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学生计算机基础与学习目的的矛盾
一直以来,很多老师认为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学生只满足于学会WINDOWS和OFFICE等简单的操作。然而,近几年来,根据教学观察与问卷调查,大多数高校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最大动力来自于计算机一级考证。高校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应多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不能使学生的学习目的发生太大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高校使用教材与现实教学环境不适应
高校使用的教材大约是5年左右才更新一次,教材的编写更新频率也差不多是5年一次,教材的更新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这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不再单纯满足于学会WINDOWS和OFFICE等简单的操作,而是转为以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为最终学习目的,因此高校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目的,这样教师才能很好地使用教材进行授课。
1.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2知识管理
我国邱均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管理概念指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包含对知识进行创新、对知识进行获取、对知识进行加工、对知识进行存储、对知识进行传播以及对知识应用进行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概念不仅包含对知识自身的管理,还包括对和知识有关的无形资产和各种资源的管理,比如知识组织、知识资产、知识设施、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内容。
3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改善目前课堂教学状态的新路径。
3.1提供专业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学习资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里,教师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有限的课程内容进行描述。这种授课模式会造成知识匮乏的局面,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业化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学习资源并不是简单地将所有的教学资源集合起来,而是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类管理使学生较好地对知识进行吸收和消化。
3.2满足学生个性化知识管理需求
课堂应当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爱好是个性化的,因此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是加强学生知识管理的关键。比如,现在很多大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是为了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注意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计算机一级的考试内容。
3.3注重师生之间的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最为核心的内容,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应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信息的共享。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知识共享环境,让学生与教师能够无障碍地相互分享个人的学习看法、个人的学习经历以及个人的学习经验。
4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知识管理最基本的要素包含人、知识、技术以及共享文化,所以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应当建立四维的知识管理策略。
4.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中,学生在知识交流部分表现越活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就越较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授时应合理应用信息化技术,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交流情况实施具体的策略。
4.2以知识为重点的知识管理客体
知识作为知识管理的客体,是知识管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如何很好地实现知识共享、实现知识的创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以知识的教授做为教学重点。通过这门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较为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常用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提高计算机文化素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4.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程知识管理质量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后,教与学效果测评的研究,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测评的研究,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测评的研究。
4.4以知识共享水平作为教学改革的衡量指标
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注重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有利于学生快速方便获取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积累、共享、交流和创造。对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力求将知识管理的理念应用于课堂的设计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5结语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改革探索
根据教育部“1+X”培养要求,许多本科院校都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一年级新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它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关于计算机系统的概述、Windows操作系统的介绍、Office系列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常用的工具软件、数据库系统的简介、简单网页设计与制作以及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学习等方面。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帮助他们把以往的基本知识结合成完善的知识网,还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就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容乐观。作为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授课对象包含文、理、艺术类等多学科学生,难免知识体系与思维习惯有所不同。同时,随着当前计算机教育的普及不够均衡,许多来自城市的学生在中小学时就已开设过相应的计算机课程,因此入学时就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来自农村的一些学生,特别是来自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入学时才刚刚接触计算机。针对这样的现象,开展课程的分级教学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对策。
二、分级教学法的改革实施1充分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就是指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要坚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及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课程开展之前就需要明确了解学生的基础能力和技能掌握情况。然后可根据他们的能力进行合理地分班,为分级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2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
