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讨会发言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有离休干部593人,平均年龄84岁左右。由于离休干部已整体进入“双高期”,大多数离休干部长年疾病缠身,有的甚至长期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化的医疗服务成为了他们的迫切需求。多年来,我们积极从老干部实际服务需求出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服务机制,在医疗保障、医疗服务、费用报销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做法为:
一、强化领导,不断健全完善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多年来,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离休干部医疗服务工作,对离休干部“两费”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有效地确保了离休费、医药费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转,使离休干部的医疗服务工作落到了实处。一是积极提高离休干部医疗统筹金标准。我区离休干部医疗统筹金自1999年实现全面统筹,当时统筹标准为3100元;提高到了每人每年4000元,不足由区财政负担;又提高到了每人每年9000元。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变化,特别是离休干部整体进入了高龄期和高发病期,离休干部的医药费支出越来越大,原来的医疗统筹金已不能较好的满足他们的医药费需求。为此,我们多方协调,于今年年初将离休干部医疗统筹金标准提高到了每人每年13000元,从而确保了离休干部医药费的及时报销。二是积极解决离休干部医疗统筹金缴纳问题。自年离休干部医疗统筹金提高到9000元后,区里大多数企业出现了上缴难的问题,对此,我们认真进行调查研究,仔细分析企业现状,及时向区委区政府写出专题报告,得到了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于去年将全区困难事业单位的离休干部医疗统筹金全部纳入了区财政,使全区离休干部的医疗统筹金得到了全面保障。三是积极加强与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区委老干部局注意加强与财政、劳动保障、卫生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对离休干部医疗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认真分析研究实际问题,保证了“三个机制”的有效运转,为做好离休干部医疗服务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二、强化管理,不断畅通离休干部看病就医绿色通道。一是灵活确定定点医院。立足就近方便、服务高效的原则,我区在离休干部就医方面除确定区医院、中医院和城区卫生院作为定点医院外,离休干部还可选择就近医院作为定点医疗单位。对安置和居住在外地区的离休干部可在居住地就近选择医疗单位,实行每季度报销一次医药费,从而方便了离休干部的日常就医。二是强化就医服务管理。为更好地满足离休干部的就医需求,全区统一制作发放离休干部个人信息卡,市内公立医院就医不再需要转诊。针对原来离休干部住院需要个人先垫支住院费用,尤其对于许多生活贫困离休干部无力先行垫付的实际,我们积极会同财政、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认真研究对策,经协调后实行离休干部到联网医院住院,只交纳1000元押金,不再垫支医疗费用,待出院时由医院按规定直接结算相关费用,从而大大简化了报销程序,减轻了个人垫支数额,极大地方便了老干部的看病就医。三是设立老干部病房。在区内定点医院,都专门设立了老干部病房,不论老干部职位高低,看病都进老干部病房,必要时还安排专人护理。如区医院常年安排一名护士在干休所上班,每天入户询诊,小病打针做到不出所,大病住院都专人护理,老干部非常满意。四是健全离休干部健康档案。我们始终把离休干部的健康查体列入全年老干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每年10月份组织全区离退休干部进行一次健康查体。在对查体结果进行反馈的同时,还为每一名离休干部建立详细完整的健康档案,以此作为开展医疗服务下乡、送医上门和外出转诊的可靠依据。
三、强化服务,不断提升离休干部医疗服务新水平。一是探索社区服务新途径。针对大多数离休干部居住在乡镇村居、社区的实际,积极探索离休干部社区服务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在全区开展离休干部社区服务示范点争创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医疗资源,积极构建单位、街道、社区、医疗机构、家庭相结合的离退休干部医疗保健、生活服务新体系。二是开展亲情化服务活动。为进一步做好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去年,我们成立了“医疗、家政、志愿者助老”三支服务队伍,其中医疗服务队伍达到48人。依托三支服务队伍,今年我们在全区深入开展了“三到家、四上门”亲情服务活动,积极为老干部提供多样化、细微化服务。目前已组织开展医疗服务下乡活动3次,受益老干部200余人;还根据老干部的一些特殊需求,安排专人随时上门提供医疗服务,深受老干部的欢迎。三是抓好走访慰问老干部工作。近年来,凡是离休干部生病住院,区委老干部局都坚持按规定及时到医院对离休干部进行看望慰问,及时了解离休干部的病情,对病情较重的离休干部还积极和主治医生取得联系,商量治疗方案。切实做到了离休干部住院必访,长期住院定期访,重病住院天天访。
多年来,我们在离休干部医疗服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离休干部的服务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老干部为本,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努力推动全区离休干部的医疗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离休干部医疗服务工作能不能正常开展,财政支持机制是关键。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积极研究解决离休干部“两费”落实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适时提高离休干部医疗统筹金标准等措施,努力使资金的安排与离休干部的医疗需求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
二、进一步加大医疗管理力度。管理上重点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督和稽查力度,严格门诊处方管理,严格药品使用规定。对全区离休干部看病就医的医疗机构逐步实行一站式服务,从离休干部住院到出院,全程专人诊断治疗、专人护理,医疗费用按规定由医疗机构直接和区医疗保险处结算。进一步完善离休干部健康档案,适时了解离休干部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加强医疗动态管理。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推动我区持续发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会议,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倍增聚力发展、共克时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认为,促进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以下6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进一步突出×工业文化特色,着力对×号、×号、×号街坊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利用,逐步实现工业遗产资源到工业遗产资产的转变,让×工业文化“言之有物”。尽快促成×号街坊×号楼修缮保护和改造提升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工人生活体验馆和精品酒店,将×号街坊打造为红色研学游亮点;×号街坊修缮保护工程9月开工,完成内部插建、违建拆除工作,恢复沿街苏式建筑风貌;积极向省文物局争取×号街坊保护修缮资金,支持×集团将其中×栋×式建筑引入文旅业态,实现文物保护、居民生活、商业经营相互融合。
二是突出旅游城市建设。
利用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探索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的新路径,突出“两带四街”建设,落地一批根植工业文化沃土的文旅项目,将工业资源转化成工业文化旅游资产,形成“快进、慢游、长留、缓出”的旅游城市、城市旅游,加强工业遗产保护,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工业文化旅游魅力之区。重点打造建设路工业遗产风情街,邀请设计规划单位为建设路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提纲契领明确建设路功能定位、产业布局、改造方案、环境提升、文化景观、旅游交通等内容,同时在建设路上选取500米到1000米作为示范段开展施工。逐步恢复×路苏式建筑群沿街风貌,对未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苏式建筑确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不影响城市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保留×路历史风貌。积极参与×市“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利用先进展陈技术手段,建设数字博物馆,概括展示×工业发展历程,同时建立健全工业遗产博物馆体系,利用工业闲置资源建设×工业博物馆总馆,其他厂矿企业在临街处或合适位置分别建设的特色博物馆为分馆,打造×工业博物馆群。
三是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文旅融合。
继续推动×和×整体搬迁,腾笼换鸟,发展文旅产业,加快×项目进展,协助×建设红色教育基地;继续盘活工业文化遗产,加快×重工发电设备厂、一拖靶场地块的招商引资,布局新型业态,充分考虑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和消费需求;借助×广场地铁站、×交通枢纽等重大工程,扩大居民文旅消费习惯区域,同时加快国际高档连锁酒店×五星级酒店的建设,提升我区文旅消费档次。
四是抓住抓牢“夜间经济”发展契机。
继续开展“古都夜八点”工作,加快各类夜间文化、旅游设施建设,培育×步行街、×等文旅消费集聚地,瞄准90后、00后消费市场,鼓励文创园区建设小剧场、音乐吧,促成“×”与×影剧院的合作,引进培育沉浸式话剧、音乐剧、歌舞剧等各类具有吸引力和知名度的夜间文化艺术项目。推动×商业街、×商圈、×商圈等链式衔接业态融合发展,促进提升ד夜间经济”文旅消费水平。
五是大力发展研学旅游。
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跨省、跨地区的非必要旅游,如休闲、独家、观光等旅游需求锐减,导致旅游产业持续负增长,因此研学旅游作为现代基础教育的重要补充成为激活旅游市场的“强心剂”,也是我区有效整合科技、工业、教育、文化、商贸等资源,拉动消费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将大力发展研学旅游,打造“研学×、了解工业”文旅品牌,丰富以×工业游景区为核心的工业研学游课程产品,打造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科技研学游,同时利用上级扶持资金,对研学旅游基地、研学旅行社及积极组织研学游的学校给予奖励支持。同时搭建旅游从业者平台,举办沙龙活动,利用旅游从业者资源将×研学游线路推广出去。
六是着力推进文旅服务融合。
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为民服务和为游客服务,发挥综合效益。发挥我区已建成的文化馆、图书馆以及城市书房的作用,兼顾游客服务功能,增强舒适性、便利性,利用文化馆、图书馆开展面塑、剪纸、×花茶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活化。推动游客服务中心、咨询中心增设文化展示、图书阅览、文化活动等项目。利用公共文化站点,加大文明旅游宣传力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在游客聚集区积极引入影院、剧场、书店等,统筹攻坚文化和旅游共享的新空间。
×将以此会议为契机,紧紧围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规划引领,推动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发展能力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效能、优服务,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完成×下达的工作任务。在此我郑重表态:
一是抓保障、优环境。
着力推进旅游城市建设,加大人力、物力保障×文化旅游双创园“××”项目、工业博物馆、×路打通项目、×河征迁工作。以双创产业作为核心产业,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探索新的融合领域。以打造工业遗产风情街为引领,诠释工业文化、展示时代精神,使工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利用。以×路打通项目,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统筹推进城市建设管理。以×河征迁为契机,加快推进×河综合治理,形成清水绿岸的河渠景观。
二是强化解、善落实。
积极服从拥护重点工作推进的新思路,细化项目推进流程和节点任务,努力化解影响项目推进的制约因素,对项目建设中涉及到的群众征地拆迁、房屋补偿等问题,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落实好各项拆迁安置和生活保障政策,加快征地拆迁进度,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多想解决之策,多谋推进之举,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善于落实的锐气促进项目高效有序推进,确保建设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环保工程、放心工程,让领导放心,使群众满意!
