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记叙文写作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记叙中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抒发内心的情感。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人有丰富的感情,在作文时,需要把感情表露出来。只有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来,才能表明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记叙文中的抒情包含作者的主观爱憎,它可以表达感情,渲染气氛,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主题。文章总是有情物,文情并茂才是好文章。可见,抒情是表达中心的需要,直接为中心服务。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技法指导】
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为了更鲜明地表达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还必须进行抒情。
1.直接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直接抒情一般用在叙述人物或事件时,感情达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感染力很强。直接抒情又叫做“直抒胸臆”。
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这样写道:“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直接抒发了孩子对老师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2.间接抒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抒情,这种抒情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1)通过叙述抒情,寓“情”于叙事之中。
《劳动的开端》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屋檐底下有两张方桌,是窑上开票记账用的。我看天还没亮,爬上桌去躺着,一合眼就睡着了。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秤煤了。”作者在叙述事情经过中就间接抒发了对穷人处处受欺侮的黑暗旧社会的愤恨之情。
(2)通过描写抒情,寄“情”于描写之中。
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里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文段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内心感情的句子,但字里行间充满深情,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感激。
(3)通过议论抒情,融“情”于议论之中。
杨朔在《荔枝蜜》一文里写道:“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借助议论,热烈赞扬了蜜蜂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典例分析】
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社戏》)
分析:通过对往事的回忆,以激起读者感情的波澜,因事而情动,在叙述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怀念之情。
2.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刘成章《安塞腰鼓》)
分析:在写到百十个壮汉击打腰鼓的雄姿和震天的声响时,作者情难自抑,直接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喜爱之情。
3.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孙犁《芦花荡》)
分析:通过叙事中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他”智斗鬼子,消灭鬼子之后的愉快心情。
4.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分析:一段精彩的心理描写,以孩子的心理分析要去三味书屋读书的原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百草园的依恋,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5.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分析:衰败的景物,黯淡的心境,抒发了爸爸去世后“我”内心深切的悲痛。
6.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分析:一开篇,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激起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7.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宗璞《紫藤萝瀑布》)
分析:作者凝望盛开的紫藤萝花瀑布,驱散了心中的悲痛和焦虑,感悟到生命的永恒、顽强和美好,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片段,看看作者在抒情时有什么不妥之处,该如何修改。
我一把扶起自己年迈的老父,望着那张微笑着、又因充血而涨红的脸,内心的愧疚、酸楚、疼痛与感慨一并翻江倒海。一股强劲上涨的热流从心底直逼眼眶,我音调哽咽地说出一句:“爸,您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能让您这样……”没能说完,也没能抑制住情的浪潮,哭声顿然失控,那怪怪的抽泣竟像落日黄昏乌鸦的哀鸣。我不想让父亲这样继续直面儿子揪心般的哭泣,便掩面逃离而去。可我听到父亲却在背后宽慰着:没事的,你干吗要这样……
