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乌托邦读后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选优秀《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文 读着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的这本书,我被吴非老师的教育理想所深深地感动着。
读了《只要肯读书》一文,我在思考,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吴非老师在文中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教师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低下,不少人枉为一名人民教师,这一点我深有同感。很少看到有教师主动读书,能拿起书本的也是一些时装,美容,汽车、婚姻家庭……能拿着一本《读者》看一看的,就已经是爱好文学之人了。能经常在一起谈谈最近所读书籍的人寥寥无几。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因为,“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我认为,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读书,思考,实践,再读书,再思考,再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将在今后的教育进程中坚持遵循这一规律,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精选优秀《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文 为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推荐我们看一本书《不跪着教书》。一开始我感到非常好奇,教书和跪着是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份好奇我细心地阅读了吴非先生写的这本书。书中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那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看后久久不能平静。虽然还没完全内化,但是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原来“跪着”,意为教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名利而失去教师的责任,意为随波逐流。书中有一段话一直萦绕在我耳畔——“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我不由得思索: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浅。校长经常提醒我们应该博览群书,但是,自己却常常以忙、累为借口推脱。事后我反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尤其是书中讲到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深度的思考。想想自己也一样,有时经常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及时去反思,时间过了也就忘了。现在我告诉自己“思考也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自己多思考。
我要多思考,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汲取教育智慧。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思考、教育活力、教育创新,一句话: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不跪着教书,是一个教师最初的姿态,也应该是一个教师终生的姿态。
精选优秀《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文 最近有幸读了吴非老是的《不跪着教书》一书,能感受到吴老师是主张做一个有独立人格和有个性的教师,这是教师教育生命的灵魂!没有风格就没有自我。所以教师要“不跪着教书”,做一个“站立着”的教师。
做一个“站立着”的教师,首先要学会学习。“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智慧的源泉,而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学习。学习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一生都将自己的阅读视野局限在几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上的人,又能给学生怎样的人文体验?虽说教师不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但如果你的基本的阅读视野都比不上学生又怎么可以引领学生呢?因为你也不知道前方的路伸向何处。如果教师没有“源头活水”,又怎能有学生“浩瀚海洋”?
只有不断地吸收知识的营养,你才能集百家之长于一身,使自己的思维之花绚丽绽放,使自己的风格之树悄然生长。
做一个“站立着”的教师,还要善于思考。教师要做一个“思想者”,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不邯郸学步、不墨守陈规、死守教条,不盲目崇拜、失去自我。我们教育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同样我们教师自己也不能“死教书”“教死书”。
“如果教师是跪着,他的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以这样的学生怎么能肩负起振兴中华和复兴伟大民族的重任呢?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思考者,他要对教育的本质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个性。一个不愿思考的教师只能是一个庸师,思考的目的不是作乌托邦的空想,而是寻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反思,捕捉自己点滴的思维火花,逐步让它明亮起来,指引着你的实践之路。
《理想国》读后感 柏拉图的《理想国》既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开山之作,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但凡目下之人文、社科类学科莫不可追源溯流至此,书中涉及了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神学、美学、教育学等领域的诸多问题。故此,欲入西学之门寻奇揽胜,《理想国》堪称首选路径。该书中文译本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郭斌和、张竹明之译本为最佳,英文译本以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之“The Republic”译笔最为流畅,当为尚未熟谙古希腊文者之宝鉴。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在比雷埃夫斯港给女神献祭完毕,正准备回到雅典。玻勒马霍斯和格劳孔的弟弟阿得曼托斯挽留了他们,来到玻勒马霍斯家里。第一卷中的有关“正义”问题的所有辩论都是在那里进行的。首先,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的父亲珂法珞斯交流了拥有财富的老年人的优裕生活,并从而引发了有关“正义”的讨论。珂法珞斯认为正义就是“为人诚实”和“欠债还钱”。这一辩论未及深入,玻勒马霍斯起而为其父辩护,但只是坚持“欠债还钱”就是正义,并进一步把“正义”发展为相当于咱们的雷锋同志那样的精神境界——对朋友要像春天般温暖,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其次,“愤青”色拉叙马霍斯不满于苏、玻二人的“一唱一和、互相吹捧”,挑起了其与苏格拉底之间的激烈论战。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无他,就是强者的利益”,而且强者是从来不会犯错误的。呵呵,这个诡辩士、愤青子已经颇有些“强权就是真理”的意味了。苏格拉底透过分析所谓的“技艺”就是要使利益达之于客体,而非对于执行者本身有利来加以反驳。色拉叙马霍斯对此也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牧羊人就不是为了羊群好,而是为了牧人自身获利,并由此得出结论:"Justice is in fact what is good for the stronger, whereasinjustice is what is profitable and good for oneself。" 即公然叫嚣——正义者,强者之利也;多行不义,方能得利。看来政治非道德论者古已有之,始作俑者非此“色愤青子”莫属啊!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和中国法家的慎、申、商、韩之流真当拜色拉叙马霍斯为他们的祖师爷了。最后,智慧的苏格拉底最后说服了粗鲁的色拉叙马霍斯,使之勉强认可了过正义的生活要比过不正义的生活好,理由有三:第一,正义的人聪明善良,不正义的人邪恶无知;第二,不正义者内心烦乱不安,从而不能有效行动;第三,正义者要比不义者生活更加幸福。
