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积极心理学范文

积极心理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积极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积极心理学

第1篇:积极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心理现状;班级管理;班主任角色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学,是20实际末期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Kennon Sheldon和Laura King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相对于在此之前甚为流行的以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和治疗为中心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人类的生存发展,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健康心理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可行的途径。

二、中小学生心理现状

学校是一个培养人的场所,除了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还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积极健康心理的养成。社会在发展,各种新的社会问题应时而生,中学生这一未成年群体的心理状况因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方面影响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的表现有两点:

1.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在班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本身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在于独生子女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给学校教育造成的压力和困难。中华民族有教育多子女的经验,却没有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中华民族有教育贫穷子女的经验,却没有教育富裕子女的经验。

2.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广西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父母外出务工的原因,这些孩子通常从小就没有父母陪在身边,缺少父母直接的关爱和教导。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这就影响了他们的健康身心的发展、埋下了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

三、学生积极心理的引导和培养

仅仅几十年光景,家庭教育的这些变化让学校教育经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困难。怎样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积极的心理?怎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棍棒之下出人才”的理念早已不适合中国现在的国情,那么班主任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1.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活动是人的基本需要,每个人都是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在活动中发展自己,同时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人和社会。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进行各种活动的第一环境,因此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自然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的类型很多,如德育活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劳动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所执教年级的高低不同,适合的活动类型也应差别对待。

2.全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全体的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对一个部分学生的个别教育也不可忽略,尤其是留守儿童。鉴于留守儿童心理上对父爱母爱的缺乏和渴望,班主任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单独聊天或教育,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在校时间长,课程多,难度大,这就难免造成一部分学生走在了其他同学的后面。如果他们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消极的心理和懈怠的情绪很可能会郁结于心直到毕业那一天。为什么一些学生想尽办法去网吧结交网友而不愿跟同学老师交流,迷恋电脑游戏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他们自认为在学习生活当中总是一个失败者,而很少或从来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快乐。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可以尝试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多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提出表扬;在自己所承担的科目教学中注意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程度,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任务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

4.班主任角色的转变

社会在变,学情在变,班主任在塑造学生积极心理的过程中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首先,班主任应当成为学生的“偶像”,只有得到了学生的尊敬、仰慕和信赖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这就要求班主任应具有开朗乐观的性格、博学多才的表露、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等等。其次,班主任应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向导。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极其需要班主任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再次,班主任还应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即使经过了积极的心理引导,学生还是可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班主任充当一名心理医生的角色,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疏导,以避免他们越陷越深而不可自拔。

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的引导和培养的方法并不唯一也不固定。任何可行的、有效的方式都可以应用到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之中。

参考文献:

[1]胡小萍,叶存红.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艺术[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1)

[2]赵诗安,陈国庆.现代教育理念[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1)

[3]胡涛.拿什么调动学生——名师生态课堂的情绪管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4]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

第2篇:积极心理学范文

以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要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任俊(2010)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积极教育是指以学生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目标,强调教育不应只是弥补学生的不足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拓展和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近几年,西南大学黄希庭教授以及他的博士生团队以“幸福的进取者”为主题,研究了自尊、自信、自立、自主、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服务、责任心、诚信、幽默等积极品质,2006年至今,黄希庭等人(2012)发表了“从自尊的文化差异说起”等与积极品质相关的论文76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积极品质的研究和发展。[2](P121)杨英法(2006)从培养开拓创新精神的角度,把人的积极品质分为品格、胆魄和才识三个部分,品格指富有怀疑精神、求实精神、自信心、好奇心、勤奋刻苦和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胆魄指“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闯前人没有开创的新事业”那样的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才识指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善于产生思想火花、产于进行理论建构的才能、见识。[3](P32)

基于心理学视角而构建的大学生积极品质的调查研究方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倡导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但在实证研究上,国内利用实验干预技术的本土化研究还不多,针对大学生积极品质进行干预实验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对大学生积极品质的现状特点还较缺乏客观全面的描述,对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还没有有效可行的方案,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为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远未落到实处,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证研究还需加强。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采用实证方法构建出了对大学生积极品质的研究方法。以重庆几所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为被试,共回收有效问卷970份,有效回收率97.0%。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时采用班级课堂团体调查方式,以保证被试回答时尽量少受干扰。第一部分自编“当代大学生主要积极品质评价问卷表”。根据Seligman对积极品质的研究以及中国近现代文化对积极品质的概述,采用语义分析法归纳大学生主要的70项积极品质。作答方式采用的是五点量表,要求被测者根据各题项的陈述与自己的符合程度选择相应数字,“1”表示非常不符合我,“5”表示非常符合我。第二部分是“大学生积极品质重要性评价表”,第三部分“大学生积极品质自我评价表”。[4](P121)首先对数据进行核检,然后采用SPSS13.0对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进行量表信效度检验。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的调研结果

