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教育 学生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 作用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逐渐受到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并成为提升就业指导工作职能的重要课题。在就业指导工作呈现出多形式、多元化局面的今天,对此应加以必要的重视。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需进一步挖掘探索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缘起及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源于美国,早期以职业指导的形态出现。由于当时美国社会的职业形态比较稳定,工作机会与选择范围比较狭窄,个人对职业的观念大多倾向于谋生的考虑,职业生活主要以工作为核心,因此,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在于协助个人做出职业的选择,仅是一项作为解决失业和就业问题的社会工作。随着人本主义思潮兴起,职业指导也逐步地由最初的简单“协助人择业”演变成了一项“协助个人发展、接受适当与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时发展并接受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角色形象”的工作,它的名称也就由最初的“职业指导”变成了“职业生涯规划”。
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涵盖了个人探索(认识自身)、职业探索(认识职业)、就业形势和政策分析、职业素质塑造、成功经验分享、职业体验等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指导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更好地成长和成才。
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1.认识自我、准确定位。相对客观全面的自我认识帮助大学生更好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科学清晰地分析出个人的兴趣、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通过就业指导老师指导借助信息化的职业倾向、职业类型测量分析,如:测定职业能力倾向的明尼苏达空间关系测验、贝内特机械理解测验、明尼苏达文书测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测评气质类型人格特征的明尼苏达多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测试、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测验和 MBTI 职业性格测验等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良好的自我认知。
2.准确描述职业愿景。职业愿景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动力所在,明确的职业愿景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职业生涯的构想和规划。确立目的性强烈的职业愿景尤为关键,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因此关键是要准确清晰地描述出自己的职业愿景。在职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撰写自己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职业愿景制定方法。在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精细规划大学每学年的学习生活,畅想在未来 5~10 年的完成目标,充满理想与斗志地投入大学生活。
3.发掘学生个体潜能优势,增强应对职业竞争的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将会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同时促使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选择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4.实现发展目的与计划的统一,为介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是对个人谋求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步骤与安排的设计,具有明确的计划与目的性,学生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了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领域,确定自己能干且能干好的工作,明确了切入社会的起点及提供辅助支持、后续支援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了个人人生目标,即给了自己的人生较为明确的定位。初步解决了“我会什么” 、“社会可能给我什么”、“我如何选择” 、“我怎么做”等问题,在发展目的与计划统一的基础上使职业理想可操作化。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就业指导工作实施对策
1.重视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特殊作用,加强对辅导员的相关学习与培训。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在大学校园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同时,辅导员也是一个多面的角色,凡是涉及学生心理、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往往是由辅导员进行相关工作的。结合辅导员工作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性质,笔者认为,让辅导员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经验,指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本身的角色定位、职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实际意义,辅导员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的指导者与引路人。同时,辅导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中得到提升。
2.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的班级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班集体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载体,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奋斗目标,同学们在感情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在班级建设方面必须主动进取,立足现实又要面向未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班级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构建务实、开放、有效的班级建设模式。
3.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通畅、有效的信息渠道,逐步健全和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及时的信息更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生命力所在。
4.引导学生重视评估与反馈。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有很多,一些变化因素可以预测,一些可能难以预测。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要善于根据效果进行评估与反馈,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职业生涯中的不和谐之进行矫正。这种建立在清晰、标准、客观、实事求是基础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总之,成功要有美好的愿景导航,更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工作,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提升择业就业能力,对高校的良好发展与品牌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夏利波,王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索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8(14).
【关健词】就业;职业;生涯规划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成为关乎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社会稳定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件大事。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制度由“统包统配”发展到“自主择业”,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符合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满足了大学毕业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随着精英化向教育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这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巨大挑战,高校应努力做到培养出有市场竞争力的毕业生,帮助大学生实现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对接,达到人职匹配的理想状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急待解决的就业有效途径之一。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与作用
1.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根据自身的主客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当具备可行性、实时性、适应性和持续性的特性。主要内容包括自我分析、目标设定、目标实现策略及反馈与修正等四个方面。有学者研究发现,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
2.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职业生涯是职业的发展历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做自己事业的工程师,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合理的有效管理。其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根据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人岗匹配,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从根本上确立个人的就业自助意识,为自己事业发展确定方向,筹划未来,并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既合理又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表现为,大学生通过自我评估和环境因素分析,结合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的预期,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工作,提高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明确目标,增强学习的动力,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使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能了然于心中,并便于从宏观上予以调整和掌控,能让大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对大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大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不断努力。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成为评价高等院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是以专业学科为体系,注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职业生涯规划为突破口,在现有教育体系中注重把专业能力、行业发展、社会需求和成功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有利于大学生帮助自己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激发进取信心。通过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智慧以及性格;找出自己的特点,明确自己的优势;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行动计划,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4.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人职匹配,缓解就业压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地控制目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出现的“盲目择业”“、高违约率”“、高就业成本”等现象,进而克服用人单位常说的的“招不到人”和学生却“找不到单位”的现象,使就业市场向规范化和有序性方面发展,解决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在就业过程中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引导大学生合理分析,准确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样才能为大学生择业渠道的拓宽和分流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缓解就业压力的目的。