三是勇担当、重督导。
一、在三年规划落实中的职责是协助院长
农垦法院系统的三年规划是一段时期法院的总体规划,一旦形成并付诸实施,对法院各方面的工作都将带来深远影响。法院的每名工作人员,都在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对三年规划的落实。
三年规划的主要决策者和责任者无疑是院长,在抓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又会依循一定的工作层次,确定每名工作人员的责任和权利。那么,法院副院长处于什么位置?是否也构成一个工作层次?长期以来的实践中,对此存在不同看法,而这不同的看法还都带有普遍性。
有些同志以为,副院长是法院上层的领导成员之一,除了受院长领导,对其他干警来说属于领导干部,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也构成一个工作层次。这种看法注重的是工作状态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但却只看到了表浅现象,没有透彻地看清工作职责的实质,也就是权力配置的关系,因而这种看法不够准确。
一个基层法院的总体工作层次,包括法院党组一层,业务庭(室处队)和派出法庭(含办案组)一层,最终到每个干警一层,大抵是三个工作层次。而若从司法角度来看,则仅包括法院审委会一层,合议庭或独任审判一层,也就是说只有两个工作层次。至于一个判决书的下判,有的还经过了庭务会评议,但那不属于必经程序上的工作层次,仅仅属于管理方法的范畴。同样,一个判决书经过副院长审核后,由院长签发,也并非就增加了副院长审核这一工作层次,而仍然属于管理方法的范畴。因为副庭长也可以审核,副院长也可以签发,他们分别行使的都是庭长或院长的职权。
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法,基层院之间,以及过去与现在对比,往往是不一样的,原因在于负有总责的院长,想对案件的审理控制到什么程度。所谓控制,也是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一般是由于上级法院有要求或司法环境所迫,想减少办案瑕疵或避免错案发生。
司法改革尝试过“一步到庭”,设想过审判长签发裁判文书,减少审委会议案和定案的数量,后来均有所调整,但相应增加的也仅仅是管理工作的环节,目的在于保证办案质量,控制上诉和上访的发生。倘若今后真正实现了法官队伍精英化、审判工作公正化和错案责任一律追究,还可能重提审判长签发裁判文书的改革。
院长对全院每个方面的工作,都负有领导责任,抓上去光荣,抓不上去就不体面。而全院的工作千头万绪,精力再充沛的院长,也不可能事必躬亲,有时难以分身,所以组织上给安排了两至三名副院长,协助院长做一部分领导工作。
从三年规划的制定开始,院长很自然地就进入角色,组织研究制定,然后部署实施。院长也可能把三年规划的起草工作,交给分管常务或者研究室的副院长,组织相关同志分别执笔和综合,拿出初稿并修改拟定后,再提交法院领导班子会讨论。三年规划议定和印发后,副院长随即转为协助院长抓落实。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有了副院长协助,院长承担的领导责任就相对少了,他负的责任还和原来一样多,只是一部分或全部责任不再直接承担了,体现为对部门工作的具体分工;也不是由于副院长协助院长承担了部分领导责任,那一部分责任就降低为副院长一级,还仍然属于一院之长的责任。这一点,在法律和司法解释中也是明确的,不存在副院长或副庭长层级的权利。
二、在三年规划落实中的常态是分工负责
如前所述,副院长分管一些部门工作,来自于院长对其所负全部责任的分工。院长一般也会分管部门工作,有的院长侧重审判管理,有的院长侧重人财物管理,有的院长则分管他认为副职一般缺乏热心的部门。究竟如何分工,完全取决于院长的个性领导风格。
院长如果精力特别充沛,能力特别突出,乐于自行管理和单独负责,那就可以少给或不给副院长分配部门管理工作,这将导致有的法院少配或者不配副院长职数。当然这是理论上的说法,主要是为说明管理法则的由头,实践中愿意让副院长闲着而把自己累吐血的院长,毕竟难得一见,除非他遇到了不肯协助的副手。
有的法院之所以出现领导班子不团结现象,往往是正职或副职没有遵循管理法则行事所致。仅从副院长的角度来审查,可能把分管部门视为自己权利的小天地了,喜欢拉帮结伙,为所欲为,不想让正职直接插手分管部门的工作,不愿意听取其他副职从全局出发提出的合理意见,甚至出现未经院长委托而超越分工范围用权的问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如果能够理解,院长本应直接管理各个部门,只是为了管好管到位,从而保证工作效果,才把一些管理权限分配给副职,由副职代行院长管理权,以加强与部门领导的沟通协调,那么,无论正职与副职之间,副职与副职之间,还是副职与部门领导之间,都会增强全院一盘棋的观念,减少有碍团结的嫌隙发生。
许多年前,有一位庭长半开玩笑地说,院长根本不把副院长当回事儿,他想管啥就管啥,你们副院长说了不算。我当时说道,副院长就是配合院长工作的,院长要是都想管,副院长闲着也可以。还有一位庭长说过,有好事了,院长都自己管着,有麻烦了,就交给你们副院长去处理。我当时听了只是笑了笑,觉得不便就此评说。
作为一名副院长,想当好院长的助手,就要把职责分担,看作是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凝聚几个角度的合力,构成整体工作推进的态势,而不是分割成各行其是的小圈子,七拧八挣,弄成一盘散沙。身为副院长,也要像院长一样,讲政治,讲团结,讲正气。这样,才能有大局观念、全院观念和全员观念,才具备一名副院长起码的条件。
作为一名副院长,还要与党组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配合好,以集体利益为重,分别承担管理职责,共同为法院的领导工作效力。彼此之间,要多一些互相学习和互相鼓励,不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多一些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不斤斤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多一些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不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派;多一些互相支持和互相帮助,不做推诿扯皮和袖手旁观的虚伪人。
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比较多的工作接触还是参加各种会议,属于集体办公的常见形式。不管讨论全院工作计划、人事调整、设备更新,还是讨论案件审理、处理、 司法制度建设,都应遵照“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和法律之上”的要求,本着协助院长和对全院总体工作负责的精神,大公无私,任人唯贤,公平合理,维护正义。
三、在三年规划落实中的方法是收放有度
院长与副院长在制定和落实三年规划中的关系,说到最高境界,应当配合得跟一个人一样,成为一艘航船正派的舵手。在院党组按照上级精神和实际工作需要,确定本院三年规划也即航行方向之后,院长好比运行中决定微调打舵转数的头脑,副院长好比操作打舵的左膀右臂。这仅仅是一种比喻,实际呢,其他党组成员和审委会委员,包括院长本人,也都参与打舵,共同来保证不偏离航向。
就法院整个集体来说,在三年规划落实过程中,就是众人开桨划大船的关系。大家目标一致,齐心合力,船就划行得稳健快捷,就有比较大的把握先于其他一些船到达目标彼岸。如果有人少划桨,不划桨,甚至倒划桨,向前航行的速度就会下降,就会出现落后的难堪局面,所以,一个集体的成员绝对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那么,作为副院长,在三年规划落实过程中,如何处理承上启下和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呢?大概基本的工作方法就是收放有度。
首先在思想感情上,要把院长看作是同舟共济的伙伴,努力保持追求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共度难关,共奔彼岸。当院长在大项工作中需要支持时,应当挺身而出,甘当左膀右臂;当院长遇到工作麻烦需要处理时,应当提供参考意见,及时地予以分忧解难;当院长临时有事需要外出时,应当按照交代和委托,保证相关工作的延续和推进;当院长因工作出色受到表彰时,应当对协助见了成效,而由衷地高兴。
其次,在协助院长抓三年规划落实的方式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不能只按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而应按照全院的总体部署来运作。要实事求是地将自己的见解或建议,用院长便于接受的方式提出来,并在被院长确定下来之后,不遗余力地付诸实施。要尽可能创造有利条件,使院长的长处得到展现和发挥,更有力地推动整体工作前行。要通过非正式沟通方式,提请院长摆脱有形或无形的压力,放弃超越司法底线的处理问题方法,避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以维护正职和法院对外的形象。
再次,在落实三年规划的工作程序上,要把自己作为副手的位置摆正,全心全意地支持院长的工作。要将自己分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反映给院长,一并提出新对策或新预案,使院长能把握大项工作的动态,清楚驾驭整体工作的底数,便于灵活有效地决策和调度,加强对全院的司法管理、行政管理和队伍管理,处理好棘手案件或突发事件等。
最后,对待分管部门的数量和日常业务的管理,一切以院长需要协助的尺度为准,不争不抢,不推不卸。不要觉得别人管得多了,自己管得少了,或自己管得多了,别人管得少了,而心生不满。大凡已经形成的分工现状,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必要性。争争讲讲,惹气生非,只会使工作节外生枝。尤其对院长临时交办的事宜,因为往往是分工之外的负担,一旦推辞不就,很可能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弄不好就会贻误工作时机。所以,下级服从上级这一党的组织原则,身为副院长是必须遵循的。
而在处理与分管部门的工作关系时,则主要不是收放有度中的接收任务,而是放手使用,尽量调动部门领导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扬他们的创新精神。在部门领导能够正常开展工作时,一般不要干预他的业务进展,不要左右他的思想行为。当他的工作遇到难题或遇到麻烦时,再及时地予以指导,必要的话才参与处理。不过,在处理过程中,应当允许人家表述自己的观点,共同商量解决办法,不可简单地包办代替。
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司法业务的专业性很强。对副院长来说,在三年规划落实过程中,处理与分管部门工作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出主意,解难题,否则就没有这个副职存在的必要。副院长一定要有自己业务的专长,在分管工作中能够协助院长独当一面,否则也没有这个副职存在的必要。收放有度,是建立在良好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基础之上的,副院长在分管工作方面理当是行家里手和精英法官。
四、在三年规划落实中的形象是率先垂范
三年规划逐步落到实处,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身为副院长,应当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在事业上争取有所进步,但不要过于追逐个人名利,不要有擅权弄权的野心。应当有比较宽阔的胸怀和豁达的气度,干事业拿得起,遇调整放得下,对名利看得开,被误解耳能顺。即或所有同行或同等资历的人都比自己进步快了,也要努力做到看淡、看透,不失进取心,并且不失平常心。这样才能一如既往地兢兢业业,对事业负责,对院长负责,对干警负责,也对自己负责。
