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镇干部个人剖析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在评议对象和范围上,评系统和评行业结合进行
局党组对今年开展政风行评评议工作十分重视,3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并决定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为契机,全面推进行风建设,提升交通行业形象。我局将评议工作由局机关、局属事业单位延伸扩展到全行业,提出了“统一组织、上下联动、内外结合、面向社会、群众参与、评议系统、覆盖行业、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纠建并举、注重实效”的总要求,作为开展行评的指导方针。
6月2日,我局组织召开交通行业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动员会。参加这次动员会议的不仅有交通系统的干部职工,还有全区道路运输企业、公交及出租车企业、船舶运输企业、港埠企业和重点汽车维修企业的100多经营者。局党组在会上明确要求:局机关和各二级单位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要同正在开展的“双争”活动结合好,主要目的是改进干部的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提高队伍素质,解决好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整个行业的行风建设,主要是要求各交通企业同区委、区政府正在组织开展的城市文明创建工作结合好,狠抓软件和硬件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
我局印发了《交通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设施方案》,明确了系统政风行风评议的目标和要求,同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文,在全行业组织开展评选“诚信交通企业、优质文明服务车船、交通文明使者”等评比创建活动。通过这一创建活动,以期达到实现交通运输优美环境、优良秩序和优质服务的目标,全面提升交通行业的服务水平。
动员会后,交通系统13个二级单位层层召开了动员会,做好宣传发动,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查自纠;同时,分别组织召开了出租车行业、公交运输企业、汽车维修企业主和港埠企业行风建设动员会,全面部署安排企业行风建设工作。通过深入宣传动员,使交通行评开展真正做到了内外结合,系统和行业整体推进,行风建设拓展到了整个行业。
(二)在征求意见方式上,内外结合进行
我局做到了征求范围广,征求意见全面,认真开展了“八评”。
一是请上级领导评。我们主动向市交通局领导和区分管领导汇报交通系统的行评开展情况,征求区级领导、市交通局及各级主管领导对交通工作提出的意见6条。
二是请代表、委员评。6月29日,我局主动邀请今年提出建议和提案的43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召开座谈会;局班子全体成员分别参加了12个乡镇(街道)人大主席团组织对交通工作的评议,共征求到关于公路建设,公共交通发展和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见23条,并及时整改到位17条。
三是请监督员评。从5月份开始,交通系统各单位召开各个层次的监督员座谈会12次,有89名监督员参加了座谈。共征求意见35件,及时整改到位11条。
四是请服务对象评。局机关、运管所、征稽所、客管处和海事处分别邀请出租车司机、运输企业和水运企业代表召开座谈会4次,121人次参加,还印发征求意见1000份,征求意见36条,及时整改19条。
五是请乡镇(街道)和部门评。我局实行党组成员分片联系乡镇,每个成员到各乡镇(街道)征求意见,重点走访征求了区发改局、财政局、公安局、林业局和建设局等部门,收集意见26条,并及时整改22条。
六是请老干部评。通过每月一次的老干部活动,征求离退休老干部意见3条,对老干部提出的解决子女就业、住房维修等问题,全部及时整改落实。
七是请农民群众评。我们组织党员干部到高场、伍厢庙、普溪、背马山、柏家坪等村走访农民群众130户,组织农民代表座谈8次,征求意见25条。
八是请内部干部职工评。通过组织召开民主
生活会、职工座谈、基层支部书记和党员代表座谈会以及交心谈心活动,征求对局党组和各级班子的意见18条。
通过开展“八评”,我局的行评征求意见做到了全面充分,掌握情况准确,为梳理和制定整改措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上下联动,深入推进
在第一阶段,我局主要从三方面上下联动。
