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区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游客是旅游景区的"主角",是带来经济收益的"顾客",注重对游客的管理对景区的规范、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对景区游客管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只有充分理解其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及技术等,这有利于促进旅游景区乃至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收入的增多,闲暇时间的增加,旅游需求的增长,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正在迅速蓬勃的壮大,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在不断的开发,同时也得到了很多游客的"青睐",为了保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游客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对其主要内容进行研究也是当务之急。大体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一、分析与掌握景区旅游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旅游者借助交通工具,从各个游客集散中心或常住社区前往景区进行观赏、游乐等活动,在景区内部和外部系统之间形成一定强度的旅游流。这里主要探讨旅游景区内部游客活动的时空规律。
1.景区旅游流的时间变化
景区旅游流的强度在一年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淡季游客较少,大量设施设备闲置;旺季人满为患,景区资源环境承受较大压力。由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旅游景区的植被、地表景观等一年四季呈现出节律性的变化。因此,我国的许多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室外景区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从接待游客数量来看,有明显的淡季和旺季。例如,每当冬季来临,由于九寨沟大雪封山,进入景区的公路、山路路面结冰、结霜,汽车难以进入,部分游客对寒冷天气无法适应,冬季九寨沟的游客明显减少,形成淡季。影响景区客流季节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出游时间。对于我国出游人口的大多数而言,由于工作等原因,平时一般没有外出旅游的时间,中、远程距离的旅游往往集中在节假日或长假期间,而周末双休日是近程旅游的高峰期,寒暑假是教师、学生出游的集中期。例如,故宫每天接待游客以三万人左右为宜,最多可接待六万人,如果游人达到八万人,就到了故宫接待能力的极限,而2005年"五一"期间,故宫博物馆7天假日共接待了52万人左右,最多一天达12万人左右,远远超过了其承受能力。
在一天之中,景区旅游流的强度也是不均衡的,表现出明显的时段性。高峰时段会形成游客排队等待,低谷时段则游客稀疏。景区由于与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务基地的距离远近不同、开放时间、活动内容等不同,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段,会形成客流的高峰和低谷。在进入景区的高峰期,景区入口处客流量巨大,会形成游客的排队现象;在没有开展夜游的景区,黄昏时段是游客离开景区的高峰期,在景区出口,客流强度较大等等。例如,深圳欢乐谷的开放时间是每天9:30-21:00,由于晚19:00有大型主题晚会,每天3:00前后是入园高峰期之一。
2.景区旅游流的空间变化
一般而言。景区都有一个或多个出入口,进入景区后,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在导游图或路标系统的导引下,会沿着一定的线路或景区游道进行游览。以最简单的一日游景区为例,旅游者要经过到达-泊车-买票-验票进入-参观、游乐、看节目等-午餐-参观、游乐、看节目等-出口-取车-离去完整的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游客的空间位移过程是线性的、连续的,如果游客在某一处停留时间过长,或者说是某个景点停留游客过多,也会出现旅游流。同时,在旅游景区出入口、高级别的吸引物、主要游乐场、表演场所、购物场所、就餐地点、游道的交汇处等节点会形成人流汇聚,特别是在旅游旺季的高峰期,这些节点会承受游客超负荷的压力,对资源环境、接待设施产生较大的影响,会出现游客排队、等待,容易产生各种事故。二、对旅游景区最大环境容量的确定与控制
旅游环境是指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旅游环境系统不是指一个单纯的自然环境,而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在内的复杂系统,该系统是围绕作为环境主体的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与主体的多种组合产生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而旅游环境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下,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它是建立在旅游环境系统基础之上的,在文章中,主要探讨的是量化的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即在满足游人的最低要求和保护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要求的情况下该风景区所能容量的最大的游客量。
旅游环境容量具有静态性和动态性的特点,长期而言,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它随着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变化、旅游地的发展及旅游时间的延伸而不段变化。影响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生态、资源、天气、当地风俗文化、当地居民态度、游客素质、游客心理、时间、空间分布、接待能力等等。旅游景区应利用现代化、先进的科技工具,随时检测并关注景区内游客的数量,在景区热门景点未达到饱和前,不需要采取任何控制容量的管理措施;一旦热门景点出现拥挤,应立即通过电子公告牌向游客发出预警信息,引导游客流的合理改向;如果热门景点的超载经常发生,景区应考虑设立新的景点,或者是提高门票价格,强制分流等,同时为预防以后超载事件的发生,延长景区开放时间,加强淡季促销,分流一部分旅游旺季时的游客。
三、规范旅游景区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是指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所有可能有损景区环境和景观质量的行为。它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是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的行为,如随手乱扔废纸、果瓶、饮料瓶、塑料袋、烟头等垃圾,随地吐痰之类。另一类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遵守景区有关游览规定的违章活动行为,如乱攀、乱爬、乱刻、乱画、违章拍照等,由于游客道德意识感弱化,对环境保护信息缺乏等,这两类行为在景区都极为常见。例如:在上海的部分免费公园内就发生过市民在绿地上竞相采摘野菜而破坏草地的事件;而在山西太原的某些公园里一些市民拿着袋子在园里偷挖嫩小的竹笋等。如此种种问题都向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在经营过程中,应注重对游客行为的管理和控制,通过管理和控制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和旅游过程的安全性,并将正确的行为方式和态度通过教育途径传递给旅游者,让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除了获得愉悦的游览经历外,还能在精神上获得升华,同时,这也有利于保障游客的人生、财产安全和保全景区资源。
综上所述,已了解到游客管理应该做的工作,明确游客是旅游景区的主要服务对象,做好对游客的相关管理工作,处理好景区与游客之间的关系,是顺应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趋势,在以后景区管理者应该重视旅游者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更进一步的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杨桂华.旅游景区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6.
