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

移动互联网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移动互联网技术

第1篇: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

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捷性、移动性、多样性、开放性、隐私性、移动性、融合性、局限性、智能性等典型特点。具体而言,便捷性体现在移动互联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在在同一时间进行多种移动网络使用。为了实现移动互联网的融合性,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者应当综合考虑多样化、个性化的移动用户,实现移动互联网业务渠道的高度融合和开放。移动性主要体现在终端用户能够在移动状态下随时享受到互联网服务,方便携带和使用移动终端产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主要借鉴Web和SOA业务模式,实现移动互联网内容和业务开发者对移动电信网络业务的合理开放。移动互联网的隐私性主要体现在对移动互联网业务使用的私密性,实现对移动终端用户内容和服务个人隐私方面的保护。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2.1国内外发展现状简述

现阶段,美国的移动互联网主要由接入网、主干网、近距网络和编队网构成,并且开启了研发空间互联网路由器的网络历程。国内外互联网主要存在传输时延大、传输距离远和传输误码率高等问题,使得移动互联网中的数据链路资源容易流失,造成移动网络通信的时延较大,使得移动互联网的空间环境受到严重干扰,降低了传输协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降低了移动互联网的功能指标,限制了移动的空间网络和移动宽带,使得移动网络空间资源的互联操作受到制约,不利于异构网络的传输安全,削弱了移动接入资源的互联互通性和互联网的可扩展性。

2.2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

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主要是WLAN利用的速率有待提高,能够增加移动互联网能源的消耗和蓝牙的能耗,降低了网络信息资源的传输速率,不利于移动设备的有效识别和连接,不利于蓝牙技术的运用率,降低了WLAN技术在数据传输中的速率,降低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发挥和创新,不利于整体网络系统能耗的减少和终端定位节能技术的运用效率。因而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定位过程中,降低移动接入资源的耗能是我国遇到的技术瓶颈。此外,我国在移动操作系统、网络定位技术、移动应用程序、移动网络接入和管理等服务技术还应当不断完善。

三、未来趋势及展望

3.1向着多样化和便携式发展

融合移动通信和无线通信的移动互联网作为传统互联网和电信网络的融合产物,其向着便携式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移动互联网主要向着宽带化、多样化的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接入技术,实现手机操作系统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实现移动网络用户内容体验和制作的丰富化,进而促进多元化移动网络业务模式的形成,促进各种业务应用的快速发展,实现移动接入网络无线接入手段的多样化。

3.2向着高校定位发展

未来移动互联网定位技术将向着高效精确、综合利用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提升高校定位技术研究的精准度。尤其是在多类定位技术的重叠区域,应当提升移动互联网感知定位和网络定位的综合利用率,以便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精确高效的定位服务,进而提升移动互联网定位技术的效率和质量。因而,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交流方式,提升了信息定位的效率。

3.3与物联网高度结合

物联网作为绝大多数国家大力推广和创新发展的一种信息网络技术,其用途十分广泛,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为了丰富物联网的功能,提高物联网的信息传输效率,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络应当努力实现与物联网的高度融合,优化移动终端的识别和网络信息采集等重要节点,实现移动互联网接入方式的创新和接入点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物联网处理能力和运行效率的提升。因而,未来应当完善物联网的传输、定位和节能等环节。

3.4与高效智能化接轨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的传送地址无法满足移动终端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了实现移动互联网与高效智能化完美接轨,信息传送设置应当保护移动互联网的特性,进而满足网络结构的规模化需求,实现移动互联网传送数据的完整性和技术的安全性,实现移动互联网接入点的自动化配置和计算,有利于保持网络路由聚类的有效性,提升网络服务的质量。

四、结语

第2篇: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应用 发展 技术 优势 特点 分析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中都能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然而,移动互联网在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应用服务、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国家信息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移动互联网概述

在移动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初期,确实不适宜过严的监管和规定。但要看到,以安卓开放平台为主的移动市场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严密的产业链,并急速膨胀扩张。这也使其中的一些严峻问题凸显出来,开发者、广告商、SP(SP指移动互联网服务内容应用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负责根据用户的要求开发和提供适合手机用户使用的服务。)等厂商肆意利用权限收集用户隐私、恶意扣费的现象屡禁不绝。甚至有部分开发者、厂商、第三方平台相互勾结,进行恶意扣费、贩卖个人信息等不法行为,对消费者和行业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而这样的乱象中,仅靠从业者的自律想要肃清整个行业,显然是杯水车薪。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有一个规范的体系和相应的管理办法。在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大概念下,要解决其中存在的复杂问题,还得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从技术、法规、监督各个方面,给整个行业和市场带来“正能量”。

2010年的5.17电信日显得格外让人瞩目。虽然世界电信日已经走到了第42届,但是真正让普通消费者感觉无穷威力的是移动互联网这个概念从2010年开始,已经彻底从神坛走向了生活。2012年传统互联网巨头,如腾讯、360、盛大等传统互联网公司瞄准移动互联网,进军移动互联网,部署各个节点,制作手机移动客户端,捆绑用户。