大学生普遍认同积极品质的重要性,但对积极品质的重要性,有明显不同的认知态度;大学生对自身具有的积极品质自我评价整体较好,但积极品质自我评价差异明显。第一,从分析数据来看,大学生积极品质重要性评价得分为4.324,积极品质自我评价得分为4.008,可看出现实中大学生自身具有的积极品质与他们理想中要求的积极品质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二,当代大学生的代言词主要有:讲信用,守诚信;真诚待人、自强自立;努力拼搏,适应环境;充满希望,积极乐观。第三,当代大学生代言词还常有:善良正直、自尊宽容、诚实忠诚、懂得感恩、具有公民的美德,有责任心和团队精神。大学生具有的这些积极品质超过了对其积极品质重要性的要求,比如自我评价“善良”是大学生具有最好的积极品质,但在积极品质重要性排名中“善良”却排在第16位;同时,大学生评价自身具有最好的品质的正直、忠诚、公民的美德、宽容等,但不认同这些品质相应的重要性,大学生将它们分别列到了第44名、37名,45名、36名。[5](P39)第四,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力、勇气、毅力、人际交往力等较为欠缺。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创造力、勇气、毅力、人际交往力等明显不足,他们认为“比较重要”但自身最差的积极品质有:人际交往能力、勇气、交往技巧、智慧、毅力、领导能力、人际吸引力、创造力。第五,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与教育专家期待的有较大差距的是:自信、勤劳、创造力、毅力。教育专家认为大学生积极品质是:积极乐观、责任心、自信、政治信念、诚信、进取心、勤劳、创造力、执着追求、毅力等;当代大学生对自信、勤劳、创造力、毅力等积极品质的认同度与专家的期望差距较大。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解析

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的学科类别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从得出的数据分析,文科、理工科的大学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02<0.01),理工科高于文科学生,其中:第一,在自我管理与谦逊维度上,理工科显著高于文科学生(P=0.017<0.05);第二,在灵性与超越、正义与合作维度上,理工科得分高于文科学生(P=0.001<0.01),差异极其显著;第三,在智能与知识维度上,理工科略高于文科,但差异不显著(P=0.113>0.05);第四,在正直与勇气维度上,文科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P=0.027<0.05);第五,在人性与爱维度上,文科略高于理工科,也不存在显著差异(P=0.092>0.05)。[6](P79)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不存在年级差异,但在维度上存在年级差异在智能与知识维度上,一年级的大学生与三年级有显著差异(p=0.019<0.05),二年级与三年级也有显著差异(P=0.043<0.05);在人性与爱维度上,一年级与二年级有显著差异(P=0.013<0.05),一年级与三年级有显著差异(P=0.047<0.05);在正直与勇气维度上,一年级与二年级有显著差异(P=0.007<0.05);在正义与合作维度上,一年级与三年级有显著差异(P=0.041<0.05);在其它维度和总分上,各年级没有显著差异。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的性别不存在差异大学男女生在积极品质的总分及6个分维度上,男同学的分略高于女同学,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即大学生积极品质不存在性别差异。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的不同生源地没有显著差异来自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在积极品质的各维度和总分上都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大学生积极品质的评价并不因地域造成显著差异,成长的环境外在因素不是主要直接因素。

第3篇:积极心理学范文

一、立足积极视野,拓宽评价思路

积极心理学面向大多数人,并把平均水平的普通人作为其研究对象。这就要求人们持有一种更加开放的、宽容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各种心理现象。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向有心理问题的或心理不健康的人敞开怀抱,力求帮助他们应对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冲突、恢复心理健康,还要面对处于正常境况下的大多数人,力求指导他们调节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指导他们努力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并收获幸福。

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学生评价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正如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是对立的一样,积极评价观的对立面是消极评价观。在价值取向上,消极评价观是为了甄别和选拔适合的学生,过于强调评价对学生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在这种价值取向的评价下,学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许多学生因此成为“陪太子读书”的书童,或是衬托红花的绿叶。在评价方式上,消极评价观过于注重眼前的结果,过于强调量化评价。它漠视了学生的积极潜能,忽视了评价在促进师生发展方面的功能,教师成为评价的绝对权威,成为评价过程中的“一言堂”,学生毫无积极性可言。而且,评价结果又往往被搁置在一旁,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和有效的运用,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跟进。在态度促成上,消极评价观过于突出教师参与评价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生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内心的变化。由于评价主体只有教师一方,其收集而来的信息、资料不够全面,难以反映学生个体的真实面貌,评价结果难以使人信服。在价值达成上,消极评价观过于突出考试的功能,过于强调分数的价值。在这种评价中,无论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的内心都毫无幸福感可言,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僵硬。

和消极评价观相反,积极评价观是用积极的观点评价学生。它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真实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及差异性评价。它力求实现评价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力求推动教师和学生不断获取积极的情绪体验,力求通过评价来推动教育幸福的实现。

二、突出积极潜能,促进学生发展

人多方面的积极潜能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领域之一。作为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生评价理应突出学生的积极潜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2]。人的潜能是多元而非单一的。这就要求学生评价必须具备多元化的特点。其评价内容不能局限于学生的知识习得和技能掌握,而应把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纳入其中。要知道,学生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阻碍学生的发展,而是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是挖掘其积极潜能的有效途径。学生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要打破学生评价中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把学生作为重要的评价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的始终。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增强学生自评、他评、互评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而融洽的评价空间。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评价的主人,他们会非常积极、主动地开展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围绕学业成绩、试题类型、评价标准、个人表现、人际关系、外在环境、群体特征等方面进行,并和教师、同学围绕评价结果开展讨论,及时跟进反馈意见。此时,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将被最大化地激发出来。

