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三化学方程式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知识只有两本书,在知识构架和知识体系连贯上,综观现行的初三化学教材,编排顺序和技能铺垫做的
是比较完善的,但是我们的学生升入高中后,总听到高中教师在抱怨,学生往往对初中知识就掌握了那么
几个方程式,对实验基本原理也只是老师灌输的那么几个口诀性的东西,那么初三化学怎样教,总复习工
作怎么做才能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工作及
后期的总复习过程中,我采用以下几种对策。
一、抓住重点基础知识,着重巩固、扩大和应用化学用语。及时突破重点
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看,出现的化学用语有:
1、元素符号(33种)与离子符号(5种)
2、原子结构示意图(22种)离子结构示意图(5种)
3、化学式(108种)
4、化学方程式(62个)
5、电离方程式(11个)
新编教材不仅删去了电子式,减少了元素符号,降低了对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要求,对单质、氧
化物、酸、碱、盐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变的反应规律的要求,而且对章节编排做了改进,分散了难点,
选择了合理的知识梯度。第八章是初中化学重点,也是进入高中顺利学习化学必修一的关键一步,该章篇
幅不多但知识点多,应用性和规律性强,因此,学生学习后并不易掌握,倘若只是让学生记住几个常见的
复分解反应,就会导致学生对第八章内容不理解,知识遗忘率高。我在讲授第八章时,注意该章的及时复
习和巩固,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复分解反应的常用规律和条件,虽然一开始学生还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反应,但随着学生知识的拓展,学生至少可以掌握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且了解酸与盐、碱与盐反应的常用
规律。具体做法:①强化酸、碱、盐通性规律,②运用列表法帮助学生梳理和识记,③让学生用化学方程
式来表示酸碱盐的性质与单质、氧化物的简单关系,④通过学生做盐酸与氯化钠、盐酸与碳酸钠、盐酸与
硫酸钠、盐酸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实验,让学生总结反应规律及条件,同时选作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氯化
铁溶液的实验总结规律。⑤归纳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实质上是各物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归类和总结。
二、抓住关键, 设疑诱导,注重实验贯穿章节复习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
活跃的心理因素。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
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复习《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一节时,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下,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
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提出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为什么?让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答案。这样即复习了复分解反应的相关原
理,也拓展了学生对酸碱盐之间反应原理的归纳和总结。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
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成功的喜乐。值得注意的是在章节复习中以实验为
主线贯穿各章知识点,实验应以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为主。在复习实验过程中,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
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三、强化知识结构、归纳各物质相互联系,进行知识点分类复习
化学教材整本书知识结构分为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四大部分,其中
各部分又可分为若干知识点。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关键。复习时注意:①重点掌握氧气、氢气、CO2
气体的制备原理方程和性质方程;②掌握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及其化学方程式应紧扣酸、碱、盐通性;③
运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进行复习,如各物质间化学方程式书写比赛等;又如在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运用列
表制图法,以概念为基础把学过基础知识整理成"知识点"并连成"知识线",梳理相互联系与对比交织成"
知识网",尽量避免知识零碎。在这阶段中以练习为主,通过训练有针对、有重点地掌握四大知识板块。
四、针对中招考试题型,进行专题总结及综合训练
中考复习过程中要以大纲要求为导向,基础知识为依据,化学实验为核心,能力培养为宗旨,突破重点和
关键。其中专题可分为:反应类型,物质分类、物质鉴别、文字叙述推断题、框格型推断题等等。这一阶
段是对前四阶段的综合运用和深化,通过专题提高学生题型仍是能力和方法,强化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综合训练是中考复习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准确把握习题讲评的效率也是提高复习效果的关键,每节试卷
讲评课前,针对本节课中讲评的重难点内容以及学生答题易错点设计一定分量的变式训练题,在试卷讲评
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期达到反复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及时消化讲评内容、固讲评效果的目的。
总之,复习课能使学生扫除盲点、查缺补漏、完善知识结构,而且还应有利于学生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知
笔者从事初三化学教学20年了,在这20年的教学生涯中,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阶段。曾经有过困惑、迷茫,也曾经尝试过实验改革、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考试改革、作业改革等。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来形容,尤其是第二学期的教学,开学一个半月的时间就要让学生掌握学起来非常困难的酸碱盐知识,这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一个挑战。尤其困扰教师和学生的是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应用。只有熟练掌握化学反应规律,才能突破化学学习。
