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三化学方程式练习范文

初三化学方程式练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三化学方程式练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三化学方程式练习

第1篇:初三化学方程式练习范文

化学符号及其使用规则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言语,是化学科学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重要工具,是我们学习化学的基矗初中化学从一开始,就要重视和搞好化学用语的教学,使学生习惯运用化学符号的语言,来正确表达化学过程及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用语的典型结构形式,对它们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达到会写、会读、会用,了解它们的化学意义。”即做到·懂、·会、·对。化学用语比较抽象,一开始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为克服这些认知上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首先弄清楚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在物质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的教学里,加深理解,形成规范定格的化学语言,并会用这种化学语言正确地表示和研究各种化学变化过程及规律。

初三化学课本里指出:“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但是在多种参考书和习题中都用到这样一种说法“元素符号还可表示该元素的原子量”,由此推知,分子式可以表示物质的分子量。在旧课本第53页关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中也指出:“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这进一步说明元素符号还代表着元素的原子量。在旧课本的例题计算中也使用了这一意义。例如在计算元素百分含量时,求碳酸氢铵(NH4HCO3)中氮元素的百分含量,计算式为:NNH4HCO3×100%。这里不言而喻,“N”表示氮元素的原子量,“NH4HCO3”表示碳酸氢铵的分子量。从这些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懂”得以下概念,元素符号本身表示元素的原子量,并“会”用分子式计算元素的百分含量。

但是在求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类型的题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示方法。例如,“求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列式为H∶O=1∶8(该种写法见旧初三化学课本第88页)。在这里很明显的元素符号“H”不再表示氢元素的原子量,而表示的是水中氢原子集团的质量,即组成1个水分子的2个氢原子的质量之和。

做完这两种类型的习题后,有的学生开始迷惑。元素符号到底表示什么?在练习题中出现了下列问题:①求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百分含量。有的学生列式为:NNH4NO3×100%,他们从书中“H∶O=1∶8”的式中理解认为元素符号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原子的质量之和,在这里“N”表示组成硝酸铵的氮原子集团的质量,也就是组成1个NH4NO3分子的2个氮原子的质量;②还有些同学认为元素符号既然表示元素的原子量,那么求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时,可这样表示: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2H∶O=1×2∶16=1∶8。但这样又与习惯用法不符了。

综上所述,为正确使用化学用语及符号,我认为在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的讲解中应慎重。如果我们认为元素符号可以表示元素的原子量,那么在计算求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这一类型的题中,就应在表示式中元素符号前加原子的个数,像上面第二种问题中所示。如,表示碳酸氢铵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时可这样表示:N∶5H∶C∶3O=14∶5×1∶12∶3×16=……。或者直接应用新教材中的汉字表示式:氮的质量∶氢的质量∶碳的质量∶氧的质量=……。其实这种说法、写法既不会出现似是而非的场面,也不影响对“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原子量”的正确理解,还便于学生掌握物质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第2篇:初三化学方程式练习范文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前期;教学;纠错

试验过程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为了掌握元素性质,让学生提前熟记初中化学中常见27种元素的名称与符号。我在给同学上第一节化学课就会布置他们熟记九年级上册第62页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要求在三星期内完成。第一周书记第一列的九个;第二周熟记第二列的九个;第三周熟记第三列的九个;第四周听写。听写的结果不尽人意,但不用急,先给学生指出错误,以便纠错,比如说学生总是Al、Cl不分,C、N不分,多强调几次,等到正式学习元素知识时,大多数学生已能掌握27种元素中那些初中化学里最为常见的元素了。

第二步:为了更好的掌握物质的性质,化学课上提前使用化学式,而且只用化学式表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因为用化学式表示物质,既直观又快。这种做法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在无形之中让学生学会了初中化学中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化学式。那些虚心好学的学生不需老师的指点就能掌握那些有一定规律的物质的化学式的写法。如

第三步:为了更快更准确的书写化学式,让学生提前熟记化合价,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为搞好化学式写法的教学要做足准备。在学习微粒结构示意图前,要求学生背熟元素周期表前20号元素的顺序;学习微粒结构示意图后,会画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习元素化合价时,结合元素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前20号元素中常用的那些元素的化合价既可以推导出来也可以根据下面的口诀熟记 。口诀的内容是 :

氢、铵(根)、钠、钾、银+1价; 钙、镁、钡、锌、铜、亚铁+2价;

铝、铁+3价;硝酸(根)、氯、氢氧(根)-1价;硫、氧、碳(硫)酸(根)-2价。

这样,当学生熟悉了元素和原子团的书写又熟记了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之后,告诉学生书写化学式时要遵循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再以五氧化二磷和氢氧化钙化学式的写法为例,学生就能轻松地完成以下的表格:

通过上面的表格练习让学生找到书写化合物化学式的规律,短时间内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能掌握。但是由于初中化学直到第九单元出现的化合物的化学式都不多,所以第四单元学会的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掌握不到很好,如:NH+4和NO-3直到学习酸、碱、盐时仍然有很多同学会写错;又如:很多同学化合价背熟了,也知道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但在书写化学式时就把它们丢在一边了,只是凭感觉去写。所以在教学实际中,常常有很多学生会写错化学式。