思维拓展:情感的抒发必须注意节制,否则容易导致矫情。抒情一定要有所依托,也就是叙事和描写要充分,在此基础上抒情才水到渠成。像上面的文段,叙事和描写不足,抒情过多,就显得空洞、苍白,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修改时要从此着手,突出叙事和描写,抒情要少而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2.春天来了,经过了一冬的压抑,大自然重新焕发了生机。经过了冰雪的洗礼,人们重新迎来无边春光。春回大地,你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情感呢?请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在描写春景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抒情。
思维拓展:抒情要有一定的依托,所以写景要充分。抓住最能体现春天特点的景物,抓住最能映衬心情的景物进行描写。这样抒情才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一、情挚
感情抒发充分真挚是作文的魅力和生命所在,情到深处必感人。首先,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不过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再进行适当的加工、提炼和组合,就一定能写出感情真挚的作文。如高考满分作文《那鱼 那鹰 那人》中所写:离开了母亲的日子是惬意的。至少我可以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而不用担心有人穿着围裙在门口喋喋不休;至少可以不用理会邻居们鄙视的目光,不用直视老师们失望的眼神,不会听见父母心碎的声音。但同时也伴随着心酸。每个公司去应聘,我的表现总会令人满意的,可一看到我的学历,笑脸马上变成了疑问,话语也变成:“回去等消息吧!”那一刻,我感觉全世界都抛弃了我。那天晚上回到宿舍,摊在沙发上,突然一阵闪电划过深蓝色的苍穹,几声雷鸣似乎要将一切生灵唤醒。想起了父母做的香喷喷的红烧鱼;想起了父亲语重心长的教诲;想起了家门前那棵歪脖子的老槐树;想起了院里那张缺角的乒乓球台;想起了高三那些挑灯夜读的日子……看着金鱼缸里的金鱼。我想鱼,终究离不开水。此处叙述倾诉了考生高考落榜离家出走后种种细腻、真实而又丰富的情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能让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其次,抓住细节描写,渲染动情点。因为能令你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令人动情的,往往就是某一细节。因此,作文不能只写事物的轮廓,而应抓住最让人动情的细节渲染之凸现之。如《思念最是雪飞时》就抓住98双新布鞋这个细节渲染动情点:娘,这98双新布鞋,更是您在深感自己时日不多之际,为父亲,也为姐姐、为哥哥、为我的未来人生之路所寄托的一种热切的美好期待和虔诚祝福。这98双新布鞋,也许就是您留下的98个心愿啊!我怎能忘记,您为爹留下了一双双硬实的大板鞋,为哥哥和我留下了一双双暖和的鸡婆鞋,为姐姐留下了一双双轻巧的青布鞋。还有,还有您特地为未来的儿孙——其实您永远见不到的儿孙,做好了一双双软底月兔鞋呀!您刚离去的那段日子,我悲恸,我怅惘。可一看见您为家里人留下这么多您亲手做的新布鞋,心里也多少得到一丝宽慰。娘,我要穿上您为我做的新布鞋,踏上未来人生路,走出幸福新生活!此外,写人叙事要具体,注意积累动情点。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感到真实的魅力。积累动情点,就是积累触动人们思想感情的关键内容和材料。
二、趣浓
文章若写得幽默风趣,让人读来捧腹大笑,在诙谐中让人深思,这样的文章也必将获得任何读者的青睐。如优秀作文《动物王国青蛙追悼会侧记》的开头:青蛙娇娇被活活地煮死了。噩耗传来,动物王国一片震惊!一片哀痛!主持追悼会的大象刚致完悼词,娇娇的妈妈便“呱”的一声哭了起来:“我那可怜的娇娇哇……”两栖类的与会代表无不掩面涕泣。布谷鸟连忙劝慰:“不哭不哭,节哀顺变。”凶猛的金钱豹一跃而起,怒吼一声:“到底是谁干的?我撕了他!”鹧鸪在一旁怯怯地劝道:“不行的呀。那人只不过做个实验,并没有盖上锅盖,谁叫娇娇自己不跳出来的呢?何况她先前在油锅里都……”这样的叙述生动风趣,怎能不让人拍手称好呢?其结尾同样令人赞不绝口:于是追悼会最后的一项仪式是齐唱挽歌:“你总是身太软,身太软。不止一次地挣扎到天亮,你无怨无悔地在那温水中游,谁知道自己没那么坚强。你总是身太软,身太软。水锅的温度让你喜欢,骨头已经松散,力量衰减。不能跳了就别再勉强……喔,算了吧,就这样放弃吧,该放就放,再跳也没有用,傻傻地跳,不知要跳多久。你贪图安逸全忘了忧患……你总是身太软,身太软。这所有问题由谁来扛?回答总是简单,怎么能避免?居安思危,才永远坚强。”此处对歌词《心太软》的语言进行巧妙迁移,机智新奇,幽默诙谐,发人深思。
三、理透
第一部曲:孩子,你大胆地往前走--去掉锁链,自由的舞蹈,写放胆文
初一学生就像刚走路的婴儿,父母不必教孩子走路的技巧和规矩,要做的就是激发孩子迈步走路、不用人扶的勇气。教师不要给孩子设定框框,不要讲什么立意拔高,不要练什么技巧方法。要做的只是给学生设置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跟着感觉走,随心所欲自由的舞蹈。学生的心境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放开胆子去阅读、去选材、去谋篇、去展示、去交流。
放手写放胆文,写作个性化。珍惜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自己的感受原汁原味,散发着生活的芳香。这些感受也可能是片面的,但都出自于童心,这些片面也是可爱的片面,教师要给予保护,不要批评,必要时可给予指导。提倡写放胆文,要求他们我手写我口。作文就是倾诉的对象,就是知心的朋友。作文是说真话的地方。不要怕别人说自己思想肤浅而自卑。作文说真话了,假大空就没有了,伪圣化的情感、成人化的语言就没市场了。我的地盘我做主。
少写命题作文,多写自拟作文。根据初一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多些记叙文,多编故事、多写童话、寓言。提倡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天天乐道、夜夜苦思的题材写成系列作文。简化审题步骤,降低立意要求,至于写作技巧之类的东西,必要时可以给予点拨,平常尽量不涉及。
第二部曲: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严格规范,训练技巧,写“规矩文
自由的舞蹈固然潇洒放松,但还不够美,不够飘逸,一招一式还要规范,只有规范,才会提升。作文要有自己的规范。初一要放,初二要收。
1、文体规范--初一上学期
当今四不像作文,像感冒病毒一样四处泛滥,成为常见病。何哉?
