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教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多年来,我国的数学教学始终遵循着演绎推理的模式,从公理出发-定义-假设-定理-证明——推论。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但学生只知结果,不知道过程,或热衷于一些小技巧,长期使用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而用数学实验手段进行数学教育的思想方法是,从若干实例出发-手工操作或在计算机上进行大量的实验-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根据这一思想方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如下:
1.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只有难易程度在“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推动探究活动的进行。阿特金森在他1958年的一项试验中也已经得出结论:问题情境的适宜度是50%左右,即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是50%时,主体的反应强度最大。学习情境无论太易或太难都不会使学习者达到最好的动机激起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实验中,要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依托设计数学问题,或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设置实验课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创设情境是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第一环节,也是实施其他环节的首要条件。
1.2实验活动动手操作
实验活动是指教师给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亲自用手工或计算机完成相应的实验,努力去发现与所研究问题相关的一些数据中反映出的规律性,对实验的结果做出清楚的描述。实验活动是整个数学实验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是在第一环节所创设的情境中展开的,在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和第三环节提出猜想两大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做数学”来学习数学,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一般的问题特殊化、肤浅的问题深刻化,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姿态在“实验空间"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实验活动能够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其内在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实验去获得感性认识,培养数学情感和想象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1.3提出猜想讨论交流
提出猜想是指学生在理解了学习课题后,通过实物模型、虚拟模型、直观观察、实验分析、数学灵感等各种途径和方式,根据已有的信息或新得到的信息,提出解决课题的假说。本环节是整个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数学实验的阶段,它是学生在实验环节中产生的,是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规律提出的,是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过程。波利亚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过猜想的作用:“仅仅把数学视为一门论证科学的看法是偏颇的,论证推理是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成果,而要得到这个成果则必须通过猜想”。讨论交流是现代数学教学中一个新的课题,数学已作为一种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向交流理解的数学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化教育所需。在数学实验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产生猜想;另一方面,让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更进一步的深入的修改、补充甚至是纠正猜想,从而形成正确的猜想。同时在讨论交流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的表达更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而这正是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1.4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验证猜想是指在提出猜想后,一般要用实验的方法、演绎的方法或举反例的方法来检验猜想的正确性。验证猜想是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是我们获得正确结论的关键步骤,是对数学实验成功与否的判断。猜想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错误,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证明猜想或举反例否定猜想。得出结论即将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知识进行整合,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疑难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使学生从实验中获得更为广泛和全面的体验,促成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具体的实验活动得到“升华”。以上教学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实验的内容、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手段的改变而有所改变。
2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案例分析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陈老师和周老师都想去看电影,但只有一张电影票,大家能否替我们想个办法,来决定谁去看电影?(学生纷纷献计献策)。若采取掷硬币的方法(甲同学的建议),任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如果正面朝上,那么陈老师去:如果反面朝上,那么周老师去。大家想一想:掷硬币的办法对双方公平吗?(在学生简单的理性思考后,确定实验方法。)
(2)实验活动动手操作
同桌两人合作,做20次掷硬币的游戏。要求:一人负责掷硬币(以举手的姿势抛硬币);一人负责记录数据,并借助计算器计算正面朝上的频率(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3)提出猜想讨论交流
汇总各组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实验累计进行到20次、40次、80次、120次、⋯⋯400次时正面朝上的频率,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实现两个不同范围的合作互动。首先,在与同桌合作过程中,达到小范围的学生间的互动,初步建立随机观念;然后,在累计全班的试验结果的过程中,实现互动的范围扩大,体会随着试验次数的逐渐增加,正面朝上的频率变化幅度逐渐变小,差不多稳定在频率为0.5处。)
(4)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通过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及历史上数学家的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体会N-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在大量的重复实验中,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就比较稳定,趋向于0.5。如果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大小用P(正面朝上)来表示,则P(正面朝上)=1/2,这也称为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利用生活中的概率,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形成概念。在初中数学实验中,学生由于亲自动手操作,从一个旁观者和听众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因此对实验结果、产生结果的原因、新的知识、方法等等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语
关键词:情感教育;课改;美育
初中美术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因此,学习美术对于每个初中学生来说都十分的重要。那么怎样能把美术学好呢?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情感教育不可忽视。
一、教师方面因素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一些教育专家对人的素质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情感也是人的素质,并且是最重要的素质,从现实来看,情感在人的事业及发展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稳定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情感实践,自己必需要有丰富的情感。有专家预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传统的授业功能将逐渐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加强,这就预示着情感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wwW.lw881.com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原因就是许多美术教师并未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真教育。
