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前言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较为特殊的阶段。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进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刚刚摆脱高考压力的高中生或者面临找工作的毕业生,其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很难管理好自己相关的各种问题。这两者可以相铺相成,共同提高。因此 , 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 帮助大学生进行负性情绪的自我调节 , 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 在当前这个社会节点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 情绪调控与自我管理
情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每个人每一天都一定会经历和体验各种情绪变化带给我们的冲击,而情绪是冲动的,也是可控的。因此,了解情绪、合理调节情绪成为每一个体应该具备的能力,而理解情绪调节的内涵和特点,对我们学会调节自身情绪而言更具有重要意义。俗话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一个人若没有七情六欲,那样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调控情绪对个人成长的影响非常深远。情绪调控的内涵包括了解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情绪和识别、接纳他人的情绪。把握了情绪调控的内涵,我们就能够更好的调控自己的情绪。
自我管理是自身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自我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时间自我管理技能、团队自我管理技能、潜能开发自我管理技能、健康自我管理技能、学习力自我管理技能、情商管理自我管理技能等。这些方面都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能力的重要体现,很难想象一个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人如何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做出较大的成就。
三. 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与管理能力的缺少
前文已经提到,大学生有其独特的情绪特点,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九零后”,这群大部分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在成为大学生之后,其群体的情绪特征非常明显,具体而言,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 具有强烈的自我尊重感,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 从社交看 , 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扩大 , 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交往频繁,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 , 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 , 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如何定位影响着他们的发展。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 , 认知能力亟待提高 ,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且不能持久 , 情绪活动随着自己的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从不同的时间看同一问题都会产生不同结论。
3、情绪的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 , 思想内涵的丰富 , 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 , 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 ,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
4、情绪的冲动性。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 “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 , 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 , 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 , 情绪失控 , 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 , 如果不予以引导 , 会给大学生本人以及社会带来危害。
与之相当的是其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很多九零后入学后往往容易放纵自己,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爱情世界等,荒废学业,浪费时间,学习力减弱,团队管理能力基本消失,基本不会注意自己潜能的开发,身体素质也由于各种“夜生活”大大削弱,更重要的是很多大学生情绪波动直接影响到了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其敏感的神经容易受到各种事情的影响,从而让自己的工作学习陷入管理缺失的状态。
四. 调控情绪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关系与分析
关键词:健美操课;女大学生;心理素质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学生处于学校与社会接轨的特殊阶段,他们即将面临工作的挑选、社会的考验或更高学历的深造,这无疑使他们的身体与心理承受了巨大压力。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休学或退学的主要原因,跳楼、自杀等极端现象时常见诸报端,这类情况多发生在女生身上。随着新时期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社会也赋予了女大学生更高的期望,如何帮助女大学生健康健全心理成为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在各大高校,健美操课作为深受女大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在我校开设十分普及。它在健身的同时又能健美、健心,具有多重功能。鉴于我校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十分有限的情况,本研究拟从一个方面充分调查我校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既健美操课对其的影响。为我校健美操课的发展及女生心理素质现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大一、大二年级女大学生,年龄:20±2岁,人数:200人(公选150人,专选5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查阅了多篇有关于心理素质影响的学术论文及期刊,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了解了我国女大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健美操课程开展的现状,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视野。2.2.2问卷调查法通过向女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女大学生对于健美操课的直观感受,本次调查进行的时间为2015年11月第一次发放问卷,2016年2月第二次发放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94份,有效率97%。2.2.3数据统计法根据学生返回的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用工具excel整理数据。2.2.4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相关老师和参与调查的女大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健美操课对改善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原因,使本次调查研究的可信度较大提高。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健美操课开展现状
3.1.1健美操课开设情况湖北工程学院作为一所综合类的高等院校,从我校的男女人数比例来看,再从健美操自身的功能及特点来看,它更适用于女生,所以这与我从专业老师那里了解到的选修健美操课的学生大多以女生为主的情况基本符合。从女学生选择健美操课的目的来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对健美操课学习兴趣的驱动;第二是增强体质,健美的同时减肥;第三是调节心理,培养意志品质。3.1.2健美操训练与比赛情况健美操作为一项新兴推广便迅速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在高校发展较为普遍,也是我国目前重点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可以健身健体,还能调节心理、休闲娱乐,它特有的表演竞赛性更是成为女大学生热烈追捧的重要成因。调查过程中得知:健美操专选班有固定的训练时间,她们的训练时间为每周3次早操,每周3次专项课,每次1.5小时。如果有比赛,会在节假日及周末增加训练。3.1.3女大学生参与课余健美操锻炼的情况在被调查的女大学生中,36人会每天坚持健美操锻炼,占被调查人数的18%;偶尔在课余时间进行健美操锻炼的占48%;还有34%的女生从未参与其中(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健美操运动在我校被大多数女生接受并主动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3.1.4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课的动机从女生参与健美操课的动机可以看出,减肥健美是对女生参加健美操课影响最大的,占有29%的比例;爱美是每个女生的天性。影响学生选择健美操课的因素中,兴趣爱好占23%的较大比重。还有一部分女生希望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来调节心理(如表2所示)。虽然学生参与健美操课的动机不一样,但是可以看出健美操课在我校还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3.2女大学生对学习健美操课兴趣的结果分析
