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生学年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会,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本着“来自学生,服务学生”的组织。在一学期的工作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学生会更是一个群众性的组织,它主要依靠学生独立开展工作,尤其对于我们建工系这个全校第一大系来说,更应该如此。
记得唐朝魏征曾经说过:“水亦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对于我们学生会的人来说,只有全心全意为所有建工系的学生服务,代表广大建工系学生的最更本利益利益,如实地反映广大学生的意愿,真诚地与系领导、老师沟通和加强与学生的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并参与建工系学生的管理,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们建工系同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学生会所有成员的圣神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义务。还有,学生会要想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就需要明确自身职责,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要坚持工作务实与创新并举,要坚持自身建制的完善。
从刚开始进入学生会到现在,一路走来我并不是一路顺风的,遇到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险阻,但是现在想来,正是那些挫折磨练了我的意志,锻炼了我的品格。最终,充满斗志的我,克服了困难,也让我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让学生会的学长们刮目相看。
我刚开始进入学生会,是我们军训结束之后。经过几轮面试,我幸运的被建筑工程系团总支学生会学习部留用。接着,由于积极出席学生会例会,学习部例会,认真完成分配的各项任务。在我系学生会组织的各类大型活动中,比如: “建工杯”辩论赛,“风采杯”挑战主持人大赛,“新生杯”篮球赛,“建工杯”书画展,“中华美文”朗诵大赛等活动中,我积极地尽善尽美的完成我的本职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主动协助其他学生会同仁一起做好各项工作。在我们学习部举办的第二届“风采杯”挑战主持人大赛中,我们部的每个人都团结一致,积极肯干,甘于奉献,不怕苦,不怕累。力争办好这个活动,展现我部良好风貌。
掰开手指一算,从进学生会到现在已经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了。我觉得这三个多月的时间并没有虚度,相反我觉得过得很充实。
我现在就根据我在学生会几个月的亲身体会与感受,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加强学生会的建设(当然这只能代表我自己的看法)。
我出席了本学期学生会所有的例会,参加了学生会举办的所有活动与比赛,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有可喜的一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整合所有的问题来看,主要是我们没有相应的制度条令。我们虽然是一个学生组织,但既然作为一个组织我们就应该有属于适合它的制度条令,以此来约束规范所有学生会成员,保证我们学生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建全学生会制度。
我们都不难看出现阶段我们的所有学生会成员办事效率极低,对工作不能尽职尽责,在活动中尽瞎混。这些问题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透过问题的现象去看问题的本质所在。我认为建设学生会最重要的还是要形成一个专属于它的文化,我们学生会没有一个专属于它的文化。这个文化的存在一定要符合我们学生会的发展。我觉得一个专属文化就像一个人的信仰一样,可想而知,一个没有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我们学生会的发展将会失去动力,我们的成员将有可能缺乏主观能动力。这样长此以往的话,可能会严重制约我们学生会的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最终将制约整个学生会的消极散漫。所以,现在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正确的、向上学生会专属文化。
比如我们制定出适合于我们系学生会管理的制度条令,让它深深的印在我各成员的内心深处,让它约束、让它规范我们学生会所有成员的行为。还有我们所有的学生会成员要有信仰,而且,这个信仰能时刻调动每个人的工作情趣与工作积极性。
在这方面,我个人觉的校青协做的比较好。举个例子,青协通知6:10开会,他们的成员有一部分一定能做到提前半小时到指定地点,而且,他们开会从不点名,但几乎没有不到的,旷会的。这不是说他们的纪律有多严,而是他们的成员很自觉。当然,这与每个人的观念有联系。
为此,我建议我们有必要制定必要的制度条令,我们每个部之间应该多交流沟通,有必要开展如我们内部座谈之类的活动,这样我们内部就会有的了解与交流。无意间就能增强各部之间的团结。我们的工作、活动也就要本着“来自学生,服务学生”学生会宗旨和“团结、务实、进取、服务”的工作宗旨。但是,由于学生会是一个团体组织,同时也肩负着服务同学、管理学生,为老师分忧解难的重任,所以,我们必须在工作中有一定的工作准则,并将这种准则(就是之前所说的制度条令)变为我们学生会的一种专属文化,在工作中要切
实贯彻这种专属文化,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让学生会的工作做到最好。
根据我自己的观察、了解、总结,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贯彻好我们制定的相关制度及以下的准则,并致力形成这一种有利于学生会发展的专属文化。 平等性。在我们学生会工作中,应消除各部之间的界限,最好是能够做到“各部长把其他部成员当本部人员看待,各部成员把自己看作是属于整个学生会的,而不专属于其所在的部,我们是一个团队,要精诚合作”。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的部长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带动干事的工作;我们的每个学生会成员要把自己看作学生会的主人;因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者做好一切学生会工作。把学生会当作自己心血的结晶,其他部门的工作便是自己的工作,是我们学生会的工作。如果我们每个部,每个人都能以这样的心态工作,那么学生会的工作将会变得更有成效,我们的学生会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2、务实性。这应该是学生会的宗旨之一,当然我们也要把这种精神贯穿于各个部的工作中去。学生会的一切工作都不能脱离实际,任何工作都必须从实际出发。搞活动也应该如此,搞活动要从实际出发,搞得活动要搞有益于我们大学生生活的,要有意义的,不要组织任何对没有意义的活动。我们系会举办的各项活动须再完善,再改进。以此希望我们举办的活动能更上一层楼。
3、高效性与准确性。部门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在接到任务尽快地完成任务,信息调研部肩负传递信息的任务,所以,要运用信息时代的活动准则: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任务。在新闻资料收集、网页制作、照片上传及其他的工作中都要恪守这个准则,接到任务后要尽快地、高质量的完成。
4、增强团队意识。现在这个社会,团队精神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我们学生会内的各个部始终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各部间协作。内部人员的合作能够使工作更轻松、更愉快、更高效。
就如一场羽毛球双打比赛,队友之间合作、配合、默契的好坏都是影响比赛成败的关键,成功的双打比赛需要合作、需要配合,这样自然打出来的比赛就是最有看点赛事。所以,无论是任何时候任何工作我们都要有一种牢固团队的精神,在工作中要意识到我们自己就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意识到要与其他成员配合工作。
5、团结互助,培养学生会成员。作为领导、作为学长,要善于将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通过工作、活动传授于其他没有工作经验的新干事,努力做模范带头作用。我们的新干事更应该主动的,虚心的向领导、学长(姐)请教学习。平时工作尽量给新干事安排,让他们接触工作,为他们以后能更好的工作积累的经验而提供一个平台。
德国的医学教育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在德国,本科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结业时间,6~10年不等。如今,在课程改革中,德国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教学态度的培训,培养过世界上许多的医学精英人才。德国的医学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毕业前,学校会安排一年的实习时间,实习合格后才能毕业。实习内容十分全面,包括内科和外科以及自主选择的科目。德国的医学专业实行定额报名,高中毕业生需要参加医学生的入学考试。医学院学制为期6年,分为4个教学阶段,共参加4次全国统一考试。在教学中,实行教、考分离,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制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即能把学生的各项应对能力培养出来。毕业后是否成为临床医师,不重视是否获得学位,而是通过两个阶段的国家医师考试,拿到毕业证书之后再进行两年的临床培训,获得实习证明的人才可以申请开业许可证,最后才能成为合格医生,真正地给病人进行治疗。
二、国内医学教育的特点
我国根据高考成绩和填报志愿的不同,各个医学生就读的学年有所不同,有三年制高职专科、五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或者八年制本博连读。大专文凭的学生可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学习后可获得学士学位。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获得者可以继续学习,通过考试后,即可取得更高一级学位的医学研究生。目前,我国的医学专业学习年限长短不一。所以,对于短学制来说,由于时间有限,导致学生对人文社会、政治等素质类等学科的学习较少,使学生的发展空间被限制,即使通过更高一级的考试,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原有的学历水平。在我国的教育过程中,本科生由于专业思想不明确、自身定位不准、压力较多及受到临床带教教师的影响等,容易在实习期间出现不良情绪,影响实习效果,导致实习效果不好,不能达到实习的目的。临床实习生缺乏法律方面的知识,导致医疗纠纷事件发生频繁。毕业后,从业岗位类似,导致社会不公现象增加。
三、毕业后的医学教育
国外有一套完整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而且医院为年轻的住院医师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由于国外时间相对宽松,有自由的空间,使得住院医师可以随意安排自己的时间,每周有固定的时间进行大查房,由培训中的住院医师轮流完成,确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锻炼机会。例如,美国医学教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它们是连续的。住院医师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其培训时间有很大的区别,培训时间长的话,会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丰富,有明显的专业优势,确保医生这一行业拥有较高的质量。对比我国,虽然也有不少医院相应地开展了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模式单一等。