第四步:强化记忆同时加强纠错力度。一般情况下,我常常进行阶段性听写,在学生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及学完氧气的化学性质之后,让学生听写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只要愿意学习的同学这样的化学式都能写出来。在学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之后,就让学生听写前面学过的有关氧气的制取与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在学习金属化学性质之前,让学生听写那些常见的硫酸盐和盐酸盐的化学式,之后就听写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化学方程式……此外,在结束新课之前的每一次大考前夕都会让学生听写那些最重要的和最会写错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纠错的时候,我一般不提学生五花八门的错误,而是重点强调易错化学式或易错化学方程式的正确写法,以免适得其反。

第3篇:初三化学方程式练习范文

关键词:化学 演示实验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比较 归纳 综合素质 现代教育技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一直从事初三化学的教学工作,并多次从事中考化学的阅卷工作,对教学和阅卷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很是担忧和难以理解。我走访了一些学校并进行深入的了解,发现各学校普遍存在下面一些情况:

一、学生化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在同一班内的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的反应相差很大,一部分学生听课聚精会神,积极思考和做笔记。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似听非听,左顾右盼,或埋头做自己的事,而且这样的学生在学生中占有的比重有增大的趋势。我于去年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中考阅卷工作,批阅砀山县全县初三毕业生的中考化学试卷。在阅卷中发现学生的化学成绩从卷面上反映出来的情况看,悬殊很大,同一考场内有的满分或接近满分的,而有的才二十几分、十几分甚至还有几分的(满分60分),整体情况也是如此。从阅卷后返回的我校学生的化学成绩来看,大体上也是如此,不及格的约占1/4左右。

二、许多学生对化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化学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等等,实验现象千变万化,丰富多样。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学生对学习化学似乎应该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兴趣,而事实并非如此。我校在上学期组织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化学科的成绩并不突出。我观察和询问了一些学生,并做了一些问卷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对化学这一门课并不很感兴趣,或者只对实验感兴趣而不喜欢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只是被动地、机械地随着老师一步一趋的学,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动力,自然就学不牢,成绩就提不高了。

三、学生缺少实际动手能力,缺少创新精神。初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去年的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我参加考核评分工作。在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一开始做实验便手足无措,连胶头滴管也不知怎么拿或拿不稳,在实验中丢三落四,实验结束后不知道倾倒废液,整理仪器,更不用说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了。化学也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去年泗县教育局组织的初三毕业考试化学试卷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食盐和面碱,酱油和黑醋都是家庭中常见的烹调用品,请你利用家庭中现有的条件,将它们区别开来,要求每组物质简要叙述两种物理或化学鉴别方法,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这是一道将教材中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题目,旨在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却不知道怎么回答或回答不完整。

化学知识丰富有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厌学、不愿学习,或成绩不好的现象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化学课是一门起始的、启蒙的基础课。一般要求在一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要做好课本的教学,训练和培养能力,复习迎接中考这三件事,因此时间紧、任务重。初三各门课都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上学期要进行新课教学.讲受新知识。下学期要复习,进行各种考试和模拟练习,迎接实验考试、毕业考试、中考等。因此教学任务特别重,教师在教学中显得特别匆忙、紧张,学生的时间更是紧张,许多学生都感到特别的累,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预习、消化和吸收,只是消极地跟着老师走,甚至跑都跟不上老师的要求,因而他们的学习就缺少兴趣和积极性,成绩自然就很难有较大的提高,一部分学生化学成绩不好就不难理解了。

二、学生分化。中小学生实行义务教育,初中实行划片免试招生。因此,从小学收来的学生文化素质和其它各项素质参差不齐。进入初中后由于中学课程增多,知识结构及教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不同,使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感到不能适应。经过初一和初二两年的努力和拼搏,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成为班级和学校的优秀生和佼佼者。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滑落下来,到了初三,每个班级内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成绩跟不上,思想上厌学、烦学,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愿意学甚至不学。这样的学生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化学成绩跟不上就不难想象了。

三、实验教学跟不上。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整个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材中许多概念、定律、元素和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等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同时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设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宿州市从1999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对初三毕业生进行理化实验加试,取得较好的成绩,得到省教育局的肯定并且将向全省推广。在此推动下许多学校化学实验设备得了到改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化学实验在各个学校及化学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还普遍存在下面一些现象:有些学校由于经费紧张或者由于学校领导不重视实验,认为开设实验要浪费仪器、药品,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因此,化学实验设备不齐全,化学药品不够,化学实验开不齐、开不足;有些教师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只强调实验现象,而忽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有些教师怕麻烦,怕危险而不愿做实验,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对有些实验由于怕麻烦或有一定的危险(如氢气在空气燃烧)而不让学生做。凡此种种由于学校和授课教师对化学实验不够重视,而导致学生缺少练习和训练的机会,实验能力得不到有应有的提高,使部分学生因此而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消弱了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知识是青年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将来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而如此多的学生,对化学科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放弃对化学的学习,这将对这部分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深造、工作和生活等都很不利。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对化学科的教学,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实验教学.实验是创新之本,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同时,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特征,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优势。它集声、光、色、态、美于一身,通过它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所以化学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实验,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精心安排,设计好每一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同时发挥实验的艺术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由于我市进行理化实验加试已经几年了,各学校的实验设备已有了较大的改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力争把大纲要求的实验都开起来,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开好实验课。同时,像我们泗县中学这样实验条件较好的学校,除了开足大纲要求的实验外,要尝试着把学生领进实验室,让学生自己用实验来探索知识或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总结,在实验室中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当然了这样做授课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准备,也可能“浪费”更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但这样做是值得的,是有价值的“浪费”。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还应有目的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实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多的练习机会,为新课程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

