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体育研修总结范文

高中体育研修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体育研修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体育研修总结

第1篇:高中体育研修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91-03

从2010年秋季起,重?c市高中体育课程改革正式全面实施,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教研机构加强了对高中体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2015年1月,由重庆市教育科学院组织重庆市体育教研员暨高中体育骨干教师赴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为期一周的高中体育新课程培训;2016年组织开展了重庆市高中体育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和高中体育名师工作坊研修等项目;同时,围绕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重庆市教委每年均组织了高中课程改革专项课题研究,以推动重庆市高中课程改革。

一、研究对象

本次问卷调研来自重庆市40个区县共56所高中学校,其中市级重点高中39所,区县级重点高中4所,一般高中13所。

二、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参与问卷的体育老师来自2016年重庆高中体育名师工作坊。总计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3%。问卷发放时间为2016年11月1日~10日。

2. 访谈法

对参加2016年重庆高中体育名师工作坊和重庆市高中体育骨干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体育课选项模块教学的实施情况。

3. 数理统计法

用SPSS13.0软件对所收集到的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对高中体育课程改革认同度的调查

从表1调查可知,实施高中体育课改以来,在各级教研机构组织的培训和学习下,体育老师均比较认同高中体育课改理念,基本能够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基本理念。

2. 实施高中体育模块教学方面的调查分析

(1)高中体育选项模块教学的实施情况。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实施选项模块教学。看一所学校是否实施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只要看其在体育教学中是否实施选项模块教学或实施选项模块教学的程度就可大致看出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状况。

由表2可知,重庆市实施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情况还不理想,能基本贯彻体育课程标准、开展选项模块教学的比例为69.64%,没有实施的学校达到30.36%,有近三分之一学校没有实施高中体育课改。在已经实施高中体育选项模块教学的学校中,能全面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学校仅有12.5%。

(2)重庆高中体育选项模块教学内容设置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重庆市普通高中学校在模块选项内容的设置方面,除了田径类和健康教育专题为必修的模块设置之外,绝大部分学校模块选项内容的设置都集中在球类、韵律与健美操和武术项目上。其中球类系列中以篮球项目设置的学校为53所、足球49所、羽毛球39所,设置韵律与健美操的学校有23所。从调查情况看,比较吻合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现实,水上项目与新兴运动项目所占比例少的原因是大部分学校没有相应场馆或缺乏相应师资。而表4反映出各校设置项目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有11所,占19.64%,考虑到调查学校重点中学和城区学校较多,选项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比例应该会高于调查所占比例。

(3)实施高中体育选项模块教学组织形式情况。在体育与健康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模块选项教学组织形式有3种:一是打破班级界限,同一年级进行选项教学;二是打破年级界限进行选项教学;三是班内选项教学。

由表5统计结果显示,重庆市普通高中学校有30.36%的学校采用打破班级界限,同一年级内选项模块教学的组织形式;而采用打破年级界限进行选项模块教学的学校仅占7.14%,有36.6%的学校采用班内选项教学的组织形式,其他没有实施选项模块教学组织形式的占32.14%。通过访谈了解,采用打破班级界限、同一年级进行选项模块教学组织形式的学校一般是把3~6个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按选项的项目打乱,重新组合编班,学校其他文化科的教学仍采用固定行政班教学,而3~6个打乱重组的体育选项教学班级必会对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安排产生一定影响。由此可知,选项模块教学组织形式与学校整体的课程改革、教学管理、课务安排息息相关,体育选项模块教学是否推行,间接可以反映出学校领导是否真正重视和推行高中体育课程改革。

(4)健康教育模块开设情况。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规定,田径模块与健康教育模块是两大必选、必修模块。从表6可以看出,重庆市普通高中在健康教育模块开设且正常教学的占46.43%,而开设但没有正常教学和没有开设的情况占比达到53.58%。由此可见,存在问题是比较严重的。通过访谈得知,造成上述原因主要是大部分体育老师对健康教育模块不够重视,一方面是理论教学资源不足,不善于搜集和整理;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对健康教育模块的知识掌握不系统,驾驭教材教学有困难。

