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富士山下国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一曲异词 国语 粤语
香港流行音乐是华语音乐的重要分支和门类,其影响力,辐射内地与台湾,远及菲泰日韩等国家。被誉为“香港第二代填词人”【1】的林夕,以其词作的独特风格与美学体系,成为了华语乐坛的代表人物。国粤双语,一曲两词是香港流行音乐区别于其他流行音乐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林夕歌词创作的重要部分。无论是九十年代为王菲填做的《红豆》(国语)、《偿还》(粤语),《乘客》(国语)、《花事了》(粤语),还是为张国荣量身定做的《我》(国粤双语),亦或是为电影《无间道》写的主题曲《无间道》(国粤双语),林夕都尝试着用同一首歌曲,不同歌词内容的方式进行创作。一曲多词中叙述角度、叙述结构方面的游刃操控显示了其深厚的词作功力,而在叙事思想层面进行的深刻剖析也通过一曲多词的形式予以立体和完整。
一.叙事角度通过一曲多词得以转换
林夕作品中的一曲多词,区别于传统的旧调新词翻唱模式,除了能够增加歌众“驾轻就熟”的亲和力,促进歌不附“体”现象的普遍化,成为一种流传机制,推动歌曲的流行的商业考量外,他更像是在为一个个故事写出前传,写出后续,或者,转换视觉,事件相同,主角更迭。
《小城大事》系列是林夕一曲三词的作品,国语为《大城大事》,粤语为《小城大事》、《大城小事》,创作于2004年前后,张学友、黎明、杨千嬅等人都曾唱过不同的版本。这几首词作,林夕用平行视角写出了对爱情虔诚却对对方欺瞒的男女,他们分作叙事主角,让我们看到了同一事件下,爱情的不同表象,丰富了故事本身,也让听众得以更开阔的视觉延伸,相同执著的两人,使得爱情有了无奈的悲剧感与不可逆转性。林夕用男女主角之眼,记录同样的生活,展现相似的细节。而角色对照的手法,让相似的现实生活得以在不同侧面引发听众的共鸣和思考。
《明年今日》和《十年》系列,同样是主角对话式的对应词作,同样是“执著”与“去执”的创作思想。但林夕在这套作品中,将“沉溺”的气质,割裂开来,角色中的“我”与“你”,角色外的“我们”与作者,是异向异质的。《十年》中的“我”,已到达彼岸,悉心开导,《明年今日》中的“我”却执迷过往。林夕通过词作中“我”的改变,绵延了歌词叙述的时间性,对待同一事件,不同时期的“我”的看法,一定是个人的,也一定是会变化的。无论是坚持还是超脱,存在于同一载体中听众就有了不同的选择空间和自由。
这样的尝试,在林夕后来的作品中也多次出现,借助同一曲调的背景,阐发开解与去执的思想,可以说,林夕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我发觉,原来曾经写下的惘然,亦早已预伏了答案,同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看法,得出不一样的解读,只因我们都在莫失莫忘中边走边唱,边唱边成长。”【2】
二.叙述结构通过一曲多词得以召唤
歌词叙述结构,从歌词创作本身来说,有叙述主体和叙述事件,而到了传唱领域,则变成了歌者与歌众之间的召唤与被召唤的关系。歌一唱出,就期待接受者的意识进入被召唤的位置。歌词如果不是对应被召唤者而写,就不可能使歌众有所心动,歌众没有被召唤,就不可能有所歌。因此,歌的制作精英集团,很自觉的明白歌的询唤目的。“在歌与歌众之间,因为共同的历史背景和欲望诉求,这种召唤和被召唤的关系表现的得非常强烈。”【3】
林夕,笔耕不辍20余年,创作了3000多首歌词,其作品受众,已然相当庞大,又因专注书写爱情,被召唤者就更为多元。《心有林夕》一词中有这样几句:“多想有个林夕躲在心中描述,感情的起伏和不想掩饰的痛苦,感谢有个林夕在心中陪我哭,闪光灯亮时我的笑容才能让旁观者满足。”这首词就充分体现了听众对林夕的敬重与期待。而林夕,如何在叙述结构层面实现多重召唤,并且在期待视野中实现平衡与突破,国粤对应歌词,是他多种创作模式的成功尝试。
《富士山下》与《爱情转移》国粤两首歌曲,在当年都获得多项殊荣。雪花、樱花、石头、富士山这些林夕惯用的意象,依次出现,辅之季节与温度的冷感,深化华丽而伤感的氛围。国语歌词中,叙述主体跳脱出感情轴线中的彼此,打破“自困”的处境,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跳跃叙述与琐碎生活进行拼贴,真正的核心元素及推进力在其后出现。林夕用细腻尖锐的笔触,精雕细刻了一颗众生心,仅以最后的“你不要失望”进行“特指召唤”,让所有听众都得以在这首歌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执念。