四、总结和启示
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这就要求我国的医学教育成果必须达到国际医学教育的最低标准。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应积极汲取其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更加合理化。基于已掌握的医学基础知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医学教育中,国外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法,结合自身的医疗体系和工作环境,使医学生尽早地进入临床,提供丰富有力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机会,符合医学生的培养要求。目前,我国也有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大力提倡、支持新入学的医学生较早地接触临床,保障学生早早锻炼,熟能生巧,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方面,作为学校要做好支持工作,利用图书馆以及媒体等各种现有的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发方式,不能一味地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刚进入学校学习的初期就接触病人,对医疗程序的早期接触可以增强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以及医学生的责任感;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熟练操作,避免出现医疗事故。在扎实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对学生行医道德的培养,包括对患者权利的维护以及对病人的关爱和无私奉献精神。
中国作为口腔疾病的高发国家,我国目前的口腔医学教育和口腔卫生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且地区发展不均衡,广大农村基层地区的人们仍得不到正规有效的口腔医疗卫生服务。因此,高?医学院校为社会培养服务于基层的高素质口腔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是解决当前基层口腔医疗人才需求问题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职医学院校口腔医学专业在教学模式上普遍存在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高度模仿五年制本科、口腔基础和专业课程课时不足、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强、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致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岗位适应性差,动手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基层工作岗位的需要。
如何培养出符合基层需要的合格口腔医学人才是高职医学院校不可回避的问题,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系在深入行业基层调研的基础上,将精准医疗的理念与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教育相结合,开展三年制高职高专口腔医学精准医学教育改革研究,提出“河南口腔”的宏伟目标,现就口腔人才需求调研、职业能力、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基层口腔医疗人才的需求
1.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岗位职业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重点内容。本着精准医学教育的理念,为基层培养口腔医学专业人才,成就河南口腔的伟大梦想。我校口腔系经过基层调研,现将专业技术能力总结如下。
掌握口腔疾病的病史采集,口腔检查及病例书写
掌握牙体牙周以及口腔颌面部组织结构特点
掌握口腔及颌面部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原则和诊疗技术
掌握口腔常用材料性质和作用
掌握口腔常用药物的药理和应用
掌握口腔疾病与全身疾病的关系
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和体格检查的方法
掌握全身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掌握无菌术、心肺复苏等急救常识
掌握牙体牙髓、牙周、粘膜疾病的基本治疗方法
掌握牙齿拔除术,牙槽外科手术
掌握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常见的修复方式
2.创业能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在现阶段全国经济不景气,中国GDP增速首次突破了7%的大背景下,鼓励创新创业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毕业生能通过创新创业开辟一条新通道,在这个开放有规则的社会和市场里,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拓展自己的人生,获取更好的生活[1]。
二、口腔医学专业教学综合改革建设
1.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基础满足个体需求的课程设置
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一名医学毕业生是否具备从业资格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考试,是国家医师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口腔医学作为更具实践操作性的学科,其执业医师考试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实施十年后,2009 年考试大纲进行了修订,不仅增加了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同时评分标准也更加细化和规范。因此,我校口腔医学教育应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由专门研究执业医师考试的教师负责分析执业考试执考点以及权重分,并且以此重新定义教学课程标准以及各科以及理论实践技能的课时分配。两年课程根据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将综合英语纳入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制定的自身发展目标以及规划进行选择。同时适当增加解剖病理等医学基础课程的比例,为我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增设口腔设备学、口腔市场拓展与营销、河南各市文化集锦等课程为学生更好的了解口腔医疗行业现状、个人创业奠定基础。
2.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系结合本校以及河南省实际情况出发,在实习阶段,通过带教老师进行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使创业教育贯穿整个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医院以及门诊的运作管理当中,激励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并邀请国内外创业的成功人士,行业专家做创业方面的讲座。
3.教学模式方法的调整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时间相对较短,课程任务量繁重,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书本上的重难点,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问题所在。我校口腔医学系制定了临床见习--理论讲解--实训室操作--生产实习互相渗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前了解,实训操作后让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帮助学生理解。为学生以后临床执业以及应对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制定了每一学年的的临床见习规划,返校后进行见习交流。
【关键词】“5+3一体化”医学新生 角色转换适应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48-02
新生角色转换一直是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同年龄层次学生中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优越感,“5+3一体化”医学新生更容易出现角色转换缺失、自我意识定位偏差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等各方面问题。如果在这一基础教育阶段没有进行积极的角色指引和调整,很容易造成学生在思想行为上的迷茫与消极,对其以后自身和职业生涯的成长与发展也会有极为负面的影响。“5+3一体化”医学新生能不能尽早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以及能不能顺利完成从高中生到医学生的角色转换,不仅关系到其个人今后的发展,还关系到国家医疗新模式教育体系下高素质医师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剖析“5+3一体化”医学新生在角色意识、角色行为和角色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浅谈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个体适应性的教育对策。
一、相关理论基础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讲人的需要分成五层: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安全需要(safety need)、归属和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和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其中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及尊重的需要统称为缺失型需要,自我实现为成长型需要;只有在缺失型需要得到满足后,自我需要才能在前者基础上全面地促进人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2]。
2.自我表露理论
所谓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即向他人把有关自我的信息、内心的想法及情感展现给他人。广义上说,社会交往的过程包含情感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基于交往双方在情感交流与自我表露方面的密切结合。
二、角色转换存在的问题
1.角色意识转换
凭借高中阶段优异成绩进入“5+3一体化”医学专业的新生们,随着陌生环境,专业要求及学习方法等变化,在“高手如林”的新班集体中,只有极少数新生能够维持在高中阶段确立的中心角色和重要地位,许多新生会不像高中时那样优势明显,由原来的“风云人物”转变成“普通角色”。这种角色的转变和理想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得很多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理想和现实很难在新生的内心深处达到平衡。由于刚从优越的学习中脱颖而出,很少受到挫折的新生们在自我调整方面备感吃力、焦虑和无所适从,不同程度的出现角色转换不足、缺失等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角色行为上的偏差。
2.角色行为转换