由于近年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兴起,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只是为了取得证书而学习,没有明确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的和意义,在理论课堂上一味地进行考试相关知识点的灌输,实践操作时也只注重考点的训练,而教师对于考试大纲之外的知识点只是随意带过或根本不讲。这难免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缺失,教学效果差。而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分级教学就能够有效地改善这种情况。也就是要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细化计算机基础知识,坚持理论联系实践,才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关键。具体来说,比如,针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班级,在讲解Office系列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时,可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如在“word软件的使用”这个知识点上,可以安排一个学“毕业论文的排版”小项目,给出学生一个未排版的论文以及排版要求,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的办法,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字体、字号设置,文章的分段、分节,页码设置、目录生成、项目编号等相关知识点的应用,让他们体会到知识运用的乐趣和项目完成的成就感。而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班级,在对同样的知识点“word软件的使用”讲解上,就应采用实例教学法,在详细介绍其中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时,就应当及时举出相应的实例进行演示,从而使学生更为直观具体地体会到所授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3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为了保证分级教学的顺利实现,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不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适时进行更为深入地进修,在生活中也应时常注重应用实例的搜集,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同时,要多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坚持创新,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改变呆板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分级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做到因材施教,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适应性
1.1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特点
就各大高校实际的课程设置情况看,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是被安排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在这一阶段,学生刚刚从高中校园踏入大学校园,各方面的理论知识都还比较缺乏,相应的知识体系也有待构建。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其各章节知识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也具有很高的实操性。基于这一特点,就要求其教学过程必须结合理论与实践。不仅如此,大学计算机基础各个章节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前后知识的衔接十分紧密。如果学生对某一环知识的学习出现了脱节,就会导致其对后边知识的学习掌握难度上升。
1.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是情况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存在一些教学问题,对教学质量形成了一定影响。从课程安排上而言,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只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在教学时段安排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诸如安排在晚上。在教学内容的布置上,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操作过少,教学活动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不仅如此,前后章节知识的衔接不畅,教学内容不成体系等,都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上表现出的问题。就教学手段而言,由于教学活动过于偏重理论,许多教师都是单纯依靠PPT展开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缺少实践性的操作,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强。
1.3案例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应用优势
案例教学法强调了教学活动对案例的应用,在实际案例中展开计算机基础教学。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所表现出的特点看,其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首先,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理论性较强,许多知识单纯依靠书本或是PPT是无法迅速理解掌握的。通过案例教学,将这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融入案例之中进行讲解,可以方便学生理解。其次,大学计算机基础对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形成清晰认识,以便教学活动的展开。最后,大学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和日常生活具有密切联系,比如word、Excel等软件工具的应用,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兴趣,方便案例教学的实施。
2案例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展开方法
2.1展示教学案例
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展示教学案例是首要任务。但是,展示教学案例并不是通过多媒体设备直接播放即可,还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比如,在教学PPT制作的过程中,需先对教学重点进行简单梳理,然后再播放教学案例。在学生观看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暂停进行讲解,强化学生对案例中知识点的理解。
2.2分析教学案例
在播放完毕教学案例之后,就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尤其是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更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比如,在播放完毕“我的大学”这个演示文稿之后,学生可能更多地将精力集中在大学介绍上,而对演示文稿的制作却存在忽略情况。因此,在播放完这个演示文稿之后,教师就应该针对“我的大学”这个演示文稿对其制作方式和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具体而言,要制作一个演示文稿需要从五个方面的工作入手。首先,建立一个空白演示文稿,对其版式进行选择。在选择版式的过程中,应该对“我的大学”这个题目进行充分分析,选择比较合理的版式。其次,文字输入。在演示文稿中,文字表达是不可或缺的,一般可以直接添加和插入文字两种方法进行。直接添加就是在需要输入文字的地方直接添加文字,插入文字就是通过插入菜单中的文本框命令,完成文字输入的操作。第三,幻灯片模板的使用。演示文稿中播放幻灯片时通常具有一样的颜色和背景,风格基本上能够保持一致。要实现这一步骤,可以依靠格式菜单中幻灯片设计的模板设计这一功能,对幻灯片模板进行选择。第四,超链接设置。实现超链接的手段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先选中超链接地址,然后通过插入功能中的插入超链接进行。另一个手段是利用动作按钮设置超链接。最后,设置背景音乐。在演示文稿中,背景音乐可以起到显著的认知作用,一般是利用插入菜单中的声音和影片这一功能进行音乐的插入和设置。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就可以让学生对案例教学内容要点形成深刻认识,进而有效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知识。
2.3讨论案例
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升华环节,即通过讨论案例能够实现案例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完成案例分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案例中的知识点展开讨论。就以上述“我的大学”演示文稿的制作而言,值得讨论的地方是比较多的。比如,如何制作出和别人具有明显区分度的演示文稿、如何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音乐插入、文字输入等。在讨论环节,教师应该先给学生预留5到10分钟的讨论时间,期间对学生主要提及的问题进行简单快速的分类整体。在学生自主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对学生讨论所表现出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深入相关知识点中,加强剖析,结合案例再次进行辨析,是学生彻底掌握相关知识。
