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基础理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曲式与作品分析;视唱练耳;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J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108-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也趋于步完善,作为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基础学科的视唱练耳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音乐教学者尽其所能,深入研究,提出了愈加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现今的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越来越多地融入其它音乐学科知,这不仅仅是源于现代教育倡导“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随步教学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视唱练耳课与其他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其中曲式与作品分析和视唱练耳课的关系就极为密切,曲式与作品分析对于视唱练耳教学的指导意义也十分显著。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理论知识为视唱练耳课教学实践的两大方面――视唱和听记,提供了理论支撑,使学生在把握视唱练习、旋律听记练习的曲式结构的同时,挖掘音乐作品的深层含义。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是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基础课程,通过讲解音乐作品中典型的结构原则以及独特的思维形式,向学生教授分析音乐作品的具体方法,培养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加强学生的音乐素质――主要包括音乐感受力和音乐鉴赏力两方面。
与曲式与作品课分析一样,视唱练耳课也是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与技术性兼具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培养学生音乐才能与音乐素质的重要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视唱、听记、乐理、听觉能力等几个方面。视唱练耳课有理论性与技术性兼具的特点,正因为这一特殊性,它的课程内容设置就不能是单纯技术性或理论性内容,应该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奥斯托洛夫斯基曾指出:“视唱练耳的进行必须与基本乐理、和声学和音乐分析课紧密地结合起来,视唱练耳技能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音乐知识为基础。”
在日常视唱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音乐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乐句之间的关系。通过日积月累地训练,学生能够深入挖掘乐谱的丰富内涵,理解作曲家试图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乐句、乐段的识别,把握音乐的走向,处理音乐进行过程中的轻重缓急、情绪变化。经过上述分析,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富有感情去演唱,沉默的音符唱成为了富有生命力的精灵,枯燥的视唱练习曲为了激情澎湃的声乐作品。
良好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能力有助于音乐听记能力。当今的视唱练耳课,音乐听觉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单音、音程、和弦、和弦连接,以及单声部、多声部旋律听记等。在音乐听觉训练中,旋律听觉训练是一项综合训练,它综合了构成旋律的各个要素,如音高、音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并将这些因素整合起来,把握其各自的职能与整体联系。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音乐记忆力、想象力,把听觉器官感知到的旋律,变为清晰的听觉印象。因此,旋律听记训练的难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例子可以加以分析,比如,视唱练耳分级教程(第一册)中的一首旋律听记练习:
上述曲例为a自然小调的4句式乐段,4个乐句可表示为a+b+a+c,共有16小节。作为一首旋律听记练习,虽然在节奏、曲调、旋律起伏变化等方面,难度不大,但是篇幅较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听记的完整性,还是具有一定挑战。通过谱面分析,不难发现,此练习的第三乐句完全再现了第一乐句,实际上只要记下3个乐句,也就是12个小节的内容,就可以完成听记任务。如若学生具有灵敏的音乐感受力和扎实的乐句分析能力,在听记过程中能清晰地划分乐句,并能发现此规律,把更多精力用于第二、第四乐句的听记上,游刃有余地完成本首练习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良好的曲式分析与作品分析的能力对视唱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丰富、深化了视唱教学,也使得学生在提高自身音乐素质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在今后视唱练耳课的教学中,教师在使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的同时,需强调其他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尤其是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对视唱练耳课的支撑作用,从而取得更好地预期教学成果。
关键词:乐理;视唱练耳;整合;必要性;可行性
视唱(solfege,sightsinging,)是专业音乐学习者(包括学习作曲、音乐学或各种表演学科)的一种基本训练。常与练耳结合,用以培养学习者按乐谱所示的一切要求准确地唱出曲调的音高和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并加深对拍子、音程和调式等感性认识。[1]练耳(ear training)一般是用以培养学习者对音高(从单声部到多声部)和节奏(从单声部节奏到复节奏)的辨别能力、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对音乐的内心听觉。训练方法用听写或听唱。从单声曲调和各种音程到复杂节奏装饰音,听写或分析和声的进行、织体、曲式、转调和各种乐器的音色。[1]基本乐理(elememtal theory of music)系统地阐述记谱法、音、音程、拍子、节奏、力度、速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理论,有时包括和声、曲式、乐器等方面的常识。[1]丁国美认为“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2]
我国高师基本乐课课程中,乐理与视唱练耳分科教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经历了几度分分合合。采用分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有教育部颁布的1980年《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与1996年国家教育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颁布的《高等师范专科二年音乐专育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2005年5月教育部下发正式文件,规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整合为《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2006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指导纲要》正式出台。[3]
1 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的必要性
1.1 教学内容互补的需要
从教学内容上看,基本乐理的学习是理性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视唱练耳的学习是感性知识的掌握,培养的是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两者都是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科目,学习的内容有很多重合。[4]在课程性质上,视唱练耳课以视唱、听音为主要形式,培养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要求更多的是直觉思维和感性思维方式;而基本乐理课以音乐基础理论学习为主,要求更多的是逻辑、理性的思维。只有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才能发挥综合优势和整体优势。在这种结合中,从音乐的音响出发,去进行听觉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将所感知的音乐现象,迅速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同时进行辨别、分析和归纳记忆,从而获得完整的音乐印象,这样一来就解决了视唱练耳教学缺乏理论指导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的视唱练耳教学一刻也不能脱离音乐理论知识的指导。郎彩飞认为,“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个基础学科,涵盖视唱、练耳及音乐基础理论等音乐基础与技能。”[5]谭雄、普敏进一步强调,“基本乐理课的内容虽然很丰富,但因理论性强而疏于音响,视唱练耳课正好弥补这个缺憾。”[6]
1.2 思维训练的需要
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李重光指出:“基本乐理课,作为一门音乐共同基础课,与其他音乐课程的关系,都是极为密切的”。[7]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虽然是紧密联系的两门学科,但要坚持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将他们联合在一起,才有必要将二者综合统一起来,视唱练耳课程以视唱、听音为主要形式,培养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要求更多的是直觉思维和感性思维方式,而基本乐理课以音乐基础理论学习为主,要求更多的是逻辑、理性的思维。然而,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想结合才能发挥综合优势和整体优势。
传统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强调的更多的是专业性与技术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以及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音乐教育的实现需要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其艺术的姐妹学科美术、舞蹈等多个方面的交叉渗透。因此,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具有必然性。
2 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的可行性
2.1 “教 ”的可行性
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整合,使学科具有了综合性,这样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给教师也提供了方便。第一,不用为课程内容的内在的联系性与进度性担心。第二,不用为课程的结构设计与规划性着急。第三,不用担心课堂出现多余的重复性。第四,不用担心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我国大多数的师范院校中,基本乐理课程与视唱练耳基本上还是分科教学。如果两门课程整合的话,那就只需要一个老师教授就可以了,不仅有助于教学的方便,也有助于节省师资。而且,高师的音乐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音乐专业技能,而且还具备较高的音乐理论修养,完全有能力将视唱练耳和乐理进行整合教学。
2.2 “学”的可行性
教育活动中的价值主要以是否合乎学生的发展的目的以及合乎的程度来评判。换言之,教育活动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教育活动对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目的的满足。[8]学习乐理与视唱练耳是帮助初学者走进音乐音乐殿堂的一把钥匙,课程的整合可以使他们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总之,高师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学习音乐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训练课程,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在音乐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二者的整合十分必要而且可行。
参考文献:
[1] 缪天瑞主编.音乐百科词典[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 丁国美.高师音乐专业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整合之探索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216.