2 移动互联网应用基本特点

①用户体验至上:如果一个商品或一项服务想要成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谁更加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如何了解消费者体现简单、精准的用户体验上,将决定其爆炸能量的大小,必须从与消费者发生第一点接触开始,越精确越好。②盈利策略不可急功近利:这些客户可能只用过手机的简单功能,盈利模式的策略上,需要企业性化和简单易懂的指引,移动互联网的强大平台,已经成为全方位、立体式。③找到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物品和这个物品的位置密切相关的信心,最有杀伤性的形式,这种集定位、搜索和精确数据库功能的服务必定将手机提升到改变世界的境界。森合万源的创新是颠覆性的,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也只是暂时的。在产业链竞争中处于相对被动的情况下,握在你手中最大的砝码就是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让你有更大的话语权和议价资格,业务创新能力则决定了自己的“卖点”。④把握移动营销新模型: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品牌文化,移动互联网的营销模型与传统营销最大的不同,通过口碑传播吸引更多的客户,随之参与互动,移动互联网的营销模型与传统营销最大的不同,就是直接让正确的客户为企业说正确的话,冷冰冰的广告式营销终将在这个时代里慢慢衰退。⑤整合产业链之外的资源:只要能把握移动互联网的前提,抓住行业强势资源,相关节点进行有效的整合产业的资源。

3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及规模

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它们的增长速度都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迄今,全球移动用户已超过15亿,互联网用户也已逾7亿。中国移动通信用户总数超过3.6亿,互联网用户总数则超过1亿。这一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速增长现象反映了随着时代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移动性和信息的需求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地接入互联网,获取急需的信息,完成想做的事情。所以,出现的移动与互联网相结合的趋势是历史的必然。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短信、铃图下载、移动音乐、手机游戏、视频应用、手机支付、位置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移动互联网经过几年的曲折前行,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业务未来短期3G手机的主要服务应用除了手机支付外,还包括手机视频、资讯阅读、影视点播、游戏、GIS地图等。在更远的未来,将会通过专业技术把很多应用转移到民生工程方面,通过专业技术创新带动民生工程中的各种便民服务。可以预见,未来互联网产品设计将依据终端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比较传统的桌面互联网,它向传统的媒体靠拢;另一部分是手机移动终端,它更加突出即时信息传播和数据的异地存储。而且,未来的手机应用将会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更加人性化,已不再是简单的软件应用,而是融入高新技术、时尚流行、虚拟社会、网络经济以及多种用户心理的人性化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教育信息化的生态观.教育技术学报,2007(11).

[2]朱永海.从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演进透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9(2):16-21.

[3]钟章队等编著.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J].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10(15):323-325.

[4]吴伟,王志勤.移动互联网技术标准[J].中兴通讯技术,2009(7).

[5]丁奇编著.大话无线通信[J].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24):1021-1024.

[6]刘昌华,张巧琳.试论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技术[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4(12).

第3篇: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安全防御

【中图分类号】TP39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6)03-0088-01

前言

当前移动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困扰着许多用户的使用,移动网络客户端安全使用问题也不断出现,根据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有关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安全防御措施,已经成为了当今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和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

1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1.1社会地位提升

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新发展的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移动互联网技术是互联网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各移动互联网企业间的知识产权竞争已经成为了发展的主要趋势,关于移动互联网的芯片设计、客户端软件的开发以及通讯技术的设计,都要对各移动互联网企业的产权进行法律保护[1]。随着人们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追求,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零距离沟通,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国家出台政策,提高安全性能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已经走入到了千家万户,因此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管理是一项庞大的技术工程,移动互联网技术时代瞬息万变,各移动互联网用户也正在受到互联网安全问题的困扰,因此,国家会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提高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性能,并且加强移动互联网系统的管理,从而避免网络诈骗犯罪现象的出现,避免移动互联网用户收到黑客恶意攻击的困扰,保障了人们的信息安全。各级政府监管部门也要加大移动互联网安全防御的重视程度,健全移动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

1.3操作系统升级

人们正在不断升级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操作系统,从而提高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体验性,将移动客户端上的照片、游戏等功能联系在一起,使得移动互联网技术向着全方位、多样化发展,更加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例如,美国苹果公司利用IOS系统,实现了计算机与手机的智能连接,大大降低了移动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成本,使移动互联网技术正朝着不断升级的方向发展[2]。

2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安全防御对策

2.1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安全防御性,首先要在国家层面上不断完善移动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防御监督,要明确界定移动互联网用户、网络运营商、客户端厂商的安全责任性,落实好各监管部门的职责范围,加强移动互联网监管部门的监督力度,针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系统中出现的移动支付宝客户端系统、移动广告等新型安全问题,要加快完善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速度,从制度层面上不断完善移动互联网企业的运营规范,为进一步提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安全防御性能提供法律保障。

2.2加强应用软件实名认证

加强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的实名认证性,是提高移动互联网技术安全防御性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移动应用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通过实名认证技术,可以让使用者充分了解到技术开发者的信息和软件的安全检测结果。而通过加密技术还可以防止病毒用伪造的身份对移动互联网进行攻击,在实名认证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防火墙软件,减少病毒对移动互联网的入侵和伤害[3]。

2.3加强安全技术产品的升级研究

面对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安全挑战,必须要不断进行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性产品的开发和升级,不断研发提高移动互联网安全防御的技术,开发对病毒、恶意软件的检测技术,加强移动支付软件的安全性能,将安全技术产品的升级开发研究,落实到每个移动互联网技术领域当中,提高移动互联网安全数据库的容量,并且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安全防御性能作风险分析,从而提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安全防御性。

3结论

针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移动互联网安全防御性能策略研发,完善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移动应用软件的实名认证性,加强安全技术产品的升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需要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中各环节共同协作,共同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未来发展作出贡献,促进移动互联网技术时代的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莉.浅议新时期下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4:184.

[2]翟世俊,姚一楠.移动互联网安全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J].移动通信,2015,11:9~12+17.

