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想起老妈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质的主要原因
1、食物会发出臭味和酸味;
失去了原有的坚韧性和弹性,颜色也会发生变化。这是要使再吃的话,就容易导致疾病 ;
2、食物的营养素被分解成多种低级产物。平时看到的饭发馊、水果腐烂,就是碳水化合物被酶分解后发酵了;
3、食物的化学反应。油脂很容易被氧化,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氧化后的油脂有怪味,如肥肉会由白色变成黄色。
馒头烙饼存放需要以下要点:
1、制作前期酵母充分发酵,可以用老面;
2、不要添加香料,通风阴凉储存,当然要注意卫生;
4、干燥储存;
【关键词】 不同麻醉方式;手术;老年患者
当人体进入老年期后,生理功能开始出现衰退,其自身调节能力也在不断地降低,所以医院在对老年患者实施治疗的时候,要对他们身体上的细微变化情况给予额外的关注。尤其是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其对适应证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导致其不能从医务人员那里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1]。本次研究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应用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61~86岁,平均年龄(70.3±1.4)岁;发病至接受手术治疗时间1~8d,平均发病时间(2.2±0.5)d。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3例,接受普通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9例,接受肛肠科手术治疗的患者8例,接受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4例,接受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2例。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63~85岁,平均年龄(70.1±1.5)岁;发病至接受手术治疗时间1~9d,平均发病时间(2.3±0.6)d,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4例,接受普通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9例,接受肛肠科手术治疗的患者7例,接受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5例,接受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例。两组研究对象上述自然指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病例入选标准 ①患者以往未接受过手术治疗;②年龄在60岁以上;③发病至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在10d以内;④患者身体条件能够满足手术和麻醉操作的要求;⑤自愿参与研究。
1.3 方 法 在手术操作开始之前,所有研究对象都没有服用过任何麻醉类药物。对患者进一步完善必要的术前检查,主要项目包括血压、心电图测量等,保证所有患者接受低流量吸氧。所有检查项目完毕之后,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实施麻醉[2]。按照麻醉的具体要求,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接受腰硬联合麻醉。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手术过程中麻醉效果等。
1.5 麻醉效果评价方法 优: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患者没有出现任何疼痛感,且手术操作都能够顺利进行。良: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患者有轻微的疼痛感,在患者能够忍受的范围之内,手术操作基本顺利。差: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患者有明显的疼痛感,且手术操作被迫中止[3]。
1.6 数据处理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术后苏醒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38.47±8.61)min达到完全苏醒状态,该组患者共计住院治疗(8.70±2.42)d;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18.33±5.64)min达到完全苏醒状态,该组患者共计接受治疗(6.12±0.94)d,两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
2.2 恢复期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恢复期内有9例出现由于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恢复期内有1例出现由于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
2.3 手术过程中麻醉效果 对照组优10例(27.8),良17例(47.2),差9例(25.0),优良率为75.0%;观察组优21例(27.8),良13例(47.2),29例(25.0),优良率为94.4%,差异明显。
3 讨 论
在对老年患者实施治疗的时候,要对他们身体上的细微变化情况给予额外的关注。目前临床上公认,对于常规手术治疗而言,全身麻醉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麻醉方式,而在所有的麻醉方式中,以局部麻醉的效果较差。虽然全身麻醉能够达到很好的麻醉效果,但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而言,这种麻醉方式并不适合,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该麻醉方式应用后老年患者出现的副作用大,比较常见的有高血压、低氧等,再加之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差,身体的调节能力已经明显降低,出现异常情况的可能性较大。对于老年患者,目前临床公认腰硬联合麻醉是最为有效、最为理想的麻醉方式[4]。当然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老年患者实施麻醉,要综合考虑,手术方式不同,其麻醉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5]。
参考文献
[1] 马良.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9(17):111-112.
[2] 陈峰卫.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233-234.
