样仅注重传达原文所体现的医学知识,同时也应对原文所体现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特征给予必要的关注,因为这些特征本身就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应坚持严谨应用保持中医概念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名词术语英译原则,并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出一个体现中医典籍文化的更完美的翻译体系,使建立在中医典籍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顺利、持久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缩印本(音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006.

2何裕民.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149,170.

3魏遁杰.中医西传与翻译问题.医学与哲学2001;22(7):51—54.

4魏遁杰.英汉汉英中医词典.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

第2篇:中医文化论文范文

1)教学内容丰富,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医药文化知识内容丰富,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能够借助于教学课件给医学生系统传授中医药文化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使用课件制作过程中的许多功能给学生们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可以加强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热情,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医学生的视野。

2)信息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课时容量,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通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能够为医学生讲授的更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将难点和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突出出来,使医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课件中可以使用图片、影像、网络等信息把中医药文化知识向医学生系统的展现出来,使每一次上课的课堂内容都十分充实,信息量要比只从书本上学习的大很多,增添了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老师课堂上只是通过板书来学习书本上的各种知识,不仅每节课所能向学生所能讲授的教学内容有限,而且由于老师在每节课上都要书写过多的板书,浪费了大量的有限的课堂时间,并且学生也会感觉课堂内容枯燥乏味。然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老师可以从每节课中的繁忙的板书书写环节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到中医药文化知识的讲授课堂上,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要一边在黑板上写板书一边讲授,并且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是课堂的讲授内容更加精彩、生动,教学课件上所能容纳的讲授知识量更大,教学效率会比传统教学模式高很多。例如:在做中医药文化知识课后练习时,根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感觉练习题的难度较小,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会有种习题做起来难以适应的感觉。所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后练习题和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老师可以把练习题中所涉及的内容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完成,把握好有效课堂讲授时间,学生也能够更好的领悟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且使学生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但是教师从观念上和方式的改变,而且从以前的以考试为主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的各项素质前面提高的方向转变,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为教师和同学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多媒体教室可以给老师和医学生创造一个肃静、洁净和利于大家学习的环境。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由于过多的板书而每次都要擦黑板,减轻了老师的体力劳动,并且不会因为擦黑板而产生大量粉笔灰被老师吸入体内而引起身体上的不适,或者长时间写粉笔而使手指发发炎,教室内靠近黑板的同学也不再会被课堂上产生的粉笔灰所困扰,同学的注意力又可以跟随老师的讲授知识点重新回到课堂上来,多媒体教学无论是对老师的身体健康还对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有益的。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后,教师能够使教学课件的内容更加的充实,备课效果也会更好,而且还可以学习使用更多的多媒体电子设备,掌握其使用方法及其特点,对于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老师来说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作为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外,还能教育更多的医学生掌握祖国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具有的责任和素质。

4)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资源也是十分广泛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所需要的课件、影视文件等资料来丰富自己所做的课件并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授课形式,最终实现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授课风格和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还能使医学生们在课堂上充分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由于网络上的多媒体资源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图片、影像等各种资源,将这些资源引入到教师的教学课件中必定会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们的学习气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传统教学形式无法再适应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知识教学的要求,对中医药文化知识教学来讲是势在必行的。自古以来,教书育人是每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学质量的好坏是由若干因素所造成的,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授课的多少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教师讲授课程的一种方式,合理地融入传统的中医教学形式中,它的价值体现在教学的效果上,而且必须服从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作为专业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中医药文化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徐海利齐峰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第3篇:中医文化论文范文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造型特征和表现方法,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和社会哲学,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过程中,往往采取以小见大、以大观小的表现方法来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甚至直接参与到客观事物中去,全面的加深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贯穿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使得绘画不仅起到认识客观事物的作用,还能够起到告诫、教育的作用。在对山水、花鸟等自然事物的观察、认识过程中,将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联系起来,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充分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画的创作十分注重构思,讲究形象思维和意识形态,将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起来,在造型方面不拘于表面形式,讲究神似与形似的结合,能够清楚的表现事物的神态情感,传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所要表达的主旨。中国画在构图上注重整体经营,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间、空间中的事物按照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手法,进行新的布置,然后构造出画家想要表现出来的时空意境。中国画通过特有的笔墨技巧来表现事物和传达情感,以点、线、面的形式来描绘事物的形态、质地、光暗等。在文人画的创作中,十分重视书画同源,对画家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艺术素养要求较高,讲究诗、书、画、印的相互结合,通过将诗文跋语题写在画面上的方式,来表达画家对艺术、人生、社会的认识。

