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项目监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顾名思义就是要将信息技术渗透到项目管理业务活动中,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绩效。本文所研究的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特指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中实施阶段的施工阶段。信息化过程成熟度,是指一个具体的信息化过程被明确定义、管理、评价、控制、产生实效的程度,它包含着能力的一增长潜力,同时也表明了项目管理实施信息化过程的程度。
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哈佛大学教授诺兰,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个抽象模型—Nolan模型,第一次描述了组织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阶段。后来,美国学者Mische经过大量研究后对Nolan模型改进后提出了Mische模型,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连续发展划分为起步、增长、成熟、更新4个阶段。通过对Nolan模型和Mische模型的学习和研究,吸收和借鉴了两个模型的部分思想,构造的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成熟度模型如下图1所示。
(1)初始级(1级):工程项目管理处于较为简单较为传统的管理状态,使用基本的日常办公软件工具处理业务数据,局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以手工方法处理,信息系统建设没有整体规划,信息技术的利用是无意识的,无序的,甚至是混乱的,并且因为项目领导者管理水平的局限,项目本身对信息化管理的诉求不强烈,信息化并不具体。
(2)业务级(2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工程项目的主要部门,开始分别使用各自的软件工具系统处理数据,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但各系统部门软件基本只能满足本系统使用需要,与其他系统部门的软件没有交集,数据无法共享,重复录入的现象严重,如果需要综合的信息,必须二次加工。项目管理层逐渐体会到软件的使用给管理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对信息化的建设开始产生兴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承受信息化在硬件配置和使用方面的投入。
(3)初步集成级(3级):为避免信息系统的大量重复工作并加强各个业务部门的协同工作,项目部有意识地引进各系统部门协同工作软件,此类协同工作平台软件通常需要软件公司按照实际工程项目管理程序辅以对施工生产管理思路的理解加以开发定制,软件按项目各系统部门数据关联和逻辑关系加以整合,通常以成本管理为主线,或以进度控制为主线,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层次。同时,由于协同平台能实时反映项目所处阶段情况以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项目管理对信息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意识到了数据库安全的重要性,对协同平台有了更多的想法和要求,已经有意识的尝试进行数据挖掘,完善旧功能,开发新功能,对原有的平台进行重构或者升级,对信息化的投入从硬件方面扩展到软件的开发定制,以及网络带宽的保障上面,并且对信息化的人才有了一定的重视。
(4)高度集成级(4级):在信息技术全方面长足发展和项目部对信息化管理的诉求和重视的双重作用下,工程项目信息化已达到高度集成的程度。在技术层面上,信息化渗透到了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高度集成起来,实现各类型的数据的采集和输入,多类型数据的兼容和处理,多介质联合工作。在管理层面,由于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与项目的真实管理过程全面整合,可以多项目综合查看,具有智能的分析方法,实现一个数据变化,其他关联数据自动变化,能实时全面掌握项目综合情况,方便决策和管理,及时处理紧急情况,项目管理层强制要求使用信息化方式管理工程项目,并对信息化提供从硬件、软件、网络、设备和数据安全、人员配备等全面的保障。
(5)优化级(5级):随着信息化继续发展,项目不断追求自身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对于来自信息化过程方面、管理模式和综合集成应用方面的完善,来自新概念、新技术方面的各有用信息的定量分析,坚持不懈、持续地对信息过程进行改进,目的是达到一个持续改善的境界,不断的改进用信息方式管理工程项目的手段。
决定以上5个阶段特征的指标有5个方面(5个一级指标),即:业务指标、技术指标、保障指标、应用指标、成效指标。这5个一级指标,进一步分解出22个二级指标,根据这些指标衡量考核,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就可以一目了然。表1为各指标的具体内容和含义。
评价指标计算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业务指标(生产业务信息化程度)、技术指标(数据库应用水平)、保障指标(信息化保障水平)这3个一级指标得分按各自权重重新计算后相加的总分,应用指标和成效指标这2个一级指标的得分作为系数,与上述总分做乘法,所得分数为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成熟度分数。本文权重的数值来自于专家调查法,邀请10位业内专家,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对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打权重分,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得出权重。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公式表示如下:工程项目信息化评价综合得分=应用指标*成效指标*(业务指标*相应权重+技术指标*相应权重+保障指标*相应权重)。业务指标、技术指标、保障指标所占权重分别为0.5、0.3、0.2。得分对照表2即可得出项目所处级别。
业务指标中10个二级指标的总分为100分,其中以成本管理与合约管理为主,权重约占0.34,物资和设备占0.1,安全和质量占0.1,工程进度计划、工程资料管理、技与试验管理约占0.17,招投标管理占0.12,其余协同工作和辅助设计约占0.17。业务指标所包含的二级指标和各自要点如表3所示,各行的得分相加的总和为该二级指标的总分。技术指标的总分为100分,其中,数据库管理水平、数据集成水平、应用集成水平3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0.3、0.4。3个二级指标的差别特征和评分取值见表4~表6,数据库集成水平各行的得分相加的总和为该二级指标的总分。保障指标总分为100分,其中信息化建设投入程度、信息化建设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信息化制度制定与执行情况、信息化组织健全度、信息化安全保障度5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0.1、0.2、0.1、0.3。5个二级指标的评价点和评分取值范围见表7。信息化建设各行的得分相加的总和分别为该二级指标的总分。应用指标主要是考察在施工企业内部,信息化在工程项目层面上的应用范围。只有1个二级评价指标,即信息化应用范围。成效指标的总分为3个二级指标相加,其中,3个二级指标管理标准化程度、管理创新程度、总体应用效果的权重分别为0.4,0.3,0.3,各二级指标的评分点与评分取值范围见表8。二级指标得分与对应权重相乘,得出的结果累加之和与100的比值就是成效指标。
某施工企业2010年度在建项目55个,其中铁路项目22个,合同价款112.2816亿元,公路项目14个,合同价款36.5930亿元,城市轨道项目14个,合同价款56.0801亿元,水电工程5个,合同价款9.7359亿元,总的合同价款是214.6906亿元。其中铁路项目占52%,公路项目占17%,城市轨道项目占26%,水电及其他占5%。从以上各类项目中选取合同额所占比重较大的铁路项目(某特长隧道工程项目)作为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考察对象,评价项目管理信息化成熟度。
移民扶持项目资金属补资金,在不强制地方财政配套,移民又无自筹能力的情况下,全市已实施的移民后扶项目平均单个项目投资不足15万元,后扶项目设计只能根据下拨项目资金控制项目规模。三是项目申报不科学、实施主体确定不规范。项目申报随意,编报年度项目建议计划不科学;有的县盲目实施招投标制,有的县却全部没有实行招投标制;在项目发包上,有的是县级移民管理机构,有的是移民村(组)。四是实行监理制难度大,项目质量控制不到位。水库移民扶持项目“多、小、杂”的特点导致项目实行监理制难度很大。五是资金拨付不及时,报账程序不够规范。移民扶持项目年度计划审查批复间隔长,跨年安排资金计划、资金拨付不及时,导致后扶项目实施严重滞后。县级报账程序不够规范,报账申请受理主体不明确。
原因分析
一是人力、财力不足。首先是移民管理机构专业管理人员缺乏,难以有效指导和监管项目实施。成立移民管理机构办公室的县,移民工作基本由新人管理,熟悉业务需要过程;在未成立移民管理机构办公室的县,移民工作由水利局1~2名工作人员兼职。面对越来越多的资金和项目,目前机构现有的人力资源显然满足不了需要。其次是工作经费不足。临汾市市县两级移民管理机构办公室主要依靠同级财政,都存在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
