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写自然景观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意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开展作文教学。对于农村学校的作文教学,教师必须立足实际,分析任教学校所处区域的客观情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乡土文化优势,积极改善现有的农村作文教学现状。
一、立足乡土,积累生活
(一)观察农村景色
农村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景观现象,农村学生置身于绚丽多姿的自然环境中,能够深切认识到自然的神秘与广博,可以感悟到自然景观带来的审美享受。如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溪水、丰收的农田、古朴的石桥、缥缈的炊烟等,这些自然景观透露出深深的农村韵味,给于农村学生审美洗涤,促进农村学生感悟真善美的真谛,为农村学生写作文章提供了丰富且独特的资源。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校园内有两棵高大的桂花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领学生来到树下,看看叶子、闻闻花香;秋游时组织学生搜集形态各异的植物标本等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作文内容,提高作文兴趣,培养作文能力。
(二)体验农村生活
农村作文教学也得到改善提高,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农村生活。农村孩子的生活独特且充满趣味,农村生活经历给予孩子深刻地印象,并带给孩子无限的快乐感受。因此,农村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写作作文时,可以先设置相关的活动任务,让学生记录下任务的完成情况,从而指导学生进行记录内容的整合,进而实现学生作文质量的提升。如要求学生帮助父母做农活,并让学生依托日记方式记录过程与感受,教师针对学生记录情况,全面指导学生进行记录内容的整合,从而形成情感真实、内容充实的优秀作文。
二、立足教材,读中学法
目前,我国诸多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读”“写”分离现象,即语文课本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脱离。对于语文课本选取的文章,其都是精华文章,能够作为优秀的作文范本,故可以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课本文章,并要求学生仿照课本文章的布局、选材、安排以及语句使用等方面,精心组织自己的作文,实现作文写作的有效提升。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把握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能够发现教学技巧,充分将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融合,发掘出读写融合点,给予学生适合的写作的范本,鼓励学生创造性仿照写作,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仿照写作的整体质量,从而提升学生写作的实效性。如,笔者在教《桂林山水》一课,通过阅读指导,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而且还要让他们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山的奇、秀、险,水的静、清、绿的奇妙特点描写的。使得学生在思想感情上每充实一次,他们的习作情趣就会随之复加一层,学完了《桂林山水》我在学生对课文内容还回味无穷的情况下,布置了作文《我的家乡》并告诉学生,可以写家乡的山水,但不一定全部仿造课文先写山、再写水。结果有的同学根据家乡四季的变化来写山水,春天写家乡的山,映山红满山、草长莺飞,秋天写农民在田野上收割稻谷,小孩在河里捕鱼捉虾。虽然同样写家乡的山水,技法不落俗套,别具一格,这就是把范文有机地运用到作文中去,使学生通过读掌握写作方法。
三、常写周记,厚积薄发
结合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我深入把握小学语文全套教材的特点及大纲要求,制定出较为具体全面的作文训练计划,罗列出相关的训练项目,并将“细致观察生活点滴”作为重点训练项目。 同时,我积极组织学生写周记,从生活中积累材料.让孩子们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并通过每周的批改,适当给予褒贬.对于一些内容深刻,意义明确的周记或片段进行全班规范评讲,并将它打印出来,贴在习作天地栏,让同学用来借鉴、学习,甚至拿去投稿,让他们体验到习作成功的喜悦;对于某些普遍存在的思想或写作技巧问题进行集体纠正。如写实周记《新学期新感受》《一次印象深刻的开笔礼》《一次有意义的安全教育》《记一次叠被子比赛》《记一次别开生面的校运会》等等;双休日我布置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要求他们以周记形式进行记录,题材不限,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与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感受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从而以饱满的热情积淀写作材料,丰富写作素材,打破写作枯燥干瘪的尴尬现象。同时我做到勤检查、评比、指导,以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总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改善提升迫在眉睫,要实现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必须全面把握农村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农村小学生写作的现状,有效指导学生将乡土情感、生活情趣与写作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总结写作技巧,不断拓宽知识面,从而实现农村小学生写作水平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军平.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具体做法[J]. 读写算: 教师版,2013(13):53~54.
[2] 马志勇.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 小学生: 教学实践,2013(6):42.