应用化学扑克牌教学是笔者在化学用语教学过程中,受到一位教师用卡片进行化学教学的启发,不断探索、总结出的学生既能学会化学反应,又其乐无穷的游戏式教学方法。它一方面使教师摆脱了频繁批改化学方程式测验卷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使学生免除了大量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无奈。笔者进行化学扑克牌的教学已有4年的时间,在前4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摸索,从牌的书写到牌的数量设置,再到参与反应比较多的物质的配制数量,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学生课上课下在玩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等,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每一年都在不断改进。这期间也有很多困扰笔者的地方,例如在师生共同制作化学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以普通扑克作为工具,影响了化学牌的使用效果,给化学牌带来了负面影响。另外,笔者有一些困惑,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笔者曾经用过各种办法,如指导学生归纳法,列知识点学生填空法,考试检测法,等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面对差异性较大的学生,教师不可能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再者,学生在玩化学牌的过程中,对于出错牌的学生进行“惩罚”,也就是回答化学问题,如果回答正确,才可以继续出牌,这样可以使学生动脑筋,一方面出牌要谨慎,一方面问题提得要有难度,尽可能不让出错牌的学生轻易答上来。但是问题的提出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就很难把控了。为了解决在扑克牌教学过程一直困扰笔者和广大教师的问题,中国铁道出版社将笔者几年的研究和20年教学经验的结晶――《神奇化学牌》出版了,这本集化学牌和初中知识于一体的书,解决了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再也不用担心学生会借玩化学牌的机会玩扑克了;化学知识的系统归纳,解决了好学生不屑总结而基础差的学生不会总结的问题,更解决了教师上复习课左右为难的问题。学生通过玩化学牌,不仅熟练掌握了化学知识,理清了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同时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教师所教授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更多有意思的玩法,自学到了更多的化学知识;通过打化学牌,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给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了平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给紧张的初三生活带来了乐趣。化学牌教学法,2011年曾经在CCTV中学生频道播出。2012年2月28日,北京市海淀区中教研在理工附中召开现场演示会,邀请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专家学者参加。展示会后,接到了很多教师的咨询电话,同时也了解到教师和学生非常喜欢这副化学扑克。
神奇化学牌的诞生,是为了解决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可以使学生学习化学变得轻松,解决了化学用语难学、规律难掌握、知识零散难记易忘的问题,变枯燥为有趣,变个人学习为合作学习。而且通过玩牌,可以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不用教师给安排一帮一,受各种条件限制,帮教效果参差不齐。化学牌突破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何让它的使用效果更好,教学效果更加科学、合理、高效,也正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和探讨的。笔者在5年的教学研究中,利用不同的化学牌的组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玩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2012年通过正规的图文并茂、设计精巧的化学扑克,让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通过神奇化学牌的教学,使笔者和学生都体会到了快乐。笔者希望把这种快乐传递下去,让更多的教师体会教育的快乐,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正所谓“独乐乐,与人乐,孰乐?”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四个意识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6-0040-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6.017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是学生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也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科是学生最热衷的学科,还希望最先完成的作业是自己布置的作业。实际上这些“最”都跟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息相关。吴运来先生认为: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能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当前,在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以为应关注四个意识:和谐意识、生成意识、问题意识、纠错意识。
一、和谐意识:自主、积极、激情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情境下,师生之间以饱满的情绪进行交流,使学生饶有兴趣、愉快地学习,自觉主动地习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有的教师语言风趣、课堂气氛轻松;有的教师性格沉稳,知识讲解细致全面;有的教师善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的教师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但无论何种风格,都必须做到一点:营造民主、开放、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自由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
沪教版教材安排了很多栏目,如“家庭小实验”、“调查与研究”、“资料”、“讨论”、“化学·技术·社会”等,教师在使用这些栏目时,可以结合国际国内发生的一些化学事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原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合作地学。“亲其师,信其道。”化学课上,可利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给合作小组命名是一种好方式,如:“可口可乐队”、“百事可乐队”等,学生们是分外积极,哪位同学答不出来,其他同学恨不得变成他的“替身”。课堂上适当的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发言,充分的讨论,鼓励每一位学生勇敢的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才能更实在的参与到课堂中,更真切的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课堂是关注开放的,知识是鲜活生成的。“失败乃成功之母”,但从心理学上来讲,成功更能孕育更多的成功。有些同学上课走神,可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善意提醒;在课堂上不点名批评任何学生,课后应就事论事和学生及时进行沟通,不翻旧账,并适当地给予合理化建议,为课堂教学创建一个和谐的环境;合理利用化学实验的神奇体验,“魔术般”地展示其精彩。
二、生成意识:分层、激活、创新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初三化学知识有很多是分层次呈现出来的,如果教师不去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总想一蹴而就,往往会把学生从化学身边推走。例如有些老师,习惯安排在刚接触到化学反应时,就让学生背诵化学方程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机械而枯燥,即使学生暂时记住,也容易遗忘。笔者以为:化学方程式是“悟出来”、“思出来”、最终“写”出来,需要渐进的过程。首先灵活扎实的记忆好元素符号,元素符号记忆要在“情境中记忆”、“趣味中记忆”,再利用化合价写出化学式,再由化学式写出化学反应式,进行配平得到化学方程式。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精心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再辅以及时恰当的点拨,帮助学生逐步生成相应的知识。