积极心理学注重促进人的发展。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提倡发展生态观。作为一个发展之中的生命体,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态系统,都置身于一个开放的生态环境之中。不仅生命个体的生态系统内部各因素需要平衡发展,还需要处理好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学生评价的评价方法应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逐步拓宽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整体印象评价等方法在学生评价中的应用范围。当学生对评价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不断加深时,学生评价的外部压力就会逐渐转换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使个体生态达到平衡状态,个体才能获得全面而可持续的发展。

三、增强积极体验,设置多元情境

积极心理学非常强调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是骄傲、满足、安宁、满意、成就感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是身体愉悦、高兴、幸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是充满信心、乐观、希望等积极体验。因此,学生评价应体现真实性评价,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不断获取积极体验。在对以往情况的评价中,应指导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科学、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学会纵向评价和横向评价,学会积极科学地分析和归纳原因,并从不足中寻找积极的意义。在对目前情况的评价中,应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状态,关注学生自身不同方面的发展差异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并从中寻求成长的力量。在对未来世界的预期中,应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个人内在的心理和外在的行为,对评价做出积极的反馈。另外,由于情绪可以相互感染,一个有强大积极情绪的场域可以消融、转化个体原有的消极情绪,因而教师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注重个人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努力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并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言语等传达给学生。

积极心理学认为增强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主要途径。学生评价对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内心体验既要求评价不弄虚作假、不矫揉造作,也要求设置多元的评价情境。学生评价应尽量在真实的生活环境或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进行,努力使评价活动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评价不能局限于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将视野扩大为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等环境中的综合表现,要着眼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实现评价目的,评价情境的设置应涵盖多元化的评价内容。评价应突出本体,强调对教育生活和学生真实生活的回归,注重发挥学生评价的导向、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在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中,不仅要考虑是采用识别答案的试题,还是采用再现答案的试题或者建构答案的试题,还要考虑各类试题呈现的方式。在对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中,可以在自然情境、模拟情境以及虚拟情境中进行灵活选择和开展。在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中,应注重评价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体验积极情绪。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中,应做到质的评价方法和量的评价方法相结合,做到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等相结合,大力倡导评价过程的开放化。

四、蕴含感恩思想,实现教育幸福

感恩是积极心理学近几年来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当感恩作为一种情绪和情感体验时,它将表现为敏锐的、强烈的、短暂的且富有典型意义的身心变化。并且,这些变化通常是个体对有意义的生活情境的反应。在学生评价中,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师生关系变得更为融洽,学生更容易获取积极的情绪体验,更容易感受到教师、父母以及社会对自己的关爱和期盼,更容易产生感恩之情。感恩有助于个体间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同时亲社会行为也将进一步拓宽个体的人际交往层面,强化个体之间友好的社会关系。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变得更为积极、主动,更容易激发积极潜能。他们不仅积极开展自我评价,还将积极与同学开展合作,与教师展开对话。其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而且,在评价过程中蕴含感恩思想可以激发学生个体道德行为的产生,并在采取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积极道德情感,在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跟进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幸福是近几年的热点研究问题。教育幸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如何获得幸福”,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幸福革命”。幸福既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更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人类只有对其充分关注,才能真正改善人类自身的生活质量[3]。每一个人身上蕴藏着的积极人格特质为个体提供了稳定的内在动力,成为个体产生幸福感的重要源泉。个体只有不断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才能使生活变得更为充实而有意义,才能收获幸福。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挖掘和培养学生身上的积极人格特质,并对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不断获取向上的动力,才能让他们体验幸福、收获幸福。而且,积极心理学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的建立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构建学生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方评价力量的积极性,使个体在最充分发挥潜能的同时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再次,由于教师和学生在评价的整个过程之中展开平等、民主、开放的对话,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评价效果变得越来越显著。教师在感受学生点滴进步和成长变化的同时也将根据评价结果不断改善个人的教育行为,提升评价质量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Sheldon,M.& King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

第4篇:积极心理学范文

1积极心理学简述

上世纪60年代,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在人类潜能观的促进作用之下,积极心理学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随之而来的二战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战争时期以及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被放在对战争创伤的治愈以及战后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应对上。直至上世纪末,积极心理学才再次在心理学体系中得到广泛发展,这一时期中,有关研究人员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在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本学科是通过对人类积极品质进行研究的方式,挖掘人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提高人内心幸福感。