[3] 黄荣杏.老年病人术后麻醉恢复期的观察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28(14):1749-1750.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老年骨折;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
全身麻醉主要是指发挥的抑制作用,使患者神志消失、痛觉丧失,骨肌松弛,且自我反射消失的过程。但物的抑制作用属于可逆与反复性的。当在人体内浓度逐渐降低时,患者的麻醉反应也会慢慢消退。七氟烷吸入麻醉同样属于全身麻醉的范畴,一般老年人在麻醉清醒阶段,通常会由于痛感迅速出现而产生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躁动、挣扎、等行为。当前临床上已将控制患者麻醉恢复阶段的躁动反应纳入了研究的重点。基于此,为探讨右美托咪定药物对接受全身麻醉的老年骨折患者在物消退期的躁动反应的控制作用。本文对2012年2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并采取全麻手术的116例患者采取右美托咪定以及生理盐水两种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的116例患者均在2012年2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以及全麻手术。以抽签随机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58例。观察组男性31例,女性27例,年龄64~84岁,平均年龄(70.2±5.9)岁;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9例,年龄61~86岁,平均年龄(71.5±6.1)岁。以上两组患者的肝、肾、血功能均正常。手术类型为半髋关节置换术3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24例,胫腓骨骨折1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4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连接心电监护仪器,做好常规监护处理,记录其血压、心率、氧饱和浓度。对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采用吸入麻醉方式,调节七氟烷浓度在8%左右,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滴注盐酸戊乙奎醚及顺式阿曲库铵,并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量来确定给药剂量。迅速插入喉罩,根据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变化情况来调整物的吸入剂量与浓度。在完成手术5min前,给予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右美托咪定,药物质量的确定据患者体质量而定,一般为1μg/kg。对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的生理盐水注射治疗。保障推注时间在10min左右。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患者的疼痛评分、躁动评分以及躁动出现率。疼痛评分:患者自我评价以及意识综合观察;躁动评分:无和躁动出现为0分,轻微躁动和偶尔为1分,中度躁动和持续为2分,严重躁动以及喊叫为3分。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
2 结果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采取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的观察组在疼痛评分和躁动评分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老年患者引其器官功能出现退化、心脏功能下降、代偿能力差、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原因导致其与成年人的体征具有明显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导致老年患者麻醉手术具有较高的难度。在老年骨折患者的麻醉中,七氟烷因其具备刺激性小、苏醒快等优势在老年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手术苏醒后容易出现躁动、兴奋等其情绪,尽管属于临床麻醉的常见症状,但是如果控制不当对于患者的康复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患者苏醒后的躁动。目前抑制躁动的主要方式包括阿片类药、静脉等。右美托咪定是近年出现的一种高效、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有较高的亲和力,可以发挥出抑制疼痛,消除焦虑情绪的作用,并且对于呼吸抑制作用较为轻微,不会使患者出现药物成瘾。另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右美托咪定能够减少七氟烷等物引发的呕吐和恶心,其内在活性强,能迅速降低交感神经的活性,对肾上腺素在血浆中的浓度可以实现控制,最终达到控制血流动力学的目的。
本研究中采取右美托咪定治疗的观察组在疼痛、躁动的程度和躁动出现几率上均低于对照组,再一次证明对老年骨折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患者采取右美托咪定进行抑制的有效性,在今后相关临床中应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惠球,袁文强,曾丽华,等.七氟烷麻醉骨折老年患者苏醒期躁动应用右美托咪定的临床效果研究[J].罕少疾病杂志,2014(2):24-27.
【关键词】 舒芬太尼; 芬太尼; 老年; 气管插管; 循环功能
全麻诱导窥喉插管时机体缺氧,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兴奋延髓呼吸和心血管中枢,增加了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多[1]。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相当机起飞的危险阶段,期间使用的药物许多都对循环和呼吸具有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发生意外,尤其是老年患者,血压和心率的波动如果幅度过大,很容易诱发脑出血、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2]。本研究主要对比常用的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在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气管插管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完成手术的80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60~88岁,平均(69.4±4.6)岁,ASA分级Ⅱ~Ⅳ级,体重45~88 kg,平均(71.9±6.5)kg,体重指数21.5~30.6 kg/m2,平均(26.6±1.5)kg/m2,既往合并高血压者21例,冠心病者18例,糖尿病者15例,高脂血症者11例;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60~87岁,平均(69.5±4.5)岁,ASA分级Ⅰ~Ⅲ级,体重45.5~87 kg,平均(71.8±6.7)kg,体重指数21.5~30.5 kg/m2,平均(26.5±1.4)kg/m2,既往合并高血压者20例,冠心病者17例,糖尿病者14例,高脂血症者1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体重指数及既往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在手术前30 min,所有患者常规肌注100 mg鲁米那和0.5 mg的阿托品。