3.2.1健美操专选学生学习兴趣的结果分析从调查得知,大多数女生是出于对健美操的喜爱而选择了这门课。同时调查中体现出68%的人认为专业老师对她们选择健美操课的影响最大,可以看出对于健美操专选的学生来讲,老师的专业技能对她们是否选择这门课尤其重要。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5%的人在健美操课的学习过程中感觉心情愉悦畅快,有较少数学生感觉一般,心情没有明显起伏。3.2.2健美操公选学生学习兴趣的结果分析从调查得知,喜欢健美操课的占60%,是被调查人数的大多数,不喜欢的占40%,也占有较大的比例。26%的人认为专业老师对她们选择健美操课有较大影响,而74%的人选择健美操课是因为同学的影响,说明对于公选课的女生来说老师的专业素质并非特别重要,她们更加关注于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健美操课的学习中是否感受过心情愉悦畅快,有57%的人持肯定态度,而将近一半的人认为心情一般,对自己没有太大影响。具体数据如下表:大多是被调查者都喜欢上健美操课并能从中获益。
3.3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结果分析
3.3.1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及精神压力的影响从表7可以看出,参加健美操课学习后93%的女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和精神压力有明显改善,只有7%的人认为变化不大。美国健康和人类服务中心的研究报告(1996)指出,体育活动对情绪状态有改善作用,会减少焦虑和抑郁程度。通过与被调查者的访谈发现,可能因为她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常常表现的很忧郁,还表现出不良情绪,又不知从何处发泄。健美操受广大女大学生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健美操音乐强有力的节奏和热情奔放的动作很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和动作中去,将其注意力从烦恼的事情上转移开,在锻炼过程中充满艺术享受的乐趣,有利于女大学生缓解精神压力,调节学习生活中的紧张情绪,从而进一步改善心理状态。3.3.2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意志力和性格的影响健美操是一项高强度与高负荷的体育运动项目,一套动作大概4、5分钟,若成套动作完成下来会消耗学生极大体能,这就考验了学生的意志力,很多学生坚持一两分钟便已精疲力竭。下表是健美操对女大学生意志力和性格影响的调查结果。由上表可以看出,70%的女大学生认为参加健美操课学习后自身的意志力和性格明显增强并趋于完善,健美操中有很多复杂的上下肢配合动作,还对动作的幅度、力度都有一定要求,持续时间也较长,特别是持续一个小时的有氧健身操,需要承受一定程度的身体负荷和心理负荷,磨练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力,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在强有力的音乐伴奏下,学生往往能忘却疲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耐力和意志力。30%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明显改善,在调查中不难发现,有少数女生因为自身体能和动作难度有过放弃坚持的想法。这里30%的人可能是因为没有坚持下来而得不到明显改善。3.3.3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经调查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81%的人认为参加健美操课学习后对自身自信心的培养有提高,健身健美操属于表演娱乐性质,当进行健美操某一动作的展示时获得良好的反响,会使表演者达到一个很满足的状态,自信心也随之形成。随着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力的提高,心理状态也更加稳定,在初步建立心理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完成高质量动作的过程中,使她们更加增强了信心,更勇于表现自我,肯定自我。如下表所示: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第12题(在健美操课的学习中,你是否因为动作的难度或音乐节奏的快慢有过挫折感)可以发现78%的女大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过挫折感。这就警醒我们不仅要看到完成高质量动作的健美操给我们带来的自信心的提高,更要重视因高难度动作给我们造成的挫折感,并努力克服,锻炼好过硬的心理素质。为了更大程度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教师应充分考虑在健美操课中强度、时间、频率等综合因素的控制,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想出更好的解决对策才能使我校更多的女大学生从中获益。3.3.4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90%的女大学生在参加健美操课学习后社会适应力有所增强,这表明健美操课对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有较大作用。通过与一些女生的访谈发现,她们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时常出现敌对与害怕心理,不愿与人深交。而健美操是一项团体运动项目,小到6人一组,大到12人一组,学生之间时常有着联系,这就自然而然的为女大学生提供了满往需要的机会和场所。使她们在团队协作中克服孤独感,逐渐产生对她人的亲近感和信任感,进而学会以诚待人,互相帮助,扩大社交圈,从而提升社会适应力。3.3.5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的影响由上表可以看出,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有87%的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健美操课成绩的认定是小组考核的形式,有助于将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提高学生兴趣,让更多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全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能动性,创造新的动作与队形,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团队精神。使团队协作和自我创新精神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进而对培养女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在我校,健美操课受到女大学生的热烈追捧,此次研究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改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得到了有效提高,自信心也得到了加强;第二,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第三,我校健美操课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特别是公选课学生)得不到有效指导;第四,学校领导对健美操课不重视,资金投入少,场地器材缺乏;第五,学生自身投入不够,对健美操课不太重视;第六,学校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重视,心理辅导工作流于形式。
4.2建议
4.2.1加强师资力量和资金的投入在调查中发现,较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的投入存在着疑问。场地器材的缺乏和师资力量的薄弱是限制我校健美操课发展的直接原因,这也说明了学校对健美操课甚至是体育教育的不重视,没有过硬的师资力量与良好的场地器材,全校健美操的推广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学校应该正视这一点,加大对体育教育这一块的资金投入,修建合适的场地器材以供学生使用,发掘充足的优秀教师资源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以此保证我校健美操课的顺利发展以及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步提高。4.2.2加强学校健美操课的组织工作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健美操课在我校的开展对我院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呈优良态势。在健美操课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是困扰较大多数学生的,就是大家会因为动作的难度和节奏的快慢而有挫折感,这便是因为我校健美操组织工作的薄弱。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多照顾后进者的感受,再加上合适的音乐,考虑学生整体的素质,逐步发展。4.2.3加强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重视健美操课程在调查过程中,有较少部分人选修健美操课并不是出于真正的兴趣爱好,而是为了两个学分。在意识上就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现如今,大学生体质令人担忧,能有一门课既能锻炼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又能培养心理素质,就要倡导在校生(特别是女大学生)重视健身意识的培养,珍惜已有的健美操课程,以己之力带动身边的同学都参加到健美操的锻炼中来。4.2.4加强学校对心理辅导工作的监督,重视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心理辅导老师和心理辅导办公室,但这一工作流于形式,几乎没有学生知道心理辅导办公室的具置。在此情形下,学校应狠抓心理辅导这一块工作,加强对心理辅导工作的监督,从根本上重视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让我校的女大学生以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社会上的考验!
参考文献:
[1]汪云.《健身健美操对甘肃省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和自信心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2]姚杰.《健美操课程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3]朱妹.《高中女生健美操选项课程内容模块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4]李孟璐.《高校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分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
[5]陈泉宇,徐振文,康华养.《健美操运动对独立学院女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的探析》[J].《运动》2012年第35期.
[6]张玉.《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及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7]田甜.《健美操课对我院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运动人体科学》2013年(第3卷)第26期.
