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设计专业范文

环境设计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设计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设计专业

第1篇:环境设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环境设计;环境设计理论;环境美学

一、成就与问题

2012年中国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科目录,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下设音乐、美术、设计学等门类。在学科目录中,“环境艺术设计”更名为“环境设计”,与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等专业并列成为设计学门类下的专业之一。之前,环境设计专业已经几经更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时期,为室内装饰(1957年)、之后为建筑装饰(1958年)、建筑美术(1962年)、室内设计(1980年)、环境艺术设计(1988年)、环境设计(2012年)。其中,1988年专业名称从室内设计改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初衷是将设计范围由室内扩大至室外,包括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设计、中小尺度的公共环境与景观园林设计等,这一调整,也是当时国内外形势所导向,有其必然性和深远意义。而2012年“环境艺术设计”再次更名为“环境设计”,其初衷应该是希望该专业在教学目标上更强调“环境”而淡化“艺术”。这在艺术学下的设计学科已有先例,“工业设计”也曾将“工业美术设计”中“美术”二字去掉,以强调“工业”的重要性。回顾历史,195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成立之初,全系中心工作是为国家建设中的重点工程服务,主要从事室内与建筑外立面设计。这一期间著名的成果有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民族饭店等室内设计与建筑装饰设计作品。经历最初成功后,1960年—1975年是该专业的低潮期,全中国每年十名左右的建筑美术专业毕业生竟然难以对口分配,当时能到城市公园绿化部门工作算是较好待遇。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启动改革开放,出现由于对环境设计需求剧增而产生的设计真空,使设计学科的天平向室内设计等专业倾斜,并持续给环境设计专业带来了近四十年的发展机遇。与同时期重要建筑常由国外建筑师领衔设计不同,大量国家级建设项目的室内外空间设计几乎全部由中国自己培养的设计师完成。大量的设计实践,取得了令人惊奇与瞩目的成就,并使一大批室内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快速成长为环境设计专业中坚力量。几个约略数字可以概括这一时期的发展:全中国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由1977年之前的一所,增至现在的一千余所;每年培养的该专业毕业生由1977年之前的十几人,增至现在的十余万人;2000年后,全国与环境设计相关的设计或生产从业人员维持在一千万人左右,产值年均二万亿元以上。[1]如果说环境设计的辉煌成果源于其一直倡导的设计实践,那么存在问题也在于由于偏重实践而欠缺对专业理论的梳理与研究。环境设计专业大多设在美术或设计类院校、少部分设在工科院校中,环境设计教学的理论主要是从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理论“拿来主义”式的应用,自有的专业理论一直没有形成体系。以作者所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为例,本科学生在低年级的理论课程为艺术哲学、艺术史、设计史等,高年级的理论课程为设计程序、建筑史、园林史等。针对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学科发展与教学实践出现一些问题,如:环境设计专业的学术地位与其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不相匹配;对专业水平的评价标准在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各自评价标准之间游走,缺乏本专业自成体系的评价方法与理论;部分学生或专业人员缺乏恒长的专业自信,难以终身投入环境设计事业等。

二、专业定位与理论依托

环境设计是由“环境”与“设计”二词构成,“环境”是对“设计”的定位与约束,“设计”是对学科与学术方向的表达。环境是个总体概念,从尺度区分,可以被表述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国土环境、生态环境等“大环境”;也可以被表述为城市环境、社区环境、建筑环境、室内环境等“小环境”。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对环境设计服务范围的解释是“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明确地表述环境设计专业研究所指的环境为“小环境”。无论是“大环境”或是“小环境”,“环境”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关键词,是专业研究的的核心概念。研究环境,是要研究在环境之中的所有关联者,包括人、其他生命共同体、物与事等各个要素在环境中的关联关系与变化关系。关于理论与实践孰先孰后问题,某些特定学科中,是理论指导实践,如在物理学、化学等理科研究中。在建筑设计学科中,理论与实践是交互跟进的。而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先行、理论跟进是目前设计专业的一般常态。在当代学科互动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学学科的理论体系也在进行着交叉、重构的重大调整,原有的艺术学、建筑学、园林等经典理论与原则也被不断质疑和重新诠释。基于此,作者认为,在环境设计的专业理论探讨与教学过程中,除了已有的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理论外,应加入对当代环境学、生态学、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强化对环境学与美学交叉研究的成果——环境美学的研究,应使环境美学成为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理论依托。对环境美学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弥补当代环境美学对中、小尺度环境与美学关系研究的空白与不足,可能是环境设计专业建构自主专业理论框架的主要基础与路径。

