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程理论范文

新课程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程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程理论

第1篇:新课程理论范文

(1)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物理、理解物理,同时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物理,感到学习物理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对于教学而言,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教师的职业追求。

(3)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5)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索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意时,才会轻松、舒畅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舒畅的合作,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氛围中学习。

(6)熟悉整体掌握初中物理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掌握初中物理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初中物理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初中物理新课程。整体掌握初中物理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因此较好的整体掌握初中物理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物理的主线,对于一个初中物理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物理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爱好和动力。

(7)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详细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学继承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专心。

(8)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大多采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作为引入,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2篇:新课程理论范文

——以学生发展为本,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一个总体目标

——构建具有

2.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处理好分科与综合,必修与选修的关系,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注重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

3. 体现内容的现代化--精选对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双基、处理好现代社会生活、知识领域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改变课程内容繁杂窄旧的现状;

4. 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5. 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建立评价立体多元、项目多元、方式多样。关注结果与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

6. 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建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

三级课程计划与管理框架

三级课程管理指的是,国家课程管理--地方课程管理--学校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的三个性质

1.课程标准不同于教学大纲,它不是对内容的具体规定(大纲或教科书),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

2.是某一学习阶段的最低的、共同的、统一的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标准的描述是分层次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可理解的

4.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

第3篇:新课程理论范文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多种层次结构的复杂的系统,存在着3种重要的结构: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课堂的教学结构。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学习和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必要前提,课堂的教学结构则是促进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和动力。只有当3种结构形成协调统一、和谐一致的关系时,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由于这3种结构具有相对独立性,相互之间处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教学时,3种结构很容易出现脱节和失调现象,会给教学带来不可低估的不利影响。现就高中化学新课标课堂结构的失调原因及协调策略作一粗浅的分析。

1化学课堂结构的失调原因

造成3种结构失调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3类。

1.1对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把握不准

新课标化学教材虽然有3个不同的版本(即人教版、山东科技版、苏教版),但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综合考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而编排的,基础理论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知识及研究和学习化学学科的基本方法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都采用穿插式或镶嵌式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打破章节顺序,从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角度和化学学科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做到这一点对于部分教师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

首先,难以把握新课标教材内容潜在的心理意义,不能挖掘教材前后知识间及方法间的逻辑关系。把握不好教材内容的潜在心理意义,就无法给学生呈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知识结构;挖掘不出教材前后知识间及方法间的逻辑关系,就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原有的化学知识开展融过程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活动。

其次,是不能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构成教材知识结构的基本骨架,若把握不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将很难促进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不利于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如山东科技版化学教材必修1中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而配制溶液的实验,目的是帮助形成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而有的老师却按旧教材的要求,将重点放在了溶液配制的步骤、仪器的使用甚至误差的分析上。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违背了课标的要求。

再次,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新课标的化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学目标“应试化”、知识教学“考点化”现象,结果会肢解有关化学知识、模糊了化学知识的整体结构,更谈不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使化学教学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解题化学”,有失去化学教学的多样性、生动性、实践性的危险。

1.2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缺乏深入研究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目前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在对教材知识能力结构的加工和理解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内化的知识结构。而部分教师不了解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简单地看作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探求过程。其实,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他们完全能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即通过从已知到未知的方式去学习。因此在新课标的化学教学中,无论是章节体系还是具体的知识点,都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以旧带新的方式去探索、去发现。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不甚了解,无法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计教学过程。我们知道,教科书在编写时,虽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该年龄段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顺序,但并不能顾及每个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施教班级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安排,设计出能为学生顺利接受的教学顺序。如山东科技版化学教材必修1中“碳的多样性”的教学,因初中教材不同版本对碳的知识介绍的程度不同,所以必须先了解学生初中所用教材版本,以及教材中对碳的介绍,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该节的教学。

1.3对课堂的教学结构设计不合理

所谓教学结构,是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所设计的比较固定的简约化的组合方式及运作流程,是实施教学过程的途径和一整套方法论体系。常可见到以下几种设计不合理的现象。

一是机械地照搬教科书中化学知识的编排顺序,照本宣科,等于是在照教科书向学生硬灌知识。二是没有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照抄现成的教案。在这两种情况下,教学结构很难起到协调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的作用,教师也只是成了知识的转述者,没有成为学生认知结构构建的有力促进者。三是不顾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与规律而硬性设计教学结构,只是按照旧教材的教学目标去设计,结果造成教学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成了互不联系的两张皮。可以说,许多学校都存在这种现象:新课标课堂教学却按旧教材要求设计教案,甚至提出“一步到位”的高考水平教学目标,实际上化学教学是很难做到“一步到位”的。