同样,一个不刻苦学习法学理论,不注重从事司法实践,不吸取业内同行经验,不听取周围同事良言,也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副职,肯定不会成为一名称职的副院长,也就不能在三年规划落实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身为副院长,要多方面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力争时时处处走在前表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从推动三年规划落实的需要来看,身为副院长,除了要有良好的政治觉悟、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之外,应当在以下四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首先,要拥有必要的专业知识。除了法官必备的专业知识之外,要特别注重充实和更新分管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要通过不间断的学习,使自己在分管工作方面站位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想得透一些,说得准一些,从而成为分管部门可以请教和信赖的“军师”,成为院长管理那几方面工作的“高参”。为此,万万不可疏淡业务。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勤于研究个性问题,积累业务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办理疑难案件和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要善于把研究问题的心得,整理成各种体裁的调研文章,力争使自己成为完成调研文章数量较多和质量较高的法官,在全院发挥业务建设的引领作用。要运用学到和积累的专业知识,分析诊断分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对策,在三年规划落实过程中有步骤地加以解决。
其次,要拥有必要的领导方法。身为副院长,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导方法,就是在集体面前,尤其在分管部门面前,始终体现着具有司法公正理念,并严守司法底线。要坚持遵循立法精神和信守法官的职业道德,率先加强自我约束,成为公正司法的模范。此外,作为院长的助手、其他副院长的同事和分管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应当干到位不越位,出阳谋无阴谋,只用权不弄权,常尽职不失职。在院长委托之外,不超越职权行事,该由院长决断的事,绝不擅自处理。对其他副院长分管的工作,不随意谈论和干预运作,但需要配合时就及时帮助。同时,正常管理好分管的部门,肯放手而不放任,肯指导而少指责,使他们有比较宽松的工作心态和平台,卓有成效地完成任务。
关键词:国际会议同声传译,译员素质,策略
1 国际会议同声传译的特点
同声传译,简称同传,指的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与讲话人几乎同步的速度用口头形式重新表述出来的一种翻译实践。同声传译一般用于国际会议,译员通常坐在同传箱内,通过耳机,听到说话人的发言后马上口译成另外一种语言,通过话筒,把目标语传送出去,听众使用耳机接收译员的译语,这是同传工作中最难的一种形式。同声传译的工作程序可以简单表示为下图所示(仲伟合,2001):
此外,同声传译还有三种同传形式,即耳语传译、视译和同声传读。耳语传译不需要同传设备,译员一边听讲话人的发言,一边在与会代表耳边进行翻译。视译是指同声传译员拿着讲话人的发言稿, 边听发言,边看原稿,边进行同声传译。同声传译中的视译分为以下三类:(1)提供发言原稿与译文;(2)只提供发言原稿;(3)提供发言人讲稿的提纲或幻灯片。同声传读指的是译员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译文,边听讲话人念稿,边读译文。
同声传译可以说是翻译工作中难度最大的一种,但同声传译已成为国际性大会中最流行的翻译方式,如广西-东盟博览会和海南博鳌论坛等国际会议都是采用了同声传译;这是由于同声传译的瞬间性、高效性及其应用性等特点决定的,而且同声传译可以利用电化设备,允许多种语言翻译同时进行。同声传译的优点可以总结为:(1)节省时间;(2)多语种同时进行传译;(3)有时可提前得到发言稿,因此翻译准确率高,满足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2 译员的素质要求
口译的中心任务就在于传递意义(Nida,1993)。在国际会议同声传译中,译员的作用非常重要,是沟通源语演讲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国际著名口译学专家Daniel Gile(1995:111-114)博士认为:“译员是‘演员’”,译员必须象演员一样艺术性地把从原语中接受到的信息,在讲台(舞台)上传递给听众。但是译员的“艺术工作”是在承受极大的压力情况下完成的。译员,尤其是同声传译译员,尽管在口译活动中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译员必须凭借其认知语境中丰富的逻辑信息、百科知识、词汇信息和实战经验,经常要在瞬间做出“语言、文化转换”的决定,承受可能由此带来的“交际危机”(Gile: 1995:114)。归根结底,同传译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国际会议同传优劣的重要因素。因此,良好的心里素质、丰富的百科知识、极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扎实的同传基本功加上充分的译前准备,是国际会议同声传译成功的重要保证。论文大全。本文将就译前准备、良好的心里素质和应对策略展开讨论。
2.1 译前准备
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译员在接受口译任务之前,必须对自己的口译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价,对于不能胜任的工作绝对不能接受。同传译员在口译活动前还需要预先了解源语发言人和目的语听众、备好口译用具、熟悉口译场地和设备、进行术语、译稿和心理的准备以及其它相关事项的准备。
国际会议同传行业性、主题性比较强,涉及的都是各行各业的术语。要理解与会者就这一主题所作的发言,译员就必须拥有与该领域相关的一定深度的知识。在口译实践中,译员对源语讲话内容缺乏了解,不熟悉会议讨论问题的基本原理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往往是导致译语质量不高和口译工作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张吉良,2003)。此外,了解源语讲话人的讲话方式,念稿发言还是即兴演讲,对口译质量也有很大影响因此,译员应向活动组织方索要并认真阅读宣传资料、议程安排、发言稿等书面材料。在准备视译的译稿时,同传译员还应注意力争使译文符合语言社会功能的特征,即准确性、得体性、文化性和行业性。同传译员须在了解发言人与话语受者的语言表达习惯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双方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译语再现源语的所有意义,而且“这一选择是有意识的策略选择,最终使所选择的译语得体并流畅地再现源语的真正意图”(马霞,2006:53-57)。译员做出选择时顺应意识程度不同,使用的语言也应具有一定的行业性和倾向性,即“为了适应翻译的实际需要,不惜适当改变原文的语言和表达”(勒代雷,2001)。
例如,在 “2006发展中国家糖业科技进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2],笔者将 “向着更加甜美,更加繁荣的明天”译为 “Towards aSweeter and Prosperous Tomorrow”, “Sweeter”的翻译突出了糖业行业的这一特点,引起了来自20多个国家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在这里,译员注意到了口译活动所应该具有的交际意图和交际效果,正确理解了陈述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或情感,进而通过语言转换使说话者与听话者所理解的意义达到一致,使发言人的意图与听者的期待相吻合,从而使交际顺利地进行下去。论文大全。
2.2良好的心里素质
国际会议同声传译要求同传译员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并为拥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而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优秀的译员必须掌握丰富的百科知识,同时又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即所谓“急智”,才能不辱使命,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应变能力是对同传译员综合语言能力的最大考验,同声传译与发言人的讲话几乎同步进行,译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此时,译员的应变能力对于保证同传的整体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与会者作大会发言时是将念稿与即兴发挥交替进行的,译员务必留心,必须时刻准备应对讲话人抛开讲稿,“海阔天空”,离“本”万里(张吉良,2003)。
例如,在 “2006发展中国家糖业科技进步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其中一位发言人的讲话方式原定是用中文念稿发言,但是他在大会发言时突然抛开讲稿用英文即兴演讲,对译员造成了不少的压力。好在译员当时比较冷静,加上事先准备比较充分,对相关的数据和术语比较熟悉,出色地完成了当场的翻译工作。
3 会议同传的应对策略
在国际会议同声传译中,不管是常规同传还是视译,最大的困难是时间。视译的最大问题则是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差异的悬殊所造成的时间不对等。现在,大家公认的同声传译基本原则为顺句驱动、随时调整、适度超前、信息重组、合理简约和信息等值等原则(仲伟合,2001),这些原则的有效遵循能帮助同传译员有效地进行英汉语序差别的处理、长句的处理、困境的处理以及等值翻译的处理等。笔者以下将引用“2006发展中国家糖业科技进步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例句作进一步的说明。
1)通过顺句驱动原则,删繁就简,切分句子,对长句进行适当的处理。
例1:(原文) Today, we have many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programs// which give us an opportunity for self introspection, //evaluation ofon-go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appropriatetechnologies from abroad// to suit our local requirements.