a、对文体的特点和要求认识模糊,不到位。
b、对生活缺乏细致的观察,感情的积累不够,只能用假大空来充数。
c、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只能敷衍了事。
淡化文体要求不等于不要文体,不管文体如何创新,作文的文体特点一定要突出,要一目了然。同时讲清不同文体的要求和特点,对照范文,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记叙文:A.写人记叙文:先练习写一人,再写多人。写人一定要有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动态的人物描写一定要写清楚人物变化的过程。写人物牵涉到事件,一定要把事件的前因后果交待清楚。B写事的记叙文先练习写一事再写多事。涉及的事件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事件过程中的细节描写要具体细腻。事件有主次之分,主要事件一定要大写特写,要出彩。写与事件有关的各类人物,描写要到位。
2、技巧规范--初二下学期
记叙文:描写方法结构方式、叙述方式、写作方法等技巧都要加强规范。议论文:首先要求学生要有明确的论点、必要的论据和切实的论证过程。事实论证文字一定要简略,可与记叙文中的叙事做比较。论证过程、论证方法、文章结构都要加以规范。
三、春风化雨而无迹,踏雪寻梅而无痕--写不显技巧却深藏技巧的”自由文“
看似没有技巧而技巧无所不在,是文章的最高境界。近代作家偏爱孙犁、汪曾祺,是因为他们都达到了此种境界。名作家都难以做到,怎能要求初三的学生呢?但它应该是每个学生的要求,是每个写作者努力的方向。内容第一,技巧只是雕虫小技。但没有技巧的文章是会让人不忍卒读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有文的文章,学生还是可以写出的。
前提:1、写作的热情和冲动,写作的欲望不可抑制;2、对生活有较为深刻的观察和领悟。3、技巧烂熟于心,熟能生巧。
初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自然而然的运用技巧。初二是有意为之,初三是无意而为。其中过渡的桥梁是对写作技巧的熟练掌握。初三作文特别要注意要因人施教,因为学生之间的距离已经渐渐拉开。
高层次: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适当的文学创作,如,小小说、散文,也可以进行文体创新,同时要求他们不自觉的运用写作技巧。
中层次:是学生中的大多数,要求他们进一步规范强化写作技巧,写出文体特点鲜明的作文,做到言之有物、有序,语言流畅,没有语病。
关键词:小学高段 语文习作 指导方法 探究及实践
当前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习作水平创新性不高,这不仅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同时也与学生的习作习惯有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高段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树立学生对习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创新教学方法,以科学、适宜、合理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有效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习作水平,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明确语文习作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树立习作练习的意识
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目的是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而习作练习即是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实践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无论是小学语文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明确语文习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习作练习的重要性,并传授学生有效的写作练习技巧与方法,促使学生树立习作练习的意识,同时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与语文写作能力奠定思想基础。
二、结合所学语文课文,指导学生模仿课文进行习作练习
小学高段学生语文习作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教师有效指导,学生长期练习才能达到的。由此,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文的分析教学,来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遣词造句、写作技巧、构思立意以及文章布局等,使学生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进而形成自己的写作方法,提高习作的水平。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表达方法,其次指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用简要的语言进行概括,最后与学生共同探讨课文的构思立意,把握中心思想。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可以大致了解习作的主要步骤,并结合实践练习,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习作水平。
三、联系生活实际,以真、精、准为原则,合理选择习作素材
根据调查显示,学生习作水平不高与写作素材的选择有直接联系,很多学生反映,找不到合适的素材,所以习作质量受到限制。基于这个问题,笔者提出,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实际的事例与经验中发现习作的素材,找到习作的切入点,进而充分挖掘生活事例的深意,创新写作技巧,以提高习作的质量。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生活习作素材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真、精、准为原则,即真实是素材选择的基本原则,然后能准确站在习作主题上,并围绕主题精练复述素材,以提高习作素材运用的效率。
四、深入解读习作提示与要求,创新习作思路,提高习作深度
习作练习多数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因此,准确把握习作题目要求,成为习作质量提高的关键。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先仔细分析习作提示,并详细阅读习作要求,并从习作的提示与要求中总结出习作的主题,确定习作的思路。另外,在了解习作的主题之后,学生还需要根据自身的习作能力,创新语言文字的运用与习作结构布局等,以提高习作的深度,进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五、围绕习作中心思想,科学安排习作结构布局
小学习作多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又分为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以及写活动等几个方面,不同类型的记叙文的结构布局是有差别的。如,叙事记叙文一般按照事情起因、发展、结果的顺序写;记人记叙文则多以分述---总结的结构来写;写景状物记叙文则是按照时间、空间、距离等的不同来写;活动记叙文则是按时间先后或者地点转移来写。学生需要牢记各种文章的习作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创新,如,叙事记叙文以倒叙方式写、记人记叙文以写事情突出人物特点的方式或者总述---分述的方法来写等,都可以突出学生的写作技巧,为其他学生提供习作参考。
六、精准运用语言文字,抒发真情实感
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并能够准确地使用词汇与语句,但是有些相似字词依然应该引起师生的重视。教师在指导学生遣词造句时,需要重点讲解一些词性相似、词义不同的词的差异,以帮助学生精准运用语言文字,提高习作的“色彩”与“美感”。另外,学生在习作练习中,也应该注意真情实感的表达,切勿以套话、空话或者大量华丽辞藻堆砌来突出习作的水平,这样容易使习作失去“灵魂”。学生习作练习过程中,必须以真情实感来写,以提高习作受到朴实性与真实性。
七、关注细节刻画,在积累中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有人说,细节中见真情。由此可以说,在学生习作指导中,教师也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细节刻画,以细节的描写,突出文章重点,进而使学生习作“神采飞扬”的同时,学生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细节刻画可以以临摹课文片段、详细描写事件经过、把握人物言行举止等方式练习,但是一定要注意“适可为止”,不能让细节成为习作的累赘。
八、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习作教学的重难点,并针对问题进行创新教学,指导学生创新立意、合理选材、科学布局,以提高学生习作的质量,同时促进学生语文习作能力的提高。相信,随着小学高段语文教师的不断研究与实践,因材施教,学生的习作水平定然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为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提供有力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黄瑞夷,江平.创境生情,读写结合---小学读写结合习作指导课课堂实录及评点[J]
[2]张国建.点击网络时空,奏唱作文乐章---网络环境下小学中高段作文教学的优化与整合[J]
[3]李琳.对综合实践活动介入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的几点感受[J]
一、整体感知
理清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把这些要素交待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眉目才清楚。
理清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理出记叙的线索。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如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某人为线索,以见闻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等等。如2006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试题《不落别处》一文的第一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是以“奖券”为线索,只要通读全文,联系文题,理顺内容,此题不难作答。