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的设计
3.1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
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必须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才能得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案例。第一,综合性原则。大学计算机基础从其自身特点上看,就是一门综合性比较高的课程,各章节知识点的关联程度很高,知识的综合性很强。比如,word中的表格制作,其既可以通过自带的表格绘制功能完成,也可以通过excel活表格完成表格制作。所以,在设计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知识点的综合设计,尽可能全面的归纳教学知识。第二,实用性原则。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相关知识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比如ppt的制作、word的操作等,对大学生而言都是比较重要的实用技能。因此,在设计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最好选择和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具有直接关联的案例,以此增加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兴趣。比如,毕业论文模板制作、求职简历制作、成绩表的设计等,都是具有很高实用性的教学案例。第三,启发性原则。教学案例的作用不仅仅是罗列书本中的知识点用于承载教学活动,其还应该具备启发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相关知识能够实现全面深入的掌握。第四,典型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是指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对相关知识点反应能够比较突出,具有很高的区分度,不会和其他教学案例出现雷同的情况。
3.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设计
第一,word教学案例设计。比如要设计“校园介绍”这样一个文档,需要使用到字体段落设置、分栏、首字沉降、项目编号、插入图片、文字方向、文字边框和底纹、艺术字等多种基本功能。所以,在设计“校园介绍”这个文档时,就应该按照实际的介绍流程,逐一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编制罗列。在比如在设计“毕业论文”模板这个案例时,首先就需要对各级标题的字体和字号进行设置,比如正文标题宋体三号居中,段落大标题宋体四号居左,段落小标题宋体小四居左,正文内容宋体小四左对齐,页眉和页脚插入,公式编制等,这些都需要在案例设计中反映出来。第二,Excel教学案例设计。Excel的教学案例设计可以将期末成绩表作为案例,设置好表头的人员、分数、科目、排名、总计等多个项目,然后利用Excel中的排序功能,对成绩分布进行分析。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函数功能,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数据透视、图表生成等一系列操作。主要涉及的函数包括了Max、Min和IF等。此外,还可以以课程表设计作为教学案例,以此加强教学案例的实用性,其设计过程和成绩表的流程较为相似,但是在具体要求上则相对简单一些,比如不需要进行排序或是图像生成等,知识单纯要求进行表格制作。通过这些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的学习过程中,对相关知识形成全面掌握。
4结束语
专题策划人:彭远红
主持人简介:李凤霞,女,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计算机基础教学部主任、虚拟现实与仿真计算学科方向带头人,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北京市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虚拟现实与仿真计算、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基础教育;lfx_lfx@bit.edu.cn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其中,大规模在线教育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应该看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重在教学内容改革,即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在线教育技术解决了传播手段问题,但无法解决教学内容存在的实质问题教学内容改革刚刚开始,进一步深化仍面临一系列问题:新内容与教学设置的匹配问题;新理念与师资的适应问题;新需求与旧资源的更新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更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更前沿的教育技术的支持。
北京理工大学自2012年提出虚拟实验教学思路至今,从完善课程实验体系方面展示了“理论+概念+方法”的全新方案,改善了“以应用软件实践为主”的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从教育技术方面给出了“理论可验证+概念可视化+方法可交互”的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的全方位支持,从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往的实验体系和教学模式。该教学成果被北京工商大学、北方工业大学、河南大学、武汉轻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等多家院校采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14年北京理工大学成功获批教育部“国家级大学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来,虚拟实验教学方式得到了广泛关注,已经开始向计算机专业课程以及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公共基础课渗透,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在虚拟实验教学技术日益成熟的契机下,201 5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召开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第三期沙龙活动,围绕“虚拟实验方法全面助力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展开深入研讨,并就借助MOOC模式推动课程深化改革和推广作了具体研究落实。《计算机教育》杂志始终关注虚拟实验教学成果的推广,遴选会议4篇论文,形成专题,继续探讨如何将计算思维理念与计算机教育教学相结合,如何将虚拟实验方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
关键词:文科院校;公共基础课;《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204
0 前言
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在我国已经有了一段的时间,最开始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扫盲,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性质也发生了转变,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素质培养。当前阶段要想促使大学计算机教学基础课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便于能全面的促进学生发展。下面将对文科院校公共基础课《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进行详细的讨论。
1 《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设计理念
1.1 融合通识教育理念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在我国不断的深入发展,计算机与其他的学科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交叉形式。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一定要重视起对学生计算机教学中的通识教育理念培养。对于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应当定位在未来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计算机基础素质的提升来为日后学生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同时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强调学科的智慧性和知识性。同时应当对计算机教学基础进行层次上的划分,强化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和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手段等,以便于能促进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中得到更高的提升,促使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能得到发展。
