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教师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基于工作过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206-01
现在我院上下正处在学习“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热潮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学生的活动越来越充分,似乎教师的作用正在慢慢淡化。其实不然,我觉得这种情况之下的教师更是不易担当,既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可过多地表现自己。那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堂的教师又该如何去做?
为了积极响应我院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信息工程系四位同志担任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C/S结构项目开发》课程的课改工作,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认真探索,大胆实践,投入大量精力推进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改革工作。下面以C/S结构项目开发为例,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主要做法
通识性培训,提升教学理念:
1.教学思想理念的培训
积极组织学习学院课改教改精神,进一步思考我院暑期的课程改革培训学习所得,结合我系“谈专业,说课改”的活动,充分调动教学团队中每一位教师思考课改、参与课改的积极性,让老师们实实在在地走近课改,感受课改,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
2.注重培训的交互参与
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具体的问题,依据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用新理念去组织教学活动,然后交互评课,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组织老师进行案例分析,实现老师具体教育操作的优化,促进教师实现课程改革理念的内化。
3.狠抓课堂
课程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对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项目,制定每一具体的工作任务和教学单元,最后详细设计每一个教学单元,从而细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突出职业教育“实践性”特点,本着“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设计教学过程。
4.强调教学的反馈与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每一个项目阶段,我们时刻加强教师间,以及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积极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用新课程教学理念反思日常行为,这样老师们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通过不断反思自己,逐渐把新思想、新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组织老师进行课改心得交流,新理念教学案例分析,叙述自己的教学故事等活动,将课改引向纵深。
二、课程实施
实施课题引领作用,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课改:
(1)课程设置。课程实施项目设计:课程基于11个项目,共包含26个工作任务,每一个工作任务作为对应相应教学单元进行设计,共设计了17个教学单元,具体实施以每一个教学单元进行。
(2)教学方法。 采用“项目驱动”“讨论法”“引导文法”“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灵活运用QQ、微信以及网络课程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3)课程评价。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进行课程评价。具体为:课程成绩(100%)= 平时项目完成成绩(70%)+期末考核成绩(30%)。平时项目的考核除了技能点的考核外,更多的还注重课堂的出勤率、学习的态度及小组中交流和问题回答情况等,期末考核更是可以采用答辩、抢答等多种形式,这样保证了课堂考核要做到全面化,真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高。
三、成效显著
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师生内心,本次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教学团队的每一位老师来说就是一场关于教育理念、教学法与教学内容的深刻革命,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对课程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困惑到接受、到自觉的过程。受惠于课改的广大学生,改变了对学校的看法、对老师的看法、对书本的看法和对学习的态度。有这么一句话形象地描述道:“教师的胆子越来越小,学生的胆子越来越大”,这是课改,特别是本次课改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以来所取得的令人欣慰的成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双向;同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3-0622-02
1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社会赋予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却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究其原因,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在其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方面的培养,现对这些问题分析如下:
1)教法单一,阻碍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整堂课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这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产生的后果就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减少他们动脑、动手和动嘴的机会,时间一长,容易使学生睡觉、玩手机、聊天,造成课堂的混乱,使教学效果低劣,这种情况即不利于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提升素质和能力,也使教师很难维持课堂秩序和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2)教材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一些给学生选用的计算机教材重理论轻实践,还有的教材仅仅注重对理论和概念的陈述,而缺少对计算机实际应用的内容。其次,计算机教材内容陈旧,众所周知,计算机更新速度飞快,在软件行业中,差不多9个月就能发展一代,虽然在计算机的教材建设上要保证其稳定性,但也不能忽略其渐进性,要很好的解决两者的矛盾,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最后,有些计算机教材是教师自编教材,但是,教材的编写要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符合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而不是从专家的角度出发,语言晦涩难懂,对于一些难理解的问题缺少生动的解释,学生对书中的内容不感兴趣。
3)理论与实践脱节,阻碍了专业技能的培养。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理论性太强而实践活动较少,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计算机课程很多都是很难学的课程,让学生多多参与实际应用,学习动机多来自于实际的迫切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会自觉的学习和解决,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基于以上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对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对计算机专业实施“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的教学模式效果最为突出。
2高职计算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
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法是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溶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该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加以运用,可以打破传统“学科型”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弊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提高学习效率[1]。计算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现介绍如下: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尤其适合于职业技术教育。
