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杜甫的诗范文

杜甫的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杜甫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杜甫的诗范文

但,杜甫不醉,哪怕是暂时的烂醉如泥,放浪形骸,他都不能。即使“百壶且试开怀抱”(《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即使杜甫下决心要大醉一场:“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杜位宅守岁》),但杜甫始终“众宾皆醉我独醒”(《醉歌行》)。为何?难道是因为杜甫酒量惊人吗?当然不是。只因杜甫内心有着深重的悲哀和愁情,杜甫无法超脱,他也不允许自己超脱。现实让杜甫的忧愁一天天加深,难以排遣,他也求助于酒,祈求以酒消愁。杜甫甚至不惜“厚着脸皮”向别人“时时乞酒钱”(《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也曾典衣买酒,也曾因为“耽酒需微禄”(《官定后戏赠》)而接受了一个与他的理想落差很大的管理兵器的“贱职”,在依赖和嗜好的背后,是杜甫想以醉消愁,哪怕是暂时的减轻愁情的曲折心理。

但杜甫始终还是醉不了,他是那么清醒地感受到内心的痛和悲。“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这句话正折射出杜甫悲凉无奈的心情,表现出杜甫想醉而醉不了的痛苦。现实常常压得杜甫喘不过气来,他不能像李白那样潇洒地醉个痛快,也不能像李白那样傲视权贵,“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事实上,为了生活,为了仕途,杜甫不得不时常向权贵献诗作赋,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杜甫有更多的无奈。此外,李白还有一个仙道的超现实的世界作为他的精神支柱,但杜甫没有。所以,李白可以一醉方休,可以披发弄扁舟,而杜甫只能清醒地痛苦着,清醒地喝着一杯又一杯浊酒。

酒不但不能消除杜甫的愁情,反而更令他悲伤,更令他愁上加愁。酒的这种“反作用”在杜甫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有时,杜甫喝了酒之后,悲情上涌,百感交集:“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醉歌行》)让人不禁唏嘘。既然酒解不了杜甫的悲愁,不喝不行吗?不行,“如何不饮令心哀”(《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有酒哪能不饮呢?不饮,还是照样哀伤悲痛,酒,至少可以分散一下诗人的注意力,不致一心反复咀嚼心头的悲愁。

对杜甫而言,愁来不离酒,有酒吐悲愁,反而愁更愁。酒,是杜甫内心悲愁的一个影子,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杜甫内心的沉重。“急觞为缓忧心挫”,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受伤的人在伤口不断流血的时候无计可施,只好胡乱抓一把身边的草药,嚼碎了敷上去,血仍然流出来,草叶变红了,再抓一把,再敷;再变红,再敷……杜甫的悲愁就像伤口的血,而酒就像是那草药,酒流入肠,悲愁流出来……

这就是杜甫在诗中的饮酒形象,饮而不醉,始终清醒地承受着各种悲愁和痛苦,就是这个形象突出的特点。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不得不惊叹杜甫处境之艰和内心承受能力之大了。杜甫的伟大之处,也许就有其中的因素吧!

(选自《古典文学知识》)

【应用点拨】

杜甫无论是在“裘马轻狂”的早年,还是在“老大意转拙”的晚年,都有百折不挠投身政治的人生态度,都有济世安民的人文情怀。正是这种生命情怀造就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因而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杜甫的人格魅力不仅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也为我们写作提供了诸如爱国、情怀、执著、幸运、境界、呵护、偶像、心灵的选择、精神支柱、理想与现实、承受能力等话题的丰富素材。下面请看以其为素材的中考优秀作文片段(括号中为话题或题目):

1.《我很幸运》(我很幸运)(2009江西卷)

残雪如血,落叶飘飞,百鸟归巢。

记者:杜甫先生,你虽有“诗圣”的美誉,但仕途坎坷,一生贫困潦倒,对此,你有何想法?

杜甫:我认为我很幸运。虽然我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但我可以用手中的笔,记下平民百姓的真实生活,写出他们真正的心声,给后世以启迪。这虽与科举一途背道而驰,但却比加官晋爵更有意义,所以我一直无悔!虽然我一生贫困,甚至要靠他人接济,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甘愿忍受,所以我是幸运的,我选择了一条更有意义的路。

【点评】构思巧妙,观点明确,见解独到,底蕴深厚。

2.《呵护》(呵护)(2009江苏扬州卷)

秋天夕阳将落了一地的枫叶染得金黄,一个衣着寒酸的书生牵着一匹瘦驴走在这与其格格不入的长安大街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啊,你何苦这么执著?世风日下,你无力改变,可是,忧国忧民的你依旧倔犟地吟诵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用其一生呵护着天下寒士,因而受到无数人的景仰!

【点评】意境深远,情文并茂,立意鲜明,论证严密。

3.《幸福从何而来》(幸福)(2011甘肃白银卷)

站在历史的长河上眺望,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广阔胸怀令人赞叹,他不畏死亡,在贬谪途中立下了如此伟大的誓言,他不为现实的境况所窘迫,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了史册上,这就是幸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令人羡慕,他以天下百姓的快乐为快乐,在他人幸福之后自己才幸福,这就是幸福。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恤民情怀令人击节,他“忘我为人”,这就是幸福。

【点评】气势磅礴,论点鲜明,论据充分,令人折服。

4.《恶搞之风堪忧》(恶搞)(2012黑龙江肇东卷)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对恶搞有一个底线,如同印度人就不会恶搞泰戈尔,希腊人不会恶搞柏拉图一样,当下的我们是否也该自醒和借鉴,将这股恶搞风刹刹车?不由想起了杜甫《登高》一诗,诗人秋日登高,孤苦愁闷,忧国忧民的悲郁之情尽现。网友在涂鸦过程中,有没有体会到诗人的高尚情操和诗中蕴藏的伟大的爱国精神,又是否愿意真正走近他、了解他,继而了解整个中国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之情,足以让人扼腕叹息。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身特有的文化积淀,我们如果不能做到汲取这些文化传统所带给我们的精神养分,那么至少应该对文化经典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这是对先贤的尊重,对民族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点评】思维辩证,视角独特,切题自然,耐人深思。

5.《让人深思的举措》(深思)(2012山西大同卷)