二是制度建设滞后。为了加强和规范全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管理,省财政厅、省水利厅联合制定了《山西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但随着移民工作的不断开展,各地实际情况千变万化,规定的项目审批、资金拨付、实施“三制”等方面与各地实际的实施情况不相适应,因而显得滞后了些。
三是扶持理念偏于保守。扶持项目没有特色,没有切实解决移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纵观移民后期扶持“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大多数为水利、交通项目。
这些项目或成为其他部门项目的整合资金,或是一些修修补补的项目,大多没有大的效果。
四是项目管理意识淡薄。项目申报按照由下而上的原则,部分县由于无力或无人监管,县级以上相关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项目建成缺乏有效的管护,受益移民村(组)不能很好地履行项目运行管护职责,以致项目使用效率低下,更有甚者,由于不善管护,项目在短时间内被损坏废弃。
对策建议
1尽快出台相关制度
目前,《暂行办法》已经满足不了现行工作的需要,建议尽快全面修改和完善。一是明确在项目资金中提取一定的工作经费和项目管理费;二是应规范项目变更的原则、程序、数量和处罚措施;三是明确县级移民管理机构作为项目责任主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技术指导,移民村(组)作为项目主体负责项目的建设和建成管护;四是褪去移民项目基建管理“本色”,移民扶持项目中不强制推行招投标制和监理制;五是规范县级报账程序,明确县级报账受理主体。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适时调整项目扶持方向
打破移民扶助项目资金补资金的特质,进一步明确移民扶持项目不寻求地方配套资金的原则,加大移民扶助资金年度投资规模。在全省两轮“五个全覆盖”工程的大背景下,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的情况下,适时地调整扶持方向,增加生产开发性扶助资金占有比,注重加大移民自我发展能力。
论文摘要:建设项目管理即自项目开始至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使项目的费用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文章主要探讨了如何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重点加强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具体的建设项目或施工项目为对象、目标、内容,不断优化目标的全过程的一次性综合管理与控制。其内涵就是:自项目开始到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项目控制,使质量目标、进度目标、费用目标和安全目标得以实现。鉴于建设项目的一次性,为了节约投资,达到节能减排和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建造符合需求的建筑产品,作为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在具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中注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一、质量管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如何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是每一位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质量监督机制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可用以下几句概括:确定目标,明确责任;分解落实,详细交底;针对难点,组织攻关;样板示范,摸索经验;跟踪控制,严格把关,做好质量控制;定期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监测。建立健全质量全过程监控制度体系,以科学的方法、手段及运用三全控制基理对工程质量进行干预和控制,使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动态管理之中。
1.建立质量自检制度。工程质量的优劣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工程建设项目都应当接受企业自身的监督。企业自身监督就要求每个建筑施工企业都应当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质检机制和质量体系,通过自检制度的运行达到质量的持续改进。现行的机制主要是项目质检员及各施工员(工长)驻工地监督施工质量,分公司质检员巡查项目质量情况,总公司质检科组织定期质量验收,做到层层负责的监督对工程质量把关。
2.第三方质量监督。第三方监督指业主(监理)的监督,是目前最权威性的监督。由业主委派或委托的质量监督小组,长驻工地,对工程中尚未施工或正在施工的和已完成施工分部、分项工程及各道工序进行全面监督。
上述这两套质检机制共同组成控制工程建筑施工质量的完整体系。既明确分工,又密切联系,有效地保证工程能够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
(二)监督方法和手段
作为管理人员,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是现场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工程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检员的管理水平和监管力度。
1.现场监督对于施工作业中每道工序做到现场检查发现问题,随时指出并纠正,检查手段采取实测实量和整体观感相结合的方式,已形成的成品有权责令施工人员推倒重来。
2.召集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指明,严格对施工工人进行工序技术交底,纠正错误,限时改正。
3.编制质量控制书和指导文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质量通病详细说明,指明对策,明确责任并责成项目部责任人员限时整改。同时,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特点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
方式,但必须以国家规范和验评标准为依据。管理人员应当主动与业主(监理)部门沟通、密切配合企业自检部门共同管理。
二、进度管理
工程项目能否在预定的时间内交付使用,直接关系到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挥。人为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机具因素、地基因素、资金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等都对工程项目的进度产生影响。针对上述情况,作为管理人员应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天气、人员以及其他资源配备情况,编制合理具体的进度计划,计划进度至少阶段应精确到月、分部精确到周、分项精确到日,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计划施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计划不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而是施工的有效指导方向。要搞好项目的进度管理,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建立项目管理的模式与组织构架。一个成功的项目,必然有一个成功的管理团队,一套规范的工作模式、操作程序、业务制度。
2.建立一个严密的合同网络体系。一个较大的工程,是由很多的建设者参加的共同体,这就需要有一个严密的合同体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而避免相互的拆台、扯皮。
3.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三级工程计划。这一计划不仅要包含施工单位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包含业主的工作、设计单位的工作、监理单位的工作,以及充分考虑与施工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工作的影响。
4.设计单位的确定及设计合同的签订,以及设计质量、速度的检查、评审。设计的工作质量决定了项目施工能否顺利实施。
5.施工单位的招标、评标及施工合同的签订,包含总包、分包单位的选择,材料、设备的供货合同的签订。
6.工程前期政府手续的办理以及市政配套工程的安排。与政府机关的充分沟通与良好关系,是项目成功的保证。
三、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形式分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预算成本反映的是各地区建筑业的平均水平,是根据施工图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出来的工程量,以及套用相关的取费标准计算得出的。计划成本,指项目管理部门按计划工期的有关资料,在实际成本发生前计算的成本。实际成本,是施工项目在施工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的总和。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比较可揭示成本的节约或超支,说明经营效果。实成本和预算成本比较,可反映项目管理的盈亏情况。根据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特点,施工成本管理要紧紧围绕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几个方面展开,在施工成本保证工期和质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利用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等手段把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加强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企业内部要制定劳动定额,根据工程量套用公司内部劳动定额,计算出人工总量。控制好人工总量,就能控制好人工费用,从而达到控制工程成本。
