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雪的现代诗范文

关于雪的现代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雪的现代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雪的现代诗

第1篇:关于雪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叙述视角;文学;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038-01

视角是语言的透视镜、或文字的过滤网,它是作者和文本的心灵合点,是作者把他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 同时它也是读者进入这个语言叙事世界,打开作者心灵窗扉的钥匙。小说的叙述视角问题在整个小说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不管是作家还是读者,要想在这部作品上找到契合点,前提是这部作品的真实性问题,即作品能否给读者一种真实感,使其在享受作品时能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所以我们不得不在叙述视角上下功夫,以尽可能实现文学的真实,使作家和读者以及作品本身产生共鸣。这就将叙述视角和文学的真实性联系起来了。在这里我想就外视角和内视角,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以及多视角的使用来谈一下叙述视角和文学的真实性之间的关系。

一、从内视角和外视角看文学的真实性

内视角和外视角的区别,主要是置身事内和置身事外的区别。不难感觉到外视角带来的是自由,而自由的同时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说的真实性,因为人不可能自由到不受任何限制的地步;而内视角与之相比则更符合我们生活的真实,它带来的是真切。如《列异传・宋定伯捉鬼》这个故事采用外视角,绝大篇幅是由宋定伯和鬼的对话组成,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他对故事的发生不进行任何干预。

然而叙述人虽把故事叙述的有声有色,但这又让人产生了怀疑,宋定伯和鬼的一切行为和对话你都能完全了解甚至滴水不漏吗?相反,使用内视角,叙述人在故事中充当某一人物,无论他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还是次要角色, 读者一开始阅读就会把自己放在这个叙述人的位置上,然后徜徉在小说中,一步一步地展开。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选择了一个患有迫害狂的疯子的视角,我们在阅读时觉得自己就是那个狂人,不被人理解,内心充斥着对现实的不满,处于极端压抑的情绪中。假如换成外视角呢? 就会觉得我们仅是一个置身于故事之外的旁观者,在看一个和自己毫不相关甚至难以置信的故事,这样抱的就是一种怀疑的态度。

二、从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来看文学的真实性

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的是全知叙事, 因为历史不仅要多方面搜集有关材料,真实地记录所发生的事情,还要追究其前因后果,因而全知视角的使用似乎就成为必然的了。但全知视角不可能包括方方面面, 否则其真实性就有可能受到质疑。若采用限知视角的话,只能写人物耳目所及、身心所感的范围内的事,要受到特定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的限制。人不是无所不知的神,他不可能对天底下最隐秘的事物、人物最隐秘的内心活动都了如指掌。使用限知视角才更符合人,更符合真实,同时也能造成悬念,使读者随着小说的故事情节产生真切的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如金圣叹在修改、润色《水浒传》时曾不止一次把全知视角改为限知视角。第二十六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写武松识破孙二娘机关,假装喝了药酒,“双眼紧闭,扑地倒在凳边”这一段,金本这段文字中八个“听”字和两个“想”字都是金圣叹加进去的。金圣叹在原文中添改了“只听得”三个字,并在夹评中一再强调“‘只听得’妙绝”,然后专门突出武松的听觉,难以听到的行为就增加“想是”二字,用猜想来补充听觉之不及,于是这段叙事不仅把视角限知化了,而且把限知的视角严格限制在听觉的范围内, 使之严密化、 真实化了。他把一应描写都改为武松闭着眼睛所听所想,这样就使文章生动、真切了很多。

三、从多种视角的组合来看文学的真实性

现在随着文学的多样性,叙述视角的使用也多种多样了。一部小中往往采用多个叙述视角,这确实让人读起来多姿多彩、有滋有味。如鲁迅的《药》中就调用了三种视角:华老栓的视角、茶馆的客人的视角及革命者的母亲和痨病死者的母亲的视角。三个视角交相使用刚刚好地表现出了夏瑜这个焦点。华老栓的视角是淡漠的,茶馆客人的视角是势力的,母亲的视角是爱得隔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省了党人的壮烈行为, 这种多视角的使用真真切切地反映了文学的真实。所以若一部小说单纯使用全知视角或外视角,其真实性势必会减小。但也并不是主张一部小说为了体现真实性就仅仅只能使用限知视角或内视角。 小说创作的高级阶段应该是运用多种视角,并且能够根据故事本身的需要以及读者理解和兴趣的需要,对多种叙述视角进行灵活转换。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表现文学的真实。叙述视角和文学的真实性问题必然要引起作家和读者的关注。 注重小说视角的运用,是为了加强小说的真实感,并且破除作者对于读者的专制态度,从而在一个新的层次上重新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第2篇:关于雪的现代诗范文

21肺主气与免疫肺主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人体之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等。因此,“肺主气”实质是指肺气能够主持、调节气的生成与运行,而以上诸气皆为正气。如《素问•刺法论》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主要精神是突出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说明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同时又能祛除侵入人体的病邪,调节和维持体内阴阳平衡以清除内邪。若气的防御功能低下,势不能抗邪,邪气易于入侵而发生疾病,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邪气入侵人体某一部位时,机体正气就会聚集该处,发挥防御作用,因此,气的防御功能正常,则邪气不易入侵,或虽有邪气侵入,也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治愈。中医认为,气的防御功能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现代医学中,“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利用免疫系统的防御、稳定、监视三大功能,保障机体内环境的安全协调。李如辉[1]在肺气宣发肃降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秋分时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较春分时显著下降,证明了肺气在秋季使卫气内敛,机体免疫稳定调节功能相对下降,因此秋季易发呼吸系统疾病。人体“正气”与“免疫”都起着抗御病邪、防病保健的作用,其充盛与否直接影响着机体抗病能力的大小和健康水平的高低。