【关键词】 情绪管理;应对方式;高校学生干部;相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类已经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生活压力导致的情绪问题越来越多[1]。当前,中国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抑郁、焦虑、冲动、易怒等情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由此带来的应对不良、适应困难等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大学生需要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以更有效的方式去应对来自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状况。我国目前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关注还远远不够,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更是无人涉及。因此,探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是了解大学生心理水平的一个新的方向和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探讨高校学生干部群体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干部来说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唐山市区的本科高校的学生干部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3份,占总数的94.3%。其中男生109人,女生174人;独生子女75人,非独生子女208人。
1.2 研究方法
从唐山市高校选取研究对象,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回收问卷有效性筛选,再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结论,并开展针对性讨论。
1.3 研究工具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采用王飞飞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该问卷包含38道题,分5个维度。分别是:理智调控情绪能力、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和积极补救能力。该问卷同质性信度为0.8276,分半信度为0.6683;问卷结构效度较好。应对方式问卷:由肖计划编制 ,共设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6个分量表。在6个分量表的基础上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3种应对方式。成熟型包括解决问题、求助2个分量表,不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包括自责、退避、幻想3个分量表,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包括“合理化”因子,与成熟型和不成熟型的应对因子呈正相关。6个分量表重测相关系数在0.62~0.72之间。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有关统计处理。具体进行的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特点
2.1.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一般特点
见表1。表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干部在“控制消极发泄能力”上的题项均分最高,说明高校学生干部控制消极发泄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好;高校学生干部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和积极补救能力两个因素上的题项均分很低,这表明当遇到情绪不适时,他们寻求外界支持能力和采取行动积极补救的能力较差。
2.1.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性别差异的分析
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高校学生干部在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差异,总体来说,女学生干部显着优于男学生干部,主要表现在女性学生干部寻求外界帮助的能力要显着高于男性学生干部。表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性别差异比较 2.1.3 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分析
见表3。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上高校学生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表现出明显差异,即独生子女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除此之外,其余各因素及总体水平上,独生子女与否均差异无显着性。表3 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比较
2.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见表4。表4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干部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求助与情绪管理能力呈现正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与情绪管理呈显着负相关。表4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3.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特点分析
3.1.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总体特征
研究结果发现,在情绪管理的5个因素上,各因素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控制消极发泄能力理智调控情绪能力 积极补救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这表明在遇到引发不适情绪的情境或者事件的时候,高校学生干部能够有效控制消极发泄的念头,并且能够理智调控自己的情绪上,而在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上表现较弱,比较容易受消极的心理暗示。高校学生干部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多数情况下能够理智地调控情绪,控制肆意发泄各类消极情绪的念头。这与张进辅等的情绪智力研究结论一致:学生干部的情绪智力总体上表现出积极的趋势,但其结构内部的发展不平衡。
3.1.2 性别对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干部男生和女生在总体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差异,女学生干部要优于男学生干部,尤其表现在寻求外界帮助能力上。这表明,高校学生干部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产生冲动性的行为,尤其是男学生干部。一般而言,男生血气方刚,比较容易情绪激动,理智控制自我的能力比女生差。王大华等的研究发现,女性的荷尔蒙分泌量没有男性高,而荷尔蒙是影响机体对外界产生攻击性和控制欲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男生在行为控制方面没有女生易控制自己的行为。除男女两性在防御机制上的生理差异原因外,另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男性被赋为强者,被认为是勇敢和刚强的,不轻易被困难所击倒,即使遇到困难,也应该能够应付,因此当遇到情绪上的不适时,男性一般较少去寻求外界帮助,而是靠自己解决问题;而女性常常被赋予弱者的角色,认为她们没有能力改变困境,因此当女性遇到烦恼的事件时,无需像男生一样掩饰自己的情绪,她们多会向同伴或者亲人倾诉,希望获得他人的帮助。
3.1.3 独生子女与否对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
从所得数据可以看出,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上高校学生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表现出明显差异,即独生子女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在身边一起长大,从小就培养了他们遇到困难主动去寻求外界的帮助与支持的独立个性,而非独生子女与此相比,更依赖兄弟姐妹,往往受暗示或者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
3.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体而言,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问卷的5个维度与应对方式有显着的相关性。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越强,其应对方式就越成熟。反之,不能很好地管理情绪,应对方式就会表现得不成熟。如果大学生不能理智地调控情绪不适,任由情绪肆意发泄,并且不断受到消极的心理暗示,遇到应激事件,就会过于自责,遇事避退或者给自己找合理化的解释,久而久之形成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敏.浅谈大学生的情绪管理.科技创新导报,2008,(35):198-199.
2 Walden TA,Smith MC. 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21):7-22.
3 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西南大学,2006:1-15.
4 肖计划.应付方式问卷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
5 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心理科学,2004,(2):33-37.
6 Eisenberg N,More B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21): 1-6.
关键词:情感教育;大学生;情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46-02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人类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品质,是内在于肉体的精神,情感是人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对于人来说,是件重要的事情,人的情感发育过程是在教育中成长,它始终贯穿于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全面发展健全的人格,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现状分析
当代的中国仍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教育以重视技术理性为主,而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综合素质人。可是现实的高等教育教学中一味地追求高智商,也强调对实用知识的教育工作者,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当中,知识教育占据中心位置,因此,扼杀他们的对自己情感、理念、理想和价值观。
1.情感教育中缺少师生交流与沟通:“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是,现在有不少教育者把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体验不到当教师的幸福感,也缺乏全部热情、激情,对学生的幸福感、满意度和潜在能力毫不关心。只注重知识传授,没有重视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大部分教师一味的急功近利,淡漠了社会的责任,不把自己的情感注入教育过程中,只是追求名次所带来的荣誉,丧失了原本应具有的内涵和价值。作为一位教育者自身情感世界苍白,往往就会成为一部教育机器,没有活力,缺乏感情,对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实施情感传递。归根结底,没有情感传递,情感教学也无从谈起,只有具备情感素养,才能以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大学生的健全的人格。
2.家庭教育方式对情感教育的忽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家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条件改善,收入逐年递增造成家长对孩子的一贯溺爱,使孩子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很容易形成孩子在情感上的一味索取,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近些年,出现“啃老族”就是家庭情感教育中过分溺爱的一个表现。一方面因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得家长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另一方面生活条件改善使家长给予孩子过多物质条件,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缺少亲情、友情和关爱的氛围中,使学生缺乏安全感和孤独感并导致出现心理疾病,人格变态。对于这一现象,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家庭教育工作“不灵”。
3.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情感培养和体验: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教育对象,人即是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在当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大多采取“填鸭式”的灌输方式,忽视对大学生的情感培养,不重视大学生的独立情感体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认知教育。这种教育在心理维度上缺乏情感目标,教师只注重灌输道德知识、规范给学生,不把它们与生活世界、生活体验相联,也不考虑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则教育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情感的体验,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感受。情感教育目的,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感品质,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世界能感受到情感的传递。因此,应改进和完善这种不良现状,从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策略与建议
1.建设优良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大学生和教师工作、学习的场所。优良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有着激励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强人文教育、组织学生多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主题文化活动;举办学术讲座、艺术活动,将情感教育寓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大学生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感,提升人的心境。使大学生内心深处受到教育和启迪。
2.加强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自我培养:情感教育对于大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要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情感教育的自我培养和调节,对于个别特殊的大学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与帮助。引导他们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客观的真实的去了解每位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和状况,公正地评价大学生的情感,正确指导大学生如何努力地控制协调好自我情感,不断完善其人格。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广泛开展感恩教育,使大学生学会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家庭等,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健康的发展。
3.情感教育是辅导员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对于提升大学生情感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辅导员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差异,充分理解学生、关注学生、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分析认识问题,将自己的情感渗透、逐步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意识到你感受到了他们的存在,同时也能很好的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亲情。因此,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情感教育在高校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每一位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全、人格完善和素质全面的人。对于不同的大学生采用不同的情感教育,以情施教、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互相交流,营造和谐的教学与教育环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质和情感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情感教育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73.
[2]鱼霞.新基础教育概念——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6.
[3]陈小龙.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哲学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颜中玉.论大学生的情感教育[J].长沙铁道学学院学报,2005,(6).
[5]闫丽华.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思索[J].科技信息,2006,(5).