实施项目教学法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第一,选取的项目能将某一个教学课题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第二,选取的项目与企业生产过程或实际的企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第三,学生有机会独立进行项目的计划工作,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或实践活动;第四,学生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第五,选取的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 且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机专业中,所有具有整体特性并有可见成果的内容都可以作为项目,例如,开发一个网站,制作一个Flash实例,开发一个数据库等。
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的主要任务有:确定项目内容、任务要求、工作计划,设想在教学过程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学生对项目的承受能力,把学生引入到项目中后退居到次要的位置,时刻准备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问题。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步骤为:
①确定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②计划:由学生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
③实施:学生确定各自的分工以及合作的形式并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
④检查评估:先由学生自己,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习行为特征等。
⑤归档或结果应用。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教师首先创设情境,然后给学生提一些建议或不提,学生自己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分组讨论、展示,再全班讨论。比如,教师先模拟一段情境,然后让学生制作一个Flash实例把这个场景描述出来。创设情境的途径分为以下六种: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情境教学法具有情真、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等特点,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并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和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2]。
3)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通过引导、指导、开导、启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并主动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3]。启发式教学不但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由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决定。
启发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具体应用时又可以细分为实例启发、提问启发、演示启发、任务启发等类型,比如,数据库技术中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听起来比较空洞,较难理解其中内涵,教师可以使用实例启发教学法,举一些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典型事例,用比较容易接受的说法来突出概念的定义特征和实际意义,使学生对这些概念从生疏到熟悉,从抽象到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满足一定的要求,首先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其次要采用科学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三是设计多种模式,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计算机课程一般是上课和上机配套进行,在学生上机时,根据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设计不同的上机内容,对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内容来帮助其理解课上不懂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汲取。
3总结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中采用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推动了计算机专业的快速发展,充分体现了高职计算机教育的特色,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两方面得到同时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娄志清.浅谈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J].人力资源管理,2010(2):62.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素质 辅助教学
我们学校处于西北农村,长期以来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办学方针 。在农村远程教育项目中,我们这些农村学校也受到了农远项目恩惠,我们学校配备了无盘工作站三十台学生机、一台卫星接收机、多媒体计算机和投影仪、光盘播放电视,最近又装上了宽带。其实这在以前是很奢侈的想法,可这些却成了现实。现在我们觉得离城市距离越来越近了。特别是在探索计算机辅助教学新路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我校在实行教育改革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了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推进了教学手段现代化,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良好效果,并逐步形成了学校教育特色。
一、信息技术教学在农村中小学中的现状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把它作为学校日常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学没有开设计算机课,而且农村孩子条件普遍较差,家里没有配置计算机条件,所以中学计算机教学层次降低了,中学生上小学课程。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多数缺乏电脑知识,在教与学过程中,学校领导大力支持,计算机学科教师帮助大家进行定期基础培训,利用卫星接收资源和中央电教馆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备课和上课,通过系统学家基本掌握了制作简单课件、使用多媒体教学基本技能。在第三个五年规划中,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制订了全校教师开展计算机学习与普及三年规划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研工作。在学期工作计划中强调要抓好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工作,鼓励多媒体教学。
二、重视对教师媒体信息技术素质的提高
学校为计算机教师提供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参加各种计算机教学培训实践。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下,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大家并肩起步,积极学习。学校和其他学校组成帮扶对象,学校还专门组织有关教师去兄弟学校进行听课、学习交流,多方面地了解计算机教学发展情况,获取先进教学经验和教学软件。对于在教学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由专门技术员指导解决困难。对专业教师进行讲座和培训。有经验的学校也来我们学校进行交流教学,带来新教学思路,为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党支部书记、校长带头参加计算机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在党支部直接领导下,学校全体青年教师及部分中老年教师放弃休息,利用晚上和双休日参加计算机初级等级考试培训,这为全校教师参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
三、组织教改实践,承担教改任务
(一)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努力进取,改革和创新
我们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从辅助数学教育教学开始的。辅助数学教学又是从解决几何知识教学开始,这个内容是数学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来,现在几何学的知识教学中,直观教学尤为显得重要。因此,我们就尝试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直观演示,把静态图形化成动态演示,把不易看清的地方用平移、延伸、展开、等方法要显示出来,使学生能建立比较清晰的概念。并逐步在几何图形组合教学中,发现用计算机模拟图形拆选、剪拼连续动作演示,使学生形成具体并且印象很深刻、动态感知,这样的课对学生感染力强,很容易理解。就这样逐步形成了以计算机演示来辅助教学的模式。随着广大教职工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作用认识提高,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了新发展,由辅助一个学科教学向辅助其他综合学科方向发展,由用单纯简单演示来提高学生兴趣,按课教学内容和过程来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教学和传统教法相结合,增大了课容量,提高了课密度。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证明,让计算机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减轻师生负担。