22肺主皮毛与免疫《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 其荣毛也”。《素问•痿论》说:“肺主身之皮毛”, 明确指出肺与皮毛之间的密切关系。“肺主皮毛”是对肺与皮毛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高度概括。“皮毛”乃一身之表,为体表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官的总称,是人体抵御外邪入侵的重要屏障,具有分泌汗液、调节呼吸、 防御外邪、保护身体等功能。在生理功能上,肺宣发卫气,外达皮毛, 输布精气,充养皮毛。《素问•经脉别论》云:“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肺通过其宣发作用将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输布全身,滋生、温养皮毛并维持其正常功能,使肌肤润泽,腠理固密,毛发光泽,开阖有度。如果肌表不固,则外邪易从皮毛侵入人体,影响及肺,使肺宣降失常反之,当肺部发生疾病时,也易导致皮肤的相应表现。从免疫角度看,支气管黏膜下淋巴细胞在肺脏的防御功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皮肤、支气管黏膜上皮是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屏障,构成重要的第一道防线。从这个角度说,呼吸道黏膜和皮肤的免疫功能是一致的、协同的,其中又以呼吸道黏膜免疫功能为主。另外呼吸道黏膜和皮肤是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热量交换和散发水分的主要途径。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虽有分化,但其功能是相合的,其中黏膜及黏膜下存在的淋巴细胞,被认为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皮肤的表皮和真皮层多存在免疫细胞和局部淋巴结,构成了具有免疫作用的独特功能单位。机体淋巴组织的 50%以上存在于黏膜系统,它们在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23肺朝百脉与免疫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在内经中有很多关于肺朝百脉的描述,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食入于胃,浊气归心,精于脉,脉气流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百脉之气,总归于大经,经所归于肺,是以百脉之气,皆朝会于肺也”。如肺功能失调则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心悸胸闷等,反之如心气虚衰,心血运行不畅,也能影响肺气宣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中医认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气与血互根互用,气对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统摄等作用血对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等作用。若气血充盈,则不易被邪气侵袭若气血虚损,则容易被邪气侵袭而导致疾病。外邪入侵机体时,首先由卫气发挥其屏障作用对外邪进行阻挡,如果外邪突破了卫气的屏障作用,侵入机体的某一部位后,气血又与病邪相搏,将病邪驱出体外。气血的这种功能可以认为是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侵入机体后,巨噬细胞将其吞噬、消化、处理,最终把病原微生物清除体外。同时,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受病原微生物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并同B细胞协同来杀灭病原微生物。3肺与免疫系统疾病治疗之间的关系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属于皮肤免疫疾病的一种,其发生多属先天禀赋不耐,腠理疏松,毒邪侵入肌肤,与气血相搏,气血失和,邪郁化热,拂郁于肌肤而发病。根据肺主皮毛之说,任雷生等[2]对该病治疗时加用疏风宣肺之品,如防风、蝉蜕等,起到了疏风利湿的作用,有利于病情的缓解。这是因为防风能促进IL-2对NK细胞的激活,有助于提高NK细胞活性,从而达到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监视的作用。蝉蜕对皮肤被动过敏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明显减轻胸腺指数和脾指数,能明显抑制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另外根据肺主气之说,采用调和营卫和补肺益脾之法进行治疗,如使用玉屏风散进行治疗,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用现代免疫学进行分析,加味玉屏风颗粒能有效地下调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外周血中的IFN -γ水平,同时对 IL-4亦有轻微下调作用。参 考 文 献

[1] 李如辉.肺气宣发肃降的发生学诠解.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4(3):10-12.

第3篇:关于雪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大学生教育;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概念,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技术的运用,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育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的过程。

一、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对传统大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的时间和阶段比发达国家要晚些,但我们的发展技术比较快,教学设备很快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教育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这就需要对传统的大学教学进行技术和理念上的改革。课堂上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已过时、陈旧,不能满足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和交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大学生们需要更多地知识来充电,需要了解更多地国内外信息,这时,教师完全靠一本书已无法满足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来辅助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大学课堂改革刻不容缓。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育理念,更需要重构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大学师生关系。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课堂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教学中应用,能够解决高校教育改革及扩招带来的教学方面的问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学信息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促进大学课堂改革。在教学内容上立体化教材代替单一化的纸质教材,教学模式也呈现多样化和现代化的趋势。面对高校扩招的挑战,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给大学课堂教学减轻了压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正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才使大学教育稳步向前发展。

2、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高校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起到促进作用。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得到应用,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刺激学生学习的目的。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所提供的材料直观,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感性认识,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

4、学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自主的学习知识,吸收和享受信息。他们不仅可以从书本上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多媒体教材、网络课程、教学网站、教学资源库获取知识和培训,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信息资源。

三、重构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大学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给高校教学带来了改革的契机,也给大学师生关系的现状带来挑战,让大学师生关系的重构赋予了新的机遇。作为大学教师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到面对现代教育技术下的矛盾应从容应对,在教学实践中调整好自己的角色,积极主动地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

1、 把一言堂的单一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模式。

在传统的大学课堂中,由于片面强调灌输式教育,使得这些知识往往被人为的冻结,因而缺少灵活性和发展性;课堂学习也往往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的局限性。我国传统教育历来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大学教师更被视为“道高”与“业精”的圣人,他们一般是“闻道在先”、“学术有专攻”,这就更加重了高校教育者的的角色的权威性,形成了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的师生关系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育中的运用,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地、讲坛上的“圣人”再也不是信息来源的“权威”垄断者,全球化的进程为大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广阔平台。在高校教育中不仅要传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获取知识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抛开陈旧的“权威”思想的束缚,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自己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促进者、知识掌握的导向者以及知识体系构建的协助者。

2、 用“亲情式”关怀代替的“至高无上”的命令

在传统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代言人,行使着其“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命令,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严师出高徒”的教条被用来要求学生,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学生,导致学生对教师惟命是从,因材施教在课堂中根本体现不出来。这种以教师“至高无上”的师生关系严重缺乏人文关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大力推广,打破了传统的师生交往模式,大大拓宽了师生交往渠道并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这是的大学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人与文化的双向建构的关系。

因此,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些有利的条件,充分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和教学艺术、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建立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学管理模式,形成真诚的师生关系。用“亲情式”关怀代替“至高无上”的权威。

3、课外生活中建立“朋友式”的和谐交往模式。新时代的新特征是终身学习,也是信息时代的生活方式之一。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学习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为人们的而终身学习搭建了平台。因此,学生们可以坐在电脑桌前便可浏览并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享受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来说,如能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这对他们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利用不当,则如一方泥潭,深陷进去就很难自拔,那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大学将会“生产”出大量的“拿来主义者”和为数不少的伪劣“商品”。

因此,教师的职责不能仅限于课堂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的关怀应超越课堂,延伸至学生的课外生活。以教师为主导的交往模式应转变为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模式。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学问造诣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现代教育技术下,大学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设身处地地倾听学生的感受与认识,消除学生因距离而产生的敬畏和疏远感,给予学生亲人般的关怀。

总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下,要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任何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育教学的手段,教师才是起决定作用的。教师应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重新定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真正构建好平等、和谐的新型高校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周林林高云静浅谈高校师生关系[期刊论文]-新一代(下半月) 2011(8)。

[2]李硕豪王娟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浅析[期刊论文]-新西部(下旬刊)2011(6)。

[3]邹林斌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大学师生关系的重构[期刊论文] 2005(9)。

第4篇:关于雪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奇卡诺文学;后现代主义;解构;重构

墨西哥裔美国文学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美国新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墨西哥裔美国文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带有鲜明的杂糅特征,兼具拉美文学和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特征,体现了西班牙殖民文化和美洲土著文化的杂糅,以及美国主流盎格鲁-撒克逊清教文化和西语裔文化的交融,这就是其独特的“三种文化”渊源和“二次杂糅”的经历。

当代作家在创作中沿袭了拉美文学的某些手法,结合美国多元文化的现实,综合运用多种非传统的叙事手段。尽管学术界对于“后现代”的定义存在较多争议,但本文作者认为,这些手法在本质上有别于传统的文学再现手段,鉴于其鲜明的“去中心化”、“反讽”和“解构”等特征,将其认同为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在文本中的具体运用,来解读奇卡诺文学如何利用语言和多重叙述来书写以文化杂糅为基础的少数族裔文化身份。