我们要注意的是,从一开始苏格拉底的被强行挽留,到论辩过程中辩论的话题也随着发问者的牵引而不断地转换,直到第一卷的结尾也没有告诉我们到底“正义”是什么。这样的结局,我们是不满意的,然而苏格拉底的高徒们就满意吗?到底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有答案吗?第二卷能否揭开谜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古希腊着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重要的对话体着作之一。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着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x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该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作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
《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着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
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作为一本影响深远的书籍,《理想国》内容不可谓不精彩,是一本可以很好了解城邦由来的书!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着作之一。这是对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可以说这个城邦是历史上“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在《理想国》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柏拉图是通过对正义的深入探讨。
《理想国》在讨论到城邦的建设的时候,首先说的就是人的正义问题,在柏拉图的理解中,他认为我们如何去理解正义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个城邦的正义,如果我们理解了城邦的正义那么也就理解了个人的正义,所以,理解就是一个从大到小的过程,但是在我们的课堂的讨论中有的人的言论让我有这样的想法,在我们一个直白的理解中,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正义是最重要的。
就是说,有个人才有国家的一切,在一个认同个人主义的时代中,在自由主义的思想的指导下,这样的想法是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我们要知道柏拉图写作的背景和写作的意图,所以从一个城邦的建设意图出发,城邦的正义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服从城邦的正义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时候,个人正义往往应该让位给城邦的正义的,所以,我们在理解柏拉图所说的“先写大字,再写小字”的言论是从城邦的理念出发的,因为他认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个时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况下,个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因此我们要把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充分理解,如果我们仅仅是从个人正义的角度来理解柏拉图的正义的话,那样的话,我们的理解是偏激、狭窄的,那样的话就很容易误解柏拉图的意思,在当今社会,理解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是我们正确理解柏拉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理解两者正义之间的关系后,我们现在来理解柏拉图的正义观念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显的提出正义的概念是“个人做自己分内的事情”。或许是我们这样的理解,在柏拉图的意思中或许认为,人本来就是有区别的,等级的划分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级别的划分,或许是秩序的要求,因此柏拉图要建立自己城邦的时候,他不能不考虑到一个城邦对于秩序的要求。此外柏拉图关于人应该各做各的事情是基于人本身的内在素质,或许换个说法是每个人在他生来就有自己属于自己的禀赋,而他的禀赋决定了他所应该从事的事业,那是正义的。
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正义,当然这些是柏拉图从他的城邦的正义推导出个人的正义,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理解或许适合于当时的城邦的正义,而对于如今,关于正义的描述是困难的事情。
此外,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用三个著名的比喻解释了他的思想。他认为每一类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红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红”等。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根据。
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其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离的。柏拉图强调感觉和理性的区别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觉只能认识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理念。他对人类的认识作了如下区分:对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认识是“猜测”;对外部事物的认识是“信仰”,在理智阶段,人们所认识的是较低的理念的认识,如对“圆”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认识。
理性阶段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猜测和信仰不是知识,是意见。对理念的认识才是知识。柏拉图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讲了一个人如何经历了猜测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过程。这个人获得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后,感到有责任教导那些还在洞穴中的人们。柏拉图由此指出,在一个正义的国家里,哲学家应该成为国王,凭借责任治理好国家。
柏拉图认为品德来自于教育。教育是排除不理性干扰,将真理发掘。而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一个回忆的进程。此外辩证法也是找回真理的.主要手段,同时“让灵魂安适”的求善欲望又为求知提供了不竭的动力。然而这种教育往往会遭到他人的不理解。柏拉图将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形象地比作了洞穴。因而那些缺乏哲学的人被视为关在洞穴里的囚犯,那些哲学家便是走出洞穴的人。
【关键词】 课外阅读 授之以渔 现状 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37-02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然而就现在的教学状况来看,语文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师生的重视,可是,对于占据阅读半壁江山的课外阅读即显得十分疲软无力,形成了“一手软,一手硬”的被动局面。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呢?本文就从课外阅读的现状、如何激趣、推荐读物、指导方法、阅读意义等方面进行探究。
1 目前课外阅读的现状
1.1 阅读时间不足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沉重的学习任务,限制了学生看课外书的时间,使学生没多余的时间去看课外书。
1.2 阅读数量太少 由于不少老师以课时紧、任务重、学生阅读能力差为由,以讲代读,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造成不少学生平时几乎不看课外书。
1.3 阅读视野狭窄 很多同学只读语文教材的课文,对于课外读物,爱选择娱乐性极强消遣文章。对于国内外的经典名著几乎是一片茫然。