二、分析综合
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即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
①过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分析:第一,分析过渡的方法和规律。常见的过渡方法有用词语过渡、用句子过渡、用段过渡。第二,了解过渡的作用。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承上启下,这就离不开恰当的过渡。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
②照应。阅读时要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做到四看:一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二看开头与结尾照应,三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四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悬念。悬念是写作中为加强表达效果,吸引、感染读者常用的手法之一。
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二是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三是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如沈阳市2006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4题“选文第⑿段中‘奇异的力量’指什么?”此题考查对文中短语的理解,这类题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不能简单地割裂地理解词语。
三、鉴赏评价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还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分析写作技巧。分析记叙文的写作技巧,除了注意体裁的特点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从文章的取材方面看,选择材料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有的文章,作者善于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从文章结构布局方面看,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要着眼于全文的整体构思,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分析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
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可以研究其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综合表达方式运用得怎样,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括描写、心理描写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怎样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等。从文章的语言运用看,可先看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形象性、鲜明性、生动性,成语典故的运用,句式的变换,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还有语言风格,有的朴实自然,有的清新流畅,有的含蓄蕴藉,有的通俗晓畅,有的幽默辛辣等等。
如河南省2005年中考试题《宝石项圈》中的第二题“从第六段第七段的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好处。”做这类题目要求答全两个方面:一是句子运用的手法,二是表达的内容。回答此类题,学生很可能只答一个方面,或仅说明使用的手法,或单纯说明句子的作用,使答案不全面,而不能得满分。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了解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文中描写对象是歌颂赞美还是批判讽刺,是喜爱同情还是厌恶憎恨。
【关键词】高中,记叙文,教学策略
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 文体感均至关重要。当下中学生写作文体混乱的现象令人担忧。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明确规定要写成记叙文或者议论文,可见命题专家对问题的重视。虽然记叙文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文体之一,但记叙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已经日渐尴尬。高中生写作记叙文的数量在减少,水平在降低,主要是因为高考作文命题、作文教学、文体本身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制定和施行科学有效的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也就是说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中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应该界定为:就记叙文叙述、描写生活中人、事、景、物等具体现象的文体特点,把充实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能力这些内隐的教学观念外化,将如何把记叙文写具体、写充实这一目标系列化,生成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情境活动中去,实现教学策略在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沟通和转化。教师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既授学生以“法”,更引导其“练”,既使学生“知”,更使学生“行”,把传授知识和指导实践连成一线,溶成一体,真正教会学生作文,在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人格。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的实施步骤如下:
1.整合教材
语文老师普遍认为写作教学缺乏可操作的教材,人教版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的依据。人教版写作部分编排分成了三个系统:①写作专题每册4个。共20个专题,每个写作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这样安排,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可以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②与阅读结合,主要是笔记作文。③与梳理探究结合――语文活动。显然,人教版依然按照传统文体训练的模式,但是要在一学年完成那么多的写作活动是勉为其难,有必要对写作专题进行整合。北京教育学院的苏蓉对记叙文的整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例子。她以必修一、必修二中的8个写作专题为依据,对新高一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做了重构和整合。第一学段以写人记事为主,第二学段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尝试虚构。6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分别为:写事(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记叙要选好角度), 记人(写人要凸显个性),绘景(写景要抓住特征, 学习描写, 学习抒情)构思(记叙文的一种结构模式:类比引申式), 名著读书报告(名著导读)和创编虚构(学习虚构)通过6次作文训练,让学生学习复杂记叙文的写作,巩固、强化已具备的写作技能,尝试、熟悉新的有关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要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法。
2.要加强记叙文写作过程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写作指导就好像黑夜中的“电棒”,教师将写作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一下,学生是会受到启发的,并且以后能举一反三。例如,郑桂华老师“作文构思”课例中,郑老师针对学生思路打不开的普遍现象,进行构思训练,郑桂华老师这节“作文构思”课,将“作文构思”训练这个点分解为三个步骤:“发散开去”――“寻找路径”――“理清层次”,环环相扣三个环节完成作文构思训练。郑老师的高明之处是不笼统地讲写作秘诀,而是运用教学策略,将内隐的思维过程化为有程序的方式方法,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情境活动中去,实现教学策略在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之间自然而然的沟通和转化。
记叙文通过叙述和描写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活的,它要告诉人们人、事、景、物的本来面貌和情态,记叙文的概念就决定了记叙文的叙述性和具象性特点,也决定了记叙文有记事类、写人类、写景状物类这几种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写作内容,可以分成叙事类、写人、写景状物等不同类型的记叙文,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类别的记叙文实施相应的写作教学策略,而远离记叙文的本身的特点谈记叙文写作教学,那必然是虚妄之谈。不同类型的记叙文教学策略如下:
2.1 记事类记叙文的写作教学策略。记事一类的记叙文,要把事情、情节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教师指导教学生如何把零碎的材料集中起来,或者把哆嗦的材料删去,把事情、情节的阶段性、完整性呈现出来,写成规范的记叙文。
2.2 写人类记叙文要体现出人物形象的丰满性。要使人物能够站起来,具有一定的个性,人物的活动自然是重点。因而,除了作者的叙述交代外,要让人物在自身的活动中展示自己。要从多方面(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进行描述。描写是记叙文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文写作的常用技巧,无论是叙事表情达意还是写景状物抒情,描写都是最重要的手段。我们怎样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呢?