以我执教的全区公开课“化学与生活、社会、能源”为例。当教学过程进行得非常流畅之时,意外情况出现了:有一道选择题“你认为较好获得氢能源的方法是:A.电解水,B.高温加热分解水,C.利用太阳能和催化剂分解水,D.利用煤和水高温发生反应制得。”课前准备时,我觉得学生选择的难度不大,这个题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目前制得氢气的方法有哪些。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答案C”,却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提出异议,他认为选择A更好,理由有两点:一方面电解水获得的产物除了氢气还有氧气,氢气是很好的能源,氧气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另一方面电解水的电能可以通过“太阳能获得”等。我首先对该生的答案予以肯定。然后将刚才的题目变成一道填空题:你认为较好获得氢能源的方法是:A.电解水B.高温加热分解水C.利用太阳能和催化剂分解水D.利用煤和水高温发生反应制得。理由是什么?题目变成了开放题。并解释道:选择C答案的同学我给一百分,刚才大胆质疑的学生我给一百二十分,课堂上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三、问题意识:转变、迁移、创生
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自主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突破口;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构建与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学是围绕某些问题进行的,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也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基础。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适度性原则,讨论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但不能太难,不能超过学生的能力阈值;也不能太简单,否则流于形式,失去讨论的意义。有些教师用问题贯穿整个课堂,学生讨论很热烈,感觉课堂很热闹,但仔细分析发现都是一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思维的容量其实很小。我以为,课堂上的问题,不是以数量来衡量,而应该以思维活动量来衡量,除了“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还应该出现“为什么”、“如何做”这样的问题。
例如:学生讨论完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后,我要求学生总结酸具有的相似化学性质,接下来以“磷酸”为例,用化学方程式预测磷酸的化学性质;和学生讨论完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后,以“氢氧化钾”为例,用化学方程式预测氢氧化钾的化学性质。再如学习“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时,教材的安排: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到紫色石蕊变红,下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实质上很多同学对这一结论并不认可,也不理解。我将问题进行了改进:“石蕊试液为什么变红了?是二氧化碳造成的吗?”“如果我将二氧化碳气体分别通过干燥的石蕊试纸和湿润的石蕊试纸,看到的现象会相同吗?”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们很自然地认识到使紫色石蕊变红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而非二氧化碳。
四、纠错意识:放手、发现、容错
学习是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些老师希望教学过程总是一帆风顺,这只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以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用好学生所犯的各种错误,比让学生简单做对几道题目的意义要深远得多。学生能发现错误、自我纠错,他们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层次也远远超过做对几道题目。因此,适当的放手,可以发现不易获得的错误源;适当的容错,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一次公开课为例:内容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点在于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我设计了6个化学方程式,不做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去配平:1.碳在氧气中燃烧;2.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3.锌和盐酸的反应;4.高锰酸钾加热;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6.双氧水制氧气。我让六个同学上黑板板演,第一、二两个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已经相等,直接将短线变成等号即可。学生觉得配平如此简单,可当他们做到第三、四两个化学方程式时,虽然两边的原子个数不相等,但调整起来并不难,只要在盐酸和高锰酸钾的前面加上“2”即可。但第五、六两个化学方程式配平相对困难得多,有一位学生去掉了“Fe3O4”右下脚的“3”,并将“4”改成了“2”,我并没有马上指出该同学的错误,而是等六位同学全部完成以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做老师,评判六位同学的答案。很快就有一位同学站起来指出“Fe3O4”右下脚的“3”去掉,“4”改成了“2”后,它就不叫四氧化三铁了。此时,每个同学都意识到化学方程式配平时千万不能改变化学式,即“尊重客观事实”。
学生的知识不应是“灌”,而是“悟”,是活动中的“生产”,作为化学教师,应该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率”、“合成率”,进而提升“有效率”。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我们应在教学中多思考、多总结、多变化,实践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吴运来.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35-38
根据调查反映目前教学进度偏快,大部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缺乏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等问题。而微课则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等显著优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微课应用于初三化学教学,提出微课与导学案有效结合的模式,旨在解决目前初三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一、微课与化学导学案结合的策略有:
1.点面结合,分散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导学案为“面”,囊括整个教学内容;而微课为“点”,仅是对教学内容中某个知识点或知识块的细化讲解。因此,在将微课与导学案相结合时,首先在导学案和微课设计阶段,导学案与微课要相互区分,突出二者面与点的内在关系,同时要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导学案与微课的内容,有效分散知识的难度。
2.衔接自然,相辅相成
在微课的教学内容中,应当仿照导学案的结构,适当安排回顾知识和衔接模块,这样能使课堂的教学内容过渡自然,逻辑紧密,具有更强的连贯性。同时,导学案可以对微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反馈,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注重过程和反馈,提高学习效率