3. 影响重庆市推进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各因素情况

从表7中可以看出,“学校领导的理念与重视程度”被认为是影响体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施的最主要因素,占71.43%。体育老师认为校长是推动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校长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直接决定学校高中体育课改推进的进程;“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方面因素”占64.29%,排在第二位。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实施选项教学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方面要求较改革前有明显提高,加大硬件设施是搞好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体育课改培训的力度与效果”占60.71%。体育老师认为课改培训力度和培训效果直接影响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解、接受与实施,而理解、接受程度又直接影响体育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体育师资匮乏,教师专业配置不合理”排在第四位。说明高中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很重要,学校领导在配备体育教师人数、专业搭配上要做整体的思考和筹划。另外,体育课程资源不足也是影响体育课改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实施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影响

从表8和表9可以看出,实施高中体育课程改革,不仅对体育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专业共同体的形成,有利于推动学校体育教研组建设和工作整体质量的提升。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重庆市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下,课程改革实施的情况并不乐观,部分普通高中学校在实施体育课程改革中做得并不理想,有三分之一的学校还没有实施体育选项模块教学,说明体育选项教学在实施的力度和广度上还有很大空间。

(2)实施体育选项模块教学项目设置大多集中在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和武术等传统项目,对于那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项目因教师专业分布不均衡以及场地器材限制等原因,没有得到开展;多数学校在必修的健康教育模块开设方面存在有名无实的现象。

2. 建议

(1)加强督导评估,加大经费投入。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督导、评估力度,把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与学校各类评优及领导责任挂钩,加大奖惩力度。同时关注高中学校体育师资配备、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加大人力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

第2篇:高中体育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注重历史教育的社会性和人文性,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目前在我国,职前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主要由师范院校来承担。入职之后的历史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效利用这些方法,来建构一套适应教师也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提升现阶段我国历史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

1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概述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以自己的历史学科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教学技能为基础,通过历史教学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部分。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历史教学的质量与历史教学活动的完成程度,在教师的专业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提升历史教学能力,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也很高。首先教师要有健康的身心,在面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时,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心去解答;其次,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掌握丰富的历史学科知识,精通历史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能够开发和利用各种历史课程资源;最后,随着历史新课改的发展,教龄较高的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历史教学不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要帮助学生建构历史时空思维,将学生真正带入历史情境中,新任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最新教学观念,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我国对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已经有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综合已有学术成果,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维度主要包括:历史学科知识能力、历史教学设计能力、历史教学实施能力和历史教学反思能力等。

2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贯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逐步发展成为一系列活动过程。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的体系,会受到诸多外部因素影响,导致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2.1教师自身的问题及其原因

(1)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历史学科知识素质不足。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主要来自职前师范学院的培养,入职之后随着将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知识教学中,一些教师经常忽略利用教育学科知识来培养学生,导致教学三维目标的实施不够完善,偏重知识技能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历史学科知识却是需要在有限的既有知识基础上,不断地从教学生涯中慢慢积累,不断地接受新的学术研究。可是由于在历史教育工作中出现职业倦怠,导致高中历史教师的学科知识素质停滞不前,不能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2)历史教学设计难以创新。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备课不充分,过于依赖教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过多借鉴已有教学经验,甚至完全照搬,导致教学过程缺乏创新,阻碍教学过程多样化的发展;其次,一些教师为应付公开课或其他教学任务,盲目使用新鲜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没有充分考虑所选方法是否适用于课程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最后,教师本身教学设计能力不足,限制了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发展,导致历史教育学术研究难出成果。(3)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淡薄。一些教师在入职之后常年使用同一套教学经验。加上自主参加研修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方法老套,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成效不如人意。教师若缺乏自主发展发展意识,那外部再多的培养和努力也是徒劳,教学能力自然不会得到有效提高,历史教学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2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不足