2美术教师心理健康现存问题分析

教师由于从事的是教育育人的工作,受到该职业特点的影响,需要教师在职业期间投入大量的情感与精力,以优化教学质量。然而,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情感过度消耗,角色频繁转换的问题,导致教师所面临的压力同样是非常巨大的。虽然适度的压力对教师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压力超过教师可承受范围时,就会造成教师过度紧张,心理健康方面产生问题,对教学活动效率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本校为体育运动学校,美术学科教学工作历来不受重视,教师心理压力非常大,甚至出现了一系列的身心问题:(1)情绪问题。美术学科教师群体大多有孤独、忧郁、焦虑、妄想、嫉妒、善变以及暴躁等负面情绪,如果这些负面情绪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排泄与疏发,将直接导致教师职业压力感加重,严重时还可能诱发教师出现一系列的身心疾病。加之本校学生生源参差不齐,除了有来自大城市的学生,还有部分山区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必须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转换,以有效展开教学活动,但这种做法的收效甚微,导致教师容易出现自我怀疑的情绪,这种不良的情绪甚至可能被宣泄在学生、同事或者是家人之上,更为严重的情况下将出现具有破坏性以及攻击性的行为,社会影响是非常严重的。(2)职业倦怠问题。职业倦怠所反应的是一种因个人成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倦怠性情感,表现在身体上的疲劳与心理上的情感衰竭。对于美术教师而言,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是:教师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无法感受到从事美术教学工作的兴趣与主动性,在生活上态度两极分化严重(表现为愤世嫉俗或者是冷漠少言),伴随存在成就感、信任感的降低,逐步丧失了继续努力与奋斗的热情。本校学生有着非常强的流动性,在有专项需求时,学生必须调动至其他地方参与训练,再加上美术学科所安排的学时不够充分(仅仅为正常学校美术学科安排总学时的2/3左右),因此教师更加容易产生消极的态度与行为,部分教师疲于应对这种局面,容易萌生辞职意向,学校除了需要面临教学资源流失的问题,教学质量更是无从保障。(3)身心疾病。当然,在巨大的教学压力影响下,教师还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一些身心疾病以及心理障碍,这其中包括了因心理因素而产生的睡眠功能障碍,食欲减退,身体机能失调或病变等躯体性症状,部分严重的教师还可能出现强迫行为,人际沟通障碍,以及人格缺陷等心理问题,以上问题的存在都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3基于积极心理学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策略分析

从教育研究的视角上来说,教师对独立性、自主性以及自我价值实现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这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导向是完全一致的。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上,心理健康除了追求无心理疾病外,还要求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健全的人格品质,有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有正常良好的社会功能,有健全健康的精神生活。即在人这一生的发展过程当中,不应当仅关注某个关键阶段中的关键问题,而是需要将目光放在生命全程之上。具体到美术学科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上来说,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不单单要求重视美术学科教师群体中所突出的、典型的心理症状,还需要高度重视大多数普通教师的心理诉求,通过培养心理素质的方式改善教师的生活状态,凭借积极的力量帮助教师维护心理健康,以促进其良性发展。在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为了能够提高美术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可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树立积极心理健康管理,明确发展目标

就目前来看,针对教师,乃至普通人所进行的心理健康辅导主要内容集中在个体的心理问题上,以解决心理压力为主要关注对象,研究的重点没有集中在对优良品质的培养之上。故而,未来工作中需要打破这一思维局限性,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与理念,对心理教育工作进行优化,高度重视培养美术教师的人格力量与魅力,认识到这种人格力量对教师教学以及自身发展所产生的长远价值。从教师的角度上来说,除了需要积极进行自我反思外,还需要重视培养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正性特征与能力,逐步养成自信自尊以及勤劳上进等特征,在教学中不断革新教育信念,认识到美术教师这一角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与价值,不单单需要扮演好辛勤耕耘的“园丁”,同时也需要在这一过程当中爱护自己,关爱自己,促进自我价值的顺利实现,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改善与调整,打造有较强感染力的积极人格。而对于学校而言,需要重点做好对预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不良问题,并促进其健康素质水平提高的工作。从全体性的角度入手,在对待美术学科从教人员时,应当抱有欣赏、赞扬为主的眼光与态度,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美术教师内在力量与潜在能力充分发掘。同时,需要注重教师的积极反应,鼓励美术教师关注自身的积极品质,培养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为教师提供系统化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机会,利用积极地引导,让美术教师能够秉持并坚定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2加强积极体验能力,提高主观幸福感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每一位美术教师都有促进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潜能,可以通过运用自身动力与潜能的方式,诱发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教师自身对生活的满意度,促进主观幸福感的提高。对于教师而言,美术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有主动学习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意识,掌握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心理状态进行调整的方式与方法,特别是情绪状态比较消极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主动回归从事美术教育中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的方式来体会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的自豪感与成功感。并且,教师还可以探索创造性的方法与手段,提高自身心理状态的积极性,主动解决心理问题,保障自身心理状态的健康与良好,将心理问题的指导与辅导自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通过这种方式,让教师对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与发展问题引起足够高的重视,主动参与,并提高积极、愉快的正面情感体验,激发内在动力,反作用于精神上的良性发展。对于学校而言,除了需要在物质生活层面尽量改善美术学科从教人员的生活水平,还需要根据美术教师所呈现出的价值观念以及心理健康特点,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与技巧加以干预。其一,需要重视做好对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的设计,并监督评价指标的应用。即将传统的工作绩效指标替代为基于积极心理健康学的评价标准,梳理积极的榜样力量以及参照对象,让教师能够明确对主动调整价值取向,对教师职业的价值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其二,对于美术教师而言,由于所教授的美术学科对学生升学成绩不产生直接影响,也并非重要考试科目,因此美术教师的工作与个人很难受到学校、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认同,许多教师长期游离于各种评优、职称评定等机会之外,部分教师会出现怨声哀悼的现象,希望自己的工作被重视,希望自己被肯定,在此基础之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以实现自身价值。针对这一特点,需要引导教师重温以往教学工作中体验过的积极情感,增加教师对积极情感体验的体会与感悟,从而在面对当前以及未来教学工作中各种挑战时能够更具信心与希望。其三,美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期间其个人生活是否幸福与愉快,直接受到其是否能够在教育事业中寻找到快乐的影响。教师生活幸福的与否直接与教师个人心态的平和、互动的情感、以及求知的快乐相关。