三、理论研究的重点

作者认为,当代环境美学与传统美学的思辨与论争对环境设计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环境设计理论研究的一部分重点应从此处开始。传统美学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哲学观点探讨艺术问题,运用艺术来探讨美的哲学。传统美学源远流长,18世纪,由于康德的思想体系和启蒙主义运动,美学开始摆脱对宗教的附属地位,绘画、音乐、舞蹈、艺术与设计等在此背景下获得长足发展。时至今日,传统美学是中国乃至世界大部分国家艺术与设计教育的主要理论来源,传统美学的审美认知经验和艺术规律,如对称、均衡、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美原则一直左右着艺术与设计的审美方法和评价模式。长期以来,传统美学认为:高层次审美是通过对静止的艺术作品“无功利静观”而获得,而欣赏自然环境是无法达到“无功利静观”的。自然环境可以被普通大众欣赏,而艺术美只能被艺术工作者创造,并被艺术“熏陶”,懂得“美学趣味”的鉴赏者所感知,所以,艺术美始终高于自然美。自然美被置于艺术从属地位的另一个观念是作为传统美学分支的“如画性”(Picturesque)美学观,“如画性”环境就是适宜入画的环境,其主旨是像欣赏风景绘画一样地欣赏自然环境。在此理念下,自然环境被贬低为欣赏“如画性”环境的客体与素材,画家从大自然中挑选出诸如高大伟岸的树木、曲折有趣的小路、婉转的河流、巍峨的远山、神秘的建筑等入画,而人们依此“美学趣味”对大自然进行有选择的欣赏。“如画性”环境支配了人们的环境观与欣赏文化,并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达到顶峰。应当客观地承认,“如画性”美学观对人们认识自然美、保护自然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直至当代,这一美学观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环境审美模式,成为整体与深刻地理解生态环境的“障眼油画布”,即使是专业人士,如环境设计专家或设计者在评价设计作品水平高低时经常有意无意地将“如画性”作为评价依据。当代环境美学对传统美学将自然美置于艺术美之下和“如画性”美学观的批判构成了其理论建构的起点。当代环境美学认为: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存在的一切都有其内在联系与存在意义,都是美丽的,而非只有“如画性”才是景观;自然环境的美不仅在于传统美学所关注的形式、线条、色彩或构图,也在于隐藏在自然表面下的生态关联带来的健康的美。因此,将环境审美定义为风景画一样的主观审美是一种不成熟表现;除了“如画性”景观,包括湿地沼泽、雪山沙漠、海洋深处、平凡的日常景观在内的一切自然环境都应该成为审美对象。应借助生态科学、地理学、自然史等知识帮助人们对自然环境进行正确、深刻的鉴赏。在此基础上,当代环境美学提出“自然全美”的理念,倡导培养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具备包含伦理关怀和整体意识的新审美观。自然全美理念打破了传统美学对自然环境“有选择审美”的旧有意识,使当代环境美学与环境学、生态学一道,站在了哲学理论研究的最前沿。环境美学是衔接艺术学与环境学的重要桥梁,对环境美学理论体系的深入分析与参与研究是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与理论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选择。当代全球学者对环境美学理论的研究尚属开端,其在宏观目标与大尺度自然环境(大环境)领域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对城市环境、人工技术环境以及中、小尺度环境(小环境)与美学关系的研究多有欠缺,对这些理论盲区的探讨,应是当代环境设计专业理论建构的主要课题。

四、专业理念的再调整

以人为本,为人类生活而设计,是设计界一直遵循的定理。设计界据此理念,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当代,以人为本的信条正在逐渐被动摇。与以往思想观念的变革经常开始于艺术界或设计界不同,这一次变革的声音始于生态学界,尤其是深层生态学。1973年,哲学家阿伦•奈斯发表了《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一文,该文对当代人类面临的整体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开创了当代环境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深层生态学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首先,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与逻辑思维,“深层生态学所持的是一种整体主义的环境思想,是把整个生态圈乃至宇宙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人类只是该系统的一部分,是生态圈网上或内在关系场中的一个结。人类的生存与其他部分存在状况紧密相连,因此,人类无权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如果自然受到损害,人类也好不了。据此,人类应该对与自然的关系作批判性思考,并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2]其次,在对待自然资源与自然伦理问题上,深层生态学主张人类不是地球的主人,只是客居大地的居住者,地球资源由生态圈所有生命共同体共享,因此,作为具有强势的人类应该自觉发展一种使用较少资源满足基本需要的生活方式,当对资源的需求与其他生命共同体的基本需要发生冲突时,人类要学会谦让。再之,在环境教育问题上,深层生态学认为要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大众认识到当代消费经济的不可持续性,人类从自然环境中索取已经非常多、日常消费品已足够充足,应该认识到当前社会发展模式、人类价值观都是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并将重点放在对环境的保护而非开发上。改变危机的方法只有对现有社会、经济、文化模式的深刻改造。在对待人类发展与建设问题上,深生态学呼吁应该最小而不是最大地影响环境与生态(最小干预原则)。对必须的建设行为应“手段简朴,目的丰富”(Simpleinmeans,richinends)。[3]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已经持续几十年,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这种状况加速了深层生态学观念在学术界、理论界和普通大众中的认同感与支持率。深层生态学理念对设计界的影响早已存在,无论是理念探索、艺术创作,还是设计作品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态与环境问题,并从各种角度回应环境保护、生态圈生命共同体繁荣与共存等时代问题。作者认为,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以“环境”为本的设计专业,应当率先从宏观整体考量设计的本质与当代目标,适时审视“以人为本”原则是否仍可诠释环境设计的全部责任?是否应该把对生态环境、全生态圈与生命共同体的整体利益作为新的服务目标加入专业理念中?

结语

通过全文分析,作者有以下几个结论:第一,环境设计专业是中国特有的专业,在国外学科目录中没有与之名称相同的专业,而在中国,它是具有本土特色、在特定历史时期创建,并逐渐发展成熟的独特学科专业。第二,环境设计专业有以设计实践为主的专业特征,设计实践的多元与丰富,是该专业对国家、对社会的重要贡献。第三,环境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需要有其专业自身理论建设及学术支撑。除了已有的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理论基础外,也要融入对当代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深入探讨与研究。第四,建立在对传统美学反思与批评基础上的当代环境美学应成为环境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托,对其研究与发展,应该是环境设计专业建构自主专业理论框架的主要路径之一,而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质疑与修正,体现出环境设计专业对当代全球关注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同步共行。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环境设计发展脉络,尝试对其学科专业理论建设进行深入思考。文章定有偏颇之处,希望得到关注、批评与讨论,以共同促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曙旸等课题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

[3]雷毅,《深层生态学:阐释与整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江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教学控制体系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9

[5]ChristineTudor著,《AnApproachtoLandscapeCharacterAssessment》,2014

第2篇:环境设计专业范文

广西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旨在改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关系,切实提高学生项目设计能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围绕广西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开放的态度建立师资流动机制,“联合—引入”的方式提升教学水平,将项目设计贯穿于课程实践之中,建立工作坊拓展学生思维,以切实态度培养学生设计能力。

