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家访谈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创业起步”课程是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开设的侧重于素质教育的新型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创业启蒙教育课。课程目标是依托专业,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具有创业能力、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该课程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第一批高校精品课程。2005年成为面向北京市高职院校开设的校际选修课。2007年团中央全国青联为该院授予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称号。2009年被评为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本文结合该校“创业起步”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况,着重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以及教学环境建设等五个方面阐述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一、“导” “学” “做”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和丰富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该校教学团队根据创业教育开放性和体验性的特点,结合高职学生层次的定位以及本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导”“学”“做”循环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导”——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启发和指导;“学”——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阅读案例、准备角色扮演等;“做”——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企业提供的项目,自主地选择项目进行创业体验。努力使学生置身于创建企业、发展企业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整个创业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形态,是对以往静态的、完整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性变革,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是作为设计员和指导者的姿态出现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灌输知识的填鸭者。在这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指引下,被动的灌输性学习变成了主动的研究性学习。
为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获得创业环境的亲身体验,该院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团队设计了丰富的多样化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它包括七个部分:第一,企业家讲座,拓宽学生视野。来自市场第一线的企业家,讲述他们创业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给学生以极大的触动,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第二,校内实训,使学生获得直接的经营经验。组织学生在学校内部尝试一些简单易做的商业项目,进行创业基本技能实训。第三,校外实训,使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社会。团队组织了大量的校外实习项目,包括市场调研、采访企业家或创业者、参观创业项目展览等,还与北京丽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使学生更直接深入地了解企业。第四,创业俱乐部,使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可以共同成长。kab创业俱乐部是学生自愿发起的校内学生社团组织,通过开展企业家访谈、企业走访、商业计划书竞赛、模拟企业经营等创业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第五,创业计划大赛,提高学生综合的学习能力。开展创业计划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好机会,通过创业计划大赛评选出的优胜团队可以入驻“创业工学坊”。第六,“创业工学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依托专业进行创业实践的平台。为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创业,该院实行创业导师制,帮助学生进行校园创业。一个创业项目从创意到形成商业计划书,从筹措资金到启动项目,都是由学生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创业工学坊”则为这一全程实战提供了实践场所。第七,自主创业,帮助学生实现梦想。教师团队筛选出一些优秀的创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梦想。
“创业起步”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为目标,利用创设的虚拟情境促进学生体验企业经营,通过创业体验使学生更为理性地思考创业与就业的相关问题,处处体现“工学结合”的思想。
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根据“创业起步”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始终贯彻立足于引导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指导方针,灵活运用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想法无论多么荒唐和疯狂,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第二,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形成一个明确创业思路,并自主策划、运营一个小项目。第三,嘉宾访谈:嘉宾可以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也可以是成功企业家或知名人士,通过访谈形式使学生走出学校,使校外导师走进课堂,树立积极的榜样,分享创业心得。第四,角色扮演:以表演的形式来反映某个设定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第五,商业游戏:在教室里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再现商业企业运营情景的机会。将学生分为几个团队,展开相互间的商业竞争与合作,游戏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学生不仅从中获得很多乐趣和新奇的经历,更重要的是能从游戏中获得许多灵感启发。第六,分组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了个别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的现象出现。第七,现场教学法:带领学生到企业现场进行案例教学。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学习对象,还能够和案例创作者展开面对面交流,加快学生的能力成长。
创新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主体由教师变学生,教师角色由专家变为学习伙伴,学习重点由学习知识变为了解过程、体验角色,学生活动由单独学习变为小组学习,氛围由竞争变为合作,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产出,学习态度由依赖变为独立,学习过程由固定变为弹性、灵活,对待错误的态度由尽量避免变为吸取教训,评估方法由考试测验变为描述现象与结果分析,教学目标从实践论证理论变为理论指导实践。
三、突破性创新型的考核评价机制
引入市场导向的新型教育理念,传统书面理论考试成绩压缩到只占10%,通过考试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采用的创新型考核方法有如下两种:(1)项目导向法。各个小组将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完成相同的商业项目,在竞争中真实体验商战的氛围,在合作中考核学生的合作盈利能力,使学生们在模拟实践中体味到市场的真谛。(2)市场检验法。评委通过学生讲故事判断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评价过程做到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和市场评价相结合。通过市场评价导向,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让学生明白只有付出型的体验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创业,才能获得更多的商业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生存能力。
四、实践型的“创业导师团”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坚实基础和核心工作,只有建立一支精干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精品课程的高水平建设。“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教师团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传统的教师团队不经改良是达不到这样的要求的。因此,该院组建了“创业导师团”。该团队共由14人组成,其中5位是具有一定企业经历的专兼职教授、2位初中级职称、2位知名企业家、3位创业者,其中奋战在市场一线的企业家参与授课占总课时的30%。教学团队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双师结构”特征明显。团队中有北京市高职院校教学名师,一直积极从事青年创业指导工作,在团中央创业教育培训中具有较高知名度。教师年龄结构梯队分布合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经常组织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活动,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做示范教学、介绍经验。学院特别重视师资培养,邀请包括姜大源教授在内的众多专家进行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培训,派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到美国和加拿大考察创业教育、去英国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创业培训。目前为止该团队已有9人获团中央和国际劳工局颁发的“创业讲师”资格证书,1人获“北京市金牌培训师”称号,3人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创业导师团”教研创新的学术氛围浓厚,近年来累计主持或参加了八项创业研究类科研课题项目,发表了十余篇创业类教学研究论文,主编和参编教材五部。这样的团队保证了教学内容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际经验的支撑,很好地承担起了对学生创业理论、实践指导、信息咨询等多方面的教学任务。
五、良好的教学环境
1.引进高端电子教学技术,搭建先进的教学平台。该院2002年引进劳动部远程卫星创业教育平台,内容包括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经营、虚拟项目运作等仿真操作。2003年建成精品课程网站,满足学生在线学习需求。精品课程网提供了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案)、讲义(ppt)、考核方案、案例及大量视频资料,实现了全部教学内容电子化。2003年该院引进国际青年成就组织模拟经营电子教学平台,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构建一个真实完整的企业环境,通过网上经营、比赛,训练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2004年该院机电专业学生获北京市商业挑战赛网上模拟仿真经营三等奖。2005年引进erp沙盘模拟教学平台综合训练学生的创业能力。erp模拟沙盘是利用实物沙盘,针对代表先进的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技术—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设计角色体验的实验平台。2008年开始引进“中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该平台通过大量实训让大学生体验创业的过程,训练创业过程中及创业后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大学生具备成功创业者的素质。
[关键词]县域经济;工业;工业发展模式;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7-0047-06
县域工业是指县级(含县级市、区)行政区内从自然界中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产业,包括县域内的城市工业和乡镇工业。县域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占重要地位,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发展县域工业、加速县域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富民强的关键途径。十报告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倍增计划中收入倍增者指的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翻一番,而大部分中低收入者在县域地区,发展县域工业是实现倍增计划的重要途径。县域工业不仅是县域经济的主导部门,也是摆脱县域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困境的主要着力点。落后县要在短时间内追上发达县,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超常规速度跨越发展。由于每个县域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工业所处阶段不同、社会文化因素不同,每个县域选择的工业发展模式也不同。