随着我国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育中不断凸显出其重要地位,但是在我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非常不充分,课程资源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教材、博物馆、影像资料、历史遗迹等等。而在我国,一提到课程资源,被利用最多的就是教材,而容易忽略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偏重单一教材知识的研究,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形成历史时空思维。对于其他课程资源,教师在涉及到的时候往往一带而过,很少有教师或学校会真正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等。布置有关查阅历史文献或影像资料的作业后,也不会深入贯彻检查工作。久而久之,使学生远离实践经验,无法使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利于提升历史教学成效。

2.3学校和社会不重视对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培训

学校在组建师资队伍时,其主要考察标准就是教师的学科知识基本功和教学能力是否扎实,在入职之后,却又往往忽略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继续教育。首先,学校对刚刚入职的高中历史教师培训不够重视,认为教师刚刚走出校园,不用经过系统的培训也能胜任实际教学工作,从而使入职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一般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培训成效一般。其次,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当代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非常缺失,教师对历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观念跟不上时展步伐,导致其实践教学能力的缺乏。最后,学校在组织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相关课程或活动时,一般难以顾及教师的差异性,没有考虑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是不同的,从而无法激起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教师认为培训无法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助益,从而对培训持消极应付态度。

3提高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措施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积极转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之间还应加强相互学习,备课、磨课、同课异构的活动,同一课时应开发不同教学方式的设计,以适应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学校应多举办加强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活动,要重视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学校应引进高学历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2加强教学设计能力和备课能力

备课是体现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条件,加强备课能力是加强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在平时进行备课时,要将个人备课同集体备课相结合,主动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完善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其次,在备课时,教师不应只重视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应重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究,重视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素质的研究,重视高中历史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逐步增强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加强有效教学的备课能力。

3.3加强课堂教学能力

加强课堂教学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前准备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导课部分,要采用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课方式,才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设情境,快速有效地使学生接受课堂教学内容。第三,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促进学生维持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不断深化学习动机。第四,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第五,作业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布置有效巩固课堂知识的作业是一节完整课时的重要部分,现在一些教师经常忽略作业的布置,导致学生在上完一节课之后快速遗忘所学内容,所以,要加强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落实检查工作。

3.4课后应注意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历史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将教学中的突发灵感和成功经验加以总结、整理、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对于课堂管理也要因时因人而定。课后反思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以后的历史课堂教学。通过反思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找到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5历史教师应注意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和能力

历史教师要时刻注意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和能力。首先,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应注重教育学知识的更新,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其次,教师还应主动加强师生交流,营造和谐的历史学习氛围,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活动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现象,自主得出结论。最后,历史教师应深化探究式教学,使探究式教学真正发挥启迪智慧、活跃思维、开拓眼界、增强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功效。

4小结

在我国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中历史教师加强自身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已是迫在眉睫。同时高中历史教师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是体现教师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我国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只要高中历史教师时刻注重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我国一定会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龚艳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2).

[2]袁亚丽.地方师范院校历史专业师范生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6(4).

第3篇:高中体育研修总结范文

一、重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实施领导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程结构的变化,我校做到两个转变:一是在课程设置上,重视课程功能的转变,充分发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在教学中的互补作用,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二是重视课程内容的转变,把握必修课程、国家选修课程与校本选修课程的不同要求和作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打好基础开好必修课,尽最大努力开足选修课,重视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的开设,并加强了心理教育和综合实践课程的管理与实施。构建具有广东仲元中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体现了“重基础、多样化、多层次、可选择、综合性”的时代特点,突显了“规定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相结合”的新课程特征,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主动学习中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为完善课程体系,我们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以及在教育、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认真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规划、设计、开发、开设,丰富教学内涵,拓宽教学外延,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三年来,总共正式出版各种校本教材12册,非正式出版的校本教材40多册,为校本课程的开设、国家课程的拓展、课堂教学的实施和学生个性化选修课程的合理配置创造了有利条件,达到了“多样性,选择性”的目标。

