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批局新闻宣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络新闻 新闻宣传 途径 对策 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b)-0019-01
新闻指的是:对新近发生的事进行报道;网络新闻是指:个人或者机构对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事,通过网络进行相关的报道。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相比,显得:更方便、更简捷、互动性更强、内容量更大等,使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更多、视野更加宽广。因此,党应该把网络新闻作为新时代思想宣传的重要阵地。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网络新闻宣传遇到的问题,然后提出“加强网络新闻宣传的途径与对策”。
1 网络新闻宣传遇到的问题
具我国对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的统计报告显示:至今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过3亿,普及率接近30%。在这种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民数量剧增的大环境下,网络新闻的舞台非常广阔,虽然网络给人们提供的广阔的舞台,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1.1 广泛的新闻来源、冲剂新闻传播秩序
由于网络新闻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的特性,如是便给那些有害信息和虚假信息等有了可乘之机。它们常常为了吸引受众:不惜编造、杜撰虚假信息。从而使那些价值观较弱的群体收到冲击,进而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在国难“5·12”中,国家和人们群众的财产收到了巨大的损失,可是网络上却出现虚假的谣言,甚至以赈灾之名实行诈骗,从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并且给慈善群体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伤害。
1.2 网络新闻的采编者、素质曾差不齐
目前我过的网络新闻还处于拷贝借鉴阶段,采编人员并不是专业的新闻记者,因此常常出现新闻质量差、深度浅的情况。网络新闻的采编者,具有取材的随意性,缺乏政策的原则性,所以便出现了新闻质量差、深度浅的局面。更有甚者,搞有偿新闻,通过编造虚假新闻去吸引大众眼球、提高点击率,从而赚取网络推手的费用。
1.3 网络新闻的法规和体制不完善
网络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虽然出台了多部关于网络的法规,但还是存在许多漏洞。目前,在网络新闻的宣传和管理中存在着法律、法规的缺失,造出其出现问题的时候,常常需要借助其他的法规来进行解决,从而严重的制约了新闻的管理和发展。同时网络新闻的体制也不完善,目前仍出现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这样,很不利于网络新闻的统一协调管理,从而对网络新闻的发展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制约。
2 加强网络新闻宣传的途径与对策
2.1 树立发展的紧迫感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其在社会的影响日益强大,网上的竞争也越演越烈,因此:只有树立发展的急迫感,才能更好的做好网络新闻的宣传。这样才能顺应信息化的趋势,从而对思想宣传阵地有主导权,从而把我国的良好形象推向世界。同时它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繁荣和党和人们的团结奋进。所以,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2.2 坚持党的领导
网络新闻该进行哪些报道、不应进行哪些报道,要凸显什么、不应凸显什么,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得坚持党的领导。因此,各级党委要吧网络新闻的发展列入工作日程,摆在重要的位置。党委宣传部应该以对待传统媒体的心态去进行网络新闻的管理发展工作。对其出现的问题,要帮助解决。倡导个地方政府集中力量办好政府新闻网站,保证其有必要建设投资的运行经费。对其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归口管理,严格审批,增强全局意识和整体观念,加强网络新闻资源的深度整合,把重点新闻网站做大做强。
2.3 增加吸引力和影响力
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要对网络新闻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其无国界、信息多、传播快、互动强、储存久的特点。从而把网络新闻做真、做全、做深、做快、做活,使其既有权威性又有可读性。既能格调高雅有能生动活泼。另外要重点新闻网站要发挥原创新闻多、信息可信度高等优势,用心思,动脑筋,下功夫,着眼群众,贴近群众,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优化网页设计,组织精品力作,创造名牌栏目,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在线交流、网上直播、动画漫画等多种手段改进报道形式,办出特色,办出权威,办出水平。同时要切实的办好互动栏目及网站论坛等,因此要善于对网上热点的捕捉,然后进行正面的引导。在操作上可以借鉴传统媒体中的名牌节目,如:推出网上“实话实话”、“焦点访谈”、“今日一线”。但是要注重内容选材:捕捉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然后因势利导;挑选好的嘉宾、有名的学者、普通百姓以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从而是其具有权威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2.4 抓紧培养人才
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人才紧缺已成为当前制约网络新闻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所以:必须从战略高度去看待对人才培养的问题。具体操作:结合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其达到: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提高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效果;从传统媒体中选派业务精英,充实到网络新闻工作中去;创优条件使优秀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不断的培养出一批网上的名编辑、名评论员、名论坛主持人,培养出一批网络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造就一支熟悉党的新闻工作、掌握网络传播技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网络新闻队伍。
2.5 严格依法管理
讲网络新闻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是网络信息迫切需要规范的要求,同时是健康发展网络新闻的要求。通过实践证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相关制度的建立,然后再严格的执行,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必须提高网络新闻的依法管理程度。按照“爱国守法、务实求真”的态度和要求去进行,大力倡导网上道德,树立良好网风,态度要严肃,格调要清新,取名要庄重,用语要文雅。
3 结语
具我国对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的统计报告显示:至今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过3亿、普及率接近30%。在这种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民数量剧增的大环境下,网络新闻已成为,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网络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一个产物,具有系统性、复杂性以及时代趋势性,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相比,显得:更方便、更简捷,同时其质量对社会的安定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网络新闻宣传的途径与对策分析显得非常必要。希望本文对“网络新闻遇到的问题分析”和提出的“加强网络新闻宣传的途径与对策”,能够读者带来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罗新宇.加强网络新闻宣传管理的途径和对策[J].网络传播,2009,10.
一、概述
20*年市环保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地震带来的巨大困难,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观总体战略,努力服务*试验区建设,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组织领导得到加强、工作机构得到完善、政策法规得到贯彻落实,单位门户网站建设、新闻宣传工作、信息上报工作成效明显,有利地促进了广大群众对环保工作的了解,提升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公开内容
1、主动公开信息总数。具统计,20*年,主动公开信息总数为3836条(其中:全市政府信息公开管理系统为298条,所占百分比为7.8%;市环保局门户网站为2538条,所占百分比为66.2%;向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局、市委(2个部门)、市政府(2个部门)以及中央、省、市各大新闻媒体报送政务信息、调研报告和新闻稿件1000条,所占百分比为26%)。
2、主动公开信息分类。认真做好“全市政府信息公开管理系统”信息维护工作,具统计,20*年市环保局公开信息298条(其中机构信息25条,所占百分比为8.4%;法规公文84条,所占百分比为28.2%;其他信息189条,所占百分比为63.4%)。