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采用多功能监控仪对患者的心电图、血压、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进行连续的监控。开放患者的静脉通道,输入10 mL/kg平衡液后开始麻醉。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面罩去氮吸氧5 min,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依托咪酯0.3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观察组给予舒芬太尼0.4 ?g/kg,对照组给予芬太尼4 ?g/kg,麻醉诱导,肌松满意后经口明视下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连接麻醉机。术中采用微泵持续静脉注射的方式持续注射2.0~8.0 mg/(kg·h)丙泊酚、0.1~0.25 ?g/(kg·min)瑞芬太尼,间断追加维库溴铵用量为0.06~0.08 mg/kg。所有的诱导插管均为笔者本人操作,均一次成功。术中实施右桡动脉有创动脉监测血压变化,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及发生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缓及心动过速情况。
1.3 评价标准 收缩压低于90 mm Hg和/或舒张压低于60 mm Hg视为低血压,收缩压高于140 mm Hg和/或舒张压高于90 mm Hg视为高血压,心率快于100次/min为心动过速,心率慢于60次/min为心动过缓。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诱导不同时间点心率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诱导时和插管后5 min其心率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麻醉诱导不同时间点心率变化情况比较(x±s) 次/min
组别 麻醉前 诱导时 插管时 插管后5 min
观察组(n=40) 83.5±4.7 79.3±4.9 86.6±5.2 79.7±4.4
对照组(n=40) 84.1±5.1 64.3±2.9 104.6±9.4 57.8±2.1
t值 0.547 16.662 10.597 28.409
P值 0.586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麻醉诱导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诱导时和插管后5 min其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麻醉诱导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变化
情况比较(x±s) mm Hg
组别 麻醉前 诱导时 插管时 插管后5min
观察组(n=40) 99.5±5.4 96.7±5.3 102.3±5.9 95.3±5.1
对照组(n=40) 98.9±5.6 78.6±4.3 110.5±8.5 71.3±4.2
t值 0.488 16.773 5.012 22.975
P值 0.627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循环波动情况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中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缓及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循环波动情况发生率比较 例(%)
组别 高血压 低血压 心动过缓 心动过速
观察组(n=40) 1(2.5) 2(5.0) 2(5.0) 1(2.5)
对照组(n=40) 8(20.0) 10(25.0) 11(27.5) 9(22.5)
字2值 4.507 4.804 5.878 5.600
P值 0.034 0.028 0.015 0.018
3 讨论
麻醉诱导加上气管插管均会对患者的循环功能造成一定影响,通过阿片类激动剂可以阻断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但是如果药物选择不当或者剂量使用不当均有可能出现循环和呼吸的抑制,出现胸壁的僵硬、血压的骤升骤降[3]。以往使用的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部分患者会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交感抑制、循环不稳定现象[4]。老年患者肝脏功能的降低、肝微粒体酶活性的下降和肝脏血流的减少,肝血流和血清清蛋白浓度随年龄增加而下降,致使阿片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发生变化[5]。舒芬太尼是一种长效类u1受体激动剂,其镇痛效果显著,为芬太尼的5~10倍,且其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可透过血脑屏障等人体常见屏障系统,而迅速达到组织起效,输注半衰期为5 min,具有临床起效快、镇痛作用强等优点。
以往研究提示,舒芬太尼联合使用丙泊酚进行气管插管时,其靶控输注不同效应室浓度设定为0.3 ng/mL时能有效地减少插管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并且可将双频脑指数控制在40的低水平状态[6]。另有研究选择实施下腹部手术的女性患者,研究提示,同样将舒芬太尼靶控输注不同效应室浓度设定为0.3 ng/mL,能至少抑制50%患者在实施气管插管时的循环波动[7]。舒芬太尼具有一定的负性频率作用,但显著低于等效剂量的芬太尼,对于外周血管平滑肌的舒张作用较芬太尼平缓,其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能有效地保证插管过程心肌的氧供需平衡[8-9]。
本研究观察组使用舒芬太尼后发现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过程中,观察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波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明显较对照组平稳,同时观察组中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缓及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通过本研究笔者认为:舒芬太尼应用于老年患者全麻气管插管诱导,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几乎无变化,循环功能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秋华,朱俊峰,赵利波.等效剂量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应激反应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10):78-81.
[2]张辉,蒋海,王钟兴,等.小剂量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对全麻诱导喉罩置入时心血管反应的影响[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9,36(11):621-623.
[3]蓝岚,叶靖,欧阳葆怡.舒芬太尼减轻气管内插管引起心血管反应的效果[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8,36(2):18-19.
[4]王琼,周雁,赵旸,等.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对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3):4405-4406.
[5]徐凯智,李宇虹,杨莉,等.国产舒芬太尼单次注射对老年手术患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8):2593-2594.
