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目的培养范文

教育目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目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目的培养

第1篇:教育目的培养范文

一个叫林爻的家长,在孩子上学前,用6年时间力图把女儿培养成“她自己”,告诉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让她慢慢明白“你有你的好,我有我的好”。但是,刚刚过去的这一个月,这个理念受到了根本性挑战,几乎快要摧垮这位家长已经坚持了6年的教育观。现在这位家长无比担忧:6年后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

当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家长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和冲突就来了。家庭是将孩子作为独特且了不起的个体进行教育,而学校仍习惯于将孩子作为集体中平常且微弱的一分子进行打磨。在这样的拉锯战面前,将来孩子会长成什么样,这的确值得担忧。

看到学校教育最为习惯的模式化、刻板化,我脑海里突然联想起小时候在农村看到的给小牛上嚼子、套笼头的情形。我固然知道人的成长不全是快乐,这里面也有必经的训练和磨砺,但是一个孩子送进学校的过程,再怎么看,也不应该像那个小牛上笼头的过程。学校在教书育人方面有一些统一化的操作模式是可以理解的,有些甚至是必须的,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新的生命奇迹,上笼头式的教育模式已到了必须摒弃的时候了。

一个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成为“他自己”的过程。他固然要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学习礼仪之类,但在这个教育过程中,他尤其是一个独立自在的生命体,他的自我、兴趣、个性要得到尊重,他的潜能、智慧、优长要得到生长。

真正的“起跑线”在家庭教育

近年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被很多家长奉为真理,也被不少培训机构拿来忽悠。而真正的“起跑线”,不在幼儿园,不在小学、中学,而在家庭。

作为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中,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教师”。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毫无疑问,父母的行为、观念等,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影响着孩子的态度和方法。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导致孩子道德失范、缺乏爱心和责任的现象相当多。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与家庭无关。还有的家庭,对孩子只是简单地关心学习成绩,而对孩子的心理困惑、遇到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与同学之间遭遇的人际关系紧张等视而不见,这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典型表现。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难以沟通,内心冷漠,缺乏应有的交往能力。

家庭教育具有特殊性,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作为改善育人环境的重要阵地,家庭教育现代化作为整体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和教育事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因此我认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形成对子女正确的教养态度,培养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

体育教育的根本是培养运动兴趣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透露,北京大学新入学学生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为弥补学校体育的薄弱环节,中国将把学生体质情况纳入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中。

事实上,军训时学生晕倒现象不只发生在北大,其他学校也有,这进一步说明学生身体素质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学生身体素质当引起重视。“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高校整体工作的评价体系”,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校重视体育课程,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可是,大学生以健康身体走入社会,是否意味着人才培养成功了呢?毕业时有适应工作的好身体,并不意味着能长时间保持这一状态,如果运动和锻炼不继续,身体素质就可能变化。保持良好身体状态,要靠不断的锻炼,而让锻炼持之以恒,根本在于运动兴趣。从体育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形成终生体育的意识,才算是培养合格。

所以,重视大学的体育教学,就要重视运动兴趣的培养。如果说,教育行政部门只是给高校压力,而高校又把压力传递给学生,强制学生锻炼,学生只是被动的,压力一消失,锻炼也就中止。只有运动兴趣得以激发,运动习惯得以形成,一种内化的好品质才算形成。

运动兴趣的培养,无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是,素质教育进行了这么长时间,学生的身体素质倒呈每况愈下之势,这素质教育不是方向出了问题,就是被形式化了。

把成长的机会还给孩子

假期休假外出,在国外的机场多次见到这样的景象:老外全家五六口人,一人背一个包、拖一个行李箱,父母自顾自地往前走,全然不顾有的孩子只有两三岁,个子还没肩上的背包大,负重艰难前行。相比之下,国内不少孩子幸福得多,外出的全部行囊都在家长的大箱子里,孩子们自顾自地玩着电脑,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对比之强烈,让人很是感慨。

过度的保护,看似对孩子关爱备至,其实是父母和长辈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最佳时机。在他们本该学会生活自理、自立的年龄,失去了锻炼成长的机会。一旦离开家长,就变得束手无策,无法自己解决问题,哪怕是玩耍,也会显得局促,无所适从。

第2篇:教育目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育;培养目标

一、重新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的数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不断进步,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如果只是将数学当作一门对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进行研究的学科则显得有些落后.数学,在知识经济下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它是以科学的方法论为属性,将客观世界数学化的科学.

二、积极培养高数学素养的人才

(1)要想立足于知识经济下激烈的社会竞争,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及人文素养,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2)要有数学交流的能力.数学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学已渗入社会各部门,就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中不能缺少的工具,所以能够运用这种简洁的语言来对数学思想进行表达及理解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素质.

(3)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解决问题时要有意识地运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从现实生活中探索到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

(4)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并进行相应解决时要懂得总结数学的方法、模型及创造性的应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中学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国现行的数学课标有规定,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数学要获得数学事实及活动实验等数学知识并且掌握数学基本思想及必要的应用技能,使之适应未来生活及不断发展;同时,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分析社会事件时要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从而可以从自然、社会与数学的联系中知悉数学存在的价值,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根据课标对数学的规定我们可以作出如下论述:

1.数学知识的培养目标

数学知识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基本、普遍、常用的代数及几何知识等进行掌握,特别要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掌握.然而多年来很多人一直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个人认为在数学教育中要穿插以下的一些思想方法:

(1)化归的思想方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未知条件转化成已知的问题然后进行解决.

(2)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从感知向思维过渡,将直观图形以代数的意义进行解释或将数学问题以图形直观表现出来,帮助理解.

(3)概括归纳的思想方法.概括是根据同一类型对象表现出来的相同属性集合起来,而归纳是将几个特殊情形通过逻辑思维作出一般结论的属性.