3、重点公开内容。20*年,针对“全市政府信息公开管理系统”,市环保局重点做好了三项信息的公开工作。一是机构信息的更新。由于人动和局内设机构的调整,市环保局对相关信息进行了及时调整,公布了局领导和各处(室)职能情况,为群众和企业办事提供了方便。二是法规公文及时添加。为做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及时完善了各类政策法规信息(如:关于印发《地方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审批办法》的通知、关于《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划定方案》的通知)。三是每天坚持添加政务动态。建立和完善了政务信息报送网络,做到及时、准确(如:*市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区(市)县建设、*市中心城区二氧化硫浓度首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市环保局传达贯彻全国环评工作会议精神)
(二)公开形式
市环保局利用多种形式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一是利用单位门户网站进行信息公开。将单位门户网站,按栏目特点进行了分解,各栏目分别由各处(室)和直属各单位分别负责,对其进行维护,随时将最新的文件内容、相关政策进行公开,让群众更好地了解政策,为加速办事流程提供了条件。二是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各类载体做好外宣工作。比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4月15日,市环保局汇同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联合了《*市环境保护局*市公安局交通局关于执行国家机动车限制通行区域和时段的通告》和《*市环境保护局*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关于执行国家机动车第三阶段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通知》。为做好环保宣传工作,参加了*市电视台33频道的“面对面”节目,主要就饮用水源保护相关工作进行了宣传;参加了*市广播电台“面对面”栏目,就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和禁煤工作进行了全面宣传并回答听众提问。三是加强信息的报送工作。制定并印发了《*市环境保护局政务信息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将政务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任务,积极组织全市环保系统做好政务信息向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局、市委、市政府的报送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四是做好环保咨询和项目审批工作。对政务大厅环保咨询窗口专职的2名同志进行了专业培训,并将所有审批项目统一制作了美观、易懂的宣传资料,并将原有涉及5个业务处(室)的7项行政审批项目,精简为4项审批项目,统一由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处负责,其它相关处(室)支持和配合,进一步缩短了审批项目办理时间,方便群众办事。具统计,政务大厅环保咨询窗口20*年共接收环保咨询4935人次。
三、依申请公开政务信息情况
按照《*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市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办法》的要求,市环保局积极做好依申请公开相关工作,指定专人负责。20*年,市环保局暂未收到依申请公开事项。
四、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20*年,市环保局没有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发生。
五、政府信息公开机构人员及经费情况
(一)机构人员情况
按照市政府办公厅“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工作机制”的要求,市环保局结合工作实际,在原有工作机构的基础上,对“*市环境保护局环境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由党组书记、局长王文斌任组长,副局长林建良、张静任副组长,机构各处(室)和直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局办公室主任王亚滨任办公室主任,黄留成、刘涛、吴军、刘健国4位同志具体负责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局办公室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指导、协调和监督,信息中心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技术支撑和网络管理。
(二)经费情况
为加强全市环保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起草并印发了《*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保证各单位在组织领导、人员分工、专项经费上得到了落实。具统计,20*年市环保局用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经费为22.38万元(其中:设施设备为7.5万元,资料印刷为14.88万元),分别用于单位门户网站建设、新闻宣传、环保宣传资料的印制等工作。
六、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新闻宣传对策
纵观当前一些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闻宣传上,虽各家有各家的妙招,也基本形成了“铺天盖地”、“浓墨重彩”的舆论氛围,但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当前传统媒体在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型对农传媒数量严重不足,专题性栏目、节目偏少
我国有9亿多农民,但他们拥有的传统传媒资源比例却低得可怜。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有电视播出机构2544座,开办电视节目2984套,全年共播出电视节目1360万小时。如此众多的节目资源,但对农专题节目的数量却屈指可数。广播“窄播化”浪潮的涌起,使专业化、受众群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分,但离农业、农村、农民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以笔者家乡的某农业大市的广播电台为例:“三农”新闻宣传本是自身最根本的职责,但受众群细分后。原有的“农业科技”、“对农专题”、“农村问题百事通”等农民喜闻乐听的节目全部取消,占总人口85%以上的农业人口。却没有一档属于自己的专题节目。
据调查,“涉农”纸质媒体只有《农民日报》、大众报业集团的《农村大众》,湖北《农村新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的《河北农民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四川农村日报》等十多家。
2、站在都市的视角看新农村建设,主体错位、急于出彩、缺乏创新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国媒体掀起了一轮轮建设新农村的宣传热潮,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中暴露出的站在都市的视角看新农村建设,主体错位、急于出彩、缺乏创新等问题却不容忽视。
一是互动作用差,导致一些媒体在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上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近三年来,传统媒体在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上积极性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部分媒体在宣传的要点上,往往闭门造车,站在都市的视角看农民,摸不准农业、农村、农民的脉搏,使农民参与和互动的积极性不高,结果收效甚微,甚至招致农民反感。
二是一些媒体“完成任务”心态严重,采编作风不扎实。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一些媒体却仅仅把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当作一项临时性的任务来完成,个别采编人员往往写稿靠会议、采访靠总结、走马观花拍镜头。导致报刊、广播、电视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声势很大,但媒体为农民当好喉舌、为党和政府当好政策的参谋助手的功能却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三是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方法创新不足。具体表现为:对农村宣传工作号召多,指导少;要求多,办法少;动态多,典型少;一些传统媒体服务意识不强,没有按照大多数农民的需求与愿望来组织开展宣传,说教、灌输、支配式的老套宣传方式没有得到创新,对各种典型的挖掘、提炼的专题性报道相对较少。
3、权威性、贴近性、可读(视、听)性差,受众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一是缺乏权威性、贴近性、针对性。一些媒体在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上出现了主观片面、盲目拔高等倾向,过分夸大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关注富村多,关注穷村少,报道出来的典型缺乏示范效应。传播内容的选择也多以市民的趣味和喜好为取向,农村受众对媒体多样性、实用性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此外,报刊上的对农文章学术味浓,广播电视节目在栏目设置上、播出时段的安排上、节目内容的选择上与农民收视习惯和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当前制约传统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的主要原因
1、“量体裁衣”,缺乏制约
传统媒体在新农村新闻宣传上职责任务、工作要求、工作进展、经验总结、工作成果等方面没有考核指标,怎样宣传、宣传多少、质量如何全部由媒体本身来“量体裁衣”。使新农村建设的新闻宣传时断时续、时强时弱。
2、媒体越来越多地以“企业行为”介入市场
中国传统媒体的性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主要职责是负责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群众的呼声,弘扬时代主旋律,引导时代新风尚,体现的是社会服务功能和社会效益。但近年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成为传统媒体的追求目标,成为传统媒体解决现实生存、谋求长期发展需要深入思考并认真解决的基本问题。因此。迎合中高收入受众、吸引广告商的眼球。成为传统媒体竞相思考的重点,而来自新农村建设中的新闻,由于难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受到冷落。
