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小医生社团范文

学校小医生社团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小医生社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小医生社团

第1篇:学校小医生社团范文

一、职业院校学生社团的现状和特点

1.从学生社团的数量和人数、类别变化来看,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社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2.从社团类别的角度分析,文艺、体育等传统意义上的社团依然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尤其以文学艺术类社团近年来增加较快,而一些有较强专业知识背景的学术科技类社团和新兴的志愿服务类社团也正受到越来越多同学的瞩目。

3.从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看,呈现出参与的自愿性、活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学生社团是由志向、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这种在共同兴趣、爱好基础上形成的社团组织,能促使学生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积极主动探寻新的未知领域。

4.从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来看,社团内外部管理正日益成熟,良好的管理给予了社团进一步发展的更大保障。

5.从学生社团的物质保障方面看,社团正在尝试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逐渐由单靠学校划拨资金发展为多渠道筹集资金,包括与社会企业联合共同进行活动。职业院校学生社团也积极与一些企业联系,利用自身专业技能优势,为企业发展作贡献。目前,一些文艺类、电子类、计算机类社团由于具有这方面较强的优势,已经率先在尝试将这种方式固化为社团资金来源的经常渠道。

二、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发挥的重要作用

1.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载体。社团的参与机制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运行机制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动机制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机制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完善。职业院校学生的兴趣爱好是社团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社团让学生们拥有了志同道合的伙伴,获得了经常性的成功体验,除了兴趣之外,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认同感和理解,这就有力地促进了其独立人格的不断完善。

2.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是拓展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有力抓手。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直接影响职业院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共青团作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向往的群众组织,利用自身特有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承担起引导和管理社团并使之健康发展的重任,将职业院校学生社团组织纳入共青团的工作体系,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使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成为学校团组织开展工作的有力抓手,逐步形成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一体两翼”的工作格局,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职业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3.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是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力量。学校文化是学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紧密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学校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学校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地发展。同时,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也可以通过社团加以传承。

三、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基本思路

几年来,学生社团健康、蓬勃发展,在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管理不够规范,制度建设有待加强,活动不够稳定,缺乏持久的生命力,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活动场地不足等。以下是笔者对社团发展的浅见:

1.明确重要性,努力把握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客观规律。社团活动可以为学生们提供走出校园、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如果学生社团活动能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努力营造和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更多地融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不仅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且会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发挥重要作用。

2.突出保障性,积极营造职业院校社团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实践证明,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指导教师和社团干部。为此,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一批热心社团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社团骨干,坚持走资源本土化道路,选配和聘用一批热心学生工作、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要把学生社团的发展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中,在宏观指导、综合管理方面为学生社团发展提供长期性的指导原则和保障措施;学校团组织要对优秀社团直接予以重点扶持,善于协调各方,在社团场地使用、活动开展方面为社团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为学生社团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学生社团本身也应与社会接轨,多渠道筹措资金,为社团发展提供保障。

3.探索创新性,着力培育职业院校社团发展的个性特色。学生社团只有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它的育人功能,才能更好地展现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学生社团应该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在提高活动质量上下功夫,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学校团组织要积极引导学生社团鼓励创新,注意培育特色,提升学生社团的层次和活动的水平,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精品社团。应当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在互联网上充分展示中学生社团的风采,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学生社团的活动内涵。

第2篇:学校小医生社团范文

[关键词]高校;艺术社团;建设;管理

目前的高等院校在全员德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倡导创新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独立创业精神、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艺术教育作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艺术教育一般是指对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创作实践的教育活动。高校中艺术类社团就是一类除了在艺术课堂理论的讲授之外,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而真正发挥作用的学生自发性的组织。在各大类的社团中,艺术类社团通常具有稳固的阵地,并且时至今日在高校中的校园文化方面成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方面的重要主力军。

一、学生艺术社团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1 艺术社团是艺术类课程的有力补充

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的讲授让很多有艺术喜好的学生有浅尝辄止、意犹未尽的感觉,课时上仅能做到以点带面的欣赏或者最基础的一些理论知识的普及。而高校中的艺术社团做到了在课堂之外的艺术实践,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

2 艺术社团能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拓宽思维视野。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艺术社团是指学生们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等因素自发组成的群众性团体,其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满足了大家热情的释放,而且使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和提升。并且,在社团这样一个群体中,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专业,但是基于共同的语言体系,使他们能够在相互影响下互通有无、相互受益。

3 艺术社团能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很好的桥梁和中介

随着教育形式和社会需要的变化,高校艺术社团的吸引力迅速增强,人员蓬勃发展,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这无疑可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很好的阵地。把握好艺术社团的发展方向,有利于通过艺术社团的展示引领校园文化。

二、目前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和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1 社团设施硬件上不足,活动经费缺乏保障

目前,各高校艺术社团普遍存在缺乏固定的活动场地以及社团相应的器材配备,活动经费上通常来自学生自筹、学校拨款或者较少的社会赞助、合作费用等,没有固定的保障,并且数额上很有限,有的社团甚至为了能够搞好活动而提高了会费,引起了学生抵触情绪,大大降低了社团成员的热情。

2 社团管理体系上不完善

很多艺术类社团成立的最初是由几个热情较高的同学号召成立起来的,但由于缺乏管理、缺少监督,不到一两年的时间就会因团长、团员的更换,造成社团人员流动性大甚至成为有头无尾昙花一现的社团。

3 社团专业指导教师缺乏

艺术社团同其他类型社团相比除了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走到一起之外,更侧重专业性,这就凸现出来社团专业指导教师的重要性。而目前的艺术社团大多缺乏专业指导教师,使不少艺术社团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有的只好以聚会聊天作为社团的活动内容,缺乏艺术社团应有的专业水准。

三、加强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和管理的措施和途径

1 更新认识,确立社团地位

艺术社团应通过自身努力以及上级团组织的积极沟通,使学校党政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深入进行与艺术社团的广泛开展,对学校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艺术社团,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更是高校艺术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效载体,因此在设施硬件上以及经费上应有一定的保障措施。

2 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社团长期发展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首先要完善社团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促使现有的社团实现内部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改变以往一个人带出一个样的“人治”状态。其次,学校职能部门,特别是共青团组织要强化对艺术社团的管理,形成一个稳定的、长期的发展政策,使社团健康、长期发展。