[2]马勇.旅游景区管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一、“三地”景区门票管理的基本概况
(一)“三地”景区管理模式
“三地”景区管理,主要存在两种管理模式:一是政府管理模式,即政府绝对管理国有资源,掌控景区的开发与利用,其代表是**、**;二是企业管理模式,即政府参股企业,对国有资源的管理保留控制权,景区运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其代表是**。
1、政府管理模式
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市政府对**景区行使管理权,设立了正县级**管理委员会具体办事机构,具体负责**景区管理、经营与开发等事务性的工作。**市政府控制了景区所有的经营设施,对景区的保护与利用、整理与开发都有决策权,对国有资源的有偿使用拥有强势管理权。景区内所有的经营设施,均由**市政府建设,如景区的三条索道、门票站口及道路设施等。**州政府对**景区的管理,与**基本相似,**州政府设立了**景区管理局,专门负责**景区管理与开发,负责景区资源经营、管理以及景区内的各项建设,直接管理景区门票及门票收入。
在财政管理体制上,**市政府对**管理委员会实行市级财政管理。景区门票收入和索道收入作为非税收入,全额缴入**市级财政金库。对**管理委员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项资金,实行定额补助,即市级财政以XX年为基数,结合当年的建设需要,给予安排。其景区门票收入大部分归市级所有,以2012年为例,景区门票收入和索道收入的安排比例,经推算,**市对**管委会的资金安排比例是6:4。根据规定,对新提价的门票价格所形成的收入,90%归市级财政,10%归**管理委员会。**州政府对**实行预算管理,**景区管理局严格执行年初预算,收支相抵后,结余部分全额上缴**州财政局。
在门票管理体制上。**门票的印制、保管、发放由**管理委员会负责;**门票的印制、保管、发放均由**管理局负责。
2、企业管理模式
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市政府对**景区的管理通过股份制企业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市政府占有51%的股份。
在财政管理体制上,**景区属公司化运作,整个景区是一个上市企业,景区按国家规定上缴税费,政府按照所持股份比例享有景区营运利润。
在门票管理体制上,**景区门票的印制、保管、发放由**旅游发展股份公司负责。
(二)“三地”对门票免票、门票优惠的管理情况
“三地”景区都有门票免票及门票优惠,但各不尽同。
一、误读营销、视野模糊
在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看来营销管理作为一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它需要选择目标市场,通过创造、传递和传播优质的顾客价值,获得、保持和发展顾客。营销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规范的系统。我们在现实工作中却又常常误读或者是曲解了营销,把促销、广告行为等同于营销,这就如同把报纸等同于媒体一样。这种误读的结果必然是景区缺乏整体性的营销意识,缺乏正确的营销视野,缺乏营销战略和计划,更谈不上对营销手段的有效性把握。我所接触过的部分景区负责人都很重视营销工作,严格来说真正对营销工作能全面、正确理解的却并不多见,营销视野模糊不清。
“我们究竟有多少人被专家忽悠”。因为我们误读或者是全然不懂营销,致使我们把目光投向了一些所谓的“专家”、广告商,委托他们策划、设计营销规划文本,最后因为可操作性太差或者是不切实际而搁置,承担了一笔不必要的经费支出。为什么呢?著名营销策划专家刘永炬说得很好:“因为企业不懂,它没有评判标准”。相信专家本身没有错,但问题是不要迷信专家,唯专家马首是瞻,把专家当作救星来看待就错了,专家方案很大程度上只要在理论层面上经得住讨论就行,具体实践他是不负责任的。说到底还得靠自己,要解决一个“懂”的问题。
二、定位不准、盲目营销
我们在凤凰谷景区的定位上走了很多弯路,甚至现在也还没有真正、彻底走出误区。我们原来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品牌定位的概念,我相信云南部分景区也会有同样的体会。
我所在的凤凰谷景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喀斯特地质景观,集溶洞、峡谷、瀑布、湖泊、壮乡风情为一体。因其溶洞外观形似“生命之门”,为性学专家、社会学家等所首肯,经过充分论证,主题定位为“生命文化”。投入近亿元巨资着力打造,旅游接待条件日趋成熟,处于全省3小时旅游圈的范围内,但经济效益尚未显现。除却资金困难等一些不利的客观因素,从旅游营销的角度,特别是定位来看,我们长期以来就没有做到位。目前经过努力初步完成了定位分析,市场定位,其实是关于目标游客群体的多角度定位,近、中期发展的区域性定位应该是以昆明为中心客源地、辐射周边地、州、市的游客群体,所以曾经参加的省外营销活动暂时没有必要;从景区特殊性和文化属性上来定位,生命文化的适应性很宽泛,可以适应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的人群。但景区游览所需耗费的体力成本却很高,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主打客源应该是年龄在20至40岁左右的人群,正如同蒙牛酸酸乳针对的就是市场细分后的年轻、时尚一族。那么产品定位就是根据市场定位的细分制定出对应的旅游标准,符合游客的要求,初步提出了“奇景观光、水上漂流、生命文化、壮乡风情”的定位;品牌形象定位则是基于市场、产品定位作出的“上古玄牝门、天然祈福地”。这样一来,原来因为定位不准、对象不清、无的放矢的盲目营销得以避免,营销导向的明晰,对媒体的选择、营销手段的使用更趋理性,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仍然有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改进。
三、缺乏整合、单点营销
云南大部分旅游景区长期处于低水平营销运行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就是缺乏整合、单点营销。严格来说旅游产业是个关联度极高的综合产业,任何一个旅游景区必须具备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但在这里我更想强调的是旅游景区要想做强做大,必须加强区域性合作,才能具备组合优势,现在我们大力倡导的精品旅游线路就是实践证明最好的例子。
在云南,具备单个景区即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也就是石林、丽江、西双版纳等屈指可数的景区,如果是长线旅游,这样的优势也同样不具备,类似于凤凰谷、菌子山这样的中小型景区就更不用多言,这主要是因为旅游者基于出行时间、交通成本的考虑所决定的。目前省内大部分景区缺乏整合意识,即使几条推得比较成功的精品线路也应该归功于旅行社,景区与景区之间除了简单的沟通、交流外,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形成这样的结果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行业主管部门缺乏实质性的整合措施;二是部分景区负责人没有良好的竞争、合作意识,没有正确理解旅游行业本身是个不会导致游客所有权产生的服务行业,举个例子来说,它不象顾客买一条领带,领带的所有权就归属于顾客,这是旅游服务行业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游客到石林旅游,并不意味着就不会到凤凰谷或者是罗平九龙旅游,风景区很难用市场份额的多少来衡量。这样看来,景区与景区之间应该是非零和竞争的一片蓝海,而不是非此即彼零和竞争的红海。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景区各吹各打,在缺乏组合、互补优势的情况下自主营销,罗平做罗平的,师宗做师宗的,游客在看到各自的宣传后,通过查看地图后,才知道原来是一条线上的两个旅游地域。没有认识到共同利益诉求点,有限的营销支付能力只能取得有限的营销效果。
从景区自身来看也同样存在缺乏整合营销理念,陷入单点营销的误区,因为没有认识到营销是个组合性的概念,传统的营销组合就是4P理论即产品、价格、地点、促销。据了解,大部分景区并没有制作完整的营销策划,没有形成完整的营销思路,就谈不上系统化的营销运用,有的景区总认为营销做得很好,其实全都是在单一的广告上下功夫,营销要素环节不协调、不统一。前段时间,师宗有部分同志认为凤凰谷景区现行的100元门票价格过高,要求降价。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这是典型的价格促销,企业实行价格促销是在行业整体下滑,或者企业为获取短期利润采取的促销手段,以此增加销量,保持利润的增长。门票价格的下降,从理论上讲,无疑可以达到降低景区进入门槛,增加游客流量的目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凤凰谷效益的低迷,关键问题不是单一门票价格的问题,而是整体营销薄弱的问题。另外从当前执行价格来看,通过游客问卷调查,90%以上的游客表示可以接受,价格的敏感不足以成为进入门槛。国际著名品牌管理专家凯文.莱恩.凯勒认为:“如果某个品牌靠价格来促销,消费者就会认为它是便宜的品牌,通常只有在大减价的时候才会购买”,“促销会造成一个危险,它使消费者很难愿意再回到促销之前的情况购买产品”。所以本人认为单一降低门票价格不会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现在所流行的节点营销手段的使用,如果不在整体营销战略的框架下采用往往会适得其反,短期内可能效果不错,但破坏的却是长期积淀的品牌价值。
四、内外失衡、适得其反
作为风景区,最好的营销模式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全面营销,需要外部、内部和互动营销。景区的内部营销包括为游客提供的一切资源设施、服务标准、接待流程规范。很多风景区往往高度重视外部营销,广告铺天盖地的上,获取了高度的市场知名度,但却忽视了内部营销,形成内外失衡的局面,结果适得其反。