随着“5+3一体化”医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新生们已经不能将高中时期的学习、交往模式套用到大学中来。加上学校对“5+3一体化”医学生的精英培养要求颇为严格,学校规章制度在各种形式的挂课、补考、留级乃至退学都有清晰的标准和规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作息也有不同程度的规范。另外,由于高考填报志愿的限制以及对专业认识的偏差,有些新生在高考填报的志愿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或者是迫于家庭的压力,或是迫于经济条件,选择了与个人理想有很大偏差的志愿。以上种种都造成了新生在入学后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抵触情绪。再加上医学专业极为繁重紧密的课业进度和自主性学习等特点,巨大的学习、生活、心理方面的压力和不适应,在进入大学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松散,逃课、旷课、出走、厌学等不良行为,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缺乏自律意识,甚至自暴自弃、对自己的未来丧失信心。
3.角色环境的转换
地域的差异、饮食习惯的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语言及风俗习惯的差别,也使得大多数新生在环境转换方面遇到了强烈的不适应感。由于心理上的孤独感,寝室关系的不协调,感情寄托容易出现“无所寄托”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女生,因想家、思乡、怀念老同学等感情的空白,特别容易产生烦恼、焦虑、抑郁、敌对、低落的情绪,甚至会出现抑郁的症状[3];进入大学后,缺少了父母的呵护,缺少了朋友的关怀,缺少了老师的悉心监督和指导,“5+3一体化”医学新生独立生活能力的缺陷立即凸现了出来。新生脱离了熟悉的环境,以往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被打乱,顺应则产生了一系列不适应情绪和行为。
三、引导角色转换的适应性教育对策
1.学习方面
“5+3一体化”医W新生入学后,部分新生摆脱了高压的高中生活和父母的鞍前马后,犹如脱缰的野马,加上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各种压力,找不到学习生活目标,浑浑噩噩,迷失自我。因此,针对新生个体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家庭因素等,开展针对性的学习生涯规划。在任重道远的医学路上,仅仅凭借勤奋、努力、刻苦的精神是不够的,需要制定出严密的阶段性学习计划并掌握学习规律才能够完成某一学科具体的学习任务。为切实有效的帮助新生了解大学学习特点、掌握学习方法,通过不同高年级“三好学生”、国家及校奖学金获得者分科目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让新生与优秀师兄师姐们面对面交流各自学习心得,通过优秀典型展示,督促新生调整学科学习心态与方式,从中找到和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尽快、顺利地适应大学学习。在此之外,由班级导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设专业专题讲座,就专业学习、思想疑惑等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继续推进和完善低年级“导航学长制”优秀指引队伍的培养,选取优秀高年级学生干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医学专业学习。
2.生活方面
提前做好“5+3一体化”医学新生入学前准备。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附录学校优势现状的相关介绍,3年内毕业就业情况,学校所在地的介绍等。鼓励父母陪同新生提前入校感受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即将面临陌生环境的新生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推行高年级与低年级对口班级结对联谊及同年级班级之间的班级活动,以以老带新和新新互动的学习生活模式,在切实生活中对新生起到适应性帮扶。丰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给新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找到成就感与归属感,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新生在陌生的大学环境加以自我适应性调整,在轻松自由、和谐安逸的环境中加强交流,让新生以更加良好的状态投入到校园生活中。另外,目前我国大学的费用日益增高,很多学生和家长不堪学费的重压。在相应教师办公室开设助教岗位,鼓励家庭贫困的新生在课余时间兼职办公室工作赚取生活补助,相应的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班内部分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指引和纠正。
3.心理方面
优良的学风建设是引导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奠定良好人际交往的有效心理环境。校园氛围直接影响着“5+3一体化”医学新生的成长。鼓励新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的组织和策划,热心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讲座,让他们在自我心理适应和梳理的过程中发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有进一步的适应助力,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的自我期待值,合理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大学生活中存异求同,与同学融洽相处。建立班级心理档案对大学生心理状况发展的动态呈客观性记录,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家庭情况、每学期或每学年的心理测验情况、综合印象(含辅导员或班主任的鉴定、同学之间的相互测评和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心理咨询记录等内容,以它能真实地反映和记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引导理性思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结合自身情况,不拿自己的缺点和同学的优点进行比较,同时也不拿自己的优点和同学的缺点进行比较,对于自己的优点要继续保留,对于自己的缺点要努力克服。使得“5+3一体化”医学新生对自己和他人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克服心理失衡,树立良好的前瞻意识,梳理个人的学业生活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王L远等.七年制急诊医学临床见习教学方法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9.8(9) : 1111-1113.
学生会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紧扣时代脉博,结合社会热点焦点,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为促进广大同学全面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以务实的工作为广大同学服务,充分发挥学生会桥梁纽带作用,切实维护学生权益。在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密切配合校团委、学生会及我院团委,学生会各个时期的工作,有效地开展了各种活动,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部门工作
1、成员调整:开学初,针对各种实际情况,学生会个别部门面向同学进行全面招新,经过面试大家仔细研讨后,我补新加入三位成员,目前我部具体成员有部长1名,副部长2名,干事10名;
2.明确工作:权益部历来按时开例会,每次例会部长都会认真给我们分配任务,确保每人明白自己分内分外的事务,组织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电话联系,手机短信便是最主要的工具;
3.成员交流:除了平日里大家互相关照,部长还教导我们,作为学生会的一员,在外就是学生会的代表,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再者,作为医学生,学业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一学期下来,我们明白成长了许多,自己的情感,能力,观念等等多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
二、校园文化
为了丰富我院学生的文体生活,我们部门结合事实,开展了一系列比较有影响力的活动,如形象礼仪大赛,3.15维权活动等,此外权益部还协助宿管办举行3.8安全知识竞赛等,并且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形象礼仪大赛:众所周知,形象礼仪大赛是我院一个比较重要的大型晚会,而值得骄傲的是这个盛大的晚会将由我们权益部全权负责,从一开始的宣传工作,拉赞助,初赛复赛,选手培训,布置会场等等这一系列的工作每个人都热情投入的去完成,而晚会现场大家更是激动不已,忙的不亦乐乎,甚至连自己部门举办的晚会都舍弃了欣赏的机会,每个人都认真负责自己的工作,使晚会有条不紊的进行,直至圆满结束,会后大家又认真打扫会场;
2.“3.15”维权活动:为增强广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法律意识,加强高校的各方面建设,解决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维护学生的权益,推动我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我们部切合实际在院里举办了3.15维权活动,同样的在活动前期,个人认真负责完成分配的任务,活动现场我们将事先准备好的安全知识竞赛题目塞在气球中,参加活动者刺破气球答对题目即可获得精美纪念品一份,现场我们还制作了安全知识展板,气氛相当活跃,大家踊跃参加,活动圆满成功;
3.“3.8”安全知识竞赛:为迎接三八节,宿管办旨在增强学生安全知识,特地工作心得体会)安全知识竞赛,我们部全力协助宿管办举行活动,活动现场各小组抢答竞赛题,并且安排了精彩的文艺表演,大家激情洋溢,现场掌声不断;
三、个人感想
学生会每个参与活动的成员都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活动,积极认真完成分配下来的任务,增强团体合作精神,注意与其他成员的分工协作,提高工作效率,更成功的办好活动。此外,一个活动的成功开展更离不开广大同学的支持,我们以后更应该想到怎样真正办好活动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增强互动性,让同学们真的在活动中学到一些知识,从而让我们的工作切实做到真正的同学服务。
在工作中,常常也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我认为可以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不要总请示上面,自己也是学生会的一员,也应该有自我解决问题的权利和义务,实在不能自我解决的也应该先自己想想再去向上级建议,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解决方法,为上级排忧解难,自主的完成任务,及时的解决问题才不会引起其他问题,保证正常的工作流程。
中国加入WTO后,伴随着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护理人才的跨国交流日趋频繁,护理人力资源的竞争将进一步国际化,这对我国护理从业人员的数量、结构以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培养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提高护理专业教学质量,必须从问题的出发点――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入手。
一、美国的护理教育