3 重视社团骨干培养,促进社团工作向前发展

在一个团长负责制的社团中,骨干能力的高低、是否尽职尽责直接关系到社团的成败,所以必须加强对社团骨干的培养,以系统理论、世界观、方法论加以灌输,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加以影响,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加以培训,使他们能够真正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健康地向上发展。

4 聘请专业辅导教师到社团,提高社团活动的水平

将专业辅导教师聘请到艺术社团不光能起到组织和管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在其专业范围内起到教育和凝聚的作用,能在短时期内将由兴趣组成的社团提升为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社团,这样既能培养同学们的自信力,又能提升校园文化的水平。

5 完善社团激励机制,促进社团更好发展

激励对于调动人们潜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进行活动,发奋地去实现既定目标,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艺术社团来讲,尤其是对一些团队活动性质的艺术社团来讲,队员的自由度小,训练强度大,完善社团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对其制度化是使社团更好发展的重要保障。例如,将艺术社团活动纳入课程设置,评选星级社团、优秀指导教师,定期更新设施设备,等等。

6 将社团定位准确,做到有的放矢地引导

为了能够对社团进行有的放矢地引导,我们可以从发展方向上将艺术社团划分为两大类型:群众型和专业型。群众型社团的定位就是满足广大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志向的社团。此类社团发展空间大,发展条件不复杂。专业型社团,顾名思义,就是更趋近社会中的此类专业团体,高校更多的是要依靠一些有此方面特长的学生作为骨干,在辅导教师长期地耕耘下,稳定、长足地发展。此类社团专业性质强,可以承担起学校交予的校级任务,代表学院参加该类比赛、演出。

综上所述,艺术社团为广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完善能力、加强修养提供了舞台,是延伸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形式。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对艺术社团的投入和监督管理,帮助其建立长效机制,促进艺术社团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强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学明,周海东,大中专院校学生社团规范化建设与创新管理模式及考核评估指导手册岩林:银声音像出版社。2005

[2]张学玲,张军,立足当今展望未来——谈普通高校艺术社团的现状与发展,大众文艺(理论),2009,(2)

第3篇:学校小医生社团范文

关键词:高校;艺术社团;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J61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77-02

大学生,在当代中国是一个承载着任命太多期望的群体。在当代大学校园中,他们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当水平的综合素质。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组成校园文化的比较重要载体,组成了当代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在社团中以艺术社团占大多数,艺术社团活动在开拓视野、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思想觉悟、促进身心健康、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大学生影响较大。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不断出现新变化,大学生艺术社团已经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群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载体,大学生社团活动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一、大学生艺术社团发展中的问题

社团发展的缺乏动力和持续发展力,一些模糊发展甚至畸形发展的情况日益显现出来。据统计,已有半数以上的社团缺乏应配套的活动场所;一些社团忽视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不注意存留相关的社团资料和照片等;还有些许社团活动由于指导老师投入的精力不够、缺乏整体策划。

(一)大学生艺术社团发展缺乏充分的制度保证,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大学生艺术社团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状况,根本原因是社团建设缺乏充分的制度保证。大学生艺术社团作为学生自由的活动组织,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实践性。社团活动持续有效开展必须以来完善的保障机制。完善的保障机制,从内容上来看,它包括过程保障、组织保障、资源保障、政策保障;从过程来看,它包括过程保障和结果保障。

(二)较多大学生艺术社团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许多大学生艺术社团没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即使有也仅仅配备一名指导老师,在这些指导教师当中,不少是义务兼职,学校相关部门并没有对这些老师指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导致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投入时间和所花费的精力也较少,仅仅挂名并没有亲力亲为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许多老师专业能力也有限,指导不够到位。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社团指导教师严重不足,或者说指导老师知道不够到位,致使许多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学生负责人的素质得不到提高,社团发展迟缓。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并对有专业素养的指导老师进行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三)大学生艺术社团总体呈现不平衡发展

目前社团种类主要分为以下四类: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文体娱乐类。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学生一般喜欢娱乐文体活动,所以文体娱乐类较多,社会实践类较少,理论学习类和学术科技类就更少了,这种分布结构非常不利于拓展校园文化建社,也影响了社团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经费不足,抑制发展

高校社团经费大体有以下几个来源:第一,社团会员的会员费,这部分金额较少。第二,校方资助,由于主管部门本身的经费也不多,能专门拨付给社团的经费也就更有限。第三,外界赞助。此外,许多高校的社团活动场所十分匮乏,此类因素制约了社团发展的脚步,也较大程度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艺术社团成员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是社团骨干成员,这是社团中的核心,但是许多社团都缺少这种核心力量,大部分社团由仅仅几个主要的负责人撑着,在社团刚刚招新的时候,许多人踊跃报名,干事若干。但是一段时间之后,许多人发现在这里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出现懈怠的状态,甚至退团,即使勉强留下来的,也很少有艺术特长。其次,社团负责人工作能力较弱,并且缺乏一定的工作魄力和开拓精神。许多负责人只是看到了负责人的光环,还不是真正喜欢此种社团,工作一旦忙碌起来,就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有写条件较好的负责人由于兼职较多,对社团发展关注较少,同样不利于社团的日后发展。

二、大学生艺术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资源优化配置,引领良性发展

在当前大学生艺术社团发展过程中,缺乏资源是阻碍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在全体学生当中还是占少数,愿意参加到社团里面的更是少数。资源合理利用,并且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促使大学生艺术社团生存和发展。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艺术社团建设的内部管理机制

A、提高社团成员的管理机制,必要时可以淘汰。

首先要在学习成绩和艺术特长方面有所要求,如果成绩较差的成员要予以辞退。其次要对社团的负责人提出更好要求。要把真正有特长有组织管理能力的积极分子选,作为社团的领头人。学校也应该定期举办社团负责人和成员的培训班,或者社团之间的交流会等,希望通过此种形式,提高社团负责人和成员的素质修养,从而促进社团健康快速有序的发展。

B、加强交流力度,使艺术社团走出去、引进来。

艺术社团活动质量要提高,要走得出去,积极向校外拓展延伸开拓,多参加校外的一些义演活动,提高自身。同时,对于外校高水平的社团又要热情的请进来,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促进社团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加大投入力度.,确保为艺术社团发展的提供有力物质保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社团建设的投入方面要加大。学校要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方面给予艺术社团以优惠和支持,为社团开展活动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其次是艺术社团经费的投入要加大,对于一些品牌社团更是要加大栽培力度,给以重点扶持。另外,还要鼓励社团与一些校方企业进行联合,争取一些企业的赞助。

