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名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人生尽责”。健康人生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一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而让学生成为文明的人和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除了学校的教育、引导,家长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庭环境及氛围对培养孩子十分重要,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品质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良好、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成长。我校是地处城乡结合部——唐闸镇的一所完全中学,在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学校周边的农村,这些农村随着南通城市化的发展,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等既有体现城市化的时代特征,又烙上传统农村农民意识的烙印,我校学生深受其影响。
加强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教育与转化已经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校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统计中,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学校周边农村,对这些学生的教育与转化,已经成为制约我校德育工作乃至整个学校发展的瓶颈。只有不断探索和拓展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效率,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不良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促进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开展了对我校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家庭环境调查,深入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寻找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教育与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二、调查对象
(一)调查对象的确定
我们根据班主任每学期对学生的操行评定的结果、年级组长的意见、科任教师的反映及日常观察中,归类出调查的学生对象:一类是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即每个学期操行评定基本及格或不及格的学生、科任教师反映在课堂上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或经常因违反纪律而到年级组长、政教处接受教育的学生;另一类是有文明学生,即每个学期操行评定为优秀、没有违纪记录,并经常受到科任教师表扬或受到学校表彰的学生(以每个学期各班操行评定统计表所得的数据为主要依据)。
我们按照全国统一制定的《中学生操行评定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即学生的操行评定)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衡量,旨在通过班主任对学生在一学期来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考核,给予学生行为表现有一个公正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价。通过这些考核或评价,一方面对于每个在校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学生成长报告册》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在过去一学期以来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和反省,正确认识和改进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家长来说,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一段时间来的具体表现情况,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为家庭改进或调整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行为特征表现
为了更好地研究影响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我们把每个学期的操行评定情况与日常观察相结合,形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外部表现,并根据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外部表现特征,总结和归纳出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基本特征。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
1.行为散漫懒惰,自我约束力差
主要表现在: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观念淡薄,不羁于学校正常的行为规范,做事拖拉,常出现无故迟到、旷课、多讲话等懒惰现象;语言不文明,脏话、下流话满嘴;对荣誉、尊严、责骂不屑一顾,自我感觉良好。
2.行为具有攻击性
主要表现在:容易冲动、暴躁;惟我独尊、不易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对同学老师常带有顶撞、斗殴现象;报复心理强,甚至开始模仿、涉足黑社会的行为等。
3.行为具有破坏性
主要表现:喜欢破坏公物或公共设施、损坏花草树木;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等;在教室墙壁上乱涂乱画等。
4.缺乏诚信,行为具有欺骗性
主要表现在:经常说谎话、骗取家长的信任;考试作弊、抄作业,偷窃、敲诈勒索同学;模仿家长签字;经常不履行自己的承诺。
5.行为具有逆反性
主要表现:不懂礼貌,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有反感情绪;顶撞家长、老师(或长辈);逃学、离家出走;被人误解后耿耿于怀。
三、调查方法
(一)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调查问卷法、心理测试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具体做法是:我们把学校在初高中年级12-18岁年龄段学生109人,分研究组(a组)、对照组(b组)两组进行问卷调查。把认定为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47人作为研究组(a组),文明学生59人作为对照组(b组),以家庭环境量表为测试工具,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每一个学生进行测试。
在测试中,为了测验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式(每个学生问卷按照a、b组统一编号)。学生填写问卷前由统一培训的专职调查人员按统一指导语讲解填写要求,以指导学生自主填表,完成后当场收回。资料回收整理后用输入计算机测试软件进行相关分析,从两组测评因子得分报告反映出来的家庭环境差异性去寻找家庭环境与行为习惯的关联性,分析家庭环境与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关系。
(二)家庭环境量表测试报告的说明
家庭环境量表共设90条是非题。量表分为10个分量表,分别从十个方面来评价不同的家庭社会环境特征,以帮助个体或家庭成员了解自身家庭的特征和状况。家庭环境量表从亲密度、情感性、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组织性、控制性十个方面对中小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评价,为了解其家庭环境的现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亲密度。即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在亲密度量表测试中,家庭亲密度高低是通过其测试的因子分反映出来的,其因子得分值越大,亲密程度就越高,反之就越小;如其测试因子分值大于7.7说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有紧密联系,相互之间可以兑现承诺,相互之间相互帮助和支持;测试因子分值小于5.8说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之间不能兑现承诺、不会有承诺,不会有支持和帮助,测试因子分值在5.8~7.7之间说明有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之间有一定相互承诺,能从家庭成员得到支持和帮助,有一定的亲密度。
2.情感表达。即鼓励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达情感的程度。在情感表达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的情感表达程度高低是通过其测试的因子分反映出来,其因子得分值越大,公开表达情感的程度就越高,反之就越小;如测试因子分值大于5.8说明家庭成员之间非常愿意公开自己的观点,向其他家庭成员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测试因子分值小于4.1说明家庭成员之间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很难相互讲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的方式不直接,测试因子分值在4.1~5.8之间说明家庭成员之间能公开进行各种活动,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活动和内心感受。
3.矛盾性。也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在测试中,家庭成员之间是否公开表露愤怒、攻击性和矛盾性是通过其测试的因子分反映出来,其因子得分值越大,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就越高,反之就越小;如其测试因子分值大于2.2说明家庭成员之间非常愿意公开表露自己的愤怒情绪、攻击倾向和矛盾性;测试因子分值小于1说明家庭成员之间不愿意公开表露自己的愤怒情绪、攻击倾向和矛盾性,测试因子分值在1~2.2之间说明庭成员之间愿意公开表露自己的愤怒情绪、攻击倾向和矛盾性。
4.独立性。即家庭成员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在独立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的高低是通过其测试的因子分反映出来,其因子得分值越大,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就越高,反之就越小;如其测试因子分值大于5.8说明家庭成员之间长期保持相互尊重的习惯,自尊心、自信心高,自主能力强,测试因子分值小于4.4说明家庭成员之间缺乏相互尊重,自尊心、自信心不高,自主能力不足,依赖性强,测试因子分值在4.4~5.8之间说明家庭成员之间有相互尊重、自尊、自信、自主的倾向。
5.成功性。是将一般性活动,如上学和工作变为成就性或竞争性活动的程度。在成功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是否重视学习、工作等一般性活动,是否有进取心、成就感可以通过其测试的因子分反映出来,其因子分值越大,说明家庭成员重视学习、工作等一般性活动,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成就感,反之家庭成员就没有重视学习、工作等一般性活动,缺乏进取心和成就感;测试因子分值大于6.8说明家庭成员说明家庭成员非常重视学习、工作等一般性活动,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成就感;测试因子分值小于5.1说明家庭成员,不重视学习、工作等一般性活动,缺乏进取心和成就感;测试因子值在5.1~6.8之间说明家庭成员有重视学习、工作等一般性活动,有进取心和成就感倾向。
6.知识性。即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大小。在知识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是否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感兴趣是通过其测试的因子分反映出来,其因子分值越大,说明家庭成员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非常感兴趣,反之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没有感兴趣;如其测试因子分值大于5.6说明家庭成员说明家庭成员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有非常感兴趣;测试因子分值小于3.5说明家庭成员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没有兴趣;测试因子值在3.5~5.6之间说明家庭成员有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有广泛兴
趣。
7.娱乐性。即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程度。在娱乐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是否喜欢或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是通过其测试的因子分反映出来,其因子得分值越大,说明家庭成员喜欢或积极主动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反之则对社交和娱乐活动没有兴趣;如其测试因子分值大于4.9说明家庭成员喜欢、积极主动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测试因子分值小于2.9说明家庭成员对社交和娱乐活动没有兴趣;测试因子值在2.9~4.9之间说明家庭成员有喜欢、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倾向。
8.道德宗教观。即对伦理、宗教和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在道德宗教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对伦理、宗教和价值观的重视程度是通过其测试的因子分反映出来,其因子得分值越大,说明家庭成员越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反之越不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如其测试因子分值大于5.3说明家庭成员非常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测试因子分值小于3.9说明家庭成员没有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测试因子值在3.9~5.3之间说明家庭成员有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倾向。
9.组织性。即安排家庭活动和责任时有明确的组织和结构的程度。在组织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是否有组织性和结构性可以从其测试的因子分反映出来,其因子得分值越大,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时越有明确的组织性和结构性,反之就越不明确;如其测试因子分值大于6.7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时有非常明确的组织性和结构性;测试因子分值小于4.9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时没有组织性和结构性;测试因子值在4.9~6.7之间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时有组织性和结构性倾向。