(译文):现在,我们有很多国际合作项目,//有机会进行自我反省,//并对在研中的项目和科研活动以及从国外引进的适用技术进行评估,//使其更符合当地的实际要求。
2):通过随时调整、适度超前的原则,对英汉语序差别的进行处理。下面的例句中下划线的部分为相应的译文。
例2:(原文)首先,我谨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各位不辞劳苦来到广西,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热烈的欢迎!
(译文):First of all, please allow me, on behalf of the People’sGovernment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to express our sincereappreciation and hearty welcome to our distinguished guests coming fromafar!
例3:(原文) ①Your presence in Guilin at this occasion has added a new chapter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ugar industry ②which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③in the last one decade.
(译文):③在过去的十年中,③中国糖业取得了长足进步;②此时此刻,各位相聚桂林,又将为中国糖业翻开了一个新的历史篇章。
3)通过信息等值的原则,尊重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找到符合同种母语思维方式,进行等值翻译的处理。
例4:(原文) Let us strive to offset the emerging challenges of the 21 st century, through our united efforts, co-operation, mutual trust and greaterexchang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译文):让我们一致努力,通过精诚协作、相互信任和增进科技交流来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
4) 通过信息重组、合理简约的原则,来解决新词和不懂的词、因发言人速度过快而出现的错误等困境,方法是先跳过再弥补。
例5:(原文) In thiscontext I would like to draw your attention to the sugarcane based Biofuel Revolutionin Brazil which has brought great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that countrypaving it’s emergence as one of the most progressive nations in that region.
(译文):有鉴于此,我想提请各位代表关注巴西借助甘蔗进行的革命。这场“生物燃料革命”已经给巴西的社会经济各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巴西迅速崛起成为拉美地区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
4 结束语
国际会议同声传译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同声传译译员应具备良好的心里素质、具有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较全面的同传应对策略。论文大全。同传译员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语言能力、语言的方便和实用程度,而且要考虑到社会因素,在选择语言有时也会涉及到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对不同说话人的态度以及语言策略等。此外,同传译员为了使译文符合语言社会功能的特征,即准确性、得体性、文化性和行业性,还应该做好译前准备的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临场不惧,胸有成竹。
参考文献
[1]Gile,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Publishing Company, 1995:111-114.
[2]Nida,E.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玛丽娜.勒代雷.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汪家荣等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187.
[4]勒代雷.释意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69-70.
[5]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88.
[6] 马霞. 口译:选择、协商与适应——顺应论的语境关系在口译中的应用[J]. 中国翻译,2006, (3):53-57.
[7] 徐永胜.现场口译与译员素质[J].中国科技翻译,2001,(3).
[8] 张吉良.论译员的口译准备工作[J].中国科技翻译, 2003,(3).
2012年3月,“毕加索中国巡回展”在成都当代美术馆举办,展览组委会精心策划了“毕加索与80年代新艺术”的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的艺术史家、批评家、理论家共30余人参加。尽管与会专家发言的角度不尽相同,但议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下文中的毕加索;二是从传播与接受的角度切入,讨论毕加索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进入中国美术界视野的;三是,毕加索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
前些年,美术界曾流行过一句话,大意是说“中国当代艺术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将西方上百年的现代艺术样式统统过了一遍”。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80年代尤其是“新潮美术”期间当代艺术界对西方现代艺术学习的情况。“毕加索与80年代新艺术”这个主题也正是基于这种现象而提出的。但是,这句简单的描述也存在不少问题,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学习并不是没有选择的,并不是所有的风格都赢得了中国艺术家的青睐。譬如,在80年代当代美术界,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波普”是比较流行的,像后印象派、未来主义、象征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甚至包括立体主义,其实并没有引起中国当代艺术家太多的兴趣。这是为什么呢?粗略地分析,就会发现,中国艺术家更偏向于第一类风格,主要是因为当时美术界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反传统、追求个性解放、推崇思想启蒙;相反,后一类风格在大多数人看来,仅仅只是语言、修辞方面的革命,并不能解决80年代当代艺术内在的文化诉求。对于80年代的当代美术而言,虽然说语言学的转向与文化诉求均重要,但两者比较,后者仍重于前者。也就是说,社会学的叙事远远大于审美叙事。
因此,在80年代的艺术语境中,对于中国艺术家而言,毕加索的意义主要还是来源于语言学,或者审美叙事方面。从当时的接受情况来说,一方面,我们对西方现代艺术自身的发展进程与历史语境缺乏深入的认识,这就注定在接受的过程中会出现“错位”与“误读”。另一方面,向毕加索学习的目的,也主要是希望借助于一种新的艺术样式,来冲击僵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由于存在着这种历史的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讲,80年代的时候,绝大部分中国艺术家完全是从自身需要的角度来接受毕加索的(包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学习也同样如此)。至于毕加索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逻辑中到底有多重要,其实不需要有太深入的了解。于是,作为西方艺术史研究视域中的毕加索自然就给遮蔽了。
在“毕加索与80年代新艺术”的研讨会上,沈语冰教授的发言非常学理化,他着重谈到西方艺术史界是如何研究毕加索的。他介绍了四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约翰・伯格的精神分析、形式主义研究、符号学分析,以及女性主义研究。从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与成果入手,毕加索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意义就会变得更加的清晰。在其后的个人发言中,我谈及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西方艺术史研究中的毕加索”,“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毕加索”。就第一个问题,我沿着沈语冰教授的思路,介绍了另外三种西方学界研究毕加索的方法。前几年,美国一位年轻的艺术史学者出版过一本专著,他对毕加索的研究既不是从传统的形式主义、也不是从前卫艺术的角度切入,相反从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角度展开。他主要讨论了毕加索1912到1914年的作品,核心的论点跟经典现代主义的形式研究也有很大区别,他认为,毕加索这一时期的绘画主要受到了大众文化的影响,具体的证据是,在当时的“拼贴”中,毕加索大量地使用了海报、包装纸,以及一些消费性的图像。此前的学者也重视对“拼贴”的研究,但他们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毕加索如何继承了塞尚的结构表现方法,如何将“拼贴”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最终改变了形式与结构的发展轨迹。如果从使用流行图像的时间上看,毕加索自然就比安迪・沃霍尔要早近半个世纪。同样,另一位美国著名的批评家罗萨林・克劳斯也提及过毕加索这一时期的创作,尤其讨论了1911年前后的作品。她的疑问是,为什么毕加索会在作品中使用红白蓝的条状形式呢?克劳斯认为,这主要跟毕加索当时的身份危机有关,由于受到卢浮宫1911年作品失窃事件的关联,毕加索担心法国政府将他遣返回西班牙,所以在当时的创作中,他有意识地使用了象征法国精神的红白蓝三种颜色,主要想表明自己对法国文化的认同。显然,这是毕加索当时的一个策略,但很少有艺术史家注意到这一点。不过,从研究方法上讲,克劳斯在讨论毕加索作品时,主要跟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史界有意识地吸纳视觉文化研究的一些方法相关。
在西方批评界与艺术史界,对毕加索雕塑创作的研究是非常普遍的。早在1948年,美国批评家格林伯格在《新雕塑》的一文中就着重讨论了毕加索作品中的拼贴。他认为,从拼贴――到浅浮雕,其形式与材料的表达反而为结构主义雕塑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就结构主义雕塑后来的发展,格林伯格提到了另一位来自于西班牙的雕塑家冈萨雷斯,他曾是毕加索的助手,后来独立门户,成为现代雕塑领域的一位重要艺术家。当然,格林伯格在研究毕加索创作对雕塑领域产生的影响时,似乎也有私心,因为,当结构雕塑发展到冈萨雷斯时,也就自然为戴维・史密斯的出现做好了铺垫。也即是说,美国后来这批雕塑家的路子是纯正的,它们的合法性是从毕加索开始的,是对形式――结构的持续推进。格林伯格的研究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如果按照他的思路追溯,就会发现毕加索开辟了一条不同于罗丹为起点的现代雕塑的前行轨迹。在这条脉络中,还可以将马蒂斯甚至更早的德加放进去。而事实上,这一批非雕塑领域的艺术家,其雕塑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并不压于罗丹及此后的现代雕塑家。同样从“拼贴”出发,另一种不同于格林伯格的方法是,从“拼贴”材料的媒介物性,然后将其延伸到对现成物的使用。如果这种研究成立,就会形成另一条不同于杜尚为代表的“达达”到――以沃霍尔为代表的“新达达”的路径。因为毕加索的脉络是从架上的媒介物性发展过来的,而杜尚、沃霍尔对现成品的使用主要是基于“反艺术”。
当然,另一种研究是将毕加索现象与现代艺术市场结合起来讨论。前两年国内出版了《制造现代主义》一书,其主要的角度就是从艺术市场与商业操作的角度入手。在本次研讨会上,沈其斌先生、吕澎先生也谈到商业运作与现代艺术所形成的“共谋”关系。在该书中,研究者较为细致地分析了毕加索不同阶段作品的收藏,以及商业运作情况,在这个过程中,还包括了展览与收藏家的推广。不过,从方法论上看,从市场出发已不再新颖。
在西方批评界、艺术史界,尽管研究者的方法十分多元,但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就是充分肯定了毕加索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的重要性。于是,这就自然会延伸到在研讨会发言中,我希望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即“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毕加索”。也即是说,我们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认识毕加索、接受毕加索,以及毕加索到底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研讨会的发言中,许多批评家谈及中国的艺术家是如何接受毕加索的。但是,我个人的看法是,在众多的原因中,最核心的一点是来自于中国的当代艺术需要完成现代语言学的转向。这种对“转向”的诉求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一方面源于对既定的一元化的现实主义语言的批判;另一方面在于,在西方现代艺术与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中国艺术家不仅要摆脱“”以来的“艺术工具论”,还要从艺术本体建设的角度,将其推进到现代形态。这就意味着,和其它一些现代主义的风格相似,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所带来的意义主要仍体现为,它能为当时的绘画创作带来一种新的可能性。
不过,“”结束后,新时期艺术创作的起步主要仍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开启的新局面。其内在的推动力,还在于国家自上而下的“反思”与“解放思想”。但是,从艺术嬗变的轨迹来看,变革之路仍然是从现实主义内部的裂变开始的,即出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只有等到80年代初“伤痕”与“乡土”慢慢退潮之后,当代艺术的发展才从批判现实主义转到现代主义阶段。换句话说,只有到了“新潮”时期,西方现代艺术才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寻求变革的主要资源。但是,“新潮”期间的当代艺术并没有解决好“语言反叛”与文化启蒙的问题。前文提及的“语言学的转向”与文化诉求之间的矛盾在此时变得尖锐起来,最终出现了“社会学叙事”压倒“审美叙事”的局面。就当时的创作来说,1986、1987年前后,美术界一部分批评家、艺术家曾提出了“纯化语言”。所谓的“纯化”,实质就是批评“新潮”期间,一部分艺术家的创作仅仅是对西方现代艺术风格简单的、甚至是极为粗糙的模仿。针对“纯化语言”,批评家栗宪庭提出“重要的不是艺术”,相反主张“艺术需要大灵魂”。在当时的艺术情景中,栗宪庭的本意并不是说艺术语言的变革就不重要,而是与之比较起来,文化的反叛与思想的启蒙更迫切。这也是他提出“大灵魂”的真正意图。