4结束语

第5篇:积极心理学范文

长久以来,心理学作为一门临床医学,更多的是用于诊断和治疗,它更关注人们的消极行为和负面情绪。统计显示,过去的心理学论文更多的涉及焦虑、抑郁、压力、恐惧等生活不幸的方面,而忽视了要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不仅仅是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更多心理健康的人也需要心理学的关怀与指导。20世纪末期,美国兴起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心理学思潮,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MartinE.P.Seligman倡导了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显示平常人也有兴趣去发现有价值的、正确的和使人进步的事物。反映了人类最有效的本能,谁能成功地适应环境并学习技能。虽然有困难,但心理学仍然能解释这类事实,而绝大多数人也过着有目标有尊严的生活”。“积极心理学试图敦促心理学家采用一个更开放更欣赏的角度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Seligman先生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提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积极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体特征、积极的制度体系的科学,当人们感到生活缺乏价值和意义时,积极心理学促使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免于异常状态。”对这些“异常状态”的高度关注过多占据着心理学研究,其结果导致心理学研究陷入了一种缺乏积极特征的模式。希望、智慧、创造、面向未来、勇气、灵性、责任和毅力被忽略了。Seligman先生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基础上,研究狗对电击的反应,发现了习得无助现象,进而提出了习得无助和习得乐观。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动物身上,在人身上也普遍存在。当人面临不可控制的情境时,如果发现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就会放弃努力,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这就是习得无助。而习得乐观也如此,这两个理论的运用对抑郁症的治疗取得了有效成果。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和乐观(happiness)。研究人员发现,影响人们获得主观幸福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稳定原因(如人格特征、社会关系等),另一个是易变化的原因(如社会环境、突发事件等)。也有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获得主观幸福感的途径、方式和持久性方面存在差异。另一个重要研究是乐观,可以通过Seligman的测量乐观问卷、归因风格(ASQ)问卷、儿童归因风格(CASQ)问卷测量人的乐观程度。乐观让人们看到更多的是事件好的方面,让人产生快乐的情绪,有效地抵御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二、心理健康教育新视角

近些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大量事实表明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采用“消极心理学”的方法。学校和老师更多的是关注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出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教师关注度较低。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即使没有出现明显的心理异常状态,他们就真的不需要老师的关注了吗?事实上是大量职业院校的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对未来感到迷茫、很少感到幸福。学生表现出来的状态是玩手机、上网、看电视剧、打游戏,学习不积极,卫生习惯差,纪律涣散。心理方面表现出了不够自信、失落感强、偏执、叛逆心理严重等现象。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现状,积极心理学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打开了新视角,提出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加入教学目标中,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把提高积极心理情绪的内容加入教学内容中,培养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才。从价值取向上培养正能量并具有积极价值观的学生。形式上,职业院校不再充当“救火员”的角色,转而将重心放在提高人们的“防火”意识,防患于未然。这就需要构建职业教育的积极模式,既要对异常状态的学生进行治疗,又要对正常状态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二者平衡,双管齐下。在职业教育中引入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去选择课程内容,提供积极的教学环境,注重让学生体会到幸福感,关注未来,养成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快乐。同时,还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和工作中,运用积极的心态提高教育的效果,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开展积极的班级文化建设,增加课外辅导活动。

三、心理健康教育实例分析

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运用到职业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打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凸显出职业教育的人文关怀。本文通过七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例分析。第一课:心理学无处不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的第一次课,课程的目的是进行心理健康课程团队建设。教学是针对职业院校一年级学生开展的,他们刚刚跨入校门,来到全新的环境,对周围的同学和校园仍然感到陌生。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同伴之间的关系,引导班级同学相互认识,增加团体凝聚力,增强集体意识。课程的开展从学生的现状入手,让他们把对自己的了解写下来,主动和不认识的同学打招呼,并写下同学的名字,通过bingo、通关游戏让原本不熟悉的学生快速熟悉起来。课程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了基础。第二课:生命的意义——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是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一课,我们的学生也许从来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课程首先从书本的选择题开始,再转到生命中的选择题,激发学生的动机。接下来,在一段舒缓的音乐背景下,让学生进入回忆,从外在世界逐渐转向内在的体验。最后,让学生写下生命中最珍贵的五样东西,再逐次割舍,从内引发思考,思考自己内在真正的需要及其意义。课程促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重建,为自己主导自己的人生做好铺垫。第三课:我的目标我的梦想———目标是梦想的航向。课程的用意是教导学生要面向未来,让学生推动自己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用“幸福”作为课程的引入,让学生期许“心想事成”带来的幸福感。通过一场虚拟的“价值拍卖会”和各式各样的拍卖品,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一场人生的拍卖会。拍卖结束时,有人心想事成,有人满是遗憾,就如同当生命结束时一样。课程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把握机会过好自己的人生。第四课:我们的小家——寝室关系。职业院校中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的同伴关系,也就是寝室关系。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稳固的亲情和友情是人们战胜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法宝。课程的目的是增强同伴之间的信任感与协作感。通过“盲人”游戏,让扮演盲人的学生明白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渴望得到帮助的时候,让扮演哑者的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而同伴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信任,在这个信任之旅的过程中体验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第五课:学会倾听———倾听的艺术。倾听是人际沟通中最有效的方式,如何有效地倾听,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课程通过“我说你听”的游戏,让学生明白倾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效地倾听不仅要听见,还要听清、听懂。倾听有五心,诚心、专心、用心、耐心和应心。第六课:时间管理———管理好时间就管理好了生命。职业院校的学生从未将时间当回事,他们总是在游戏、电视剧、网络中荒废度日。课程将时间比喻为银行账户,突出时间无法积蓄也无法失而复得。将生命比喻为格子,过完一年就拿掉一个格子,突出时间的有限性、生命的短暂。教导学生使用时间管理优先矩阵,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时间管理。第七课:生涯规划———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认识你的生命的彩虹。课程通过霍兰德测试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到和自己兴趣、能力、素质更匹配的职业方向,从而更有效地学习。