三、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毕业时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盲目择业,被动面试,这样的后果显而易见,那就是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就业准备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在大学期间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精力与资源,有助于顺利就业和更好的职业发展。
2.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缺乏。通过对应届毕业生的访谈,我们发现,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他们对制作简历、写自荐信、搜集就业信息、准备面试、就业基本礼仪等常识性问题了解甚少,表现为求职过程中缺少目标和想法,看到需求就投简历。在与用人单位沟通时,过分关注薪资待遇,而不考虑职业前景与长远发展,更不考虑个人的能力和个性特点,择业盲目,对未来的职业没有预期,从而导致就业不稳定,出现经常跳槽的现象。
3.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追求“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职位),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地区、乡镇锻炼,不愿到新兴行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中小城市的基层单位工作,很少有人主动愿意到西部或欠发达地区去从业,没有把个人发展空间或者未来的发展前景放在首要位置。一些毕业生为了留在大城市甚至不惜牺牲摆在面前的大好发展机遇。一项调查显示,95%的学生表示自己两年内要做到主管位置,5年后成为部门负责人;70%的学生表示35岁之前要成为年薪30到50万的职业经理人,20%的学生表示10年内在本行业成为有一点影响的人才。
4.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师资队伍欠缺。目前大多数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的教师大都是来自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各学院分管就业工作的副书记、部分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基本上都属于兼职教师。他们大多数人在就业指导方面经验丰富,但在辅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知识和技能的欠缺,急需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专业化的培训和系统学习;而且许多老师在其它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已有大量的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准备和教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足够的直观认识和操作经验,对于课程的设置目的和意义理解、研究不够,难以开展课程的建设和体系构建。此外,有些老师不愿意全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讲授,因为在这方面的职称评定等问题没有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导致职称评定和晋升空间狭小,相比其它专业的研究,出成果的机会更小。因此,在很多高校缺乏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全程化的师资队伍。
5.社会用人机制趋于短期效果、功利化较严重。现在许多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时候希望招到的学生最好有工作经验,能立即上岗,独当一面,且缩短试用期和培训期,力求尽快尽早产生经济效益,这本无可厚非,但这却给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校学生为了将来能找到工作,学习没有方向感,到处考各种有关无关的证书,成了校园里“考证一族”,而没有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将来想从事行业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有的同学为迎合将来企业的需要,只学习狭窄的几门技术课程,一切只是为了就业而就业,而忽视很多人文学科的学习,导致综合素质出现了“偏瘫型”,对职业发展、个人成长成才带来诸多不利。
四、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策略
1.提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提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需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最优化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该把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作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来抓,有计划有目的的邀请校内外职业指导专家、企业行业高管为学生做专题辅导,有效地促使大学生从跨进象牙塔就开始萌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要在高校各级管理层和授课教师中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思想,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规划大学生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观念,重视前瞻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
2.加快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改革进程,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为就业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我校把《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列为教学计划改革课程,重新制定了教学计划和大纲,排入正常的课表,专门对上课教师进行培训,从大一开始就进行学习兴趣和专业学习目标的培养,分年级和主题进行规划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定位,科学规划,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针对目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随机性等问题,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进行专门研究,形成符合大学生特点的职业能力测试系统,以便更准确、科学地开展大学生职指导工作。
3.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合理安排就业指导课程。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就业指导课程是在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可以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人在这一年龄段的生涯发展特点进行,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大一: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大二: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大三:职业定向指导;大四:就业准备和指导)有重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选择性地开设包括个人探索、职业探索、就业形势和政策、求职策略与技巧、职业素质塑造、成功校友经验分享、职业体验等内容的课程学习,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增设“职业能力拓展训练”,“精品职业指导讲座”和“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等特色讲座,组织学生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包括行业、职位、工作性质、工作内容、职业道德要素与相关法律知识、工作的发展前景、薪酬收人、社会地位等,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立体式的服务,强化大学生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会合理地规划未来的职业。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稳定一支素质高、专业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这批人员可以从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各学院分管就业的副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中挑选组建,制定相关政策,给愿意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老师在职称评定和晋升空间上给予政策倾斜或给予一定的照顾,让大家看到有奔头的前途,从而愿意来做;其次要提升这支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请专业的培训机构对学校的师资进行培训,选派部分人员参加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诸如等级职业指导师的培训,系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掌握国内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最新动态、最新理念、最新方法;同时,加强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学习,做到优势互补,从而,结合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唐奕.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J].法制与经济,2011(10).
[2]杜映梅.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3]沈立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1).
[4]徐春艳.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1(02).
[5]邵霞琳.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开展就业指导工作[J].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6]张宏伟,张辉.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继续医学教育,2011(8).
[7]石建新.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1(10).