[3] 陈雅先.乐理与视唱练耳“分”“合”科问题:实质、利弊、路向[C].广州:全国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9):1.
[4] 刘可,王艳杰.知识视角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和声学的学科融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5):142.
[5] 郎彩飞.如何将视唱练耳与乐理知识相结合[J].教育探索,2009(07):42.
[6] 谭雄,普敏.“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课程整合之利与弊[J].科技信息,2008(30):149.
[7] 陈芳.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的基本乐科课程教学[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32(2):31.
[8] 张业茂.走向和谐音乐教育的价值追寻[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3):99.
[9] 朱则平,廖应文主编.音乐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课程设置与简介美国音乐艺术博士的课程设置为55-65学分不等,大致需要2-3年的时间完成全部课程。每个学校学分、课程设置不同,但基本都包括:专业演奏、音乐历史、音乐理论、副修专业四大类。(1)专业演奏钢琴专业演奏课分为两种类型,即每周一次的与教授一对一的专业学习课,以及studioclass演奏课,每次为2小时。演奏课通常要求每位教授其授课班级的所有学生到场,学生自愿报名演奏和讨论交流,每位学生演奏结束之后,老师会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每位学生都可以获得各自展示的机会,从而积累演奏经验、提升心理素养、锻炼语言表述能力。另外,钢琴系每个月都会举行两次pianoforum钢琴演奏讨论会,每学期每位学生必须在讨论课上演奏一次,由除专业老师之外的本系其它教授对演奏进行评论讲解,全系的学生都要求出席并参与讨论。(2)高级音乐理论和音乐历史高级音乐理论和音乐历史课程是专为博士生开设的研讨课程,从各个历史时期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主要针对曲式结构分析以及音乐理论的深入研究: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维也纳古典;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上半叶;自二战以后。或者每学期指定一个作曲家,从和声曲式、历史人文各个角度对作品和作曲家进行透视分析,上课方式以学生讨论为主,小班授课,通常不超过20人。教授出题并作引导,研讨的题目内容形式都很广泛,课程选择并无专业限制,作业是以提交论文以及课堂陈述报告为主要方式。(3)副修专业钢琴表演研究生的副修专业可以从演奏方法与实践、音乐历史研究、音乐理论研究、钢琴音乐教育中选取研究方向。演奏方法与实践是为键盘和弦乐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研究巴洛克时期(1600-1750)以及古典时期(重点放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早期的音乐作品)乐器的构造,装饰音,数字低音、节奏、颤音等一系列演奏方法,除了理论的学习与论证,学生还需分组用古乐器(比如古钢琴、羽管键琴、大键琴、管风琴等)或现代钢琴进行课堂示范演奏与陈述报告。钢琴音乐教育课程分为儿童钢琴教学以及成人数码钢琴实验室教学法两个学期。后者主要针对音乐学院钢琴副修学生的集体课教学法。主要讲述如何充分的了解运用实验室里的仪器与设备,帮助学生在键盘和声技巧、即兴演奏创作、视唱练耳、钢琴演奏等方面得到提升。如果选择音乐理论或音乐历史作为副修专业的学生除了按照第(2)项里的规定修完原有的学分,还需按副修学分的要求,额外修满这两门课程的课时。(4)重点必修课程方法与研究是所有音乐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课程目的是指导音乐研究生学会应用基础和正确的研究技巧,主题包括如何利用访问图书馆资源和在线数据库;论文的引文格式和抄袭的问题;批判性阅读和写作;以及对不同音乐版本的研究,了解它们的编集,比较各自的优缺点。所有这些知识都是为之后的博士毕业论储备。硕士研究生的课时是2学分,DMA学生为4学分,他们将进一步学习如何规划和写作大型的学术研究论文。所有DMA学生将必须在课程结束时提交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并进行陈述。钢琴文献与作品研究是针对钢琴专业研究生必修的课程,以对钢琴音乐有重大贡献的作曲家及其作品为线索,纵览了17世纪中期到21世纪当代的钢琴文献,宏观上对不同时期的钢琴艺术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内容包括的体裁风格、音乐特点归纳总结、不同音乐风格形成下的时代背景,详细论述和赏析每个时期的作曲家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钢琴作品分析.