一、颠覆与重构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认为,语言和表达的扭曲是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后现代主义和消费者社会”中,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特征就是:“抹杀一些重要的分界线,特别是高雅文化和所谓大众文化之间的传统界限”[1]。当代奇卡诺文学采用独特的语言和叙事手法对中心和权威进行解构,采用詹明信所说的“零散性”结构表现主体的消亡,将众多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物穿插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西班牙语的穿插使用外化小型叙事的功能,实现对元叙事及其权威的消解。

当代奇卡诺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造被主流叙事排除在外的“另类话语”和“自我历史”的叙述方式。文化差异及政治、经济矛盾冲突曾使主流文化对墨西哥裔群体带有很大的偏见,韦伯(Walter Webb)在《德克萨斯骑警》中使用“凶残”、“野蛮”和“贪婪”等字眼来评价墨西哥裔美国人,集中体现了主流文化的霸权地位。帕雷德斯(Américo Paredes)的《枪在手上》对德克萨斯边疆的科瑞多民谣《科尔特兹之歌》进行了整理,从墨美人的角度重述科尔特兹和德克萨斯骑警的冲突,塑造了敢于反抗压迫的墨西哥裔美国人形象,有力驳斥了主流文化对墨西哥裔群体的歪曲。赛勒斯·帕特尔对此类现象评论道:“美国新兴文学作品的目标之一就是创造多里斯所称的‘自我历史’:由于某些特殊群体的故事被美国‘标准历史’排斥在外或者加以篡改而在这些群体内部撰写的历史……美国历史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而自我历史是一个特定民族的历史,它通常延伸到美国立国以前很长时间,而且往往发源于美国边界以外的各个领地”[2]577。创造“自我历史”包含着对权威和霸权的颠覆,同时也包含了自我身份的重建。

“重构”同样是当代奇卡诺文学的重要特征。

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把后现代主义定义为对真理、理性和宏大叙事的挑战,是一种“深奥的、去中心化的、没有根据的、自省的、谐谑性的、衍生性、折中的以及多元性的艺术”[3]。哈桑(Ihab Hassan)同样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两个重要特征就是“解构”和“重构”。奇卡娜作家、理论家安扎尔多瓦(Gloria Anzaldua)在《边疆:新生混血女儿》这部“自传作品”中提出了“边疆”意象和“新混血儿意识”,其基本意旨遵循了“解构”与“重构”两个过程的整合。虽然大多数学者把安扎尔多瓦的批评理论划归到后殖民主义批评,但是《边疆》“支离破碎”的叙述结构、看似随意的英语和西班牙语的交叉使用以及通过这些手段所强调的“中心的消解”都带有后现代主义的表现特征。这印证了韦斯特(Cornel West)将种族问题嵌于后现论之中的观点,他强调法国哲学家和批评家所强调的差异性、边缘性和异质性是后现代主义论争的中心问题。由此来看,那么包容差异性的“新混血儿意识”的确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尽管很多奇卡诺作家和批评家对后现代主义持否定态度,认为它影响了墨美人对主体性的追求,但事实上,奇卡诺作家在创作中又借鉴了某些后现代主义手法,如上面所提到的后现代主义对权威话语的解构。因为这些手法可以为“他者”提供话语空间,实际上使族裔文学获得主体性。胡克斯(Bell Hooks)也持相似的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对“普遍性身份”的批评恰恰有助于重构不同的身份,而所谓的族裔身份不过是主流文化群体对族裔群体的偏见。她说:“后现代主义总的影响就是,现在其他许多族裔群体即使没有相同的境遇,但是也和黑人一样有着孤立感、绝望和怀疑,没有归属感。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唤醒人们去关注这些超越阶级、性别和种族的共同情感,而这些情感能够成为构建相互认同的沃土,促使人们认识到共同的义务,并成为团结和联盟的纽带。”[4]墨美文学的创作实际上实践了这种“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叙述结构和叙述语言都带有明显的解构性和重构性,较鲜明地反映奇卡诺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

《边疆》为这种颠覆与重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应用实例。这部所谓的“自传”包括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语言以英语为主,夹杂着西班牙语、南德克萨斯方言和土著语言,这种“语码转换”集中体现了作者所谓的“边疆语言”。另外,文字的编排打破传统,采用了“拼贴画”风格,外化了文本的“反传统”主旨,展现了叙述者/作者作为“奇卡娜”、“女性”、“作家”和“女同性恋者”多重复杂的身份。很多评论家把安扎尔多瓦称为“激进的女同性恋者”,然而叙述者却明确地说:“同性恋是我的选择(对有些人却是遗传特征)”[5]。显然,叙述者对同性恋身份的“选择”是其主体性的体现,是对奇卡诺主流思想的宣战:作为“他者”中的“他者”,女同性恋者的身份可以让她进一步了解历史之外的历史,使她得以了解与平衡奇卡娜的二元性身份,反抗主流文化和奇卡诺男权意识对女性的伤害。她生活在各种边缘文化身份的交集之中———既不认同于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也不完全认同于墨西哥文化价值观,而是综合不同的身份,克服多重边缘身份的局限,对不同的文化身份进行全新的阐释。所以,她希望用包容差异性的“新混血儿意识”来综合多重身份所产生的张力,汇集出更强大的合力,赋予自己主体性和话语权,从而实现对男性权威和文化霸权的挑战和颠覆。

转贴于

二、去中心化叙述

与“颠覆”和“重构”主题密切相关的叙事方式就是解构权威的“去中心化叙述”,较常见的叙事形式有多个叙述视角的转化、“碎片式”叙述,复调叙述以及梦境叙事等。“碎片式”叙述相当普遍,希斯奈罗斯(Sandra Cisneros)的《芒果街上的房子》等文本通过这些形式表现了对叙事权威的挑战和文化杂糅为基础的自我重构。

《芒果街上的房子》由46篇相对独立的短篇小说组成,墨西哥裔女孩雅斯贝兰莎作为叙述者将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讲述其在墨西哥裔社区中成长的故事。小说有别于欧洲传统成长小说,也不同于奇卡诺文学经典中的成长小说和家族历史小说,而是反映土著文化、西班牙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杂糅,并从女性角度对种族和性别身份加以界定。一方面,“芒果街的房子”象征着贫穷及其对主人公心智发展的束缚和伤害;另一方面,“房子”是归属感,也是墨美传统家庭观念对女性的羁绊。小说开始时雅斯贝兰莎对房子的渴望代表了她对自身物质生活的追求,主流社会的评价标准在她身上得到内化,破旧的房子成为她的自卑心结。即便如此,她已开始意识到独立的重要性。在“我的名字”中,她接受了祖母的名字,但是也决心冲破家庭对女性的局限:“我继承了她的名字,但是我不想继承她在窗前的位置”[6]。雅斯贝兰莎还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希冀的房子不仅属于她本人,书写的自由也代表了无数沉默的兄弟姐妹。在“阁楼上的流浪者”中,她表现出要为流浪者提供庇护的希望,因此这里的“房子”已经成为她和奇卡诺民众交流的桥梁,是叙述者用文字创造的奇卡诺人的精神家园。