四、心理健康教育展望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开拓了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野,让教育者可以站在一个更开放、更广阔的高度来开展心理教育。规避了心理健康教育只关注“消极”情绪和心理异常的误区,在心理问题的治疗和预防上做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文章中的心理教育课程实例的开展,收到了良好的初期效果。再次印证了在职业教育的管理中引入积极因素的重要性。营造积极的氛围、创造积极的文化、关注学生的优势、发掘学生的潜能、和谐交流等积极管理模式的应用将会使我们的职业教育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杜小溪 单位:成都铁路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江雪华,申荷永.积极心理学在心理评估与干预中的运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7,1(15):99-101.

[2]曹新美,刘翔平.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Seligman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562-566.

[3]陈红,宋颖惠,顾凡.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15(12):1113-1114.

[4]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23(87):6-10.

第6篇:积极心理学范文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感受幸福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经验可以在环境中体现出来,同时环境又对人有影响作用。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中职学生最重感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情”的交流,在课内外多与学生主动接触和交流,可以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鼓励他们,在困难时关爱他们,这样教师就会水到渠成地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友好、融洽的和谐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加深对教师的亲近感、信任感,消除基础差带来的学习上的畏难情绪,逐步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激起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只有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然也会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感受到在课堂上学习的幸福。

营造和谐课堂环境,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更需要教师运用积极心理学方法积极引导。教师的期待的目光,一句恰当的提示,都会使课堂变得和谐且温馨,学生在@样的课堂氛围中,也就自然能感受到幸福。

二、赏识教育,让学生体验幸福

赏识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影响学生个体行为发生积极变化的重要力量。所以,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就要赏识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优点,及时、明确地表达对学生的欣赏和肯定,利用积极的情感因素,在“润物无声”中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体验到参与课堂学习的幸福。

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尤其是职高后,很少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教师提问时点名叫到,他们也要么不吭声要么声音小。面对这种局面,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利用积极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1名小组长,不论是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还是主动给大家分享自己见解的学生,只要积极展示自我,哪怕是说错了,也都通过加分给予鼓励。通过发现、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展示,不知不觉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会不断提升,体验出在课堂上展示自我的幸福感觉。

三、艺术管理,让学生享受幸福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情绪能有效缓解由消极情绪造成的内心紧张,增强幸福感。在课堂上,当教师面对“调皮捣蛋”的中职学生时,不能使矛盾激化,出现师生“对立”,需要进行艺术化管理,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情绪,以便“化险为夷”,帮助学生享受幸福课堂。

然而,中职课堂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家常便饭,不可避免地干扰着积极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不注意听讲,自制能力差;有的学生喜欢搞恶作剧,故意捣乱。教学实践中,突发事件本身并非全是坏事,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化为很好的教育资源。如果教师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没完没了地批评学生、一味地呵斥、生硬粗暴地阻止、侮辱人格地惩罚,都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让师生不悦。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智慧的艺术管理,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安静时间”和“重新评估”两项策略,在短时间内将“问题学生”的情绪迅速引导至积极状态,让师生做好情绪自控,“化干戈为玉帛”,在积极的情绪中享受幸福的感觉。

第7篇:积极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 班级管理 积极心理学 积极品质 乐观

一、当今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改革浪潮风起云涌,“素质教育”、“爱心教育”、“磨砺教育”的理念都强烈要求教师放下身段,扯下传统教育“师道尊严”的面纱,融入学生,以平等、互尊互重的姿态与学生交流。这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必然。然而一些教师思想观念未能彻底转变,只是形式上“被迫屈尊”,内心却极度挣扎。与此同时,由于基本国策的原因导致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情绪波动大,行为较为随意、自由,渴望冲破束缚,逆反心理较强。古老的沿用至今的控制型的管理模式不但收效甚微,而且有时还会起到反作用。加之媒体对因体罚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弃学、离家出走、自杀或杀人等恶性事件报道和渲染,和社会舆论时不时对学校教育的指责,教育工作被许多教师戏称为“带着镣铐舞蹈”。