现在很多人都以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更多的是注意力经济,自以为只要更多的吸引眼球就能获得良好的市场知名度,从而占有市场,收获超额利润。我并不认同这样的理解,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满意度经济,因为高度的市场认知并不代表着市场认同。注意力属于外部营销、形象认知,满意度则归属为内部营销、体验评价,两者应该协同一致。为什么有的景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全力抓好外部营销,知名度很高,美誉度却很低,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现在我们所说的一个游客可以影响20至25个潜在游客,这样的公式早就应该丢在历史的垃圾堆里尘封,这个公式是信息不发达、不对称时代的产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个游客所能影响的可能是几十万游客。如果景区营销内外失衡,内部营销的失策,游客满意度不高,负面的口碑宣传将会导致最好的外部营销等于零。
在营销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广告在营销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在很多景区过分夸大广告对效益的贡献作用,形成严重的路径依赖,效益下滑就大打广告牌,把广告当成灵丹妙药,这是明显的认识误区。在广告活动中要结合景区实际,提出明确的广告主张,广告定位要表达什么样的诉求要搞清楚,广告愿景要明确,要根据市场细分找准目标市场,有的放矢。比如云南印象这种品牌的高档香烟,就只能针对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下功夫。广告语言的使用要能够较为准确的表达定位理念,随着当前社会娱乐化趋势,大多数游客属于感性消费,属于“老汉到此一游”式的旅游,过于理性化、唯文化都不可取。在云南,让我印象最深,最容易记住的景区广告是“不游九乡、枉来云南”,属于广告学中的说服广告和强化广告。这样霸气十足、唯我独尊的广告用语会在短期内产生良好的广告效应,让游客产生强烈的旅游欲望,师宗曾经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广告用语“世人请到师宗来”,饱受诟病。这样的广告存在的危险就是极大的提高了游客旅游的预期愿景,可进入景区游览后会出现极大的心理落差,重复游或者正面的口碑传播概率会很低,不利于品牌积淀和塑造。
五、几点建议
(一)强化景区负责人专业营销知识培训,提高营销意识和素质,逐步树立以营销为导向的经营管理理念。
(二)省旅游局牵头,按照构建成熟产业链的要求,对全省旅游行业全面梳理,加大整合营销力度。比如滇西的文化之旅,滇南的民族风情之旅,滇东的奇景观光之旅,按照线路设计,协调线路景区联合营销,加强景区营销主题类横向交流。
(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扶持发展专业旅游营销服务商。
答:给您推介个旅游景区票务管理程序:
A.未盖章票的管理
①公司所有采购票面经仓管验收员、财务负责人及票面主管人员三方验证真伪、质量后,移交给票面主管人员封管并妥善保存。所有票面的类型、数量、编码一律造册并各自存档。
B.有效票面的发行管理
①所存票面经售票人员加盖公司指定用章后方可成为有效票。
②盖章必须清晰无误方可,若有瑕疵编号记录并申请此票面作废。
③验票员应验证票面的当日有效或有效期间内方可放行。
④发行票面的数量,票面主管人员应通过与财务及营销部的沟通来根据经营实际情况确定发放的数量,原则上一次所领数量不超过一周,重大节日不超过三天为限。
⑤领票人与票面主管员在确认票务数量、种类、编号验收、盖章验收合格后,办理好领票手续并双方确认。
C.票面的销售管理
①所有散客票售票员应按票面法定价格销售,若有优惠必须严格执行公司现阶段的票面优惠政策和审批程序。
②团队票无论是现付还是签单,售票员必须按营销部的预约定单执行销售。落单失误由营销部负责,执行失误由票房负责。
③没有预约的团队,票房应先知会营销部即刻落单并按公司的统一的团队优惠价格。
④针对超过8人以上的散客优惠必须使用散客票面销售。大部门经理级可享受9折的折扣权,副总享受8折的折扣权,总经理享受7折内的折扣权。谁批准,谁确认,谁负责。售票人员不直接使用散客票的折扣权。
⑤营销部团队预约单,每式四联分别派出财务、票房、门卫验票(无价格)营销部自留备查,当日票房交款时必须将此预约单连同销售报表交给财务部核对。若有价格差错或根据必须同营销部统一更正,并及时知会相关部门,否则视违规并追究其相关责任。
D.入园的验票管理
①验票员应按票面真伪、日期及人数、团队及散客性质、儿童高度、老年人年龄、伤残人士、军警、记者、导游等身份相符合方可放行,所例因素若有不符者放行视违规。
②验票员验票完毕即刻票根分离,票面还游客,票根入箱,否则视为违规。
③内部放行条及嘉宾的放行按公司相关制度执行。
④验票员必须告知游客妥善保存票面以备查。
E.票款式上交管理
①票房按公司规定的时间将当日的销售款项上交出纳并办理签收,管票员手执票房所持存票的编号清点并清点确认未售票的数量。
②重大节假日,金额较大时,财务应在营业中预收票款。
F.票务的监管与核对
①财务责任人可随时抽查票面主管员及票房的票面与款项的同步性,每月必须月清盘点。
②票面主管员每天到票房核查未售票并与财务部较对。
1引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发展迅速。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给目的地带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旅游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怎样协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三者的关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旅游景点的游客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但这种增长并不是一条直线,往往表现为在旺季人满为患,在淡季却门庭冷落。游客数量在时间上的不均衡波动给景区管理带来很大挑战。要实现风景区科学规划与永续利用,需要把握游客的时空变化规律,准确预测游客数量。其中短期游客量的预测是景区进行资源科学管理与合理调度的基本依据,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问题提出与解决框架
2.1研究区域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海拔在2000米以上,沟内遍布原始森林,分布了108个湖泊,是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著名旅游风景区之一。九寨沟一年四季景色都十分迷人,各个季节有不同的景致,因此游客络绎不绝,其中以4月至11月游客量最多(章小平,朱忠福,2007)。图1研究路径
2.2问题提出国内外学者对旅游景区容量及游客量预测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如Law(1999)利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游客需求,Mello(2001)使用向量自回归方法预测英国旅游者的长期旅游需求及目的地份额,Stucka(2002)使用了计量经济学中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与相似非相关模型(SUR)来预测克罗地亚的旅游需求。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如楚方林研究发现非季节性自回归移动平均结合模型能获得较优的预测结果(ChuFonglin,1998),王朝宏使用模糊时间序列与混合灰色理论预测到台湾的美国和香港游客的旅游需求(WangChao-Hung,2004),曾忠禄、郑勇(2009)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预测了内地赴澳门的游客量,雷可为、陈瑛(2007)应用了BP神经网络和ARIMA组合模型预测中国入境游客量,颜磊等(2009)提出了小波分析法并用此方法分析了九寨沟景区游客旅游时间流的特征,胡小猛等(2006)通过研究得出三个主要阻碍上海居民去崇明岛旅游的障碍因素,得出了游客量与潜在游客规模及各类阻碍相关的预测模型。这些方法大多以预测某地游客量的发展趋势以及分析影响这些地区游客量的因素为主。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年际游客量的预测形成了丰富的成果,但是对日游客量的预测问题鲜有研究。随着游客的旅游方式的变化,影响一个地区游客量的因素已经不仅仅是由旅游的季节性因子和景区基础条件所决定,各种社会因素、自然突发状况也会对一个景区的游客量产生重要影响(吴耀宇,黄震方,2010)。本文研究日游客量的预测问题正是基于对上述变化的思考。考虑季节与季节之间的
2.3解决框架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获得研究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法对日游客量预测建立回归模型,再利用BP神经网络对回归模型计算出的预测结果进行误差的修正,最后将修正出来的结果作为最终预测的日游客量。图1为本文的研究路径。
3实证研究