(4)演绎的思想方法.可以通过演绎推理建立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今后要重视思想方法的灌输,让学生能够更快速地获取、理解知识,使之受用一生.

2.数学能力素养的培养目标

培养数学能力素养的目标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运算、记忆、语言表达、空间想象能力等方向进行培养,从而懂得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

3.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目标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师要尽量避免滔滔不绝的讲解和烦琐低效的提问,要真正把学习的权利归还给学生,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学习、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学中创设探究情境的设计,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兴趣得到发展,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进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探究情境一般有如下特征:

(1)趣味性:作为探究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尽量新颖有趣,对材料或活动的直接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启发性: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元认知,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

(3)问题性:“问题”是探究的方向与动力,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源头所在,学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建构新知,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学生熟悉或感兴趣、与学习新知紧密相关的情境,利于学生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4)情境性:“情境”是探究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情”就是将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情感的培养纳入课堂教学.“境”是通过各种真实环境或模拟世界的创设,拉近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知识与客观世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5)针对性:作为探究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在学生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设计这样一个探究情境.课本上举例说明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不一定全等”,那么“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全等?什么情况下不全等呢?以上这一情境,激起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寻找答案.

4.数学品质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素养要注意以下方面内容:要有意识地结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数学品质依赖数学知识,只有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建立对学生品质的培养.将数学家成长历程有重点地向学生进行相关介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的品质.其次,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要以身作则,努力攻研教学内容,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成为学生的榜样.对学生意志等品质的培养几乎随处都可进行.当学生解题遇到困难要退却时,教师加以点拨并给予鞭策;当学生有创新的解法或想法时,教师给予褒扬;当学生解题常犯低级错误时,教师给予耐心指导,这些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都是至关重要的.

5.注重德育教育培养目标

陶行知先生说:“学校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数学学科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有:辩证唯物主义、美育、爱国主义、人格教育.其目的在于运用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通过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数学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的教学,培养与锻炼学生知难而进的坚强意志,败而不馁的心理素质,一丝不苟的学习品质,勤于思考的良好学风,勇于探索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数学课中有丰富的素材可用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关于创造性的培养目标

新时代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开拓精神,通过传授教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观察问题及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都会尝试以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并进行解决.同时要培养学生对一些开放性问题进行解决,可以给学生模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问题,从已知因素中推出预定的答案.例如让学生在班集体中讨论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成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中学数学教育培养的目标是要求中学生通过在日常教育学习过程中将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并能够将应用数学的理念深入人心,在面对日常问题时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并且创新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是海松.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整体性初探[J].

第3篇:教育目的培养范文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属性是由其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决定的。在高职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和评价方式方面存在诸多争议,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面对社会与教育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职学校必须从根源上重新思考和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

1.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目标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被寄予培养技能型人才精英的厚望,然而高职教育大众化的现实与人才精英的教育理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这种现实面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由培养技能型精英人才向人力资源开发方向转变,之所以要做出这种转变,是基于以下原因。

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生源的多样化和入学方式的多元化造成了学生的成长动机和成才基础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原来单一的精英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变得不切实际,同时也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才目标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突出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和角色定位。

基础教育的改革相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较为滞后,精英教育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基础教育,不能为高职教育提供足够的优质生源。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精英教育分流的产物,还不具备作为学生选择性成才的一种渠道,很多高职院校的生源实际上是精英教育的被淘汰者,他们在学校里经常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属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盲点区域。要想将这样的生源培养成技能型精英人才,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因此,高职教育目前还不具备培养技能型精英人才这种理想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立足于人力资源开发。

2.技术理性思想下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技术理性是指对科学技术与理性的推崇,它注重操作、功能、工作效率,高职教育中技术理性的渗透虽然为职业教育带来了高效率,但它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技术理性思想主导下的高职教育混淆了教育目标与教育手段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将技术这种从属于手段和工具性的东西当成了教育的目的,强调人应该遵从和适应技术,为技术服务,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技术理性思想主导下的高职教育将市场需求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应该树立大市场需求的观念,不仅要考虑市场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还要考虑学生个体自身的需求,放弃单一的技术理性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并促使其全面发展。

3.企业生产组织方式转变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和模式的不同,对人才的类型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应当根据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性质培养相应的人才。如建立在产业技术专门化、严格劳动分工、标准化和流水线作业基础上的生产组织方式,其所需求的人才是专门性的技能型人才。

第4篇:教育目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高校教育 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 教育教学管理

1.引言

信息时代,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而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目前我国长期以来推行的传统教育,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非常扎实,但是往往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子。尤其是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以后,这方面的缺陷就更加明显,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教育改革与教育教学管理,通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够为社会企事业单位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时展要求。

2.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分析

创新能力(creativity,也常被译为创造力),是一种提出或产生具有新颖性(novel,original)和适切性(appropriate)工作成果的能力[1]。它具有复杂的能力结构,能产生新思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故步自封。对于目前社会的发展而言,由于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高校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高校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并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因此,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强的竞争能力,由高校搭建创新教育学习的平台,并以此作为教育阶段与职业阶段的一个完美的衔接,从而让学生对以后的职业规划和将来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目标。总之,高校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强调的是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对环境和社会的主动适应,以满足现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分析

教育的发展总会受到一定时代和社会的制约和影响,但教育毕竟是一种依据理想塑造人的事业,不能完全附属于某种现实的力量,因此创新目标的定位既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又要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创新的价值既是现实的、功利的,又是超越的。因此,教育的改革与进步必须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从教学模式、科学化管理措施、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制定合理而有效的教育教学目标。