陶行之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由此可见,美术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你自己首先要具备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要有利用美术教学传递情感的能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情感目标及相关的评价方式。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能根据美术学科的冷暖特征及具体的学习内容制定合理的情感目标及评价方式。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不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学,而且还要精通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细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时接受情感教育。
再次,教师在教学时要付出情感。美术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师生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由此可见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情趣,自己要感情投入,教学时精力充沛,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只有付出真实的情感,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以利于情感的沟通。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美术学科不是考试科目,许多美术教师常对学科歧视有情绪,上课时不够投入;又加上教师在社会上的角色也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把美术课上好,这也是我们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有许多美术教师做得很好,他们在上课时能忘却自己的烦恼,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自己的学生;能以饱满的激情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使学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激励。
二、学生方面因素
1、通过自我感悟提高美术素养。 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让学生自我感悟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分析。自我感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应的情感、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要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能放得开,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
2、改变学习方式,发挥主体作用,树立自信心。 现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增加了“人文性”,强调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应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要改变过去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主动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增强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美术学习情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拥有一个兴趣往往能催人奋发,工作或学习意境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常态,乐此不疲地投入工作或学习中。为此,历史老师可以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当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汲取历史知识。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课堂也逐渐走向多元化,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非常有利,我们老师必须牢牢把握好机会。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关键是,努力营造历史氛围,老师在复习前一节课和导入新课的空白时间内,向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讲历史故事、野史之类的知识,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天长日久,学生的历史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会由被动式填鸭吸收向主动学习为主,游刃有余地吸收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增长了许多历史知识。
二、课堂活动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在提倡课改的良好背景下,我们的教学活动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努力打造活跃的历史课堂舞台,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人。对此,历史老师在依据教学目标和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多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例如,我们在教授完古代政治和经济板块的知识时,可以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政治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推动政治的进步”,学生在辩论的同时不断总结、分析和比较,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历史的理解。
三、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丰富课堂内容
如今,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的教学手段趋于多元化,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享受视觉和听觉盛宴的同时汲取了大量的书本知识。作为历史教师要改变旧观点,摒弃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灵活运用现成的教学手段,让我们的课堂多姿多彩,充满活力。我们原先在教授战争题材的历史课程的时候,往往只是叙述战争的时间、地点、意义,单调乏味,学生只是依靠单纯的死记硬背,维持的记忆时间不长久。如果我们向学生播放关于战争的小视频,视频可以是战争发生背景、激烈厮杀的战争场面、尸身遍野的战后救援情景……无疑让学生对于这场战争留下深刻的印象,挥之不去的记忆,学生充分理解战争的意义,理解的记忆维持得更加长久,老师也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是,老师对于教学手段的使用要用之有度,不能盲目地追求课堂内容的丰富程度,不注重课堂质量,让学生一味地沉浸在音视频的无限遐想之中,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四、课堂有效时间最大化
课堂有效时间最大化,教师不得不充分利用课堂上每一分每一秒努力缩短课堂上无效的时间。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呢?第一,复习内容精简化,历史老师往往会有复习上节课知识的习惯,为了缩短复习时间,对于复习内容的精挑细选对历史老师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第二,课堂导入目标化,历史老师课前导入的内容紧扣新课内容,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新课当中。如果我们教学的新课是关于宋朝的知识,我们的课前导入以宋朝为背景,而不是其他朝代。第三,课堂时间合理化,不论是课堂活动的开展,还是多媒体的运用,老师都必须用之有度,合理地分配课堂时间,严格按照教学进度,不要因为一味地追求形式,而耽误教学进度。第四,拖堂零发生化,在老师眼里,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尤其是下课的时候,老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同步,没有考虑学生的吸收情况,随心所欲,得不偿失。杜绝此种现象的发生,老师应合理地分配上课时间,有序地完成自己的授课活动。
五、交流学习经验,总结反思教学成果
学生的兴趣始终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也是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善于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体验到物理学习的趣味性、奇特性、智慧性、实用性等价值,然后产生进一步地学习兴趣浓厚.比如,苏科版《浮力》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浮力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投入思考之中,我们导入的内容要让学生体验出其中的出奇之处,从而在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在课前预先准备两个乒乓球,(其中一个乒乓球不同于往常的乒乓球,内部灌满了黄沙,在水中会下沉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乒乓球静止在水中时会怎么样?为什么?”这样一个问题的抛出会让很多学生回答:“浮在水面上,原因是乒乓球受到水给它的浮力(部分学生会说是托力).”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演示给学生看,而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却发现一个乒乓球浮在水面上,另一个乒乓球却沉到水底,这个出乎意外的体验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思考的兴趣.