2.评价体系在完成所有课程后,学生首先需要确定答辩委员会教授组成员(4-6位),要求包括专业表演、音乐历史、音乐理论、副修专业四个方向的教授,以及论文导师。其次学生需参加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并通过之后才能成为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其主要用意在于检验博士生在其研究领域内的综合基本学识理论(substantiveknowledge)和职业技能(scholarlyandprofessionalexpertise),确保其有完成接下来博士论文研究和实践的基本能力。综合基本学识理论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个环节,出题内容必须包括专业演奏、音乐历史、音乐理论、副修专业这四个方向。考试时间分为两天四个时间段,每位教授会给出两到三个问题,闭卷当场作答,主要以提交论文的形式。考试问题涵盖了几乎所有音乐时期的知识以及作品,例如:讨论20世纪初期法国的键盘音乐,至少包括四位主要的作曲家,详述各自的作曲风格以及运用具体的作品进行论证。音乐理论的教授会给出五个左右的谱例,让考生判断属于哪个时期、作曲家的作品,并详细论述分析原因。口试定在笔试完成后的两个星期内进行,博士候选人除了回答答辩委员会的提问,还要提交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并进行陈述。对于钢琴演奏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职业技能考试是以资格审查音乐会的形式进行,钢琴系全体教授出席进行审核并决定是否通过。美国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有着很高的淘汰率,一般在20%-30%左右,如果不通过将无法获得博士候选人资格,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位进程。这也体现了美国艺术类博士培养极为苛刻严谨的标准,成为博士候选人仅仅是完成博士学位的第一步,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年中,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需要举办三场独奏音乐会并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音乐艺术博士论文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提交:200页以上20万字的研究论文;100页论文连带一场和论文有关的projectrecita(l论文项目音乐会);50页论文连带两场lecturerecital(演讲音乐会)。形式多样的论文提交形式,提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更适用于演奏专业的候选人。
二、对中国钢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中国钢琴演奏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从2005年起,开始面向全国招收艺术硕士研究生,此为音乐演奏专业目前国内的最高学位文凭。美国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授予音乐艺术博士学位(演奏专业)的国家,从设立到现在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它整个系统的规范合理性、大量丰富的研究资源、众多在各领域汇集的一流的师资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精英教育体系。因此积极借鉴美国高校在专业培养模式上的成功经验和成熟体制,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对提高我国钢琴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上文论述中,已介绍了美国音乐艺术博士的专业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在接下来的比较探析中,笔者通过研究中国主流音乐学院音乐硕士(钢琴演奏专业)的培养方案,综合分析美式先进体系的优势所在,提出了如下思考和改进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美国音乐艺术博士课程设置的连贯性、系统性、全面性、平衡性、多元性是其整个教育培养模式的精华所在,其主要优势体现在重点突出,环环相扣,构架严谨,搭配合理这几个方面。专业核心理论架构稳定成型,专业选修课程阵营强大,专业副修课程特色鲜明,专业方向(演奏)课生动精湛,其合理的基本课程系统架构确实值得国内各高校艺术专业关注并借鉴:基础理论课+方法课+诸门能够让学生掌握具体研究过程的专门研究课+演奏实践课+副专业课。这样的设置不仅使学生在课程选择时灵活性很大,对于拓展视野和深度也能够起到帮助作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使得学生在整个专业知识的学习体系中逐步形成良好完善的高素质研究素养和专业视角,在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课业学习中,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的综合能力,设置目标完成进度的执行能力无疑都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挥。国内目前钢琴专业研究生培养课程模式主要分为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课程方向齐全,可是每个方向中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的数量和种类较为单一。宏观、普适课程居多,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细化、深入研究课程缺乏。同时也存在课程结构设置比例不合理,内容缺乏前沿性等问题。(1)美国研究生阶段倡导的研讨导修课程模式值得借鉴,教授开课命题,如“德彪西音乐的风格研讨”、“美国当代作曲家作品研究”,学生在既定的范围内自由命题,做课堂研讨、开题报告、陈述展演、论文写作等,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与本专业相结合的情况下,进入学术研究的领域。(2)应加强如“钢琴文献及作品研究”,“演奏方法与实践”“、方法研究”等钢琴专业学生所需的实践理论课程的开设。目前,国内除北京、上海几所重点院校外,开设这几门课程的艺术院校并不普遍。尤其是研究方法论,学会搜索与研究是研究生阶段一个重要历程,也是学位论文写作的重要依据。(3)注重跨学科领域交叉课程的发展也任重而道远。在国内主流音乐学院钢琴演奏硕士课程设置中没有对副修专业的硬性要求,单一的主修专业使得学生只能完全专注于演奏的探索,缺乏全面适用的知识储备,毕业之后在就业市场上其综合能力和就职空间受到影响。
2.创新培养机制目前国内各高校音乐艺术类钢琴专业研究生在完成规定课程后,学位培养考核模式为举办音乐会以及学位论文的提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考核手段单一,认定标准刻板,缺乏激励主动性学习等。针对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学位论文提交形式多样化上的创新和改革无疑是一种非常合理的考量。比如,参考美国的经验,可以将传统的论文答辩改为论文+讲座音乐会的形式,边讲边弹,生动地将论据以演奏的方式呈现,并穿插对论点的陈述与讲解,全方位的将研究成果融入到最终极的音乐表现形式演奏当中去,在整个学位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估,分析研究,演奏技巧,曲式理解,风格把握等多项音乐素养都会得到本质的提高。此外,艺术硕士学位的中期考核的制度也存在不足,大部分院校只是对课程完成情况的检查以及学分等级的测评,并无统一的对于硕士阶段所学课程以及本专业综合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的考核。美国音乐艺术博士为了保证学位获得者的质量水平所规定的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已成为美国成熟的博士考核制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起到了中期考核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淘汰遴选手段。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在完成规定课程后,举行综合专业理论知识考试(笔试或口试),多次不合格者将不被授予硕士学位,在保证学位质量的同时,考核的形式多样化也促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得不以理解参悟应用为目标,搭建条理清晰,脉络详细的知识体系,为今后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开拓多元化教学形式在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除了专业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加强,还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针对以表演为核心的理念,采用灵活教学方法,逐渐完成从单一向多元化综合性学科布局,独立和封闭的教学方式向开放互动教学的发展与转化。国内的表演专业课程采用的是一对一教学形式,美国音乐学院studioclass和pianoforum这两种模式可以作为将独立封闭的教学方式向开放互动教学方法转化的起点。专业授课教授希望与学生在演奏上建立平等的交流,站在同一个高度探讨作品,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尤其是在studioclass这种新颖有效的课堂模式上,学生可以最大限度的通过相互展示评析克服表演的紧张,在相互切磋的气氛之下更好的掌握演奏技巧和艺术情感。单一封闭式教学容易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局限,陷入演奏瓶颈。其次,专业理论课的课程多种多样的形式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发。课堂讲授,讨论班组、文献阅读课、演讲展示、试听鉴赏,无论哪种授课形式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课程内容随学科发展而不断变化,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前沿动态。
三、结语
(一)在课程设置上,着力跨学科、融合性的综合基础课程设置
传媒音乐教育旨在重点培养多功能复合型、实践应用型、技术操作型的人才。其人才培养的定位决定了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复合性。因此,建议在音乐专业基础课程中有的放矢地加入跨学科非传统音乐的内容,促进多学科兼容且相互交叉渗透。同时,课程设置的稳定性也应是相对的,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效果反馈在一定教学循环周期内加以适度灵活调整。
(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建构“互融探究型课堂”
后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变“权威性课堂”为“探究型课堂”,主张教学过程的平等动态性。“学习的内容永远不应当作为僵死的东西去消极地或机械地接受。这种僵死的知识只会使人的头脑变得呆板起来。相反地,学习的内容应当通过兴趣使之成为大脑的一部分,这会使大脑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就像扔进火炉里的木头,这块木头也会成为火焰,使炉火更旺”。雅克·玛丽泰恩在他的《教育向何处去》一书中如是说。因此,在专业基础教学中应大胆制造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意识,使教师与学生的主、配角地位发生互换,突出强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包容、探究型课堂。