3.1教育理念上的创新和改革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应试教育,应试教育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掌握理论知识、如何获取高分方面,这样的教育理念有一定优势,但是,也造成我国学生高分低能的普遍现象。虽然可以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实践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在进行教育教育管理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教育理念一定要与时俱进,让学生从应试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实现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很多学者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各有千秋,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学者韩延明认为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2];学者罗海欧认为教育理念是指学校的高层管理者以学生前途与社会责任为重心,以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为基础,对管理学校所持的信念与态度[3]。学者潘懋元对大学理念内涵的认识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大学理念虽然是一个上位性、综合性的高等教育哲学概念,但它不仅反映高等教育的本质,而且涉及时代、社会、个体诸方面的因素。从“理念”切入,不但可以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规律,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规律如何制约和支持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与追求[4]。一般来说,不同层次的、不同特色的高校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式和途径是不同的,社会的多样性决定了高等教育价值和主体的多样性,因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主体及学科上的“多元化”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3.2高校创新教学模式的转变分析

目前高校教学模式总体来说,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进行合理改革、有效规划势在必行,只有创新高校教学模式,才可以让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向发生转变,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第一,高校必须进行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是目前高校需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因为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分析,高校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先行社会的需求。毕业就等于失业现象不断出现,造成失业率不断提高的现象。究其原因,与高校的教学模式确实存在一定关系。高校过于重视对学生学分的关注,显然以学分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管理,而在社会实践能力操作方面却存在不足。尤其是在自然科学类方面的教学,实验课程往往成了被忽视的内容,而专业知识虽然重要,如果在实际的应用中没有得到发挥,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将高校教学模式转化到能力培养与实践教育的层面上,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可以让高校的教学氛围发生一定转变,从而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改革与规划。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指出了改革方向,最终要落实到教学内容改革创新上。为此教学内容改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在条件允许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通过参与教师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与创业意识,以适应未来行业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二是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三是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意义和价值,对高校教学改革有深远意义。

第三,教学方法一定要满足能力培养的需求,简言之,就是教学方法要符合创新教育的标准,从而让学生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的模式。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改革:一是教学方法信息化改革,例如教师通过建设课程网站,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站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提高学习效率。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视频、音频、动态效果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要进行工学结合改革,要以职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平台,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为此可以借鉴英国的“三明治”(Sandwich Education)教育模式和美国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模式,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三是要聘请校外专家作为第二导师,开辟第二课堂。通过企业专家讲解企业工程实践,提高学生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3.3管理措施科学化

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管理就是着重研究和解决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实现的问题。只有应用科学的管理措施才能培养创新能力。为此,需要对教育教学管理措施进行科学创新与改革。

第一,要做好创新能力培养的宏观环境分析。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此高校要抢抓机遇,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校既要考虑整个高等教育的大环境,又要考虑高校自身的条件与生源层次等因素,对教育发展环境进行科学分析,准确定位。

第二,在微观教育教学管理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高校教育现代化主要特征之一是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特别是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教育管理起到推动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必须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高效管理。一是要运用数学工具对教育进行量化管理,建立数据分析模型,使管理有据可依;二是要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建设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三是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数据和知识的检索与查询。

第三,学生个性化分析与培养。在高校的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根据学生需求进行培养方向的区分,部分学生喜欢对学术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那么就可以加深理论知识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术理论兴趣,不断深化学术理论底蕴,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发展奠定基础。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多地希望通过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有针对性地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可以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与学术能力两个方向培养,这样改革方法不仅可以降低高校的资源成本,而且可以让学生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有利于实现不同个性的学生价值。

第四,学生学业成果的科学评价。必须改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静态的学业成果评价标准,构建一个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的动态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从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角度评价学生。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当有不同的多元的衡量标准,对于学生不同的能力才能使理论型的、思辨型的、学术型的、设计型的、应用型的、管理型的、经营型的等各类学生充分发挥天性,成为各具特色、特长的人才[5]。

3.4高校的就业指导分析

既然传统的教育和教学理念与方法,已经使得高校毕业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因此,对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而言,也需要进行相应改革。

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步入职业之前有适当规划。此外,在心理方面也相当于是作一个预警。目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问题较多,对就业指导的意义并不大。一是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的时间安排较少,重视程度比专业课差,学生对就业指导课也不太重视。二是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老师基本上都是辅导员,本身就缺乏实际工作及创业的经验,往往授课效果不佳,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效果自然不佳。三是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支持,价值不高,教学内容匮乏,课程内容缺乏规范,教师只是根据的课堂经验或者是对就业方面知识的一些个人理解,这些都造成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支撑。因此,造成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价值和意义不大。

所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必须进行完善与改革。

首先,聘请专业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教师并不一定需要高学历,但是在就业相关方面必须具备非常丰厚的经验,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进行了改革,聘请了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符合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和就业面试过程中的技巧分析,这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具备价值和意义。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重点在于教师的理论讲解,介绍的内容很多都是不切合实际的。甚至在教材选择方面,内容也与时代的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实际体验,让企业的人力资源员工亲自对学生进行面试考核,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在面对就业过程中积累经验,也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具有现实参考价值和意义。

最后,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信息指导。学院要搭建就业指导信息服务系统,为学生和单位提供双向选择平台。通过就业信息网,学生能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信息、确定择业意向、进行职业评价,等等;单位随时了解毕业生人才信息,选择需要人才。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与高校联合举办网络人才市场,实现毕业生和单位的网上择业和招聘[6]。

4.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分析,明确了高校实行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措施的必要性,并对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作了重点分析,在教育理念上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主体及学科上的“多元化”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与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显得势在必行,科学化的管理措施提供了保障,完善的高校就业指导指明了毕业生的职业方向和未来规划。

参考文献:

[1]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5.

[2]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53.