3.让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多多参与社团指导工作。

首先提高指导老师的水平,定期组织指导老师外出培训学习,相互交流,提高指导老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要充分调动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许多学习的指导老师都是由特长的老师兼职,本身教学任务已经很重,有时无暇顾及社团的指导工作,所以学校相关部门应该给老师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和鼓励政策,例如把指导社团的课程也纳入教学课程的范围,给指导老师发放相应的课时费等等方法,并结合学生社团的活动情况,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其次,学校相关部门要指定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社团指导老师的所应享受的合法权益,解除这些老师的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社团的指导工作当中。

4.重视社团中学生负责人的培养。

社团学生负责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关乎社团品质的高低,因此,一定要注重学生社团干部的建设工作。学校可以定期的对社团负责人进行业务培训,组织他们外出学习,参加各种交流会,并且严格社团负责人的考察制度,不合格的一定要进行淘汰,提高社团负责人的整体素质,进而带动整个社团的发展。

5.打造品牌社团。

根据每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应运而生应是独特的社团,此类社团也可依托学校的专业优势,打造精英品牌社团,提高社团的品质,争取打造一支对全校、全市乃至全省、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品牌社团。此类社团一旦成立,防止前紧后松情况的产生,要注意做好传承工作,一代一代传下去,作为学校的特色社团,进而可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

三、结语

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对于提高和促进学生的艺术特长,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学识和素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日益强调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较之之前的发展,由于许多高校并不重视,使得社团发展十分缓慢,致使大学生社团也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要实现大学生社团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社团自身建设,还需要广泛宣传其重要的深远意义,让更多的高校认识到其重要性,调动一切可利用的积极因素,促进高校艺术社团高效、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丁刚.大学:文化与内涵 [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学校小医生社团范文

【关键词】艺术高校 创业实践型 社团 构建

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不足两成。为了缓解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压力,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已经着手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培养学生自主创业就是措施之一,艺术高校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在就读期间进行艰苦创业,这样可以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从目前形势来看,“创业实践型”社团迎合了艺术类学生创业的需求,为其实现创业梦想添加了一臂之力。

一、目前艺术类高校学生面临的创业环境和瓶颈

(一)创业环境概述

我国历经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在世界排位第二,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是系列问题与矛盾也已出现,如经济结构转型、环境污染、内需不振等问题,为此,国家做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特别是简政放权、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垄断产业等利好创业信息,为新的一波创业奠定了基础和条件。

不容否认,我国近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特别是高校扩招政策和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使得我国高校学生就业较难,而艺术类高校由于专业的局限性更是到了瓶颈期;同时,世界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到来,使得有一定知识储备的高校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经济发展,也促使许多在校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业浪潮当中。而政府减少企业税和为中小企业融资等系列服务和优惠,为创业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艺术类学生创业瓶颈

一是学生有创业需求但是创业平台及创业课程比较缺失。当今部分艺术高校学生毕业之际或选择考研,或脱离自己的专业参与公务员考试,或依赖家庭关系就业,虽然多数学生心中充满创业愿望和创业热情,但是由于资金和场地等不利条件的约束,特别是艺术高校没有为学生开设创业课程和搭建创业平台,使得学生畏难退缩。不过这一局面也已开始出现扭转趋势,各名校相继推出了“创新与创业”课程,积极为学生提供创业帮助。二是创业实践机会较少,高校“作秀”味道较浓。三是精英化痕迹严重。“创业实践型”社团在一些高校虽然成立,并举办创业大赛等教育,但是由于受到多方条件限制使多数学生被排斥。

二、“创业实践型”社团的组织结构特点契合艺术类高校学生进行创业

(一)“创业实践型”社团的开放性有助于艺术类学生融入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艺术类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学习专业为主,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所以这一类大学生每天都在自己的专业上花很多时间,很少介入社会并进行社会考察和锻炼,而“创业实践型”社团就能满足此类学生的愿望,为学生进入社会搭建桥梁和平台。相继出现的未来企业家协会、爱心社、KAB创业俱乐部等诸如此类的社团已经逐渐成为学生进入社会的载体,而各类企业和社会成功人士也直接进校为社团提供帮助,不断扩大合作,并采取设立基金等方式解决学生创业资金短缺问题,使得“创业实践型”社团按照社会化和商业化进行运营。

(二)“创业实践型”社团的创新性有助于艺术类高校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在我国社会出现频率较高的就属“创新”一词,像创新社会、创新人才、创新机制等系列词汇跃入国人视野。创新环境的形成决定着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也影响着我国的竞争能力,关系着我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坐标与位置。而艺术类高校学生创业不能步入常规而进行所谓的创业,必须大胆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持久生存,“创业实践型”社团就为学生把脉社会需求开启方向,锻炼自我表现自我,更重要的是发挥自我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业实践型”社团的平等性有助于艺术类高校学生培养合作能力

任何社会依靠个人的奋斗而获得经济成功机会是非常的渺茫,必须与他人进行密切合作才能有机会获得人生成功。因此,个人的合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命运,也关系着经济生活水平。而“创业实践型”社团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社团筹划与运作需要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合作才能生存下去,这就需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需要培养协作能力。

(四)“创业实践型”社团的企业化运作模式有助于高校学生培养创业品质

创业品质是一个企业或公司能够生存的根本,特别是对于企业领导层而言更是如此,对于艺术类“创业实践型”社团也是需要社团骨干具备良好的创业品质。而创业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创业实践型”社团的企业化运作模式恰好为社团骨干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为其具备良好创业品质提供环境。

三、“创业实践型”社团作为高校学生创业载体的构建措施

(一)开设创业课程和举办创业大赛活动,努力为构建社团营造创业氛围

艺术类学生在高校生活中的条件和环境各不相同,无论是学习氛围还是创业氛围也就自然不同。而良好的创业氛围必须学校高度重视才能具备。因此,学校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和举办创业大赛活动,诸如借鉴美国百森学院模块化结构为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提供全面的创业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扩大社团创业影响深度和广度。