10.控制性。即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在控制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是否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可以从其测试的因子分反映出来,其因子得分值越大,说明家庭成员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越高,反之就越低;如其测试因子分值大于3.6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生活时有固定家规和程序;测试因子分值小于1.8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生活时没有固定家规和程序;测试因子值在1.8~3.6之间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生活时有固定家规和程序的倾向。
四、调查结果分析
按照班主任每学期的操行评定和日常观察,向初高中学生有不良行为习惯表现的学生47人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调查问卷38份;按照政教处每学期评选的各班文明学生(每学期每班只有2名),向连续2学期被评为文明学生共59人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调查问卷57份。我们根据回收到的调查问卷输入计算机的测试软件测评所得因子得分报告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一)整体上分析两组测试学生的家庭环境情况
1.两组测试学生测试因子分平均值对比分析
第一,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的测试因子分平均值比较。在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方面文明学生的平均值都高于不良行为学生,而矛盾性、独立性、控制性则低于不良行为学生;第二,文明学生、不良行为学生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测试因子分平均值比较。文明学生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的平均值高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而矛盾性、控制性的平均值则低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的平均值;不良行为学生在矛盾性、控制性的平均值高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而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的平均值则低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第三,文明学生、不良行为学生与常模平均值比较。文明学生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组织性、娱乐性、控制性的平均值与常模平均值基本上是一致的,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的平均值低于常模平均值,特别是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的平均值远远低于常模平均值,而道德宗教观、组织性的平均值则高于常模平均值;不良行为学生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的平均值低于常模平均值,矛盾性、控制性的平均值则高于常模平均值。第四,所有参加测试学生与常模平均值比较。所有参加测试学生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的平均值低于常模平均值,矛盾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的平均值则高于常模平均值。
通过以上四方面的分析,由此说明:从地区来看,本地区学生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低于常模平均水平,矛盾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则高于常模平均水平;从文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组织性、娱乐性、控制性与常模平均水平基本上保持一致,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则低于常模平均水平,特别是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远远低于常模平均水平,而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则高于常模平均水平;从不良行为学生方面来看,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低于常模平均水平,矛盾性、控制性则高于模平均水平。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的比较来看,文明学生在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的平均值都高于不良行为学生,而文明学生在矛盾性、独立性和控制性方面则低于不良行为学生。
2.两组测试学生测试因子分标准差对比分析
第一,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标准差比较。文明学生的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的标准差低于不良行为学生,情感表达、娱乐性、组织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的标准差则高于不良行为学生;第二,文明学生、不良行为学生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标准差比较。文明学生的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的标准差低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情感表达、娱乐性、知识性、组织性、控制性则高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的标准差,道德宗教观的标准差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的标准差基本保持一致;不良行为学生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的标准差低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的标准差则高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第三,文明学生、不良行为学生与常模标准差比较。文明学生的亲密度、矛盾性、成功性和知识性的标准差低于常模标准差,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的标准差则高于常模标准差;不良行为学生的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和控制性的标准差高于常模标准差,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的标准差则低于常模标准差。第四,所有参加测试学生与常模标准差比较。所有参加测试学生的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的标准差高于常模标准差,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的标准差则低于常模标准差。
综上所述得知,从地区来看,本地区学生的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因子分值低于常模标准值说明本地区学生的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更具有稳定性,而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的因子值高于常模标准值说明本地区学生的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有波动性;从文明学生方面看,文明学生的亲密度、矛盾性、成功性和知识性因子分值相低于常模标准值,说明文明学生的亲密度、矛盾性、成功性和知识性稳定性更高,而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的因子值高于常模标准值说明文明学生的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有波动性;从不良行为学生方面看,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和控制性的因子分值高于常模标准值说明本地区不良行为学生的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和控制性有波动性,而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的因子值低于常模标准值说明本地区不良行为学生的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的对比看,文明学生的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的因子分值低于不良行为学生的因子值说明文明学生的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更具有稳定性,而不良行为学生的情感表达、娱乐性、组织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的因子分值低于文明学生,说明不良行为学生的情感表达、娱乐性、组织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更加稳定。
(二)从十个方面分析两组测试学生的家庭环境情况
1.两组测试学生家庭成员的亲密度对比分析
在亲密度量表测试中,家庭亲密度高低的测试因子分用c表示,测试因子分值c>7.7说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有紧密联系,相互之间可以兑现承诺,相互之间相互帮助和支持;测试因子分值c<5.8说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之间不能兑现承诺、不会有承诺,不会有支持和帮助,测试因子分值c=5.8~7.7说明有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之间有一定相互承诺,能从家庭成员得到支持和帮助,有一定的亲密度。
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比较中我们发现,因子分值c>7.7,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25.8%,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64.5%;因子分值c=5.8~7.7,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38.7%,而文明学生则占29%;因子分值c<5.8,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35.5%,文明学生只有6.5%。由此看出文明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高于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家庭。
2.两组测试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表达对比分析
在情感表达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的情感表达程度高低的测试因子分值用e表示,测试因子分值e>5.8说明家庭成员之间非常愿意公开自己的观点,向其他家庭成员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测试因子分值e<4.1说明家庭成员之间不能直接表达自己
的情感,很难相互讲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的方式不直接,测试因子分值e=4.1~5.8说明家庭成员之间能公开进行各种活动,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活动和内心感受。
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表达比较中我们发现,因子分值e>5.8,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22.6%,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45.2%;因子分值e=4.1~5.8,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61.2%,而文明学生则占29%;因子分值e<4.1,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16.1%,文明学生只有25.8%。由此看出文明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表达与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相比从整体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但在非常愿意公开自己的观点,乐意向其他家人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方面,文明学生则远远高于不良行为学生。
3.两组测试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性对比分析
在矛盾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之间是否公开表露愤怒、攻击性和矛盾性的测试因子分值用f表示,测试因子分值f>2.2说明家庭成员之间非常愿意公开表露自己的愤怒情绪、攻击倾向和矛盾性,测试因子分值f<1说明家庭成员之间不愿意公开表露自己的愤怒情绪、攻击倾向和矛盾性,测试因子分值f=1~2.2说明庭成员之间愿意公开表露自己的愤怒情绪、攻击倾向和矛盾性。
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性比较中我们发现,因子分值f>2.2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61.2%,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19.4%;因子分值f=1~2.2,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19.4%,而文明学生则占61.2%;因子分值f<4.1,不良行为学生和文明学生均占测试人数的19.4%。由此看出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性、行为攻击性与文明学生相比更加强烈,行为更具有攻击性。
4.两组测试学生家庭成员独立性对比分析
在独立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的高低的测试因子分用d表示,测试因子分值d>5.8说明家庭成员之间长期保持相互尊重的习惯,自尊心、自信心高,自主能力强,测试因子分值d<4.4说明家庭成员之间缺乏相互尊重,自尊心、自信心不高,自主能力不足,依赖性强,测试因子分值d=4.4~5.8说明家庭成员之间有相互尊重、自尊、自信、自主的倾向。