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它由两个相互协同的小系统组成,一个是操作系统,另一个是动力系统。非智力因素包括(包括情感、兴趣、意志、动机、性格)构成动力系统。它虽不能直接介入学习过程之中,但却以动力为核心,调节和维护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没有操作系统,那么学习活动的产生和维护都会成问题。学习一旦激发起热情,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别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奋发进取。所以把兴趣称为追求真理的第一站,人生事业的起点,可见兴趣效用的重要。初中更要注意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初三教材中拥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实验正是学生兴趣的敏感区,我们应抓住这一兴奋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把兴趣从化学实验迁移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变对实验的好奇心理为化学实验知识的探究心理,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我需求感。在化学科学中蕴含着大量的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和粉笔炸弹等)和化学典故,教师在教学中适时的穿插一些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趣味实验和化学典故,也会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心理。同时教师应积极主只动地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设置一些精彩而诱人的教学情景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化学课的新颖性、趣味性、实用性,寓教于乐。

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欲使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课,首先让学生热爱、信任你本人。学生在学习中一旦敬佩你、信任你,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你的课无形中学生就会感兴趣,就会学的轻松自如。所以教师在平时就应特别注意处理好师生关系,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知名度和威信,还应从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积极主动地去接近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师生关系进一步得到和谐发展,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增强教学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古人云“学贵有方”,所谓学习方法就指学习时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或途径。化学科有许多与数学、物理等学科不同的特性,我们在教学应充注意这些特性,教会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看问题,用化学的观点去解释问题,以求达到最佳的化学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向学生渗透强、调学习化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和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当然了,不同的学生,其学习方法不同,但对于初三化学教师,我认为在教学中应重视下面几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1、强化学生识记:许多学生说“数学、物理难,化学繁”,这个“繁”字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多而又分散的特点。的确,由于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而大纲又要求学生的化学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对方方面面都要有所了解。因此,初中化学教材和高中化学教材相比较,除深度和难度有悬殊外,高中教材所具有的章节,初中教材中基本上也有。例如:碳族、氧族、金属、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只不过在初中教材中涉及内容较浅显。因此,初中化学要求学习的内容虽浅显但较多而繁锁,而且分散到各个章节中,更由于难以从理论上进行理解,因此这些内容就显很散,很繁,记忆起来难度大而且容易遗忘。

尽管化学中要求记忆的内容很多而且容易遗忘,但在教学中仍要强化记忆,特别是各章中涉及到的各种化学实验现象和众多的化学用语。例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这些内容若不记住,记不熟,是很难学好化学的。例如:不能准确的描述各种化学实验的现象,则不能正确地鉴定、鉴别和推断各种物质;不能正确地书写元素符号,标出化合价,则不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式,例如:第八章酸、碱、盐是公认比较难学的章节,也是中考的重点。原因在于第八章有大量的化学反应及化学方程式(其中大部分为复分解反应)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的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只要把构成两种化合物的阴阳离子相交换,重新组合就可以,但是,许多同学就是写不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原因是化学式写不对,他不知道怎样交换,交换后的化学式怎么写。所以,要学好初中化学,记忆还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序言,第一章中中有大量的化学实验和概念,需要理解的内容较少,因此在这一部分教学中要强化记忆,只要把这一部分内容记得很熟,在第一次月考中就能取得好成绩,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也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当然了,强化记忆也不是让学生像背诵三字经、百家姓那样去背,而要求我们在教学当中,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抓要点,理清思路,理顺网络,运用正确的记忆方法,如联想记忆、概括记忆、韵语、歌诀记忆、谐音记忆等。使化学学习变的简单明了,即易于理解,又便于记忆。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涉及的操作要点很多:试管口向下倾斜,导管伸到试管底,先通氢气后加热等,这些操作要点都是从围绕安全这一点提出的,我在边分析边总结的基础上又给出了一首歌诀“实验开始先通氢,赶走空气再点灯。由黑变红先撤灯,试管冷后再通氢。先点后通要爆炸,先停后撤要氧化”,这样学生即能理解,又能记得住,记得牢。

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结构性质用途这条主线在全面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物质的性质和结构进行合理的推导和验证,并由此掌握其主要用途,从而把同一物质各个方面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列化记忆,避免知识的碎化、遗忘,这在高中教学中优为重要。

2、及时归纳、总结。归纳是把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分别加以综合,从而获得一般结论的方法。逻辑学上把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形式称为归纳。初三化学知识点多,相对比较零散,记忆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帮助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初中化学中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对以后学习制取其它气体(例如,实验室制取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我在教学中,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之前,上了一节“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总结课,把实验室制取各种气体的原理,仪器和装置,收集、检验、验证和干燥等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并通过投影仪把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置,收集、干燥等各种功能的连接装置都投影到屏幕,让学生清楚的掌握,什么性质的气体该用什么装置来制取、收集等。然后根据这节课我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一套制取、收集、检验和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装置图,同学们也都很容易的完成任务。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的归纳方法,将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会比较。比较法就是找出事物的异同关系,揭示事物内涵的一种思维过程。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性质等之间即有区别又有联系,很容易使学生混淆,造成误解,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如元素和原子的概念,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氢气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比较,找出这些概念、性质、实验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将这些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物质性质以及实验进行比较,综合分析,找出异同,加深理解,牢固掌握这些知识。