今年是大诗人杜甫1300年的诞辰!他一生著诗逾千首,写过著名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些忧国忧民的诗句曾经让学生们皱着眉背诵,如今几幅戏谑调侃的图片却备受欢迎。两相对比,让人深思。

【点评】破题直接,用语简约,语言犀利,引入下文。

【著名诗句】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其三)》)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6.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9.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0.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1.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1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1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1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2篇:杜甫的诗范文

关键词:安史之乱;诗风;胸怀;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国破家愁;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封建社会由上升阶段进入没落阶段。安史之乱前后达八年之久,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片黑暗,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受到了重创,文学也必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那么我们就走进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中,看看安史之乱对他的影响。

诗圣诗风沉郁顿挫,他的诗歌忧国忧民,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实,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由于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745年间,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因此诗风以沉郁顿挫为主。下面就以这两个时期的代表作进行对比,来展现安史之乱对杜甫的影响。

杜甫早期诗歌现存很少,《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四处漫游,结交不少好友,《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但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的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思想,虽然现在没有得志,但诗人相信自己定会终有成就,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例如明代的莫如忠在《登东郡望岳楼》一诗中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整首诗全都洋溢着诗人的雄心壮志和豪情,是年少时期的杜甫所展现的锋芒。

然而,杜甫毕竟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大时代,很快,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杜甫的诗歌着力点就转到了江河日下的国家和在水深火热的人民身上,他的诗风也真正完全转入了沉郁顿挫。

《春望》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安石之乱爆发之后,各地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杜甫在逃亡过程中被抓住,遣送回长安,一路上见到国破山河的景象,悲愤交加,写下了《春望》。

同样是望,但是此时的杜甫望见的景色与当年已经大有不同。眼中曾经雄壮壮丽的河山还在,满是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曾经被层云激荡的胸怀因“感时”而酸楚,连鸟鸣声都引得一阵阵心惊。可以看见,诗人的着眼点已经完全由自己的雄心壮志转入人民的苦难,只想着这烽火连天,要如何才能与家人互通音讯。登上高峰抱负,一览众山的豪情,终究化作了深深地忧虑郁积在心。社会的动乱,使少年慷慨的高歌渐渐变成了老人沉重的叹息,这样的社会环境让杜甫广泛地接触到社会底层广大民众。杜甫由早期的雄心壮志,踌躇满志,变得专注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忧思满怀。这是杜甫的描写内容由游历河山所观之景,变成动荡的社会状况,悲苦的人民生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通过“望”而一下子将时局,景物以及诗人的满腔激愤推到读者眼前,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上句写山河虽在,而国家蒙难;下句写浩劫过后,人烟稀少,草木荒芜,满目凄凉,昔日繁华,已成记忆。读此诗应时时不忘题目“望”字。望的意义是向远处看。望到如此景象,无限感慨不禁涌上心头,这便自然引出第三第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是人见花而溅泪;“鸟惊心”,人听见鸟啼而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烽火,即战火;连三月,是说战火持续时间之久。这里说的烽火并不一定是诗人真的望到的,很可能是听到了长安以外战火未熄,是想象中的战火。极可能是家人在下句的“家书”中告知的。这两句,上写国难,上说家愁。国难家愁均由战乱而生。

宋代司马光在评论《春望》时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余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最后两句描写诗人的自身形象。杜甫因战乱被俘,到写这首诗时已有七八个月了,因昼夜忧国忧民思亲念家,愁白的头发,已经不停的脱落,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这首诗开头从大处落笔,结尾回到自身。将国、家、己三者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意境。在这首诗里,由景、物、人、事等组成的“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完整地融为一体,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愁无限悲痛之情,忧国思家之意。自此,他的诗风也真正完全转入了沉郁顿挫。

第3篇:杜甫的诗范文

关键词:题画诗

咏画诗

传神

意蕴

顾名思义,题画诗是指题写在绘画作品上的诗,咏画诗则主要是描写或咏叹画境的诗。唐代的绘画艺术成就很高,出现了大批著名的画家,有名姓可考的多达四百余人。其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吴道子、周昉、王维、李思训、曹霸、韩干等,更是创立画派的大师,在人物、山水、动物等方面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这些绘画作品为人们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文化积累和艺术素材。因此,题画、咏画诗在唐代得到了高度发展,成为了唐代诗苑中璀璨的明星。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题画、咏画诗不仅要勾勒出画面的主要内容,传达出蕴含的意境,还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当离开画面时,仍能带给人们独立的艺术感受。在这一方面,杜甫的题画、咏画诗显示出了高深的造诣。胡应麟就曾说过:“题画自杜诸篇外,唐无继者。”

杜甫的题画、咏画诗留传下来的有二十多首,这些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题咏画鹰、画马、画鹘、画松、画山水等等,诗人不仅以生动精炼的文字再现了画面形象,而且通过想象对画面作了时空的延伸,为画境作了更好的诠释,使画面更加生动丰满,意味隽永。

一、传神的描绘

杜甫所题咏的绘画作品至今已很难见到了,但正是有赖于这些诗,使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卷。

1.精炼的勾勒

描摹事物贵在传神,杜甫以精练的笔墨,不仅生动地勾勒出画面形象,而且充分地表现了其中活跃的气氛,使其所写之物栩栩如生,跃然眼前。如《画鹰》中“素练风霜起”一句仿佛使人看到白绢之上的雄鹰卷起了一阵风霜,何等的威猛、肃杀;《天育骠骑图歌》中“卓立天骨森开张”一句,使我们看见了一匹有着卓然独立的身姿、矫健的骨架的雄杰骏马。再如,《丹青引赠曹霸将军》“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一句中的“毛发动”三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褒公鄂公雄姿英发的英勇气概。

绘画最重视的是点睛之笔,正所谓眼睛是心灵之窗,我国自古就流传着“画龙点睛”的故事,在绘画中的传神之笔往往是通过眼睛表现出来的。杜甫的题画、咏画诗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如《画鹰》中“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苍鹰,凝神注目,仿佛时刻准备出击;《天育骠骑图歌》写骏马“眼有紫焰双瞳方”,炯炯的双瞳仿佛燃烧着“紫焰”,我们似乎看到了千里马剽悍无敌的雄姿。正是对眼睛的传神描绘,寥寥几笔便使得鹰、马等物神情毕现,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新颖的比喻