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独立性比较中我们发现,因子分值d>5.8,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32.3%,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35.5%文明学生略高于不良行为学生;因子分值d=4.4~5.8,不良行为学生和文明学生均占测试人数的19.3%;因子分值d<4.4,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48.4%,文明学生只有45.2%,不良行为学生又略高于文明学生。由此说明文明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独立性与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相比从整体上稍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文明学生稍优于不良行为学生。
5.两组学生家庭成功性对比分析
在成功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是否重视学习、工作等一般性活动,是否有进取心、成就感的测试因子分值用h表示,测试因子分值h>6.8说明家庭成员说明家庭成员非常重视学习、工作等一般性活动,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成就感,测试因子分值h<5.1说明家庭成员,不重视学习、工作等一般性活动,缺乏进取心和成就感,测试因子分值h=5.1~6.8说明家庭成员有重视学习、工作等一般性活动,有进取心和成就感。
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成功性比较中我们发现,因子分值h>6.8,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22.5%,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38.7%,文明学生高于不良行为学生;因子分值h=5.1~6.8,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32.3%,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19.4%;因子分值h<5.1,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45.2%,文明学生占测试人数的41.9%,不良行为学生又略高于文明学生。由此说明文明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独立性与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相比从整体上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文明学生略优于不良行为学生。
6.两组测试学生家庭知识性对比分析
在知识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是否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感兴趣的测试因子分值用z表示,测试因子分值z>5.6说明家庭成员说明家庭成员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有非常感兴趣,测试因子分值z<3.5说明家庭成员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没有兴趣,测试因子分值z=3.5~5.6说明家庭成员有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有广泛兴趣。
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知识性比较中我们发现,因子分值z>5.6,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16.1%,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35.5%,文明学生高于不良行为学生近20%;因子分值z=3.5~5.6,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35.5%,而文明学生则占38.7%,文明学生略高于不良行为学生;因子分值z<3.5,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48.4%,文明学生只有25.8%,文明学生比不良行为学生低约22%。由此看出文明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知识性高于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并有明显的差异性。
7.两组测试学生家庭娱乐性对比分析
在娱乐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是否喜欢或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测试因子分值用r表示,测试因子分值r>4.9说明家庭成员喜欢、积极主动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测试因子分值r<2.9说明家庭成员对社交和娱乐活动没有兴趣,测试因子值r=2.9~4.9说明家庭成员有喜欢、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倾向。
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娱乐性比较中我们发现,因子分值r>4.9,不良行为学生和文明学生均占测试人数的51.6%;因子分值r=2.9~4.9,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29%,而文明学生则占33.5%;因子分值e<2.9,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19.4%,文明学生只有14.9%。由此说明文明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知识性与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相比从整体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8.两组测试学生家庭道德宗教观对比分析
在道德宗教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对伦理、宗教和价值观的重视程度的测试因子分值用m表示,测试因子分值m>5.3说明家庭成员非常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测试因子分值m<3.9说明家庭成员没有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测试因子分值m=3.9~5.3说明家庭成员有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倾向。
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宗教观比较中我们发现,因子分值m>5.3,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54.8%,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74.1%,文明学生不不良行为学生高近20%;因子分值m=3.9~5.3,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41.9%,而文明学生则占22.6%;因子值c<3.9,不良行为学生和文明学生均占测试人数的3.3%。由此看出文明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宗教观从整体上优于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文明学生家庭更加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
9.两组测试学生家庭的组织性对比分析
在组织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是否有组织性和结构性的测试因子分值用q表示,测试因子分值q>6.7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时有非常明确的组织性和结构性;测试因子分值q<4.9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时没有组织性和结构性;测试因子值q=4.9~6.7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时有组织性和结构性。
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组织性比较中我们发现,因子分值q>6.7,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35.5%,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64.5%,文明学生比不良行为学生高近29%;因子分值q=4.9~6.7,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38.7%,而文明学生则占19.4%,不良行为学生比文明学生高19%;因子分值q<4.9,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25.8%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16.1%。由此看出文明学生家庭比不良行为学生家庭在安排家庭活动时更有组织性和结构性。
10.两组测试学生家庭的控制性对比分析
在控制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是否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因子分值用n表示,测试因子分值gt;3.6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生活时非常有固定家规和程序;测试因子分值lt;1.8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生活时没有固定家规和程序;测试因子分值n=1.8~3.6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生活时有固定家规和程序的倾向。
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控制性比较中我们发现,因子分值gt;3.6,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61.2%,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35.5%,文明学生比不良行为学生低近26%;因子分值n=1.8~3.6,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25.5%,而文明学生则占38.7%,文明学生比不良行为学生高12%;因子分值q<1.8,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14.9%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25.8%,文明学生比不良行为学生高近10%。由此看出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比文明学生家庭成员更重视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不良行为学生的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生活时更有
固定家规和程序。
我们通过以上对两组测试学生的家庭环境量表即亲密度、情感性、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组织性、控制性十个方面测试因子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亲密度、矛盾性、成功性、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而在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方面则整体上没有明显差异,只有存在程度上的差别。
五、调查结论
通过上述从整体上对两组学生十方面的分析比较,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亲密度、矛盾性、成功性、知识性、组织性和控制性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则没有明显差异,只有程度上的差别。由此得知,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与学生行为习惯有密切关系。
(一)亲密度高低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产生重要影响。亲密度越高,越有利于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反之,则容易滋生不良行为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对未成年学生不能做到彼此恪守承诺、真诚地互相帮助和支持,家庭不能形成彼此关心、恪守承诺的家庭氛围,未成年学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则容易滋生说谎话、骗取家长的信任,考试作弊、抄作业、偷窃、敲诈勒索同学,模仿家长签字以骗取老师的信任,经常不履行自己的承诺、说话不算数,不关心集体,缺乏团结互助精神等不良行为习惯;相反,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对未成年学生能做到彼此恪守承诺、真诚地互相帮助和支持,家庭能形成彼此关心、恪守承诺的家庭氛围,未成年学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则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诚实、讲信用、关心他人、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等良好行为习惯。
(二)知识性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越有兴趣,就会越关注社会、政治、文化等活动,重视家庭文化、智力等学习活动的建设和投入,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尊重知识、刻苦好学、重视自己的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品德;反之,则容易滋生学生不重视自己的学习活动,学习目的不明确,经常出现无故迟到、旷课、多讲话等懒惰现象;
(三)组织性程度高低对学生法制观念、纪律观念以及自我约束等行为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时,越有组织性和结构性,有利于家庭形成比较目标明确、组织严谨的处事方式或环境,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树立集体观念,从而在学校或社会养成遵纪守法,严格要求自己,不随意违反课堂纪律、迟到、旷课、讲话等的良好行为习惯;反之,容易导致学生养成散漫懒惰,自我约束力差,没有集体观念,法制观念淡薄,随意做出违纪违法的事情。
(四)控制性过于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时非常重视使用固定的家规和程序,如果家规和程序不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不随学生的心理变化而变化强加于学生,久而久之,势必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家长(或长辈)有反感情绪、顶撞家长(或长辈),加剧彼此间的矛盾,影响彼此之间的沟通和情感表达,不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甚至导致出现学生逃学、离家出走等不良现象。
(五)矛盾性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性格暴躁、行为具有攻击性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矛盾是正常的,公开表示自己的愤怒情绪、行为攻击倾向及矛盾,有利于彼此之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事物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爱憎分明的处事态度。但家庭成员在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时,行为攻击倾向过于强烈,会引起矛盾激化,加深彼此之间的隔阂,影响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任,从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性格容易冲动、暴躁,不接受别人教育,甚至会产生顶撞、报复、斗殴等攻击行为。