这种跳脱,实际上是具有风险和挑战性的,但也正是这种人为建立的距离,让林夕的作品有了抽离的空间。形成其作品中“我为自我,我为众人,我为他者”的结构。而不同的听众,可以利用因距离产生的模糊,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让他们产生自己的意义和一种自我寻找的快乐。林夕正是在这里拿捏得恰到好处,将自己“去执”“放下”的观念表达出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一次价值观念输出。在后来的采访中,他也以富士山作喻,“其实喜欢一个人就像喜欢富士山,你可以看到他,却不能搬走他。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移动一座富士山,回答是走过去。爱情也如此,逛过就已经足够。”
林夕用国粤双词打破了语言的藩篱,而两者已写或者未写的故事,又使得文本结构具有更丰富的解读空间和探讨价值。一曲多词的方法,构建了作者心理与读者心声对接的模式,并且在文化层面实现了身份认同与接受。
三.叙述思想通过一曲多词得以传达
在歌曲的创作和流行中,主体并不是孤立而单一的存在。从词作者开始,主体性一路分布到整个生产过程,直达歌众传唱环节。歌词,作为流程的起端,是对歌曲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一步。歌词是词作者情感观点的外化和阐释,这种艺术输出,不需要唯一正确,也不要求教化功用。如果词作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用含蓄而节制的手段表情达意,建立起独特的话语体系,那么在其主体控制范围内,就已经发挥到了极致。而林夕,运用双语词作这一手法,通过叙事主体的转换与叙事结构的周全,将“眼泪的存在,是为了证明悲伤不是一场幻觉。(罗兰巴特《恋人絮语》)”的创作理念逐渐过渡为“以词医人”创作思想。使得其词作有了文学性以外同样吸引人的特质。
至“滔滔两岸潮”尾声的2003年,是香港急剧震荡的一年。SARS入侵,香港经济受到重创,人心惶惶。而张国荣的意外离世及梅艳芳的因病去世,更是给香港乐坛带来沉重打击。林夕后来回忆说:“快乐是好难传染,悲伤就好容易,其实Leslie(指张国荣)自杀后,我曾经反省,是不是我的词太过沉重?所以之后下过决心,歌词不能这么悲。”而到了2008年,林夕在他第一本内地发行的书《原来我非不快乐》的卷首写道:“当前大势,不失为反思‘拥有与失去’的黄金机会,能借此想到拥有的代价,失去的回报,内心得以从外在环境与际遇中释放,堪称千金不换。过去写过不少勾引别人眼泪的歌词,有时会反省自己是不是美化了伤感,有时又觉得让人落泪,可得到发泄,但愿也不算是作孽,遗害人间。”
在2003年后,林夕逐步以抽离写世情,希望通过歌词,开解与去执。“别误会我是沉溺自虐,我是希望用对自己残忍的方法,能找到眼泪的起源及追寻到让眼泪蒸发后可以得到什么的过程。”【4】
香港流行曲,用的演唱语言是方言粤语,这种特色,令香港流行曲,有了独特性格,却也严重的规限了其发展。一切迹象显示,只有能够再度进入中国的普通话市场,香港流行音乐才可以再有起色。【5】而林夕,无疑用他独具风格的双语歌词,成功的走出了香港,走进了内地。以他的词作为契机,又有更多的香港歌手和香港音乐进入内地观众的视野。一曲多词的创作手法,一方面有助于多角度多层次描写情感,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作者与读者,多元主体的召唤与呼应。
参考文献:
【1】冯礼慈:《香港流行歌词的变化》,《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年第4期,第67页。
【2】林夕:《曾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页。
【3】陆正兰:《歌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19页。
【4】林夕:《原来我非不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9页。
【5】黄霑:《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香港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83页。
早两年的时候,朋友问我在听谁的歌,答王菀之。她反问是谁。我便支支吾吾半天,香港的,创作型,声音也非常好。令对方无言后,我才晓得要把自己的播放列表截图给人看。截图后的对话是:
你就说是翻唱《我真的受伤了》的那个不就好了。
唔,她有翻唱这个吗?