(三)在考评体系中,直面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课程的延伸性价值追求
在后现代教育理念关照下的专业基础教学评价体系中,主张不仅注重课程终期统一的闭卷笔试考核,且关注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的表现(如作业、平时课堂的参与能力、阶段性学习成果等)并予以综合评价。从而“形成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统一,诊断性评价与成就评价相结合,理论课程、技法课与实践评价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互印证,平时考察、纸笔测验与表演评分互为补充的适合现代评价理论和适应现实需要的评价体系”。
二、初创存异、拓新的音乐专业基础教学范式
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曾有较长的一个阶段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奉行标准化教学模式,然而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而言,该模式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建构。因此,后现代教育理念视域下的音乐基础课程主张存异、拓新、多元的教学范式。下面,笔者提出创设此种教学范式的三种有益假设。
(一)整合既有专业基础课程,加大跨学科基础选修课比重,并建立相应学分奖励制度
目前,国内的传媒院校主要有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和河北传媒学院等,在此以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和河北传媒学院的三个相似专业方向为例,将三所高校现有音乐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情况汇总如下:1.中国传媒大学(电子音乐制作方向):乐理、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流行音乐文化、作曲理论;2.浙江传媒学院(音乐编辑):基础乐理、录音作品赏析、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3.河北传媒学院(音乐制作):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欧洲音乐简史及名作欣赏。上述三所高校的音乐制作方向均主要培养具有较扎实音乐创作功底,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与电子音乐设备,具备音乐制作、音乐编辑方面的知识能力,能在广播、电影、电视、文艺团体和唱片公司、互联网络、音像出版业、演艺市场、音乐文化管理等部门从事音乐编辑、创作与制作、音乐项目策划或音乐文化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实践应用型专门人才。但相较其专业培养目标及定位的“宽口径”,三所高校目前已开设的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却折射出学科辐射面偏窄,教学内容单一的现状。因此,建议首先整合现有专业基础课程资源,加以适度浓缩,如作曲理论中的“四大件”(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其次,建议加大跨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比重。国外许多大学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都开设有配套的选修课,而国内院校在此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故鼓励为该专业增设如世界音乐文化、跨媒介及新媒体策略、影视音乐、传播学基础、音乐市场调查等基础选修课,并规定相应研修学分要求,同时建立超学分奖励制度,作为学生在校期间评优或保送读研的重要加分项,以此真正体现传媒音乐教育的侧重。当然,各传媒院校除音乐制作方向外还设有其他专业方向,但在课程设置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类似问题,在改革中亦可借鉴上述“大专业”思路。
(二)鼓励创构情境体验式教学,创建优秀教学成果音像资源库
传统的音乐基础课堂教学往往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此方法重在传授知识,但恰恰忽略了音乐这一艺术门类的特殊性:强调“感知体验”的重要,即习学者通过亲身艺术实践所获得的一种深层次的内心感受。而对于“体验”的强调也恰恰符合当代大学生践行能力强的心理特点。至此,将此观念延伸至传媒音乐教学中,笔者以为,音乐专业基础教学也宜动静结合,在教学中多构建“互动参与片段”,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地引领和设计下进行情境体验,如和声教学中用以演示和声连接的钢琴弹唱、中外音乐欣赏中的古典音乐受众情况调研、媒体策略中的案例讨论等,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使其转变为课程的构筑者,从而获得主体身份感的认同,这既贴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可激活整体课程教学效果。
(三)尝试创建阶段化、多维度的考评体系
关键词: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评价
对于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来说,评估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判断、鉴定、改进等功能。以往的声乐教学太过于随意,盲目追求分数,使得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目标偏离了方向,目前这种状况正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本文力求以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评价为主,探索合理的评估模式,为改进声乐教育的“教”与“学”尽一份责任和义务。
一、声乐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对声乐教育的教学评价,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声乐教学始终都在“评价”中,声乐技术的训练与艺术的成熟始终都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它与“评价”关系密切。什么是教育评价呢?
教育部组编的《现代教育评价》中指出“所谓教育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采集和分析信息,对教育活动满足预期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以便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综合以上研究并结合声乐教育教学的规律,声乐教育家们认为声乐教育评价是针对声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采用相应的评价与方法,对声乐教育现象及效果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对声乐教学给予总结、反馈、交流、改进的过程。
二、声乐教学评价的意义
教学评价是稳定推动教学和改革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它的功能和意义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就声乐教育教学来说,教学评估是为了促进声乐学科的发展、培养目标的确立、社会需求和办学方向、培养方案的设置、教学改革的贯彻、教学大纲的修改等等,通过教学评估能够十分清楚地展示出它们的合理性、准确性以及可行性。声乐教学评价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声乐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导向功能
评价结构要素对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具有导向作用。这些要素对评价对象来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发挥着导向功能。他们必须按着这个方向努力,才能达标,否则就得不到好评。例如:我们要求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学生一年级要学习正确的歌唱呼吸、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歌唱状态等等。因此,教师必须按着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规范教学,每学期自觉地按规定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改进声乐教学的模式、优化声乐教学的过程。
2.声乐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规范功能
导向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声乐教学评价对教学的规范功能主要体现在:检验声乐教学效果的优劣和总结声乐教学经验的成效。随着声乐教学改革的逐步成熟,许多高等艺术院校在期终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都会在以往单纯的分数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给出点评,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思考与进步。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实施,使得各种教学文档的规范性加强了,比如登分册上各种栏目的设置就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情况进行反思,甚至给出措施和方案。因此,只有使用这些规范化的手段才能提高教学的评估质量。
3.声乐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改进功能
声乐教学评价对教学的改进功能主要是指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促进评价对象为实现理想歌唱目标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功能。就目前高等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声乐课教学来说,改革的重点是对声乐小组课的教学。因为从传统意义的声乐教学来看,一对多的声乐教学只可能是声乐教学某一阶段教学的一个步骤,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声乐教学。因此,近几年来,我们都在努力尝试从课程大纲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回应学生及社会的综合评价,并期待改进。
三、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评价的内容
声乐教学评价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和要求对它进行分析。