[6]王竹梅,安裕文,杨志军,等.异丙酚麻醉诱导期间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病人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6(7):602-604.
[7]张洪军,李明星.不同剂量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对高血压患者无痛支气管镜麻醉效果[J].海南医学,2012,23(8):11-13.
[8]姚益冰,李懿,徐峰,等.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患者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10,22(7):180-181.
[9]孙海云,柴云飞,张建军.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用于心血管手术麻醉的效果比较[J].中国综合临床,2012,28(6):635-636.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老年患者;骨科;短期认知功能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骨折患者呈逐年递增趋势。老年群体受年龄因素影响,骨质密度逐渐降低,易因骨质酥松增加骨折风险,于其预后提升不利。当前临床治疗骨折以外科手术为主,但由于老年群体耐受较差,容易因术中麻醉而出现术后功能障碍(POCD),严重影响其预后及生活质量,如何有效选择最佳麻醉方案以降低手术风险也成为当前该领域各学者探究的热点话题。本次研究以此为方向,回顾性分析124例受试者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4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4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此次入组受试者均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符合《实用骨科学》【1】及《骨科手术学第3版》【2】中相关手术治疗适应证。其中男70例,女54例;年龄60-77岁,平均(68.1±3.5)岁;骨折至手术时间间隔(2.4±0.8)d;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3】:Ⅰ级80例,Ⅱ级44例;手术类型:膝关节置换术36例,髋关节置换术4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术25例,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8例,其他7例。根据患者术中麻醉方式分成研究组(A组,n=82)和对照组(B组,n=42)两组,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1.2纳入标准 ①符合相关手术适应征的60-80岁老年患者;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签署知情他同意书者。
1.1.3 排除标准 ①陈旧性骨折者;②合并其他严重骨科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或恶性肿瘤者;③相关治疗禁忌症者;④年龄不足60岁或超过80岁者;⑤中途退出治疗或随访期失联者;⑥精神障碍、听力、视力或语言障碍者;⑦治疗依从性及耐受力不足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术前检查,检测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其中B组患者予以全麻方案:①5μg/kg 芬太尼(生产企业:国药集团工业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0.04mg/kg咪达唑仑(生产企业:浙江九旭药业有限公司)+0.1mg/kg维库溴铵(生产企业: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诱导麻醉;②输注完成后5min内行气管插管,同时连接普朗S1100型多功能呼吸机;③靶控浓度为2μg/ml的丙泊酚(生产企业:AstraZeneca S.P.A)联合50μg芬太尼间断输注维持术中麻醉。A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案:①L1-2穿刺置管后使用3ml2%利多卡因(生产企业: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预实验,观察5min且无主诉不良反应后追加0.375%罗哌卡因(生产企业:广东顺峰药业有限公司)3ml/次,维持麻醉平面至T10以下。两组患者麻醉完成后均参照《骨科手术学第3版》【2】中相关规范及要求完成相应的骨科手术。
1.3评估标准
1.3.1 MMSE评估标准 参考《痴呆及认知障碍神经心理测评量表手册》【4】中相关要求评估:最高得分为30分,分数在27-30分为正常,分数
1.3.2观察指标 观察比对两组患者术前(T0)、术后3h(T1)、术后6h(T2)、术后24h(T3)和术后72h(T4)等时段MMSE评估情况,记录其麻醉前、麻醉时、麻醉后30min及手术结束时MAP、HR等指标变化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麻醉指标变化情况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后各时段内MAP指标及HR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表1。
2.2 手术前后认知功能对比情况分析
T0及T4时两组患者MMSE评估结果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1、T2及T3时段MMSE评估结果均显著高于B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次研究为对比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预后影响差异,选取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现不论予以何种麻醉方案,老年患者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较为平稳,表明全麻及硬膜外麻醉具有理想的麻醉效果,于骨科手术的顺利进行有利。此前有研究表明,POCD的发生同患者年龄、手术时机、受教育程度及麻醉方式等因素相关【5】,此次研究排除其他干扰因素,仅针对两组受试患者麻醉后短期认知情况展开讨论,发现予以硬膜外麻醉方案的A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速度及效果均显著优于全麻B组,同韩建锋等【6】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患者术后3hMMSE评估结果最低,此后呈逐渐回升趋势,待术后72h评估检测时认知水平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说明硬膜外麻醉较全麻方案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损伤较小,更利于其预后提升,临床可将该麻醉方案用于耐受较差且身体机能正处于衰退阶段的老年患者以降低其术后并发POCD风险。穆珊珊等【7】研究者也在报告中指出,POCD患者较普通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的风险更高,麻醉后药物若未完全代谢可能因持续麻醉状态而影响脑血管血流灌注量,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改变。笔者也认为,全麻物较硬膜外麻醉代谢时间长,可能影响神经元间的信号传递,从而影响患者术后认知情况,医师在选择麻醉方案时,应当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相关风险,并予以专业性的建议,在充分遵循其意愿的前提下进行手术治疗,以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医患纠纷发生。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全麻中使用的咪达唑仑注射液作为一种γ-氨基丁酸A型受体抑制剂,具有理想的镇静、抗焦虑及松弛肌肉的作用,但部分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短暂的顺行性记忆缺失【8】,猜测同患者术后并发POCD相关。
综上所述,对老年骨折手术患者予以硬膜外麻醉方案,患者耐受良好,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较低,安全性较突出,于其预后提升有利,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田伟. 实用骨科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邱贵兴,戴∪. 骨科手术学第3版[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薄禄龙,卞金俊,邓小明,等.2013年国际麻醉领域指南回顾[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4,35(7):577-579,602.