4理论联系实际。化学是一门跟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科学,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都与人们生活十分贴近。例如,蜡烛燃烧的过程包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由湿衣服晾干联想到分子运动,农村电线杆烧黑想到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稳定性,而喝糖茶时不断加入蔗糖的过程则是由蔗糖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过程,而酸、碱、盐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我们在教学中如能认真挖掘出这些联系点,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实践,巧设各种生活情景,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规范学习习惯到有计划的指导如何听课、记笔记、做小结,复习抓点、串线、结网,科学思维、归纳、推理、演绎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崇善求实,认真思考,积极学习,则学生一定能把化学学好。

四、突破教材难点。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一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习劲头很足,然而半学期过后,便有一部分学生开始厌学,对化学不怎么感兴趣了。当初三新课结束(第二学期开学第二周期左右)时,会又有一批学生对化学感到迷茫,不知怎么学,化学成绩赶不上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现象呢?这是由初三化学教材内容编排的特点所造成的。

初三化学教材中有几处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内容。首先是原子、分子的概念,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其次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化合价,最后便是第八章酸碱盐。这几处内容由于概念抽象,内容难以理解或者是方程式过于集中,难以掌握、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许多初三学生因在这几处内容的学习上受到挫折而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信心,甚至放弃对化学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要注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度过这一关。

分子、原子都是微观粒子,由于看不见,摸不着而很难从感观上去理解这两个概念。当学习元素和元素符号后,对元素符号特别是化学用语中的一些数字,(如元素符号前的数字,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角码等)的含义更容易产生混淆,对什么时候一种元素,什么时候表示一种物质,什么时候表示若干个原子,什么时候表示一个分子含有几个原子等搞不清。我在讲授这些内容时,一般采用慢节奏,多练习的方法,慢指教学进度慢,仅原子一节我就用了三个课时,使学生清晰得掌握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区别,原子的结构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原子内质子,中子及核外电子之间的关系,而通过模型、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掌握几个分子,几个原子及一个分子中含有几个原子等的表示方法及区别,并通过练习的强化,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及化合价的有关内容是本教材的又一难点,教材在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很简单、抽象,如果单讲述这一点,学生是很难接受的。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对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进行细讲,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稳定结构,什么是不稳定结构,不稳定的结构为什么有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的趋势。然后在讲授离子及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引入电子式的概念,通过电子式很容易让学生知道该粒子是否为稳定结构及得失几个电子或通过几个共用电子对才能形成稳定结构,并让学生进行练习。虽然不要求学生熟练地写出物质的电子式,但也要让他们清楚了知道一些常见化合物如:食盐、氯化镁、氯化氢、水、二氧化碳等形成化合物时各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几个电子或形成几各共用电子对。通过这样的学习,在理解化合价的实质时就容易多了。在此基础上再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运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就要简单多了。

化学式是初中化学的又一分化点,许多学生都过不了这一关。通过几年的摸索、测试和比较,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集中学习,分散记忆,逐步理解、掌握”的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平时教学中,我把遇到的各种物质:如水、氧气、二氧化碳、高锰酸钾等物质的化学式都以固定符号的形式交给学生,让他们初步学会书写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用这些符号去代替表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中的各物质。等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时,再集中学习,利用谐音、分段、歌诀等方法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其化合价。再通过化合价,让学生写化合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集中背诵,我用汉字写出物质的名称,然后让学生快速地写出化学式。在学习第四章化学方程式后,又让学生把第四章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写出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记忆、比较,这虽然浪费了许多时间,但对后面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帮助和铺垫作用。

第八章由于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过于集中而被公认为难点,但也是中考的热点。涉及的反应不仅有课本中提到的,而且有许多课本上没有而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性质规律而能发生的反应。许多学生都能记住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常见酸、碱、盐的性质,但在具体解题中,如:物质的推判、判别、鉴定等时往往感到束手无措。我在授课时在授完酸的性质后上了一节复习课,通过实验和练习把酸的性质及用途进行扩充、外延,让学生尽可能清楚掌握各个反应的现象及方程式的书写,并且隔几天就提问或默写,进行复习巩固。在讲授完复分解完应条件后,又对复习分解反应及条件进行专项复习、巩固,写大量的不完整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补充。在理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时又让同学进行大量的练习,并进行总结。总之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同学们掌握如何交换成分来书写方程式,如何叙述检验离子的操作过程、现象、结论,如何寻找突破口来解物质的推断题、鉴别题。经这样的练习、巩固,一般的学生都能顺利通过第八章的学习。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化学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对化学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教师对教学构想产生了创薏,促使教学过程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使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法,形成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式的重新组合。多媒体的特点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为多样,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优化学习环境,培养学习兴趣,创造情景教学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如分子、原子、原子结构等)非常抽象,难以理解,成为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把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通过电脑投影到大屏幕上,通过屏幕显示的内容,使同学们清楚地知道氧化汞如何分解成原子,分解成什么原子(用红色小球表示氧原子,黑色大球表示汞原子),这些原子又是如何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通过这样形象的显示,使同学们很容易就掌握了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讲解和学生不知所云的现象。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将静态图示转化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概念的理解理论的掌握,增强教学效果。