1910年由美国Flexne总结欧洲和美国办学经验,提出建立以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阶段组成以学科为中心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能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体现现代医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便教学实施与管理。但是它的缺点也明显: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相互独立、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不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美国护理教育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改进了这一课程体系。多数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既包括传统的学科课程,还包括保持健康、家庭护理、康复护理、经济学等内容。而且美国各护理院校均设置有讨论课和辅导活动课,实习课(包括生产实习)安排在每门课程开设的同时进行,始终贯穿在课程学习中。如美国南卡罗来那州鲍伯琼斯大学,学生从二年级起,每周两个半天必须去医院实习,四年级的最后九周全天在各医院内实习。
二、国内护理课程设置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对于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多集中于高等护理课程方面,而较少有研究者关注卫校的中级护理课程设置。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中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原则的研究,胡卫珍提出了根据社会对劳动者的需要、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本地经济发展现状的需要和学校办学的实际需要来调整课程的设置的策略;田贞尚等则从理论的思辨的层面对课程设置改革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朱秀丽在系统的分析了美国护理课程设置的相关情况,提出我国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要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改进教学方法,改灌输式学习为合作式学习;优化师资队伍,加强课程设置的评价等。濮丽萍等也从荷兰的社区护理教育模式中吸取了经验,为我国中等职业护理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1998年黄金莲提出应该开设康复护理课程,2001年张红兵、单伟颖认为应增设社区护理课程,2007年赵艳、赵玲提出护理课程体系应注重人文教育,2008年文旭东认为中等护理专业应该开设姑息护理课程等,这些研究关注的是课程设置的某个具体的方面。
刘静慰提出传统的护理转向以小组责任制为形式,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给患者提供以身心、社会、文化等需要的最佳护理为基础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钟继海、模玉泉、潘立珍提出了中专护理教育,他们认为护理教育会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趋向于整体化,即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建立。李靖提出未来我国的护理教育会逐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国际化进程也将得到推进。
三、中美护理教育比较
1.护理课程设置的理念
美国护理课程的哲学概念、职业观念和职业特征非常明确,强调人权、个性和隐私;纽约大学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重视社会系统中专业护士的终末行为,对教师提出的任务旨在对学生素质、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除此之外,他们也成立许多护理团体、组织,经常召开工作研讨会,每个学院组成专门的课程设置委员会,进行两年一次的课程评价,院系之间也可以相互选修课程。借鉴其经验,濮阳市卫校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强调科学文化素养、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职业素质、操作技能、服务意识等在护理工作中同样是必不可缺的素质,卫校护理课程设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特征应明显。
2.开设课程门数的比较
美国纽约大学的护理本科专业共4个学年分8学期完成,总共开设31门课;而我国的濮阳卫校的护理专业共3年分6个学期,总共开设了32门课。文化课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前四个学期,后两个学期主要是实习。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讲座等几个模块。
3.开设课程门类的比较
根据美国纽约大学护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不难看出,在纽约大学四年的课程计划中,护理专业的学生从大三才开始学习护理课程,学生需要修满128学分,其中文科课程44学分、科学及相关课程20学分、护理和医学课程64学分。其课程中人文社会课程开设比例大,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出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学生活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而濮阳卫校在人文课程设置方面有所欠缺。
4.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较
在美国纽约大学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课时占的比例很大,且种类繁多,可以让学生接触各个方面护理实践,比如从儿童到成人、从健全人到精神病人、从个人到社区等。卫校的实践课程只设置了几门临床护理课程和社区保健课程,比较单一,不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护理实践。纽约大学的实习课安排在与每门课程开设同时进行,始终贯穿整个课程学习,学生从二年级起,每周必须去医院实习两个半天,毕业前的最后九周全天在各医院内实习。濮阳卫校的学生见习集中安排在第二学年1~2周,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实习与学校教育对立这是我国护理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5.教学方法的比较
美国纽约大学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逐渐由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式学习。他们认为,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自学的能力、评论知识和护理文化的能力,因此,他们也越来越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把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在中国,我们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大多数是灌输式的教学,这也是近几年来一直被人们批判的诟病,卫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方法上也逃脱不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同时,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为了尽快让学生接受知识与临床见习,就应该尽快完成护理专业基础课程,加强社会实践性教学。这也有益于稳定专业思想。
四、合理设置护理专业课程的建议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加人文课程的比例
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要求护理人员除了基本的护理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更多的心理、伦理、法律等人文知识。因此,卫校的护理专业应该增加人际沟通、护理美学与礼仪、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卫生法律法规等社会和人文学科课程,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护理专业知识,减少医学基础课程
中专卫校护理专业学生去向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更多从事的是社区护理工作。根据社区护理人才培养需要,应适当减少医学基础课的课时,根据护理学科的特征,把一些基础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删掉一些重复的内容,把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
3.调整实验课的比例,灵活安排课间见习
中专卫校设立的护理专业是培养初级实用型护理人才,他们所掌握的根本优势就是专业的护理技能,只有合理增设实验课,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为了学生更有效的掌握理论知识,灵活安排见习时间,把见习分批次进行,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实践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便于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4.强化人文教育思想,注重隐性课程设置
[关键词] 教学档案;收集;整理;归档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c)-140-02
On the teaching of clin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archives collection amd collation and archiving
HE Yun, ZHOU Xiaofan, HAO Jia, LIU Yulian, ZHANG Youfeng
(1.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7, China; 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7,China)
[Abstract] Teaching undergraduate teaching level file was the basis of assessment and wa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standards and teaching certificate,teaching was a measure of a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teaching based on management level and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urg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Eleventh Five-Year".Meet the assessment work experience excellence in clin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ummed up the importance of archives and how to file effective collection,collation and archiving.