第一,评价的范围。声乐教学评价的范围既有宏观,比如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也有中观,如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还有微观,如专业技能。传统的声乐教育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微观进行评价,有“重技轻艺”的倾向。对声乐教育人才的不同的培养目标,就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从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现状来看,专业院校、综合大学的院系与师范院校就有不同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专业院校以培养表演人才为目标,而师范院校以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为目标,综合大学是培养以两者为结合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课程设置就有了明显的差异,而教学要求和评价的标准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评价的标准。根据声乐教学特点,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制定用于指导评价活动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标准。如:培养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理论水平及声乐艺术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运用气息支持声音进行歌唱;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积极的歌唱心理,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等等。制定了这些标准,然后具体到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把这些规格和要求贯穿在整个学制的教学计划内。
第三,评价的对象。声乐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对声乐教师的艺术素质与教育水平的评价,可以针对声乐教师应具备的艺术素质标准作为衡量的条件。比如:声乐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教育学历,专业能力:演唱示范能力、嗓音听辨能力、钢琴伴奏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等。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学生的音乐会、期考以及获奖情况等。
四、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评价的方法
目前,在许多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中,任只停留在学生的演唱训练进行评价,而且大多只停留在对技术能力的评价上,导致学生在声乐领域的知识结构非常狭隘、单一。如果一直以这样一次期考来决定分数的话,就会让教师和学生失去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扩展教学内容和改善学习的机会,更为严重的是牺牲了很多基础较差、条件一般的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由此而来,实现教学目标就成了一句空话。
由于音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是不容易衡量的,对艺术院校声乐学生的演唱和训练的评价不宜采用严格的量化评价方式,可采用综合评价方式。最合理的是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无处不在,技能的学习,其过程重于结果。在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的发声状态作出评价,并根据每个学生的需求因人而异进行纠正。这是技能教学和常规的群体教学最根本的区别。音乐艺术是情感体验的艺术,要想培养学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营造一种气氛去感染学生。下面针对声乐教学的评价提出几种方法:
1.整体评价法
评价教学效果由于目标不同,评价的目的也有所区别。所谓整体评价是全面衡量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声乐》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具有融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声
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本科四年课程的具体目标大致归纳成以下这些:
(1)掌握声乐基础理论及声乐艺术的基本知识。
(2)学习正确的歌唱方法及基本技能技巧。
(3)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及辨别发声的基本能力。
(4)了解歌唱语言的规律。
(5)正确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及风格。
(6)培养正确的声乐审美与艺术修养。
(7)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8)能独立分析、处理、教唱歌曲。
教师根据以上这些具体目标深入落实,并且每个学期去分析和判断学生的专业水平,根据一定的考核检验教学效果的优劣。
2.调查问卷法
此方法为测试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鉴赏能力及教师所关心的其他方面问题提供确实的资料依据。在声乐学习的开始,问卷法可用来鉴定学生的声乐认识水平,在设计问卷时,可多采用启发式问题,这样在开始上课时,每个老师就会大致了解学生对声乐的认知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问卷法也可以运用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这样既可调查学生声乐学习的收获情况,又提炼出对声乐教学实施过程的看法和意见,以便用来改进教学方法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问卷法可以允许学生采用无记名形式,学生不能因为直言相告而受到任何处罚,这样才能得到真实有效的调查资料。
3.理论测试法
所谓理论效果并不仅仅是基本知识的掌握,更在于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相应的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我们应该呼吁在声乐学习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创作。比如:歌唱共鸣和姿势的关系、某某某毕业独唱音乐会的观后感、分析演唱作品的歌唱处理和音乐结构、评价总结自己的每次演出经历及感想等等。因为在课堂上的时间是非常有限,如果把这些问题和声乐训练的内容结合起来适当地安排学生课后以论文的形式完成,作为学生评定声乐理论成绩的可靠资料,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科研能力。这样就会逐步改变声乐理论研究薄弱,以及得不到应有重视的现实。
总结
评价工作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的实施和教学系统中的其他环节密不可分。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评价模式的科学建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调整、修正的过程,需要更多的决策者和教师通力合作,参加研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整改方案。只有大家重视这些问题,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声乐教学工作才会大大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才能培养合格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2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理论 艺术文献 三维教学模式
高等艺术院校及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对于艺术基础理论的学习都有必修课程,课程名称通常为《艺术概论》,实质是对高校学生综合艺术理论素养的一次普及,这门课对于理解艺术理论,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正确引导艺术实践活动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这门课程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涉及美术、摄影、影视、音乐、舞蹈、戏曲、建筑园林等多种艺术门类和形态,围绕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推衍展开,对艺术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问题进行专门梳理;依据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一般规律,具体探讨有关艺术的本质、特征、作用、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艺术风格与流派、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市场、艺术与社会各系统的关系。而现有的教材体系,旨在揭示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艺术学科教育的基本平台,在较大学科框架下引用极少原典,在反映艺术理论的风采与精华方面显得有些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现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教学创新和研究。
目前,国内学界对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一的纯理论课堂学习,这种模式以教材知识传授为主,重心在艺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以及艺术门类的基本概念,介绍艺术创作与社会接受的一些环节。如果单纯以口授和书面理论为主,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较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这也是第一种模式在教学工作中逐渐淡出的原因,围绕教材展开的艺术概论教学是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第一维度;第二个阶段,是随着各大高校教学设备的逐步完善提升,开始出现教学理论与多媒体声像相结合,以教师课件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感性地认识各种艺术门类的影像资料,这也是新时期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第二维度。