二、班级管理呼唤积极心理学

1.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它打破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关注“失败、问题、障碍“的消极模式,转而关注个体积极优势,以发展潜力和提升幸福感为目标。班主任若能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班级管理,着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不断发现和挖掘学生的积极力量和潜能,一定会促进学生积极成长。

2.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班级管理实践摸索

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班级建设和管理,关注的是班集体中全体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力量,并努力将其转化为班级的生长点。本人在班级管理中做了以下实践探索:培养和发掘学生积极品质增强学生自我成长力量;创建班级文化,形成积极进取的班风;努力创建班级和谐、温馨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培养积极乐观心态,使学生懂得分享、感恩、关爱、宽容,并适时进行挫折教育,最终促进班级团体积极成长。

(1)培养和发掘学生积极品质,增强学生自我成长力量。

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人顺利地走向幸福彼岸。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的关注不只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而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帮助学生发现和挖掘自身存在的积极美德和潜能,培养积极品质,让学生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观,有生活目标,体验成功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获得和激发积极力量克服现实中的诱惑和困难 。

(2)建立班级积极组织,营造和谐成长环境。

积极心理学提倡以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和看重的是每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在班级管理中挖掘学生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人格特质,创建关系良好有效能的班级团体小环境,可以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主观幸福感,从而增强其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使班级常规管理由约束和管教条例转变为学生自觉自愿遵守的行为习惯,这样不仅减轻班主任工作的负担,还有利于建设优秀班级。开学第一周我动员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写一份材料,包括自我介绍、希望担任的职务和班规建议等。孩子们刚到一个新环境,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把自己最积极的一面展示出来。充分信任激发出了他们身上意想不到的潜力,个个都好像是精通班级管理的高手,建议非常中肯,且有新意、有价值。我将他们的建议整理成十条,再找临时班委会成员逐句修改直至他们很满意后,以班委会的名义宣布并张贴。学生自己制定的班规自然很受欢迎,而且很快转化为每个学生自觉遵守的行为习惯。

(3)创建班级文化,形成积极进取的班风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以后的管理工作就会轻松很多。而积极的班级文化会对良好班风的形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催化作用。创建积极乐观的班级精神文化是良好班风的精髓,班级凝聚力是联系全体同学的纽带。我们在班级凝聚力的建设中,有硬件的建设,如教室环境的布置等,还有软环境的营造,如:共同的奋斗目标、有能力有威信的领导核心、正确的集体舆论、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自觉的班集体纪律等。实践证明,越是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就越容易得到体现。在这样一种高远的期许中,激发起学生的挑战欲,并全力以赴地去追求成功。为共同目标奋斗是团体凝聚力增长的重要途径。把积极向上的精神确立为班级目标,这是班级精神文化得以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4)进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培养积极乐观心态

青少年处在身心快速发育的时期,心理素质不稳定,情绪起落变化较大,难免经常会出现一些困扰。我们班主任在学习积极心理学之后,应该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任务和可能会集中出现的发展问题,提前做好班级团体辅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心态,使学生懂得分享、感恩、关爱、宽容;并适时进行韧性教育,引导学生勇敢地面对挫折与困难,积极应对危机,增强抗挫能力,以促进个体可持续发展。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班级管理理念,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更新思维模式,强调学生的优势和班级的生长点,而非强化问题;强调正向思维而非负向关注;强调未来导向而非探查过去;强调教育的整合而非单一的教育;强调学生的积极体验而非强制命令。让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基础上培养积极品质,增强自我成长的积极力量,最终促进了学生自我的完善和发展,促进班集体健康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莉琴;论班级管理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0).

[2]李建文;谨防班级管理中的“马太效应”[J];天津教育;2002(11).

第8篇:积极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班级管理情绪体验

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为建立良好班级、实现共同目标而不断进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1]。小学班级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对学生进行权威管理,忽略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发展。这是受“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处于班级管理的核心地位,学生是教师教学意愿和教学计划的顺从者与执行者。这种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的管理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是不利的。二是在班级管理中重视成绩,忽视学生的品德发展。三是在小學班级管理中,一些教师对学生存在偏爱与偏见,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种偏爱会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加剧师生、生生之间的矛盾,影响班级管理的效果。四是班级管理模式单一。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积极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是指与个体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伴随愉悦主观体验的情绪。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它积极关注人们的情绪体验,强调人们在生活中能够获得幸福感。“扩展—构建”理论认为,一些分散的积极情绪都具有扩展人们善于感知观察和积极实践创新的能力,并且还能够构建和增强人的主观幸福感。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学生获得快乐、满意、喜爱和幸福等积极情绪体验时,能够提高班级的管理水平。因此,小学班主任应关注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同时,针对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应该予以控制与纠正,使其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帮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一是班主任要用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学生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在平常的管理中,班主任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会让学生感受到幸福、满足和爱的情绪体验。二是班主任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在班级管理中,要和后进生进行交流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找准在班级中的位置,融入班集体。三是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表达。学生的情绪表达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积极的情绪表达可以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形成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循环,消极的情绪表达也有利于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四是鼓励学生参加休闲活动。休闲活动是培养积极情绪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之余,可以举办一些适合小学生的休闲类活动,通过这些休闲性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快乐、满足、自信、尊重等积极情绪体验,还能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幸福感。