第4篇: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速公路;智能交通;信息平台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速公路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快速建设,全国高速公路主干网已基本建成。当前,随着经济发展,依靠传统的高速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公众及时性、准确性、多样性的需求,对高速公路交通信息服务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移动互联网+激发了技术的不断创新,为高速公路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实现方式。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产业变革,带动出行方式的变革,移动互联网技术因其信息技术优势大,数据通讯传输速度快,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合理应用提高了高速公路的智能化发展,提高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于交通信息服务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携性、及时性、定向性、准确性、交互性等特征,因此移动互联网和交通信息传递服务的有效结合对于高速公路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准确性影响较大。首先,需要改变信息供求双方的角色定位,在传统交通信息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者信息供应者的角色,而公众则是需求者。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交通信息的供应主体逐渐增加,不仅有政府部门,也有智能交通参与企业,而公众则成为了交通信息的接受者和信息来源。其次,拓展交通信息的服务方式以及手段。传统交通信息均是通过电视、各大门户网站、交通广播以及路边的情报板等提供信息,服务受到较大限制,服务效率和质量不高。移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拓宽了公众的信息渠道,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有所保证。其次,移动互联网技术促进了交通信息服务的个性化以及定制化发展。传统交通信息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了无差异的均质服务,而移动互联网则可以依据用户的不同进行信息准确推送,可双向交互信息,交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和差异化特征日益明显,满足了人们对于交通服务的个性化以及定制化的要求。

3高速公路智能交通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建立

3.1系统框架

高速公路智能交通服务系统主要是由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交通信息处理系统以及交通信息系统共同组成,如图1所示。①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主要是由静态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以及动态信息采集系统组成。静态交通信息是通过各业务部门的数据库以及静态信息录入系统中获得,而动态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主要包括固定型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以及移动型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智能终端中的定位系统对位置信息进行确认,并通过爬虫程序采集用户信息。②交通信息处理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对交通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的交通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交通信息处理主要有数据库、静态交通信息、动态交通数据处理系统共同组成,可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与分析。数据库系统主要包括了基础信息数据库、业务数据可以及GIS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其中,基础信息数据中的信息为高速公路交通网络、收费站、服务站等信息,GIS地理信息数据库主要为空间地理信息,基础信息数据库主要为空间地理数据外的路网信息、路线信息等。采集信息数据库主要为车检器信息、气象信息、视频信息等,业务数据库为周边景点信息、客运信息。

3.2逻辑结构

高速公路公众信息服务系统中主要分为用户接入层、应用层、应用支持层以及数据层,如图2所示。①用户接入层。用户接入层是连接系统与用户,为用户和系统交互提供了路径,可将用户的相关信息输入系统中,而系统也可将信息反馈给用户;②应用层。应用层可实现系统功能,获取用户录入的信息,依据输入信息的类型应对功能的不同进行反馈,应用层可以对应用支持层发挥的数据处理与管理要求进行反馈;③应用支持层。应用支持层可以对数据的管理、分析等进行一系列操作,并且对应用层的相关数据进行响应,依据数据信息类型的不同对数据进行合理应用;④数据层。数据层是高速公路智能交通服务系统的基础,主要作用是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就应用支持层发挥的请求进行响应,并提供相关的服务,对信息进行初步处理。

3.3核心技术

①信息服务技术。信息服务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查询、信息推送以及信息交换。其中,信息查询可以进行跨平台和跨异构数据库检索,可对大量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查询,对交通系统信息进行全面扫描,使得检索功能更加完善,也可以对相关信息按照主次关系等进行排序与筛选。但是为保证信息安全,需要对用户权限进行合理设置,保证信息控制工作的独立运行。信息推送也可以独立于应用终端,可与Android等手机终端、微信终端、微博终端等相连接进行信息推送,建立可靠稳定的信息传输机制,保证信息快速快递。信息交换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网络环境中,通过数据库表等可以进行数据的抽选、整合。②工作流技术。采用Petri网调度基础建立流程控制模型,可以满足分布式、异构环境要求建立工作流管理系统,为图形化流程的编制提供工具,满足各业务的开展要求。③LBS服务。LBS服务主要是由移动通信网络以及卫星定位系统相融合,为增值业务类型,定位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地理信息,为用户或者是通信系统提供有关空间位置的服务业务信息。

4高速公路智能交通服务的实现

4.1微信应用

微信应用提供的服务类型多种多样,可进行交通信息,依据用户的具置采集当地的交通信息和天气信息,并将其推送给用户。信息查询,只需要输入用户个人信息或者是车辆信息,就可以对车辆违规事项、是否发生过故障等进行查询,并且可以提供当地的交通部门联系方式。自助服务,用户可打电话进行服务预约,并且通过快速事故处理通道对交通事故的现场照片等进行完善,处理后可离开事故现场,交警部门和保险公司依据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进行赔偿处理即可。

4.2APP应用

和微信相较而言,APP提供的服务更加多样,使用安全性更高。用户第一次登陆时需要完善用户个人信息,如用户名、密码、姓名、手机、邮箱以及身份证号等,APP的应用需要与个人账号、密码绑定,当好用户忘记登陆密码,则可以通过手机或者是个人邮箱找回。若用户连续多次输错密码,则可以登录主页面进行解绑。登录后,用户可以相关信息,也可对信息进行校核。查核属实后可将其发送到APP应用平台,供其他用户阅览。若有虚假信息,则可以向用户发出警告信息,并对其进行严肃处理。另外,APP可直接导航,为车辆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利条件。

4.3微博应用

微信、APP和微博可互通,用户在信息时,登陆微博在微博上信息均可。同时也可设置专门的信息平台,点击一个或者是多个选项即可,用户的信息可在信息平台上直接显示,但是用户无需一一登陆。

4.4网页应用

①统一数据管理后台。对系统后台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主要作用如下:对信息接入、汇总、编辑、审核、等进行统一;用户认证与管理、APP数据证书访问控制;对用户当前的位置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并提供LBS服务;系统管理,日志管理、接口及访问控制、数据交换,以及必要的业务数据查询、统计和导出功能。②身份认证。身份认证为APP的应用提供了支持,对密码设置、用户名功能的找回等进行重新设定;APP密码连续输入错误,密码即可被锁定。通过身份认证,用户可以对密码进行重置,通过微信发送验证码,验证码5min内有效。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信息网络日益完善,信息更加全面,高速公路智能交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为用户提供了更方便、更及时、更准确的信息。为此,需要加强信息平台的研究工作,并大力推广,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交通服务。

参考文献

[1]于立群.智能交通技术在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36(2):176.