(二)千方百计为社团注入资金,政府给予社团政策倾斜与扶持

无论是艺术高校还是普通类高校,由于学生生源不同,有些农村学生的生活境遇更是稍差一些,所以让学生自己筹备创业资金无疑难度极大,即使运转也是举步维艰。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特别是政府对于学校社团创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才能使社团获得启动资金而运转下去,当然学生也可以主动获取风投基金的支持。

(三)积极为社团聘请创业成功者进入高校指导

学生毕竟在各方面经验欠缺,尤其是艺术类高校的学生,长期钻研在琴棋书画中,跟外界接触少之又少,社会阅历非常浅薄,单凭艺术类学生自己进行社团创业很难获得成功,必须通过符合实际的跟踪动态指导,特别是创业成功者和社会优秀的管理者深入指导“创业实践型”社团骨干,而社团通过相传进而能够持久生存下去。指导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管理制度的建设、创业品质的培养、社团创业不同阶段的战略调整等,使得学生快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建立社团创业基地,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创业实践型”社团必须依赖一个稳定的场地,而学校可以在校内为社团尽量提供一个固定的平台。这样社团可以充分依托校内便利的资源而及时转化为产业化链条,并与学校密切合作的公司加深合作,从而建立校内外稳定长期的创业实践基地,实现与社会的全面对接,进而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结语

艺术类高校“创业实践型”社团的全方位构建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同时也需要政府出台一些政策倾斜和支持,这样,“创业实践型”社团的设想才能成为一朵奇葩在艺术高校中持久盛开。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立高校学生“创业实践性”社团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三,项目编号:2011SJB880107)

参考文献:

[1]汪国好.建设高校创业社团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

[2]孙鑫.高校创业社团的建设与研究[J].商界论坛,2012(20).

第5篇:学校小医生社团范文

在全球化进一步深化推进的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淡化,双方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性愈加突出和明显。在该背景下,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就越发严格,由此艺术教育也越发得到重视和关注。艺术教育对于发展学生思维、情感、创造力和培养学生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丰富对学生美和艺术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为突出和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中,艺术社团一直是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和熏陶的重要载体。艺术社团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对大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同时也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成效以及对大学生长远的发展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高校内关注艺术类社团的发展,对其进行合理地规划,科学的管理,将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影响。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推进以及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艺术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艺术社团作为高校学生自发性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可以较好地弥补高校艺术教育的天然弱性,可以更好地走近每个学生群体中,更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文化素质的培?B。农科院校作为以传统农林牧副渔等专业为核心的综合性院校,学生大多从事自然科学类专业,因此人文艺术类的素养培养存在一定的短板。因此,重视在农科院校中的管理和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艺术社团的作用,更好地推动农科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完善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1.1 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是农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

从高等教育发展改革趋势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里的艺术类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艺术兴趣,提升文化修养和素质,展现自我的平台,同时还满足了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在农科院校内加强对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素质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可以减轻当前大学校园艺术、精神文化缺失的问题,还会带给学生自我展示和兴趣培养的舞台,弥补以往应试教育阶段带来的一些艺术素质薄弱和缺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从社团的有效管理和建设出发,为全方位育人提供一个坚实有效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加强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

由具有相同艺术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团队即艺术社团,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质以及活动形式的开放性,已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通过艺术社团举办的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而且还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此外,艺术社团由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构成,因此可以很好地提升和增加学生个人能力,促进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2 农科院校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现存问题

虽然大学生艺术社团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多数院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农科院校由于缺乏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软硬件配套设施不足等因素,导致大学生艺术社团在农科院校建设面临着“制度―硬件―队伍”三大困境。

2.1制度困境:社团管理制度缺失,有待健全

在调研了解的五所农科院校中均发现艺术社团没有系统化、规范化的规章制度,因此大多数艺术社团均处于“自由发挥”的状态。这主要体现在,没有明确的社团成员招募的规则明细、成员的管理制度,以及社团活动的整体规划运行等。

此外,从社团成员的管理从属关系来看,仍存在分工合作不明确的问题。在社团中包括社团干部和普通会员两类学生,但由于学生们对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不明确,因此经常会有部分社团干部未能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同时,社团内划分为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合作也较为松散,缺乏整体的核心力。

2.2 硬件困境:活动场所,配套设施不足

与其他兴趣类社团不同的是,艺术社团各类活动的开展需要有相对固定的场所,而且很多艺术社团还需要有相配套的器乐设施。但是从目前了解的现状看,绝大多数的社团都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即便有也仅能满足基本开会需要,无法进行日常训练或者排练节目。

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很多社团没有固定的配套器乐设备,大多数都为学生自行携带,因此也给社团学生在某种艺术特长方面的培养带来了局限性。在访谈中也了解到,有不少同学中途退出就是因为自己没有乐器或无法支付高昂的乐器租用费。

2.3队伍困境:社团干部及专业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农科院校的社团管理面临的另一个巨大挑战是,社团内的学生干部以及专业师资指导力量的不足。

2.3.1 社团学生干部方面 艺术社团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大一刚加入的时候,学生兴趣最浓、积极性最高。但是到了大二,选择是否留任的时候,很多人对社团失去了新鲜感,甚至觉得该体验的都体验过了,因此就会放弃留任,有些即便留任了,也没有太大的兴致将社团进行更好的管理创新。这种“留人荒”的现象,基本成了最困扰农科类院校艺术社团建设的问题。

2.3.2 缺乏专业教师队伍指导 与其他社团组织不同,艺术类社团各类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定艺术类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现在不少学校的艺术类社团虽然都有一个指导老师,但大多数都是“挂名”,并没有在实际活动开展或者社团管理方面给予专业的指导。很多艺术社团都是因为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最终导致很多活动缺乏专业性而最终变成了学生自娱自乐的活动。

3完善农科院校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端正高校艺术教育态度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在早期以专业性教育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方案不可避免地受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农科院校是以传统农林牧副渔等专业为核心的综合性院校,在人文艺术类的素养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甚至部分高校持有“?术无用”的观念,从而导致“重农轻文”的教育局面,这不利于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因此,农科院校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的政策,端正轻视艺术教育的守旧思想,重视艺术社团建设和管理,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一方面,高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需求开展不同类型的学生艺术社团,与时俱进,并结合农科院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丰富艺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提供充足的引导、政策和资源方面的支持,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逐渐提升艺术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比例。