二、对比体验,引导学生深入观察
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归纳、总结等等,从而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价值,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中,首先要从观察能力开始培养,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对比现象的差异性,并学会分析.比如在探究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实验中,我们拿出两块铅块,提问学生,这两个铅块能否吸引在一起,此时学生一般都会回答不会,而此时教师将两个铅块紧贴在一起,松开手后,现象在学生的意料之中,部分学生有点幸灾乐祸的笑着,此时教师提醒到:“看好了,老师再来一次.”此时教师用小刀将两个铅块的表面刮了一下,刮的更光滑平整,并将两个铅块表面用更大的力把它们挤压着,这时教师再次松开手,学生看到两个铅块吸引在一起,教师甚至可以在下面悬挂一些钩码,都不能使两个铅块脱离,如图1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参与细节体验的内容是让学生深入感受到失败和成功实验的操作过程有什么样的差异,是什么因素决定着实验的成功.类似的实验还有很多,关键是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注重体验过程,对比观察,再比如学习压强的过程中,我们让学生做如图2所示的实验,请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注重体验两个手指的感受,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三、操作体验,引导学生深度分析
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从教师的演示实验,到学生的分组实验,再到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最需要提升的是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细节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学会总结,并通过自己的亲自体验来提升这些方面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比如,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中,苏科版教材中简单的要求将蜡烛的烛焰、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有些教辅用书要求蜡烛的烛焰、凸透镜的轴心、光屏的中心均在同一高度,很多学生学生由于缺少真实的细节体验,时间一长,很多学生会把以上两种情况认为是三者放在同一直线上,并在他们的思维中形成一个认知,即“同一直线”和“同一高度”或“在主光轴上”,而实际情况,我们只要让学生去参与操作,并体验着把三者放在同一直线上就可以发现实验现象的不尽如人意,并引导学生此时去分析为什么?如图3所示,让学生把蜡烛的烛焰中心、凸透镜的轴心、光屏的中心分别处在如图所示的一直线上,并继续进行实验,学生会发现此时实验失败,进一步分析其中的道理,最终真正理解“同一高度”和“同一直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操作细节,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操作后获得一个失败的体验,而这个细节体验的失败却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其中的本质差异,也更深入的去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原因,提升了学生的分析意识、提升了对细节的要求,让学生深入感受到物理实验操作和研究过程中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等等,为学生严谨治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论文摘 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软实力成为大国竞相角逐的对象,国家文化利益成为各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宗旨和目标。作为中国软实力核心的文化外交发挥着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手段难以达到的独特作用。孔子学院是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外交,孔子学院对中国的文化外交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
一、孔子学院诞生的背景 文学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促进文化自身和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纽带,对加强各国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汉语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在提升,汉语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重视。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2003年作为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宣布了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的计划。中国国家汉办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北京设立了“孔子学院总部”。
可以说,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积极推动的项目,也是21世纪初中国外交的一个战略。“孔子学院“的英文名称是”Confucious Institute”,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其学说在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人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首要记忆;对世界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因此,该名称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底蕴,也体现了新世纪中国文化将逐步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
自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办以来,从尼罗河畔到乞力马扎罗山,从富士山下到伊洛瓦底江边,从五大湖区到西伯利亚田野……在世界五大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已设立了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短短4年,孔子学院花开全球,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得益于世界迫切了解中国的需要。“孔子学院”是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园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毫无疑问,孔子学院的诞生、建设和发展势头对中国塑造和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国家形象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文化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
文化外交指的是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包括文化手段在内一切和平手段所开展的外交活动。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一国的国际形象。
建构主义认为,通过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对外放射,国家将产生文化影响力,从而建构其广泛受到国际认同的一国的国际形象。对中国而言,建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是国家形象设计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中国以国家自身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积极推动世界的和谐化进程,积极发挥文化外交在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中的作用,从而逐渐塑造起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孔子学院具有文化外交乃至公共外交的属性,其目标就是要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让外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价值观念,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同时,增进友谊,共创和谐世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是语言,孔子学院在传播汉语的同时推广中国文化,成了既便于操作也很有需求的文化外交行为。陈至立在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上演讲时说,孔子学院要成为“海外汉语推广的基地,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窗口,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
2.铸就强势文化,提升一国的文化竞争力及综合国力。
一国的文化交流状况基本与国家综合国力成正比,经济水平高、综合国力强的国家,文化外交的水平相对就高,也就容易成功实现对外战略目标。
正如汉斯•摩根索所言,“较之军事、经济等因素,文化如果运用得当,将能征服人们的头脑,产生持久、稳定的战略效果”。在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当今世界,能否占据文化主角地位,即是否具有强势文化,将对一国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从传播学角度看,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强势文化的拥有者而言,在政治上、经济上对受众在吸引力方面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强势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其它国家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依然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和认同度,中国外交在国际机制和国际事务中的实际参与度和话语权依然有待加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各国对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而孔子学院正是以传播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孔子学院在海外迅速走俏并加速了“中国热”的升温,为中国的文化外交带来不少福音。