一、 县域经济工业发展的模式
所谓工业发展模式,实际也是政府有意识的促进当地工业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本文对我国县域工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典型工业发展模式有以下7种:资源开发型、大企业拉动型、城市辐射发展型、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型、产业集群带动型、项目拉动型和外需拉动型。
1. 资源开发型
资源开发型的工业发展模式主要是依托县域内的矿产、农副产品、水、气候等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等社会资源优势或综合利用以上几种资源优势,通过资源加工产业纵向延伸以及横向拓展,形成县域工业特色以及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县域工业快速发展的一种工业发展模式。具有代表性县市,如山东寿光蔬菜、山东东阿阿胶、黑龙江大庆石油、新疆克拉玛依石油、山西大同煤等县市。
2. 大企业拉动型
大企业拉动型工业发展模式主要是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并延伸产业链,通过重组、配套扩散、品牌培育、上市等方式培育一批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并通过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充分发展,形成若干个优势产业集群,从而实现县域工业快速发展的一种工业发展模式。具有代表的县市,如山东茌平县、邹城县、广饶县。
3. 城市辐射发展型
城市辐射县域工业发展模式主要是利用县域临近大城市的地理优势,通过依托大城市,主动融入和承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辐射或直接作为大城市的工业组团而实现县域工业快速发展的一种工业发展模式[1]。现在很多省都在规划省会经济圈,目的就是通过把周边县域积极融入大城市,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如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首都经济圈、郑州经济圈、济南经济圈等。
4. 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型
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型是依托工业园区优越的基础设施环境和优惠的法规政策,招商引资,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快速向县区工业园区聚集,实现同类企业聚集、资源共享、客户共享、专业分工协作,避免了重复建设,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且能够共创品牌,形成群体优势的发展模式。现在很多县域都在积极组建工业园区,其目的就是通过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增加经济总量。具有代表性的县市,如大连市瓦房店。
5. 产业集群带动型
产业集群带动工业发展模式主要是利用当地的工业和手工业基础,再加上当地政府有意识的扶持,促使相同或相关产业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加快集聚,形成的一个或若干个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小企业密集的产业集群,从而实现县域工业快速发展的一种工业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原则组织企业抱团发展带动当地经济产业升级和相关产业发展。其最大优势在于分工精细、技术精湛、劳动生产率极高、规模经济效应强,同时企业之间可以形成互担风险、共拓市场。具有代表县市,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家用电器产业集群、浙江宁波、温州地区的服装产业集群、福建闽东地区电器、制鞋产业集群。
6. 项目拉动型
项目拉动型工业发展模式主要是政府利用自己当地优势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优惠政策、劳动力、人文因素(如侨民的故土情结)等,规划引导以及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行招商引项目,使本地生产要素与外商资本、技术和管理等优势要素相互融合,形成产业特色或核心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县域工业快速发展的一种工业发展模式。现在很多县市实施以大项目为引擎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如福建省、广东省、山东省的县域经济高速增长就是利用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代表。
7. 外需拉动型
外需拉动型工业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利用本地区的比较优势,生产外需产品,作为支撑当地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当前很多县域的贸易方式仍是加工贸易,依靠的是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这种发展模式受外需、汇率影响较大,风险较大。具有代表的县市是我国沿海县市。
二、7种工业发展模式的理论评价
国内生产总值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组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促进四者增大。从当前我国县域经济的7种工业发展模式来看,大多还是靠投资、外需拉动县域工业发展,如工业园区集中型、大企业拉动型、项目拉动型、外需拉动型。
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6个,即劳动、资本存量和规模、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知识进展、其他影响单位投入量的因素[2]。县域工业发展也离不开这6类要素,当前县域经济比较短缺的是资本和技术创新,大部分县域具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资源开发型主要是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要素,城市辐射型是利用自己区位要素,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和大企业带动型利用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和资源配置,项目带动型靠资本、技术要素,外需拉动型是靠外需拉动经济发展。
这7种工业发展模式大都依据了不平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和梯度转移开发理论,即先让一些主导部门和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形成“发展极”,再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增大自身规模并对所在部门和地区产生支配作用,从而不仅使所在部门和地区迅速发展,也可以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3]。发展极理论的政策含义是比较明确的,即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发展极”,通过“发展极”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平衡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的工业发展受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劳动力、原有工业基础、社会经济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每一个县域经济的工业发展模式也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联合利用,如可以联合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建设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引进大项目,建立企业聚集地,完善产业链,建立产业基地,最后形成产业集群。
三、山东省莘县工业发展模式
山东省莘县位于山东省西部,黄河北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2011年莘县人口为 103.34万人,生产总值205.86亿元,人均GDP为20,000元。农业增加值为39.85亿元,占总产值的19%,工业增加值为96.1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7%。由此可以看出,莘县是一个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近年来,在“跨越发展、全面提升”这一总体战略的大力推动之下,莘县投资力度日益加大,工业规模迅速扩张,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工业生产稳步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10%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在工业强县战略推动下,莘县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当前莘县面临一大问题就是如何继续发展县域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纵观莘县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突出表现出以下几种模式:
1. 依靠工业园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莘县拥有两个经济开发区,即鲁西经济开发区和古云现代化工业产业园区,其中聊城鲁西经济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随着近年来大家对工业园区观念的转变,发展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开放性经济意识不断增强。莘县园区建设加快,不断完善产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增强园区吸引力、产业接纳力和项目承载力,使园区成为要素聚集地、企业孵化地、集群催生地。一大批有经济实力、技术含量高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进入本市,入驻企业和项目不断增加,工业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其中,2011年,聊城鲁西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达到358家,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纺织、机械制造等产业。古云现代化工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及精细化工和特钢铸造项目,特别要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石油加工园等企业园区。
2. 依靠5大产业集群拉动工业发展
莘县为了集中扶持某些产业发展,实行了以发展产业集群来拉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已规划建立5大特色产业集群,即畜禽饲料加工、木材加工、轴承及配件加工、大豆蛋白、特钢铸造5个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在政府的扶持,5大产业集群的企业数目不断增加,而且规模逐渐增大,对于当地经济拉动作用逐渐显现。2011年,5个特色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饲料及屠宰加工企业达到168家,产值160亿元;轴承及其配件加工企业达到676家,产值15亿元;木材加工企业达到966家,产值17亿元;特钢铸造企业达到12家,生产能力120万吨,产值20亿元;大豆蛋白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产值2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大豆蛋白生产基地。
3. 依靠资源开发拉动工业发展
莘县自然资源丰富,初步探明盐矿储量300亿吨,原油储量3,000万吨,天然气储量10亿立方米,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油盐化工产业是莘县的特色产业,以当地油盐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而且产值上亿,是莘县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有两个油盐化工龙头企业,即华祥石化和华祥氯碱。与中国盐业总公司、东营亚通公司、江苏九鼎集团、天津一轻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确立了建设千亿化工产业园的目标,石油化工、盐化工两大主导产业,争取实现突破发展。
4. 依靠项目拉动工业发展
莘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原有基础十分薄弱。多年来,尽管政府各级各部门做了不小努力,但是,由于缺少资金和项目等多方面原因,致使当地一些优势资源和项目没有得到及时膨胀和发挥,工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长期以来一直有很难的突破。近年来,随着政府思想观念的转变,当地投资环境的改善,招商引资政策出台,令投资商和金融界开始对莘县进行重新审视,一批一批新项目和资金开始源源不断的流入莘县,为莘县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商机。原有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得到迅速发展。2006年~2010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5亿元,其中工业类投资完成240.3亿元,新建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6个。列入省、市重点的42个项目完成投资103亿元。2011年莘县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29亿元,计划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72个,顺利完成全年任务。
四、工业发展模式存在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莘县工业经济的发展确确实实发生了一些新的巨大变化。但是,也必须看到,莘县的工业化尚处在初级阶段,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比,其中也出现和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与不足。
1. 工业总量小,工业结构不尽合理,技术构成层次较低