[4] 王刚.痴呆及认知障碍神经心理测评量表手册[M].1.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戴安卢,李军,陈锋卫,等.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8,28(11):1004-1006.
[6]韩建锋,张树泉.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手术后患者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5(19):5597-5598.
【关键词】 七氟烷;丙泊酚;麻醉;老年肺癌;认知功能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医学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及其家属愿意选择外科手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1-3]。但是, 近年研究表明老年患者术后较易对其认知功能产生影响, 当其认知功能从术前到术后的改变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造成患者认知功能障碍(POCD)。该病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甚至造成患者痴呆[4]。目前, POC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但有研究表明患者的年龄、麻醉的方式等是该病的重要诱因。其中, 麻醉的方式、深度等均会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5, 6]。因此, 对于麻醉引起的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研究了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对于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6例老年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106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77例, 女性患者29例。年龄65~82岁, 平均年龄(72.2±2.6)岁, 体重43~65 kg, 平均体重为(53.58±11.68)kg。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 并于全麻情况下接受肺癌根治术, 且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无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 肺功能测试及肝肾功能正常, 无严重视力以及听力障碍或运动异常, 无吸毒、乙醇及药物依赖史且近半年无抗精神病药物服用史。于术前12 h采用认知功能评分(MMSE)进行评分: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进行判断, 未接受过教育的患者>17分, 小学文化程度的患者>20分,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27分, MMSE评分总分30分, 正常值为27~30分。所有MMSE评分由专人执行, 经测试所有患者的评分均>24分。术前将所有患者按麻醉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53 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及维库溴铵全凭静脉麻醉, 对照组患者采用七氟烷复合芬太尼及维库溴铵诱导麻醉。术前跟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有效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SPSS 12.0软件分析,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的构成、病程及疾病既往史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一般性资料具有可比性。
1. 2 手术方法 术前均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访问, 入手术室后, 医护人员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并取静脉血约5 ml左右于抗凝管中保存。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快速注射芬太尼 2~4 μg/kg、维库溴铵0.07~0.11 mg/kg进行麻醉诱导。在患者气管插管成功后接上麻醉机行机械通气并调节至合适的呼吸参数:潮气量(VT)设定在8~10 ml/kg, 呼吸频率(RR)为10~12次/min, 呼气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维持在30~40 mmHg水平, 两组均间断给予维库溴铵和芬太尼以满足手术的肌松和镇痛。对照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给予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 观察组患者给予靶控输注丙泊酚2~4 mg/(kg・min)。术中将麻醉深度维持脑电频指数(BIS)45~55,患者的血压及心率控制在基础值的上下20%左右, 对失血患者及时调整补液速度。缝皮时停止七氟烷或丙泊酚, 静脉给予曲马多100 mg, 手术结束前 30 min 左右停用维库溴铵, 并改手控辅助患者自主呼吸。术后取患者静脉血5 ml左右于抗凝管中4℃低温进行保存。
1. 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术后6 h、12 h、1 d、3 d、7 d进行常规访视并作认知功能评分(MMSE)评分, 对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评分进行比较, 如果其评分减少>2分, 则认为有认知功能下降的趋势。术后1 d随访时取静脉血5 ml, 并用抗凝管4℃低温保存, 24 h内以1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完毕后取血液上清液于-20℃下冻存, 并统一测定血浆S100β蛋白浓度。比较患者不同时间的MMSE评分及血浆S100β蛋白的变化并详细记录术后躁动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所得实验数据均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患者年龄、体重及MMSE评分等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 1 一般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的各生命体征平稳, 术前MMSE评分均属正常范围, 经SPSS12.0软件分析, 观察组及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2 两组血浆S100β蛋白浓度比较 术前两组的S100β蛋白浓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 两组S100β蛋白浓度水平明显提高(P0.05)。在术后12 h、1 d、3 d及7 d, 对照组较观察组S100β蛋白浓度高, 两者都较麻醉前的S100β蛋白浓度高, 经比较,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S100β蛋白浓度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结果见表1。