三、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意义
1.加快中国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的推广对文化传播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华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华文化。有了汉语作载体,中国的书刊、杂志、影视、网络信息等流传于国门之外将不再举步维艰。
汉语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共同感情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纽带,在汉语的国际推广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加快京剧、影视剧、文学作品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满足国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使中国文化成为吸引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磁石;同时这也将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2.促进中国的文化外交、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本国语言的国际化是国家之间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和象征。近代以来,中国人走出去传播汉语言文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长期仅限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领域。2002年,中国开始酝酿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孔子学院是海外汉语教学推广基地,同时也是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窗口,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也为中国的文化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传播学视角看,“孔子学院”的文化国际传播应该是搭建双向的桥梁:一方向是中国输出其语言、文化以及塑造本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向是从与国外进行交流活动过程中吸取其优秀成分,以服务于中国文化及与国际先进的发展水平接轨的事业。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理查德?鲍姆所说,“中国政府通过孔子学院提升国家形象,正在向世界展示一张柔和的孔子的脸”。〔〕〔8〕孔子学院正是中国文化外交的一项创新举措,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外交,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3. 有助于化解“中国“,优化中国国际形象。
目前,中国的国际形象,特别在西方,基本上是由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塑造的,其向世界散布的“中国“,使中国国际形象极大受损。美前日本防卫所言旧俗史部长星岛九夫发表文章指出:“最近,‘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我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美国战略、美国国防和战略安全保障问题的专门研究人员,对中国进行观察,得不出这种结论。成为威胁的该是别国,而不是中国。”韩国学者李映周也系统批驳了“中国”,他指出“ 认为中国在21世纪强大起来必然构成对外扩张 ,威胁别国的观点是荒谬的” 。但是 ,化解“中国” ,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澄清。“ 孔子学院 ” 的发展正是向世界大声发出自己的声音 ,向世界说明中国 ,辩解是非曲直。
2008年8月,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在开幕式上“四海之内皆兄弟”、“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论语》中的名句,通过一幅幅缓缓展开的巨大画卷中凹凸起伏的方块汉字展示给全球几十亿人面前,我们看到的是受儒家影响的大国风范和礼仪;奥运会开幕式正是颂扬了中国的儒学价值观。中国用活字印刷版不断变换的“和”字,通过奥运会这个平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情怀,和要与世界人们共同缔造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
各地孔子学院正赶上了这个好时机,做到了让世界人民对中国、对“和文化”价值观的尊敬、理解和赞同。孔子学院通过平和、 吸引、 寓教于乐的方式营造理解 ,释放善意,以此打破隔阂、误解,使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加深对中国国情以及中华文明的了解,从而有助于化解中国、优化中国国际形象;有助于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无穷魅力;有助于展示中国文化外交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21世纪是各国软实力较量的时代,也就是以文化力量为中心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在经济崛起、国力大增之时,更应该注重挖掘文化的潜力,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外交当中一项创新的举措,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最鲜亮品牌。孔子学院的事业才刚刚开始,虽然它在兴建中存在一些潜在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但从长远来看,孔子学院对中国的文化外交的促进和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实现了“让中国走进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目标,搭建了文化国际传播的双向桥梁,在这种双向文化传播中,通过自身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不断走向成长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汉办: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特刊〔J〕, 北京,2008.29.
〔2〕 彭新良:《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一种全球化的视角》〔M〕.北京:外研社,2010.475-476.
〔3〕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
〔4〕 王宁宁:关于海外“孔子学院”的全面认识,科教文汇〔J〕,2009(6):134.
〔5〕 【美】肯尼迪?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M〕.胡少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1992.152.
〔6〕 刘乃京:文化外交—国家意志的柔性传播,新视野〔J〕,2002(3):66-68.
〔7〕 宗焕平:孔子学院的独特影响力.瞭望〔J〕,2007(11):96-97.
〔8〕 李智.《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软权力的运用》,《太平洋学报》〔J〕,2004年第2期.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专业主干课程,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本文提出了在传统理论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用案例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效果。
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教学内容广泛性、涉及面广、变化快等特点,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除了采用传统的讲解授课方法以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来弥补目前教学方法的不足。因为实施案例教学方法达到既能扩大专业口径,又能保证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是对传统教学的肯定与完善。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参加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掌握专业理论和知识。本文结合实际谈谈在该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1.选择适合的案例教学内容
1.1案例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这个一致性指的是在选择案例教学时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案例,也就是说要保持所选择的案例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没有好的案例就没有成功的案例教学方法。以往我们教学习惯于把案例局限于教材,采用的都是一些已经发生的离学生生活或接触很遥远的案例来教学,这样的案例讲授方法对教学来说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求有好的案例教学内容,我们教师应当通过国际贸易实训过程等来收集案例,编写适合教学的案例,为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收集更好的素材库、为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1.2案例的典型性
案例的典型性是指在案例教学过程选择案例时应当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必然联系的案例,并且要求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设计案例的时候应当结合知识点经过仔细的推敲,设计出一系列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更具有操作性与诱导性,更符合案例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案例,体现了教学的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在规律的典型性,能从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典型性的案例更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1.3时效性