在导学案的内容设计中,应当安排微课的相关教学内容,以及自我检测和反思总结,以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微课本身的设计则需要发挥自身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情境有趣等优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将微课与导学案结合时,要注重两者的教学过程,并实时取得反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初中化学学习内容包括:化学知识学习、化学技能学习、化学态度、观念学习
1.在化学知识学习方面
以“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课时一)”为例,利用微课与导学案相结合,对学生,普遍认为此次导学案更为贴合课堂实际教学,微课的内容具有不同于以往较为单一的学习方式,微课的动画与生动的配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这一节的重难点知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起到反复的巩固作用,最后从练习题的反馈中进一步验证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掌握。此外,学生给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如加强动画类的设计、学生自主参与微课制作等,说明微课在化学知识学习模块上的应用较为成功,此种方式深受学生欢迎。
对教师,在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课时一)教学中,教师对于在教学中导学案与微课结合的模式较为肯定,认为此节课时的导学案和微课结合紧密,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重难点进行巩固,精准而恰当的微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也指出可能存在的不足:教师自身目前不会自主设计制作微课,引 用他人的微课不能很有效的贴合具体实际教学。在具体工作环境中,若是少数教师自主设计微课教学,会相应加重教师负担。
对设计者,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课时一)课时中,主要的知识点在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以及相关实验操作与现象。导学案和微课的设计都将重点放于此处,在微课中将重难点集中,突出实验现象和化学性质,将难点细化精讲,配以各种动画的效果,使知识难度进行分化,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导学案与微课的不足在于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得不准确,配套的导学案与课堂教学内容可能会有些出入,点与点的知识过渡上需要更加自然;微课的设计由于受到时间、精力的限制,微课的效果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更大的开发潜力,若有更加专业的团队制作精美而贴合实际的微课,应用的前景应更为广阔。
2.从化学技能学习的角度来说
以“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为例,利用微课与导学案相结合,对学生,关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微课与导学案的应用效果较为一般。导学案的效果较为贴切学生实际,微课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属于巩固环节,有助于提醒学生记忆,但具体的配平还需学生自主反复练习。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在微课视频中主要在于介绍运用方法,较为虚拟,真正的理解掌握需要自身反复练习。
对教师,导学案可以起到统筹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巩固训练,其中教师的监督作用必不可少。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微课内容较为常规介绍总结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巩固一些内容。但对于学生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很难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分析讲解,化学技能学习的微课缺乏了相应的灵活性。
对设计者,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一节内容的重难点在于学生掌握书写的方法与步骤,所以笔者设计导学案着重强调方法上的运用。而笔者选择的微课是在实际教学的基础上,再次举例巩固,细化讲解步骤与方法。时长 5 分钟,内容短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实践应用说明技能类的知识学习,微课的简单讲解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微课来满足不同学生,微课的设计上可以更加的细分和系统化。
3.从化学态度、观念学习的角度来说
以“白醋鉴别真假黑米”为例,利用微课与导学案相结合,从学生方面来说,白醋鉴别真假黑米拓展了酸碱指示剂的相关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插入了相关实验视频,进一步激发自主动手实验的兴趣,对化学家庭实验充满兴趣。
从教师方面而言,此类知识在有效的化学课堂中显然较难安排设计,在课后利用微课进行拓展教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这节内容来源于生活,起源于化学,应用于生活,对化学与生活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合案例,非常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7.03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三课时“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在教材编排上,是继氧气、单质碳等物质学习之后,进入化合物知识学习的启蒙课。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对二氧化碳比较熟悉,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内容主要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本课题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又为以后学习酸碱盐做了良好的铺垫。本堂课的重点是采用探究式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实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学会从化学视角来认识二氧化碳。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相对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二氧化碳的知识,如碳酸饮料,植物的光合作用等,鉴于此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本节课的内容。而实验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很想进行一些探究性实验,但是学生对于实验的过程不熟悉。因此,在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并总结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主要设计的思路是通过对展示的一瓶无色气体可能是何种气体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并且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创设情境,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运用学生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思考和推断。通过实验,验证和归纳得出CO2的一系列性质。再通过回忆基本的概念,区分得出CO2的性质。