所以你这样也能算铁杆粉丝,还播放列表都是她的歌吗?
我确实也称不上什么铁杆粉丝。
新专辑十月份出来,十一月下旬才看了眼专辑简介。“创作才女王蔸之在去年凭首张国语创作专辑和创意大碟《Infinity Journey》创下了不俗的成绩,2009年初远赴英国进修音乐,现在为乐迷带来2009年最新大碟《On Wlngs Of Time》。第七张专辑由王菀之与冯翰铭联手监制,lvana包办作曲部分。12首作品中包括八首广东新歌,以及三首由广东新歌重新编曲、重新填词的国语歌曲。林夕为创作小天后量身打造一曲《大笨钟》,至于首次与lvana合作的黄伟文则为《小团圆》和《低科技之歌》填词,而王苑之亦亲自为《月亮说》谱词。此外,鬼才常石磊在碟内与vana合唱一曲《记住记住》。”
我却连她去了英国都不知道。十二月的时候把专辑整个走马观花般过了一遍。身边有朋友说这张专辑没有以前那么清冷,几首国语和粤语的重新编曲倒是有点像音乐课的作业,很自娱自乐的意思。我也只是觉得不如以前的专辑,能让我有一见钟情的曲子。反正不担心再也听不到,也就放在一边,等空闲时再来寻找能否日久生情。
直到再认真地对着词来一首首静心聆听,才发觉,是我辜负了这张专辑了。
第一曲《她扔了根火柴》就令人不禁要惊叹。一时间只觉得夜上海的十里欢场在眼前浮现。华灯虹彩,门口的告示牌上贴着时代画,手拈花枝的旗袍女子,坐在窗前桌后,脸上的胭脂令笑窖看起来又娇憨又风情。走进入,桌台上的灯台昏昏然朦胧了人影,舞台灯则是转悠转悠着五光十色。歌伶手握着麦克,身体随着旋律微微地摇摆。你注视她,她的眼神飘忽不知何方是落点。你若不去看她,又觉得她似乎在看你。其实那都是她声音的魔力。气息滑溜溜,吐字粘腻腻,低沉又婉转,哀怨又傲气,曲折又直白。“就那么一点火把诺言都烧坏”,是对对方的责怪。“曾对自己说你不坏我不爱,真活该”,是对自己的调侃又是对现实的认清。“既然你没有回来。就当你从来都不存在”,放手或者是否也有一点赌气的成份。虽然没有那么简单就能当你没有存在过,但就是伤了心仍要保留自己的骄傲。王菀之学三四十年代的歌女,不依靠声效和过多配乐渲染,那把娇滴滴的小清新嗓音竞也能有这样的味道出来,真真叫人惊艳。之后的《月亮事》亦是厚了嗓子的唱腔,配乐的缘故没有那么风情种种,而是古意更重一些些。
听了好几遍,终于才发觉三对“国粤语变身计划”,《她扔了根火柴》和《小团圆》居然就是其中一对。用上了居然这个词,确实是两者不论是情感氛围还是曲调感觉都差异甚大。张爱玲的《小团圆》拿到手上,薄薄的一个小本子。封底是艳丽的凤穿牡丹,满是锦簇。封面则大面积的白,上方小小的四方花案,和同样小小的题宇,小团圆,张爱玲。一半花哨任他人赏味,一半留白自己清省。放了几天才读。以我平时看书的速度至多一个半小时就能看完的书,看了三天。早前看过胡兰成的《今生今世》。而张的书却读得费神许多。胡是排列自己的情史,或者炫耀张这样的女子也这般爱过自己。而张则是冷着双眼,看自己如何热烈地投身到情爱的修罗场。爱之所以让人痴迷,不是它带来的温度或者安慰,是你明知道要被伤、明知道结果大半是坏,还是甘心沉堕下去。结局早定。一如张写给胡的最后的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爱我的了。