一是市和区联动。我局不仅是全区的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重点部门,也是全市交通系统和全市交通行业行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征求意见时,邀请了市交通局、市运管处、市公路局和市征稽处领导分别参加局机关和二级单位的监督员座谈会。不仅征求了对我局的意见,也全面了解了全市交通系统和其他兄弟县、市、区交通局的好的做法,掌握了全市交通行业普遍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从而对我们征求意见起到了启发和促进作用。如市交通局、市公路局和我局共同针对行评中发现的鸦鹊岭新场村硬化村级公路使用劣质水泥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的问题举一反三,从中查找出了当前全市村级公路建设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并迅速研究措施整改,有效加强了全市农村公路质量管理。
二是局机关和基层单位联动。局机关是交通系统的行评工作的龙头。在评议中,我们注重发挥局机关在行风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做到行评组织开展督办到位,方法灵活多样,不走形势,不走过场。局党组主要领导逢会必讲行评,分管领导半月一次会议督办,每周到各单位现场督办一次;局行评督导组坚持每周一督导,每周一通报,宣传先进,促进落后,使基层评议与机关同步跟进。
三是评局长、评班子和干部自评联动。在行评中,我们抓住区人大评议局长李国柏这一契机,认真按照区人大要求,从召开动员会、组织内部评和参加乡镇评到区人大综合评等各个环节,部署周密,程序严密,效果良好。不仅评议了局长个人,也评议了局班子,评议了交通行风,发现了干部群众关注的一些新问题。
同时,我们严格按照区委组织部召开各级班子民主生活会的要求,精心制定方案,要求每个班子成员必须撰写书面剖析材料,特别强调只找思想和作风问题,不说个人成绩,并制定整改措施,使每个干部在行评中查找自身在思想、工作和服务方面的不足,将个人问题和行风问题对照,对号入座。交通系统各单位认真组织开展“五型”干部大讨论,对照“双争”和先进找差距,促进了干部思想作风的转变。
三、查改并举,同步推进
我们通过对收集的意见进行初步梳理,归纳了4个方面的问题,并区分难易,边查边改,查改结合,及时解决好一些突出问题。
(一)抓住农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迅速整改。我们通过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农民群众提出的意见梳理分析,发现有的盼望硬化村级公路,有的对农村公路硬化后养护问题担心,有的感到乘车不便。对此,我局自我加压,将今年的农村公路硬化建设目标由区政府初定的200公里调整到400公里,力争完成500公里,并加大组织引导和资金筹措、项目争取力度,今年争取村级公路硬化项目资金计划和通乡油路改造项目总里程居全市第一位;目前,已经组织完成村级公路硬化212公里。我们还积极争取区政府同意,将我区1000公里的村级路养护纳入财政预算,今后将逐年增加里程和补助标准,解决了农村公路长期养护资金不足的问题;我们争取政府支持,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小鸦路维修和柏临河大桥建设的问题,及时组织农村水毁路的修复,消除了一些通客车公路的安全隐患。我们推行“车头向下、村口始发,四定一挂、程序简化,通村达户、平安到家”的服务理念,降低客运经营门槛,在下堡坪乡开展农村客运试点,总结经验,制定符合夷陵区实际的乡村客运规划,变“堵”为“疏”,实行路、站、运一体化;力求在3到5年内,逐步开通多数通村客运,让农民不仅要走上水泥路,还能坐上安全车。
今年,我们继续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借脑扶智”,为分乡高场村聘请一名农业技术员常年驻村指导,调整产业结构,帮助高场村发展柑橘20__亩;请柑橘专家袁昌忠为农民讲课,印制3000本技术手册送到农民手中;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化肥种子、贫困学生就学、村级公路建设、种养殖业发展、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和解决水污染等许多具体困难,支持该村的发展,帮助农民增收。真诚的帮扶赢得了群众的心,300多名农民群众还联名给区委、区政府递交请功信,送来锦旗,要求为交通局记功。
(二)抓住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迅速整改。我们通过对市民提出的意见梳理分析,发现他们对提高出租车和公交服务档次和质量十分关注。对此,我们积极争取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推动完成了130台出租车车型的更新,对101路公交也实行无人售票,增加城乡结合部的公交班次,并争取区政府支持,上半年将公交纳入财政补贴,解决了老人、残疾人和军人免费乘车的问题;同时,加强驾驶员的教育和管理,加大市民投诉查处力度。如有市民反映金通客运公司一客车将一武汉籍老年乘客甩掉的事件发生后,我局立即责成运管所调查,对该公司罚款20__元,公开道歉,并停止新增线路审批一年。
(三)抓住服务对象关注的难点问题迅速整改。我们通过梳理服务对象提出的问题,重点针对少数交通执法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姜家湾费收站人情车问题、非法运输突出和油价上涨后出租车及客运运价问题进行深度整改。