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的特点:一是情感性。学生进入小学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阅历的增加,情感不断趋向稳定,情感的内容更加丰富。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对各种人、事、物、景等欣赏,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从而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二是形象性。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形的,审美教育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只有通过事物的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作用于人,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三是愉悦性。美是人类的最高精神境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一旦引起审美主体情感上的共鸣就能赏其心、悦其目、陶其情。四是阶级性。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等都属于主观范畴的东西。对于审美情趣的高低,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标准。审美教育必须引导和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阶级的观点、民族的观点来分析看待问题,使他们牢固地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抵制形形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审美教育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审美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教学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对社会中的人、事、物、自然中的自然景观的观察、感知描写、判断的能力。以往我们只注重强制性的“他育”而忽视了通过形象激情、顺情、寓乐的“自育”。到了作文课,题目一规定,要求如何如何写。学生面对规定的题目,即使没有素材,也要凭空捏造,然后勉强应付,这种被迫完成的文章,纯属空中楼阁,不但矫揉造作,而且言之无物,学生本人痛苦难言,久而久之自然丧失写作欲望。爱因斯坦说得好:“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而审美教育有别于一般教育的强制性,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使人心甘情愿地接受美的教育,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才能自觉地去领略祖国建设的壮丽风彩,感受时代特色,领悟人生的真谛。美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且无可取代的作用。
三、作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作法
1.激情。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既然美到处都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在万木竞绿、百花盛开的春天,我们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花春树、感知春光春风、体验春播春种。在观察中,强调一个”细“字。观察不细,大而化之,掉以轻心,写作之际,就会常常让细节”窘住“,所以,老舍先生要求我们:”写东西,要观察,要总结,要思考。如果你观察得不对,或者观察得太少,没有深刻的印象,抓不住一个清楚的形象,不要硬写,你须回去再看,直到看清了这个人,这风景,这事物,回来能用八个字、十个字或二十个字,一写就极精彩。到这时,就差不多了“。可见,看”清“了,才能激发肭内心的审美情感,才能写精彩。在体验中,强调一个”深“字。体验就是用全部身心去”感受“。为什么有些同学和别人一样生活在校园,和别人一起参观、游览、调查,别人能写出”言之有物“,真挚感人的文章,他却依然感到”写不出“或”没的写“呢,关键在于不善体验。客观的事物现象,周围的人物景观;入耳、入目,但不入”心“。一方面,缺乏体验,感受隔膜肤浅,无法洞见事物背后的深刻内涵,难以领悟生活真谛,无法激发写作激情,形成不了内在冲动。另一方面,缺乏体验,观察的见闻没有经过主体心灵的咀嚼和消化,写出的只能是”浮“的生活表层。可见,对人、事、物、景体验的深,才能写出融人自己审美观点的,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作品。
关键词:有效作文;生活情趣;感受;创新
新课程改革也罢,高效语文教学的落脚点也好,无非是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说到底就是应加强学生综合性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写出具有个性化和创新的文章来,而学生最为头疼的就是作文的个性化。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我以为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开放形式、分散思维等多种训练方法,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从而实现教学成果的创新。
一、教学理念和写作观念的创新
多数学生认为作文难,无内容可写,无从下手。教师要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举例说明:①作文就是生活,凡是生活中有经历有感受的都能作文,因此作文不难,实际上人人都会作文。②好作文就是有趣的游戏,将生活中的趣事、趣闻写下来就是作文。
(一)作文的起点——生活
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源泉,要让学生会作文,甚至爱上作文,就要使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要有内容可写,教师就应该选取学生生活中的一点、一面、一人、一事,给予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地写,不要谈什么技巧。作文是生活的感受和认识,不是技术活,至于技巧可以让学生在读中、写后、教师的评价中领悟,教师不可强求。
(二)作文是有趣的游戏
长期以来,我们对作文有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有一些作文技巧之类的指导书刊认为作文技术含量很高,很神秘。其实作文就是一种心声的流露,只要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乃至自己调皮捣蛋的事写出来便是作文。在这种思维指导下,有些根本不爱学习的顽皮学生把自己玩得最有水准的游戏记录下来,也能成为一些较好的文章。
二、教学形式和内容要敢于突破
作文要力求突破传统,寻求开放、自由的习作及指导形式。在教学中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及让学生的作文有内容可写,应指导学生将有趣游戏的特征竭力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写作前、写作后都能感受到趣味无穷。