去中心化的叙述不仅在形式上实现了对权威的解构,尤其体现在奇卡娜文学中对墨西哥女性原型形象的重构,如“哭泣的女人”,玛琳琦和瓜达卢佩圣母等。安扎尔多瓦在《边疆》中将这些女性形象追溯到阿兹特克地母神科亚特利库。

这个掌管生死和善恶的女神是矛盾的综合体,安扎尔多瓦提倡的“地母神的境界”是对三个女性原型的综合,剔除了消极、被动的因素,褒扬其积极成分,创造出女性新形象“蛇女”。这既是对基督教“蛇”之形象的改写,也是对阿兹特克文化中雄鹰与蛇之间关系的颠覆。奇卡娜文学就采用了这种综合矛盾、跨越边界的立场,通过使用“碎片式”叙事解构宏大叙事的中心地位,确立多种叙事声音和多重身份。

阿纳亚在《保佑我吧,乌勒蒂玛》中采用的是另外一种叙事方式———创造神话,通过梦境叙事和普通叙事的交替来实现。小说中运用土著信仰、民间医术等具有强烈象征色彩和神话暗示的手法,在传统上被解读为“魔幻现实主义”。希克斯(Emily Hicks)认为这个术语没有摆脱西方思想中二元对立的束缚,而事实上,此种手法只是消解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界限。本文以此采用“创造神话”一词,从消解二元中心的多元化视角对现实和人类在“矛盾中生存”这一论题进行探索。就文本而言,它强调奇卡诺文化中的土著传统,提倡人们只有重拾历史的记忆,才能从现实的矛盾中找出契合点,从而探索生存的现实。民间药师乌勒蒂玛是神话原型中的“智者”和奇卡诺文化中被神化的祖母形象,是连接现实世界和灵性世界、基督教和土著信仰、人类和自然的桥梁,在主人公安东尼奥·马雷斯的成长中发挥了精神导师的引导和媒介作用。小说中穿插的十个梦境叙事是安东尼奥无意识的体现,存在于他理解自己族裔身份的集体记忆之中。“创造神话”的手法使得文本超越了奇卡诺群体的经历,从更广阔的背景下探索奇卡诺群体超越矛盾、寻找和谐的经历。堪诺莎(Theresa M.Kanoza)也强调了文本的普遍性意义,即智慧与经历允许人们超越差异、寻求和谐。一定程度上说,文本通过梦境叙事和现实叙事的穿插交替创造了另外一种现实,实现了对现实的解构。看似神秘的民间医术其实根植于印第安文化中对灵性世界的信仰,即世间万物的灵性和人类的灵魂相通,自然和人类融汇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也颠覆了主流文化中的“人类中心论”。

三、“反讽”在虚构性自传中的运用哈桑认为“反讽”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哈琴(Linda Hutcheon)同样视其为后现代表现手法的一个核心。

《记忆的饥渴:理查德·罗德里格斯的教育》是罗德里格斯三部自传作品中的第一部,一直是奇卡诺文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由于叙述者在自传中反对双语教育和赞行动,作者本人受到严厉抨击,被视为奇卡诺文化的背叛者。这部“自传”被奇卡诺文学界视为背叛族裔文化的宣言,而被主流文化群体视为美国平等与自由理念的成功实践。这部作品反映出部分奇卡诺作家从文化边缘向中心靠拢的事实,以及奇卡诺人在寻求社会认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虽然罗德里格斯把《记忆的饥渴》称作“自传”,但是这部作品螺旋式的叙述结构和多重叙述声音使叙述者和作者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暗示了叙述的不可靠性。同样,迈克坎娜也提出一个“反论”:“正是因为罗德里格斯的第一部自传,我们才不知道他到底是谁”[7]。这就证明了奇卡诺文学中较为普遍的虚构性自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叙述策略,本身就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

表面看来,自传描述的是叙述者从“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孩子”成长为“美国化的中产阶级”的上升过程。而事实上,深层叙事结构却是循环式的,这就产生了文本最基本的一个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叙述本身的真实性。同时,叙述内容自始至终以奇卡诺文化为中心展开,分别从教育、自我奋斗、宗教、肤色和职业等六个方面对奇卡诺身份进行论证,文本因此成为奇卡诺文化身份的一种话语表征。自传的螺旋式叙述结构、多重叙述声音、叙述中的矛盾与空白都能够证明叙述具有不可靠性。表面看来,叙述者接受了主流文化、背弃了奇卡诺文化。然而,学业的成功却带来了记忆的饥渴和一次次的回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叙述者接受的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的状况:他背叛父母的文化,将自己局限于中产阶级的主观自我之中,话语权没有使他获得真正的自由,因此他才通过语言再现这种异化。叙述文本成为叙述者构建“边缘”文化身份的媒介,同时也是对“记忆的饥渴”的否定,再次证明了叙述结构中的矛盾。通过叙述话语之间的这些矛盾可以看出,自传的叙述是不可靠的,叙述者也是不可靠的叙述者。叙述者将自己在上流社会中的形象比作棕色皮肤的“怪物”,凸显他格格不入的“无部落者”身份,也是他对自我背叛的嘲讽。撇开作者和叙述者之间的差距不谈,仅仅从叙事结构的前后矛盾中就可以证明自传文本事实上是哈桑所说的“反讽”与伊格尔顿所谓的“谐谑性”[8]。

这种反讽与前面所论述的颠覆和重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美国的白人主流文化要保持权威地位,势必要努力消灭族裔文化的影响,利用其权威地位对边缘文化进行主观性的规划和改造。虽然这部自传作品表面看来从语言到文体和主题都遵循西方文学的传统,但其深层叙述结构却反映主流文化对墨美文化的同化压力。叙述者必须在父母的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做出选择,然而这两种文化不是势均力敌的,归根结底,主导他生活的就是一种文化———主流文化。他要么接受主

流文化的改造、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要么被其淘汰而成为无形的、没有声音的奇卡诺民众中的一员。实际上,对于任何有机会进行选择的奇卡诺人来说,这种选择几乎不带任何悬念,但也是无奈的。相比之下,白人中产阶级无需做出这种选择。因此赛勒斯·帕特尔认为:“它(自传)所记述的内容(几乎不管它承认与否)正是美国主流文化对少数族裔所造成的损害”[2]571。

第5篇:关于雪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朱自清;诵读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中图分类号】A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教授和民主斗士。他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古典文学和语文教学等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和建树。他对语文教学的研究无疑是他诸多贡献中最为突出的方面之一。朱自清先生长期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一直奋斗在语文教学第一线,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教育理想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优秀学生,叶圣陶先生称“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就语文教学方面说, 他真是个全才”。朱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国文教师普遍重视阅读与写作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他以自己长期的教学体验为基础,结合一些更早期的教育大师对诵读作用的研究,撰写了《论朗读》、《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论诵读》等多篇文章来批判这种忽视诵读的语文教学态度。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依然普遍存在“动笔多于动嘴,读写多于听说”的现象,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而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明确规定:“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朱先生的对诵读教育的重视态度与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研究他的诵读教育观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中诵读教育的水准具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