3.2健全艺术社团管理制度体系

实现艺术社团的有效管理,需要建立一套针对艺术社团日常运行的规章制度,将人、资金等社团资源的使用规范到具体的条文里,切实做到有章可循。另外,还需配有一系列的奖惩机制、考评机制以及监督机制,从而为艺术社团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以高校领导、专家和社团负责部门组成艺术社团管理小组,对艺术社团成立严格把关,注重建团目的和社团发展计划;完善评价体系,综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内自评,把艺术社团建设纳入学校学生工作评估体系,定期考核社团日常事务管理和活动成效;以考评结果和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为基准,定期对表现优秀的艺术社团和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制订对考评不及格的艺术社团和学生的考核机制。加强对艺术社团的监督力度,鼓励学生参与监督,避免活动敷衍、社团人员队伍懒散等现象。

3.3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与投入力度

强化对高校艺术社团的指导,依据艺术社团类型配备一位专业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指导老师,专门负责思想指导、知识指导、活动指导以及相关事务管理。其中,指导老师需严格审核社团活动,保证社团活动质量,避免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社团活动;协助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建议以农业优势学科为依托,发展具有特色的艺术社团活动;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从而实现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各类艺术社团指导老师组成一支专业的指导队伍,对社团整体进行宏观调控,确保艺术社团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对艺术社团的运作资金作出合理计划,根据社团的年度发展计划发放相应的补助资金额度。丰富资金来源渠道,除了校内补助,还可以通过吸纳社会赞助、出席一些企业公演以及提供有偿的演出来筹集活动资金,从而为开展各类社团活动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另外,根据社团的实际情况,对艺术社团活动配备必要的器具、设备和培训场地等。因此,为实现艺术社团的成效和影响力的最大化,高校应积极给社团提供有力的人才、物质和经济方面的保障。

第6篇:学校小医生社团范文

关键词:通识教育;艺术团;工具人;文化传承与创新

受工业文明所特有的专业化、标准化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应用学科、管理学科、工程技术学科及其各种应用知识进入了原本以人文教育为重点的大学教育领地,在学校教育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在越来越明晰的专业化教育体系和越来越细化的工业人才需求中,学生被“订单式”培养,成为大学人才生产线上被按照各种专业规格批量加工的“材料”。高校培养的人才凸显“工具化”特征,成为分门别类的“专门技术人才”或是“工具人”,而不是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社会主体。[1]这严重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诉求。

学生艺术团的建立,意味着一个弱化“工具人”特征的切入点或是突破口的诞生。在对艺术的感受、理解、审视的过程中,使内在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使人更加向往生活,热爱人生,并审视自己。同时,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在专业学习里有所顿悟,从而引燃创新意识,生成创新模式。这说明艺术教育能够优化学生的思想素养,促进学生审美品位和道德意识的提升以及创新思维的拓展。

2012年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期间,中国47所大学校长在“让中华文明薪火永继高校艺术教育杭州宣言”中指出:“大学是传播科学知识的理性王国,是弘扬人文精神的诗性家园,也是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精神辐射之源。鼓励大学生艺术团深入基层,面向社会宣传演出,为推进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智力支撑。”所以,建设好理工科背景下的学生艺术团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富有意义。

一、学生艺术团的文化构建

(一)学生艺术团建设的目的、任务

建设学生艺术团队本身不是目的,他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载体,也是优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载体之一,肩负着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打造文化校园的职责。根据学生艺术团非专业性特点等建构了两个中心任务:对外塑造学校形象——为学校服务;对内强化素养——为学生服务,这也是任务之根本。

在训练、演出中,来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当然,也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特质的培养。众所周知,个性是创造性的重要特质。艺术创作、欣赏、体验的过程就是积极地创造世界的过程,其本身就体现着强烈个性特质。“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使学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2]所以,艺术引燃了自由的驰骋,自由支撑了个性的成长,个性拓展了创造的空间。“科学技术艺术化、艺术技术科学化”或“文理交融”,应是学生艺术团成员率先实践的和垂范的理念。[3]

(二)学生艺术团本体生态

注重技能性,强调实操性,是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最基本要求。缺少艺术的技术性就缺乏艺术的表现力,自然失去了感染力和影响力。加强四位一体(教学、训练、表演、人格塑造)的艺术团建设,教师围绕学生进行施教,学生围绕技能进行学习,团队围绕艺术进行表现,艺术表现围绕人文精神来打造诗性家园,进而构筑育人环境,最大限度地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通过教学、自学、艺术交流等形式的体系化孕育,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启发想象、拓展思维、塑造人格。

(三)学生艺术团形式内涵的构建

因校而宜,因学而建。由于学校特点、学生规模、文化背景、人文传统等差异以及绝大多数艺术团为非专业性质等,可以选择具备优势的团队进行建设。从高校特点的普遍性来看,建立以歌、舞、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团队比较可行,但依据本校特点和传统来培植学生艺术团更为准确,成效也会更加显著。要以培养学生自我表现和感悟艺术世界为目标,这样学生天性中的想象和自由,追求和创造,才能在这艺术实践的天地中得到体现。进而,乐己、乐人,同时也达到了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经典传承文明,雅言浸润人生。艺术团表现的内容要有品、有味、有情、有趣且具时代性、引领性。实质上这种形式和内容上的展示与第一课堂形成一定的互补,展示别样而丰富的人文内涵,拓展了教育领域,扩展了受益面。他是理工科院校教育内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趋向、精神和物质生活世界等接受着春风化雨的浸润。

总之,不论建立什么形式和内容的艺术团队,其理念是方向、师资是关键、团员是根本、设备设施是前提、经费是保障,孕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团队文化是永恒的主题。

二、学生艺术团运作与创新

(一)追求育人过程的欢愉

重视艺术教育教学,强调学生参与过程的欢愉,追求在轻松和愉快中度过学习的时间,这是方式方法,同时也是教育的目的。大学教育的效果和目的最终都是通过学生自觉的吸收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和实现目的的最大化。所以,有了轻松欢愉的学习过程,自然达到了施教的效果和目的。