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乃至各省、国家级的有些精品课程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的教研与推广过程。从长远来看,艺术理论的教学必然会面临新的要求,将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随着新时期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以及网络媒体的充分运用,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感到,现有的教材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已经开始出现了某些局限,但是,相关的深化辅助体系尚未完备地建立起来,大量可利用的文献资料十分分散,我们可以通过汇总、去粗取精加以整合,使其成为教学中又一个有力支撑和补充。因而,在目前多媒体课件为主的状态下未雨绸缪,在教学学术性上再向前推进一级,进一步提升教学资源,增加新的教学方式非常必要,这也成为本文探讨的第三维度。
论文摘要:目前,在高师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把音乐的术科与音乐的理论学科课程设置得比较科学、合理。然而,大部分学生忽视一方面,而片面强调另一方面的现象非常严重,作为声乐专业的学生应明白音乐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训练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会依托的关系。教师更应清楚高师声乐教学的方向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能力,忽视学生的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声乐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为了适应未来中学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我们应该平衡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术科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
长期以来沿用着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模式,注重声乐演唱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其他理论科目的重视。然而,在高师声乐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和任务这样规定“要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能分析一般声乐作品;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的唱歌教学和课外声乐活动辅导工作”。可见培养高师学生的目标是培养中学教师和社会教育机构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国民音乐素质,进行音乐文化的普及教育。因此,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高素质、高水准的演唱技能,还必须有扎实的音乐文化基础知识,声乐的艺术表现是依靠丰厚的理论知识与声乐基础技巧的结合。
音乐理论与专业技能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工作者,在掌握高超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具备良好艺术修养。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在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中似乎形成这样的现象,对音乐理论感兴趣的同学认为,只需要把理论知识学好就可以了,根本就不懂得演唱技巧方面的内容,甚至瞧不起从事声乐技巧研究方面的人;对声乐技巧感兴趣的同学认为只要会唱,能炫耀的声乐的技巧有多高深,一味地勤学苦练技巧,忽视了理论研究在术科学习中的重要性。因而,应注意课程结构上的综合性和均衡性,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理论水平。
一、注重学生理论方面的学习
优美的旋律,美妙的声音是通过娴熟的歌唱技巧来获得的,然而要想营造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则需要其他音乐理论知识来润色。在进行声音技术训练中,对其他音乐理论学科的学习与声乐技巧的掌握是相互依托的,精湛技巧的掌握需要理论的支持,理论的领会也需要技巧去充实与体会。对主修声乐的同学来说,我们必须对与声乐技巧有关的理论知识作充分的了解和学习,如基本乐理、和声、作品分析和中外音乐史等方面的知识,如果缺乏了对音乐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我们只能做一个单纯的声音的模仿者。我们只有通过对音乐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我们才能提高对音乐欣赏和理解的能力,提高专业综合水平,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声音艺术上的加工与创新,以适应声乐教学、创作、表演鉴赏的需要。同时还有必要对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作研究,掌握其与技术的关系,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注重学生综合技能方面的训练
声音技巧的掌握是歌唱的根本问题,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如果能够通过声音把鲜明的音乐形象让听众产生共鸣,对于歌唱者来说,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修养了。如果没有掌握良好的歌唱技巧,完美的音乐形象就无法表现出来,就无法表现舒展的、紧张的、高亢的、低沉的音乐情绪,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情绪需要用不同的技巧来表达。只有这样,学生要真正掌握歌唱的技术要求和音乐的表现力,做到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断提高分析和处理作品的能力。
高师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综合型的音乐教学人才,学生除了具有演唱方面的能力,还应具备其他能力方面的训练,如:教学能力、分析、理解、处理作品的能力、艺术实践的能力等等。我们在进行声音训练时,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作品并对其进行正确的艺术处理,首先我们了解作品的背景、风格、创作意图、演唱情绪等,还要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节奏特点、调式调性,以及其歌词韵律、作品、声音色彩都有必要解读。“声音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具有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要素,音乐的创造者把这些要素纳入一定的体系中(如调式、调性、节拍)使之系统而有序,并在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与丰富,从而成就无数动人心弦的乐曲,是音乐艺术在人类的生活中产生无法取代的作用”。
三、加强舞台表演的实践
为符合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师范性,因此,在对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声乐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规范声音技术问题,而是必须重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表演演唱水平。舞台表演的好坏直接反映学生综合专业的学习情况和演唱技巧掌握运用能力,这也在于对学生演唱技巧的实际应用。声乐学习是一门集艺术性、技术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学生不但要会唱、会教还有要会演,即加强学生的声乐表演技能的教学能力和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学生要不断地参加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学生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与他们平时的学习积累及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体验分不开,精彩完美的舞台表演是声乐课堂上理论与技巧的的体现。
在声乐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应把理论学习与技能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掌握在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又要在实践中联系理论,要学生知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音乐理论与声乐技能之间相互依托、支撑,只有真正了解了与技术有关的理论,掌握与技术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懂得艺术的奥秘。同学们只有具备全面、扎实的知识以及能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12.
[2]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7.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西方音乐史;教学方式;E时代―微生活特征
0 前言
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的十三年,正是互联网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均为之而发生巨大变革的十三年。在这一时期内,互联网经过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前期酝酿与技术储备,现正体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这种急速上扬(所谓“E时代”、“微生活”)的趋势已然成为现而今世界各国所无法回避的时代主旋,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毫无悬念地稳居世界第一。互联网在信息娱乐、通讯、电子商务、网络化办公以及多媒体教学等领域对传统的生活、工作及学习方式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如果说以70后高校学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等教育中最先接触互联网的一代年轻人――以286、386、DS系统、五笔输入法为代表)的主流群体是中国互联网成长的第一代亲历与见证者的话,作为现当下中国网民的分界点,80后、90后群体已然成为网络化生活的时尚风向标与主导力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00后的青少年群体对于以iphone、ipaid为主流的触屏网络新潮流所表现出的带有天然本能化的接受、应用与创新,更加加深了得我们对于互联网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作用的深层次的思索。
作为当下高等教育中本科阶段的主流人群,90后自有其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群体性特点――E时代―微生活特征。笔者在此不揣冒昧,试将之定义为:个人生活中对于网络终端及全时在线的极度依赖,以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各种新兴的网络化生活方式的全面应用为主的个体行为特征。上述特征已然成了90后非常重要的一种群体化属性,主要表现在网上购物、支付、网络下载(音视频、游戏、小说、文档――包括各种相关论文等)、交友、通讯联络、虚拟社会体验等方面。