在“新潮”期间出现这种矛盾,更为内在的原因是1985年前后,随着改革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在新的政治、文化、艺术的语境下,一批敏感于社会文化变迁的知识分子开始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焦虑感。这种“焦虑”具有双重的维度,既有对现代化变革的焦虑,也有对文化现代性建设的焦虑。简单地理解,前者来源于国家希望在最短的时间用最快的速度实现四个现代化,后者则来源于在西方现代文化、现代文明的刺激下,希望尽快地完成本土文化的现代转型。按照现代性发展的规律而言,如果改革开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步调一致,相辅相存,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将不会发生冲突。但实际的情况是,由于改革开放在不同领域推进的程度并不一致,难免会出现矛盾。换言之,一方面是国家在体制改革上需要向西方学习,但又担心西方现代文化中那些自由化的思想对中国本土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产生冲击;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领域都在国家有效的管理和把控范围之内,对于那些渴望现代艺术的艺术家而言,文化现代性的焦虑就会迅速的显现出来,譬如,如何在文化上拥有发言权和话语权,如何实现创作主体的解放与自由,如何让作品具有自身的文化身份等都将成为问题。于是,主流文化与前卫文化的冲突与砥砺、对抗与妥协成为了整个80年代文化艺术运动的主要特征。当然,仅仅从对文化现代性的追求角度讲,其维度也是多元的,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也保留了“文化寻根”的取向;既有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憧憬,又有对东方文化情怀的怀念。其间,最大的张力来源于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憧憬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即是说,在那个时期,越是渴望西方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就愈猛烈。
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化表征,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的冲突自然会在艺术创作中有所显现。换言之,“语言反叛”与“文化启蒙”之间的矛盾,最终也就会表现在“纯化语言”与“大灵魂”的碰撞中。也正是因为“大灵魂”占了上风,或者说“社会学叙事”压倒了“审美叙事”,这反而说明了一个基本的情况,即在80年代的艺术史情景中,我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学习几乎是在一种错位、误读的状态下完成的。而且,一个让大家始料未及的情况出现了,为了达到对抗现实主义的目的,我们在接纳西方现代绘画的同时,也接纳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东西。于是,在短短的十年中,前现代的、现代主义的、后现代的都出现了。然而,问题的症结也正在于此。它会导致两个后果,一个是我们在接纳西方现代艺术的时候,很容易就忽略形式变革背后所依存的线性发展逻辑。另一个就是造成空间、地理上方面的混乱,比如立体主义来源于巴黎、“达达”来源于苏黎世、未来主义来源于意大利,等等。但是,当时的情况是,我们在接纳西方现代绘画的语言与风格时,几乎忽视了它们在时间与空间上所形成的艺术史上下文关系。既然存在着“错位”,也就必然会导致“误读”。于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会显现出来,那就是需要认识到,西方现代绘画是在分裂的现代性中产生的。如果不注意到这个特点,中国的艺术家在学习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风格、语言的同时,就会仅仅停留在表面,会忽略形式背后所置身其间的艺术史传统,这个传统不但与19世纪中后期的前卫艺术传统相关,也与西方至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批判精神紧密相连。
所谓当代艺术的“三级跳”,也就是在这十年中,我们从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直接跨入到后现代。“三级跳”的背后其实也是当代艺术在这个阶段需要同时完成的三项任务,一个是打破僵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模式,另一个是实现本土艺术的现代转型,同时还需要消化西方的后现代艺术。在西方艺术史的进程中,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差不多用了一百年的时间,而我们只有短暂的十年。或许是因为时间太短暂,这三项任务最终都没有完成。譬如,就现实主义内部的变革来说,以“伤痕”、“乡土”为代表,艺术家用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打破了“红光亮、高大全”的创作模式。但很遗憾的是,这种批判性的传统并没有得以维系与延续。而且,当时的批判现实主义仍然无法回避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因为“伤痕”的出现,原本就是国家自上而下“反思”的结果。所以,一旦后来的政治思潮发生了改变,艺术家也就策略化地开始淡化作品的批判意识。其实,在这“三级跳”的过程中,还出现过一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批判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博弈。虽然在“新潮”期间,现代主义的浪潮曾压倒了批判现实主义,但是,90年代初,以“新生代”和“玩世”为代表,在反“新潮”宏大叙事的思潮下,现实主义又重新占了上风。不过,“新生代”与“玩世”所带来的也是一种变异后的现实主义。就现代主义的转型来说,虽然我们向西方学习,但最终并没有出现类似于西方的,以纯粹的形式反叛为目的的现代主义革命。相反,我们几乎是在同时接纳了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艺术,这两者之间的博弈,反而让我们忽略了后现代主义原本就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拨,抑或是解构。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几乎是在一个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起步的。首先,当代美术置身于社会学转向的文化情景中。1992年,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改革开放对其后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接踵而来的是商业社会、都市文化、流行文化的兴起。其次是艺术语境的转变。1989年的“现代艺术展”标识着“新潮美术”的式微,因为当早期的文化批判无法在现实中找到答案时,这也意味着此前那种宏大、崇高、充满启蒙意识的现代主义叙事方式的没落。尽管这一系列变化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但充满戏剧性的是,90年代初的当代艺术几乎完全与80年代脱节。更为严重的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当代艺术原本具有的批判性与前卫意识开始遭到各种机会主义、犬儒主义、功利主义的剥落与吞噬。
论文摘要: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在即将到朱的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要有新的策略,要改革成人教育的结构,注重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建立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具有了新的特点,要重视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社会中,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因为其自身的明显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成人学习者的欢迎。这是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擘习”学术研讨会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继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海峡两岸成人教育”学术讨论会之后,由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4月1日至4月2日在扬州举行。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会议讨论的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知识社会与教育发展、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知识社会与终身学习、知识社会与远程教育、知识社会与社区教育、知识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等。阳春三月,美丽的瘦西湖畔,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工作者聚济一堂,听取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于云秀教授(知识经济与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台湾成人教育学会顾问郭为藩教授《网络大学体制化的商榷》、台湾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黄富顺教授(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康宁教授(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等专题报告,并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和讨论、对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等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wwW.133229.COm
一、知识社会的特点及其挑战
黄富顺教授在其主题报告《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中详细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特征、他指出,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其特征是:(1)知识生产的速度前所未有,崭新的知识充斥整个社会,形成知识的爆炸;(2)知识的寿命快速缩短,知识老化日益加速;(3)知识的传输迅速,取得容易,储存方便:(4)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5)知识型劳动者主导生产,他们不断开发脑力,激发创意,更新产品,提高品质,提升竞争力。
江苏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陈乃林在《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的专题论文中对知识社会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知识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及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
于云秀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撑的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也就是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它意味着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的社会化.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的真正确立、意味着教育的社会化、民主化、国际化和个别化。这些无疑对传统的成人教育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成人教育的适应与成人学习的转型
成人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社会以及知识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是本次研讨会的丰要论题之一、黄富顺教授认为,知识社会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和策略是:(约倡导成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2)推动成人自学的运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唤起民众参与学习,激发成人自觉、主动地学习。(3)加强成人的在职进修与训练.增强他们获得、积累与转化知识的能力,进而激发其创造知识。(4)普遍提升成人的素养。(5)鼓励成人学会学习。(6)扩展网络学习。
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胡凤英明确提出了知识社会呼唤成人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命题。她从办学体制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社会性、灵活性.教育功能的多样化、服务性。教育手段的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训的本土化、国际化等方面阐明了成人教育结构性变革的主要任务。
江苏省成人教育研究室陈东瑜副研究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阐发了我国为迎接知识社会到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思路:一是按照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二是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为知识社会构建扎实的人才资源基础:三是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四是教会成人学会学习,努力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