2、中国画在群众艺术领域中的作用与发展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集中体现了画家对人文、社会的一种价值判断,作为画家,艺术从事者,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基本现象或者人的精神追求有着自身的一种判断和思考。画家不能够从当代社会和文化中脱离出来,否则就不会对当代文化的建设起到作用。因此,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要与当代文化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作品的精神价值。画家要参与到社会的发展中来,关注社会现实,通过作品的创作,传达自身对社会的认识和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具有忧国忧民情怀的画家,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丈夫情怀是诸多文人的一种情结,其在创作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赏心悦目,还可能想着干预社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发挥出对社会、人类有用的作用。对社会现实关注、对美好理想追求、对人文精神关怀是诸多文人、画家贯穿于中国文化之中的精神寄托。群众艺术不同于文学艺术,其是以得到最多群众的接受与欣赏为主,这就使得群众艺术在艺术的形式上种类十分的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群众艺术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扩展性,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画在审美形态和精神意识上是有高低之分的,由于对文人、画家的人品有着限制,有着仁、义、礼、智、信,就如我们所熟知的“八荣八耻”一样,这种限制使得中国画的品类、审美形态都向着良好的方面发展,在画作中很难看到低俗、丑恶等,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引领群众艺术向着正确的、良好的方向发展。从年代久远的彩陶、岩画中可以看出绘画具有很强的表现性,是原始人类一种直觉上的绘画方式,不是自觉地,缺乏理性的支撑。绘画的表现性是经过中间再现过程后一种理性的把握,对人的精神有着引领作用。这种表现性对当时的人来说是感受不到的,直到魏晋时期,这种对绘画语言的自觉才出现。到了今天,绘画语言的作用还是十分的重要,人文精神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在群众艺术领域中,绘画语言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是人文精神的承载体,通过自身的因素来传达精神情感,传达一种情绪。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绘画中看到表达人们生活状态的丑恶的东西,一些比较前卫的中国画里就有这些东西,如邵波画等。这些画作以直接的方式描绘了都市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都市人对生存状态的质疑,感受到彷徨与无奈,虽然有所感受,但是这种直接进入的方式没有很强的针对性或缺乏批判意识。相对于这种直接进入的方式看来说,林风眠采用了逃避的方式来表现其对文化批判的意识,对现实十分的失望,通过画作来寻求心灵上的安慰,有着一种田园牧歌、世外桃源的情结。无论是直接进入的方式还是逃避的方式都反映出了都市人对当代文化的一种批判。从相反的方向来说,也恰是这种批判,反映出了都市人对当代文化的需求与渴望,体现出了群众艺术领域中,人们对美好理想、精神文明的追求。目前,中国画在群众艺术领域还缺乏理性的把握与分析。因此,要重视中国画在群众领域中的作用与发展,特别是绘画语言方面的开发。

3、结语

第4篇:中医文化论文范文

(一)群众文化艺术作品质量不高

目前,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质量和水平不高,艺术作品的风格和质量存在着较大差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参与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人员大多是普通群众,他们往往不具备专业的艺术创作知识和创作技能,而且在审美能力、受教育程度、创作思维、文化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样一来,艺术创作的观念也就存在较大差异,进而造成群众文化艺术作品风格和质量的不同,阻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进一步推进。

(二)群众文化艺术创作人员比较业余

由于人民群众在创作水平、审美水平和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所创作的文化艺术作品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使群众文化艺术作品的专业性大大下降。顾名思义,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就是业余群众参与的创作过程,是与专业的文化艺术创作相对应的创作形式。大多数的群众文化艺术的创作者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创作训练,因此,他们的艺术创作来源主要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事件。群众文化艺术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主要是把自己日常生活中听说的事实,或者亲身经历的事件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通过艺术加工展现出来,因此,艺术作品通常带有鲜明的生活痕迹。群众文化艺术的创作者在进行文化艺术的创作时,通常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完成的,创作时间存在不固定性,这就阻碍了文化艺术创作的进一步推进。因此,群众需要付出比专业创作者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

(三)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个人倾向性严重

群众文化艺术创作者大多是人民群众,他们的职业不同,所处区域也不同,而各个区域和职业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特点,因此,人民群众的兴趣爱好和审美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在进行文化艺术创作时,创作者通常会把不同的理念和喜好在作品中进行展现,这就导致文化艺术作品中存在严重的个人倾向,不能体现客观事实。