[2]王燕,李永利.物联网下车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6,18(16):84.

第5篇: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Agent

1.引言

随着3G技术的日臻成熟,高数据吞吐的优势使得无线网络与移动手机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目前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移动应用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移动互联网因其具有随身性、可鉴权、可身份识别等独特优势,为传统的互联网类业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商业模式。但移动互联网业务在便携的同时,也受到了无线网络传输环境、技术能力、终端大小、处理能力、电池容量等的限制。目前,基于人们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种从Android平台提供的地理位置服务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更多顾及人们生活的智能服务平台应运而生。

2.移动agent

移动agent是一类特殊的软件agent它除具有软件agent的基本特性、即自主性、协作性、安全性、智能性、还具有移动性、即它可以在网络上从一台主机自主地移动到另一台主机,代表用户完成指定的任务。由于移动agent可以在异构的软、硬件网络环境中自由移动_因此这种新的计算模式能有效地降低分布式计算中的网络负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网络通信效率,动态适应变化的网络环境,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容错能力。在LBS应用平台中采用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计算方式,目的就是要利用移动agent的自主移动性及智能性,克服基于客户/服务器(C/S)和浏览器/服务器(B/S)体系结构的分布式LBS系统在internet环境下的缺陷。建立一个更加稳健、高效、可伸缩的跨平台LBS平台。采用这种设计方式的LBS平台与现有的基于中间件或组件模式的LBS应用平台相比_具有减轻网络负担、克服网络延迟、能够异步执行、更大的灵活性等优势。

3.移动Agent技术在位置信息智能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3.1 系统整体结构

由于位置服务系统协商的需求,将系统划分为多个身份Agent。这些Agent的分别负责群体不同的个体,每个身份Agent是相对独立但功能相同的实体,它们共同在宿主手机平台上完成生命周期。系统中的身份Agent共享系统的资源、进行通讯,并彼此协调完成整个系统的控制任务。如下图1。

3.2 知识库的构建

为了使群置智能服务系统具备完备性和系统性,知识库的构建相当关键。身份Agent通过知识库的构建可以提高识别周围环境群聚特征的效率。此外,由于部分知识稳定性较高且容易维护,对其结构化,采用二维表示行存储,可以使知识库更加灵活、高效,一个知识库是否健全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查全率与查准率。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库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①知识足够丰富,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否则所提供的服务非常受限,满足的对象面也非常狭窄。

②知识的正确性要高,否则误导用户。

③知识的标志要清晰,简单明了。

④增量化知识库管理,信息变换速度很快,必须随时增加信息量。在群聚特征信息提取中,很多关于群聚特征提取的经验都是从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经历中积累的,但是这些经验零散分布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中,难以共享,但这些知识与经验通常是系统评价产生的重要依据,因此不可或缺。

3.3 个体控制与相互协作策略

(1)个体控制

通常,Agent应该能够感知特定的环境,通过灵活自主地运行,实现一系列的目标。作为自主的个体,Agent在受到特定目标的驱动时,应该能够对其自身行为和内部状态进行自我控制,即Agent可以不受他人或其他Ageni的直接干预,而通过采取由目标驱动的、积极主动的行为(如社交、学习、合作等)并有效利用环境中各类资源来感知、适应并运行于复杂的动态环境。因此,Agent的自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Agent的结构表明Agent的自治能力依赖于两类知识系统:分别是知识库(KnowledgeBase)与策略库(PolieyBase)。Agent知识库储存了Agent对外界环境的理解与认识,是特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行为规则,它为Agent推理和决策提供基本的事实依据;策略库则储存的是Agent对外界环境的一种期待和判断,表示为Agent希望达到的结果状态或希望保持的状态。

(2)协作策略

很多情况下,单个纯Agent都无法独立完成复杂的任务。比如,信息的不完整或不确定导致吨ent计算无法继续或Agent需要等待其他Agent的求解结果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傀ent之间的协作便非常重要。管理Agent保存着系统中其他Agent的相关信息,它通过任务库来存放需要协作的Agent任务,知识库来存放各Agent的标识、负责的群体、能力以及正在完成的任务等信息。此外,除管理Agent之外的每个Agent也拥有各自的小知识库,用来记录对应Agent的能力和状态(标识是否有任务进行)。

Agent间的协作策略如下:

Agent在接收到一个新任务后,首先查看状态值。若不忙,则将任务与自身知识库比对,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若有则接受,否则要求协作,将任务交还给管理Agent统一协调;若忙,则直接将忙的状态告知给管理纯ent。

管理Agent在接到转交的任务后,即将该任务加入任务库。同时,记录下有关该任务的信息(如任务的属性等)。然后,通过与知识库中各Agent的属性进行比较,选出最恰当的Agent,将任务下传给该Agent并要求其与原Agent进行协作完成。基于管理Agent的协作策略流程图如图2。

4.小结

第6篇: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职高专;专业建设;专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24-02移动互联网现今已是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IT业务之一。相关科技的迅猛发展也给当前的高等教育无尽的机会和挑战,在新技术不断涌现、各学科不断融合的情况下,如何针对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类教育进行专业改制,是教育从业人员时刻关注的核心。