(六)道德宗教观对学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家庭成员越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之,家庭成员越不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则容易使学生滋生不良行为习惯。
六、应对措施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更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以德立校,以智化人”是我们学校的光荣传统,“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人生尽责”是我们每一个二中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承诺,我们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每一个学生尽责,我们将通过倾心打造“强体、塑德、育智、冶美”四大工程,浇铸学生的健康人生之基。我们的学生在高考升学的考场上也许会稍逊一筹,但一定要在怎样做人的试卷上作出优秀的答案。
(一)我们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不断探索和拓展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提高对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效率,努力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促进全体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先后制定了《南通市第二中学学生基础文明素养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南通市第二中学学生基础文明素养评价方案》及一系列考核评价体系,并以此为重要抓手,努力促进学生基础文明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我们将力求通过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实践研究,全面提高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整体提升我校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我们要求全体教职员工“以德立校,塑德树人”。在文明素养和行为习惯方面给学生树样子,做榜样,文明办公,文明教育,文明就餐,事事做表率,处处作典范,在教职员工的示范带领下,以促进学校整体教育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家长学校;教学改革;教学形式
农村家长学校与城市比较存在较大差距,还处在比较落后状态,家长学校需应突破传统办学的框框,在教学形式上突出因校制宜和灵活多样,这就需要办学单位不断去探索、去创新。本文在通过农村家长学校的教学调查和研究基础上,对家长学校的教学形式和途径作一探讨,旨在进一步改进和拓宽农村家长学校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实效。
一、开好专题讲座,家长培训每级办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家长进行集体授课,是家长学校采取的最主要、最常见的教学活动方式,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讲座开设常态化
讲座开设原则上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每次不少于两个课时。讲座的开设时间尽可能安排在每个学期开学后的一个月内,各校可根据情况每个学期确定一个家长学校活动月(周),所有年级的家长专题讲座都集中在活动月(周)内进行,并且形成常态和惯例,做到长期坚持雷打不动,学校除了确保每个年级每个学期举办不同内容的一期专题讲座外,还要尽可能让所有在校学生的家长都能参加对应年级家长的专题讲座学习。
2、讲座内容序列化
讲座内容序列化是指对不同学段、年级家长开设的专题讲座内容每次都不一样,每次的内容主题都是随着子女就读年级的递增而改变的,讲座主题与子女所处年龄的身心发展相对应,各个专题讲座内容形成一个序列,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为了做到讲座内容序列化,学校最好选用一套现成的分学段、分年级编写的家庭教育教材,如“爱的智慧”幸福家庭教育读本等,如果省市有统一编写的教材,那么直接运用即可,按照教材确定每个年级学生家长的专题讲座内容。
3、讲座教师团队化
为了提高家长学校讲座的实效性,家长学校必须按学段组建讲座教师团队,主持讲座的教师必须经过精心挑选。要聘请相关专家、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学者、学校的领导等组成比较稳定的家长学校讲课教师队伍,人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也可打破校际聘请,本校与外聘相结合。教师团队组建后,要进行一定的集中培训和交流讨论,充分发挥集体作用,围绕学段系列专题讲座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和备课,最后每个教师负责分担若干个专题,并且在一定时间内固化不变,以便熟能生巧,提高讲课水平和效果。
二、编好文字资料,家长读本每户配
利用文字材料学习是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家长学校一定要重视做好家庭教育的文字材料编写工作,定期给每一位学生家庭发放一定的文字资料,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配发学段家长读本
以幼儿园、小学段每个学段为一个单元,编写一本家长读本,即编写《幼儿园家长读本》、《小学生家长读本》(可以编成低段和高段两本),有能力的学校也可以按照年级为单位编写读本,每学年给每个学生的家庭发放一本家长读本,确保家长学习和子女教育同步进行。读本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子女就读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对家长的有关要求,另外一部分主要是该学段或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家庭应如何配合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编写的读本应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突出应知应会,突出可操作性。
2、编印家长学校小报
除了编写配发系统的家长读本以外,另一方面还应尽可能提供动态的文字资料。这方面的资料可以通过编印家长学校小报形式发放,家长学校小报可以学期、季度或月为时间单位编印,定期发放。小报内容力求丰富多样,既可介绍家长学校的教学安排,学校教育教学动态,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有关情况,同时也刊登家庭教育动态、前沿知识和案例,让家长在无形中接受教育,同时还可以起到密切家校关系的作用。在遇到重大的节日或特殊事情时,也可以给家长寄发公开信和倡议书,以此对家长开展有关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和培训。
3、寄发家校联系清单
家长学校的教学目的就是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实行家校有效合作,共同做好子女教育工作,因此,家校及时联系和沟通非常重要。为此,学校应定时(每周、每旬或每月)寄发书面家校联系单,及时把孩子的在校表现情况告知父母,父母收看联系单后在单子上填写反馈意见并签字后交回学校,这样家长和学校双方都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能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实践表明,这种定时寄发家校联系单的制度,不愧是一种非常有效、值得推广和坚持的好做法。
三、办好各种活动,家长活动每班开
对于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家长来说,除了以上两种学习形式以外,还有的重要学习形式就是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赋学习予活动中,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实践证明在活动中学习是最好的形式之一,也是最受家长欢迎的形式。
1、开好学生家长会
以学生所在的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教师召集组织,通过家长会形式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每个学期1至2次形成制度,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家长学校教学形式,也是很多家长学校所采用的形式。要开好家长会,班主任老师除了通报有关学生学习情况外,要把重点放在对家长如何做好家庭教育的培训上。除了班主任老师主讲外,也可以组织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让家长们交流各自的育子经验,可选举家庭教育成绩突出的家长进行主要演讲,让家长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及经验感染和教育其他的家长,给家长们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还可以采用座谈会方式,事先确定主题并指定几个家长充分准备,让多个家长或每个家长参与交流发言,大家相互交流提问,畅所欲言,既可介绍成功经验,也可分享失败教训,还可求教或共同探讨面临的困惑和问题,让各种思想充分碰撞,以达到转变概念、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
2、串好学生家长门
串好学生家长的门,就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家访制度,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走出校门,走进家门来到学生家中,亲自和学生家长见面接触交流。不要用电话式家访代替传统上门式家访,电话式家访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登门式家访的效果。因此,学校要派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地到学生家中走走,定期家访每个学年或学期一次,要做到全覆盖,不漏一户,不定期家访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定要串好学生家长的门,在了解情况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家长开展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传授和渗透,把家长教育送进门、送到家。
3、牵好家庭大小手
牵好家庭大小手,就是开展好各种亲子活动,亲子活动能起到对家长和孩子共同教育作用,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家长学校主要应开展好三类活动。一是家长开放体验活动。每月设立一日“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学校,参观体验学校一日教学和学生一日学习生活,开放所有课堂,允许家长随意随堂听课,这样既可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也可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使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保持一致性,同时也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养。二是亲子合作学习活动。教师要多设计和布置需要孩子和家长共同合作完成的趣味性、综合性、活动型、操作性类的课外家庭作业,让家长和孩子在合作完成作业过程中融洽关系、增进理解,同时使家长也得到教育。三是家庭节目展示活动。学校或班级每个学期组织一到两次家庭节目展示活动,要求全体学生家庭都参与展示,每个家庭人员都参与,共同完成一个节目、一项游戏或一项活动。
四、建好网上家校,网络资源每日看
网上家长学校是传统家长学校在网络上的一种延伸,是传统家教的有益补充,是解决传统家教方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有效手段。因此应呼吁各家长学校积极举办网上家长学校。
1、建立家庭教育网站
一要加强学校网站建设。重点加强校园网中家庭教育板块和栏目建设,设立家庭教育专区。条件不足的学校,可先有选择的建立优秀网站链接,链接优秀家庭教育网站(比如各省级妇联建立的家庭教育网站),要充分做到资源共享,可以采用合建和共享的方法来解决,以解决人力精力投入不足的困难,也避免重复投入和浪费。二要加强本土资源建设。建设有本校自己特色的网上资源,力求内容具有丰富性、针对性和本土性,具体内容可以包括本校开设的家长学校专题讲座,包括讲座的文本、课件或直播课堂,学校编印的家长读本,家长学校小报,家长公开信,还可以包括典型案例分析等,并且内容要进行及时更新。三要开辟家长互动平台。在网站上开设互动空间,如家教BBS论坛,为家长和学校、家长和家长之间的网上交流搭建平台,学校应安排专任教师负责网上答疑,定时与家长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沟通,一起探讨家庭教育问题,分享家庭教育经验,帮助家长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学校可建立有关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网上互动交流学习的家长给于一定的奖励,以促进网上家长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2、开通学校公众两微
开通学校公众两微就是学校开通公众微博、微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通家长学校专项公众微博和微信,通过微博家长之间可以分享家庭教育体会和经验,开通家庭教育公众微信号,学校可定时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知识和动态。如果不单独开设家长学校的微信和微博,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公众微博和微信,定期和推送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开展好家长教育工作。
五、用好通讯平台,名言警句每周发
目前基本上的农村中小学都拥有了移动公司的校训通或电信公司的天翼通这个平台,学校应利用好这个平台.提高平台使用率,精心设计有关内容,既发挥其家校联系功能,更要充分发挥其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功能。
1、加强平台使用管理
建议学校要加强对平台使用的管理,制定平台使用有关要求和制度,学校一级确定专人管理,除了用作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外,重点探索如何利用平台开展好家长学校的有关教学工作。
2、每周发送名言警句
各校可组织教师分年级收集和整理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特别是有关家庭教育名言警句,每个年级整理出40条以上的短信内容,各个年级的内容不重复,确保每个年级的一学年时间内,每周能够发送一条内容不同的短信。完成每个年级短信内容整理以后,给每个年级的短信内容进行编号排序,然后把内容交给学校平台管理员(或各班主任),每周定时给学生家长群发一条短信,这样每个学生家长每周都会收到一条有关家庭教育的短信,日积月累效果肯定会逐步显现。家长学校的教学途径和方式还远不止以上几种,以上各种不同教学途径和方法也不存在孰优孰劣之分,关键是要做到因校、因时、因人而择法,多种教学方式穿插运用,以达到适校、适时、适人之目的,最终取得实用、实际、实效之结果。
作者:厉显畈 单位:磐安县社区学院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教育部.关于全国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M].妇字[2004]41号.