二、提高群众文化艺术创作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对群众艺术文化馆的建设

政府和文化部门要加强对群众艺术文化场馆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对群众艺术文化馆建设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并指派专业人员对群众艺术文化馆进行监督和管理。针对群众艺术馆存在的资金缺乏、创作人才稀少等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增加对群众艺术文化馆的资金投入,保证场馆建设具备充足的资金;还要积极引进群众艺术文化创作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群众文化艺术作品的质量,让群众艺术文化馆真正为群众服务。

(二)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文化部门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群众的创作积极性。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让群众文化艺术创作者的工作绩效与他们自身的创作水平、创作效率和创作质量挂钩,从而让创作者充分认识到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价值。当创作者创造出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时,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另外,还要寻求多样的文化艺术创作模式,保证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水平,并且为创作者提供良好的创作条件,培养他们对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兴趣。

(三)树立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精品意识

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精品意识对于提高创作质量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因此,创作者在进行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时,要树立精品意识,将作品的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另外,树立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精品意识不仅体现在创作者的个人身上,还体现在整个区域群众文化艺术创作质量的提升,因此,要在提高创作者个人创作水平的同时,提高职整个区域的创作水平。

(四)加强与其他文化艺术部门的合作

文化艺术部门要加强对其他地区部门的交流和合作,吸取其他地区文艺部门的经验和教训,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提高合作意识,从而使自身的视野得到开阔,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取得共同进步。

三、结语

第5篇:中医文化论文范文

在亲朋结婚之际,撕一个喜字或一对鸳鸯送上,既增加了新婚喜庆的气氛,又是对新人的一种美好的祝福,也是对那种庸俗赠送礼金的冲击和鞭挞。在新春佳节,撕上几个吉祥的图案,贴在窗上、墙上,既增加了节日的氛围,又给您的生活、节日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撕纸这种简单易行的艺术表现手法,现已广为业余爱好者掌握,一些专业的撕纸工作者几经努力,虽不能问鼎大奖,却也有所成功之作。

以撕纸为内容的专门展览在一些地方已定期举办。撕纸工艺在各艺术展览中已成为固定项目,占有一席之地,一些作品被国人收藏,更有一些珍品已到国外展出,它的艺术功力已被人们共识。撕纸艺术,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它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既不是政治的附属物,不是经济的副产品,也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更不是歌舞升平的点缀。撕纸艺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撕纸艺术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必然。

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各种艺术的出现。他们希望文化生活的内容不再是一次又一次地复述过去的经历,而是一次又一次追新的感觉、新的体验。撕纸工艺想方设法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新的感觉、新的体验。一件成功的撕纸作品无论从任何角度看,它都是美的。这种美升华了语言,讴歌了人生,具有秀外慧中的感觉。

撕纸这种美别树一帜,超凡脱俗,跻身于文艺百花园中。这种美是视觉的、触觉的,这种美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刺激,同时是一种力量,为美而活是本质,为活而美是修饰。这是广大专业、业余撕纸工作者的心愿和座右铭。

撕纸工艺与剪纸艺术相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是纸艺的平面造型,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用手撕,一个用刀剪,显然前者因无需随身携带刀剪而方便得多,比如在不准携剪刀剪的飞机上,在颠簸的长途汽车里。撕纸工艺因被撕的纸边缘的不整齐,又更能体现动物皮毛之类的特点,因而更趋鲜活、生动。撕纸这种美是情趣的迸发,是艺术的开拓,是审美的追求。撕纸工艺的功能难以用文字和语言形容。

目前,撕纸工艺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群体,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存在能鼓舞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革命斗志,培养人民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中起到了积极向上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第6篇:中医文化论文范文

物之理与性之理。所谓物之理是指天地自然万事万物的物质物理,性之理是指生有宇宙天地自然万事万物的那个根本。性之理正如《中庸》所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以及道家所说的“性命双修”,此性是指生命的天根,天根道家称之为道。命是指物理的物质生命。