首先要总结描写步骤,使描写具体形象。郑桂华老师认为描写的句子往往有三个步骤:叙述――形容――比喻,通过这三个步骤达到把事物写清楚、写具体、写形象的目的,这种看法很有道理。“叙述”主要负责介绍人、事、景、物的基本情况,大体经过以及重要背景,让人们认清事情的大体轮廓,它回答的是“有什么”的问题。叙述的写作要求是“写清楚”,“形容”主要描绘人、事、景、物的基本特征,让人们更细致更清晰地了解它,它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比喻”负责把描写对象的某一部分特征同常见的某种事物进行比较,让人们更直观更形象地把握它,它回答的是“像什么”的问题。一般说来,有了这三个步骤,对该对象的介绍就比较具体、生动、形象了。当然,具体到不同的描写,却又是千变万化的,不会刻板地遵循上述规则。写记叙文、塑造人物形象时,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用上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中的两三种,一定要尽可能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向读者传达最准确、最翔实的信息,用自己的审美的眼光来裁剪生活中的“美”。要想通过描写这一表达方式,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而不是为描写而描写,我们需要教学生在描写时注意抓住对象特征,刻画出人物的精神。这不但是教学生观察,更是教学生思考。对象的特点,就是所要写的对象的个性,也就是其本质的属性,即该写作对象区别于其他写作对象的特殊的地方。只有以典型的例子作为教材,指导学生如何抓住对象特点描述,再进行适当的练习,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才会逐步提高。
2.3 写景状物类记叙文要引导学生注意抓住景物在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在作者特定的感情支配或感受下所形成的特定画面或形象。这一类记叙文,写景状物不是作者的目的,仅仅是抒情的凭借,要引导学生能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在学生作文内容充实、思想深刻的前提下,适当教写记叙文写作技巧,比如,悬念、抑扬、意外巧合、张弛、虚实等手法。
总之,写作指导课教师要重视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把教学策略包含的教学观念外显为实践操作方法。教师通过内化教学观念,形成个体化的观念和体验,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生成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情境活动中去,完成从教学观念到行为的转变。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授学生以“法”,更引导其“练”,既使学生“知”,更使学生“行”,把传授知识和指导实践连成一线、溶成一体,真正教会学生作文,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人格。
参考文献
一、整体感知
1、理清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把这些要素交待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眉目才清楚。
2、理清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如2005年山西临汾市中考试题《喝得很慢的土豆汤》一文中的第二题“请按事情发生的本来顺序,为本文另写一个开头。”本文采用了倒叙的顺序,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对素材进行重组的能力。只要熟悉文章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进行合理的想象,就会写出符合要求的答案。再如2006年沈阳市中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的第三题“选文第4、5两段在记叙的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里采用了插叙的顺序,只要理清了事件,再联系上下文就不难回答。
3、理出记叙的线索。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如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某人为线索,以见闻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等等。如2006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试题《不落别处》一文的第一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是以“奖券”为线索,只要通读全文,联系文题,理顺内容,此题不难作答。
二、分析综合
1、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即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①过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分析:第一,分析过渡的方法和规律。常见的过渡方法有用词语过渡、用句子过渡、用段过渡。第二,了解过渡的作用。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承上启下,这就离不开恰当的过渡。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②照应。阅读时要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做到四看:一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二看开头与结尾照应,三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四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③悬念。悬念是写作中为加强表达效果,吸引、感染读者常用的手法之一。④ “抑扬”的表现手法。巧用扬抑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可以是贯穿于作品整体的,也可以出现于作品的局部,但作者同样根据目的与手段安排好了轻重、主从、详略,阅读时应注意把握。⑤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如2005年辽宁沈阳市课改区中考试题《月光饼》一文中的第4题“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得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象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此题考查写作上的特点和运用的手法,这里用了对比(或衬托),其用意十分明白,就是表达思乡情怀。
3、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二是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三是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如沈阳市2006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4题“选文第⑿段中‘奇异的力量’指什么?”此题考查对文中短语的理解,这类题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不能简单地割裂地理解词语。
4、归纳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的可从中窥出文章的中心。二是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以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中心。三是从分析段首入手。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四是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意思的,分析结尾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五是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思。六是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意思。如沈阳市2006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五题“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此题考查对文章最后一段作用的分析,记叙文最后一段从内容上看通常有点明(或突出)中心、深化中心等作用;从结构上说通常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等作用。
三、鉴赏评价
1、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还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材料积累 提高技巧 思维启发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较难的一个环节,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这使作文教学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教师把语文教学中的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完全割裂开来。讲读教学只研究文本,忽视文本中对作文教学的影响;而在作文教学中单调地讲理论,完全不联系讲读课的示范实际。鉴于此,我在“材料积累、技巧提高、思维启发”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把讲读课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在学习中积累材料