[Key words] Teaching portfolio;Collection;Finishing;Archive
在临床教学医院,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管理单位,其档案建设是整个医院和学校的教学档案基础,教学档案直接记录了教研室的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学研究、教学活动等,为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依据。而教研室收集的教学材料多为教学活动中产生的第一手资料,十分凌乱,如果未及时高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教学档案就会随时流失或破损。因此,档案建设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制度化是时展的要求和趋势。
1 临床教研室教学档案的主要内容
教学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教研室基本情况:教研室(含学科、课程)历史沿革、教研室办公室情况、教研室人员基本情况、教研室受奖、受惩情况等;教学组织:国家文件、学校教学文件、教学组织文件、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工作材料;教学实施:实施计划、教案、讲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活动记录、教学质量控制、考试分析、教学总结;教员工作:教员培养、教员考核、奖惩情况、外聘教师;教学与学术研究:教学研究、学术研究、学术活动、学科建设;教材建设:教材建设规划、课程教材、教材编写;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工作、教育技术资源、信息化教学;教学保障:教学条件、教学经费及其他教学材料。
2 临床教研室教学档案的特点
2.1档案资料来源多学科性
临床教研室,特别是内、外科教研室所涉及的三级学科繁多,如内科涉及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心内科等,外科涉及心血管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普通外科、胸外科、肝胆外科等,教学档案难以及时收集、整理和归档。特别是教员的个人材料,如教学总结、见习日志、见习教案课件等。
2.2 档案资料分散性
教研室档案资料既包括学校、部、院、系下发的教学工作规章制度、文件、会议材料、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纲、考试大纲、教学工作会议、重要教学活动、领导讲话、报告、纪要、总结等;又有教研室书写的教学文书,如教学设计、课程教学总结、试卷分析、课程建设规划、师资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四大规划、年初计划和年初总结等;还要收集所属三级学科的教案课件,个人教学总结、主任听课记录、集体备课记录本等,材料十分凌乱、分散。
2.3 档案资料载体的多样性
传统上教学档案的归档主要是纸质载体,同时还有图片(如第二课堂活动、科室主任查房、外校专家参观指导等照片)、光盘(如专家教授讲座、教学名师明星示范授课及一些具有很大储存价值的大型会议)、奖状以及一些实物(如投影仪、教具、标本),均形象客观地反应教学实施过程,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凭证,是重要的教学档案信息资源。
2.4 教学档案的周期性和成套性
培养一届医学生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学活动周期,一个周期就会形成一套教学材料,在收集、整理、归档的同时,还要准备下一届新生的新材料,周而复始,无限循环,工作繁琐。
3 收集、整理和归档临床教学档案的重要性
3.1 教学档案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基础
临床教学档案直接记录了临床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在医学院校进行教学评估时,需要对教学条件、教学状态、教学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所以科学的临床教学档案建设可以为教学评估提供比较完整、系统、准确可靠的信息和数据,这是医学院校搞好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基础,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
3.2 教学档案是反映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凭证
教学档案真实记录了教员的教学、科研活动,比如教学、课件、教具、学员评分记录表、见习日志和集体备课记录本等,直接印证了教学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态度,试卷及试卷分析表明了本学期的教学效果,个人教学总结明确了教员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计划。教员学术交流与协作、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统计表及有关材料、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有关材料、发表教学论文统计表及相关材料、科研项目统计及相关材料、科研成果奖统计及相关材料、发表学术论文统计资料及相关材料记录了教员学术活动和科研活动。
3.3 教学档案衡量一个教研室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教学档案是衡量一个教研室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比如,督导听课记录本、主任听课记录本、教学会议记录本、试讲记录本、教学日志、教学质量检查、教学评价、分析资料是教研室督导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学年教学工作报告、中期教学总结、课终教学总结,教学经验和体会材料、典型教学经验材料记录了教研室累积经验,创新改革的过程;教研室教员培养规划、实施情况、教员培训相关材料(教员出国、进修、代职)等、青年教员培养计划和实施情况等记录了管理教学活动的过程。四大规划、课程试题库建设与更新情况、课程选用教材记录了教研室建设、发展的过程。
4 临床教学档案收集、整理和归档的具体举措
4.1 临床教研室教学档案收集
①教学档案的收集采取定期收集(如教员的教案课件、教学总结、情况、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与随时收集(各种上级下发的文件和通知、重要的教学文件材料等)相结合的办法,在每个学年结束或者每个教学班毕业(结业)后成套资料一定要收集完毕,避免和下一个教学周期的教学档案混淆。②归档的教学文件材料必须字迹工整,格式统一,声像清晰、装订规范、签字手续完备。③教学档案一般归档一份,重要的教学文件(研究生学位论文、专著、优秀教材等)除原稿外,可根据实际情况酌加副本。④纸质档案外的其他载体档案材料(如信息系统报表和电子文档等)最好打印成纸质档案,防止数据丢失和非法更改。
4.2 临床教研室教学档案整理
①根据教学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其有机联系,便于利用查考。②卷内文件应拆掉金属物(以免破损档案),用线装订(已装订成册的除外,如学位论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等),对有破损的文件材料应进行修补或者装订成册。③凡是文件材料未注明标题的应加制封面,注明题名、时间等基本项目。④材料大小一般为16开,图件按此规格叠成手风琴式,图名、图签折在外面。⑤文中密不可分的插图、照片应贴入文字材料内(如第二课堂活动形成的照片、光碟,附图册、表册、照片应贴上标签,填写件号及档号附在文字材料之后共同组成保管单元。其他载体材料可专柜保管,但需填写与文字材料卷一致的档号;⑥按顺序编排页号,无论单面或双面只要有书写文字,均应一面编写一个页号,页号位置在非装订线一侧的下角。⑦凡教师业务档案中规定的内容已分别归入其他类档案的,如专著、论文已归入出版类,科研成果已归入科研类,应在卷内目录中注明相应类目的档号。⑧有密级的档案,由文件形成部门提交保密委员会确定。
4.3 临床教研室教学档案归档
①档案编目 (包括档案编号、档案分卷、案盒题名) 填写案卷封面、脊背各栏目,文字要简短、准确;档案编号:根据教学档案的编目体系编制档号,教学档案档号=年度号+教学档案分类号+案卷号(如档号:2009-JX201-01+案合题名:教研室基本情况+案卷号:第1卷);档案分卷:原则上,一个档号对应一个案盒,如果一个档号对应的档案数量较多,需分盒存放的,应分卷并编写卷号。一个档号对应的档案数量较少的,可多年度集中一盒,按年度编多个档号;案盒题名:根据教学档案的具体内容,填写案盒题名;②卷内文件排列顺序:永久在前短期在后、重要在前一般在后、正文在前附件在后、印件在前定稿在后、批复在前请示在后,同时编制检索目录,教学档案检索目录按档号顺序,以案盒为对象填写,根据需要,可编制各种分类目录和专题目录。③案盒排放顺序的基本原则为:档号优先、年度次之、卷号第三。同时教学文书存电子版材料,制定电子检索目录,方便随时查阅。
5 总结
教学档案是在教学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查考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教学历史记录,主要是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反映本级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活动过程。及时高效的收集整理教学档案,采用纸质版和电子版相结合归档,实现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有效保存对学校和社会当前与长远具有参考价值和凭证作用的教学资料,对医学教学和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任新.关于加强医学临床教学档案管理的探讨[J].医学信息,2008,21(7):1100-1102.