【关键词】高校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意义 对策
当前大学生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要适应这种变化,就要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职业规划,能让同学们熟悉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做自己人生的总设计师。为了发掘自身的潜力,提高竞争力,做到职业生涯规划从大学低年级就开始抓起。
1 高校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校园中,不少低年级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往往感到茫然、彷徨,会经常表现出焦虑,缺乏学习动机,以睡觉、游戏、打牌等方式消磨时光,盲目地参与社团活动,忙于考取各种证书,而对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并不清楚。低年级学生对将自己的兴趣、性格与职业发展相结合的意识不强,更重要的是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职业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职业忧患意识,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足够了解,也缺少对自己需要进行职业设计来规划四年的大学生活重要性的认识。
2 指导高校低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大学生一踏入校门就开始着手进行。
2.1 引导低年级学生较早地正确认识自我,挖掘自身的潜力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评价自己的智慧,确认自己的性格,判断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
2.2 引导低年级学生较早地了解职业兴趣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职业测评,及早全面地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兴趣点,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科学定向,以寻求个人理想职业,实现自身价值。
2.3 引导低年级学生较早地定位生涯目标,提升学习动力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及早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从而积极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去做各种准备。
3 指导高校低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对策
大学是人生中的黄金时期,也是最容易错过的时期。只有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积极地认识和规划四年大学生活,认清自己,明确目标,才能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和实现自我。我们需加强从低年级学生入手的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规划意识
3.3 建立和发展职业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是一个复杂、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凭个人经验是很难实现目标的。我们知道,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是有限的,职业选择的每一个步骤都与个人的年龄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借助职业咨询的智力和经验优势,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所大学首先应该成立健全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将一批具有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并精通各种科学测评手段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组织到职业咨询机构中来,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指导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理想的人生。
大学作为人生新的起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四年的教育中尤为重要。越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自我完善与弥补的空间越大,自主性发挥的范围也越广。因此,从低年级学生开始,以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为起点,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原则,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大学四年的宝贵时光,树立大学发展目标,准确认识自我,并在良好的自我认知基础上,将自己的目标同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联系起来,在出色完成学业基础上,调整知识结构、完善能力素质的培养,为职业生涯作好充分的准备具有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字】新员工,职业锚,职业发展通道,职业生涯规划
一、引言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出现于15世纪的西方国家,是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职业分化引发社会矛盾后解决就业问题的产物。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这一概念,并在学术界取得较大研究成果,在实际中也获得广泛运用。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不断变化的全球化形式下,复杂多样、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和发展环境,加大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吸引新的人才和员工加入到组织当中。新进员工成为企业保持生机的源泉,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助于新员工个人发展,也是企业的发展应重视的课题。
二、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一)对组织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能加强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员工满意度,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使处于迷茫期的新员工更为清晰的看见自己的发展方向,更为愿意留在组织发展,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并留住现有的优质人才。另一方面,使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相一致,从而降低和减少因这两者相违背而造成组织发展上的损失。加强了解新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目标,并加以指导规范,使其与组织发展目标相一致,从而使得新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更为顺畅,也能降低新员工对组织的不满。
(二)对新员工个人的作用。
突破并塑造清晰充实的自我。通过科学的自我测评方法及组织辅助,新员工能对自己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了解,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发挥优势,在不足的方面予以充实提高,通过学习培训,塑造充实的自我。增强职业竞争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目标,更为清晰的了解到需要增强的知识技能,以及所需其他方面的能力,从而增强职业竞争力。
三、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查阅首都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和网上相关的文献资料,收集了与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材料。并以A公司为例,对其进行调查并获得数据,同时参考相关文献,探究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
(一)新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新员工作为组织的新鲜血液,只有对其职业生涯进行明确规划和指导,才能真正为组织注入活力。但从问卷分析的结果来看,仅有12%的新员工对职业规划非常了解,而仅有11%的新员工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新员工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有些只知道概念,缺少系统科学的指导教育,不能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而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的新员工仅占31.4%,说明职业生涯规划仍未得到大多数新员工的重视。从问卷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新员工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度偏低,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的认识度不高。这些数据都反映出新员工猴子也规划意识淡薄,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这不仅对组织的发展是一种损失,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而言也是一种阻碍。
2.自我分析不足,对自我的认知不准确。
新员工个人只有对自己进行充分分析,对自己的特质、能力及兴趣等有准确客观的认识,才能更好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往往新员工不能对自我进行正确分析,对自我评估的基本方法了解不多,不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只凭自己的主观想法,使得个人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客观,导致新员工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科学。通过本次对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的问卷调查,发现对自己的兴趣完全不了解的占33.7%,对自己的个性完全不了解的占46.9%,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完全不清楚的占46.9%,有59%的人认为自己的优势是自己人品好,脚踏实地。这些数据表明新员工自我了解不够,缺少自我分析,忽视自身专业的重要性,同时还缺乏自信。总而言之,新员工自我分析不足,对自我认知和评价不够准确,并未从职业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不够专业、深入和客观。
3.实践环节薄弱,职业环境不熟悉。
调查显示,参加过与职业相关实践活动的新员工占41.3%。该数据反映新员工社会实践环节薄弱,新员工过于注重知识的累积,而忽视就业前实践对个人能力提升的重大作用,这也是当前新员工存在的普遍现状。新员工作为职场新人,处在适应期,必然与他们的上司、同事、团队彼此不熟悉,这就可能引发矛盾和问题。而新员工社会实践薄弱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调查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另外一方面,新员工对个人所处职业环境越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越有效。唯有全面充分把握个人所处行业的职业环境,并凭借对自己职业能力、兴趣的认知,才能对职业做出正确选择,进而才能规划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而在调查中发现,仅有23.6%的新员工想业内人士咨询过本行业的情况。
(二)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所存在的问题
1.组织缺少在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的了解、沟通。