[3]罗海欧.通识教育与大学文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4]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

[5]洪早清.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的教学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6:25.

第5篇:教育目的培养范文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应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只有采取了有效的教与学行为,才能唤醒沉睡的潜能。

    关键词:

    新目标英语 交际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  能力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这一主题已逐渐为我国的英语教师和学生所熟悉和接受。那么 怎样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利用新目标英语培养学生的交际性能力呢?下面我就英语交际教学中的一些肤浅的做法与各位同行作初步的探讨。

    一、依据教材充分挖掘课本资源

    《新目标英语》在要求教师转变自身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同时,也要求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Go For It!  最显着的特征就是要求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新目标英语是新大纲所规定的交际教学的具体体现,它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从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来 安排语言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以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新目标英语不再单纯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来组织和安排 教学内容,而是根据交际目的的需要,既考虑语言的功能、意念和话题,也考虑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因素 ,并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学会利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教师应该吃透教材,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构思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细节,并巧妙地将相关学科知识引入教学,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地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教师应深刻理解体会教材不同语言材料的内在联系,培养 驾驭教材的能力,充分开发课本资源,才能依据教材内容有效地组织好教学,在课堂上创造浓厚的英语交际氛围。Go For It! 每个单元都有pair work, group work 和games。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交谈,互相讨论,既互相切磋,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Go For It! 的最基本的活动。它使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出错。非常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种“畅所欲言”、“言之有物”的难得机会。促使学生启用更多的思维方法,拓展更大的思维空间,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培养更强的思维能力。

    二、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通常,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依据的是教材内容及备课教案,这样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忌拘泥于教材内容及教案,应做到精讲多练。因为一方面由于各地的教学 条件、学生的特点 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教师需要根据各地情况适当增补教学材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教学充满激情,因为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激发学生愉悦的情感,使他们乐于开口说英语。 由于英语课堂交际教学是动态的,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会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尊重,既“充满了温情和友爱,又体现了互动与竞赛。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大家合作学习,学习就变得更加轻松愉快。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只有采取了有效的教与学行为,才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因此,课堂教学不可能一切按教师事先所设计的那 样运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构想设计都会因为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变化失去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 须有较强的灵活性,以适应动态多变的课堂。

    三、尽可能多的采用直观教学

    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都比较形象具体,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或者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易于 实施直观教学。直观教学可以利用一些基本的教具,如图片、模型、实物、简笔画等,教师也可以借助手势、 动作或面部表情来辅助教学。直观教学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为英语教学提供各种教学情景和真实的交际场合,有助于营造英 语交际情境和气氛。学生不用借助翻译就能够理解所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增加课堂使用英语的机会。利用直观教学也可以使教学方法及方式多样化,可以使学生的听觉、视觉 、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学发展规律,容易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英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

第6篇:教育目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实施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target this remarkable topic positioning,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make sure to realize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kills training goal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asures. Through establishing effective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to realize the training target, enables the student to have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for the school to bring social benefits.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target positioning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定位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由于中职学生的文化内涵、年龄、经历等诸多因素,使其在教育教学管理和实习就业方面与高中或大学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面对年轻、天真、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渴望的中职学生,我们要设定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才能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健康稳步发展。

1 中等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中等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是以满足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需求为目标,主要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结合我国现阶段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来看,中等技能人才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也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我们的技能培养目标包括: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胜任某一项工作所需的身体条件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等。

2 存在问题的分析

第一,混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专科、本科教育的区别,无中等职业教育特色。长久以来,由于社会上存在重学术轻技术、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再加上职业院校普遍办学时间短,办学理念不成熟,实训设施和实训教师不到位,管理不完善,而且生源相对较差。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职业院校不是在学科专业建设和办学特色上下功夫,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是灌输专业知识、考试考核上下功夫,导致学生厌学,本来生源有限。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脱离学校的培养目标,难以适应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第二,重视专业技能,而忽略综合技能。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术工人,所以基础课、理论课可有可无,只需让学生掌握某一方面操作技术,通过技能鉴定,然后把他们推向企业即可。这种片面迎合企业现实用人需求,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做法,短期内看,可能对学校吸引生源、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等都有好处。

3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目标的实施办法

1)改革现有专业课程体系模式。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大学普通教育,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的特征,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它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不能单纯追求现有工作岗位能力培养需求,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体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人才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学科专业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办好专业的重要因素。从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需要出发,有重点、有倾向性地引进急需人才,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加优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并使其各尽所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宽严适度、人人奋发向上的人事管理环境,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强在职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岗位培训,使其由单纯的“理论型”或“技能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加强教研、科研工作,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3)在教学工作上,侧重综合能力培养。使培养对象具备扎实、够用和适度超前的理论知识,能在一定程度上凭借理论知识独立解决问题,主动适应社会生产方式、方法的变革。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的同时,注重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即综合能力较强,以保持学生个体发展的后劲。

3.1 专业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要具有胜任某一工作的专业能力。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要进行技能的训练。其最终转化为或体现为专业能力。只有具备胜任某一项工作专业能力的毕业生才有可能是合格的毕业生。当然专业能力强,不一定考试分数就高。当学校的测试体系与未来工作要求相适应时,专业能力与考试分数相关,且成正比例关系;当学校测试体系与未来工作要求脱节或相反时,考试分数则不一定反映专业能力。

3.2 道德约束能力

道德是人们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职业道德。职业通俗地讲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职业道德则是人们谋生时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从长远来讲,不道德的行为将给行为人及社会带来不利益。中职学生要想在社会上谋生、立足,就要善于愉悦地接纳道德规范,并按其规定去做,且长期坚持内化为行为指南。这样,才能在所从事的行业中乃至社会上生存立足。