[2]向国春,刘刚,陈志强.临床医学教学档案的建设和管理[J].重庆医 学,2009,38(20):2642-2643.
[3]辛赣海,赖剑.浅析高等医学院校教研室教学档案建设[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5):742-743.
[4]杨美玲,李云芳.医学院校临床教学档案资料体系的建立与管理[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37(3):306.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学分制;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9704
收稿日期:20110222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2010年教研项目资助(20100444)
作者简介:王健(1962-),男,浙江永康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础医学教育。
Application of undergraduates tutor system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ANG Jian,SUN Lin
(Medical Colleg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 As credit system is the method to evaluate the amount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graduation standard, undergraduates’ tutorial system under credit system is a new type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Though the distinct features of medicine schools are reserved in th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edit system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is still in the beginning stage. Therefor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undergraduates tutor system and credit system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s at home and abroad can be referred to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s in our med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credit system; med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学分制是国外用于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常用方法,目前国内已有许多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广泛采用。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教育方法[1]。但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医学本科生实施学分制尚处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照搬套用,如何在学分制条件下采用导师制教学是许多医学院校学者共同关注的新课题。因此,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医学院校,特别是在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医学院校本科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成熟的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医学院校本科生学分制条件下导师制的可行性,以期为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实施导师制教学抛砖引玉。
一、学分制为医学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教学奠定基础
目前,讲授法是医学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该法能以最少的教师面对最多的学生,并能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心得和科研成果总结出来传授给学生,具有教学成本低、内容系统连贯、逻辑思路清晰等优点,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多的信息,其信息量远大于学生自己独立看书所获得的信息量[2]。但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学分制是指以学生毕业时所需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9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创立学分制。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条件较好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3],以后国内一些知名大学也都开始推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已在国内许多高校全面推开。
学分制打破传统的“齐步走”、“一刀切”课程设置模式,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一言堂”的教育体制,允许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灵活选择学习方法,择优遴选授课教师,教师就不再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需适时转换角色,其授课方式由“教学”向“导学”转变。学分制为学生创造自主选择专业和自主选课的空间。重庆大学采用弹性学分制实施本科教学,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把学业时间的单位从年缩短到月,放宽对学生每学期最低修读学分的要求,给学生宽松、自由的学习时间,凭个人志趣自主设计学习进程,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极大的自由度[4]。清华大学改革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加大实验课的课改力度,强化实验教学,将学分制引入实验教学,鼓励各实验中心开设独立实验课,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推动学生个性需求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模式的运行,此法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5]。
1994年同济医科大学率先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实行学分制改革试点,随后,重庆医科大学等也相继开展学分制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长期以来,医学教育专业设置过多过细,许多学生延续高中学习方式,自学意识较差,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在这种新形势下,学生一旦缺乏统一管理和指导,容易产生政治思想、专业学习“失控”,迫切需要有广博知识、真才实学的教师予以引导和指引,这为医学院校构建学分制条件下导师制教学体系奠定基础。
二、导师制教学是提高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切入点
医学院校以临床专业为主,学生因课程内容多、自我学习时间较长,与其他理工科专业学生相比,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缺乏竞争力。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尝试,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以及师生合作。实施导师制恰好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习之余,导师针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分门别类进行个性化指导,学生和导师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亲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会延续到学生今后的一生。导师不仅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工作的技能;同时,导师还是批评性的指导者,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方法,合理地提出问题,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显著提高学生自身文化底蕴专业技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6]。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它从中世纪一路走来,虽然它饱受各种争议,但600多年来,导师制已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仍然充满魅力,仍然被学生认为是他们在牛津最重要的学习经历,它不仅推动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牛津一代一代高质量人才的不断涌现,充分表明这种制度的内在合理性。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引入本科生导师制,2002年北京大学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2003年在全校实行,随后我国许多大学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7]。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证明,导师制教学可作为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切入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促进个性发展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求欲和创新精神,适宜个性化发展。导师制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大学舞台上将个人的追求、兴趣爱好与现实很好的结合,在通式教学的基础上,个性化爱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指导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创新意识。如撰写综述、开题报告写作训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各类专业期刊杂志的阅读,著名大师、学者的专题讲座等都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有效途径。其次,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性劳动。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导师承担的部分课题或子课题,亲身感受科研的氛围,体验科研的经历,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实验,获得真实的实验数据,享受成功的喜悦,总结失败的教训,逐渐培养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的科研意识。第三,导师制的指导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说,现在许多学校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司空见惯,这与当前努力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的理念背道而驰。高等教育更应强调“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和“怎么办”,而不是“是什么”和 “这么办”。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应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使学生懂得读书的方法,思考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创造的方法等,以创新性思维解决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三) 课堂教学、班级授课等传统教学形式的有益补充
目前,许多大学教师只重教书,授课是按教材的内容讲,照本宣科,忽略学生自身潜力的开发,很少融入自己的研究成果,上完课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相互沟通较少,大学四年后,师生之前印象互相模糊。其次,“唯卷唯分”的考试制度使学生只关注与考试成绩相关的学习内容,忽视多元化知识的积累及实验操作,对于实验课,往往敷衍了事,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导师制构建了一师多生的小团队,教育形式灵活,教学方法多样,师生沟通充分,针对性强,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能力,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水平的综合性实验,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传统课堂教学、班级授课的重要补充。