虽然新员工是作为其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角,但也需要有组织参与进来发挥作用,在具体实施中,两者都发挥着主置。建立良好的沟通是组织帮助新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更顺畅的一个有利条件。良好且无障碍的沟通,也能使新员工在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走的更为顺畅。但数据显示,组织在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普遍存在缺少必要沟通的情况。通过调查,A公司在职业规划问题上与新员工沟通、职业规划方面的信息反馈、绩效反馈与以及的平均值分别为2.78、2.73、2.7。这样的低分值说明A公司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与新员工缺少互动沟通。企业未给予良好的信息传递,更缺乏对新员工的了解。
2.组织缺乏对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指引。
新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难以避免在自我分析上存在偏差以及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组织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而当前组织少有对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给予帮助,这必然导致新员工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感到不知所措。不仅对个人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组织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如果组织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给予新员工的指导不足,将造成新员工对自我认识及岗位所需能力产生错误认知,也使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容易脱离实际。从问卷分析结果来看,给予新员工的培训指导的平均值仅为3.2,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发展有很好的帮助的平均值为3.11,这说明企业对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不足,另一方面,在提供详实的刚问任职资格说明该问题的平均值为3.41,虽然分值高过前两者的平均值,但仍能看出企业在这方面的不足,不能给予新员工正确指引。
四、对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探析
针对新员工和组织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各自存在的问题,建议从新员工及组织两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改善职业生涯规划。
(一)新员工提高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途径
1.重视规划,增强规划意识,盘点自我,增强自我认知。
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是一个连续性、全面性且具有前瞻性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首要条件是员工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积极努力去实施。新员工应为自己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地勉励自己,加强自我管理,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需要对自我有足够的了解、弄清自己,对自我进行盘点,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兴趣爱好,并对自我进行评估,进而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与了解,更为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适合的职业、确定职业生涯目标。要想取得恰当、完整的自我认识,需要对自己的很多方面进行了解。而利用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能更好的更全面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特质、性格、能力等。那些在职业文献中最常被提及对自己不同方面采用的认知方法有:对自己的职业创造力进行测试(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进行测试(库德测验、霍兰德测验和ACT测验)等。
2.准确评估职业环境及行业发展趋势。
在世界迅速变化,科技高速发展,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组织的运作模式都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职场环境进行了解,并细致分析,掌握环境特点及发展变化情况,找到自己在职场中的准确位置,认识到职业环境及行业发展趋势对个人职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才能正确科学的规划职业生涯。对职业环境进行准确评估,需要新员工个人看到所选的职业在社会环境的位置及发展趋势,及其对个人选择所产生的影响。
(二)组织帮助新员工职业生涯成长与发展的措施
1.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职业生涯管理运作体系,建立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小组。
执行职业生涯发展计划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运作体系的支撑,而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运作体系应在胜任力模型基础上建立,利用胜任力模型能够检测新员工是否胜任,由此确定是否需要帮助其进一步提高或培训。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高绩效者所具备的可以测量与开发的个体特征,他们能够将高绩效者和一般绩效者区分开来,其中有潜在的个体特征,也有外显的个体特征。因此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职业生涯管理运作体系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同时,组织在进行职业生涯管理时,因在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工作复杂度较大,为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工作运行更为顺畅,在此期间,则需要专门建立一个小组来推进新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工作。
2.关注并支持新员工的职业探索,帮助其确定职业锚。
组织应创造条件帮助新员工进行职业探索,在新员工职业探索之路上,通过不同方式予以支持与帮助,增强其对职业的了解,帮助新员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虽然职业锚是新员工个人的职业定位或长期贡献区,但新员工所渴望的锚并非完全有其个人所能实现的,组织能否为其提供职业发展和定位顺畅通道起着决定性作用。
充分信任并大胆使用新员工,赋予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从而帮助新员工寻找职业锚。也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的方式使新员工在实践中正确认识、了解和评估自我。另外,组织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和分析资料,充分把握新员工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目标,在对其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基于相应的指导与帮助。另一方面,让新员工了解到在本行业自己所在专业的发展,以及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层级。通过设置与专业职务和薪资挂钩的内部技术职称,使他们的专业发展在企业内部就可以获得很大的空间。通过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获取,使新员工更为了解该专业的发展层级,进而知道自身需要提升的知识和能力。
五、结论
新员工早期职业生涯发展在需求上具有特殊性,这一阶段的新员工更为注重的是自身的未来职业发展情况,而对薪酬福利及职业环境的需求并不是首要考虑因素。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绝对不是组织单方的问题,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员工与组织及社会其他组织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配合,并需综合考虑三方的诉求,明确各自应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实施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活管理。最终可实现多方的共赢。
公司提供的职业发展通道,是新员工实现个人目标不可或缺的需要。新员工通过自我分析、定位、明确目标、制定战略、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来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则通过帮助新员工分析内外部因素,提供培训和职业咨询,实行轮岗制,制定职业发展路径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来管理新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斯维尔[美].组织发展的实际[M].吕峰等译.天津: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11-119
[2]托马斯.G.格特里奇[美].有组织的职业生涯开发[M].李元明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56-58
[3]刘怡娟.职业生涯规划:从职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93-113
[4]塞缪尔H奥西普[美],路易斯F菲茨杰拉德.生涯发展理论[M].顾雪英,姜飞月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
[5]加里・德斯勒[美].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M].刘昕,吴雯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73-393
[6]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67-287
[7]萧鸣政.人力资源管理实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234
[8]句华.人力资源实践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77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而职业学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我认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构建系统的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职业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我以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
四、完善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一)建立和逐步完善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要指导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目前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这些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第三,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其次是要完善职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
(二)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2)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三)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职业规划意识 现状 调查与分析