时效性指的是在国际贸易实务这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弥补理论的滞后性。才用实效性的案例教学从而更能启示学生开拓新思路、新策略,推动课改健康、深入地发展。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进步与时世的变化,很多贸易惯例等都会有所改变,如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600号出版物,m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案例的时效性,以便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
2确定合适的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案例为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放在实践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对实践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学生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居于主要地位,案例则在教学中占中心地位,比举例教学中的例子的涵盖面更为广泛,更为精致。案例教学具有使学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的特点,体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不断发挥主体性的客观规律,这也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的原因所在。
2.1教师的定位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内容之后,就是对自身位置的确定,即教师的定位,变传授者为组织引导者在案例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提供学生讨论分析的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结合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问内实现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科学合理的课堂控制是关键。因此,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学生的定位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改变以前的被动学习地位,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转变。在确定自己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学生应当学会正确的分析方法。传统的讲授方法使大多数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追求结果的习惯。当教师拿出案例叫学生自己分析时,许多学生不知从何着手、找不到案例的关键点,很容易根据案例表面象征下结论。另一方面,学生在初步熟悉案例分析技巧之后,又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即认为与教师的答案一致才算正确。+}因此,教师应当使得学生明白一点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学生一味的追寻正确的答案,而是要开发学生积极思考、正确的分析能力。学生应当结合案例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来分析案例,可以通过团体或小组讨论等多种途径实现分析的目的,即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总结观点、运用观点说服他人,以达到案例分析的真正要求。
2.3结合实训进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除了在课题内师生积极配合教学相长以外,还可以通过实训的方法来促进案例教学的效果达成。引进国际贸易教学实习软件,比如:世格平台教学软件,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操作室,在仿真的环境中,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并学习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真正的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模拟实际操作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操作所遇到的问题及时的发现和编辑有针对性的、适合教学效果提高的案例,这样既丰富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素材又促进了国际贸易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过程师德建设
所谓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是: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道德结果的深远性。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构成有:教师道德认识、教师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意志、教师道德信念、教师道德行为、教师道德习惯。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主力军的专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自己的师德体现,用自己高尚的情怀和觉悟,不仅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更要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工作态度渗透到课堂,给学生示范和引导。
一、高等职业院校加强专任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师德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主题
和谐校园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作为师资队伍的主体,专任教师的舞台就是讲台,专任教师尤其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体现师德。专任老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就难以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拚搏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党风、校风,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加强专任教师的师德建设,才能促进良好的党风、校风的形成,才能全面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水平。
(二)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师德建设是进一步深化创新教育改革的需要
同志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德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有了高尚的师德,才能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从自己教学实际出发,从教学过程中体现创新和改革。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新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不仅表现在高学历和高职称,也表现在高尚的道德上。近年来,各高等职业院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如:职业理想和信念动摇,职业情感淡漠,职业行为失范,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工作利益的关系”,“精力投人”与“利益回报”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出现了所谓“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倾向。有的老师对教学缺乏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上课照本宣科,或者闲谈阔论。有的大量时间去其他学校兼职上课,反复的机械运动,重复劳动,没有业务上的提高;有的在学术上心力浮躁,急功近利,缺乏钻研精神;也有的只顾家庭,以家庭为中心,每星期上少量的课完成基本任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漠不关心。尽管这些情况只是在少数教师中存在,但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师德建设是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教师既是高级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网络的普及,大量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我们每个人都有较大的冲击,必然会使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的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可能使教师在理想、信念和追求上产生动摇、困惑、仿徨,引起思想与行为上的失衡,造成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有的可能会比较偏激,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些错误思想的传导和渗透,这个时候的负面影响就难以估计和消除。师德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而专任教师的师德建设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只有专任教师有高尚的情操,他们才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德的内涵,对学生有示范教导作用,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师德建设成为各大高等职业院校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德