(四)可密切师生关系,营造高校良好人际氛围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会行为。高校作为社会一角,离不开人际交往,积极开展人际心理沟通,增进相互了解,不仅是维系高校良好师生人际关系的需要,也是营造高校优良的育人环境,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医学人才的需要,提高大学品位和格调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受社会大环境的侵染和经济大潮的冲击,相当一部分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色彩,尊敬师长、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显得十分淡薄。此外,现在的在校本科生大都为“90后”,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背景、个体差异等原因,个别学生或唯我独尊、孤芳自赏,或孤僻内向、沉默寡言,或目中无人、口若悬河,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针对这些情况,通过导师制教学形式,导师与学生面对面沟通,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生活习惯、严谨的治学作风、求实的科研精神等方面展现教师的崇高人格魅力,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良好人际氛围[8],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事实证明,导师的慈爱关怀,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依托,往往会化解学生特殊的痛苦。
三、本科生导师制是学分制的良好载体
学分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分制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兴趣求知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医学院校应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将导师制以作为学分制的良好载体,通过导师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而不至于使学分制流于形式。导师制不会冲击学分制,相反会成为学分制的良好载体。
医学院校在学分制条件下开展导师制教学,应体现三个基本理念:首先,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导师严谨的学风、科学的探求中品味人格魅力。其次,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论,帮助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三,引导学生学会成才。导师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学分制管理办法等;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按专业特点有针对性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参加一些小型、基础的专题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科研的基本过程、基本思路,掌握一般工作程序,激发参与科研工作的兴趣,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9]。
新时代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活泼,但沉重的学习负担迫使他们不得不文静少动。以导师制为载体实施学分制管理,为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研究,从一般观摩演示到真刀实枪的实际操作,在科研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新知识,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锻炼了意志品质。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知道了科研之路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一帆风顺,不仅需要坚定意志和坚强的信念,还要有科学的方法解决遇到的困难,为今后学习、工作、成才铺就良好的心理基础。
四、医学院校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策略
近年来,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医学高等教育有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趋势,但由于医学服务对象是人,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严肃性,加之医学教育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医学学习的艰苦性,要求医学教育仍需以精英教育方式为主,导师制就十分适合本科医学教育的需求。学生需通过系统的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实验技能,才能与导师就专业问题进行探讨,接受指导。在学分制下条件下,医学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教学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 遴选优秀教师,构建充足的导师群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已进行学分制改革,如何在学分制条件下实施导师制教学,尚无成熟的经验。就目前师资状况而言,除少数几所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重点医科大学外,大多数一般本科医学院校师资力量不强,这就需要广大普通医学院校在实施导师制教学过程中,降低对导师的要求,除聘任讲师外,可让部分在校博士生、优秀研究生充实导师队伍,这对大多数尚无雄厚师资力量的普通医学院校不失为一种有效解决导师力量不足的良策[10]。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大批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在校博士生、优秀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年龄和学业与本科生相近,具有很好的衔接性,易与本科生沟通交流,成为本科生的良师益友。
(二)一师多生,双向选择,构建适宜的师生团队
首先,教师报名“挂牌”,填报自己的专长和指导方向,然后张榜公布供学生选择。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填报所需的指导教师。学生可自由选择,一般6~10名组成一个小组,由一位导师进行全面指导。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分别给予有目的指导。指导教师的确定,实行自愿报名与个别动员相结合,以自愿报名为主,对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方向,或者有利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学科方向,或者有些上课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尤其是学术上有较高造诣的研究生导师,一般都遴选为指导教师。在构建匹配合理的师生团队过程中,协调指导方向、学科方向的合理分布,兼顾专业素质、基础知识、实验技能等的培养。既有基础理论学习,又有基本技能训练[11];既有专业读书指导、考研指导,也有人文素质方面的指导。使学生的知识面明显拓宽,专业技能显著增强,综合竞争力大大提高。
(三)强调过程,注重考核
本科生一旦确立导师制,即制定配套的管理办法,以保障这一改革措施从一开始就有章可循,防止流于形式。将本科生导师制与学分制相结合,将其纳入新的教学计划。学生接受一定时间的指导,完成相应的选修课程和科研积分,经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12]。既使学生有选修的积极性自由度,又使管理规范有序。实施过程中应及时跟踪和随访,及时掌握进展情况,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会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随访等形式了解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随时沟通,做到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综上所述,学分制下本科生开展导师制教学是我国医学院校普遍遇到的一个新课题,每个学校都有各自成功经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照搬套用,只要我们将导师制教学作为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抓手,边摸索,边总结,探索规律,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提高我国医学院校综合教学水平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Allenspach K, Bell J, Whittlestone KD. Interactive clinical cases in veterinary education used to promote independent study
[J]. J Vet Med Educ, 2008,35(4):589-594.
[2] 江振友, 林晨. 医学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5,7(2):152-154.
[3] 蒋宇红. 高校学生对学分制与学年制态度倾向的比较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7(3):125-126.
[4] 陈德玲, 刘东燕, 张国宾. 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7(8):63-65.
[5] 郭大勇, 宣华, 胡和平. 转变实验课培养模式,推动实验室开放型教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25(5):98-100, 120.
[6] 黄立宏, 龚理专, 李勇军.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 2009(6):24-26.
[7] 叶常林. 学年学分制下地方院校教学管理的实践与启示[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1):94-96.
[8] Khashman A. A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credit risk evaluation[J].Int J Neural Syst, 2009,19(4):285-294.
[9] 臧伟进, 王渊, 程彦斌. 医学人才培养立体化教学环境的思考和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5,13(3):260-263.
[10] 田谋利, 李永华, 傅海龙, 等. 医学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9,17(4):660, 697.
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己任。当今我国医学教育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师制起源于英国,后在多国的高等教育中推广,取得了显著效果。我国部分院校也在试行导师制,1997年沈阳师范学院在本科生教学中实施导师制,使学生整体科研素质显著提高;浙江大学在本科生教育实施的导师制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一定数量的学生完成了论文、小发明、小创造。本文探讨建立一种以导师制为核心的医学生临床教学的途径。
1 现实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学生已习惯于接受学习,围绕应试展开的“讲、记、背、经营活动”的重复演练日趋严重。重结果、重视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或忽略了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索的机会。
在多数医院,实习医生的角色一直是“学生”,查房紧跟在教师的身后“旁听”,然后帮教师做一些“秘书”的常规工作,没有任何压力和责任,主动参与临床实践的意识薄弱。就教师而言,由于教学医院临床工作繁重,又兼顾着理论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精力有限,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很多工作是自己亲自完成,留给实习生实践的机会很少。这两种倾向的后果最终是实习生越发不主动参与,教师也越发懒得教。改变这种局面关键是首先要改变学生和教师的态度,重视临床实习,给学生创造条件,施加一定的压力和责任,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意识;对于教师可以通过施行导师制,把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能力和与病人沟通能力作为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管理和带教。
2 本科生导师制的产生与发展
导师制,即导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改传统“教”学模式为“导”学,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制最先产生于14 世纪的英国,被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应用于研究生培养。19 世纪,美国的哈佛大学率先推行选课制和学分制,并带动了很多英美学校学分制的建立。到了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牛津、剑桥大学在实施学分制后,又进一步将导师制推广用于本科生的培养。导师制的实施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认同。
20 世纪30年代,我国也曾效仿英美国家对本科生实行学分制和导师制。后因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大力发展学年制,从而导致本科生导师制的衰落。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上世纪90年代学分制再次被我国采用,导师制也伴随着学分制而再度萌芽。进入21 世纪,学分制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以2002 年北京大学的导师制改革为起点,国内数十所高校也相继尝试发展本科生导师制。
在教学方式上,导师制重视导师对学生个别辅导,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导师制强调德智并重,不仅重视传授知识,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培养。在治学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组织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临床教学实行导师制,是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中探索人才培养的一种途径,为立志于行医者早日成才努力搭建平台,创造机会。
3 推行导师制的重要性[1,2]