(二)计算机英语辅助教学
首先就是要读准每一个音标、每个单词,部分教师发音也不是很标准,所以老师在备课时也要花工夫去练习自己发音,多给学生放录音,做示范,初中英语学习较为简单,是花时间练习口语。其次,是培养浓厚学习兴趣,这个兴趣从哪里来?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便利来找一些让学生有兴趣的东西,拓展他们知识面。让他们多看看、多听听、多练练,然后按要求设计让学生们操作习题,学生们听录音,眼观显示屏,并由计算机来判别是否正确,让学生能及时得到正确信息反馈。此时学生观感协同作用,注意力高度集中,处于接受知识最佳状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既增加了单位时间教学密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培养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在现代新课程理念学习环境下,学生容易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积极情感表现,学生能强化内在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灵活性,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做出决定时深思熟虑,由此深刻体验信息技术再创造,体验信息技术是人类活动结果。当然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研究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时的消极因素,只有在促进积极因素同时有效控制消极因素,才能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实施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专业课与其它科目的不同在于它很强的实践性,通过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撑握操作技能,把理论知识变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学生的现状及计算机课程的培养目标
现在,高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对公共基础课程。而且由于很多学生都来自农村,对计算机的认识只限于上网、玩游戏,对系统的学习计算机课程缺乏重视,认为这些与他们的专业无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其在汽车、模具、数控、机电一体化、医疗等专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也就使学生以后在担任这些工作时不可避免地要使用计算机。于是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是必要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使用网络获取知识的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与生活、生产有关的实际问题能力,从而具备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所需的知识、能力,为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改革
1.教材改革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而很多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个别教材内容难懂,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在选用教材上应该进行充分地筛选,选择内容新颖、适用性强、通俗易懂的教材,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调整各专业学生的授课内容,以实用为前提,着重讲解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经常使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windows系统、word、excel、internet等基本操作,这样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手段改革
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板书+讲解”,这种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各软件的应用与操作,所以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必然的。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进行直观演示教学,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操作软件,使比较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习效果。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课程教学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进行,从普通教室转入到多媒体教室。这个已经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标志。
3.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以“填鸭式”为主,薄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缺乏对学生的求新、求异思想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使得学生自愿自觉去学习。经过不断地探索研究,我们发现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对计算机这门课程非常适用。我们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体意识。
(1)项目教学法。所谓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一般有五个教学阶段:①确定项目任务:由教师设想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然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②制定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最后得到教师的认可。③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的分工和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④检查评估: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的方法等。最后将师生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⑤归档或结果应用:作为项目的实践教学产品,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项目工作的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和企业中,如作为项目的软件开发可应用到生产部门管理或日常生活中。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优势是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经过我们的实践探索,发现积极实施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是我们目前该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2)任务驱动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利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相互协作的学习,并在解决既定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其就是“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学习精神。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从操作计算机、运用应用软件的实际目标出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要完成的实际任务进行分析,从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操作方法倒推——寻找相应的功能菜单,来构建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用法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总之,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是在不断地进行教学中发展变化的,所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加大教学研讨,以创造学习计算机教学的崭新未来。
参考文献:
[1]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03.
[2]马庆发.当代中职教育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2012.