(一)教学理念的改变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教师必须有创新教学理念,勇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师德的要求。国家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就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做了很详细的分析,高等职业院校的老师要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首要任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模式,突出实践的能力,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还要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习和实训。为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要学会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并探索“开放式、研究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的新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主要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再是课堂上“满堂灌”的演讲者,而应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需要高等职业学院教师通过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为学生介绍相关的学习内容,通过设计好的科学教学环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留下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继而自己查阅资料,动手解决问题。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不需要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看上去十分轻松,但这却能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下,被“逼”无奈,反而提高了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二)钻研教材
作为一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师德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走上教师的岗位,要上好每一节课,就要做好对课程的教学设计。备课不仅要备讲授的内容,还要考虑讲授的环节,讲授的方法。教学的授课形式值得探讨、研究。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应认真备课,吃透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突出所讲课程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密度,把握教学深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教师要经常审视自己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懂得欣赏学生,鼓励学生去主动思考,教师要做有源头的溪流,活到老学到老。把教学看成不是“副业”或“职业”的问题,而是终身“事业”的问题。认真备课,练好内功,尽快胜任教学工作。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充实,提高实践性教学能力,切实掌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手段方法。
(三)课程建设
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的老师要做课程建设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课程建设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课程建设包括教材建设、课件建设、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改革、精品课程的建设、相关社会的服务等等。由于课程建设的难度大,花费的时间较多,又一时难以见效。一些教师不愿真正花气力进行课程建设,习惯于用现有的教材,买现有的课件,按老框框上课,等等。
(四)教学方法的改变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职责。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受制于课堂、黑板和粉笔。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和教育技术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老师的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很有成效。如何使学生在形成认知层面素质之后,自觉再实践,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必须有创新的教学方法。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就是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尽量形成1:1的学时比例,所以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采用实际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边讲边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社会实践、企业调查、生产现场实训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际工作流程、常识,使学生自觉产生求知的欲望。
(五)课堂外的关怀
老师除上课时间之外要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多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可以上课之前早点来教室,和学生就课程等学习问题进一步沟通,从而进一步进人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当今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疑问。教师应该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给学生,对他们生活中的问题、专业的困惑、就业问题等等关心,适当作出一些建议与指导。有的人说:“高等职业教育就是无缝隙的就业教育”,专任教师应该积极投人到学生就业工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成功率作出自己的贡献。
如果说科学方法和技术设备等对教育评价的影响是表层的、有形的,那么科学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的影响就是深层的、无形的,在很多时候并没有被人们意识到。
要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水平,自觉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根本。没有先进的科学思维方式作支撑,单纯靠改进科学方法和更新技术设备,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水平,甚至有可能导致教育评价走进误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育评价受到什么样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进行检讨,反思对待科学思维方式的态度,提高选择和运用科学思维方式的自觉性。我们认为,使教育评价走向人性化,不仅可行、有效,而且合理、合情。
所谓“思维方式”,通常是指“人们用以把握、描述、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式。”①科学思维方式形成于科学研究活动,并适用于科学研究活动,具有追求客观、讲究精确、重视实证、注重效用等特征。具体而言,科学思维方式可以使人们形成严谨踏实、客观公正、讲求效率的良好工作作风,也可以使人们增强活动的前瞻性和预测性,避免盲目性和冲动性。但是,科学思维方式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例如它适用于自然领域但不一定完全适用于社会领域,因为社会现象有别于自然现象,研究社会问题不同于研究自然问题,不能只有物的尺度,还要有人的尺度。科学思维方式注重客观而忽视主观、注重普遍而忽视特殊、注重必然而忽视偶然、注重定量而忽视定性、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这些倾向,对人们在社会领域中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也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教育活动与科学活动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教育理论研究到教育实践活动,从教育观念的形成到教育制度的建立,从教育目的的制定到教育评价的实施,无不受到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发轫于20世纪初的现代教育评价就深受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教育评价中相信客观实验、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坚持价值中立、推崇定量分析,以及标准化测验、常模测验,一度成为世界范围内盛行的评价工具和手段。这种教育评价具有简便可行的特点,效率大大提高,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重共性轻个性、重结果轻过程、重控制轻理解、重效率轻公平,被人们指责为是机械化、非人性化的活动。虽然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对此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新的评价观并进行试验,但是还有很多人仍然习惯使用这类评价模式。
科学可以被划分为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科学和以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现代科学提供了比经典科学更先进、更符合世界本来面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当然,现代科学可以包容经典科学,可以把经典科学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看成现代科学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特例。
两种科学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具有不同影响。
一,对教育系统、教育活动以及教育中的人的不同假设,直接影响到教育评价制度的建构和教育评价手段的采用