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增强实验效果。在教学中,经常要做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现象应足够明显,应该能让全班的学生观察清楚。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实验的可见度极低,像一些微小的实验或不易观察的平面实验(如在点滴板上的实验),距离讲台较远或视力稍差的学生难以看清实验现象。这时如能运用一些现代教育媒体,就可以大大强化实验效果,例如,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实验中,氢氧化亚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成氢氧化铁,随着氢氧化铁的量由少到多,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灰绿色、墨绿色、最后全部变成红褐色。由于氢氧化亚铁的氧化速率比较快,一般情况下,在实验中狠难看到颜色的变化过程,而如果让实验在多媒体演示平台上进行,学生则能看清楚在“形如棉花的白色絮状固体的周围颜色逐渐变成红褐色”的过程。

课堂教学已进入现代化阶段,课堂教学中不能没有电化教学。我们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好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六、密切联系班主任,进行“抓差扶优”:在我校几次月考统计中,化学成绩不及格的占1/4以上,要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就不能忽略这些“差生”,放弃这些“差生”,“差生”形成的原因各种各样,因人而异。有的是因为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屈子中考的压力,没有把思想观念真正转变过来。即“变应教育为素质教育”。围绕着中考转,怕学生考不好,急于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学生因基础差,成绩一直跟不上;有的则是思想落后,受社会影响大,不思进取,成绩不好而逐渐的放弃了学习。这些学生对学习信心不足,动力不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因积极联系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抓差扶优”以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

课堂教学精心设计,不放弃“差生”。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喜欢提问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回答问题或演示实验,因为这些优秀生回答问题准确率高,为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节省大量的时间。但长期这样做会严重挫伤那些“中等生”及“差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无事可做、被动学习、消极应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差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我在教学中,总是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或思考问题,有意识地把难度大的给“优”生、“中等生”,难度小的给“差生”,这样“优生”和“差生”都能顺利地回答出正确的答案,经过长期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活跃起来。再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表扬,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帮助“差生”消除因学习不好“抬不起头来”的思想包袱,打消自卑感,逐渐恢复自信,学习也就慢慢的好起来了。

为了进一步取得“抓差扶优”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上创设一个让个体在群体中发展,彼此相学,师生交流及教学相长的环境。如在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让同学们讨论下列问题:(1)、试管为什么要向下倾斜?(2)、导管为什么要伸到试管底?(3)为什么要先通氢气后加热?同学们通过讨论很快就得出结论。当问到“在实验中发现试管破裂,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时,差生和优生的思维都很活跃,都想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显示自己的真知灼见,经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同学们很快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切在阐述破裂的原因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开拓了我的思路,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4篇:初三化学方程式练习范文

一、基本环节

(一)展示复习目标

1.认识金属的物理性质、合金的金属特征及与金属用途的关系。

2.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金属活动顺序,并用金属活动顺序判断金属发生的有关化学反应。

3.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的冶炼原理。

4.认识金属的锈蚀和防腐及如何保护金属资源。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一单元的复习要达到的目标对复习的内容和要求来一个先知道,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地进行复习。

(二)展示复习指导

本单元复习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快速阅读“金属和金属材料”一单元的课文,并归纳本单元的知识要点,绘制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熟记本单元重要的知识。相互交流,看谁做得最好,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绘制的结构图与同学们一道展示。通过布置适宜的复习的任务、告诉学生复习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我回忆和整理,用概念图的方式呈现,因为学生都有具体的复习任务和方法,从而使课堂有效、有序,教师的任务是监督每一位学生按时保质地完成任务。

(三)检测复习效果

第二课时,使用短小精悍的综合检测试题,题目可以用填空或选择等多种形式,针对本阶段教材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拟定,检测学生的复习效果,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复习。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高低、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体现金属的活动顺序,铝、镁、锌因为活泼,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铁、铜等与氧气反应要求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可以反应,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写出铝、镁、铁、锌与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并描述实验现象。

3.写出铁、铝分别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及描述现象。

4.铁的冶炼。

(1)冶铁的原理:在高温的条件下用一氧化碳作还原剂把铁从它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

①请写出右边装置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②请描述右边装置中的现象。

③为什么一氧化碳气体要早出晚归?

(2)冶铁的原料。

(3)炼铁的设备。

(4)为什么铁制品易生锈?

(5)如何防止铁生锈?

(6)如何保护金属资源?

(四)评讲

针对典型问题,教师要精讲,要能揭示知识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

(五)练习

精选一定量的题目让学生课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提高。

二、采用“学—教—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复习课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清楚明了的复习任务,科学的复习方法指导

(二)上课准备要充分

一是在课下精心准备检测习题,检测习题要真的能够起到对复习内容的检测作用。二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设计高质量的提高训练题,设计注意简单习题与疑难易错习题要相得益彰,既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知难而进,起到复习、巩固、提高、迁移的作用,时间和数量上要考虑好,注意题目的灵活性和典型性,突出重点。不能平均用力,也绝对不是学生做题越多越好。三是准备好精读的讲义,避免水来便开沟,这是最好的节约学生时间的办法。

(三)典型的例题练习、讲解、反思和总结都要舍得花时间

练习和讲解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逐类旁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反思总结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能力,也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做法。

