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诗赏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赏析:这首诗构思巧妙,语言质朴流畅,感情蕴藉婉约,艺术感染力很强,颇能代表杜牧七绝的艺术成就。从形式和结构上看,全诗描物写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呈现出灵动之姿,颇动人心魄。前者旨在为后者营造氛围,后者意在为前者规范意蕴,两者相互衬托融为一体。
2、原文: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译文: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凝视天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
(来源:文章屋网 )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教学又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需要我们着力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具体实例,来分析古诗词赏析的一般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进而提高语文成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词赏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也是古诗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点。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中,一直保留着古诗词曲赏析这一板块,足见对其重视的程度。
诗歌的赏析需要把握诗中的景、诗中的事、诗中的情、诗中的典(故)。诗歌的赏析角度或者赏析点一般比较小,且有较明确的指向。对古诗词曲可从主题思想、感彩、表现手法或重要词句的作用等角度分别进行赏析。
笔者在多年的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总结出了“三赏”教学法,即赏“情”,赏“技”,赏“妙语”,教学效果显著。本文所述皆以七――九年级课本所选古诗词为例,兼以课外延伸训练的古诗词。
1. 赏“情”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情”。通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这是赏析的第一步。
课本所选古诗词抒发的感情大体主要有以下几种:(1)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杀敌报国)。(2)人际间真挚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3)思乡之情。(4)热爱山水田园。(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悲愤郁闷。(6)感伤时事,怀古伤今。(其中有些情感有交叉)。归纳出这几种情感并非让学生与诗词对号入座,而是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不致于曲解诗人的情感趋向。如何来确定呢?
①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知人论事,体会出诗人此时的心境。如李白傲视权贵的个性,渴望施展才华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的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岑参、范仲淹边塞军旅生涯;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无奈;李煜由帝王沦为阶下囚的遭遇。等等。
②其次是通过标题来确定。有些标题即指明了诗的主题(词牌名与内容无关,另当别论),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友情的;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诗,往往表现的是戍边将士们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等等。
③再次是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诗人的情感是借助意境来传达的,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内容,对诗中的情景做具体的分析。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而别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令人伤感;“杜鹃”、“子规”,叫声哀婉,令人凄凉哀伤;“”、“梅花”象征的是坚强、高洁。等等。
④要善于联系诗词常识。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常常表现出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李清照的婉约词常常表现出凄清哀婉的思想感情。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初步把握诗的主旨,这仅是“点”,要想真正具备这种把握能力,由点到面,还需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古诗词。
2. 赏“技” “技”指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这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2.1 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藉此来言志抒怀的。教者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具体为:①直抒式,直抒胸臆。如《关睢》《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直接、强烈而真挚。“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断肠人在天涯”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②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③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观沧海》《春望》《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渔家傲》《天净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④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2.2 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歌的内容极为重要,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笔者在分析时常提问:为什么要用?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理解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雁门太守行》首句中“黑云”“金鳞”的比喻,写出敌重兵压境及守城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情形。《书湖阴先生壁》中送青入门的两山是多么的多情可爱。《望庐山瀑布》中的夸张则表现出李白诗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观刈麦》中农民辛勤劳苦与自己不劳而获的对比,表现白居易作为封建官吏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凉州词》中的“春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风吹雨”都是双关词,要分析其深刻含义则要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比喻等修辞手法。