[2]浙江省妇联、教育厅.浙江省家长学校教学指导纲要[M].2001.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发展;学前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存在的一种教育形式,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三者构成了我国的教育体系,共同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在“三育一体”的教育构架中,家庭作为个别化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其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家庭教育是三大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影响着其他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导致了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错位现象越来越严重。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的定义通常是指父母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但是,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家庭教育的概念作了本质上基本一致,但表述上有所不同的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1]140顾明远定义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教育,通常是指父母对子女辈进行的教育。”[2]381赵忠心指出:“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3]5根据对以上定义可知,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女施加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教育影响活动。实际上,现代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促进其人格形成和个体社会化的发展,科学的教育内容不仅有知识的教育,也包含爱的教育、生命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价值观的教育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正常情况下,家庭教育应发挥这些功能,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家庭教育在“三育一体”的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出现了严重的错位。
二、家庭教育错位的表现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社会的发展和延续中发挥着诸多功能。台湾学者高淑贵在《家庭社会学》中概括为:生物的功能、社会的功能、心理的功能、保护的功能、经济的功能、宗教的功能、娱乐的功能、教育的功能,特别是家庭的教育功能关系着家庭其他各种功能是否得以充分发挥。[4]23-24家庭的教育功能是教育的诸多功能之一,其良好发挥关乎家庭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家庭是儿童自出生后接触的第一环境,父母对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是先于学校教育的,在儿童的发展中居于基础地位,在儿童的教育中属于奠基性教育。但是在“三位一体”的教育构架中,学校教育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而家庭教育则处于劣势地位,这种地位的落差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错位,其总体表现形式是学校教育家庭化和家庭教育学校化,具体的表现形式从主观上来看,主要是家庭教育自身的教育内容缩小和教育目标的功利性变大,从客观上来看,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淡化及教育功能的失调。
(一)家庭教育内容唯智化
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知识教育在内的思想品德教育、价值观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爱的教育等。纵观现代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知识教育过度而思想教育不足的状况,家庭教育的内容呈现一种课程化的倾向,教育内容从全面的教育逐渐变成单一的知识性教育,没有把握好家庭教育辅助功能的“度”,把本应在学校掌握的知识一味地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补习,而忽略了德行及其他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逐渐唯智化。
(二)家庭教育目标功利化
家庭对儿童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怎样“做人”和“做事”,而不是所谓的“天才”“优等生”。可是,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当代社会大转型时期价值观的转变,为了使孩子成为“优等生”,家庭教育变成了学历教育和特长教育,家庭俨然成为“第二学校”和“补课班”。父母热衷于对孩子高额的教育投入,根据自己的喜好为孩子选择特长班,而不关心孩子的兴趣和理想,家庭教育的目标功利性变得愈加严重。
(三)家庭教育作用边缘化
学校教育源自于统治阶级及上层社会人士对子女的教育,而家庭教育是平民百姓子弟受教育至关重要的途径,一定时期内也可以说是唯一的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按年级授课制的教育形式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提高了受教育的程度,教育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并且具有专业的教师授课,种种优势使得学校教育逐渐被“神话”,几乎包揽全部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职能,家庭教育则弃“本职”于不顾而过度依赖于辅助学校教育,造成了学校教育“统领天下”的局面,家庭教育慢慢地被“异化”了,家庭教育的奠基性作用也逐渐被边缘化了。[5]123-125
(四)家庭教育功能缩小化
家长对子女有抚养和教育的义务,是由法律确认并加以保护的,家庭教育的教育功能随着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也逐渐缩小了,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出现,教育功能逐渐扩大,变的无所不能,除了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之外,越俎代庖取代了家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保育功能以及包办其他本属于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孩子和父母之间聚少离多缺乏交流,孩子也享受不到家庭中父母的温暖,家庭的教育功能逐渐缩小。
三、家庭教育错位的原因及危害
(一)家庭教育错位原因解析
1.国家宏观政策的负面效应
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缓解了人口众多的压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数量逐渐增多,家庭教育问题随之产生,因为绝大多数家庭中只有一个子女,父母把全部的希望都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对其抱有过高的期望,父母为孩子的教育倾其所有,家庭教育便像是一个“赌注”。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选拔和培养大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但是,资源的有限性决定应试教育体制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主要是通过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拔人才,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虽然也十分重要,但是,总体而言,家庭教育辅助作用的“度”没有掌握好,家庭教育的内容受应试教育导向逐渐偏于知识化,出现了唯智化倾向。
2.社会变迁的负作用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都进行着大变革,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变得日益多元化。中国教育随着改革开放也吸收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对传统式家庭教育的许多弊端有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许多利己和拜金思想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头脑中,特别是功利主义使得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平添了许多功利性色彩。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竞争变得愈加激烈,出于功利性的角度考虑,父母为了子女在人才济济的大环境下争取“加分项”,家庭教育逐渐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学历教育”“特长教育”。随着社会变迁加剧,家庭教育的变迁也在加速,主要指家庭教育的革新和变革。变革要求家长要正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担负起抚养和教育子女的任务,配合学校和社会从而达到教育的一体化作用,但是,家长却对家庭教育变迁产生了错误的解读,在教育行为上与学校教育亦步亦趋,家庭教育逐渐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两者在追求一致的“高分数”和“高升学率”的目标上不谋而合,使得家庭教育变成了“社会本位教育”。[6]加之社会舆论对学校教育优势地位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边缘化。
3.家长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以及家长角色缺位
中国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及“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使得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存在很大的问题,就家庭教育的出发点而言,到底是为国教子还是为己教子之间矛盾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许多家长认为子女是其私有财产,在确立教育目标时一方面从利益的角度出发,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赚钱的工具;另一方面,忽视孩子的兴趣把个人的意愿强加于孩子,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或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把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和生活的主要目标与中心,即亲子一体化。我国桑标等有关父母意识调查分析表明:中国父母有着较强的亲子一体化意识,在亲子一体化方面,58.7%的父亲和59%的母亲认为“我觉得子女如同自己身体的一部分”。[7]142-143另外,有些父母自身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或者出于经济的压力和谋生的需要,无暇对孩子进行正确和有效的家庭教育,加之没有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教育意识比较单薄,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像是送进了“保险箱”,逃避了对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人口从农村流向城镇,从三线城市流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父母外出务工的数量逐渐增加,家庭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单亲家庭、再建家庭、隔代家庭、寄养家庭等,甚至还有兄弟姐妹独立生活的家庭,父母“被迫”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没有在身体和情感上给予足够的关怀和保护,家长角色缺位现象比较严重,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更是无稽之谈。
(二)家庭教育错位对儿童发展的危害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缺失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家庭教育的唯智化倾向及过多的知识灌输,使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时缺乏新鲜感,产生厌学的情绪,同时忽略儿童自身的兴趣爱好,也容易造成孩子个性上的扭曲。教育界有句名言: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心理不健全是易碎品。这种重智力发展而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品行不端、心理极端、情感淡漠等危机。其次,过高的家庭教育投入,使得家庭教育生活化、平民化变得逐渐贵族化,父母变成了“孩奴”,“学校将家庭化”则为一些不负责任的父母推卸教育责任提供了契机和途径。最后,家庭教育承担了过度的教育义务,导致学校的教育难度反而加大,大大增加了教育成本。[8]92-94
四、家庭教育错位的对策
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教育错位的问题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国家、社会以及家庭教育自身都存在问题,想要解决需要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国家制定家庭教育法规及相关政策支持
1.制定家庭教育专项法规
教育权,依法理分为三类:家庭教育权、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学校教育和民办教育分别是国家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的代表。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横向结构来看,我国已经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成人教育法》等保护学校教育正常运行的法律法规,2002年通过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确立了民办教育的地位,但是家庭教育至今还没有专项法规予以保护。[9]24-28我国约有3~5亿个家庭,为家庭教育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无专门的法律保护,严重阻碍了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正规化、专业化发展,因此家庭教育立法应提上议事议程。我国自古代就有为家庭教育立法的先例,如1903年颁布的《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和民国时期颁布的《推行家庭教育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学习、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更是进一步强调“推进有关家庭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家庭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轨道”,可见,国家已意识到制定家庭教育法规的重要性。我国人口众多,家庭情况复杂,加之家庭教育的私人性和教育公共性的矛盾,决定我国家庭教育的立法工作只能是一个从下到上,从地方到全国的逐步推动的过程,通过对地方家庭教育立法的调研,进行全国家庭教育立法的可行性分析。2003年初,我国台湾地区颁布了《家庭教育法》,这些理论和实践也为我国的家庭教育立法起到了奠基和示范作用。家庭教育立法应该更多强调的是家长的责任,通过立法可以约束家长的行为,对未尽家庭教育义务的父母追究法律责任,让家长认识到不能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政府,两者应平摊教育责任,对缺乏正确家庭教育观或缺乏教育能力的家长,可以在立法中制定相关的辅导和帮助的措施。例如要求父母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强制家长参与家长学校的培训提高家长的素质,杜绝将未满16岁的儿童以各种形式在学校或他人处寄宿等。
2.相关政策支持以及应试教育改革
自2014年“两会”后各省尝试推行的“单独二胎”政策将有力地缓解独生子女的“赌注”教育,缓解家长过高的期望给儿童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会促进亲子关系的和睦。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应该逐步进行改革,改革这种过度的教育导致家长的“过度”家庭教育,减轻学生的压力,减少单纯知识的灌输,形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素质教育模式。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共同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育目标上,家庭教育注重培育的是孩子的思想品德、社会性的发展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体现在“育”上,致力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其成人,而学校教育主要是教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学习技能,体现在“教”上,致力于孩子知识的增长,使其成才,由此可见,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10]114-117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都不要发生分歧。”这就要求一方面家庭教育不要过度地透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辅助学校搞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打破教育广义和狭义的界限,把家庭教育作为一个事业,建立“家庭教育事业”的概念,树立父母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多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从而密切配合学校的工作。此外,学校也应解放家庭教育,把属于家庭教育的时间还给家庭,尝试取消书面的家庭作业,布置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作业,例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绘制“家庭树”,为父母洗一次脚,和父母同读一本书共同写读后感,等等,不仅发挥了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加强了亲子关系。