朱自清先生明确了诵读教育的概念,区分了朗诵和诵读的差异。诵读教育的概念并不等同与诵读。黄仲苏先生认为“诵读”这两个字,诵为“读之而有音节者”,所以诵就是有音节的读。朱先生将黄先生所理解的诵读改称为朗诵,相对地,他认为诵读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的能力的教学过程。朱先生认为,鉴别朗诵运动和诵读教学的方法是看这一活动的出发点是否是语文教学。他说,朗诵运动“始终不以语文教学为目标,语文教学实际上也还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朗诵是艺术,听众在欣赏艺术。诵读是教学,读者和听者在练习技能”。所以诵读是语文教学范畴中明确的教学方式,与兴趣性、艺术性的朗读有本质的不同。朱先生通过对诵读的定义明确了诵读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诵读教育的原则。重视诵读教育,可以增进学生对所读文章的理解,并提高其写作水平,也就是所谓的“听说读写”四者的相互增益作用。同时诵读教学必须围绕这一目的展开,否则诵读就会变质为朗读,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这说明诵读不同于朗读,不必过于重视学生诵读文章时的节奏、语气等艺术性的指标,而应关注于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是否能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层次结构,并掌握文章的构思技巧和写作手法,给后续的阅读与写作课程中对文章内容的欣赏与写作技巧的运用的教学起到预理解和初步把握的作用。

朱先生在与同时代的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黎锦熙等先生进行交流以后,认为诵读对口语的效用“是我们容易忽略的”。魏先生和黎先生强调这一问题,主要是针对当时国语在台湾地区不普及的难题,通过诵读文章来代替训练较为困难的“说”的过程,逐步提高初学者的口语能力。朱先生认为在国语较普及的大陆地区,由于“语言是活的,老是在成长中,随时吸收新的词汇和语式来变化它自己,丰富它自己”,不断地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有利于国语的不断更新。所以,诵读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是在培养基础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对于中学及以上水平的语文教学而言,更多的作用体现在口语词汇的更新上面,为汉语的与时俱进提供土壤。

同时,朱先生认为诵读教育有利于学生语法水平的提高。他引入了先生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概念。认为相比较魏黎两位先生所关注的台湾地区的国语普及问题,大陆地区更存在“‘学的国语’虽然也在成长中,却似乎慢些”的现象。这一问题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也普遍存在,即学生的语法知识不足,不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表达,都存在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法的难题。语法问题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并不能及时意识到错误的存在,这使学生的自我纠错存在很大困难。同时语法问题种类繁多,且十分常见,使老师对语法错误的纠正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朱先生认为,文章是否存在语法问题,可以通过诵读文章是否“上口”来判断。朱先生说,文章要的是“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读起来顺口。这里是顺口第一;顺口自然顺耳,而到了顺耳,自然也就顺眼了”,“白话文像这样不能完全上口,我们的‘文学的国语’是不能成立的”。可见诵读对提高学生语法知识的作用在于它具有便捷而全面的诊断能力。文章通不通顺,读一读就知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朱先生提倡建立“诵读的标准”。他虽然不同意诵读的“音乐化”,认为这样会使诵读变为吟唱,丧失诵读过程中注重文章意义的特点。但是他也承认“诵读虽然该用说话的调子,可毕竟不是说话”,为此,朱先生为诵读的过程确立了两个必要的标准。首先他认为“诵读第一要口齿清楚,吐字分明”,要做到诵读“字字清朗”。这一方面是为了记清每个字、词和句式,巩固自身的文学基础。另一方面,如果做不到吐字分明的话,就很难做到在诵读过程中正确地断词断句,这对于理解语句结构、把握文章内容是不利的。朱先生提到的第二点是要灵活地根据文体来确定诵读的形式。他举例说“诵读口语体的白话文,…,应该就像说话一样”。同时他又说“诗是精炼的说话,…,用说话的调子读文言,不论是诗是文,是骈是散,自然还要差很多”。不同文体的一个明显的差别就在于它们与平时说话的方式的差异有远有近,诵读它们也就需要详作区分。比如对文学性、音乐性很强的诗词歌赋等,完全的口语化诵读是极其困难的,在其中加入吟唱的成分不仅可以方便诵读,也可以体现出这些文体的美学特征,有利于学生感受其结构性和艺术性,从而增加对该文体的认知。

朱自清先生的诵读教育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点是准确描述了诵读的定义,主要是区分了诵读和朗读,明确了诵读的主旨是注重了解和写作;第二点是全面概括了诵读的作用,除了其主旨作用,诵读另有普及汉语、提高语法和把握文体等效用,朱先生把这一问题提高到发展“文学的国语”化的角度来看,可见没有诵读的语文教学根本就称不上是对一种语言的学习;第三点是简要确立了诵读的标准,即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诵读方法,原则上是要加强文学的口语化。朱先生的教育理念虽然是根据他对时期的国语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内容,但是他所研究的大部分问题在现在依然存在,这使我们学习这位文学大师和教育名家的诵读教育观具有很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悼念朱自清先生》,《国文月刊》,1948年第71期。

[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6篇:关于雪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医院药学;管理措施;发展模式

1医院药学学科发展分析

21世纪以来,我国医院药学学科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医院药学作为现代医院“三大业务”系统之一,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医院的医治水平、提升患者就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医院药学是以“患者”为中心,以药物治疗学、药剂学为基础,临床药学为“载体”,以科学用药、合理用药为目的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宏观层面来看,医院药学学科先后经历了药品调配、临床用药(以医学服务为主)、药学监护(以改善用药为主)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医院药学学科主要负责药品采购、调剂、储备、医学服务、配置医院药剂以及临床用药监督等,属于现代医院技术性科室,逐渐地由传统的供应型学科向服务型学科转变。医院药学学科“服务职能”作用的发挥,有效地降低了药源性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使得药物治疗的效果更佳、更为安全、更为经济,达到改善、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的目的。然而我国医院药学学科管理、发展模式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药学学科建设落后、临床药学管理机制不健全、药学学科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临床药物管理制度不健全、药学学科发展模式单一等等,这些已经成为我国医院药学学科发展的“障碍”,对医院“救死扶伤”职能作用的发挥也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各大医院决策者、管理者必须要“对症下药”,提升药学学科现代化管理水平,避免出现药学学科“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实现医院发展、药学学科发展的“双赢”。

2医院临床药学模式的现状

2.1 社会对于药学的认知不足

在医院实际开展治疗工作的过程当中,往往是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方法的制定,同时给于其对应的治疗药物,而忽略了药学方面对于药物的分析,和相对对患者疾病用药的建议,该方面情况的出现则主要是因为社会整体对于药学的认知比较缺乏。

2.2 药师的工作局限性明显

药师在实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是利用本身的知识对合理用药方案进行建议,同时便于提高用药治疗的效果,但是由于很多医院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药物的配备存在不足,患者不在院内进行药物的领取,也导致药师工作受到局限,不能对于药物的使用反馈情况做一及时了解,因而限制医院的整体发展。