2.加强材料管理,建立限额领料制度,严格材料出入库管理,对施工现场耗用较大的辅材实行包干。
3.提高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的利用率。定期对施工机械检查、维修、保养,租赁的设备或周转材料用完以后立即归还租赁公司,既加快施工工期,又减少租赁费用。
4.为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关键,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找各种降低成本、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5.在施工中严格做到:按图施工,按规范施工,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减少返工造成人工和材料的浪费。
6.精简管理机构,减少管理层次,节约施工管理费。
四、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就是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活动,通过对生产因素的具体控制,使生产因素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不引发事故,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运行。安全是天,是责任,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它是维持生产的重要条件,是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最大保障。胡总书记曾强调过:安全生产关系群众生命,要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切实抓好。
1.坚持安全管理原则。安全与生产同步,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坚持“四全”动态管理,安全工作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的共同事情,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效果也不会明显。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全员性参与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产活动中对安全工作必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
2.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分析事故的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和物的管理方面,去分析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3.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加强施工工程的安全管理,制定确切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十分重要。根据施工生产特点、工程特质制定详细的项目安全风险预测及相应的保证措施,并对项目风险进行分解,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各部门、班组及个人,以便在项目实施全过程更好地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及培训,做好生产前的安全技术交底,生产中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预案,做好监管。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风险、投资、合同、进度、质量、人员等多方面的工作,涉及设计、监理、施工、设备、物资、运营等部门和单位。因此,只有各方通力合作,切实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和安全管理,才能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作为项目管理和工程管理人员,对现场的施工不可能做到全天候、全过程的跟踪监督,如何有效控制项目质量、安全和工期目标的实现,关键的一点是要做到将主要精力放在关键性的工作上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厘清工作的轻重缓急,分清主次。主次分明、抓大放小就是要善于处理工作的“点”与“面”的关系。每一阶段性工作或者某一单位工程都可以作为一个“面”上的工作,它有诸多关键“点”构成。抓大就是要求我们树立大局意识,从大处着眼,“面”上的工作要重点抓,要抓实抓牢;放小是相对的,对于次要“点”不投入太多的人力,浪费太大的精力,放小并不是说对不重要的“点”完全“撒手不管”,只是在紧抓重要问题的同时,关注非关键点。有时候一个很小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解决不及时,处理不得当,也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如何分析和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大”与“小”的关系,经验来源于实践。要认真吸取其他工程的经验教训,举一反三,对隐蔽工程,关键部位的施工要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把好质量验收的关口,必要时要扩大项目验收级别。如在锅炉安装的过程中,对受热面和集箱内部杂物的清理要严格把关,不留清理死角,不留安装隐患,一旦清理不彻底,将会造成传热恶化,甚至发生锅炉受热面爆管等事故,将直接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和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2.逐级包保、各负其责
项目管理要具体落实在工程建设当中才有其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对于新建工程来说,参建单位多,人员复杂,但相对建设单位来说又存在工程管理人员力量不足等实际问题,显而易见只依靠建设单位自身的力量来管理好一项工程,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就建设单位来说就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好各参建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团体优势,明确目标责任,各负其责。要在工程建设当中真正形成“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人执行,凡事有人考核”的良好局面。对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的管理要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管理体系,将参建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吸收进来,共同参与施工管理,形成畅通的管理渠道。上情能够及时下达,下情能够及时上报,下一级要对上一级负责,实行逐级包保制度,真正实现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心中有压力。只有形成这样的工作氛围,才能更好的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才能更好的发挥集体智慧,才能更好的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3.分工明确、共同作战
分工明确、共同作战,就是要细化职责和权限,只有分工没有协同作战的意识,形成不了合力,浪费人力资源;如果不进行明确的分工,人就容易滋生懒散习性,遇到问题容易发生推委扯皮现象。要积极推进“强业主、大监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好监理公司的监理职能。要努力做到依靠监理但不依赖监理,信任监理但不顺从监理;在赋予监理一定的权利和独立开展工作自主性的同时,要对其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委托监理公司来管理工程,监理公司就应该做到为业主所用,为业主负责,为业主服务;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从维护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出发,从对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工期、造价高度负责的大局出发。监理公司的监理职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工程建设的中间过程就多了一道控制屏障,施工过程也始终会处于可控在控状态,过程得到有效控制,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4.有奖有罚、奖惩分明