目前,初中语文教材其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经典,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初中作文,特别是七、八年级作文,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离不开写人与记事。写人主要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记事则要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此外还要注意详略得当。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往往觉得没有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经历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重将范文中的细节描写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譬如,《童年的朋友》中作者对外祖母头发、眼睛的描写;《背影》中父亲给我买橘子途中攀爬月台时动作的描写;《一面》中“我”心理活动的描写……这些细节描写都是很好的范例。我在讲课时非常注重对这些段落的赏析,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提示。让他们自己感受课文中语句的合理性、科学性,再结合自己作文中的人物描写,找出改进的方法,这样我把作文教学融入到平时教学中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学生在叙事时最大的毛病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重点,更没有起伏。而课文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枣核》中写与老友相见只是一笔带过,而对于朋友叙述家中的布置,诸如“垂柳”、“假山”、“荷花”等则着墨很多;《最后一课》中对于“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描写较为简略,而对于“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上的表现则描写详细;以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雪后捕鸟动作的浓墨重染……所有这些我都让学生细细的品味,把这些方法用到实际写作中去。
二.在欣赏中提高技巧
在讲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如处云里雾中。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是与自己的写作实际无缘的、用不上的“阳春白雪”,导致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不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例如,《春》、《我们家的男子汉》、《月迹》、《柳叶儿》、《背影》等课文中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就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在讲解作品的那些写作特色时,密切联系“学生描写人物时往往只满足于人物动作的笼统抽象的描写而不能给人以具体且细微的形象”这个实际,在启发学生体会课文中关于细节描写的内容时,我明确地告诉学生,细节描写成功的关键,一是用好动词,二是抓好动词修饰语的运用。这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中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的理解,而且初步掌握了一些描写人物细节的实际本领。这样,由于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中优化了课文与作文的结合,作文教学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在讲评中启发思维
中考记叙文阅读主要有以下常见考点:
1.整体感知、把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文章主题,把握关键句子。
2.准确辨识记叙的要素、顺序、详略、线索和感情基调。
3.理清作品思路,重点分析人物情感及心理变化过程。
4.理解重要词语或句子的深刻含义及蕴含的感情。
5.简要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6.了解分析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7.对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如对比与烘托、伏笔与照应、抑扬与悬念、含蓄与讽刺、卒章显志)进行鉴赏。
8.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创造性思考与理解,以及获得的启示。
9.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如进行联想、想象、赏析和迁移创新等。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阅读的命题趋势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选文大多出自文摘类报刊(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特别关注》、《微型小说选刊》)的精美时文,作者一般集中于当代热点作家(如张丽钧、张抗抗、毕淑敏、刘亮程、周国平、李丹崖、周海亮、马德、丁立梅等);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三是从命题方向看,整体的考查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取代客观试题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
【知识储备】
记叙文阅读涉及到以下知识点:
一、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记叙文的线索,指贯穿于文章始终的脉络。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以某一事物或某一句话为线索等等。有的记叙文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三、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倒叙,是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插叙,是指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述。
四、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文常见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二人称一般在书信中或为了表达某种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才使用。
五、记叙文中常用到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描写、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记叙文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分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细节描写;从切入角度来看可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七、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烘托、渲染、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物抒情、衬托等等;常见的写作特点:首尾呼应、详略得当、叙议结合、伏笔悬念等。
【高效应对】
【中考题例】(2011年湘潭市中考题)
放 牛
李汉荣
大约六岁的时候,生产队分配给我家一头牛。父亲就让我去放牛。
记得那头牛是黑色的,性子慢,身体较瘦,却很高,大家叫它“老黑”。父亲把牛牵出来,把牛缰绳递到我手中,又给我一节青竹条,指了指远处的山,说,就到那里去放牛吧。
我望了望牛,又望了望远处的山,那可是我从未去过的山呀。我有些害怕,说:“我怎么认得路呢?”
父亲说:“跟着老黑走吧,老黑经常到山里去吃草,它认得路。”
父亲又说:“太阳离西边的山还剩一竹竿高的时候,就跟着牛下山回家。”
现在想起来仍觉得有些害怕,把一个六岁的小孩交给一头牛,交给蛮荒的山野,父亲竟然那样放心。
我跟着老黑向远处的山走去。
上山的时候,我人小爬得慢,远远地落在老黑后面,我怕追不上它会迷路,很着急,汗很快就湿透了衣服。我看见老黑在山路转弯的地方把头转向后面,见我离它很远,就停下来等我。
这时候我发现老黑对我这个小孩是体贴的。我有点喜欢和信任它了。
听大人说,牛生气的时候,会用蹄子踢人。我可千万不能让老黑生气,不然,在高山陡坡上,他轻轻一蹄子就能把我踢下悬崖,踢进大人们说的“阴间”。
可我觉得老黑待我似乎很忠厚,它的行动和神色慢悠悠的,倒好像生怕惹我生气,生怕吓着我了。
我的小脑袋就想:大概牛也知道大小的,在人里面,我是小小的,在它面前,我更是小小的。它大概觉得我就是一个还没有学会四蹄走路的小牛儿,需要大牛的照顾,它会可怜我这个小牛儿的吧。
在上陡坡的时候,我试着抓住牛尾巴借助牛的力气爬坡,牛没有拒绝我,我看得出它多用了些力气。它显然是帮助我,拉着我爬坡。
很快地,我与老黑就熟了,有了感情。
牛去的地方,总是草色鲜美的地方,即使在一片荒凉中,牛也能找到隐藏在岩石和土包后面的草丛。我发现牛的鼻子最熟悉土地的气味。牛是跟着鼻子走的。
牛很会走路,很会选择路。在陡的地方,牛一步就能踩到最合适、最安全的路;在几条路交叉在一起的时候,牛选择的那条路,一定是到达目的地最近的。我心里暗暗佩服牛的本领。
有一次,我不小心在一个梁上摔了一跤,膝盖流血,很痛。我趴在地上,看着快要落山的夕阳,哭出了声。这时候,牛走过来,站在我面前,低下头用鼻子嗅了嗅我,然后走下土坎,后腿弯曲下来,牛背刚刚够着我。我明白了:牛要背我回家。
写到这里,我禁不住在心里又喊了一声:我的老黑,我童年的伙伴!