(四)在复习课中,我们的复习不一定局限时间

第5篇:初三化学方程式练习范文

1. 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和自畏的心理

虽然初三化学知识内容不多,比较基础,但从学生的中考成绩来看,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而高中化学不像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更侧重抽象思维,在抽象思维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主动接受和自觉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如摩尔、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既抽象,理论性又强,学生一时不适应,这是学生进入高中所面临的挑战,再加上不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容易产生自卑和自畏的心理。上课时,学生都能认真听课,但让学生回答问题或做练习时,大多数学生束手无策。如在讲SO42- 的检验时,先复习CO32- 的检验方法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让成绩较好的两位学生上讲台来做,都把碳酸钠的化学式写成NaCO3,可见他们的化学基础的确很薄弱,难免会产生自卑和自畏的心理。我认为应该从树立自信心做起,趁学生刚开学时,激情比较高涨,教师要给他们信心,平时讲课中尽量放慢速度,涉及初中知识时,给他们补上,平时设计问题中尽量比较基础,给学生更多的肯定。其实,因为自卑和自畏而苦恼的学生,说明他们有上进心,这就是他们的闪光点,我们要抓住这个闪光点,不断在语言和行动上鼓励他们,个人有自卑和自畏的心理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良好、稳定的心态,变消极为积极,促进学习进步。

2. 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初中很多化学知识都是高一化学知识衔接的基础。例如,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pH分散系、胶体、物质的量浓度;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元素符号、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氧化、置换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反应;有关质量的简单计算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方程式计算等。对上述衔接性很强的基础知识,应作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打牢基础。高一教学时应注意上述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承前启后作用,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进行复习或强化。例如,①在学习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时,先复习初中的过滤、蒸发操作及注意事项,再引入蒸馏和萃取的实验操作,这样通过衔接对比就更能理解。②在学习溶液稀释有关计算时,初中就要抓住稀释前后溶质质量没有发生改变,根据公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等式。在高中学习了物质的量及物质的量浓度,就要抓住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没有发生改变,根据公式“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体积”列出等式。③在学习离子方程式时,先从复习初中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引入,把离子化合物改成离子形式,然后去掉左右两边相同的离子即可。这样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旧知识又得到运用和巩固,提高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 转贴于

3. 重视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有关化学性质,进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鉴别与鉴定等定性定量分析时,一般要以实验为手段加以验证或探究得出结论,例如,粗盐的提纯,要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Mg2+、SO42-、CO32- 等,并把它们除去,只讲理论,学生可能听得一知半解,我就准备了演示实验,进行了检验,学生可以从现象中进行辨别出来,加深印象,因此要学好化学必须重视实验。从简单常用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的训练到复杂实验的设计都要认真操作、大胆试验。在设计实验时要做到科学合理,即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程序合理、现象明显。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要细心观察,积极思考,掌握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要领。例如,溶液的萃取,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实验步骤,都让学生亲自去做,体验每个实验步骤注意的问题。

4. 多做练习,举一反三

在化学学习中应通过练习来达到消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每次做完习题后要认真反思,反思这个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有哪些方法?错的原因是什么?例如,

(1)学习到物质的量及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问题:0.5 mol 的H2O的质量为________,其中含有_____个水分子,共有______个原子。

有部分学生错误答案:9 g/mol、0.5、3。本题是考查质量与物质的量,物质的量与粒子数之间的转换。学生错在混淆质量与摩尔质量的单位,物质的量与粒子数不分。知道了原因后就要有针对性地分析,再做几道类似的题目加以巩固。

(2)学习到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不正确操作造成浓度的影响: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某溶液,下列情况会使配制结果偏小的有( )。

①定容时,加蒸馏水超过容量瓶颈的刻度线,又用滴管吸出;②在容量瓶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③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用滴管补加蒸馏水;④使用的容量瓶原来配过该溶液而且未清洗容量瓶中原来含有少量蒸馏水; ⑤未冷却即转移、定容;⑥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⑦定容时仰视刻度线观察液面。

第6篇:初三化学方程式练习范文

一、重视课本,抓住要点

虽然中考试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对于化学知识、学习能力考查的出发点根本来源于课本。因此,通过教材复习使初中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宽和加深,绝不可扔掉课本而沉溺于“题海”之中。要认真阅读教科书,在总复习中阅读教材,可以从全册教材的高度来理解和审视所学过的内容,加深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掌握。阅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阅读跟思考问题相结合。第二,注意弄清各种概念的含义。第三,注意阅读实验描述、化学符号以及各种图、表和举例、注解、附录等。第四,阅读时要动手、动笔。重视课本绝不等于对课本知识的简单反复,而是要“会用”课本,特别提出要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化学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抓住知识的要点,要认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培养自己应用化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灾与自救;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西气东输”工程;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与禁用含磷洗衣粉;药品、食品标签上有关成分的含量等等。

二、系统复习,突出重点

系统复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再认识、再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传统复习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点反复讲解、操练,复习过程枯燥乏味,学生越到最后学得越没兴趣。针对化学总复习的特点,同学们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这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是学习化学的金钥匙。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必要依据。要用基本概念和原理来指导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还要重视它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初中化学计算,仅知道原理及一般解题方法是不行的,必须选做一定数量的、典型的习题。复习化学实验不仅可以使我们掌握已经学习过的实验,而且还可以学会应用实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例如:复习“物质的简单分类”这部分内容,先提出C02的属类概念有哪些?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有关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有哪些?归纳出C02属类的概念有:氧化物,无机化合物,化合物,纯净物。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纯净物包含化合物,化合物包含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包含氧化物。有关物质的简单分类的基本概念有纯净物,混合物,无机化合物,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金属,非金属等。再比如运用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探究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纯碱是一种碱;(2)实验室制氧气后的剩余物是纯净物;(3)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