(二)建立互动运作模式

个性化、全球化、科技化,可以说是今天教育的趋势,忽略了这一点就意味着教育理念的落伍。同时,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唯一领导者。以往把许多人关在同一间教室里灌输知识的做法有些过时了,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的个性化教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现代教育背景下造就的学生仿佛一缸水,如何把握教师的角色?确实到了认真思考和行动的时候了。因此,改变以往由教育者主导课堂教学活动的局面,构建一个开放的双向互动课堂教学活动运作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7篇:学校小医生社团范文

关键词:红领巾社团活动;体验教育;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34-2

一、红领巾社团活动在家庭

红领巾社团活动不是虚无缥缈的,人是主体,实践是客体。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首先让学生们从自身的视角参与体验,让他们切身感受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与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形成良好的习惯。我校二(1)班就曾经开展了“一次亲情作业”体验活动,主要是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让小学生们为付出辛劳的父母做一张贺卡、夹一次菜、捶一次背、洗一次碗、买一份早点、洗一回脚等。这项活动在家长和学生中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能从学生们的体验日记中,从他们稚嫩的话语中感受到亲情的伟大。

此外,我们还让小学生们以他人的身份、他人的视角去参与体验,让他们感受他人的心情和责任,形成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小学生们的公民责任感、义务意识等。比如学校又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当一天‘父母’,做一天‘家庭小主人’”的活动,让小学生们在角色模拟中体验父母的辛劳,实现两代人的心灵沟通,体会自我服务和为家庭分忧的快乐。

二、红领巾社团活动在校园

学校教育是公民意识培养的主渠道,在现代公民意识培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校在此方面做了较为深入地探索:我们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通过教师对学校教育内涵的挖掘,将思想意识、人生哲理、价值取向、科学态度、人文精神等传达给小学生,使他们获得一种间接的体验。尤其在每次的班队课中,老师们精心准备,将“故事会”、“知识竞答”、“写调查报告”、“小品表演”、“征集格言”等活动贯穿于活动,使活动气氛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同时为小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使得小学生个性得到了发展,良好的道德情感也因此油然而生。另一方面,老师们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将每一项公民道德标准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们的心灵。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确立了这样一个理念:“从学校走出去的每个孩子都要成为儒雅的人。”这里所说的“儒雅”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知识的层面,让学生们成为有丰富知识的人;二是做人的层面,让学生们成为有涵养的人。因此,我们以广阔的唯小文化作为背景,以营造书香校园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们在书的世界中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洗礼。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小书虫俱乐部”。孩子们在阅读中体验,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不断内化公民意识,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惊喜地发现读书给学生们带来的变化:读书,使学生们成了主动学习的人,他们会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解决问题;读书,使学生们成了生活的主人,他们的独立精神、自我意识在多样的读书活动中日益彰显;读书,使学生们成了善交流、会合作的人,他们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在逐步形成;读书,使学生们成了有思想的人,他们懂得了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可见,小学生在互动式的阅读交流活动中受益匪浅,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也由衷地感到喜悦:我们的心血必将浇灌出芬芳的花朵,收获满园的春色。

三、红领巾社团活动在社会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鼓励各个班级围绕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小课题研究,力求在实践体验中丰富学生的感悟,将道德情感内化为公民意识。例如:我校五(1)班的学生们分成十个小组调查了学校周边的社区里公共设施的使用状况,他们通过各种形式体验到保护环境卫生及公共设施是一个小公民应具备的素质,不仅自己应该自觉遵守,还应向市民作宣传,更可贵的是他们还积极地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其中设立水上垃圾箱的建议非常有价值。

在对小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培养小学生的民族意识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这也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质。于是,我们就以苏州所蕴藏的丰富的德育资源为依托,开展了“我爱家乡的桥”“我爱家乡的水”“我爱家乡的路”系列实践活动,让小学生从今昔对比中,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将民族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四、红领巾社团活动在大自然

1.以美怡情。苏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别具有特色的典雅园林。我们带领小学生们沿着这条黄金旅游线一路观光游览,一路认字品诗。在感受美的同时,小学生们的爱物惜物之情也油然而生。

2.以史激情。苏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其中既有灿烂辉煌的文明史,也有不屈不挠的斗争史。悠久的历史给今日苏州的地上、地下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带领小学生们去苏州革命博物馆,感受英雄人物的“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的民族气节,由此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第8篇:学校小医生社团范文

关键字:社团;管理;初探

1.高校学生社团的产生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共青团组织领导下,由志趣和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具有固定名称和活动范围的学生群体组织。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以“能力锻炼、学习提高”为目的,以“活动”为纽带,可以打破专业学科和年级的界限,正日益成为学生课堂、寝室之外的重要活动空间。其宗旨是把学生组织起来,有领导、有计划、有成效地开展课外活动,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课外生活,培养广泛的爱好与志趣,锻炼组织活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成才创造良好条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005年1月13日,、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1]。《意见》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在高校的发展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在志趣相投的基础上自愿组成的,能代表和反映广大会员意愿和利益的社会团体。它既是同学们发现自我,展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舞台,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实践能力,为丰富大学生活,为将来走进社会打好基础的前沿阵地。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第二课堂的拓展,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和社会责任感,理应受到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

2.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众性团体,是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兴趣爱好培养的广阔舞台。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速,除了自发性、群众性、广泛性等传统特点外,在新时期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学生社团组织呈多样性和规模化发展

目前,学生社团多样性发展,社团种类越来越丰富。理论研究类、文体活动类、科技创新类、志愿服务类、心理健康类、语言学习类等等,可谓种类繁多,分类精细,活动形式多样纷呈,活动内容空前丰富多彩。学生社团规模化发展,会员人数众多的大规模社团比例提高。从以往二十几人的小社团成长为超过五百人的大型社团,社团规模的发展壮大,为社团活动品质的提高,社团管理制度的更新,社团影响力的扩大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学生社团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专业教师参与活动的指导和各大高校对社团建设加大了投入,每个社团至少有一名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与社团活动,对社团的活动进行专业上的指导,且校团委在活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1)学生社团管理的规范化有所提高

当今学生社团种类多、人数多、活动多,为了加强社团管理和规范运行机制,每个社团都制定了自己独立的社团章程,学校团委也成立了专门的社团联合会,对社团进行宏观的管理和协调,基本保证了社团活动顺利开展。