2化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协调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3种结构形态均有各自的规律(即知识序、思维序、教学序),要做到“三序合一”,把3种结构整合成为统一的有机体,关键是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因为教学结构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它决定了3种结构的协调程度。我们认为,要设计和实施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

在新课标教材内容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状况,特别要注意研究原有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这是选择和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的依据。奥苏贝尔认为;“从教学角度看,要研究学生认知结构的以下内容:①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知识内容建立联系的有关概念;②学生认知结构中易与新知识内容产生混淆的概念;③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概念是否稳定、清晰。”同时,在设计教学结构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的个性差异,从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结构,促进学生顺利地进行认知同化学习。

2.2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中提出:“在教学中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在于使学生把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中的要素与已有认知结构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学习新内容。”为了充分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固定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先行组织者。如在山东科技版化学教材必修2进行“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的教学时,我们用下列内容作为先行组织者:(1)将表面积大致相同的铜片、铁片、镁条分别放入盛有同浓度、同体积盐酸的试管1、2、3中,可观察到1中无气体生成,2中能产生气体,3中迅速产生大量气体。为什么?(2)为什么食品在冬季的保存时间要比夏季长?(3)硫分别在空气和纯氧中燃烧现象有何不同?为什么?(4)为什么蜂窝煤比块状的煤容易引燃,而且燃烧旺些?等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哪些因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一般而言,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拓宽原有认知结构或概括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而提出的问题。

2.3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在新课标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师在呈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以下两种整合方式:一是抓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构建起按包摄性由大到小排列的层次性知识结构;二是抓住并列与相关的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进行横向整合。要根据化学知识的结构和化学教材的知识编排特点,抓住知识的中心要领,统揽全局,打破章节界限,构建知识网络。如山东科技版化学教材必修1中,对第3、4章来说,第1章是方法平台,第2章是观念和理论平台,在第2章重点是树立正确的元素观、分类观和转化观,以便应用到后续教材的学习。再如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无论是碳的多样性,氮的循环,还是硫的转化,各节内容都采用了“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和“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的思路,因此,就可让学生按此思路学习本章各节内容,并形成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和思路。

2.4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

现代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必须突出素质教育,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为做到这一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便是一个首要问题。优化的教学结构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提炼原有认知结构,作为先行组织者,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索心向;实行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运用新的认知结构解题,促进知识迁移。教师在充分研究和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出优化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应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先进教学技法和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智能水平、科学精神等都得到有效巩固和提高。如针对学生和教师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以及我校老教材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我们提出了“问题探究式学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推广使用。它的基本策略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线索,以探究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课时学案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其基本方式及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情景导入:即课堂导入,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选取与本课时内容联系密切的有关社会、生活、科技方面的材料或学生已学知识,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

然后,将每课时内容细分成若干探究点,按“问题探究----->归纳拓展----->迁移应用”3个过程学习各探究点。

问题探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师生对所设计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也是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具体体现。

归纳拓展:通过问题探究,要引导学生归纳出本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学习本知识点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本知识点。

迁移应用:目的是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与分析,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概括整合:目的是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回顾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5及时调整课堂的教学结构

第4篇:新课程理论范文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前教学大纲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突破无疑成为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1、课程目标的全面性

学生的身心应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会引起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课程标准正是从这一新的视角,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整合,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既体现了教学中应倡导的“以学定教,主体凸现”的学生主体性,又体现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在以往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简直是在沉重压抑下度日,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而像于漪老师那样,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也是极富创意的,现代教育学论认为,各门学科都必须摆脱唯知主义框框,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这正是课程标准力求达到的目标。

2、学习方式的多元性。

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最亮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这一要求,第一,打破了“学科中心论”。最终是为了培养综合能力。第二,要重视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探究方法的体验,重视参与,培养个性和人格。第三,要培养课程资源意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都可成为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开发利用资源意识,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就是学习过程突现学生主体性。教师要激发、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它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决不是那种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探究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完成一个课题,发明创造出新的成果,而是培养他们的意识和能力。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3、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标准改革最大的突破点,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这是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从未涉及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为改变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形成的知识相隔断的局面,强化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二、语文课程标准改革有诱人入胜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改革,一改以往历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变动,总停留在语文学科这一层面上的做法,顺应时展的需要,突出了课程改革应有的重点。

1、课程地位有新高度。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至今为止最为恰当的表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支撑课程有新理念。

课程标准以四大基本理念为支撑。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首先,强调自主性,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近年来,美国兴起的构建主义心理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毫无疑问,二者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其次,强调合作性。学生对课文及人物形象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心得各异,体会不同。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这就特别需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再次,强调探究性,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决不是追求学生探究的结论。探究中包含有训练,探究学习不排斥接受性学习。