(一)教学形式上,变过去的课堂作文为“玩”后作文
我对所任教的两个班级进行比较:一个当堂作文,一个玩后作文,同一主题“寻觅春天的踪迹”,然而效果差别很大。前一个班作文内容空洞,流于形式,景物描写不真实且与本地的自然景态、气候变化不相符。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在走出校园春游之后,回来交上了满意的答卷。既有沐浴春风、春雨、春光时的那种明澈、爽朗心境的描写又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真实地再现了本地的自然景观;对景物描写既做到了有层次和有立体感,又运用了多种感觉器官,读来犹如身临其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学内容上,摒弃过去那种严肃的、正统的方式,写别人未写的
在学生的习作中有说空话、说假话的现象,我就让他们将生活的真实情况融入到作文中去。让他们懂得生活并不只是充满着阳光雨露,还有暴风雨。在写《我的初中生活》一文中,一个班课堂写作,另一个班头天布置,叫他们第二天把记录自己初中生活的片断在班上进行交流,采取开放形式,材料大家提供,然后分散思维,再写作。结果前一个班的作文多是记流水账式的生涩、古板。没有还原中学生活的真实面目,缺乏应有的阳光和朝气。而开放式班的同学却截然不同,内容既有涉足课内的,又有涉足课外的;既有涉足校内的,又有涉足校外的;既有欢乐,也有烦恼;既有笑容,也有泪水;充满了缤纷的七色光。其中一个荒废了学业的同学写出了他沉湎于网络中那种天马行空、仗剑走天涯的惬意,及其回到现实中面对家庭、学校的责难,想痛改前非而又不能自拔的苦闷。因此,写好作文离不开生活。
三、批改与自改结合,积极评价,体验成功
自改文章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不管教师怎样精于批改,也不能代替学生自改。教师的批改,目的在于引路,路还得靠学生自己走,中学生自改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文章内容的修改。有些内容不充实,叙述空泛,无生动具体的细节,需要补充、增添一些具体描写和材料;有些内容太臃肿复杂,中心和材料不统一应采取删除调整的方式。
其次是文章结构的修改。文章先后次序不合理,段落层次错乱,事例倒置,就应梳理顺序,或按时间发展、空间转移或事理逻辑进行调整。再次是文章字句的润色。文章最后定稿,字句是比较重要的,应该以贴切、准确、传神、富有表现力的字句来描摹,使文字流畅、生动、形象。
最后是教师在班上进行评价。评价尽可能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对于好的文章可在班上交流,鼓励他们到校刊投稿,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励他们的兴趣,使他们逐步爱上作文,自觉写好文章。
参考文献:
1.梁增红,《我也想批改》,《语文建设》,2011
在写作上,“新课标”明确地提出了初中阶段的作文要求:1.表达真切体验,习作要感情真挚;2.表达独特的感受;3.力求有创意的表达;4.实现独立写作,注意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那么根据这些要求,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作文呢?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平时作文,绞尽脑汁,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希望通过老师的肯定来证实自己的能力,学生有了自信,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作为老师,如果能从学生作文中竭力去找优点,对学生的作文多加以肯定和鼓励,就能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假如你能针对一位作文信心不足或书写不工整的学生抓住其优点来评价,那对他该是多大的鼓舞和激励啊!你可以这样写:“看了你的作文,你是否觉得自己比以前进步了许多?我真为你高兴!”“你的作文写得这样好,如果书写再好一点,岂不是锦上添花吗?”……别小看这么几句鼓励性的话语,说不定真能造就出一个未来的作家呢。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学生作文时恰当运用范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一点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新题材、新手法、新构思。学生的思维应该有所突破,因为他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眼界是最开阔的,个性是最独特的,生命意识是最鲜活的。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场合,学生才能从周而复始的自然景观中寻找与人类精神现象的契合,从貌似平凡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振聋发聩的启迪。总之,作文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有张力的思维空间,真真切切地让其彰显个性。
三.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写作的本源
新的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国际化,生活的多元化,都应撼动学生的心魄;生活中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多彩的图画,都应涌上学生的心头,涌上学生的笔端。为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社会,投入生活,拥抱自然,深入社区,走进工厂农村,参观学习,调查研究,收集材料,采访人物。学生面对沸腾的社会生活,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都有了直接的印象,深刻的体验。一旦对生活有了独到的发现,有了深刻的领悟,便能信手拈来,写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来。
四.指点迷津,让学生写出文章的亮点
时下学生的作文,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到语气语调多数大同小异,呈现出很大的趋同性。他们习惯了以“成人化”的口吻空发议论,他们习惯了套用、滥用信手拈来的背得滚瓜烂熟的哲学原理、人生信条。他们的语言不再负载个性,不再负载情感,不再负载人格。我们应指导学生写出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它体现在遣词造句及文体的选择与语调、态势和韵味上:或细语潺潺,或浩气磅礴,或明快活泼,或深刻练达,或质朴清新或华美高昂。凡率性而为,凸显生命本色,随性而发,一任才情的作文语言才能克服虚弱之风而形成刚健之气。
五.民主开放的教学评价