关键词:施工过程;高层建筑;项目管理
我国人口数量急剧上升,在城市中的住房压力也是日趋严峻,由于城市中的土地面积十分有限,为了减少土地对城市发展的制约,各种各样的各层建筑在城市的各角落拔地而起,城市建筑工程项目高层化的趋势也愈加突出。不管是商业写字楼还是居民住宅,都大量采用了高层建筑的结构。因此,为了保障住户的安全和建筑的美观实用,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高层建筑的项目管理工作。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好坏会对工程进度、工程造价以及工程质量造成极大影响,所以,应该不断完善高层建筑项目管理的措施和手段。
1我国高层建筑施工中面临的问题
现代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需要施工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且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建筑施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目前,在我国的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来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建筑施工技术所产生的问题,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不同专业的施工人员都有既定的位置空间和技术要求,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同时,在众多的施工项目之间又要有科学、合理的时间顺序,以及足够项目施展的空间位置,需要将这些施工技术和施工项目进行有机协调,它们应该在相互配合的基础上,保持高效、高质的施工作业。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由于没有全面综合地考虑各项技术,使得一些交叉重叠的部位出现细节问题,容易埋下安全隐患,还有现代建筑个性化的要求也给建筑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大大增加了各项目之间产生矛盾的概率,新兴技术和产品也是层出不穷,施工人员不能及时熟悉并掌握新的技术,也会给建筑施工带来不小的问题。另一方面,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不当的问题也非常普遍,施工单位在分包阶段,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会给界定工作范围带来很多麻烦,使得项目工作得不到明确落实,在工序上出现众多的遗漏现象,给建筑施工项目协调管理增加了难度。高层建筑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造成工作人员素质水平良莠不齐,给具体的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和不便。
2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的建议
2.1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
高层建筑在施工阶段涵盖的工作非常多,尤其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施工技术,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加强施工阶段的技术管理,保障建筑工程可以安全、有序地开展各项施工工作。首先,管理人员应该加强相关建筑施工技术的整体管理,制定全面、系统的施工技术方案,严格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和工艺要求指导项目施工,健全据相关规定落实好技术检查工作,必须把关好各分项的验收工作,及时总结建筑施工技术的优缺点,以便快速提高高层建筑施工的水平。其次,建筑工程在施工阶段还要提前做好技术准备的管理工作,根据具体工程项目的特点和规模,确定该项目施工需要的工作人员素质、水平和人数等,还要将建筑工程的图纸审查清楚,配备好相关的规范、章程等,将各阶段的工程量计算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科学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应该制定专项设计方案,必须编制好相关专项方案。最后,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还包括施工现场的平面管理,查看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图是否安全、合理,确保建筑施工的物流有序运行,各项项目工程按进度开展,尽量避免出现二次倒运的情况,为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起到积极作用。这些都是通过加强高层建筑技术管理,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工作。
2.2增加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我国高层建筑施工作业中的危险来源是多方面的,给建筑工程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因而注重高层施工的安全防护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人员必须根据高处作业工程的特点,以及工程周边环境因素设置有针对性的安全防护结构,并将各项防护措施落到实处。一方面,深基础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是高层建筑安全管理的前提,要依照上层建筑的施工情况采用有效的防护措施,全部安全防护措施都应该经过严密精确的计算,对于那些深度超过5米的基坑还应该让专家验证后才能着手安全防护施工。深基坑已经完成的部分还要在下雨、解冻后及时观察土层的情况,一旦有安全问题就要采取相应措施来排除险情,只有在现场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能继续施工。另一方面,建筑工程在高空作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其涉及到的安全防护技术的范围很广,既有传统安全防护措施,包括安全警示标志、隔离网等,还有一些专门的特殊安全防护措施,针对不同的施工要求采用最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争取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建筑共层给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在作业的时候,必须严格遵照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始终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施工理念,在确保工作人员安全的基础上才能开展施工作业。此外,所有参与高层建筑现场施工的人员都应该接受必要的安全教育,并经过严格的考核才能进入到现场作业,这是控制施工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从而确保每个施工人员都能够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安全规定,切实保障高层建筑的质量和安全。
高层建筑施工工程是当前我国最典型的建筑工程之一,为了使房屋高层建筑的施工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就必须注意加强建筑施工的项目管理工作,保证我国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的同时,还要尽量提高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推动我国高层建筑工程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徐海峰 单位:通号建设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熊亚军.基于施工过程的高层建筑项目管理[J].江西建材,2016,08:269+273.
[2]姜艺雯.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J].山东工业技术,2016,11:123.
1)项目管理团队及其建设的基本概念
项目管理团队是指本着共同的目标、为了保障项目的有效协调实施而建立起来的管理组织,一般由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组成。
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就是指将肩负项目管理使命的团队成员按照特定的模式组织起来,协调一致,以实现预期项目目标的持续不断的过程。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一般要依次经历初创期、磨合期、规范期、成熟期和解散期等5个阶段,基本上与项目的生命周期相同步。
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的共同职责,团队建设过程中应创造一种开放和自信的气氛,使全体团队成员有统一感和使命感。实践证明,团队成员的社会化将会促进团队建设,而且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了解越深入,团队建设就越出色。项目经理要确保团队成员间保持相互交流沟通,并为促进团队成员间的社会化创造条件。团队成员也要主动地创造条件加强沟通和融合。
2)项目管理团队的基本行动准则
项目管理团队应坚持以下基本行动准则,实践证明,这些都是保证项目成功的关键,即:
(1)以客户为中心;(2)具有明确的目标;(3)加强指导训诫;(4)建立公认的约束条件;(5)形成相互交流沟通和召开有效会议的习惯;(6)保证职责分明、分工明确、责任清晰;(7)强化决策机制;(8)健全问题处理机制;(9)及时高效地反馈信息;(10)注重工作流程重塑;(11)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3)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通过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与环境,使整个项目管理团队都为实现共同的项目目标而努力奋斗。通过项目管理团队建设能够:
(1)使团队成员确立起明确的共同目标,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2)做到合理分工与协作,使每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角色、权力、任务和职责,以及与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3)建立高度的凝聚力,使团队成员积极热情地为项目成功付出必要的时间和努力;
(4)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促使成员间相互关心,彼此认同;
(5)实现成员间有效的沟通,形成开放、坦诚的沟通气氛。
2、“样板参照法(BenchmarkingMethod)”的基本原理
1)“样板参照法(BenchmarkingMethod)”的基本概念
“样板参照法”的概念可溯源至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美国的施乐复印机公司发现日本理光、佳能等新兴办公自动化产品公司所出产的同功能产品的价格远低于施乐产品,迫使施乐原先在全球近85%的市场占有率骤降至30%以下。在行业竞争调研中,施乐公司没有简单地以压低原材料及产品价格来解决问题,而是派出精干的考察团去日本探访取经,试图通过对日本厂商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制造的全过程的了解,找到一个“参照点”,以明确自己的差距,进而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方案。施乐通过“样板参照”活动,使质量问题减少了2/3,制造成本降低了l/2,生产周期缩短了2/3,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近50%。从根本上改变了被动的局面。这种由施乐公司率先采用并迅速风靡全球的绩效改善优化活动就是“样板参照法(BenchmarkingMethod)”。
因此,“样板参照法(BenchmarkingMethod)”就是企业通过对本行业中的领先团队的最佳绩效和最优经营管理进行探究,并以之为仿效的标准或参照,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比较、跟踪学习等一系列的规范化的程序,改进绩效,最终赶超竞争对手,成为市场中的领先者的一种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与流程。运用“样本参照法”进行的活动称为“样本参照”。
2)“样板参照法”是适用于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最佳学习方法
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创建学习型组织已成为组织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项目管理团队组织来讲,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加强理论和实践双方面的学习。
团队学习是提高团队成员互相配合、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的学习活动及其过程。通过不断学习使团队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更快。当需要深思复杂的问题时,团队必须学习如何浓缩出高于个人智慧的团队智慧;当需要具有创新性而又协调一致的行动时,团队能创造出一种“运作上的默契”。使团队成员既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又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在理论学习方面,团队常用“真诚交谈”与“讨论”这两种不同的团队交谈方式。
毋庸置疑,除了理论学习之外,通过实践进行学习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团队素质修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甚至重于理论学习,而“样板参照法”正是一种适合于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通过实践进行学习的最佳方法,从前述可知,虽然该法最早应用于企业组织的学习,但是实践证明项目管理团队采用此法也同样会极大地提高其竞争力,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完成。
3)“样板参照”的基本分类
按“样板参照”对象所处的领域将其划分为内部、竞争、行业以及最优等4种类型:
(1)内部“样板参照”:是以本项目管理团队内部某样板作为“样板参照”的对象。是最简单且最基本的“样板参照”。一方面在项目管理团队内部寻找效果最佳的职能或操作为参照“样板”,其他职能或操作可通过向“样板”学习进而改进自身的绩效。另一方面也可明确项目管理团队自身优势及缺陷;明确的优势将会吸引更多的外部项目管理团队相互进行“样板参照”,对于无任何优点的无名团队绝对难以找到外部“样板参照”伙伴。
(2)竞争“样板参照”:是以竞争对手为“样板参照”对象。将自身的业务过程与那些与自己有同样市场,具有竞争性产品、服务或过程的优势项目管理团队相比较,从而学习竞争对手的优点。竞争“样板参照”的情报很难获得,一般可通过公共信息渠道或者利用内部“样板参照”将自己的优势与竞争对手共享从而享有对手的优势过程。比如同行企业共建“样板参照”俱乐部,成员间即可共享信息。也有利用商业间谍方法非法谋取“样板参照”的。
(3)行业“样板参照”:是以与本项目管理团队相关的行业中的优势项目管理团队为“样板参照”对象。由于行业“样板参照”削减了竞争性因素,因此较容易实现信息共享。
(4)最优“样板参照”:是指在选择“样板参照”对象时,不管对象间在业务、产品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将“样板参照”的注意力聚焦于工作过程,只要其处理业务过程相似且具有优势地位就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
项目管理团队在进行“样板参照”时,往往内部“样板参照”是首先要做的,这也是其他“样板参照”的先行基础,但只进行内部“样板参照”易导致“内视”而变成“井中之蛙”,因此还必须进行“外向型”的其他三种“样板参照”,以确保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最优化。
4)采用“样板参照法”加强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现实意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项目管理团队采用“样板参照法”的现实意义是:
(1)“样板参照”能科学地评价项目管理绩效:“样板参照”是一个科学地辨别最优项目实践并仿效学习的过程。通过评价,使本团队明了与其他项目管理团队相比所处的位置,处于优势的其他项目管理团队可以显现出本项目管理团队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2)“样板参照”建立了项目管理团队赶超的对象:“样板参照”的一个核心就是在现实中找出优于自己或局部占有优势的项目管理团队,并参照其进行本项目管理团队的优化活动并争取赶超这些优秀团队。
(3)“样板参照”促进品质提高、成本降低和绩效改善:“样板参照”不只是明确自己位置,确定赶超对象的过程,更主要是通过将自己的业务流程与赶超对象的相比较,通过取长补短,重新优化自己的业务流程,促使品质、成本和绩效改善,以处于竞争领先的过程。
(4)“样板参照”是一
种学习的方法:要使项目管理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建立学习型的团队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管理团队的学习方法多种多样,而“样板参照”就是其中之一。“样板参照”的程序实际上引导项目管理团队明了“向谁学”和“怎样学”等问题。
(5)“样板参照”有利于形成外向型的项目管理团队文化:“样板参照”是在市场中寻找那些最佳的满足用户的项目管理团队并以之为榜样的过程,坚持“样板参照”,有利于克服视野狭窄的内向型文化,逐步形成面向市场和未来的外向型项目管理团队文化。
(6)“样板参照”可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满足感:在“样板参照”过程中,项目管理团队内部的“样板参照”对象及其外部的“样板参照”伙伴形成同盟,共享“样板参照”获得的方法以及成功和失败经验,从而使团队成员视野开阔并产生较高的工作满足感。
3、“样板参照法”的实施步骤、阻力以及成功因素
1)“样板参照”的步骤或流程
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中实施“样板参照”的一般步骤如下:
(1)制定“样板参照”计划:主要包括①明确项目管理团队实施“样板参照”的目的;②选择“样板参照”对象;③明确“样板参照”伙伴生产的各种产品;④测算预期效益;⑤以客户为导向,明确顾客的期望;⑥最后详列出与“样板参照”成功有关的诸因素。
(2)成立“样板参照”小组:由来自项目管理团队各个小组的人员组成“样板参照”小组,小组人员之间应相互协作以保证“样板参照”的成功。该小组包括三类人员,即①组长——负责“样板参照”活动善始善终进行;②预备人员——完成细致的分析工作;③访问人员——完成到“样板参照”伙伴处的访问。