关键词:CDIO模式 职业计算机教育 教育质量
1引言
当今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较多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应该不断运用最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创新,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本文以社会视角去分析职业计算机教育,以CDIO模式作为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实现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2CDIO模式概述
CDIO模式是近些年来国际教育学界研究的成果,通过借鉴产品生产的四大环节进行人才的培养。CDIO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其分别为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这四大环节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基本环节,包括从产品最初方案的研定,包括头脑风暴,产品造型以及结构的设计,产品的批量化生产、产品投放市场并被使用以及产品后期的改进。CDIO教育模式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创新能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为我国职业化教育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3基于CDIO模式下的职业计算机教育教学体系的层次与结构
3.1基础教学体系
基础教学体系是针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培养,对于老旧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进行删除,并且及时补充最新的计算机知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对于基础计算机内容进行掌握。同时,为了配合基础教学内容的有效开展,应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较为简单的综合性计算机实验,尽可能多地将基础知识融入到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原理、方法能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对于基础知识的来龙去脉能够更加清楚地掌握。
3.2综合教学实验体系
综合教学实验体系是基础教学体系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即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方法、原理的基础上,对于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运用,最终实现自我综合计算机能力的提升。在进行综合教学实验体系的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多方面的教学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保证实验目的的基础上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实验。在实验内容的选取上,要紧跟计算机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动向,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当中。在实验的难度上,应该进行梯度设置,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出与学生自身相契合的实验内容。
3.3创新教学体系
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方法、原理进行学习、巩固,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能够进行积极的思考,通过实验去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能够有所创新。在进行创新教学体系设计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不能够对全体学生进行强制性教学,应该针对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鼓励引导有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创新实验的内容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以当前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为基础,实现教学新突破,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终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有效的计算机思维方式以及应用能力。
4CDIO模式在职业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4.1建设开放式实验室,实现实验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实验室是职业计算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们理解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运用能力,提升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开放的实验室是培养创新型实验人才的重要方式,是诠释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渠道。封闭固化的实验室阻碍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无形中影响了对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的培养。通过建设开放式实验室,可以实现实验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得实验资源在全校乃至地区范围内的共性,从根本上发挥出实验资源的综合效能。开放式实验室的建立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式实验室面向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教师、学生、科研人员、企业人员等,这样就可以实现人员的有效互动交流,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拓宽实验视野,增强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4.2加强教学管理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上,应在参考同类院校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分门别类地规范了所有本专科专业的实验教学计划,无论基础实验还是专业实验都有明确的学时及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建立健全了“精品实验”评选制度,为确保正常的教学活动按纲施训、不受冲击提供好的环境,从而极大限度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管理机构的组织建设,制定出符合教学管理发展要求的工作计划,强化对于管理人员的绩效以及工作考核,协调各方面工作。结合教学发展自身实际,深化改革,完善教学管理建设体系。制定出一套完整、科学、协调的管理体系,明确职责,从而有效改变教学管理管理混乱的局面。在教学管理中要坚持层次性原则,不仅要做到全体管理人员的职责明确,还要做到工作分配协调。通过层次分明的管理机制,明确教学管理的责任范围以及管理范畴。
5结语
为了扎实推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很多职业院校积极引入了CDIO模式,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于计算机综合技能培养体系的教学理念、实验教学方法等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革,构建了较为系统的计算机创新教学体系,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CDIO模式在职业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慧平.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自动化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22).