四、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演示并分析实验来学氧化碳的性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实验的剖析和对学生的组织,引导,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领悟知识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安排部分简单且安全的实验来让学生设计并完成,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教师的演示实验应着重引导,将分析实验的任务留给学生去完成,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等方式自主得出实验学习的结果,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一瓶气体,让学生猜想可能是何种气体,思考验证方法。
学生:观察,思考,验证。
一位学生上讲台,演示验证该气体。
教师:板书,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介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二氧化碳气体,结合前面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板书,二氧化碳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过渡:那么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演示,在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约四分之一体积的水,振荡,观察塑料瓶变瘪。思考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塑料瓶中压强减小,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所以瓶子变瘪。那么根据此性质,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呢?
学生:制汽水。
教师:你能如何证明汽水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动手实验,在汽水瓶上连接一个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再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
过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那么在溶解的同时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也就是说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呢?
教师:演示实验:取一些塑料瓶中的溶液,滴几滴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提出问题,谁使得石蕊溶液变红?
学生:猜想,二氧化碳?水?
教师:验证:(1)在紫色石蕊试纸上喷水
(2)将紫色的石蕊试纸放入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现象:两张试纸均不变红。
结论:说明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石蕊变红。
大家的猜想不成立,再想想?
学生:思考,回答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能反应,它们反应后的生成物使石蕊变红。
教师:演示,将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放入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确实能与水反应,那么生成物是什么呢?将石蕊试液滴入稀盐酸,稀醋酸中,石蕊均变红。所以二氧化碳与水也反应生成酸。
教师:板书,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方程式:CO2+H2O■H2CO3
教师:演示
现象: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分析(板书):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教师:讲解:下面请大家把黑板上的性质分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记载在化学书上。阅读书本116页内容,小结二氧化碳的用途。
影片: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小结:(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
(2)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3)温室效应的危害
(4)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六、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问题驱动
本节课从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出发,通过实验一步步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能够保持较高的思维活跃度,通过三十分钟的新课学习,学生最终圆满完成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实验,亲身体验
本节课采用了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其中既有验证型实验,也有研究型实验和拓展型实验,呈逐步深入递进的关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相关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对比最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亲手实验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掌握的不只是枯燥、干瘪的“化学方程式”,而是“眼见为实”的实验现象,对知识的理解也能达到更高的层次。
3.激活旧知,建构新知
教学总是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新知是在旧知的某一连接点上生长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有关知识掌握情况,注意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获得知识的桥梁,激活缩短新旧知识的距离,以旧引新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比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对二氧化碳收集方法的回忆来得出CO2的物理性质;通过学生熟悉的用澄清的石灰水的回忆来验证CO2的化学性质,进而学习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样的教学便于学生接受和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3—0091—01
初中化学复习备考时间紧、任务重,大量的资料、高密度的考试让学生喘不过气来,由此产生这样一种怪现象:时间投入了,但复习的效果却不怎样好,学生反而多了一种厌烦心理。如何才能使复习变得轻松而有效呢?我个人有以下几点做法可供参考。
一、夯实基础,制作“归纳本”
分析近些年中考试卷就不难发现,许多试题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们的“影子”,不少中考题就是对课本原题的变形、改造及综合。由此可见,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在复习过程中必须紧扣课本,让每一位学生亲手制作“归纳本”,让学生全面看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然后相互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整合、归纳出这一节的知识点、考点并写在自己准备的笔记本上。“归纳本”的使用有多种方法,有例举法、提纲法、比较法、数轴法、列表法、问题讨论法等,师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复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归纳O2、CO2的实验室制法时可采用对比法;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可以通过列表法归纳;对某个知识点的分析、理解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等。“归纳本”可以弥补学生平时的很多课堂遗憾,可以查漏补缺,而且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总结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二、利用专题,滚动复习