3.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采集了大量数据,其中包括九寨沟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日游客量数据、九寨沟2009年和2010年每日的气象数据,全国2009年和2010年法定假日的数据等。有研究表明气候的季节性固然会一个景区游客量的大小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也应该加大对社会因素、自然突发状况的关注。因此本文重点考虑社会因素和自然突发状况对游客量的影响,设定出与游客量波动有关的主要因子。影响游客量的因子在季节与季节之间差异大,在相邻两日之间差异小,因此在考虑到景区前后两日季节性因子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设定出前日游客数量级、前日温度、前日降雨等因子,再考虑到前后两日的社会因子可能会因为放假等原因而产生差异的情况,设定出法定假日、寒暑假、旅游淡旺季等几个因子。由于自然突发状况无法准确预测以及定量,因此将其作为影响随机误差的一个因子。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之后,得出了可能影响九寨沟日游客量的因子。本文通过研究2009年数据来建立模型。首先利用SPSS软件分别对设定的因子与九寨沟游客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前日温度、前日降雨、法定假日、前日游客数量级、寒暑假、旅游淡旺季几个与九寨沟游客量相关性较高的因子。然后将九寨沟实际游客量的数据和因子导入SPSS,通过模块—逐步回归建立回归模型。逐步回归的基本思想是,在考虑对Y已知的一群变量(X1…Xk)回归时,从变量X1,…,Xk中,逐步选出对已解释变差的贡献最大的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并且同时满足偏解释变差的F统计量的值fj的显著性概率p小于等于选定的显著性水平α。采用逐步回归法,在显著性水平α为0.05水平下,一共有4个因子依次进入回归方程,依次是前日游客数量级、法定假期、前日温度和旅游淡旺季,从模型汇总表中可以看出,最后一个包含了以上4个因子的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R=0.919,校正判定系数R2=0.918,各种影响因子对实际游客量的回归效果良好。检验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三个问题均不存在。模型方差检验、回归系数检验也都通过。根据高斯-马尔柯夫(BLUE)定理,回归系数表所求得的回归系数具有最优性、线性和无偏性。以上从SPSS中获取的结果证明通过多元回归得出的模型拟合度比较高,结果比较理想。最后根据回归系数得出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14394.805+781.351x1+1143.616x2+45.851x3+416.860x4+μ(1)其中y为预测的日游客量,x1为前日游客数量级,x2为法定假期,x3为前日温度,x4为旅游淡旺季,μ为随机误差。
3.2BP神经网络修正理论已证明,三层BP网络可以以任意精度逼近任何连续函数(张兴会,等,2004)。以多元回归模型的预测误差作为输入的学习样本,在神经网络中经过不断修正可以得到更好的预测结果。BP神经网络可以从大量的离散实验数据中,经过学习训练,提取其领域知识,并将知识表示为网络连接权值的大小与分布,建立起反映实际过程内在规律的系统模型。BP网络可以包含不同的隐层,理论上已经证明,在不限制隐层节点数的情况下,只有一个隐层的BP网络可以实现任意非线性映射。在模式样本相对较多的情况下,较多的隐层节点,可以实现模式样本空间的超平面划分,因此本文使用具有单隐层的BP网络来实现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修正(陈如云,2007)。图2为BP神经网络原理示意图,其中Wij是输入层到隐层的权重,Wjl是隐单元层到输出层的权重。
3.2.1训练样本归一化原始样本中数据为预测游客量的误差均大于1,而BP神经网络所处理的是数值在[-1,1]区间的数据,因此这些样本数据在研究中都需要将它们转化为区间之间的数据。本文对样本数据采用的归一化公式如下:式中I为原始误差输入数据,I^为归一化后的输入数据,g为原始样本期望目标数据即实际游客量,g^为归一化后的期望目标数据。
3.2.2网络训练本文采用三层的神经网络进行建模,对游客数量预测误差进行修正。采用2009年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因数据量比较大,隐层神经元的节点个数n2要尽量多,故本文选择n2=150,这里的隐层神经元节点个数不是固定的,要根据实际训练的检验修正。输入层神经元节点个数n1=5,输出层神经节点个数n3=1,将1月1日-5日、2日-6日、3日-7日等的游客数量预测实际误差作为网络输入,以6日、7日、8日等的实际游客量作为网络输出,组成样本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最后得出预测误差。采用MATLAB测试,输入层到中间层和中间层到输出层的传递函数均受用正切函数,学习率设为0.5,训练次数设为5000,训练目标误差为1×1010。使用MATLAB进行神经网络训练得到归一化处理过的输出层数据,首先需要对输出层数据还原,根据归一化公式得到还原公式:式中I为还原的神经网络输出数据,I*为神经网络原始输出数据。经过MATLAB的处理,将预测误差与回归模型预测值相加,得到最终预测值。
3.3模型验证
3.3.1回归部分将2010年数据带入回归方程,通过计算得出游客量预测值。下图3所示为根据回归方程(1)计算得到的2010年上半年日游客量的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对比图,其中y为预测游客量,g为期望目标数据,即实际游客量,横坐标为日期的序列值,纵坐标为游客数。
3.3.2BP神经网络部分要预测某天的游客数量误差,应该将回归模型预测的前五日实际误差作为神经网络输入,经过神经网络的运算之后得到输出为当日游客量预测误差,将此输出的预测误差与回归模型的当日游客量值进行相加或相减,得到最终游客量预测值。图4是经过BP神经网络修正前后的两个日游客量预测值的对比图,其中,y为多元回归预测值,Y为BP神经网络修正值,横坐标为日期的序列值,纵坐标为游客数。由图4可以看到经过BP神经网络修正前后的游客数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在游客数的多少上存在差别。下图5为经多元回归模型预测,BP神经网络修正后的最终预测到达人数(Y)与九寨沟实际到达人数(g)对比图,横坐标为日期的序列值,纵坐标为游客数。从多元回归模型的预测到BP神经网络的修正,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从图2与图5的对比可以看出:九寨沟游客每年实际到达人数呈现出多峰性;实际到达人数与预测到达人数所呈现出的峰值是基本一致的;二者的对比图显示二者在数量上的预测也基本准确。而且经BP神经网络修正后,游客到达预测值与游客实际到达值之间更为接近,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神经网络模型对预测值修正后误差显著变小,经计算得修正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误差率为2.05%。其中误差在1%以内的占总预测量的33.5%。误差在2%以内的占65.9%,误差在10%以上的占0.6%。分析有如下几个可能产生误差的原因:(1)由于回归模型选择的影响因子而造成的预测误差。影响一个地区游客量的因素众多,并不能全部被挑选出来,因此影响因子的选择是造成误差的一个最主要原因。(2)自然突发状况。由于自然突发状况存在突发性和偶然性,事先很难准确预测,也是一个误差来源。(3)除法定假日以外的周末。由于周末多是九寨沟周边城镇的游客去旅游,而去九寨沟所花的时间可能较多,因此周末可能不是一周当中游客最多的时候,但是周末会对游客量有一定影响。(4)单位组织旅游。现在许多单位都会选择一个相对于自身合适的时间组织员工集体旅游。(5)地震的残留影响。
旅游资源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鸟兽虫鱼、奇石绝景等为载体。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和完整,便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九寨沟景区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始终坚持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强力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弃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中外游客保存了一个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为了贯彻生态旅游的理念,九寨沟成功地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从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沟关闭了景区内的所有宾馆;2003—2004年,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建筑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现象,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景区每年拨专款836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组织景区居民入股,建设并运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有效解决了“保景”与“富民”的世界性难题。
九寨沟景区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的新理念。九寨沟的“绿色旅游”将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满足“绿色消费”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管理和发展中,主要表现在:科学测定环境承载量,实施“限量旅游”政策,严格控制日进沟游客数量;开通绿色环保观光车,尾气排放达到欧三标准,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影响;拆除景区内的所有旱厕,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和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从而实现了景区内污染物零排放;景区内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咨询、环境教育为主要功能;开发以绿色为主题的原始森林旅游路线等。九寨沟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播,将旅游和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结为有机的整体。