如何提高就业率,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让学生与科技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始终是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使命。本文就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移动通信运营与服务》专业的建设过程为例,探讨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带动下,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改革的新方向。

一、产业发展研究:中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迄今为止,移动互联网技术革新为社会发展已经带来质的飞跃。不用强调微博的力量有多么强大,每日涌现的媒体新闻已经给出答案。而微博只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之一,就已经揭示出庞大的市场潜力和应用前景。根据CNNIC《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到2011年底,中国手机网民用户3.56亿,占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到69.4%”、“传统互联网用户开始向手机网络融合”、“移动互联网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正在逐渐释放”。而普华永道的最新预测资料显示,“移动互联网用户2016年将突破29亿,这比目前网络用户要多出两倍多,其中超过10亿的用户是来自中国。”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数据基础架构的革新。其中,最热门的技术则是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最基础的应用案例就是通过网络访问可以把各种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端,也就是通常人们讲到的“云”端。,目前,华东地区拥有众多的云计算服务中心。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开源和应用,也会给IT行业带来革命性的转变,并提供更多新型的就业机会。

不仅如此,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还推动了我国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于2010年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通信技术4G,开创了由我国主导通讯技术行业标准的先河。借用中国移动董事长的比喻“3G时代支持用户之间点对点的可视通话,但进入4G时代之后,用户可以在飞驰的汽车上开高清视频会议”。4G技术的发展,也会推动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飞速扩张。与此同时,新型产业链的崛起,必将对传统通信行业的就业岗位造成冲击。

二、本地就业市场研究:本地及华东地区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前景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拥有数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开发区。信息技术是苏州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苏州工业园区的信息技术类企业的比例高达80%,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100多家在苏州落户。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带动相关服务产业的增长,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通信技术的大力支撑。

随着通信产业链的深入调整,华东地区的上海、无锡、杭州等城市已经被列为云计算中心的试点城市。而苏州也于2011年颁布了《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并确立了“软体云计算”的战略部署。各地市级政府都将涉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4G的发展作为未来通信行业的重点产业支柱。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本地的就业市场带来繁荣。

从我院就业中心的调研可以发现,本地移动通信业务迅猛发展,苏州及周边地区对移动通信服务人才的需求旺盛。但高职高专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能力分层模式、专业建设和培养方案,都不足以应对当今移动通讯行业迅猛发展的岗位需求。企业对人才需求量的急速膨胀,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是很大的机遇,也是极大的挑战。

三、就业岗位需求调查和“移动通信运营与服务”的专业建设方向

目前,相关移动通信专业的通讯电子、软件技术等专业的建设在各大高校中已经很普遍。但培养目标普遍集中在软件开发、通信技术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专项技术应用,有些专业培养方案与当前迅猛发展的IT就业市场脱节,无法很好地适应变革中的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教学模式单一、培养目标不清晰、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现象造成就业市场缺口与企业人才难觅的尴尬局面。

研究本地相关的就业市场后,我院对各大电信运营商、设备商及各级服务分包商的需求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现今对人才的需求,必须使新型管理服务与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方案相结合,才能为现有移动互联网的转型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我院进一步组织调研,特别是针对华东就业市场,与相关企业的管理层多次进行深入沟通。详细规划了相关的教学内容、培养方案和就业方向,经过相关市场的反馈和校方的多次修正后,经教委批准正式成立“移动通信运营与服务”专业。该专业采用“3+2矩阵”的教学模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并融入了当今前沿的通信技术知识,如下一代移动通信规划、无线移动安全策略、云计算基础知识和设备维护、移动增值业务开发等。同时,学生也能学习相关移动通信运营的管理知识和市场学等知识。专业建设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真实和模拟实训,扎实地培养就业市场所需的实用型复合人才,以应对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下新型产业链带来的技术和岗位需求的变革。

四、“移动通信运营与服务”的专业特色

1.以实践教学为中心、“零公里”就业为导向,贯彻有效教学理念

“移动通信运营与服务”专业摒弃了传统的教育能力分层模式,以“零公里”就业为主线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以实践教学为基础,组织校内模拟业务实训,并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情景化实践。通过跨专业跨技能的联合项目教学、综合实训课程和企业实习,有效填平了学生上岗前的能力沟壑。学校倡导“项目、教学的无界化”来贯彻“有效教学理念”,不仅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进而强化了师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2.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提升综合能力

我院通过缜密分析,融入必要的前沿科技知识,对一些基础类课程加以整合,克服了传统专业分类和理论知识过多、不利于提高综合能力培养的弊端。通过创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办公室,模拟企业真实项目和流程的培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以便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强化实践性教学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3.“双证结合”,增强就业竞争力

我院实行双证教学模式,即以“学历证书+专业认证”双证双修为特色的新型教育模式。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的同时,还会接受专业化、标准化的职业技能教育。毕业后不仅可获得相关专业的学历认证,还能够申请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认证。突出职业发展的针对性,让学生在就业市场具有鲜明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以上列举了“移动通信运营与服务”专业的部分特色,都是经过反复实践提炼出的专业建设要旨。我院一直秉持“为产业办学”的思路,以研究行业发展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前提,满足未来国家发展和学生职业规划的双重目标。近几年,移动通信行业将会从传统的单一技术层面逐步转型为全方位的IT运营服务管理,未来移动通信类企业所需的是具备技术、管理、服务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教学模式 弹性力学 工学 课程

【基金项目】2015年武汉工程大学校级教研项目:“互联网+”时代《弹性力学与有限单元法》 的教学手段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201502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9-02