1.2 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在对文科院校的学生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起对学生的分级教学案。而在分级教学中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体性等方面来进行实施。面对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求,应当积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并融合现代教育理念,来实施分级教学[1]。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于学习中的个性化发展,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3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在对文科院校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实践条件。例如采取多媒体制作方式或者综合性实验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素质上的全面性提升。
2 文科院校公共基础课《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当前阶段我国的文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来说,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不是重视,因此,在当前有必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以便于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2.1 分级教学的开展基础
分级教学的开展主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和个性等方面来进行划分,同时当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社会实际需求等方面的内容。之所以能在文科院校中实施分级方式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多数采取学分制方式来进行考察,这就为计算机的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上的保障[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来进行灵活的选择,可以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内容,从而促使教学中以人为本概念得以展现。同时,现代院校当中都有局域网,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能够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和视频教学内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好环境,同时也为分级教学和合作学习提供了硬件上的保障。
2.2 分级教学的实施
(1)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是一种比较适合计算机这种操作性强的技能学习方式。计算机教学不仅要求实践性,同时还需要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计算机来解决其他的相关问题,以便于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素质。在教学中采取传统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对此,教师应当积极的利用任务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让他们通过任务方式来探寻新的学习内容,并找到更加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式。(2)协作教学方式。对于文科院校来说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基础能力上得到提升,而不是培养学生在软件方面成为专业的人才。例如我校的“Excel高级应用技巧”课程,即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延伸和提高,又是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在完成一个综合案例设计过程中,教师首先按学生能力划分为多个工作小组,并将综合案例切割成多个模块。然后根据各工作小组的层次来分配模块任务,整个合作的过程中学生既能与其他同学之间相互沟通,同时也能对当中不明白的地方通过协作的方式来进行解决,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协作学习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能够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这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和完善学生协作能力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实施分级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3 结语
文科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发展等来进行分级教学。在分级教学方式中,教师还应当重视起学生的实践性和协作性提升,促使学生在教学改革中得到全面提升,真正的帮助学生成为适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云,韩存梅,边宗,达娃次仁.浅析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软件工程师,2014(01):10―12.
[2]张艳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设计[J].现代计算机,2013(10):60―6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艺术类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5.07.014
本文著录格式:余欣,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软件,2015,36 (7): 68-70
0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从开设至今,已经从传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教育转向以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为主的范计算机式教育。并且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普及到中小学课程中,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难点。本文从各专业后续课程中出发,研究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增强学生工作后的适应性。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很多高校类似,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再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其整个大学期间都会不间断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另一类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5%以上,他们在学习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将学习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很少有机会再学习计算机知识,而各个专业课程中对计算机技能要求也不尽相同。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分为理工类、文史艺术体育类,两类学生对计算机相关概念的要求不太一样,这就需要计算机任课老师与各专业课程老师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各专业的需求,进而修改教学内容。
2 各专业后续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课程
根据我校《本科人才培养分案》中各专业后续课程的安排,并与相关专业任课教师进行充分交流,充分了解相关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依赖程度,我校各专业后续与计算机相关课程安排如下:
2.1 体育类专业
我校体育类专业有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专业,在计算机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在后期涉及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有第四学年开设的体育绘图,即利用简图来表现各种体育动作。
2.2 音乐类专业
我校音乐类专业有音乐学、舞蹈和音乐表演三个专业,后期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课程有计算机音乐、音乐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音乐教学课件制作。
对于音乐专业可以在教学时适当增加音乐制作和视频编辑软件的介绍,例如对所录音频进行编辑处理,指导学生制作多媒体音乐课件。
2.3 美术类专业
我校美术类专业有美术学、环境艺术设计和平面艺术设计三个专业,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课程有影视剪辑基础、设计软件应用(包括photoshop、coreldRAW、3DMAX、flash、AutoCAD、Dreameaver、Adobe indesign等)、网页设计、设计制图、flas设计、网站布局设计、网络动画广告设计、影视后期技术、网络营销和网站优化、多媒体网站综合设计、CMS网站设计基础、影视包装与后期合成。
2.4 传媒类专业