[6]朱小曼.情感教育读本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Key words】table tennis class, th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development;emotion
引言
学校体育对心理发展的效应有7个方面:1态度改变并影响不良行为的改变;2提高社会适应能力〔1〕;3提高知觉敏感性和反应准确性;4提高自我良好感;5促进精神放松;6解除身心障碍;7获得运动技能〔2〕。Berger;Cox;Petruzzello多名学者的研究发现,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调节治疗焦虑〔3〕,抑郁等消极情绪〔4〕。Bos.K的一项分析表明体育活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有积极效应〔5〕。梁德清和刘绍君;蒋碧艳等人的研究表明大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疲劳,减缓紧张,愤怒,抑郁,慌乱等情绪反应。乒乓球运动是隔网对抗的技能类运动项目〔6〕 ,如果产生心理效应会有什么特征?乒乓球课中那些因素可能导致心理发展效应的产生?本论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为大学体育课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提供心理参考依据。依照Scott 的理论,本研究做出假设:大学生上乒乓球课可以产生心理发展效应。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物理、计算机、材料专业大二学生160人,男性,平均年龄20.88±0.66。2002-9选修乒乓球课至今已有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开学第一周(2013-02)进行第一次调查,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57份。第八周(2013-04)进行第二次调查,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37份。
1.2研究工具
(1)POMS量表
(2)自尊量表
(3)10项陈述测验。指导语:以下是有关“练习乒乓球我…”的10个句子,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它续写成完整句子。句子没有对错之分,只要真实即可。谢谢合作。
1.3 程序
(1)第一周乒乓球课,专业人员向大学生发放问卷,并宣读指导语和测试要求。大学生答卷后,专业人员统一收回问卷。
(2)第八周采用同一程序对上述大学生进行第二次调查。
(3)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大学生匿名填写所有问卷。
1.4全部测试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方法为多元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描述性统计。
2结果
2.1POMS量表研究结果
大学生两次POMS测试结果请见1。表1显示POMS第二次测试紧张、愤怒、疲劳、精力感、自尊感得分高于第一次,其中愤怒、疲劳和自尊感有显著性。
2.2自尊量表研究结果
大学生两次自尊量表测试结果见表2。表2显示,第二次自尊量表测试得分高于第一次,但是没有显著性。
2.310项陈述测验结果
10项陈述测验结果见表3。
作者反复阅读了10项陈述测验的问卷,参照Scott的理论对所有句子进行了分类,共分为两个维度,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生理状态包括:形体改变、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增强、睡眠食欲良好、疲劳肌肉酸疼。心理状态包括:学习知识、增进人际交往、提高自信、调节情绪、精力感增强、态度积极、单调枯燥、信心不足。我们把“臂围增加了两公分”“肌肉变结实了”等类似句子归类为形体改变;把“感冒不来找我了”等类似句子归类为免疫力增强;把“力量提高了”“协调性变好了”等类似句子归类为身体素质提高;把“吃得多睡得香”等类似句子归类为睡眠食欲良好;把“腰酸腿疼”“累得筷子都拿不起”等类似句子归类为疲劳、肌肉酸疼;把“学会锻炼身体各部分肌肉的技巧和学问”等类似句子归类为学习知识;把“认识了许多外班同学”等类似句子归类为增进人际交往;把“更有魅力了”“发现了自己以前没有发现的好品质”等类似句子归类为提高自信;把“心情变得很好,尤其是在郁闷时有发泄的”等类似句子归类为调节情绪;把“精神饱满的学习其它知识”等类似句子归类为精力感增强;把“处世更积极心胸更开阔”“不再是斤斤计较的我”等类似句子归类为态度积极;把“面对冷冰冰的杠铃有时感到很乏味”等类似句子归类为单调枯燥;把“我身体素质比别人差”“担心自己的身体状态难以承受大强度的练习”等类似句子归类为信心不足,把对有关练习器械要求,考试形式等句子归类为其它。
表3显示,乒乓球课对大学生影响的两个维度13个方面依照百分数高低,两次调查排列顺序分别为:(1)调节情绪;提高自信;态度积极;形体改变;学习知识;精力感增强;疲劳、肌肉酸疼;免疫力增强;身体素质提高;信心不足;睡眠食欲良好;人际交往;单调枯燥。(2)调节情绪;提高自信;精力感增强;态度积极;形体改变;免疫力增强;疲劳、肌肉酸疼;学习知识;身体素质提高;睡眠食欲良好;信心不足;人际交往;单调枯燥。
表3还显示,第二次10项陈述测验有关疲劳、肌肉酸疼句子的百分数比第一次有所提高,有关提高自信、精力感增强句子的百分数也比第一次有所提高,单调枯燥和信心不足句子的百分数比第一次有所下降。
3讨论
3.1乒乓球课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
本次研究发现,经过8周乒乓球课后,POMS量表中7个维度有5个(紧张,愤怒,疲劳,精力感和自尊感)得分高于第一次测试,其中愤怒,疲劳和自尊感有显著性。有学者认为〔7〕,体育课的心理负荷是各种与体育教学有关的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内部心理压力或负担。乒乓球课要求大学生不断挑战个体的力量和技术的极限,完成训练计划,还要进行考试,这些因素有可能形成心理负荷,使大学生在第二次测试中紧张,愤怒和疲劳上升,但是大学生的精力感和自尊感也同时上升。研究结果提示,面对紧张,愤怒和疲劳,大学生应对调控的自信和能力也可能提高了。POMS的研究结果支持本研究的假设。
对大学生自尊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二次自尊量表测试得分高于第一次,但是没有显著性,结果支持“自尊与个性相似,自尊水平是长期恒定的”理论〔8〕。
3.2乒乓球课的身心交互作用
10项陈述测验研究表明,乒乓球课对大学生的生理状态有较大影响。如:练习乒乓球“我的肌肉发达了,腹肌也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去掉了腹部多余的脂肪,身材变得挺拔了”;“近一年来我很少得病”;“我的耐力好了,协调性好了”;“胃口大开,失眠不治而愈”等等。这些身体变化对大学生的心理亦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形体改变,“我有了男子汉的阳刚之美”;“我找回了失去很久的自信心”;由于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我学习其它知识精神饱满而不觉疲倦”;“注意力更加集中,记忆力更好”;“我的反应敏捷了”等等。10项陈述测验研究结果提示,乒乓球课对大学生生理状态的积极影响可能延伸到心理状态,对他们的自信心、精力感、知觉敏感性和反应准确有积极影响。
3.3乒乓球课“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10项陈述测验研究还表明,在乒乓球课中,大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在球台边挥洒汗水时,也诱发了他们“积极的思维和情感”〔9〕。如练习乒乓球“我汗流浃背,浑身疲惫,但有一种淋漓尽致挥洒青春的舒展,体验到与对手抗争的乐趣”;“在比赛练习中,深切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乒乓球技术难度的不断增加,使人产生一种征服感,我对自己更有信心了”;“我品尝了向极限挑战的,使我相信人的体能是无限的”;“我更自信了,以前让我战胜某某想都不敢想,可现在却成功了”;“我锻炼了意志,其实任何事情只要咬住牙坚持一会儿没有不能成功的”;“处世更积极,心胸更开阔,进取心更强”等等。Bandura认为人们完成了一项自己认为较为困难的任务后,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和自我效能感。10项陈述测验的研究结果支持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同时也提示乒乓球课可能对“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有促进作用。
3.4乒乓球课调节情绪、改善心境
分散注意力假说认为〔10〕,身体活动可以分散人们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乒乓球课面对对手,大学生们必须聚精会神,认真练习,否则举不起杠铃。这对于他们调节情绪,改善心境有积极作用。如练习乒乓球“我不仅找到了科学锻炼的途径,也找到了宣泄郁闷的方法”;“疲劳、全身肌肉疼,但精神确却很轻松”;“我很累,但却有一种充实感和满足感”;“我疲惫的心灵得到解脱,一种仿佛重生的信念油然升起”;“我心情愉快,气血通畅”等等。两次10项陈述测验调查表明,调节情绪排在首位。研究结果支持注意转移的假说,同时也提示乒乓球课可能对调节情绪,改善心境有促进作用。
10项陈述测验的研究结果也支持本研究的假设。