为使新课程有效实施,我们加强了课程实施的领导与管理,成立了“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课程改革实验顾问小组”、“课程实验管理小组”。另外,学校还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学分认定小组、选课指导小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组等组织机构,制定了《新课程实验方案》《学分管理方案》《学籍管理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管理细则》《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方案》《学生选课指导方案》《综合实践活动手册》等章程,为实施新课程提供可行、可操作的行动纲要,开发了具备多种功能接口和具备兼容性、开放性、通用性的学校综合管理网络系统,简化了操作程序,优化了运行机制,解决了新课程实施中的“学生过程管理”、“选课、排课”和“学分管理”等复杂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优化教学模式,构建有效优质课堂

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细节,成败在教师,重点在课堂。

为了让新课程的理念得以实践,让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充满活力,我们从转变观念入手,先“解构”后“建构”,先“解模”后“建模”,抓住优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这个核心,开展了以“反思性教学”促进自己的“有效教学”,以行动研究实现课堂的不断优化,以微格分析达到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活动。通过加强学习,专家引领,校本研究,教学反思,使教师转变了教学理念。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模式,提炼出了具有学校特点的“导引式教学法”,即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导之以法,引之以路,授之以器,善之以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关注课程内容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人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在关注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关注作为社会人的学生的个人尊严。逐步形成了学科教学特色,如数学科的“问题探究教学法”、化学科、物理科的“实验探究教学法”、政治科的“案例体验式教学法”、英语科的“互动式教学法”、语文科的“注重双基,聚变创新”的导引式阅读教学等并出版了专著《导引式教学法的研究》。

我校对教学模式的优化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

在教学关系方面,强调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互补互动”。

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强调“充分整合,灵活多样”。

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全员参与,关注全体,重体验、打基础、提能力”。强化学生参与、合作、竞争、创新、抗挫五种意识的形成过程。

在学业评价方面,强调“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促进发展”。

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改善学习策略,学会求知;通过合作、互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生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推理、探究,让学生学会从事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激发创新活力”。

在备课原则上,提出“以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的要求,以考试说明确定教学的内容,以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的起点,以学生的困惑确定教师的讲授”的备课原则。

为实现教学方式的真正创新,我们重点进行了校本化开发与实践。

一是以校本培训实现教师的行为转变。我校围绕新课程改革,开发了不同渠道,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教师培训,建立起既独立又综合的培训网络。从对象上,全员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相结合。把对全校教师的普及培训与骨干教师的提高培训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从内容上,把新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与教育理论素养、教师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从形式上,讲座式培训和参与研修式培训相结合;校外交流与校内交流培训相结合并坚持以校内为主,内外结合,加强现代教育理论辅导,在教师中强化教学是研究的一种表现,研究是教学的一种形式的认识。从行动上,提升教育研究的深度,达到以培促研,以研促教的目的。从方式上,专家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我们邀请了国家课标组王尚志教授、王建明教授和华南师大、广州大学的教授、专家,省教研室和市区教研室的专家来学校讲课,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对话,使培训真正落到了实处。同时,我们开展“教师增值行动”、“优质为本管理行动”、“青蓝工程”和“高级教师职级计划”,培养一大批优秀教学科研型教师。

二是以校本教研实现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为中心,把课堂教学研究作为校本教研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课堂教学研究,在探索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方法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

在教学研究上着力三个基本点。

一是反思,即发现问题,寻找成长点。让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及时发现教学问题,并且在发现问题中形成课题,在解决困惑中获得

成长。二是互助,即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以学科教研、校际合作等为载体,通过教师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三是引领,即获得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理论指导、专家引领。为教师的教研实践提供智力支持。让教师在获得知识、参与研究中,丰富自我,升华自我。

在具体实施上实现三化:课例研究多样化,教学反思常规化,教学研究课题化。

正是通过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在广州市组织的高中新课程教学质量水平检测中,我校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均居广州市前列。