三、典题训练,突破难点

化学总复习中对于习题的选择十分重要,我认为简单练习各地的中考试题,不加分析地见题就做,很容易陷入盲目的重复练习。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做完练习题不是简单了结,而是要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强调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等,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就能掌握化学知识的规律和联系,善于抓住关键,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

例1 A~J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且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其他生成物均已略去)。已知A、C、F均为单质,其中F为亮红色固体,其它为化合物,其中J是常用的建筑材料的主要成份,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_____、H_____、C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C+E:________

此题是一道推断题,同学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从物质的特征如颜色、特殊用途出发,展开联想,养成遇事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的习惯,激发自己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四、强化实验,注重操作

对近几年新出现的“实验探究题”,我们要认真分析此类题目的特点,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规律,熟悉“猜想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结论”的探究型试题解题方式。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技能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也将是区分考生综合能力强弱的一个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复习:①实验目的是什么;②实验所需要的仪器有哪些及其作用和安装;③了解和掌握实验过程中的各个步骤;④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与可能产生的故障及其故障的排除;⑤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目的达到没有;⑥全面分析课本实验,挖掘内涵,提高应试变通能力。总之,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原理要过关。还要关注课本实验的开放性探究以及创新实验方案的评价。

例2 利用中和反应可以测定酸或碱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例如,在一定量的待测酸(或碱)溶液中逐滴加入已知质量分数的碱(或酸)溶液(标准溶液),直到酸、碱正好完全反应,根据消耗标准碱(或酸)溶液的多少即可求算出待测酸(或碱)溶液的质量分数。

右图为某次测定过程中,溶液的pH随所滴加的某标准溶液体积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图。

(1)根据右图曲线可以判断实验中是向______(填“酸”或“碱”,下同)溶液(待测液)中滴加_______溶液(标准液)。

(2)在这次测定中,为了指示中和反应刚好完全,用酚酞作指示剂,即在待测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试液,若看到_______,则证明中和反应正好完成。

(3)如果实验中使用的酸是硫酸,碱是氢氧化钠,且待测液和标准液的密度均以1.0g/ml计。若测定中取用待测液25mL,标准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5%,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待测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此题代表了课程改革实施后,中考化学试题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典型性。本题属于实验操作、实验理解、图像观察的考查。这类题目的绝对难度并不大,只要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强化训练,针对性的培养分析问题情景、将题目材料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五、借助专题,解决弱点

专题复习是教师针对同学们平时感兴趣的知识点或者难点内容进行的专题探究。目的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力。主要的专题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酸碱盐相联系的知识等。在专题复习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善于找出学生认知结构与新问题的差异,并能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架设解决疑点的桥梁。专题复习中要求同学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很好的合作意识,同时还要有获得成功的欲望。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还会借助同学们解题时的错误和考试的失败以刺激同学们的注意力,这样做的是强化同学们的认知,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特别是知识内容中易混知识、模糊知识、相似知识。同学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熟悉化学学科体系,要有一定的应变、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化学复习的效果。

第7篇:初三化学方程式练习范文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化学;教学效率

导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自身发展情况,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的教学用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的逻辑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以导学案为基础建立自学体系

教学案的制定要根据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进行导学案的内容编制,对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知识量的控制进行合理调控,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初中化学课授课的前期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将导学案发放到学生的手中,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化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自学安排,为初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以导学案为基础建立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自学体系,教师重在对学生方法的传授和讲解,并进行简单的初步提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将难点和重点进行划分,以便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学习听讲。

二、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在初中化学导学案的引用过程中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初中化学知识和方法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总结和归纳的综合性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教师在初中化学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基本的讲解,对于导学案中的探究问题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化学知识对探究问题进行回答,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大胆提出,培养探索精神和质疑精神,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的回答和问题进行补充,并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

三、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堂反思

导学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反思能力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对于初中化学的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有效的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并适当加深广度和深度两方面的理解和吸收,扩大初中化学的范围和知识储备量。同时,重视学生的课后思考和联系能力,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吸收情况可以通过习题进行有效反馈,通过学生反馈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和难点讲解,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导学案中适当增加内容。例如,化学方程式2KMnO4■K2MnO4+MnO2+O2的讲解过程中,学生要通过反复练习来强化对内容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成果。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巧导学案,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启发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有效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8篇:初三化学方程式练习范文

实验 生活 兴趣 基础 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101-01

上一年度我代的初三化学平均43.58分,居全县前茅,优秀率、及格率也居全县前列。但若让我谈及经验,确实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在这里,我只能抛砖引玉,以期待和更多的同仁一起去探索化学教研教改之路。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课程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地区、学校的差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乡土资源,使其与化学新课程相整合。

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一课时,考虑到学生生活在乡村大多数家庭都使用“压井”取水,取水的范围在地表5-9米,水质受环境影响较大,受污染的可能性极大,所以我安排了一个测试水质的实验,让学生从自家带来日常饮用的水,在课堂上进行酸碱度、杂质等测定。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尤其是问题较严重的测定结果展开教学,课堂气氛热烈。