“专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否则就无所谓“专”,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复习效率。专题应以一个知识点为重点,有些专题之间也要环环相扣。我将初三化学内容按课标的五个主题分成十四个小专题,分别是专题一:空气、氧气、水;专题二:碳和碳的氧化物;专题三:金属和金属矿物 ;专题四:溶液;专题五:酸碱盐;专题六:元素和物质分类;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专题八:化学式、化合价;专题九: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题十: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专题十一:化学与能源、环境、人体健康;专题十二:化学实验基础;专题十三:常见气体制取;专题十四: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以专题十二和十三实验的复习为例,中考化学实验题基本上是两种题型,一是考查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基本知识;二是综合实验,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如2013年兰州市中考化学试题第33题、35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还要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如会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气体或检验某气体的性质。再以专题十一的复习为例,从新课程要求看,新课程编写的理念是“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根据新课程理念,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特别注重考查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内容,如2012年山西省化学中考题第5题:小丽最近腹泻,医生建议她暂时不要吃富含蛋白质和油脂食物,小丽应该选择的早餐是:A.油条和豆浆;B.馒头和稀饭;C.鸡蛋和牛奶;D.炸鸡腿和酸奶。化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例如,在复习灭火原理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家里炒菜时油锅着火,最好的灭火方法是什么?电线发生短路而着火应如何处理?火灾意外发生时,如何自救和求救?建立专题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拾遗补缺,使复习得以升华。
三、反复练习,认真改错
关键词:“问题链”教学; 初三化学; 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12-001
化学复习课是对知识点的归纳,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问题链”的教学方式,是通过一连串有序列、有联系、有中心、有系统性的教学问题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和教师从复习中发现问题,设计问题,通过问题将所复习的内容进行串联。
一、导入式“问题链”
教师在进行复习课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所授内容进行导入。此时设计的问题则需要对之前的课程有所承接,又可以引出后续教课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比如学生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可乐等碳酸饮料,教师可以就此设置问题进行提问。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会遇到打开可乐瓶盖,有气泡产生,这是为什么?
学生:打开瓶盖,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随之减小。
教师:回答的很好,那么大家还记得这是什么气体吗?
学生:CO2。
教师:对的,下面我们就系统的复习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呢?实验室制法如何?用途有哪些?
教师在进行导入式“问题链”的设计时候,要注意问题的循序渐进,开始可以设置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从简到难,逐步深入,引出教学内容和所要复习的知识点,并多给予学生鼓励,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深入式“问题链”
教师在进行引入式“问题链”之后,已经将学生引入到课堂复习内容之中,之后的复习和学习则不能单纯停留在简单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就需要深入式“问题链”的设计,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学习。
比如在进行探究“溶解现象”的复习过程中,根据溶液的相关知识,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知识点进行问题设置。
教师:溶液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教师:溶液和悬浊液、乳浊液有什么区别?
学生:溶液是均一、稳定的,而悬浊液、乳浊液不具备这样的性质。
教师:大家再思考一下,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
学生:不是,例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
教师: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哪些方法可以加快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
学生:研细、加热、搅拌。
教师:那么物质溶解过程中会伴随怎样的能量变化?
学生:有些物质溶于水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固体;有些物质溶于水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有些物质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如食盐。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下面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回顾一下。
教师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深入式“问题链”复习了溶解现象,复习了溶液的相关内容,也让学生比较系统的复习了本节内容。
三、总结对比性“问题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记忆,还要对知识点进行总结,这个时候就可以对相关问题设置总结对比性的“问题链”。
比如在对初中常见化学元素进行总结的时候,教师在备案的时候可以进行表格制作,将“问题链”设计到表格中(如表1)。
表1:初中常见物质及与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
表格的形式形象直观,易于记忆,通过总结对比性的“问题链”,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控知识点,并将知识点与其他相似知识进行区分,对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四、讨论式“问题链”
教师在设计“问题链”的时候,可以针对讨论小组进行问题设计。
比如在进行“氢氧化钠样品的成分探究”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氢氧化钠样品的成分进行讨论及实验(如图1),并针对实验讨论小组进行问题链设计。如
图1:实验方案
本实验通过二氧化碳气体的测定检测氢氧化钠含量。
教师: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所选用的酸性溶液为哪种溶液?为什么?