课程标准还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无疑也是一个引人注意的基本理念。

3、教育过程有新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是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二是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注重潜移默化。三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水平。四是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注重对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重视隐性教育。五是教学中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

4、对教师素质有新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工作,无疑是对语文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而具体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开放意识,对学生、对教材、对评价尺度都要有开放意识。其次,是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会自主学习。一个常年不读书、不看报、不思考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适应新要求的。再次,在更新自己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这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发人深思的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突破性进展,无疑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但它仍有许多值得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需要理论工作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一,目标制订无梯度。各地情况不一,学生差异很大,统一目标,不可能适合全体学生。对于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学生也要分层施教,因材施教,因此,目标一元化,不利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实践操作高难度。课程标准怎样更有可操作性。它的实践性不强,因为很多目标是带前瞻性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有待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还需要进行大量探索。

第三,师资培训加力度。《语文课程标准》只有文本的意义,而要转变为现实的功效,则有待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努力,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挑战,其次是已有教学习惯的挑战,再次是对自身文化积淀的挑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归根结底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更新陈旧的知识、观念、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使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第5篇:新课程理论范文

新课程改革是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而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理论的渊源、碰撞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偏差予以澄清和矫正,以促进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

一、新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课程理念已经内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并外化为教师的新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已经由本文由收集整理师本位、知识本位向生本位方向发展,由“双基”目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发展。课堂教学形式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探究式”、“互动式”方向发展,这不能不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但是,在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当中,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新课程理念的历史渊源?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传统教育理论的作用何在?

(二)世界上没有什么最好的教育理念,因此,不要盲目追“星”,不要机械套用所谓的经验。当前“生命教育”、“创新教育”、“赏识教育”、“超越教育”等以及由西方引入的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新概念新名词陆续涌现,老师们颇感茫然。我们还发现,有的教师在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的情况下,囫囵吞枣并义无反顾地去贯彻执行。与其这样,倒不如去探讨新课程理念的渊源,从博大精深的心理学实验宝库中吸取营养并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将“皮格马利翁效应”、“海因兹偷药”等实践成果直接应用于我们当前的教育,也不失为一条捷径。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教育理论与新课程理念并不矛盾,也不抵触,传统教育理论并没有作废,也不能作废。

(三)新课程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它也决不是最好的和经典的,只能说,在经过38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实验结论是肯定的,是可用的。既然如此,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过多地关注了中等生,学困生也被一定程度地关注,但“尖子生”、“吃不饱”的问题则被忽视,而这一问题,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就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因材施教,亦即根据学生不同的资质、潜能、个性有选择的施以合适的教育。这样,才是发展全面和全面发展的教育。

(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还有一种困惑,即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这是需要肯定的,但是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该如何把握?我们认为,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丝毫不能低估和消弱,否则,还给学生的课堂就不是课堂,探究、合作、目标达成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不能消弱,而且还应加强。而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课堂调控、调动、激励等一系列教育教学艺术功力方面,而不是回归“一言堂”、“满堂灌”的师本位,也绝非儿童中心主义。

二、新课程理念的历史渊源

新课程理念的产生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既不是传统教育理论的照搬照抄,也不是对传统教育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教育理论精华的提炼、浓缩、延伸和发展。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主张“儿童中心主义”,我国古代的教育专著《学记》明确提出:“时观而弗语”,“学不躐等”,“时教正业”,“退息居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及”、“预”、“时”、“孙”、“摩”的教学原则及方法,甚至对教师的语言要求也提到了“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的高度,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弗”的尖锐批评,这些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及包括孔、孟、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布鲁姆、布鲁纳、陶行知等教育大家在内的各种教育流派、教育理论,都会对指导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新课程的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

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四、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第6篇:新课程理论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学理论;课堂教学;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今年我校开展名师评优活动以来,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下面谈几点本人粗略的看法。

1 创设情境,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触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为创新教育铺设基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小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2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学生更多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在数学课堂要具有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机会。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内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在“学习计算周长”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计算周长的方法。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找出了多种计算方法。这时,我引导学生将各种方法进行整理归类,使他们很快地租界出了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因此,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相互探究、合作、积极讨论、发掘个人的潜能、这种集体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尊重、学会理解。

3 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上,要更新传统的学生观,要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发展教学的内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教学的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过程是由直观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个方面的结合,教学时,应在讲每一问题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好此问题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说明解决此问题的方法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找到这种解法,以引起学生的好胜心,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思索、自己动手、独立学习。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具有充分的再创造的通道,以激励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 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7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3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的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中角的画法时,我改变了以前的教法,不是直接教他们怎样画,而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让他们经过体验得出结论,老师再与他们交流、讨论。小学生数学数学是一个思考过程, “思考”是学习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持特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