关键词:

广西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实践;改革

环境设计的专业应用广泛,涉及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照明设计、景观园林、工艺美术设计等方面,从属于艺术门类下的,是人类空间环境的综合系统设计。设计实践课程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集中展现,体现了对设计教学客观的反映和实现的过程。环境设计专业特点是与市场紧密联系,广西由于经济基础薄弱,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课堂学习和应用实践环节脱节严重,造成学生知识单一片面,就业后缺乏竞争,适应市场能力弱,此时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迫在眉睫。

1广西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存在的问题

广西高校中开设环境设计及其相关专业的高校据不完全统计有36所,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占到了学科课程的50%左右。随着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呈现出多样性、高品质、跨学科等特点,广西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办学理念和办学层次与东部发达地区均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尤其体现在专业实践课程上,现今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存在以下实际问题:首先,课程规划和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实践基地大多成为了摆设,教学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衔接不足,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假题假做,这样的假题缺乏实务操作,导致学生设计的深度不足,过于理想化,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进入社会后动手能力弱,难以很快适应设计项目,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学生对设计专业失去兴趣,毕业即转行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其次,前几年由于房地产的火热,高校间纷纷开设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专业,资金不足,实验室投入有限,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生源需求。近几年高校加大投入的实验设施,由于没有足够的实验人员指导操作从而导致利用率低,实验室大门紧锁的情况比比皆是。最后,师资方面,广西高校教师的待遇与发达地区差距大,有设计能力的教师将大量时间放在外面的项目上而疏于教学,一些教师疲于大量教学工作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战能力的培养,这些因素是导致高校实践教学滞后的重要因素。

2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2.1建立开放式的师资流动机制广西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师资队伍相对薄弱,短期内通过“联合—引入”的方式,建立开放式师资流动机制,适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尤为重要。联合,指的是广西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建立共享的师资库,在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根据需要邀请师资库的其他高校的教师组成双导师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利用师资库教师的广泛资源可以开展校与校之间的联合实践设计。引入,指的是邀请行业专业人才加入师资库,弥补在校教师社会实践经验的不足,尝试由在校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开展教学实践,带入设计项目,利用企业人员丰富的设计经验使实践教学得到向市场方向的拓展,同时也有利于优秀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开放式的师资流动机制需要从广西高校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和激励措施,真正立足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不只是流于形式。

2.2项目设计贯穿于教学实践之中环境设计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操作要求,在每个学期制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从低年级开始,实践课程主要是以企业项目选拔式设计为主,学生在校内进行课程实践操作,在专业教师和企业项目负责指导下完成设计课程,选拨优秀的作品跟踪整个设计项目在其中获得实践经验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没有设计项目期间灵活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或进行自由设计、模拟设计等。前三个学年完成所有课堂教学课程,进入四年级后,由教师带队学生进入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企业参与设计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的内容。高校可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建立实践基地,积极拓展横向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教学的开展。

2.3实践教学实现的保障措施学院层面建立工作坊,依托实验室资源,招募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增加实践前期的技能积累,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工作坊主要用专职实验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负责,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坊主要有:照明设计工作坊、材料技术工作坊、植物设计工作坊、图形表现工作坊、设计实务工作坊、设计综合工作坊。工作坊的运作资金来自于高校的投入和负责人的项目所得部分,由负责人和学院共同支配管理。工作坊对学生无界限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需要联系相关工作坊学习创作,在教学管理上,应将工作坊的学习经历作为考核学生实践环节学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实践教学是检验环境设计专业质量的有效方法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水平是检验专业质量的标准。通过改革陈旧的实践教学方式,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共享的人才平台,拓宽专业的应用广度切实提升广西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创新水平,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对比国外,在日本,高校打破了与社会的界限,教师和企业在教学和项目上不断互换角色,这样能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能培养科技人员的理论基础,企业为此也投入科研经费捐赠教育发展。在美国,“硅谷模式”,让企业和教育共享社会利益。在国内发达地区,企业与大学合作,高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科研,学生在其中受益匪浅。政府同大学合作建立科技产业园,为企业及至社会的发展都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4结论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广西各高校响应国家方针政策陆续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完善满足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环境设计实践课程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了环境设计专业在就业、创业方面竞争力。同时为广西经济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董阮建.信息化背景下广西高校设计专业基础实践课教学的课程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2.05.

[2]黄铮.环境设计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2015.09.

[3]胡议丹.环境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第3篇:环境设计专业范文

一、虚拟现实技术与环境设计教学

1.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

环境设计专业是主要涉及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的专业,是对建筑室内外以及环境、空间、光线、景观、家具、陈设等元素通过设计手段进行整合与改造,以满足符合人们使用功能和视觉审美需求的专业。由于环境设计专业本身较高的基础要求和涉及的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融的复杂性,有效开展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有效理解和吸收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教学成效,教师要采用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随着虚拟现实技术日渐发展成熟,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与研究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空间和造型的搭建、物体表面材质的模拟、自然光线和人造光线的模拟,能够产生接近真实的虚拟世界,具有独特的全沉浸式和强烈的交互性特点,可以为创建教学情境提供有力的支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符合环境设计专业随着时展的更高的教学需求。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环境设计教学,可以进一步满足环境设计专业中部分特殊且复杂的教学要求,对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具有一定帮助。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是合理且具有较大潜力的发展趋势。

2.虚拟现实技术下的教学需求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环境设计专业协作教学模式,是以社会互动理论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知识建构、交互学习作为教学关键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社会互动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班杜拉提出,他认为个体置身于群体之中,其行为受群体行为的影响,即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生于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过程中。维果茨基提出,社会互动是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的学习和认知发展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获得实践经验;费厄斯坦在“中介理论”中指出,中介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有效的学习来源于个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社会互动和交往双方互动的质量。混合式教学是将传授指导和研究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中,在线课程可以代替一部分传统课程,进行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普及,还可以承担更多互动学习的功能,改变以往教学模式中单一的教学层次;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则可以转而主要承担辅导、交流、研讨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提升教学深度,并将在此过程中得到的学习成果作为补充再次进行线上互动,以优化学习环节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将整合学习与碎片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增强课程中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有效扩展有限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更加适应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设计专业学习信息量快速增长的状况。