我们通过案例教育广大职工,促 进行风建设。一是整改执法存在的问题。我局抓住太平溪交管站个别执法人员在收费过程中行为粗暴的问题及过去交通系统行政执法出现的一些反面典型案例,用案例剖析教育全体执法人员,提高了行政执法培训的效果。我们对姜家湾费收站人员进行了大轮换,进一步规范了月票制度。针对黄花交管站代中介组织收费,引起乡镇干部误解的情况,局主要领导及时同乡镇领导沟通,责成黄花交管站整改,确保今后不再代任何组织收费。
二是规范服务,提高效能。在服务观念上,增强全局观念,倡导交通工作“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必须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理念,促进交通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的大转变。在服务机制上,修订了《交通系统三个文明建设考核目标责任制方案》,增强对各项工作考核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交通系统凡能纳入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的事项,均纳入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各单位进一步完善了服务承诺制、行政执法公示制,完善工作程序、服务标准,实行首问负责制,规范服务行为,提高了办事效率。我们还组织到区国税局学习经验,完善各项制度,提高行政效能。
在服务手段上。我们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法,做到诚信服务、便民服务、文明服务。今年,我局改版了交通公众网,搭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使机关工作更加便捷公开、规范高效;海事部门简化办事环节,规范办事程序,推行上船签证;如征稽所每月实行短信告知车主缴费,并在全省率先使用“PDA移动征费系统”,上门服务方便边远山区和不方便前来大厅缴费的车主;运管所成立便民小分队,主动上门为300多家维修业主审验办证,受到服务对象的欢迎。黄花交管站争取下堡坪乡党委、政府支持,将每月8日定为“四小车辆”的“规费缴纳日”,上门到各村村委会集中统一征收规费,让3000多“四小车辆”车主主动在自家门口缴纳各种规费,改变了过去规费入库难和车主缴费难的问题,在方便车主的同时提高了规费的实征率。
在解决具体困难方面。我们积极向上反映,争取对我区出租车、公交车和客车补贴近70多万元,受到服务对象的欢迎。今年,我们进一步整合执法力量,加大了对非法运输的打击力度,在执法过程中坚决做到程序、处罚公开,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说情风,积极配合取缔了“残麻”,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抓住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迅速整改。我们通过梳理内部职工提出的问题,重点针对二级单位和基层干部职工反映的少数班子战斗力不强等和局机关招待费过高等问题认真进行整改。
一是做到公平、公正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局班子成员每个月轮流到各二级单位办公一次,同基层干部职工交流和沟通,了解基层职工思想动态,解决了待遇不公等实际问题。
二是狠刹大手大脚的不正之风。针对20__年机关招待费过高的情况,我局在倡导节约的同时,修订了接待制度,制定机关招待费下降20%的指标,并分解到月进行考核,费用超支不补,使接待费比上年同期大幅度下降。严格限制交管站公务用车,凡是有2台车的交管站收回一台车变卖,确定交管站工作经费下降20%的控制目标,使人头经费比去年降低5000元。目前,机关正在推行宿舍水电社会化改革,以堵住多年来机关用水用电方面存在的漏洞。
总之,在行评第一阶段工作中,我局做到了思想到位,宣传到位、组织到位、程序到位,做到了纠、查问题虚心诚恳,严肃认真,整改问题措施有效,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效。
“我叫李玉玲,和李玲玉差一个字。”身穿红袄、满面笑容的老板娘,一边给客人搬凳子倒茶,一边热情地自我介绍。
李玉玲今年42岁,是葛洲坝移民,“刚来这里时,过得不好,就靠种柑橘,一年到头只能赚两三千块钱。”后来,镇里发展旅游,政府出钱修路,还号召村民改造房屋。她和老公一咬牙,花了30多万元,盖起了眼前这栋漂亮的四层楼房。
按照镇里要求,房子外观清一色是峡江风格,白墙,青瓦,仿古木门窗,典型的徽派建筑。房子盖好后,从没做过餐饮生意的李玉玲夫妇,也壮着胆子,在一二楼开起了餐馆。李玉玲的餐馆就开在长江边,坐在店门口,能看到马路对面的长江,江面上,碧波荡漾,不时有轮船驶过。
李玉玲说,这里有山有水,空气也好,听说镇里还要搞建设,就想着好好在这里做生意。
三斗坪镇:“挣票子,靠旅游”
集镇建设,看似是政府补位,撬动的却是当地旅游业。在这个缺乏耕地的集镇,旅游业成了镇上居民的生存命脉,镇上居民或在景点周围,或在江边,开起了农家乐。因此,把集镇基础功能建设好,打造靓丽的旅游环境,才能留住游客,提高集镇百姓收入。