3关于医院临床药学模式现状的建议

3.1创新医院药学学科管理模式

创新医院药学学科管理模式,健全医院药学硬软件管理系统、药学服务系统、药物供需管理系统以及绩效考核体系,为药学学科职能作用的发挥提供可靠的保障。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绝大多数的医院药学学科采取的是“部门管理方式”,未能够按照目标任务来设计具体的工作岗位,药师更多的是根据“医生”的医嘱直接“供药”,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新的管理模式要突出“以患者为本”、定岗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服务临床、服务患者”的意识,以提升药师专业能力为“目标”,突出药学监管职能,推进药学管理与业务的有效衔接,促进各大医院药学学科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3.2加强药学信息服务

在传统门诊发药、摆药过程中,专业药剂工作者要对处方实施“三查八对”,找出问题的同时由患者找到主管医生对药品进行核实签字。实施医院药学信息服务,患者可以在POS机上刷卡,POS机提示药品名称及处方中药品总价格,患者可以在核对后决定是否取本处方药物。患者在取药结束后,药房可以显示已经上传的药品信息,药房工作者还可以刷新药品信息,清楚掌握该患者信息,随即点击“摆药”,然后打印药物清单,按照清单实施摆药,同时做到“三查八对”后下发药品。药房系统中的医药平台,上传到药房的处方信息不但包括药物名称、药物服用量,还包括患者临床资料、药品服用注意事项等,这样就方便药剂师核对药品使用方法,评定临床用药的合理程度,若发现疑问就可以及时利用平台和患者的主管医生取得联系,然后加以核实及修改,减少及防止出现用药错误。随着国内医院药剂室药学服务意识的逐渐增强,药学信息服务成为了医院医疗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不断受到人们重视。医院药学信息服务是临床药学实践的基础,能够推动药学实践的正常开展,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医药学进步与发展,因此,药师需要加强自身药学信息服务技能,促进我国医药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3.3积极开展医院药学“研究”

药学研究是现代医院药学学科的重要“职能”之一。实践中,各大医院药学学科应该以“软科学”研究为核心,重点加大药物流行病学、循证药学、药物利用、药物经济学、药物信息建设以及社会药学方面的研究,以达到充实医院药学“内涵”的目的。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全面推进药物综合评价研究,重点对临床用药的效果、安全、经济以及适应情况实施综合评价,确保用药“恰到好处”;医院药学研究要重点分析用药的“科学性”,着重解决不合理用药、不适当用药问题,其中,麻醉与精神用药、抗菌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重点药物、临床常用药物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实施药物流行病学评价研究,通^“电子医疗记录数据库”对医生开具的处方资料、临床资料、住院资料等系统研究、分析,对用药风险、效益进行评估;加大药物经济学领域方法学、理论学方面的研究,不能仅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诸如抗感染药物等方面,加大医院药学的科研投入,提升医院药学学科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医院药学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医院药学学科的发展事关医院“治病救人”职能作用的发挥。实践中各大医院应该要转变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突出药学学科在医院“各类业务”中的重要性,重点从完善医院药学学科服务、开展药学学科研究、完善临床药物管理制度、完善医院药学学科建设,以及创新医院药学学科管理模式等方面采取措施,全面提升医院药学学科管理水平,为促进医院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关于雪的现代诗范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探究现代诗歌教学模式,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力打造高效诗歌教学模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代诗歌教学部分让学生学有所得,实实在在受到高尚情操与文学素养的熏陶,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个体的独特的鉴赏经验,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及成因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高中的语文老师抱怨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对现代诗歌的掌握不多,鉴赏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学习的内容也只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以至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现代诗歌的学习无所适从,茫然无措,更是无法有效的解决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诗歌鉴赏这样的题目。我们也越来越发现现在的孩子无论是写作练笔或考场作文很少用诗歌这样的文体。而且现在的学生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缺乏诗意。总觉得生活乏善可陈,很难发现生活中的美点……

造成以上现状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中考考纲的导向、现代诗歌让学生缺乏兴趣,使用修辞种类多,不易理解,加之不少老师对诗歌探究有限,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很难做到通过诗歌教学来有效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因素,导致学生对现代诗歌不重视。

1.教师以中考为导向,忽略了现代诗歌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考什么,教什么,将“海量”阅读变成“滴水”阅读;怎么考,怎么教,将课堂的丰富性变成单一的对答案;用记忆代替思维,如让学生背答题常用语等现象是教师在进行所谓的“有效教学”的经典误区。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九年级六册课本,其中有五册有现代诗歌(其中八年级下册是散文诗),全套书总共26首,约占课文总数的六分之一,占总教学课时的六分之一。由此可见现代诗歌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紧跟中考导向的前提下很多老师很难把现代诗歌教学落到实处。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现代诗歌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阅读的诗歌作品数量有限,深入开展研究的更少,导致教师文学素养相对不足。同时,部分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缺乏教学技巧,教学停留于照搬成品教案的模式,完全按照应试知识点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的意境韵味,无法有效胜任现代诗歌教学工作。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部分教师完全以单向讲授的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重点往往是出于考试的目的,至多也是让学生读读背背,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也没有能够有效开展双边互动,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率,导致教学活动成为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影响了教学成效提升,忽视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这种为考试而教学的片面理念,无法有效彰显现代诗歌美的因素,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在上述条件下,现代诗歌的教学课堂生动性也较为有限,学生所学习的是相关知识点等应试内容,教师通过单向讲解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没有能够通过引领感悟的方式展示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想象美,导致学生在现代诗歌学习中缺乏浓厚兴趣。甚至由于某些省市没有把现代诗歌内容列入中考范围,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根本不重视现代诗歌的学习。

3.文本内容缺乏时代感,课外延伸较为狭隘。初中语文课本在经过几次改版之后在各方面都注入了新的血液,加之各地教科书的陆续出版使语文教学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我们的课本并不是完美的,其中还是有不少缺陷。新诗虽然有新的东西加进来但是精读课文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还是以前的诗歌。就是加进略读课文中的诗歌也大多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感。很多语文教师又没有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适时适当的延伸拓展,语文课本似乎是中学生了解现代诗的唯一途径,从而造成除了从课本上学到的为数不多的几首诗外,学生们基本上再也说不出其他的现象。当然选入文本的这些诗歌都是中国现代以来很好的作品,但这还是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广度。以至于现代诗歌教学拓展似春风不度玉门关,导致教学成效长期处于低位徘徊状态。

二、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诗作要做适当的调整

1.选编现代诗歌的标准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入选教材的作品原则上要是名家名篇,要用最优秀的诗作教育中学生,培养他们的诗歌素养、文学素养。70后的人都会对贺敬之的《回延安》和柯岩的《,你在哪里?》印象颇深。现行版本的教材里就缺少这样的经典之作。

(2)要兼顾各个时代和地域性的作品。既有现代诗也有当代诗,既有中国诗,也有外国诗。作为外国诗作要讲究典型性,莱蒙托夫的《祖国》和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不可谓不经典,但相比于雪莱、拜伦、惠特曼而言就稍嫌逊色。