作者简介:喻登科,南昌大学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周荣,南昌大学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2012级博士研究生;涂国平,南昌大学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330031)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团队知识网络的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71201072)和南昌大学校教改课题“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教师情绪为中介”的成果之一。 摘要:教学效果是高校本科专业课程追求和优化的目标,而教师的合理安排对教学效果又会产生重要影响。在提出教师安排对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产生影响、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互相影响、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等三条假设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设计和发放问卷量表。经过模型拟合,发现教师安排确实通过影响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这条中介路径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但学生情绪对教师情绪的影响关系并未得到验证。最后,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为优化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和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教学效果;教师情绪;学生情绪课程安排是大学教务管理中一项重要而且繁重的工作[1],但目前的本科专业课程安排方面大多数时候仅考虑到教室资源和时间资源的冲突解决与合理利用问题,却很少从人文关怀或心理学角度考虑不同课程安排对教学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虽然有些高校在排课方面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比如高校在排课时往往要求杜绝重复排课、连排课等现象[2],但在科学合理的排课方式对本科专业教学效果的影响机制方面还是缺乏完善的理论支持。在教师情绪研究方面,Osborn M、Little J.W、Leach C.W、Zembylas M等都进行了相关研究,形成了教师情绪研究的个人内部心理特征、社会关系体验、权力关系与情绪规则等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3]教师课程的合理安排会影响教师情绪,教师情绪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的合理性应该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测量以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为中介的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路径和系数,为合理进行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师安排提供理论指导。
一、研究假设
(一)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的影响
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的合理性,可以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截面结构(即一个时间段内为同一个班级学生讲解多门课程)、时间结构(即连续的不同时间段为同一个班级学生讲解多门课程)以及规模(一名教师为一个班级所讲专业课总量)、比率(一名教师为该班级授课数量与该班级专业课总量的比率)、密度(单位时间同一名教师为同一班级所授专业课时量)等。据调查,当一位教师频繁地出现在同一个班级的同学面前时,学生对教师的厌烦感将逐渐增加,而新鲜感却逐渐下降。同样,当一位教师需要频繁地为同一个班级学生授课时,即使讲授的是不同课程,教师的责任感也会慢慢下降,而疲惫感会慢慢增加。即使是一位受到学生认可和尊崇的老师,如果他频繁出现在同一批同学面前授课,其被认可与尊崇的程度也会慢慢因学生忽视而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本科专业课程在教师安排上规模、结构、密度等方面参数加大,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情绪将呈边际递减而消极情绪将呈边际递增规律。因此,本科专业课程如何安排教师,教师如何在时间与空间上安排教学,将直接影响到教师与学生的情绪,进而可能影响到教学效果。
假设1(H1):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会对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产生影响。
H1a: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师情绪产生影响;
H1b: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学生情绪产生影响。
(二)本科专业课程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的相互影响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他的情绪通过表情、手势、语调等外在表现牵动着学生的目光。一个不善于控制情绪的高校教师,他的情绪将弥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受到传染。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除了观察思考等认识活动的一系列动作外,同时还依靠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志向等动力系统的激发。[4]如果教师情绪饱满,则课堂氛围良好;如果教师情绪低迷,则课堂氛围散漫。教师情绪通常通过教师授课的面部表情和语言特点来反映,积极、有力但又语速和缓的授课语言往往能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5]依靠教师情绪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通常的教学手段。
大学阶段是人生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起伏大的时期。[6]据统计,很多大学生有不同程度负面情绪或心理障碍,比如自卑、羞涩、愤怒、恐惧、厌恶、焦虑等,而且这种负面情绪会投射和传染,有可能扩大后直接影响宿舍文化、班级文化,从而造成巨大影响。很多高校教师表示,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班级讲授同一门课程可能取得非常不同的教学效果,究其根源,就在于班级文化不同。对于一个学生反馈、互动良好的班级,教师不仅能通过互动加强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教师能从学生良好反馈中获得鼓励和自信,对教师自身也能形成一个正激励。而对于一个班风较差的班级,例如很多学生迟到、学生不愿听讲、学生起哄等,将直接导致教师上课积极性下降,教师与学生间达不成一致诉求,课堂效果就会较差。[7]
·课程与教学· 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教师和学生情绪为中介 假设2(H2):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相互影响。
H2a: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情绪对学生情绪产生影响;
H2b: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情绪对教师情绪产生影响。
(三)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教师活动在本质上是情绪性的,教师的情绪劳动必然对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8]饱满的教师情绪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9],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强化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情绪还能增强个人效能感,良好氛围中教学的教师通过感受到学生的鼓励而得到正激励[10],从而提升个人愉悦感和教学自信,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将更具积极性、更主动和自信。而教师的不良情绪则不仅让教师自己丧失教学兴趣,而且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一旦这种不满达到一定程度,而教师又处于暴躁情绪下,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的直接对立和冲突[11],导致课堂教学的彻底失败。
当学生有负面情绪时,将使得学生对教师授课产生厌恶或抵触心理,从一开始就排斥教师的授课,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具体表现上而言,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体现为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张建荣等的调查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对学业成绩存在一定的影响,不同成绩等级学生在调控自我情绪和调控他人情绪两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12]陈瑞莉也提出,较高的学生情绪智力,将有利于增强学习主动性和建立友善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3]
假设3(H3):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H3a: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H3b: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二、模型设计
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采用截面结构、时间结构、规模、比率、密度等5个方面来测量,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都可以分别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来测量[14],而教学效果则可以用(课上的)师生互动、(课下的)师生关系、(课程结束后的)学习成就感和考试成绩等4个指标来考察。[15]其中,教师的积极情绪包括积极心境(普适性的形态积极平和)和积极情绪体验(偶然性的精神或心情舒畅)两个测量指标;教师的消极情绪包括情绪衰竭(讲课缺乏精神)、去个性化(讲课无个性、缺乏创新)和低个人成就感(讲课无法得到认同或成就感)三个测量指标。[16]而同时,学生的积极情绪包括认可度(对教师授课仅表示认可)、愉悦度(认为教师授课让人非常愉悦)、参与度(愿意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三个层面;学生的消极情绪包括普适性厌恶度(就是不喜欢上课)、选择性厌恶度(不喜欢听该教师上课,认为他讲得不好)和抵触度(逃避上该教师的课,易于与教师起冲突)。
据此,可设计以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为中介的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路径测量模型,如图1所示。图1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测量模型
三、问卷调查