绘画之理亦然,其理有内外之分。外者,体察了解其所欲表现事物生命形象构造与性情,且善缣素。此谓得法所画物之理。内者,探赜索隐,玄通奥理,迁思妙得,气定神凝,物我两忘,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笔墨含真藏,此谓得明心作画之性理。内外合一,戏丹青游太虚,此乃绘画明理能事者也。唐代有张彦远所阐述,其曰:遍观众画,唯顾生画古贤得其妙理,对之令人终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宋代有苏轼所阐述的画虽无常形却有常理,不可不谨也。其曰: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盗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以及宋代韩拙阐述的非融心神,善缣素,精通博览,不能达画之理。其曰:天地之间,虽事之多,有条则不紊,物之众,有绪则不杂。盖各有理之所寓耳。观画之理,非融心神,善缣素、精通博览者,不能达是理也。还有宋代张怀所言的人之于画,造乎理者,能尽物之妙,昧乎理,则失物之真。再有元代黄公望所曰:作画只是个“理”字最紧要。明代有李开先的绘画说,虽一物而万理具焉,非笔端有造化而胸中备万物者也。其曰:物无巨细,各具妙理,是皆出乎玄化之自然,而非由矫揉造作焉者。万物之多,一物一理耳,惟夫绘事,虽一物而万理具焉。非笔端有造化而胸中备万物者,莫之擅场名家也。以及唐志契所曰:盖画非易事,非童而习之,其转折处必不能周匝。大抵以明理为主。若理不明,纵使墨色烟润,笔法遒劲,终不能令后世可法可传。清代有方薰的画理,其曰:有画法而无画理,非也。有画理而无画趣,亦非也。画无定法,物有常理。物理有常,而其动静变化机趣无方,出之于笔,乃臻神妙。

以立意而论之“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早在唐代就被作为绘画的道统。强调了“意”在绘事中的重要性。注意到了“意”的能动性,“意匠惨淡经营”,把本来没有生命的事物可以赋予艺术的生命,“意足”可以不求计较表面形貌颜色的相似。所谓意,一般而言就是人的意识分别作用下的所思所想。关于人之意识作详细的科学分析唯识学为最,在此不作分述。

立意有内外之分:其一,外境发意;其二,内动生意。若能内外融通,离尘著染,忘怀万虑,身心合一,物我两忘,离形去智,方是意之诚纯至善尽美。子思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曾子曰: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诚于中,形于外。余曰:意之微起,遣动全身。孟子曰:意者,气之帅者也。绘画立意造境亦同。其有二,一外以自然实境感触生情而立意,此谓外境发意者也。二内以博通迁思妙悟而立意。此谓内动生意者也。立意不同,则境界有等。先器识后立意,若内外莫得其偶,超以象外,中得心源,以应无穷,振于无竟,此乃绘画立意造境之大本也。

第7篇:中医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跨文化;后殖民主义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但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将归化与异化翻译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将文学策略和文化的意识形态同语言的策略和翻译的技巧等同起来,从而将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拉回到传统和经验的讨论之中,这样做有碍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发展。《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有王东风和葛校琴等的文章,探讨“归化”和“异化”翻译的研究方向及存在的问题,是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新成果。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二、关于“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就对它们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但他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归于一类,而是指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王东风,2002:24-25)笔者基本上赞同上述观点,并就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翻译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 和free translation。此时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还有人提出形合与意合来与直译和意译对称。

第8篇:中医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0(C)-0153-01

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不仅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而且他们对群众文化艺术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逐步向欣赏高品位且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进行转变,开始对高雅的艺术进行追求。所以,对于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来说,他们要对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以及情感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创造出适合人民群众欣赏要求的优秀作品,并在不同层次上来把人民的心灵呼唤以及社会的迫切要求进行直观的反映,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保障。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文化艺术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先进的、科学的以及健康的文化艺术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的支撑。那么,对于文化艺术建设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群众文化艺术来说,它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群众文化艺术,要繁荣群众文化艺术,要把群众文化艺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就目前而言,群众文化已由过去的教育型转变成了现在的休闲消遣型,尤其是随着大众传媒的高层次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趋向于花样多变的节目,那么,怎样用正确的舆论来对人们进行正确的引导,用健康的文艺节目来对人们进行教育,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对人们进行陶冶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群众文化艺术在这里就体现出了它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群众文化艺术是通过文化馆来进行传播的,而文化馆是政府专门设立的,其目的是向群众宣传教育、并组织和辅导群众积极主动的开展文化活动,它是群众艺术活动的龙头,是精神文明传播的前沿阵地,它是始终都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弘扬的是主旋律,传播的是科学文化知识,保护的是民族的文化遗产,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群众的文化娱乐进行服务,从而来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文化消费,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风气。

三、在提高人才素质的修养方面的作用

对于群众文化艺术来说,它的内容涉及了书法、美术、舞蹈、乐器、影视表演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剧本等等,它的创作是由高素质的艺术队伍来进行的,不仅和社会的需求相满足,还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各类文化艺术都是通过人们以点来促面的方式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从而来促使地区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来对群众文化活动中人才短缺的现象进行弥补。基于群众文化艺术的这一作用,就应该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积极进行开拓和创新,加强管理并不断改革,来适应文化建设的发展,要把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出发,探索出形式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来使人民的素质不断提升,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骨干来创作出更具教育性并且受人们欢迎的新艺术作品。