(3)内容的深浅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既让他们能够理解,又对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有一定的挑战。

2.提升教师对现代诗歌作品研究、鉴赏能力,改变现代诗歌教学的传统方式。相对于语文教学其他方面的知识结构而言,现代诗歌方面的积累,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履职能力中的短板。为了提升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增加现代诗歌阅读量,并且深入地分析研究,对于诗歌的意境、背景、主题、结构、用词等多方面开展分析探究,多接触现代诗歌,为教学活动积淀深厚的底蕴。语文教师不但要会讲课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要成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甚至是文学研究者。语文的教学只有和文学相联系才能有深度和广度,才能进而培养学生们对文学的热情,使学生具有人文情怀。一旦教师对新诗有了兴趣,有了较深的认识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和教师一起进入诗的世界,文学的世界。

同时,教师还应当潜心研究现代诗歌内容的先进教学经验,可以通过听课、研讨、座谈以及上网搜索、阅读教学刊物等方式,将先进的现代诗歌教学理念、经验与自身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创设浓厚的情境,让学生的心灵进入诗歌中所描写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诗歌表现的主题以及恰当的用词,以此为切入点,出示探究题,要求学生开展分析讨论感悟研究,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之中深化对诗歌内容意境的理解。让学生解读诗歌的语言之美,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意境,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遣词造句方面的技巧,尤其是能够指导学生立意练字、推敲词句,在深刻领悟理解意境主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读诗读好诗。在国外,特别是在英美国家,现代诗歌的普及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初中生是开展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理想群体,由于他们正处于各种人生理念的成长期,要让他们通过感受诗歌的意境,陶冶性情,熏陶品格,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诗歌诵读让学生感悟诗歌音乐一般美的意境,可以通过看视频朗读,听录音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教师和学生分层朗读、自由选择朗读等等,让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之中体会感悟诗歌的意境,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演示相关情境的画面,增强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度,让他们在美中阅读、感悟、享受、理解。在进行朗读技巧基本指导的基础上,进行阅读的实际指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意境想象之中构建诗歌的绘画美,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的演示,也可以通过引导想象让学生开启思维的翅膀,从字里行间去感悟简约的词句所展示的诗歌艺术境界,从而深刻领悟诗人的情感。

4.注重课内外结合的高效诗歌教学模式,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现代诗歌创作。将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现代诗歌教学成效的重要举措,比如学习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戴望舒另外一首《狱中题壁》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找一些其他作者写的相关的主题的诗歌,引导学生自己谈感受,对比着进行分析理解。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扩大阅读视野,还可以加深对此类主题作品的理解,锻炼分析能力,丰富学生的个体体验,学习效果会好很多。一位教师在讲授冰心的《荷叶母亲》时,巧妙地把余光中献给母亲的诗《母难日》作为课文的延伸材料,取得了绝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技巧指导,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大量的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增加文化底蕴积累。同时,还可以开展与现代诗歌教学相关的活动,来促进和巩固教学成效,如进行诗歌朗诵竞赛、诗歌创作竞赛等等,以赛促学,也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诗歌专题研究活动,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意境、领会技巧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思有效迁移运用起来,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进行仿写,在教学一种题材类型的现代诗歌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借鉴教材的写法,自选题目进行仿写、改写或自由创作。对学生来说,创作诗歌并不是件难事。因为他们正处于天真烂漫、才思如泉的黄金时代和诗歌天然亲近的诗兴年华,通过仿写、改写或自由创作,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当然教师在学生仿写或创作中要有必要的指导。刚开始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过严格,只要情感表达清楚即可。慢慢地在形式上、结构上进行要求,如果教师长期坚持这样做下去,学生至少可以在考试中做仿写题时会得心应手很多,对于作文写作也有不小的帮助,对于水平稍高的学生来说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是没有问题的。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当我们学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之后,班里有个父母离异的女孩仿写了一首《我用黑色的画笔》表达了父母从争吵、离异到分开独立生活的内心情感过程,表情达意清楚明了、结构完整修辞使用贴切、形式较为完善,让我很是震惊。

有人说:忽视现代诗歌教学,是抛弃当代精英文化的一种表现,最终会对整个中国文学写作和继承造成莫大的危害。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新提起一些当年诗歌界的人和事,当我们再次诵读前人的作品。我们毫无疑问将看到一双双茫然的眼睛。的确,“诗歌的衰落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原因,但是,诗心不应该随着诗歌繁荣时代的消亡而一同被埋葬。我们提倡诗歌教育,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而是让他们读诗、爱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最大的是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诗趣是可以培养的,语文教育理应担负起这项工作,尤其是初中语文教育。现代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审美赏鉴能力、感悟人生能力和文学书写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通过诗歌他们可以逐步向真向善向美,并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思考时代。所以,我们的现代诗歌教育要充分发挥其陶心养性和人文素养的审美与教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光潜. 《诗论》,三联书店,1984,245.

[3]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4.

[4] 朱自清. 《新诗杂话》,三联书店,1984,7.

[5] 王克亮.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教学,《语文教学》,1673-0992(2011)06-275-02.

[6] 王珂.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教育亟待改进》,新浪博客.

[7] 顾冠群. 《中学诗歌教学误区初探》,语文教学参考,1994(5),113.

第8篇:关于雪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职业教育观;教学方法改革

一 、根据中职教育目标革新职业教育观

1.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要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是将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联系在一起,并为继续教育奠定基础的教育过程。其教育目标由单纯针对职业岗位,扩大到整个职业生涯,其性质也由终结教育变为终身教育。职业教育不再只是职业技术培训,而是把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的全面教育,是把职业技能培训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

2.职业教育是开放性教育

职业教育是包括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在内的大职业教育,也是包括学校、企业和社区教育在内的开放性教育。其类型,有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有职前与职后培训;其空间,由学校到家庭、企业以及社区,真正形成一个学习化社会;其时间,与人的生命共始终,活到老、学到老,真正做到终身学习、终身教育。

3.职业教育是成功教育、普及教育

人才的类型是多样化的,其发展也是个性化的,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根据社会、市场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使每一个学生都是成功者,使学校教育成为一个“因材施教的柔性教育系统”。

4.职业能力的内涵不再是狭义的职业技能,而是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未来的劳动者具备现代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这也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目前中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理论滞后

作为职业教育核心领域的教学方法,其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应该看到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是带有根本性的一项工作,没有教学方法的相应变革,职业教育的改革就成为空中楼阁。改革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尤其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迅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日益更新的形势下,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显得特别重要。

2.教学方法实践应用的变异性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沿用高校的教学方法,体现以知识为本位,教学内容深奥苦涩,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要求“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偏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3.教学方法实践应用的传统性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存在更严重的问题是没有完全破除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病。传统教学方法只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对学生的发展,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煞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外因的一面,忽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作是教育注入的结果。“填鸭式、满堂灌”常而易见,教师总以多讲而尽到一位教师的责任,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底,忽视了师生的双边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中职的培养目标已不是“中等技术和管理人员”,而是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体现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应由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向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模式转变。

l.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运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技术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一体化”教学方法,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线,采用课题、模块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产、贴近市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