一、引言

《弹性力学与有限元》是工科类专业的本科教学的专业基础课,该课是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利用连续介质力学的思维,建立基本的力学方程、几何方程和物理方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代表着本科力学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弹塑性力学,岩石力学等其他连续介质力学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利用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有限元近似解法去处理复杂边界条件下的力学问题的创新能力。工科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弹性力学与有限元的最基本理论、基本假设。掌握求解一般力学问题的解析解和复杂问题的数值解的方法,为任意形状的变形体弹性力学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对《弹性力学与有限元》的教学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考试依然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由于弹性力学本身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很难通过1-2道计算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考核,因此考试成绩很难体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载app模式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不同学习app软件也纷纷出现,比如驾校考试app学习、新东方托福、雅思、pets5英语学习app,广场舞app,平安好医生app等等,总之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各类学习、生活app越来越丰富,也给我们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的安排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基于这样的技术背景,笔者在学院和学校的支持下,开展了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弹性力学与有限元》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申请获得了教研项目的支持。笔者通过建立教学QQ群,微信群,通过定期群讨论,学习资料,学习方法,计算案例及时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结合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对学生们的学习状况进行来全面的评估,通过“有无对比”原则,分析改革前后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分析论证了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弹性力学与有限元》教学模式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获得了很大的提高,期末考试成绩整体水平也获得了提升,关键是提升了学生们利用既有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特别是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

二、当前本科生弹性力学教学遇见的问题

(一)教材问题

弹性力学作为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理论基础课程,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课程,目前本科教学所选取的教材本身也有很多需要补充的内容,比如国内高校所采用的弹性力学教材就还需要补充。 以徐芝纶编著的《弹性力学》为代表的弹性力学教材,一般都不采用张量表述。当前工程问题的专业问题多以以张量符号进行理论描述,所以应增加张量基本理论的教学内容。目前的弹性力学教材花了比较大的篇幅推导开尔文解、平面问题的各解析解,但是实际问题当中边界问题非常复杂,根本不可能得到解析解,对学生有限单元法掌握的考核比较困难,经典解析解的推导过程并不是本科教学的重点,而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利用弹性力学与有限元的基本理论去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目前《弹性力学与有限单元法》的教材与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联系并不紧密,使学生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很难提起兴趣,对于重视实际应用的本科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增加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教学,而这样的教学内容收到教学课时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很难在课堂开展,因此需要增加学生们的课余时间,这就牵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

(二)教学课时相对较少

目前功课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课时普遍较少是目前高校教育的客观事实,一方面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兴趣,增大了学生们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的ppt讲授可以为学生们灌输大量的知识信息,但是学生们需要花费比较大多的课外时间去消化,积累和巩固。学生在自己的课外时间有自己的选择权,他们愿意花费多少课外时间在一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上,取决他们兴趣爱好,但是如果停留在表面,《弹性力学与有限元》是一门艰涩、难懂的力学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是《弹性力学与有限元》这门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应用很少

现代智能手机是高校本科生的必备之物,与移动互联网有关的活动成了高校学生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校学生往往利用移动互联网浏览网页、打手游、看电视、购物消费等于专业学习无关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手段没有利用这一工具增加学生课外专业学习的时间。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技术架起了一座学生与老师沟通桥梁,通过从实践应用讨论,到具体工程算例资料共享以及各类专业类全国作品设计大赛的参与,全方位的激发学生的课外补充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提供的平台,提高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弹性力学与有限单元法》的课外学习时间,这是该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方面。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估指标的建立

基于移动网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估指标与传统的单纯靠期末考试成绩的单指标评估不同,新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估指标以期末考试成绩和其他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指标,其他指标包括学生平均单日《弹性力学》课外学习时间、具有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复杂边界条件的弹性力学问题能力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平时成绩。四者的权重分别是考试成绩占0.5,满分100分,课外学习时间权重0.2,满分20分,商用软件熟练人数的百分比,权重0.1,满分20分,平时成绩权重0.2,满分30分。设综合评价指标为E,则评估指标计算如式(1)所示:

E=Q1P1+Q2P2+Q3P3+Q4P4 (1)

E-教学评估综合评分;Q1、Q2、Q3、Q4分别期末班级平均考试成绩、学生单日平均课外学习时间评分、商用有限元软件熟练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百分比所对应的分数、班级学生的平均平时成绩。P1、P2、P3、P4分别为4个单项评估指标的权重值。4个单项指标的评分标准,期末考试班级卷面成绩平均值,满分100分,不分档,平时成绩以到课率等为评判指标,分数以实际分数为准,总分30分,不分档。课外学习时间评分标准:1小时以下,8分,1-2小时,12分,2-2.5小时,16分,2.5-3小时,18分,3小时以上120分。商用有限元软件熟练程度评分标准:熟练人数占班级总人口的百分比10%,8分,10%―30%,12分,30%―50%,16分,50%-70%,18分,70%以上,20分。

四、基于移动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一)基于移动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设计

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做沟通的桥梁,老师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移动信息接受终端将学习资料、研究新动态、教案通过共享文件的形式实时有效的发到每一个同学的手机上,学生们可以及时下载学习。学生们也可以同过QQ群,微信群、电子邮件等方式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想法第一时间的上传到网上,老师和其他学生也可以第一时间接受到这些信息,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二)模式实施

笔者多年从事采矿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弹性力学与有限元法》教学工作,分别选取采矿两个班,土木两个班进行新型模式和传统模式教育工作。两个班分开授课,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基本一致,考试试题相同,都是采用闭卷的形式考试,两个专业的课堂授课课时和上机实验课时一致,前者通过新模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外时间,老师通过在QQ流平台上搜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集中回答,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工程问题的数值建模计算,几个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相应级别的数值建模大赛。另外一个专业的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工作,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课堂集中答疑的方式进行,在上机课时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的建模学习,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们开展数值建模的练习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对两个专业的学生的的成绩进行对比,对比指标见第3节。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模式下的弹性力学与有限元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分析基于移动互联网教学模式在弹性力学与有限单元法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五、教学效果对比