(3)进行信息收集:该阶段包括对与优势项目管理团队即“样板参照”伙伴的最优实践及效果相关的信息的收集工作。但必须建立在对自己项目管理团队内的情报先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之上,以确保有目的地选择优势项目管理团队。另外,在信息收集中实地访问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只有实地访问才有可能对优势项目管理团队作一个透彻的了解。超级秘书网
(4)分析自身差距:明确自己项目管理团队与优势项目管理团队的相对差距,一方面明确两个项目管理团队在运行上的差距,另一方面明确造成差距的根本原因。
(5)制定整改措施:这一过程决定项目管理团队应做哪些改进活动以便超越优势项目管理团队,制定详细的措施和计划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项工作,即①对于与项目管理团队绩效有关的变量如成本、质量、工期等等的测量;②决定“样板参照”活动要达到的绩效水平及如何达到此水平;③制定并实施改进绩效计划。
(6)采取改进行动:在组长或项目经理带领下,齐心协力将整改措施付诸行动。
2)“样板参照法”实施的阻力
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中,实施“样板参照”活动过程中常遇的各种阻力如下:
(1)心态上:骄傲自大不承认自己存在缺陷,不向他人学习,视“样板参照”多余。
(2)心理上:怕暴露自己的缺陷。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足而拒绝“样板参照”活动。
(3)习惯上:惧怕对不合理但顺手的工作过程或方法的改变,表现出消极抵触。
(4)行动上:“难”字当头,缩手束脚,畏葸不前。
(5)成本上:项目经理认识不清,要么不愿投资,要么投资失控,走向两个极端。
3)“样板参照法”实施的成功要素分析
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中保证“样板参照”实施成功的要素如下:
(1)以客户为中心:自始至终坚持“满足顾客需要至上”的宗旨,以顾客的需要作为“样板参照”的导向,用“是否令顾客满意”作为衡量过程优化的唯一标准。
(2)以过程为导向:尽管通过测量使项目管理团队明确了自身与优势项目管理团队的绩效差距,但进行“样板参照”主要是要分析导致绩效差距的操作过程使两个项目管理团队之间有何不同,通过过程的优化达到在绩效方面超越对手。
(3)确保整体利益至上:实践证明“样板参照”对项目管理团队整体利益有贡献,各部门及人员必须积极实施服务于团队整体利益的“样板参照”。
(4)树立开放思想:项目管理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要抛弃唯我独尊的观点,不固步自封;采取“外向型”思维,积极吸取本团队外部的先进操作过程与方法。
(5)实现信息共享:与“样板参照”伙伴共享信息使得参加“样板参照”的伙伴项目管理团队能互相受益,这对于项目管理团队及国家都是有益的。
项目管理技术是从大型、高投资、进度严格的复杂系统的绣球中应运而生的,是工人的具有生命力而且能实现对复杂的企业目标进行科学管理的高效的方法。项目管理是指在一个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为完成某个既定目标,通过以特殊形式临时组建的运行机制,通过有效地组织、计划、控制、领导,最大程度上对既定的有限资源进行利用的管理方法。
1.1项目管理的特点
1.1.1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其复杂性与生产管理的复杂性有本质的区别,原因在于项目管理是由多个部门和单位组成,工作横跨多个组织,在执行的过程中含有很对不确定因素,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很多科学知识来对问题进行解决。
1.1.2项目管理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项目管理中的创造性来源于科技的支持与发展,对项目管理前期的构思过程中要注重信息尤其是科技新的的组织管理工作,这对新构思的创造以及解决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3项目具有可预知寿命周期的特点。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中,拥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工作程序,以不同的项目内容进行划分。总的来说项目在不同阶段中涉及到的管理特点也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完成不同的任务,但是不管如何划分,每个阶段的开始以及完成需要的实践和条件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定,方便后期的检查工作。
1.1.4项目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对应的项目组织和集权领导。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连贯与整个组织部门的问题,要求各部门能够寻迅速作出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反应。对那些复杂而且学科比较复杂的工程项目,一般是以矩阵的形式在组织,这种方法能够取得职能和项目组织两者都能获益的组织方式。
1.1.5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管理中要发挥应有的作用。项目管理的负责人需要对项目管理技术能够充分的了解和利用,借个各专业的不同特点综合考虑问题,熟练运用科技管理,来达到项目的预期目标。
1.2项目管理的适用性因素
对项目管理的运用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发挥作用,项目的管理方式以及项目管理能否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取决于组织间的相互关系、技术的复杂性、用户或公共团体的需求以及其他方面因素。在通常情况下考虑如下几个因素的:(1)所管理的必须是单一、可辨认的一个完整任务;(2)任务本身复杂且具有一定风险,必须依赖多个组织和技术的互相配合;(3)具有明确的终止日期和寿命周期。
二、基建工程项目的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
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的项目管理理论相结合,着手开发以网络和计算机为基础、项目管理需要的控制系统,以计算机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辅助手段,提高数据采集和信息沟通的效率,是信息量大且杂乱的信息进行统一、有序的组织管理。
2.1项目中信息管理和控制系统的特点
信息系统的信息要素涉及到项目的进度、费用以及和实施方向有关的数据加工工作和信息的产生,而系统本身的控制要素主要由所已知的信息形成的决策和给出的有关问题解决或者资源利用有关的指令,信息要素和控制要素在设计之初必须要求二者相互依存和彼此兼容,不然不能起到综合系统的功效。
三、南方电网基建的综合管理系统
下面结合南方电网基建工程中的项目管理的实际运用。
3.1南方电网基建项目中项目管理的体系和运用
南方电网的项目管理核心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以控制为手段、以计划为基础、将目标作为导向。PMI将项目管理分为:(1)项目整合管理;(2)项目范围管理;(3)项目时间管理;(4)项目成本管理;(5)项目质量管理;(6)项目人力资源管理;(7)项目沟通管理;(8)项目风险管理;(9)项目采购管理。其中项目管理三要素为: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成本管理,这三要素是确保整个工程能够按时、按成本、按质量的完成目标的管理措施。通常施工项目管理模式有:一、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即设计-招标、投标-建造;二、交钥匙总承包模式,即EPC总承包模式;三、项目管理总承包(PMC)和项目管理服务(PM)。
南方电网基建工程的管理目标是:规范达标、绿色可靠、档案齐全、零缺陷。通过实践进行分析,项目管理的九个领域中,技术管理、进度管理、项目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六个管理”)需要强加控制。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中包含的项目管理和“六个管理”中包含的项目管理是有区别的,“六个管理”中的项目管理是指出了除质量、安全、技术管理、造价外的其他管理内容,是一项综合管理,涵盖了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
3.2南方电网基建项目的管理实践
3.2.1项目管理的思路和内容。以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为基本理念,对业主项目部开展规范化建设,有效解决业主缺位等问题;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业主项目部的管理标准,实现项目经理职业化、项目管理专业化的目标;重点对示范工程展开建设,对样板点实行重点建设,以此来实现南方电网基建管理的目标。
3.2.2安全管理的思路和内容。要全面进行安全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对安全和安全培训方面要加大投入,确保整个工程质量的安全;要保证基建工程的安全风险的控制,在基建项目开始时就要展开风险评估和控制以及作业危险辨识等措施。
3.2.3质量管理的思路和内容。首先要提出可测量、可描述的建设目标,保障作业指导措施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采取与生产部门统一的验收标准和缺陷概念,实施对质量缺陷的责任追溯,以达到生产零缺陷的目标。南方电力基建公司在实际操作中对质量控制作业的标准实行动态修订机制(WHS),W是见证点(witness);H指停工待检点(holdness);S指旁站点控制(standby)。