2. 3 MMSE评分测定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的MMSE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经比较,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患者的自身身体素质如糖尿病、年龄及心理素质等是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主要发病机制[7], 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患者手术麻醉后容易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 因此, 老年患者采用全麻进行手术后发生POCD的现象越来越受到众多患者及麻醉科医师的关注[8]。血清S100β蛋白的浓度水平是评价脑损伤程度的直接指标, 而手术麻醉可以影响血清S100β蛋白的水平, 本文主要采用七氟烷和丙泊酚两种麻醉的方式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进行研究, 通过手术结果比较, 两组出现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几率明显降低, 血清中的S100β蛋白浓度水平均升高, 术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记忆恢复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7 d后基本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 七氟烷与丙泊酚均可提高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早期认知功能, 但七氟烷与丙泊酚相比,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低, 恢复更快。对老年肺癌手术使用七氟烷或丙泊酚麻醉, 可有效降低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可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志水,姚建芬.丙泊酚与七氟烷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3,20(4):42-43
[2] 于学超,王延国,高鲁渤,等. 七氟烷或丙泊酚麻醉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2, 18(1): 102-105.
[3] 曹雷,李成辉.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海南医学, 2013,24(6):834-836.
[4] 冯丽,田玉科,王鹏.老年病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实用医学杂志, 2006,22(13):1589.
[5] 洪涛,闻大翔,杭燕南.血清S100β变化与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22(8):571.
[6] 林煜,黄传平,刘剑,等.脑震荡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的变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0,9(8):844.
【关键词】 老年骨科患者;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认知功能
为了对采用不同方式进行麻醉的老年患者在术后的短期认知功能进行深入了解,本研究将对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所收治的120例老年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所收治的120例老年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40例女性,80例男性,患者的年龄为63—84岁,平均年龄为74.8岁。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的相关标准将其分为Ⅰ、Ⅱ级[1]。本研究不存在不能自主完成精神功能测试、服用过精神系统疾病药物、存在精神系统疾病、活动性肝病以及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研究所有患者在麻醉前半小时对其给予0.5mg阿托品肌肉注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其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并开放上肢静脉通路,对患者给予10ml/分乳酸林格氏静脉输注。对照组患者给予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采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测量表(MMSE)来对两组患者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认知功能进行测定、比较。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Ρ
2 结果
2.1 平均心率、动脉压
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平均心率、动脉压存在一定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其具体情况如表皮1所示。
2.2 MMSE评分
两组患者在麻醉24小时后的MMSE评分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其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3 讨论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在对老年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患者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人格改变、记忆力减退、低靡、焦虑、精神混乱等[2]-[3]。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主要是指老年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出现社交能力、认知能力以及人格变化,有学者认为老年骨科患者在术后还会出现智力退化以及记忆力减退的情况[4]。
老年骨科患者在术后出现短期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麻醉方式存在一定的联系,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行全身麻醉患者在麻醉后24小时的认知功能明显高于行硬膜外麻醉的患者。由此可见,在对老年骨科患者行手术治疗时,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可以使患者在术后快速恢复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在对老年骨科患者行麻醉处理时,全身麻醉患者在术后24小时的认知功能明显高于硬膜外麻醉的患者,因此,在对此类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可以对全身麻醉患者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1] 夏燕飞,黄浩,周嘉莉等.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2):144-146.
[2] 蔡伟华,张良清,李志艺等.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783-2784.