学生: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氯化氢气体,但因为氯化氢气体的产生对二氧化碳气体测定产生影响。使用硫酸进行实验,则需要保证硫酸的量充足,保证所有碳酸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浓硫酸在本次实验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1:能够吸收水蒸气。
学生2:第一个氢氧化钠装置吸收二氧化碳,反应后氢氧化钠比反应前氢氧化钠增加的质量就是吸收的二氧化碳质量。
学生3: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干扰实验结果。
教师:还有哪些因素会对二氧化碳测定造成干扰?
学生1:氮气可以驱赶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2:氢氧化钠溶液也可以驱赶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3:空气也会对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影响。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则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内容,扩展知识范围。
“问题链”的设计需要教师对于授课内容和范围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加入自己的独到见解,才能提高设计的“问题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绮妙.对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有效性的反思和实践[J]化学教与学,2014,09:20-24
[2]吕崧.初三化学复习课中“问题链”教学的实践研究[J]化学教学,2014,09:37-40
1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上科版)初三化学第七章。本章内容包括“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等知识。是上接“碳”下承“酸、碱、盐”的桥梁部分,处于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迁移过渡的位置,但是作为复习课,我们没有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面面俱到地复习,而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经过精选提炼出这一主线进行复习。
2学情分析及教学处理
2.1 学情分析
在复习前学生已对金属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不是很好,所以实现教学目标有一些难度。
2.2 教学处理
主要采用了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方法。有些探究问题学生单独完成有困难,就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方式解决,通过教师的引导、提示,逐步使学生开阔脑筋理解掌握。
3教学目标
3.1 熟练记忆金属活动性顺序。
3.2 理解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部分金属与酸、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可能性。
3.3 通过铬(Cr)、铝(Al)、铜(Cu)等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4 通过金属铜回收流程图的认识,学会图示信息的捕捉与转换。
3.5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与人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4 教学过程
引言:宋时,江西上饶有一苦泉,当地人用铁锅熬苦泉的水获得胆矾,结果发现铁锅用久了变成了铜锅,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投影1: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教师:首先,请大家想一想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怎样的。
投影2:一、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内容:
学生:回忆并复述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一位学生回答或者全班集体回答)
教师:下面是一位同学书写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他不小心漏写了两种金属,请大家帮他补上。
投影3: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弱)逐渐变(强)错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逐渐变(弱)对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提高注意力,激发兴趣。)
教师:这个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不是科学家凭空臆造出来的呢?
学生:不是。它是通过实验事实确定出来的。
教师:请你想一想那些实验事实可以确定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投影4: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确定方法:
学生:讨论(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金属的部分化学性质,完成表格内容。
投影5: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逐一分析完成(方程式由学生到黑板上书写、纠正)
教师: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可以通过金属与某些酸或金属与某些盐溶液反应的难易或剧烈程度来确定金属的活动性,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利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解决某些问题,下面我们讨论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一些问题。
投影6:三、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教师:首先请大家完成下面两道选择题。
练习1.不能由金属跟稀硫酸直接反应制得的物质是
(A)MgSO4(B)FeSO4
(C)CuSO4(D)Al2(SO4)3
练习2. 将过量的铁粉放入相同质量分数的 Zn(NO3)2 和 AgNO3 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测得滤渣中的金属是
(A)Fe(B)Zn Ag(C)Ag(D)FeAg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回顾教材内容,从知识,技能和方法等方面做好自我排查,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我们还可以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某些问题的探究,下面就是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一组实验,请大家根据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投影7:探究1
问题一:A、B两组实验的现象是怎样的?结论是什么?
问题二:通过A、B实验有同学认为还不能证明铁、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于是他补充了实验C、D,请你依据这位同学补充的实验判断他能否达到实验目的。
问题三:如不能请你帮他再补充一个实验,并完成下表: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
教师:教师总结学生的补充实验。
教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在我们家中有很多地方使用金属,特别是厨房,想一想你家的厨房中都有那些金属?
学生:讨论家中的各种金属。
教师:有一位同学看到家中的不锈钢锅,就想知道不锈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他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原来不锈钢是由铬、铁、镍组成的合金。到了学校,他提出了想探究CrAl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设想,首先他提出了三种假设:
教师:请你猜一猜可能的假设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讨论解决。
教师:假设提出后,他开始寻找解决假设的方法,你能帮他想一想吗?