因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教师在给学生评分时,就应该本着“因材评分”的做法,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凡真正下功夫写作的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期盼心理,即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批改作文时,应十分注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小的突破,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在设计评语时,应遵循指导作文与冶情育人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善于写“溢美”之辞,让评语尽量具有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美感,具有语言传情方面的亲切感、幽默感,以及鼓舞性。
【关键词】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中图分类号】G528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065-01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体现在读、写两个方面,而写又是主要矛盾。学生进入写作阶段后,“写”就体现在作文上。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固然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写作技能的教学,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在培养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上下工夫。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
一、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要写好作文,必须要在平时注意积累写作素材,有了充实的素材,才能把作文写得生动、确切,提高作文水平。
(一)指导学生搜集写作素材,变为自己的“作文集”。培养学生喜爱范文、熟悉范文,正是学生写作文的起始,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作文编成集子,变为自己的“作文集”。一是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即从报刊上裁剪下来,从学校、老师、同学那里转抄过来,从电脑网络中下载过来,从自己的作文中挑选出来。二是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精炼的素材。这个阅读作文的阶段,正是学生潜入海底寻觅珍宝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过程。
(二)让学生品尝作文成功的快乐。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出于能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喜悦”。基于此,教师应该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对优秀作文进行张贴示范进行表扬。因此,教师要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较广的传播,这对启发写作兴趣无疑是大有禆益的。
(三)唤起学生写“故事文”欲望。低年级学生对讲故事、听故事如痴如醉,用写“故事文”引学生作文入门,可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首先是组织学生召开故事会,然后把所讲得故事、听到的故事写下来。实践证明,从故事入手,给学生提供一个丰富作文内容的机会,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写出生动活泼、语言流畅的故事。
二、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开阔作文视野
要写好作文,必须注意平时观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老师要教育学生学会观察,注意积累写作素材。
(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生最美的课堂,它以神奇的笔锋为我们创造了多彩美妙的世界,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源泉。不说各地壮美秀丽的自然景观,单就是春、夏、秋、冬、刮风、下雪、下雨、炎热的气候就有写不完的内容。一次习作课前,春雨绵绵、淅淅沥沥地下了好几天,走进教室,我问大家,下了这么几天的春雨,你们有什么感触?开始只有个别同学发言,我又接着问:“你们喜欢春雨吗?为什么?”大家都说喜欢,因为春雨让植物生长,使环境干净、空气清新。“那么花、草、树木、青蛙、燕子喜欢春雨吗?他们又是如何喜欢的呢?”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大家说:小草探出头欣赏春雨。柳条跳起迎春舞,花儿张开笑脸迎接春雨,青蛙为春雨唱赞歌。今天,请大家以“春雨”为题写作文,把你们对春雨的喜爱,通过对动植物的描写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抓起笔把心中的爱倾吐出来了,连最差的学生也有话可说了。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有条件的话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实验,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当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学生平时感知的生活其实是很丰富的,但是他们大多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没能把这些丰富的生活表象细细品尝,并从中获得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经常带学生去参观一些大棚蔬菜种植,虾水产养殖等,调动学生写作作文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观察采访生活中熟悉的人物。学生生活在人群中,虽然学生是与邻居群众朝夕相处。但要求学生描写人的文章时,他们却抓不住人的特点,“我”的父亲同“他”的父亲没有多大区别,都是浓眉大眼,工作勤奋、关心我学习的父亲。如何抓住人的特点写出特色来呢?在动笔之前,要求学生先对所写得人物(父亲或母亲、或老师、同学)进行调查了解,先当“记者”采访方方面面的人。例如:写《我的妈妈》,可采访外公、外婆,了解妈妈小时候的情况;采访父亲,了解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妻子;采访妈妈的同学、同事,了解她的为人及工作情况等,写出采访记录,再加以整理,就会写出一个活生生的、有特点、有个性的母亲了。
三、老师合理讲解,鼓励学生写作信心
习作课的气氛轻松、愉快,才能使学生的思想不受限制和束缚,才会自由的表达他们的思想。习作课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要成为他们自由表达思想的开放型课。一堂作文课,往往是对上次作文的讲评和对这次作文的辅导。讲评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教师讲评,亦可学生自评、互评,还可以进行“习作擂台赛”。读自己的习作,向其他人挑站,被挑战者也上台读,请学生中的评委打分、点评,然后评出本次擂台赛的擂主。并佩以绶带或由教师颁发小奖品。这样以来,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了,情绪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自然也就活跃了。上次写得不好的同学摩拳擦掌,准备下次拭目以待,上次写得好的同学又要迎接新的挑战,还要努力。这个讲评活动,像一把火点燃了学生心中的创作的激情。这激情像奔腾的江水冲走了阻塞学生文思的暗礁与沙石,这激情使学生进入我手写我心的表达真情实感的愉快的创作境界。