3、绩效意识、成本意识、危机意识、效能意识使部分采编人员产生浮躁心理
伴随着传统媒体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绩效意识、成本意识、危机意识、效能意识已根植于许多采编人员的心中。一些媒体给采编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使采编人员靠“挣工分”拿工资,而新农村建设宣传由于受路途远、采访条件差、出稿慢、收入低等方面的限制。愿意真正“沉下去”的采编人员逐渐减少,浮躁心理、应付心理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4、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缓慢、农村报业市场“荒漠化”现象加剧
按照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要在2010年底完成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让广大农民收看到8套电视节目。收听到4套广播节目。但来自民盟安徽省巢湖市委2008年10月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全市共有人口454万、约130万户,农村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盲村有1922个;全市有线广播电视联网约40万户,城镇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以上,农村有线网络覆盖率仅为5%。
中国的日报出版总量规模已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但资料显示:我国现有报纸2000余种,目前北京、上海、天津三地每千人拥有报纸的数量已分别达289份、253份、183份,而占总人口70%的农民的报纸仅四五十种,农民平均干人拥有报纸量不到1份。
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媒体资源分配上“城市化”倾向,使得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受的媒体信息严重不对等。传统媒体对农村受众漠视程度严重。广大农民媒介内容缺失极大。
三、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作用
1、放宽政策,多方投入,着力提高农民平均千人拥有报纸量,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
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适度放宽和简化“三农”类报刊的审批程序,鼓励国家涉农部门出版服务“三农”的报刊;同时,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各种社会资金对“三农”类报刊的注入,使农民平均干人拥有报纸量得到质的飞跃。各级党委政府和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工程来抓,让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到农村的千家万户。
2、创新工作机制,实行目标管理,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变“软”指标为“硬”任务
各传统媒体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对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的总量和质量进行监控,使包括版面、时段、栏目、体裁、内容在内的各项指标得到细化、硬化。通过实施目标量化,每年都对各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真正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促使各传统媒体集中财力物力、集中精兵强将,集中版面时段。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宣传报道中。并促使员工收入分配向在新农村建设宣传报道一线的采编人员倾斜,确保新农村建设宣传报道制度化、长效化。
3、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握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传统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和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点,努力修正自身的“城市化”倾向,缩短和农民的心理距离。心中要始终装着“三农”,成为提供新农村建设理念和思路的源泉、政策和决策的传播载体、建设成就展示的平台和舆论监督的阵地。
要制定长效、周密的采访报道方案,创新报道形式,通过专栏、专版、连续报道、评论、调查报告、通讯等“十八般武艺”,拓宽报道渠道,力求在报道的广度上形成“铺天盖地”、“浓墨重彩”的舆论强势,深度上挖掘出一大批有分量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经验,增强报道的指导性、实效性。
【关键词】企业网络 新闻策划 宣传
伴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受到巨大的冲击,网络新闻的使用率持续攀升,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网络新闻在兼有传统媒体新闻特质的基础上,又具有自身的特色。很多企业逐渐意识到把网站作为高效的营销传播平台的重要性,纷纷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新闻网站。做好企业网络新闻策划,能使企业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足够的注意力,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一、企业网络新闻与传统媒体新闻策划的异同
企业新闻策划就是企业新闻策划人员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去发现或采编对企业形象及其产品有利的新闻。
1、共同点
(1)目的一致性。企业新闻策划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目标服务,即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报道策划向目标受众传递企业及产品信息,促进企业发展,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它是除广告之外,快速实现企业宣传目标的一种营销手段。
(2)超前性和预见性。无论是网络新闻还是传统媒体新闻,都要求采编人员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在新闻事实发生中或者是未发生前就做好准备。例如,对企业的大型会议进行新闻报道策划。重庆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针对重钢120周年纪念大会进行专题报道,对重钢的历史、人物、今朝、未来等重要节点开辟专栏,适时的配发评论。也有针对企业近期的重点工作进行集中报道,着重挖掘新闻背景资料,力求以全新的视角深入解读新闻背后的新闻。例如,重庆市电力公司针对“迎峰度冬”、“迎峰度夏”活动开展的系列策划报道,并结合时下倡导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新闻报道策划,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3)创新性和逆向思维。企业新闻主题、报道方式、报道角度都要不断出新, 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企业依托生产经营工作而掌握大量的新闻资源,新闻策划和传播人员要善于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对已经占有的新闻资源进行创新管理,特别是要及时抓住一些突发的动态事件,策划出动态感强的企业新闻,使其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宣传作用。重庆江津市中山古镇丈夫为妻子凿出6000多级“爱情天梯”的故事感动了亿万人。然而,由于山路崎岖,人迹罕至,两位老人的居所一直没有通电,生活照明全靠油灯。重庆市电力公司获悉后单独为其架设线路,这件事的新闻价值远大于经济效益,它是对重庆“户户通电”工程的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也产生了预期的效果。
2、差异化
(1)时效性。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省略了出版印刷环节,打破了传统的出版周期。同时,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信息,即时更新、日更新,信息具有及时性和海量性的特征,在空间上可以覆盖全球,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信息。
(2)传播方式。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策划可以同时调动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手段,对一个专题或者事件进行全方位的生动报道。企业网络新闻传播已呈现出多媒体化的特点。
(3)受众和公信力。网络新闻媒体频繁的动态更新很容易形成“碎片化”和“眼花缭乱”的破碎感,同时,企业网络新闻面向的是全社会,由于宣传的需要,难免会“报喜不报忧”,“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使网民在寻找信息的过程中受到误导,花费更多不必要的时间,最终产生对企业的不信任感。
在纸质媒体中,文字的抽象性容易使人产生权威感,营造真实可靠的氛围。企业的纸质媒体更多的是内刊,面向企业员工和用户,传播内容的针对性更强。员工和用户是企业的支持者和潜在支持者,他们对传统媒体更加信任。
二、企业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
企业的新闻策划不同于社会媒体的新闻报道,企业的新闻策划有明确的目的性,对外面向整个社会,行业特点决定了它需要依托大众媒体的宣传、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对内面向干部员工进行宣传教育,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干部员工凝聚力。
1、互动性
企业网络新闻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的立体呈现,给予受众全新的感官体验,信息量更大,更新速度快,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多种媒介进行浏览,发稿门槛低,普通员工也可以参与其中,把身边发生的事情及时的报道出来,增强了参与性和互动性,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格局,让员工更易接受和喜爱,使新闻宣传的感染力更强。