李玉玲所在的镇是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地处“三峡画廊”之称的西陵峡畔,是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坝址所在地。这里依山傍水,上扼巴蜀天府之水,下连荆楚鱼米之乡,素有“川鄂咽喉”之称。
李玉玲听说的“镇里还要搞建设”,指的是2012年夷陵区推出的城镇标准化建设工程。即夷陵区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后五年内,每个乡镇集镇要建设一条靓丽的进出通道,一个优美的居民休闲广场,一个规范化的农贸市场,一个标准化的水厂,一个生态化的污水处理厂,一个现代化的垃圾填埋场,一批环保公厕和一条精品示范街。”这八项标准化建设工程被当地称之为“八个一”建设。
“目前,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进出通道、水厂等已经建好了,再建一个休闲广场、农贸市场、临江的精品示范街和公厕,我们就能在全区率先完成‘八个一’建设。”在明媚的阳光下,望华女士眯着眼睛,倚靠着江边护栏,一边捋起袖子,一边向《支点》记者介绍。
望华是三斗坪镇党委书记,身材娇小,说话语速飞快。她指着李玉玲餐馆前这条大路说,1994年在这条路上行走,晴天也要穿雨鞋,路面高低不平,还有几十厘米的坑。现在,地下挖了3米深的电缆沟,所有电线电缆全部地埋,地面上看不到一个电线杆,所有工程都是按照国际旅游名镇的标准修建。
三斗坪镇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石牌三峡人家、三峡观坝、石牌要塞、黄陵庙等都在其境内,为打造旅游明星镇,2008年5月8日该镇启动临街、临江民房改造,现在已经完成了260多栋私房改造。改造风格正如李玉玲家一样,是突显地域文化的峡江风格。李玉玲告诉记者,如果按照镇里要求的风格建房,政府会补钱。“我们建房,镇里给了3.2万元的补贴。”
这种峡江风格,不仅仅体现在民房改造上。为了带动农民发展旅游服务业,镇政府决定,凡是建造峡江农庄,创办星级农家乐的农户,均能获得每户1万元的补助。
很显然,三斗坪的集镇建设,不仅仅局限于夷陵区提出的“八个一”,而是为了打造中国旅游名镇。“因为旅游产业是就业面最宽泛、拉动和带动相关行业最丰富的产业。”望华举例说,沿江的石牌村,被湖北省政府命名为旅游名村。老百姓提篮子,开馆子,摆摊子,挣票子,全部是依靠旅游业。有几家农户,去年“十一”黄金周,7天净赚20万元。石牌村全部是农家乐,卖烤鱼的,一天能赚5000元。
在乡镇建设之前,三斗坪镇的产业很杂乱。山上1万亩桑蚕,山腰1万亩茶叶,山脚1万亩柑橘,都不成气候。“专注旅游业后,围绕游客吃住行游购娱,我们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比如桑蚕,原来没有深加工,现在政府扶持一家移民企业,创办了桑蚕科技有限公司,依靠山上1万亩桑蚕基地,专门做桑蚕深加工。如今,中堡岛牌蚕丝被畅销国内外。
先前,镇里的蚕茧都被江浙人收走了,现在蚕茧不仅实现了就地加工,还转化为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集镇全覆盖,合作社对桑农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对桑蚕进行市场价收购,还提供农机服务。”望华感慨道,新型城镇化必须与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布局结合起来才行。
“一开始,区里提出要搞‘八个一’建设,我还想着,是不是形象工程呢?但是,区政府有一套考核体系,推着乡镇往前走。走着走着,发现这样做确实很好。对我们三斗坪来说,环境建好了,游客来了,老百姓经商意识增强了,大家开农庄,做饮食,沿着江边,所有村子都带动起来了。收入提高了,老百姓是直接受益者。山清水秀环境美,还能吸引外来人口来这儿投资生活。”望华说得情绪高涨,双眼熠熠生辉。
龙泉:城镇升级,打造白酒名镇
这个依靠稻花香集团等名企带动经济发展的乡镇,正朝着“宜昌生态产业新城和夷陵区域副中心”的目标进行城市升级。新型城镇化对于龙泉镇而言,目前正处于大张旗鼓的建设阶段,但设施建设不等于居民幸福,解决居民住房、就业、完善各项福利保障才是根本。
离别美丽的三斗坪镇,第二天,记者驱车前往位于宜昌市城区东北部的龙泉镇。
一路尘土飞扬,因为施工,道路很是崎岖。新建好的小鸦路(小溪塔至龙泉镇)一侧,有一大片空地,几辆挖土机正在紧张作业,大堆的泥土被堆成了小山丘。一路上,不时出现稻花香集团的巨型广告牌。
在龙泉镇,最醒目的建筑是一幢巨大的酒瓶状楼房,傲然伫立在工业园区的一侧。镇上人告诉记者,那是稻花香集团的办公大楼。
不一会,汽车拐进了一条整洁的柏油路,几排崭新的楼房映入眼帘。这里是一个拆迁户居民安置点——胡家湾安置点,16栋安置房刚建好不久。
距离公路最近的是曹开珍家,今年50岁的曹开珍去年12月初才搬进新房,因为镇上修公路,她家的田地和房子被纳入拆迁范围。该镇一名领导告诉记者,2011年龙泉镇征地按每亩56000元的工业标准进行补偿。曹开珍说,他们家拿到手的征地补偿金有52万多元,建安置房花了40多万元,现在生活主要靠打工。