从2009年开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90后”群体逐渐进入大学校园,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开始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活跃,个性独立,有着与传统学生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他们对待职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可见,“90后”大学生和他们所带来的“90后”现象已经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促使他们思考、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的重点。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以此来作为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而编制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从而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确定行为步骤、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由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情感和职业生涯规划行为三方面组成。本文以“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知、情、意三维度着手就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90后”大学生,即于1990年到1999年底出生,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笔者选取了南通大学本科2010级音乐系(大一)音乐师范和音乐表演专业共64人,其中音乐师范36人、音乐表演28人;被试的出生年份分布在1990―1993年区间。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调查问卷采用自行编制的《职业规划意识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为91.4%;调查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调查结果
笔者按照知情意三个维度,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情感和职业生涯规划行为三个方面,据此编制、修订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90后”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情感上明白职业生涯规划对其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何为职业生涯规划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主动去规划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1.情感取向上――“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
调查显示有87.5%的被试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重要或者非常重要;56.3%的被试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感兴趣;53.2%的被试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这些数据表明,“90后”大学生从情感上是接纳职业生涯规划的,认为它很重要,并且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倾向,只是苦于没有方法、没有策略,不知道如何进行。
2.认知程度上――“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了解有限。
调查数据显示76.6%的被试表示听说过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不是很了解,仅有14.1%的被试选择了解或者非常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数据反映出的事实是大多数“90后”大学生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清晰的概念。在调查和访谈中,笔者发现“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上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认识简单化,即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确定以后大概从事的职业,至于如何达到职业所必备的要求则不属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范围;二是认识刻板化,即认为一旦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不能进行改变,所以认为大一、大二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太早,可变的、不可控的因素还很多。
3.规划行动上――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90后”大学生少之又少。
调查表明有62.3%的被试经常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构想,但是却有高达93.8%的“90后”被试没有进行过任何职业生涯规划,62.5%的被试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可见,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仅仅停留在“想”的层面上,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到行为上的少之又少。
(二)“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90后”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以往年代人群的成长环境、生存状况都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中大量涌入强调自由、民主和个性的西方文化,使得“90后”大学生比以往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烈的独立意识。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各方面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他们渴望独立,但对家庭、学校存在依赖,需要其帮助和监督。就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来说,“90后”大学生明白其重要性,但依赖于社会、学校或家庭给予指导和督促。一旦外在环境没有提供现成的知识和课程,他们就不会主动地寻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
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不完善。
职业生涯规划属于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中的重要部分。目前,高等学校一般都设立了职业指导课程,但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根据调查结果得知,有46.9%的被试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途径是通过学校或院系组织的职业规划教育,48.4%的被试表示学校就业网站上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但无法满足其需要;43.8%的被试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满意程度一般,35.9%的被试表示不了解有关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服务;67.2%的被试最感兴趣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知识是有关性格与职业匹配的,然而学生却反映学校在这方面所提供的内容还不够丰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90后”大学生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还不完善。首先,实用性不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多地停留在理论层次上。访谈中,学生反应交过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作业,但是这份职业生涯规划也仅仅停留在作业层面上,并没有指导、规范和激励行为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在设立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制定实际可用的职业生涯规划,发挥其现实的意义。其次,针对性不强。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前提,不能盲目开设课程讲授新课,应该先对学生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再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目前,高等院校很少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一对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再次,阶段性不强。大学四年,不同年级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职业准备情况不同,因此相应的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90后”大学生集中分布在一和二年级,而一年级和二年级正是高校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进行初步职业生涯规划的时机,而调查结果却告诉我们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最后,整体性不强。要想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学校在设立课程的同时,还要对学校就业网站和辅导老师的指导教育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补充和训练。而学生的反馈情况是,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称力度还不够,提供的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也不够全面和丰富。
三、加强“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具体措施
(一)高校的改善措施
1.教育理念更新。
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白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大意义,明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指导、激励作用,而且对学校的发展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不仅仅要使每个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高校自身还必须有不断拓展、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2.构建体系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体系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需要开设“必修+选修”职业规划课程;完善起协助作用的职业测评指导和职业心理咨询系统;设置针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设置的实践实习环节;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只有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才能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专业的职业指导老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也需要不同行业人员的从业经验。因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根据学生需要组建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只有具备了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二)大学生自身的改进措施