3.3 心理调适能力

做为一个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必然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顺利也要面对挫折。而这些都会引起心理变化。剧烈的变化,可引发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程度的加深,心理问题将越来越突出。中职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应能够通过自己调适或求助于专业人士,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

3.4 公关或人际交往能力

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独自一人生活。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想生存于世,不可避免地要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各种各样的关系。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生活在“地球村”中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将更加频繁。在这种交往中,如何展示自己,取得对方信任、理解、支持;如何处理与对方的各种利害冲突,实现双赢;如何回应他人的友好或敌意,这些都要求中职学生要想立足于世,必须具有公关意识,具备公关能力,能很好地与人相处,拓展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间,争取到有利于自己事业发展的良好人际环境。

3.5 法制观念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法制将越来越完善,在社会中的作用也将日益重要。法制将成为我们行为的强制规则。违反者将受到国家强制力的惩罚。为了防止被惩罚,中职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法制观念。而且,中职学生以后也可能到国外发展,将受到所在国法律的约束。中职学生要知道哪些是允许做的,哪些是禁止做的;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要学会在法制框架内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3.6 身体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

因专业的不同,对胜任工作所需要的身体(生理)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如文字录入员可能要求手指灵活,而厨师则可能需要嗅觉、视觉灵敏。中职学生要通过训练具有相应的胜任某一项工作所需的身体(生理)条件。

3.7 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

中职学校教育与短期培训的相同点在于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同之处在于中职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就业,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使其以后能发展。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有许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行业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预测能力;中职学生毕业后要能够根据行业及社会实际,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判断,对本行业的发展趋向有所预测。因为现在一生从事多种职业已成为普遍现象。这就要求中职毕业生要想得到很好地发展,不仅要对本行业的前景有预测能力,还要对相关行业或可能从事的行业乃至社会的发展做出预测。进而,能够根据行业及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调适自己,以适应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2)自我提高能力;可以在毕业以后,通过书籍、音像、电视、网络、讲座等多种途径,不断进行提高,使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不断提升,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前进发展。不仅有本行业深入钻研的能力,而且要具有跨行业、跨领域发展的潜力,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

3)创新能力精神;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创造出新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事业。

第7篇:教育目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93-02

实验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又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工作能力和全面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求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实验教学,在畜牧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现今在畜牧专业实验教学项目的设立上,未能充分涉及相关学科知识,实验内容在不同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体现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因此,如何统筹安排实验内容,使其既突出某一学科的特点,又能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已经成为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一、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畜牧兽医事业的快速发展,畜牧兽医事业的地位、作用及其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也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所占比重持续增长,目前已经超过了30%,新世纪我国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将会超过50%。

进入21世纪,社会对高等农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畜牧兽医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如专业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特点不突出,等等。此外,国外兽医教育的不断发展,也给国内畜牧兽医学界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习水县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招生规棋的不断扩大,以及近年来从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等多种威胁人类健康的动物疾病发生机率的加大,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此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伴侣动物、宠物进入千家万户,现有的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水平、课程设置等则相对滞后。为此,为了适应新世纪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适应生命科学、人类健康、环境生态、社会发展和对畜牧兽医事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改革也已经刻不容缓。

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1.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素质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实用型人才

要求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畜禽的养殖技能,动物的防病与治病的能力和经营能力,有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精神,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

2.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分析国外和我国建国以来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21世纪畜牧兽医事业发展趋势及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我校的实际形成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新方案。按照“基本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特色目标,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把我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培养成为既能从事畜牧兽医业务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又能进行动物疫病防治、兽医临床诊疗、兽医卫生的复合型人才。

3.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业务能力

根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新的职能要求,毕业生应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较为扎实的生命科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2)掌握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动物疾病的致病因素,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并能进行免疫预防、诊断、治疗;

(3)掌握宠物常见疾病的诊疗技术,了解畜牧科学的基础知识;

(4)了解目前动物生产,动物医学发展趋势,掌握有关兽医预防检疫,环境保护,动物进出口检疫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4.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基础,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对学生身心健康、与人沟通及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2)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将该专业与全校其它专业的公共裸、畜牧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打通,使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较好掌握畜牧兽医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又具有适应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

(3)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增设前瞻性课程。如增加小动物外科学、小动物疾病学和心理调适等方面的课程。

(4)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保证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医学类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好的畜牧兽医专业人员是在医学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不是在课堂和实验室培育出来的。因此,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多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加临床实验室开放时间和开放内容,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能不断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基本知识的能力。

三、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教学方案的特点

1.创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基础课+基础能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科研能力。依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用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将该专业与其它专业的公共课和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相结合,淡化专业,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增设前瞻性课程。

2.强化基本理论掌握和实践环节,形成了多环节的培养认识方法

基于我校多年来具有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特点,形成了“基础课+基础能力+专业基础”及“实践教学+课程实习+教学基地实践+毕业实习”的多环节的基本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体系。我校畜牧兽医专业一直坚持在学校动物医院、畜牧科技园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多家校外实习基地从事兽医临床实践教学,并配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和创新课题的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增加直观效果和学生感性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3.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校企联合办学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利用职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以培养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走校企合作之路,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是职校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整合社会资源以构建校企互动双蠃合作,实现校企联合办学是关键,互动合作平台的构建将提职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同时又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每年可定期邀请有关企业的管理专家进校,为学生进行人生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让企业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并与多家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探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每年都对用人单位的意见进行分析整理,及时完善培养方案。

4.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生团体、竞赛、课外科研活动、社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定期邀请知名企业家和专家给学生作报告等,帮助学生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举办品牌活动,如“校风与我”辩论会,“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大赛”等,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创新意识,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了社会,了解了行业,缩短了适应社会的时间。

总之,畜牧兽医专业应根据专业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坚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原则,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培养适合畜牧兽医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教育目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培养目标;旅游管理;教学模式