2)学生社团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社团不断走出校园,不仅在社会上开展公益性活动,而且与企业加强联系,利用自身的智力和专业优势支持企业发展,同时得到企业的经济资助,扩大社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提高社团的社会地位。

3.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分析

1)学生社团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高校学生社团拓展了学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社会化的进程,高校中原有的班级和年级界限被逐渐淡化,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据相同的兴趣和爱好融合在一起,这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学生管理教育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次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提高广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科学文化水平和心理健康素质,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高校学生社团增强了学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第一课堂教学,以“两课”教师为核心、以教室为主阵地、以说教灌输为主要方式,形成了学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乏味的缺憾。而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充分发挥“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学生主动性,灵活的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把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学生社团使学生管理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随着大学生的个性张扬的变化,呈现出需求具有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如果单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是无法满足学生多种需求的。高校学生社团利用其自身的优势,通过大量的灵活的、多方面的活动,使社团成员在活动中思维活跃,发挥特长,能够把真实的自我表现出来,成为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而真实的途径,有利于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脉搏,调整工作思路,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高校学生社团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社团作为广大学生中以共同的兴趣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开展的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已经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载体。学生社团拓宽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育人途径。在高等学校体制改革的的背景下,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范围选择自己的去向,或做自己喜欢的事,学生社团大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尤其是在年级、专业、班级等方面在不断弱化的过程中,最直接的、最经常的组织者就是学生社团。通过一系列的社团活动,社团成员们不但使自己的专长或能力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团活动的开展融为一体,变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寓教于乐。

学生社团丰富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活动领域。高校学生社团一般以讲座、沙龙、竞赛、参观访问、表演、社区服务、理论探讨等丰富的活动形式,吸引广大同学的参与,广大同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及专业特点等选择参加。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专业性的学术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等,积极影响和激发学生科研学术兴趣。这些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影响,其重要意义超过了活动本身,而是扩展到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不同领域。学生社团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能动性。学生社团活动的实践证明,众多种类繁多的学生社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社团成员的众多和自发、自愿的参与原则也体现了广大同学的利益需求,几乎每位同学都能在他喜欢的社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这个宽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锻炼自己。这就使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由过去的被动管理变为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当前,学生社团已逐步成为校园学生管理工作的独特载体,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

以上是对高校社团各方面的分析,试图找到有利于社团建设的方法,但仍对一些影响因素有所忽视,比如,社团中性别因素对社团管理的影响,等等。本文便是通过一个崭新的视角,即社会性别视角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分析,以更全面了解社团,促进社团建设。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组织,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展示自我的平台,并随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的社团管理必将给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带来强大的生命力。

第9篇:学校小医生社团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学生社团 高职院校 阅读中心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21-03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图书馆面对学生实习实训内容多、考(从业资格)证压力大、读书时间少的情况,应积极转变观念,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特点,利用自身资源有效服务于学生的“第二课堂”,建立一种以需求为调节手段的服务机制,从藏借一体化的文献信息中心向服务导向型的阅读中心转变。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因自身条件的制约,往往出现人员不足、服务单一、主动性不强等问题。笔者所在的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下简称为我院图书馆)根据这一情况,以构建校园阅读中心为抓手,适当依托学生社团助力“校企合作”,携手提供阅读服务,在推动图书馆与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和融合,实现竞和发展。

1 高职院校阅读中心的功能

大学阅读中心主要是指包括图书馆,还有教学院系的资料(图书)室和大学生导读机构在内所构成的校园阅读保障体系[1]。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中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基础相对薄弱,其图书馆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校园阅读中心的职能。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告诉我们:图书馆是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当网络信息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阅读方式的重大变化时,当印刷形式以外的图书载体为读者广泛接受时,当越来越多的电子文献资源集中在数据库供应商处时,图书馆特别中小型图书馆已不再仅是文献信息的存储与传递部门,同时也是营造学习氛围,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其工作重心将向使用文献的指导者转变,其工作目的不再局限于告知读者如何发现和获取文献,更重要的是使读者了解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文献。高职阅读中心主要有以下功能。

1.1 提供文献借阅

这是阅读中心最基本的职能。网络环境下,阅读中心作为文献收藏机构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而且只有当文献收藏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有效满足读者的需求。阅读中心所接待的读者中,以借阅为主的占了多数,以“借借还还”为代表的借阅服务构成了服务主体。借阅的对象既有本校师生,也包括社会读者。借阅的内容既有纸质文献,更多的是各种视听资料、电子资源甚至虚拟馆藏。服务的方式既有传统的阵地服务,也充分运用互联网络乃至移动通讯网络来提供馆际互借、信息推送、文献传递等服务。服务场所已从传统的物理空间向人机操作的“虚拟空间”转变,将离散的各种文献聚合在网络上,读者可以平等地获取所需文献信息。

1.2 进行文献揭示

科学而全面地描述文献,准确地将特色文献有关特征信息揭示出来,推介给读者,提供选择的依据,是全面保障读者阅读权利的重要举措。文献揭示的范围已经从简单的实体资源扩展到实体资源加虚拟资源;文献揭示的手段趋向数字化,在传统的板报、宣传资料、专题展览等基础上,更多的采用广播、网络技术、移动通讯等方式,包括手机短信、微博、RSS主动推送等;文献揭示的形式从包含书目、索引、文摘的检索系统逐步向多媒体与超文本技术相结合的信息存储链接结点方向发展,读者通过链接按钮,自由地从一个结点跳到另一个结点,查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1.3 组织阅读指导

这是阅读中心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指导读者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实现从浅读到深读,从泛读到精读,使读者能更好地利用文献资源。国外高校阅读中心通过向读者提供一对一的指导服务或不超过三人的分组式学习指导,使读者掌握阅读的策略和技巧,知道如何评价文献,从而提高自学的能力[2]。在国内,很多人阅读的功利性较强,对阅读技能和兴趣的培养较为落后。阅读中心应利用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针对不同读者特点设计相应的阅读指导方案,通过与学生社团联合开展开展独具特色的导读活动,吸引读者参与其中,营造积极阅读、和谐阅读的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使读者善于阅读、勤于思考,掌握阅读的普遍规则和阅读方法,改变不良的阅读习惯,提高自我阅读、自我服务的能力。