【关键词】 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七氟醚;丙泊酚;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ction, POCD)[1]是指麻醉手术后, 患者出现定向力障碍、记忆力和集中力受损和性格精神改变, 同时伴认知、人格、社交能力及技巧的改变, 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2]。残留的物能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活性的改变, 增加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3]。七氟醚(sevoflurane)和丙泊酚(propofol)均具有麻醉诱导和苏醒快、麻醉深度容易调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全麻手术患者。但这二者的联合应用与胃癌根治手术后老年患者POCD的关系尚无定论。本研究通过比较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麻醉与丙泊酚麻醉对于接受腹部大手术-胃癌根治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择期胃癌根治术患者36例, 排除患有影响神经精神疾病的患者, 并筛选ASA I~II级, 年龄60~ 75岁者, 随机均分为S+P组(七氟醚丙泊酚复合麻醉组)和P组(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
1. 2 麻醉方法:麻醉维持:S+P组吸入3% 的七氟醚复合丙泊酚及瑞芬太尼0.05~ 0.20 g/(kg·min)静脉泵注。P组静脉泵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0.05~ 0.20 g/(kg·min)。术中维持麻醉平稳, 术后及时停止各项用药, 拨除气管导管。
1. 3 观察指标 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的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评估麻醉后苏醒。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测定患者麻醉前和术后 3、6、24、72、96 h术后认知功能变化。
1. 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应用 SPSS 13.0 软件学软件,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 检验和方差分析分析数据, 以P
2 结果
2. 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老年患者36例, 随机分为S+P组和P组, 每组18例。统计发现,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麻醉后苏醒的评估结果见表2, 与P组比较, S+P组在术后这四项恢复时间显著延长(P
2. 3 术后认知功能的评估结果见表3, 与术前比较, P组和S+P组术后短期(3 h和6 h)的MMSE评分降低(P
3 讨论
大量文献表明物是导致POCD的发生率升高的关键因素。有学者曾报道异氟醚和七氟醚对认知障碍的影响, 短期来说, 两者可能对认知功能都有影响, 可能与术后吸入低血药浓度有关, 长期的影响还没有文献报道[4]。关于丙泊酚, 也有学者报道, 在导致老年患者术后认知障碍中作用并不显著[5]。但是针对丙泊酚以及七氟醚丙泊酚复合麻醉对于老年胃癌根治手术后认知能力的影响并未见报道。
本研究发现, 丙泊酚应用于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 丙泊酚组麻醉后苏醒各指标均显著早于复合麻醉者。并且静吸复合麻醉在术后超短期3 h、6 h的MMSE评分降低, 在术后72 h该组比术前MMSE评分仍低。虽然, 丙泊酚单用组也出现术后的MMSE评分降低, 但是降低程度上优于复合麻醉组, 并且在术后第72 h不再出现MMSE值的降低。这说明, 异丙酚的影响较七氟醚少, 术后认知功能恢复早。而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七氟醚影响海马区LTP形成[6], 以及异丙酚在体内残留时间短于七氟醚有关[7]。
综上所述, 丙泊酚全身麻醉后对于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应用, 苏醒更快, 气管插管时间更少, 术后苏醒更快, 并且对于术后早期的认知功能影响少, 术后认知功能恢复早, 更适合于老年患者, 尤其是需行腹部大手术的患者。
参考文献
[1] Moller JT, Cluitmans P, Rasmussen LS, et al. Long term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the elderly: ISPOCD1 study. Lancet, 1998, 351(9106): 857-861.
[2] Monk TG, Weldon BC, Garvan CW, et al. Predictors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after major n on cardiac surgery. Anesthesiology, 2008, 108(1):18-30.
[3] Crosby C, Culley DJ, Baxt erMG, et al. Spatial memory performance 2 weeks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inrats. Anesth Analg, 2005, 101(5): 1389-1392.
[4] 陈晓光,王俊科,王淑月.地氟醚与七氟醚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2,22(4):211.
[5] 吴丹.七氟醚和异丙酚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麻醉后苏醒时间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对比.中国药业, 2013,22(5):95-97.