(三)继续推进家长学校,尝试建立家庭学校
以往的家庭教育仅仅只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或者家庭中的人际间的事,很少从家长教育的角度透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随着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发展以及终身教育观念的普及,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包括所有家庭成员适应社会的学习与成长活动。台湾通过的《家庭教育法》中指出,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包括父母的亲职教育。亲职教育概念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国家所倡导的,这种教育在德国称为“双亲”教育,美国称之“parentaleduca-tion”,其含义为对家长进行的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11]118-121在我国,这种亲职教育的载体便是家长学校,1981年在上海市创办了第一所家长学校,是改革开放以来以提高家长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形式,也是教育改革中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创举。以色列有一句教育名言:一个好母亲胜过100所学校。所以说合格的父母,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则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逐渐重视,父母是否具备家庭教育资格以及教育能力如何变成人们关心的一个社会问题。孩子的出生证并不代表父母具有教育子女的合格证,家长的素质是决定家庭教育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条件,家庭教育的水平通常与家长素质成正比。家长学校通过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可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获得教育子女的相关技能技巧,重塑家长在家庭中教育子女的角色,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家庭学校”是产生于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并流行至今的一种教育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家庭教育,它是指适龄儿童少年不在公立或私立学校接受教育,而是在自己的家中接受符合教师条件的父母或专门的教育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在家中完成初等教育的学习课程。[12]103-106“家庭学校”这种教育形式可以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推进了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因此我们鼓励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父母通过“家庭学校”培养子女。同时,“家庭学校”需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予以保护和支持,还要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估,并且需要社区教育提供图书馆、宣传栏、健身房等辅助设施。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父母要深刻领会家庭教育的真谛,以正确的心态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针对家庭教育愈加严重的错位现象,要正视并且积极地寻找对策,通过国家、社会以及家长三方的共同努力,让家庭教育回归正常,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高淑贵.家庭社会学[M].台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8.
[5]孙山.关于新时期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新思考[J].文教资料,2007(18).
[6]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7]张莉.家庭教育中的目标定位[J].文教资料,2012(7).
[8]仇燕.论家庭教育的“过度”问题[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3(4).
[9]徐建,姚建龙.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4(5).
[10]梁炜昊.论家庭教育的责任缺位与理性回归[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4).
[11]王心怡.对当前家庭教育特点的几点认识[J].科学中国人,2008(9).
【关键词】家教;法律意识;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近年来在我国呈上升的趋势,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点与热点社会问题,是有许多社会矛盾引起的复杂问题。随着对青少年犯罪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易发群体等方面都已经做了比较透彻的研究,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预防青少年犯罪方法与措施方面的探讨。青少年是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特殊群体,外界对他们的影响较大,可塑性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强,家庭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青少年的这些特点,探讨了家庭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以及措施。
一、家长法律意识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在相同的社会大环境中,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环境不一样。对于未成年的青少年,接触外面的社会环境不多,主要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特别是家庭环境。虽然家庭环境小,但是对于人成长的影响贯穿其一生。根据很多调查显示,一个成长在不和谐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在青少年阶段,可塑性强的特点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一把双刃剑,容易被教好,但是更容易被带环,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对于他们的行为习惯影响巨大,而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他们的言行对于青少的行为习惯具有直接的影响。成长于家暴环境中的人日后也易于进行家暴虐待家人。因此,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巨大,家长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也要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将法律意识运用到家庭教育中;要不断增强自身法律素养,运用合适的教育方式,结合生活实际去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法律允许和禁止的事情。通过日常生活中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子女形成潜移默化的影響,让孩子从小就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约束自己的言行,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意义重大。
二、我国家长法律意识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国家在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和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国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对于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渐渐学会了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但现实生活中,也有一部分未成年人的家长们,在保护自己及孩子的利益时,往往忽略了法律在孩子教育上的作用。有些家长崇尚以牙还牙的模式,并且将以牙还牙的模式贯彻到孩子的教育中,这种宣扬仇恨的教育方式是不好的,很多“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小事情,在“以牙还牙”后就会激化得不可控制,当然紧急情况下正当防卫就另当别论了。如果不分情形就使用以牙还牙的教育方式,将教会孩子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变得狡诈,不利于孩子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不遵守法律规范。现代社会,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爱子心切,过分溺爱孩子,容不得孩子的利益有半点侵犯,因此孩子教育的内容缺失,教育方式有些偏颇。目前,家长都强调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注重素质教育,岂不知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都滞后了。所以家长在不断为孩子创造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时,做好孩子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前提和基础,引导孩子走上一条正当的成长做人的道路。俗语云“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心术不正、不遵守法律的人越有能力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
三、提高家长法律意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家庭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最重要的作用,家长的法律意识对于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自身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教会孩子做人做事,而且还有充分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加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宣传力度
由于家长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和意识不够,因此要加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宣传力度,让家长意识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意识到家庭法律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得家长自觉将法律教育贯彻于家庭教育中。过去几十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宣传优生优育,全国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而近几年,虽然放开了二胎政策,但是由于生活压力大,国民素质提高,大家都追求优生优育,所以独生子女家庭并未有很大改观。家长们更注重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从营养到胎教,从小在家就进行启蒙教育,选择好的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父母陪读购买学区房都体现出他们的用心良苦。国家可以利用家长们期盼孩子成人成才的心理,成立专门的法制宣传教育机构宣传预防青少年犯罪,这样就大大加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法制宣传,介绍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严重性,青少年犯罪问题对社会的危害性,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紧迫性,介绍家庭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让家长意识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多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明白家长们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自身的责任重大,在日后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将法律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另外,还可以和学校一起努力,制作法制宣传资料,发给家长看,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法律教育的方法。如果青少年成长于法律意识浓厚的家教环境中,将会充分认识到犯罪的后果和遵纪守法的好处,约束自己的言行,起到预防犯罪的效果。
(二)家长的表率作用
在家庭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不仅要求家长具备法律意识,还应该约束自己的言行,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去影响青少年的言行,起到表率作用。人的是非观念并非先天而有,而是后天学习所得,我国有很多关于环境对于人的影响的名言和故事,如“性相近,习相远”等名言,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今有学区房的案例,都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提时代,最亲近和最信赖的人就是家长,大部分行为习惯都是学习于父母。父母的言行、习惯、生活态度和性格都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内容,父母的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尤其是在孩子面前,要做好榜样的作用。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没有约束自己的言行,不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将会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将难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喜欢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不一样,所以要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让孩子易于接受,特别是处于叛逆阶段的青少年时期,寓理于事,采用孩子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导内容,增加孩子的认同感,在好的时机时用适当的方法教育孩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家庭之外,青少年的朋友圈对他们的影响最大,要融入朋友圈,就要和圈子保持一致。孟子曰:“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如果朋友圈的言行不好,将会带领孩子走向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帮他融入一个好的朋友圈,远离不良群体。
四、结束语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国家已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青少年的本质都不坏,主要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没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要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孩子的法制教育,让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纪素华.家教中的法律意识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6):33-35.