来龙泉镇之前,就听闻该镇被纳入夷陵区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规划。在镇中穿行,目光所及之处,大多是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该镇副镇长冯劲松告诉记者,夷陵区提出的“八个一”只是基础建设,龙泉镇是按照副中心城区的标准在建,不仅如此,龙泉镇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白酒名镇。
在龙泉镇,被称为母亲河的柏临河穿城而过。目前,全长2.9公里、占地22公顷、总投资1.8亿元的临河路综合改造和景观工程正在施工建设,预计2014年全面建成。未来,这条路将是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白酒文化街。
在这个处处弥散着白酒味道的乡镇,不得不提稻花香集团。一家龙头企业,不仅与所在地的经济息息相关,也与乡镇规划建设融为一体。稻花香每年创造的收益不仅支撑了龙泉镇的GDP,也对夷陵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龙泉镇打造白酒名镇,获得了夷陵区大量财政支持。
这个被称为“大手笔”的乡镇建设,正在培育小鸦路千亿产业经济带,沿小鸦路、伍龙路两条产业发展轴推进拓展,统筹建设集镇中心区、伍龙商住新区、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三个生态人居区和生物产业园、三峡职教园、稻花香工业园、龙泉创业园四个产业经济园,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冯劲松说,按照龙泉镇的规划,除了完成基础实施和集镇综合改造,还要形成“三横三纵”的交通干道网,拓展城镇空间,壮大城镇产业,推动集镇南拓,实施与宜昌主城区的对接融合和联动发展。
很显然,把乡镇升级为城区建设,对促进产业发展非常有利。新型城镇化,离不开产业布局,而真正能实现人口城镇化,除了提供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外,最重要的是让居民安居乐业。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该镇在居民安置点划区分片,引导村民进入居民点相对集中居住,统一配套基础设施。而该镇居民种田的很少,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打工。该镇一名领导告诉记者,发展产业能解决大量就业,光是稻花香酒厂,就有5000名工人。
乡镇升级改造、空间布局与产业规划成了该镇的工作重点,然而人口城镇化,还是要保证当地居民安居乐业,有完善的福利保障,期待龙泉镇城市升级的同时,更期待产业发展能真正带动居民致富。
邓村:高山小镇吃“生态饭”
这是一个高山小镇,居民常年缺水,设施落后,“八个一”建设对邓村而言,俨然是政府的“补位”行为。千百年来,这个靠山吃山的美丽茶乡,在完善了城镇功能建设后,再加上龙头茶叶企业带动,乡镇居民生活条件会得以改善。
在这个隐匿于高山的乡镇,清晨,鸟儿打破了山林的宁静,一湾湾茶园,笼罩在薄薄的云雾中。到了春天,漫山遍野,金灿灿的油菜花,鹅黄色的新茶,伴着农家袅袅的炊烟,勾勒出一幅绝美的山野风光。
受益于摄影爱好者的镜头,邓村在网上声名鹊起。2012年12月,首批11个“中国最美小镇”出炉,邓村是湖北省唯一入选的乡镇。这座高山云雾中的集镇,从此走进了大众视野。
邓村集镇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平均海拔800—1000米。从宜昌市区出发,要2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方能到达集镇。长期以来,邓村一直是夷陵区最贫穷落后的集镇之一,当地居民反映,以前停水停电,环境脏乱差,最突出的问题是缺水。缺水严重时,学校、卫生院等人口集聚区,不得不靠购买桶装矿泉水维持生活,多名学生共用一盆水,数户居民共打一口井,安全饮水问题困扰了集镇很多年。
设施不全、面貌落后的现状与“中国名茶之乡”的称号极不相符,邓村党委副书记刘永文告诉本刊记者:“现有的环境和设施,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制约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步伐,损害了邓村对外开放的形象。”
新型城镇化,首先应当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从这个层面来讲,“八个一”建设对邓村而言,俨然是政府的“补位”行为。
2012年8月15日,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小镇的安宁,邓村开始进行道路改造。在集镇开餐馆的张翔告诉本刊记者:“虽然修路严重影响了沿街店面生意,但大家都拥护,这条路早就该修了!”在张翔看来,邓村被评为中国最美小镇后,来镇上的游客会越来越多,改造环境是当务之急。记者来到邓村时,道路已经修好,1228米的街道平坦整洁。
除了道路改造,该集镇还实施了“北水南调”工程,投资600多万元开工建设了集镇水厂,从大老岭龙潭湾至邓村集镇铺设了20公里的引水管网,建成后可彻底解决集镇4000人的饮水难问题。除此外,邓村还分别建了垃圾填埋场、农贸市场、客运站、环保公厕、停车场等,集镇面貌在一步步改变。