[关键词] 舒芬太尼;老年人;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脑电双频指数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0-72-02
全身麻醉诱导期间由于插管时气管导管对呼吸道的刺激,容易造成病人较为强烈的应激反应和循环波动,特别对于老年人,更带来一定的危险。舒芬太尼由于具有较强的镇痛效力和较小的心血管循环干扰,很适合应用在老年人的全身麻醉中。本研究拟选用舒芬太尼,观察其在老年人气管插管全麻诱导期对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3月~2009年10月期间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90例,ASAⅠ~Ⅱ级,年龄65~78岁,其中男43例,女47例。无明显的心功能、肺功能和电解质异常。有高血压病史、药物过敏史、肝肾功能障碍、过往长期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及酗酒者不列入研究。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芬太尼组(F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各30例。
1.2麻醉方法
三组患者均不用术前药,入手术室后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深静脉导管,以(8~10)mL/(kg・h)输注平衡液。行桡动脉穿刺,监测实时动脉压。使用PHILIPS VE24监护仪监测SBP、DBP、HR、SpO2。在额正中、眉弓上方及乳突位置贴上银-氯化银电极,连接Aspect-2000脑电监护仪行BIS监测。麻醉诱导:咪唑安定0.03mg/kg,丙泊酚2mg/kg,罗库溴铵0.6mg/kg,C组静注生理盐水3mL,F组静注芬太尼4μg/kg,S组静注舒芬太尼0.3mg/kg,经面罩充分辅助加压吸氧2min后,观察患者意识、睫毛反射消失后,立即经口行气管插管。
1.3监测项目
监测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插管后1min(T2)、插管后3min(T3)的SBP、DBP、HR和BIS。同时在各时点由同一助手迅速经颈内静脉抽取静脉血3mL,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时点的皮质醇(Cor)浓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2结果
2.1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三组患者术前的性别、年龄、体重及诱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流动力学比较
三组患者诱导后SBP、DBP和HR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应激反应比较
三组患者的Cor在插管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
2.4BIS比较
三组患者的BIS值在诱导后均显著下降(P
3讨论
全麻诱导期间由于全麻药物的作用,血流动力学抑制加强,血压、心率下降较为明显。插管时,由于喉镜、气管导管的刺激,血压、心率往往瞬间上升剧烈。血流动力学的波动过大,容易发生不可预测的并发症,对于老年人更是不利。老年病人由于器官的退行性改变,心血管系统的耐受力下降,麻醉诱导更需力求平稳,以避免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舒芬太尼是新一代的阿片类u受体激动药,脂溶性高,起效快,可迅速通过位舒生物膜而达到作用部位,临床镇痛效能是芬太尼的6~10倍,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强度比芬太尼弱,有较佳的循环稳定性[1],尤其应用于老年人,更突出其优点。本研究中,舒芬太尼组的循环波动最小。A组因缺少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强烈的插管刺激,引起了剧烈的心血管反应,有两例病人血压更是一度升至180mmHg以上,心率上升到150次/min。而芬太尼组因其较强负性抑制心肌作用,诱导后,在与丙泊酚的协同作用下,有3例病人的血压下降至80mmHg以下,心率减慢至50次/min以下。Sareen[2]等研究了应用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作为全麻的诱导,使用剂量最大达15μg/kg,发现循环波动的幅度并不大。Capogna[3]的研究中发现,舒芬太尼比芬太尼更有效地维持了循环的稳定。
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可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强烈兴奋,导致血中糖皮质激素的浓度快速上升,皮质醇浓度也大幅升高,能够作为机体应激反应的指标之一[4]。脑电双频指数(BIS)是通过对脑电波的频率与波幅经计算机处理分析得出的一个无量纲参数,以0~100表示,能很好地监测麻醉深度[5]。舒芬太尼组因舒芬太尼的强大镇痛作用,能够确切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抑制Cor浓度的上升。尽管BIS反映的是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舒芬太尼作用的部位在皮层下,两者的对应效应位点不同,但舒芬太尼通过抑制伤害性刺激的传导,有效切断或减弱伤害刺激对皮层的影响,大大降低应激反应对BIS的作用,比芬太尼的作用效力更强。
通过研究表明,舒芬太尼镇痛效用强大,心血管系统稳定性良好,能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可安全应用于老年人的全麻诱导中。
[参考文献]
[1] Bailey Pl,Streisand JB,East KA,et al. Differences in magnitude and duration of opioid-induced respiratory depression and analgesia with fentanil and sufentanil[J]. Anesth Analg,1990,70:8.
[2] Sareen J,Olkkola KT,Hynynen M,et al. Comparison of alfentanil,fentanyl and sufentanil for total intravenous anaesthesia with propofol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J]. Br J Anaesth,2000,85:533-540.
[3] Capogna G,Gamorcia M,Columb MO. Minimum analgesic doses of fentanyl and sufentanil for epidural analqesia in the first stage of labor[J]. Anesth Analg,2003,96(4):1178-1182.
[4] 王群,高淑文,赵玉华. 瑞芬太尼对全麻术后气管拔管血压、血糖和皮质醇的影响[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7,26(3):229-232.
[5] Liu J,Singh H,Whit PF. Electroencephalogram bispectral analysis predicts the depth of midazolam-induced sedation[J]. Anesth Analg,1997,84:18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