我骑在老黑背上,看夕阳缓缓落山,看月亮慢慢出来,慢慢走向我,我觉得月亮想贴近我,又怕吓着了牛和牛背上的我,月亮就不远不近地跟着我们。整个天空都在牛背上起伏,星星越来越稠密。牛驮着我行走在山的波浪里,又像飘浮在高高的星空里。不时有一颗流星从头顶滑落。前面的星星好像离我们很近,我担心会被牛角挑下几颗。
牛把我驮回家,天已经黑了多时。母亲看见牛背上的我,不住地流泪。当晚,母亲给老黑特意喂了一些麸皮,表示对它的感激。
秋天,我上了小学。两个月的放牛娃生活结束了。老黑又交给了别的人家。
半年后,老黑死了。据说是在山上摔死的。我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人们都觉得好笑,他们不理解一个小孩和一头牛的感情。
前年初夏,我回到家乡,专门到我童年放牛的山上走了一趟。在一个叫梯子崖的陡坡上,我找到了我第一次拉着牛尾巴爬坡的那个大石阶。它已比当年平了许多,石阶上有两处深深凹下去,是两个牛蹄的形状,那是无数头牛无数次地踩踏成的。肯定,在三十多年前,老黑也是踩着这两个凹处一次次领着我上坡下坡的。
我凝望着这两个深深的牛蹄窝。我嗅着微微飘出的泥土的气息和牛的气息。我在记忆里仔细捕捉老黑的气息。我似乎呼吸到了老黑吹进我生命的气息。
我忽然明白,我放过牛,其实是牛放了我呀。我放了两个月的牛,那头牛却放了我几十年。
也许,我这一辈子,都被一头牛隐隐约约牵在手里。
有时,它驮着我,行走在夜的群山,飘游在稠密的星光里……
(摘自《读者》)
【中考原题】
1?郾 阅读全文,我们分明能感受到“我”对老黑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请你筛选或概括能够体现出这一过程的关键词语,填写在答卷的括号内。(2分)
( )喜欢(信任)( )悲伤怀念( )
2?郾第6自然段中说“父亲竟然那样放心”,这是为什么?(2分)
3?郾画波浪线的第19自然段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一段描述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郾联系全文分析,第24自然段中“生命的气息”是指什么?(2分)
5?郾你是怎样理解第25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子的?(3分)
【最新拟题】
6?郾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7?郾文章在叙事过程中,详略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8?郾阅读文章后,你获得了哪些感受和启迪?
【答题指导】
一、如何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概括?
此类试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感知,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传达出文本的内容大意,一般以概括题的形式出现。它涉及对文章的要素、段落层次和脉络线索等知识的把握和应用。主要有三种考查形式:概括全文,概括片段,概括场面。因为概括类试题要求语言简洁,所以这类题目的作答一般有字数限制。
对于叙事类记叙文来说,一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都要先从故事的六要素入手。阅读文章之后,考生应该自问: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谁是主人公?事情是怎么发生的?结果怎样?也就是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经过、结果弄清楚。分析归纳时,从全文出发,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如湘潭卷《放牛》一文中的题6,考查的就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作答前应先粗读文本,然后围绕故事的六要素发问,最后抓住文本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整合,可以得出答案:“我”跟“老黑”结下的深厚情谊影响了“我”一生。
二、如何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人物的情感或心理变化过程?
记叙文一般都有一条或几条线索贯穿于文章始终,这些线索的存在,不仅将文章的相关素材进行巧妙串联,而且能够让它们合为一体,共同表达完整的故事和主题。人物和事件是故事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故事发展往往离不开人物的参与,人物的性格和情感需要在故事中进行体现。所以要回答此类试题,就要捋清人和事的关系,弄清人物之间和事件的来龙去脉。
如湘潭卷《放牛》一文中的题1,“我”对老黑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就需要到“我”与“老黑”发生的故事中去探讨和分析。首先,审清题目考查的范围,找准起止段落。题干中已经给出了三种“情感”,所以作答时没有必要逐段分析,利用题干中透出的关键信息,找准空缺处对应的重点段落进行分析即可;其次,细读文本,勾画与作者情感相关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兼顾上下文,可以得出答案依次为:害怕、感激、激励(鼓舞)。
三、如何理解重要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现代文阅读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作活的理解分析。抓住语言跳动的脉搏是关键。说白了,就是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理解。
对于句子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句子在文中的地位切入。如湘潭卷《放牛》一文中的题5,考题涉及的句子位于文章的结尾处,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我”生发的感慨,应该属于议论的表达方式。可以推断,这个句子距离文章主题比较近,而记叙文讲求卒章显志,结尾处的议论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这一点看,这道题的作答应该联系到全文的中心,结合整体感知内容,便可得出答案:“我”在放牛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老黑”的品质一直影响着我,激励着我。
四、如何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此类试题考查的形式非常灵活,可以直接设问,也可以含蓄表达。如湘潭卷《放牛》一文中的题4,其实就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试题。“老黑”虽然是一头牛,但却是当之无愧的主人公,命题者关于其“生命的气息”的设问,其实就是要我们挖掘“老黑”身上最美的品德。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从文中关于“老黑”的叙述和描写中突破,如“见我离它很远,就停下来等我”、“我试着抓住牛尾巴借助牛的力气爬坡,牛没有拒绝我,我看得出它多用了些力气”等句子,特别是“老黑”驮受伤的“我”回家,我们可以归纳出“老黑”“生命中最珍贵的气息”,即:忠厚、善良、淳朴、勇敢等优良品质。