作为中国名茶之乡,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靠种茶为生。每年的4月初是采茶的季节,在镇上开服装店的邓女士告诉记者:“如果买东西的人不多,我们就把店门一关,帮别人采茶去了。我摘得慢,一天摘3斤茶。根据摘的茶的质量来定价,有的卖30多块一斤,有的卖40多块一斤。一天能赚八九十块,摘得快的,能赚200多块。自家有茶园的,他们请蛮多人来摘,给人家开工资。从坡上采回来,直接卖给加工厂,一天就能赚一千多块呢。”
邓女士说,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采茶的都是中老年人。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只摘春茶,因为春茶贵,夏茶、秋茶就不值钱了。到了5月份,春茶摘完了,他们就出去打工。腊月里回家过年,在采春茶之前种天麻,九十月份就可以收天麻了。由于种天麻和采茶季节正好错开,再加上打工,每年会有三种收入。
邓村的8万亩茶园,不仅养活了当地百姓,还为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湖北邓村绿茶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茶企提供了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带动了集镇经济发展,据刘永文介绍,集镇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厂有几十家,在采茶季节,不仅镇上人采茶,还吸引了当阳、荆州等地的人来邓村打工。人们把采到的茶叶卖给这些加工厂,加工厂再卖给几家大型企业,企业通过自身品牌面向市场,这种企业加农户的模式,带动了集镇经济发展。
如今,邓村一方面积极改造集镇环境,另一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然而,虽然龙头企业有了,专业合作社也有了,但邓村的土地流转还存在一定难度,很多百姓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对邓村而言,“八个一”建设确实解决了一部分实际问题,但要想让农民放心地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实现集约化经营,必须先解决他们的生存及福利保障问题。
遭遇土地流转难题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无论是集镇建设,还是发展产业,最让基层政府头疼的是土地流转问题。虽然土地不能为农民带来满意收入,但大多数农民依然不愿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
无论是茶乡邓村,还是旅游名镇三斗坪,八项基础功能建设,都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居民的实际难题,并改善了环境。正如望华所说:“新型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乡镇靠什么留人?靠环境留人,靠产业留人。”
三斗坪镇的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建在一个山坡上,卢军是这里的负责人,在详细介绍了两个厂的建设和运营情况后,指着山上告诉大家:“这座山上已经有几百只乌鸦,前段时间还发现了野猪。垃圾少了,环境净化后,野生动物就愿意来安家了。”
三斗坪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造,在撬动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方面让人期待。然而,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土地流转。“土地原本就少,害怕流转多了,对农民有影响。”望华说,很多农民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一小块一小块的土地,很难实现规模化经营。
邓村也存在类似问题,农民一边打工,一边种茶,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为解决这个问题,邓村把杨家湾整村土地流转作为试点,推行基地公司化、生产集约化的茶农组织新模式。尽管如此,记者走访时发现,大多数农民对土地流转依然持排斥心理。龙泉镇因为征地补偿金相对较高,情况稍好一些。
望华去成都考察后,非常赞赏成都的土地流转模式,“成都胆子大,你家多少地,我在别处给你另一块,把老百姓闲置的土地集合起来,进行土地整理,统一发展苗圃基地等产业。”
今年,三斗坪镇计划选花鸡坡村做试点,该村是镇上最大的柑橘生产基地,决定动员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大户,让大户承包经营,摸索经验后再在全镇推广。
治大国若烹小鲜,新型城镇化考验的是政府的智慧。尤其是土地问题,关乎农民生存命脉,只有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会愿意转流土地。如何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不仅仅需要基础城镇功能,打造宜居环境,更需要做好产业布局,以产业解决农民就业或带动农民致富,同时,完善农民医疗、社保、教育等福利保障。
如何建立长效机制?