3.2.4造价管理的思路和内容。项目的设计阶段和决策阶段占项目总造价的30%-70%以上,所以要从源头上对造价进行控制。电力基建工程中的施工费、材料费、勘察设计费、监理费都是从市场上采购产生的,对这部分的费用进行合理控制和管理,是整个基建造价的关键。此外约15%的费用为建设单位的内部开支,要做到透明开支的范围、将责任主体明确化、对财务科目和项目开支统一化管理,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开支处于全面监督的范围。
3.2.5技术管理的思路和内容。对典型造价和标准设计进行全面完善和应用,全面实现标准化建设的目标。构建具有“3C绿色电网”的技术管理体系,全面推动电网朝“高效、智能、绿色、可靠”的方向转变。3C绿色电网是指以先进的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措施,打造一个能够覆盖城乡的绿色电网。
四、结束语
[关键词]项目管理软件需求开发进度成本质量管理模型
一、引言
软件需求开发是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软件生命周期中的需求、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各个阶段中,需求开发处于软件工程的开始部分,它提供构建软件项目的根基,决定软件开发成果满足客户需求的匹配程度。软件需求开发环节的失误会随着开发进度的扩大而蔓延,资料表明,软件项目中由于需求开发管理混乱而造成的返工开销几乎占了总开发的50%。本文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分析软件需求开发阶段的系统构成,并设计管理模型来提高软件需求开发的管理效率。
二、软件需求开发管理过程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软件需求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变化性、主观性等特点,并带来软件需求开发管理的复杂性。软件需求开发是一定的组织利用有限的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可以作为项目来进行管理,其管理过程由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软件需求规格和需求验证四个阶段构成。
1.需求获取
需求获取是在问题和最终解决方案之间架设桥梁,其主要任务是和用户方的领导层、业务层人员进行沟通,获取用户的具体需求,并了解用户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现有的运行系统等具体情况,同用户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和方式。软件需求获取的方法有:与用户交谈,向用户提问题;参观用户的工作流程,观察用户的操作;用户工作的情景分析;现有系统的问题报告和改进要求,事件和响应;市场调查和向用户群体发调查问卷;与同行、专家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分析已经存在的同类软件产品,提取需求;从现有产品或竞争产品的文档中提取需求;从行业标准、规则中提取需求;从Internet上搜查相关资料等。
2.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主要通过建立业务模型的方式来描述用户的功能需求,为客户、用户、开发方等不同参与者提供一个交流的渠道。业务模型可以映射出软件产品的核心需求,即功能需求。功能需求应描述软件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对输入的响应,并描述特定条件下的系统构成等。软件产品本身可能还存在与业务无直接关系的非功能需求,具体与系统的总体特性有关,如可靠性、响应时间、存储空间等。非功能需求定义系统提供服务或功能的约束,包括时间约束、空间约束、开发过程约束及应遵循的标准等。通常这两类需求构成软件需求的总集。
3.编制软件需求规格
软件需求规格的编制是为了使用户和软件开发者双方对该软件的初始规定有一个共同的理解,使之成为整个开发工作的基础,需求分析完成的标志就是提交一份完整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以一种开发人员可用的技术形式阐述软件必须提供的功能和具备的性能,以及必须考虑的限制条件。软件项目客户通过软件需求规格了解软件项目能够提供的软件产品,检查软件需求是否满足需要;项目管理人员根据软件需求规格制定项目的开发计划和管理过程;软件开发人员通过软件需求规格理解要开发的产品及具体要开发的内容;软件测试人员通过软件需求规格验证软件。
4.需求评审
编写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还应当进行需求评审,确保需求确定的科学性。可采用下列指标进行评审:(1)正确性:每条需求都正确代表构建软件系统所要完成的事情。(2)无歧义:每条需求只有一种解释。(3)完备性:需求不能发生遗漏,应全面考虑相关问题。(4)一致性:用户需求必须和业务需求一致,功能需求必须和用户需求一致。(5)重要性和稳定性分级:现有资源不足以实现所有需求时,可以根据级别的高低决定实现的先后,舍弃一些级别低的需求以保证项目的按期交付。(6)可验证性:需求分析是可测试的,只有系统的所有需求都是可以被测试的,才能够保证软件始终围绕着用户的需要,保证软件系统是成功的。(7)可修改性:每一条需求都易于完整一致的进行变更,且不改变需求集的结构和风格。(8)可跟踪性:每条需求都是可溯源的,且存在一种机制使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引用需求是可行的。(9)可理解性:用户和开发人员都完全理解需求集的整体行为、所提供的功能及其中的每条需求的含义。
三、软件需求开发管理模型
1.软件需求开发管理模型构建原则
软件需求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模型的构建应遵循下列原则:(1)程序性原则:软件需求开发管理应遵循固定的业务流程,可将其划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软件需求规格和需求验证四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工作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2)系统性原则:软件需求开发要在限定的时间、成本条件约束下达到一定的质量,实现软件系统的最优,要求管理遵循系统管理原则,实现目标最优。(3)简化性原则:化繁为简,将模糊的、潜在的复杂问题明确化,以图表的形式表示出,并以简化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便于项目管理。(4)平衡性原则:管理软件需求开发的具体事务要有一定的侧重。对于需求开发过程事项,应根据影响大小分清主次,关键的事项或者事项里的某个多发问题点,着重管理,达到在管理上的主次平衡。(5)高效性原则:模型的设计必须以促进需求开发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提供给相关人员一个展示需求开发管理和有效解决方案的平台。(6)时时控制性原则:及时控制需求开发过程中影响进度、成本、质量等问题,及时发现解决冲突事件,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保证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7)动态性原则:开发中应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软件需求开发中,并学习借鉴相关软件需求开发的成果。
2.软件需求开发管理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软件需求开发管理模型,见下图:
该模型遵循了软件需求开发的管理流程。启动阶段,软件开发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软件项目已立项,项目正式启动。软件需求开发管理阶段是模型的主要部分,按照项目流程,依次划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软件需求规格和需求验证四个阶段。总结阶段,对软件需求开发管理进行总结,并进入到软件程序设计阶段。模型的核心部分是应用项目管理的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对软件需求开发进行动态管理。进度管理就是制定出经济合理的进度计划,然后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检查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差异,并及时找出出现差异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以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进度管理应加强沟通,掌握可能延误进度的环节,并严格控制进度变更。成本管理就是对项目所需的成本情况进行详细地分析和估算,编制资源需求计划,并编制项目所需的成本估算和预算,在执行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成本管理应严格控制加班、浪费等额外支出。质量管理是为了保证项目的可交付成果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围绕项目质量而进行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等活动,其具体内容涉及质量规划、实施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通过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使软件需求开发成为进度快、成本低和质量合格的有机统一体。
该模型规范了软件需求开发的业务流程,并在整个软件需求开发的不同环节之间建立联系,明确需求开发过程与自身各任务项之间以及项目其余环节所存在的各种联系。模型各环节间的相关性、可追溯性保证了软件项目需求开发过程,可以遵循统一的管理模式。该模型具备可配置性。每个软件项目,都具有个性化管理需求,在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可以针对具体的开发团队,项目要求,管理侧重点,扩增相应的管理模块,将此模型推广到任何一个软件需求开发项目。