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测量模型的测量指标中,“教师安排”和“教师情绪”的变量题项是由教师回答的,而“学生情绪”和“教学效果”的变量题项是由学生回答的。因此,我们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应分别设计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但由于教师与学生是对应关系,所以发放调查问卷时又应将学生与教师联合起来,合为一个组别来形成样本数据。调查问卷采用李可特5级量表形式,调查问卷的题项设计如表1所示。
在设计调查问卷并试测评后,采用如下方式开始正式的问卷发放工作:首先,从南昌大学采用滚雪球的方式邀请到了150位专业课教师,让他们针对其正在上的一门专业课填写“教师调查问卷”中的题项;其次,让他们随机寻找班级上的一位学生,填写“学生调查问卷”中除“考试成绩”以外的所有题项;最后,在期末考试过后调查者打电话咨询教师获得填写问卷学生的成绩情况。补全所有问卷并回收(在回收学生问卷时,我们采取调查员直接回收而非主讲教师回收的方式,尽量避免学生因怕教师看到其题项答案而故意选择好答案的情形发生),将教师问卷和对应的学生问卷合为一个样本组别。问卷自发放至回收完全,历时半年,获得有效样本数据11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78.67%。各变量样本数据统计指标值如表2所示。
四、模型拟合
首先,采用SPSS 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对教师安排、教师情绪、学生情绪、教学效果等四个潜变量的16项指标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EFA提取的因子与本文的初始假定完全符合,Bartlett’s球形检验在p
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绝对拟合指数χ2/df 的值是1.72,小于2;RMSEA为0.02,小于0.05;GFI、AGFI分别为0.96、0.94,均大于0.90,这些绝对拟合度的数值说明模型的适配度良好。简约拟合度PNFI、PGFI分别为0.72、0.63,均大于0.50,表明模型整体比较简约。增值拟合度NFI、RFI、IFI、TLI、CFI也均大于0.90,表明假设理论模型与样本数据的整体适配度较好。由此说明,模型的结构方程的拟合指标符合既定要求,提出的理论模型与样本数据的拟合度均优良。基于以上分析,接下来本研究进行路径分析,检验模型的各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结果如表5 所示。模型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H1a、H1b、H2a、H3a、H3b等5个假设,但拒绝了H2b。也就是说,学生情绪对教师情绪的影响并不显著,其对应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3,T值为-0.57。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师安排状况对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均产生显著影响,科学合理的教师安排将有利于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情绪,缓解教师与学生的消极情绪;(2)本科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情绪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但学生情绪对教师情绪的逆向影响未得到验证;(3)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均对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较高的积极情绪和较低的消极情绪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五、对策建议
综上可知,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通过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的中介作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路径基本得到验证,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将通过情绪作用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各高校在安排本科专业课程教师时除了要遵循效率优化原则以外,更要依循教师的情绪工作规律,务必从教师安排这个源头上为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保证。
(1)科学合理的安排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尽量降低教师对同一个班级连续授课的密度,高度协调不同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课程安排情况,保证教师与学生的正常比率,尽量避免教师与学生过重的教学或学习工作量。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应适时开展专业课程教师合理安排情况的调查工作,积极主动地为存在不合理课程安排的教师解决问题;同时通过督导听课听取学生对教师合理安排情况的反映,在学生网上评教工作中增加对评教低分教师的原因分析,考察其是否受到不合理安排教师情况的影响。
(2)重点照顾教师情绪。对于部分教学工作相对较为繁重的教师,应考虑为其减负;对于教师安排不过来的情况,也要对相应的教师做适当的补偿,以协调这些教师的教学情绪。对于收入较低或家庭负担重的教师,要从生活上或事业上对其表示关怀,要保证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要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教师压力释放活动,通过娱乐和休闲来保证教师情绪的适时调整。要对教师的情绪调整进行引导和培训,增强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同时还要定时开展教师情绪测评工作,为情绪低落的教师职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3)兼顾考虑学生情绪。紧抓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对存在消极情绪的学生给予关心和照顾;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密度和相关任课教师,保证学生对教师的新鲜感和信任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加以培训,强化教师对学生情绪的引导和控制能力;鼓励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与课下互动,增强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联系;做好学生情绪的测评工作,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心理人格的健全。
(4)系统提升教学效果。统筹考虑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等软因素对教学效果的正负向影响;在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的时间、密度等方面兼顾考虑它们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务管理部门务必要做好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工作;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做好情绪互动,为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情绪提供适度的引导和激励。
当然,本文也有不足之处,主要包括:样本都来自于一所大学,而且采用的是滚雪球这种非随机抽样方式,样本的代表性有待进一步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量表的方式获得,而且有很多都是测量情绪和心理等不可观因素,这些情绪可能受教师与学生的当时状态影响较大,数据的质量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与学生调查问卷匹配时,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一的关系,学生的样本数量相对而言并不太够。后续研究我们将扩大取样范围,增加一些客观可测因素,并希望通过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一对多关系量表来扩大样本数量,以建立更具质量的测量模型,进一步检验模型假设的有效性,为统筹考虑教师安排、情绪和教学效果的关系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罗宏.教务管理课程安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刘江亭.以人为本——优化大学课程安排及调度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 164.
[3]尹弘飚.教师情绪研究:发展脉络与概念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08(4):77-82.
[4]黄春丽.浅论教师情绪的起因及调节策略[J].考试周刊,2009(2):24-25.
[5]李晓玲.关于教师言语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情绪影响的调查[J].教育科学论坛,2007 (4):52-53.
[6]杨俊峰.加强学生情绪管理,培养学生情绪智力[J].知识窗,2010(12):19.
[7]刘英.学生情绪智力评价理论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姬兴华.教师情绪劳动与组织承诺的关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91-93.
[9]葛军国.教师情绪的饱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J].新课程(教研),2010(5):7.
[10]陈秀敏.教师情绪表现与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6): 672- 674.
[11]贲丽娜.谈教师情绪的自我控制与调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4):81-82.
[12]张建荣,陈树婷,何贤晨,陈定湾.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基于浙江省3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浙江社会科学,2008(9):119-128.
[13]陈瑞莉.论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46-49.