4 运用闯关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闯关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吸引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呈阶梯式难度不断加大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阶梯式闯关;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几个任务去完成,可以设计任务式闯关。在生活中学生会遇到的各种难题,生活情境式闯关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深入研究闯关式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效性。除了让学生谈对本节课的收获外,还让学生谈一谈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还有哪些用处。让学生学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去。

5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的教应着重引导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由不爱学到爱学,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统计》时,我准备四种小动物纸片,让学生自己选出喜爱的一种后,再让学生进行统计,最后引导学生说出用画“正”字的方法后,我就放手让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统计,我只当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连差生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7篇:新课程理论范文

关键字:新课程标准 美术理论教育 人文性 自主性 创造性

美术理论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它和绘画、工艺及欣赏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理论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理论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高中美术理论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一、在理论教育课中凸现人文性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理论教育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理论知识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美术理论教育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很自然的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要响应同志所倡导的“以德治国”的原则,教育就应该以德治校。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在美术理论教育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的理论知识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美术理论教育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艺术品析相结合,用卓越的艺术分析和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打破枯燥的理论教学,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在讲构思和构图及色彩时,用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来加以品析,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作者构思、构图和色彩的独到之处,以此来表现中华民族站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

二、在理论教育课中体现自主性

在美术理论教育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往往造成教师的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理论教育课变成了“演讲”课。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人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理论教育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教学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

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如下: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根据理论知识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讲,缩短学生与美术知识的距离,产生学习的直接兴趣。2.在讲理论的同时要展示出相关欣赏作品,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及其理论知识的应用。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从色彩、线条等理论知识上去细细体味。4.必要时,对于理论教育课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

三、在理论教育课中培养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理论知识,就能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实践中的问题。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做一做,既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教学水粉绘画时,首先摆设出色彩丰富和构图完美的画面来。当学生被这一生动的画面所吸引时,紧接着播放水粉绘画的理论知识和技巧录像,讲解水粉绘画的过程。此时的学生,早已把老师为他们准备的教学资料心动,就会不由自主地在本子上操练起画笔。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在欣赏、创作中进发了。

第8篇:新课程理论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新课程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指在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自主性学习,新的教育环境下,新课标视野下要求初中的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而言,从狭义与广义上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划分,狭义的自主学习范畴一般是在学校教育之内,在老师的日常生活中与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培养,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在学习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广义的自主学习是指整个社会及个人,学校及家庭环境中,人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去通过不同方式,有目的的去学习,进而发挥出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的特点

1.独立自主性

发挥学生的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关键,独立性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相对于被动学习,学生的自主性的发挥要求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端正自己的位置,将学习的主人作为自己,逐渐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深入的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摆脱传统观念下的学习中对老师的依赖性,科学合理的调节自己对学习进行合理有计划地布置,并学会控制和支配自己独立地进行课程的学习.在对教师的要求中,要求教师转变已往的旧观念,逐渐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独立性,并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且全面的去认识学生,以一个引导者的姿去辅助学生的学习,并通过采用合适的方法,去指导学生学习.

2.自我反思性

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着反思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以及监控,在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整理的过程中,可以全面的对自己的学习给予科学全面的评价,并且对以后和现在的学习都起着实时监控的作用.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对象的活动叫做反思,反思起到了使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的行为以及课程学习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的作用,经过反思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的不足和进步,对不足进行总结吸取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学习方法,对学习目标的制定以及学习方法的选取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3.学习的科学性

自主学习要以学生科学合理的进行学习为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仅仅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形式.在学习中针对具体学科的问题采取何种学习方法是学生自己去判断和选择的,因此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学生要对学习方法的科学性进行反思,科学合理的地进行学习计划的安排,通过科学的判断去评价学习的成效,进而促使学习的进步.

三、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

1.数学学习中的兴趣引导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程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着眼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学习初中数学的关键是入门,对于小升初的学生来讲,初中数学的抽象和转变可能极不适应,所以这需要教师在数学课程中培养起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成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例子,在勾起了兴趣的前提下进行下一步的讲解,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教学中师生角色转变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让位,转变学生在学习中被动的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需要老师积极进行角色的转变.给学生造就一个自主的氛围,促进学生正确有效的转变自己的地位,教师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并且与学生讨论去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所知所感,从侧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助和指引,通过与学生平等的谈话拉近师生关系,并且促进学主动积极地学习.