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二维展示教学模式限制有效的空间感知学习

在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图片赏析、案例展示等间接形式分析空间的营造效果、情感表达以及文化内涵。这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在环境设计的空间展示学习中,教师通常用二维方式展示三维空间,这种方式虽快捷、直观,但因其具有高度抽象性,缺乏真实的空间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空间的性质、结构、尺度、形态、色彩、质感等设计构成要素的有效感知,难以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理解、运用知识系统;二是虽有大量实际的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空间案例供学生体验学习,但因存在时间与距离的成本限制,考察性的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教学中难以普遍、持续开展;三是考虑到实际空间的建设成本及不可逆性,难以专门为专业教学构建丰富多样的真实空间环境,供学生学习体验。

2.封闭式课堂影响学习深度

部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线下教学模式与其他专业的教学模式相似,是一种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相对封闭的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此模式在保障教学基础内容的整体性、连贯性、系统性以及明确的指导性上具有强大的效力,但由于专业发展现状,师生人数悬殊,主讲教师通常需要面对中、大规模班级的学生,教学活动往往只能集中在较为基础、普遍的知识点与技能上,难以满足设计教学中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将课程内容进一步延展。在此种情况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形式往往较为枯燥,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难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了专业学习的深度。

3.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受时空限制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信息技术条件下,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线下课程小组合作机会以及线上论坛讨论机会,但均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协作式教学无法普遍性开展,且在有限的协作式教学中,抽象设计思维在空间中的体现形式也无法进行有效、直观的传达,学生间的协作质量无法达到要求,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发散性的设计思维培养。

4.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有待完善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环境设计教学中的部分重点、难点,对以往教学中很难涉及到的领域也可以进行突破。但环境设计专业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尚未完善,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更加完善、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当前的研究重点与难点。

三、协作教学模式策略

在环境设计的教学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生间的互动变得更加便捷、多元、有效,以此增强学生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中进行互动交流的兴趣,促进协作式学习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提升协作式学习的质量与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在协作教学模式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提供更加直观、便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在环境设计专业学习中得到更多的互动学习机会,不仅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讨论表达观点,而且能依托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设计思维互动,有助于促进对话、反思、知识建构和自我评价等教学实践的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实践、批判性评价和领导性才能。

1.人机协同合作

人机协同合作是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将线下的相关基础知识展示和线上的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相结合,提供真实和虚拟两种实验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突破以往教学仅以教师输出为主的局限,提升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人机协同合作首先是学生在课前通过线上知识构建系统对基本知识进行课前预习,了解教学内容,然后进入线下课堂,教师设计一系列与线上相关的专业知识问题,形成问题式教学,将以往教学中“教师输出、学生输入”的模式变为“教师输出、学生反馈”的模式;在线下相关基础知识展示观摩阶段,教师可设计游戏性教学环节,增加新颖的学习基础知识的方式,促使学生将虚拟项目中呈现的相关知识与真实世界的实物对应,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和记忆。此类人机协同合作教学模式,可以将环境设计专业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重构成为更有趣味性、更容易被学生吸收的形式。

第4篇:环境设计专业范文

(一)重理论,轻实践

环境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环境设计教学则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和开创性的工作。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对于学生的实践课与毕业实习都是放任自流,更甚者有些院校给学生安排的实习单位与其专业没有任何的联系。单靠理论教学是无法培养出实用型人才的,必须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树立市场观念和实践观念,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加强专业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够达到岗位需求,为社会、用人单位创造效益。

(二)教师方面

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是大学一毕业之后就进入教学岗位的,对于环境设计这样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空有理论的教师显然并不足够,学生们更需要的是在设计岗位工作过的双师型教师,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引进上进行注意,以及加强教师顶岗实习的力度,教师也应该抓住一切提高自己的机会充实自己。

二、环境设计中教学创新及提高途径

(一)建立环境设计工作室

想要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社会岗位对接,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设计工作室,增加教学第一实践点,让学生直接学习到实际工作的流程,了解实际岗位的需求。并且把这个工作室打破年级的分界,使所有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更早地为自己的未来制订计划。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了最佳的学习氛围。

(二)建立材料考察中心

环境设计说通俗一些就是室内设计与室外设计(景观设计),无论做室内外设计都脱离不了材料,不同的装饰材料可以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有不同的使用功能。比如室内设计需要设计出合理、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来满足使用和审美的要求,设计者想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对材料的性质和加工工艺熟练掌握,做不到的话就只是一个空有美感而不能付诸实践的方案。对于装饰材料的认识只用语言是达不到教学需求的,必须让学生看到实物并与之亲密接触后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通过建立材料工艺考察中心,把装饰材料中常见的材料的性能和质感正面地展示给学生,并教其绘制出相应的施工图、节点详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到各种材料的特点及其施工工艺。还可以在教学环节中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性实践设计,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空间需要与形、色等造型元素密切结合选择出最恰当的材料,使学生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践练习快速地提高。

(三)建立教育实践基地

在教学中,很多模拟实验都不如实践的磨炼,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能培养更高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磨炼实践技能。所以,一所好的院校需要去建立一个甚至更多的教学实践基地,保证学生能够更早地到合作单位实践,以员工的身份参与到整套方案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中去。在此期间,学生能够学会设计,在设计中完成工程,以实际工程成果来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三、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