①从工业总量上看,莘县与聊城市其他七县市的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对比来看,差距较大。②从工业结构上看,现有的几大产业中,畜禽饲料加工、木材加工、轴承及配件加工、大豆蛋白、特钢铸造、塑编、油盐化工等行业的企业数量多,但是由于这些产业附加值低,利税额约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0%,缺乏应有的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③从技术构成上看,现有的畜禽饲料加工、木材加工、轴承及配件加工、特钢铸造、塑编几大行业大多属于初级粗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占比重较高,利润空间微薄,技术含量低。而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和最终消费品较少。④从产业发展趋势上看,原有基础上产业膨胀较多,潜力型、朝阳型、技术提升型的新兴产业较少。
2. 园区基础设施滞后于项目建设
工业园区是项目载体,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功能的强弱,体现一个地区发展环境的好坏,招商引资数额的大小,反映着一个城市工业的发展有无前途与后劲[4]。要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务必从这两方面狠下功夫。虽然莘县两个工业园区已形成雏形,但是,配套基础设施以及行政服务跟不上项目建设需要,尤其是在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方面,政府在为园区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招商、立项环评、规划科室短缺,工作人员少等。
3. 产业集群市场拉动力明显不足,辐射效应普遍较低
经过多年的发展,莘县形成了一些特色产业集群,如河店的轴承及配件加工、马西的木材加工、大张的特钢铸造、朝城等乡镇的饲料及屠宰加工,以及正在迅速扩张的汽车配件产业等。莘县五大产业集群正处于形成阶段,虽然有些集群企业多,但是,不是真正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规模小、档次低,影响力还不够。集群内企业未形成分工合作关系,产业链并不完善,集群内企业大部分处于低端加工制造行业,没有主导龙头大企业,无法围绕大企业进行产业链延伸。一项产业或某一企业一枝独秀,缺乏应有的延伸和支撑,其他产业也分别不同程度地存在此问题[4]。如,木材生产基地,既缺乏现代流通大市场的直接拉动,又缺乏木材机械、配件等设备的生产供应;既无本产业内部前展后延的纵向链条,又无包装、仓储、物流等横向相关产业的发展;既没有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专门培训机构,又没有前沿型的科研、设计、开发和制作机构。
4. 油盐化工业面临复杂因素比较多
莘县古云镇是一个大工业基地,约占莘县生产总值和税收的比重为50%和70%,在莘县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云镇的主导产业为油盐化工产业。如果油盐化工产业能够发展壮大,未来莘县将可能实现跨越发展,但是油盐化工业受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影响较大,需要资本投资额大,未来发展风险性较大。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油盐化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金,尤其是华祥石化资金问题。目前,华祥氯碱自有资金比较充裕,但是,未来拓展产业链需要资金量比较大,存在一定资金缺口。二是油盐化工业发展所需土地指标不足。三是审批手续繁杂,建设周期长。四是软环境有待改善,企业税费负担较重。五是油盐相关许可证审批有一定的难度,虽然盐储备量约有300亿立方米,但是能开采的量不足30亿立方米。六是与油盐化工业配套的延伸产业链的企业较少。
5. 招商引资项目与当地项目不配套
莘县实行以经济建设和项目建设为核心,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动员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主动地争取项目、引进项目、大上项目,为莘县经济迅速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是,从调研中也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招商项目未进行严格筛选,项目金额小、杂而乱,未与园区定位配套,这给未来园区特色定位和各个企业分工合作带来问题;二是引进项目未与当地特色产业、资源配套,尤其是与五大产业集群、油盐化工行业配套,这不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目标,招商引资一方面是发展当地经济;另一方面也是为当地现有经济服务,利用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发展当地特色经济。
五、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调研情况来看,莘县工业整体不强,不过一些产业具有一定的资源基础和优势。当前制约莘县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企业家思想、资金、发展环境、土地指标、政府扶持政策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正是一个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生产要素。
1. 企业家开拓意识有待加强
由于莘县当地企业很多是家族企业,企业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企业家大多有小富即安思想,不能准确判断未来企业发展趋势和风险。很多企业家不敢发展,而且与内外企业合作意识淡薄。同时,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相对匮乏,人才流失严重。从企业家问卷调查和企业家访谈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企业家年龄偏大。60%的莘县企业家年龄集中在40岁至50岁之间,平均年龄45.5岁;其次,企业家学历普遍偏低。50%企业家为高中以下学历,规模以上企业董事长达到本科水平的只有15%,规模以下企业只有10%。企业家学历水平、知识水平偏低会严重制约企业发展,在实地访谈中也反映出企业家迫切需要学习知识,开阔思路。
2. 企业融资困难
一个地方工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而资金来源方式有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自有资金等方式。在莘县现有条件下,资金问题仍然是其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政府资金、自有资金受限,与金融机构合作是其未来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但是,从调研中发现莘县企业融资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企业的融资方式较少、途径较窄。在莘县企业创立时的资金来源构成中,有平均约26.7%的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不到3%的资金来源于民间贷款,企业初创时的自有资金比例平均超过70%。可以看出,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还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二是金融担保机构门槛较高。有接近75%的企业认为金融担保机构门槛高是造成企业得不到贷款支持的最主要原因。三是融资成本过高。有超过60%的企业将“银行融资业务手续繁琐,办理效率低”和“融资成本过高”列为当前企业在办理银行融资业务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银行融资业务手续繁琐,办理效率低,不仅增加了企业融资过程的难度,而且加大了企业因资金不到位带来的损失,无形中提高了企业融资的成本。四是企业本身规模较小,企业信用较低以及可抵押资产有限也造成了企业的融资困难。五是当地金融机构少,而且与外地金融机构合作企业少,且当地企业之间进行互保、融通资金少,这也说明当地企业之间的沟通少,且缺乏信任。
3. 莘县企业的发展环境还不够理想
一个地方投资发展环境是吸引企业来当地投资的主要因素,虽然莘县近几年来采取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招来了大量外地企业,但是如果投资环境不继续改善,一旦优惠政策取消、用工成本和电价继续上涨,这些企业有可能逃离本地。从调研中发现莘县投资环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企业负担过重。有74.39%的企业反映企业营运成本较高。二是企业税负较重。有17%的企业认为税负偏重。三是审批程序仍需改善。有70.73%的企业认为审批办事手续繁琐。其次,在希望政府加以改进与提升的问题调查中,有57.4%的企业选择了“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这也充分说明了,政府审批程序的繁琐确实制约到了企业的发展。四是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较差。在招商引资时,政府允诺的给企业的优惠政策,在企业引进来之后,不能按照当时允诺落实。
4. 土地指标有限
县域工业发展离不开土地,而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工业用地指标的限制,莘县土地指标紧张,而对于当地招商引资和发展工业成为一限制要素。在土地指标不足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中小企业占用土地过多,闲置不用现象,而又降低了土地利用率。莘县企业家问卷调查和企业家座谈都反映出土地受限,影响企业未来发展,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型企业。
5. 政府扶持企业力度还不够大
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当地企业发展,但是由于县域企业大多存在规模小,资金有限、技术能力有限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扶持其发展壮大[5]。虽然近几年莘县对企业扶持力度加大,但是从莘县企业家问卷调查和企业家座谈中还是发现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用于扶持企业创业和发展的财政资金偏少。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成的企业表示享受过国家或省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扶持,还有接近7成的企业则表示从未享受过国家或省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扶持。二是政府对于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有58%的企业仅仅是知道政府扶持政策,很了解的只有24%,还有18%的企业不了解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在申报项目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数据显示,有34%的企业认为自身对政策了解不够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结论与启示
一个县域的工业发展模式主要由该地区自身工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决定,也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的模式来发展工业,应该综合地运用多元工业发展模式协调发展[6]。基于当前莘县工业发展模式、存在问题与不足和制约因素,依据工业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发展走势,笔者认为,莘县工业发展模式可以选择资源开发型和项目拉动型工业发展模式,要逐渐形成资源工业园区大项目产业链产业基地产业集群的路径的工业发展模式,即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油盐、农业、林业自然资源),建设相应的工业园区,然后根据当地资源招商引资,引进与当地资源配套的大项目,建立同类资源的企业聚集地,完善产业链,建立产业基地,最后形成产业集群,带动莘县工业发展。根据当前现状,莘县5大产业集群行业贡献度较低,油盐化工产业贡献度高,把油盐化工产业培育成为莘县的主导产业,特别是盐产业,在现有5大产业中,选择特钢铸造、大豆蛋白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扶持重点产业中的大型企业。莘县继续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坚定不移地上大项目、上好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7],如抓好战略新兴产业中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为实现莘县跨越发展,特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一是解放企业家思想。莘县政府可以组织莘县企业家进行集体培训,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家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当地企业家之间感情,为以后相互合作奠定感情基础;二是争取和大型油盐化工企业合作,争取国家扶持当地发展油盐化工业政策,如原油指标,采盐矿证。三是不断扩大五大产业集群规模,围绕现有产业进行产业链延伸和技术升级;四是转变政府工作观念,加快招商引资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服务型政府,优化当地发展环境;五是扩展企业融资方式:政府拿出资金扶持企业发展,并出面组织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鼓励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六是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严格筛选项目,主要是要求项目投资方向、金额、环保、对当地经济和环境影响等要素,尽可能引进符合国家未来发展的政策、投资方向和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的重大项目;另一方面引进项目要与当地特色产业、资源的配套,尤其是与五大产业集群、油盐化工行业配套,只有这样,才能借助外力与本地特色产业和资源,促进当地经济长久、持续发展、当地人民收入迅速增长。八是加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不断争取置换建设用地指标以促进工业化发展。
(作者感谢聊城发展研究院莘县调研组成员:马中东、郭斌、杨宏力、曹之然、宁朝山、代源卿、李龙飞。)
[参考文献]
[1] 乐菲菲,朱孔来,等.山东县域经济八种典型模式[J].宏观经济管理,2011(7):68-69.
[2]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51-554.
[3] 水.产业经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44-245.