杜甫的题画、咏画诗中的比喻常常是匠心独具,新颖而传神的比喻使画面形象更加丰满、动人。如在几首题画松的诗中,作者在“偃盖反走虬龙形”(《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一句中以“反走虬龙”来比喻松枝的曲折桀骜,在“白摧朽骨龙虎死”(《戏为韦偃双松图歌》)一句中则以龙、虎死后的“朽骨”来比喻奇特古怪的松树枝干。这些比喻奇特而且贴切,将松枝盘旋倔傲的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在进行比喻时,不仅把握了本体和喻体形状上的相似,更重要的是提炼出了它们的神似之处。如在几首写画马的诗中,作者在“斯须九重真龙出”(《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一句中以来自九重天外的“真龙”来喻马,在“人间又见真乘黄”(《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和“欻见麒麟出东壁”(《题壁上韦偃画马歌》)这两句中则分别以“乘黄”和“麒麟”来喻马。作者正是通过“真龙”“乘黄”“麒麟”等神兽来表现骏马的非凡气势,而这些神异之物虽形状不尽相似,却都能传神地表现出骏马矫健的气势和非凡的体格。正是这些神来之笔,使得杜甫题画、咏画诗中的比喻新颖奇特且倍感传神。

3.侧面的表现

除了精练的勾勒和新颖的比喻之外,杜甫还常常采用侧面表现的手法,也就是从观画者的感觉上下笔,构成对画面形象的烘托,以突显画的生动和逼真。这其中不仅包括作者自己的感觉,还包含着其他观画者的感觉,甚至其他动物的感觉。

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中,作者写了自己看到这幅山水画障时不禁产生了疑问:“堂上不合生枫树”,怎么堂上生出枫树来了呢?接着,作者写自己来到这幅画障前的感受:“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仿佛置身于山川秀美的天姥山下,耳畔似乎传来了声声猿鸣。这样的描写,使人身临其境,仿佛感受到了那幅生动的山水画。又如,《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中,作者写了看到画中之景后“直讶松杉冷,兼疑菱荇香”,仿佛从画面的松杉中感受到了丝丝凉意,甚至怀疑从菱荇中嗅到了阵阵香气,使人通过描写对画面有了直接的感受,从侧面烘托出了画面形象的生动逼真。

还有些诗描写了其他观画者的感受。如《姜楚公画角鹰歌》写“观者贪愁掣臂飞”,观画者贪恋这画中的角鹰,生怕它从手中飞走了。再如,《画鹘行》中表现画中的鹘生动时,写了“乌鹊满樛枝,轩然恐其出”一句,即庭院树上的乌鹊都惊恐万分,生怕它从画中飞出来。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使人们有了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画面的魅力。

二、深远的意蕴

1.时空的拓展

杜甫的题画、咏画诗并没有把目光单纯地定格在画面上,而是通过独特的想象,对画面形象进行了时间上的延伸和空间上的扩展,利用文学创作的技巧,使画面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如《画鹘行》中描写“侧眼看清霄”的苍鹘,一旦飞举便是“人寰可超越”,由侧眼望天到翱翔九天,甚至可以超越人寰,这种时间的延展,传神地勾勒出了鹘的英姿。再如,《姜楚公画角鹰歌》中“楚公画鹰鹰带角,杀气森森到幽朔”一句写出了角鹰的杀气纵横一直延伸到“幽朔”,与遥远的朔方的肃杀之气融为一体,这种空间上的扩展使角鹰的杀气更加肆意。

杜甫这类诗,虽是题画、咏画之作,却没有停留在画面上,在时空上大大开拓了意境,揭示了绘画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并且作为文学作品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

2.情感的沉淀

宋人周紫芝曾说过:“少陵有句皆忧国。”其题画咏画诗当然也不例外。在这些诗中,杜甫同样也寄托了凝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感。他常常是因画起兴,借题发挥,把对时局的忧虑、对世态的感叹、对报国的希冀等等情感沉淀在这些诗中。正是这些情感的积淀,使得画的韵味更加深化,诗的意义更加深远。

杜甫的这类诗通常是先描绘画面形象,因画起兴,由画中之物联想到现实之物,借物言志。如《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作者先以激昂的笔墨赞美了骏马的飒爽英姿和非凡的气势,最后两句“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却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是作者联想到了国家危难,急切需要那些如骏马一般的英雄志士,投身于拯救“时危”的斗争当中,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思和救国之念。

另外,在这类作品中,还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报国无门的悲愤。如《天育骠骑图歌》描写了一匹久负盛名的千里马,却是“年多物化”终于老死,这时作者不禁感叹:“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当今世上难道就没有千里马了吗?当然不是,但既没有善于相马的伯乐,也没有善于驭马的王良,纵然是千里马也难逃怀才不遇、老死荒野的厄运,徒然留下个“形影”罢了。这些诗句深刻反映了国家动乱、朝政昏暗,有志之士遭际坎坷、报国无门的社会现实。

杜甫的题画、咏画诗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审美感受,不仅传神地再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卷,更以其意义深远的内涵打动着人们的心。在这类诗作中,我们同样能体会到杜甫那真挚的情感和忧国忧民之心。也正是这个原因,杜甫的题画、咏画诗以其独特的魅力散发着耀眼的艺术光芒。

参考文献:

[1]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2]韩城武.杜诗艺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陈伯海.历代唐诗论评选.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杜甫的诗范文

杜甫后来长期漫游,除744年在洛阳结识了李白、高适,相随寻仙访道外,还经常涉足佛寺,并交游和问道于僧侣大德。他在吴越等地漫游,曾路过金陵,同和尚曼上人交游结缘,吟诗、下棋、泛舟,甚为相知,别后经年不忘,四十余岁在长安还托友寄诗曰:“不见F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潺。”(《因许八寄江宁F上人》)可见与佛教因缘匪浅。漫游齐赵时为表达对北宗神秀弟子羲福的敬仰,游览其所葬之地洛阳奉先寺,并作《游龙门奉先寺》,流露出明显的佛缘佛趣。该诗说:“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灵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幽谧的静夜和神秘的钟声,境旷而令人心清,最终发人深省,颇有禅悟之趣。王嗣臾《杜臆》评论道:“此诗景趣泠然,不用禅语而得禅理,故妙。”再如《巳上人茅斋》:“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据《高僧传》记载:“支遁讲《维摩经》,遁通一义,询无以措难;询设一难,遁亦不能复通。”杜甫与僧人巳上人交游,把他比作东晋著名玄僧支遁,自比虔诚的礼佛名士许询,可见其真实心迹。当然,这可能是一种礼节性的社会交往和应酬,但在真情流露中可体味到他与佛禅心有灵犀的缘会。