四、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现代化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要有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并且能够让群众文化艺术显示出特殊功能的生活方式,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方式有歌唱比赛的举办、舞蹈、戏曲、书法、美术、摄影、剪纸、秧歌、手工艺作品以及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通过文艺活动的方式来把自然生活中的美形象的表达出来,从而来把人么的思想引入到更高的层次上来。对于乡镇文化建设来说,它不仅仅包含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对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乡镇的群众文化是文化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从群众文化艺术方面入手,能够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对于农村中的群众来说,他们有很多都是民间文化的爱好者,有的是戏迷、有的是民间的故事家。有的是声乐迷、有的是剪纸高手、有的是书法爱好者、有的是美术爱好者、有的是根雕的巧匠等,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在艺术修养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基础,他们是乡镇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坚实的力量。那么,要想把群众文化艺术的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发挥出来,就必须要把这批骨干的带头作用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够在乡镇群众业余文化活动中进行活跃起来,来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并成为群众文化的主流。

另外,群众文化艺术事业从开始兴起就已经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其根本方向,把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根本任务的,所以说,它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取代的。

结语:总之,群众文化艺术的价值是在诸多方面都能得到体现,对于它来说,不仅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以及文化需要得到了满足,更对国家以及整个民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丰富和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政府及相关人员必须要努力的方向,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丰富和发展中把其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单位:广西来宾市群众艺术馆

参考文献:

第9篇:中医文化论文范文

中国水墨动画的艺术风格,来自于中国文人脱俗的审美观,中国文人画家的审美观则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中和”“中庸”,而这种思想在绘画上面就是一种平和的创作心态。中国古代水墨画的作品则都呈现出一种和谐、宁静、淡薄的意境,给人一种“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的艺术境界。水墨动画继承了中国水墨画中的儒家思想,如《山水情》作品中,影片中的一景一物都蕴含着儒家文化的特质,凸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同时通过巧妙的故事情节,从艺术和道德两方面揭示中国文人身上的气质,展现出中国道家文化的精髓。道家强调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中国文人的性格狂放不羁或愤世嫉俗,或游憩山林,参禅论道,或仕途坎坷,不得志,所以所画之物表达的多是慵懒疏淡的气象,逍遥自在的心境,清真灵现的景观,以及闲愁无尽的情趣,都与道家思想联系密切。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都是真实的写照。中国水墨动画在运用中国水墨画技法的同时,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其中,借助于幻想、想象和象征,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净化人心。

二、中国水墨动画的艺术审美特征

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动画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其形成的影响力度也常常超乎人们的意料,较之其他种类的影视作品,动画影响力更加具有延续性。而这种动画观赏延续性的背后,往往是传统的审美情趣的默化。

(一)虚实相生,素净典雅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审美趣味上有根本的不同,中国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顺乎自然”,中国绘画也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多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野开阔豪壮,笔调充满诗意,构图灵活,山水画素净典雅,人物画传神风韵,空间留白,局部渲染,为观赏者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表现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形成虚虚实实的艺术格调。中国传统水墨动画也采用中国水墨画的技法,运用墨色代替各种颜色,把实景化为虚境,虚实相生。例如中国水墨动画《牧笛》牧童骑牛过河一景,以虚当实,画面大量空白除了水牛和几条游动的小鱼别无他物,就把小溪流的湍急真切的表现了出来。牧童寻牛时展现出的江南的景色,飞流直下的瀑布,用虚表现出水势的浩大,烟波的遥远,用实表现出山的豪迈,引发出人们对自然力量的神秘敬畏与对宇宙空间人生幻想的哲学思叹。

(二)气韵超乎其表

气韵是指文学或艺术上独特的风格,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中国水墨动画也一直在追求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艺苑卮言》所说的“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正是对水墨动画气韵写照。中国传统水墨动画中延续中国水墨画的美学原则,并不断的进行高度的概括,运用独特的线条与视角对动画化造型和画面进行设定,使得我国动画发展有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中国水墨动画把画家笔下的崇山峻岭、溪水流泉的气韵,都表现在了银屏之上,咫尺山水引人入胜,意味无穷。中国水墨动画《山水情》中,整片都展现出了宁静、淡泊、清新、脱俗的格调,中国水墨诗情画意的独特风格被展现无遗。影片中雅士形象虽然只简单地勾勒几笔,却完美的表现除了仙风道骨的形象,淡雅、清傲的性格跃然与银幕之上。这部动画把绘画、音乐等多种中国艺术完美的揉合在一起,达到了洒脱、空灵、飘逸的风格。