学生:思考出各种方法进行交流讨论。
教师:办法想出来之后他开始设计实验,他将同温度下大小相同的三种金属薄片放入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学会控制变量),观察现象,记录如下:
投影8:探究2
1.他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2.根据探究结果,请你预测铬与硫酸铜溶液____(填“能”与“不能”)反应,理由是____。(设计意图: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知识迁移。)
教师:现在我们对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了较深的理解,你们知道金属活动性顺序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吗?
学生:讨论各方面的应用。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概括各方面的应用后举出下面典型例题。
投影9:某化工厂排出的废液中含有硫酸铜,为了减少污染,并回收铜,设计方案如下:
1.试写出(1)、(2)两步的化学方程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确定出滤液X和Y主要是什么物质?
学生:自主解答后班内交流,解决做题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5 教学反思
初三化学的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搞好复习工作呢?本人认为教师应该合理应用教材资源,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做到精讲精练有效复习。
首先,教师在设计复习课时,一定要注意内容的选择上不能够面面俱到,而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选择主要内容进行精讲精练。如“金属”中“金属活动性顺序”是这一章的主线,并通过精选两道练习题达到以点带面的复习,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复习方式,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师生间在互动合作,交流讨论中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还要能够及时捕捉学生学习中的有关信息,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1.化学复习的注意点
1.1扎实打好基础。
对于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同时最核心的知识比如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实验仪器的应用和实验的操作步骤等都要牢牢掌握。复习和进行练习的时候要以基本知识为核心,不能偏离最基础的知识;发现自己哪里学得不好没有牢固掌握,一定不要怕麻烦而要认真地把这部分补上,要知道不管何种形式的检测,都是以基础知识为重点的。
1.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考试中心有明确要求:不管是不是使用了新教材,在教学活动和测验中都应该渗透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与实际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分析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这几年来,省市中考化学题目很多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1.3把握好练习的难度和题量。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年来全国各个地方的中考化学题的难度总的来说是在下降。因此,我们平时的练习题目要以基础题目为主,以中档题目为辅助,就算有少数难题,也仅仅针对少数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练习,而且题量不宜过大。练习不是练得越多越好,练习量如果太大则会使学生一直疲于应付,而没有时间看书总结,反而会对复习产生不好的影响。
1.4注意小结记忆和答题的技巧。
认真做好小结,注意答题技巧会使事情事半功倍。性质、概念和基本的操作要做好对比和小结,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在答题时要注意,对于会的题目要认真保证能拿到全部的分数,对于不会的题目要懂得舍弃,而且在读题时要学会勾画重点,另外在书写上一定要做到规范,不要因为书写问题而扣分。
2.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策略
2.1转变复习观念。
2.1.1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复习中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一是教师应该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复习的主人;二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体系,做到对考纲中的考点心中有数,不能在题海中迷失方向,更不能做题目的奴隶;三是要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复习标准;四是在教学中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应该以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作为复习重点,以基本知识为载体,侧重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总的来说,整个复习的部署要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考纲给出的基础知识为出发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性。
2.1.2突出学生在复习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地位
首先,要给学生留出自学时间,在开始每章节的复习以前,可以给学生阅读思考题引。重点部位,进行认真解读。其次,给学生课堂活动的空间,特别是对那些复习中的难点和思考坡度较大的典型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设计一些阶梯式的思考题目给学生分析解题的思路,并开展讨论。再次,给学生提供复查、整理和运用知识的空间。在复习的基础阶段,应该穿插前后训练,帮助学生在复习前面知识的同时对后面的知识进行反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前面复习后面忘的缺点。
2.1.3激励学生在学习思考时发挥主动精神
其一,在进行基础复习的训练时,应该穿插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题目,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决这些题目,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在遇到难题时,不胆怯更不自暴自弃,而是学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其二,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每次的训练都进行评讲。在评讲开始前,教师要综合学生的答题情况选择一些典型的题目进行分析和讲解。这样对于学生中的典型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其三,要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利用一切机会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课内的启发教学,在文章中已经有所阐述。对于课外学生的问题,教师不要就题答题,而是要根据学生水平进行适当点拨,换一个角度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其四,在综合复习的时候,除了要重视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的考察外,还要让学生接触一些新型提型,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2.2重视知识基础,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价的推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式的意义及理解;典型的化学方程式;基本的反应类型;常见酸碱盐的鉴别等都要掌握。
2.3认真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复习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