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始于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成立的“上海旅行游览专科学校”,也就是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旅游高等院校。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专业设置不断细化。目前有2500多所院校开设了旅游类专业,专业门类涵盖旅游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管理,形成了涵盖博士、硕士、本科、高职(专科)、中职各层次的旅游教育体系,旅游高等院校在校人数*突破50万人,每年毕业生超过15万人,*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的学术力量,为国家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工作人员。

旅游教育取得如此大的进步与两个背景密不可分。第一个背景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从高考录取率来看,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录取率只有5%,2016年这一数字已上涨到的82.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40%,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第二个背景是我国旅游产业高速发展。2016年国内旅游人数达44.4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38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1.22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9万亿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其中。据统计,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为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约为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0.2%。产业需要成为旅游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强劲动力。*

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引起了学术界对“旅游高等教育”本身的反思,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了多个角度的思考。以“旅游高等教育”为索引关键词,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收录研究论文已达768篇,研究方向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评价、课程设置、师资提升、办学特色、学科建设、实践教学、专业属性等各个层面。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张定方和张肖敏在文章*中提出了“高校旅游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构建”这一问题后。旅游高等教育研究中涉及“应用型”转向*的文章逐渐增多,但这些研究成果更多的是针对应用型培养模式*的思考、讨论、初探等“制度”层面*的设计,基于“系统化研究、标准化实践、理论性总结”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应用型旅游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动因

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教与学的高度结合,是目标与过程的循环往复。因此,教学改革是一项没有终点的活动。社会的进步对教学目标提出新的要求、科技的进步为教学过程提供新的手段、产业的发展为教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这些变化都集中反映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旅游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转型”和“旅游产业高速增长”这两个时代背景,同时这两个背景也是推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动力来源。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培养目标多元化

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很低的时期,高等教育更多地表现为“精英化”的教育,其培养目标会自然定位在研究型、学术型的理论人才上。这种定位既满足了刚刚恢复高考,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期许;也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各个领域百废待兴对高等教育毕业人才的渴望。可以说“高等教育精英化定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的选择。但随着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逐渐增多,特别是1999年国内高校进行了大范围、大尺度的扩招,高考录取率突破50%,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悄然到来。“精英化”的培养目标不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唯一选择。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体现在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精英化向应用型的一种转移。2010年7月教育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在“第七章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多元化培养思路跃然纸上。在多元化培养目标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在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面,《纲要》指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高等教育的应用型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

(二)旅游产业高速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了近40年。这一时期,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各种新思潮、新观念、新技术进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习惯。在这种充满着变革与创新时代的大潮下,旅游产业也出现了很多新产品和新业态。从旅游产品设计角度看,传统的观光游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要,以体验为核心的旅游产品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从旅游产品种类上看,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温泉旅游、会展旅游、修学旅游、采摘旅游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旅游选择;从经营方式上看,旅游电子商务突飞猛进,跨区域、跨行业旅游集团出现,旅游与其他产业高度结合;从旅游市场表现上看,自驾车、自由行逐渐流行,旅游消费个性化明显,出境旅游需求强劲。这些变革时时刻刻都在刷新着旅游产业认知,更新着现有的旅游知识,也对旅游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专业特点看,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就是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脱离社会需求的培养方式,不仅在新业态下无法生存,还是对社会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应用型”定位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很多学者经常将“应用型”与“学术型”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分类的两个方向。笔者不同意这样的分类方法。“应用型”顾名思义就是学以致用的意思。也就是说,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培养方向的”。解决实际问题是否需要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呢?当然需要。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本身应该包括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塑造。与“应用型”高等教育教学目标对应的应该是“基础理论研究型”,可简称“基础型”,这种类型的教育不以具体的实际问题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而是以探讨事物的发展规律、拓宽人类的知识边界、立足于基础理论突破为教育教学基本目标的高等教育。

“基础型”人才为世界贡献基础理论,“应用型”人才为世界提供解决方案;“基础型”人才的研究工作是为了生成知识,“应用型”人才的研究工作是为了检验知识的适用范围;“基础型”人才的实践工作是为了辨别假设的真伪,“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工作是为了探索更优的路径;“基础型”人才更需要对未知事务的渴望,“应用型”人才更需要投身实践的热情。因此,对“基础型”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形而上之道”,以及获得“道”的方法;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应注意“形而下之器”,以及使用“器”的规范。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再来重新定义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具体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投身旅游事业的热情。旅游产业是以文化体验为内涵、以跨区消费为表现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的本质是“旅游者内心对外在的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一种心灵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产业是连接人类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一个桥梁,通过旅游开阔审美视野、提升内心境界、体会不同文化、感受生活幸福。所有旅游产业发展的技术类知识,都应该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有投身旅游事业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各种学科知识应用到一个个具体的旅游实践当中来,而不是简单地把旅游业当作一个谋生的手段。

第二,研究旅游问题的能力。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动态的:从需求角度看,旅游者的审美标准是不断变化的,旅游消费心理也会受到各种社会流行因素的影响;旅游供给也是充满变化的,产品类型、服务标准、游览线路、景区主题等,都处于不断革新的过程中;旅游经营手段也是不断变化的,营销手段、规划方案、组织形式、支付方式等最前沿的方法手段都会不断地被引入到旅游企业经营中。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业态,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有一定的研究问题的学术能力,提供自己的理解和方案,而不是完全依赖教科书的“标准答案”。

第三,提供旅游服务的技术。从产业结构上看,旅游也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旅游综合收入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旅游服务的劳动力补偿。旅游服务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特点,同时又具有体现地域特色的个性化特点。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提供旅游服务的基本技能,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寻求旅游服务的优质化。