(三)节奏灵动自然

节奏不仅可以表示音乐的韵律,也可以指水墨画中的运笔技法,在水墨画中,运笔用墨讲究要有节奏韵律,具体指笔墨的强弱、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变化。在水墨动画中,运用水墨画运笔的转折起伏,抑扬顿挫,将一幅幅苍劲有力、豪放洒脱的水墨效果呈现于银幕。水墨动画《牧笛》中,用焦墨塑造的通体乌黑的水牛,和白描勾勒出的牧童,无不体现出水墨画的运笔节奏,运笔的快慢徐疾、实重虚轻的节奏和用墨浓淡的节奏,在片中运用的恰到好处。中国水墨动画中的另一个节奏就是音乐,水墨动画中大量运用民族音乐,丰富变换的民族音乐也在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水墨动画中,音乐响起之时,音乐描述的是水生、风声,是山的声音、树木的声音,都有观赏者自己去定义。《牧笛》中牧童信口吹出的笛声,正是欧阳修认为的“凡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的意境。

(四)形神兼备

中国水墨画在创作上讲究形神兼备,齐白石说:“我画实物,并不一味地刻意求似,能在不求似中得似,方得显出神韵”。“形”是所画事物的典型特征,“神”则是指事物的内在特征。中国水墨动画在造型艺术上延续了水墨画的造型方式,运用简练的线条对动物造型进行设定,高度概括,达到了“离形得似,惟心所出”。《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的形象出自国画大师齐白石笔下的写意花鸟画,体现出了我国水墨画的造型艺术。片中墨点似得小蝌蚪,没有任何表情,却通过优美灵动的动作,表现出小蝌蚪寻找妈妈时的急切心情。同时也使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

三、数字水墨动画对水墨艺术文化传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时代下的水墨动画拓展了传统水墨的效果语言,通过对水墨画的研究,提取出水墨画的笔墨技法、轮廓线及组织结构等独特特征,之后构造出相应的解算方法,以解算方法为基础对水墨画进行模拟,从而更好地模拟中国水墨画艺术效果。创作者通过计算机操作平台创造新形势的水墨动画,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既节约成本,又省去繁复的工作,可以说是水墨动画的一个新趋势。

(一)三维数字技术为水墨动画注入新的活力

数字水墨动画是在继承了中国传统水墨文化的基础上不停的尝试,它以其优良的多线程运算能力,丰富的建模和动画能力,出色的材质编辑系统等优点使更多人得心应手,使每幅作品形成新的思路和形式,拓宽了表现的领域。如2003年三维数字水墨动画《夏》,除了融合传统水墨画的意境外,还体现出更真实的空间效果。数字时代下的水墨动画不仅继承了传统水墨动画意境悠远、诗情画意、清新淡雅的写意风格,而且在视觉上具有纵深变化和转场,传承和发展了中国水墨动画的表现形式。数字水墨动画更多的是把主题与背景运用数字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加上水墨效果的运用结合,使镜头语言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三维水墨动画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精髓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创举,突破了传统水墨动画制作成本和语言上的局限,使笔墨从有形的实在物体转变成为虚拟的影像,唯一不变的是水墨画的意境与韵味。

(二)三维水墨动画的空间艺术

三维水墨动画继承了传统水墨动画风格,结合高科技数字技术,创作出令世人瞩目的动画。三维动画与传统动画不同的是它可以创造出虚拟的三维影像空间,三维水墨动画不仅拓展了三维动画的表现语言,而且可以表现出水墨画所不能创建的虚像空间,在三维动画领域中,这无疑是一次突破性的成功。三维水墨动画更多表现的是水墨的背景虚拟,利用了更多的贴图材质,滤镜效果和镜头的多重角度渲染,实现了更多三维水墨动画的强大视觉效果。三维的水墨语言是通过不断对传统水墨文化的继承,加大了原水墨动画所参与的元素,更多的主题被表达出来。三维所表现出的视觉空间,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创作者的思想境界,表现手法和制作方式。数字时代下的水墨动画给水墨动画带来了新的生机和看点,不但可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无限的继承下去,也对水墨动画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四、水墨动画对艺术文化发展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