35岁时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由洛阳到长安应试,因李林甫制造“野无遗贤”的骗局,致使杜甫仕途受挫,只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生活也陷入困顿,“卖药都市,寄食友朋”。10年困守,44岁终获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但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辗转投奔于肃宗,途中被叛军抓获,过了8个月的俘虏生活。后逃出长安,被授左拾遗,却又因疏救房璃,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至秦州,不久被迫又赴成都。这时期他仕途重挫,又加上出生入死,颠沛流离,亲眼目睹国破家亡和众生疾苦,写下了“三吏”、“三别”等大量不朽的诗篇。虽没有抛掉“奉儒守官,不坠素业”,但开始对儒术产生怀疑:“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曾疾呼道:“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这时他一方面首先根据儒家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念对社会进行批判和重新审视,另一方面亦对禅宗略表认同。于是他关注当时正趋盛行的佛禅,频频游寺访禅谈佛,与佛门交往,诗作也出现了较多的佛禅语汇。755年所作《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说:“许生五台宾,业白出石壁。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业白,又言白业,指善业,据《翻译名义集》称:“五戒十善,四禅而定,此属于善,名为白业。”石壁,暗指达摩祖师面壁九年之事,此喻禅定修习。“粲”、“可”,就是禅宗的二祖慧可与三祖僧粲。禅寂,《维摩经》云:“一心禅寂,摄诸乱意。”又云:“有方便慧解,无方便慧缚。”杜甫此诗出人佛典,且自称“师粲可”、“缚禅寂”,暗示出其佛学颇有根底与束心向佛的意向。再如赞上人,杜甫在长安与其结交甚深,还有诗作交往,在《大云寺赞公房四首》中说与他“把臂有多日”、“晤语契深心”,还发出“近公如白雪,执热烦何有”之叹。后来竟共同为房g平贼出谋划策,并因之受到牵连。后杜甫弃官至秦州又与赞公相逢,二人同病相怜,杜甫曾感慨:“杖锡何来此,秋风以飒然。……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宿赞公房》)还“怡然共携手,恣意同远步”(《西枝村寻置草堂地》),他们的深厚情谊可显见;俨然是佛缘不尽。

从759年到768年,杜甫流寓四川达10年之久,后出三峡流落荆襄,770年死于一条破船上。期间除因好友严武的关系曾任官检校工部员外郎外,居成都浣花溪寺前后计6年,后寄寓夔州,过着清朴的村居生活,又近3年。这一时期,杜甫思想深沉,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胸怀和济世志向。不过因生活艰辛、仕途困窘和离乱愁苦,杜甫深感无力济世,他进一步反思,佛缘进一步拓广,更多地表达出了自己对佛禅义理的领悟,并尝试着以佛禅来消解现实中的困穷沉郁,以达到心境的平衡及安宁。诗中不仅屡提游历佛寺、塔碑,与禅宗僧众广泛交往,且涉及佛法禅趣义理的内容明显增多。初到成都寓居沙门高僧复空所,即草堂寺或浣花溪寺。此外,他还在成都一带游过兜率寺、真谛寺、新津寺、牛头寺、惠义寺、始兴寺等,往来的高僧有闾丘师兄、文公、大易沙门、真谛寺禅师、大觉高僧等。他不但和高僧亲近往来,还听他们讲经说法。在浣花溪寺听复空大师说法自不待言,还值得一提的是向与其交往深厚的蜀僧闾丘询问过佛法大义。高适五律《赠杜二拾遗》说杜甫:“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佛香时人院,僧饭屡过门。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可见高适知道杜甫在听高僧说法,还鼓励他要参与辩论并向讲经者诘难。

最令人惊叹的是杜甫还有归心佛禅的旨趣,愈到晚年愈强烈,从《陪李梓州等登惠义寺》、《上兜率寺》、《上牛头寺》等均能看出。更明显的是在《望牛头寺》中说:“牛头见鹤林,梯径绕幽深。……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这首五律其精神指向在于末二句,不做楚狂接舆中的狂隐者和孔子,而要亲近高僧,深闻佛法,回观不住心,即归心佛禅了。此处抓住的“不住心”,乃《金刚经》要义,南北二宗特别南宗对它十分看重,主张对一切都心念不起,无所系着,才可契人空灵虚净的本心真如,这也是后来净众禅和保唐禅无记、无念、莫妄的禅学思想的精髓。杜甫标举自己的“不住心”,这正道出其心志意向所在。《写怀》(二)中也说:“终然契真如,得匪金仙术。”说明诗人最终认可的不是儒家及道教仙术,而是对佛禅真如境界的归往。

综上所述,杜甫与佛禅的密切关系可见一斑。当然,杜甫之佛缘到底因缘于佛门何宗?历来极具争议,或谓倾心于南宗禅,或谓倾心于北宗禅,亦有谓他深知禅门南北二宗纷争本末,也有说在蜀地主要受保唐禅与净众禅影响,还有人以为其皈依净土宗。但这并非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杜甫确实与佛教尤其是禅宗有不解之缘。

这种结缘,除早年曾受奉佛修禅的姑母濡染外,还由以下几个方面促成:

第5篇:杜甫的诗范文

关键词:杜甫;水灾诗;风灾诗

杜甫的诗是现实的反映是古代文学界早已达成的共识,他生活的朝代不仅在政治上由盛转衰,而且天灾不断。杜甫有心为国为民效力,却始终得不到君主的信任。期待着能够为唐朝君主所重用,却无奈仕途坎坷。直言进谏敌不过朝中权贵,一片诚心战不败世态炎凉。这一切,都使杜甫的诗形成了悲伤的感情基调,他的悲伤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于唐朝浓郁的爱国情感,因为爱国却无法效力而悲伤;因为爱民却无法保护而悲伤。这种悲伤在他的灾害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杜甫的《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1这首诗就记录了大雨引致黄河泛滥之后,灾民遍野嗷嗷待哺的情况。在这首诗中,杜甫用“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这四句话来形容灾祸的惨烈。其中,杜甫选用了“积”这个字来表示大雨的程度就仿佛天地为了下这场雨积蓄了很久一样,用一个字浅显易懂地描绘出大雨倾盆时那让人震撼的样子;用了“漏”这个字来表示大雨给百姓造成的灾难。“百谷”,出自《书・舜典》中“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一句,是对天下所有粮食作物的统称。所谓“漏”,是形容人们在抓起一把谷物粮食的时候,从手中滴落的竟然已经不是粒粒粮食,而是颗颗水滴。短短两句话,区区十个字。杜甫从一个平民百姓的角度描绘了这百年难遇的特大暴雨灾害给人们群众的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在这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衙门官员和地方政府已经无能为力了,他们只知道每天忧心忡忡地度日,到处倾诉灾害的惨烈,却没有办法帮助灾民们从灾难中恢复。但是杜甫并没有被这样惨重的灾难吓倒,诗尾处“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这两句就实实在在地表达了杜甫苦中作乐战胜灾难的情怀。尽管只能和普通百姓一样在大水中泛舟而行,但是杜甫心里面幻想着自己是到了仙境,能在偶然之间摘到大大的蟠桃,钓到水里兴风作浪的巨怪,帮助贫苦百姓战胜水灾。还有杜甫的《九日寄岑参》“出门复入门,雨脚但仍旧。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1]这首诗是写由于被连日大雨阻碍,诗人不能和好朋友岑参一起结伴在重阳节共同饮酒赏菊,十分的遗憾。诗中表达出对人民遭受天灾的同情,表现了杜甫时刻关心人民疾苦的高尚情怀,在思念友人时都会发出对苍生百姓的关心。《秋雨叹》三首,记述了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天降大雨,持续了六十多天,百姓田中的庄家都被大雨淹没,连居住的房屋墙舍也都倒塌,人民深受其苦。其二:“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辩,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绸,相许宁论两相值。”第二首写了连绵不断的秋雨摧伤农作物,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但是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却不顾人民的死活,只想讨好唐玄宗来邀功,就专门把完好的庄稼献给唐玄宗谎报说大雨并没有损害农作物。玄宗信以为真,于是灾情日益严重却没有人敢如实上报,因此杜甫感叹“无消息”,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并且流露出了对上层统治者昏庸统治的不满。其三:“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垢后土何时干。”第三首是在感伤自己因穷困潦倒而不能帮助百姓的痛苦,并同时感叹人民所遭受的灾害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缓解。这三首诗用了赋的写作手法,寓意深切。诗中详细的叙述了当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

杜甫描写大风的诗,多是借景抒情,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壮志未酬,悲凉郁闷的感情。比如在《久雨期王将军不至》这首诗中,杜甫没有直接写风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和破坏,而是从自己对于和王将军之间难得一见的会面被大风耽误得不得不无限期推迟的事情出发,描述了风灾给人们的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影响。在诗中有“数看黄雾乱玄云,时听严风折乔木”一句[2]。这句话本身是对杜甫行为的一中描述,讲述的是他在焦急的等待中不止一次地观看天气变化,等待着与朋友会面时刻到来时焦虑的心情。但是这种心情,是寓情于景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而被寄予浓厚感情的恰恰就是当时巨大的风灾。“数看”表明杜甫为了早一点见到朋友多次观看天气变化的频率高,可是多次观看竟然都是“雾”乱“云”的天气状态,说明当时风沙之大已经遮天蔽日,让人看不到空中的白云。而“时听”则准确地表现出杜甫耳边频繁不绝地传来树枝被大风吹断的声音。“风”折“木”,这原本就是非常罕见的,在大风天气才能见到的自然现象,可如今耳边却时不时地传来树枝被风吹断的声音,更是生动地艺术地再现了风灾天气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杜甫描述了自己在成都时居住的茅屋被大风破坏的情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I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从诗中描述的词句来看,杜甫的茅屋是一座“三重茅”的宅子。相比起贫民百姓只有两层茅草搭建的房屋来说,已经属于“加厚加固型”了。可是“高风怒号”直接将茅屋“卷”走,足见加厚加固的茅屋在如此大风的面前也非常脆弱不堪一击。杜甫的感叹看似是对自己房屋被破坏的无奈,但是词句之中流露出更多的是对平民百姓生活的担忧。他这加厚加固的茅屋都能被风直接卷走,何况那些房屋质量不如自己的普通百姓呢。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杜甫诗句中独有的神韵。“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3]这首诗出自《楠树为风雨所拔叹》,杜甫喜欢的楠树在狂风暴雨中倒下使他无限落寞,把自己的命运与楠树的命运相连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而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最后,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写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更展现出诗人任博大的胸怀。这两首诗没有正面描写风灾,却将风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体现的酣畅淋漓。

杜甫的灾害诗作给我们当代的灾害文学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灾害文学的核心应该是在灾害中反映的人的感情,正如诗人杜甫诗作中展现出的恻隐之心一样。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杜甫的灾害诗作作为灾害文学这个大的体系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课题,值得我们相关专业学习者学习与探究。(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萧涤非主编,张忠纲统稿,廖仲安,郑庆笃,焦裕银,李华副主编.杜甫全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12.

第6篇:杜甫的诗范文

【关键词】审美模糊性 杜甫 七言律诗 翻译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的美誉,至今,杜甫的诗歌流传有1500多首,杜甫的诗歌不仅是在我国文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在世界文坛中有很到的地位,在杜甫的诗歌中,既有怀才不遇的悲愤,也有赞美山河的雄伟,同时杜甫的人生态度也通过诗歌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审美模糊性的概述

对于审美的模糊性,其关键在于语境,语境是理解审美模糊性的关键,语境是通过各种语言信息和体动信息,与相应的语境效果产生关联,从而帮助人们理解所要表述的内容意义。语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系统,从审美模糊性的角度看,在对相关材料进行领悟时,需要保证明示推理的准确度,而这个准确度的把握则需要根据语言双方的语境重叠判断。审美模糊性体验下的杜甫诗歌翻译,是在保证诗歌原意不变的基础上,利用相同词义的英语单词来代替原有的汉语,从而让英文读者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杜甫诗歌的蕴意。