3.模型应用
由于软件需求开发具有复杂性,其主要表现为需求描述问题,明确表达需求较难确定,并且难以统一;需求完备问题,需求没有遗漏,难以准确划定系统范围;需求的变更问题,需求变化是永恒,需求不可能是完备。模型应用需做好以下工作:(1)文档化管理。需求必须有文档来记录,该文档必须是正确的,是经过验证的,是在受控的状态下变更的。开发或管理人员常常会在含糊的情况下把认为是相对简单的需求忽视而省略文档记录,其实未必简单,只有想清楚、写清楚、说清楚才说明已经真正把需求整理清楚了,同时方便日后维护工作的展开。需求含糊的情况下要进行会议形式处理,并邀请相关人员参加进行需求澄清及确定,需求在进行多方确定后进行归档。同时软件需求的复用率也是相当高的,可以避免升级时重新将需求再次获取,只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作为文挡需求复用升级处理。(2)审核评估需求变更,减少变更的影响。在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渐变是必然的,无论需求变化的程度如何,只要需求变更就必须进行评估。在需求变更之前必须由项目管理人员审核,再传给开发人员进行评估等工作。管理人员必需依据对整套系统的了解程度分析需求变更过程中可能受影响的系统及受关联的功能模块,并制定积极应对措施。(3)整体管理。应识别、确定、结合、统一与协调软件需求开发管理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各种过程和活动,保证进度、成本、质量等各要素的相互协调。
四、结语
软件需求开发在软件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应用项目管理理论,设计了软件需求开发管理模型。该模型遵循项目管理流程,将软件需求开发划分启动、需求开发过程、总结三个阶段,并将软件需求开发过程划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软件需求规格和需求验证四个阶段,模型应用项目管理的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对软件需求开发进行动态管理,实现软件需求开发项目目标最优。该模型能够提高软件需求开发管理效率,确保软件开发能够按进度,低成本,高质量地完成。
参考文献:
[1]景慎艳:软件项目需求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27)
[2]左怀远:软件项目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3)
[3]孙琦龙: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模式[J].科技信息,2008(7)
1.1环境中的大气、土壤和水污染
建筑工程中,在运输、装卸施工材料,平整施工场地、开挖道路等都会产生一定地面扬尘,造成环境的大气污染,从而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与身心健康。建筑场地施工人员平时的生活废水、施工中的废旧材料、用具以及像漆桶、沥青桶、废旧灯管等原料随意的丢弃也会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导致附近土壤恶化,水质变坏,施工人员的不注意都容易造成污染。
1.2噪音污染
施工场地有很多的施工机械,如挖掘机、装载机、混凝土搅拌机、货车等,这些机械在使用当中都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噪音,也会影响周边的居民的生活与健康。
1.3固体废弃物污染
在建筑施工中,主要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是建筑垃圾,如果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1.4桩基挤土与挖土造成的环境影响
由于高层建筑的日益增多,地下空间的日益加大,建筑基坑也越挖越大,越挖越深。在基坑开挖时,随着环境的越来越复杂,基坑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比如,遇到降水或者开挖措施设计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基坑变形、流土以及维护体系遭到破坏等,都危及到基坑周边的建筑物。
1.5装饰材料污染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建筑新材料不断的涌现,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也就越来越多,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造成污染的主要有甲醛、苯系物等。
2针对环境管理提出注意和具体措施
2.1环境管理应注意的几点
一是建筑设施资源不足:建筑环境管理的有效实施主要靠的是有关部门和人员承担相应责任,并对各级部门、人员提出任务、职责的明确界限,并予以传达。兵器要求管理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设备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二是预防不力,设备配备不足:要确保建筑项目环境管理有效性的运行,关键在于要素的纠正与预防上,目的在于环境行为的改进。
2.2对员工环境管理的具体措施
2.2.1一是,认识建筑人员环境污染培训的必要性:从建筑的管理角度来说,项目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与实施,必须依赖所有的施工人员的参与;二是,深化培训:对施工人员的培训不是纸上谈兵,不同的施工场地有着不一样的环境污染因素,对他们需要针对性的培养。在培训时,要针对具体的需要,制定出培训方案,让施工人员的培训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2.2.2在施工项目中,实行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列出岗位责任制和承包责任制,建立一套环境保护控制体系。作为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环境保护的第一负责人,也是现场环境保护监控体系的领导者,作为建设项目工程,应当把环境保护的指标作为项目经理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
2.3对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的具体措施
在对施工现场环境的检查和监控中,应当做好对现场粉尘、废弃物污染的监控工作。要把施工的进度、质量和文明施工联系在一起。
2.3.1防止大气污染
施工场地应该经常洒水,保持场地湿润,施工项目部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粉尘材料扬尘、散落造成环境的污染。除了设置必须符合施工规定以外,应该严格控制施工场地焚烧橡胶、皮革、树叶等有毒、有害的物质,对化学药品加强管理,防止其泄漏、溢出。
2.3.2防止噪声污染
加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科学的、合理的选择和安排施工时间,尽量将运用大型机械的时间调整到不影响周边人员生活环境的白天,严禁在夜晚动用噪声过大的机械进行施工。在对施工机械的方面,应做到定期对机械进行维护,对设备惊醒保养,减少机械施工期间因振动、噪音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3.3防止水、土污染施污染
施工剩余的废弃物不能随意倾倒, 应按照管理规定运送到指定倾倒场地。不得在饮水处处理施工机械和化学药品等,应设置隔油池或者沉淀池,防止施工期间的生产和生活废水直接倒入。施工当中的搅拌废水、磨石废水等如果经过处理符合排放标准,则可以排入城市管道。存放施工现场的油料的仓库,必须经过防渗处理,防止油料出现跑、漏等现象,从而造成环境污染。
2.3.4加强回收处置和重复利用
对建筑产生的垃圾,可以进行分类处理,像塑料桶、盒子、编织袋等都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在搅拌混凝土的地方,建立好蓄水池、集水井等,废水经过一些处理可以用来冲刷或者再利用。在一些大型的施工场地,可以在厕所附近建立处理垃圾、粪便的沼气池,不仅消除了污染,还能够降低用工成本,节约能源。
2.3.5防止装修、装饰对环境的影响
对施工进出场得装饰材料要进行严格的检查,严禁有害物质超标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尽量采用无污染施工工艺。例如基体与板材连接的方式可以由胶结改为钉接来固定。
3建筑工程项目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3.1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现在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的进步,人类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高科技文明,但是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生态破坏等。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建立在环境破坏的基础上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们意识到了开发自然资源需要尊重自然界得客观规律。环境与发展齐步,走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因此,为了更好的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不被破坏,让建筑施工的经济和环境能够协调发展,就必须对建筑项目施工实行环境管理。
3.2环境管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