“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上存在很大不足。首先,应该端正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即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地对未来进行设想,它需要结合内外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需要制定详细且灵活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具体途径;其次,改正过于依赖的态度,“90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过于依赖高校的职业指导教育,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够。“90后”大学生必须明白寻找知识的能力比拥有知识更重要,因此要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树立主动积极的处事态度。
参考文献:
[1]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益推进,面对社会用人机制的变革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毕业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并实现职业生涯发展,这关系大学毕业生本人的前途和幸福,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规划、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使用方向,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鼓励大学毕业生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大学毕业生发展与成才,促进其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提高人才质量,促进就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着重要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定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决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力条件找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订一生的方向,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各自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二、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不是首先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需要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现在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一定程度的接受,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期望与生涯设计也趋于理性。但是,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本身认识不够,在获取有关职业的系统信息方面欠缺主动性,对自我的认识存在片面性的隐患,同时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力。一方面,他们无法确定择业目标,这就使得大学生树立择业目标产生困难,而择业目标无法确定就谈不上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另一方面已经确立了择业目标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却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想做职业生涯规划,却不采取应有的行动。
三、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在于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明确的目标与规划,运用科学的方法,切实可行的措施,发挥个人的专长,开发自己的潜能,克服生涯发展困阻,避免人生陷阱,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最后获得事业的成功。其目的决不只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力条件找到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进一步详尽估量主、客观条件和内外环境优势和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符合自己特点的合理而又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个人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其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个人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使个人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个人评估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引导个人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其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其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四、大学毕业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要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还要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职业锚,合理客观地对职业做出选择。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都要快速适应,迅速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
职业生涯规划的几个时期主要分为:职业准备期、职业选择期、职业适应期、职业稳定期、职业结束期。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在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3个阶段。
第一,职业准备期。职业准备期是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职业意向后,从事职业的心理、知识、技能的准备以及等待就业机会。毕业生就业前应做好的职业准备包括:身体素质准备(如身体状况是否良好,有无缺陷等);个性心理准备(如心理是否健康等);知识技能准备(如知识是否全面,动手能力如何等);职业资格准备(如是否取得某些资格证书等)。
第二,职业选择期。这是实际选择职业的时期,也是由潜在的劳动者变为现实劳动者的关键时期。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必须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应该:一是树立信息观念,注意捕捉需求信息。无论选择还是被选择。最终要以自身素质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二是正确认识自我。在选择职业时,注意扬长避短。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思想基础、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等是有具体要求的,选择职业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只有自身条件能够充分满足职业需求,才有可能人尽其才发挥作用。三是正确对待职业分工,正确认识职业分工的意义。在选择职业时要克服世俗观念,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因为,一个人是否能成就事业有所作为,并不取决于专业或职业性质,而是取决于他对专业和职业有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专业和职业发展有没有敏锐的目光与创新的勇气和才能。四是正确处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兴趣爱好与社会实际需要、个人选择自由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职业选择不能片面强调个人兴趣爱好,必须适应和服从社会需要的大局。另外,还要坚信,个人的兴趣爱好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不能改变的,它是在后天的实践中产生和培养起来的。五是树立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观念。选择职业时也会面对工作条件的选择。在选择职业时,不能把目光仅仅盯在城市、机关以及条件好、待遇高的地方和单位,而是要树立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观念,到基层艰苦的环境中去磨练意志、丰富知识、施展才华。
第三,职业适应期。择业者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存在一个适应过程,要完成从一个择业者到一个职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毕业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树立职业意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处理问题,要有主人翁精神,主动积极地承担岗位责任,做好本职工作。且要树立团队协作意识。二是从容面对挫折,刚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不要将工作目标定得过高,可以减少挫折感,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新手初上工作岗位,出现差错实属正常。只要认真分析失败原因,改正错误,成功一定会到来。要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心态,先立足、再谋发展。三是不断完善自我,尽管毕业生在校期间已经学到了一定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知识结构还不尽完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职场新人要想快速进步,就要不断学习。毕业生要成为有心人,时时学、处处学。要注意观察公认业务能力最强的上级或者同事,琢磨他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特点。另外,还要认真学习本单位、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充分了解自己所承担工作的职责及要求。
目前大学毕业生择业盲从,缺乏职业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这对他们择业和长远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愿望并转化为现实行动力,促进大学生自主地合理安排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唤起个人的职业生涯意识,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和人生观。大学毕业生应当尽量克服各种压力带来的短期心态,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一个清晰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毕业生要意识到,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并不是规划一次,就可受用终身。具体的生涯计划要随着社会发展和个人情况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及时对自身进行评估和反馈。
参考文献:
1、卡罗尔・卡特,林・特罗伊克.刘川,周冠英译.从大学生到CEO――大学生职业成功秘籍[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杨生斌.职业指导教程[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8).
3、李病宽,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4、关勇.简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5(4).