这一新的情况的出现,必然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和正在发生着不同寻常的影响。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这种影响对以传统方式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必然产生巨大的冲击,对于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来讲,这种影响已经体现得较为突出,并将继续持续下去。
1 课程教学所面临的相关问题
在目前的高等院校音乐表演及音乐学专业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教师敷衍塞责,无心恋战(间或虽有主观热情),但学生普遍厌学情绪较为严重的情况并不罕见。除掉极为少数的教师在较深的专业理论素养,同合理化并富于个人魅力的教学手段的共同作用之下所出现的较好的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以外,则上述笔者所提出的问题不仅在西方音乐史教学领域表现得较为明显,即便在音乐学其他的相关基础理论学科中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客观存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同的时代有不同问题,学生对于课程的厌学情绪是复杂的,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促成的。并不能一味地将学生的厌学简单地归纳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迁罪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关于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自然并非本文所能涵盖,也并非本文所关注的要点。对于当下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来讲,与2000年以前的教学情况相比较,受到互联网(正负面)影响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的兴趣更为多元,对于音乐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关注度更低。(2)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广,以百度百科(文库)、维基百科、360百科、知网、万方数据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几乎可以满足所有西方音乐史领域问题的解答。同时,使用优酷、土豆等网站下载西方音乐名作音视频,在线或下载观看国家级、省级各级网上精品视频课等等愈发成为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的直接影响,也是大家心照不宣,但均对此集体失语的就是西方音乐史课程辅助教学资源的前所未有的共享性,即以往教师所视若珍宝的文献以及音视频资料,教师与学生的获取方式是同样的,瓦解了以往教师对于资料的独家占有。这一现象颇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科技的进步与纸张与印刷术的出现,使得《圣经》成了识字的人人尽可读的普通读物,传统意义上的由教士解读的时代则一去不返。(3)由此而带来前所未有的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与权威普遍的信任危机,这也是所有从事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教师所不得不面对的尴尬问题。上述问题的综合,自然导致了课程教学进行所带来的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不高,课程在学生培养方案及专业学习过程中作用下降等亟待破解的难题。
2 应对办法
作为一名70中,曾经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接受过高等艺术类教育中西方音乐史课程学习的一名的大学生来说,对于授课教师在黑板上勤于板书,学生伏案奋笔疾书的视觉画面,笔者至今回想起来恍若昨天。对于教材重视、对于主讲教师的尊重与当下的大学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今天的西方音乐史课堂上我们绝不可能要求学生再像从前一样。那么我们的教学培养目标该如何修订?教学重难点应该体现在哪里?教学方式以及手段的运用又该出现哪些新的变化?师道的尊严又在何方?――这些均是我们每一位从事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教师所不能回避又亟待解答的问题。
古语有云:读史使人明志,以史为鉴,使人知得失。任何一门专业,一门学科只有上升到历史概括的高度才能够获得真正地发展。因此,从该课程在西方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来讲,主要的作用是为学习者介绍西方音乐的发展变迁过程,同时在纷纭复杂的音乐现象背后剥茧抽丝,寻找出内在的音乐与历史的逻辑规律,并对现当代的音乐创作、表演、欣赏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但是,面对如此繁多琐碎的历史资料,永远不可能穷尽的音乐音响,教师个人终其一生所能够掌握的只能是沧海一粟。
但荀子《劝学》篇中所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启发辩难式教学,“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对学生“认识你自己”充分的人格与能力信任与主体性地位的尊重,都为我们在新时期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提供了新的思路。
(1)在这样一种新的学科背景与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于西方音乐史教学的切入点进行重新地解读与研判。教师个体的学缘结构及个体差异性的不同,决定了其在教学方式手段上必然应该有所不同。可以选择的教学切入较多点,例如偏重于历史人文关怀、音乐技法变迁、风格流变过程等等均无不可。
(2)教师的作用及角色转换:在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基础上向原始教学方式回归。在保证教师有效驾驭课堂前提下,如何最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利用互联网为我们带来的教学方面的教学辅助作用。在加强网络学科最新前沿知识了解与学习的同时,更加突出西方音乐史的纵向脉络梳理、在纷纭复杂的音乐现象背后的历史逻辑与规律的总结与归纳,开放性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个性化地(教师本人与鼓励学生)解读西方音乐历史。
历史与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正视互联网这一把双刃剑。应该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海量媒介资讯与新的生活方式乃至与思维观念的变化对于教师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教学指导思想转变在于教师在业务上必须要自觉能动地独立思考并学以致用,而非传统意义上低层次之记问之学;网络上音视频下载能够极大丰富音响听辨,活化书本上枯燥单调的文字历史记录。网上精品视频课程的收看在接受名师指点的同时更加深了我们对于问题的思索。教师充分利用,合理引导,互动式、启发式、专项课题分工合作式等等的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将会极大地盘活我们的课程教学。
3 具体举措
教学方法从来不是单一的,教学手段必然也应该是多样的。正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笔者认为:术业有专攻,方向有不同。教师首先应该在尽可能全面的同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例如笔者专业主攻方向在于西方音乐史中音乐风格、音乐表演美学的流变研究领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着力突出以此为主线,辅以哲学、人文、历史、人物、作品。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品)――影响有效贯穿,恰当地利用互联网这一优势平台,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力争做到多视域融合,具体举措如下:
(1)通过建立个性化的教师个人博客主页,在博客中提前给出新授课程主要内容,纲要、重难点,课堂上所要互动探讨的问题,课程进行所涉及的音响资料片段,相关章节精品视频课网上链接等。(2)通过建立QQ群以及微信群,实时参与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启发、鼓励,积极调动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对于临时突发性的情况,例如:调换课,教师、学生请假通知等等也可以做到第一时间和广而告之。(3)学年小论文、专题课程研讨PPT以及创意大纲等可以通过网上邮箱、离线文件等及时传输,以方便学生与授课教师之间及时交换意见,提出解决方案。
4 结语
严格意义上来讲,上述文中笔者所阐述的观点已经具有了泛专业的意义。如果泛而论之,音乐学基础理论课程或多或少均存在着上述笔者所提出的问题。无视其存在,依然固我的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并不是与时俱进,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做法,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也在情理之中。
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出现的新问题,笔者所提出的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方式以及手段的革新只是顺应问题所提出的一种理论构想,其可行性与现实操作性必然会引起本专业及相关同行及专家的热议。但笔者的整体教学思路并没有受到这种方式的形式化的影响。西方音乐史课程的音乐学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同时,教师作为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的主导因素也是不会改变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通过形式的革新,方法手段的丰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对于西方音乐的历史脉络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网状结构,对于专业的学习提供较为扎实的理论支撑这一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音乐史论问题研究[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 于润洋.音乐史论新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 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4] 杰弗里・斯蒂伯.我们改变了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改变了我们?[M].李昕,译.中信出版社,2010.
[5] 詹姆斯・E・凯茨,罗纳德・E・莱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M].郝芳,刘长江,译.商务印书馆,2007.