九寨沟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使其生态旅游管理进一步向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其举措包括:每年外派专业人士出国考察,不断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景区员工的素养提升,以改善景区服务质量;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就环境工程、环境教育和森林生态学等内容进行科研合作;与四川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合作,成立“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配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九寨沟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共同合作开展“中国世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项目”研究。正是由于景区采取了科学、生态的管理方式,保持了九寨沟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将自然的韵味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才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二、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主体
在全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自然景区内往往存在着景区内居民与景区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些景区管理局为了保护环境,往往限制或取缔景区内的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活动;而居民为了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时常置景区的生态保护于不顾,二者由此形成了紧张对峙的关系。
九寨沟景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了重要举措扭转这种常见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认为,景区内居民是景区保护的动力,九寨沟人既然始终坚持“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景区内居民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监督、批评和参与的重要力量。为此,九寨沟开创了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九寨沟管理局通过倡导、引导、疏导、指导的方法,使沟内居民认识到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其主人翁观念和忧患意识,变被动的、强制的环保为居民自觉主动的参与;同时,不断强化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遇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大大减少了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的产生。
为了杜绝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九寨沟管理局严格控制沟内餐厅等服务项目的数量,努力实现服务经营项目向沟外发展的目标,切实地避免景区的日常污染;杜绝外来人口对沟内餐厅、摊位的承包、租赁,限制外来人口迁入沟内,从而使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多位一体的环境监管目标,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还以沟内居民为骨干,组建120余人的“3队10站”:护林防火专职消防队、环境卫生队、保护区道路养护队,长海、日则、诺日朗等七个保护站、生物病虫害监测站、环境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从而使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九寨沟这种以保护为前提和维护居民利益相一致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行政手段、开放的经济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手段及当地居民的高度自觉,显示出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三、精细化的景区管理举措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九寨沟景区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着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3年3月,九寨沟管理局出台了一项新举措——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景区员工做到“六精”(精神、精华、精髓、精品、精密、精通)和“五细”(细分市场和客户、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分每一个管理、细化程序和环节、细化成本控制),立足于细,扎根于实。通过具体的细节,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一流景区的人性化服务,增加对九寨沟的满意度、信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让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景区居民乃至每一个游客都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六精”中的“精华”体现了生态理念的内涵。“精华”是指有效地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九寨沟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管理文化)、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全面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使其具有处于领先行业地位的核心技术,有力促进景区的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这种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的理念,在九寨沟管理文化的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九寨沟景区一方面是运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总结和传播自己的生态旅游管理举措,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文化氛围。
“五细”之中则包括:细分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责权利明确,并落实到位;细分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采取层层目标管理,使之落实到人;细化全局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制度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九寨沟景区管理者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九寨沟旅游的全过程之中,使游客不仅是生态旅游的消费者和主体,而且也逐渐转变成为生态保护和景区环境工作的监督者、批评者,以此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游客相互监督的新局面。为了帮助游客建立生态观念、强化生态旅游中的教育功能,九寨沟生态旅游景区设计了一些专门用来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的旅游项目及辅助措施,切实有效地建立起从管理者、工作人员、景区居民到普通游客的多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机制。
同时,九寨沟景区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管理。景区管理局设置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景区进行科学化管理、维护、调查、观测、监测、研究,遇到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情及时处理,并强化保护措施;景区管理局还依法建立健全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细化到一条条具体的规章制度中。
九寨沟景区被誉为“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成功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国内其他旅游景区学习和借鉴,是中国生态旅游管理和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科学,2005,(3):16-19.