5、范静.新世纪大学生择业心理冲突与调适[J].青年探索,2003(1).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85-02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旅游和酒店业的总收入已上升至世界第五位。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酒店管理专业随之成为热门专业,然而,大多数该专业的学生对今后的就业持过分乐观的态度,对该行业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很多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感到迷茫,缺乏明确的目标。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职业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应地也会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水平。有调查表明,75%以上的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20%左右的学生对此不明确,只有5%左右的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理想化倾向 有调查表明,75%的高职学生表示自己两三年之内要做部门经理,明显对自己的职业期望过高。酒店管理专业的部分学生由于从事的行业是为“有钱有闲”的旅游者服务,因此易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功利心理、投机心理。“当官”意识十分强烈,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耽误、被埋没、被大材小用,急于想从事中层以上的管理工作以证实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排斥从行业的低层做起,如客房服务员、餐饮接待员、前厅接待员等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应急性 很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认真分析、理性思考,即使有学习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机会也不珍惜,到临近毕业或毕业后求职不顺利时才“临时抱佛脚”,找本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书看看,或找个人问问,一旦找到工作就将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抛之脑后,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失去实际意义。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路
承认个体差异,合理评价自我 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应重视学生的个体性格差异。霍兰德(JohnHolland)认为,生涯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个人导向是否明确,是个人选择职业生涯的关键因素。举例来说,具社会导向性格特征的人,喜欢与人互动的工作,如导游、客户服务等;具机械倾向性格特征的人,喜欢安静的工作而尽量避免社交活动,如客房服务、旅游信息系统管理、台账管理等;具追求审美体验性格特征的人,倾向于从事景点景区的工作;而以改变他人生活为导向的人,会努力成为一名酒店部门的管理者或项目管理。因此,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时,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对追寻职业满足与稳定性方面的认知。
进行企业分析,了解职业特性 酒店管理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工作适应快、应变能力强的高素质的服务和管理人才。具体要求包括:熟练掌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等酒店服务的基本技能和规程,并能提供良好的服务;具备基本的酒店经营管理能力;具备基本的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会话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利用课程实习、企业访谈等多种手段深入了解这些职业特性。
职业生涯规划应注重实践 校企深入合作,促使企业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将非常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职业生涯教育实践。开办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与设施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培训能力强的星级酒店合作,并与之签订合作协议,确保校外实训基地的稳定建设和长期发展。这一点也是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更应该增强自己的动手及实际操作能力,这种与企业结合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过程。
树立从基层做起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万丈高楼平地起”,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要高,但起点不能高,这是由酒店行业重实践的特性决定的。酒店业的主管都是从一线优秀员工中提拔起来的,基本不可能从高职毕业生中直接选拔,因此,学生应破除侥幸心理,专心学好专业技能,树立从基层做起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做到规划低起点,扎扎实实地打好职业基础,为最终高水平的职业目标做最充分的准备。
从根本上转变学生“临近毕业才关注就业”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 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与普通本科院校存在本质的区别,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职业特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外部职业信息,如进行酒店管理专业新生的认识实习,带领学生到酒店一线了解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一开始就对行业状况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既适合自身特点,又符合社会需求的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行动方案,使学生在整个学程都关注就业,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量身定做职业生涯规划书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个人职业发展道路进行选择和设计的过程,规划的内容和结果应该在规划过程中及规划后形成文字性的方案,以便理顺规划的思路,提供操作指引,随时评估与修正。酒店业是一个应用型、前瞻性很强的服务行业,因此,在一年级第一学期,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在专业职业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量身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参照。规划书的制作应尽量体现个性与专业性,在进行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试、卡特尔人格因素MBTI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长期、中期、短期规划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既要把握长远的职业方向,也要分解、细化职业目标,做到规划的长短结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应从战略的角度把握职业方向,分析酒店行业的发展需求及趋势,重点做好职业目标定位;中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主要制定毕业后3~5年内要达到的职业目标及相应的措施;短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长期、中期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解目标,重点制定高职3年内的学习目标及详尽的可行措施,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基础准备。长期、中期规划应尽可能留出弹性空间,以应对多变的行业环境;短期规划则应尽可能详细、具体,增加可操作性。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养 高职酒店管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备一支具有较强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需要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经常开展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成为学生的“职业导航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求职需求,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充实在校生活,帮助择业,也有利于就业后的事业发展。对学校而言,有利于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还可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从社会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个人,都应为此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柳.浅析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心理及生涯发展指导[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9.
[2]张瑞凤,陈军须,周晓燕.谈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涯规划[J].职业教育研究,2007,(7):64.
[3]康连山.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
[4]广西毕业生就业促进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手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4.
[5]林旺兴.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35.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文化差异
在我国,接受了多年学校教育却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毕业后能干些什么、该干些什么,就业时迷茫、无助,盲目择业、不断改行的人比比皆是。还有一些人,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的确与以前所学专业有关,但干得一直不开心。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大学乃至中学、小学十分缺乏或根本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根据自身的条件,如人格特质、学历和价值观等,对个人一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与设计,以达到个人理想目标的实践。人生只有一次,人的精力有限,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极其重要。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人不仅能认识反思自我,拥有生命主控权,而且明确了奋斗目标,提高了效率,为实现职业梦想奠定了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欧美,并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由于它的理论比较成熟,实用价值也很高,在西方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但在我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也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关。