[4] 吴学文,杜玉堂,等. 关于滨州市工业经济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J].山东经济战略,2004(3): 34-42.
[5] 卫西亭.发展县域工业的十种模式[J].西部大开发,2004(3): 52-53.
[6] 朱 舜.县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3-109.
[7] 梁树广,李亚光.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2(4):93-96.
Analysis of Coun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 Problems and Constraints:
Take Shenxian of Shandong Province for Example
Liang Shuguang1,2
(1.Business School,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
2.Liaocheng School of Development,Liaocheng 252059,China)
一个情感型的人,书生气加上一点多愁善感,戴着近视镜的他,从脸到手都瘦得非常一致。这是董映红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与想象中的年青才俊身份有些距离。
有人说董映红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腼腆地笑了。从湖南韶山进入北京工作,在别人眼里已很不错。两年之后他毅然辞去了这份令人眼热的工作,执意下海经商。现在董映红回忆起来,也“替当时的自己捏把汗”。
今年董映红只有35岁,却已是一个有着十多年经验的阀门专家;他学历只是大专,却在短短3年时间拥有了两项国家专利;他参加CCTV“赢在中国”大赛,项目是传统第二产业中的阀门技术,却在一片IT项目的炫目光影中脱颖而出――虽然止步于《赢在中国》赛前36的初赛,却是赛外最早得到投资青睐的选手之一。凭着技术创新这把利刃,董映红在阀门行业闯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月2日,董映红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记者:90年代初的“经商潮”根本性的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你当时是否受这股潮流的影响而选择下海经商?
董映红:“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世界上大概只有创业者才能真正体味这十五字所涵盖的酸甜苦辣。
1995年初,我23岁,凭着一腔热血,从国营大企业辞职出来,准备自己独闯一番天地。当时真的没想那么多,现在想来跟当时的“经商潮”不能说没有关系。不过,我想我能做到今天这样,跟我的性格很有关系:我信奉积极的人生、进取的人生。骨子里流淌的是不安分的血液,从而我的人生也躁动不安。
记者:35岁,事业有成。可能你认为自己还没有到回首历史的年龄。但是,我们说,不断的前进中,回望一下走过的路,不仅可以看清自己此前的是非曲直,而且,对今后的发展也大有裨益。那么对于你来说,如果回望11年的创业生涯,大致有什么样的一个脉络呢?
董映红:现在回想起来,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吧:
迷惘阶段。凭着一腔热血,决定独闯一番天地。不仅没有经验,没有资金,甚至连自己要做什么都没有明确的规划。所以,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创业大戏,还未开演,便颓然落幕了。那美好的想象在现实的考验中不堪一击,如泡沫般破灭。有时候回想过去,觉得创业就像自己将自己逼上梁山的一个过程――没有办法而又别无选择。所幸少年不识愁滋味,当时对困难现实的感受并没有像后来回想时那么后怕不已。相反,倒有一股壮士断臂、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大无畏之心情。
夯实基础阶段。头脑冷静下来以后,我对自己状况作了一番分析:现实是要吃饭穿衣,只能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从最基础开始。当初在单位的时候我是搞阀门供应工作的,这是我唯一熟悉的工作。经过几个月凉水泡饭艰苦的市场调查,我决定从最熟悉的行当做起――做了一家阀门厂在一个省份的商。几年的努力,在物质生活上我已别无他求。经过残酷的市场磨砺,我已不是当年的毛头小子,在经验和心智上都有长足的进步。
二次创业阶段。通过几年的销售,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这时,在别人眼中已经过着不错的生活。我却迷惘了:优裕的生活、固定的收益、悠闲的人生,我却提不起劲――天生不安分的个性又在使我躁动不安。我决定第二次创业――这是在2002年的春天。
记者:第二次创业可以说是你事业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在这期间,你发明的专利技术――高炉用调压阀组系统,让您稳坐同行业领导者地位。
董映红:虽然之前一直做的是商务,但我对技术研究从未有过一丝放松。这源于我对技术领先这一企业基础理念的始终如一的追求。
创业成功的企业,莫不是在技术方面有着独到的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永远处在技术的最前端。这样,无论是市场的占有率,还是产品利润都有保证,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我极其关注国内外阀门行业的前沿技术,更注重为用户解决实际难题,我的目标就是设计和生产出更加合理、更加先进、更加符合客户要求的尖端产品。
冶金行业也是我固定的用户群,在每次高炉停炉检修阀门时,我发现有一个关键设备总是在检修之列:就是高炉用调压阀组系统。这是一个高炉炼铁的关键设备,它保证炼铁时高炉压力的均衡,没有它,高炉就炼不出铁。但是由于以往这种设备的工艺、结构形式,以及使用材料的落后,它的故障率极高,常常导致高炉不能正常运行。造成停炉一天就是几百万元的巨大损失。
我决定攻克这个难题。在别人眼里我几乎疯了,放着好好的生活不去享受,全国各地去做调研,到生产一线,了解工矿。在几十米的高炉平台上,在轰隆作响的生产线,我和现场工人共同交流,找原因,寻对策。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我开始了研发试验。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我几乎将所有的利润都投在了这个新项目的研制中,研发资金占到了企业利润的近百分之九十。
理论研究和实物的开发均取得了成功,并得到了国家专门机构和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国内钢铁龙头企业慕名找上门来,要求应用我的创新技术,改进他们的高炉调压阀组系统。
革新技术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使我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记者: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赢在中国”栏目,成功拿到了700万元的天使投资,成功拿到第一张海外订单,并得以入驻中关村科技园区健翔园。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是这样吗?
董映红:参赛前就已经开始接触天使投资人,因为在“赢在中国”中的表现,天使投资人看到了我过硬的行业背景,卓越的创新技术,最终将700万元的资金投到企业。我成为108位选手中第一批被资本追逐的对象之一。
这笔投资将用于全国销售网络的建立和品牌形象的推广。目前,我正在筹划着下一笔生产资金的融入,计划在全国销售网络搭建起来后,投入大规模生产。
凭借“赢在中国”的品牌公信力,我公司得以入驻中关村科技园区健翔园。中关村科技园区,是54个国家园区之一,也是国内最早成立的高科技园区。健翔园是其中的一个分园。园区内的企业享受政府的多种优惠政策,主要是三免三减半,新技术企业成立的前三年免交所得税。我计划在这里设立企业研发和销售的总部。目前园区正在为我进行新一轮孵化资金的申请。健翔园给了我家的感觉,我会在这里大干一番。
参加“赢在中国”不久,我成功拿到了第一张海外订单。在中首国际出口印度项目的两个标段的竞标中,尽管佰利天阀规模最小,但凭着行业内尖端的技术水准,最终征服了11位评委,连中二元。其中一个为最高价中标,总中标金额近400万元。海外定单给了我进军国际市场的机会。
创业者往往是在成功后,才能得到社会的关注。而刚刚开始时是非常寂寞的。在“赢在中国”的平台上,只要你努力了,就会得到切实的关注。“赢在中国”使我受益匪浅。
记者:创业十一载,有过失败的教训有过成功的喜悦,但坚持一路走过来,总结过去你对走过的路满意吗?对未来有什么期望,最高发展目标是什么?
董映红:我的准则是把一件事做好,不过多地考虑其结果。我很喜欢那种比较自然的状态。对工作的要求,与对最高目标的追求不是一回事。一个人可以很投入地去工作,但不一定非要去追求什么最高目标,这样反而更自在。如果你的期望值不是过高的话,你就不会觉得有挫折。其实顺利不顺利,关键是自己的感觉。比如说,一个人如果非要考100分不可,那么对他来说90分就是挫折,有人考了60分就恨不得撞墙,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也不错,毕竟已经及格了嘛,下次再加把劲不就行了吗。这样一想,就不容易产生什么挫折感了。
更重要的是,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会是白过的,对于今后的发展都是积累。
记者:您有一句很经典的创业心得:做企业要先从市场开始。而许多人做企业都是从产品做起,请您就这个问题谈谈您的看法?对一个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董映红:十几年的创业经验,我的感触颇多。作为一个创业者,通常的做法是产品先生产出来再去找市场,因而常常费力不讨好。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得出经验:在产品开发之前先进行市场调查,有了充分的市场需求,产品才会有销路。即使现在,我也仍在坚持做市场调查,我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我从来没有因为产品卖不出去而发愁。产品如果没有市场将必死无疑,所以做企业要先从市场开始。
企业成败原因很多。落后的技术和设备、对质量的不重视、决策的失误、不以客户需求为本、懈怠的员工,每一项都是我们企业发展中所要遇到的问题。
作为一个创业者应始终有一个中心点――要利用自己的强项来开创一份事业。你是一个会计,慢慢从基层干起,到最后可以创建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如果你是一律师,也可以慢慢从基层干起,创建一个律师事务所。积累经验很重要,我做了11年,一直围绕阀门的采购、销售、生产、研发,再生产,这样,我才能在这个领域里占居一席之地。
创业艰难,是一条“不归路”,同时在不断的挑战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提升自我;不断的为理想奋斗,获取成功,丰收的喜悦是巨大而又深厚的。作为创业者,有此,夫复何求!