3.采取互相交流的开放式教学

通过开放式的教学为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经验和彼此影响的环境,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了智力发展,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学习的潜能进行了开发.在课堂教学时,开展小组式合作,在小组内进行讨论问题,可以改变已往呆板的传统教学,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和思考能力.

4.加强学生的自主性训练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受,在数学教学中多多的进行动手能力和讨论能力,在动脑的同时发挥其他感官去理解和接触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授课时,结合教材和具体情况,多多思考,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新颖而有趣的改革,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对抽象难懂的问题以学生可以理解的例子去解释和分析,促进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分析与结构改进[J].中学数学教育(初中版),2009(6) .

[2] 马罗.新课程视野中初中数学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5.

[3] 聂艳玲.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J].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0(12) .

第9篇:新课程理论范文

关键词:APOS理论 函数概念 新课程

1、APOS理论研究综述

APOS理论起源于杜宾斯基(E.Dubinskv)试图对皮亚杰的数学学习的“自反抽象”理论进行拓展的一种尝试。

APOS理论分别是由英文action(操作)、process(过程)、object耐象)和scheme(图式)的第一个字母所组合而成,也是APOS理论的四阶段模型。这种理论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引导个体经过思维的操作、过程和对象等几个阶段后,个体一般就能在建构、反思的基础上把它们组成图式,从而理清问题情景,顺利解决问题,这就是APOS理论。

目前APOS理论在国外比较盛行,已经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诸如:函数概念,包括由Marilyncarlsom,Dubinskv,Guer-shonharel等人所做的研究;抽象代数问题,包括由Dubinsky,而Leron以及由Rumec中部分成员所做的工作;离散数学问题,如数学演绎、置换、对称以及表示存在和所有的量词;微积分问题;统计学中的问题。

2、新课程下高中函数概念的教学

高中函数概念教学应达到的目标:理解并真正掌握用集合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中的作用;将函数作为一般对象去进行研究或实施演算,完成函数概念的对象化并逐渐形成函数概念较为完整的图式,从而在深层次上理解函数(重在理解函数思想)。

3、APOS理论对函数概念教学的应用

第一,注重函数概念的现实背景和数学活动的开展。在学习数学概念时,APOS理论强调学生首先需要处理的数学问题应具有丰富的社会现实背景,并认为概念的理解始于活动。因此,在进行函数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应注意概念产生的现实背景,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来获得对概念的初步认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I(A版),在函数的概念一节中安排了三个实例:(1)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845m,且炮弹距地面的高度^(单位:m)随时间t(单位:s)变化的规律是:h=130t-5t2。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体会炮弹飞行时间t的变化范围是数集A={t/0≤f≤26},炮弹距地面的高度h的变化范围是数集B={h/O≤h≤845}。(2)近几十年来,大气层中的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了臭氧层空洞问题(图2)。

根据图中曲线可知,时间f的变化范围是数集A={t/1979≤t≤2001},臭氧层空洞面积s的变化范围是数集B={s/O≤s≤26}。(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表1所示)。

根据上表,可知时间t的变化范围是数集A={t/1991≤f≤2001,t∈N*},恩格尔系数y的变化范围是数集B={y/37.9≤y≤53.8}。这三个例子,特别是后面两个不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让学生通过对其语言描述与演算,从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第二,重视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APOS理论指出,个体是在“过程”中对“活动”进行反省抽象,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由此出发,学生在函数概念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给予他们实例,而且也要应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实例。而在此时,适当的引导学生思考:对于数集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y值和它对应。记作f:AB。从而就可以试图让学生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概念。

第三,重视函数概念的对象化。APOS理论强调,只有当个体能够把概念形成的过程视作一个新的对象,并进行研究或灵活运用时,一个完整的理解才算真正成型。对函数概念而言,它只有在学习者头脑中呈现出“过程——对象”一体化时,才算真正形成。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函数概念,须让学生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研究函数的表示方法,即是从定义域内任取一个值,唯一得到一个函数值,对应地只能描出一个点,这使得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把握对应关系的特点;同时让学生绘制函数图像,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进行转换,丰富了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以及研究函数的性质。二是通过对函数实施高层次的演算,让函数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真正实现对象化。

第四,重视函数概念图式的建构。APOS理论指出,概念的建构还要上升到“图式阶段”,即需要在知识的整体结构中深化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首先建立起的是函数概念的结构——包括函数概念的抽象过程、函数完整的定义、函数的具体实例、函数的形式化表示、一系列的子概念淀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等;在此基础上,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的积累,不断地加强函数概念与不等式、方程、数列、曲线、图像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建构起概念网络。