2、二次整合和二次传播
企业通过对网络新闻的策划,可以对系列报道、系列新闻、系列活动进行连续报道,及时更新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网络新闻编辑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新闻事件,进行全面深入地挖掘,对新闻事件的背景材料通过相关链接进行深入分析、整合重组二手新闻资源,在信息的基础上同时进行策划,使网民原本获得的碎片化的信息得到不断完善和强化。
由于网络新闻具有信息量大,文本内容可复制、可链接等优势,便于社会媒体和其它网络媒体的转载,使新闻具有二次传播、多次传播的可能性。通过全方位的传播引起网民更大的关注,传播企业核心价值观,这也是网络新闻策划的优势。
3、资源共享
在当今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各种媒介在竞争中相互依存,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使得新闻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形势更加多样,接受更加快捷,效果更加优质,企业网络新闻策划正是得益于这种资源共建共享。山西科技报刊总社积极整合全省科技传播资源,构建成一个集报、刊、网、车、窗、影视等多种传媒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科技传媒基地,实现了科技传媒资源共享,大大增强了科技传播能力①。从这个实践来看,企业网络新闻策划可实现以企业网站为平台主体、多种传播资源并存的多元化结构。有利于企业传媒实现集约化经营,增加效益。
三、做好企业网站新闻策划的途径
企业新闻网站往往也被人们称之为“官网”和“门户网站”,它是服务企业发展的平台,宣传企业形象的窗口,凝聚企业精神的纽带,构建企业文化的桥梁和传播企业价值的阵地。
企业网络编辑是企业的守门人,加强网上新闻宣传管理和策划,首先要确保不出政治性、政策性差错。需要加强新闻发、审批制度建设与执行,加强新闻从业与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确保充分发挥企业网络新闻阵地的喉舌作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2、整合新闻资源
当前, 虽然很多企业都开设了自己的新闻网站,但是更新速度慢,网页内容多是将传统报纸,电视的内容上传到网络这个平台,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自身的优势和功能。企业加强网络新闻策划,要坚持新闻策划活动的整体性和全局性。要围绕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企业的核心理念进行专题策划,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前后的连续性,尽可能的调动起报纸、期刊、电视、门户、博客、论坛、微博等传播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同时展开,提高受众覆盖率。
3、增强可信度和吸引力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网络新闻宣传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企业在新闻策划与传播中,应当立足客观,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新事物、新趋势、新问题,严格按照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来写作,以事实说话。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维持客观,公正的社会形象。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增强沟通功能和互动性,开办一些员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特别要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进一步满足员工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要客观反映现实,企业网络媒体应以动态消息为主,理论研究为辅,围绕企业发展思路及目标,促进解决员工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激励员工奋发向上。要通过挖掘和反映员工工作和生活中的细微变化,来反映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把新闻“做活”,使网络新闻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
4、加大创新力度
网络新闻策划要立足创新,进行独特构思,使网络新闻具有新奇性,充分吸引社会的目光,达到出其不意的宣传效果。企业网络新闻策划需要进行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突破原有的宣传模式。企业要调动所有部门自觉地配合职能宣传部门进行宣传,积极提供新闻线索,为新闻策划打好基础。
同时应倡导推进内部绩效考核办法,形成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励编辑记者的工作积极性。在企业重大决策实施前,企业应首先针对新闻宣传队伍进行培训与讲解,这也有利于新闻策划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5、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企业网络新闻重在宣传职能,所以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把企业在各个不同时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企业生产经营、党建、企业文化建设和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各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好的工作经验、好的工作方法等及时向外进行宣传报道。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作品塑造人”②。使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思路清晰,可以有效地把广大员工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企业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把员工群众的干劲凝聚到加快发展的大局上来,把企业新闻办得可读、可亲、可信,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的知心朋友。形成万众一心,迎难而上,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为企业中心工作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结语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也应该顺应潮流,不仅要大力推广新媒体的使用,还要加强策划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企业网络新闻策划的优势,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与创新力。企业网络新闻策划,只要坚持不懈长期努力,与时俱进,就能够起到内聚精魂,外树形象,打造企业品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和谐、健康向前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曹俊卿,《媒介融合下科技传媒资源共享的实现路径》,《新闻研究导刊》,2012(1)
②薛红玉,《网络新闻编辑的发展与创新策略研究》,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
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在挤压中寻求突破。中国宁波网在近几年的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住了网络传播即时性和互动性的主要特点,强化和提升网络新闻传播的引导力,通过新媒介和新技术的融合不断打造新闻精品。十多年来,中国宁波网率先推出全媒体报道模式,综合视音频、互动、聚合等多媒体手段增加网络新闻宣传效果,打造了《对话》、《第一现场》、《网看民生》等多媒体品牌栏目,从而在与本地各站、地域外同类网站及传统媒体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强化正面舆论宣传影响力,凸显了地方新闻网站的主流媒体地位。
缺少两道天然屏障
从新闻宣传报道和网络传播特性而言,地方新闻网站与地方传统媒体特别是与报纸、广播相比,缺少了两道天然屏障。
第一是门槛的屏障:二线城市当地党委政府主管的传统媒体单位按媒体特性分基本各只有一家,或有多份报纸但归属于同一报业集团,电台、电视台也同样归属于同一广电集团内,在本地不存在外部竞争;而新闻网站虽说经审批通过建立的只有一家,但在实际上包括政府网站、部门网站、地方商业网站乃至个人网站,不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资讯(包括新闻)的情况,在专业频道的建设上甚至因其小、专、精而影响力还强于新闻网站。
第二是地域的屏障:二线城市的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和电台,基本不存在来自地域之外的竞争;就算个别省报或大报异地办报而进入当地,这种情况并不普遍,即使有影响一般也不大;除却此类情况,本地域之外的同类媒体对自身几乎没有太大的影响。而新闻网站则完全不同,不仅要面对本地域内的竞争,还要面对由于网络无地域限制而带来的本地域外的竞争,尤其是省级网站、全国性大网和商业性网站因其资讯的丰富、传播的快捷,对地方新闻网站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这两道屏障的缺失,使得地方新闻网站遭受到了来自本地各类网站的竞争和地域外同类网站的压迫。同时,传统媒体多年来形成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对新闻网站的传播也始终存在无形的挤压。
网络新闻的即时性理念
通过中国宁波网多年的网络新闻实践,我们认为一个地方新闻网站要真正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必须要特别注重强化本地原创新闻和资讯在网络传播中的即时性理念,发挥网络的互动性特点,充分结合和利用新技术的优势,发挥网络新闻媒体在当地舆论引导的强势作用,才能在传统媒体中“成功突围”,并在与其他网站“争夺眼球”之战中获胜。
首先,打造网络新闻的即时性理念,就是要将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从“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向“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推进。