(一)良好的团队精神

在环境设计的工作别讲究团队精神,例如,一栋大厦的装修、一个公园的设计是不可能只靠一个人就完成的,通常这样的设计方案都是由一个团队分工合作完成的,所以与人的协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师可以就理论问题让学生展开研讨,这样,在培养学生独立见解的思考和表现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养成了集体研讨的习惯并和他人有效的合作精神。其实,现在很多高校都意识到学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在毕业设计的时候学校都会把学生分成6-8人的小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并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展现每个人的特长,将个体创造力纳入到集体中。在日常作业中很多老师都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与锻炼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做出了更全面的方案,也让学生掌握与他人协作所应有的态度、手段和原则,为进入社会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

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到的面是比较单一的,这样就不利于其知识面的拓宽及见识的增长,而参加比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整个比赛活动中,学生从设计的准备阶段、方案的设计阶段、设计实施阶段到最后的评价阶段可以得到各方面素质的锻炼,并通过比赛扩大了其合作交流的圈子。尤其是一些全国性的比赛,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全国优秀的设计师以及同样在校的各大高校学生,无论是否能在比赛中获取名次,对其都是宝贵经验的累积过程,不可错过的交流平台。

(三)教师队伍面临的新挑战

教师是教学的关键,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将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是否能够因材施教地指导学生,是否能对实践教学顺利有效的开展。通过考察发现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地将环境设计的实质与内容弄明白,所以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不尽合理。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同时担任着环境艺术设计与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的责任,所以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切身地参与到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中去,努力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只有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才能把自己融入到实践中去,教师再因势利导,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相关学科发展规划

第5篇:环境设计专业范文

环境设计是集艺术、人文、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学,设计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的各个领域。“室内设计原理”是地方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课,课程系统阐述了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密切联系建筑技术、关注建筑室内设计发展趋势。通过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完成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树立学生正确设计观,为培养从事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专业工作的人才奠定坚实理论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室内设计的含义、发展,室内设计的分类和方法步骤、室内空间组织与界面处理、室内采光与照明、风格流派、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知识,以及室内装饰材料、陈设与家具、室内色彩、室内绿化及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1“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

“室内设计原理”是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专业课,是专业设计先修课程,对设计初步与表现、设计基础、创造性思维等基础课程起到汇聚及导向,在环境设计专业几大方向课程体系中都有着对相关课程的链接作用。同时,在专业教育进程中室内设计原理处于理论基础到设计实践的过渡课程,发挥着引导基础理论课和支撑核心设计课的作用。

2“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为例)

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设计实践课教学,回顾近年来理论课程的传统教学体系,“室内设计原理”作为环境设计专业核心基础理论课从课堂教学、辅导教学、教学效果反馈、考核评价机制等教学环节均反映出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1)传统授课模式滞后“室内设计原理”传统授课模式为理论知识系统讲述,图文结合进行大量设计案例解析。授课模式虽有丰富性,但对于一门以“空间设计”为核心,以建筑设计为背景的专业理论而言,授课方式过于平面化,缺乏新意,难以体现专业特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雷同,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无法得到训练。另外,大量实际案例解析涉及面广,内容宽泛,难有知识点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脑海中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处于割裂状态,教学效果很不乐观。急需在授课方式上考虑迎合学生心理,授课方式需要新颖,授课内容需要更加直观。(2)理论学习难以紧密联系设计实践一个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中,知识点相互关联的课程应紧密联系才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现阶段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与室内相关设计课的时间安排跨度过大,设计实践课时间设置相对滞后,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吸收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训练当中。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从概论到设计要素各个层面,知识点比较分散,概论式讲解针对性差,欠缺有效归纳总结,难以直接指导学生进行后续专题设计,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因此,从教学内容的完善、知识结构的调整和课程时间安排方面都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此外,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欠缺灵活性和客观性。目前课程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考核内容为设计案例分析与评价和建筑小空间环境设计。考核结果反映出学生往往从较浅层面分析空间布局、美感与设计缺陷,深度不够,对设计规范、材质应用知之甚少;环境设计只能进行简单的家具摆设、空间分割,无法应对稍微复杂类型的空间设计。

3解决问题的教学新思路

3.1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依据环境设计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规律,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动态”教学模式,其作为一种新的直观教学手段,内容涵盖三个方面,“动态步骤、动线引导”“人视三维立体空间”“可变换设计元素的体验式多媒体设计”(见图1)。(1)“动态步骤、动线引导”演示性教学该教学模式是“动态”教学模式中重点的理论授课方法,以单个空间界面逐步动态组合为各种类型整体空间,加之视线、交通流线,以动线引导的演示方式进行教学展示。课程的重点难点知识如空间构成、空间序列、空间分隔与过渡、空间类型等均适用于此教学模式。(2)“人视三维立体空间”体验式动态教学“人视三维立体空间”体验式教学主要应用于室内专题设计的解题和辅导环节,针对不同功能的空间类型如居住空间、餐饮空间、售卖空间以及观演空间设计,根据场地平面图构建三维立体空间模型,以人视角度进行三维空间演示,使学生直观地感知空间结构、尺度、界面肌理等。(3)“可变换设计元素的体验式多媒体设计”此动态模式借助可变换设计元素的多媒体平台,在既定空间内进行界面材质、色彩、灯光照明、家具陈设的变换,快速形成不同功能、风格的成品空间模板,启发学生对不同类型设计风格、设计流派产生体验进而认知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本课程大部分理论知识教学,如室内照明设计、室内色彩设计、材质设计、家具设计。以本课程建设为先锋率先实行“动态”教学模式,融入现有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完善,确保课程发展的多元化与统一性,使学生对知识结构和课程目的更加清晰。