在经典科学的思维范式中,“事物成为客观的、僵化、无组织、死气沉沉的东西,它只会在外界规律的支配下运动。被抽象到这一程度,没有形式,没有组织,没有个性,这类物体当然极不真实。不过,用它们来做测量和试验却很方便,而测量和试验之行动却是极真实的行动。”②经典科学思维方式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思维方式,它把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同样看待,把复杂的教育过程看成工厂中的产品加工过程。对于封闭、确定、抽象的事物或活动的评价,力求客观、精确的刚性评价制度则是简便有效的。刚性教育评价制度具有这样一些特征:通常只评价教育因素与学生发展之间的线性因果关系,而不考虑其它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只评价预定的教育方案是否实现,而不考虑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意外收获;评价标准追求客观、精确,一些不能精确、客观评价的东西被拒于标准之外;重视共性因素的评价,忽视个性因素的评价,等等。测量和评价物那样测量和评价人,虽然便于操作、简单高效,但在很多情况下评价的只是一些表面的、共性的、预设的、僵化的东西,而一些本质的、个性化、生成的、鲜活的东西却被忽视了,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远离我们而去。更为严重的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被扭曲了。如果说简化的经典科学思维方式能够有效地认识线性、封闭、确定的简单系统,那么对于认识多变量、开放性、非线性、不确定、自组织的复杂系统就未必有效了。自然界、社会和人体中恰恰都存在许多复杂系统,如气候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教育系统、信息系统、大脑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教育系统中有人、物、信息等多种因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关系。教育活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教育过程是计划性与生成性的统一,教育结果是预期性与非预期性的统一。例如,教育影响和学生发展之间就存在不确定关系,许多精心设计的教育事件对学生发展没有多大影响,而一些偶然事件却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样,教育评价就不能只关注有目的、有计划活动的教育价值,也要关注教育过程中非预期的、偶然事件的教育价值;不能只重共性标准,也要重视个性差异;不能只看重精确评价,也要看到模糊评价的意义。为了使教育评价不远离教育活动的真实面目,应该建立更加人性化的弹性教育评价制度。这种教育评价制度是规范的、判定的,但更是引导的、激励的。
二,经典科学思维方式是一种二元对立思维,思考任何事情都必须透过表象与真实、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有限与无限等两极的对立去进行,对立的二者之间是算计与被算计、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这种思维方式折射到教育评价中,表现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分离和对立。教师是学生的评价者,学校是教师的评价者,教育主管部门是学校的评价者。
体与客体、物质与环境、系统与元素等的对话。“对话意识”所追求的,是消解上述种种两极之间的对立,让它们平等地对话,在对话中相互作用,产生出某种既与二者有关,又与二者不同的全新的东西。对话式的真理是超越的真理,是两极在相互作用和相互肯定中“生发”出来的,而不是一极吃掉另一极后创造出来的。③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对话思维,强调普遍与特殊、整体与部分、有序与无序、必然与偶然等两极之间的不可分离和相互作用,重视两极在互动中实现转换。这样,教育评价不是一方高高在上,对另一方作判断、下结论、排秩序的单向活动,而是双方平等,互相尊重、互相赏识、互相鼓励,积极交换信息和意见的双向活动。通过对话能获得理解,通过研讨能激发创造。教育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者的需要而控制被评价者,而是为被评价者创造自我发展的空间,激励被评价者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解放。
三、从某种程度上说,经典科学思维方式对客观性、普遍性和确定性的执着有其狂妄的一面,认为复杂的现象都遵循几条基本规律,只要找到这些规律就可以把整个世界掌握在自己的手心里
经典科学思维方式过度相信科学的力量,某些人甚至形成了科学万能的观念。受这种科学功能观的影响,人们对教育评价的功能很乐观,通常没有考虑到教育评价功能的限度和可能存在的负功能,动不动就给学校、教师和学生严格地排秩序,肯定地下结论,精确地作预言,并且经常用优劣、好坏等极端标准一锤定音。被评价者也非常相信评价结论,获得好的评价就沾沾自喜,获得不好的评价就垂头丧气。现代科学的发展破除了人类不切实际的幻想。美国物理学家福特断言:“相对论排除了绝对空间和时间的牛顿幻觉;量子论排除了对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迷梦,混沌则排除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预见性的狂想。
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尊重被经典科学思维方式所歧视的偶然性、特殊性、无序性、不确定性等,强调普遍与特殊、整体与部分、有序与无序、必然与偶然、组织与自组织等的不可分离,及有序与无序的相互作用,充分体现了辩证精神。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等,则体现了宽容精神。时间的不可逆性、对象与环境不可分离性、系统方法等,则体现了历史意识。总之,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是谦虚的,能够辩证地看待科学的功能,对科学功能的限度和负功能有着清醒的认识。这种思维方式折射到教育评价中,表现为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评价不可能是绝对精确的,也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在评价中就会更宽容,慎重使用评价权力,充分尊重和关怀被评价者,不轻易给被评价者下定论、贴标签、排顺序、做预言。对于被评价者而言,不再盲目相信、被动屈从评价结论,而是主动反思评价结论,既不会因好的评价而骄傲自满,也不会因为不好的评价而丧失信心,评价成为他们发展的新起点。
科学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产生什么影响,在很大态度上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和运用它。如果人们片面地对待它,或被动地受其影响,那么消极影响就不可避免。要正确发挥科学思维方式的作用,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水平,就必须提高选择和运用科学思维方式的自觉性,坚持主动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习惯性的思想观念、隐蔽地发挥作用的思维模式,通常是自发地起作用的。科学思维方式已经内化在我们的文化中,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在深层次中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实践,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它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能主动地进行反思,而只是被动地受其影响,就不知道科学思维方式是否先进,对我们的行为和活动是否发挥积极的作用,就会丧失自主判断能力,过度迷恋它、依赖它,从而受制于它,成为它的奴隶。要让科学思维方式发生积极作用,人们必须增强自主性,把它从潜意识中挖出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有选择地运用,并对运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监控。一句话,就是变被动影响为自主选择、能动运用。
在教育评价中存在着科学主义取向和人文主义取向的争论。两种取向的提倡者都是在经典科学思维方式的水平上来理解教育评价,都无法超越这种思维方式的二元对立性,因而他们对科学的态度是片面的。提倡科学主义的人相信客观的实验,评价的目的是要了解经过实验处理后所产生的结果;评价采用自然科学家们所运用的方法,如评价者必须严格采取中立的态度,防止带有个人的价值观;所收集的资料都是量化的,可以用统计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根据在标准化考试中所取得的数字或分数来判断许多课程计划的质量和学生理解的水平,等等。人文主义取向者认为,实验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既不能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切割开来分别加以研究,也不可能完全排除个人主观倾向性。相反,他们认为自然主义的个案研究是一种“灵丹妙药”,因为必须把人类行为置于特定情境中加以理解;重视在调查研究中,在随机观察中,在与参与者的会谈和讨论中,获得定性的、而非定量的资料。⑤经典思维方式对科学本性进行了狭隘理解,认为科学的本性就是客观化、定量化和精确化,肯定者和否定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理由,因而不能全面看待科学思维方式。在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共性与个性、定性与定量等问题上,持非此即彼的观点,造成教育评价的片面化。在现代科学的视野中,观察者、认识者与被观察者、被认识对象是相关联的,科学研究不是价值中立而是价值关涉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是相统一的,多义性代替单义性等等。当前,教育评价所强调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质上反映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以全面的观点和关联的观点认识事物的特征。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本身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辩证思维,人们也应用全面的观点对待它,并运用它来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水平。超级秘书网
我们发现,在经典科学思维方式层面上看似合理和科学的东西,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层面上却是不合理和不科学的。例如经典科学思维方式认为评价结果越精确越科学,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认为像教育这样一个自身是复杂的、变化的、模糊的对象,设立一个相应多元的、模糊的标准才是真正的“精确”。⑥相反,一些以往被视为影响教育评价科学性的因素,如教育评价者的价值倾向性,在现代科学的视野中却恰恰是教育评价科学性的应有内涵。这说明,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科学思维方式。如果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科学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的意义,就有可能犯错误。例如,如果停留在经典科学思维方式的水平上理解教育评价的科学化,要么就会认为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就是客观化、定量化和精确化,导致教育评价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要么就会因对机械化和非人性化的不满而完全否定科学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科学是经典科学的发展,它能够包容经典科学,经典科学思维方式可以看作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一些特例。如果说经典科学的“精确”的取值是一个点的话,那么现代科学的“精确”的取值就是一个区间。在特定条件下,经典科学思维方式仍有其价值,同样的,对于受经典科学思维方式影响的传统教育评价的合理一面,我们也应该予以继承。