采访手记:
你无法选择自己口含金匙出生,也无法回避生活的艰难和突如其来的打击。但是,你也不甘心自己的人生永远在底层游走,你需要一种精神支撑着向上。向上的过程有时候漫长得令人发疯。但是你契而不舍,因为坚持,成功才有幸来到,即使成功了,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又“盅惑”自己开始新的人生征程,为了追求更大的成功,而付出更大的苦痛……
董映红的创业故事让我有一丝感动。他告诉我,他是个有理想主义情结的人,他的团队和他的事业也是这样――明明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但是还要铆着劲追求完美! 痛并快乐,这就是董映红的追求!让我们一起期待他更多的故事……
“北京佰利天阀阀门有限公司”荣誉榜:
2006年被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消音型调压阀组”获2006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108项目之一;
2006年第五届“中国科学家”论坛(地点:人民大会堂)特邀技术创新型企业;
2006年9月,公司创始人董映红得到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和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的接见;
2006年“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特邀技术创新型企业;
公司创始人董映红被邀参与中央电视台与雅虎中国共办的“赢家访谈”节目;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户信用;关系型融资;农贷配给;民間金融;信誉触发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4-0102-11
一、引言
农村信贷的重要功能在于将分散农户潜在的经济机会转化为实际的投资生产活动,尤其对于贫困农村地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可以极大扩展农户的机会集合。但事实上在西部贫困农村地区由于传统农村金融体制惯性的束缚,正规金融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不排除由于路径依赖可能产生扭曲的改革)以后继续存在对农村严厉的信贷配给,非正规金融发育则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农村地区,农户在配置投资时受到平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面对一些预期收入可观的经济机会时处于无助和无奈境地。根据托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等人提出的“金融约束论”,政府通过限制存贷款利率和控制准入等政策在银行业创造租金可以带来更有效率的信贷配置和金融深化,从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就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看,上述结论未必成立,“金融约束”仅能够实现“低效率金融稳定”,效率不仅指银行业收益,理应包括金融部门服务农村的社会福利效果。
国内学者对农村信贷供求关系的研究结论既有供给不足论,也有需求不足论,前者较为普遍。需求不足则有因农业生产的风险特征决定的“自然需求”不足以及由于制度缺陷形成的“人为需求”不足,土地制度制约、较低的农村市场化程度使农户生产性借贷资金需求受到抑制,导致农户对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需求相对有限。朱喜等利用2003年约3000户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从实证角度考察了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信贷服务的配给行为,采用联立离散选择模型较好地描述了农户贷款需求和银行贷款供给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农户面临严重的信贷约束,一半以上具备有效需求的农户由于信贷配给无法得到正式机构的贷款,政府干预和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农村信贷配给的重要原因。笔者在与农村金融机构的接触中总能够听到诸如农村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农村缺少好的项目等等抱怨,但是却在陕南、渭北、青海海东与西宁贫困农村地区发现许多农户依靠养殖业致富,有更多农户埋怨得不到适当信贷支持以扩大养殖业。今后有以下因素会进一步放大农村、农业发展的机会集:其一,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以及吸收国际经验促进精致农业、高效农业发展;其二,伴随农村货币资本积累逐渐形成以及农村企业家创业的“土著优势”,由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农村小微企业发展。农业经济机会的具体形式包括由农户、扩大的家庭农场、农民企业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现代农业公司主导的养殖业、种植业内涵与外延扩大生产,农产品仓储、运销与加工业,农村商贸物流与市场中介、科技服务业等。
农村金融研究的重要和必须路径是深入农户、农村部门实地调研。但是针对农村社区经济社会状况同一问题的田野调查结论往往出现歧见,原因既有地区、国家差异,也有因调查设计与分析视角不同所致;即使对于同一调查对象甚至相同事实材料,也会由于理论逻辑和研究者视野局限而做不同解读。根据世界银行1999年组织的对23个国家2万多穷困家庭的调查,非洲、东欧和中亚大多数国家穷困家庭认为存在有限的经济机会,有关发展进步的信息主要来自亚洲地区,那些摆脱贫困的家庭的经历说明有许多机遇都能够提供摆脱贫困的途径。对越南所有地区的调查均证实经济机会有所增加,原因在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改革进程推动的市场化、土地分配到户和允许农民自由迁徙。但即使在越南也有持续贫困家庭,他们尤其感受到获取信贷的限制。墨菲曾经感叹在实验科学(指人类学田野调查)中没有通过重复研究核查结果是“不能容忍的局面”,随后颇有些欣慰地提到刘易斯于1941年“重复了”1926年雷德菲尔德对墨西哥泰普兹特朗同一村庄的田野工作。诧异的是刘易斯与雷德菲尔德的工作得出不同结论,后者描绘出协调与合作是村社的规范,在前者描绘的图景中泰普兹特朗却成为“被敌对情绪、嫉妒和竞争搅得四分五裂的村社”。不同人类学训练背景将他们导向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判断,但是两人却具有同等的事实材料支持。雷德菲尔德的调查取向是人们关于自身的意识观念,刘易斯则关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现实行为准则,而文化价值与社会活动之間经常存在着巨大矛盾。当然,墨菲的解读也有可能掩盖调查者受其学术倾向支配有意无意的机会主义动机造成对田野工作结论先入为主的预设。
世界银行的大规模访问与墨菲对田野工作复杂性的揭示对于我国农村经济金融调查活动的提示似乎在于:需要设计针对不同地区的调查项目和选择不同视角,基于不同理论逻辑并结合农村金融体制演进特点做出比较、判断,才有可能发现贫困农村地区金融抑制内在的文化、体制和经济诱因。目前国内涌现出的大量农村金融调查工作形式多元,主要有以下:第一,由研究机构或者相关学者委托在读学生利用返乡机会搜取资料;第二,由金融宏观管理机构委托基层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网点收集调查问卷;第三,由承担农村金融研究项目人员深入农户家庭调研和现场填写调查问卷。毋庸讳言,与第二种方式比较笔者有充分理由宁可信赖第三种方式所取得数据材料的真实性。对于第一种方式,由于并未进入现场,研究者对相关数据以及事实材料的分析结论仍有可能出现偏误,因为受访者在现场的许多“隐喻”无法提供给研究者,研究者由于不具备现场体验而很难舍弃或许是悖谬的先入之见,也有可能容易相信牵强附会的道听途说。由于仅有少数研究项目承担者从事现场调研活动难以满足统计处理对数据规模的要求,我们选择课题组成员与在读学生形成组合方式展开对我国西部贫困农村地区的人户调研工作,围绕贫困农村经济机会、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关系型融资效果和信贷配给等问题设计调查方案。本文主要揭示对调研数据做描述性统计分析反映出的经济因果关系(模型分析则见作者另文)。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分布
(一)调查方法、范围与调研内容
此次调查以简单抽样入户调查为主,辅以与当地政府、金融机构和乡镇、村干部座谈,在青海乐都县雨润镇调研期間还与全国第一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兴乐资金互助社管理层和雨润镇政府联合召开了“中国农村民間合作金融发展研讨会”。调查以课题组师生入户与农牧民面对面访谈并现场填写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课题组入户家访调研地区均选择在国家确定的贫困县(区)农村,包括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安康市汉滨区,青海省海东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简称民和县)、乐都县,西宁市湟中县。调研地域分布在陕西渭北干旱丘陵和浅山地带,陕南安康和青海海东区、西宁市的山区、半山区,所到乡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金融服务、家庭收支与储蓄信贷、投资与生产、家庭收入预期与公共设施集资、政策评价与期望、对新金融机构的了解与评价。考虑到调查农户中仅有部分发生信贷活动,如果局限于他们的情况了解农户投资意愿会失于片面,笔者参考国内学者已有调查方案增加了如下预设情景:“如果您有额外的1万元人民币,将如何处理这笔钱?”在陕西铜川市、安康市、青海海东区与西宁市的调查事项分别有27、33和51个子项。对于赴青海调查问卷表中的具体子项目根据前期在陕西入户调查情况作适当修正,如增加对家庭农作物、养殖业等实物产量的数据收集,返程后根据当年价格估算其货币收入量,以校正部分农户有意压低家庭收入造成的数据失真。在青海的调查比在铜川、安康分别增加24和18个子项目,但由于在青海收集问卷规模也较为可观,对新增加子项目即使单独研究也满足统计分析需要,能够体现出对西部贫困农村地区所具有的代表性。由于针对的问题不同,相关事项的有效问卷数量不同,涉及的样本规模有所变化。