二、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积极暗示学生完善自我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对学生的积极心理暗示将有助于提升班级管理的水平。

在教学中,对后进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促进后进生重新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重拾自信心。后进生就是那些学习能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违反纪律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后进生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自信,他们对自己没有太大的期望,认为自己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同学,于是整天浑浑噩噩地虚度校园的时光,这在他们的大脑潜意识中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积极关注后进生,倾听他们的心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寻找时机,让他们的闪光点得到发展,激发他们内心的自豪感,从而重拾信心,更加积极快乐地学习。

三、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积极文化,营造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心理、生命状态主要是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因果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内在因素、外部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三者是交互作用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2]。

1.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

在班级中占上风的并被多数人所拥护和赞同的言论和价值倾向就是班级舆论。班级舆论有正确舆论和消极舆论之分,正确的班级舆论有助于良好班风的建设,反之,则对班级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班主任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该重视班级舆论的导向与建设。(1)学习班级校规,为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奠定基础。(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班集体活动,促成正确班级舆论的形成。(3)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成长与发展的班级环境。

2.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发挥榜样作用

榜样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在班集体中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榜样,这对于形成班级积极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以在每周的主题班会上选择本周在学习和纪律方面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作为本周的学习榜样。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们就会以榜样作为标准要求自己,这对于促进班级的积极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一个人给你正面评价时,你对他的印象也是积极乐观的,这就是积极心理学在交往过程中的影响。新课程强调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和心理相融的。罗杰斯说明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改善师生关系的关键。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和理解学生的需要,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期望,当教师对学生有积极的期望时,学生就能按照积极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产生消极颓废等不良情绪。所以班主任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班主任还应该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建立积极健康的新型师生关系添砖加瓦。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它为班级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角。它对于转变传统单一的班级管理模式、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相信,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将会在教育教学中更加绽放光彩。

作者:冯磊等

参考文献

第9篇:积极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班级管理;作用

中职班级管理一直以来都是让人非常头疼的工作,中职学生知识积累不足、底子薄、注意力不集中、纪律涣散等问题都使中职班主任老师心力交瘁,任课教师牢骚满腹。如何将中职班级管理工作做好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学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一、中职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

中等职业学生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群体,中职学生往往都比较活泼、好动,有独特的个性,但是却不服管教,不遵守纪律,缺乏自信心,因此有很多学生都会自暴自弃,不愿意去挖掘自己的潜力。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早已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而且一直以来的学业平平使其在心理上常常被冷落,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再加上近几年社会上流行的学习无用等不良舆论的影响,更使得原本不高的学习兴趣也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中职学校“混”个毕业证,毕业后随便找个工作也就算了。主要心理问题是不想通过努力来改变命运,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所以,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让学生看到希望。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整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新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也要注重学生兴趣、情感和信念等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调控情绪的能力、完善学生的品质意识、个性特征和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而中职学生的心态转变需要班主任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在平时的谈话、聊天中要不断地渗透。

三、班干部的心理疏导

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是“领头羊”,在班级积极树立班干部的威信,给班干部发挥的空间。笔者经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体会到:班干部应选择那些热爱学习、头脑灵活,心理上比较阳光,做事较为公正,任劳任怨,扎实肯干,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包容、大气的学生重点培养。打造一支优秀的班干部团队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班干部在班级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当然,每一名班干部在班集体中的历练都将会成为未来就业的资本。所以这是一件共赢的事情,在中职班级中,一个优秀的班干部也是一点点成长起来的,在心理层面,需要班主任做一些具体工作。记得有一次一名班干部与学生发生矛盾,心理无法承受找到我说不想干了,首先我和他说放弃是最简单、最无用的解决方法,逃避不能促进成长,只是放弃了成长的机会,然后我鼓励他,让他看到在学生管理中他发挥的作用,肯定他所做出的努力,然后给他几点要求:(1)学生管理要循序渐进、对症下药,不能心急;(2)班干部想要服众,打铁还要自身硬;(3)不要辜负我对你的期望。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会成为你人生成长的历练,通过班级管理积累人生阅历,个人素质会得到更快的提升。

四、班风学风建设

1.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一个健康的班集体中一定会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做引导,一些不明确的和不正确的思想会影响学生的正确判断,所以,正确的舆论可以引导学生走向光明。在中职班级中,有一些学生有消极思想是正常的,如何来引导并扩大正确积极的观点是我们教师应努力的方向。在中职学生中,有些学生喜欢将问题归咎于社会或其他方面,其实他们只是在推卸责任,不愿努力罢了,现在的“拼爹”思想就是一个例子,教会学生做好自己,改变能改变的是现阶段的首要任务,而不是每天怨天尤人地过日子。可以组织召开班会,通过班会学生共同讨论,也可以召开辩论赛来引导和树立正确积极的舆论,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2.创建公平公正的班级制度每个班级都有班级内部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在班级中发挥班级同学的主人翁意识,共同制定公平合理的班级制度,共同创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班级制度的执行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后养成行为习惯。班级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引导、鞭策,用积极的视角去发现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的成长,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塑造一个个积极向上、阳光乐观的中职学生,打造一个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班级管理队伍,建设一个学风正、人心齐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

[1]杨平,丁瑞静.浅谈中职校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策略[J].亚太教育,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