相比国内其他地方政府,夷陵区为支持乡镇基础建设,千方百计争取国家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其做法令人赞赏。问题是国家投钱建好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建好以后怎么办?在农村,清洁费很难收得上来,高昂的运营成本乡镇难以承担,后续管理和人才队伍难以为继,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细看夷陵区提出的“八个一”建设,每一项工程都花费不菲,有的工程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有的甚至要上亿元资金投入。比如,龙泉镇临河大道改造需要投资1.8亿元,自来水厂一期工程需要投资9000万元。巨额的资金投入是否会给集镇带来沉重压力?
宜昌市夷陵区住建局副局长曾凡茂说,“八个一”建设对乡镇有一定压力,但是一些需要巨额资金的建设,基本上都是通过申请国家项目的方式,取得国家项目资金支持,比如龙泉镇临河路改造,是通过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向国家争取到了428万的管网改造资金。还有每个乡镇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耗资巨大的工程,基本上都是整合国家资源,申报国家项目。剩余的建设所需资金都不大,乡镇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规划和建设,可以通过整合资金,或利用市场化等方式来运作。除此外,地方财政也给予一定支持,去年夷陵区安排了500万元财政支出用于“八个一”建设,今年计划支出1000万元。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有些通过申报国家或省级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建好的工程,却面临运营成本大、管理难等问题。
邓村一名负责城建的乡镇干部透露,仅仅一个垃圾填埋场要实现正常运营,填埋费和运输费等加起来一年至少要35万元以上。这笔费用让家底不厚的邓村有些吃不消。而在三斗坪镇,因为高昂的运营成本,已经建好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其日处理污水能力和垃圾填埋量,也都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对此曾凡茂表示:“目前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的日常管理和人才管理,都被纳入区环保局的环保项目中心,财政独立。环保项目要实现全部运转,运营成本很高,乡镇负担不起,最终还是需要区财政来贴钱。”
曾凡茂说,2012年是“八个一”建设推行的第一年,主要工作是建设,建设完成后,后期管理和运营是重点。以自来水厂为例,以前,完全是乡镇来管理,而乡镇大多会交给市场来运作,随便收点水费,来维持运行,监管没有到位。从2013年开始,夷陵区要理顺机制体制,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的监控要由环保部门统一管理。集贸市场,采用市场化方式管理。广场、公厕以社区管理为主。下一步,会从管理和运营上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建好的工程能真正发挥作用。
宜昌市夷陵区的“八个一”建设,仅仅是国内新型城镇化众多探索中的一个。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全面履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让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是政府应该做的事。然而,硬件设施建好后,接下来是如何学习城市管理,建立现代化的城镇管理长效机制,从而保证社会效益,通过社会效益来带动经济效益,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提升的过程。
链接材料1:
“过去靠长江吃饭,如今靠旅游”
李进:37岁,三斗坪镇皇陵庙村民
李进开的农家乐,在皇陵庙村小有名气,他还专门找人起了个好名字——黄陵别院。
店内装修古香古色,雕花木窗,一串串红灯笼,清新雅致,敞亮通透。记者一行挑了个靠窗的位子坐下,老板娘斟茶倒水,还给客人端来几盘瓜子、花生。男主人李进陪客人谈话,老板娘始终笑吟吟地站在一旁,不时给客人添水,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
李进是个很和气的人,话不多,说起话来声音很轻。他告诉我们,原先他家是土房子,1990年起了新房。开餐馆已经很多年了,最早是在江边开小吃店,专做船员生意。江上的船员会在码头上岸吃饭,李进就给他们做宵夜。那时候,算是靠长江吃饭,一年有2万块的收入。
2000年,他又在集镇入口处开餐馆。从2011年起,李进花了100万元,按照镇上要求的峡江风格,起了一栋三层楼的房子,开了现在这家农家乐。李进说,现在生意全靠旅游。镇上的旅游旺季是4月—11月,以他多年经营餐饮的经验,店里生意一直不错,现在每年的纯利润有10万元。
说话间,进来一位镇上的干部,李进赶紧递上一根烟。说下一步打造星级农家乐,李进很认真地听着,不时打听些细节。对这些信息,李进通常很上心。他说:“镇上搞建设,真的好,建设好了,游客多了,我们的生意才会好。”
链接材料2:
坝区移民的新生活
李玉玲:42岁,葛洲坝移民,现居三斗坪镇
在三斗坪镇,有不少来自葛洲坝或三峡库区的移民,李玉玲是其中一位。记者到来时,她正跟邻居坐在自家的餐馆门口晒太阳。从春节到五一前的这段时间,是镇上的旅游淡季,李玉玲很享受这几个月的悠闲时光。
支点:以前你做过餐饮生意吗?