即时性是互联网的第一属性,中国宁波网在日常网络采编工作中一直强调“快速、及时”,建立了突发新闻的快速反应机制。
在2011年3月11日北京时间13时46分日本大地震后,宁波等沿海城市发生抢盐风潮。截止3月17日下午5点,天一论坛相关帖文达到上千条,点击人次十余万。在谣言四起的情形下,中国宁波网在全市媒体中率先进行了滚动报道,在第一时间成为宁波市盐务局澄清事实的首发平台,《宁波手机报》推出特快消息告知数十万手机报用户,《宁波食盐库存充足不会涨价 市民不必超常采购》等文被市内各大媒体和论坛纷纷转发。此后又有《浙江卫生厅回应抢购碘盐:服碘盐无助预防辐射》、《中盐总公司回应食盐抢购现象:确保市场供应》、《宁波盐业信息网:食盐零售价格由政府制定 任何经营者擅自涨价受罚》等文即时跟进,并在中国宁波网首页和天一论坛首页醒目位置进行滚动,有效平息了网上的过激言论和恐慌。宁波网主动收集和疏导民意,发挥媒体的服务功能,迅速搭建起沟通网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充分体现了网络报道的即时性理念。
中国宁波网的一大批本地原创新闻通过即时性的报道方式不仅在信息传播中争得了先发优势,还取得了传统媒体和其他网站所不能匹及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网络新闻的互动性理念
创新并结合网络新闻的互动性理念,充分发挥网络媒体所特有的“互动新闻”的作用,使得网络新闻能够在即时性的推进当中实现新闻价值的再造和提升,有效地提高读者黏度。
中国宁波网的一系列本地原创新闻在发挥即时性报道的同时,依托网站的天一论坛进行全方位互动,关注重大宣传主题、关注民生,富有人情味,因此受到了广大网民的热烈欢迎,在正确引导社会热点、疏解公众情绪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社会作用。
创建于2001年8月15日的天一论坛,从最初的三名论坛网友发展到如今的77万注册用户。11年来,天一论坛组织了为白血病儿童捐款、“三八”爱心义卖、结对助学等近百场较大规模的网友活动,使数以千计的人和家庭获得救助。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宁波网联合全市网站发出向四川灾区捐款献爱心的倡议书,并组织了多场义捐义演活动,仅“六一”儿童节义卖活动就募得款物2.5万多元。中国宁波网推出的《天一红人堂》,先后邀请“微笑天使”桑兰、舞蹈家金星和宁波最红交警“随风叔叔”等嘉宾作现场访谈,成为网站人气最旺的栏目之一;《金视》栏目,通过与嘉宾面对面的访谈和讨论的方式,关注宁波经济发展,关注百姓的经济生活,并推出了“理财进社区”等线下活动,以服务市民。
互动活动在新闻宣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是我国在特大型桥梁工程建设上新的里程碑式的标志,在贯通当天,中国宁波网记者赴现场对杭州湾跨海大桥进行全程视频直播,同时, 邀请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负责人就“杭州湾大桥自主创新”主题与网友进行直播交流,挖掘大桥贯通背后的自主创新精神;网站还组织了世界十大名桥评选、大桥图片征集及展示、“我与杭州湾跨海大桥”主题征文、杭州湾跨海大桥系列对话等互动活动。借助全国强势网媒扩大跨海大桥的报道影响力,并得到了网民的广泛参与。
这些互动活动使网民不仅共同见证了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贯通这一历史时刻,还全面了解了工程背后的许多故事,感受更立体。中国宁波网《杭州湾跨海大桥贯通看自主创新》获2008年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中国宁波网通过从“内容推销”到“互动营销”的转换,达到丰富传播空间、深化报道主题、凸现重大主题报道的强势效果。
融合新媒介、新科技
通过对新媒介、新技术的融合来更好地应用网络新闻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理念,在本地网站的竞争、地域外同类网站的压迫和传统媒体的挤压中做出地方新闻网站的特色和优势,打造网络新闻精品,实现网络新闻宣传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宁波网在2009年初成立了全媒体新闻部,每名成员配备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工作站办公电脑等设备,并建立了首页编辑部,先后推出“宁网原创”、“新闻调查”、“记者观察”等原创新闻栏目,全媒体记者已经成为本地原创新闻即时性报道的重要支撑。
针对传统电子报落后的网络表达模式,中国宁波网还推出新一代数字报纸《播报2.0》,以报纸版面形式与网络多媒体手段相结合的全新报道方式融入一系列报道专刊专辑,以“快捷滚动、即时互动、多媒体联动”为特色,使我们的原创新闻给受众带来更直观、精彩的视觉冲击。
随着大屏幕手机的普及和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手机的综合应用性能大为提高。针对手机屏幕和下载渠道的多样性,中国宁波网适时改革手机报版面和传播技术,在显示界面上充分导入交互式阅读概念,使手机报与网站新闻报道融为一体,发挥其点对点的主动送达功能,使网络新闻宣传有效性进一步加强。
如何提高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有关部门和各地把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发展民营文化企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目前,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渐成规模,一批大型民营文化企业崭露头角,丰富和活跃了文化市场。大量优秀影视剧的出现,与非公有资本进入影视剧制作密不可分。民营书业在教科书之外的普遍图书发行及零售方面占了半壁江山,而游戏产业的迅速发展成就了一批民营企业家等等。这都说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利国利民,必须大力支持。
《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分成了鼓励、限制和禁止三种情况,对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有很强的导向性。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对外资放开的,明确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并在股权比例和相关领域等方面对民营企业进一步放宽。鼓励和支持民营考试,大收集整理资本参与一些领域的国有文化单位股份制改造,对于民营资本所占股份作了限制。对于不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宣传业务等领域,作出明确规定。
《决定》的出台,有利于相关部门加强对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引导和规范。各有关方面,应当按照《决定》的有关精神和规定,严格把握非公有资本准入的范围和条件。对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该鼓励的要坚决鼓励,给予积极扶持;该禁止的要坚决禁止,不能变相进入。要严格审批程序,完善审批办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取缔违法违规经营,规范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决定》的落实,有待于相关部门具体实施办法的出台。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要根据这一决定,制定出办法,明确国家鼓励、限制和禁止投资的产业目录。各地、各部门还要依法清理和修订与《决定》相抵触的规定。需要指出的是,具体政策的出台,目的是贯彻《决定》,并为广大民营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消费者服务,所以,有关部门在出台具体政策时,要多作调查研究,虚心听取专家、学者、文化企业主、特别是广大文化产品消费者的意见,使具体改革符合发展的需要,真正把《决定》落到实处。
企业文化宣传离不开平台和载体。各类形式多样的载体成为企业文化宣传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的兴起普及。也相应要求勘察设计企业传统的企业文化宣传方式发生变革。当传统与现代交织碰撞,如何统筹运营好众多宣传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因地制宜,更好地发挥宣传效力。对于进一步深化企业文化宣传建设有着现实意义。面对新形势。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紧紧围绕生产管理,顺应院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宣传工作外塑品牌、内聚人心的作用。通过打造院刊、展板、微信、微管网、管网、OA平台、LED等宣传阵地的全媒体一体化运作模式,构建了具有省院特色的“立体式”宣传格局,打开了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拓展宣传渠道,活跃传播形式,推动企业宣传中的媒介应用
新时期的企业文化宣传,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仅靠单一的传统媒体或新媒体,或者每个宣传平台“各自为政”将难以发挥宣传平台间的合力。从长远来看,构建完整的宣传网络,打造全系统的文化建设平台十分必要。近三年来。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通过综合运用报纸、展板、管网、微信、QA协同系统等媒介。积极发挥各类宣传平台和信息的作用,积极构建全媒体平台。一方面,对传统媒介加以充分利用。如院刊《建筑院讯》、官方网站等进行改版升级;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引入当下流行微信公众号、微官网等新的宣传方式。目前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宣传平台共八个,包括院刊《建筑院讯》、楼道展板、展示厅、微信公众号、微官网、门户网站、OA办公系统、LED显示屏。宣传平台。对内对外,传统新锐,互为补充。
改造升级既有平台,加强内容转型
一是对院内唯一纸质刊物《建筑院讯》进行改版。2014年7月。针对该报版面小、内容单一、出刊时间不固定等问题启动改版。目前该报已由不定时出刊转变为每月一期,版面由单页扩大至4开。报纸内容从单一的新闻消息到开辟副刊。增设人物专访、专题报道、员工天地等专栏。随着报纸质量的提升,《建筑院讯》从对内发放,扩大至外送到全国省级以上勘察设计单位及相关企业。进一步提升了业内影响力,
二是更新楼道展板内容。楼道展板设置在职工日常办公场所周围。是展示企业文化的重要窗口。针对原展板内容滞后的问题,对展板内容进行实时更新。如2015年3月中旬,以“员工艺苑”为主题,在全院职工中开展内容征集活动。共收集来自16个部门的美术类、摄影类、手工类、书法类等作品共116幅。并筛选出代表作品33幅在楼道展板展出。止外,一楼大厅展板也针对性地推出“创先争优、做表率、比奉献”先进典型事迹、“两学一做”等专版。