讲得太远了,仍是说lvana的《小团圆》。多谢黄伟文的词,词句意思虽不是欢喜的调调,却句句得人欢心。“聪明何处才累积到,使你学会望阔点,镜破了看着那闪亮而不是碎片……在最坏时候懂得吃舍得穿不会乱,其实你又怕苦又怕酸,难免做个坏一点的打算缺陷才像圆,人生方好演……一起约好过年,缺席人物多于往年,只能齐集仍在的脸,赶快地拍下照片,你要记住这欢聚而不是太短。”自然地就想起零六年除夕的时候,父辈多是打牌,我便独自看电视里的颁奖。林夕得奖的两首词,《爱得太迟》和《富士山下》,尽管后来在内地后者更受喜爱和K歌大选,我却始终偏爱前者。当时便感到时臼紧促,我们最后能够好好握在手心的只有那么几份情感,如同救生时只能抓住的一块浮木。唯有爱惜。《小团圆》的歌词与之表达同一个主题。舍得,珍惜,短暂,长久,缺憾,完满,奋斗,停留。关于世情和人情的劝箴。菀之对你缓缓讲这个故事,亦对你说,若不能大团圆,至少留下最重要的,小团圆也是好的。虽说主题一致,现在却要把小团圆排在爱碍太迟之前了。lvana的女性触角自然是细腻感性一些,更难得的是她处理节奏时的停顿与紧促总是恰。到好处。至于歌那句“一起约好过年”后,lvans自然而然给的一声叹息,若有若无地叹到了听者的心坎上,悠悠一打转又是伤心又是感悟。
林夕曾评王苑之的曲子创作一流,歌词却二三流,不相配。再看这次老爷作词的《大笨钟》,不知是他对lvana有所改观,总之,尽见用心。这阙词字字考究又很干净,悲观又哲学。王菲的复出闹了又闹,得到林夕偏爱的杨千桦也许久不发音,林夕是否要把自己最好的心思送给菀之,我们尚且需要等待时日来证明,只是非常盼望如此。英文的《Mary had a little clock》则是一个悲伤到甚为残酷的故事。
又有网上得到许多好评的轻JAZZ风格的《我不打算流眼泪》把女子的伤心及口是心非写得丝丝入扣。粤语的《迷失艺术》主题上则深刻许多,又令我想起娃娃的《香格里拉》。前路难行,寻觅方向不易,甚至“不想再走下去”。我想身处商业化的香港乐坛,lvana想要坚持自己的音乐理论,得到支持甚或不介意他人评价如何,总是艰难。愿她能得到安慰。
《低科技之歌》与《粒糖有毒》再度展示出王菀之鬼马和讽刺的一面。她的嗓音在唱这种歌曲时更多像个随性的孩童,还有口哨助兴,收放自如很见功底,就算批判也会能听者笑着摇摇头。至于《I’m sorry》、《月亮说》正是lvana拿手的舒缓情歌。《记住记住》亦是如此,更加入了常石磊男女难辫又微带沙哑的声音。听起来非常养耳。
有人说王菀之国外镀金回来风格丰富许多,有人说她唱歌技巧又有提高,有人说她的词曲创作能力令人佩服,或者有人开始关注张学友、刘德华、郑秀文、蔡依林、刘若英、许志安、陈慧琳、粱咏琪、古巨基等等天王天后都唱过地的作品,或者林夕在新专辑时讲“说香港乐坛坏话的人,还未知王菀之有多好”等等等等。我却觉得最为lvana感到开心的是,她突破了以往的那个自己。之前菀之的歌多是小情歌,要么就沉湎在甜蜜之中盲了双眼如《love has it all》,要么就是伤心小女子躲在墙角有怨艾有责怪如《是一个误会没什么可悲》。而此番的菀之视野更加开阔,亦更清醒能够看开。有人说王菀之像王菲,而王菲我最爱的一点便是她的清醒自省。如今lvans也具有了这一点。像或者不像只是他人评说,又有什么要紧。一个歌者或者创作者在心境上得到提高,不仅仅是她自己的福气,亦是听众的福气。
在TVB劲歌金曲颁奖礼上,lvana上台讲得奖感受时说:“这只碟是我得到最多业内人士、乐迷支持的太碟。但也是有史以来卖得最差的大碟。”听得人颇为心伤。作为一个歌手,多多少少仍是盼望众人能喜欢自己的音乐并以销量来证明这一点。
作为一个听众则单纯很多。只需要懂得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不需要考虑他人说好或者坏。更者。对于评论“这张专辑很好”或者“不好”亦是不当。只应当说自己喜欢,不喜欢就撇开它不必理会不必评论。
《On Wings of Time》,我很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