1.4 阅读兴趣不浓 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没有兴趣,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只有部分的学生读一些考试规定的名著,他们读名著,有一种急功近利“临时抱佛脚”的态度。
1.5 阅读方法单一 缺少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读书收效不大。
2 明确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读书是上帝赐予人独享的福分。书籍让我们有幸在任何时候,无论贫富荣枯,都能诗意地栖居在、生活在语言文字编织的奇妙而梦幻的乌托邦里,从而成就人作为万物之灵的殊荣。”《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高度重视课外阅读,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总量和分量,并对课外读物的选择提出了建议。确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连。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要在这段时期里为孩子打下一生的精神底子,让书香伴随孩子们成长,让经典的作品滋润孩子的心田,由经典奠基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阅读的现状如此低迷,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又如此重要,如何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3 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3.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营造书香氛围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走进知识的大门。每周利用早自学由班长带领大家学习两首古诗、三个多音字、五个成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学习典故、警句、名人名言等,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让学生有一种知识就是力量的感觉。
3.2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巧借书本资源来导趣。
例如:学习《红楼梦》后,教师启迪学生去思索,林黛玉为什么去贾府,课外对此并没有交代,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红楼梦》,通过对原著的阅读,学生能了解林黛玉去贾府的原因,是因为母亲仙逝、贾母挂念;还有宝黛似曾相识的原因,是因为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黛玉是降珠草,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她,使她脱掉木质,换成人形,降珠草为了感恩他就随他下凡,才有了宝黛心有灵犀的爱情和黛玉的多愁善感。
3.3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利用“书评”手段来稳趣。
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质量,我们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活动来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开展了诗歌朗读、征文、读书演讲、成语接龙、写读后感等活动来保持和稳定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
3.4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设立奖励机制来升趣
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诱发和保持后,就得到了一种满足。如果在这个时候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就会滋生,俗话说的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经常采用评读书先进、奖励课外读物的手段,一次次地把读书活动推向。
4 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4.1 开卷并非都有益 由于课外读物鱼目混珠,老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有价值有意义的书籍。
4.2 文化宝藏特丰富 由于一个人精力有限,如果不加选择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读书就不会有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这样不至于学生误入歧途。
4.3 个性化的课外阅读 教师应懂得课外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是依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开展读书活动。所以老师应允许孩子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推荐课外读物。比如文静的女生,可以读《红楼梦》、《诗三百》。男生可以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喜欢音乐的可以读《聂耳》、《贝多芬》;喜欢美术学生看《达芬奇》、《凡高》等。老师应投其所好,循循善诱,点燃他们希望。
4.4 授之以渔学会阅读 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所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读”的方法:
①精读式 如:经典名著;②速读式 如:报纸、杂志、科普、成语故事;
③泛读式 如: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科学知识;
除了选择不同的“读”的方法也要教给学生不同的“记”的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记”的方法如下:
①随感式。这类笔记在学生阅读时随时进行。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随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养成勤阅读、勤思考的习惯。这样才读有所得。
②摘录式。这类笔记是重在把阅读时发现的好词佳句以及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可以作为自己写作素材的积累。
③背诵式 背诵式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背诵,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可以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促进写作。
④创作式。即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如:续写、扩写、改写、缩写等。如《麦琪的礼物》对文中祥写妻子为麦琪买礼物改成麦琪为妻子买礼物会是什么样子呢?
5 课外阅读的优越性
5.1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把课内所得之法,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风闻,把课文学得更深更灵活。例如在学习《 金岳霖先生》一课前,让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才学、工作、作品、家庭等,在课上交流,在讲到金岳霖先生给死去的林徽因过生日时,学生就争先恐后的把收集到有关林徽因的故事交流起来,金岳霖先生没有像徐志摩那样的浪漫诗情,追求林徽因失败后接着就有了陆小曼,金岳霖先生没有像梁思成在林徽因死后就娶了他的学生林洙,而他为了心中的女神终生未娶。其实他长的风流倜傥,一表人才,在今天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帅哥。同学们都对他与林徽因真挚的友情和超凡脱俗的爱情所感动。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2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手段。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意思说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手段。如果中学生仅局限于学习课本知识而不扩大阅读面,不读或者少读课外书,语文素养就不会提高,知识面就会狭宰,视野就不会开阔。学生只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对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起到积极提升的作用。所以只有广泛地大量地阅读,博览群书,才能厚积薄发。
5.3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