[2]陈冬松.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中国化研究述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1 忽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当前市场上很多的高职计算机教材都存在着明显的、致命的通病:要么是高等专科和本科教材的“压缩饼干”,要么是中职和IT培训教材的“翻版再造”。其教材编写思想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严重背离,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这种做法忽略了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区别,也表明教材建设者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理解不深入。
1.2 教材内容脱离市场应用,更新速度慢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几年更是突飞猛进。然而很多高职计算机教材的内容却相当陈旧,很多知识早已过时,再加上教材建设者对当前IT市场需求缺乏了解,对岗位要求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不熟悉,这就造成了教材与市场应用严重脱节,教材更新速度慢,跟不上IT技术的发展。因此,无法将一些市场应用较多的技术知识和实践技能纳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一些新技术更是毫无踪影,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该课程,学完后能做什么等问题更是疑惑不解,一无所知。
1.3 理论与实践比重严重失调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很多的高职计算机教材编写者常常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重大错误:教材内容奉行“理论大于实践”的原则,很多对高职学生来说繁琐高深甚至无用的理论知识充斥其间。即使有些计算机教材有一定的实训环节,但和理论教学内容相比,只是九牛一毛。如果教材内容只从理论到理论,教材内容有很少或几乎没有实践环节的话,那么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环节的缺失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4 对教材使用者了解不足,忽略对其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材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教材使用者进行深入调研,这里主要是对高职计算机系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水平、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内容进行准确把握。教材是写给学生看的,很多高职计算机教材层次与体系结构混乱,内容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计算机水平:有些教材甚至让人感觉是学术专著或学术论文,这种教材如果没有老师教,学生几乎无法自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 高职计算机教材建设的理论依据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在高职计算机教材建设工作上,就要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进行充分、科学的调研和深入、细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在教材建设过程才能把握教材内容的尺度,不至于太难,也不至于太容易。不了解高职计算机学生的学习特点就等于无的放矢。
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良好的情景,有利于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基于这些观点,在高职教材建设中就要大量引入实实在在的案例,以立体的、案例的形式组织理论知识点的学习,案例情景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融于生动的情景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计算机教材情景枯燥无味的局面。
2.2 实用主义理论
实用主义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一直十分深远。特别是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实用性的今天,实用主义哲学对高职计算机教材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首要表现在教材建设工作要严格遵循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此时的实用主义是相对高职教育的实用主义,不同中职或普通高校的教育;另外还要从当前市场实际应用出发,使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实际,面向市场应用。好的教材,经常是将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纳入到教材内容中,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学以致用,不至于在毕业时产生“什么都学了,什么都不会”的茫然现象。同时,也要杜绝激进的、庸俗的实用主义,决不能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快速地编写一些质量差,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适合高职学生实际水平的、以纯粹的赢利为目的的垃圾教材。
2.3 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普通的高职计算机教材常常为了讲问题而讲问题,仅仅围绕于某一个问题,某一个案例来展开教材内容,没有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课程体系和框架结构,不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闻一知百的效果。这对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本毫无学习价值的教材。学完一次,就忘记了,很多知识只是暂时性的留在头脑中,等实际情形有变时,更是手足无措,无从下手了。另外,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不可能和前沿IT技术完全同步。因此,高职计算机教材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要授学生以渔,方便学生自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学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达到充分培养高职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4 多方参与,集思广益。
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人能够全面完成的。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多方参与,集思广益的原则,努力使教材建设队伍多元化。因为教材写出来,首先是给学生学的,然后是给教师看。除了满足达到教和学的统一,还要满足本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市场需要,三方都不可偏废。其中教材内容的市场需和学生的需求占主要因素,教师的教学占次要因素。编制教材的队伍要多元化,教师要包括计算机专家、一线计算机教师、IT企业一线的工程与技术人员、教育学、心理学专家,等;学生多元化,要包括在读学生、毕业学生,等。在教材建设的具体实施的每个阶段,一定要定时交流、沟通,努力发挥三边能动作用,即时避免和修改编写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3 高职计算机教材建设的具体实施
笔者在编写《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过程中,发现只要我们确定了正确的教材建设思路,以上提到的问题都是可以得到很好解决的。下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为例,探讨高职计算机教材建设的具体实施。
3.1 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确立教材建设工作的思路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编写《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过程中,笔者和项目组老师特别注意结合高职培养目标,对教材建设过程的三方,即市场、教师、学生都进行的充分、深入的调研。市场方面主要是从IT企业技术员那里了解本课程的具体应用,并收集相关的市场应用案例:从一线教师那里知道教材编写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从学生那里能弄清他们目前的实际水平,以及学习的盲点和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对如何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提供了实践基础。基于以上观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建设流程如下图:
在教材建设的过程,应特别注意交流、沟通环节的重要性,定时与三方进行交流,及时改正编写过程 中的错误。
3.2 以就业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方式,加强实践环节。
就业是高职生毕业的终极目标,高职教育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就业质量。在教材建设方面,更要贯彻高职的就业思想。《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就是从就业和岗位的角度出发,密切联系当前市场应用,每个章节的前面都有“市场应用”一个小栏目,用来指出当前知识点的实际市场应用,让学生学习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以具体的任务驱动和企业的实际案例来组织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尽量立体化。如在编写微机硬件组成这一节时,以“日常电脑组装DIY”为案例;在编写Word软件应用这一章节时,以“编定工作计划”、“制作公司产品宣传海报”、“编辑公司内部刊物”等一些在实际办公中经常遇到的案例和任务来展开。同时,加大实践环节,在每章节的后面都安排有四到五个实训案例,用于学生练习,提高高职学习实际动手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3 即时引进新技术,紧跟IT前进的步伐
计算机教材最大的不足就是知识更新速度快,教材容易与市场应用的脱节。考虑到这一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力求知识最新的原则,尽量引入一些较新的、成熟的案例和知识点。如微机操作系统是采用了Windows XP,Office软件选用了以Office 2003为蓝本,适时的引入了“博客”、“RSS”、“IPV6”等新的知识点和名词,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紧接IT技术发展的步伐。但另一方面,考虑到知识的成熟性与稳定性,对一些市场还不是很成熟的、有争议的新技术没有引入。
3.4 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方便学生自学
(一)经费分担原则。工程硬件设备经费由省专项补助与各地自筹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软件资源建设和教师培训活动经费由省级专项补助安排。
(二)分工协作原则。工程由省教育厅统筹规划和组织、各市教育局协调配合、各县(市、区)教育局具体实施。
(三)补奖结合原则。省专项补助经费主要用于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设备配置需求,同时安排部分经费对已达标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奖励。奖励资金用于旧设备的更新。
(四)协调推进原则。工程实施既要重视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同时也要加强资源等软件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教研工作,促进设备和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充分发挥项目的投资效益。
(五)重点扶持原则。工程受益对象以农村学校为主,兼顾县镇学校;以小学为主,兼顾初中。
二、建设内容
(一)班级多媒体教室
根据《*省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暂行标准》和工程实施目标,到2011年底,全省农村中小学校平均每3个教学班配备有1套多媒体教室(班套比3:1),扣除现有数,全省共需增配9500套。
多媒体教室主要配置:1台计算机、1台平板电视(带书写框)、1台视频展示仪、1个讲台(控制台)、相关软件等。
(二)计算机教室
根据工程实施目标和建设原则,农村完小以上各级学校应至少配备一个计算机教室(小型或标准型),班额数超过24个的学校应配备2个计算机专用教室。根据对全省农村小学和初中计算机教室配备现状的测算,实现上述目标全省共需增配小型配置计算机教室1147个、标准配置计算机教室414个。
小型配置计算机教室主要配置:1台教师机(作为服务器)、25台学生机、配套电脑桌、相关软件等,适用于农村完小(小班化)教学。
标准配置计算机教室主要配置:1台教师机(作为服务器)、50台学生机、配套电脑桌、相关软件等,适用普通班级教学。
(三)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1.新课程学科多媒体素材资源库
组织开发与我省各学科文字教材配套的“新课程学科多媒体素材资源库”,免费提供给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段中小学校使用(约2350所)。
2.优质教育教学网络资源
(1)特级教师工作室。在*教育资源网上开设“特级教师工作室”栏目,遴选全省优秀教师(教研员)通过网络和远程视频方式为全省教师、学生进行指导和辅导。
(2)教师备课资源。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点,组织编制多媒体教案4500个,通过*教育资源网免费供教师使用。
(3)学科网络课程。配合新课程改革,组织编制和引进内容覆盖义务教育段主要学科、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科网络课程资源900课时,通过*教育资源网免费供学生使用。
3.素质教育教学光盘资源
每年组织编制和引进素质教育类和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实录光盘120片,免费配发给全省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约2350所)。
(四)远程教师培训
1.以集中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培训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应用骨干教师和市、县(市、区)电教馆专业技术人员。计划3年培训教师和技术人员9500名,各项目实施学校至少有1名校领导、2名教师参加培训,各县(市、区)电教馆站至少有3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
2.每年组织400场次左右的网络观摩课、学科教研活动,并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免费供全省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实时收看或点播。
(五)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建设省级中心、市、县(市、区)分中心和学校四位一体的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远程教师培训。
1.省级中心:依托现有的“*教育网”,开发建成省级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中心。省级中心建设包括门户网站、目录服务系统、身份认证系统和远程教育系统。
2.市、县(市、区)分中心:利用各市、县(市、区)教育城域网现有设备和带宽资源,加配1台资源服务器和1台远程教育服务器,建成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分中心。
3.学校播放点:各县(市、区)根据要求推荐2所小学和1所初中,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设备,增配视、音频和网络设备,建设3个远程教育现场播放点,提供优质课堂教学示范课或观摩课活动,全省中小学校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教育资源网)收看实况或录像。
三、建设经费筹措
本轮“农远工程”所需经费由省与县(市、区)分担。省财政三年共安排专项资金1.5亿元(每年0.5亿元),其中资源编制、教师培训、网络平台软件(网站)建设由省专项全额承担。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硬件建设,省专项资金按“三类法”补助,即一类地区补助70%,二类地区补助50%,三类地区零补助。
四、工程进度安排
为尽早发挥工程实施效益,实行项目建设和应用同步推进的办法。2009年启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和多媒体教室建设,2010年启动计算机教室建设;教师培训、资源建设等逐年推进。
五、保障措施及管理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实施“农远工程”是省政府为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各级教育、财政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农远工程”实施的重要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快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步伐。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省教育厅成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教育厅分管厅长任组长,计财处、基教处、师范处、教育厅教研室和省电化教育馆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工程实施的统一指导、规划、协调和综合评估。工程管理办公室设在省电化教育馆,负责制定工程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和有关实施细则,组织工程实施和监督检查,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和优秀成果评选等活动。