不少专家关注到社区教育在知识社会成人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张利民的交流发言通过玄武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积极整合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的实践.介绍了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做法:(1)廓清思路,加强社区教育理念的整合;(?)完善网络,加强组织资源的整合;(3)专兼结合,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又})积极引导。加强物质资源的整合;(5)开展活动.加强人文资源的整合。
吴江市成人教育协会王建平探讨了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问题二他认为,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或形式,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科技人文素质和生存质量、促进城镇社区健康、有序发展的教育活动的总和。他分析了营造城镇学习型社区的障碍.井指出,开展城镇社区教育要注意加强城镇社区教育理论框架、管理体系、活动设施、网络队伍和经费给付体制的建设,推进城镇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
海门市教育局黄志豪则关注知识社会中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问题:他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远远一下能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因而,必须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首先.要转变农村成人教育观念.实现由单一的成人教育思想向全方位、多功能的大教育思想的转变,由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主向大力培养农业骨干为主的转变。由教育部门独家经营的体制向一校多牌联合办学的体制的转变,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转变.由传统的学校模式向三教统筹、农科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转变。以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
知识社会的特性决定了成人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吴康宁教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他认为。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客观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技术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准人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功利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开放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个体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速变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全程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成人教育还要十分重视成人的素质教育,帮助成人提高素质.获得完满的发展。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呢?镇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祝诚教授在交流发言中提出:首先,要在成人教育中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改变部分成人学习目的的直接功利性。第二,实施成人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其开放性、网络化的特征,使它可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促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第三,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五、要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
知识社会以知识为核心,而阅读则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台湾师范大学林振春教授对知识社会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在交流发言中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知识特性,把知识分为资料、信息、知识和智能4个层级;阐述了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专题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交叉性阅读等l1种阅读类型的不同特点和功用;提出了4种有效的阅读方法:01}4r法、sq3r法、问题阅读法、十步阅读法;并认为,在知识社会中,有必要扩大阅读能力的范围,培养阅读能力应该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4个方面。
三、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是知识杜会成人教育的最佳形式
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社会,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教育的需求、要求明显提高、而传统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的需要二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学障碍的成人学习者的青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最佳形式。参加研讨会的代表对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于云秀教授分析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情况,对知识社会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意见。他认为,首先,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办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灵活办学模式的转变。第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第三,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教学质量。第四,广泛开展联合、合作办学,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第五,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把好教育质量的源头。第六,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七,充分发挥电大系统的优势,在竞争中以整体优势取胜。第八,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南通市电大如东分校缪新华探讨了县级电大在知识社会的作用问题,提出了知识社会县级社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模式建设意见。他认为,县级电大作为县级社区学习中心、有中央及省、市电大作支撑,通过有选择地引进高校的优质资源.必将发挥学习资源中心、学法指导中心、学习信息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学习评价中心和学籍管理中心的作用,并在知识社会成人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郭为藩教授的主题报告探讨了网络大学体制化问题。他认为,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网络大学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而目前网络大学还很不规范,教学品质参差不齐,开设的课程缺乏大学应有的多学科性,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网络大学尚未制度化。(1)在经济全球化、教育交流日趋颇繁的形势下,网络大学将率先实现跨国合作、成为国际大学的先声。所以,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具有公信力的制度,维持其应有的学术水准及机构规模二(2)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或资源中心,有现代化的传播科技与教学科技设备,并拥有一支网络科技与传播科技的专业团队,配备相当人数的全时助理人员来支持繁重的教学辅导工作。(3)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网络大学必须跟既有的大学合作,分享现成的师资与教学设施资源:在现阶段全部课程采用网络教学实为大多数学府力所未逮、所以部分科目采取其他教学模式,包括电视广播、面授、教学套装对教学品质并不见得有降低之虞。网络大学的起飞,尚需一段时间。
台湾中正大学成教系扬国德教授则在他的交流发言中,着重分析了欧美国家网络学习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网络学习的优势明显:弹性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具有地球村与世界性的发展潜力;可以调适与应用不同的设备与资源;快速提供新发展的学习材料;容易更新内容与增加资料;以较低的成本就可以发展不受时空限制的有效学习方式,特别是提供师生之间很多的互动。欧美国家正在努力地运用这些优势,发展成人教育。就正规教育来看,提供网络教育的机构有4种模式:与传统大学结盟、纯粹的网络大学、传统的开放大学和传统大学的延伸。网络学习的设计有2种模式:单一模式,即全部为远程教育而设计,如英国等设立的开放大学;多元模式,即指一般大学机构在进行校园教学的同时提供远程教育课程,在美国、澳洲、加拿大、法国,瑞典等以已相当盛行。就非正规教育来看,各种公私立机构,特别是企业界.运用计算机网络,规划在职进修教材,提供超越时空的学习与练这种新兴的媒介,由于国际网络的普及与运用已成为未来工作与学习的时代趋势。
接学校任务,写发言材料,想想以此做做总结,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思想,也是好的事情,就写了。结果呢,不合格式,需要大改大调,就发这里吧。因为真,所以有些杂乱,不过嘛,交流交流思想,也就不必讲究了。做好教育者,承担起育人的责任。
一、责任感、大局观与归属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培育什么样的人,向怎样的方向培养人,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班主任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学生不只是学生个人的成长问题,还会涉及到一个时代的问题。任何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时代的背景,我们要给学生一双清澈的眼睛,让他们知道高中三年成长的作用。今天学生的学习是服务于十五年以至二十年后,今天的高中生,到那时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如何承担,承担什么都要清清楚楚。将学生定位于一定的历史阶段性,他们看人生会有大局观,会有责任感,会爱国,会有归属感。追逐自己的理想,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是永恒的教育的主题。有走入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意识,人生才会看大,也会更健康更充实。
二、育人为本
工作二十多年,班主任工作也近二十年,不断努力,不断思考,不断提高。在从事工作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突然想,教师是职业的分类,而自己应是一个教育者。教育者的责任是育人,育人为教育之本。作为班主任,育人的责任更是重大。在家长会上,我习惯与家长交流一种观点:学生们到学校里不是为了来考试的,他们是来成长的。任何一次考试名次都不可能代表他们未来在社会上生活的情况,也不可能是他们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名次。三年后的高考,只是一个小小的总结,而不是终极的目标。高考成绩只展现了学生成长的一个层面,而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会影响其一生。在他们三年之中经历的所有的事情,都应是成长的重要的过程经历,在这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必须习得技能,增长知识,培养价值观,身体健康,心理阳光,会审美能感悟。下面以两个方面为例子谈一下。
先谈习得技能:技能最基本的表现是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这包含在了生活与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对于打扫卫生的认识是基于提高个人基本素养,卫生不是打扫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自己身心的健康,是为了自己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卫生打扫的标准不是让检查人员在窗口看了一眼感觉很整洁,而是在打扫之后让自己感觉很愉悦。遵守纪律不是为了不扣分而是为了与人和谐相处,为了让自己守规则。偶尔的问题,也不必上纲上线。扣几个分数实在没有什么大不了,对他们笑一笑,说明道理(后面会谈到一些例子),常常比怒目以对大声呵斥更象一个教育者。第二个例子:把东西放到该放的地方去,这一幼儿园就应习得的技能,许多高中生却没有,结果呢,学生就要为这一基本素养还债。课堂表现为:老师开讲了,还有一些人在不停地翻资料。每天一节课比别人晚上几分钟,三年会有多大的损失呢?