[2]罗高飞.走出无烟产业的误区——“绿色时代”与“绿色旅游”浅议[J].旅游科学,1996,(3):9-l2.
[3]黄瑞华,李书剑.旅游景区容量管理新举措——以九寨沟景区为例[J].太原大学学报,2007,(1):114-116.
一、镜泊湖景区的当下的概况
镜泊湖是我国全国文明风景旅游示范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其位置在牡丹江的中上游。它的水域较为宽广,整个水域的面积达到八十平方公里。百里长湖、火山口森林、渤海动物园是构成镜泊湖景区的主要三部分。由于景区发展的需要,景区现已建设了8加星级宾馆、44家疗养院、162艘游艇。其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壮大。但是随着游客人数的增多,其管理体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二、景区管理体制中的主要问题
镜泊湖景区中管理体制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整体景区是由多个景区组成的,其领导阶层较多,并且实行意见不易统一。下面,来展开详细的分析。
(一)景区区域管理交叉重叠,增加了统一管理的难度镜泊湖景区的行政区域划分是多样化的管理系统。景区的资源是每个管理系统的发展前提。管理人员在自己的行政区域内进彳行规划,但是有些管理人员急于发展自己区域的旅游经济,可能会导致乱批乱建的现象的发生。例如每个景区都在兴建娱乐设施、星级酒店、疗养院等。这种行为严重的破坏了景区规划管理的统一性。
(二)部门数量戎杂,功能交错
景区的执行部门数量较多,并且其中某些部门的职能是重叠的。在进行执行管理时,会出现重复处罚的现象。管理人员的数量多于工作人员的数量,在进行区域化管理的时候,如果出现管理人员只能重叠的状况,通常情况下他们都互不相让,一味的在自己的管辖区域内进行处罚,不考虑当地工作人员的实际状况。
(三)政府企业间利益冲突,管理体制发展缓慢
管理体制是保证景区长期有序发展的前提。但由于政府颁布的地方性条例,不符合当地企业的利益。这就导致政府的法规在当地无法执行或者执行的进度缓慢。比如,政府颁布关于限制当地景区不能乱建乱造的法规,由于这样会是企业的经济受到损失,企业的行为不按法规执行。这样就导致政府的决策不能正确实施。
三、镜泊湖管理体制问题的成因
镜泊湖管理体制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上级部门考虑不周
由于上级管理部门对景区的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导致其可利用资源不能重复利用。景区旅游发展,首要考虑的就是可持续发展。只有长期的利益才能保证景区设施的正常执行。由于上级部门不能对景区的整体发展做规划,导致管理体制出现问题。
(二)各部门职能不完整
景区的部门较多,但是各部门的职能不够完全。并且景区各部门之间在对景区的规划、资源的利用、权利的执彳行等方面互不干涉,导致景区出现的众多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导致部门之间管理混乱。由于不能统一的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导致其疏于管理,久而久之,职能退化,出现了职能不完善的情况。
(三)管理人员执行力度不够
对于景区的管理,要有足够的管理力度。但是由于管理人员素质不足,直接导致其执行力度受到影响。并且,景区的管理人员年龄都偏大,不能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有些管理人员是学历较低,遇到正常的管理问题时,不能使其得到妥善的解决。并且,没有足够的执行经验,导致其不能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
(四)相关法规不够完善
不仅仅是对于镜泊湖景区,在我国的政府景区中,都普遍存在管理法规缺失的情况。即使,颁布了一些法规,但是由于其针对性较弱、内容不突出等问题。导致企业常常出现所谓的钻空子的行为。即使地方政府颁布了相关法规,也没有任何执行效果。景区的问题也不能得到改善。
四、景区管理体制的问题对策
对于镜泊湖存在的问题,应该通过增强对人才的引进、建立完善的体制、将资金和实际结合起来等途径解决问题。通过高级人才的引进,可以使景区的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通过对具体情况的分析,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通过严格的体制,使景区的开发建设得到合理的规划。政府可以为企业引进项目和资金,两者互帮互助,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政府的措施可以顺利执行。
高素质的人才可以为景区的规划提供多种方案。并且可以保证制度的执行力。政府和企业的相互合作,可以使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更快更好。
五、小结
关键词:旅游 景区管理 创新
一、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定义
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创新当中,管理创新是指通过汁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的创新,对旅游景区内部进行重新组织与安排,以求在新的经营环境下,提高景区的工作生产效率。
旅游景区内项目的运行好坏与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景区管理者所执行的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点项目的成功机会。因此,管理创新是旅游景区创新的保障,其关键是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和现代管理科学成果,建立景区的战略管理和运行管理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二、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原则
(一)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
从空间上考察,一个景区新产品要经历从概念信息到具体投入运行,从产品到产品链或群等多个层次;从时间上考察,产品创新要经历市场研究、功能规划、成本设计、市场开发等多个阶段。因此,景区经营管理创新也必须采用新的方式与手段,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逐层分析,层层建立评价、优化、决策的创新机制。
(二)目的性与开放性原则
旅游景区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始终围绕景区发展的目标,并为其服务。景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如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景区利润、消除竞争对手等,针对不同的目标,景区推出的服务产品是不同的,所以景区管理创新的方法与手段也是不同。
三、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内容
在体验旅游的时代,景区管理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兼顾游客、社区、政府、开发商、环境、生态等多方利益,从各个方面共同构筑起体验旅游时代的景区管理模式。
1.总体管理
旅游景区要长期规划、总体控制,实行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理。政府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制定行业规范,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响,对游客进行教育与沟通,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推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2.资源与环境管理
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必须在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需要的同时,保证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对文物保护采取“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休等方法保证资源与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防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
3.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
社区是塑造游客体验的重要道具,社区参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的影响感受最深;二是社区居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氛”的必要成分。促进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社区为游客的新鲜感以及亲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础。景区开发要带动社区发展,增加地方就业、社会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边贫地区,旅游扶贫是中国特色的景区开发的必要使命。
四、管理手段的创新
管理思想创新直接体现的管理手段的创新上。今后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核心能力的竞争,是一种非价格的竞争,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在旅游景区和管理手段上,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景区管理者必须敏锐地抓住景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建立起自己景区的市场号召力。
1.景区游客忠诚度管理
游客忠诚的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首先,游客忠-戚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它代表了游客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高强度的心理依恋,包含着对这一产品或服务性能、品质等的信任,以及在需要该类产品或服务时,首选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责任;其次,是在这一心理指导下的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行动和对该产品或服务的宣传推介。
(1)对于游客忠诚度的认识误区