三是对院门户网站进行改版。新设计的网站外观简洁大气,栏目设置突出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核心业务和技术实力。如品牌特色IM技术、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工程物探、案例展示(办公建筑、医疗建筑、商业建筑、酒店建筑、教育建筑等)。同时增设院刊PDF电子版,更科学合理,新的门户网站已上线运营近两年。
构建新媒体平台,加快移动终端宣传的发展
一是开通院微信公众号。2014年4月,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微信公众号(fjadi1953)正式开通上线。在每个工作日更新院最新动态。目前共有省院新闻、政策速递、媒体聚焦、员工天地等栏目。从开通至今,共完成微信更新600余期,用户关注数量逐步增加。并作为优质公众号运营者,获得原创声明功能和读者评论功能。二是制作院微官网。微官网是适应移动客户端浏览体验与交互性能要求的新一代网站。2014年11月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微管网正式上线,共设置七个板块,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契合移动终端时代的用户体验,进一步展现了良好品牌形象。
加强对不同宣传平台特性的探索,因地制宜
从媒体特性来分,企业文化宣传媒介可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目前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宣传平台共八个,包括院刊《建筑院讯》、楼道展板、展示厅等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官网、门户网站、OA办公系统、LED显示屏等新媒体,大部分老牌勘察设计单位,都有一定的传统媒体建设基础。企业自办报纸、杂志等比较普遍。院刊《建筑院讯》创刊于1998年。至今已有17年,在职工中有一定影响力。应该说,在过往的企业文化宣传中,传统媒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受信息容量、时效性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媒体自身还存在许多不足。以报纸为例。因版面篇幅有限。只能选取最有新闻价值的、迎合大多数人阅读取向的信息。基于此,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刊在一定程度上压缩过时新闻,辅以人物专访、专题策划等时效性弱。可读性强的深度报道,弱化报刊不足,提升报纸的可读性。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在传播上有着“信息互动双向、传播行为个性化、接收方式移动化、传播速度实时化”等特点,填补丁传统媒体在传播速度、互动上等的不足。更加丰富多样。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新媒体宣传网络,从PC终端延伸到移动终端,
“立体式、全时效”的沟通网络。使员工不论在院内办公还是出差在外,通过这些媒介,便可轻松了解院内的最新动态。2015年4月份以来,院在平台运营上,突出重点,有所侧重,针对微信公众号的高受众群,进行了内容改革。由原先的4条新闻/天。调整为1-2条/天,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另由原来的重分享转为重原创。在微信公号上呈现更多原创文章。
此外。在OA系统上专设了“在线论坛”,包含海阔天空、新闻宣传、开心一笑、学术会议、信息技术应用等不同板块。院内职工,都可以在相应的板块中通过发帖、跟帖、讨论等多种方式。就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分享交流。近三年。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积极活跃这一平台,不断分享职工摄影作品视频欣赏、新员工风采录等不同题材的内容。2016年,针对院停车场管理改革,院内职工在论坛上“建议微型车停车收费半价”,得到普遍关注,有较多的跟帖评论。这种双向传播、受众既能接受信息。又有公开发表意见的途径,便是新媒体优于传统媒体的其中一个特点。
从传播层次来看,勘察设计企业宣传载体大致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外部报社媒体等平台。二是上级单位/行业协会刊物、网站、杂志等。三是企业本级内部平台。这三个不同层次的载体。在宣传信息的处理和报送上也各有不同。有所侧重。原则上企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活动、上级重要领导来访调研新闻、符合政府当下积极推动的发展领域且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消息等应报送到第一、二层次的平台。而企业内部日常工作消息、常态性的新闻活动则重点在企业内部平台刊登。针对不同平台的需求,一则信息往往需要处理成多个版本,报送外部平台的稿件突出成果和影响,行文简洁。企业内部平台则采用更完整的叙事方法。对新闻中的细节有一定展开。
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上级主管单位,我院定期上报的参与规范编制、优秀项目获奖、大型项目中标、技术创新突破等较有分量的稿件会被到主管单位的宣传平台,同时择优逐级报送至福建省国资委、国务院国资委等上级平台,进一步提升新闻的传播度。2013年福建省建筑设计院在建工集团的投稿总分位列司属单位第6名,2014年第2名,2015年第1名,2016年第2名。此外,2016年院刊《建筑院讯》、官方网站分获中国建筑业协会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建筑行业信息传媒工作竞赛。全国建筑行业精品报纸、精品网站。这些成绩,也表明了我院对外稿件质量和报送时效的提升。
此外,与《国企管理》、《中国建设报》、《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相关媒体保持密切联系。互动频繁。多篇文章被选登上省、市媒体及国务院国资委等,传播力度大,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6年,总结企业阶段性发展成果的《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重新定位创新发展》一文被凤凰网、搜狐等多家主流媒体转载,进一步传播了我院转型发展成效。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做精品栏目,实现内容的丰富精致化
要及时做好宣传。必须对企业中的人、事、物进行深度发掘和深入采访,抓住企业发展重点,找准职工关注焦点,报道日常工作亮点。我院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十分注重挖掘单位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正能量的故事。以消息通讯、人物专访、专题报道、原创散文、视频展示等方式。生动立体地层现院日常工作。近三年,院宣传资料丰富,宣传工作开展利,总稿件量约1300篇,涵盖各种作品,稿件类型上更加多样化,“省院人物”等精心打造一批栏目。突出专家优势和品牌积淀,使院宣传内容与各专业技术、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进一步凸显企业形象,
遵循新闻规律。用消息通讯及时报道院内动态
消息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报道形式。也是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目前通讯报道的主体。其特点是采写发稿迅速、及时。叙事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篇幅短小。在我院的消息报道中,既有如《我院通过福建省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我院开启新一轮事业改革》等企业发展中的大事。也有《福安东百广场”项目组参加图纸会审和施工现场查看》等日常生产经营活动。
深度挖掘人物专访及专题报道,聚焦省院品牌发展
我院人物专访以院刊整版篇幅报道对企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在业内享有盛誉的设计师。《对生命尊严的坚守――院顾问总建筑师杨子伸的建筑人生》、《建筑是美的艺术――院顾问总建筑师陈政恩专访》等院顾问老总专访系列及
职工随笔类作品,是企业文化宣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它既是反映职工所思所想、展示其才华的集合体,也是企业要闻的有力补充。我院鼓励通讯员及职工创作散文、随笔、书法、摄影、视频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并积极创造机会,在不同平台上进行展示。院刊改版后,新增副刊。为员工原创小品提供展示阵地。在新员工入职之际,策划“新员工专版”;立足勘察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特点,策划“员工艺苑”展板。征集刊登水彩、钢笔画、书法、摄影等作品,展现建筑师、工程师们的爱好特长和人文雅趣;力推新媒体呈现方式,鼓励原创视频。在OA“在线论坛”等平台上播放职工摄影作品欣赏、建筑考察影集。
构建好“三个机制”,加强宣传工作制度化建设
制度是保障企业宣传持续有效开展的强有力推手。灵活有效的宣传平台、丰富多样的宣传内容,如果没有制度上的保障,宣传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终究只能是昙花一现。在宣传平台和内容逐步成熟的基础上,要健全完善制度,通过长期构建完善责任落实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优化完善机制。确保企业宣传工作“有人干、有考核、有章法、有改进”。
着力构建“分级管理,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机制
2014年。我院组织编制了《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门户网站暂行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院门户网站的管理,确保内容的准确及时和网站的安全高效运行。此规定改变了以往由综合办公室统一进行信息编辑更新,工作量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现由相关部门按归口内容负责相应模块,从而明确了职责分工、分级管理及相互配合的要求,提高运作的有效性和及时。下一步。我院将在此基础上,加强宣传工作联动机制,制定《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分。进一步完善新闻线索报送制度、新闻报道审批制度、信息保密制度等,加强宣传工作牵头部门综合办和各部门的新闻联系,推动院新闻宣传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着力构建“标准清晰、奖惩分明”的考核激励机制,分解任务,量化管理