再谈阳光心理。一个内心充满阳光的人才可能把阳光分给他们,才能更积极地追求进步。我一直坚持高中生活的主旋律应是紧张而快乐着。辛苦与繁忙不可以成为不快乐的理由,劳累与快乐从来不是矛盾的。快乐是一种心境,学会快乐,智慧才能相随。一个愁眉苦脸的人,智慧会离他越来越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同未来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一样,要有突破困难的勇气与信心。看看开学第一课中那两个阳光男孩,让学生感悟到:任何困境与挫折都不能成为不阳光的理由。
三、工作策略
任何的工作方式的选择都是一把双刃剑,工作中度的把握至关重要,而你的工作将会对你的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对于班主任工作,要学会做加减法。对于管理的问题,一定要管与理并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把常规工作做好,只需要适合班级学生特点的管理制度,以制度教育人,而不是以个人的偏好、以个人的心情育人。工作中只知靠时间是在做体力的加法,这样的加法一路做下来,都会感觉很辛苦。有的老师责任心很强表现在:什么事情交给学生都不放心,什么事情都要自己领着做,结果自己的心会很累。走到学生中间去一起上操,一起自习是共同参与,不是监督检查,学生感受到的会是温馨、是幸福。而不参与这些活动时则恰恰给了他们独立成长的空间,让他们习得自律,让班干部有承担能力。当然陪与不陪要有一个度,过了则不好。我更常做的是脑力上的加法:用心捕捉教育的时机,用眼寻找教育的素材,用大脑思考交流的方式。看《我要上春晚》可以有教育的素材,那个在路灯下练习芭蕾的小女孩足以打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坐在理发店里读到的那篇90%的文章不是很好的素材吗?这些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班级博客,及时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对于育人的灵感是不能拖的,一些好内容一些短时的感悟,一拖就没有了。
第二、做班主任工作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别人的东西总是别人的,搬来常常是不好用的。有自己的特点,符合每一级学生的特点才行。不知大家到了高中还认不认真领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我是要领学生学的,不仅学教育部的,还要学上海的,还要学美国的,还有日本一些学校的。在对比中学生会有思考,守则就不是一个死的东西而活了起来。在中学生守则中明确提出衣着的要求,那是国家统一的尺度而不是学校的小规定,更不是班主任的规定。拿班级空间而言,我喜欢想,喜欢写,所以就开了,一路走来,很多内容写下来,是快乐而不是别人给的任务。毕业的学生回头看,有家的感觉。毕业的学生也以新的视野写一些给现在的学生看,这样就更有意义。别的班主任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我只能参考,学不来的。
第三、作班主任工作,在感性与理性相合。感性是什么,是给予学生以激情。高三了,还要参加大合唱?当然要参加,而且要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到过程中去,与学生共同成长,与学生共同感受。体育课上没有打篮球,学生很委屈,但最后得奖了,却有了更大的收获。让学生感受到温情,你与学生的心才会走近。而理性呢?理性是选择是分析。考试成绩好不好是感性,在班级的位置是感性,而将学生置于全市的几千名,乃至于全省的几万名加以分析则是理性。理性分析给人的永远是希望,永远是动力,永远有成长的空间与机遇,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理性。
第四,作班主任要能给学生以智慧。在中学读书时就读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文章,其实生活与学习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不能兼得时的取舍,还更应体现在可以兼得的策略。教育学生,不能以单一的思维方式,而应是多角度多智能的。高三学习可谓紧张,可班级的卫生、纪律都是一流的,生活技能与学习成绩不仅可以兼得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就如同素质教育与考试成绩,二者是可以兼得。同学间的合作,老师与同学的合作是实现双赢为目的的,老师就是为了学生,家长就是为了学生,这样的单向的目标与价值的取向,我是不同意的,也不引导我的学生那样理解问题,共同成长实现双赢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对我而言,班级学生的成长与个人健康是可以兼得的,我不做让自己倒下去学生站起来的事情。健康的教育者才能培养出更健康的学生。非此即彼不应是班主任工作的主旋律,更不应是我们对学生的引导。
四、工作的几个片断
班主任工作是比较零碎的,一些内容不适合系统去谈,那就摘几个片断吧
片断1:两女生的矛盾
有两名女生闹矛盾,一名说另一同学虚伪。那么的解读是:没有人不想展示自己阳光的一面,而没有人是没有缺点的,将缺点想办法遮住,想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不可以吗?我看到舞台上那个右手没有手指却弹钢琴的女孩,虽然主持人表扬她没有在残手上戴上手套,但她同样习惯性地将完整的左手放在右手之前。(班主任工作 banzhuren.cn)展现完美,是人的一种天性,没有人可以要求别人毫无遮挡。同学之间的一些小缺点的遮挡,恰恰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号,而不能给扣一个大帽子。包容他人,多沟通才能多理解,一个封闭的自己对别人的感知常常是不准确的。这是问题最后的落脚点。
片断2:细节决定成败。
将这句话引到追求过程的完美上来,引到良好习惯的培养上来,引到基本素养上来。从必然中寻找原因,不以偶然为借口。把简单事情做好,是最基一的素养之一,也是会影响人一生的素养。为此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前苏联的第一名般天员邦达连科的故事。
片断3: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是需要精致的语言代码的,在我班级的教室里,没有那些拚啊,抢的文字。要知道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是很强的。在我的教室有的是:安静是一种美,保持安静是一种涵养;高三开始:蓄万江之水,凝千钧之力;第二学期则是: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我的方向是向素养向胸怀靠拢。如果你能培养学生接爱暗示的能力,就不要培养他接受明示的能力,如果你能培养学生接受要求的能力就不要培养他接受惩罚的能力。在教育的各种手段中,暗示是最高级的形式而惩罚则是最低的层次。把《医者仁心中》的那句名言移过来,那就是偶尔惩罚、有时提示、常常暗示。把对学生的爱装在心里就好。
片断4:感动班级人物评选。
让每一个心存感动的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让学生从中体味到自己的价值。常常并没有觉得自己做些什么,却被同桌或是舍友以精美的语言推荐了,那种感受会是多么美呢,对于集体会有多强的归属感,还会有心灵的孤独吗?
片断5:关于自习不允许讨论问题。
这首先是纪律要求,但最终不只是纪律要求。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必须得保证。在一天的学习中,更多的时间是在与他们合作中完成的,合作的目的在于每一个个体独立的成长,所以,一天最后的归结必须是独立的。这样思维品质才能提高,知识才能形成体系。
片断6:高质量的微笑回礼,是我一直坚持做的。
有那么多学生每天那样灿烂地问:老师好,我当然要微笑地回一声:同学好。可有许多学生记住了,一名学生说我没教她时她就认识我,因为我是不教她的老师中唯一回礼的人。
其他还有好多好多,都写进了班级的博客,诸如时代骄子系列,国家科学奖获得者,残奥会上的英雄都是教育的话题,不一一列举。
最后祝愿所有老师与学生每天都有阳光的心态,都有健康的身体,愿师生能和谐相处共同成长,实现双赢!
[关键词]校本教研实践性知识策略生长
新课程的实施,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学校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校本教研的原点到底在何处?教师专业成长的逻辑起点到底在哪里?为了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长,使我们的教师“具有在特定的情境中(即教室里、课堂上)善于把那些明确的知识加工为符合不同学生认知风格、情感需要和个性特点的知识的能力和智慧”,我们在校本教研的原点上下功夫,在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上做文章,具体尝试运用如下策略。
一、“关注常态”。落实教师实践性知识基础
当前的教研活动,过分地追求完美,崇尚精品,以至于作秀,一线教师往往听听感动,想想激动,而回去后却无法实施。我们从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着手,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关注常态课堂,关注真实课堂,加强调研与随堂听课,随时掌握教学实施情况,落实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基础。
一是经常性地开展调研活动。组织调研组人员深入课堂听课,进行专题调研,发现问题一起把脉商讨,提出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的教学总体思路,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彻底改变教学中教师独霸课堂的旧习,从关注教师的教变为关注学生的学,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角色的互换等。为了从源头上保证双主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开展,应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查等各个环节都进行审查、筛选,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监控。
二是以常态课开展教学研讨、观摩等活动。不搞表演、作秀,不要嬉笑热闹的课堂,更不要华而不实的教学,研讨课没有刻意粉饰,没有精心打造,在平平淡淡中透出真实。倡导立足于课堂,上好每一节家常课,体现自身的价值,服务于每一位学生。
三是学校领导每周进行不定期的随堂听课。听课后与上课教师进行交流反馈,肯定成绩,提出意见,并进行“五认真”工作检查,指出存在的问题与整改意见。通过这样的活动,给教师一种压力,同时也给教师一种动力,更为重要的是,管理者和教师们一起,从基础做起,发现那种习以为常的平时被忽视的优点与缺点,落实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基础。
二、“剖析案例”,提高教师实践性知识水平
让老师对教学行为进行思考、研究与讨论,以此改进教学,提高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水平。以教研组为单位从教研活动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案例分析,组织集体讨论,将案例中的亮点挖掘出来,活用到教学实践中,并不断地加以深化。时而,也选取有关材料上的教学片段组织剖析。教师通过案例剖析,对教学的体验得到再提升,超越原有的行为、习惯,建构起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思想、智慧产生碰撞,生成新的问题。每学期末进行一次筛选、汇集,编成案例研究集子,推广教师们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师素质和实践能力,激发工作的热情。
“案例研究”抓住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丰富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培养了教师分析、研究的良好习惯,使抽象的教学理念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三、“反思生成”,优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
反思生成是优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又一生长点。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生成的各种问题能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们大都不能清楚地描绘它,因此无法形成书面文字,也无法通过理论学习的方式来掌握。而通过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生成,有利于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优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我们要求老师们撰写教后反思,哪怕是短短几句,只要是深层剖析: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细地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人措手不及?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感到与学生关系最密切?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情景下感到最焦虑或沮丧?在课堂教学所有事情中,如果给我重试的机会我将如何做得更好?我感到最自豪的教学活动是什么?为什么?等等。通过上述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自身实践性知识结构。
为了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尝试把自己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用摄像机摄下来,然后居于一种旁观者的角色来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这是对教学行为反思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段。比如说,可观察这样一些内容: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有多少?讲话的音调怎样?体态语言是否丰富?在教室里是怎样行走的?学生听课时的反应如何?等等。
通过这样的反思、生成,不断优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让老师们边实践边研究,在自己的教学路上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四、“对话推进”,拓展教师实践性知识空间
校本教研活动,要防止“走过场”,实现真正的对话与沟通。倡导教师敢于怀疑,大胆质疑,对不符合《课程标准》精神和课改理念的设计与做法,敢于批判。同时,重视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听课、交流、研讨,以反映出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找出共性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再通过实践去解决。变传统教研“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为以教师为教研主体,以课改所涉及的各种实际问题为教研主题,以对话交流研讨活动为教研主线,构建“多人言”、“齐参与”的互动式教研模式。
同时,建立起“集体备课”制度,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组织实行以年级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活动,增进平时的集体备课与教学研讨。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在教师之间互动与研讨。活动中,有中心发言人,并注意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理念”等方面介绍自己的教学设想,然后,全体成员再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及自身的教学风格进行参与式讨论,倡导“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修改、教后反思”的备课组教研策略,重在个性化修改,突出即时交流、即时研讨和即时反思。
不定期的开展各年段的教研沙龙活动,组织各组员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之间就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教学内容如何安排、难点如何突破、教学方法如何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展开对话研讨、各抒己见,在这样相互切磋、对话推进的过程中,达到真正理解课改精神,追求完美的境界,拓展实践性知识空间。
五、“主题引领”。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层次
为了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层次,围绕教学调研、随堂听课中发现的真实问题,将其作为提升为教研活动的主题并展开活动。我们围绕主题组织理论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总结等研究活动。比如,在一次以语文教师为主的主题研讨会中,把语文教学中“如何整体感知课文”这一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讨的主题,教师们结合新课程“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要求,就新旧教材中的不同文本以及不同的课型为例,参与讨论的教师各抒己见,为如何“整体感知课文”献计献策,在主题式的研讨中增长教师实践经验。
有了“主题”后,教师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一个主阵地,每一次教研活动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机会。同样是在“追寻新课程”的主题背景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引起了教师们的关注。在校本研训时把这一主题作为活动讨论的议题。在活动前,要求教研组成员都要围绕主题撰写出自己独到的看法与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困惑。在交流时有的教师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对文本的钻研,对问题的预设;有的教师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学生的质疑的质量;还有的认为,有效的问题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要以具体的语言文字为抓手,实行步步紧逼追问的策略……下笔成文,这样作就是在梳理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为实践知识的升华做着酝酿。