(二)调查样本分布
课题组2007年8月中旬赴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演池、下高埝等4个乡镇8个行政村入户调研,收集农户经济与金融信贷状况问卷表350份,其中有效问卷218份;2008年5月上中旬赴陕南安康市汉滨区的县和乡、关庙镇、花园乡、吉河镇4个乡镇8个行政村入户调研,收集问卷表135份,其中有效问卷120份。在铜川、安康调研期間与当地人民银行中心支行、银监分局、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地方信用办、农业(牧)局、中小企业局以及主管副市长座谈交流。2008年7月中下旬赴青海民和、乐都、湟中农牧区调研,先后与民和县扶贫办、民和县大庄乡政府、乐都县雨润镇政府、农行民和县支行、民和县古鄯镇信用社、乐都县雨润镇兴乐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少数民族村级干部座谈,选择民和、乐都、湟中三县的大庄乡、哈家圈乡、马场垣乡、雨润镇、上五庄镇、李家山镇和甘河滩镇的14个行政村入户调研,收集问卷850多份,其中有效问卷800份。调研活动先后走访近1500户农村家庭,收集入户调查问卷1300多份,其中有效问卷1138份,形成5万余字访谈讨论记录材料。在青海的入户家访对象包括回族、蒙古族、藏族、土族等少数民族家庭。经过2007-2008年在陕西、青海两省组织实施三次较大规模的入户调查和机构访谈,课题组初步掌握了西部农村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三、农户家庭基本情况
(一)家庭基本经济条件
根据青海和陕西1138户农户数据观察,调查地区目前属于典型的小型家庭农场耕作方式,经营农地与兼业城市务工构成农户主要收入来源。据我们现场了解,一定规模农户具有强烈的“弃农从工”、“离乡进城”倾向,他们有些已经达到了做此选择的“终点”。表1是对农户家庭基本情况的总结。
(二)农户年龄分布与受教育程度
所调查农户家庭年龄结构中16岁以下占21%,16-30岁占26%,31-45岁占25%,46-65岁占20%,65岁以上占8%。16-65岁累计占71%,说明农户年龄分布比较均匀,主要集中在65岁以下,但是目前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农户文化水平主要在初中、小学及以下,占总调查人数的86.6%,高中、大专及以上水平人数很少,占13.4%,农户文化水平偏低。户主平均年龄为46.9岁,户主文化程度也主要集中在初中、小学及以下。户主性别构成中91%户主为男性,9%户主为女性。
(三)农户经济状况
农村家庭中户主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家庭收入来源特征。根据对所调查农户户主技能收集到的信息,户主以从事种植、工匠和养殖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图1)。农户家庭经济决策方式中37%家庭是户主夫妇议定,37%家庭是户主独立决策,22%家庭是户主召集家庭成员议定,4%家庭是户主隔代议定。在被调查农户中,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2006年人均年收入为1985.13元,人均年支出2290.48元,2007年人均年收入为2157.47元,人均年支出3106.18元;债务占年收入平均比例为23.13%。2006年平均储蓄余额为8890.61元,2007年平均储蓄余额为12072.82元。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2006年农村平均每人年收入5052.08元,平均每人年支出4485.44元;2007年全国农村平均每人年收入5791.12元,平均每人年支出5137.68元。
所调查西部样本农村家庭基本特征如下:
第一,西部贫困地区农户家庭劳动力负担重,耕地面积少。样本农户的平均家庭人口数(4.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3),户均劳动力数(2.7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4),劳动力人口负担系数(1.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2)。户均经营土地(5.98亩)低于全国(6.61亩);第二,农村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第三,农户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技能使农户倾向固守传统的农业技术。农户家庭经营中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调查农户大部分户主只掌握种植技能,掌握非农生产技能的农户占比为36.44%。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传统种植业,表明西部地区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第四,农户收入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所调查西部地区农民人均年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农户贷款用途与创业意愿
为了分析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分配使用及其对创业期望,在调查问卷中设计相关项目了解农户金融需求特征、贷款用途和创业意愿等隐含信息。调查结果可以帮助思考如下问题:西部农村地区究竟存在信贷有效需求不足还是供给不足?
(一)农户金融需求特征
农户贷款需求高,贷款主要来源于农村信用社。所调查1138户中76%有贷款需求,表明农户有强烈的贷款意愿。农民对农村信用社比较了解,知道可以入股信用社的比例达到76%,有62%的农户会选择入股信用社。结合与农户交流座谈资料分析,农户入股信用社大多不是为了成为股东参与农村信用社管理和经营决策,获取贷款便利是农户入股信用社的原初动机。
(二)农户贷款用途与投资理财结构
1 农户潜在贷款用途
农户贷款需求呈现出市场化和多样化趋势。对800户青海农户和120户陕南安康农户潜在的贷款需求分别统计,发现青海农户在购买化肥、养殖业方面有很高贷款需求,其次是子女教育、建房置业和商业运营,农户贷款需求集中于生产需求。陕南安康的贷款需求则主要集中于建房置业等消费需求。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户贷款需求除常规的农业生产性信贷以外消费信贷需求将有一定增长,预期商业信贷和人力资本培养产生的信贷需求将有所发展。
2 农户实际贷款用途
分别对青海和陕南安康农户贷款用途进行统计(见图2),显示青海农户贷款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其次是子女教育、健康医疗等,陕南安康农户贷款主要用于建房置业,其次是农业生产和子女教育,结果与潜在贷款需求一致。陕南与青海农户贷款用途的差异主要与两个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差异有关,也有可能与当地生活习惯、人文风俗有一定联系,且不排除青海农业金融机构对农户消费性信贷的严厉信贷约束。
3 农户投资理财结构
问卷中设计了如下问题:“如果您有额外的1万元人民币,将如何处理这笔钱?”(结果见图3)。青海农户首先选择用于养殖类生产性投资,其次是子女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和建房消费。安康农户则选择主要用于建房消费性投资,其次为子女教育和养殖(生产性投资)。这与前述农户贷款需求分析基本一致,也表明农户贷款需求与其投资意愿一致。参照图示发现,青海农户更愿意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安康农户更倾向选择在信用社存款。农户极少选择将额外资金投资股票、债券或保险,说明其金融需求主要局限于存贷款服务,对其他金融产品需求不足,且不存在地区差异。
(三)农户创业意愿及制约因素
问卷设计了如下问题:“如果有人向你推荐一个创业项目,你觉得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什么?”49%的样本农户首先考虑资金来源和规模,18%农户考虑自己是否具备经商能力,17%农户首先考虑有无可能亏损。对“目前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绝大多数农户选择“资金缺乏”,其次是“缺乏技术和信息”。农户创业抱负不能实现的原因主要是资金短缺。存在资金缺口情况下35%农户期望取得信用社或农行贷款,32%农户倾向亲友借款,29%农户选择放弃项目,避免背负债务。农户商业性贷款优先考虑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其次是亲友借款。亲友借款以小额度为主,其借贷范围和实际发生概率受到很大制约。
五、机构贷放行为与农户融资偏好
(一)农户贷款与期望贷款利率的关系
青海地区样本农户的平均期望利率为5.9%(期望利率分布见图4),期望利率在5%以下的占总调查户数的49.4%,期望利率为6%-10%的占44.2%,期望利率在10%以上占6.4%。比较2006-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基准贷款利率在5%-10%之間,略高于大部分农户期望利率(按照简单算术平均,期望基准利率为7.5%,但实际执行上浮利率期望值更高)。我们较为关注农户期望贷款利率与农户贷款行为之間的联系(问卷分析结果见表2)。在青海省,2006年期望贷款利率高于当年银行平均贷款利率有288户,其中申请贷款的户数占25.7%,获批户数占25.3%,占申请户数98.6%;期望贷款利率低于当年平均贷款利率有306户,其中申请贷款户数占20.6%,获批户数占16.0%,占申请户数的77.8%。2007年期望贷款利率高于当年银行平均贷款利率有284户,其中申请贷款户数占30.6%,获批户数占30.0%,占申请户数97.7%;期望贷款利率低于当年银行平均贷款利率有309户,其中申请贷款户数占26.9%,获批户数占23.6%,占申请户数87.8%。2008年期望贷款利率高于当年银行平均贷款利率有284户,其中申请贷款农户占24.3%,获批户数占22.9%,占申请户数的94.2%;期望贷款利率低于当年银行平均贷款利率有309户,其中申请贷款农户占31.4%,获批户数占24.6%,占申请户数的78.3%。