2.3 表现手法。古诗词中经常运用一些艺术手法,如:(1)情景结合。诗词中常出现一些写景的句子,写景是为了抒情的需要,抒情需要借助于写景。(2)虚实结合。虚写多指想象之景或梦中情景,结合眼前实景,能增大作品的容量,给人以想象的空间。(3)先抑后扬与先扬后抑。这种手法在表达上抑扬顿挫,大起大落,增强了感情表达的力度。(4)托物言志与以物喻理。化抽象为具体,表达含蓄。(5)白描。白描手法是用直接、形象、准确的语言来描画人物,刻画人物心情,不事夸张,不用修辞,却能使人物栩栩如生,如在眼前。(6)用典。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使诗的表达更为委婉含蓄。要能够理解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意义。7)烘托。这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8)对比。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9)渲染。诗歌往往对景物、环境等进行笔法浓重的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等等。诗人常用烘托渲染、典故、借古讽今、虚实相对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要讲解透彻,以便学生能由此及彼,在诵读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泊秦淮》首句以“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烘托出凄迷冷寂的气氛,暗示唐王朝国运衰微,隐含对国事的担忧,与下文沉湎声色享乐的达官贵人形成对比。《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冯唐”典故的运用,表现苏轼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王昌龄在《出塞》中借汉代李广英勇善战,威镇边疆来讽刺唐王朝用人不当,边将无能的现实。《观沦海》中曹操先写眼前大海生机勃勃的实景,后写想像之景,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博大气象,借以抒写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宽阔胸襟。
3. 赏“妙语” 妙语指精妙的词语,学会赏析凝练精准的词语,这是古诗词赏析的较高境界,也是具备鉴赏能力的体现。
词语的理解赏析,主要是分析其含义和表达作用,体会其妙处。我们可以从以下多个角度中选择最合适的角度来品味语言的精妙。
(1)从遣词用语的角度推敲、品味作者准确、生动、传神的用词。例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自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再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揣摩语言的妙处。诗句常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间接抒发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形象感人。
(3)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品味语言。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从蕴含哲理的角度品味语言。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的深刻哲理。
(5)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品味语言。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6)从用韵、节奏、音调的角度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除此之外,还要积累评析语言的一些词语,如清新自然、含蓄隽永、生动形象、平实质朴、言简义丰等,使评析语言很优美。
作者简介:于葆青(1969―),山东成武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成武第二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是人类家园中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它以细腻的感情、丰富的内容、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意境熏陶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陶冶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的目标是“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精神,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古诗词赏析教学的。
一、理解诗词大意,整体感知内容
赏析古诗词最基本的就是正确理解诗词中词语、句子的意思,进而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内容,这是我们赏析诗词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某个词或某句话有几层意思?你能说出来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诗词中某句话所写的景色吗?
如: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共有两层意思,你能说一下吗?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它所展示的景象吗?通过思考以上问题,学生们很轻松地把这首诗的大意理解透彻了。所以,一首诗词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言志,表达的都是完整的意思。虽然受语言古今差异等影响,要让现在的学生完全理解古诗词句子的意思有一定难度,但入选教材的诗词都是经典名篇,大都通俗易懂,即使是千百年后的学生,通过自学和老师的引导也能读懂诗词的大意,再联系诗词的“上下文”去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就可以水到渠成。基于古诗词大意去辨析字词意思,不仅易于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体会诗词感情,走近作者心理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浓缩的情感、醉人的意境,在文学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欣赏前人留给我们的诗词瑰宝是一种精神享受。李渔在《窥词管见》中对抒情作了精辟的论述:“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由此可见,抒情是诗词最基本的特点。诗词的创作过程始终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为了让学生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创作风格。像读李煜的词,我们就要明白他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经历,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他作品中的深重忧愁;读李清照的词,就要知道她前期、后期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另外,古人用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某种特有的情绪,像用折柳表达送别之情,借明月抒发思乡之情,寄秋风以表忧愁等,也应让学生了解。如果学生头脑中有了以上这些基本知识,再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就能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这首词是她哪个时期的作品,再让学生结合全词看看是否确实体现了她前期的创作风格,是从哪几句话中看出来的。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将作者的内心情感体会得淋漓尽致。
三、赏析诗词名句,陶冶精神世界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主旨深刻,催人奋进;有的感情细腻,感人至深;有的景色宜人,令人赏心悦目。欣赏这些名句,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都有很深刻的意义。在教学这一环节时,笔者主要提示学生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2.这句话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3.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抑或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如: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时,可引导学生主要从动词运用的角度去分析: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通过对名句的赏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理解、分析、想象、表达等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性情。
四、学习诗词技法,指导学生写作
优美的古诗词不仅在感情、意境方面能感染人、打动人,其突出的表现手法更需要学生学习与掌握,这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诗词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想象等。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笔者主要提示学生这样思考:诗中运用了何种手法?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当这些问题解决后,笔者再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种手法写作。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皓月从海上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洁白的月光,照着我也照着远在天涯的亲人。月光勾起了诗中人的无尽思念,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两地离愁,不能一处,是多么的痛苦;两人相思,同时望月,又是多么的甜蜜!这样,就达到了学以致用,指导写作的目的。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2、修辞手法