3.1 导师制是发展学分制的重要保证。学分制的特点在于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调因材施教,实行目标化管理;在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上有很大灵活性,学生可以自主选课,独立设计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案。但实践表明,很多在校大学生不能够完全适应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表现为:(1)部分学生自理能力差,无法独立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选择。选课具有盲目性,不了解学科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一味迎合个人兴趣或片面追求学分,导致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2)部分优秀学生不满足于“大锅饭”式的教学进程安排,强烈要求提前修满学分毕业,迫切需要教师指导他们规划整个大学生涯。而导师则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选择满足个性需求的课程和任课教师,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转变长期以来被动学习的状态。
3.2 同“教”师相比,“导”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教师重在“教”,即传授知识、技能;而导师则重在“导”,重在为学生的品德、学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建议和指导。导师需要在全面了解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导师制的显著特点就是重导师指导,不重课堂教学。
3.3 施行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仍然摆脱不了用成绩、排名来衡量学生优劣的评价模式。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抑制了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关键是看所学的知识能否被吸收、消化,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需要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掌握对事物的洞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这种能力不是靠书本上可以学来的, 而是需要通过思维训练和实践训练转化而来的。
3.4 导师制促进教学相长。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受制于呆板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而导师制则集双向、互动、参与式教育为一体,以互动、启迪式的教学模式, 使师生们的思想、智慧得到全面的碰撞和交流,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相长。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心仪的导师,教学科研能力不高,对学生责任心不强的导师则将被淘汰。在这种竞争压力下,大学教师必须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才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同时,导师制对导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知识渊博, 熟悉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的教师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因此,在种种潜在压力下,大学教师会自觉地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充实,从而使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师资力量得以优化。
3.5 导师制有利于弥补现有教学体制中的不足。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主的学生管理体制,班主任、辅导员主要承担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对学习方面,如专业课程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进程的安排、学习目标的定位等则指导较少。实行导师制,则是对现有学生管理模式有益的补充, 导师融合了班主任(辅导员) 、教师的职责和作用,把学生管理从以“管”为主转变为以“导”为主。导师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出现,可以真正做到把“教书”、“育人”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4 临床教学中推行导师制的运行模式[3,4]
4.1 选拔导师,包括导师资格认定以及师生的双向选择。称职的导师除了应有丰厚的知识底蕴、优秀的教学科研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有对学生的责任感,并能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正确引导能力。因此,学校在导师的选拔过程中除了对导师的学历、职称、工作经验等有一定要求外,还应对教师的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经验等各方面权衡评价。对导师的聘请资格实行严格审查的同时,还应本着导师积极应聘,自愿报名,学生根据个人志愿和兴趣爱好选择导师的原则,实行双向选择。未能通过双向选择达成意向的导师或学生可由教学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加以安排。
4.2 界定导师的职责、明确导师的形式、建立有效的管理机构和规范的规章制度。首先,要明确导师的职责。导师应当教育学生自觉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指导学生理解专业教学计划并合理选课,关心学生的学业情况,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督促一般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激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对学生择业观的教育和指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点。
学校应根据自身师资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应当鼓励导师形式的多样化。导师的具体类型可分为全程导师、实践型导师、优秀学生导师、固定群体对象导师、帮助困难型导师等。围绕导师制制定的规章制度应当融入到学校的整体规章制度中,并能够顺应学分制改革的发展,有利于导师制的推行。具体的导师制规定应当包含: 领导机构、运行办法、职责划分、权利义务、奖惩考核等方面的内容。此外,有效的导师制管理机构应当运行通畅,管理有力。在导师制复杂的主客体关系中,对教师的管理一般涉及到教务处、人事处和教师所在部门;对学生的管理又由学生处和学生所在院系负责。如何划多头管理为单一管理, 避免管理过程中的“扯皮”现象, 应当是学校考虑的问题。可行的方法有: 建立一个第三方管理机构, 如“导师制执行委员会”,由学校领导负责,各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参与管理。这个管理机构应当在不打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维护导师制的正常运转和良性发展。
4.3 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担任导师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工作成本,学校应在考核机制方面重点鼓励导师的积极性,制定明确的奖惩办法等。对导师的考核应当量化,考核结果应当记入个人业务档案,并作为年度考核、岗位聘任、晋职晋级的重要参考依据。学校可以设立优秀导师奖励基金,对于工作突出的导师,给予额外表彰和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则要加强监督管理,直到取消导师资格以及正常评优、晋升资格。对导师的考核指标及考核办法,应当充分听取导师、学生、职能部门的意见,考核应当公平、民主,全面反映出导师工作的质量。
4.4 严格的监督机制是导师制正常运行的保障。监督是对导师制管理过程的监督,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是否做到公平、合理、有效、到位。学校应当在导师和学生中选择一些代表履行监督职责,导师和学生是导师制度实行的直接利益双方,他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导师制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5 临床教学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5.1 实践证明导师制是成功的,但近年来在临床实习教学实行导师制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参加临床教学的导师全部是临床医生。导师已经有自身繁重的医疗和科研任务;学生的实习生活也很紧张。如果导师制执行过程流于形式,就会对带教老师和同学双方带来消极的影响。所以,实施导师制时师生必须首先联合制订一个个体化的操作性强的培养计划,适宜的计划能增强师生双方的信心,严格落实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是导师制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导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是导师制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导师对教学的热情程度很重要,导师的带教热情除了来自教师自身因素,更重要的是来自导师制对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对学生的全面教学和管理,教师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在学生方面,由于导师和学生接触时间相对较长,学生和导师的关系较为密切,更易将导师作为自己的楷模而学习,导师可利用自己的优秀品质影响学生。正因为导师制的实施,使师生良性互动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是双方主动参与的强大动力。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参与导师制教学,医院应将此作为一项要求。通过培训,将教学效果与奖金和晋升挂钩。其次,要严格对导师的要求和管理,对于考核不及格的导师,应坚决取消其导师资格;对考核优秀的导师应给予支持和奖励。相对而言,讲师、主治医生由于不用带研究生、教学工作任务较轻,有更多时间和热情参与导师制的教学工作。
5.2 导师必须具有让学生信服的高超专业知识、技能和德行。除了导师自身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外,学校还必须建立和健全导师培训制度,对导师定期地适时地开展培训,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可以采取三方面的实施措施:(1)业务培训, 主要是备课、临床教学观摩等教学研讨活动,通过系列教研活动,使导师相互探讨,取长补短,提高带教水平;(2)短期学习,主要是分期分批集中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及医学相关学科最新进展的主要内容,扩大知识面,拓展新思路,提高教书育人的基本技能技巧;(3)信息交流,主要是向导师通报国家、学校、学院的教育改革、招生就业、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新动向及有关政策,使得导师及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指导好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提高学习效果。
5.3 教学成本
5.3.1 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教师、教室、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 也就意味着学校教学成本的增加。自1999 年本科生扩招以来,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导致学校各项教学资源都相对紧张,仅“生师比”一个指标,就有很多学校远远超出了教育部规定的“18 ∶1”的标准。按照国外成功的导师制模式,一个导师通常只辅导10 名左右学生,这就使得我国高校能够胜任导师的教师人数远远不能满足导师制的需求。在这种状况下,大多数学校只得首先考虑完成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达到人才培养的量化目标。至于教学的效果,人才培养的质量,可能就要放在次要考虑地位了。
5.3.2 实行导师制需要担任导师工作的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尽力引导学生,必然使教师的工作成本增加。作为教师,首先考虑的必然是自身的利益,即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其次才会考虑到为学生更多的付出。况且,称职的导师需要渊博的专业知识,对专业发展的全面理解,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这也要求导师们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不断去学习、研究、充实自己。
5.3.3 学生作为教育消费的主体,也会权衡学习的成本和收益。如果学生觉得接受导师的辅导花费了自己很多的时间成本,学习效果却不明显,学生很可能会对导师制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导师制的推广困难。因此,面对理性的学生消费群体,唯有不断提高导师的素质和质量。
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中推行导师制是加强临床教学管理、提高临床教学的尝试。它可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改善了学生的管理工作,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马海雄,应嘉钧.临床教学实行(导师制) 带教初探[M].北京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44.
[2] 徐凌霄,吴弘萍.在临床教学中实行导师制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 3:27.
[3] 江 萍.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价值与运行模式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2006,7: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