我校传媒类专业有播音与主持技术、广播与电视编导、戏剧与影视文学和动画四个专业,后期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课程有:影视录音技术、数字多媒体制作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非线性编辑、数字影视制作技术、网页技术与网页设计、影视录音基础、影视动画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3 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那么如何进行课程改革,使大学计算机这么课程更好的为各专业服务呢?目前我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分两个学期进行,第一个学期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包含office办公软件基本应用,第二个学期艺术体育类专业学生统一学习access数据库,对于艺术体育类专业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学生学习兴趣也不高,逃课现象比较严重。结合我校各专业后续的课程设置和其它相关专业院校计算机课程设置情况,制订符合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
3.1 开设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计算机相关课程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根据各专业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即开设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计算机相关课程。
通过对体育类专业和音乐类专业后期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比较可以看出,两类专业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外,还需要掌握专业软件的简单使用。对于这两类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采用同一种课程教学体系,即注重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图像处理技术、音频处理技术,对于图像处理和音频处理则可以以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讲解为主。
通过对美术类专业后续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分析,美术类专业对于设计软件应用、网站相关技术、网络动画等方面要求较高。对于美术类专业可以在第一学期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第二学期开设网站相关技术课程,如网站设计技术、网络动画技术、网站常用数据库技术等。
通过对传媒类专业后续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分析,传媒类专业对于设计数字多媒体技术方面要求较高,同时对于网站技术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对于传媒类专业可以在第一学期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第二学期讲解多媒体技术相关课程,如音频视频编辑、动画设计等。
3.2 完善教学模式
在如今这个以学生为教育主题的社会,教师的角色已经不只是简单的灌输知识,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相关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目前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计算机前讲解,学生通过投影观看教学课件,遇到需要记下的重点知识,很多学生会拿出手机拍照。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都比较活泼,这种教学模式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也就出现了逃课的现象。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先由教师根据各个专业的应用,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先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学生在经过了自我探索后仍然不能解决,教师再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即使学生不能自我解决问题,但是也让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了,当然,根据不同学生的操作水平,应该分别设置不同的问题,这也是目前提的比较多的分层次教学。
当然目前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安全适应各种层次的学生,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最适合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到最需要的知识。
3.3 开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我校自主开发建立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在2009年就已经在大一学生中投入使用,截至目前累计访问近240万人次,该平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由于硬件设施影响,目前该平台只针对大一的学生开放,学生学习完计算机课程后就无法进入系统,也就无法继续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了。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后续的大学时间里就很少去巩固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了,也就导致操作能力下降。有的学生甚至连自己的毕业论文和个人简历都无法自己独立完成。有必要将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并将所开设的所有的课程的内容融人进平台,以方便学生进行自我学习。
在开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同时,任课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来更好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例如对每个班级建立一个QQ群,找几个热心的同学当管理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和意见可以在群里交流,当某个同学提出问题后即使教师离线,其余的同学也可以帮助解答,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师生关系。
3.4 转变考核方式
目前,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我校采用的是机试的方式,即所有的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通过网络考试系统统一参加期末考试。这种方式不能将所有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一次展示出来,也无法体现出专业特色。因此,我们可以转变考核方式,将网络考试系统开放,即学生随时都可以利用这个考试系统进行自我测试;对个别课程也可以采用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来考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来选择内容进行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为本专业课程服务;对已经很好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同学可以开展免修,即利用网络考试系统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计算机能力测试,成绩达到一定标准的可以免修第一个学期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这样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开设一些选修课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由于全国各省份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计算机水平要求不同,导致大一新生初入校园时,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层次差异较大。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教师无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方面更具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使得基础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生无法都得到最适合自身培养目标的计算机教育。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分层次教学改革将从多个方面推进,该文重点研究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于该校在该课程中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因此分层次地设计典型教学案例、办公案例就成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1 分层次改革总体思想
我校根据教学现状实施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改革在遵循着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指导思想的同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活化了计算机教学。新生入学后,统一参加我校组织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划分出免修和必修两个级别,依据级别的划分进入不同的计算机学习阶段,为学生提供更合理的自主学习空间。