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3、深化理解
一首〈〈赠汪伦〉〉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这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深厚情谊。
李白外出游览时路径桃花县,在村民汪伦家做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为李白跳了一只舞。于是李白作了这首诗赠给汪伦作纪念。诗中充分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情谊。正如诗中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讲即便逃花潭水深千尺,也比不过汪伦送我的情谊深。而前两句叙事,“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正表示处于意料之外,汪伦用民间最隆重的踏歌舞来欢送李白,这让诗人怎能不感动呢!而这让诗人怎来表达呢?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有感而发用桃花潭来和汪伦对自己的情谊作比较。而这两句就用了“不及”来把两个不相干的事物连在一起。拿“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这样既深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我觉得这《赠汪伦》及自然,直抒真情,十分感人。
一、前后勾连,知人论世
学生要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创作该诗文时的特定环境,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将各种知识前后勾连,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
如《赤壁》这首诗歌,作者杜牧生活在晚唐,他有着很大的抱负,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却穷奢极欲,国家内忧外患,面临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在这种背景之下,杜牧经过三国时期的古战场赤壁,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产生怀古之情,于是才创作了这首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学生如果能够在品读诗歌的时候感受到这种情怀,便能更好地完成对这首诗歌的品读。教师可以将《赤壁》作为范例,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串联各种历史知识,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分析整首诗歌。
古诗文中的各种知识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勾连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在了解诗文背景和作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品读诗文,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试题。
二、注重积累,规范表达
学生在解答赏析类试题的时候经常面临一个问题:明明心中知道答案,但是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日常积累,无法掌握规范化的表达方式。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要让学生重视日常积累,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赏析《桃花源记》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陶渊明向往田园生活、不愿意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对乌托邦式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之情,同时也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然而在完成赏析类试题的时候,学生却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平常阅读诗文的时候就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学会如何规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仍以《桃花源记》为例,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助于思考的问题,如:“桃花源民风淳朴,平等自由,但是大家想一下,在东晋时期这样的地方真的存在吗?为什么?”“有人说《桃花源记表达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人认为是陶渊明在逃避现实,你是如何认为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表达了对《桃花源记》的看法,在讨论中,学生可以不断积累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规范表达的能力,学会如何用更准确的语句来解答古诗文试题。
在指导学生运用规范化语句来表达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让学生拘泥于所谓的“正确答案”,而要在把握文本特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用更准确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善于透视,举一反三
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透视,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相间、动静相生的关系同时整理各种典型古诗文的特点,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将自己对典型古诗文的赏读方法用到赏读其他文章上去促进对诗文的全面理解。
如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常用的文言文知识,理解作者所讲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体裁。“序”分成赠序和书序这两种类型,书序相当于前言,主要起到介绍作者生平、介绍成书过程和创作宗旨的作用,而赠序则用来表达离别时候的思想感情,往往会带有一些个人的观点,所以这种序实际上相当于议论性的散文。在了解了这点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透视文本,掌握赠序的基本结构,了解赠序的内容和性质,并让他们尝试进行扩展阅读,分辨自己阅读的是书序还是赠序,并尝试概括阐述其思想观点。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如何赏析此类议论性散文,更好地完成试题。
下面仅以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古诗词为例,从三个方面谈用典现象,希望引起备战中考考生们的注意。
一、历史典故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积淀了许多历史典故,古代诗词创作使用此类典故的颇多。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就使用了两个历史典故。第一个典故中孙郎即孙权,据《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记载:在一次打猎中,孙权的座骑为虎所伤,孙权镇定地制服了老虎。作者引用这个典故,不仅描绘了集体出猎的宏阔场面,表现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马前射虎,而且特别突出地抒发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之豪情,其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其报效国家的宏大抱负跃然纸上。第二个典故据《史记・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杀敌人数六人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用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作者当时被贬,引用这个典故,其目的是以魏尚自喻,含蓄地向朝廷表达何时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而重用自己呢?