二、审美模糊性下杜甫七言律诗《登高》翻译分析

对于杜甫诗歌的翻译,在翻译界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抒己见,但是在实践中,翻译出来的作品未必完全符合其理论。对于杜甫的七言律诗,不管是在字数上,还是在对仗上,都有很高的要求,由于汉字和英文字母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杜甫七言律诗翻译时,很难实现格式的对等,对此,在进行七言律诗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采用归化的手段,在保持原有诗歌意义不变的情况下,将七言律诗翻译成相对应的英语格律诗体。下面以杜甫的《登高》为例,对其翻译进行分析。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These days of autumn,the clouds

Are high;wind rises in strength;

Far away the cry of monkeys can

Be hard,giving people a sorrowful

Feeling;skimming the white sands

And the water,waterfowl fly;failing

Leaves rustle as they come through

The air;the Yangzi seems endless

With its waters rolling on incessantly;

So many autumns have I now spent

A companion;now do I climb high

Above the river by myself,

Troubles and sorrow have turned my hair

Grey;sick and poor;I now

Even stop drinking wine!

1.字数。从诗歌《登高》的诗行上看,翻译后的文本明显采用了异化翻译手段,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分行、断句等手段,使得翻译后的诗歌在每一行的长度上,保持统一,从而将诗歌《登高》原文的方块状视觉效果展现在英文读者面前,在汉语诗歌中,这种视觉效果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在英语诗歌的规律中,很少出现这种段句式的诗歌,这也表明了诗歌《登高》英语译文的异质性。在译文中,翻译者尽可能的将诗歌每句长度、单词数保持在可控制的变动范围内。尽管如此,但是还可以看出,诗歌《登高》在翻译后,格律诗的每句字数统一物质仍然难以保存下来,对此,翻译者通过对译文的每句长度进行规划、断句,从而尽量使得译文的视觉效果和原文的视觉效果接近。需要注意的是,该译文的断句方法虽然从视觉上看和原文比较相似,但是会出现一些不当的断句,这就会对英文读者理解原文语义造成一定的困难。同时在七言律诗中,并没有这种断句形式,因此,该译本包含着独特的“异质性”,可以说是杜甫诗歌《登高》的异域风情。

2.对仗。对于诗歌《登高》,可以说是诗圣杜甫作品最为广泛流传的作品之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登高》的格律非常精美,一般情况下,普通的律诗只有在中间的两联使用对仗手法,但是在诗歌《登高》中,全文都采用了对仗的手法,诗歌十分工整,但是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很难实现对仗,特别是在平仄这点上。有的学者提出,在进行诗歌翻译时,为了保持原有诗歌的形式美,可以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有诗歌的对仗形式,尽管如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还是难以实现,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虽然可以采用异化这一策略,但实际中可行度并不是很高,因此,在诗歌《登高》翻译中,放弃了诗歌的对仗这一要求。就目前而言,在诗歌翻译中,要想实现对仗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翻译者只有可能神来一笔想到如何实现译文的对仗。

三、总结

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审美模糊性理论,翻译者可以根据原文作者的语言信息,明示推理,根据自己的知识及翻译者理解原文所形成的语境,使用目标语言将其描述出来。对于杜甫七言律诗的翻译,要在保持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实现行句统一和对仗,从而将中国诗歌之美展现在英语读者面前。

参考文献:

第7篇:杜甫的诗范文

写于杜甫流寓成都时,时间是在上元元年三月。

地点是彭州九陇县的丹景山。杜甫在老友严武、高适等人的资助下,草堂盖成。几经漂泊,终于暂得安宁的诗人应好友高适之邀赴会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花底》原文: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作者简介: 杜甫,唐朝著名诗人,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 杜甫画像 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杜甫的诗范文

关键词:李白;杜甫;人物典故;对比分析

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表达,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化的发展。李白和杜甫是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对于唐代诗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两位诗人诗歌中所渗透的思想也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今,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仍旧广泛被人们学习和传唱,对我国现代诗歌文化发展影响较大。人物典故的运用能够丰富诗歌内涵,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是在诗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表达手法,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中也不例外。

一、李白与杜甫诗歌中引用人物典故的相同点

在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引用的人物典故有诸葛亮、屈原、司马相如、孔子、陶渊明、严光等,这些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在李白的《南都行》中,“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诗人以诸葛亮自比;在杜甫的《昔游》中,“商山议得失,蜀主脱嫌猜。”诗人表现出了对刘备和诸葛亮君臣的羡慕。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在其青年时期都希望能够得到朝廷重视,以自己的满腹才华报效国家。但天不遂人愿,李白与杜甫的经历也表现得极为相似。屈原,司马相如,这些诗人都是功绩卓越的文学家,但其坎坷经历与李白、杜甫的坎坷经历又不谋而合,李杜二人对于这些文人的遭遇唏嘘不已。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但也有着生不逢时的遭遇。在李白和杜甫青年时期的诗歌中,也大多引用孔子的经历来表明自己的坎坷遭遇。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后,两位诗人仍旧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无法为国家出力,这时两人的思想开始倾向于“隐”,像陶渊明、严光一样过着田园日子、快活时光。通过不同时期诗歌引用人物典故的对比可知,两位诗人一生都不得志,希望寄托于山水,隐于山林,却也无法实现愿望。

二、李白与杜甫诗歌中引用人物典故的不同点

1.侠客

研究李白诗歌的学者都知道,李白在青年时期做过一段时间的侠客。在此阶段,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蜀道难》,将高耸巍峨的蜀山描述得淋漓尽致。作为盛唐时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欣赏荆轲、鲁仲连等人物,因此,在自己的诗歌中如《侠客行》《古风五十九首》等,都流露出了李白希望自己成为侠客的思想。

在杜甫的诗歌中,对于侠客的描述是非常少的。杜甫出生时,唐朝开始由盛转衰,其幼年时期生活富裕。作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大多数诗作都与忧国忧民有关,如“三吏”“三别”等不朽著作。杜甫的诗歌更加务实,与现实接近,而李白的诗歌则更多地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及对抱负实现的渴望。