2014年宣传报道任务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院年度精神文明责任制考核范畴;2015年引入5%的权重,作为部门年度考核指标之一;2016年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各部门投稿指标。同时对宣传报道工作表现突出的部门及个人,通过通报表彰、年度通讯员奖励等方式,给予肯定,调动投稿积极性。除了纳入考核。在部门投稿指标的设定上,我院充分考虑部门实际,在保证宣传信息来源充分的基础上,尽量不给部门生产经营增加过重负担。2015年。我院就各部门投稿指标做了调整,摒弃原有指标“各部门每月供稿不少于2篇”“一刀切”的做法。依据各部门接触到的信息量差别,参照部门人数规模,设定不同指标。此外,从原先单一的数量考核指标。转变为按照稿件类型、刊稿等级加分等多项指标综合加分。一方面对随笔专题等需要加强的稿件类型进行一定的分值侧重,推动宣传信息的丰富化;另一方面从稿件采写的难易设置相应加分。凸显了作者的贡献和稿件价值。2016年。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考虑到勘察设计行业整体低迷,各部门的生产经营压力大,整体下调了考核指标,适时“松绑”。新的考核指标的调整和考评计算做法成效显著。2014年仅3个部门完成指标。2015年共有21个部门完成指标,2016年27个部门完成指标;投稿作者队伍进一步扩大,除通讯员外,更多的职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宣传。合理的量化考核,进一步活跃了投稿氛围,促进宣传信息创作的良性循环。
努力构建“注重细节,持续提升”的优化完善机制
一是牵头做好目标管理工作。代市政府起草了2009年度各县(区)政府、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工作目标责任状。牵头起草了各县(分)局工作目标和市局各处室、直属事业单位工作目标,分解了市局重点工作任务,并协助局领导组织实施了目标考核相关工作。市委、市政府“4221”工程目标文件下发后,我们又及时分解到有关部门和单位,并按市委、市政府要求及时做好有关材料的报送和总结工作。在目标实施过程中,我们于每月底及时汇总各县(分)局、处室、直属事业单位本月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和下月主要工作安排,确保目标完成符合序时进度的要求。同时,我们还积极牵头做好政府工作创新项目的实施工作,及时向市政府报送创新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目前已顺利通过市政府督查验收。
二是切实做好综合文字和公文处理工作。针对国家土地宏观调控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能认真研究有关
政策法规,不断提高文字材料的政策理论水平。在材料起草过程中,一方面能虚心听取领导和部门的意见,广泛收集整理各方面资料,提高了文字材料的可塑性;另一方面,坚持在工作中经常加班加点,数易文稿,力求精益求精。今年先后为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副主任、省政府办公厅、省国土资源厅等领导调研以及各类会议做好汇报、交流、调研材料的起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综合文字任务。同时,我们还认真做好公文处理工作,一方面,积极运用综合事务系统和电子政务公文系统传输各类文件,网上办公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严格按照公文登记、阅办、传递、处理等工作流程,准确规范处理各类文电,没有发生一起积压、拖拉、误事现象,全年共处理各类公文5600余件,保证了政令畅通。
三是扎实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切实加强文明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举办了全系统文明创建工作业务培训会,提高了全系统文明创建业务工作水平。加强与省厅文明办、市文明办的协调沟通,积极做好创建省级文明行业先进行业的申报工作,去年6月份,办公室组织专门力量,抓紧时间,加班加点,进一步完善了20**-20**年度文明创建内业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建立了相关创建台帐,制作了文明行业创建专题宣传片,印制了以“十讲文明、共创和谐”为主题的邮政明信片,开展了一系列文明创建主题活动。目前,全系统申报省级文明行业工作先进行业已通过省、市检查验收,拟于近期发文表彰。
四是加大新闻宣传和政务信息工作力度。为营造有利于国土资源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加强与市相关新闻媒体的联系,在日报开辟了“国土”专栏,每月出刊2期,遇有重大活动,都能及时邀请电视台、日报等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不断加大对土地调控政策、破解用地难题、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同时,我们还认真做好向省厅、市委市政府报送政务信息稿件,及时维护市局门户网站相关内容。今年以来,被市委、市政府采用信息92条,名列近百家市直单位第8名;被市级报刊采用稿件256篇,被省级以上报刊采用稿件38篇,被市委办表彰为全市党委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在今年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中,能牵头做好方案制定、文字组稿、资料征订、展板制作、短信宣传、媒体宣传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外,我们还协助市土地学会筹办了内部期刊《国土资源》,目前已出版第一期,第二期将在12月下旬出版。
五是深入开展政务公开工作。积极协调有关处室,汇总了市局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规则和工作流程,并形成讨论稿,在此基础上,编印了《市国土资源局依法行政手册》和《市国土资源系统规章制度选编》,并印发到全系统每个工作人员。同时,牵头研究制订了《市国土资源局政务公开工作方案》,按规定修改了国土资源业务审批流程图并报市政府务公开办公室,督促有关部门将机构设置、职责范围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行政许可及其他行政审批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标准、办理时限和办理结果分类分步骤通过市局网站、综合事务系统等渠道及时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提高了政务公开水平。我局政务公开工作的做法得到了市政府督查室的充分肯定。
六是切实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对各县(分)局档案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为省、市档案复审工作奠定了基础。完成了2009年度的文书档案立卷工作,接收各处室、直属事业单位移交的档案,并对不符合要求的案卷,重新拆装。对文书类、业务类档案进行编目、计算机录入,共录入案卷及目录1600多条,文件级目录800多条,共形成文书档案816件,业务类档案682卷(册)。重新修订了档案工作制度、档案分类表和保管期限表,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各项档案管理制度,加强了档案数据库建设。
七是认真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在食宿安排、安全保障、氛围营造、材料准备、会场布置、后勤服务等诸多方面,都深思熟虑,周密安排,逐项落实,事事上心,件件做好,确
保万无一失。对会务工作严格程序,认真实施,做到筹划缜密、安排细致、组织精心,并主动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确保各个方面都能协调一致,运转正常。强化内部责任,狠抓接待管理制度的落实,节省行政经费,杜绝浪费,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接待效果,做到既热情大方,又简朴节约。制定出台了《车辆管理办法》,车辆保险、用油、维修、调度使用等进一步规范。同时,我们还配合做好领导干部下访、扶贫、安全保卫、社区创卫、编印通讯录等工作。
二、2010年工作计划
2010年,我们将继续紧紧围绕年初市局党委下达的目标任务,切实加强综合文字处理、政策调研、政务信息、新闻宣传和档案管理等工作,提高办文、办事、办会的水平。
一要进一步提高综合文字和公文处理能力。切实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吃透吃准国家土地调控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提高综合文字的写作水平,做好各类文稿的起草和有关文稿的审核把关工作。扎实做好公文处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二要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继续加强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多渠道宣传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服务经济发展、破解用地难题、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的做法与成效,不断提高国土资源部门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抓好向省厅、市委市政府报送政务信息工作,争取市委市政府对国土资源工作的支持。协调土地学会做好《国土资源》期刊的办刊工作。
三要进一步做好文明创建工作。继续加大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进一步完善文明创建工作资料台帐,切实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按照省厅和市文明办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各类文明创建主题活动,树立国土资源部门的良好形象。
四要进一步做好目标管理工作。牵头研究制定各县(区)政府、各县(分)局、机关处室、事业单位2010年国土资源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市委、市政府下达的“4221工程目标”、重点工作、政府创新项目等目标任务,并做好日常管理、有关材料报送、检查考核等工作。
围绕一个主要任务: 以深度提升引导力
同志在六中全会上将“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提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的高度,提到了“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考验”的高度,使之成为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政治任务。
《解放日报》必须在坚持正确导向前提下,率先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自觉地用“引导力”标准推动并检验各项工作,在体现舆论引导能力的六个方面―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当好排头兵、领头羊。
一、“以深度提升引导力”是党报的必然选择。