3.2针对性整合知识点,分解嵌入以联系设计实践

教学模式的革新,必然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室内设计原理是环境设计专业骨干课程与先导课,承上启下作用十分明显。应立足专业培养计划,根据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更新课程内容,调整知识结构,整合与其内容紧密相关的其他课程知识,使之形成课程群链接关系。从知识结构出发,把课程内容与课时分解为基础理论与专题指导知识两部分,先进行本课程基础理论讲解,随后将专题指导知识针对专题类别分解,分别嵌入在后续各个设计课程中,在专题设计开题阶段进行专题解析,发挥及时、全面、深入和针对性强的作用。将基础理论教学作为铺垫,确保专题指导知识教学能直接地、有针对性地支撑实践课程中的各专题设计,以达到理论与设计实践的无缝对接(见图2)。

3.3科学安排相关课程时间表,丰富课程的考核方式

考虑到知识体系完整性和学生的记忆时限,“室内设计原理”与课程群中的其他理论课及实践课需在课程安排上紧密联系,且先行于设计课开设。根据课程不同知识类型以及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提出一种具有灵活性和客观性的立体式考核机制。在传统考核方式基础上加入形式丰富的测试环节,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考核,监督、确保学生学习效果由认知到深入理解,由深入理解到掌握的渐进过程。(1)分解调研。细化考核内容,进行分解式调研,将调研内容拆分若干环节,针对不同类型知识点,完成小案例调研解析报告。目的是通过感知体验的方式增加学生对各个理论知识点深入思考的过程,达到由认知到深入理解的目的。(2)分解设计。进行点对点的小课题设计,提取重要知识点,进行针对这一知识点的快速设计,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设计意识与快速分析的能力,达到由理解到逐步掌握的目的。

4结语

在专业发展引导下,社会发展新形势及人们对环境的新理解促使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及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与完善,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室内设计原理”教学改革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地方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情况及我院本课程教学现状,在我院进行初步的教学改革试行,除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的革新,在教学各环节还需加强合理师资配合,构建专业背景全面、组织性强、教学灵活性以及协作互动力强的教师团队,同步建立适合本课程建设的教学、辅导及答疑制度。另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是现代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建立“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专门网站与教学资源库,对重要知识进行整合与提炼,制作微课,实现校内外教学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本课程的外延内渗作用,促进教学交流与监督(见图3)。在此基础上发挥本课程在课程群链中的带动作用,将调整后的教学改革方案逐步渗透到课程群的其他课程中,进而推动完善整个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华,职业教育视野下的当代建筑理论教学,[J]建筑学报,2011.11

[2]常青,建筑学教育体系改革的尝试——以同济建筑系教改为例,[J]建筑学报,2010.10

[3]李晓丹;金莹;吕达猛;史芳,一体化与多元化教育模式探索——以建筑学专业室内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6

[4]吴静,室内设计专业的设计构成教学改革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5

第6篇:环境设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环境设计;景观设计;课程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专业设置都存在着重复、混乱的现象,2012年国家教育部对本科专业代码进行了重新制定,改变了这一现象,使得教学资源更加集中、整合,促进了国内教育体系的合理化发展,也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设计专业方面,环境设计与景观设计在研究人类居住环境方面是两个相邻的学科,这两个专业在工作对象上不仅存在着联系与区别,还有非常深厚的学科历史渊源。在近代教育中,学科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得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明确。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将此作为依据与基础,对课程教学结构进行更深一步的细化,对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协调。

一、对课程教学机构进行细化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装饰与装潢、室内外装饰设计、环艺小品(场景雕塑)等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有时,对土地上的构筑物与塑造构筑物之间的空间艺术设计进行安排也是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这方面的尺度范围,可以是对小庭院进行设计,也可以是对某一区域进行规划,但在建筑方面的自然环境或者设计宏观方面的东西涉及到的还是比较少的。

根据相关的教育教学以及工作经验,一个环境设计师不能只会设计建筑内外的装饰,景观设计师也不能只会设计外部空间,其工作范围亟待扩大。因此,这就给教育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的地面环境都可以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服务对象,总体设计层面也都可以是景观设计专业服务的对象,因此教育体系覆盖的内容范围就必须扩大,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外美术史、琉璃艺术、陶艺雕塑、摄影艺术等课程是艺术类专业的优势,在学生捕捉艺术感上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二、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系列课程改革的思路

1.对人居环境进行设计

对人居环境进行设计要求学生要将整体的环境要素有意识地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考量,绝非对室外环境、建筑室内外装饰进行简单、孤立、单一的设计。与之相反的是,在设计建筑及其室内时,环艺专业的学生却能很好的掌握。所以对教学进行改革的一大重要内容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居环境设计的思路。

2.注重中国园林文化历史知识的教学

在实际项目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传统的园林设计文化精髓融入到教学之中,在设计具有可以代表本土文化园林的时候,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对其进行创作训练,从而对环境设计专业暴露出来的重视效果而忽视内涵的缺陷进行弥补。因此,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将本土历史文化融入到设计之中,并通过抽象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达到写实与写意并存的效果,可以与观众产生共鸣。

3.培养学生建筑空间的思维

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可以把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各种体现形式美的元素、装饰艺术的方法与技巧、建筑空间的理解与设计以及动静态五中感觉渗透到设计之中,使得包含景观建筑在内的整个环境下的园林艺术效果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园林景观课程的时候应该对环艺专业与建筑学专业中的室内设计教学思路进行借鉴,从而对学生的建筑空间思维能力进行强化,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也要更具有针对性,在学生的设计能力方面达到全面提升的目的。

4.对系统的课题进行设计

当前,许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计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城市规划原理与城市陆地系统规划等课程教学时环艺专业所缺少的,使得在规划规范与方法上学生没有足够的了解,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专业水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对课题进行设计的时候,有必要对环艺专业的学生增加这方面的知识点。

5.对系列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

环境设计专业与景观设计专业有许多课程是重复的,因此对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系列课程进行改革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专业课程的重复。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可以对环境设计的专业课程进行考量,对表现出来的针对性不足的课程予以删除。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设计专业与景观设计专业在研究人类居住环境方面是两个相邻的学科,这两个专业在工作对象上不仅存在着联系与区别,还有非常深厚的学科历史渊源。因此对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系列课程进行改革的时候要认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课程进行细化、整合与优化等,意在让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市场中走得更宽。