2.从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出发,运用模拟(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模拟(仿真)教学法,是由教师围绕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模拟企业生产现场,仿真企业实际运行过程,通过实施周密的过程控制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生产现场难以安排实习任务的生产过程,改用现代化的仿真设备进行教学与操作训练。

现场教学法是在生产现场直接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习现场或工厂车间,学练做相结合,缩短了理论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应用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情景教学法是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

3.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运用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次序进行。提出问题,通过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去学习、思考讨沦、训练,寻求得到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

4.从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运用目标教学法、行为导向法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方法能力,使教学达到“教为不教”的境界

目标教学法对人的认识目标按逻辑思维发展水平的高低顺序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六个层次,教师依据教学要求制定出教学目标并分层次地进行教学,形成一种对教学实践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教学方法。它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达标教育为核心,以教学评估为动力,以反馈矫正为手段。这种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行为导向法,是指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前提,为完成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其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会获得信息、学会计划、学会决策、学会独立完成任务、学会自我分析判断检查完成任务的质量、学会评估这六个步骤,来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第9篇:关于雪的现代诗范文

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我们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化的新成果,是顺应时展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同样,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医院也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老病死,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构建和谐医院,是摆在医疗卫生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医院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现结合自身工作谈几点体会。

1 医院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促进医院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院的物质基础。很难想象,一个综合实力越来越差的医院能为人民的健康提供良好的服务。医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医院综合实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院的物质基础。和谐医院的建立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和谐医院除了大环境的因素外,关键在于医院内部如何整合资源和调动职工积极性,发挥优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把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为构建和谐医院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医院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制胜的道路。只有医院内涵发展了,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才能保证医院和谐发展。内涵发展,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心;以科学的运行机制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为着力点;强化专科技术建设,打造具有区位竞争力的技术品牌。要培养具有高尚的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医院精神,建设高尚的道德文化。不断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 医院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用新的思维谋划医院建设,用新的观念指导医院实践,用新的办法改进医院工作[1]。

实现医院科学发展,必须依靠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坚持发展成果由全社会和全体职工共享。近几年,我院全面改善就医环境,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在医院的固定资产不断快速增长过程中,职工的收入、福利保持持续合理稳步增长。做到了发展中凝聚全院职工,调动了全院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全院职工的科学发展意识和能力。保证了医院的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

2 医院实践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分享,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作为医院,首先要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医院工作的首要任务。要让人民群众满意,必须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流程,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把优质服务贯穿于每一个工作环节,确保全院、全员、全程优质服务。加强和改善医院就诊的各种条件,提升诊治能力,真正做到“患者选择我院是愿意,来到我院确实满意,离开我院充满情意”,实实在在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关爱落实到每个患者身上。

通过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改善医疗服务,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一是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切实抓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完善并落实各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二是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进一步推行“宾馆式”服务和“人性化”模式,不断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医环境,方便病人就医。三是加强医患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树立平等互动的观念,建立诚信交往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四是进一步规范医药收费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减轻病人负担,进一步增加医院收费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医院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正确的办院宗旨。充分认识提高群众健康素质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坚持医疗卫生工作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和基本医疗的公益性质,把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作为医院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承担政府、社会的健康职能和职责,架起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感情桥梁,真正做到全面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医疗卫生行业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全面落实医院的各项工作任务。

医院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医疗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实施“科技兴医、质量兴院”战略是办院之本,要充分认识科技兴医和质量兴院的相辅相成关系,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把科技兴医和质量兴院战略一起抓,使之同步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医院要以人为本,必须以全院职工为本。要重视职工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认真了解和掌握职工的利益和病人的需求,认真分析和解决职工工作中的困难和待遇问题[2]。要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发展人,不断提高职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把让职工满意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 医院实践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注重预防、治疗、康复的结合,既着眼长远,创新体制机制,又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医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既注重总体设计,明确总体目标,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医院各项工作。

医院全面发展,就是必须推进医院建设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应在管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经营、环境、文化等方面下功夫。逐步实现医院后勤保障的社会化、医院环境的生态化、医院服务的人文化、医院信息的数字化、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以及技术、设备、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的医疗健康服务。

医院协调发展,必须促进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各个方面以及医疗、政治、行政各个环节相互协调,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快发展速度,优化学科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必须始终坚持以医疗工作为中心,教学和科研都应围绕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来开展。医疗、教学和科研是“一体两翼”的关系,医疗是主体,教学和科研是两翼。脱离了临床的科研,不是医院科研发展的方向;脱离了临床的教学,也培养不出优秀人才。医院要以医疗高标准带动教学科研的整体提升,以临床疑难问题作为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以教学科研的优秀成果推动医疗水平的全面提高。

医院协调发展,还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协调。要充分发挥医院在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学及科研、指导和培训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等方面的作用。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将医院发展速度和社会经济可承受的程度,以及服务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统一起来,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才能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医院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协调发展。医院的发展必须有赖于学科的发展壮大,而学科的领先与突破要面对社会需求,必须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病人的需求。医院必须为每个学科提供一个平等的发展平台,为每个职工提供一个平等的发展机遇。要注重长远,规划未来,防止浮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做法。以观念创新为前提、文化创新为基础、制度创新为保障,通过创新求发展。医院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建设是医院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必须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选拔突出人才[3]。医院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敢投成本,在全员培训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一批中青年技术骨干。

医院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医院文化建设。医院文化具有振奋医院精神、提高员工素质、塑造医院形象、凝聚职工力量的重要作用[4]。“医院文化是以医患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患者有病求医是弱者,医师有医术为患者施治是强者,我们可以用文化的力量来协调二者的不对称关系,使之成为鱼和水的亲密关系,患者放心、满意、敬重医师;医者尽心治病,关爱患者,以病愈而荣,以确保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系统平稳有序,达到医院的和谐状态。

医院文化是以医患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医患关系如何,大体上能够衡量一个医院的管理文化水平。强化文化建设,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占领阵地。一个医院是否和谐,是诸多因素构成的,能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院职工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医院和谐的。因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培育“内动力”,打造“软实力”。医院要把组织学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八荣八耻”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打牢“软基础”。与此同时要着力培养团队精神,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教育,倡导爱院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院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比学赶帮、共同前进的氛围和人际关系,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文化建设,提高每个职工的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端正服务态度,提高医护质量。同时必须创建学习型医院,把学习当成医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工程,当成医院发展的第一要务,倡导职工养成主动学习、重新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4 医院实践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要深入分析研究医院发展中出现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调整,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正确处理医院规模建设与内涵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医院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当前医患关系,正确处理医院建设和职工利益关系。

总之,医院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本人将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管理水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转变观念。认真反思不足,积极对照整改,努力弥补差距。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敬业的精神、更加踏实的作风,把工作做得再深入一些、再细致一些、为推动我院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谭天林.新医改形势下医院院长强化管理能力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8):23-24.

[2] 谭天林,陈昌远,李 雪,等.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3):38-3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