在舆论学中,引导力可以提炼为三个要素:公众、议题、共同意见。围绕这三个要素,有三个途径可以提升舆论引导力。其一,争取更多数量的受众(即发行量);其二,主导议题的设置(即所谓话语权);其三,影响共同意见。
前两种引导力竞争,党报都有先天局限:党报当然要确保一定规模发行量,但不是追求单纯的数量增长,而且事实上也难和市场化都市类媒体比拼发行量;党报当然要主导主流舆论的议题设置,但顾忌多、限制广,在这方面总体较弱,尤其和网络媒体相比空间有限。
第三种途径(影响共同意见)的竞争,则又可分为两种形式,或诉诸感性,或诉诸理性。党报当然要追求入情入理,但不能煽情、滥情;提供正确而深刻的见解和观点,党报责无旁贷。由此可见,体现权威、责任和公信力的“深度”,正是党报舆论引导力的核心体现,也是党报在引导力竞争上的主战场。
深度首先是一种报道样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越来越成为纸质媒体应对广电媒体和网络媒体挑战、发挥优势的主战武器。
而随着深度报道的深入开展,深度更加是一种态度,它衡量的是我们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度。
二、“以深度提升引导力”是主要任务
1. 追求深刻内容。党报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僵化,以及“无过就是功”的指导思想,已成为党报的垢病。提供深度和优质的内容,是党报工作的核心。
2. 体现深情服务。作为一张大报,必须要有对于我们时代广泛而有深度的介入。要加强与受众、信源和客户的交流互动,比如让记者编辑走进大学,让优秀报道“走”出版面,请社会公众走近报社,请名家名人走向讲坛。
3. 坚持深度挖掘。实现“三贴近”,前提就是“三深入”。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是党报的优良传统,是党报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党报引导力的源泉。
4. 致力生动讲述。“春风化雨”取代了“疾风骤雨”,“理直气和”取代了“理直气壮”,“还原感性”取代了“宏大叙事”,一场我们党新闻史上的深刻变化正在悄然莅临。我们的文风要改“手势”,版面要“变脸”。
5. 依靠深度动员。要深度激励人力资源,激活采编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事业激情,尽管难以做到人人满意、事事满意,但关键是要氛围公正,机会均等,舞台开放。
6. 走向深度融合。“读者参与”是报人长期追求的目标,也许只有在网络时代,读者参与才真正有了更广泛的基础和可能,因此,报网互动是党报与新媒体融合的起始点。
7. 达到深度满意。就是得到上级、读者、广告客户和公众的深度认可。
打造两条品牌线:以品牌巩固引导力
要实现“以深度提升引导力”的任务,就必须以打造品牌为突破口和着力点。经过多年建设和积淀,也经过去年以来对时政新闻品牌的新探索,《解放日报》的品牌建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今年的主要目标是:倾力打造两条品牌线,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成效用时政新闻和理论文化两条品牌线固定下来。
一、“以深度提升引导力”以品牌为抓手
1. 栏目品牌是舆论 “气场” 的容器。
党报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必然体现在它的“气场”,就是“鼓舞人心、激励人心、启迪人心的精神力量”。气难聚而易散,这种来之不易的“气场”,怎样才能不昙花一现?我们认为,品牌是最好的容器。
2. 栏目品牌是“速读时代”的“路标”。
媒体品牌是吸引阅读、巩固阅读的有效途径。有人说,今天我们已经进入“速读时代”,能够在读者手里停留20分钟的就是好报纸。《解放日报》每天16个版,平均下来每个版也就不到100秒钟。抓住这几十秒,吸引阅读,留住阅读,需要一个“路标”,而承担这个职责的,往往是那些读者熟悉、具有较高认知度和认同感的品牌栏目。
3. 栏目品牌是党报总品牌的支撑。
媒体品牌是从“总品牌”和“分品牌”两个层面展现出来的。比如,《解放日报》是总品牌,而报纸栏目中的“解放论坛”、“朝花”就是分品牌。有种观点认为,要真正形成一个媒体品牌(总品牌),起码要有3个栏目品牌(分品牌)支撑。
二、党报的第一条品牌线是时政新闻
在时政新闻这个新闻宣传的正面战场上,深度报道的样式和对报道深度的追求就是传统媒体无可替代的强项,其体现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更是党报无可替代的优势。而目前全国党报品牌栏目大多集中在言论和副刊领域,形成时政新闻类品牌是提升引导力的当务之急。《解放日报》应该穷数年之功,在时政新闻报道领域围绕深度报道塑造新品牌,打造时政新闻品牌线,形成“解放系列”―《解放调查》《解放分析》《解放监督》和《解放论坛》。
三、党报的另一条品牌线是理论文化品牌线
长期以来,《解放日报》在思想理论文化领域拥有雄厚的品牌实力,形成了包括《朝花》《解放周末》《观点》以及“读者出题 专家解答”等在内的品牌系列。今年,这条品牌线要保持特色,发展优势,在传承中培育新增长点。
1. 《朝花》是历史悠久的文艺副刊类品牌。要广交名家,推崇精品,深化文章内涵,以更隽永的风格展现时代精神特质。要加强杂文的组稿,发挥党报杂文的影响力。
2. 《解放周末》是影响日益广泛的文化类品牌。要坚守定位,彰显人文特色,更加注重新闻含量、文化含量、思想含量;要“吸引力”为先,努力去“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3. 《观点》是近年成长起来的颇具个性和影响的思想评论类品牌。要继续保持朝气和锐气,充实底气,更加大气;要紧跟新闻、围绕主线,力争第一时间体现深度引导;要着眼于提升党报对网络舆论场的引导力,今年在经过深入思考筹划后,将推出“网上热点,党报声音”新栏目,探索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联互动。
4. 《读者出题 专家解答》继续着眼于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对接读者需求,深化品牌影响力。要进一步强化与读者的互动交流,扩大读者参与面;可请专家学者走到读者和群众中去,进一步体现党报理论宣传的贴近性。
建设六项机制:以制度保障引导力
要实现“打造两条品牌线”的目标,就必须以制度为保障。不能复制的成功,可称为奇迹;能够复制的成功,可称为模式。对于党报事业,一种能够传承、能够推广的方法,或许更有意义。
我们追求的深度,不完全是偶然的个别劳动创造的,而应是由严整的生产线通过集约化生产能够批量制造的。要保证深度能够批量生产、品牌能够持续维护,就要有制度,就要对党报内容生产的一些普遍性规律作出制度性安排。
今年要建设六项长效机制,为打造两条品牌线构建制度保障。
1. 深入基层机制
“办公到基层”活动在几个主要采访部门选点,继续推广。最终要求每位记者在其分工领域内选定一个基层单位作为联系点,在那里安上自己的“第二办公室”,每周有一定时间去“上班”;让每位报社领导和员工每年都有一定时间在基层调查、研究、学习,真正懂国情、知民意、明形势,培育起与人民群众的真感情。同时,考核评价机制也跟进考虑,以有利于鼓励记者编辑深入基层第一线。
2. 满意度调查机制
改变办报以少数人满意为标准,要逐步建立满意度调查机制。
(1)引入“影响力指标”。比如中央权威媒体对本报报道的转载率。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解放日报》稿件被《人民日报》转载10篇,被《新华文摘》转载27篇。今年起,每半年要统计这些影响力指标,作为衡量新闻宣传质量的重要标准。
(2)引入专业市调。今年起,定期聘请社会专业调查机构,对党报市场表现进行客观评估。党报只有赢得市场,赢得引导舆论的市场基础,才能说是去滋养党,而不是依赖党的滋养。
3. 品牌研发机制
“解放系列”的四个品牌,每个都要成立品牌小组。每个品牌小组由一位报社领导带领,由跨部门乃至跨报刊的人员进行柔性组合。品牌小组的功能是:
研究―研讨栏目品牌的特性、规律,总结讲评有关报道;
规范―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该栏目品牌的操作要求;
培训―根据不同品牌的要求,对有关采编人员开展专门培训;
策划―进行部分选题策划,交由有关采访部门落实。
4. 工作策划机制
(1)选题招标制度。对重大题材、重要报道,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鼓励采编人员打破条线束缚,自由组合,竞标选优,提高记者“挑大梁”的积极性。今年重大宣传报道任务繁重,但这也为锻炼队伍、锻炼人才提供了难得的空间,为机制创新和调试提供了宝贵机遇。
(2)选题申报制度。记者可自报选题和课题,经过评审批准,可以请一段时间“采访假”,带着任务离开日常报道一段时间,报社保证其正常收入,以鼓励记者真正走出去、沉下去、想深刻、出精品。
(3)新闻监控制度。除了自上而下的招标和自下而上的申报,还要在报社和部门层面建立选题监控生产机制,提高报社和部门双重的选题发现力、原创力、策划力和指导力。
(4)工作计划制度。各部门每年要制定工作预案,经报社论证批准后执行,期末要进行考评。
5. 学习培训机制
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市场分化越来越专门化、媒体受众的阅读要求越来越专业化,党报和党报集团的工作人员,除了较高的政治素质,还要提高专业素养,否则就会缺少敏锐性和辨别力,就会不停“晃动”,甚至还会因为说“外行话”,为受众所弃,为市场所拒。
(1)报社层面。要定期围绕品牌建设、重大报道,组织专业和专题的新闻研讨会,通过对各门类新闻题材、体裁的细化研究,使记者编辑做到心中有方向、报道有方案、版面有方略,减少和避免报道的简单化和表面化。今年,将培育各类专门性业务平台和专业性业务培训,如最近成立了“改进领导活动和重要会议报道小组”,报社领导牵头,由负责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及要闻版编辑参加,定期研讨,率先探索,及时推广。
(2)部门层面。要根据各自工作业务特点和队伍建设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开展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学习培训或业务沙龙。比如新闻编辑部的每月业务练兵要坚持下去,党政部的“青年记者编辑沙龙”要开拓功能,经济部是否可以提出让每位记者编辑拜一位经济学者为师,科教部的制定《科教卫报道手册》的计划希望尽快落实,等等。
(3)个人层面。对工作几年后的年轻记者编辑,对他们遇到的“三年之痒”“五年之痒”或者说是“发展瓶颈”,今年起报社要为他们定期分析会诊,评析作品,研讨成长规划等。
6. 交流互动机制
一直以来交流互动都是提高党报深度的重要手段,是延展党报引导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方面,今年提出“高低搭配”。
(1)“高”,就是名家。高端人物,明星人物,这些通常是独家报道、独特观点的独家信源,而且在舆论引导上,通常具有较大的势能。党报应该善于借势,正面引导。
(2)“低”,就是民生。今年,要特别重视为百姓提供度身定制的生活和服务信息,成为他们须臾而不能离的生活参考。比如,要建立民生政策“自动应激机制”,及时解读重大民生政策。
就党报在社会上的舆论影响力而言,“高”和“低”都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3)形成党报和党报集团品牌活动系列。要利用市委机关报的优势,加强与各方的联动,调动整合社会资源。党报要继续开门办报,加大对交流互动的制度支持,策划组织好一批有创意有影响的活动,通过深度交流触发深度碰撞,通过真情互动激发深度思考,通过创意活动引发深度关注。比如,办好“文化讲坛”“解放经济讲坛”“和谐长三角论坛”“名医话健康”等等。这些活动能够延展党报引导力,扩大党报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