中西方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不同现状
(一)个人对未来的设计
我国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在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地生活。在学校里,要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大量课程,很少做课外活动。在家里,为了保证孩子学习不分心,很多父母从不让孩子插手家务事,铸造出一大批只会学习书本知识的生活低能儿童。他们没有实践的机会,对自己常抱有怀疑的态度,对外界很茫然,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据调查显示,仅30%的大学生自主选择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而70%多的大学生按他人期待发展或者处于自我探索、焦虑、迷失之中。我国孩子的自主性比西方国家的孩子要低很多。
在西方多数国家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在美国,孩子从小就要认识劳动的价值,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在瑞士,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一毕业就要去一个有教养的家庭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原西德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给全家人擦皮鞋等。通过劳动,孩子不仅锻炼了能力,也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二)家长、教师、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
现在的家长和教师都很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却又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素质。家长关心孩子的前途,带着孩子到处学琴、书法、武术,参加各种名目的比赛;教育界广泛讨论什么是素质教育,众说纷纭,却都没有认识到对孩子职业意识的培养和职业发展的指导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之一。正确、科学的职业发展指导不仅涵盖了素质教育的所有内容,而且远远超出了“素质教育”的范畴。
在我国,父母和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学校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知识殿堂,几乎没有家长、教育者和教育机构对孩子进行职业发展的指导,以至于青少年普遍没有职业意识。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高考的巨大压力使很多中国学生在上大学前,对社会上各行各业基本上一无所知。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仍然只习惯于围绕考试掌握知识点,直到毕业前夕才谈论职业。学校也很少引导学生按照职业素质要求进行学习,直到学生快毕业了才安排几个讲座,搞一点咨询和指导。
在英国,家长会配合学校,有意识地让儿童在入托时就观察教师是怎样工作的,注意不同岗位的工作方式,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由此建立儿童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大概方向。入小学的时候主要是教师的教育指导。学校会开设各种兴趣班,按照儿童特长有意识地建立一个长期规范的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其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式也越来越具体,包括信心的重新树立、帮助意识自己职业生涯中有哪些机遇、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如何决策、了解自己适合哪些工作等等。使学生的职业生涯从朦胧到逐渐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遵循“一步步到达”的原则。
(三)社会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
中国教育电视山东台《中国考试》栏目、新浪网考试频道、北京青年报联合就大众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进行了问卷测试,结果显示约57%的人不知道什么叫职业生涯规划,33.6%的人认为大学阶段适合开始职业生涯规划,52.7%的人认为是高中阶段,10.28%的人认为是初中阶段。
英国权威的职业生涯教育家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专家Sheila Semple女士介绍,在英国,对3~18岁的孩子有十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帮助他们逐步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英国的学校有专门为3~18岁学生设计的教学大纲,系统地为学生传授职业教育课程。美国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规定,职业指导从小学就要开始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使他们接受职业发展指导、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进行与就业有关的十二种能力、六七十项“指标”的训练。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职业生涯的影响文化是在社会中产生的,由人、社会和自然互动的结果。体现在人本身有价值观、科学知识、生产技术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特色的对象。文化是基于地域发展的,不同的地区文化各不相同。我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影响了我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
(一)静的文化
我国拥有辽阔的肥沃土地,农耕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这样的生产方式可以使中国人长期地居住在同一个地方。因此,我国的古代社会安于稳定,很多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地方,极少迁移。这种生存条件铸就了我国社会偏静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形态。
而西方国家的大部分土地比较贫瘠,农耕不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在地中海附近环绕的古希腊、罗马、古埃及等国家相对发达,形成了航海的交通圈,促使了商业的兴起。还有一些西方民族,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少数游牧民族,以畜牧为生。这种生存条件导致了一种流动的生活形态,因此西方社会在相当的程度上趋向于流动的生活方式。
(二)家族观念严重
中华民族安居乐业,总是相对久远地住在同一个地方,一代又一代人形成圈,家族就繁衍起来。因为土地可以不断生产出所需要的生存资料,家族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人口数量越来越庞大,其相应的家族纽带也越来越繁复体系化,人际关系网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家族观念也越来越重,子女要听父母的话,小辈听长辈的话。由于这种安稳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他们遇到难题要“听”年长者的,而且处事注重经验,习惯沿袭前人的成功经验。
家族式的观念使孩子在家要听父母的,在学校要听教师的。很少有公正开明的家长、教师问孩子想要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大多数人是凭借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事物,并不考虑孩子喜不喜欢,擅不擅长。中国的父母和教育者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意识和知识,也导致孩子对这方面知识的欠缺。
(三)缺乏冒险精神,注重经验
中国人推崇“中庸”,总是以前的人做什么就做什么,周围的人做什么就做什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你突然做出了一件大家都没有做的事,你就是“出格”,就破坏了和谐。社会上没有形成做职业生涯规划的风气,个人也想不到要为自己的未来做计划。
西方人习惯于流动的生活形态,他们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他们崇拜英雄,崇尚自由,推崇冒险精神,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总是主动去寻找问题。而中国的文化偏保守,人总是在遇到问题时才去探究解决方法。这就是为什么国外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中国人只有在就业或职场上遇到问题时,才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疑问的原因。
职业生涯规划本质上是对人的一生的职业成长计划。它覆盖的时间段几乎涵盖了人的一生,因此,它的好处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被证实。对一个从幼年开始了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最少要到他成年后才能看出职业生涯规划帮了他多少,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成效至少有十几年的滞后性。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很早就有发展,累计了数以千计的成功案例,形成了“惯例”。而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在九十年代才刚刚开始,人们很难得到前人和周围人的成功经验,很多人对它都不清楚,很少人愿意尝试,所以一直没有得到发展。
促进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措施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
社会方面:(1)教育界摆脱应试教育,真正重视职业教育;(2)学校从学生的职业发展角度考虑,真正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家长的认识;(3)学习国外成功经验,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家,在社会上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风气。
家长方面:(1)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全方面的兴趣;(2)树立正确的就职观念,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套用在孩子身上;(3)尊重孩子的选择;(4)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责任心。
个人方面:(1)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2)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发现自身职业兴趣;(4)培养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卢荣远,李凌,唐宁玉.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贺天宝,朱行艳.3岁孩子应接受职业教育[N].新闻晚报,2006-04-05.
[4]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