再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有“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句子,“易水”出自战国时期的刺客荆轲的故事。荆轲受命去刺杀秦王,临行前太子丹在易水为他饯行,席上高渐离、荆轲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典故表明战争的悲壮和大唐将士舍生忘死的精神。“黄金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高台,置千金于其上来聘请人才,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燕国一时强盛。因称此台为“黄金台”。这两句写将士们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是通过巧妙运用典故突出了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更好地表达了诗歌的主旨。
二、神话典故
在古典诗词中,神话传说的运用往往能让读者展开联想,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增强奇特的艺术魅力。《课程标准》推荐的34首古诗词中,使用神话典故的现象也不少。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是文学典故,指西晋向秀为悼念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侧面表达了他对时政的不满。诗人借此典寄托了他对被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这里不作详谈)“烂柯人”就是化用神话典故。“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志》记载:晋人王质上山砍柴,见二童子下棋,等棋局终了,发现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时光已过了一百年。刘禹锡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的时间之久,又表现了世事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再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末句“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抒情寄语。这里诗人巧妙地化用了神话典故,“蓬莱”即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女主人公的居住之处。“青鸟”,传说是住在瑶池的西王母的信使,这里是借用――女主人公既然住在仙山,自当有青鸟一样的信使为她传递音讯。诗人巧妙地化用了神话传说,既使全篇的语气柔和婉顺,又把绵绵不尽的情思寄托在美妙的意境中。
三、文学典故
1.明意象。每一个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和认识,凝聚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寓情于景,寄情于物是惯用的手法,从而在古诗词中形成了一些长用的传统意象。这些意象让读者于情景中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心境,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主题的效果。了解这些传统意象有助于我们领会诗歌的主旨。例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我们知道“夕阳”往往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云”表现游子漂泊,“蓬草”象征离散。诗中“孤蓬”、“浮云”、“落日”连用,渲染出离别之时的悲凉,朋友孤身远离,诗人的失落留恋之情跃然纸上。再加上“班马”一词,“班马”意为离群的马,写离群之马嘶鸣实写离人之凄凉。这些传统的意象既描绘出了凄美的离别图,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2.抠字眼。诗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语言最凝练的一种文学体裁,将丰富的情感、传情的景物等浓缩于几十个字当中,容不得闲言。为了追求新意,古代文人下足了功夫,如众所周知的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中的“敲”――一个“绿”字写活了春色,一个“敲”字道出了夜阑人静。所以,我们亦可通过抠字眼、挖深意来体味和推敲重要的字词在语言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例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新头。”该词是李煜自述囚居,书写离愁的作品。开篇即是“无言”,人在什么情况下是“无言”?“白鸟无言定是愁”,何况人呢?单纯的情感容易说明,复杂到极至的情感总是难于说破。这种无言包含千般感受,万种滋味,因为“愁”,所以不知从何说起,不知怎样表述,于是只能给我们一个沉默的表情,一个落寂的背影。不仅是“无言”,而且是“独上西楼”,摄尽凄婉的神情。再是一个“锁”字。一个“锁”字,不仅锁住了清秋,更锁住了语言,锁住了心灵,锁住了一切美好和欢乐。所以,有人评点“‘锁’字极重,囚徒之意也。”