李玉玲:从来没做过。
支点:从没做过,就敢开这么大的农家乐啊,你胆子真大!
李玉玲:(大笑)不是我胆子大,是我老公胆子大,我跟着他干的。主要看着镇上游客多了,很多人都开了农家乐,生意都不错,我们也开了。
支点:开之前有没有到哪学习过?
李玉玲:以前,夷陵区劳动局组织过农家乐培训,镇上有8户人参加,我们也去学了。就是教怎么做餐饮,怎么给游客服务。学完之后,我们就开了(这个农家乐)。前年(2011年),镇上举行烹饪大赛,宜昌市烹饪协会和夷陵区旅游区组织的,我们店也报名参加了,还拿了奖了,金奖。
支点:现在店里生意咋样,请了几个人帮忙?
李玉玲:请了4个人,3个服务员,1个师傅,服务员一个月开1200元工资(每人),师傅3000多(元)。旺季的时候,这几个人不够,忙不过来。旺季时,生意还可以,一年能挣几万块钱。
支点:你有几个孩子?家里有其他负担吗?
李玉玲:就一个儿子,现在重庆读大学,别的没啥负担,所以才敢开个餐馆,试一试。
链接材料3:
哥伦比亚波哥大落脚城市建设经验
加拿大《环球邮报》欧洲局负责人道格·桑德斯在其《落脚城市》一书中,对哥伦比亚波哥大落脚城市的建设作了如下描述:
如果在农民大规模迁徙之前,政府没有提前做好规划,那么很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农民进入城市后,既失去了土地,又无法顺利融入城市,从而出现城市贫民窟,成为社会上犯罪率高、居住密集、嘈杂肮脏的地区。国外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等到贫民窟的矛盾冲突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政府不得不对贫民窟进行升级改造,而这势必是付出高额的成本。
政府如果能在乡下移民涌入城市而大量兴建房屋之前预先介入,大部分的问题其实都可以事先解决,不仅成本较低,乡下移民的生活质量获得改善的幅度也会更大。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就必须具有远见。
在这方面落实成果最显著的是哥伦比亚波哥大的东南端地区。在那里,一片位于深谷边缘的低矮丘陵农地正铺上一条条道路、装设一根根电线杆、开挖一段段的公用设施坑道,并且把土地分隔为一小块一小块。这项计划称为乌斯梅(Usme)新城市计划,用意即在为目前还没动身出发的乡下移民建造一座未来的落脚城市。
这种做法称为“地点与服务”,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深受世界银行官员的喜爱,后来却普遍不再采用,原因是预先规划土地导致土地价值大幅扬升,以致贫穷的乡村移民根本负担不起。世界银行及其他机构于是改用其他成本更高的贫民窟升级方案。
不过波哥大的新城市计划(以及巴西阿雷格里港与哥伦比亚佩雷拉等地的类似方案)却翻转了这种做法,改采一种柔道式的土地开发策略,把房地产投机活动倒转过来,反而有益于乡村移民。这项计划将在900公顷的土地上设置地基,可供20万新进移民兴建53000栋住宅。之所以挑选这个地点,原因是这里接近波哥大市区,不但有利于居民搭乘廉价快速的既有通勤电车,下水道与供水管也不必延伸太长的距离。
乡下移民可取得具有各项基本设施与完整所有权的地基,而且价格和不具合法性的偏远空地相差不大。另一方面,地主虽然只能取得微不足道的农地征收租金,却可分得规划后的建设用地以供使用或出售,因此他们也能分享地价上涨的好处。
藉由这种方式获得的私益虽然比不上自行开发土地,风险却也比较低。国家必须事先支付开发费用,但可在部分土地上兴建购物、商业与住宅设施而与事后回收这些资金。因此,借着预支未来繁荣发展的成果,这么一座落脚城市即可具备较佳的质量,并且能够成长为兴旺的人口聚集中心,拥有自己的中产阶级。
链接材料4:
新型城镇化应把重心放在人口城镇化的规划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新型城镇化规划不要将重心放在城镇建设规划上,而要将重心放在人口城镇化规划上,应重点规划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多少农民进城;
二是进城农民多长时间享受到与市民平等待遇;
三是各级政府每年拿出多少财政收入解决进城农民的福利保障待遇等;
四是建设多少进城农民能买得起或租得起的住房;
五是为进城农民提供多少新的稳定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