三、创新德育模式,完善学生人格发展

德育工作是保障课程实施的关键。我们通过实施有效的班级管理和制定“导师制”以及“学习小组”等管理制度,突出学生自理、自主管理的作用。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德育格局,构造立体化的班级管理网络,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措施上,从四个方面实现新课程下的德育创新。

一是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构建德育工作的新格局,校长挂帅、主管德育的副校长牵头、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调控、师生参与、校内外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制度化、系列化地开展德育工作。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充分利用本土化的德育资源,学校建立了五大德育基地,以生活化的德育活动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形象、以社会化的德育实践开启学生心灵、以活动化的德育活动达到寓“教”于“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同时邀请铁道部研究院骆文海研究员、华东师大迟毓博士、联教授等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先后聘请了派出所所长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成立家长委员会,请家长对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二是坚持主体参与的体验式德育模式,形成“爱国爱民,引领春风”的仲元人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关爱生命,关心他人;以社团、协会和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为载体进行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以各种集会为载体进行“春风伴我行”活动,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明辨事理,感悟人生。

三是以心理教育为抓手,构建学生健全人格。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建立了心理成长中心,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试室、心理档案室,承担了中央教科所的心理科研课题,并成为全国心理教育实验学校。

四是建立导师制,开发富有真情的心灵交流。我们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努力实现由“师”向“友”的角色转化,不是仅仅关心学生的成绩,而是犹如父母、兄弟姐妹般真诚希望学生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导师制”就是学生选择一个教师作为自己的导师,每个教师负责5―8名学生,“导师”全面负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绪,学习心理、学习效果等。我们要求“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好个人的奋斗目标;制定好每月、每周的学习计划;做好每次考试后的心理指导与学科指导;每周跟学生谈一次话,帮助学生总结一周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交心卡与手机短信,进行及时的思想交流,通过对话,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引导。

四、发挥示范作用,引领课程改革潮流

新课改实施三年来,我们先后在教育部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座谈会和专题研究会、省新课程实验现场会、四省新课程实验协作会、各级新课程经验交流会上作了新课程实验经验介绍。我校还成功承办了3次大型的新课程研讨会,接待国内各级各类新课程考察团60多批次,承担各级新课程实验课题40多个,19篇,并根据省、市要求派出了校长、主任和教学骨干到北京、南京、济南、银川、安徽、西安、湖南等地进行新课程经验交流。同时,我们还向安徽、河南及省内十多个学校转让了学校综合管理系统,向山东、海南等13个省、市及省内的学校赠送了新课程实验的相关资料。

五、反思新课程体系,完善改革方案

实施新课程是一个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改革过程。三年下来,朝着新课程改革指引的方向,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要看到该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时纠正改革方向。

第一,高一必修课程内容太多、太紧,学生难以适应。新课程要求高一必修课必须开齐、开满,而有些学科只在高一开设,有些只开到高二第一个学期,到高考的时候才考,这使得高一新生负担过重。高一本应该是初高中衔接的过渡阶段,所以我认为从内容编排上,要把高一的必修内容分一部分到高二去,给学生一个比较好的、自然的衔接过程。否则,连仲元中学的学生都觉得难以适应,其他中等层次学校、基层学校想要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唯有去加班加点补课了。

第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新课程要实施,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去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目前,很多地方的新课程改革只是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操作中却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是以老师唱独角戏为主,也就是传统的“满堂灌”,其教学结果是费、慢、差,即浪费时间、教学进度慢、教学效果差。整节课只让学生被动的听,不让他动脑、动手、动口。所以,要杜绝那种只喊口号,不抓落实的学校,要真正让新课程取得好的效果,第一步就要转变教师观念,第二步就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完善评价体系。虽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是有过程论定和终结性评价的,但是往往有些学校只有终结性评价并没有过程论定。其实,过程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完成了多少练习,听了多少节课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的评价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实际上,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体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没有真正的体验就有结果,那这个结果可能是猜的,而不是理性的,就更谈不上从知识层面的升华以及在实践中的创新应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