农户申请贷款与期望贷款利率存在如下关系:农户期望利率越高,提出贷款申请概率越高,获批几率也更高;相反,农户期望利率越低,贷款申请意愿较低,获批的几率也较低。即农户贷款需求、贷款成功率均与农户期望利率呈正向变化。
试做以下分析:第一,期望利率既反映农户支付利息意愿,也潜在地揭示其还本付息能力和信用状况;第二,期望利率反映农户对当地民間借贷和正规金融的了解程度。大多情况下具有商业性质(不包括亲友間借贷)的民間借贷利率高于正规金融借贷利率。期望利率较高的农户还本付息能力较强,信用状况较好,农户对当地民間借贷和正规金融了解程度较高;第三,从金融机构角度分析,因为2003年国家选择在西部陕西、青海、内蒙、四川等省(区)实施农村金融改革以后放宽利率上限,农村信用社运用利率工具进行信贷配给;第四,部分金融机构通过增加隐含借贷成本排除那些负担借贷成本能力较低农户的贷款要求。
(二)金融机构对农户提供贷款服务分析
1 金融机构对农户提供贷款服务的广度
从农户贷款面分析金融体系服务农户的广度。不同地区贷款投放情况不同,湟中县贷款面最大为45.6%,最小为乐都县贷款面27.8%,相关数据远低于东部较发达地区农村贷款广度。合理的解释是:第一,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贷款主要集中在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类贷款需求,需求层次低;第二,西部农村金融机构长期负债经营,尽管对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转制,经营状况仍不乐观,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从而影响西部农村贷款的广度。
各调查地区贷款均有逐年递增趋势,但在2008年有所下降(见图5)。原因有:第一,2008年在陕西、青海开展调查的时間分别是5月上旬和7月中旬,所以对2008年全年的贷款发放数据统计不齐全;第二,2008年农村贷款投放受到一定程度限制,也与宏观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机构体系恢复实施贷款规模控制有关(依据在安康市的调研)。
2 金融机构对农户提供贷款服务的深度
铜川市耀州区和安康市汉滨区338户农户中发生贷款户数总计142户,占总调查户数的41.9%。其中,2004年发生贷款34户,占总调查户数的10.0%,其中贷款额度在3000元以下的农户占总贷款户数的8.8%,3000-10000元的占44.1%,10000元以上的占41.2%;2005年发生贷款49户,占总调查户数的14.5%,其中贷款额度在3000元以下的农户占总贷款户数的34.7%,3000-10000元的占44.9%,10000元以上的占20.4%;2006年发生贷款22户,占总调查户数的21.2%,其中贷款额度在3000元以下的农户占总贷款户数的30.6%,3000-10000元的占45.8%,10000元以上的占23.6%。
青海省调查样本涉及800家农户,2006年发生贷款163户,其中贷款在3000元以下的农户所占比例为65.0%,3000-10000元的占26.4%,10000元以上的占8.6%;2007年发生贷款196户,其中贷款在3000元以下的农户所占比例为71.9%,3000-10000元的占17.3%,10000元以上的占10.7%;2008年发生贷款192户,其中贷款在3000元以下的农户所占比例为75.0%,3000-10000元的占17.2%,10000元以上的占7.8%。
铜川市和安康市农户贷款发生率、各层次额度的贷款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但主要以小额贷款为主,贷款额度集中在3000-10000元之間。青海省2007年农户贷款发生率、小额贷款发生率(3000元以下)和大额贷款发生率(10000元以上)较2006年较明显增长,但2008年较2007变动幅度不大,并且2008年10000元以上贷款的发生率为7.8%,明显低于2007年的10.7%,反映出2008年农村贷款投放受到抑制。尽管央行近年每当紧缩银根时强调不减少甚至增加农业信贷,但在实际中对农村的信贷投放仍然受到影响。问题在于:每当信贷收缩时对于农户分散化、高成本的贷款投向必然成为商业银行收缩贷款的“优先”选项。
(三)农户融资偏好影响因素
1 农户融资偏好
对农户融资渠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正规金融贷款,包括向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一类是民間借贷,包括向亲友借款、民間有息借贷等。融资偏好和实际的融资秩序(融资啄序)可能存在差异,因为前者是意愿融资秩序,在外部约束下意愿融资秩序和实际融资秩序并非一致。
基于上述,我们选取青海省800户农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问卷了解农户以下信息:第一,按照意愿取得贷款的机构(泛指贷款方)偏向(称作意愿贷款机构);第二,实际取得贷款的机构来源。结果发现有60.4%农户偏向亲友无息贷款,29.7%农户偏向从金融机构申请贷款,9.9%农户选择民間有息借贷。被调查农户中大多农户倾向于向亲友借款即所谓的“关系融资”。
2 影响农户融资偏好的因素
由以上调查结果得到农户选择融资对象的次序。那么影响农户选择融资对象的因素是什么?为此在问卷中设计了如下问题:“您在贷款时最看重的因素是什么?”其中有39%的农户更为关注贷款能否成功,30%的农户关注利率高低,12%的农户更在意还款期限,11%的农户看重实际可贷款额度。说明农户在选择贷款金融机构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贷款的可得性。
值得注意的是,贷款的便利性及可得性在农户贷款和选择金融服务机构时是重要影响因素。但是在所调查地区,一些乡镇长期没有正规金融机构网点,农户只有到较远的其他乡镇金融机构网点办理存贷款,增加了交通、时間和其他間接成本,实际上使农户往往望而却步,放弃贷款请求。
六、农村非正规与正规金融特征
民間借贷兼有经济和社会蕴含双重属性使之即使在传统计划经济中也生长依旧,步入当代波澜壮阔的改革洪流更如“鱼翔浅底”而再获新生。改革以来民間借贷对东南沿海乡镇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西部贫困农村地区民間资本积累有限,民間“草根”金融也局限于经济发展水平而创新不足,但即便如此,农村民間借贷由于正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和自身特点也赢得发展空間。
(一)非正规农村金融经营特征
1 民間借贷因其易得性和便利性在农村有潜在市场需求
为了解农户倾向于选择民間贷借贷的原因,我们在问卷中列举出一些可能选项(图6)。在青海所调查800农户中填写该项目的农户有567户,其中49%农户选择民間贷款是因为无利息,21%的农户认为其还款期限灵活,18%的农户认为其方便快捷。可见低成本是农户选择民間贷款的首要考虑因素。但民間无息借款仅存在于向亲友借款,其额度与用途存在很大局限性,估计按照借贷总规模衡量的大部分民間借贷收取利息不菲,如果超出亲友范围,民間借贷发生的主要诱因是贷款的可得性与便利性。
2 人际关系是影响民間借贷利率的主要因素
为研究影响民間借款利息的因素,我们对青海省800农户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37%的农户认为熟悉程度是影响民間贷款利率的主要因素,16%的农户认为还本付息方式是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14%的农户认为贷款期限决定贷款利率。不难看出,民間借贷利率更多地取决于关系成本即贷款人与借款人的熟识程度。合理的解释是:第一,民間贷款人评估关系型融资风险较小;第二,民間借贷利率受到信任型社会资本的影响。在熟人圈子中信任型社会资本发挥作用从而抑制利率;第三,在亲友、熟人圈子中虽然收取低利率,但在以后有可能取得其他方式回报,也有可能贷款人收取低利率是对某一事前恩惠的回报。
(二)农户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评价
1 农户不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原因
农户不选择金融机构贷款的原因为:25%的农户认为不需要;24%的农户认为即使申请也批不了;13%的农户担心自己还不了;12%的农户认为贷款利率高;10%的农户因为没有抵押品或担保;9%的农户认为在正规金融机构没有熟人(图7)。联系前边有关农户贷款时看重的因素,首先考虑的因素就是能否贷到款项。说明农户普遍认为农村金融机构存在贷款难问题。如果考虑选择“申请也批不了”的农户要么是缺乏抵押、担保品,要么是在金融机构没有熟人关系,说明以下问题:就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而论,对农户的信贷约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农户缺乏抵押担保;其二,金融机构的“关系型融资”偏向。应引起注意的是,金融机构选择“关系型融资”的原因与民間借贷可能有所不同,一方面是降低金融机构风险(这与民間借贷相同),但另一方面可能存在金融寻租情况,“关系型融资”对使用放贷权寻租能够提供很好的隐蔽性。
总之,由于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管制特点——包括借贷审查与信贷可得性、借贷期限、借贷利率等,使农户在选择贷款机构时对其望而却步,正由于民間贷款的便利性和易得性,使得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农村将长期处于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間信贷共存的局面,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也是亟须从政策层面解决的问题。