参考文献:

[1]李田.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与教学的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5(2):81-83

[2]曾丽娟.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系列课程改革思考[J]美与时代(中),2013(4):3-5

[3]黄鹄.高职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37-38

第7篇:环境设计专业范文

2016年我校继续面向部分省份招收环境设计专业考生,现将招生简章公布如下。

一、招生计划与来源

专业名称

层次

学制

科类

招生省份与计划数

合计

江苏

山东

山西

河北

河南

安徽

环境设计

本科

四年

文科

75

13

15

11

12

11

13

二、报考条件

具有教育部及考生所参加高考省份规定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报考条件,且省级专业统考成绩达到合格及以上的考生。

三、报名与考试

我校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和安徽五个省组织专业考试(以下简称“校考”)。

(一)校考安排 省份

考点名称

地址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安徽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合肥市经济开发区丹霞路8号

2月19、20日

2月21日

山西

太原师范学院

晋中市榆次区山西高校新校区大学街319号

1月14、15日

1月17日

河南

郑州市106中学新校区

郑州市东风南路与正光路交叉口东北角,郑州东区,省政府东面

1月30、31日

2月01日

山东

济南市招生办

考前待定

1月18日至

2月18日

2月21日

河北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南校区

石家庄高新区信工路18号

2月23、24日

2月26日

(二)报名办法

1.山东省考生按照规定通过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报名;其他省份考生携带省考试院规定的材料到考点报名;

2.交纳报名考试费150元。

(三)考试科目

科目

考试时间(分钟)

分值(分)

备 注

素描

150

150

默写,头像

色彩

150

150

默写,静物

具体时间以准考证为准,试卷使用8K纸,学校统一准备。

(四)成绩查询

参加校考的考生成绩及合格情况将在中国矿业大学招生办公室网站(zs.cumt.edu.cn)公布,考生可于2016年4月10日后登陆网站查询。我校不再另行通知考生成绩及合格情况。

四、录取规则

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查与体检合格、文化和专业省统考成绩均达到所在省招生部门划定的本科合格线及以上,并以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中,按文化考试成绩和校考专业成绩相加后的综合成绩排序,择优录取。

五、学费标准

我校实行按学分制收费,艺术类专业学费每人每年约6800元;住宿费每生每年1500元。如有变化以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和物价局批准的标准收取。

六、联系方式

单位名称:中国矿业大学招生办公室

通讯地址: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1号

邮政编码:221116

咨询电话:0516-83591555 (本科招生办公室)

监督电话:0516-83590270(校招生监察办公室)

招办网址:zs.cumt.edu.cn

七、其他说明

1.江苏省考生不参加校考,以省专业统考分数和文化高考分数计算综合成绩。

2.考生必须按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地点,持准考证和身份证进入考场。

3.专业考试所需画具、用具、材料等由考生自备。

第8篇:环境设计专业范文

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现代化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对人才在素质、知识面、应用等方面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促进教学现代化改革的进程势在必行。教学的现代化改革不仅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现代化,而且还要求在教学手段上也要实现信息化、现代化。所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各种信息化的教学课件、教学教材以及一些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学往往是教师准备电子课件并通过计算机、投影仪、通信等先进技术的展示来实现专业知识的教学。目前,计算机、投影仪、幻灯机等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教具已经在各类型的教学中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往往需要的信息量比较大,而且还有很多图片需要展示给同学们,这一个专业特点就需要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来为同学们展示更多、更丰富的有关专业知识。用多媒体教学来取代传统的用理论知识为主导教学方式,有利于专业教师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结合多媒体教学采取一些范例式、启发式、模拟式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获得更多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学生们的思维、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们主动地学习、理解、记忆专业知识,从而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调查发现,环境设计专业的多门课程都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拓宽学生们的学习知识面。随着科学技术已经与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于各种信息在速度以及数量上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涉及到各方各面的知识点。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讲授更多的专业知识,是环境设计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可以帮助教师把更多的知识展示给同学们,又可以大大节省课堂时间。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锻炼学生收集、归纳、理解知识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一般来说,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与环境设计专业丰富的专业知识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学生们在理解一些知识点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把你理解的知识点展示给同学们,方便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通过将图像、声音、情景等融为一体进行教学的方式,多样性和新颖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兴奋点,从而激励学生们主动思考、分析、解决专业问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一旦对环境设计专业产生了兴趣,那么对于概括性和专业性比较强的环境设计专业知识掌握起来的难度就降低了。

3.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环境设计专业的难度大,在于其存在一定的综合性、抽象性以及陌生性。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像资料将专业知识生动真实的展示给同学们,从而有利于学生们了解难以想象的专业知识。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试听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们的各个器官,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影响。让学生们通过抽象思维和感性知识相结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地掌握环境设计的专业知识。

二、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原则

1.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综合运用各种电化器具。交叉使用各种电化器具,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一个媒体的功效,从而克服单一媒体的有限性。通过多个媒体的补充使用,锻炼学生们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其次,还应该注意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课堂的客观需要,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教师而言,教师应该将演播和讲解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就学生而言,学生应该将视听与思考、练习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清楚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绝不能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摒弃。

2.目的性原则。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应该首先要明白完成什么任务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一般来说,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为了帮助教师完成教学难点以及用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讲清楚的教学内容。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应该切记随意、盲目、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否则不但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还浪费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

3.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是指在有限的硬件、软件条件下,使环境设计专业的媒体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当然最优化原则是相对的。最优化的标准是指用最少的时间、资金投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的选择,既要考虑到能否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又要考虑是否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多媒体教学中应该正确把握好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让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绝不能为了形式而盲目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更不能在一个问题上使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学习没有目的性、没有规律性,这样只会得到事得其返的效果。