[2]胡云腾.认真落实“青年发展规划”切实预防青少年犯罪——兼论家庭、家教、家风与青少年犯罪[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4):96-103.
【关键词】农村小学 家庭教育 观念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75-02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如果没有好的家庭教育,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多数农村小学家长心中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完成任务了,教育孩子是老师的责任了。这是摆在我们小学教师面前巨大的障碍。因此,我认为家长和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育成长期,但由于农村的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务工,这些学生一般都移交给了祖辈或亲朋。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和亲戚朋友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有老师在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照看。这样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形成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这些学生出现许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外出打电子游戏、上网,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染上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针对如此问题,我认为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照顾孩子的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出去打工的家长,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家庭教育各成员要协调一致
现在有些家庭教育孩子很不一致,爸爸要严管,妈妈要宠爱;父母要严教;爷爷奶奶要娇惯,这样就使孩子无所适从,有些孩子学会了钻空子,甚至制造矛盾,谁的话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要使家庭内部教育保持一致,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家长要注意学习教育理论,育思想。大家的思想都统一到正确的教育观念上,才会形成一致的做法。一致是在正确教育理念下的一致,而不是错误的一致,如果说你打孩子厉害,我比你打得还厉害,这就不行了。
2.家庭内部要主动配合。家长在教育孩子是要主动采取与别人的家庭成员相一致的做法,尽量不要因自己教育而否定了别人的教育。切不可当着孩子说:“你爸爸说了没用,得听我的,我让你怎样你就怎样!”总之,在教育时要注意横向联系,使整个家庭教育形成一个合力。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渐进的、无形的、非常有效的。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无不是受良好的父母影响所致,三分之一的失足青少年能从他们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找到其所以失足的蛛丝马迹。所以,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要重视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和谐的家庭环境。
三、农村学生家长教育观念要改变
(一)家庭中基本教育设施严重缺失
我们农村的大部分家庭,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交给学校,只要把学校里的教科书上的知识学会了就可以了,他们根本不知道“孩子需要的知识不仅仅是来源于课本”。所以家里除了学校发给他们的教科书之外,再没有其它书籍了。根本见不到诸如激励孩子认真学习、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名言、警句。学校有时候在鼓励学生买一些课外书,丰富自己的n外知识。根本不给以支持,学生需要课外知识,有很强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心里很不是滋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欲望。
(二)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思想上有错误的观念
教育是人的发展过程,是生命的不断升华与超越。与学校教育相比,教育是一个更开放、更丰富的概念,它随处发生,既包括校内的正式教育,也包括学校外的非正式教育。就个体发展而言,教育是终身性的,是个体生命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是社会健康发展和个人获得幸福生活的基础和源泉。
而学校教育,顾名思义,它是在学校中实施的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与学校教育不同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内部成员相互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身心健康、情感生活、伦理观念、道德行为等立身处世的教育,并带有终身教育的特点,它是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方式。而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的教育,主要是父母对子女所施的教育。现代家庭教育属于前者而非后者。一言以蔽之,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通过学习与实践,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种:一是彼此地位平等的关系;二是流与源的关系;三是既相联系又相制约的关系;四是相互独立不可替代的关系。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无一例外地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没有也不应该有任何职业上的高低贵贱之分,而在事实上,哪一个教师不是扮演着家长角色?又有哪一个家长不是承担着教师(子女的终身教师)的角色呢?不仅如此,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在人格尊严上又都是平等的,这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所规定的。因此,这种平等关系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平等的现象却时有发生,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有的学校有的教师不尊重家长的人格,对家长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特别是当学生未达到要求时更是如此。
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如果只重视智育教育而忽视品德的塑造,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将是有智育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教养,有教养没有信仰,有欲望没有理想,有青春没有热血的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尽快走出各自教育的误区。任何厚此薄彼或对立的看法和作法都是十分荒谬和错误的。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流”与“源”的关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第一任也是终生任教的老师。这两个“第一”理所当然地决定了家庭教育是一种“源”的教育。 “源”与“流”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没有“源”,也无所谓“流”;没有“流”,其“源”也无从延续与发展。充分认识两者关系,能够使我们切实重视起家庭教育,自觉地抓好家庭教育,从而为学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既相联系又相制约的关系
学校教育与家庭是紧密相关的关系。现代教育认为,学校教育只有在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结合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自身的职能。现在情况也充分表明,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任何改革努力,离开了家庭的理解认同、支持和配合,都是寸步难行的。
两者关系在相互联系的同时,更有相互制约的一面,并且这种制约关系已经影响到各自教育的效果。比如,现在家长总是说学校和老师的问题,而学校和老师又总是埋怨家长素质低,其实双反方都存在相应的问题。家长和教师间的这种对立情绪无形中割断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这种现象虽然发生在家长与教师之间,但学生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在联系与制约问题上既要重视联系,更要重视制约,教师、家长各自要换位思考,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共同把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最佳着力点,使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互独立不可替代的关系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两者的相互独立和不可替代的关系。尤其是进入21世纪,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整个教育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必须充分体现与时俱进。
对于学校教育,有专家指出,今天的教育应当是智慧的教育,它不在于教师讲授多少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个为什么;不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校安排多少课程,更不在于基础型、拓展星和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能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书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批判了多少;不在于老师布置多少课外作业,而在于他们如何千方百计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不在于考试得了多少分,而在于对自己和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不在于学校走廊上悬挂多少名人名言,而在于学生对自己以及身边人和事有多少深刻的感受;不在于孩子会不会拉小提琴、画画或有其他特长,而在于他是否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与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
与此同时,家庭教育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结构功能上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重要标志是从封建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复杂走向单一,从前喻文化走向后喻文化。现代家庭教育已不再只是家庭之间的教育,也包括家庭之外的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它不仅提供文化习俗的学习,也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及促进人的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它的受教育者不仅是儿童,也包括成年人。家庭教育已不是过去所说的“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学校教育也不是“要交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准备好一桶水”的教育,而是除了准备好一桶水之外,还应当为自己找到知识的源头,每天向源头汲取活水。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尽管具有各自的特点,但在确立人的终身教育和终生学习的观念和目标上是相同的,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是相同的。这正是素质教育区别于以往任何教育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
家庭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影响,可以理解为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以及家庭管理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的影响,无论哪个方面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他们热情洋溢、兴趣广泛,却缺乏毅力;他们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渴望独立自主,却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摆脱幼稚、分清是非。孩子们的这些不稳定的个性与含糊的观念如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就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事物所引诱,甚至诱发青少年犯罪。父母如果能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便能引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相反,父母自己沾染各种恶习,家庭环境便会受到各种污染,并且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毁掉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其次,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法制观和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再次,家庭教育中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良好的家庭教育应当包括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家庭管理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优良的品德、良好的行为方式的培养和形成,不仅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教育,更需要家长严格、科学的管理。而在父母对青少年家庭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溺爱。家长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宠爱无度。无止境的满足和娇宠,只能使子女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坏习气和偏离社会正常规范的人格,致使违法犯罪青少年日趋增多。
二是体罚。不少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教名言,一旦子女有错误,便恶骂相加、讽刺挖苦、下跪、棍棒加身,不仅严重摧残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又造成他们胆小、孤僻、怯懦、冷漠、没有信心或者倔强、执拗、反抗、逃避的性格和虚伪,说谎、欺骗的恶习,疏远父母子女间的亲情关系。
三是控制。父母对子女教育条件化,要求多、规矩多,从言行举止、衣着爱好到学业工作,都有严格的要求并严加控制,久受禁锢的孩子,一旦有机会便会毫无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四是放任。一些父母对子女的行为不管不问,只养不教,对子女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交际往来及有无越轨、举动一概不知,对子女完全失去了监督和管理,使子女容易形成自暴自弃、放荡不羁的性格,很容易走上歧路。
五是庇护。对子女的不良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姑息迁就、纵容护短、包庇袒护,使得错误的子女不仅没有羞耻感和悔恨之心,反而使本来已经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得以延续、强化,最终形成一种错误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家庭管理方法和形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效果。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基石,家庭是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体系的重要环节。只有充分发挥家庭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积极作用,才能将青少年培养成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材。