首先,认为游客普遍出游的初衷是追求新异,对旅游景区重复消费可能性小,因而不存在游客普遍忠诚。其次,认为忠诚度比较重要,但培养游客忠诚度是为了景区利益最大化,而忠诚的游客就是反复来的游客,就是掏钱多的游客,所以盲目选择增设景点设置和消费点,以期带动重复消费。
(2)提高景区游客忠诚度的意义
当今市场竞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于许多企业来说,重要的问题并不是统计意义上的市场占有率,而是拥有多少忠诚的顾客,即企业竞争的目标由追求市场份额的数量。顾客忠诚的数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2.旅游景区品牌管理
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迫使旅游景区重新审视自己的旅游产品。美国的迪斯尼乐园长盛不衰,并且能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连锁式迪斯尼帝国,这就是品牌的魅力所在。品牌管理就是从品牌定位到品牌增值的全部活动过程。
(1)景区品牌管理的意义
品牌管理是通过识别功能,以品牌作为沟通代码,承诺和保证产品的质量、价值、用途、信誉,自始至终确保其价值功能,能为消费者提供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其附加价值产品。
(2)景区品牌的管理
旅游景区的品牌管理是根据景区的竞争状况和产品优势确定旅游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分析,通过传播塑造品牌形象,与旅游者沟通并得到认知,使旅游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以此形成景区的竞争优势,从而力图在旅游者对同类产品的购买动机中,排他性地选择自己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徐伟,沈永田,浅谈改革与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 第20期
(一)旅游管理本科生行业就业意愿分析
旅游管理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内的就业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行业就业率较低和行业内部流向不平衡[7]。通过对旅游相关行业就业选择的调查,发现约32%的被调查者倾向于酒店行业,其次是旅游行政部门及非旅游直接相关行业,旅行社、旅游教育部门、旅游规划与研究方面因为行业认知度低或门槛太高,意愿率较低。景区景点和会展公司的意愿率虽然稍高于旅行社,但总体而言,其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吸引力非常弱(图1)。在选择景区景点作为就业意向的学生中,其中女同学(25%)高于男性(8.11%),农村学生(22.58%)高于城镇学生(13.95%),非独生子女(24.67%)高于独生子女家庭(3.57%)。可见,对于家境较为优越的同学来说,景区就业倾向性更小。在有限的旅游管理专业行业就业范围内,景区就业意愿更低,这更加剧了当前景区人才缺乏与学生就业困难的矛盾局面。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景区就业意愿分析
假设本科毕业生愿意在景区就业,对其就业景区的区域、类型、级别、所有制等进行意愿调查(表1),发现:从景区所在区域来看,60%以上的同学首选华东地区的景区;其次是华南景区,约占20%左右;东北、西南、中部地区很少,而西北地区景区就业意愿率则为零。可见,从景区区域意愿来看,学生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和距离因素,意愿选择趋向于离家乡较近或经济发达地区,偏远地区的旅游景区不受学生的欢迎。若针对其他地区院校学生调查,区域选择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但经济和距离作为学生景区区域意愿的主要考虑因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由此产生的就业扎堆现象将会增加景区就业压力,加剧同学之间或同区域同行业同学的竞争。从景区类型来看,40%以上的同学首选旅游度假区,其次是自然旅游景区和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格调优雅,是同学们比较青睐的景区类型。历史人文景区的意愿就业率最低,说明同学更注重其工作的自然环境,而忽视了景区的文化氛围。文化是景区发展的灵魂,也是留住游人和工作人员的重要吸引力,学生的文化忽视可能是导致景区从业人员的高流失率原因之一。从景区级别来看,级别越高的旅游景区越能吸引学生前往。80%以上的同学首选5A级景区,因为景区级别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景区设施与管理的完备与否,也即关系着其工作环境。此外,新开发景区对少数同学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主要是大学本科生前往新开发景区,往往成为新开发景区的拓荒者,潜力的发挥与职位晋升具有很大的空间。从景区所有制来看,约50%的同学选择国有企业,其次是外企和集体控股,而私人控股和民营企业选择则很少。景区所有制影响同学们就业后的工资、奖金等各方面的福利待遇,在中国现有国情下,这关系着毕业生工作的长远性及稳定性。总体来看,本科生最倾向的景区所在区域、类型、级别及所有制中,女同学均高于男同学,城镇学生均高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可见,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对其择业倾向具有较大的影响。
(三)三大旅游行业就业意愿比较分析
由于旅游教育部门、行政部门及研究院所,对于本科生来说门槛较高,且需求量小。因此,酒店、旅行社和景区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与旅游直接相关的三大行业。对景区、旅行社、酒店三种就业方向优劣势进行调查比较,进而找出景区就业的吸引力所在和不足之处(见图2)。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景区就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工作时间和场所较为规范,对于女同学来说,这一点尤其被看重。同时,近一半的同学认为景区与旅行社相比,工作环境相对稳定;与酒店相比,社会印象相对较好;与旅游行政部门相比,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旅行社就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工作游玩两不误,其次是上班时间较规律和所在地的区位优势。上班时间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旅行社内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导游的工作时间规律性相对会弱一些,但总体来说,要优于酒店的中班、夜班。酒店就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好,因为酒店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其次是酒店部门体系完善、工种多,星级酒店档次高,优秀的管理团队等。从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的就业优势比较来看,景区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具备旅行社和酒店的优势;从对景区就业前景态度来看,约30%左右的同学对景区就业持乐观态度,50%的同学表示一般。但是,未来多种优势的兼具和同学的乐观态度并没有完全支配被调查同学的首选就业意向,只有19%的同学毕业后首选旅游景区,64%的同学毕业后有可能选择酒店行业开始职业生涯,17%的同学选择旅行社。实质上,这仍然反映出同学们对景区就业信心不足和前景渺茫的心态。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景区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宏观因素
1.本行业就业忠诚度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提前到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8]。强大的旅游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在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和旅游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管理本科生对旅游业的认可度却不断走低[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六部委联合《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15年,我国旅游就业规模应增加到1亿人左右,形成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10]。但是,由于学生行业忠诚度的低弱,面对如此巨大的行业需求,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却出现严重的“有业不就”现象。据统计,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依然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20%[11]。旅游管理学生“非本行业就业”、“学非所用”的就业倾向[12],大大减少了其本行业就业的数量,旅游景区作为其中的主要旅游行业更是受到了巨大影响。
2.传统的景区管理体制
中国风景名胜区自1982年开始成立以来,其管理体制一直为政府机构型、准政府机构型、协调办事机构型等,归辖政府或管委会统一管理,从中国的“单位制”来划分,基本划归为事业单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想进入景区单位非常困难。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景区走上企业化道路,如股份公司、整体租赁等,但大多仍然是政府监管,管委会和管理公司多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景区录用、聘用的人员很少,且进入景区管委会仍需要考编等。旅游管理专业同学也形成了一种“景区就业难”的思维定式,忽视了景区就业的可能性。虽然当前许多新增的经济开发型景区,如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生态园等,以及整体租赁经营景区需要大量的人员,进入门槛也相对较低,可是由于中国景区总体管理水平的局限性,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对此尚未产生强烈的意愿。
3.景区人才需求特点