主题式的研讨并不是“空对空”的大发议论,而是针对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问题展开的研讨。比如我们针对课时内容安排中的问题,围绕具体的课例《掌声》、《假如》等,对第一、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如何分配作了阐述。虽然研讨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迥然的意见,但研讨的结果是一致的:第一课时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不能为了“精彩”或是拔高教学要求或是支解文本,不能求全求美。在研讨会后,许多教师都在上课、开课中注意了第一课时的问题,真正使“研”变成了“用”,有效地推动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长,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层次。
六、“课题研究”。超越教师实践性知识境界
在“主题式”的教研活动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自然成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升华与超越也要通过课题的研究。
一是把难以解决的问题变成“课题”。校本教学研究尽管是大众化、群众性教学研究,但是作为一种研究活动,应该具有必需的学术品质。例如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喜欢写作、畏难写作现象。在校本主题研讨活动中发现,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把教学中的一线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形成《“活动式”小学作文教学研究》,通过课题组的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课题研究中。立足学生的生活,激发习作的兴趣,使习作成为“放飞童心,抒写生活”的快乐之事。由于课题解决的是教学中实实在在的问题,其成果能物化。教师直接把研究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后,学生的习作状况大有改观。
【关键词】高级英语 合作式教学 建构主义 师生合作 生生合作
一、引言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必修核心课程,该门课程不仅是基础阶段英语精读课程在高年级的延续,而且还为高年级开设的其他专业英语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课程在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文化素质提升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合作式教学模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共同参与教学,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技能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分析和总结,结合本人高级英语教学实践,探讨该模式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对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二、高级英语的教学目标及其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级英语课文词汇量大、句子结构复杂、文章篇幅较长,对教师而言,如何开展教学确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大多数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语法翻译法和语篇分析法”。前者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为重点,从词到句,从概念解释到遣词造句,从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全部讲解。但运用这种方法,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字、词、句等表层符号上,缺乏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语篇翻译法与语法分析法不同,提倡学生应对文章有整体性的把握,培养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但该种方法对学生要求较高,首先学生对文章的字面含义必须全部理解,否则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只是空谈而已。但是不论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授课模式一般都属于“独白型教学模式,它以统一的课程以及固定的教学程序将学生培养成统一规格的产品”。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对文章毫无敏感度,彻底依赖老师,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课堂发言的频率降低,妨碍了学生说的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且减少了他们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学生拒绝思考,毫无主动性,这种沉闷的课堂同样也使教师感到沮丧,毫无成就感。通过对高级英语课程目标和分级教学要求的研究,罗长田认为,高级英语教学应“从侧重教语言的形式到侧重教语言的意义和功能,从句单位教学到语篇单位教学。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语言和文学相结合”。因此,如何以一种能够吸引学生的高效教学方式将高级英语教学目标完成是摆在每一名高级英语教师面前的任务,合作式教学是达到此目的的有效途径。
三、合作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合作式教学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该教学方法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教师或者学生的角色来完成教学材料的实施,侧重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获得信息或者习得某种技能”。该种教学方法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课堂中,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资料和交流机会。与此同时,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既夯实了英语基础,又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教学中信息不仅仅在师生之间传递,“而是从老师到学生,从学生到老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互相传递。合作式教学的理论依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将新接触到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知识相互结合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强调“知识源于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互动,即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过程中他人(包括老师或学习同伴)的帮助,通过人际协作,讨论等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采用合作式教学既能巩固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又能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
四、合作式教学的实践应用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根据高级英语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解析出,“高级英语教学共有四个层次要求,分别为:词汇语法层次、句子理解层次、背景修辞层次、风格赏析层次”。在合作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将这四个层次进行分配,与学生合作共同达成教学目标。高级英语课程面对的学生都为大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基本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通过查字典和查资料,学生基本上能够解决文章中的词汇问题和基本语法问题,除个别句子之外,学生也大致可以对句子的含义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第一和第二层面要求可以被当成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并由学生组织这两部分的课堂教学。学生组织课堂教学并不是请学生做传统意义上的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讲,其他学生做笔记,而是指几个同学临时扮演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将他们理解的语言点及句子含义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当遇到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理解错误时,老师可以打断并进行纠正。以《The Libido for the Ugly》一课为例,该文章共有九个段落,笔者在组织教学时,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基本负责两个段落的讲解,每组中应保证有不同语言水平的同学,“中等语言水平者能从高水平者那里获得更优秀的语言输入,而高水平者同时也可得到更多输出练习的机会”。因为男同学较少,必须保证每个小组都要有一定数量的男同学。学生在得知自己负责的段落后,在课下合作收集资料、分析句子、段落,共同完成任务。对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笔者不会有太多限制,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但会给出几条硬性规定,比如必须要有PPT课件展示,组内成员职责明确,机会均等等。最后学生在课上展示其合作结果,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发言,笔者在此过程中要求每个成员必须参与发言,避免个别同学消极参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完成后两项的教学要求,这两项对于学生难度过大,学生需要教师的讲解,帮助其理解掌握。教师在文章导入阶段应为学生补充丰富的背景知识,包括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背景,只有充分了解上述知识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全面掌握课文内容和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写时期的价值观念,“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梳理复杂的文化现象,正确解读阅读中的文化问题,而且能够使学生掌握相关文化的价值观念,分析作品的价值取向”。高级英语课文文学性很强,文章中应用了不同的修辞,教师可以以段落为单位,在一组同学讲解完该组内容之后,再挑出该段落中的修辞,进行讲解。在学生讲解过程中,教师不要随意随时打断,以保证学生教学和学习的完整性。在学生完成整篇文章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再从整篇文章的布局上重新解析文章,通过研究文章的格局、题材、布局,使学生在比字、词、句更高的层面上把握原作的语体风格。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包括两个方面,组内学生的合作和组内学生与其他学生的合作。根据王初明与Melton调查认为,“中国学生习惯于独立学习(individual study),不喜欢集体学习(group learning)”,不善于与人合作学习。在多年经受传统教学洗礼之后,学生学习呆板被动,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事物只会照本宣科,毫无原创性理解,而合作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讲解篇章段落是要求很高的英语实践活动,学生在分组之后,发现自己并不可能单独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必须与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讨论、合作、研究。他们需要重新整合自己所查资料,用符合口语特点的,简单易懂的语言来阐释自己要讲的内容。除此之外,学生还必须用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将其他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锻炼自己的难得机会。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会发现,有些小组的讲解和展示非常有效而且很有创造性。组内同学配合默契,他们会为自己的讲解配上丰富的图片,会给其他同学看自己从网上找到的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视频,甚至有些同学会为自己的讲解配上背景音乐,学生的讲解形式活泼大胆,提高了他们的英语水平,同时锻炼了自己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在组内同学为其他同学讲解时也存在着合作。在让学生讲课的过程中,会发现听课的同学经常性的提问,在之前他们由于畏惧老师,不愿提问,但是在同学面前没有顾虑大胆提问,组内成员必须接受挑战,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即时性问题,双方在交谈过程中所谈内容具有不可预知性,交谈双方轮流发言,自由表达,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结束语
高级英语由于其课程难度和性质的制约,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合作式教学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通过合作式教学,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了如Kulich所说的“通过归纳性学习和互动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解释,演讲能力的目的”。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在合作教学中听到小组其他成员的不同意见和观点,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们会寻找更多的信息或者接受其他成员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提升了自己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但这种方式也有其问题,组内学生性格不同,有些被动懒散,有些自以为是;其次,学生讲课速度不一,表达能力也有差别,这都会对合作教学带来不利影响,教师需要处理好这些方面的矛盾,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高级英语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二) [A].21世纪大学英语教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曹德明.2006年第二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籍研讨会的相关发言 [Z].
[3]党元明.新建本科院校高级英语教学现存问题及对策 [J].Crazy English Teacher,2010,(12):15.
[4]华莹.从语用学角度彰显高级英语教学的“高级” [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84.
[5]刘彬,文珊.将对话精神引入高级英语课堂教学 [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68.
[6]罗长田.论高级英语课程目标机教学原则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3):142.
[7]万霖,李小莉.阅读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56.
[8]姚克勤.论高级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对篇章的解释力 [J].教育与职业,2010,(12):191.
[9]张广君.多维视野中的教学关系 [J].教育研究,2003,(6):1.
[10]张瑛.高级英语教学方法漫谈 [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6):44.
[11]Cazden,C.Classroom Discourse:The Languag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M].NH:Heinemann, 1988.
[12]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