我还让学生去调查家里农药、化肥的施用情况;生活污水、生活固体垃圾、畜禽粪便的处理情况;节日、喜庆日,烟花、爆竹的燃放情况等,并在课堂上对其中的牵涉的化学问题进行探究。例如在烟花、爆竹的燃放对空气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中,先让学生从制备爆竹主要原料硝的成分考虑(硝的主要成分:硝酸钾(KNO3),硫磺(S),炭粉(C),蔗糖(C12H22O11),镁粉(Mg)等。)得出结论:烟花、爆竹的燃放会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然后进行实验:使硝在充满氧气的大集气瓶中充分燃烧后,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把得到的溶液分成三等份,然后进行对比实验,得出实验结论:烟花、爆竹燃烧放出的气体,溶解在水中后对植物、大理石制品等有腐蚀作用,更可怕的是它还能使鱼类死亡。最后引导学生意识到应从我做起,尽量减少烟花、爆竹燃放。事实证明:让化学课堂走向生活,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让生活走向化学,生活变得精彩纷呈。

2夯实基础,减少失误

在中考试卷中,基础题所占的比例达到 70%,化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始终是中考重点。可以说基本上能起到定乾坤的作用。所以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对重要的化学概念(如:分子、原子、元素等)、化学用语(如:化合价、化学式、离子符号、化学方程式等)和基本的化学思想方法(如: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要加强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化学用语的规范化书写,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科学性,减少不必要的失误。我的学生在学习中也有浮躁情绪,他们做题也往往眼高手低,不愿在“基础”一栏耗费时间。我劝导他们:不必刻意地去挑战峰顶的高度,立足根本,努力奋斗,你定会获得宜人的视觉与风景。

就这样,我的学生不断地夯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更可喜的是:学生的失误越来越少,成功的喜悦越来越浓,他们对挑战中考不仅多了几分胜券,更多了几分自信与坦然。

3重视实验,科学探究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可以说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近几年来中考试题中都加大了实验考查的力度,实验题都设法推陈出新,更加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但不论试题如何出,其解题所需知识仍来自于课本,对此在第一轮各章节复习中,要特别注意重要实验的复习,注意认识实验装置的特点、理论依据、实验成败关键、重要的现象、理解操作的注意事项等,要特别重视对重要实验的类似装置予以展示(如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木炭还原氧化铜,及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氢气装置等)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各种装置间的优、缺点。二轮复习中将该部分内容进行集中复习,争取巩固提高。把实验分为专题来进行复习,可借助多媒体和实物展示或有关复习资料,以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最终形成整个实验知识的框架和网络。近年中考更注重考综合实验,因此不仅要复习单个实验,还要进行实验的组合、变形,即综合实验的复习,培养综合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对于实验的评价与设计,要多搜集此类试题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把握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切入点和方法,对于探究实验题,要知道探究问题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对于开放性实验题,平时要训练自己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善于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重要物质的性质、化学方程式、化学式以及元素符号还应熟记。

4解读考纲,有的放矢

每年考试纲要下来之后,我都要引领我的学生仔细研读考试内容和要求,每年的考试内容虽然变化不大,但考试要求等级有着一定的微调(A、B、C等级),即哪些知识是了解水平、哪些是理解水平、哪些是应用水平、哪些是模仿水平和独立操作水平等,在复习前一定要细细研究,制定出复习的策略和计划,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尺度,做到有的放矢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5缓解压力,平和备考

五一前后不少同学在化学复习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慌张与忙乱,发现很多题都没有接触过,做练习没有思路,在联系实际方面尤其不足。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分析,同学们在这一时期出现慌乱其实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一方面,考试在即,不少同学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另一方面,相对其他学科,同学们学习化学的时间非常短,只有一个学年,部分同学还没有找到学习化学的感觉,化学就已经结课了。考生感觉慌乱,是很自然的情况。

第9篇:初三化学方程式练习范文

关键词:学习方法 动手 观察 练习

在学习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学习化学还要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很多化学物质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比如在初三化学中学到的氧气与水等物质,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离不开的,所以在学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都要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与记忆。

一、注意观察实验

由于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化学当然就离不开实验了,因此如何观察实验对于我们学习化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课本设置实验的目的在于实现某一学习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如在初中化学〈序言〉课的实验,所设置的几个实验都是为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设置的。因此,观察的重点是物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质的变化,从而确定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镁在燃烧后的产物的性质和镁带有何本质的不同,确定反应是否生成新物质,从而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而不能仅仅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这一非本质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的目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观察化学实验呢?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要素为:①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②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光照、通电等);③反应装置(使用哪种实验仪器、该装置有何特点等);④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等);⑤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第二阶段(实验中)观察要素为: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第三阶段(实验后)观察要素为:①是否有新物质生成;②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③仪器拆分顺序;④仪器整理等。

二、积极动手实验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自己动手实验对于学生学习化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言到“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激发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变以前的“要我们学习”为现在的“我们要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固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勤于记忆

每门课程都有其专业词汇,化学也不例外。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因为:第一,化学本身有着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必须记忆的;第二,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备、用途等也是必须记忆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本人认为,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对于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死记硬背;对于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次要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善于总结规律,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

四、善于动脑

遇到问题要多分析、多思考,并且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勤动口、动手,同时更要动脑,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碰到疑难,不能知难而退,而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于似是而非的问题,更不能朦胧而过,而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