四、启发学生想象,丰富作文空间
关键词:新课标;乡土资源;作文水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直以来,作文是一个让老师学生都感到为难的话题,面对一个作文题目,翻来覆去冥思苦想,东拼西凑盲目模仿,都解决不了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具体问题。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我们,应在教学中努力开发和利用我们农村的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
一、让学生放眼乡村的自然景观
农村没有城市的楼群林立,没有城市的马路纵横,但农村有美丽的大自然,绿野千里,鱼塘点眯,阡陌纵横以及当前农村天翻地覆的变化,都是学生练习习作的素材基地,这是我们农村孩子特有的财富。教师要把学生的双眼从狭隘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寻找美、发现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笔触来表现美。
美,莫过于大自然。农村一望无际的田野,雪白的棉花,绿油油的小麦,黄澄澄的果子,青青的蔬菜……景色宜人;小河、池塘、沟渠……风韵各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就地取材,去仔细观察平平常常的自然景物,从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这种亲身亲近自然的感受比起关在教室里纸上谈兵、舍近求远谈异地风貌,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学生的青睐,也能使这种乡土课程资源更加得到有效利用,不知不觉中,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也会得到了有效地的锻炼。
二、从生活实践中积累习作资源
学生往往对眼前的事物充耳不闻,视若无睹。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走进乡村、走进生活、体味生活,让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捕捉文学、捕捉语文的心灵,让他们用心去体会乡情风俗之变化、劳动之苦乐以及至爱亲情。
家乡有勤劳俭朴的农民,对于农民的后代来说,劳动的机会唾手可得,可是许多学生写劳动,只言片语,写得不生动、不实在,因为他们只是劳动的旁观者,没有跟随大人到田里亲身参加过劳动。翻地、浇水、播种、捉虫、收割等等农活,蕴含着许多农艺农技。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身体力行,去领悟劳动之苦、收获之乐。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就会摆脱“无米之炊”的困境,也就不会为“言之无物”而苦恼。
三、感受生活之爱,获取习作情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让他们深深体会到家庭生活、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着至爱亲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体会家中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们与外界发生的联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真情。爱是无声无息的,是无怨无悔的,只有用心去体味才能感受得到。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过分提高教学要求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提高小学生写作的标准和要求,甚至用自己的写作水平去要求学生,要求学生的写作内容要有意义,要有新意,语句要流畅连贯等。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写作水平毕竟有限,有的小学生甚至不知写作从何下笔,教师要切合实际地确定写作目标,不能要求过高,以免让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挫伤写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缺少读写能力的训练
读和写的紧密结合是小学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读是吸收,写是运用,读是写的基础,只读不写或只写不读,是不能提高写作水平和能力的。在一些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读写的系统训练还比较欠缺,很多教师没有把读和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使读和写脱节。
3.写作评价不当
写作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作家,而是让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写得好固然值得表扬,但小学生存在的个人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对不同学生写出的不同作文进行合理评价。不少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只对作文写得好的几个学生详批详改,而对其他学生的作文只简单地写“阅”或“优”“良”“中”“差”,这种“冷情评价”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对自己作文的不重视,进而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学生语言储备少,文字表达差
小学生因为自身的经历较少,加上平时缺少观察和积累,写作练笔也比较欠缺,因此很多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想写什么,可又写不出什么。即使有内容可写,也因不能合理进行文字表达而使作文写得漏洞百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写作,主动写作。如,在写作前,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去感悟和挖掘一些最熟悉、最能打动心灵的东西。如,在写“一次有趣的活动”的作文时,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做两个有趣的活动,一个是“贴鼻子”游戏,一个是“拔河比赛”,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留心观察,细心体会,发现并记录活动中的有趣之处。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兴趣浓厚,快乐体验,而且也为后面的写作进行了必要的积累,让学生有话可写。