成立“*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专家咨询组,参与工程实施方案论证、相关标准(方案)制订、工程验收、效益评估等工作,保证工程科学实施,充分发挥效益。
各市、县(市、区)成立由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省工程实施方案,结合各地实际,规划和统筹本地“农远工程”的实施,筹措落实与省专项资金配套的建设资金,对项目实施学校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
(三)严格管理,规范建设
完善项目受益学校申报、审核和确认机制,使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县镇)学校、教师和学生真正受益。
严格规范项目招标、施工和验收等工作,工程硬件设备、平台软件建设等纳入政府采购,按统一标准规范施工。
建立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机制,规范资源编制(引进)程序。通过引导社会机构参与开发、组织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及优秀教师共同参与开发、直接引进等方式多渠道建设配套资源。配套资源由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审定办公室组织(或授权)审核。
建立工程监控及评价反馈机制。实行省级部门联合检查、地方监管和学校实时反馈的三级监控制度,对建设程序、资金使用、工程(安装、配发等)验收等进行检查和监督。
(四)强化考评,确保效益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农村中职;办公软件教学;应用
一、农村中职学校计算机办公软件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缺乏灵活性,普遍存在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教师仍采用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不好。第二,由于初中教育分流,成绩优秀的、中等的学生分流到各个普通高中,余下的学生被迫选择职业学校就读。农村中职学校所招进来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低,自控能力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缺乏主动性。学生实践能力差、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第三,农村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深受理论教学主导思想的严重影响,农村中职计算机教师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教师没有实际的企业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项目教学法思路的起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不仅是由教师的传授而学到的,还是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师生的协助,并根据已有的学习理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从而使得项目教学法应运而生,因此,该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和学的统一,对于具体学科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将学生带入与实践相近的课业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自主探讨学习,为最终实现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目标而提高可靠保障。项目教学也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而不只是学习过程后开展的辅助学习方法。
三、办公软件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过程
1.确定教学目标
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和能力进行分层,要特别注意每组学生能力是否均衡。接下来,教师再根据所教授学生的基础能力安排学习内容,研究目标群体,确定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达成目标,在这里,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对于一些学生毕业后是常用到的例如制作通知、制作请柬、制作工资预算或者房产销售分析图等,均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确立恰当的目标。当教师确立目标后,学生将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目标及自身实际情况,了解项目的基本知识及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努力提高关键能力。
2.制定教学计划
确立了教学目标后,教师就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注意启发学生主动找到该项目的相关知识点。教师事先对学生的能力和该项目内容进行定位,分析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确保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时,不会定位过高。在完成项目需求分析后,教师应根据学生所作的需求分析确定项目的分项模块,并将每个分项模块细分为一系列小项目,各小组根据课程的时间安排,结合项目内容编写项目开发计划书。
3.认真实施计划
第一,由教师确定学习的内容与目标,并进行示范项目的教学,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阐明新旧知识联系,使学生对新知识具备浓厚的兴趣,有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办公软件课程的WORD排版中,教师首先通过制作请柬讲解实际操作方法,在讲解该实例的时候将本课中的各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接下来让学生练习新知识、新操作,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
第二,由教师给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信息资料,按照项目计划书进行开发并完成设计。各小组按制作要求布置工作任务,学生根据信息资料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主动探究问题;每个学习小组制定工作计划,每个组借助资料进行分析,解决“应该怎样做”的问题,组长给每个组员分配具体任务,教师指导每个小组开展工作并进行督促好学生按时按量完成项目计划书中的各个开发环节,使学生避免工作的盲目性,保证每一步骤的顺利进行。学生则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工按计划完成工作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管理、辅导的作用。
第三,学生总结本次学习、开发的收获和经验,进行自我评价和分组交叉评价,每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采取多种评价方式(自评、互评、师评等),师生共同讨论如何改进不足之处,学生撰写开发总结报告,为下一次开发做准备。
4.组织项目考核
项目课程实施的一个关键点是如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为更好地做好评价工作,笔者设计了项目考核方案及题库。考核方案以对学生的项目实施能力考核为主,注重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在时间、地点、内容的选择上有更大的灵活性,不局限于传统模式。
四、结束语
对农村中职院校的学生办公软件的教学实施项目教学法,可以从本质上改变课程的教学目的。让学生不仅仅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而是真正将计算机办公软件做为一门必备技术,能够承担日后的工作任务。在实践中,教学项目、项目化教材和教学组织三者之间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实现了教学过程工作化。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灵活自由地应用自己已经形成的技能,还可以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独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东明.Word字处理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研究初探[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4:279-280.