[14]张枝梅,崔纪周.教师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中州大学学报,1999(3):62-6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8)05-0060-02
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各种刺激下身心产生的紧张、不适,过大的心理压力将会导致个体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目前就业困难、学业竞争、贫富差距等因素带来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却普遍不具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压力疏导能力,从而使得心理压力带来的紧张情绪一支得不到缓解,给其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当前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疏导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并不健全,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压力不能够及时得到疏导,不断出现大学生因为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的崩溃的事情,给其造成了不可逆的身心伤害。基于上述分析,当务之急就是要正视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所带来的各种危害,完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从而及时疏导大学生心理压力,确保大学生身心更加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以及危害
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是多维的,各种各样的压力源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压力较高,并给其身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具体阐述如下。
1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
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很多,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学习任务很重,不仅仅要通过各个学科考试,同时还要努力通过各种注册考试以及完成学业论文,可以说学习任务是比较艰巨的。但是大学由不同于高中阶段,大学生学习主要依靠的是自觉,学习氛围、模式等都与高中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大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模式,从而导致了学习成绩不好,学习压力加大。二是来自就业的压力,当前大学生要想找一个好工作难度是很大的,一些大公司招聘、机关单位招考,往往都会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可以说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方面的压力很大,找工作被拒绝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这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加。三是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个学校、班级的大学生往往是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的个体在经济条件、个体性特点、生活阅历等方面是各有不同,这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少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情感问题,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贫富差距问题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增加。
2大学生心理压力危害
如果大学生心理压力超过其承受能力,同时又一直得不到疏导、发泄的话,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来说将会带来诸多方面的危害。从心理健康来看,过大的心理压力将会让大学生始终处于一个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之中,情感、态度会失衡,心理抑郁、焦虑暴躁等问题会比较突出,大学生情绪层面会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从身体健康层面来看,过大的心理压力会让大学生出现失眠、体质变差、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的健康问题,身体将会出现各种不适。当然上文所探讨的心理压力危害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身上,除了对学生个体带来危害之外,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还会带来很多的社会危害。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压力危害甚大,这就凸显了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构建的重要价值。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之下,目前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始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进行探索,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给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疏导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不过由于能力、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心理壓力疏导机制并不是很完善,根据笔者的调查可知,大学生心理压力书疏导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压力认知教育相对落后
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认知方面的教育非常落后,学校没有做到针对所有的大学生,来将心理压力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开展。对于大学生来说,缺少对于心理压力方面的正确认知,有的学生包括很多的家长都简单地认为有一定的压力并不是坏事,压力可以转变为动力。这种认识过于片面,很容易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并带来身心健康的受损。同时因为心理压力疏导教育方面的不足,使得很多大学生没有掌握压力纾解的基本技巧,面对巨大的压力,难以进行有效的纾解、发泄,从而使得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击垮自己。
2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心理压力方面,没有掌握相应的调节技巧,自我调整能力不足,因此在心理压力的过大的时候,往往都是默默地去承受,不好意思去寻求帮助,不知道借助于运动、听歌、交际、积极暗示等方法来进行心理压力的疏导,而做出来一些不当的行为,放大了心理压力的危害。大学生平时对于自身压力缺少评估,没有主动去了解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技巧,学校也没有在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方面进行指导,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压力疏导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有效的去化解各种压力。
3校内人际沟通氛围不佳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压力疏导的重要手段,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客观上存在交往的需求,大学生也不例外,当学生有心理压力的时候,通过与同学的沟通交谈,可以得到较好的开导,减少心理承受的压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校内人际交往沟通的氛围并不是很好,具体的表现就是缺少各种社会社团活动、集体活动,学生很少有沟通的机会。很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不与人交往,加上学校也没有积极创造更多的人际沟通交流机会,使得很多大学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导致很多心理压力无法通过人际沟通来加以化解。
4校园文化建设不够理想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办学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行为规范的综合,校園文化对于广大师生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反之则不利于心理压力的疏导。不少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就是校园文化更多地强调努力拼搏、竞争向上等,没有良好的人文关怀、没有强调学生之前的和谐共处等等,这样的校园文化,使得每一个大学生更多地感受到了压力,将每一个同学更多的视为竞争对手而不是亲密伙伴,从而导致了压力的增加。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策略
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工作的专业性、系统性很强,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紧紧围绕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种种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具体阐述如下。
1加强心理压力教育
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压力教育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可以开设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课程、讲座,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去了解心理压力方面的知识,纠正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于心理压力的错误认知。另外就是在心理压力教育方面,需要与就业指导、思想政治等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增加心理压力方面的教育比重,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处理就业、学业等方面的压力,保证自身情绪的积极乐观。
2完善校内人际沟通
在校内的人际沟通方面,高校需要积极创造人际沟通的机会,依托学校的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高校学生能够积极沟通,广泛的结交各种朋友。这样一方面在遇到各种压力的时候,可以求助于朋友帮忙,顺利的去解决各种难题。另一方面就是有更多的倾诉机会,让朋友倾听自己的烦恼,实现心理压力的有效缓解。
3提升大学生适应性
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的根本还在于学生个体,只有大学生在心理压力疏导能力方面有了根本提升,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需要主动地去了解心理压力方面的知识、技能,在遭遇各种心理压力的时候,需要能够依据掌握的技巧来化解心理压力。举例而言,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看书听歌等方式来进行心理压力的化解,可以通过积极心理暗示、加强人际沟通来化解各种压力。
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高校要做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打造一个强调人文关怀、注重团结和谐的良好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样的一个校园文化熏陶下,更少的感受到同学之间的竞争,感受到学校对于学生的关爱,从而减少心理层面的压力。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学校兼顾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同时采取更有实效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
心理压力疏导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来说,还是对于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无需过多地强调。因此未来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的研究,让这一课题引起更多的关注,无论是学校也好,还是大学生个体也好,都需要更加客观全面地去认识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并重点兼顾心理压力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校内人际沟通等几个方面,从而切实提升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技巧以及能力,在出现较大心理压力的时候,能够自行化解,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保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天丽.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心理疏导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
[2]李红丽,张艳琼.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心理疏导问题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3(34).
[3]王瑾.浅谈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落实方法和具体措施[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8).
[4]张金娟.高校大学生心理工作中的朋辈辅导[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3).
论文摘要:在学习、人际关系、情绪、恋爱等方面大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甚至会造成很严重的心理疾病。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由于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同时也包含着个体自身的原因。为此,我们需要家庭、学校以及个人等方面的努力。
随着高校竞争机制的全面引人,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大学生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失调或者存在着心理障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象牙塔里天之娇子们的心理障碍也亮起了红灯:笔者将从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恋爱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的表现、成因及其调适作一番陈述。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学习心理障碍
“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很多大学生都是通过一番拼搏几番努力才走进了大学的殿堂。长期性情的压抑使得他们把大学看成了天堂,那里没有作业,没有老师的训导、家长的叮嘱,而只有轻松、愉快和欢乐。为此,校园里不时漂来三五成群的逍遥一族:玩扑克、打游戏成了他们的拿手绝活;看录像、谈恋爱成了他们的看家本领;殊不知,学习是一种持续性的活动,一旦你停止学习久了,则会产生倦怠心理。
(二)人际交往障碍
学生的主要活动大多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和实现的。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渴望被了解的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得到支持和理解,给以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和寂寞,损害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如此重要,反观我们大学生之间的人际状况确实让人不敢恭维。别人遇到困难时袖手旁观,自己遇到心事时也只是形影相吊,或者到虚拟空间上去寻求安慰
(三)情绪性心理障碍