1.4 优化阅读环境

阅读中心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文化活动阵地之一,舒适的阅读环境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从而激发读书学习的激情;又能吸引一大批边际读者和潜在读者,增强阅读兴趣。环境的好坏不在于装修的豪华和家具的高档,重要的是使读者感到温馨,没有拘束,产生居家的感觉。特别随着网络阅读的兴起,读者对网络阅读环境相应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阅读中心不仅要提供良好的物理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便捷的网络环境。

1.5 开展阅读活动

阅读活动为阅读中心与读者之间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交流提供了平台。通过开展活动,建立起与读者间的动态互联关系,快速应对阅读趋势的变化,主动挖掘读者的阅读潜需求,了解阅读心声,提升读者对阅读中心的忠诚度和亲近度,实时地满足阅读需求。活动要大胆突破常规领域,吸引企业、学生社团一起参与进来,在为读者提供信息的同时,引导阅读方式的选择,专业性地解决出现的阅读障碍,使读者能同时掌握多种阅读媒介,将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结合起来获取知识和乐趣。

2 校企合作与高职图书馆、学生社团相互间的关系

校企合作是指大中专院校和相关企业建立的微观层面上的合作教学形式,是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使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3]。良好的校企合作应建立在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把图书馆、学生社团与企业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和对接,这是在文化层面上的更高更深更广泛的一种校企合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团在培育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第二课堂”作用,而图书馆所开展的活动也能引起企业单位与学生个人的关注和参与,带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2.1 校企合作与高职图书馆

高职图书馆与企业间开展校企合作,对企业而言,从学校获取的既包括人才资源供给和技术合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包括共享学校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利益,能有效解决信息构建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图书馆而言,不仅能准确了解生产一线的发展动态和信息需求,有效调整藏书结构,拓宽社会服务的空间,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收获服务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长期以来,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对校企合作存在明显的认识误区:即将校企合作简单等同于图书馆为企业所提供的社会化服务,过分强调图书馆方面的参与及回报,而不是着眼于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发挥图书馆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2 校企合作与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的群体和组织者,是学生联系社会的纽带,对学生增加社会阅历,丰富实践经验,尽快适应社会有很大的帮助。企业与学生社团合作的互动,主要集中在企业为社团提供活动资金和智力支持,社团为企业提品推广、市场开发、劳务出租等服务[4]。企业与学生社团合作,主要出于三大目的:一是寻求市场,获取现实经济利益;二是宣传自身,扩大企业知名度;三是回报社会,提供慈善帮助;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客观上都能促进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而学生社团特别是专业型学生社团参与校企合作,不仅在于连结企业与学生,推动社团的社会化,探索一种从资金来源和活动内容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有效破解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普遍面对的成员欠活力、活动少内涵、发展缺后劲的难题,最主要的是能够促进高职教育更好地与社会对接,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培养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素质,融入真实企业文化,成为拓展专业素质的有力平台。

2.3 高职图书馆与学生社团

全面深入地保障大学生的阅读权利,让学生享受阅读快乐,激发读书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高职院校图书馆追求的目标。图书馆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吸引学生社团参与进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推进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的建设。学生社团与图书馆的联系日益紧密,已成为图书馆服务队伍中活跃的力量,图书馆与学生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也通过社团来实现。图书馆能够为社团活动提供场地等便利条件,学生社团要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社团,也离不开图书馆的文献支持。据调查,学生社团与企业合作的随意性很大,通过学校联系的约占11%,指导教师引介的仅占8%,73%是学生自主联系的,7%是企业主动上门的[4]。图书馆可以为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与学生社团之间牵线搭桥,促成双方的合作,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

3 阅读中心构建中学生社团作用的有效发挥

我院图书馆从2002年时不足10万册图书的中专图书馆,发展到拥有75万册各类藏书,服务上万名师生及广西商务系统和周边社区的校园阅读中心。在发展过程中,有效突破各类资源不足造成的服务瓶颈制约,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育人作用,为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阅读服务,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我院有近30个学生社团,社团活动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我院图书馆通过加强与学生社团特别是专业性社团的合作,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共同开展读者服务,在活动中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适当引入企业元素,与校企合作巧妙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的目的。

3.1 进行图书宣传

2008年,我院图书馆策划组织成立读者自己的组织―― 大学生读者协会。读者协会成立后,从2009年3月开始,在校园广播站开设“书香校园”栏目,由学生自己撰写书评,每周有针对性地推荐至少5本新书。主动为协会与书商联系,由书商提供图书,采用代销的形式,由读者协会负责组织,每年在校内举办一次精品图书展销会,向师生展示和销售当年度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精品,读者协会通过活动获取一定的经费收入。通过学院大学生物流协会,与《现代物流报》社建立报纸赠送关系,并在馆内专门设置区域,由物流协会的同学用于所赠报刊的投放和宣传及开展专业学习讨论活动之用。

3.2 营造阅读氛围

为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彰显学院的人文气息,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艺,我院图书馆与墨林书画协会合作,由学生按照图书馆的要求创作书法作品,并进行冷裱和装框后放在图书馆进行展示,形成浓郁的书香氛围。整个作品的创作和后期装裱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图书馆联系商家赞助用于书画装裱的必要开支,并对学生的作品定期进行更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荣誉感。书画协会有会员在毕业后自主创业成立小微企业性质的书画培训机构,图书馆也有意识地与该机构建立联系,适当展出一些他们创作的书画精品,无形中为该机构进行良好的宣传。在图书馆的内部装修改造中,过读者协会组织开展“我来设计图书馆”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征集关于图书馆布局改造的意见,尽量营造读者喜爱的阅读氛围。

3.3 开展读书活动

活动是保持社团活力的生命线。我院图书馆把读书活动与社团自身的活动结合起来,同时适当吸引企业参与,进一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读者协会成立以来,围绕着阅读这一主题,配合我院图书馆,在书商的赞助下先后组织开展“我心目中的图书馆”读者征文活动;举办“读红书,荐红书”现场展示、“红书交流会”读者沙龙;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题每周举办1次影视鉴赏活动;在广西邮政公司的支持下,多次主办大学生专题集邮讲座和集邮藏品展;和数据库商合办培训讲座,进行电子资源的使用宣传。与大学生演讲与口才协会合作,组织开展“未来网络图书馆是否取代传统图书馆”的大学生主题辩论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我院师生的读书活动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