2.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睁开双眼,去观察、去发现。雷电风雨、日出日落的大自然景观,校园生活、路边见闻等日常生活琐事,都是学生写作的良好素材。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观察眼前的人、事、物、景,以丰富学生的见闻,积累素材。还可以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课外活动,如,各种体育比赛、读书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为学生的写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3.增加阅读量、丰富知识
写作需要丰厚的知识积淀,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多种知识才能写出主题鲜明、语句流畅的好作文。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籍杂志,引导学生多读书,阅读适合的图书、报纸、杂志,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容。书籍是学生学好写作的良师益友,大量阅读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读书交流活动,或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来锻炼口才;或通过办墙报、手抄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指导学生勤于抄录,整理课上所学、课外所读的材料,做好知识的积累与储存工作。通过广泛阅读,学生既从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的精华,同时又积累了大量词汇和写作材料。学生的信息增加了,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知识丰富了,写作也就轻松了。
4.增加说写结合训练
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独立写作能力,还应该从训练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入手。因为口头语言是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离不开口头语言的表达。其实写作就是用笔在说话,从说话到写作,从语言到文字,从练口到练手,从出口成章到下笔成文。教师增加说话训练就是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说话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随地为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内容从家庭到学校,从自然景物到社会生活等,以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如,学校里刚刚结束的运动会,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和观看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周一到校后,让学生从自己周末的所见所闻中挑一件最有意思的事描述描述;带学生参观了一个景点后,让学生自己找一个角度,按照方位顺序或由远到近的顺序把看到的景物描述清楚……学生说话训练时教师做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力求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流畅。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动手写作的能力自然也会提升。
5.重视作文评改,善于沟通交流
一、环保教育渗透的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紧紧围绕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环保教育。
教师应将环保教育巧妙地、恰当地引入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环保教育,而不是刻意地把它上成环保课。
2.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从多方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环保教育。
语文教学内容有阅读、写作、口语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环保教育的内容。例如,我们可以在讲解课文时,利用一些游记、散文、说明文中的片断,很自然地谈及生态方面的知识。
3.正确把握中学阶段环保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我们在进行基础环保知识教育的同时,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作适当提高。不能局限于环保常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环保政策及环保热点问题,如可持续发展及沙尘暴的成因、白色污染、酸雨及赤潮,等等。
二、环保教育渗透的途径
1.通过朗读渗透环保教育。
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练,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感,能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保教育于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指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时,使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面,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春带给我们的美,感受书中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心灵日臻“净化”,教师再稍加点拨,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共存的重要性。又如:教学的诗词《沁园春・雪》,在此词中塑造的形象巨大。那起伏不尽的群山,巨大隆起的高原,不仅在舞动,在奔驰,生命力如此旺盛,而且有着进取、挑战的姿态和意志,要与覆盖在头顶上的那高远、阔大、威严而神秘的“天公”比试高低,而且似乎胜利了。这里有一种“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超越一切的力量,融合作者“自我”的美的形象,令人感奋,给人以豪迈感和崇高感。朗读时,要把远大的抱负、如潮的激情与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联系起来,读出作者的豪情万丈、居高临下、意气轩昂,表现出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
2.通过作文教学,有机渗透环保教育。
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能力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保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如结合习作教学中的写景主题、叙事主题及观察日记等渗透,还可以通过写《环保循环日记》、《环保调查报告》、《环保剪贴、评议报》等形式强化环保教育。