2.神仙

在李白的诗歌中,除了大量引用侠客,同时还引用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如王母、黄帝等。如在《对酒行》中,“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赤松子和安期生都是传说中的神仙,面对坎坷的仕途,李白无处发泄自己的痛苦,只能用酒来麻痹自己,希望能够一睹这些神仙的真颜,宁愿舍弃红尘,化成神仙。但现实是残酷的,李白的诗歌充分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荒和腐败,表现出了对权贵的蔑视,及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但其始终无法摆脱世俗的阴影,初进长安时踌躇满志,最终被玄宗赐金还乡,最后颠沛流离,重病而逝。

在杜甫的诗歌中,几乎从未出现类似于神仙的人物典故,现实主义诗人更多的是考虑国计民生大事。面对盛唐繁华的衰败,战乱流离的苦楚,杜甫更多的是用诗歌向世人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以从中获取安慰。杜甫晚年生活凄凉,但始终以忧国忧民为己任,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国家动荡、百姓贫苦的局面,但直到最后,唐朝逐渐没落,世人的理想也未能实现。

3.名人志士

李白和杜甫都喜欢引用陶渊明、谢灵运等著名诗人,其中,李白更倾向于引用谢灵运、王徽之的典故。这些诗人不仅才华横溢,而且风流倜傥,与李白自身的浪漫主义思想不谋而合,如《劳劳亭歌》中,“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而杜甫则倾向于引用阮籍、嵇康的人物典故,在这些诗人的诗歌中,主要是表达自身仕途坎坷、际遇不佳的情况,抒发了诗人陷入困境时的痛苦。杜甫在《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中提到:“茫然阮籍途,更洒杨朱泣。”在年老困穷之际,想起阮籍逢绝路而哭泣的情境,心中不免更加戚戚。嵇康在面临困境时,选择了疏懒的作风,并力求避世,这种生活态度与杜甫贫困流离的心境非常符合。李白在诗中主要表现自己潇洒的一面,对于仕途失意则较少表现,而杜甫对于人物典故的运用,主要是为了表达自身的失意,两者的差别较大。

三、李白与杜甫诗歌中引用人物典故的评析

引用人物典故进行诗歌创作,能够使人们更清楚地感受到诗人的理想抱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中,对于人物典故的引用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有一定的不同性,但两位诗人的思想情感都给后世诗歌发展带来了巨大、深厚的影响,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学习,应当客观遵守诗人的情怀,并根据人物典故的引用来判断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更深刻地掌握诗人诗歌中的文化内涵。

对于李白和杜甫诗歌的学习,不仅要把握诗人的生平及理想抱负,同时还要掌握诗歌中的人物典故引用,认真分析人物典故,就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刻研究,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诗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炳宇.从李白的干谒之途看其仕途失意的原因[J].社科纵横,2007(12).

[2]陈昌渠.“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儒家政治理念解读[J].杜甫研究学刊,2012(3).

[3]霍志军.耻干谒和事干谒――试论杜甫人格的复杂性[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第9篇:杜甫的诗范文

关键词:杜甫诗歌,《河岳英灵集》,客观原因,主观原因,诗学理论的矛盾

 

《河岳英灵集》被公认为是盛唐时期最优秀的诗歌选本,作者殷璠遴选了盛唐时期二十四位代表性的诗人,几乎囊括了盛唐诗学界精英,唯独“诗圣”杜甫,虽诗名显赫,却未被录取,历代研究者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河岳英灵集》为何不收杜诗,学界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客观原因,杜甫在《河岳英灵集》的选录时间内尚无名气,几乎没有佳作问世;另外,由于当时交通不便,短时间内杜甫诗作的传播范围有限,偏居丹阳的殷璠无法接触到杜甫的诗歌。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主观原因,杜甫的诗歌风格与《河岳英灵集》的选录标准大相径庭,选本选录诗歌风格与杜甫诗歌风格迥异。

持第一种观点的诸多学者认为杜甫的诗歌未入选《河岳英灵集》的原因是客观的,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外编》中阐述了对此的看法:“《河岳英灵》不拾杜遗,《间气》、《极玄》兼遗供奉,宋人未必有意,非也。《英灵》集于天宝,杜诗或为盛行。”[①]【164】李珍华与傅璇琮的《河岳英灵集研究》是近代研究《河岳英灵集》最权威的本子,认为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才造成了杜诗未入选的遗憾:“一是由于杜甫刚入诗坛不久,二是由于当时交通条件,使僻居丹阳的殷璠,不能及时得到困居长安的杜甫的诗歌创作。”[②][p31]

诗人杜甫生活在公元712年至公元770年,殷璠《河岳英灵集》所收录诗歌的时间段主观原因,一般认为是公元714年到公元753年,两个时间段有重叠。但是杜甫是大器晚成的诗人,直至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后才创作出大量的优秀诗篇,杜甫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出现在《河岳英灵集》的选录终止时间以后。从杜甫的创作年表来看,他的创作在天宝十年(751)年左右发生了深刻变化,写出《兵车行》(751)、《丽人行》(753)等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可见杜甫的优秀诗歌是从天宝十年(751)开始的,是《河岳英灵集》收录诗歌终止时间的前两年,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是这一客观原因造成了《河岳英灵集》不收杜诗的遗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与杜甫几乎同时期的诗人岑参(715—770),《河岳英灵集》却收录了其7首诗,其中《终南双峰草堂作》一首,写于天宝十载由安西归后隐居终南之两三年内[③][p202],另一首《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归高冠东潭石淙秦岭微雨作遗友人》也是诗人归隐以后的作品,《观钓翁》与《戎葵花歌》创作于天宝十二载之前。[④][p207-p209]这些诗歌与杜甫的上述佳作的创作时间几乎相同。另外杜甫优秀诗篇的创作虽略早于《河岳英灵集》收录诗歌的终止时间,但《河岳英灵集》的收录终止时间并非编者殷璠接触诗歌的最终时间,殷璠是在天宝十二载(753)后的若干年才编录此书的,例如《河岳英灵集》收录的高适的诗歌《见薛大臂鹰作》,作于至德二载(757)[⑤][p187],因此殷璠编录此书的时可以推后,那时的杜甫的诗歌创作可能已经佳作频出,因而无法据此肯定地判断殷璠没有收录杜诗是由于时间上的客观原因所致。