三、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模式的特征

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教学环节来实现,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从“精英教育”发展而来的,因此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多有“范精英化”的倾向。但高校扩招,使大多数高校的生源是“大众化”的。用“范精英化”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大众化”的生源,使高校办学资源极度紧张,培养质量下滑,这一问题值得注意。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属于一个新兴专业,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可以参考。*在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初期,一方面从传统学科办学方案中学习相关经验,另一方面从中职旅游服务专业办学中吸收相应的成果。而传统的其他专业教学模式多是沿用“基础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中职旅游服务教育比较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这就导致旅游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容易产生“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和“过分强调实操技能”两种倾向,这都无法满足社会对旅游高教人才的需求。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改革教学模式的前提。从应用型视角出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应具有发展性、系统性、针对性等三个特征。

发展性是指教学模式应该不断更新,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模式应该从三个方面体现其发展性特征:一是教学内容的发展性,教学内容应该反映最新的产业特征和最前沿的理论成果;二是教学形式的发展性,应该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三是教学考评标准的发展性,不能用僵化的知识点记忆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唯一标准。

系统性是指教学模式的执行环节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能是孤立单一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式,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教学活动又是复杂的,是由不同的环节构成,这就需要教学环节间要相互支撑、相互磨合成一个系统。此外,评价人才的标准是复杂的,单一的教学环节很难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所以说坚持系统性的教学模式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针对性是指教学模式应该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定性。“应用型”教学不同于“基础型”教学,面对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要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又要具有清晰的产业针对性,必须是围绕旅游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展开。通过教学模式的聚焦,带动培养能力的深化,最后达到专业的热爱。

四、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是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模式的选择与人才培养目标密切相关。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决定了应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总结与探索。长春师范大学从2002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生,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一直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宗旨。为完成这一培养目标,笔者在主讲的“旅游经济学”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综合起来可以将这些教学活动抽象为以下三种教学模式:

(一)问题解决模式

在学习具体知识之前,先以问题形式入手,通过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分析问题提出要讲授的理论,最后启发学生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问题-理论-方案”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基本循环,这一循环结束后,应该再产生一个新的问题,作为下一个知识点的导入。此种教学模式有三个优点:一是问题引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讲解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度;二是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将“学以致用”的应用型教学思维贯彻到教学全过程中;三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

在使用问题解决模式进行教学的时候,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问题”的选择很重要,既要贴近生活又要有深刻的理论延伸性,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虚假的案例还会让学生产生对教学目标本身的怀疑。其次,提出问题的方法很重要,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热点新闻等学生们比较关心的内容出发,然后上升为一个理论问题。再次,分析问题环节需要注意分析问题的普遍性,分析问题的核心是要从具体的生活问题上升为一个抽象的学术问题,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在学生对问题的理论价值进行充分把握后,提出要讲授的理论知识,可以是一个定理、一种方法、一个原理,总之是要用这个原理对前面介绍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解决问题的思维很重要,根据前面讲的原理知识,对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后得到这一原理如何解决与之相关的类似问题,并鼓励学生试着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在解决问题环节还要向学生讲解原理的使用范围和定理的实现条件,世界上没有普遍真理,不了解定理的范围而时时刻刻地套用定理就会犯本本主义的错误。

问题解决模式比较适用于一个单一知识点的讲解,适合课堂教学中的讲授环节,通过问题引入到最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容讲解与使用。但是问题解决模式不太适合复杂、系统知识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对于特别复杂的知识学习,可以采用项目研究模式。

(二)项目研究模式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后,需要对知识进行复合运用或叠加运用。这时候学生会发现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旅游经济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单一原理无法清晰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为现实无法给出原理实现过程的理想前提条件和均衡稳定的外部条件。这就要求引入项目研究模式,用“多问题、多前提、多变量”的项目分析,代替“单问题、单前提、均变量”的问题分析。项目研究需要把学生分组,每组共同面对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学术配合能力,又可以检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项目研究模式在使用的时候,有几点需要注意的事项:一是项目研究的使用范围,应该是比较复杂的、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解决的问题,才可以考虑使用项目研究模式,也就是说项目研究的内容一定要有“系统性难度”。二是项目研究多是小组合作研究,不能是一个人,组员之间要相互配合共同为完成研究目标努力,彼此研究内容要相互关照、相互配合;要让学生明白,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运用的能力,还需要有相互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项目研究一定要形成相关的学术成果,成果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咨询报告、对策建议等,成果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够反映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知识运用过程就可以;使学生养成用“文字表达过程、表达思想”的能力,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四是项目研究一定要限定完成时间,最后进行专题汇报,给学生一定的压力,研究过程主要是学生自主组织完成,研究结论老师不要进行过多干涉;项目研究教学可以作为对问题解决教学效果的一次评价,通过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

项目研究教学模式对学生和教师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是应用型教学中段比较适合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项目选择、过程指导、总结反馈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周密的设计,否则容易使这种教学活动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是在项目教学模式之后采用的一种难度更大的教学方式,形式上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与项目教学本质上是不同的。情景教学模式是利用参观、考察、实习、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来发现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再分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项目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设计并主导的,包括题目的选定、时间的控制、结论的评价等;而情景教学模式是学生主导的,教师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当学生们在研究过程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需要及时地进行指导,其他时间都应该是由学生自行组织完成的。

情景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应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学生最后提出的结论或措施是稚嫩的、不合理的,但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能否发现一个“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情景教学模式对学生有很强的要求:首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在前两种教学模式中已经取得的教学成果。其次,需要学生到真实的旅游产业中去实践,只有深入产业运行之中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去做基层的服务员可能心理上有些不平衡,但这也是情景教学的必要环节,没有真实的情景体验,就不会发现真正的研究问题。最后,需要学生将分析的结论与措施再反馈给调研的企业部门,其实用性与应用价值需要在真实的情景中检验,这是一种更高的要求,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内容。