学生习作本身就是语文学科最有效的基本技能和思想品质教育有机结合的训练方式。每个学期有计划地安排一两次成功的环保内容的作文,做到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相辅相成。环保教育题材的作文要因地制宜,不能脱离本地区实际。要针对本地区环保问题的实际写,通过观察、调查、访问,收集材料,找出症结,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般学生都能写出成功之作。例如:河湖密布的水乡写水污染的内容就容易,学生直观沟河湖被污染的现状,能了解污染的原因,也能了解过去碧水秀色的胜景。通过对比一定能写出抒发愿水常清的情文并茂的好文章。假如你让学生写滥垦滥牧、开山毁林造田导致环保恶化等内容的文章,只能从书本到作文本,进一步学习环保基础知识而已,不能从灵魂深处受到深刻的环保教育。
3.利用教材辅助系统,进行环保教育。
除在教学中把握好进行环保教育的时机外,教材的助读系统也是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和运用的环保教育载体。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安排了很多幅表现自然风光和动植物的图片,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在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同时将环保的主题渗透其中。如:《月亮的足迹》一课后面的月球表面图片,从那一圈圈斑驳的痕迹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更体会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课后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材料中也有对环保教育很有价值的内容。又如:《感受自然》后面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接近大自然,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敬畏生命》:搜集资料,出一期关于“人与宇宙之秘”的期刊等。
课后练习可以说是教材辅助系统中最能体现环保教育的素材。如《山中访友》课后练:“假设你是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使学生在与人和景物互换中体会各自存在的道理;《化石吟》课后练习一:“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学生可通过查资料了解万年前化石形成的前身及形成的原因,树立珍惜环保的理想和信念,培养环保意识;《斑羚飞渡》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练习与课文内容互相呼应,具有人性化色彩,利于引导学生从感情上接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4.课外实践,开展环保教育。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自我从小学语文教学以来,一直在农村小学教高年级语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觉得作文教学是最棘手的。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常常缺乏真情表现,有时只是虚情假意,乱编的多。语言干巴巴,情思不见影。往往只是只言片语,写不实在、不生动。原因之一是学生平时佳词妙句积累的量较少,感到无语可写。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能力差;原因之二是学生手头题材匮乏,没有“真事”,也缺乏“发现”,不善于捕捉素材,对于眼皮底下的好材料,往往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就很难抒发真情,进而害怕写作文。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作文任务,笔下的故乡是他乡,笔下的家是别人家,笔下的美景却从未见过……很多学生的写作凭空想象,东拼西凑,乱写一通,甚至有些学生都弄不明白自己写的是什么内容,这样的作文质量每况愈下。针对农村小学作文的教学,下面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 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写作的欲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因此,让学生饶有兴趣的习作,是习作成功的第一步。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作文命题开放
布置习作时,作文命题要放宽,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学生周围人和事,景和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如笔者在写作教学时常布置学生写一些命题为《我的故乡》、《爸爸、妈妈、老师,我想对你说》、《校园的早晨》、《我的妈妈》的作文。
2、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
笔者经常在作文教学里开展各种各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的习作;有时让学生上来读自己写的作文;有时让学生互评互改,指出对方的长处和短处;有时把学生的习作贴在教室的佳作栏里。这些活动可让学生在充分肯定的评价中树立起作文的自信。
3、给予学生写作充分肯定
要让学生有恒久的写作兴趣,必须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把写得好的作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宣读,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哪怕学生写得不成功,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语。为作文中的有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学生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
2 指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愿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总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因此,教学不仅在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还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课外书,积累好词好句,积累语言材料。为此,笔者让学生购买一本课外读物,利用周六、周日来阅读。并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词句才会涌现笔端。同时,阅读也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所以需要我们教师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