在新的改革方案中,依据水平测试中的各个测试模块来分析学生的成绩、结合改革后的课时,以“任务为驱动,案例为导向”优化大学计算机基础各个教学模块的讲授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分层次教学案例库”,即为免修生和必修生中各专业、各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案例,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使他们获得最切合其需求的计算机教育,使计算机教学更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2 案例分层次设计
(1)计算机操作水平测试的成绩能够达到80分以上的同学,准予免修该课程。免修的学生虽然可以不必与其他学生同在课堂学习基础内容,但免修不免考,仍然要参加该课程期末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了满足这部分学生的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为他们安排了指导教师,他们需要自主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会定期对其学习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和督导。此层次的教学案例需要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计算机教师设计,在该校原则上要求由多年教授办公自动化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师完成设计。原因是,对于这部分基础比较雄厚的学生,如果提供的教学案例过于简单直接,学生会缺乏学习兴趣,案例必须突出较强的综合性、实用性、设计性。该校是应用型大学,因此我们将很多学生未来学习及工作中可能涉及的知识增添入学习范围,这样可以使该校计算机教学向着“合格职业人”的培养靠拢。例如:Word中的“论文排版”案例,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因此即使是底子较厚的学生也对毕业论文排版案例兴趣度极高,虽然其中包含了一些实验难度较高的索引目录、分节符控制、奇偶页页眉页脚控制等问题,但学生们都能够通过交流、查阅资料、查询网络等方式解决。Excel部分、PPT部分,指导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列出,要求学生将自己模拟为职场中的特定职业人,自主设计办公案例,数据源、主题均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和设定,设计中必须涵盖教师提供的知识要点,增添自我开拓创新的知识点可以加分,这恰恰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同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通过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设计创新能力,还可以选拔出一些未来在计算机领域有发展潜力的尖子学生,为其提供参加校内外竞赛的机会,树立学习典型,激励其他同学,增加计算机学习的内驱力。
(2)计算机操作水平测试的成绩未能达到80分的同学,必须按照学校常规教学要求到微机实验室完成该课程的正常学习。这部分必修学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在同一个课堂学习,如何实现分层次教学,这是该项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问题。除了从教学形式上组建学习小组,为每个层次选拨学习组组长来辅助教师教学,更重要的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资源包,其中的教学案例、办公案例细致地划分为基础型、提高型、课后型,基础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不同的案例去完成,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例如:Word排版中一个经典办公案例“邀请函”设计,在分层次案例设计的方案下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型案例仅要求基础薄弱的学生运用老师讲授的知识点,按照案例操作要求完成邀请函的简单排版;提高型案例要求基础相对厚一些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邀请函;课后型案例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从网络或参考书籍上查询Word邮件合并功能的应用,完成邀请函的批量制作。这种分层次的案例设计,特别适用于学生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整个课堂气氛真正的活跃起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教学定位和教学条件,探讨适合现阶段教学特点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实施过程。
1课程基本信息
《大学计算机基础》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2学时,上机实验32学时。授课对象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课程类别为公共基础课,先修课程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首先,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认为会用计算机上网、娱乐就可以了。其次,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只对本科和专科进行不同教学内容的安排,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的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材缺乏解决专业问题的案例,学生很少学到与本专业有关的计算机知识。最后,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学生的基础差异也很大。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他们高中就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并且内容有很多与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重复。而一些落后地区的学生还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入学时,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3 教学定位分析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内容,计算机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计算机学科还有一种独特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应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1]:(1)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2)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3)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4)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成为适应信息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
本课程共8章,课程的重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office 2003。课程的难点是:计算机数制与转换,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功能,网络协议。
教师用通俗的实例和多媒体进行讲解,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例。增添网上学习资料、加强上机辅导和答疑, 让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来理解。鼓励和引导同学通过互联网学习,从而激发创造力、想象力,从实践中理解并掌握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实践环节极为重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学时与讲课学时之比为1:1。
4 教学条件分析
在授课环境方面,我们采用多媒体大屏幕授课,授课用计算机都能上网,同时配有白板,以便书写方便;教师上课采用自行制作的电子课件,并配有授课的各种软件,因此软件和硬件都能满足上课要求。
在实验教学方面,我校的计算中心机房设备配置完好,2011年新配置400台计算机已经投入使用,上机学习用的各种软件齐全,完全可以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未来设想是实现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制作。
5 教学实施设计