总而言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必要趋势之一。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思维,大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9篇:环境设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 水彩 教学改革 应用型 环境设计

目前,国内高校设计类专业的色彩课程主要以水粉绘画为主,但水粉颜料存在透明性差、易粉和易脏等缺点,不易画薄、画透,限制了设计类专业所需的绘画表达效果。另外,国内外学者关于色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色彩艺术家及其绘画技法方面,常采用个案比较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要侧重在绘画作品中技法材料和意境营造方面,而关于色彩在国内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方面的探讨相对较少。由于水彩颜料具有透明性、色薄和轻快的特性,更利于设计类专业表达设计效果图,因此,本文以设计类专业中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色彩课程中采用水彩替代水粉的可能性,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方面展开说明,为艺术类专业色彩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更好地诠释设计效果图的内容提供参考。

一、课程体系的调整

闽南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原有色彩课程依据艺术类培养方案,与素描课程融合,体现为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部分内容,依据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被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完成。在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的色彩部分被安排为36学时,课时较少,2014年的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的色彩部分仅能讲授水粉的基础技法,不能较好地掌握水粉的用笔技法、形式感及画面氛围;2015年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的色彩部分对水彩传统技法中的干湿画法掌握不熟练,对撒盐法、涂蜡法及对印法等特殊技法课堂内无法尝试,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学习。

在2016年的环境设计培养方案中,通过将绘画造型基础课程拆分为素描和色彩课程,各48学时,同时,在大一下学期的建筑速写课程中安排24学时的色彩课程,可以充分讲授色彩知识,并提高学生的手绘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色彩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绘画造型的基础知识、造型设计的要素、构思方法、表现技法,并且能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造型设计的构思、美感和表现技术的实践训练。

在2014和2015学年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安排较少,对色彩的表现技法讲授不全面,同时,对造型设计的构思、美感及技术表现训练也较少,学生作品点评次数较少,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熟练程度。通过与讲授建筑速写和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师沟通发现学生在画面美感、技法表现及颜料特性掌握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在2016年的教学大纲中,色彩课程重点讲授色彩基础知识、水彩的表现方法与步骤和水彩课题训练,同时在建筑速写课程中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得学生在水彩绘画过程中对水的控制更加熟练,色彩技法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中国当代教育中,无论水粉还是水彩课程的教学方法都存在些许弊端,仍需进一步改进。在当代各高校的课程安排上,水粉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数采用临摹与写生的形式进行授课,缺少创作和应用于相关专业的环节,从而导致学生仿佛回到了高考培训班的学习场景:照着画,不用动脑,甚至有学生戴着耳机,边抖边画,每天只是“混日子”罢了,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应挖掘学生的无限潜力,而非埋没好的人才。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要多抛出问题,使学生发散思维、多动脑,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

以闽南理工学院为例,环境设计专业的色彩课程将水粉改成水彩,由于水粉与水彩颜料的性质不同,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也截然不同。水粉的画面比较粉气,覆盖力强,可以画很厚,水彩画面透气,覆盖力弱。然而在环境设计专业中,不管是室内方向还是景观方向,设计稿图均不需要厚重感,薄薄一层透气的色彩表达最佳。由于二者的材质不同,教学方法也不能按照之前色彩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首先,对大多数学生从未接触的课程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对此好奇、感兴趣;其次,在课程安排上需层层递进,依旧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再次,教学不要过于强调水彩的技法,应使学生更加注重绘画内涵的表达,作品要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课堂氛围更佳,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更顺畅。

四、实践环节的加强

现今各高校设计专业的色彩课程更加重视表现技法的教学探讨,在课上,学生需要不断探索水彩颜料的特性,并且根据自己所知的理论知识发现水彩绘画的“新大陆”。事实上,色彩探究的最直接方法莫过于室外写生,不管是色彩的倾向还是色彩的变化都是随着光源的变化而变化的。印象派画家就十分喜爱光色的变化,因此,他们经常背起画箱,走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变幻莫测的色彩。比如,印象派画家莫奈在不用时刻、不同季节将同一个教堂、同一个草垛表现出不同的色彩。因此,现在各高校不仅组织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外出写生,设计专业的学生也要外出写生。闽南理工学院每年组织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二上学期外出写生。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无论是室内方向还是景观方向的学生,都需要走到自然中寻找美的、创新的设计稿图,因此,环境设计方向的学生外出写生均以水彩为表现形式,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表现在画面中。写生结束后带队教师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这也是对学生外出实践成果的肯定,从而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忱,也可以激励下一届外出写生的学生努力画出更好的作品。

课程改革需从学生所学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实际应用能力。但许多设计类专业教材滞后于实践,理论性较强,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情况脱节,从而导致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失衡,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闽南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色彩课,该课程在2015年之前均以水粉课的形式讲授,只是一味地传授学生色彩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并未与他们的专业运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就造就了学生认为的“又回到了培训班的学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色彩课程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改革,补充新知识、新技法,同时要使学生知道该课程对他们设计专业课程有所帮助。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将他们带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使学生亲身感受自己所画的场景,亲身感受自己画面中的每个描绘对象,这样能更直观、有效地辅助教学。

总结

目前,水彩在设计类专业中的使用程度不断提高,并以其优异的表现效果形成逐渐取代水粉的趋势。在色彩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本文通过探讨环境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四个方面展开探析,通过合理安排色彩课程,提高教学学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及增加实践训练等形式提高色彩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作用,为探究色彩课程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钟尚联.水彩画技法新探[J].艺海,2007,(2):71.

[2]刘媛媛. 设计专业中水彩表现技法教学探讨[J].大众文艺,2011,(24):284-285.

[3]曾毅,吴中师.水彩技法的审美[J]. 艺海,2012,(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