杜诗未被收录的另一客观原因是盛唐时期诗坛尚未认同杜甫当时的创作,也是许多学者所说的殷璠在编选《河岳英灵集》时杜甫未蜚声诗坛期刊网。杜诗在当时直至晚唐都不被社会理解和提倡,这点可以解释,唐人选唐诗现存的十三个本子中除晚唐《又玄集》收录了杜甫七首诗歌之外,其他本子均未收录杜诗。《河岳英灵集》反映了盛唐时期诗歌的整体风貌,既然杜诗与唐代整体创作风貌相冲突,那么《河岳英灵集》不收录杜诗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如前所述,杜甫早年过着游历的浪漫生活,与其他著名诗人交往唱和,曾先后结识高适、李白、王维、岑参等,但在其他诗人的作品中鲜有对杜甫的评价,这说明杜诗在此时没有受到推崇。杜甫在盛唐时期甚至在中唐时期都未得到应有的名誉和地位,直到死后四十年,杜诗才受到韩愈、元稹等人的大力揄扬,由此说明杜诗是在杜甫死后多年才得到认可,他在天宝十载左右写的诗篇也是在他死后才得到应有的评价和推崇的,可见胡应麟、李珍华、傅璇琮等学者的说法似乎也是可以成立的。至于李珍华、傅璇琮所说的交通不便,僻居丹阳的殷璠未能接触困居长安的杜甫的诗歌,这种观点似乎有些牵强。长安是唐朝最繁荣的城市,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中心,殷璠虽生平事迹不详,但也做过官,应该对长安有所关注。其次在《河岳英灵集》收录的二十四位诗人中多有仕途不顺,历经坎坷者。他们游历边关,不少为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或被贬官、隐居在僻静之地,信息闭塞主观原因,如岑参就隐居在终南山,但他们的诗作都有收录,可见李珍华和傅璇琮先生的这一说法很难成立。

综上所述,可见杜诗未被殷璠收录很可能不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实际上,《河岳英灵集》编录的终止时间(757)前,杜甫具有影响力的诗作已经开始出现。杜甫的生活年段与《河岳英灵集》的收录年段有三十九年的重叠,杜甫虽大器晚成,但早有诗名,早期也有佳作问世,在当时殷璠没有接触到杜诗的可能性非常小。

如此看来,《河岳英灵集》未选录杜诗的原因极有可能是主观的。杜甫的诗歌风格与殷璠的选录标准相悖,也就是与整个盛唐时期的诗坛创作倾向相悖。通过对杜甫诗歌风格与《河岳英灵集》选录标准之间的比较,可以大致解析殷璠为何不收录杜诗。

殷璠在《集论》中说“璠今所集,颇异诸家: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俦,论宫商则太康不逮。”[⑥][p4]殷璠提倡“建安风骨”,是诗歌的一种俊爽刚健的风格;声律方面则汲取南朝诗人的研究成果。殷璠名为“文质半取”,实则重质轻文,他注重诗歌的内容表达,胡震亨道“殷璠酷以声病拘,独取风骨。”[⑦]【p322】罗根泽也同样认为“殷璠选诗虽‘文质半取’,然实鄙薄声律。谓‘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的诗歌,‘虽满箧笥,将何用之’,可见,他虽然“不轻视诗之美,但尤重视诗之用;固不轻视诗的艺术价值,但尤重视诗的人生价值。”[⑧][p59]殷璠选诗首推“风骨”。

杜甫的诗歌成就最高的是律诗,其诗炼字精到、对仗工整,格律的存在限制了诗歌风骨的体现。元稹说“律切则骨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⑨]杜甫诗歌多顾声律,少风骨。杜甫创作的古体诗歌不多,这说明杜甫的诗歌整体在内容上不属于“风骨”类的诗歌,杨胜宽据此认为《河岳英灵集》不录杜诗的原因是:《河岳英灵集》收录诗歌多为古体诗歌,尤重五古[⑩]。但是杜甫这段时间的古体诗歌不少,《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其次《河岳英灵集》收录的孟浩然的诗歌则以五律居多。可见简单的以此作为原因来进行分析是不充分的期刊网。

天宝十载,诗人开始了大量的写实主义诗歌的创作,这些诗歌初具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内容上贴近写实,形式上格律严谨,感情上,平实淡雅。这与盛唐蒸蒸日上的社会气象大相径庭,闻一多先生也曾说过“奇怪的是盛唐诗几种诗歌选本没有一本选过杜甫的诗,可见他的作风在当时就跟《箧中集》相近主观原因,只因那只是太平时代,这种社会描写不太被人重视。如果杜甫不长于各种诗体的话,他的诗很有可能被淹没”[11]。这才可能是杜诗未被录取的深层原因之一。

殷璠的选录标准在《序论》和集论以及具体诗评中有明确的体现:重“风骨”,同时重“兴象”,殷璠追求“新”、“奇”、“僻”的诗境。杜甫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诗歌,在新意上很难有所作为,其诗刻画入微,他的诗歌就像是“叙事诗”、“诗史”。他的诗歌与殷璠的喜好也颇不同道。殷璠注重诗人内在的气质,推重人品,杜甫在困居长安十年的时候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这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李白相比,可能不被殷璠所接受。

杜甫的诗歌创作走出了诗人对自己和内心的关注,开始关注社会、人生,用叙事性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诗人关注的世界。但是盛唐时期的繁荣发展,诗人内心的强大以及文人的秉性,使得诗歌创作的主流是关注并抒发内心,殷璠所提倡的“风骨”,也是强调诗人内在的一种骨气,所倡“兴象”是指诗歌内容的有现实的根据,并且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神来、气来、情来”也是强调诗人创作时的状态。不难得出,殷璠的诗学理论处处是围绕着诗人的内心的,这与殷璠的个人生活经历和遭遇有关,殷璠的这种理论又符合了盛唐的主流观点。由此可见,杜甫未入选《河岳英灵集》的原因更主要是因为与《河岳英灵集》诗学理论的矛盾。

参考文献:

[①]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②]李珍华、傅璇琮.河岳英灵集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2.

[③]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四川:巴蜀书社出版社 ,2006.

[④]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M] 四川:巴蜀书社出版社,1995.

[⑤]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 四川:巴蜀书社出版社,2006.

[⑥]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 四川:巴蜀书社出版社,2006.

[⑦]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

[⑧]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

[⑨]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⑩][⑩]杨胜宽.从<河岳英灵集>不选杜诗说到殷璠的选诗标准〔J〕.《杜甫研究学刊》1994年第一期.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文章阅读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