期末考试两个专业教学成果的评估指标对比值如表1所示。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新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明显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卷面成绩。两种教学模式下的平时成绩也有比较明显的差距,平时成绩的评分标准主要是根据学生们的到课率和平时作业成绩,由此可以表明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对《弹性力学与有限单元法》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比较大的提升。这还可以从学生们课外学习时间和商用有限元软件的熟练程度的评分中得到体现。新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在学习日的平均课外时间达到2个小时以上,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调研,他们主要把时间花费在商用有限元软件数值建模的学习上,部分学生由于参加数值建模大赛,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在弹性力学与有限元的学习中。通过对两个专业学生学生数值建模的作业模型的评分对比,以及相关建模大赛的成绩对比,得到了两种教学模式下的有限元商用软件的熟练程度的评分对比,根据式1计算得到两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估综合评分分别为53.72分和46.2分,前者明显大于后者。综合评分对比也可以看出,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

六、结论

1.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艰涩枯燥的弹性力学与有限元的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相比于传统的单纯课堂教学,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的教学模式,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课外学习的桥梁,通过QQ群,微信群建立起来的学生与老师的课外交流平台,并基于这样的交流平台建立的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改进,大大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温暖了师生关系。

2.通过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新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弹性力学与有限单元法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课堂到课率、课外学习时间以及商用有限元软件熟练程度三个方面,从期末考试成绩以及相关学生参加数值建模大赛的情况可以看出,新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该教学模式可以为其他力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楼文娟,梁洪超,杨骊先.《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高教论坛, 2015(7):40-44.

[2]任中俊.工科专业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5):130-131.

[3]苏志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 2012(17):10-14.

第8篇: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

目前,我国在通信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及发展,在通信方式的选择方面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其主要包括:有线电话、超短波、卫星、GSM和GPRS 等。对于部分传输距离相对较长且地理环境十分恶劣的地区,采用有线组网的方式对数据进行传输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不仅难以实现,同时也会造成一定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超短波相对而言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限制比较小,但卫星费用及相关的运行费用高昂[1]。近年来,在传输服务领域基于GSM 网络而不断成长发展起来的新业务GPRS 通信技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并成为当今比较廉价和适用的通信方式,同时,其已经在工业监控、电力系统自动化、交通管理等行业部门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

1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在微电子技术及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自动化、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联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也有大量的数据业务需要传输,在该种形势下有线的连接方式己难以满足大家的需要,无线接入由于其快捷、方便及廉价方面的优势,对有线连接方式的不足进行了弥补。而GPRS网络已在全国得到了较为广阔的覆盖,并作为一种可以进行持续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此基础上而设计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也得到了有效的开发。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能够实现对各种数据的监测,如:天然气、水、电等,其覆盖面也极为广泛。在该系统中,监测到的有效数据必须存储于非易失性的数据存储器中,若要对其加以运用,可通过GPRS无线模块将数据输送至相关的信息运用部门,然后再对其进行处理及汇总,再做出相关的科学决策,信息的准确性及利用率极高,也保障了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极大的体现了GPRS通信技术在无线传输系统中的运用价值。

2 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在无线传输系统中的运用

2.1 无线调制解调器

在无线传输系统中,需要对无线调制解调器加以运用,通常选择G18嵌入式三频900/1800/1900MHzGSM/GPRS模块,其可以实现二种模式的操作,并能支持数据、语音、FAX及SMS业务。在两种操作模式中,一种为GPRS分组交换模式,选择多时隙,其支持的编码为Csl-CS4。另一种模式需要对硬件电路加以运用才可以实现。G18模块所采用的方式为:总线接口DSC和9线的RS232接口。一般而言,G18的特性包括:质量轻、体积小;速率高;具有Internet功能;支持GPRS模式和CSD模式;可以在3.0到6.0伏的电压下工作;待机电流为7.2士0.5mA,平均的使用电流为300mA;内置或者外接SIM卡读卡器;功能配置为GSMPhaseZ;支持短消息、语音、传真、数据、及WAP等多项功能;支持手柄M8989等[2]。

2.2 软件实现

在无线传输系统中,必须确保系统的稳健性,但这会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要对多种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时。微控制器可以通过串行口对GPRS模块进行控制,并完成设置、拨号等各项操作。控制的主要方法通常是选择AT命令。在对GPRS模块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需拨打GGSN详细登录号码,如“*99***l#”之后,再将GPRS模块顺利的转入到(on-Line)在线模式。此时,系统中的微控制器需要向串行口进行有关数据的发送,全部数据在透明的状态下传输到GGSN,然后再将GGSN的回答有效的传输至微控制器的对应串行口。在数据传输结束后,相关的微控制器需对GPRS模块提出结束会话的命令,同时需要将在线模式变化为常用的命令模式,通常可以运用置高DTR线来实现。此外,若线路出现了异常断开的情况,CD线会即刻转化为普通的低电平状态,因此,即使为在线模式,也需要对CD线的电平进行检测,看其是否维持在高电平。