旅游景区管理与一般的商业企业管理在许多方面具有共性,如财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等,所以人员招聘对专业限制相对较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面临着许多其他专业学生的同等竞争。同时,旅游景区企业对人才的选用多基于专业性、工作经验、语言能力以及个人素养等方面的考虑。在工作经验方面,考虑到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上手比较快,可以节省人力资源培训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景区迫切需要有丰富旅游管理或从业经验的高素质人才,这成为很多应届毕业生就业受阻的重要原因。许多同学在大学期间从未接触景区类相关工作,以至于初次求职或跳槽时也不敢涉足景区行业。此外,总体上,中国景区管理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新开发的众多景区,其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往往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尚不足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而许多属事业单位的传统景区人员需求,由于名额、编制及求职条件等限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进入又非常困难。
(二)微观因素
1.课程设置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所学习的课程内容较为宽泛,涉及公共基础知识、旅游行业基础知识、基本管理技能以及其他的必修类课程,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相应指导课程少之又少。《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在很多学校,尤其是二本、三本及中职类学校仍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新的学习与研究领域,学生们在学校接触景区管理的相关课程少,就业时自然忽视了此类行业。
2.实习基地选择
出于管理和安全需要,许多高校旅游专业或旅游院校的实习基地均选择酒店。酒店实习一方面可以容纳大量的学生,另一方面岗位管理相对规范、岗位职责明确、服务程序统一、上班场所比较固定。而景区相对而言,若作为实习基地,所需学生相对较少,且可能会涉及景区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关系,工作岗位人员需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尤其是对外业务岗位,以方便工作的长久开展和企业的良好运行。因此,为了便于管理,大多数相关院校都将实习基地确定为酒店,而不是景区,集中把学生送往一些固定的酒店合作单位。进一步地,酒店长达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实习,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学生的就业倾向。许多毕业生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内就业就是酒店,若不从业酒店,即选择行业外就业。
3.学生个人因素
学生个人因素一方面包括学生个人的性格及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包括学生个人及家庭的择业观念。总体上,学生个人性格偏内向,独生子女或家庭条件相对较为优越,对一般的企业型景区择业意向较低。另外,受传统择业观影响,大多数学生及家庭仍然考虑工作的区域性、稳定性及福利待遇。除了有事业编制的景区比较受欢迎外,其他很多景区或位于落后边远地区,或缺乏高水平的管理,或属于一般企业聘用制,而且多数招聘岗位都是一线职员,待遇不高,福利得不到保障,个人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对此类景区的就业前景仍感到非常迷茫。
三、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景区就业对策
(一)从学校角度
1.强化专业细分
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是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景区就业意向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院校几乎都是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下,同时培养着兼具旅行社、酒店、景区和职能部门管理等为一体的专业综合性人才,而实际上这些不同的培养方向在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旅游本科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大规模的旅游全才,必须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细分,细化培养目标。专业细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行业层面细分,即划分为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方向。近年来,酒店管理正从旅游管理专业中被细分出来,在教学、实习等方面成果突出。旅游景区管理的教学可以借鉴其有效的经验,围绕旅游景区这一具体行业的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二是从行业补缺角度细分,即针对当前旅游景区行业紧缺的一些高级人才,设置相应的方向。这样在为旅游景区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为毕业生景区就业提供了必备的技能和素质。
2.重置课程体系
就旅游景区而言,教学目标应多涉及具体的景区开发与管理艺术、理念及流程,教学案例应广泛涵盖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景区,教学内容应包括景区的开发、经营与管理的各个层面,具体课程可细分为《旅游景区管理概论》、《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与经营》、《旅游景区服务管理》、《旅游景区概览》、《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等。同时,编制《旅游景区实习手册》,加强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教学课程,将课堂教学与思考、实践观摩与操作结合起来。此外,还应与时俱进,实时关注中国景区发展的相关动态,提高同学们主动了解景区、思考景区的意识与兴趣。重置的课程体系与专业细化相结合是最优组合,这样才能加强同学们对景区就业的意识,真正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
3.加大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最好方式,有利于实现人才供需市场的平衡。学校与景区间的校企合作应受到重视,具体措施可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聘请在旅游景区有任职经历的老师参与教学,以实际工作经验为案例更好地教授专业知识;二是以景区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景区实践教学的良好平台;三是合作开设景区管理特色班,实行小班制教学,根据具体景区需要定向培养人才,并定期聘请该景区管理人员授课。以上措施在加大同学们对景区了解的同时,也提供了学生与景区管理人员联系的桥梁。此外,依靠校企合作关系,向旅游景区输送实习生同样具有可行性,校企双方在此过程中可适度关注实习生,稳固其在景区就业的意向,这也为本科生的就业开辟新的道路。
4.重视择业观教育
旅游景区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行业就业不仅是酒店、旅行社及旅游教育、行政部门等,景区也是其重要的择业方向之一,这需要院校领导、授课老师、辅导员及所开设课程的全面引导。首先,作为学校、教师和辅导员,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入学起,即要通过教学、班会、宣传等活动,加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的专业思想,将专业教育与职业引导相结合,强调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本行业就业的广泛性和空间性。其次,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就业有着直接导向作用。对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理论上开设的专业方向教学课程一定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尤其是酒店方向、旅行社方向和景区管理方向。这些方向急需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学生最直接的本专业就业行业。学校不应为了管理方便,把学生全都送往酒店实习,给学生造成专业就业只能是酒店的错觉。最后,应切实加强景区相关内容的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活动包括景区职业技能培训、模拟训练、讲演比赛、服务大赛、读书讨论会、创新大赛、毕业论文等,活动能够践行专业,让学生在校园里就感受到浓浓的专业氛围,并得到实景训练,达到全面热爱、了解专业和去向的目标,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业择业观。
(二)从学生角度
学生始终是就业大潮中的主体,合理地选择职业发展道路依赖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岗位时应把理想与实际、技能与兴趣结合起来。首先,要从主观上增强对旅游业的认同,改变对景区就业不是很乐观的态度。旅游景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对客户服务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如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人际交流沟通技巧等。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管理者大部分是大专、中专文化程度,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管理者,弥补这一领域的人才缺口。其次,应转变择业观念,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景区就业是表现对旅游这一行业热爱的理想选择之一。从学生角度加强景区就业意愿主要在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就业心理的调整。
(三)从景区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