3.查典故。古人作诗往往用典,“用古事古论暗藏其中,若出诸己”。借古喻今,借古讽今,都是常见的手法。读这些诗,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典故,就很难理解诗意,因此查典故也是必不可少的。出题者往往会在注释中注明出处,答题是可要留心字面背后的故事。如夏完淳的《别云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是清代少年爱国志士,在这首诗中,他共用了七个典故,首联中的用典书中已注明,“泉路”一词也能读懂,仅作一例加以说明。尾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中“毅魄”指忠魂义魄,取义于屈原的《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陈子龙的《辽东杂诗》亦云:“国殇毅魄今何在?十载招魂竟不知。”作为学生,以视死如归及誓死不休的实际行动,向老师作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撼人心弦,激人奋起。
4.重修辞。诗词讲究修辞,特别是格律诗,要讲究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此外,为了在诗词中体现造诣,修辞也犹为重要。互文、比喻夸张、借代、设问等频繁运用,且往往推陈出新,追求“语不惊死不休”的境界,从而为后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这些正是我们赏析的重点内容。如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如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此词写尽“惜春”、“惜别”之意。开头两句的比喻别出心裁,反意创新。一方面写出了送行路上的风景,水柔山健,春光旖旎;一方面又满是作者款款深情。全诗虽明白如话,却又情意俱在,好一个“眉眼盈盈”。
5.用想象。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一、再现诗词画面,让学生先观其境,再品悟其意
初中学生知识积累少,生活体验不够丰富,比较难以进入作品里,而如果能把诗词内容的形、音、色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对这样直观的内容就比较容易接受,领会意境便能水到渠成。如教马致远的《秋思》,我把“枯藤、老树、乌鸦、瘦马、游子”等景物组成的画面用投影仪展现出来,又加上回肠荡气的萨克斯曲“思乡”作背景音乐,这首元代小令的情境就出来了。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之下,再引导学生品味画面:小令中写瘦马与游子的长期飘泊有何联系?写乌鸦这样的禽鸟归巢与诗人有家难回有何联系?为何要写枯藤老树、流水人家?通过这番引导品味之后,学生彻悟了:原来写出这些景物是为了衬托游子思乡的愁苦心情。这样通过观、品、悟三个环节,学生领会诗歌中的意境就容易多了。
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深入领会诗情
在教白居易《钱塘江春行》时,诗歌的颌联和颈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初中学生由于年纪尚幼,思维单纯,容易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的毛病。他们往往只知诗歌写了茑、花、草这几种景物,却不知这画面后的含义是什么。这时,教师启发学生联想是至关重要的。我问:你们见过莺吗?它的外形怎样?羽毛是什么颜色的?它们争暖树的动作如何?它们跳来跳去会发出什么声音?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什么?通过这种问题式的启发、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这样的画面有了生动直观而丰富的再现,明白诗歌是借选取这幅典型景物来表现春的美丽、春的生机的,从而领会诗中流露出的作者的爱春之情。假如没有这一番对学生联想、想象的诱导,鲜活的画面就很难显现,学生领会意境是很困难的。
三、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形象来领会意境
在教学温庭筠的《梦江南》时,学生对“斜晖脉脉水悠悠”这一句难以理解。教师可作此点拨:词中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一位女子)。她精心梳洗后去江边的目的是什么? (等她的心上人):良人未见,她的心情会怎样? (失望、伤心)。由于抓住了主人公形象来分析,抽象的文字反映在学生头脑中就成了生动的画面。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了:原来诗句是借斜晖来表现主人公对心上人的脉脉深情,借流水来表达内心悠悠的思念。如此一分析,诗歌的意境就变得可观又可感了。这种启发式的谈话来帮助学生分析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再通过人物形象来领会意境的方法,用起来省时又省力,且容易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效果不错。
四、让学生给诗词配插图
初中学生天真烂漫,未脱稚气,很多学生喜欢画画,教学中可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给诗词配插图。教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时,我让学生在了解这首词的大意后,按理解的意思画一幅相关的图画,同学们兴致都很浓。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一个带斗笠、穿雨衣的人在水边钓鱼。有的画得还很完整:有远的山峰、近的桃花;有游的鱼、飞的鸟;有斜的草表示风、斗笠滴水表示细雨;有在人的旁边放着木桶,里面还装着鱼。就这样通过绘画,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启动了他们的想象力。如果不让他们动手画的话,他们是极少有认真去想这首词描写的到底还有哪些景物的。之后问学生词中的意境如何,他们都能答得很好。由此可见,真要画出与诗歌意境相协的插图,不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不领会诗情是很难做到的。反之,让学生画插图的方法,对于他们领会诗词意境,深入理解诗词也会有很大帮助的。
五、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