(1)直观授课方法。目前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多媒体教室”的教学方式。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我们使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的多媒体授课方式,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操作过程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方式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教学效果直观,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但该方法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上课信息量大,同学不易记笔记。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们利用课程网站,并将课件和教学文件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下载,弥补了多媒体授课方式的不足。(2)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灵活的教学方法,互动式、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求知的潜能和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师选取某些适合的章节(如计算机的输出设备)在课前组织学生分组预习。同学们自行分工,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用PowerPoint制作出课件,每组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学生通过教师所给予的评价和指导意见,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启发自己的思维;而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求,发现和掌握学生的情感和技能水平,为下一步教学和管理提供依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经过这种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获得进一步的提高。(3)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设计一些综合应用性实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做,尤其是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这一层次的综合实验练习上,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这种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能力,让学生独立、系统地掌握软件的使用。学期末,布置一个研究与创新型实验,组织学生进行作品竞赛,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创新意识。(4)完善教学网站建设。本课程在我校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开设了教学网站,提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PPT课件、上机实验指导以及一些网络资源的链接等。学生可以登陆网站下载学习资料,使用信箱完成作业的下载上传,教师可以进行作业批改、网上答疑等。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网络教学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对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协作能力、知识学习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训练作用。
6教学评价设计
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平时成绩满分100分,教师将课堂提问、日常小考、阶段测试以及和实验作业相结合,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出学生的平日成绩。其中,出勤30分,实验作业40分,其它(包括课堂提问、日常小考、阶段测试等)30分。
期末成绩满分100分,考试在万维全自动网络考试系统上进行,试卷由考试系统随机抽取,考试结束后系统自动评分。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操作题。客观的基础知识和主观的实践操作均在计算机上进行。这种考试方式真正实现了教考分离,真实地考出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水平,能较全面地反映出教学效果,并可为以后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结语
总之,通过授课、上机实验与教学网站的紧密结合,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学生将具备熟练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及在网络环境下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当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要认真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 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研制丰富的教学案例,不断学习,勇于实践,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改革的需求,该文通过对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探索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为培养未来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供一种技能。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己经成为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现在的教学模式是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即“理论+上机”,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有一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不能被及时消化吸收,上机操作不会,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基础差的学生难以入门,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比较困难。
1.2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次教学
对近几年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由于地区差异,有的学生却从未使用过计算机。有的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造成了听课的起点不同,授课时不好把握进度。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1.3 教材内容陈旧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需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授内容要及时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但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外计算机基础教学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1.4 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2.1 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形成教学特色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元化,因此老师应该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操作能力。比如在讲解ppt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文本茂的元旦贺卡,使他们在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2.2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我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使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比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3 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时由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层次不同,导致教学内容难统一。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2.4 注重考试改革,拟构建网络考试系统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考核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考试系统,考试方式从笔试转化为机试,在计算机教学效果评价中,应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评价,甚至到完全开放式的课程设计,给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基础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分析、探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断地探索改革、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马玉洁.基于自主学习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3:119-122,125.
[2] 常小红,见伟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2011,6: 38-40.
[3] 李建华,林士敏.计算机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48-149.
[4] 王亚娟,王兰.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教育,2007(1):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