2 农户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评价
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当代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村金融机构能否提供适度规模的金融服务直接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问卷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各项服务对农户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有56.54%农户认为申请手续较复杂,39.66%认为申请周期较长,67.17%认为选择贷款对象的标准不公正,69.58%农户认为贷款额度较小,67.63%认为贷款利率较高。这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存在问题主要是申请手续复杂、选择贷款对象不够公正、贷款额度较小且利率较高。
为了深入了解农户对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潜在症结的看法,问卷设计如下问题:“您以前申请却未得到贷款,您认为原因是?”在所调查1138户农户中对该项目回馈信息有572户,其中36%农户选择“偿还能力被质疑”,34%农户选择“与信贷员不熟”,9%农户选择“以前贷款未还”。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向“三农”贷款的政策,但由于农户收入水平低和违约概率高,导致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即使有足够超额准备金也不愿贷给农户。调查还发现农村金融机构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即贷款投放对象往往并非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民,而是一些有实力的基层干部或者农村富裕的“暴发户”,原因首先在于基层干部与信贷员关系较为密切,存在各种隐蔽交易;其次是一般农户难以承受贷款所需的“关系成本”,主要包括贷款前请客送礼和贷后答谢费用,而少数“暴发户”有能力支付高昂“关系成本”,再通过资本运营获取利润,结果产生马太效应和加剧农村贫富两极分化。
据上分析可以发现:第一,经过持续的政策引导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有所改善;第二,农村金融机构传统的经营模式由于内部治理强化,但是仍普遍存在金融寻租、关系贷款情况;第三,家庭调查中当泛泛询问对金融机构服务“满意”或“不满意”时,并没有引起农户充分关切,甚至认为“事不关己”,发送信号的真实性打了折扣。一旦设计较为具体的询问事项,容易勾起他们的真切回忆和联想,从而传达出真实信息。
(三)正规金融现存问题与出路
综上所述,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
第一,农村金融机构可能过高估计农村金融风险,对农村蕴蓄的潜在经济机会则估计不足,发放贷款额度与农户贷款需求有较大缺口。调查结果显示有69.58%的农户认为贷款额度较小,不能满足用款需求。农村金融机构与金融监管与调控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博弈”、讨价还价抑制对农户的贷款;农业收益率较低且回报周期较长,加之农户的投资技能约束,金融机构不愿向农户提供大额贷款;第二,信贷活动中存在一定比例的人情贷款,有36.88%的农户认为存在金融“寻租”。农户贷款除支付利息外要支付“隐蔽成本”。与贷款机构人员的熟悉程度是农户能否申请到贷款的决定性因素。由此产生贷款的逆向选择,即大量贷款未能发放给急需贷款的农户;第三,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较高加重了农户经济负担,不利于减缓农村贫困问题。较高利率使融资成本显著提高也从而抑制农户扩大再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不利于有发展潜力、创业型的农户完成农业项目;第四,家访座谈中发现相当部分农户因为金融机构贷款申请周期长、手续繁琐而不愿申请贷款,从而失去利用农贷发展生产的机会。申请周期长或者复杂也将引起融资成本上升。
解决正规金融现存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强化信贷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农村金融机构既要防止内部监管缺损导致不良资产滋生,也要减少经营者在监管、监督收紧以后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不作为和偷懒。农村金融机构应进一步精简借贷手续、缩短申请周期,减少不必要的审贷环节,增加贷款审查的透明度以符合广大农户的诉求。当然,其前提是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条件下努力改善经营环境,建立广泛覆盖辖区农户家庭、个人的金融征信系统,阻断内部信贷经营管理者的寻租途径。
七、结论
结合实际访谈情况对本文主要结论和对一些问题的补充分析概述如下:
1 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农民收入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经营对正规信贷需求较为迫切。具体表现为劳动力负担人口系数大,劳动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农户户主代表的家庭劳动人口技能不足,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本配置处于较低水平。农户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首先是资金积累不足需要借贷,其次是缺乏技术和信息以及经营与创业能力不足。农户商业性贷款倾向优先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其次是亲友借贷,原因是商业贷款规模容易满足其资金缺口。农户寻求生产性、商业性贷款时亲友借贷有限,在西部仅有民間借贷难以消除金融供给不充分。
2 陕南安康与青海农户贷款用途的差异与两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差异有关,也有可能与当地生活习惯、人文风俗有一定联系。农户潜在的贷款需求用途结构与实际发生贷款用途一致,说明在西部农村金融机构面对农户借贷需求在贷款投向上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青海金融机构扩展消费信贷的积极意义在于对农户创造收入形成激励,“负债消费”在一定条件下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被经济史所证明,从长期看改善农村地区生活条件是一种金融业的“战略投资”。陕南农村金融机构则应该考虑寻求与发现机会增加发放更多生产性贷款。
3 农户对贷款期望利率略低于央行制定基准利率,农户贷款需求、贷款成功率均与农户期望利率呈正向变化。期望利率潜在地揭示了农户还本付息能力和信用状况。一般地,期望利率较高的农户还本付息能力较强,信用状况较好。从金融机构角度分析,存在农村信用社使用利率工具进行信贷配给的机制,也有部分金融机构——或者金融从业者通过增加隐含借贷成本排除负担借贷成本能力较低农户的贷款要求,在个别调查地区这种现象较为普遍。
4 调查反映出农户创业的困难之一是利息负担重,较高贷款利率不利于减缓西部农村贫困问题。陕南、青海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执行一年贷款利率约为12%,渭北地区农户反映借贷成本除利息以外尚需要支付各种名目“人情债”。民間借贷利率也受到信任型社会资本影响,在熟人圈子中信任型社会资本发挥作用能够抑制高利率。民間借贷抬高借贷利率成本仅仅是问题一个方面,在熟人社会中也可能降低利率。贫困农村地区借贷市场总体属于典型卖方市场,商业性借贷合约中利率水平主要取决于由贷款人识别的借款人的经济禀赋和机会变量,由此导致贫困农户(以及贫困农村地区)负担较高利率。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策介入。
5 关系型融资在民間借贷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中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在前者降低了信贷风险,在后者却成为寻求金融租金的温床。本质差异在于两种金融机构的产权属性与公司治理(或者内部产权归属与经营支配权激励兼容)不同。与正规金融关系型融资联系,农村金融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即贷款投放对象向有实力的基层干部或者农村“暴发户”集中,结果产生马太效应和加剧农村贫富两极分化。
6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有可能过高地估计农村金融风险,对农村蕴蓄的潜在经济机会估计不足,发放贷款额度与农户贷款需求有较大缺口。陕南安康市汉滨区和青海西宁市湟中县政府部门和农户普遍反映金融对养殖业支持不力。根据调查中所了解的情况,有理由怀疑在农村金融机构与金融监管与调控部门“博弈”和讨价还价中,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农业贷款存在统计数据系统性失实问题。
7 每当宏观调控政策紧缩时对农村信贷产生消极影响。宏观金融紧缩时农户分散化、高成本的贷款项目必然成为商业银行收缩贷款的“优先”选项。农村信贷受到宏观调控反周期政策的“负面调节”在西部农村更为严重,因为西部金融业不发达,社会资金主要局限于正规金融体系配置,正规金融更多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约束。东部地区民間金融对正规金融已经形成系统性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