情绪是个人对重要的机遇或事件做出适应的生物反映倾向。情绪生活是人们一刻都不能缺少的。凡是能满足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了烦恼、厌恶等否定的情绪的体验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不良的情绪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危害。为一点小事而过分的情绪反应或情绪反应过于迟钝、无动于衷、冷漠无情等这些不良情绪往往成为大学生情绪性心理障碍乃至恶性行为的导火索。
(四)恋爱心理障碍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普遍。谈恋爱已经成了大学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之相随,大学生的婚恋观也越来越趋于开放,恋爱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不排除有些大学生可能会在大学校园里找到真爱,但是为数不少的情侣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分手。而有些学生却因此抑郁成疾、焦虑成癖,最终形成了心理障碍。爱情可以让人甜蜜,让人激情四射,但也可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而这种由于恋爱失败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已不鲜见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怎样调适需要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家庭教育应多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价值观、从事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为了调适这些因素所造成的心理障碍,我们就必须学会消除它的不利之处二
1、转变父母的教育方式
美国"L:理学家安妮把家庭的教育方式分为情感关注型、回避型和接受型不良的父母教育方式会造成子女人格偏离,是导致人格障碍、神经症、吸毒等问题的危险因素。对子女期望过高,过分限制子女和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过分焦虑或者对子女过分溺爱、迁就,这些养育方式可能会造成孩子自卑、敏感或者以自我为中心等缺陷。因而为人父母应该严格要求、关爱并重,应该用语言或姿态表示对子女的喜欢,经常赞扬子女,能够谅解子女的过错,尊重子女的意见,参与子女活动。事实证明,情感关注型家庭的子女很少会有心理障碍,很少会做出一些极端的恶性事件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的气氛也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些来自家庭内部比较融洽、和谐的大学生往往性情比较温和。能够宽容别人,能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不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而若家庭气氛比较紧张,孩子往往形成胆小、怕事、自卑等性格缺点,有的逆反心理比较强,甚至会对社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危害。
(二)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应起主要作用
大学生的生活有很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同时还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为此,学校应做好如下工作: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不少大学生对自己存在的价值,对未来的打算都很困惑,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理想,没有人生目标。这种生活充其量也只能叫做生存而非生活。而在这种无目标、无理想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调,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的,甚至很可能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来的。鉴于此,作为学校要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给予他们一盏正确的指路明灯,这样在他们迷茫、困惑之时,大学生才会勇往直前。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应该在大学的课业任务中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咨询、人生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等课程,提高他们应对困难的意志力,加强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提升他们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免疫力。另外还应多请一些资深教授开设一些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教给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掌握突破人际困惑的技巧。
3、提升心理咨询的水平
我们要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工作应该主动出击,而不应该被动的等待学生的来访,可以定期的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做个检查,从而能够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而不是事发之后再作反省。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还应密切关注那些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他们经济拮据、敏感、自尊心较强,若不小心,可能就会受到心理障碍的侵袭。
(三)大学生的自我调适
哲学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鉴于此,克服心理障碍关键在于自我调适。
1、正确的认识自己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我及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正确的自我意识会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生活,而错误的自我意识则使人学生对社会适应不良。大学生必须正确评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平常人的心态对待自己,对待生活。
2、确定合理的目标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确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才回有所收获。目标是一个人的重要的行动指南,目标可以分为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目标的确立必须实事求是,必须符合自身的条件,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必须要是在经过一番奋斗一番拼搏之后能够达到的。长远目标即一个人的理想,是确保大学生能够勇往直前的一个重要的王牌。在制定目标时除了要拥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即近期目标,还要确立比较长远的目标。目标的确立,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自命不凡。目标过高往往不能实现,从而易使他们产生沮丧、自卑的心理;目标过低,即使达到目标了也往往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毕竟一切尽在意料中
3、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
现在不少人认为大学里学习的很多东西几乎没有多少在社会上可以应用其实大学生从大学里学习到的往往不是刻板的知识,而主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不同于以往初中高中的学习方法。大学里学习容量比较大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去粗取精,学会自主性学习,这样才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愉快而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
4、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训练,不酗酒不吸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能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劳逸结合,必须丰富多彩。一个人如果封闭自己,除了学习之外不去参加任何文体活动,那么他的大学生活将会单调、乏味,甚至会连正确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都难以维持下去。不会休闲就不会就不能真正地学习只有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一个人的学习
在家里,这些大学生总是发脾气,任性妄为,从来不体谅父母,更不愿意与他们交流;在学校,在物质方面可能还会出现与同学进行攀比的现状,不愿去关心同学,帮助他人。对于这一类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通过高中时期的不断努力终于进入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象牙塔”。 他们只看到了美好的一面,殊不知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校园的新环境也会存在中很多问题。特别对于刚刚进校的大一新生而言, 第一次离开家,这会使他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孤独感;对大学和高中时期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和生活节奏感到不知所措;对认识新的朋友, 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感到茫然;对于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同学来说, 他们基本上能够较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说, 他们则更多地关注于毕业论文、考研、出国、考公务员、就业等问题。所以在这四年期间,我们辅导员应该作好各种工作,让同学们在不同时期可以很好地处理其所要面对的问题。可能是受高中教育模式的影响,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向“自学式”,同学可能会感到一些迷茫,不知如何学习。所以,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应该对学生的这种情况进行调节。大学校园是一个充满青春、阳光的环境,可以多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以及校活动。同学们的交际圈不再仅仅是限于高中的一个小班级,而是一个专业的大班式的,同时,还有跨专业的联谊活动,班里的集团活动。除些之外,同学可能还会面临着许多挑战与诱惑,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选择,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针对个别同学进行开导与引导。
高校专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 是高校教师队伍和教师管理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是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力量。他们不仅承担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还须正确引导大学生政治思想,指导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这就要求大学生专职辅导员必须要具备具担任这个角色的能力。
影响高校大学生专职辅导员素质的因素:
个人因素: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心理基础。作为高校专职辅导员, 他们不同的价值在工作的时候就会产生不同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动机, 从而导致不同的工作结果。
领导因素:领导形态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的肯定在某一方面对辅导员的工作有着促进作用。因此,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他们应该关心辅导员, 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不断的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目标,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作为高校领导者他们应该以情感为纽带, 着重培养辅导员的对工作的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高校领导者应该经常鼓励和支持辅导员积极参与高校管理, 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感觉到更好地实现了他们的自身价值。
高校管理体制:高校管理体制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工作绩效有着重大的影响。首先要加强对专业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的指导, 强化辅导员对其职业认同感。其次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管理评价机制。
高校辅导员所应具备的条件:职业不同要求的人的个性心理也会不一样, 高校专职辅导员要比一般的代课老师要更具亲和力,做事情方面要更加耐心细致,同时还要求自身具备谦虚勤奋、敏锐果敢等特质,只有这样才能是高校专职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 才能更好地发挥辅导员能力。
高校专职辅导员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素质要素:
知识文化水平:作为一个高校专职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根据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高校辅导员须具备思想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法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处理各种各样学生问题的实践能力,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知识文化作为支撑,所以作为高校专职辅导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
沟通能力: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大块:一个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个是学生管理。高校辅导员要想顺利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工作, 这就要求高校专职辅导员必须掌握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技能。
高校专职辅导员必须具备的两个职业技能:一个是通用职业技能,即所有从事辅导员工作所必须的具备职业技能, 这些技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文字表达能力、激励引导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另一个是特殊的技巧和技能,即完成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所具备的, 这些特殊的能力,这些技能主要包括心理咨询能力、情绪压力管控能力、应急事件处理能力、就业择业能力等等。
正确的职业角色定位: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特定职业角色, 和任何一种社会角色一样, 有着与专职辅导员角色相契合的社会形象,有着与专职辅导员相一致的行为规范。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角色不仅需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负责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高校专职辅导员的社会角色的定位是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应该心系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高校专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要求辅导员必须符合尊重、理解和融入学生,同时正直、公平、和公正的社会角色要求。
参考文献:
【1】边洪强.大学生班级认同感的培养[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3(1):30-33.
【2】蔡经卫.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青年教师,2007,(6).
黄鹤.大学生情感教育之我见[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3(1):65-67.
【3】常成玉,熊一兵.大学生情感教育工作探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