2.3 数据的传输

数据的传送在无线通信系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实现对数据的传输需要满足GPRS网络所支持的TCP或IP协议,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对IP数据包的收发来实现数据的传送。TCP/IP传输层中有两个协议可供大家选择,一是用户数据报协议(UDF USer Datagram Protocol),另一个是传输控制协议(TCP 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一般而言,多选择UDP协议,因为在UDP协议中省略了某些TCP协议中的部分繁杂的过程,如:建立、保持及断开连接。节约了数据流量,也减少了时间消耗,更能满足突发数据小流量传送的目标要求[3]。但其也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不足,如UDI协议在安全方面可靠度不高,且该协议属于无连接式的协议。若转发服务器在服务器的缓冲区已溢出或UDP数据包出现错误的情况下,数据将会丢弃,又不能及时的让通信双方知道,重要信息遭到丢失的风险性极大。鉴于此,我们可以在数据的中心及终端进行重发机制的设讨,特别是在通信机制polling环境下。因为在数据的终端已对数据中心的GPRS网所固定的IP地址进行了记录,所以数据终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对相关的IP数据包进行发送,对其动态的1P地址及SIM卡的IMSI号进行告知。而相关的数据中心必须将所接收到的全部信息录入到数据库,并将其作为数据下传的重要联络信息依据。对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加以保障,有效保障数据信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得到快速的传输。

参考文献

[1]陈琦,丁天怀,李成,王鹏.基于GPRS/GSM的低功耗无线远程测控终端设计[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24-225.

第9篇: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

一、移动互联网具备的优势

与普通有线网路技术相比,移动互联网在传输的带宽和距离、抗干扰的能力、安全性能等各方面已经接近有线网络,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传统的有线网络。市场应用价值较强,移动互联网络技术之所以成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因为有多方面的优势:

(一)具备较好的传输带宽。目前无线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普遍采取了对数字加密的方式,已完全可以实现对用户上网的带宽支持,现在移动互联网络数据传输已达到54Mbp/秒,已经非常接近流行的100Mbps有线局域网,市场应用条件都很成熟。

(二)传输距离远、传输区域大。相对于传统的有线网络而言,移动互联网的传输是通过空中的媒介进行的,可以覆盖有线网络不能覆盖到的地方。移动互联网可以实现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随时随地上网,摆脱了传统有线线路和地点的制约。

(三)抗干扰能力较强。有线网络通过增加屏蔽层等方式来抵抗干扰。移动互联网则通过增强无线信号发射强度、频率以及频跳等方法,有效解决了干扰问题。

(四)安全性高。无线互联网技术采用了数字加密技术,安全性大大提高。

(五)应用广泛。移动互联网技术适用于流动性的应用场景,比如机场、火车站、学校、商业中心、大型会议场所、公园等。

(六)绿色环保。从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无线网卡、集线器的幅射强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都在安全值内,移动互联网属于绿色环保的技术

二、移动互联网应用分析

802.11b标准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中应用最早、最普及的标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对网络带宽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802.11a等新的标准应运而生。

(一)无线互联网速度方面的优势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使用Wi-Fi标准的无线互联网产品工作速率能够达到11Mbps/22Mbp ,完全能够满足日常商务办公的需要。无线互联网技术不仅能满足使用E-MAIL、上网、使用音频和视频,还能满足从数据库获取办公文档这样的需求。

现在推出的802.11a标准无线访问速度有了更大程度上的提升,使得电视会议、互联网电话这些交互式应用方式有了实现的可能,更复杂一些的图形设计类工作也得以在无线互联网中实现。 802.11a标准采用 5GHz频段,其最高传输速率能够达到54Mbps,传输速率的优势非常明显。 目前这类设备的供应商也已经形成了规模,能够对电信运营商提供有力的后台技术支持。

(二)无线互联网设备的制造成本与销售价格持续走低

一般用户的第一印象往往会觉得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价格会很高,但是如果综合考虑来看,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价格比较传统的有线互联网要低很多。

在传统的有线互联网中,单个用户的使用成本平均下来在250到400美元之间,而使用移动互联网时,每个用户的使用成本不会高于200美元。同时,在无线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还能降低单个用户的使用成本。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成本目前出现了快速下降的趋势,当采用专用的集成电路时,每个无线互联网用户的使用成本能进一步下降到大约100美元。

(三)使用无线互联网的成本也越来越低。

从最近的调查来看,无线互联网的使用成本在很多应用场景中比传统的有线互联网更具优势。目前蓝牙技术不仅能够替代LAN的技术,同时节省了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手机,PDA等之间连接的电缆,从长远来看是一种更具成本优势的方式。

综上所述,无线互联网摆脱了物理线路的限制,具有有线互联网不可比拟的一些优点。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具有非常可观的应用前景

根据通信市场的调查结果分析,移动互联网在21世纪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可观的。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欧美的一些大学校园、美国硅谷的微软软件园属于早期的应用者。要在较大区域将成千上万流动的学生和职员通过互联网联接起来,移动互联网无非是最理想的方式。

根据我国通信市场的发展,对于大学院校、政府机构、机场、火车站、大型饭店、购物中心、娱乐场所等区域提供移动互联网服务,将对电信运营商提供一个极具增长潜力的业务增长点,市场前景非常诱人。

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单位成本目前下降也非常迅速, 这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很多重点领域,移动互联网已比传统的有线互联网更具优势,与传统有线网络要兴建大量的基础设施相比,移动互联网的商业应用前景非常乐观。

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重点区域,移动互联网也很适用于小型办公室、商业分支机构和家庭,所以很受广大用户欢迎。现在,很多家庭用户不仅仅有一台电脑,这些拥有数台电脑的用户也成为了移动互联网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

从应用层面来说,移动互联网的接入点和适配器的价格现在下降得也非常厉害,与传统的铜轴电缆相比成本已相差无几, 在有线网络接入系统中,如果两幢大楼、两个城区之间缺乏路径,区域连接就成为一个难题,点对点的移动互联网连接就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