五、如何鉴赏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是文章写作中必要的“调味剂”,对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如油盐酱醋,虽然没有米面重要,但若少了它们,饭菜便索然无味。由此看来,此类试题一般都属于鉴赏类,考查对这些手法和技巧的表达效果的分析。作答时,若手法(技法)没有亮明,首先应该先进行手法(技法)辨析,弄清到底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还是写作技法,是哪一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或写作技巧;其次,要根据辨析结果进行深层揣摩,头脑中要反映出各种手法所能产生的不同的表达效果和相应的作答术语;作答时要侧重于对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一般需要联系文章的主题、情感和思想,进行全面深层的表达。
如湘潭卷《放牛》一文中的题3和题7。题3考查修辞手法,而且第二个设问中确定了答题方向,从抒感的角度进行鉴赏;题7考查的是“详略”技法的作用,属于文章构思的范畴。作答时应该根据文本的叙述明确哪里详,哪里略,然后再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题3的答案为:拟人、比喻、夸张,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色的迷恋和对家乡的热爱。题7的答案为:详略得当,文中在叙述“老黑”和“我”的几个小故事时,有的写得比较简单,如“拉我上坡”等,而对于“驮‘我’回家”却用了大量笔墨,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渲染,如此安排,凸显出“老黑”的善良品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教育力和震撼力,对全文而言,有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的重要作用。
【名师提醒】
记叙文阅读具有形象性强、规律性弱的特点,大部分试题都是考查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阅读时可以采用“五步五问法”:
第一步看标题,问属于哪种记叙的类型,弄清是写人为主,还是记事为主。
第二步抓要素,问叙述了哪些主要内容,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获得第一手资料。
第三步找线索,问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思路,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和行文构思。
第四步掘中心,问写作此文的目的意义,揣摩文章的中心,达到理解文章的终极目标。
第五步探手法,问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弄清文章的闪光点,抓住赏析重点。
准确解答记叙文试题,要把握好四个步骤:
一是审好题。要分析题目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从历年命题思路来看,一般都是先从全文内容的把握再到分段考查,即由整体到局部,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
二是多联系。由题目要求去找到原文段落,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范围。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三是深分析。即在上下联系锁定范围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四是精表达。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的语句量过大,就要进行压缩。答题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仿真练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始于谎言
榛 生
①我第一次考试作弊是在初一。考试的前几天,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去外校弄到了据说很可能会考的一套数学题。因为自己的数学太烂,我也厚着脸皮挤进人群,问他:“能告诉我几道题吗?”他看了我一眼,诡秘地笑笑,不肯透露一个字。
②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喊我的名字,回过头去,正是那个男生。他告诉我,刚才他跟别人讲的那些题都是假的,真正的试题是这样的……
③那场考试后,我小小的心愿是:可以不再被数学老师叫到办公室去“单K”。可是,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了,我居然考了全年级的第一名。
④一个从来没有把学习当成正经事的小孩,忽然成为全年级第一,这意味着什么?顿时,我成了老师们的争夺对象,在分班的时候被分在最有实力的一个班。我莫名其妙地成了奖状的获得者、学习委员。
⑤最可笑的是,在大扫除的时候我偷懒,但老师宽容我,别的女生偷懒则被狠批。很多想也没想过的好事就这样发生在我身上。我不能说老师势利、学校功利,那也许只是人们对一个考第一名的孩子天然的喜爱和善意。只是这些发生得都太突然了,那个秋天,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心怀巨大谎言的人。
⑥我开始变得沉默、不快乐,巨大的压力像黑色的乌云笼罩在头顶上。不知道为什么,我开始有点恨那个男生。
⑦一个小孩什么时候才开始真正长大?也许就是在她撒下第一个谎的时候。为了不让谎言穿帮,我开始变得努力。我变成了心事重重的孩子,目不旁视,心无旁骛,像任何一个书呆子一样,啃书,好学,戴上了近视眼镜。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领教了另一种人生。那是好学生的人生,在读书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
⑧那是难堪又充实的一年,在心灵上的自我修正,就像练习舞蹈的人在劈腿,活活把身段练得柔韧刚强。偶尔抬起头,我会撞上那个男生的目光,不知道为什么,他开始害羞地躲避我。那场考试,他也是作弊者之一,但是他最后变成了次次需要在考试时作弊的人,并且开始认命。
(选自《青年文摘》2011年第20期,有删改)
1?郾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题目“始于谎言”有几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⑥段中,我的心情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郾作者说:“一个小孩什么时候才开始真正长大?也许就是在她撒下第一个谎的时候。”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郾文章结尾提到那个给我试题的男生,说他变成了次次需要在考试时作弊的人,并且开始认命。如果你是文章中的“我”,你愿意怎样帮助他“修正心灵”?请将你想做的或说的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我”和“他”在作弊后开始不同的人生。
2.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我”作弊之后,步入了好学的人生;另一层是“那个男生”作弊之后,变成了次次需要作弊的人,并且开始认命。
3.做贼心虚所致,一直深深自责、惭愧和难堪。
4.示例:同意这种观点,对涉世未深的孩子而言,撒谎也是一种人生的尝试,是心灵经受的一次考验和历练,在某种意义上,撒谎之后孩子的心智会变得更成熟,正如文中的“我”,在历经“心灵的自我修正”之后,人生也变得别样精彩。
5.示例:我会跟他成为好朋友,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想法告诉他,现身说法,帮助他改邪归正,步入学习的正轨,开始全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