[6] 张前,于润洋.音乐的意义与表现[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于1987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设立,是中国第一所也是亚洲第一所专门招收视障、听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学院,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200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残联主席的邓朴方先生参加特教学院十五周年院庆时指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办学最早、规模、学科、层次,是特殊高等教育领域的龙头。”学院现设有6个高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音乐表演、绘画、视觉传达设计、动画,1个听障全纳教育本科专业——工商管理,1个师资培养本科专业——特殊教育,3个视障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特殊教育、英语、汉语言文学,2个听障全纳教育辅修专业——工商管理、特殊教育。其中,针灸推拿学专业被教育部评为特色专业;绘画、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特殊教育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培计划”专业;音乐表演专业为完全融合教育专业。学院共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学院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称号,被中国残联确定为“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占教师总数的75%。在校生1143人,其中视障学生347人,听障学生483人,健全学生313人,在校视障听障学生总数830多人,是全国的高等教育在校残疾人群体。
二、专业简介
我院听障美术类专业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收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进行独立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构成艺术、室内外设计、招贴设计、饰品设计、展示设计、民间艺术、包装设计、电脑平面设计软件、电脑三维设计软件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各类特殊学校,视觉传达设计、广告宣传、服装设计等。
(二)绘画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收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绘画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绘画的各种技法,能够从事绘画艺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油画肖像、油画人体、油画创作、解剖、透视、中国画(工笔、意笔)临摹、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写生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各类特殊学校和社会各界需要绘画、广告宣传的部门和单位。
(三)动画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收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影视动画专业知识及技能,熟练掌握卡通漫画创作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速写、动画基础、动画背景制作、漫画创作、电脑动画、影片分析、卡通形象设计、动作设计原画创作、短片创作等。
就业方向:面向影视动画创作、漫画设计、广告传媒、数字影像设计、游戏制作、动漫衍生产品公司等部门和单位。
(四)工商管理专业
管理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招收具备一定听说能力的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工商管理理论知识,能够在各级管理部门、大中型企业或投资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管理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财务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质量管理、商务礼仪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各类特殊学校、大中型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管理人才的部门和单位。
我院针灸推拿学专业为特色专业
(五)针灸推拿学专业
医学门类,本科,学制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招收视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中医推拿医学理论、实践及其他相关知识和能力,有良好医德医风,能够从事针灸推拿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中医学、针灸推拿学。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经络学、腧穴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学、推拿学基础、推拿学手法、推拿治疗学、小儿推拿学、保健推拿学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各类医疗康复机构与按摩院等部门和单位。
(六)康复治疗学专业
医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招收低视力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扎实的康复治疗学基础理论、医学基本知识及其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分析问题、科学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掌握较扎实的康复治疗学技术,融康复、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康复治疗师。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中医学、康复医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中医传统哲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推拿手法学、经络腧穴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康复医学基础、中医针灸康复学、中医推拿康复学、临床康复学、中医养生康复、中医导引康复学、言语治疗学、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康复心理学、康复评定学、中医全息康复学、医用物理、生物力学、物理治疗技术、中医食疗学、实用论文写作等课程。
就业方向:能够在医疗、预防、卫生及其它相关机构从事康复治疗、保健与评价等工作。
我院音乐表演专业为完全融合教育专业
(七)音乐表演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收视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演奏、演唱艺术技能,能在学校、艺术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从事音乐表演及教学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表演、基本乐理、和声学、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曲式与作品分析、钢琴即兴伴奏、民族民间音乐等。
就业方向:能在专业文艺团体从事音乐表演工作,能在学校、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从事教育教学等工作。
三、招生计划及考试科目
2016年计划招生206人,我校实行单独考试,各专业招生计划与考试科目见下表:
专 业
学制
层次
计划
招生对象
考试科目及分值
学 费
(元/年)
备注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本科
54人
听力障碍
文化课(各科目均150分):语文、数学、英语。
专业课(各科目均100分):素描(人物头像写生)、色彩(水粉、静物默写)。
5400
听障考生
可兼报
绘 画
四年
本科
30人
听力障碍
动 画
四年
本科
30人
听力障碍
音乐表演
四年
本科
6人
视力障碍
文化课(各科目均150分):语文、数学、英语。
专业课:基本乐理(10分)、听音(10分)、演唱或演奏(100分)。
6200
不可兼报其他专业
注:1.音乐表演专业器乐方向只招收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萨克斯、小号、圆号、长号、大号、唢呐、二胡、钢琴、手风琴和钢琴调律考生;声乐方向只招收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考生。
2.能力测试科目为听写(提供一段内容为标准普通话,文字在200字左右的语音视频,考生在10分钟之内书写出来。语音视频播放三遍,语速为160--180字/分钟)、朗读(提供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字体为仿宋,字号为4号,考生在5分钟内朗读出来)。
四、报考条件、时间及办法
1.报考条件:
具有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同等学历,年龄17周岁(1999年9月1日前出生)以上,生活能够自理的残疾青年。
2.高考报名:
考生必须在各省(区、市)规定时间内,到户口所在地招生办办理2016年高考报名手续,并索取14位高考考生号,否则我校无法办理录取手续。
3.报名时间及办法:
报名时间为2015年12月15日—25日。考生可来我校招生办现场报名,或通过邮局将报名材料邮寄到我校招生办(不收报名费)。
4.报名要求材料:
(1)考生在长春大学招生信息网的“高等特殊教育招生”中的“下载专区”里下载并打印“2016年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招生考试报名表”(表一、表二、表三、表四),并准确填写。报考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音乐表演专业的考生,我校采用盲文(老盲文)或汉文两种方式答卷,视障考生必须在报名表中注明采用何种方式答卷。
(2)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二张,照片背面必须签名。
(3)毕业证书复印件(或应届毕业生证明),残疾证复印件,体检表(由县级及以上医院体检,其中肝功、胸透或胸部CT为必须检查的项目)各一份。
以上材料现场报名时自带或通过邮局寄至我校招生办(只接收中国邮政EMS快递);报名表(表四)在面试时统一交给面试教师。
5.报考美术类专业的考生自备画具、画板、颜料等考试用具,考试用纸由我校提供。
6.新生入学后将按规定统一进行入学资格复查,届时考生必须提供身份证原件、高中(或中专、职高)毕业证书原件、残疾证原件,一经发现报名弄虚作假,立即取消入学资格。
五、录取原则
1.根据考生所报专业志愿顺序,按综合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综合分相同时,依次按我校规定科目顺序的单科成绩由高到低录取。规定科目顺序为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解剖学(生物)、听写、朗读。
2. 计分办法:
(1)针灸推拿学专业、康复治疗学专业的综合分为六门文化课成绩总和。
(2)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绘画专业、动画专业的综合分=文化课总分/4.5+专业课总分/2。
(3)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分=文化课总分/4.5+能力测试总分/2
(4)音乐表演专业的综合分=文化课总分/4.5+专业课总分/1.2。
3.对报考艺术类各专业专业课成绩排前三名的考生,文化课总分加20分。少数民族考生文化课总分加5分。
4.考生入学后,绘画专业的考生根据考生意愿及入学后测试成绩分方向培养。
拟录取名单公布后,请拟录取考生下载报到确认单,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传真至我校招生办,否则视为本人放弃录取资格。
六、考试时间及地点
面试时间为2016年4月14日8:00~15:00,考试时间为2016年4月15日~4月17日,面试地点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具体考试时间、地点及科目安排详见准考证。
七、报名表下载
网 址:zsb.ccu.edu.cn
八、长春大学招生办联系方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卫星路6543号长春大学招生办(只接收中国邮政EMS快递)。
收件人:曹殿辉
邮 编:130022
电 话:0431-8525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