情景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有很强的要求:首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整体把控能力,学生深入一线实践,难免在心理、身体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用经验帮助学生度过最初的不适期,鼓励学生完成教学活动。其次是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在学生熟悉工作任务、进入舒适阶段后,要鼓励学生发现理论问题,在学生思考问题、探索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要给予必要的专业指导;对于一些现实中的课题,可能教师也没有涉猎过,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一同探索解决的办法。最后是教师还需要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价,将合理的方案反馈给企事业部门,对于企业没有采纳的不合理方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在总结中不断得到提高。

问题解决模式、项目研究模式、情景教学模式是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他们的适用范围、操作方法、教学目标、组织形式等方面都不相同,但都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来进行具体教学模式的选择。

五、结语

无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还是中国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加强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旅游管理教育改革的方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仅需要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还需要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活动。

第9篇:教育目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项目制 物流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

一、传统教学及实践中的不足

1、学生在大一大二学的课程基本都是基础课,很多高校开设专业实践时间较晚,学生对专业课的接触较少,不知道学习这些课程和自己今后的工作有什么联系。虽然很多学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但是通常开办的时间比较晚而且以理论指导为主,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和积极性不高,对自己专业的特点和今后就业的方向比较迷茫。

2、学生及教师的角色相对单一。在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则是接受者和执行者,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实践的组织者及指导。教师在实践前先将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然后在实践中指导学生,详细的告知学生每一步该如何做,如何遵照既定的程序完成相关的实践操作,学生则按照教师的指示行事,一般无法抗拒,无法改变,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是统治者,学生则受制于教师,听从执行教师的命令及指挥,没有主导地位。

3、以往的专业实训及实践存在弊端。一是课程设计,有些专业课程理论讲解结束后老师会布置一个动手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并以实物形式作为作业上交,由于众多的学生完成同一个题目,最后可能造成抄袭和滥竽充数的现象,使整个教学方式流于形式;二是实验课程,这些课程大都是课前由教师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学生了解了实验过程后按部就班的去做,这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三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大都在最后一个学期实践,而最后一个学期学生事情太多,有的学生忙着找工作,有的学生忙着联系公司实习,还有忙着修学分的,因此效果也不理想。

4、专业实践与应用结合较少。学院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是物流应用型人才,企业需要在进入企业后能快速融入项目团队的人才,这就需要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人品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而这些能力仅仅通过传统的专业实践锻炼是不够的。

二、基于项目制教学的物流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

1、针对各种人才培养不足的情况,我们对大一新生的人才培养就导入项目制,把物流课程设计成一个个带有情景和单元的项目,来激发学生对物流专业浓厚的学习兴趣。项目制作为专业培养的切入点,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自己的专业特点、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明晰自己的专业目标、着手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学生在大一时专业课程学习任务还不多,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项目的专研,学生还可以通过项目制实训对专业学习打下实践基础,让今后的理论学习有据可依。引入学分激励方法,有了学分的激励,学生会更加积极的参加实训实践。

2、项目制实训的选题以应用为基础,要求是教师自己了解并熟悉的专业项目。物流教育教学部通过教师提案,总结教学及成果经验,业内专家论证等,最终选定物流通识认知项目、物流通识操作项目、配送中心运营项目、配送中心项目操作、仓储项目辅助、第三方物流项目知识等项目实施人才培养。首先,项目选择以应用为基础,可以让学生理解实际工作中对自己的专业需求是怎样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知道应用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其次,由于项目的实现与单纯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对老师的要求是自己必须先实践过,才能有足够的能力指导学生,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才能有足够的经验给予解答。

3、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融入更多的时代内容。正是因为学生和教师的角色重塑,可以让学生以业务专员的身份来参与实践,教师不再是个可供依赖的指导员,而是个掌握项目技术的顾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独立性。学校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地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大家共同去探索和实现。

4、在实行项目组制度实际操作中,我们在学生团队中建立了如下的项目组开发模式:在学生中选取一个项目经理,利用学生管理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服从能力;根据项目的需要由五至六个学生组成一个项目组,这种安排既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空间独立思考,又兼顾到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探讨技术,不至于因孤独而失去兴趣,也可以锻炼学生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组内部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并在上面签名确认,从制度上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比如迟到、缺席会议、拖延进度、破坏仪器等都有相应的惩罚,同时设立学分分级奖励制度,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的学分,可以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竞争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5、采用规范文档管理制度,定期举办专业培训,并最终建立项目制教学资源库。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所承担部分的内容进行归档,包括技术资料、设计中的难点、调试中的问题、工作中的总结等,每隔一段时间召开一次项目会议,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工作进程,解答大家提出的疑问;定期举办专业培训,由学生来做专题讲座,将自己所研究的那部分专业知识整理出来进行讲解,并接受现场提问,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巩固加深实践经验,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更加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其他学生通过带着疑问去听自己同学的讲座,可以加深对整个项目的系统理解。

通过一届又一届的项目制活动推行,逐步形成了有各具项目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后参加项目的同学可通过阅读研究该项目制教学资源库迅速切入项目活动,并在规范的文档评审制度下写出新的项目文档或对旧项目文档给出修改意见,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都可在项目制教学资源库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也能从中得到提升华

本文在剖析了传统高校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后,提出了师生角色更新、实施项目制度、建立文档管理制度和项目制教学资源库等一系列创新的项目制方式,用以弥补传统实践教学的不足。创新的项目制方式已经在我部的专业教学中得以实现,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欣喜的发现该方式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责任感、自信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有效的结合,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实现了培养物流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 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七版).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