充分发挥家庭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家庭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积极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积极改善家庭环境 和睦的家庭氛围以及家长自身的品行端正是孩子成长的好环境。父母要为配偶、子女尽责、履行家庭义务。作子女的表率,做到自尊、自律、自爱,学法、知法、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不做有违人伦道德的行为。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要文明。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在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城市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发展机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查显示,92.1%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城市最优化”成为不变的主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城市的优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这是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首应解决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主题——配合文化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现阶段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识以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农村中的许多父母已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日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们的弥补措施,有89.2%的家长确定不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农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辅导班,37.2%的学生曾经有过或现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师,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增加了,孩子课余辅导的质量提高了。但相对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学校减负,父母加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知识爆炸的时代家长们感到了没有知识的压力,高强度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及地位
根据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医学杂志等权威媒体及学术期刊的最新报道推知,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胎教问题。首先,文盲的母亲无从得知胎教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亲不能给与胎儿良好的语言环境,须知母亲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教养。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双方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许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有着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表明,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十二项主要心理品质能够产生全面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为67%,调查的所有母亲样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总人数的80.8%,而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部分比例。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顾家庭、干农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负担一下子全落到她们的身上。母亲还须面对强大的压力,一方面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妇女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女性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对新事物的认知落差
现代社会报刊、网络铺天盖地,新文化、新知识层出不穷,易于接受外部新鲜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错误,而对于外部新鲜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较慢的农村父母们,他们也难以帮助孩子真确认清它们的本质,不免在家庭成员的之间双向学习过程之中出现子女对长辈们的误导,从而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失误。以网络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网络但并没有亲自用过,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网络,对一般的网络知识略有所知,还有13.3%的父母竟对网络一无所知。
(五)攀比——学习方向误导动力
家长相聚,谈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把分数和在班级或学校之中的排名作为判断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会误导孩子的学习方向,扼制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有65.1%的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成绩非常重视或重视,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有许多的家长用经济手段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六)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规范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仍时刻伴随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一身挑两担,扮演双重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犯错误后有46.8%的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帮助父母教育孩子这是老师的职责,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农村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时好像将孩子的教育权全部移交给了老师,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有利于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孩子因材施教,但农村家长对老师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打工浪潮的不断兴起,许多的农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
农村学校作为遍布城乡基层的公共机构,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学会做人,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弥补的内容,学校如何通过提高家长的文化认识水平来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实质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不应该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应尝试着将两者结合,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对策
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些地区许多父母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面对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已亲身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尊重知识,注重德行,试图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德才兼备,但是由于受客观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及主观因素——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限以至他们蹊径难寻。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及我国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文章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1993年全国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差距为1.9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1492.2元:476.1元。李岚清曾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时指出。从1995年开始到‘十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安排了8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198亿元,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今后还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在4年内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中央财政还拨款3.64亿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试点项目”,2002年以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二)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
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但现存农村幼儿园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职责不清、管理不顺。先进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建立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办园新体制,更好地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质量,为农村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展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不利为动力。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来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
调查显示(见表3),有77%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与“规范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学校可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学校不断规范家访制度,改变以往班主任负责制的固定模式,由专业的学校社工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帮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定期回访,及时评估;开设家庭教育热线,方便家长进行随时咨询。
三、结论
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一个小范围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目的是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在财力、政策上的投入与关注,而且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家长们的支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当前教育永远不变的口号。
参考文献:
1、张健鹏.都是爸爸妈妈的错[M].学苑出版社,2001.
2、赵石屏.家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林国煽.现代社会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4、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刘中华.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N].中国教育报,2004-04-14.
6、仲原.关于农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网,2003-06-12.
7、苏欣.教育专家妙谈家庭教育新理念[EB/OL].人民网,2003-11-19.
8、张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长家长以身作则是关键[EB/OL].新华网,2004-02-05.
9、姚颖.让孩子自己选择——坐圆凳面还是小板凳[N].新民晚报,2003-12-12.
10、王红飞.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N].中国青年报,2004-09-20.
11、毛丽利.农村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J].教研与进修,2003(17-18).
12、Diave.Bittger.EducationinPoorAreas.AnEducationalSystemGrapplingwithPoverty[M].ChinaPerspectives,1995.
13、CountryReportontheChildDevelopmentinChina(2003-2004).
14、镇江句容市农村教育工作调查研究[EB/OL].中国妇女网,2003-03-23.
学困生长期处于教师之爱所遗忘的角落,容易产生自卑、逆反心理,对教师的教育消极应付。所以教师应亲近学生,培养感情,消除隔阂。首先,用平等的身份主动接近、真诚对待,以爱为主基础,用爱的雨露去滋润枯黄的幼苗,用温暖的热情去硬化冷却的心。以平易的态度,动其心灵的语言,让他们易于接受,消除难以自拔的苦闷,使其感到教师的亲切。其次,改善他们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发动同学关心、帮助、尊重他们的人格,以极大的热情去融化他们冻结的心灵。再次,教师要讲究教育技巧,不能用对待一般学生的方法对待他们。最后,运用名人名言和著名学者少年时代勤奋读书的故事激励学困生。
二、从自尊自重做起
学困生由于意志薄弱,缺乏毅力,教师要重视培养学困生的顽强意志,使其在困难面前自制。第一,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应扬长避短,及时表扬,从而使他们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第二,调整竞争意识、创设成功机会。例如:课堂提问让学困生回答简单易懂的问题,或把问题化难为易、化大为小,让学困生做回答,让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和快乐,可培养奋发进取力争向上的自信心。例如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他们一次作业写全,并且工整,便大加表扬,强化他们的自信心。
三、从学习技巧上指导
第一,作业的批阅要随交随阅,让学困生及时纠正,要做到作业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尽量让他们的作业在课内完成。当面批改能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以弥补本节课学习不知之处。
第二,每次考试,把学困生的试卷组织在一起,优先批改,尽量面批,与他们共同分析试卷情况,让学困生补有余地,对学困生做题有创新者,要加分,让学困生尝到成功的滋味,激励他们学习的信心。
四、在情境教育中给予更多的鼓励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分散,直接影响成绩。学困生感知出盾、思维呆板,教师应设法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例如:选用教具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眼、耳、脑等感知器官去认识和思维。因他们年龄小,身心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有很大的可塑性。要扭转这个局面需要一个过程。差生的进取心、自尊心和荣誉感是转化为优生的内部条件。教育工作者应注意这些,及时而适当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激励他们进去,设法造成转化的外部条件,他们还是可以进步的。同时教师必须有一颗“爱心”,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精通业务,埋头苦干,不断有新的开拓和创意。
五、重视家庭教育,形成家校合力
大力重视家庭教育,形成家校合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使家长在“转轨”中,也转变思想改变做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各种方式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注重孩子品德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和发展的多样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的战略地位意义和功能等要有清醒的认识,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武装头脑,作为开展一切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使学困生深刻认识自我,有效控制情绪,谋求自我发展,通过调整“学困群体”的情绪,消除失败者心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