注释
①孙正聿《: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②莫兰著、吴泓缈译《:方法:天然之天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6页。
③滕守尧:《对话理论》,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4页。
④格莱克著,张淑誉译《:混沌:开创新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关键词】高职;外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国家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多,语言交际越来越频繁。语言既承载着文化,同时也能反映和传播文化。我们的外语课堂不但是传授语言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知识的阵地。而文化因素又能够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实现,因此,我们的外语教学不仅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重担,同时还兼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外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缺失普遍存在。
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外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形成双向文化交流的要求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英语课堂应该是传授英语基本知识以及相关英语文化的重要场所,不应该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种观点非常片面,因为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但要增加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还要借助于英语这一工具,向西方国家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在这一背景之下,其他国家的人民迫切的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在外语教学中有益的渗透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适应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
引导学生树立跨文化意识,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是各自文化的载体,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是实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条件,所以中国人首先要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非常了解、并认同,才能够用其他语言自然的表达出来。在英语教学中更多的加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能够客观上提升学生对其他国家文化的认识,进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用英语来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的需求
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灵魂,也是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外语教学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准确认识,从而对本民族文化产生由衷的热爱。此外,还有利于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而形成科学的文化价值观。
(四)改善外语课堂教学的需求
如果在外语教学中反复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但是如果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肯定会大大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应该反复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语言点,而是应该多为学生设置一些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气氛肯定会非常轻松、活泼,不但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而出现,同时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外语教学中的方法与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传统文化的介绍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人们的文化平等意识非常淡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习者跨文化交流能力,而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交流者一定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身份。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更要消除摒弃本民族传统文化,单纯学习外语的错误想法。教育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能将某一方的文化推举到很高的地位,而应是在比对双方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努力与当前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
(二)在测验中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
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出来,比如明确规定出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哪些内容,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等。还要在相关测试中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还可以通过口语测试的手段来检测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等。这样一来,既有利于督促教师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也能够为教师的实践操作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增加实践活动
学生能否形成特定的文化意识,除了教师的教授因素之外,还有学生自身的学习因素。教师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知中西方语言的差异,一旦学生形成对这种差异的客观认识,总结出其中的特点,就能够更好地使用目标学习语言来表达中国文化。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也可以在英语表达中添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四)设置比对中西方文化的课程
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用来比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看到中西方文化的互相促进作用,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特别是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被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为学生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者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为学生创设双向文化交流的机会和场所,提升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五)将第二课堂作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阵地
高职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英文的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或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活动,也可以借助于英语角或者英语文化节等,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机会,校方亦可以在校内经常性的举办一些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讲座、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等,以增加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机会。
三、结语
除以上几点策略之外,在外语课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时应该在不违背基本的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进行。高职外语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基础上确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及手段,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外语这一工具的作用下能够更好的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 王佳棋.大学外语教学应注意中国文化的融入[J].成人教育,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