引入思维导图改进中职计算机教学,不断探索思维导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所谓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它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是指通过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加上关键词和关键图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为学习者的阅读、复习、笔记和备考等提供更好地知识信息支撑,其实质是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与笔记方法,是表达放射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认知策略与技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更好地运用思维导图为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服务呢,下面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抒一己之见以期能抛专引玉。
1 运用思维导图呈现教学资源,实现知识建构
计算机知识更新换代很快,而我们中职用的课本知识往往赶不上变化,课本上的知识较陈旧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的课堂教学,而我们处于网络信息时代,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需将将众多的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效的体系,有条理化地呈现给学生。
PPT是我们经常用的教学工具,但个人认为PPT还是较偏重线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把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消化、理解,学生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阅读多余的词语,才能够接触到问题的核心,况且PPT在呈现知识结构方面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自由拓展延伸。
思维导图软件MindManager是一个典型的资源组织工具,它支持图标的插入、超链接,可以将教学的知识框架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在生动呈现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同时,能将各类资源(如有关的图片、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素材)有效地归并到一起,它弥补了知识呈现零散化的缺陷,只需点击任一概念,即可呈现相应的内容。
2 运用思维导图实现知识建构,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以基础知识为主,其中很多章节识记的知识较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忙于记笔记,也没听清老师讲授些什么,影响学生们吸收、消化,造成事倍功半的低效课堂。而利用思维导图,首先我要求学生在课前把上课所要学的知识用白纸画出思维导图,结果显示:
这幅思维导图既包含了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又包含了在预习过程中学到的新知识。通过观察这幅思维导图,我们会吃惊地发现,原来学生对于这一章节已经掌握的知识比我们预想的多很多,而且无形当中担高了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进而间接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把需要讲授的知识点标注才图中,通过这一张全面的、具体的包括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图表可以摆脱传统章回式的教案首页,在教学过程根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课堂反馈,可以参照教学设计的思维脉络,能及时调整授课节奏,便于教师把控课堂,担高教与学的效率。
3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项目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项目教学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特别适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类操作性较强的课堂。
例如,在项目教学法的其中一个环节: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主要是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当要求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把自已的想法先写出来,再标出想法的先后顺序,这样就拟出一个清楚美观具体的计划。
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思考,不至于迷失方向,完成设计后就可以轻易地组织和报告的编写。至于其它的环节:
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展示成果等环节。学生也都可以在老师引导下通过制作个人思维导图打开思路,然后再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以此激发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创意与灵感,同时小组内所有成员都要把发言者的创新想法加入到自己的思维导图中,不断扩展并改进彼此的思维导图,从而形成一幅集百家所长的集体思维导图。
每一幅集体思维导图就是一个达成共识的小组决策,在实施过程中只需按照这个决策来执行便可事半功倍,如遇到不可预测的困难时,可以通过再次讨论制作集体思维导图来解决。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的项目教学活动中引入集体思维导图的制作,不仅可以照顾到计算机基础和能力较差的学生,发挥小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可以促使学生自发开展头脑风暴式的小组讨论,训练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4 运用思维导图凸现思维过程,帮助学生记忆。
思维导图具有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清晰明白、激发联想的特点,其特有的图形化比文字材料更容易在大脑中长久保持,凸现思维过程,对强化记忆效果更好,更适用于复习备考。
例如:在一次计算机班的学生在准备参加技能考证时,由时间紧任务重,而其中基础知识部分,知识点多而杂,大部分识记的较多,于是我就利用思维导图,把这部分学生见了就头痛的基础识,整理成结构清晰,一目了然,内容紧凑而又丰富多彩的几张纸,学生大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很快的浏览完毕,再也不用去翻阅厚厚的书本,大大的节约学生的复习时间,并且有利于学生长期记忆的形成,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从而也提高了取证率。这说明思维导图应用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是顺应其学科特点要求,符合计算机教学规律的。
教学实践证明,思维导图可将思维可视化、知识结构化,利用思维导图改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是可以取得一定成效的,但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还有很多,需要广大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不断探索和推广,才能不断提高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